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车辆工程考研院校最新排行:清华2,吉大9,同济18,合工大24其行身也

2020车辆工程考研院校最新排行:清华2,吉大9,同济18,合工大24

2020车辆工程考研院校最新排行:清华2,吉大9,同济18,合工大24车辆工程专业是工科较热门的专业,该专业是机械工程的一个二级专业,也就是说和机械工程所学内容基本差不多,要说车辆工程考研院校哪家好,小编觉得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说法,这都是属于正常的现象。不过按照小编看法是可以参考学科评估的情况,因为车辆工程学科是机械工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可以对比机械工程学科的学科评估情况。当然考研最新院校的排行情况也许和四轮学科评估情况有出入,但大致情况应该差不多。四轮学科评估机械工程高校情况在对车辆工程高校排行情况分析之前,我们先简单说一些车辆工程这个专业的就业问题,一般来说如果一所大学的车辆工程比较优秀的话,那么就同时意味着这所大学所在的城市有一家也比较优秀的汽车类的公司,吉大、清华、同济、重大、华南理工等几所高校都有这一特点。找工作较容易,以重庆大学为例,该校的车辆工程本科生在当地的月薪在五六千左右,去沿海的广州和上海的学生,基本上年薪都在10几万左右,像有些985车辆工程的研究生在重庆工作三到五年,年薪过20万的也不在少数。2020车辆工程考研院校最新排行上图就是2020车辆工程考研院校最新排行,最好的是清华和上海交大,在这两所高校中清华肯定是实力最强的,有人可能会说第一是吉大,但从这几年保送研究生的生源来看,吉大的生源已经不够一流水平了,再者说,清华一个汽车学院就有三个院士,基本上超过了一所中等211,这实力不用多说。清华大学第二类的车辆工程考研高校中基本上也都是以985为主,比如吉大,是传统的车辆工程强校,虽然生源稍弱,但吉工大的车辆底子还在,对于吉大车辆的就业不用担心。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也是北京理工的王牌之一。其它五星级的车辆工程高校,湖大、重大实力也是较强的。同济大学第三类5星-高校共计11所,其中较有名的高校有同济大学,同济的车辆是该校的的三大王牌专业之一,这些年发展的非常迅速,主要得益于对同济的经费投入,其实同济的保送生的生源仅次于清华。华工的车辆工程也是这一层次中较强悍的。还有一所985的车辆工程听说实力也不俗,就是国科大,其车辆工程的实力不亚于清华。吉林大学最后一个层次中211高校居多,比如西南交通大学,主要研究的是轨道车辆,基本上在全国没有对手,还有长安大学和武汉理工以及合肥工业大学也不错。以上就是2020车辆工程考研院校排名,大家对此怎么看?

雪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优秀研究生毕业生风采:发论文、竞赛达人、国奖

六月是毕业的季节,再回首,恍然如梦。 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年的研究生时光转瞬即逝,心里隐隐有一种伤感,但也夹杂着激动和憧憬,三年的经历,三年的蜕变...三年里他们收获满满,带上收获踏上新征程,自然会多一份豪情和自信,下面小帅就带大家走近他们,看看他们到底收获了哪些成长?//研究生——任鹏飞//小简介任鹏飞,男,研究生,科技竞赛达人。专属荣誉1.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华中赛区一等奖2.第十三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中赛区二等奖3.2017学年二等新生奖学金4.2018学年二等学业奖学金5.2019学年二等学业奖学金在校表现1.科研方面①主要参与的项目有:“感应加热电源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16060)”;“900KW感应加热电源系统(项目编号:2018015)”;“IGBT大功率多相输出系列电源研制及现场组网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19048)”;“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开发及试验能力建设(项目编号:2017031)”。在感应加热电源项目中主要负责基于DSP的控制器硬件开发工作以及1700V大功率IGBT驱动保护电路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多次到中铝集团西南铝有限公司和攀枝花钢铁集团长城特种钢有限公司的项目应用现场进行系统调试和测试等工作。②发表了汽院学报论文《感应加热电源的硬件保护系统设计》。在电机控制器开发项目中通过对电机模型以及控制器架构的仿真,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有了全面的了解,并对车载电机控制器的IGBT驱动电路进行了研究与测试工作。2.竞赛方面①2019年,作为队长参加了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通过了初赛的网络评议,获得华中赛区一等奖,并在初赛的现场讲演环节中胜出,晋级全国总决赛。在决赛现场通过作品展示、PPT讲解,获得了总决赛二等奖。②2018年参加了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在竞赛中负责作品调试和技术论文硬件部分撰写,本次竞赛获得华中赛区二等奖。个人感悟秉承着校训“求是创新”,我不仅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而在思想、学习和科研等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经过三年研究生的培养和历练,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进步,凭借良好的个人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顺利进入了理想中的就业单位。在此,感谢我的母校,让我三年来成长了很多。//研究生——关曲光//小简介关曲光,男,研究生,翰林学霸。专属荣誉1. 2017-2018学年一等学业奖学金2. 2018-2019学年国家奖学金3. 东风零部件孟少农优秀学业奖学金4. 201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5. 东风日产杯-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三等奖三项6.“纤科杯”湖北省首届工业工程应用与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在校表现1.科研方面①参与湖北佳恒科技有限公司自卸车侧倾检测项目,负责车辆模型的建立及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分析,据此撰写并申请名为“信息输出方法、装置、自卸车系统、计算机及存储介质”的发明专利一篇。②在自卸车举升作业侧倾稳定性领域发表北大中文核心论文一篇,另外也参与多项校企共建项目,负责项目申报书技术部分的撰写。2.在学术交流方面积极参与课题组周会、学术晚茶以及校内各种学术会议,参加了“ICCSSE 2018”国际会议,并发表EI检索会议论文一篇。3.学科竞赛方面①获得东风日产杯-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三等奖三项。②“纤科杯”湖北省首届工业工程应用与创新大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③参与“商用物流运输车驾驶室非差动液压浮动升降翻转系统”项目,获得201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个人感悟自己各方面的进步,离不开我的母校的培养。值此毕业季,回想起在汽院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已有近七年时光,不禁感慨万千。大学本科四年,勤励为舟,洗尽铅华;研究生三年,埋头苦干,涅槃重生。回望母校七年的孜孜教诲,感谢之意难以言表,祝愿母校欣欣向荣,桃李满天下。//研究生——孙煜//小简介孙煜,男,研究生,自强之星。专属荣誉1.获得2017年度研究生二等新生奖学金2.获得2018年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3.获得2019年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4.获得2018年度“优秀研究生干部”5.获得2018年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校表现1.科研方面探索了绿色制造技术在汽车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的优化应用,以及掌握了Matlab算法、Simulink仿真、GUI界面等软件的使用方法。2.学术交流方面参加校内讲座10余次,并多次赴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参与专业论坛、学术会议等活动。3.参加的实习和项目①研究生期间先后参加东风动力零部件有限公司、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东风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实习。②参与了湖北鸿亚力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信息平台系统搭建项目。③研究生期间多次协助企业参与工业与信息化部组织的招标工作,其中协助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申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3个分包,协助东风零部件有限公司申报绿色制造供应商2个分包,协助湖北国瑞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申报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2个分包。④2019年在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武汉)分所实习近1年,任专利代理人助理,负责机械类,车辆类以及土木类相关专利,撰写了大量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具有丰富的发明专利答辩经历,实习期间掌握了大量的前沿技术和知识,并提升了专业技术挖掘能力。4.论文写作和发表①于2020年在SCI 2区期刊《Processes》上发表论文1篇《Multi-objective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Dynamic Model in Grinding Processes for Promoting Low Carbon and Low Cost Proction》。②于2019年EI期刊发表论文1篇《Assembly Sequence Optimization Of Welding Fixture Based On Hybrid》。③先后3年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建设》、《基于Flxesim和VR的机加工生产实习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等,以及普通期刊发表论文2篇《液压泵体加工线产线优化及刀具改进》等。5.学生工作经历研究生第一学年担任了第三届研究生会副主席,研究生第二学年担任了第四届研究生会主席。6.竞赛和获奖①2018年带领课题组团队荣获“湖北省纤维科学杯工业工程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②参与的研究生团队在2017年和2018年的“东风日产杯-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案例大赛”中共获得3项全国三等奖。③2018年参与的公司项目“商用车物流运输车驾驶室非差动液压浮动升降翻转系统”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个人感悟我在汽院上研究生的三年,学校的氛围很好,促使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勤奋认真、谦虚谨慎的态度,投身于专业知识学习和学术科研上。感谢母校提供给我们研究生的各种很好的平台,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历练,全面的提升了自我能力,最后顺利进入了理想的就业单位。//研究生——周精浩//小简介周精浩,男,研究生,科技竞赛达人。专属荣誉1.获得2017年度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2.获得2018年度研究生三等学业奖学金3.获得2019年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4.上海市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术之星一等奖5.上海市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研究生暑期学校优秀学员在校表现1.科研方面①参与董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左手超材料传输特性的变形影响机理及稳健性设计。②近三年已在《微波学报》、《重庆大学学报》、《中国科学》等CSCD、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③在结构优化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第十三届国际结构及多学科优化大会《WCSMO13》、第三届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CVCI 2019》、2019中国力学大会《CCTAM 2019》等国际或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3篇,其中EI检索一篇。④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汽车实用技术》等一般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共计8篇。⑤在科研过程中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共计8项,其中2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授权。2.学术交流方面①2018年10月参加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②2019年7月拜访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并参观交流。③2019年9月参加第三届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④2019年10月参加湖北地区首届汽车工程学科研究生论坛。3.培训学习方面①2019年5月参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举办的电子测试与测量技术培训班,顺利通过培训考核并获得结业证书。②2019年6参加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的上海市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研究生暑期学校,期间参加了暑期班“学术之星”评比活动,获得一等奖(总评第一名),并被评为“优秀学员”的荣誉称号。③2019年11月赴江苏甬磁磁性材料研究院学习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关键材料钕铁硼的研发-生产-测试流程,学到了更多交叉学科和前沿领域的知识。个人感悟入校以来,发现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我始终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努力学习,追求进步。跟着导师的课题组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再加上老师的倾囊相授,我的科研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事物的看法、个人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研究生——江兴洋//小简介江兴洋,男,汉族,中共党员,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汽车被动安全。专属荣誉1.获得三次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2.第十五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国家三等奖3.担任2017级研究生班长,荣获“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研究生”称号在校表现研究生三年期间担任班长,团结同学,认真完成了肩上所承担的任务。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混合动力客车被动安全等横向课题研发。以第二作者发表中文学术论文1篇,英文学术论文1篇,其中1篇被EI检索。用刻苦努力、锐意进取的意志不断充实与完善自我,并学会独立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个人感悟时间证明,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是值得的,无意间自己收获到了一份简单却来之不易的成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铸就了知识上的飞跃,这要感谢母校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作出的不竭努力。挥手告别昨天,师生情、同窗谊难以忘怀!昂首阔步明天,未来梦、强国心熠熠生辉!最后再次向三年来一直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们表达最诚挚的谢意,并衷心的祝每位同学前程似锦。//研究生——彭丽//小简介彭丽,女,汉族,中共党员,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汽车电子控制。专属荣誉1.获得一次一等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与两次研究生三等学业奖学金2.获得了“华为杯”第15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3.获得了2019年上海市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研究生暑期学术之星二等奖在校表现研一期间,在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产品研发部实习三个月;研二阶段参与了东风神龙公司新能源准入项目、东风越野车整车控制器测试项目以及导师带领的其他项目。研二暑期在康明斯燃油软件部门实习,获得了良好的评价。研三阶段已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并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个人感悟研究生期间,坚持少说话,多做事的原则,一直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三年学习生涯中,忙碌又充实,认真学习,完成各科学习任务,掌握必备的学习技能。整个研究生阶段,两位导师的悉心教导,师兄师姐们的鼓励与关心,同学们的包容都给了我巨大的前进的动力。我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充满着荆棘与坎坷,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坚持,不断进步,永不放弃,未来就在不远处。//研究生——罗涛//小简介罗涛,男,汉族,中共党员,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动车驱动与能量管理。专属荣誉1.获得一次一等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两次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3.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铜奖4.曾担任2017级研究生党小组组长,荣获“十堰市市级优秀共产党员”、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校表现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学术论文1篇,英文学术论文3篇,其中3篇被EI检索。自入校以来,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车载复合电源系统、生物智能仪器控制系统等多项横向课题研发,同时参加了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无数双馈电机参数辨识与解耦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个人感悟恍惚间三年已过,逝去的是光阴,留下的是感恩。感恩母校的栽培,感恩老师们谆谆的教诲,也感谢同学们一路的陪伴。作为当代研究生的我们需要时刻铭记初心,耐心坐住科研“冷板凳”,注重基础理论的沉淀,继而以兴趣为帆、努力为桨,乘风破浪,收获创造之果,以坚韧沉着之心应对复杂之世事,践行“中国梦”的责任与担当。伤感离别之情难以尽数诉之,惟愿各位同学前途似锦,未来可期!离别之际,是你们踏上新征程之时,在以后的日子里,愿你们有更好的前程,秉承着“求是创新”,向着自己伟大的理想迈进,未来依然熠熠生辉。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编辑:王莹莹 责编:何城苗 编审:广娟素材来源:研究生处

哭灵人

硕士生学位论文涉嫌抄袭事件曝光一周后,东北大学还在核查

4月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报道了东北大学2008届硕士毕业生孙勇学位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在此前的采访中,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曾在4月2日回复澎湃新闻:之前并未接到关于此事的正式举报,没有办法给出具体的处理结果。如果接收到关于学术不端、学术抄袭的正式举报,会受理调查。距上一番致电已逾9日,澎湃新闻4月10日下午再次致电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了解调查进展。办公室一名刘姓工作人员表示,校方还在核查中。孙勇论文封面据澎湃新闻早前报道,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08届硕士毕业生孙勇的硕士学位论文《真空吸尘车气路系统优化设计与仿真分析》(以下简称“孙勇论文”)与上海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06届硕士毕业生李必红的硕士学位论文《真空吸尘车气路系统的结构设计与优化》(以下简称“李必红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的情况。李必红论文封面李必红论文完成于2006年2月,孙勇论文的完成时间是2008年1月。从时间上看,孙勇论文比李必红论文完成时间晚了近两年。澎湃新闻比对两篇论文后发现,两篇论文的研究对象都是真空吸尘车气路系统。虽然两篇论文的结构设计有所不同,但正文的部分内容高度相似,多个段落几乎一字不差,参考文献部分也有近八成的条目完全一致。4月2日下午,澎湃新闻先后联系了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和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科研办公室,两机构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对此事尚不知情,暂时无法给出具体的回复。随后,澎湃新闻又联系到孙勇论文的指导教师、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杨英。“就按正常的(举报)渠道走吧。”杨英说道。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来,国内高校频现论文抄袭事件,在抄袭事件曝光后,涉事高校进行调查、通报处理结果的速度大都十分迅速。譬如,2016年1月24日,澎湃新闻报道了《山东大学一硕士论文疑似大面积抄袭,连文末“致谢”都不放过》一事。4天后,山东大学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撤销涉嫌抄袭学生硕士学位,并取消导师研究生指导资格。再如,2016年3月17日、18日两天内,澎湃新闻连续报道了吉林大学两起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5天后,吉林大学方面给澎湃新闻发来关于上述两起论文抄袭事件的处理结果,即确认违反学术规范行为事实成立;撤销涉嫌抄袭毕业生学位;对相关教师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戒音

学的是车辆工程,看到今年的就业形势,想转无人驾驶行不行?

导读: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很多人直到毕业,都不知道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没错,是绝大部分人。去年,以一汽-大众为代表的车企取消机械专业校招,车辆工程毕业生也难逃尴尬,让很多机械专业、车辆工程的在读学生陷入了焦虑。与此同时,在“新四化”愈演愈烈之际,各大车企大幅缩减了传统车型的研发规模,将主要研发资源投向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加大了计算机人才的招聘。这就意味着,汽车行业转型,人才需求转型。那么,车辆工程研究生(非无人驾驶方向),毕业后想从事无人驾驶相关工作,到底是异想天开还是切实可行的呢?先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自动驾驶行业出现,车辆工程的研究生毕业大概率去哪?除了继续深造的,车辆工程大部分毕业生去了传统车企,少数去了供应商,主要从事研发、技术等岗位。这些岗位将长期存在,但竞争非常激烈,高薪待遇、职业发展会越来越难。正所谓,时代抛弃你,可能连个招呼都不会打。车市的持续不景气会影响招聘员工的需求数量,“天花板”效应明显,而且汽车行业转型将带来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相对于传统的机械、车辆工程,无人驾驶汽车的工作内容更偏向计算机领域,似乎车辆工程研究生(非无人驾驶方向)是不能轻易选择的。但假设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或许就能“豁然开朗”。首先,选择无人驾驶作为工作方向是不会错的。1925年8月,美国首次出现了一辆“貌似”无人驾驶的汽车,一位名叫Francis P. Houdina的美国陆军电子工程师,坐在后面的一辆车里,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对其进行着操控。毫无疑问,在“首辆无人驾驶汽车”诞生近百年后,无人驾驶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行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无人驾驶技术越来越成熟,部分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成为行业领导者。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哪家公司真正把无人驾驶的商业模式打通,还没有形成垄断巨头。无人驾驶尚未普及,这或许正是年轻人掘金的绝佳行业。即便你是车辆工程研究生,现阶段主攻的不是无人驾驶方向,如果从现在开始积累,10年后如果产业成熟,作为较早的入行者,也不会吃亏。智能汽车特别是自动驾驶汽车,已经是公认的未来发展趋势,只是目前技术还不完善、盈利还很困难。自动驾驶也是众多科技公司、车企重金布局的行业,选择无人驾驶作为工作方向是没有问题的。这也让我想到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选择加入google的时候,正是被“如果有人给你一个火箭上的座位,別问位子在哪里,上火箭就对了”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换句话说,男怕入错行,这是真理。行业发展机会带来的风口将远大于个人努力。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其次,要学会如何“入行”。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就藏在上一个分析里了。无人驾驶是一个大产业,需要大量的产业链技术人员,你只要切入一个相关点,就入行了。接下来,需要花时间去了解业内知名无人驾驶公司的招聘岗位和技能要求,去看相关的新闻报道,并从中分析无人驾驶的关键热门技术的依赖项!对,去研究热门技术的依赖项,而不是热门技术方向。而且,不要进入有很多高校开设了专业的方向,而是选择产业有需求但是高校研究并不多的方向,这样能避开大量竞争。比如,AI在无人驾驶的环境感知中很火,那么就不要去做CV和图像处理,可以去搞radar和超声波的AI研究。如果你觉得lidar的深度学习很有意思,可以去搞激光点云的自动标注研究;如果你觉得神经网络很重要,你可以去搞神经网络的部署研究,比如模型压缩和小型化和在芯片、硬件上的并行高效实现,去精通CUDA编程。如果你觉得地图和定位很重要,你应该避开GPS和imu融合这样的点,可以去研究构图的众包,研究地图数据的回传和OTA,研究离线地图和传感器感知的结果如何融合以及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如何仲裁。如果你觉得无人驾驶总是不那么让人放心,你可以去研究功能安全,研究mobile eye的RSS模型,研究安全评估,研究怎样评估自动驾驶做出的决策是可信的,研究怎么判断无人驾驶发生车祸时到底是对方车辆的原因还是自车的无人驾驶出错导致的。什么?!你担心知识缺乏,学不会?拿Apollo中的算法举例子,许多算法可能20年前就提出来了,至今仍然是最佳实践,也就是说你不用太着急自己目前知识的缺乏,实际上你只要理解好现有的算法就可以很好的胜任工作了。如果你确定选择无人驾驶作为工作方向,建议从现在开始学习无人驾驶的知识,比如专业文献、论文等,同时也参加一些线下活动,了解行业动态,确认在某一个方向上集中努力。还有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去无人驾驶公司实习,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无人驾驶技术,方便以后进入。写在最后:无人驾驶是一个新兴行业,一定会衍生出很多就业机会和伟大的公司。个人选择之前,一定要结合自身的能力、专长考虑好,是否准备好了?如果选择ok,那就保持激情,积累知识吧!至于以后怎么样,交给时间。最后以《阿甘正传》中的一句话结尾: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江雪

给今年高考完准备报考车辆工程的学生几点建议

Tip 1:学校比专业更重要。进了高校,再转到喜欢的专业并不难,本科的学校很大程度决定你未来校友圈子的质量。如果你纠结是否报考车辆工程专业,可以提前了解一下这个专业能学什么:车辆工程是一个大而全的学科,在这个专业,你不仅能够学到汽车理论、汽车构造和汽车设计这些专业知识,还能够对材料、电子、控制理论领域的知识有些许了解。由于涉及的学科太多,毕业后,你会有”对于汽车,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的感觉。如果你希望在车辆工程的某个子领域,比如无人驾驶、车身先进材料、新能源,钻研下去,那就请做好读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准备。车辆工程在读生Tip 2:大一打基础拿学分,对争取奖学金、申请保研或外校时有很大帮助。大一时,所有工科专业都统一学高数、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如果此时你就有转向无人驾驶领域的打算,请务必打好基础。微积分、矩阵运算和贝叶斯公式等在无人驾驶领域十分常用。大二和大三学的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车辆工程的专业课涉及到的内容多,每个专业课都可以细分很多方向出来。比如汽车理论就可以细分出发动机学、动力学、NVH等;再比如汽车电子方向包含了底盘电控、车身电控、电池管理系统等。Tip 3:尽可能将学习应用到实践,比如跟着老师做课题,或参加各种比赛。如果你发现你的专业课涉及编程或者有电控相关的知识,可以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强烈推荐你参加一下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这个比赛是通过安装传感器、改装小车,最终在单片机上编程实现智能小车的寻迹、过障碍等功能。智能小车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版的无人驾驶汽车,如果能得奖,对于你找无人驾驶领域的研究生导师或者未来找无人驾驶相关的工作都会有极大帮助。Tip 4:无论是否读研,都建议参加一下校招。提前走一遍笔试和面试,这能帮你在真正找工作时少踩很多坑。对于考研或保研的学生,如果你所在的学校没有老师从事无人驾驶方面的研究,那你就不得不选择外校保/考研了。我的建议是:Tip 5:搜索历年参加过“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的学校,敢于参加这个比赛的高校都有较为深厚的技术积累。比如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有专门的实验室研究无人驾驶技术,找到学校和实验室后,再去联系实验室的老师。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时,才是你无人驾驶研究生涯的开始。我的研究生导师是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招我那年,他想做一些汽车领域更前沿的技术,就给我定了与计算机结合十分紧密的无人驾驶方向。本科毕业设计是实现一套车道偏离检测算法,其主要的工作是做车道线检测。作为实验室第一批小白鼠,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从摄像头的选型,到图像采集驱动的编写,到相机内外参的标定,再到图像逆投影变换的原理研究和代码编写,到最后使用霍夫变换检测车道线。在没人指导的情况下,走的每一步都挺煎熬。研究生的选题方向是要在一块DSP上实现实时的行人检测。在2014年,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远没有如今这样火爆且易于上手,系统的学习资料基本没有,属于花钱都买不到的那种。什么都得靠自己摸索。写到这里我不禁要感叹一下现在的大学生,相比我读研时实在是太幸福了。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高校,甚至企业参与到了无人驾驶的研究中。越来越多优质的资源出现在网络上,已经过了那个花钱也买不到资料的年代了。Tip 6:尽可能早地开始使用云笔记,构建自己的知识库。读研究生后,我开始使用云笔记记录自己学到的东西,并将他们分类整理。这些知识库中的内容,极大提升了我写论文的效率。分享部分目录:凭借着在在无人驾驶领域的一些项目经验,在我硕士毕业的那年,我进入了上汽前瞻技术研究部做智能驾驶的开发。在企业能够获取到的资源是在学校里根本想象不到的。在上汽,我能够接触到世界上最优秀的计算机视觉供应商,能够了解到行业内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能够最快落地的产品。车辆工程毕业生在我离开车企后,不少老同学发现他们自己的工作没挑战,同时看到了无人驾驶的潜力,不止一次地问我该如何从传统车辆转行到无人驾驶方向。但一旦离开学校,很难再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无人驾驶方面的知识,也就很难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因此,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系统地提升编程能力和学习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我个人比较推荐百度开源的Apollo和是优达学城(Udacity)无人驾驶工程师学位。百度开源的Apollo对于有无人车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就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一旦有了专业背景知识,就能够很快理解Apollo中各模块的关系以及各模块的技术细节。工程师需要使用某个模块时,直接去阅读这部分的代码,稍作转化即可为自己所用。但正是因为开源的Apollo大而全的特点,对没有任何研究背景的初学者不够很友好,而且网上的资料比较零散,很难由浅入深地、系统性地学习各个模块的知识。建议在阅读Apollo源码前,先学习一下百度Apollo和Udacity联合做的一个免费课《无人驾驶第一课:从 Apollo 起步》,对Apollo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优达学城(Udacity)无人驾驶工程师纳米学位是付费的在线课程,部分课程是由谷歌无人车之父Sebastian亲自授课的。在完成课程学习和做完所有项目后,能够拿到优达学诚官方颁发的纳米学位证书。课程内容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是:一、授课老师对技术细节的讲解很棒,比如无人车技术原理所用到的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中各种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将公式写成代码,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对我启发很大;二、资源很丰富,比如做车道线检测或障碍物跟踪项目时,会给我提前准备好各种需要的输入信息(比如相机图像或雷达传感器的数据),这样就能够专心于原理的研究了。Tip 7:持续学习的“输入”之余,花一些时间做“输出”,将自己的见解转化成文字,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到的知识。每次学到无人车领域的新知识后,我都会尝试将这些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来,发到知乎上,也就是做“输出”。在做“输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技术细节并没有完全掌握了,于是会花额外的时间巩固。之前听过一句比较有道理的话,大概意思是说,如果你能把不懂的人教懂了,你才算真正地掌握了这些知识。版权:均来自网络

凉风

为什么这些人考研很难考上985、211是真的吗?

有人说考研难同等学力考研更难,最近总有同学提问说同等学力考985、211是不是没有可能,那么今天我们来给大家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说说什么是同等学力,因为在研究生报考中总是出现同等学力可以报考研究生,同等学力是指非本科和非硕士生毕业者报考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不具备硕士生、博士生学位的人员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时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同等学力资格须经申请人所在单位证明以及接受其报考或申请的单位审核。那么又有人说我是同等学力我想考研,考211觉得有希望吗,学校会不会歧视啊,我周围同等学力考研考211、985学校的没有成功的,那我是不是应该只选一个双非的学校啊,但是不考211又心不甘。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大家是咋说的吧。一、其实并不存在歧视这么一个说法 因为确实比不上985、211的考生。二、我是今年同等学力考研的学生,已经被拟录取了,不过考的不是211、985我考的是双非一本,感觉难度可以,最后初试成绩是第一名,复试成绩和调剂的同学一起出,但是已经被拟录取了,我周围同等学力考研考211、985学校的没有成功的...但是我和另一个考双非的同学都录取了。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来确定要考的学校,这样可能更加稳妥。四、我今年也考双非,但是如果真这样的话,我早知道考苏州大学了,现在双非的专业课都看了差不多了唉,本以为双非能,气死我了。五、不是的每个学校要求不一样,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吧!双非不一定好考211、985也不代表一定会歧视我们,我同学也是自考本科今年考的也是双非,复试只考了笔试专业课和面试已经录取了。六、我问一下,同等学力需要英语过四级吗?然后报考院校是不是有毕业证书就可以了?还是需要单位证明什么的?七、一般的学校没有这个要求,具体的你要看一下你报考学校的招生简章,一般的要求都是开学之前拿到毕业证。八、同等学力考研没你想象的那么难,前提是选择一个适合你自己的学校,跨专业的事具体要看学校的招生简章。九、歧视基本都有的,你的唯一希望就是初试成绩高,要是尾端成绩进复试那就基本没有希望了。十、说句实话,不要考985、211,同等学历确实被歧视的,不要让自己的白白努力浪费了,只是建议。十二、普通一本可以呀,但像深圳大学就不要同等学历的,最好报那种你的专业不强的普通院校,机会可能大一些。十三、别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足够努力,足够优秀985也可以,如果你每天就问这些无意义的问题,不学习,二本也够呛,过国家线也悬。 我认识一个同学三本的,考了西交大的金融,初试第三,总分第七。十四、我二本的考的西南地区某211,面试时老师就旁敲侧击问我我们学校是不是合并了个专科,本科是不是专科,然后直接问专业多少名,专业有多少人,我还是初试第二就被隐隐调查了下,因为面试表现比较好又是初试很高,再加上长得帅才顺利录取,不然不知道会不会这么顺利。十五、难度大但也不算大,看个人水平,普遍来说,二本学生考上211基本100个人在二本专业前20有希望,前10更稳,第一第二不一定能考好,前3名了会有一个能上。十六、有人觉得考不上是智商有问题还是意志力不够,智商不会有问题,我接触的我们专业所有人其实智商都和我一样,主要是自身基础,努力程度和选择,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水平很多人选了目前超出自己很多的学校,其实很多人备考期间付出不够效率不高,考之前平时哪些能考上大概都能看出来,二本学生考个普通一本二本1/3都能考上。十七、如果只是想有学上的话建议报考那种过线就能上的,211确实有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十八、看自己的实力够不够,自己特别优秀并且发表了论文肯定有戏,如果就普普通通,一句不甘心也没用。十九、你要看自己目标院校要不要同等学力考研,有的学校明确表明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研,有的学校虽然接受但是会有额外要求,你自己看下你想考的学校那个专业招生有啥子要求,有的学校就没有其他要求。再来考虑这些问题。二十、专科同等学力考研,车辆工程专硕青岛某大学,初试成绩一志愿第一名,复试需要加试,成绩一般,面试尚可,已录取。二十一、某些211院校是不歧视同等学力的,我复试的时候就看到一个排名还不是非常靠前的姑娘经加试后录取了。二十二、初试只能说明这几科成绩不错,高又是高多少?多个几分20几分那也不叫多,多个100分能随便刷你?我今年考的,比初试倒第一初试高90分。二十三、初试高只能说明那几科学的好,有的本科院校的从大一就开始只学哪几科,其他课目都不用心,这就是为啥现在好大学保研率越来越高,复试比例越来越高,我本科也不好,但是你想你要是导师你也不愿意招那些只用心学这几门的学生,当然初试又高,复试也高的,真的厉害。二十四、我觉得每个学校不一样,你想,同等学力的跟985 211 的一块就面试了,按理说老师应该佩服你才对,那些985 211的应该有压力才对,每个导师想法不一样,有的学校都不招收同等学力,报考之前调查清楚。二十五、一般不会歧视,只要你有实力就行,但我感觉985的本科生有很多你本来就不如人家,人家本科就跟导师开始搞项目,论文啥的了。二十六、我是自考本科,昨天去参加了复试,哪所学校我就不说了,对面老师一听说我是自考本科,就真的一脸蔑视,就差没把看不起三个字写脸上了,然后我话还没说完就说可以了,你可以走了,说真的,我当时出教室就想哭了,一路走来,过去我已经改变不了,我在努力改变我能改变的,可是。。。。我就呵呵,我要是被211鄙视我都无所谓,鄙视我也是正常的,二本末尾的学校,我不知道他哪里来的底气。二十七、我自考本科,毕业四年,今年考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算是个顶尖211吧,感觉面试没有歧视,就问了为啥两个成绩单,我说专升本,然后就开始问专业问题。。老师们可能比较肯定我们自考生的上进心和毅力吧。二十八、没过六级建议不考211,考一个普通一本吧,去了解一下学校往年招人情况,找一个保护一志愿的学校。不管咋样初试分数是最重要的,另外报考的时候要看清楚是不是不接收同等学力,有很多同学上来就问最低复试分数录取分数是多少,如果你把那个最低定为你的目标那你就完了,你要的分数不说前10%至少也要定在前60%吧。望对大家有帮助,我们是百家号知了网,伴随大学生成长的趣味、高效在线学习平台,欢迎关注我们每天的原创文章,更多的考研、四六级等内容请关注我,点关注不迷路,也欢迎大家私下交流,如若认同请帮忙分享转发。

非其道也

洛阳理工学院“双导师制”助大学生士兵矢志军营

来源:中国国防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正军大学生已占新兵数量的半壁江山,如何更好实现学校与部队对接,让大学生士兵安心军营建功立业——洛阳理工学院“双导师制”助大学生士兵矢志军营本报讯特约记者张正军报道:4月2日,河南洛阳理工学院镜月广场,“莘莘学子投笔从戎,参军报国建功立业”大学生征兵签名活动正在进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睢明亮挤到条幅前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他告诉记者,其实早在全国征兵网开通时,他就和同学一起报了名,“现在学校对入伍学生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当兵报国和完成学业两不误,何乐不为?”截至当日,该校报名应征学生已达204人。“双导师制”是大学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一种模式,即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校外两名导师,分别从专业学习和实践方面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帮助学生对接课堂社会,实现快速成才。洛阳理工学院探索将这一模式运用于入伍大学生培养,源于一次新兵回访。近年来,大学生参军人数屡创新高,在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出现了“成长的烦恼”——入伍大学生中近半数为在校生,服役期间学业连续性受影响,两年服役期满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留队服役与回校完成学业”的两难选择。2017年,洛阳理工学院领导在到部队回访新兵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探索推出“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即入伍学生在部队服役期间,由部队和学校各安排一位导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慕课等形式修完学校认可的有关课程,通过考试达到考核标准的,获得相应学分并免收相应学分的费用;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符合毕业条件的,学校准予其按期正常毕业。这一模式在2018年首次施行,13名入伍学生提出申请,学院教务处针对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情况专门制订培养计划,帮助其中12人顺利完成学业按期毕业。曾服役于东部战区某部的张晓琪是第一批“双导师制”受益者。根据他所学专业要求及在部队服役岗位容易接触到大客车保养任务的特点,学校导师姚永玉与部队导师、某修理连连长兼工程师王少华共同为他确定了“商用客车鼓式制动器”课题。从开题报告的撰写、到功能结构设计,直至最后图纸把关和答辩辅导,姚永玉悉心指导。而王少华则围绕维护保养任务,指导他对车辆构造、原理和性能进行实践学习,并积累了大量关于汽车工程方面的论文素材。在两位导师的帮带下,张晓琪如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目前,他已顺利通过长安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考试并进入复试。他告诉记者,不少原来持观望态度的家长和同学找他咨询后,安心地报名应征。2018年该校应征学生比2017年增加了70%,入伍人数达105人。另一位受益者张世玉告诉记者:“在学校和部队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服役期间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解除了后顾之忧。我决心用所学专业知识更好服务部队,为国防建设贡献更大力量。”责任编辑/张和芸网络编辑/李斌琦

电动汽车“中国心” -35℃任驰骋

原标题:昔日“偷师”国外先进技术 剪掉国内电车“辫子” 如今装上自主研发电机 高寒试验为冬奥保驾 电动汽车“中国心” -35℃任驰骋↑孙逢春(左)和技术团队正在内蒙古海拉尔零下35℃的低温下进行电动车辆试验,受访者提供↑北京冬奥团队目前研制的低温自加热电池系统,适用于北方冬季较低的气温,受访者提供↑上海世博会也采纳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纯电动公交运营体系,受访者提供第一辆电动大型豪华客车、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第一辆低地板电动客车、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轿车……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高速发展,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今非昔比。作为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自上世纪80年代,就认准了电动汽车是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几十年如一日,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诸多“第一”。随着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现在的他,正在内蒙古-35℃的地区对全气候电池试验车进行试验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 一堆复印资料 打开中国电动车大门电动汽车的起源早于汽油车,中国的电动汽车起步却很晚。1978年,孙逢春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如愿走进大学的校门。四年后,孙逢春又考取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研究生,1987年,孙逢春获得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深造的机会。“我至今仍然记得在德国吃的那个 ‘闭门羹’”,孙逢春回忆说,1988年冬天,他在德国三大汽车厂进行参观实习,在一次参观时,他被挡在了门外,他听说里边的实验人员在研究“新概念车”,后来他知道,实验人员所谓的新概念车就是新能源电动汽车。“当时德国的汽油车已经世界领先,但他们仍然居安思危,考虑到石油资源未来面临枯竭,马不停蹄地研制可代替汽油车的新能源车,更何况咱们呢?”孙逢春说,他认识到电动汽车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但在当时国内的电动汽车研究仍是空白,1989年,孙逢春在德国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在每月6000马克(约2.88万元人民币)与每月92块人民币的收入之间,年轻的孙逢春意气风发、毅然回国,想在电动车领域干一番事业。回国前,他跟德国导师申请复印些资料带回去,导师惜才,二话没说就把复印室钥匙递给他,让他随便用。就这样,他在图书馆找了很多电动汽车相关资料,复印下来装进了一个箱子。这箱复印资料在孙逢春后来的研究中,从电动汽车总体设计、电机的驱动、电池的管理方面给予了他很多启发,也成为打开我国电动汽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上世纪90年代初首辆电动公交车“剪”掉无轨电车“辫子”上世纪90年代,国内也不是没有电动汽车,在北京不少地方都跑着“大辫子”的无轨电车。但无轨电车耗电大,且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处处拉线,所以不能将原有的汽油公交车替代,更不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凭借仅有的3万元回国人员基金,孙逢春开始扎根电动汽车研究,他真正接触电动汽车是在1992年。1992年,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决定“军转民”合作,把军用电驱动技术转为民用大客车技术,中方当时是国防科工委牵头支持,美方是国防部主导。当时在国内找了很多院校和企业参与,有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胜利客车厂、长安汽车等。孙逢春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和技术总师,三年来,见证了机、光、电、化,每一项技术的开发与不断完善,1995年,我国首辆纯电动公交车“远望号”试车成功,这辆车成为我国首辆不靠“辫子”也能正常行驶的电动公交车。当时有一家香港公司要买这种电动客车,并把数十万港币的订金提前汇到北京。孙逢春和团队人员本打算用卖车的钱继续批量生产,没想到,美国西屋公司突然将动力系统的价格从4万美金提高到10万美金。成本高于售价,生产计划无法进行,北京方只好把香港公司的订金退了回去。“电动汽车不能没有 ‘中国心脏’。”这件事深深震动了孙逢春,他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创新能力!”1996—1998年手画设计图为电动汽车安装“中国心脏”有了这个想法,孙逢春辞去了学校振动与噪声控制实验室主任的职位,和自动控制学院一位老师带着两个学生,从学校借了一间储物间做办公室,又从零开始了。当时,孙逢春团队买了四套桌椅、一台计算机和一台打印机,又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研究工作。在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四个人用手画设计图,用计算机计算。整车设计、动力传动系统匹配、电机自主研发、车身的安全系数,都是他们用了上千张图纸和进行了上万次计算得来的。设计图成型后,他们便拿着设计图来到实验室,做出电机样品,再进行一步一步模拟实验。有 是,他们又把电机装进车里,但在实际匹配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时常车在行驶的过程中紧急刹车动不了了,坐在车里的孙逢春等人身体随着惯性往前窜,经常会磕到这碰到那,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北京市科委正式立项,支持开发我国第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续流增磁永磁电机及电控系统、自动变速传动系统,而且原理上比国外要先进,能效比也比国外高。之后,该项成果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根据北京公交集团“十三五”规划,老旧燃油汽车将被逐步淘汰更新,新购置车辆均为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电动公交车将超过1.1万辆,超过公交车保有量的50%,而国内电动公交车的“心脏”,就出自于这个储物间。2008年奥运期间兑现承诺奥运中心区公交系统零排放“如果申奥成功,北京将在奥运中心区实现公交系统零排放”,这是在1999年申奥时,北京对世界做出的承诺。奥运申办成功之后,新能源汽车因此成为科技奥运的12个重点专项之一,孙逢春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此项目的首席专家。“为了奥运项目,我们做了很多技术攻关。要实现电动汽车在两个多月内24小时不间断地运行,挑战是很大的,而且技术人员进不去鸟巢那些场地,只能在场馆外监控。”2003年,当孙逢春得知技术人员无法进入奥运核心区的时候,就马上做起了新能源汽车的远程监控,并在北京市道路上进行可靠性运行测试。“回想起来,这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做的车联网的前身。”孙逢春说。2008年奥运会期间,孙逢春带领北理工团队研发的55辆中国自主创新的纯电动大客车行驶上路,为奥运官员、媒体记者和运动员提供24小时服务。在世界奥运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电动汽车,实现了奥运中心区零排放,兑现了北京市“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承诺。“对于我们来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展现中国标准的机会。我们要告诉全世界,电动汽车应该这样运行。”孙逢春说。此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APEC会议都采纳了这套纯电动公交运营体系。2022年冬奥会前攻坚电池技术完成高寒地区试验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动汽车也从实验室走出,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孙逢春并没有就此满足。随着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他所研制的添加了“黑科技”的新型电池技术也进入攻坚阶段。目前,全世界没有一辆电动车在-35℃以下、冻72个小时后,在不接入任何外接电源的条件下仍然可以正常行驶,孙逢春团队研制的电动车做到了。据了解,在解决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低温应用方面,传统解决方案是采用外部加热方式,但是这种电池加热系统能耗高、时间长、效率低、效果差,北京冬奥团队目前研制的低温自加热电池系统,适用于北方冬季较低的气温,-35℃时基于自加热的方式在几十秒内使电池温度上升到0℃以上,从而激活动力电池的正常应用。“就相当于在传统电芯内部插入高效的加热镍箔片,给电池带上 ‘暖宝宝’”,在电动汽车冷启动时,短时间内就能把电池加热到适宜的工况温度。这一技术突破有望彻底解决电动汽车在冬季严寒条件下续航里程、行驶安全性和行驶舒适性等方面的诸多难题。孙逢春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团队研制的搭载低温电池的新能源大客车、豪华中巴车和轿车在春节前,将完成全气候新能源汽车在高寒地区的验证试验;预计至2020年共完成4种车型的开发,并获得产品公告并投入试验示范应用。对话智能网联汽车是中国电动汽车未来方向对话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动汽车创始人孙逢春北青报: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孙逢春: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在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电动汽车便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全国各地也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如今,我国在电动汽车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产销量已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同时,技术水平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环境非常好。我国还率先建立了新能源电动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大数据平台,构建起新能源汽车车联网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三级监测与管理体系,这是全球首创。北青报:你认为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孙逢春:国家大数据战略已经形成,各部委都在此方面做了很好部署。新能源汽车融合AI、大数据、汽车,已是大势所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定义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新能源汽车再往前发展就是智能网联汽车。事实上,新能源电动汽车比汽油车更适合做智能汽车,因为电动汽车的电控以线控为主,而且反应时间在毫秒之间,未来,电动汽车更有利于实现车的无人驾驶,国家还可以建设“智能高速路”,将所有的电动汽车连成车联网,把智能电动汽车和智能交通联系起来,也降低了智能电动汽车的技术和价格门槛,有利于普及。北青报:那你认为,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的瓶颈在哪?孙逢春:虽然我国电动车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但操作系统,芯片方面还需要提高。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操作系统大部分是舶来品,这很容易被别人攻击,尤其是我们未来拥有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之后,万一有“黑客”攻击,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记者 刘婧)

各复其根

武汉理工大学的优势专业,材料、船舶与车辆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自1980年以来,学校围绕能源材料与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开展了长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2012年顺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和教育部新专业建设发展,获批设立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该专业围绕太阳能电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温差电、超级电容器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与储存的关键新材料及其技术,培养能够在能源、汽车、电子等领域从事新材料研发、结构与性能研究、器件设计与研制、技术改进与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卓越人才。专业特色一流学科平台。立足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特色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学科”和国家A+学科办学。优秀师资队伍。拥有一支以院士、国际固态离子学会委员会委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国际氢能经济组织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首席教授为引领,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精品课程名师、青年教学名师、湖北省百人等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业建设举措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立足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资质认定的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8个高水平研究基地,协同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推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发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MBE-APERS STM互联系统、印刷技术制备信息光电子器件成套设备、膜电极测试平台等在材料精确制备与表征、器件研发与应用研究的育人功能,促进科研成果向课程教学、本科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转化。专业建设成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2019年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称号。2011年以来,团队成员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5项,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在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成绩突出,学生在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达50%以上。2018年本专业大学生就业率100%,学生就业领域集中在信息、能源、通讯、新材料等行业。学生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校1946年设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194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国内最早开办此专业高校之一,历经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发展,办学力量和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所在学科是我国首批学位授权点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全国仅有的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之一。专业特色办学条件优越。本专业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性能与可靠性研究、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船舶的智能化与智能化造船装备等特色内容。立足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等一流学科平台、系列国家级实验实践平台和校企联合、国际协同基地办学。师资队伍一流。拥有一支以院士、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大会(ISSC)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百人计划获得者、“楚天学者”/“楚天学子”获得者、战略科学家、首席教授为引领,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精品课程名师、青年教学名师等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举措多元协同,全链育人。构建船舶与海洋工程“博-专-新多元知识耦合、强烈的创新意识与综合性思维并行、高尚人格与卓越能力共生”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平行班、本硕连读班、卓越工程师班分类培养模式。科教融合,创新育人。将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系列高端造船装备、江海直达绿色示范船、豪华邮轮研发等重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能量,在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中作用突出。2011年以来,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6项,其中特等奖26项,一等奖41项;授权专利63项。专业建设成效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专业建设成果。2011年以来,获4项国家及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战略科学家等校级以上教学名师19人,教学团队3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研究平台和教学中心7个,校企、国际校际培养联合基地18个。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73年来,本专业培养的1.2万余名学生覆盖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全领域,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知名企业的中坚力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评定本专业为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7★);国家海事局、国家认监委分别在本专业设立了船检研究中心和船桥工程质量监测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博物馆成为我国首批航海科普教育基地;教学成果已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同类专业得到应用。车辆工程专业学校1958年始建车辆工程专业,是我国最早设立该专业并连续办学六十余年的三所高校之一。车辆工程专业1986、1998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所在学科是首批国家211建设学科并支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多年来为中国汽车领域培养了1.2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在汽车业界素以“武工队”著称。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规模大。在校本科生规模最大,是中国汽车企业骨干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知识领域覆盖全。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轻量化”等发展新趋势创新构建专业架构。产业发展支撑强。组建由60多家汽车骨干企业组成的汽车行业董事会,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支撑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重大举措以“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为引领,创新专业体系。设置整车设计与底盘控制、汽车电子与智能控制、车身工程与智能制造等专业方向;重塑涵盖设计、制造、试验等汽车产业链关键技术的知识体系。以建设系列“金课”为抓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前沿类、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推动“课堂革命”,进一步开展混合式教学,建立核心课程成绩与慕课结业融合机制,健全毕业论文论文查重、盲审和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制度。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构建师风建设、人才引进、教师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年龄、职称、学缘结构,构建以院士为战略科学家,国家杰青等为骨干的人才队伍。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重构创新实践体系。着力搭建“三步递进、三层提升”的实践教学与工程创新训练平台,依托校内科技活动、学术创新团队与国内外顶级赛事,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助推学生双创梦想。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黑娥

为什么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喜欢称呼导师为老板?原因主要在这里!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现在确实有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喜欢称呼导师为老板。不过,小编发现,整个人文社科类专业,对于导师的称呼往往都很正常,一般称之为老师,很少有人称呼为"老板"。倒是经常在实验室忙活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称呼导师为“老板”的比较常见。从专业来看,读研读博,估计最苦逼的就是工科学生了,往往需要经常泡在实验室里。工科类专业,项目多,课题多,某些有本事的导师能拿到多个项目,甚至还可以和外面企业合作,拿到一些商业性应用项目。这个时候,就是导师去拿项目,拿到后就给自己的学生做,给学生一些补贴之类,导师成了“项目老板”,而学生给导师打工,师生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雇佣关系”,学生往往会把导师称为“老板”。我有个同学,在一所汽车专业实力居于全国前三甲的强校里面学车辆工程专业,导师是个牛人,不但能拿到基金委、部属、省属之类的课题,曾经还拿到了一个汽车发动机生产厂家的商业项目,帮助该企业做关于产品升级的一些实验和大量计算。结果该商业项目使得我同学和他的几个研究生同门几乎没日没夜干了半年多。后来课题结束,他们每个人获得了导师数万元的补贴,当然,这些补贴来自于该项目的报酬。在类似这样的做课题或者项目的过程中,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事实上的“雇佣关系”,学生是否被“压榨”,往往由导师决定。某些时候,导师甚至会因为自己的项目需要,不让已经可以毕业的学生毕业。所以,学生把导师视为“老板”,并私下里那样称呼,在工科类专业里面比较常见,而且已经“流行”多年了,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则几乎不存在那种“雇佣关系”,导师能拿到的课题往往不多,即便有课题可做,研究生也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理思路、查资料、找数据、搜文献、做计算、写论文之类的工作,一般来说,不算很烦难,无需泡实验室,导师也没有多少机会给予学生多少补贴之类,所以往往是一种“正常”的师生关系,自然也就没人把导师当做“老板”了。可见,很多事情的背后,有他自己的逻辑和道理在,把导师称呼为“老板”,其实背后就有这种“导师变老板”的逻辑在。不过,这种导师当“老板”,学生做“打工仔”的现象终究不利于师生之间树立健康良好的关系,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就最近几个月,已经出现了多起研究生跳楼的事件,其中原因,固然比较复杂,但往往也很难绕开研究生的那个“老板”。从“导师变老板”来看,现行的“导师负责制”,特别是在理工科类专业里,有优化和改进的必要。你对研究生、博士生把导师称呼为“老板”怎么看呢?你觉得该如何改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