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产业研究专题|中国产业园区运行现状分析及招商策略吉赛尔

产业研究专题|中国产业园区运行现状分析及招商策略

产业园区招商一直是各地区重点关注问题。那么,什么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如何招商?按照联合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个企业的区域。是指以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按照不同的角度有多种类型分类:我们最常见类型有: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园区也在不断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大家对于中国产业园区运营现状了解多少呢?在对产业园区招商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呢?根据中国产业园区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对产业园区现状进行分析:01产业园区的演化产业园是我国未来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产业园区从成立之初经历了传统、聚核、聚链、聚网四个主要阶段。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02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产业园区从以政府主导为到多种模式并存,这期间离不开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引导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园区迈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继出台了如下政策措施:03产业园区的分类及数量、规模总体产业园区的一般分类:产业园总体状况▼产业园的数量状况:从整体上来看,国家级全国产业园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其他类型产业园。在总体数量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居多,总体数量占比达70%以上。根据2019年全国产业园总体状况为:国家级开发区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最多,达到224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为201家和135家;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与其他类型则数量较少,分别为19家和23家。主要产业园类型生产总值情况:近几年,以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主要产业园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占据了全国产业园的大部分产值贡献:04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从产业园区的历史进程来看,单一的开发模式已经不适用经济的发展,现在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以复合的模式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产业园区盈利模式▼05 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趋势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五种模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未来发展趋势:一是产品模式将由“园区经济”转向“城市经济”:过去单一的产品模式已不再适合经济发展。未来产业园将更强调“城市经济”,即产业建设与城市生活配套的有机结合;二是盈利模式将转向合作共赢思维:过去园区强调为客户创造价值思维,未来双方不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而是通过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模式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合作共赢将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三是运营模式将由“管理园区”转向“服务园区”:未来,在众多的产业园中,政策、服务、产业配套合适度将是竞争的发力点。虽然全国各地区都在加大园区运营,紧抓产业园区发展及招商,但由于各种原因,产业园区的各项发展不尽如意。其中,产业园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便是招商引资难。面对产业园区招商难的局面,最为常见的痛点如下:招商现状:招商难,精准招商更难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园区招商作为关键环节,只有做到精准招商,锁定符合园区/区域发展的优质项目,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为园区增强竞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很重要,但招商引资也很难。这已成为了行业内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化解产业园区招商引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纵观整个产业园区招商情况,影响招商的主要有3个关键因素:01产业定位不清晰: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在于依托区域内专有优势资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有不少产业园区盲目跟风,无规划无体系无创新,“三无”让区域内企业失去了对园区的兴趣度,最终导致招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02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园区政策优惠是吸引招商引资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只靠优惠政策,不仅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还会增加地方财政负担。如此一来,不仅没有发挥出优惠政策应有的效益,反而桎梏了产业园区的发展。03园区运行效率低下:产业园区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合理的竞争淘汰机制,导致企业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不利于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面对以上问题,产业园区招商应如何做?链接产业资源,大数据助力精准招商产业园区招商固然难,需做好园区产业定位规划,联合外脑智囊团,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产业园区招商的精、准、快。链接产业资源:要想产业园区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关键点是园区内的产业企业要集聚,即同一产能的企业要少,不同产能但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要全。应要针对产业链上的企业展开招商引资工作。依托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可根据政府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后台数据整合及需求分析,快速精准匹配到合适的项目及园区,从而使园区与企业达到无缝对接,实现精准招商。

半段情

临湘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刘星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把大众创业引向深入的创新引领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临湘市工业园将如何打好园区发展和项目建设组合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赶超、跨越发展作为“重头戏”呢?最近,笔者带着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也引发了一些思考。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过去的一年,园区干群协力同心,攻坚克难,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86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71.5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6亿元,上交税收1.06亿元。一年来的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项目建设强力推进1、重大项目顺利“通关”因沿江产业政策调整,原重大项目被迫“搁浅”,投资5亿元的限时竣工项目深圳瑞琦户外和新开工建设的湘陆科技,顺利通过岳阳园区办的重点项目考核。2、其他项目如期“拔寨”投资5.35亿元的钓具浮标电商项目有序推进;与上海大学共同组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全面建成;36万㎡的标准化厂房PPP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4大基础项目得到完善;回购项目完成7家;两大环保项目全面完成;招商项目聚力拓展。(二)破解压力求得作为1、破解了政策调整的难题。随着沿江新增化工项目“一脚踩死”,必须另辟蹊径。一是迅速对产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二是迅速布局化工产业转移承接地,把杨桥的3600亩地块重新规划设计作为化工转移承接地;三是迅速争取省、市支持,将临湘工业园纳入全省保留的9家化工园之列。2、排除了纠纷矛盾的阻力。因国家产业政策和融资政策的调整,引发群体事件、诉讼案件,必须果断处理。一是依法依规妥处金牛陶瓷等企业的停产、转让、债务及拖欠民工工资问题。二是成功打赢土地征拆引发的诉讼案件3个;三是处置控建拆迁事件40个,对14户违规搭棚、违规装修的进行了现场拆除和制止;四是成功处理了麒麟山庄的维稳事件。3、稳住了环保督查的压力。一是全力推进2个中央环保督察限时项目,按时运行。二是完成了骆家垅积存污水应急处置、企业雨污分流、园区污水处理厂、卫生防护距离内征拆等4大环保整改任务。三是连续奋战60天、“三班倒”作战、8个星期不休息,化解了环保督察的难题。4、攻克了制约发展的难关。一是白码矶排污口通过5项环保整改,通过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和省水利厅专家的评审。二是顺利通过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申报。三是鸭栏码头的多次上访及媒体炒作事件得到了有效的处理。四是特色浮标小镇上报了国家发改委“全国特色小镇”典型案例;五是“湖南省临湘市双创示范基地”成功获批。(三)争资融资取得突破面对金融政策紧缩、国家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园区资产规模不大、资产不优的艰难情况,成功包装项目争资到位7000万元;理清富园公司实有优质资产14.86亿元,成功向农商行等机构融资1.17亿元。(四)环保监管守住底线1、园区环保拉好“底线”。一是投资1.3亿元的北控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和初期雨水收集池2个项目,按国家一级排放A标准实施;二是投入0.7亿元对滨江工业大道全面绿化,在污水处理厂建立了统一的污水管网在线监控及计量监测平台。2、达标排放不踩“红线”。园区各企业共投入7800多万元,对废水、废气收集净化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3、监控环节不留“边线”。 一是企业生产的废水全部实行达标排放,排放过程“全天候”在线监控;二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定期对园区周边水、大气、土壤质量状况进行监测。二、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压力与制约(一)产业定位难把握由于受国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政策的影响,化工园面临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前途迷惘。4家在建企业停建,5家新签约企业手续齐全无法开工,1个投资10亿元的意向企业和4个投资5亿元的意向企业无法入园。(二)安全环保难掌控主要是:化工园处于长江大保护的敏感地域,受国家大政策的影响;各级检查督查频繁,不得马虎对待;当时入园企业的环保标准不高,提质改造难度也不小;环保投入的历史欠账多,需要“补课”的科目也不少。(三)运转资金难筹措2018年园区自力更生、自谋发展、艰难举债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初期雨水收集池两个中央环保督察项目1.3亿元;完成土地回购5000万元;集镇三纵三横道路工程3000万元;其他基础设施配套工程2600万元。但园区下属平台公司湖南富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信用等级低、融资渠道窄、抵押资产少,征地拆迁任务重、基础设施投入大,使得园区发展后劲不足。(四)项目发展难实施项目建设不是纸上谈兵,说发展就能发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是抓产业、抓项目;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综合评价办法》;岳阳市委政府对项目建设的考核更具体更明确,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产业是‘命根子’,项目是‘牛鼻子’”。可以说项目建设层层有要求、个个有压力。三、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优势今年是是决战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是接力打造“精彩北大门、品质新临湘”的攻坚之年。尽管还面临产业定位、调区扩区、规划环评、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引强做大产业项目、对接“飞地经济”的困难和挑战,但也有三大优势:(一)吃下“定心丸”, 面对挑战不犹豫继全市三级干部会后,市委书记谢胜又于2月27日下午,在三湾工业区召开了产业发展调度会,会上谢书记指出,要进一步明确思路、集中精力、找准定位、突出重点抓产业发展;要汇聚多方资源,加强领导,争取多方支持园区项目建设;要精准发力,依托临湘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的力度,脚踏实地抓好项目的落地和签约;相关部门要攻坚克难,对产业分区进行调整,依法依规推进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打好园区产业建设的“翻身仗”。会上谢书记还强调要实行书记抓调区、常委抓项目和市级领导挂点重点产业项目责任制。这些都让园区发展吃下了“定心丸”。(二)确定“风向标”,面对劣势不偏航临湘市委政府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抓发展的“一号工程”,在政策上给予越来越多支持:一是将园区争融资平台并入惠临公司,多项争资融资项目优先安排到园区。二是进一步优化园区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正在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九条措施”的落实。三是从相关职能部门安排专人进驻园区现场办公,工作绩效由园区直接考核,真正实现“园区的事园区办”。四是坚决兑现招商引资“四优惠四鼓励”政策,鼓励大招商、广招商。这些政策都为园区发展确定了“风向标”,确保狂风巨浪不偏离航线。(三)吹响“进军号”,面对硬仗不胆怯今年园区的提质和改扩建工作,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打赢这场硬仗,市委政府提供了体制支持,给园区大会战吹响了“进军号”。一是引进来。利用“人才绿色通道”,选调、借调、任职和反聘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协调本领硬、攻关手法新的人才引到园区工作。二是推出去。市委成立了最高规格的园区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规定,园区重大人事任免,作为领导小组组长的余岳雄书记有重要发言权。三是严考核。通过加强考核,把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的绩效考出来;通过加强考核,把主动做事、善于想事、能够成事的人选出来。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思考今年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贯彻落实三级干部会议和产业建设调度会议精神,坚持工业强市、园区兴工、项目立园,深入开展“五个100”和“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抓发展的“一号工程”,持续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切实加大招商优惠力度,用实实在在的招商,引进实实在在的项目,不断推动招商向工业聚力、项目向园区聚集。具体来说是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园区发展上要完成“四大任务”1、考评考核往前靠。完成岳阳“园区大会战”各项重点目标任务,争取在岳阳市10个园区的考评考核中排名靠前;完成市政府的各项目标任务,考核确保全市一类单位。 2、经济指标硬增长。工业总产值增长7.8%,达到4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达到3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达到85 亿元;完成税收1.2 亿元。3、项目落地要做实。滨江产业园引进万佳和、新榕兴、玻璃瓶项目和上矿物油再生利用项目等;三湾工业园引进3-5家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钓具标杆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园主要是临港新区新金宝项目配套、引进万盏光电和科技孵化场,力求这些新引进的项目高效益、高税收。4、争资融资求实效。争资3000万元,融资3亿元,产区定位更加明晰,项目建设更有成效。全年计划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开工1个项目;力保入园落地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年内开工投产。(二)调区扩区上要打好“两大战役”1、滨江产业区战役咬紧三大目标(1)株冶地块实现产业转移一是如期启动功能布局规划设计;二是顺利完成规划环评,前几天市委谢书记主持的产业项目调度会,专题研究了调区扩区、规划环评土地征收和设施配套等几个问题;三是无缝对接调区扩区工作;四是扎实推进项目落地。(2)电子信息园做到落地生效一是早日完工标准化厂房建设;二是配套落地新金宝项目;三是认真选择3-5家好企业入园;四是逐步完善扩区工作和相关手续。(3)港航物流产业搞好无缝对接一是对接岳阳在全国城市发展地位和长江沿线交通枢纽定位;二是对接岳阳港口规划、省水运投资集团公司和岳阳市港口建设大会战指挥部,找准港口产业定位和合作方向;三是对接临港新区“飞地”经济合作,把港口物流建设纳入临港发展的总规划、总部署;四是对接鸿路钢构、中财集团、三一筑工以及湖北的蓝碧盛等多家实力雄厚的公司,争取用社会资金撬动码头二期建设。2、三湾工业区战役倒逼三项工作(1)利用现有厂房,进行招商引资三湾工业区有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要求入驻率达到90%以上,要利用现有厂房进行广泛招商。(2)规划向南扩区,完成前期工作三湾园区原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现已开发完毕,目前无地可供,拟向南扩园3平方公里,实现“产城融合”,新扩园范围目前没有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未编制产业规划,并且有部分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需要调整,这项工作要尽早动作。(3)清理“僵尸企业”,实行“腾笼换鸟”三湾园区目前低效企业较多,个别企业呈僵尸状态,2017市政府为推进钓具电商产业的发展,已经启动三湾园区土地清理回购,现已回购企业7家,但清理过程中由于企业债务纠纷错踪复杂,加上招商合同中政府(园区)承诺未兑现,清理难度非常大。要对这些 “僵尸企业”实行“腾笼换鸟”,置换成环境友好型、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三)创新发展上要推进“三大改革”1、创新融资平台转型改革。富园公司与惠临公司合并,实现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目标。2、创新人事与绩效考核改革。设置绩效工资系数,实行更为灵活的人事薪酬与绩效考核制度。3、创新征拆安置工作改革。成立指挥部,做到征拆安置统一打包,建立高效精简的征拆安置队伍。(四)保障措施上要完善“三大体系”1、完善督查考核体系。要加强督查,不断加大执行力度,以督促改、以督提能、以督促效。2、完善队伍建设体系。着力打造学习型、效能型、和谐型机关,建设创新型、务实型、廉洁型干部队伍,守好廉洁、安全、环保和债务底线。3、完善营商环境体系。一是推动落实岳阳市园区管理“九条措施”,做到园区的事在园区办,推行委托代理制;二是园区负责做好牵头考核工作。(作者系临湘工业园党工委书记、主任)

蹦蹦猴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大战略与市场能力

【编者按】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 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去年底,上海市嘉定区承担了一项千亿体量的高科技战略任务。在发展空间日渐逼仄、招商竞赛升级、项目追求亩产、高科技产业变数多等几重压力之下,如何完成如此体量的大任务?2020年5月11日,课题组调研了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园,这里可谓是观察眼下国内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窗口。高难度的战略任务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是一个肩负国家战略任务的特色园区。传感器是卫星雷达、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汽车、手机等几乎所有智能硬件的关键部分,有很多方面的应用属于高精尖范畴,更有相当部分应用于国防领域。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目标是弥补智能传感器“中国芯”短板,聚焦智能硬件、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领域,发展基于MEMS半导体工艺,涵盖力、光、声、热、磁、环境等类目的智能传感器产业。据工信部《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要求,“集中力量打造以上海、江苏为重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区”,目前,长三角地区已集聚了全国50%以上的智能传感器企业。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芯物”)产业合作副总裁朱佳骐介绍了这个项目出台的经过。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是国家级产业平台,是工信部要建设的15个创新中心之一,目前落户嘉定。该创新中心由以刘鹤副总理为组长的国务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小组发牌。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作为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一体两翼”布局中的“一翼”,于2019年12月24日启动。当时即有32家企业签约入驻,总投资额248亿元;同时《关于嘉定区进一步鼓励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有关意见》发布,预计到2025年,嘉定区以智能传感器芯片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相关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使其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传感器及智能硬件产业高地。对于千亿目标,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徐嵘表示,嘉定完成这个任务时间紧迫。“目前全嘉定区约有275亿元传感器相关的产值,嘉定工业区内相关产业按工业统计口径有160亿元产值。如果要实现达标,嘉定工业区应该实现约600亿相关产值,全嘉定才能完成1000亿的目标。现在距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产业能级规模固然重要,但在普遍追求“亩产”的今天,有产值还得创造利润,产生税收。但从投入回报来看,在传感器行业取得好绩效是个高难度任务。徐嵘表示,“西方国家在这个领域发展得比较早,我们在追赶,需要付出很多的沉没成本。很多时候投入很大资本,但技术差距不会缩小,也没有任何回报。”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千亿目标,并非仅靠传感器产值,而是传感器相关全产业链。传感器的市值并不高。徐嵘举例,嘉定工业区有家生产手持额温枪芯片的企业,其产品占全球、全国市场的很大份额,一直供不应求,但总产值只有1亿元左右。所以千亿传感器产值,需要兼顾上下游,譬如智能教育、智慧驾驶等上下游的产品才能实现。重要的是,这些下游产品更容易赢利,更有市场开拓能力。市场能力是徐嵘口中的高频词,战略产业与市场赢利能力,一直以来似乎是一对相悖的概念,但战略产业也必须有市场能力,这已是政府和企业的共识。“中电海康集团(海康威视母公司)的董事长陈宗年曾经讲过,上海很有为国担当精神,但不能只做高技术含量、但不赚钱的产品。一定要把高技术产品的下游市场也做起来,只有兼顾能赚钱、能市场化的产品,高技术产业才能发展起来,否则难以为继。” 徐嵘说。徐嵘表示,目前行业里有市场能力的智能传感器企业凤毛麟角。政府可以为行业引进必备的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提供设备和技术服务,以此吸引上下游企业进驻园区。但市场开拓还是要靠企业自己,不能仅仅依赖政府财力投入。“我们需要的不是林黛玉式的企业。我们需要的是能从石头缝里自己长出来的企业,不仅有技术,还能发现市场、攻占市场,能把技术变为市场欢迎的产品。”传感器项目其实是泛集成电路产业,这个行业除了技术难度大之外,环保压力也不小,据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沈杰介绍,集成电路项目除了投入高之外,还有高耗能、高排放的特点,“我们要投入很多去做排放废水废气的治理。为了发展这个行业,还特意向环保部门报备,调整了环保政策,才达到引入集成电路企业的标准。”另外,嘉定工业区目前的土地存量已经不多了,嘉定工业地块能拿出来开发使用的大概有2000亩左右,如果算上可以动迁的地块,可以达到2800多亩,大多数都是10亩、20亩这样的小块地。这导致嘉定工业区使用土地非常谨慎,徐嵘很严肃地说:“我们非常关注土地产出效率,所以在引进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时非常谨慎。一来这些企业投入大,一旦失误会造成很大资金浪费。外省市出现了很多这种失败案例;二来我们的土地资源有限,引入项目要保证质量。”集成电路属高新技术,如何识别好项目是一大难题。沈杰也称,高技术项目的引进需要外部专家审议,但即使是通过专家审议的项目也不能完全确保无虞,技术和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始终存在。相对于宏大的千亿目标,目前嘉定在智能传感器领域积累并不多。在相关领域,已经上市的嘉定公司有沪硅产业,成规模的企业有新傲科技、新漫晶体等企业。其中新傲科技的产品占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产值7亿元,利润3000万元。星地通(上海星地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去年产值做到147亿元。徐嵘称,以上企业有不少是科技部副部长王曦院士在上海时扶持的项目,发展了20年才成长起来。(据公开资料,上海新傲科技成立于2001年。)这些项目在发展之初,各级政府给予了各种支持,才帮助它们渡过了最艰难的阶段,目前具备了一定市场能力。显然短期内培育高科技企业难度不小。纵然如此,上海对这个产业园寄予厚望,沈杰表示,“市里希望是尽快做成国家级园区。”千亿目标的实现路径无论面对的是什么局面,要实现千亿目标,第一重要的还是招商引资。为此嘉定工业区出台了传感器产业扶持39条,主要是为了吸引人才,用优惠政策引进那些拥有核心技术、独创专利的人才。譬如买房最高一次性扶持70万元。而对于企业的扶持,主要是办公用房、税收、融资担保这些方面的扶持,只要符合政策,应补尽补。这些年,无论是上海各大园区,还是环上海地区,都在出台各种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谈到嘉定区的招商优势时,徐嵘坦诚,“相比上海其他区,乃至上海周边,在纯粹资金扶持上我们没有太明显的优势,我们只有从营商环境和服务效能上去吸引企业,企业看重的也不是资金扶持,而是能够提供什么服务。”迈柯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迈柯博)是一家新近从张江迁到嘉定的国际公司,其母公司为Xsens Technologies,这是一家基于微型MEMS惯性传感技术的运动、方向和位置测量产品的供应商,总部位于荷兰,在硅谷、洛杉矶、加罗尔、新竹等地设有分支机构。迈柯博在嘉定做的是手环项目,迈柯博智能穿戴事业部总经理韩超阳称,该公司搬到嘉定,就是看中了这里扶持资金之外的产业平台。韩超阳强调,迈柯博来到嘉定并不是特别在意有什么直接的扶持政策,而是嘉定这里发展传感器的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因为这里有芯物和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配套,“当然扶持政策在一个园区集聚效应形成之前是必不可少的” 。朱佳骐认为,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核心吸引力来自芯物这个公共平台。朱佳骐称,芯物是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本体,其核心任务是解决传感器领域的共性难点技术,同时孵化企业实现新技术商业化。另外芯物已经布局了8英寸晶圆生产线,还布局光学方面的产业。简而言之,芯物分两条腿走路,先解决卡脖子的共性技术问题,然后和其他企业分享这些技术,服务企业解决产业链的完整性。朱佳骐强调,芯物的创立就是为了承载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这是国务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小组发牌的。它既是一个平台企业,又是1000多家企业的产业联盟,分硬科技攻关和软服务两块,有自己的晶圆生产线,有联合实验室,也有测试中心,还有会展服务。芯物联合实验室的目标是把中国最好的传感器企业,最好的技术聚集在一起。发展产业需要这样的聚集效应,有了聚集效应才会产生化学反应。目前国内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这样完整的聚合,如果企业投入的话,很长时间看不到效果,压力非常大。所以需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完成这个聚集任务,项目所需资金,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1:1配套。朱佳骐称,芯物目前有几十个项目在推进,希望能从其中孵化出一批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的研发工艺都由芯物提供。虽然芯物是国家平台,作用非常关键,但这家企业并不是事业单位,而是由12个相关行业的股东组建的股份公司,这12个股东在业界地位显赫,譬如格科微电子、中电海康、汉威科技等,尤其中电海康已经培育了十几家上市公司。正由于中电海康的入驻,徐嵘表示对完成千亿目标有“豁然开朗”之感。沈杰也强调了大平台对于嘉定完成千亿目标的关键作用,嘉定以前没有足够的集成电路产业积累,但集成电路产业链很长,靠这么一小块地去做这么大产业,压力会很大。所以嘉定需要借助国家大平台,一是国家工信部的平台芯物,此外还有国家发改委的装备材料平台。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该领域需要大量启动资金,之前很少有民营企业介入,不过但凡民营企业有底气进入,那肯定是有稳定资金扶持,或者已经获得稳定收益。譬如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制造探测器晶体的上海新漫晶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明星企业,这是在嘉定一手培育起来的民企项目。要达到千亿的发展目标,沈杰表示不会去刻意发展某个细分领域,但最终必须要在资本市场有成果体现,即培育3-4家主板上市企业,培育一批科创板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业链条和要素集聚效应。“我们在全国范围摸查之后发现,和嘉定传感器产业规划相匹配的企业大概只有20家左右。我们也希望引进一批与这些企业有交集的基金和投资公司,一起继续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当然科创板对它们有一定吸引力,还有上海一体两翼的产业布局对它们也有吸引力。”作为嘉定工业区的副主任,沈杰特地强调特色园区和嘉定工业区的关系,“我们做特色产业园,其他产业照样发展,并不是专门发展传感器。不然要饿死了。”嘉定的传统强项是汽车板块,原有的发展方向不变,会在传感器和汽车板块寻找交集。其中汽车电子将是嘉定一块新的发力点。由于汽车电子门槛较高,之前嘉定在这方面积累不多,嘉定计划在下半年通过产业峰会等形式推动汽车电子产业。“嘉定搞汽车电子很有优势,将来汽车电子会成为我们发展的重点,这个市场非常大。”沈杰强调。对于智能传感器特色园区的发展,企业对工业区的生活配套提出了自己的诉求。上海嘉捷通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嘉捷通”)是2004年就入驻嘉定工业区的民营企业,致力于高精密度中小批量和快速印制电路板的生产制造和研发,去年产值2.8亿元,纳税1400万元。嘉捷通董事长严学锋认为,围绕产业发展的生活配套还是不够,很难留住工人,“我们到嘉定新城大概15公里,晚上公交车都没有了,周边没有任何生活设施,每年招几十个大学生,留住十分之一就不错了。没有办法,我们又在成都开了分公司。”对于土地使用政策,嘉定也在逐步放松政策限制,譬如宿舍、办公、研发等综合用地比例本来是15%,现在可以调到30%。最后沈杰强调,产业的聚集,最重要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串联,本地供应链的支持。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出现,是因为有国家级大型公共平台的支持,行业里的企业都会聚拢过来。全国范围内有各种传感器、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园区,但做得实、做得好的没有几个。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加大园区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支持芯片企业改进技术、减少污染一、园区特征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位于嘉定工业区,成立于2019年10月。园区起步晚、起点高、使命强,整体处于由传统工业园向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特色园区初步转型阶段。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一体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弥补智能传感器“中国芯”短板,重点聚焦智能硬件、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领域,发展基于MEMS半导体工艺,涵盖力、光、声、热、磁、环境等类目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目前已有32家企业签约入驻产业园,总投资额248亿元。其中,中电科13所MEMS项目、华进半导体等17个项目投资过亿。预计到2025年,嘉定以智能传感器芯片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相关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并将打造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传感器及智能硬件产业高地。二、发展优势一是国家级功能平台优势。园区内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是上海仅有的两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致力于先进传感器技术创新,联合传感器上下游及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园区内及周边有若干行业龙头企业,如中电海康等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对于行业集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尤其是芯片制造类龙头企业对于产业上下游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三是产业生态优势。园区集聚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矽立科技、万物工场、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等32家知名企业,遍布传感器芯片设计、制造、材料、系统、应用、封装、测试等产业链不同环节。四是空间资源优势。园区共3平方公里,可供产业用地有830亩,可租售物业面积达15万平方米,可供各类高科技企业入驻。三、存在问题一是综合配套有待进一步改善。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位于嘉定区的北部,紧邻江苏省太仓市,距离嘉定城区有一定距离,距离上海主要功能区也相对较远,不利于集聚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二是工业用地的集约高效利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园区内还有一部分传统企业,部分地块的土地面积产出较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三是部分高排放项目对区域环保造成较大压力。芯片制造及封装需要较高的技术,但也是产业链中耗能、排放比较突出的环节。园区内部分芯片制造及封装项目,对于嘉定保持较好的环保目标具有较大挑战。四、未来发展建议在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背景下,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有潜力依托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大型平台,在行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在终端应用领域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成为全球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高地。对照园区未来发展目标,结合存在问题,园区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着力改进。一是积极与市、区两级交通主管部门沟通,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大园区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变交通盲点为区域节点。二是探索政府、企业、园区多方共赢的园区二次开发机制,结合特色园区提升容积率等任务,在区及园区层面配套相应的二次开发政策。三是积极与经信委、发改委、环保局等部门沟通,支持芯片企业改进技术、减少环境影响,同时支持专业污染治理环保企业发展。四是在园区层面,针对园区管理运营团队,定期开展行业知识培训,并鼓励管理运营人员沉入一线,在实践中改进工作方法。[本文执笔人:柴宗盛、张云伟、张靓,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海报设计:尹惠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弟子记之

武汉光谷中华科技园产业园项目案例

一、产业园概况光谷中华科技园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南部,北倚龙泉山,300余平方公里的梁子湖环绕东南,西距沪蓉高速3公里,15分钟即可到达高铁武汉站,40分钟可抵阳逻港,50分钟可到达武汉天河机场,总规划面积217.66平方公里。枕山抱水、钟灵毓秀形成得天独厚的最具竞争力的环境优势。园区作为“华创会”签约项目的主要承载地和永久会址,致力于打造“华侨华人神往、创新创业特区、生活休闲首选、配套功能现代”的国际化、差异化的科学城,重点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服务业、生态旅游服务业、通用航空服务业、国际商事商务服务业、创新动力服务业五大产业。二、产业园背景在2010年“华创会”上,国务院侨办与湖北省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武汉东湖高新区设立为“华创会”永久会址。2011年3月,国侨办批复支持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设立“中华科技产业园”(简称中华园),作为“华创会”签约项目的主要承载地。2011年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发文成立中华园建设领导小组[武办文(2011)41号],时任市长唐良智任组长。2015年5月,领导小组组长调整为万勇市长。三、产业园规划光谷中华科技园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南部,总规划面积217.66平方公里,占光谷总面积的42%。依托依山傍湖的资源禀赋,整体设计秉承“环境融入城市、环境融入生活”的规划理念,城市用地采用有机疏散的组团式布局形态,构架出“三湾、四岛、两环、南北核”的空间格局,旨在打造一座以水为生、以山为魂、以新型服务业为支撑的滨湖生态新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8.7平方公里,占园区总面积的22%,预计常住人口19.9万人。四、产业园定位重点发展五大产业:文化和科技融合服务业充分发挥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以体验为特色,重点发展创意体验、数字视听、数字出版、设计服务、婚庆服务等领域,努力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原创型企业和产品,打造国内一流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服务业集群。生态旅游服务业充分挖掘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加强自然生态景观、历史古迹和地域文化保护,围绕观光游、度假游、体育游、保健游等类型,重点发展运动休闲、观光旅游、养生服务、健康服务等领域,打造生活、养生、运动的后花园,为东湖高新区乃至武汉提供优质配套服务,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华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通用航空服务业抓住中国开放低空空域的历史性机遇,发挥中华园地域优势,加强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战略合作,重点发展运输运营服务、飞行保障服务、飞行培训等领域,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通用航空服务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国际商事商务服务业以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契机,充分利用华侨华人链接全球资源和深谙国际法则的优势,以华侨华人为纽带,促进全球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在园区高效流动,重点发展会展博览、专业服务、总部经济等领域,将中华科技园打造成为国际交流合作活跃的全球性商务服务中心。创新动力服务业围绕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吸引华侨华人研发中心、国际大学、中介机构等入驻,重点发展研发服务、教育培训、科技中介等领域,促进园区产业高端化发展,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创新动力。五、产业园重点项目华创中心华创中心项目位于光谷中华科技园中东部、玉屏大道与凤莲大道交叉处,交通便捷,是中华园2015年开发建设的重点引爆项目,也是中华园未来展示华创品牌文化的新地标。武汉爱飞客航空综合体“武汉爱飞客航空综合体”项目是中航通飞在华中地区布局的最重要的航空综合体项目,计划用地3000亩,总投资约60亿元,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亩,建设周期5年,分两期建设,首期项目2年内完工,项目建成后产业部分年税收不低于25万/亩。中国光谷·华彬航空创新园“中国光谷·华彬航空创新园”项目是华彬集团全国布局的四大通用航空国际中心之一,计划用地3000亩,总投资不低于60亿元,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亩,项目分6期建设,6年建设完毕,每期投资不低于10亿元,首期项目确保2年内完工。武汉“大明堂”项目项目地点位于营泉村和原营泉村还建房区域,用地规模约为26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灵泉山庄、龙泉市街、五彩良田、大明客栈、草堂别业度假酒店等,打造以明文化为主题的文创旅游项目。环湖绿道基于“华人梦想地,光谷副中心”,中华科技产业园绿道系统规划目标为:集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康体运动和生态游憩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华中绿道标杆,成为中华科技园的标识和纽带。温德姆至尊豪庭酒店温德姆至尊豪庭酒店项目是华创中心周边重要配套设施之一,该项目计划用地面积100亩,拟投资10亿元人民币(含地价),建筑面积10万方,预计建设周期5年。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其一命也

「调研报告」奏好提质增效“三部曲” 打造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关于洪泽经济开发区转型提质的调研思考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济开发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平台载体。但在“开发区热”的背后,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开发模式单一、项目入驻门槛低、后期管理体制不完善等,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开发区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沿袭传统发展方式和运作模式已难以为继,追求高质量发展成为开发区面临的首要课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本文通过对洪泽经济开发区在“腾龙换鸟”“筑巢引凤”“凤凰涅槃”三个方面的实践进行分析探究,为经济开发区追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腾笼换鸟—盘活闲置资产对后发地区而言,招商引资是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招商形势也与过去发生了较大转变,过去招商是“有资源缺项目”,因此捡到篮子就是菜;现在是“有项目没资源”,土地指标成为最稀缺资源。洪泽也不例外,一边是很多大项目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土地而流失;而另一边则是由于前期招商门槛低,很多小项目、低效项目入园发展,这些小项目占用较大的土地资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的破产停产,有的举步维艰,还有的项目根本就没建成,造成资源很大的浪费。为破解这一难题,洪泽经济开发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依靠“腾笼换鸟”,巧做闲置资产文章,通过二次招商、依法破产、托底收购等方式,让过去的“包袱”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新资本,带动了园区新的投资发展。——“二次招商”引来“华丽蜕变”。一边是亟待激活的闲置资源,一边是想要快速落户的优质项目,如何做好“二次招商”工作?洪泽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常态性企业走访工作将各类概念化的存量数字化作可视化的信息,强化存量信息的指向性,使“二次招商”工作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洪泽经济开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二次开发”的决策部署,精准摸清存量资源的“家底”,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对接联系,提出零供地招商,向现有土地要产出,计划通过三到五年将低效企业逐步清理出开发区,真正让“二次招商”成为产业提档升级的助推器。2016年成立质效提升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排出一批占地多、税收少、开票少的“一多两少”企业,并根据这些企业的厂房结构、设备情况、用地规模等基本属性,建立低效企业“数据模型”,并在项目招引过程中根据客商需求,有意识的进行资源匹配,为待置换项目牵线搭桥。2017年以来,洪泽经济开发区累计盘活闲置低效企业49个,新增投资总额82亿元,盘活土地近4000亩,是新征工业用地的2倍。——“依法破产”释放“沉淀资源”。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低效企业中,“僵尸企业”往往遗留问题最多,如租户难迁出、地块质押、各种债务等,大都是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处置难度也最大。妥善处理“僵尸企业”问题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近年来,洪泽经济开发区依照破产程序,建立政府与法院、管理人、债权人的“四位一体”联动互动机制,积极协调闲置厂房腾空,督促管理人依法办理土地、厂房等变更登记手续,全力保障新项目尽早入驻、尽快投产,较好地破解了破产案件审理中资产处置僵化、债权实现率低的瓶颈问题。2018年,全球最大包芯纱供应商天虹集团通过司法竞拍获得破产企业原宝利嘉纺织所有资产,天虹集团进驻后,投入2亿元利用8个月时间正式投产,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开票8800万元。在洪泽经济开发区,通过司法程序处理僵尸企业已成为一种常态,加快推动了市场出清、释放了大量沉淀资源。——“实体转型”助推“国企升级”。国有企业承载着国有经济的重要部分,肩负着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而推进国企实体化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国企要在落后的和过剩的产能中退出,腾出发展空间,就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导,通过现代科技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探寻一条适合洪泽实际的国企实体化转型之路,一直是洪泽开发区人思考的问题。2018年,洪泽经济开发区实行政企分离,根据“投资需要、建设需要、融资需要、民企需要”的原则,对开发区投资发展公司、开发区经济发展总公司、润洪融资担保公司、洪盐新能源公司实行实体运作,推动国有公司实体化转型。特别是对三次流拍的闲置企业资产由开发区下属国有公司投发公司进行“兜底”收购,为招引新上项目做准备。今年以来,投发公司竞得原中宝汽车内饰、友林煤矿机械资产,并置换给加福得食品、卓典食品发展食品加工;购置原国铝高科部分资产,分别置换给中岩装配式建筑与中铁十五局集团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利用现有土地投资建设装配和枕轨项目。筑巢引凤——打造投资高地要引“凤凰”来,先要栽好“梧桐树”。高标准的园区道路纵横交错,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新上项目紧锣密鼓的建设……这是洪泽经济开发区的一个真实写照。近年来,洪泽开发区立足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抢抓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大力开展“筑巢引凤”。在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平台载体上下足功夫,使园区建设更具竞争力,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栽好“基础配套”之树,夯实硬件基础。近三年来,洪泽开发区按照“准确定位、拉开框架、挖掘内涵、提升层次”的思路,拉开新一轮基础配套建设大框架。园区投入10亿元对基础配套进行升级改造,高标准建设巢湖路、洞庭湖路、幸福大道、九牛路等主干道,初步构建了“五纵五横”的道路网络,拉开了园区发展框架;建成化工企业“一企一管”及其配套工程,对化工企业污水排放、管运、处理实施全过程监测。投入1亿元用于改造园区企业排水、污水管网维护、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大力改善企业发展外部硬件条件。随着园区的发展,产业用港需求不断加大,洪泽正规划建设该区首个大吞吐量码头,总投资25亿元,一期规划总用地638亩,码头泊位岸线约1km,建设装卸、待泊泊位共15个,通过能力达400万吨/年。——栽好“营商环境”之树,提升软件环境。近年来,洪泽开发区对有实力、有潜力、有市场、有需求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制定帮扶方案,推动形成骨干企业支撑、高新企业拉动、科技型小微企业多点撬动的企业发展梯队。积极探索投资入股、设备租赁、代建标准化厂房、供应链金融等模式,对实体企业强化融资扶持,先后为海珠机械、三联新材料、苏丰新材料等企业协调银行贷款近3亿元,为开发区“产城融合、二三并进”提供重要资金支撑。创推洪泽区“你说我做、口头申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全程代办、当场出件”的“口述制”极简式开办企业工作机制,企业申请人只需提供有关人员身份证明和住所证明,无需准备、携带其他任何表格和材料,口头述清拟申请事项的信息内容,由开办企业综合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为其量身制作极简式的申请表格和材料,“1个工作日办结企业开办手续”成为新常态。——栽好“平台载体”之树,拓展发展空间。优质的平台载体是吸引企业落户的“孵化器”,也是承载企业发展的“新空间”。近年来,洪泽开发区不断完善科技创业园、亿企园、高新技术产业园、软件产业园、东区等项目承载平台,特别是洪泽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按照“立足洪泽、引领江苏、辐射全国”发展理念,围绕“科技服务、数字服务、贸易服务、人才服务、创新服务”五大战略,着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四大产业集群,全面建设“数据交易、国际科技成果转化、数据服务、物联网研发、人工智能开发、互联网金融、国际智能制造”七大中心,积极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同时,重点加快3个“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即行政服务平台建设,从项目洽谈、手续办理、开工建设、投产达效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开发区经济发展总公司的职能,把开发区优质资源注入总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变“筹钱开发为借力发展”;担保公司平台建设,增强润洪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扶持企业充分发展。“凤凰涅槃”——助企华丽转身在洪泽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有的创建于建国初期,有的始建于上世纪,这些企业经历了行业发展的巨大变革,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巨大考验,成长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但由于入园较早,现有的厂区规模、车间设备以及周边环境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需求。为解决这一难题,洪泽经济开发区奏响“凤凰涅槃”新乐章,助推企业华丽转身。一是以科技创新撬动企业裂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则是这个主体中的关键。洪泽开发区大力推动域内企业创新发展,通过自主研发、产研结合、成果转化等多种手段提升园区企业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全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家、2个省级孵化器、1个省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拥有知识产权工程师150人。特别是洪泽经济开发区统筹推进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互促共进,量质并举培育‘行业龙头’‘隐形冠军’等科技型企业,很多企业走上了深耕“创新化”发展的转型道路,目前拥有开发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既有主攻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产业关联强的‘三高一强’项目,也有一批产品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品牌知名度高的‘小巨人’企业。二是以攻坚举措推进项目管理。项目是开发区发展的“牛鼻子”。洪泽经济开发区始终把项目特别是重特大项目攻坚作为产业转型、平台提质的突破口,对开发区所有项目实行“分类推进、逐个攻坚”。在建项目抓进度。对洽谈成熟的项目迅速安排签约,并完善开工条件;对已开工项目强化工程进度的节点管理,跟踪推进。质效较好的项目抓提升。对清华密胺、国铝高科、宇天港玻等6个一期已投产的重特大项目、30个亩均税收较高的企业和53个新增长点全力帮办服务,强化要素供给,“一企一策”保增长。质效一般的项目抓转化。对体量较小、税收较少、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前景较窄的企业引导其靠大、靠强,加入主导产业产业链。质效较差的项目抓置换。对长期关停或处于半停产状态的企业迅速与客商沟通,动员其出让资产,对原项目予以置换。三是以更新思路推进产业培植。开发区本质上就是推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实现低成本扩张。近年来,洪泽经济开发区冲破传统经验管理思维的禁锢和束缚,从管理转型的大处着眼、细节抓起,实行精细化管理。抓两个主导产业实力做强:化学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银珠化工、清华密胺等现有旗舰型企业做大做强;现代纺织产业重点推进化纤、毛纺、棉纺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抓两个新兴产业链条做长:航空铝材产业链,重点扶持国铝高科新上二期工程冷轧、熔铸、军工型材3个产业链延伸项目;机械加工产业链,做强现有冶金机械产业,同时招引机械加工类项目配套协作发展。抓两个产业园规模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将打造成创新型和智能化园区,正在与南京高新区南北“合作共建”,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服务外包类企业入驻;东区配套产业园,将加快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引进玉环汽摩配产业项目,做大体量、集聚集群。通过几年的提质增效,洪泽经济开发区现有企业近400家,其中规上企业167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建成省级以上企业“两站三中心”12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11家,用工总人数约3万人。今年前三季度,开发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7亿元,规模工业应税开票销售15亿元。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省简政放权“开办企业”先进开发区、省苏北地区双创人才示范集聚试验区等荣誉。在全省排名连续四年实现进位,位列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第67位(总计115家),苏北片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排名第17位(总计40家),首次位居淮安市县(区)省级开发区第2位。洪泽开发区的转型之路,给全市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启示是,无论是“腾笼换鸟”“筑巢引凤”还是“凤凰涅槃”都是自我革新的过程,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坚守的初心,要实现园区的高质量的发展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把低质效企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和城市综合功能区。启示一:创新招商模式是推动开发区转型的关键一招。开发区能否成功转型,关键在于能否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面对新形势、新时代,招商引资的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天虹纺织、金虹新材料能够落户洪泽经济开发区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洪泽经济开发区早谋划、多洽谈、善创新的结果,目前正在积极打造的现代纺织产业园则是洪泽经济开发区以商引商的现实案例,入园项目主要是通过现有企业的业务关系为洪泽纺织产业的补链、强链引入上下游企业。全市各级开发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洪泽开发区的招商模式,如推动零供地招商,优先推荐使用闲置低效企业,引导现有企业采取合作、租赁等方式增加投资,力促闲置土地、厂房的充分利用;推动链条式招商,从产业链设计开始,明确未来招商引资的主要目的地、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技术、投资团队、销售市场在哪里,点对点地上门精准招商;专业化招商,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加大人员培训,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充分调动招商积极性。启示二:企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开发区转型的动力源泉。自主创新是“创新型开发区”考量的重要标准。洪泽开发区在推动园区转型过程中,注重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引导企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引领和创新能力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创新,洪泽经济开发区诞生了多个领军行业企业,在淮安市第三届企业科技创新大赛中,洪泽区江苏埃夫信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久裕电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及淮安巴德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3个项目入围全市优秀项目,入围项目数位列各县区第一。我市各级开发区在推动“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都要注重把创新作为动力之源。如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下功夫,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支持设立研发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发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在打造创新孵化载体上下功夫,围绕科技创业和科技产业集聚两个重点,进一步强化科技招商,打造更多两个科技孵化平台。在培养引进科技人才上下功夫,通过协调调动、兼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集聚科技型、创新型人才,为开发区转型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启示三:提升软硬件环境是推动开发区转型的梧桐之树。开发区竞争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洪泽开发区一手抓基础配套提升承载力,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生态规划、环保规划等控制性详细规划,投入3400万元用于园区路网及附属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居住的配套项目,不断完善各类项目承载平台;一手抓体制机制提升内生力,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从有利于项目建设、园区质效、帮办服务、保障发展的角度出发,细化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目前有些开发区处于“空转”和“产业孤岛”状态,在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功能配套、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就需要开发区不断完善基础配套,改善服务环境,如高度重视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园区规划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园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配套,解决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员”转变,打造实体经济发展的创业福地、服务高地、成本洼地。启示四:坚持部门联动是推动开发区转型的效率保障。在推动闲置土地盘活利用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难题是闲置土地基本上都已在企业名下,并且办理了银行贷款质押,企业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导致从行政和司法上都难以进行转让、回收。国土部门回收土地由于受已使用土地占比、出让协议未规范、举证取证难、周期过长等因素影响,往往不愿意也很难推进土地回收。这也是各级开发区在转型升级中遇到共同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职能部门联动执法、形成合力。如法院、税务、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部门要围绕低效企业盘活工作发挥好职能部门作用,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土地回购机制,加快低效用地使用清理,探索建立低效用地的倒逼机制,对存在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企业在能耗、金融信贷和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差别化政策,形成工作合力;项目招引部门要强化招商协议的履约管理,用协议中投入和产出约定来倒逼企业形成内生动力。作者:洪泽区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周海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展现新面貌!

慈母心

政府主导的区块链产业园区普查报告(2020)

报告摘要:1、根据01区块链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共有各类区块链产业园区44个,由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主导或引导开发建设的区块链产业园区或区块链产业集聚载体共23个。2、由政府主导开发的23个区块链产业园区的建立时间集中于2017年和2018年两年;而相较2019年,2020年产业园区建设速度有所提升。3、浙江、湖南、上海由政府主导的区块链产业园区较多,广东省的区块链产业园区总数最多,但多为企业主导的市场化模式。杭州市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力度较大。4、位于湖南星沙产业基地内的区块链产业园是当前最大的区块链产业园区,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是吸引最多企业的区块链产业园区。5、2020年新增的产业园区更有地区特色,注重打造自身品牌,在发展中更注重学界资源,也充分发挥了政策导向性和行业主动性。6、在未来发展中,政府应该谨慎规划区块链产业园区数量,准确把握园区定位;加强产业园区信息披露,构建有效评估和奖惩机制;政府间应该加强协作,放眼全国对接区块链产业链;同时应该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区块链产业园,激发行业联盟发挥实质效用。本报告是《链上新趋势: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普查报告(2020)》系列报告(二),后续报告将于近期陆续发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报告高清版本】目 录一、区块链产业园区发展总述二、政府主导区块链产业园的整体建设情况(一)政府主导产业园成立时间集中于2017-2018年(二)浙湘沪由政府主导的园区较多(三)园区规模不一,最大超40平方公里(四)部分园区入驻企业数破百(五)部分园区政策和资本支持力度较大三、2020年区块链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一)多地政府将区块链产业园区写入规划(二)2020年新增区块链产业园区介绍四、区块链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与挑战五、对中国区块链产业园区发展的建议(一)谨慎规划区块链产业园区数量,准确把握园区定位(二)加强产业园区信息披露,构建有效评估和奖惩机制(三)地方政府之间加强协作,放眼全国范围构建产业链(四)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园,激发行业联盟实质效用产业园区是指以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产业园区一般是一大片土地在功能细分后进行开发,供一些企业同时使用,以利于企业的地理邻近和共享基础设施。产业园区不仅是推动上下游企业协作的大舞台,也是用地方的扶持政策、产业基金为企业赋能的加速器,还是产学研能量融合的发动机。区块链产业园区是顺应产业区块链发展大势而产生,是专门为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而建立的产业集聚载体。我国在区块链产业园区上的探索较早,2016年便开始建立孵化基地,2017年在杭州建成第一个区块链产业园。随着近些年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逐步成熟,上下游企业覆盖领域日趋完备,各类型企业分工趋于明显,打造优质的区块链产业园区成为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区块链”正式被列入新型基础设施中的信息基础设施,标志着国内区块链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变革。顶层设计逐步明确完善后,2020年以来,各级政府对于区块链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优惠政策的实施都有了长足进展。政策的推动、产业链的完善、资本的支持、科研的突破,共同使得区块链产业在中国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区块链产业园区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将在未来为区块链发展持续注入能量。Part 01区块链产业园区发展总述2016年,上海宝山区设立上海智力产业园天空区块链孵化基地,我国在区块链产业园方面进入探索阶段;2017年4月28日,杭州市政府首开先河,正式推出国内首个区块链产业园——西溪谷区块链产业园,产业园区所在地——西湖区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打造西溪谷区块链产业园的意见(试行)》,根据政策,入驻企业可享受房租补助、税收优惠、科技成果奖励以及人才扶持政策。这是首个由政府主导和引导建立的区块链产业园。经历五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区块链产业园的发展建设日益成熟,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专门为支持区块链产业发展而特设的产业园区,这类园区名称中一般带有“区块链产业园”,这一类产业园会吸引部分有影响力的区块链公司,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二是建设在其他类型产业园区内的孵化器类型载体,这类载体的名称会包含“基地”“中心”或“空间”等字样;最后一类是一些直接注明“区块链孵化器”的载体,与“园区”相比,它们往往规模有限,同时主要服务于初创企业,相当于产业园的雏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共有区块链产业园44家(包括以“孵化器”“基地”“中心”等字样命名的产业集聚载体),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其中23家为政府主导或参与推进。从地域上看,中国区块链产业园在全国范围内多点开花,覆盖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并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湘赣渝四大区块链产业聚集区域,另有海南在生态软件园内设立海南自贸区 (港)区块链试验区。在发展过程中,各产业园基本遵循了“政策与资源并重,产业与科研并举”的发展模式,依托相关政策和当地科研院所,在产业园区内培养有生命力有创新性的区块链企业。表1-1:区块链产业园区统计资料来源:01区块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从省份分布来看,广东省、浙江省区块链产业园区总数最多,均为7家;从城市分布来看,广州市以6家产业园居首,包括越秀国际区块链产业园、广州区块链国际创新中心、蚁米安居宝区块链工业智能产业园、广州蚁米区块链众创空间、区块链未来空间和广州城投·中关村e谷区块链孵化园(黄埔链谷),杭州、上海均为5家。表1-2 区块链产业园区省份分布资料来源:01区块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从建设时间看,2017年和2018年是区块链产业园区建设的高峰期,有32家产业园在这两年间成立,2019年产业园增速趋缓,2020年又有所提升。表1-3 区块链产业园建立时间统计资料来源:01区块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由于各产业园发展差异较大,相关情况披露也并不完善,本报告将重点讨论由各地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主导或引导开发和建设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载体。Part 02政府主导区块链产业园的整体建设情况在44家区块链产业园区中,政府主导开发建设了其中23个。下面我们重点针对这23家产业园进行分析。(一)政府主导产业园成立时间集中于2017-2018年在政府主导的这些区块链产业园区中,建立时间集中于2017至2018两年间。此外,政府主导的区块链产业园区成立时间多集中在下半年,而在1-3月份并没有产业园区建立。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1-3月份是全国两会之前的规划制定期,政府在这一期间需要针对区块链产业园区等各类议案进行谨慎的讨论和论证,经最终决定后才会在下半年着手实施。表2-1 政府主导区块链产业园建设时间资料来源:01区块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二)浙湘沪由政府主导的园区较多从分布地域上来看,浙江省、湖南省、上海市由政府主导的区块链产业园区较多,分别为4家、3家、3家。这在一定程度显示出当地政府对于区块链产业园区的建设较为重视,当地的区块链产业发展情况也较好。而广东省的区块链产业园区总数虽然是最多的,但是由政府主导的区块链产业园区数量较少,这说明广东的区块链产业园区建设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主导与企业主导的区块链产业园区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政府主导的部分产业园区会带有一定的政策倡导作用,并能在政策指导下针对具体领域进行突破,如杭州西溪谷区块链产业园是较早的正规化区块链产业园区,为后续区块链产业园区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为其他地区区块链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范本;赣州区块链金融产业沙盒园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区块链监管沙盒,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等监管机构也参与到该园区运营之中,为我国区块链金融监管提供了有效借鉴;2020年新建的兰州市大数据产业园(高新园区)和成都成华区块链产业园分别是甘肃和四川首个区块链产业园,将在数据和算力方面进行探索。(三)园区规模不一,最大超40平方公里在23个产业园区中,各个园区规模不一,有 4 个区块链产业园区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分别是湖南星沙区块链产业园(位于星沙产业基地内,该基地规划面积 41.48 平方公里)、江苏苏州高铁新城的“链谷”(苏州高铁新城规划面积为 28.52 平方公里)、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位于海南生态软件园内,该软件园一期规划面积 3000 亩,约为 2 平方公里,二期规划达 14.5 平方公里)以及中国(萧山)区块链创业创新基地(据报道,万向控股集团计划在萧山区推进 8.42 平方公里的万向创新聚能城建设)。大多数园区的规模在2-10万平方米,基本能够承接大型企业入驻,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需求。2020年新规划的上海市北区块链生态谷规模达到12万平方米,将建立“3+1+N”区块链产业生态雨林,“3”指华为上海区块链生态创新中心、万向区块链+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和信息发展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1”指上海科学院区块链技术研究所;“N”指集聚N个区块链产业上下游创新型企业。规模较小的园区如亚太区块链中心(APBC)一期规划面积为 5000 平米,目前仅能被视为一种孵化器性质的产业集聚载体。表2-2 政府主导部分区块链产业园的建设规模资料来源:01区块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四)部分园区入驻企业数破百从已入驻或已签约企业数量来看,各政府主导的区块链产业园区的吸引力是不同的。在已经公布入驻企业数量的园区中,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是吸引最多企业的区块链产业园区,目前已经有超过 100 家区块链企业入驻。建设两年有余的海南自贸区(港)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之一,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天然具备开放基因的综合技术,因此众多中国区块链企业选择入驻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的部分原因就是看重这一区块链产业园区的区位优势。产业园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区块链相关企业的入驻,青岛市北区“链湾”、重庆市区块链产业创新基地等产业园在这一年发展较快,新增数十家入驻企业;娄底市依托杭州趣链、北京金股链、深圳德方智链等知名区块链企业,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先后取得了全国第一张不动产区块链电子凭证、全国第一条政务联盟链等成绩,并吸引到湖南链城数字科技、湖南链想科技、世界500强的Ntt Data等一批企业入驻,影响力逐步扩大,2020年2月,娄底市万宝区获批建立湖南省区块链产业园,在区块链产业的发展上迎来了新的机遇。表2-3 政府主导部分区块链产业园的企业入驻情况资料来源:01区块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五)部分园区政策和资本支持力度较大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在成立之初往往伴随着优惠政策的出台。2017年4月,杭州市西湖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西溪谷区块链产业园的意见(试行)》,在区块链产业园政策上首开先河。之后由广州市黄埔区制定的“链十条”和海南省自贸区出台的“链六条”也都是针对区块链产业园区发展有代表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在办公用房租金补贴、研发经费补助、优质项目奖励等方面会给企业提供相应支持,对有创新潜力的初创企业来说,能够在启动期间减少场地开支,并获得资金奖励;对于已经成熟的大型企业来说,能够获得相应的税收减免和更好的营商环境。表2-4 政府主导部分区块链产业园的优惠政策资料来源:01区块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资本对区块链产业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我们关注的 23 个政府主导的区块链产业园区中有9 家对外公开了自己的产业扶持基金规模,其中,产业扶持力度最大的基金规模达 2000 亿。万向集团将在未来 7 到 10 年投入 2000 亿人民币在杭州萧山区 8.42 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一个“万向创新聚能城”。万向创新聚能城的区块链应用场景包括:分布式能源系统、基于分布式身份系统的“共享经济”模式、新能源电池的追踪和二次回收、智能制造、智能家居及智能社区服务。因此对于同样处于杭州萧山区的中国(萧山)区块链创业创新基地来说是个比较大的利好。此外,同样位于杭州的杭州区块链产业园在园区启动仪式发布了雄岸全球区块链创新基金,该基金由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与杭州暾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募集)设立,基金规模达 100 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出资达 30%,用于投资、引进优质区块链项目。由此可见,在区块链产业园区的政策和资本支持层面,杭州都处在前列,杭州区块链产业园和杭州西溪谷区块链产业园也产出了较好的成果,在城管、司法等领域创造了区块链应用的多个“首个”,为将杭州打造成“中国区块链之都”不断注入发展能量。表2-5 政府主导部分区块链产业园的资金支持资料来源:01区块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Part 032020年区块链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一)多地政府将区块链产业园区写入规划自2019年以来,各地政府对于区块链产业发展更加重视,同时各地区块链企业发展较快,在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双重利好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被提上日程,并进行规划建造。202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表示:营造区块链普及应用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在“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希望增加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应用布局的专项规划,在全国布局区块链产业园区,支持主营区块链企业成长为“独角兽”。2020年初开始,各省市纷纷出台发展规划,从省级规划来看,山东、江西、湖南、贵州等多个省都将发展产业园区写入未来规划中,并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打造10余个新兴区块链产业园区;市级规划中,广州、宁波等已经拥有区块链产业园的城市在未来将致力于打造示范区,并带动同省的其他城市共同建设;福州等具有一定区块链产业规模但之前并未形成集聚的城市开始逐步规划区块链产业园的建设,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值得期待。表3-1 2020年出台的部分区块链产业园相关省级发展规划资料来源:01区块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表3-2 2020年出台的部分区块链产业园相关市级发展规划资料来源:01区块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二)2020年新增区块链产业园区介绍通过梳理2020年与区块链产业园区有关的事件以及2020年新兴的区块链产业园区,我们发现,这些产业园区具有如下特点:1)更富地区特色,在成立之初即明确自身发展重点。各个地区的区块链产业发展情况不同,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区块链产业较多,资金较为充足,能够集聚较为完善的区块链产业链,而西部地区原有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发展全产业链难度较大。2020年新增的产业园区更加注重自身发展优势,明确自身发展重点,求精不求全,如成都市成华区依靠其低廉的算力成本打造首个以区块链算力为特色的区块链产业园,兰州市重点围绕区块链数据信息处理进行园区建设,上海市北生态谷则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针对区块链跨链、区块链沙箱、区块链芯片一体机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突破。2)更加依赖学界资源来支持技术创新,同时多数新建产业园区内设立有研究院。2020年的产业园大多重视学界力量,如成华区块链产业园将依托电子科大和成都理工大学开展区块链人才教育,上海市北区块链生态谷将依靠华为上海区块链生态创新中心、万向区块链+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信息发展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科学院区块链技术研究所针对一批核心技术进行攻关;3)政府支持力度更大,区块链企业也更加积极。2020年新建的产业园区多采用政府和企业共同牵头的方式成立,政府提供政策,主要的龙头企业提供技术,企业自发集聚形成园区。这种集聚方式能够较好地整合优势资源,能够更好地发挥行业主动性和政策导向性,有利于产业园区的长久发展。表3-3 2020年部分区块链新产业园区相关事件资料来源:01区块链根据公开资料整理Part 04区块链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与挑战根据各地政府公布的区块链发展规划,区块链产业园区的建设还将有新的进展,预计未来两年有10个左右的产业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在规模不断扩建的过程中,初期区块链产业园“追求大规模、全产业链”的同质化发展思路已经不可行,许多早期成立的产业园规划较为宏伟,但脱离了地区实际,最终存在招商能力较弱、空置率较高的问题,已经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未来各个区块链产业园的发展将走向专业化、学术化、差异化的道路,即根据不同地区区块链产业发展特点、依靠当地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依托当地发展资源和环境,打造具有创新性、地区特色的产业园区,2020年新兴的产业园区的发展也符合这一趋势。但这一趋势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地区发展情况的不平衡,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区块链发展基础良好,投资机构资金充足,在后续区块链产业园发展中更容易取得成果,并能吸引、孵化更多区块链企业;而内陆地区虽然资源较为充足,但在人才、资金等方面都存在劣势,区块链产业园区的建立主要依靠政府规划和主导。这将使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或将越来越大,两极分化加剧将带来新的挑战。另外,从政策支持角度看,2019-2020年“1024会议”、区块链纳入新基建、各地区块链政策频繁出台等等事件,已经从政策层面给予区块链发展很大的支持和优惠,并使得区块链产业获得了空前的重视,未来很难再出现更大力度的支持,因此需要区块链企业的自主发展、自主协作、自主集聚,并通过产业联盟激发行业更大活力。Part 05中国区块链产业园区发展建议通过对区块链产业园区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结合区块链行业发展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新的思路:1.谨慎规划区块链产业园区数量,准确把握园区定位目前虽然各地有很多区块链企业涌现,但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企业并不是很多,如果政府仅通过区块链企业数量评估行业发展情况,或是追求政绩、完成指标而扩建区块链产业园区,却不考虑地区区块链企业发展特点和实际,只会使得产业园空置率居高不下。因此在后续应该加强实地调研,优化评估机制,谨慎规划区块链产业园区数量,把握新规划产业园区定位,清理一些挂牌但不入驻、入驻却不发展的企业,挤出产业园区发展的“水分”。2.加强产业园区信息披露,构建有效评估和奖惩机制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产业园区的信息披露较少,招商信息也十分缺乏。对于媒体和区块链企业来说,都很难了解到园区发展现状和前景,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园区的宣传和建设中去,对于园区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对于披露了信息的园区,缺乏一套系统完整、受公众认可的评价机制,各方所持观点不一。如果政府层面能够牵头建立一套权威的评估体系,表彰奖励突出的产业园区,对于发展不好的产业园区进行警告公示,便能够促进各个产业园区规范发展,也能够对原有的盲目扩建问题进行修正。3.地方政府之间加强协作,放眼全国范围构建产业链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在某一地区建立覆盖区块链全产业链的产业园区难度较高,但是不同地方可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瞄准产业链中的几个环节建立产业园区,例如在西部建立数据中心、算力中心,或生产大型信息基础设施,中部地区承担应用落地、监管沙盒等任务,在东部地区发展技术创新、算法优化、场景设计等研究,并由各地政府协调促成不同地区产业园区的合作,构建全国范围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4.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园,激发行业联盟实质效用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政府担任将是指导、规划、监督的角色,具体产业园的建设将逐渐由龙头企业和行业联盟主导。一方面,华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中的龙头企业和趣链、万向、Conflux等区块链领域涌现的领军企业,都具有很强的行业影响力,在区块链领域有长期合作的上下游企业、清晰的行业定位与规划,也有很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投资吸引力,具备建立产业园区的条件。同时区块链行业中存在以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为代表的很多行业联盟、行业协会,汇集了很多企事业单位,涉及到产业链较多环节,整体力量也不容忽视,但很多联盟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性的效能,没能够有效地整合联盟内各个单位的资源和力量。政府应该首先加强各个行业联盟的登记备案,并着力于对行业联盟、龙头企业建设区块链产业园区给予支持和优惠,进一步促进行业自觉,发挥一线企业的产业敏感性,发掘行业潜力,构建良好、可持续的行业发展氛围。扫码即可加入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成员: 定期针对热门金融、产业与科技话题进行闭门交流,打造私密、小众、高价值的交流圈子。每位成员将拥有三项收获:学到想学到的知识,得到想得到的信息,认识想认识的人。近期闭门研讨会会议回顾 | 蚂蚁集团暂停上市原因与金融科技监管新变局会议回顾 | 地产“三道红线”的反思与展望会议回顾 | 拜登当选后的世界格局与中美关系会议回顾 |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后疫情时代资管行业的竞合之道会议回顾 |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成功举办2019中国区块链创新发展大会会议回顾 |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成功召开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研讨会会议回顾 | K50智库成功举办2019中国宏观经济与债券市场发展论坛会议回顾 |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成功举办中国企业战略转型及产品创新研讨会关注我们,获取最新最全智库动态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集聚资本方、产业界、科技圈三大力量打造政企、资企、研企、企企四大交流平台致力于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智库

禽兽成群

通山枇杷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通山枇杷产业历经多年蓄势发展,近年来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组织化的良好发展局面,但特色水果产业普遍存在的发展困惑与瓶颈也不断显现,通山如何突破瓶颈与制约,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把枇杷产业做优做强?带着这些问题,按照市委“六大”活动要求,立足通山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对通山枇杷产业发展状况开展了一次深入系统的调研。一、历史与现状枇杷是一种南方特有水果,因叶状如琵琶而得名,秋末冬初开花,春末夏初果熟,独承四季雨露,富含葡萄糖、钾、磷、铁、钙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维生素,枇杷果实、花和叶皆有润肺、止咳、止渴功效。加之枇杷在水果中最早成熟,是青黄不接时的水果。因此,自古以来深受通山群众偏爱,村前屋后随处可见枇杷树影婆娑,一粒金黄的小小枇杷往往能勾起通山人万千乡愁。(一)悠长的种植历史通山种植枇杷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据不完全统计域内尚存百年以上枇杷古树70余棵。400余年来,通山人种枇杷、吃枇杷,制作枇杷膏、饮用枇杷茶,留下大量枇杷药用丹方和枇杷故事传说,枇杷仙子传说、枇杷治病救人的故事在通山广为流传。这种自产自销、自种自用的历史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发生了改变。20世纪80年代末,通山县大畈镇率先吹响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枇杷种植的号角,意图构建与柑桔产业互为犄角的产业结构,终因枇杷品种不优缺乏市场份额而止步。进入新世纪,富水库区主导产业柑桔渐失市场优势,库区群众收入来源收窄问题日益凸显,拓宽收入渠道,寻找新的致富门路,成为摆在通山干部群众面前的现实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政府大力支持引导,华农毕业高材生袁观强毅然回乡试种大五星、早钟6号、白玉等优质枇杷获得成功,空前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带动周边群众竞相发展,开启了通山枇杷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发展新时期。(二)独厚的种植环境枇杷喜光好暖、不耐寒,生长期间要求平均温度在12到15之间,对气候条件、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通山地处幕阜山脉腹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富含微量矿物质元素,为枇杷种植提供了优质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生长环境。至今尚存的70余棵枇杷古树依然枝繁叶茂、年年硕果累累,不仅见证了通山悠长的枇杷种植历史,更显示出通山具有枇杷植株保持恒久生命力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山大畈枇杷主打品种大五星、早钟6号、白玉等均为近年引进优质品种,据专家权威鉴定,通山大畈枇杷相较于其它同质品种,鲜果个更大味更美、汁更多肉更厚,特别是甜酸适度,酿成枇杷酒色如琥珀、口感甘醇,推向市场倍受好评。(三)长足的发展势头通山枇杷产业发展历经能人试种、群众自发、抱团发展、企业主导四个阶段,形成了以优质枇杷种植为主导、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局面。一是种植规模加快扩张。2019年,全县枇杷种植面积1.8万亩,下树鲜果1700万公斤,产值8500万元,种植规模、产量和产值均居华中之首。大畈镇作为全县枇杷主产区,全镇13个行政村2300余户群众专业从事枇杷种植,种植规模超过1.3万亩,形成了“户成林、村连片、枇杷满山野”的种植格局。二是科创加工异军突起。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健全了“院士工作站+综合试验基地+协会农技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枇杷种植乡土专家)”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成了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年培育优质枇杷种苗20余万株。2019年,八福康公司结合传统丹方研发枇杷膏产品,加工鲜果40余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广东华星集团研发、生产高端枇杷酒和枇杷饮料,加工鲜果120万公斤,产值5500万元。三是枇杷品牌越创越响。品牌就是竞争力。政府积极搭台,企业主动唱戏,创建了一批枇杷品牌。其中,“大畈枇杷”被农业农村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大畈镇大坑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枇杷示范村,“隐水枇杷”获评湖北省著名商标,大畈枇杷观光采摘园、板桥生态观光采摘园获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三品一标”认证枇杷企业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四)强劲的辐射带动枇杷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了强劲的辐射带动力。一是带动能人大户加盟。2018年,大畈镇鸡口山村能人余国义采取“租赁流转土地+土地入股经营”模式,流转大畈镇大坑村山地6000余亩,集中连片发展枇杷种植,打造全县规模最大的枇杷连片种植示范基地;67户果农共建千亩枇杷采摘园,燕厦乡引导能人大户发展枇杷种植,种植面积扩张至3000余亩。二是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根据果农测算,一亩普通枇杷果园可种植果树50-60株,种植周期为5年,前期成本约为10000元,丰产期每株果树可挂果50-60斤,亩产量3000-3600斤,按市场收购价每斤为2.5元计算,一亩果园年产值可达9000元。枇杷种植户,进入丰产期后基本上可以实现一年回本,第二年开始受益,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果实、富民产业。近年来,通过出台政策扶持,鼓励能人大户带动,大畈镇有300余户贫困户发展枇杷种植,年户均增收5000元;700余户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年终分红”模式参与枇杷经营,每亩土地每年获取租金和分红近800元;带动1700余群众在枇杷基地、枇杷加工企业实现就近就业,用工高峰期月均收入超过3000元。三是助推农旅深度融合。按照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建设标准,高标准、规范化建设枇杷休闲采摘基地、采摘园38处。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盛大枇杷旅游节,吸引带动周边地区前来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游客超过20万人次,采摘枇杷鲜果60余万斤,枇杷采摘收益突破百万元。枇杷产业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实现了吸引游客走进来与枇杷走出去的完美结合。二、问题与瓶颈(一)生产模式粗放通山枇杷种植仅有少量大户种植基地相对集中连片,大部分为分散经营的小生产模式,投入不足、技术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低、基本处于“望天收”状态,急需加快实施标准化建设提升。但标准化建设前期投入大,特别是通山山区地形,实施果园标准化建设所需投入更大,种植户虽有标准化建设愿望,但在高额前期投入面前望而却步。据测算,枇杷从植苗到进入丰产期周期大约为5年,一亩普通园前期投入约为1万元,一亩标准化示范园前期投入约为5万元,成本投入相差5倍,标准化让种植主体倍感压力。以我县目前规模最大的余国义枇杷种植基地为例,6000余亩果园若按普通园建设标准,前期投入约需6000余万元,年投入约1200万元;若按照标准园建设标准,则前期投入超过3亿元,年投入超过6000万元,建设标准园一年投入相当于建设普通园前期总投入。对于普通果农特别是贫困户而言,建设标准园的梦想更是可望而不可即。(二)良种培育偏弱因过去发展注重规模、速度,忽视品种规划,导致枇杷品种单一,主导品种成熟期基本集中在4、5月份,上市集中、量多价低、效益不佳,集中上市不足。目前,虽然依托科研院校和院士工作站技术支持,投资建成了占地30亩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但是由于科研院校和院士工作站不能长期驻留人员提供技术支持,苗圃科研水平偏低、实力偏弱,仅能发挥引进种苗、嫁接培育等基础性功能,在关键的品种改良研发方面难有突破。加之苗圃运营是一个长期投入过程,政府供给缺乏专项对接的资金来源;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由于不可预知的产业前景和风险,企业等市场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而且如果没有长期持久的稳定投入供给,也难以提升苗圃研发所需的技术力量。(三)销售渠道不宽目前,枇杷销售主要以出售鲜果和精深加工为主。鲜果销售方面,主要有休闲采摘、电商销售、超市批发、果农零售和鲜果加工等渠道,销量结构为:电商5%、超市10%、加工10%、采摘20%、果农零售55%,电商和进超占比过低,传统销售占比过大,鲜果市场开拓不够、活力不足。今年受疫情影响,外来游客减少,枇杷鲜果出现较大面积滞销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电商物流成本过高,6斤一件的枇杷鲜果,物流费用高达15元,鲜果销售利润受到挤压;二是休闲采摘、电商销售、超市批发等销售渠道,对基地规模、鲜果品质、电脑技术均有要求,主要集中在种植大户、专业采摘园和枇杷经纪人,绝大多数散户和小规模种植户主要依靠提篮叫卖和鲜果加工收购。精深加工方面,全县现有枇杷加工企业3家、主打产品4个,即八福康公司主打生产枇杷膏,广东华星集团(九宫山枇杷)主打研发枇杷酒、枇杷饮料,北京通山商会企业主打生产枇杷罐头。3家企业中罐头生产刚刚落户还在建设当中,剩下2家企业生产稳定,但是产品销售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如八福康食品公司主打的枇杷膏产品,采用民间配方,沿用古法炼制,药用品质得到有效传承,目前在上海地区销售市场稳定,但是由于产品没有获得国药认证,作为普通食品销售,缺乏市场广泛认同,占有市场份额十分有限;广东华星集团(九宫山枇杷)通过改良升级枇杷酒生产工艺和产品包装,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其新增的枇杷饮料已经进入量产上市阶段,但作为新开发上市饮品,市场营销推广面临巨大压力。三、展望与愿景枇杷产业是我县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也是未来支撑全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寄托着全县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美好愿景,必须因势利导、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持之以恒、毫不松懈、接续努力,着力把枇杷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强县的明星产业、特色经济增长极。(一)果园是大厦基石,要再引导大升级,高起点建设一批成规模好品种的枇杷园围绕标准化、规模化、品质化,坚持政策扶持、整体谋划、高位推进、常抓不懈,推动枇杷种植基地整体质效大提升。一是扩规模。以大畈镇、燕厦乡两个枇杷连片规模种植乡镇为重点,以106国道、核电公路和幕阜山生态旅游公里沿线镇村为主阵地,用好用足土地和产业奖补优惠政策,引导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鼓励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间和自留地种植枇杷,招引有枇杷种植意向的企业和客商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力争3-5年全县枇杷种植面积翻一番,始终稳居华中地区枇杷种植面积第一地位,并不断持续提升和扩大在全国枇杷种植影响。二是调结构。加快完善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枇杷产业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分散型向适度集中型转变。一方面调优品种,预算枇杷科研经费,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力促在枇杷新品种改良上取得突破,力求特早、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缓解枇杷集中成熟上市压力;另一方面,调布局,制定完善枇杷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充分考量地理区位、种植基础、发展规模等要素,指导引导种植主体分类建设早熟鲜销基地、都市休闲体验观光园、优质晚熟特色种植基地,引导消费合理分流。三是提品质。有了好品质,不愁好销路。坚持“示范引领、重点打造、梯次推进、逐步普及”原则,对接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支持,按照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求,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化种植基地实施提档改造,建成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同时,编制枇杷栽种、嫁接、灌溉、施肥、疏花疏果、套袋、病虫害防治、采摘和商品化处理技术操作规程,引导果农按技术规程种植,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二)加工是定海神针,要再攻关大研发,高端化加工一系列高品质、受欢迎的枇杷饮食品发展农业产业投资风险大、见效周期长、可逆性差,不能像小船一样说掉头就掉头。目前,通山枇杷精深加工主要有“三家企业、主打四个产品”,这些企业和产品是通山枇杷特色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打方向、主要支撑,也是促进脱贫攻坚的重点培育对象。我们将结合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政策,用活用好扶贫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枇杷精深加工企业提档加工工艺、提升鲜果加工能力、拓展市场营销,在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更好发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脱贫增收作用。一是拓展药品领域。鼓励支持八福康公司加强科研合作,加大枇杷药用价值研发力度,完善枇杷膏、枇杷茶配方,提升产品保健功能和医疗功效,扶持企业积极申报“国药准字”号,推动食品加工向医药生产转型升级,扩大产品适用群体,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开拓饮品市场。依托广东华星集团(九宫山枇杷),着力枇杷饮料开发和市场开拓。一方面,鼓励企业细分市场群体,按照高、中、低端市场主体的不同需求,研发选择更多、品类丰富的枇杷功能饮品,着力打造全市乃至华中地区的第二个“红牛基地”;另一方面,强化广告宣传推介,通过电视广告、媒体宣传、抖音发布,联合商超等召开新品上市发布会、产品营销推介会等方式,不断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知晓率。三是做长食品链条。以北京商会枇杷罐头生产企业为基础,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再引进一批有实力的高科技公司参与开发枇杷深加工,加大果酒、果醋、果酱、果素、精油等系列延伸产品开发及利用,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比例,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品牌是核心竞争力,要再包装大推介,高效率创建一批省内外叫得响的枇杷品牌酒香还怕巷子深。拿出不怕赔钱赚吆喝的勇气和魄力,解放思想、精心策划、扩大宣传,做大知名度,提升竞争力,扩大综合效益。一是统一地域品牌。坚持“政府主导、协会运作、社会参与”,依托“隐水洞”获评枇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湖北著名商标等品牌优势,健全枇杷种植、生产、营销“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的“六统一”标准化管理,整体提升通山枇杷市场品牌影响力。二是培育公共品牌。加大枇杷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的枇杷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打造华中枇杷产业园,健全枇杷产业全链条服务,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加快建设枇杷产品溯源管理系统,让消费者追溯枇杷种植生产各个环节中的相关信息。三是提升文化品牌。以枇杷产业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载体,融入旅游观光和枇杷文化元素,建设一批现代设施农业、娱乐休闲、农耕文化与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和科技教育基地,拓展产业功能,提升产业知名度和效益。 (四)融合是最优路径,要再布局大谋划,高质量构建一种三产融合、产村融合的格局始终突出融合化发展思路,推动产业多业态发展,加快打造综合产值过十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一是产村共融。将枇杷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结合农村“三资”清理,落实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坚持政策向产业集中、项目向基地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促进土地经营规模化,枇杷产业连片化,实现产村一体共融,为加快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二是产旅一体。鼓励按照景点标准发展和打造枇杷种植基地,实现“建成一片果园、形成一处景观、带动休闲采摘、延伸旅游消费”,办好枇杷采摘、枇杷研讨、枇杷微马等系列“枇杷”主题节庆活动,力促枇杷产业发展与旅游经济共进共荣。三是产销对接。联结打通农户-企业-经销商之间的信息渠道,倡导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构建产销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打通鲜果销售最后一公里。(文章来源:咸宁日报)

白毛女

石泰峰调研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情况:明确定位 突出特色 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发展

12月1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在银川市调研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建设情况,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着眼实现高质量发展,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提高招商引资项目与园区的契合度,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12月1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来到银川综合保税区,调研开展以商招商及外向型项目引进建设投产情况。石泰峰先后到银川综合保税区黄金珠宝文化产业园、宁夏国际快件中心,银川滨河新区生命谷产业园、智慧产业园,宁夏江苏商会调研,与园区、企业和商会负责人交流,了解园区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情况,了解商会发展情况,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2月1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来到银川滨河新区生命谷产业园,调研高新技术产业招商项目引进建设进展情况。石泰峰指出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明确园区产业定位,明确园区发展方向,聚焦主导产业,强链补链融链延链,坚持不懈地去做,有效促进同类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园区承载力和竞争力。 园区定位准了,特色鲜明了,扶持政策、配套设施就容易跟进,招商引资就有了针对性,就能避免同质竞争。如果园区定位不准,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就成了“杂货铺”。要提高招商引资项目与产业布局的契合度,根据园区定位有选择性地招好商、招大商。12月1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来到银川滨河新区智慧产业园,调研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智慧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石泰峰指出要切实扩大有效投资, 注重项目落实落地,签约项目要一个一个去抓,明确责任、紧盯不放、跟踪落实,不能让项目停留在纸上、悬在空中。要结合“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努力为引进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优质服务,让企业和投资者放心来宁、安心投资。要找到宁夏所需与投资者所有的最佳结合点 , 善于捕捉信息,善于与投资者打交道,会招商能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诚招商。要紧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 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更好地带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地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银川市要发挥“智慧城市”的优势,把“智慧产业”做出品牌,为其他城市提供平台、提供方案。12月1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来到宁夏江苏商会,调研商会促进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关情况。石泰峰说多年来,驻宁商会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宁夏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驻宁商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合作牵线搭桥,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多宣传宁夏、推介宁夏,多开展一些招商引资活动,共同发展、实现双赢。自治区领导纪峥、王和山参加调研。(记者 马晓芳/文 左鸣远/图)

产业园区如何应对疫情?同济大学调研了其中40家

来源:一财网此次疫情危机中,国内园区在应对速度、力度、创新性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距,总的来说,东部园区的疫情防控效率和成效更为突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企业复工难问题突出,不少地区产业发展陷入缓慢运转甚至停滞状态。产业园区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疫情防控与实现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成立应急研究课题组,对全国40多家园区疫情应对措施进行梳理,并第一时间与苏州工业园区、广州开发区、天津开发区等5家研究基地单位取得联系,建立了园区疫情防控信息共享平台,同时组织力量对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长沙高新区、临沂经开区、南京经开区等7家全国头部园区的10位负责人进行了电话访谈,在此基础上,日前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本报告旨在通过梳理重点园区疫情防控的典型工作,为全国2500多家园区提供具体的经验借鉴,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探索推动园区产业稳定发展的可行举措,继续发挥好园区对全国经济的支撑作用。复工:分领域、分阶段有序进行疫情防控与群众生活保障类企业优先复工。面对即将到来的企业复工潮,园区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严格落实复工中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以西安高新区为例,将园区内企业单位分为三类:一是涉及疫情防控必需、保障城市运行必需、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应急保障类企事业单位,疫情防控工作实行报备制,具备疫情防控条件的可以复工;二是连续生产/开工类企事业单位,同样实行报备制,具备疫情防控条件的可以继续生产;三是占据多数的放假后复工(复产)企事业单位,按照要求,经高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批后符合条件的可以复工。此外,天津经开区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园区同样按照三类情形进行企业复工的有序部署,其中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如食品类、医疗器械、能源保障类的企业,具备疫情防控条件的都是复工的状态;其他生产一般性产品的企业都是暂时没有复工,需要非常严格的复工报备程序。设置前提条件,从严审批复工复产条件。对于防控组织不到位、防控物资准备不充分的企业,绝不开“口子”、亮“绿灯”。 临沂经开区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制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严格企业复工工作程序,做好现场核实,并对员工返厂情况进行逐一摸排,对不按疫情防控规定要求的复工企业予以从严从重处置。南京经开区采取条件审查与实际检查相结合,对申请复工的企业逐一审核,紧急叫停5家未经请示擅自提前复工的企业,退回了30多家企业的复工申请。避免“一刀切”,分阶段引导企业复工。长春高新区组织千名驻企干部指导企业进行开复工前的各项疫情防控准备工作,每个企业复工当天,都有一名驻企干部到现场,不仅监督企业按照管理制度执行防疫工作,同时也为企业解决防疫物资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需求或遇到的困难。天津经开区依托微信通讯平台建立企业信息调查系统,面向区内企业广泛采集数据,整合多渠道信息,实时、动态掌握企业防疫期间申请复工情况,汇总整理当前已复工、申请复工和计划复工企业情况,形成信息动态流转台账。园区企业一盘棋,最大限度推动产业链完整复工。在调研中,园区企业开复工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难题:(1)企业外地员工复工难,无论是返城方式还是居家隔离时长都会导致开复工难以如期进行;(2)工业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完整开工难,如果上游原料供应商或下游需求商无法复工,即便工厂如期运营也将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3)复工后园区防疫物资紧张,即便全面恢复生产后,工作人员如果没有防御措施也无法进行作业。访谈了解到,北京经开区目前园区内开复工比例仅在20%左右,临沂经开区、天津经开区等也表示园区内开复工比例较低,基本都是与疫情防控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即便是后期也不会是全面的开复工。难题之下,长沙高新区和北京经开区等园区的做法值得借鉴。长沙高新区也开通了复工直通车,为每一个重点企业搭建了保驾护航的专业服务团队,第一时间收集、解决企业复工遇到的困难问题,例如园区内一家环卫设备制造企业因为涉及到20多家上下游企业,复工难度较大,长沙高新区积极与该企业配套企业所在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协调,目前该企业已完成复工。北京经开区除了开通各类的审批绿色通道让企业能够尽快正常生产,还为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通过政府的渠道协助企业打通了原材料供应、生产物资运输、下游销售环节,还通过资金奖励、补助等方式,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开、复工,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出口。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北京经开区在短短7天内完成口罩生产企业联合康力医疗器械公司的厂房确定、流程审批、试生产全部过程,这条口罩生产线现已投入试生产阶段,按计划,每天可生产2万只N95口罩、20万只三层医用外科口罩,未来产能在满负荷运转后可达到月产千万只,确保防疫物资基本满园区需求。扶持:“奖补租税贷”多管齐下部分园区在上级政府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园区内企业扶植政策,例如广州开发区的“暖企八条”,北京经开区的“控疫情稳增长十条”等。针对园区的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奖、补、租、税、贷五个方面。区内采购与疫情生产研发类企业给予重奖。疫情期间,为减少疫情防控对企业生产带来的压力,部分园区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动力。苏州工业园区鼓励园区非财政全额拨款单位采购区内非关联企业产品,按产品首次实现区内销售当年,区内销售总额30%给予采购方上限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园区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试用区内企业创新产品,对企业免费将产品赠予相关单位使用的,按产品市场评估价值50%给予产品研制企业一次性试用奖励,每个单位年度奖励金额最高200万元,以上创新性举措不仅提高了关联企业的研发热情和信心,更保证了非关联企业在疫情期的稳定发展。广州经开区“暖企八条”同样涉及到一系列投产奖励、攻关奖励、创新奖励等,对防疫急需的医疗器械类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防疫药物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产值达相应规模和2020年第一季度产值增速10%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孵化器减免企业租金,对疫情期间累计减免企业租金超过100万元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围绕稳就业,补贴落实到人。烟台开发区实施企业“特别护航行动”,规定企业根据总体防疫要求对职工实行集中隔离产生的相关费用,给予每人每天50元补助,疫情期间区内企业吸纳就业,属首次在开发区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1个月以上社会保险的,给予200元/人补贴;北京经开区针对企业复工面临的员工住宿困难问题,提前开展人才公租房配租工作,提供1000间蓝领公寓作为周转用房,给予因复工需要租住酒店的企业50%的住宿补贴;大连经开区划拨333万元党费用以支持防疫工作,用于支持保障全区各单位疫情防控工作。区属国有经营性用房租金率先减免。苏州园区国有企业新建元控股集团经过首轮调研摸排,预计租金减免覆盖2000多家中小企业,预计租金减免4亿元左右。天津经开区对已承租开发区管委会所属国有经营用房的旅游、住宿、餐饮、零售等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第1个月房租免收、第2、3个月房租减半。税收减免与企业信贷向中小企业倾斜。税收减免政策主要从政府帮扶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和园区内政策性税收减免两方面进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实北京市政府相关规定,进一步降低资金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力争2020年科创类企业贷款同比增长不低于15%,有贷款余额的户数同比增长不低于15%。广州经开区鼓励银行机构压降成本费率,加大对企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下浮贷款利率,力争2020年企业融资成本不高于2019年同期融资成本。园区:发挥优势,内外攻坚发挥园区产业集聚的特色,转“危”为“机”。本次疫情中,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开始主动尝试诸多创新性举措,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注入产业力量。西安高新区设立疫情防控资金,征集攻关项目。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区内优势,预安排1亿元的疫情防控资金并建立科技攻关组,紧急征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科技攻关项目,围绕免疫、消毒、器械(检验检测)、救治(防治)等四个领域,采取特殊政策发动企业满负荷生产,帮助有生产能力的企业转型生产,支持相关科技研发。截至目前,已有陕西脉元生物科技、陕西巨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西安艾凯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80个项目申报。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优势,向社会各界提供疫情防控新经济科技产品及能力供给清单,让新经济企业的高新科技产品助力疫情抗击。目前发布的首批城市机会清单中,重点聚焦“查、测、防、治”四大关键环节,包含核酸检测试剂盒、多体征智能监测服、红外热像仪、居家隔离服务包、远程问诊等由26家企业提供的49种产品和服务。园区支持与企业突破双管齐下,寻找疫情下的产品市场。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思必驰研发的疫情防控机器人,可为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等提供人工智能呼叫排查、追踪免费服务;合肥高新区先进制造企业——东超科技研发的“无接触自助机”首次在国际提出并投入使用,可在空中完成预约挂号等操作而不需要和物体表面接触,有效隔绝了因人体与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细菌和病毒感染;成都高新区互联网医疗企业——企鹅杏仁集团为居家隔离监测管理工作打造的“家庭医生居家智能监测平台”,医疗服务团队全天候远程监测,对居民逐一跟踪采集,可同时兼容管理数百万人健康情况,即时预警干预。发挥园区外向型经济“窗口”优势,加强疫情下的国际沟通。此次疫情下,园区部分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产线的外国专家,在收到WHO通报或者本国使馆的通报后,在此特殊时期都已返回母国,造成相关企业停工,投资信心受挫。苏州工业园区为了坚定投资者信心,给区内的跨国企业发送了包括英、日、韩文翻译版本的公开信,加强疫情下的国际沟通。如苏州工业园、天津开发区等都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典型园区,园区应第一时间向跨国企业、国际专家、国际投资者等说明国内疫情防控情况与具体工作部署,为外商投资树立信心,稳定园区外资发展,助推园区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治理:经济发展与治理水平“两手抓”此次疫情危机中,国内园区在应对速度、力度、创新性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距,总的来说,东部园区的疫情防控效率和成效更为突出。苏州工业园区在疫情初期便建立了企业情况摸排通道,对区内114家重点企业的营业收入、销售额等数据进行了及时掌握,推测其对园区GDP等经济指标数据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临沂经开区在1月27日即对开发区内240家重点企业疫情防控情况逐一排摸。北京经开区仅用7天时间帮助联合康力医疗器械公司确定生产车间,为其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并投入口罩试生产。广州开发区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率先制定了“暖企八条”。这种园区“速度”和“力度”得益于开发区充分授权型体制和较高的园区治理水平。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尤其是中西部园区,提升园区的治理能力与水平应当纳入到园区发展的框架中。(冯荣、唐瑞哲、韩宇航、杨诗郁、李梦祺系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军强系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园区研究中心副主任)

铁皮鼓

我国动漫产业园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

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包含动画片、漫画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娱乐有着更高的追求,因此动漫产业将具有广泛的前景,被称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动漫产业链通过电影电视传播为拉动效应——带动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过程。动漫产业链从漫画的制作开始,创作者通过创意创造漫画作品,然后通过出版社对漫画进行出版发行。在漫画发行后,漫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通过对漫画内容进行动画制作,制作成动画产品后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播出动画片,最后围绕着动画片进行衍生品开发销售,将动漫形象符号化,同时获得的收益可以继续投入在其他的环节。动漫产业链图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随着动漫产业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动漫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1518.1亿元,同比增长15.2%,而在2011年的时候总产值是621.7亿元,2011年到201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6%,发展速度较快。初步估算,2018年中国动漫产值将进一步增长,达到1765.6亿元,增长率为16.3%,市场潜力十足。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近年来,中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逐年增加。动漫衍生品以动漫玩具、动漫服装和动漫出版物为主,其中动漫玩具占比最高。2017年中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达到550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2%,在2011年时。市场规模只是183亿,从2011年到2017年间,中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预计2018年我国动漫衍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近650亿元,至2020年我国动漫衍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近年在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动漫行业的金融服务也快速发展,中国动漫产业融资额增长迅猛,尤其是2016年开始,IP价值爆发,泛娱乐产业蓬勃发展,大量资本涌入动漫产业,促进了行业迅猛发展。根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行业发生109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到24.06亿元,比2015年的4.98亿元的融资额增长了382.83%;2017年行业内融资事件为88起,融资额达到30亿元,增速为24.68%,融资数量虽较2016年有所滑落,但融资金额保持上涨趋势。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动漫产业园发展现状伴随中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主导的动漫产业园也快速发展。动漫产业园通过引进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为主的产业企业,促使这些企业在产业园内实现上下游无缝对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等效果的园区。据统计,全国已建成数百家动漫产业园,其中较知名的有青岛动漫产业园、天津动漫产业园、广州从化动漫产业园、郑州动漫产业园以及番禺“百亿工程”之一的华创动漫产业园。具数百甚至上千亩规模的产业园已经俨然成为各地区动漫产业的领头羊。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动漫产业园案例分析——天津动漫产业园区位概况天津动漫产业园是文化和旅游部与天津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也是部市共建的第一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园区坐落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整体占地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77万平方米。空间布局上按功能区划分,包括了门户区动漫大厦、研发孵化区、智能衍生品区、大学教育区、创意编剧策划区及配套公寓。发展定位园区自规划建设之初至今,将文化和旅游部赋予园区的“高端制作、人才培训、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展示交易、国际交流”六大功能定位贯彻始终。为促进产业迅速聚集,动漫园从技术服务、产业服务、生活服务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积极推进园区产业发展。入驻企业天津动漫产业园先后吸引了2000多家企业纷至沓来,包括博纳影业、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乐视网、华策影视、酷六网、新经典文化、磨铁图书、读者集团、优扬传媒、引力传媒和中视金桥等一批行业翘楚。天津市好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好传动画)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该企业成立于2012年,致力于原创动漫开发。2017年制作并与光线影业联合出品了动画电影《大护法》,《大护法》由导演不思凡与好传动画团队花费近三年时间开发制作,该片2015年在国际网站kickstarter上众筹成功。好传动画参与制作的作品还包括:《弯刀大马贼》、《海岸线上的漫画家》、《不可能恋爱?!》、《十万个冷笑话1、2》、《冰箱里的企鹅》等。服务体系经过近几年的运营发展,从入园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逐渐探索形成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超级云渲染服务平台、文化科技产业综合孵化器、生活配套服务为主体组成的服务体系,从技术服务、产业服务、生活服务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