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社论丨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研发马拉松

社论丨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研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正在努力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正在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知识产权保护、财税等领域调动和激发新的创新力量,资本市场也作为一个重要推动力参与这一进程中,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框架下,再次设立科创板。在本世纪初,伴随着纳斯达克泡沫,美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随之我国互联网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VC/PE从业者推动,创业者与投资者都模仿硅谷的投资逻辑,并依靠中国巨大的市场迅速成功。互联网企业的成功成为中国创新的一个方向,吸引了大量资源,但是,硅谷逻辑并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硅谷的逻辑是基于美国作为后工业化社会这一前提,去探寻信息化时代的种种可能,是从0到1的概念。这种探索需要大量风险投资去支持创新者“试错”。那么,我们会发现,全球其他发达经济体都没有走美国的硅谷之路。这是因为其他国家尚未达到美国的发展阶段,而中国一些创业者对硅谷模式跟随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广泛缺乏核心技术。中美两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尽管中国可以跨越式地发展信息产业,但我们需要认清自己依然处于工业化阶段,大量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由于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出现了两个现象,一个现象是,互联网成为点石成金的魔术,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想依靠互联网思维,或“互联网+”进行创新;另一个现象是,对新概念出现了一种非理智崇拜,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如果传统制造业企业一旦表达自己从事P2P、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业务,就可以炒高股价。中国当前最需要源自中小企业的工业技术创新,更应该借鉴德国和日本的模式。硅谷的投资逻辑是VC/PE投资于“新经济”,并通过纳斯达克市场实现退出。所谓新经济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业,需要大量的融资支持企业市场扩张,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一种新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创新需要市场检验,从而“短、平、快”的项目更受关注,如果试错也可以迅速退出。美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而中国在这方面仍存在很大努力空间。德国和日本则依然是工业化时代的传统模式,即主要依赖中小企业形成的核心技术维持工业竞争力。以德国为例,全球27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德国就有1307家,占总数的47%。这些企业规模相对小,鲜有人知,但却是全球同行业中的技术冠军。日本的情况与德国高度类似。这些中小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几乎都不是上市公司,而是家族企业。这是因为技术类中小企业主要生产核心零部件或机器,不是资本密集型,也无须像互联网企业市场推广,消耗大量资本。他们需要稳定的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并创新。这类企业会形成“以公司为家”的企业文化,为了企业活得更长,企业内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来提高自身竞争力。除了不需要太多资本投入之外,假如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一些股东可能更追求短期利润,或者其他干预公司运营的行为,舆论也会过度关注企业,从而形成干扰。因此,德国和日本的绝大多数隐形冠军并未上市,默默无闻,企业拥有稳定的利润,并且不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因为市场规模有限,扩大规模也可能会影响品质。可以看出,在我国,硅谷模式拥有很大“市场”,这种模式强调市场应用技术,而忽略基础研究和基础技术的投入。事实上,即使是我国互联网经济领域,也主要是依赖于庞大市场产生的规模效应,而在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上几乎完全依赖美国。德日模式则重视工业供应链上的核心技术,不注重资本运作,而主要由家族企业构成。资本运作相当程度上可能对这些家族企业形成负面影响。中国当前处于工业化基本完成但需要转型升级的阶段,应该更多借鉴德日模式,鼓励中小企业“沉浸”于技术创新之中,在这个阶段,对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才的稳定性,也包括与本土下游组装企业的相互合作。在中小企业发展阶段证券化,很容易鼓励创始人投机套现,而不利于“活下去”的技术坚持。资本往往强调回报周期,而技术则是一个长期投入和积累过程。因此,我们培育中小企业“小巨人”或隐形冠军应该重视制度环境建设,应该理性看待资本市场的作用。

凯德玛

新时代创新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在新时代的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是基础,是引领,还是核心?这并非一个可有可无或者可以大而化之的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必然要求我们真正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切实发挥好其核心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言中,创新依然是居高不下的热词。其中,科技创新的分量和权重令人印象深刻。时至今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以及“智能+”“互联网+”等早已不是“高冷”词汇,科技创新早已深入寻常百姓生活。实践是规律的映射。如果说以前科技创新徘徊在经济社会生活的边缘,现在它已经走到发展舞台的中央;如果说以前科技创新是明天乃至后天的事,现在它已经成为今天刻不容缓的事。甚至可以说,唯此为大。这是科技创新自身演进的结果。当今世界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科技”时代,基础科学沿着更微观、更宇观、更辨证、更人本等基本方向深度拓展,技术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基本领域群起并进,带动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复合领域技术迅猛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引领的创新正以革命性方式对落后产业产生归零效应,新的科研和创新范式加速兴起。谁也无法阻挡历史的浪潮,谁也无法忽视科技的力量。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强调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引领作用,但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应更多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这对我们国家是如此,对我们区域是如此,对我们企业也是如此。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也是国际国内科技经济发展现实决定的。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对科技创新制高点的争夺战前所未有的激烈。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凸显。如果再不将科技创新摆上今天的关键日程,我们将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卡脖子”,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也就无从谈起。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绝不能把科技创新简单等同于“科技的创新”。实验室里的研究十分重要,我国科技创新需要在基础前沿科学领域做更深的探索、更多的拓展。但仅有实验室的研究是不够的,科技创新需要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的“三级跳”,实现从技术到应用的“惊险一跃”。解决了前沿拓展、后端应用这“一前一后”两大问题,我国科技创新可望迈上一个更高台阶。百余年前创新理论在西方兴起时,科技还被不少人视为创新的参考常量;如今,科技已成为创新的核心变量。新时代的创新,应当是科技主导型的创新,这或许是百年创新史带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启示。(王仕涛 作者系21世纪创新研究院(CAPPC)执行院长)来源:科技日报

废一于室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新时代条件下,创新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说它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以改革创新为鲜明特征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前所未有地需要创新,但人们在对于创新的认知上仍有不少模糊的地方。说它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是因为创新目的是引领发展,它是用来践行的,不是用来清谈的。无疑,创新正越来越多走入中国科技经济实践,但清谈不能说已完全杜绝。尤其是当前,在国际迎来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国内经济形势稳中有变的情况下,实现我国产业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发动创新引擎的现实意义更加重大。国家发展新时代、经济发展新阶段为今年两会赋予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19年我们迎来建国70周年,深入讨论并实践创新这一新时代命题,影响深远。亟待厘清的一个常识性基本问题是,我们讲的创新究竟是什么?当前,一些领域、一些地方较为强调“狭义”的创新,而一些领域、一些地方则较为强调“广义”的创新。过于强调创新的“狭义”容易把创新理解“小”了,过于强调创新的“广义”又容易把创新理解“虚”了。尤其是同一场景下两种创新话语的交叉使用,极易导致逻辑的跳跃和实践的无所适从。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创新的内涵和要求都有过明确的阐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并坚定落实。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创新等,其中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是引领创新的第一要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需要我们做好中长期准备,在增强历史耐心的同时加快步伐,统筹出成果和用成果,着力突破事关国计民生的核心关键技术,解决基础前沿和成果应用两个“最后一纳米”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创新需要我们在“全要素”上下功夫,通过科技和其他要素的高效配置实现成果转化;在“全面向”上下功夫,重点聚焦“三个面向”,把科技创新效用体现在国家发展各方面;在“共同体”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生态化、体系化、多层次的创新体系。新形势下,面对烽火四起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没有一招鲜或几招鲜,我们就会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就如逆水行舟,不升级就形同降级。我们尤需避免新旧发展动能“青黄不接”,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这一发展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站在建国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需要更深刻理解创新的历史价值。下一个70年,我国将总体穿过21世纪历史风云。我们坚信,创新将始终是引领中国穿透重重历史迷雾的第一动力。(作者系21世纪创新研究院(CAPPC)执行院长)来源:科技日报

户田

新华社评论员:坚持创新核心地位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原标题:坚持创新核心地位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推动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遵循。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更加需要创新的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事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各方面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坚持创新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突出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引领、统筹协调是关键。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创新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擘画蓝图、明确目标。创新开创未来,实干成就梦想。切实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脚踏实地向前进,创新中国必将行稳致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力。

紫荆

创新发展 核心技术当自强

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嫦娥四号任务是中国重大科技创新之一,赢得政府工作报告点赞。图为嫦娥四号在月背探测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与地面进行数据传输。(示意图)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今年,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此,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核心技术当自强,创新是硬道理。应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优化创新生态,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让创新为发展提供澎湃动力。攻关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请大家放心,我们会保证嫦娥四号的安全!”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这样向媒体表示。他说,嫦娥四号已再度唤醒,进入工作状态,目前状态良好。他还透露说,2019年底,将有望实现从月球采样返回;2020年,将发射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着陆并巡视探测。“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嫦娥四号等航天创新成果,前两天,我国新研制的200吨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这是航天领域的又一硕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高级技师徐立平说,近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形成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过去一年,中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重大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给民众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介绍说,近年来,数字广东建设迅速推进,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向各行业加速渗透。“光启参与这一进程并从中受益,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显著提升。比如,光启技术在超材料的研制过程中就自主开发和应用了智能系统,极大提升了核心装备的设计效率,现在一个人顶得上原来的20个人的效率。”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国际化两大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瞄准世界医药前沿,大胆布局重大疾病领域全球新药物研发项目,以期尽快推出创新药上市,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或为临床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药物,同时,培育企业发展的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发挥引领作用代表委员认为,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核心技术的突破始于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要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过去一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大力优化创新生态,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刘若鹏表示,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落地生根,让他和光启技术团队受益良多,也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尖端,谋求核心技术突破。刘若鹏说,经过8个多年头拼搏,他领导光启率先完成了超材料工业体系构建,开创了超材料的设计、超算、制造、生产、检测等全产业链体系,并成功开发出新一代隐身技术和人工智能覆盖网络技术。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说,技术创新是基础,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就没有立足之地。在家电领域里,海尔非常专注技术创新。截至2018年,海尔集团累计专利申请4.3万余项,发明专利占比大于60%,其中海外专利1万余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指引。”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这与他的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继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未来,如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呢?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方面,需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大胆迈进科学研究的“无人区”与创新体制改革的“深水区”。马化腾建议,从国家层面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多元化。积极研究并加快出台具体政策措施,落实基础科学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等手段,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公益基金、个人等在内的多元化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成为以政府来源为主的科研资金的灵活、有益补充。同时,马化腾还建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科学领域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联动创新平台,打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并建设科研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构建适应大科学、大数据和跨领域协同合作需要的科研创新生态和共享服务平台。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基础数据和网络办公平台,提高项目运行效率。刘若鹏认为,政府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支持措施,必将大力推动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刺激企业智能化变革,强化国防科技建设,牵引新兴技术发展,加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郑月明看来,促进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应建立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联动”的模式,加速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作为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领域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特别重视高精尖人才的支持和培养。“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我国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能。如何让科技人才发挥作用,事关科技支撑能力的发展。”徐立平建议,建立技术人才激励机制,让他们安心工作、积极创新。同时,要为人才创业创新打造平台,不能引进了事。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闫大鹏看来,人才是创新发展最重要的环节,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他说:“要重视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把他们放到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保护、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记者 叶晓楠 贾平凡 张 盼 刘 峣 邱海峰)《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07日 第 06 版)

廉士重名

新华社评论员:坚持创新核心地位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题:坚持创新核心地位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新华社评论员“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推动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遵循。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更加需要创新的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事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各方面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坚持创新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突出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引领、统筹协调是关键。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创新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擘画蓝图、明确目标。创新开创未来,实干成就梦想。切实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脚踏实地向前进,创新中国必将行稳致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力。

南燕

阿里发布2018创新研究计划 和全球50所院校攻坚核心技术

来源:新华网携手全球五十多所院校、开放数十个真实业务场景、提出八大技术方向—— 这是阿里巴巴2018全球创新研究计划的核心。继自主研发芯片、全资收购中天微等大动作后,阿里在全球学术合作上,同样显示了攻克核心技术的决心。与以往学术合作不同,阿里将开放真实的业务场景,与全球院校的顶尖科研实力相结合,让前沿技术在真实场景中快速迭代,发挥更大价值。马云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表示,中国需要一大批能担当大任的企业引领技术变革。达摩院正是体现阿里科研决心的实体组织。在研发体系上,除了自有研究中心,还包括高校联合实验室、全球创新研究计划。产学研结合,突破核心技术。“全球创新研究计划”(简称AIR计划)在达摩院研究方向上,提出8大技术方向,让全球科学家一起定义和解决问题。8个方向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多媒体与人机自然交互、知识引擎、基础设施、系统软件、数据计算和安全。这些也是中国建设网络强国涉及的关键技术领域。CTO张建锋讲述2018年学术合作重点领域目前,阿里已和全球超过50所院校的学者合作:他们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院校。 阿里AIR计划目前和全球50多所院校开展合作以往,科研机构研发过程一直缺乏场景结合。阿里基于8个技术方向,开放了数十个真实的业务场景,让学校研究在真实环境中快速迭代,来发挥产业界牵引导向作用。阿里技术人员和高校科学家们席地而坐据悉,阿里的学术合作生态分三步走。开放真实的业务场景;共同发现和定义问题;内外协作最终解决问题。

播音中

华风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创新驱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天气网讯 为响应党和国家开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号召,深入贯彻中国气象局建设“智慧气象”的战略规划,增强气象部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12月26日,中国气象局华风集团创新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气象局减灾司副司长李明媚、华风集团董事长孙健为研究院揭牌并致辞,华风集团总经理石曙卫主持揭牌仪式。图为揭牌仪式现场。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运的科技成果应研发与转化中心,创新研究院将依托华风集团及全国气象部门的行业资源,着眼气象服务前沿技术,开展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开展气象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为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和业务提质增效做出贡献。中国气象局减灾司副司长李明媚对华风创新研究院的创立表达祝贺,她在发言中指出:“减灾司将一如既往对企业创新工作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希望华风创新研究院运用企业的灵活机制,在创新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华风集团董事长孙健发表讲话:“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集团按照‘市场主导、引领发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持续加大投入,扶持华风创新研究院的发展。务必做到四个第一:努力成为集团发展的第一引擎;努力成为国家级技术优势聚合的第一推手;努力成为气象产业发展的第一‘朋友圈’;努力成为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第一‘策源’中心,为气象供给侧改革、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贡献力量。”华风集团总经理石曙卫表示:“近年来,华风集团不断深化改革,致力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度拓展气象服务市场边界,大力开发新媒体气象服务,逐步向融媒体、综合气象数据服务商转型升级。未来,华风集团将继续秉承创新发展的理念,为气象产业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揭牌仪式结束后,华风集团副总经理陈钻在会上对创新研究院的具体情况作出了详细介绍。中国气象局减灾司、气科院、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大探中心等相关部门领导都出席了揭牌仪式并对创新工作做出了研讨。大家对创新研究院寄予厚望,各业务单位迫切需要借助科技创新纽带,进一步整合项目、技术、人才等资源,强化局职能司、各中心的创新机制,加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研究院作为桥梁,不仅要为气象科研人员提供平台,也要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要成为科技成果的“汇聚”中心和“辐射”中心。据了解,华风创新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设立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作为智囊为研究院的决策提供意见与建议。同时设立“首席科学家”制度,面向全社会选聘“首席科学家”,引领相关业务领域和应用方向的快速发展。

带我飞

行业聚焦|医疗行业10大核心创新方向

适逢两会,我们看到了很多代表提出的关于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提案。那么,科技界的代表对未来的医疗行业发展趋势有哪些展望和建议?今年是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六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马化腾共带来八份书面建议,其中包括《关于以数字技术驱动健康医疗事业平衡充分发展的建议》。马化腾认为,数字技术助力“数字中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在促进平衡发展、普惠医疗与精准医疗等方面大有可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效提升了健康医疗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目前,实现数字技术在健康医疗事业中应用还存在诸多挑战。政府部门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和服务企业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壁垒,导致患者就医行为难以充分数字化,医疗数据的价值也尚未有效挖掘,实现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数字化基础较为薄弱。此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健康医疗产业融合虽已初有成效,但还存在较多政策、标准、法规和技术壁垒;政府、学术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对此,马化腾建议,加快数字技术应用,促进医疗资源和能力平衡发展。一方面,医疗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机构可以率先推广人工智能辅诊等技术;通过AR、VR、直播等方式,基层医生能与专家远程会诊和交流,有效改善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另一方面,患者就医全流程在线服务、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电子病历和处方安全流转、院务管理上云和周边服务智能化等,也将极大提升医院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议还指出,利用数字技术加速推广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议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载体和手段,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健康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规范采集、集成共享和合规应用,提升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度,助力国家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同时,完善数字技术应用的制度环境和协同创新机制。建议立法明确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市场主体、患者个人等各方主体对医疗数据的权属关系。建立由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健康医疗领域开放创新平台,加强成熟技术和顶级专家经验共享,破解数字技术与医疗行业融合的共性难题,降低数字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技术门槛。那么,放眼全球,今年的医疗卫生行业将有怎样的创新方向和趋势?国际知名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沙利文)的医疗转型部门近期发布报告预测,2018年全球医疗健康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医疗产品年收入将超过1.85万亿美元大关。2017年,数字医疗投资超过6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该报告认为,由于创新性技术和平台解决方案不断涌现,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治疗结果和慢性病管理,所以2018年的数字医疗投资将持续增长。此外,新兴市场的高增长将改变医疗产品开发和地域推广的范式。该报告对2018年全球医疗行业十大创新趋势盘点如下:趋势1:“服务即产品”的解决方案,将成为在医疗领域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这种模式将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医疗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收入来源。在未来两三年内,主要制药公司和医疗服务提供公司总收入中的2%至3%将来自“服务+”模式。随着业务模式向“平台即服务”和“数据即服务”的转变,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业务预期,那么资金、支出和收入也会继续从资本性支出变为运营成本。“让数据说话”将成为创新的新源泉。对于“按治疗结果付费”的医疗保险来说,智能解决方案和服务实现了差异化医疗。未来,这种以提供服务获得收入的业务模式,能让终端用户更加明白医疗的价值。趋势2:云端成为跨行业合作的核心平台,有助于各医疗健康利益攸关方降本增效。随着医疗数据越来越庞大复杂,云端将成为核心平台。医疗数据在云端存储灵活,能覆盖到所有利益攸关方。预计2018年,全球医疗云计算市场份额将超过50亿美元,有望在2017年到2022年这段时间里增长约24%。此外,基于价值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精准医学概念渐入人心,部署可扩展云平台势在必行。通过可扩展云平台整合各种医疗数据集,医疗机构间可加强合作,创建新型护理模式(例如远程医疗和家庭护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析解决方案。趋势3:大型科技企业将获得高收益。2018年,旨在快速跟踪数字治疗和健康应用程序的“FDA计划”(FDA program),将极大地促进苹果、Verily(谷歌旗下的生命科学公司)、三星和Fitbit等非传统企业,参与医疗市场竞争。此外,医疗业要真正践行“患者至上”和“勇于创新”,就需要同IT业和零售业的发展基本保持一致,通过技术和最行之有效的业务模式取胜。趋势4:虚拟测试和远程临床试验不断增加,移动医疗使“效率提升”和“患者至上”成为医疗重心。在降低测试成本、简化测试流程和展示真实效能方面,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APP数据的应用和整合,很早就展现出极大优势。全球约20%的临床试验将通过虚拟实现,因为在未来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里,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将获得飞速发展。随着“自带设备办公”模式的普及,原先在临床研究中不受重视的移动医疗和可穿戴设备等技术,不仅会获得生机,还将迅速成为标准。趋势5:院内机器人手术和护理将普及。老年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水平亟待提高,护理人员日益短缺,都将增大对全球护理援助的需求。预计2018年,医疗自动化及医疗机器人市场将超过16亿美元。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合适的机器人技术类型加上恰当的合作,才是在医疗市场中拔取头筹、获得发展的关键。预计到2025年,80%的手术将由机器人实施。趋势6:亚太国家率先实施智能医院项目。包括智慧城市概念在内的数字进步和市场趋势,正促使医院变得“智能”。预计2018年,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将拥有智能病床约3200张。但是,互操作性和网络安全仍是实施智能医院解决方案的主要障碍。趋势7:虽然医疗利益攸关方不断增加投入,但医疗健康行业在2018年受到网络攻击的数量将翻倍。随着医疗行业的信息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医疗业日渐成为网络犯罪的多发区。一旦遭到网络安全攻击,一家经营医疗技术或消费类设备的企业就可能面临高达数百万美元的损失。因此,政府、卫生部门和医疗器械原设备制造商必须加大合作力度,建立发布指导方针和披露制造商信息的长效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趋势8:激励性健康保险计划将得到普及。根据产业预测,全球约52%的劳动人员体重超重,76%的人存在健康问题。但是,全球仅有9%的劳动力参与了企业或雇主提供的健康计划,而且还是对雇主做了硬性要求才得以实现。因此,以“看数据、缴保险”为特点的前瞻性激励机制,将在2018年成为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标准模式,推动全球开展健康计划。例如,南亚的Vitality和“保诚”(Prudential,曾推出健康新概念“myDNA营养基因测试”)、非洲的Discovery公司、美国的联合健康集团 (UnitedHealth Group,与“高通生命”合作推出UnitedHealthcare Motion项目)和Oscar等商业保险公司,将引领全球健康保险计划。趋势9:人工智能即将成为影像诊断的主流。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流程自动化,提升流程效率,提高诊断准确度,将在医学影像中发挥主要作用。人工智能平台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运用于医疗影像诊断的各个流程后,将增加放射科医生的工作量,促使生产率提升10%至15%。同时,使用人工智能平台后,筛查结果准确度将有望在未来两三年里提高。趋势10:随着用例分析投资回报率的早期应用,区块链技术进入实际应用。虽然医疗领域的区块链技术还相对不成熟,但企业间B2B网络的早期尝试,能有力地说明区块链技术的潜力。例如,在2018年,最先实施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将对保险索赔管理、清算所、收入周期管理外包供应商生态系统等,进行早期预测。此外,对于医疗业的ICO(首次硬币发行)或代币交易活动来说,2018年很可能会成为打破医疗业常规、赋权医疗产品消费者的一年。【蝶科软件】中国医疗CRM领导品牌,致力于为医疗服务创造价值公司网址:www.deeke.com.cn

发明家

董明珠: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赵秋玥)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日前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董明珠认为,企业需要有使命和责任担当,企业家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加强核心技术创新,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无论格力电器还是中国制造,未来仍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日前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主持人:当前,制造业很多领域缺乏核心技术的局面尚未完全改观,请问董总,为什么格力电器从一开始就关注到掌握核心科技的重要性,根据格力电器的发展经验,突破核心技术需要克服哪些制约性的因素?董明珠:首先企业需要有使命和责任担当,企业家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简单只看自身的盈利,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随着我国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如果仍然依赖于别人才能发展,就不能成为真正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者。 格力电器做空调起家,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加坚定地意识到未来的发展方向,率先从核心的关键部件和零部件进行技术研究。目前,格力电器已经有14个研究院,最大的突破是掌控一个产品的关键技术,最终让消费者得到更美好的生活享受。掌握核心技术,首先要敢于投资金用于研发,其次是着眼于自主培养人才,第三是在研发的过程当中,不断围绕消费者生活品质的需求做产品开发,所以格力电器基本上覆盖整个暖通智能领域中的技术要求,具备多项核心竞争力,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主持人:2019年中央工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到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您认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 在您看来,广大制造企业如何去践行高质量发展?董明珠:我觉得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拥有创造新技术的能力,二是人才。格力研发团队约有13000人,都是我们自主培养的人才,其中有超过1000名是国家级技术人才,享受国家津贴。最开始他们都是普通大学生,格力电器愿意拿资金、花时间、搭建平台去培养他们,最终取得今天的成绩。作为制造业行业的企业家,应该是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或者要求政府帮忙解决,更多是要敢于自己去破解,我觉得最大的成功者是挑战了自己。 主持人:今年我们将迎来建国70周年纪念,中国制造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您觉得,未来中国制造业如何取得新的成绩?董明珠: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根基。制造业的发展核心在于创新,所以创新是真正的动力。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如何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要严厉打击专利恶意诉讼、恶意抢注他人商标、加大对假冒伪劣处罚等,为中国制造业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主持人:今年是5G的商用元年,5G技术的推广必然会对互联网以及智能家居产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您能否介绍下格力零碳健康家系统? 董明珠:无论格力还是大松、晶弘等品牌,我们希望中国制造能拥有更多的品牌走向世界,通过可靠的技术和质量把人们从繁重的生活环境中解放出来,让生活更加智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挥更好的创造。零碳健康家系统覆盖格力全系列家电以及完整的制造流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品质控制,最终解决人与物的整体协调和完美结合。主持人:作为格力的掌舵人,您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和期待?董明珠:无论过去一年取得多少成绩,它已成为过去,站在新的起点上,应该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无论格力电器还是中国制造,未来仍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更好的提升改变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