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优秀!昌平青年开发首个京产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我孔

优秀!昌平青年开发首个京产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

疫情期间,位于昌平的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首个京产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公司董事长张志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团队为打赢此次新冠肺炎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支持。他的事迹于近日被北京电视台报道了,快随小编了解一下吧!02:26出生齐鲁,扎根北京立志创业学生时代的张志强秉承了父辈吃苦耐劳、奋发自强的精神,靠着自己的力量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大学毕业后,为了帮助家庭缓解经济压力,他靠着大学期间勤工俭学积累的销售经验,成功应聘进入当时国内顶级PCR试剂公司深圳匹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此与体外诊断试剂结下不解之缘。2005年,匹基公司被德国一家外资公司独资全额收购,几近雪藏,这在张志强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难道我们中国就不能有自己的民族品牌?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独闯北京,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在北京打工的三年多时间里,他从不轻言放弃,虚心向前辈和行业专家请教,用心办事,真心交友,凭着自己的智慧、真诚、热情和实实在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交口称誉;同时博览国内外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看到了国内外产品的技术差距。在北京拼搏的每一天都伴随着“做中国一流PCR试剂公司”的梦想,终于在2009年5月,他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带领团队攻坚科技研发成果硕果累累在企业顺利度过生存期后,一心希望自己的企业能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致力于将更好、更快、更自动化的产品应用在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他一方面走出国门,将符合国情的先进仪器引入中国;另一方面吸纳了一批国内传染病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专业研究人员,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从食品安全的分子检测技术入手,开启了自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之路。2012年,张志强带领自己的团队研发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核酸多重PCR检测试剂盒”问世,这款单管可以实现对12个基因进行检测的产品,不仅操作简单,更是将检测成本降低到了原来的1/12。这款中国首个准确鉴定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一经推广,其优越的性能就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并被写入国家标准,仅用两年时间市场占有率就超过90%,至今仍为该领域的金标准。2014年,张志强与德国凯杰公司合作,在其毛细管电泳qiaxcel平台上进行产品开发,组织研发人员设计开发了适用于国内病原检测工作需要的一整套解决方案——PathoMPS多重食源性致病菌核酸检测系统,同时开发结果判读软件,使实验流程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极大节约了人力,简化了操作流程,缩短了实验时间。产品一经推出,广受业内好评。截至目前,这套系统累计为全国200多个实验室提供了服务,该产品也获得了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奖。除了依托公司自身的研发力量,张志强还积极推进产学研项目的落地转化,让更多深藏象牙塔的科研成果转产为服务民众的实用产品。2015年公司研发转化了全国第一套专门为富集水源性病原的浓缩系统——PurLVS,解决了国内环境水样中病毒富集的难题,该系统已累计向全国疾控系统输出近50套,在每年的腹泻疫情处置中成为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富集病原不可或缺的利器。2016年,他将“让诊断更有价值”定为公司的使命,兴建了研发中心、GMP生产车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并通过了ISO13485的认证,仅两年多时间公司就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4个。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5000万元,申报发明专利50多项,承担了多项市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2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3项,300多个产品中多达80%已获得欧盟CE证书,被评为“瞪羚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张志强也从初出茅庐的创业者,成长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军人。抗击新冠疫情一马当先发挥重要作用自2019年12月份疫情暴发以来,张志强带领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合作,仅用三天时间开发出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 CoV)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该产品于2月27日获得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上市。疫情期间,张志强时刻牵挂前方抗疫工作,积极组织疫情应急小组,对原材料供应、生产安排、销售布局、物流支持等各方面统筹布局,优化提效,安排应急小组24小时值班,生产、发货不停歇,公司赢得了疫情防控一线专家的广泛赞许。作为首个京产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该产品受到了行业和媒体的关注,被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国内媒体报道50余次,并接受了李克强总理的视察。热心公益事业一心只为报效国家考虑到全国疫情的防控形势严峻,张志强带领公司紧急组织捐赠救援小组,向湖北省孝感中心医院、宜昌市人民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数十家医院,北京市、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黑龙江省、陕西省等省市的200余家疾控单位累计捐赠价值700余万元的检测试剂与仪器设备;同时与朝鲜、伊朗、意大利、韩国等驻华大使馆联系捐赠事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积极筹备向海内外15个国家捐赠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张志强,一个争强好胜、有理想、有抱负的80后创业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砥砺前行,书写着属于当代青年的奋斗者之歌!图文来源:昌平青年微信公众号

功夫爹

昨天,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揭牌!

9月27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揭牌仪式举行,昌平区委书记于长辉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揭牌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邵峰出席。于长辉代表昌平区委区政府对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的设立表示热烈祝贺,对在设立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设立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两个大局”的世界发展大势,着眼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决策。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正式挂牌,是昌平改革开放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对标对表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紧抓历史机遇,按照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扎实推动昌平组团建设走在前列,努力打造新时代生命健康领域改革开放样本、科技创新引擎、高质量发展典范。于长辉强调,要突出生命健康这个特色优势,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科技服务,聚焦打通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推动各项试点任务落实。要强化生命园管委会职能,抓紧建立精简高效、权责明晰的组团管理体制,尽快落地一批制度创新清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要以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建设为契机,推动未来科学城进一步开放搞活,强化昌平组团在“三城一区”中的枢纽地位,着力打造首都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高水平开放新的增长点。仪式上,与会人员观看了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视频短片,听取了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有关情况介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部分企业家、科学家代表作了发言。昌平区领导王燕庆、解江凌、周金星、朱平、梁士强、董贵蛟、刘晓东、张念木、吴小利,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企业代表等出席揭牌仪式。文/张宜恬 图/穆昊星

时代

日检测5000个!清华长庚医院建180m核酸检测实验室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先后启动核酸检测一期、二期实验室,面积达180平方米。截至7月底,已完成核酸检测8万人次。清华长庚医院新冠核酸检测二期实验室于6月26日启动。在检测高峰期,每日检测样本达5000个,样本来自于核酸集中采集点及院内临床诊疗。此外,清华长庚医院先后派出近500人的核酸检测采样队伍深入高校、社区进行核酸检测。截至7月11日,共完成核酸检测7万人次,其中高校2.1万人次,社区4.9万人次。目前,清华长庚医院新冠核酸筛查门诊号源充足,通过筛查门诊进行新冠核酸检测的患者量仍保持在每天600至800人。为了提高效率,医院还推出了取号直接缴纳检测费用的举措,减少患者多次排队的问题。图文/王颖

目彻为明

北京市昌平区,北京区县中最老的地名,境内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昌平区,隶属于北京市,位于北京西北部,总面积1352平方千米,总人口191万人。昌平自西汉设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被誉为“密尔王室,股胧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美称。一、历史沿革1、西汉置军都县和昌平县(故城在今治东南,治所屡迁),属上谷郡。东汉属广阳郡。北魏废昌平入军都县,东魏改置昌平县。2、隋属涿郡。唐属幽州。辽属析津府。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属顺天府,景泰三年(1452年)移治于今址。正德元年(1506年)升为昌平州。清沿用。3、1913年改县,属京兆地方。1928年改属河北省。1956年划归北京市,改设昌平区。1960年撤区复县,1999年撤县复区。二、地名来历北京区县地名中最老的是昌平,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已冠名,至今2100多年,昌平的名称正是来自汉代的昌平侯,取昌盛平安之意,即来自汉代贵族的封爵。三、风景名胜1、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2、居庸关。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3、银山塔林。银山塔林位于昌平区城北30公里处,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金以来北方佛教圣地,为明清时期“燕平八景”之一。位于昌平区北部,原名“铁壁银山”,因悬崖陡峭如同高大的墙壁一样,色黑如铁,而大雪之后漫山皆白,山色如银而得名。4、中国航空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大汤山脚下。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排名前五位、亚洲第一的集知识型、教育型、科技型、研究型、园林型、旅游型为一体的大型航空专业博物馆。5、中国坦克博物馆。中国坦克博物馆于1998年8月1日开馆,是全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坦克博物馆。反映了我军装甲部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6、九龙游乐园。位于北京市十三陵水库里面一家具有美国迪斯尼特色的大型观赏型游乐园,也是北京地区一块集水文化、龙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多功能的旅游休闲胜地, 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风景区。7、中国北方国际射击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西约 1.5公里,占地面积300多亩,由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轻武器研究所承建。

四封之内

劳动者风采|精心研究、勇攀高峰!她是百姓的良心“药师”

张兰,女,汉族,198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北京亚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中级执业药师。她在研发产品的同时,积极将研发过程中的发明创造进行收集、整理、专利申报,目前亚东公司已经获得发明专利192个。在她不懈的努力下,公司现已拥有209个品种,18个剂型。上述产品中,获得国家级新药22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28个,国家医保用药68个。其中CHO重组乙肝疫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茵莲清肝颗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使得公司的产品结构日趋优化,竞争优势日趋明显,在北京地区,成为品种数量仅次于同仁堂的中药制药企业,为广大患者用药提供了品种上的保证。她积极联系中国病毒研究所、国家疾控预防中心等国家生物制品权威机构,精心研究,排除困难,取得了胰岛素系列用药。疫苗产品研发难度最大,其中的CHO重组乙肝疫苗更适合于人体吸收,产品质量更稳定,安全性更高,可以产生母婴阻断等诸多优势,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乙肝疫苗。该产品被国家授予了科学进步一等奖,并取得国家级新药证书。她还找到适合公司的技改方案,先后主持了8项技改项目,使得公司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同时能源消耗降低30%,提升了公司的利润率,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也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她积极与北京各大医院主动联系,利用公司先进的制药设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大的药品研发能力,再配以医院强有力的临床基础,建立了医院制剂体系。不仅为北京各大医院提供医院制剂生产,同时还可以提供医院制剂标准提升、变更剂型研究、增加功能主治等研究工作。现已与北京多家医院建立了医院制剂协作,不仅在数量上可以满足患者需求,同时使医院制剂质量上也得到更好的保障,还可研发出更多医院制剂,保证了北京各大医院医院制剂的需要。她一直将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下大力度对职工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并且逐步实现了职工培训电教化。她一方面亲自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使培训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步骤,确保培训率、培训合格率;另一方面她在培训方法上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组织技术骨干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并与全国各医药类高校联合进行定向培养的培训,不断把新技术、新规范传递给职工,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家及行业的新标准,适应了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提高了公司职工的岗位技能,有效提高了公司的技术管理水平。她的工作成绩得到了整个集团公司的认可,自2015年至2019年,被集团公司、北京亚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评为优秀员工、优秀科技工作者;2018年,被北京医药行业协会评为优秀企业技术标兵;2019年,被北京富亚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授予首席科学家称号。

木笔

助力复工复产!“百家实验室进千家企业”线上专场对接会举办

近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昌平工作站(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举办以“抗击疫情,复工复产”为主题的“百家实验室进千家企业”线上专场对接会活动,旨在解决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打造科技服务品牌,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作出积极贡献。前期,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昌平工作站经过广泛征集,深度沟通,梳理出有效科技需求15项,分别来自12家企业,涉及医药健康、能源科技、智能装备等领域。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北京农学院等高校实验研发基地结合各自优势技术,对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进行初步分析,其中5项技术需求与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昌平工作站于2011年9月由市科委和区政府联合共建。在区科委的指导下,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资源优势,为促进昌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的技术开发、交流合作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目前,昌平工作站已发展成员单位239家,累计梳理需求260项。“百进千”对接会已成为促进企业、高校院所间合作交流的品牌活动。下一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昌平工作站将率先启动北京工业大 学科学技术发展院“百项科技成果”落地计划,进一步将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推介到昌平、引入到昌平、落户到昌平,共同推进经济产业升级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图文/王星宇

伯夷

昌平人才周|李莹:立足国际科技前沿 探秘人类脑神经“密码”

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是人类科学发展的长期目标,以神经计算和类脑智能为代表的脑科学是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研究热点。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李莹带领课题组的成员一起攻坚克难,以啮齿类(小鼠)和非人灵长类(狨猴)为模型,应用和研发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在感觉输入到行为输出的各个阶段,研究社会信息在大脑中的编码机制,以此来探秘人类脑神经“密码”。9月7日下午,李莹正在实验室内对小鼠中央杏仁核团的功能进行研究,观察激活或阻断中央杏仁核内表达Greb-1的神经元小鼠打斗、交配等社交功能的影响及潜在神经机制。据了解,李莹于2007年至2013年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就读博士,主要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从事神经—免疫调节方向的研究。2013年4月至2019年7月在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开展博士后工作,2019年8月起,李莹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担任独立研究员,从事动物社会行为和情绪方面的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类的疾病比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大脑出现病态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异常行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觉得研究大脑尤其是研究一些跟社会行为相关、情绪相关的问题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些精神类的疾病,为寻找一些治疗方法提供潜在的帮助。”李莹说。经过多年的钻研与研究,自2011年起,李莹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4篇SCI论文,分别发表在细胞、发育细胞等国际一流期刊,总引用超过300次。李莹在博士期间获得吴瑞奖和中科院院长奖。在博士后研究期间,获得欧洲人类前沿科学研究博士后基金支持以及哈佛杰出华人生命科学研究奖。成立课题组后,李莹还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支持以及人类前沿科学研究职业发展奖,而该奖项自2003年颁布以来,仅有5名中国大陆学者获得。此外,李莹曾分别受邀参加2016和2017年度美国神经科学年会、2019年度亚洲冷泉港行为与疾病神经科学会议、2019年清华大学细胞、环路和行为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并作报告,还受邀参加2018 年哈佛大学神经内分泌会议并作大会主题报告。李莹表示,接下来,实验室将致力于结合工程、生命科学计算等各方面领域的特长,做出一些交叉性的学科合作,并开发一些新型的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基础科学的临床治疗。图文/王星月

大勇不歧

科学攀高峰 家国付此生

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程开甲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的盛大活动中,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程开甲等5位科学高峰的勤奋攀登者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这个朴实而崇高的称号一方面折射出他们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奋勇拼搏的精神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诠释了他们科学为民的浓郁家国情怀。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精彩的科学故事,领略他们非凡的科学人生。叶培建:志在九天畅游星海“那天,您用两个皮球,为我们讲解地球、月球的自转公转关系;您用一把雨伞演示太空中的飞行器天线接收信号的原理……”这是浙江杭州一所学校的学生日前写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的一封贺信,祝贺他荣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两年前的5月,学生们在“与院士爷爷见面会”上,聆听了叶培建讲述的中国航天科学课。1945年1月,叶培建出生于江苏泰兴。他从小就按父亲读书报国的教诲,刻苦钻研,努力进取。1962年,他考取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航天部卫星总装厂,从此与航空航天有了不解之缘。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叶培建很快走出国门,赴瑞士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立即归来报效祖国,历任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在各号嫦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9月1日,“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首发星顺利升空。叶培建在从发射基地乘车赶往机场并转往指挥控制中心的路上,获知卫星运行过程出现意外情况,他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这是他挂帅研制的第一颗卫星,难道刚上天就出问题了?面对突发状况,叶培建很快冷静下来,沉着寻找原因并断然处置,卫星随即迅速调整姿态,恢复正常。最终,这颗卫星在太空里遨游了4年零3个月,实际寿命超过原先设计寿命一倍多,成为当时中国寿命最长的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叶培建是中国卫星事业的功臣,他的名字更多的与月球和中国“嫦娥工程”联系在一起。很多人记得这一幕: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稳步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成功落月的那一刻,叶培建走向掩面而泣的嫦娥四号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紧紧握住她的手,表示热烈祝贺和热情鼓励。作为领衔参与“嫦娥工程”的老一代航天人,叶培建当然理解中国航天新生代担纲大任取得重大胜利时的激动心情。2007年10月,叶培建亲身感受过类似的欣喜与激动。彼时,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探测,中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又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叶培建兼任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深谙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付出,作为国际航天的后来者,中国航天每迈出的一步都是辛勤攀登的结果。随后叶培建领衔参与实施的嫦娥二号、嫦娥三号任务连战连捷,中国月球探测成就赢得全球赞誉。(张亚雄、陈海波)吴文俊:数学“顽童”算法人生在人工智能大热的当下,有个人的名字时常被提及。他就是著名数学家、中国人工智能先驱——吴文俊。他由于在数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荣获国际自动推理的最高奖Herbrand奖。2000年,吴文俊和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19年,吴文俊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4岁时,他就进入了小学。直至上初中,数学都不是他青睐的学科。高中时,他逐渐对数学、物理,特别是几何与力学产生学习的兴趣。1936年,吴文俊中学毕业,因为家境困难,而学校提供的奖学金要求他必须报考上海交大数学系。由此,他进入名校。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初念数学系并非吴文俊的本意。没想到,这是命运造成的一个美妙的“错误”。在大三的时候,他接触到英文著作《代数几何》并深深地迷上了数学。大学毕业后,吴文俊由于在数学方面的突出表现,经引见认识了苏步青、陈省身等当时数学界的大家。后来,他进入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受教于陈省身,稳稳地踏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上世纪50年代,吴文俊誉满天下,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吴文俊的工作被公认为50年代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果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1956年,吴文俊与钱学森、华罗庚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次年,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上世纪70年代,在计算机工厂劳动的吴文俊切身感受到计算机的巨大威力,意识到将数学与计算机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已年近六旬的吴文俊决定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转而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领域。他一头扎进机房,学习算法语言,编制算法程序。很快他就找到了中外古今数学的结合点:用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几何定理的证明,进而推动数学机械化,建立机械化数学。这一理论后来被应用于多个高技术领域,解决了曲面拼接、机构设计、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核心问题,成为当代数学发展中,一个引人瞩目的新里程碑。2009年,90岁高龄的吴文俊开始研究世界级难题“大整数分解”。这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密码的安全性的数学基础。2010年,因他在数学领域的付出,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第7683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2017年,“吴文俊应用数学奖”设立,以此推动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我此刻可以算个老人了,走过了人生的90多年,好长好长的一条河道呀。讲述这些旧事,有点像一个顽童,顺着河水捡拾石子,左一个,右一个,色彩斑斓的,外形怪异的,或者普通得没有一点耀眼之处的,形形色色,各色各样……”吴文俊在回忆一生时如是说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供稿)南仁东:廿年追赶“天眼”观星有个美妙的声音,来自一颗星星的问候,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FAST)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了FAST首批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的成果。而“天眼之父”南仁东却没能和大家一起聆听这穿越1.6万光年的问候。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因肺癌病情恶化,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病逝,享年72岁。1963年,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并攻读北京天文台天体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他曾前往荷兰、苏联等国的著名天文台考察,还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过客座教授。他决定开启属于中国的“天眼”却始于对“差距”的认知。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建造更精密先进的射电望远镜设备,中国在这一领域却远远落后,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仅有25米。南仁东决心在祖国的土地上建造一个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他说:“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这一试,便是整整22年。首先是启动FAST的选址工作。历经十余年的跋山涉水甚至数次遭遇险情,南仁东终于找到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最适合FAST建设的台址——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接着是进入工程建设。从开工之日起,南仁东的身影就时常出现在施工现场。他给团队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工作之余,南仁东还与工人攀谈家长里短,平易近人。从选址、开挖工程,到安装圈梁、馈源支撑塔、索网,铺设面板……直至竣工。俯瞰起来,FAST恰似一朵花,从含苞待放,到绚烂盛开。南仁东用自己最后20余年的生命,创造了这个足足有30个足球场大的工程奇迹。于他而言,FAST不仅仅像他的孩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说:“如果将来项目没成功,你怎么交代?你是欠了国家的、乡亲的。”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的落成启用,对中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将让中国在此领域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从“时代楷模”到“改革先锋”,如今又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透过“天眼”,人们窥见的是一位天文学家鞠躬尽瘁的奋进之路。南仁东曾说:“这个东西(FAST)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回首往事,有苦有甜。它不是我个人,有点关系,不大。它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FAST矗立大地,在天文学领域挺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南仁东魂归天宇,化作天上的一颗星,用闪烁的光芒引领着中国天文学家们,继续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他的精神也将被后来人永远铭记。(侯艳)顾方舟:鞠躬尽瘁泽被子孙提及顾方舟的名字,也许有些人印象不深,但提起糖丸,提起小儿麻痹症疫苗,很多人并不陌生。一颗小小的糖丸使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避免了无数家庭和个人的悲剧。而它的研制者,就是中国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顾方舟。1926年,顾方舟出生在浙江宁波,早年丧父,母亲为了养活一群孩子,到杭州学习助产,后来又拖家带口移居天津,挂牌营业成为助产士。受母亲的影响,1944年顾方舟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大学毕业后,顾方舟进行病毒学研究,投身公共卫生事业。新中国成立后,顾方舟被派往苏联深造,取得了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他被派往北京昌平的流行病研究所,主攻脑炎的研究。1955年,江苏南通爆发了脊髓灰质炎疫情,俗称小儿麻痹症。顾方舟旋即被国家有关部门赋予专门研究攻克该病的重任,并被派到苏联考察针对该病的灭活疫苗。他经过研究认为,灭活疫苗虽然安全,但成本高、须多次接种,不符合中国当时的条件,口服的减毒疫苗效果好、成本低但安全性存疑。顾方舟随后与团队进驻云南昆明建立了猿猴实验站,克服各种困难,生产出第一批疫苗并在猴子身上通过了动物实验。接下来的临床试验受阻,顾方舟和同事们带头喝下疫苗溶液,以身试药。不仅如此,为了测试幼儿接种该疫苗的安全性,顾方舟偷偷地给自己不满1岁的儿子服下疫苗溶液,之后他的同事们也纷纷让自己适龄孩子服药试验。试验期过后,孩子们都安然无恙。一向坚强的顾方舟和同事们抱在一起激动得流下热泪。此后,疫苗转入2000名适龄儿童的第二期试验和450万名适龄儿童的第三期临床试验,均顺利通过。疫苗由此开始向全国推开。1962年,顾方舟带领团队研制出脊灰疫苗改进剂型即固体糖丸,免疫方式得到更好更快推广。2000年7月21日,74岁的顾方舟在卫生部举行的“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庄严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中国正式成为消灭“脊灰”的国家。1985年,顾方舟开始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从事行政工作之后,他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院校在食管癌、肝癌、肺癌等重大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4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顾方舟坚持八年制医学精英教育,推行临床实习阶段“导师制”;实行开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顾方舟80岁的时候,学生给他出了一本书,名为《使命与奉献》,这是他自己想的名字。他始终带着一种庄严使命,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奉献给国家和人民。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因病逝世,享年92岁,他的夫人李以莞给他的挽联上写道:“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这是顾方舟一生的真实写照。(张雅)程开甲:大爱无言戈壁惊雷“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联。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这是2018感动中国人物的一段颁奖词,获奖者就是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他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以及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1918年8月,程开甲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37年他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公费生,在这里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和苏步青四位教授的训练。1946年,程开甲获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考入爱丁堡大学,师从有“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之称的玻恩教授。1948年,他成为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并获得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4月的一天晚上,程开甲通过电影新闻片了解到“紫石英”号事件,振奋不已。他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敢于向干预中国革命的英国军舰开炮,击伤“紫石英”号,感到特别扬眉吐气,认为这是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强烈信号:中华民族不可欺。他由此看到了国家振兴的希望。此后,程开甲更加频繁地给国内的家人和同学写信,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了解国内局势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程开甲婉拒玻恩教授的挽留,放弃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科研条件,毅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启了他报效祖国的人生之旅。他先在母校浙江大学任教,后调入南京大学。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他主动把自己的研究重心由理论转向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教科书。1960年,程开甲调入北京,开始从事中国核武器研究,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两年后,44岁的程开甲成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踏入了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开始在新疆的核试验基地工作。他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增强型原子弹、两弹结合等在内的30多次不同试验方式的核试验任务,带领科技人员建立发展了中国的核爆炸理论,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核试验科学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二十余年后,程开甲离开新疆的试验基地回到北京,转入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15年10月,97岁的他光荣退休。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他荣获“八一勋章”。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因病在京逝世,享年101岁。11月21日上午,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门口,来自社会各界的悼念人士排起了长队送别这位“两弹一星”元勋。(文心)

我也是

坚持“科学+城”!昌平区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十三五”期间,昌平区坚持“科学 +城”理念,统筹推进未来科学城规划落地实施,着力打造“两谷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入驻企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潜力进一步释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低碳院液流电池研发团队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员工未来科学城科研人员进行实验作为北京科技创新主平台之一的未来科学城,“十三五”以来,空间规划面积已由10平方公里扩大至170.6平方公里,面积扩容16倍,聚焦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三大核心领域。其中,东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西区建设“生命谷”与沙河高教园区。计划到2035年,将其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未来科学城东区通过整合能源科技与产业资源,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目前,“能源谷”建设已初具规模,核心区内云集198家能源研发机构和生态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超1400亿元。入驻央企所属研发机构参与承担了大飞机、核电、油气等国家重大专项,“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持续推动开放共享。“能源谷”已累计建成28个国家级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氢能、核能材料等15个支持协同创新、服务科技人才的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电力大数据等协同创新联盟,汇聚两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成为全国创新要素最集中、最富集的区域之一。2019年,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未来科学城规划(2017-2035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以下简称生命园)正式纳入未来科学城规划范围,成为支撑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的重要载体,生命科学园重点布局医药健康产业,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将集中力量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十三五“期间,10.26平方公里纳入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组团,生命园管委会挂牌成立,生命健康领域国家实验室挂牌,国际研究型医院开工建设,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一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二期投入运行。经过多年沉淀,如今的生命园已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园区之一,是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截至目前,生命园已拥有北生所、脑科学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8个,百济神州、保诺科技、万泰生物建有省部级研发中心15个,博奥生物、正旦国际等5家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19个,园区实有入驻企业约440家,形成了集基础研发、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于一身的全产业链资源聚集。据了解,生命园分三期规划建设。目前,园区三期土地整理开发正在稳步推进,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生命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期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7平方公里,预计2021年陆续实现土地供应,全部开发完成后将可提供近170万平方米的研发和产业空间,并进一步补齐生活、商务等服务配套设施,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城融合。“经过多年培育,生命园现已进入加速发展期,研发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园区正紧紧瞄准创新源头,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持续加大企业扶持和人才服务力度,促进更多标志性、突破性创新成果在北京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生命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十三五”时期,沙河高教园区围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抓好设施配套和服务提升,建设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瞄准“双一流”大学建设,不断优化功能布局、促进校城融合,加快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创新动力和智力支持。目前,沙河高教园科教融合格局基本形成,6所高校全部开学入驻,完成了29个一级学科、27个整建制学院、28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整体迁入,在校学生3.9万余名。沙河高教园区强化共建共享平台功能,成立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高校之间实现18处公共空间开放共享,开设37门共享课程,连续举办七届“文化交流月”活动,推动高校互融共享。沙河高教园高校集聚效应凸显,校城融合成效显著。奇点中心沙河高教园区校城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逐渐深化,引入2名领军人才、3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6家高科技企业。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举办中关村“火花”活动,推介优质科技成果项目。搭建高校与未来科学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设立沙河高教园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同推进重大项目研发、重大成果培育、人才培养交流及资源共享。依托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支持5个高校创建新型研发中心,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发展水平。图文/马维迪 辛恬 王司同 孙丽萍

父亲

《昌平报》创刊20年|回望:为历史留痕 以文字见证

20岁,正青春。20年,初心不变,使命在肩。20年,栉风沐雨,日夜兼程。20年,为历史留痕,以文字见证。2000年4月29日,《昌平报》创刊!20年间,我们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定格”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20年间,我们见证昌平这片土地的腾飞,亲历这座城市的革故鼎新。2003年,“非典”肆虐,我们直击小汤山SARS定点医院建设,从一线发回报道,记录昌平人民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举国欢腾,我们推出《奥运特刊》,反映昌平备战奥运的历程,讲述昌平人为迎接这一盛事所做的点滴努力;2009年,未来科学城奠基,我们持续跟进;2018年,“回天地区行动计划”发布,我们紧盯进展……从一纸规划到拔地而起再到发展壮大,我们循着时间的脚步,一路相随,诉说昌平发展变迁的传奇,讲述昌平人民拼搏奋进的故事。“大城之成”2009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后的第一年,给了昌平难得的历史机遇。彼时,小汤山镇和北七家镇交界区域的四个村庄(土沟村、鲁疃村、北七家村、岭上村)还是一片片老旧的村落、低矮的平房。当年7月底,一场隆重的奠基典礼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的奠基,标志着未来科学城的前身未来科技城正式“落子”昌平。7月31日出版的《昌平周刊》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十三家央企联手打造未来科技城》的详细报道。此后,未来科技城加速建设。央企及下属企业开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在未来科技城的“成长”过程中,《昌平报》的目光始终如影随形。在每年的年终盘点中,未来科技城始终是重中之重。2017年,未来科技城正式更名为“未来科学城”。当年6月,中建材创新科技研究院入驻,至此,未来科学城计划引入的15家央企全部入驻。市委书记蔡奇十分关心关注未来科学城的建设和发展。在多次调研中,蔡奇强调,未来科学城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之一,要聚焦“搞活”,努力建设全球一流的技术创新高地。2019年,未来科学城奠基10周年。7月,未来科学城新版规划发布,明确了今后15年的发展方向。未来科学城将聚焦“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三大核心领域,通过汇聚国际一流创新型企业,汇聚国际一流研发机构,汇聚国际一流人才,将从技术创新领航区、协同创新先行区、技术人才集聚区与创新创业示范城四个维度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十余年过去,未来科学城规划占地面积增至170.6平方公里,较原来的10平方公里增加约16倍,形成包括东区、西区和生态绿心在内的“两区一心”发展布局。未来,东区将借助能源领域优势,依托北七家成果基地将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西区将依托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优势,打造“生命谷”,建设成为能够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生命科学研究高地。十年来,未来科学城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商务、商业、居住和公共配套四大类配套建设持续加码……《昌平报》一路见证了这座“科学+城”的崛起,并将续写她的荣光。“聚力回天”2018年8月16日,北京市政府重磅发布《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回天地区行动计划”),聚焦群众最关切的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问题,列出17项具体任务97个具体项目,投资200亿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努力打造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社区,“回天地区”曾为满足相应人群的住房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该地区人口快速聚集,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已到了非下决心解决不可的地步。破解大型社区治理难题,市委市政府将“回天地区”作为样本。一场大型社区的治理攻坚战,在灼灼夏日里正式拉开帷幕。“回天地区行动计划”发布后,《昌平报》立即以《三年内回龙观天通苑全面升级改造》为题,通过整版形式详细介绍了计划的相关内容。此后,市委书记蔡奇先后多次到“回天地区”调研,提出明确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回天有我”,努力把“回天地区”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型社区治理样板,让曾经的“睡城”变为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在这期间,《昌平报》将重点对准“回天地区”,策划推出“落实‘回天地区行动计划’,打造美好幸福新家园”“志愿促共治、文明助回天”等栏目,跟踪项目进展,展示治理成效,展现“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好经验。2019年8月,“回天地区行动计划”出台满周年。短短一年内,涉及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园林绿化、社会管理八大领域共108个项目落地。“回天地区”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积极变化,夯实了人们的信心,印证了治理思路的正确。《昌平报》也适时推出《“回天地区行动计划”一年间》栏目,连续刊登5篇新闻报道和4个跨版策划,细数一年来“回天地区”的变化发展,总结成果经验,呈现群众日益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0年是“回天地区行动计划”成果集中展现之年,也是数量最多、任务最重的一年。4月22日,我区召开“回天地区”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发布六大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把“回天地区”建设成为“旺城、活力之城、宜居宜业之城”。作为北京这个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的缩影,“回天地区”的蝶变仍在继续书写……文/聂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