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读完博士干什么?天放

读完博士干什么?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年08月05日05版 作者: 李雅娟),图片来源于千库网导读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手握两所高校offer的物理学博士孟溪,却一瞬间觉得高校对自己没有吸引力了。拿到某名校文科博士学位的林飞,从企业年薪20万的岗位辞职后,却发现准备入职的高校放了他鸽子。27岁博士毕业的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该何去何从?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物理学博士孟溪手握两所高校的offer,俨然已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参加完博士论文答辩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情绪跌入了谷底,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她曾以为自己想当一名高校教师、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然而这样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让她感到恐慌。孟溪去论坛求助:博士毕业,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在与她同年毕业的数万名中国博士中,孟溪提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何为?学历市场的赢家,就业市场的“萌新”读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单纯,甚至有点儿“愣”。“当时年纪小,总觉得这辈子起码得做一件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儿。”这个东北姑娘说。她就这样开启了读博之路。至于未来找什么工作、就业市场情况如何,她自嘲道:“以我当时的心智情况,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读博期间,她跟导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实验情况。而工作打算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则很少进入师生们的讨论范畴。过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单休的实验室生活,一位博士师兄提醒她:“赶紧做简历,准备找工作吧!”孟溪开启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实际上无法花太多时间联系工作:写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就已经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精力。为了修改毕业论文,她连续一个多月熬到夜里两点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开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身上这件灰色套头衫自己已连续穿了十来天。她的导师们认为,“博士毕业理所当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师兄师姐毕业后,基本都走了这条路。孟溪原本也以为自己愿意当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作为志业。今年春天,孟溪的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都很顺利,有两所高校也给她发了offer。眼看再过不久就能拿到学位证,但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击垮了,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她读博期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所致。前几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议,同一所离家较近的高校签了约。高校里的绩效考核让她担忧:学校明确表示不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她要在入职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考核标准,但她此前已经听过好几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孟溪有一个朋友在山东某高校任教,入职后才发现校方提高了考核标准。朋友向她抱怨说:“安家费没落实多少,别的(待遇)也没涨,倒是考核标准涨了。”但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当前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仍比较乐观。他告诉记者:“在高校里,除了国家提供的基本工资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较多,每年收获的科研绩效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没有上限。”学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马军说,很多工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横向课题,收入都非常可观。”与孟溪相比,林飞谋求教职的道路更为曲折。去年,林飞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满意的教职,便接受了某大型企业的offer——管理岗位,年薪20多万元。他工作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职通知。尽管企业的薪资待遇符合预期,但林飞感觉工作不够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向往高校中的工作环境。导师劝他谨慎考虑:“当‘青椒’是看不到头的。”家人则支持他去高校,认为大学教师是份体面的工作。林飞告诉家人,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在企业工作的1/3。权衡之下,林飞还是作出了决定。林飞没有立刻辞职,那时他的毕业证已经到手,但学位证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两证齐全之后再去办理入职手续。这所高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表现得通情达理,他们说可以先为林飞安排宿舍、办理校园卡,等他拿到学位证再办理入职手续。但下一通电话就变了味道,一名教师要求林飞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都要坐班。尽管家里有些状况,但是林飞还是匆匆办理了辞职手续,赶到学校。年底,林飞拿到了学位证,第二天他就按入职学校的要求去做了体检,准备次日去报到。这时,他又接到了电话。对方告诉他不必来办理入职手续了。林飞大惊,连忙坐高铁赶到学校,却被告知没有编制:学院说因为学校不给编制,学校人事处则说学院没来申请。林飞打通了院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现在已经没有名额了。院领导承认,在林飞之后,他们又面试了其他人。林飞意识到,如果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校方会主动毁约,“学校只是损失了5000元违约金,但是对于我们毕业生的影响就很大”。辞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几乎没有收入。作为导师带的最早毕业的博士生,林飞找工作的情况也很受学弟学妹关注。林飞毕业还算顺利,即便如此,他参加博士毕业答辩时,也已经身无分文——博士延期这一年,学校停发补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职养活自己。现在,林飞还在寻找教职。这一年多的波折,带给他新的反思:“念了这么多书,脑子也要活一点,生存能力是第一步。”多元化就业趋势初现任奇在博士毕业后到某国企工作,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业中做科研不必担心偏离实际——国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产,而且可以提供一线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布。再者,国企资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那样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基金——企业内部就可以为他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但任奇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龄。任奇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的直博生。跟读完3年硕士再读博的同学相比,27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尽管如此,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还是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任奇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话,博士只适合走技术路线,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线,可能已经晚了。”但任奇又意识到:在仿照公务员系统运转的国企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围绕行政管理权力展开。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达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对于做科研也不利。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公司连续3年都是“收割”清华博士最多的单位。今年5月,华为海思发布全球揽才公告,多达31个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华为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关注。最近两年,前述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还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势力”。不过,上述几家企业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于计算机、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近年的热门领域。在网络论坛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间权衡的咨询帖也有所增加。显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私企的账,有人直言:与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华为公司“只是钱多一点”。另外,还有众多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组织部一举招揽了30名清华博士毕业生,仅次于华为公司的31人。从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5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早在数年前,博士就业问题就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起重视。上述国家对博士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博士在传统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且理工科比人文社会学科下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告诉记者,以美国为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47%,虽然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生仍以在学术界就业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学科类下降了 10.7%,社会科学类下降了17.9%。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识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当老师、有人到企业工作、有人到中学当老师。马臻认为,这些情况都理所当然:“形势就是这样的,高校没有那么多职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较苦。如果特别喜欢做学术的话,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挣钱的话,那就可以进企业。”马臻认为,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泛泛谈论“博士生就业情况”过于笼统。他说:“有的高校,学科博士点膨胀,人比较多、科研基础又不是很好,那么(博士毕业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见了。”通过观察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况,马臻发现,硕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实习,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简单,只需投递简历、再花少量时间面试即可。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学位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马臻的一个博士生找工作时,对方表现得非常信任这名学生:“能读下博士学位的至少不傻,有专业能力。”马臻认为:“机会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学术圈外,博士何为?早在2011年,《自然》杂志就曾连发3篇文章,矛头直指博士过度生产现象。其中一篇文章认为:博士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受科研项目需求的驱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并不指向学术生产的工作岗位也明确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而在以往,这个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生。1979年,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企业是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卿石松认为,就传统的博士“生产”目标——培养学术接班人——来说,博士数量可能过多,但中国高校依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换个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级人才,要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当然越多越好”。他认为:如果将企业的需求考虑在内,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美国,未来的轮廓初现:今年3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在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机构(43%)。这被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张恬在读博之前,就是奔着工业界去的。面对几份offer,她没有太多犹豫便选定了这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州立大学。在业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张恬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座开始接触业界。张恬同门的博士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到工业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国联邦政府做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今年暑期,张恬申请到波士顿一家公司的实习岗位。她原以为,公司里的研发工作相对简单,博士期间多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她开始工作后就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很多新产品,她面临着许多未知。跟张恬读博时做的课题相比,公司里的课题难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战。在这里,她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就看到答案,“正反馈来得很快”,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活儿没白干”。相比之下,读博时的研究就像一个人在广阔的沙漠里踽踽独行,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到绿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绿洲。“在学校里做实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试错。”张恬说。而在公司里做研究,容错率比较低。卿石松作调研时,有企业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毕业生来到企业工作后,仍然延续学术研究的思路,但企业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时效性。卿石松认为,到企业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业文化和商业环境,例如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但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仍应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卿石松说,在英国,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的现象:企业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与擅长该领域的高校联合培养。企业由此介入博士培养阶段,博士生则带着企业的研究课题读博。作为宏大结构之中的个体,博士生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更早地规划未来。作为导师,马臻曾多次主动邀请名企HR来校做讲座,为学生们讲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应聘和面试技巧等。他认为:“导师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马臻会为他们介绍工作机会、亲自写推荐信,等等。平时,马臻时常跟学生们“应机说法”,例如提醒他们学会从领导者的视角思考问题。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林飞重新审视所学。在企业工作时,林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学的专业,社会到底认不认可?”他决定,就算未来去高校工作,也不能仅仅会写论文,“否则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无益”。他问自己:“要多想一想,我们能贡献给社会什么?自己又希望得到什么?”林飞的结论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才有生命力。”(应受访者要求,孟溪、林飞、任奇、张恬为化名)

童梦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

近几年,我国的博士队伍不断壮大,有直博的,有硕转博的,也有发奋努力考博的。读博的目的也各有不同,有纯粹一心为科研献身的,有为了暂时逃避硕士难就业的,有随大流跟着一起转博的。不管怎么样,读博似乎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博士后也越来越多。但是,读博士和博士毕业可是两码事,现在博士难毕业也是一大问题,延期博士越来越多,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就选择放弃博士学位或者只拿毕业证或者无限延期。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博士,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从性格来讲,博士需要踏实肯干,沉稳认真,耐得住寂寞,思维活跃,乐观积极,热爱科研的人。博士研究,可能会遭遇无数次的实验不顺,投稿被拒,拥有沉稳大气,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会让你因为这些挫折而一蹶不振,反而会痛定思痛,奋起直追,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博士研究,可能需要日复一日的实验,需要阅读各种枯燥无味的中英文文献,拥有耐得住寂寞的性子,一如既往的热爱会让你坚持下来,最终有所突破。博士论文,看中的是创新点,可能读了3-4年基本就有一两个创新的地方,那也是需要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做出来的,创新思维对于博士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创新点,论文就不愁了。从能力上来讲,博士需要实验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科研能力等能力都较强,或者说,博士期间主要锻炼的也是这些能力。实验能力,不言而喻,那就是做实验,其实一般人都可以做到,尤其是自然科学类,需要进行实验设计,实施实验等,如果实验出了问题,那论文就相当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硕士阶段也会涉及到实验,但博士的实验更加复杂和系统,有了硕士的积累,博士也会相对容易上手。写作能力自然就是写论文的能力了,衡量博士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就是sci的数量和质量了,一般写作水平高的,就算是以前人研究过的,也能说的天花乱坠,若写作水平较差,那就要在其他上面下功夫弥补了。不过发sci不仅靠写作水平,但这是重要的一方面嘛。语言表达能力即做presentation 的能力,包括给导师汇报,在学术会议上汇报,参加比赛汇报等,好的语言表达,能让别人清楚的了解你的研究,给你加分。思考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了,博士期间一定要多思考,包括科学问题,研究思路,遇到现象要看清本质等,当然这个贯穿整个人生。科研能力的话,是比较整体的能力,也包括了前面所提到的这些,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等。科研能力也是在博士期间不断提升和锻炼的。除此以外,博士期间英语也非常重要。除了基本的阅读英文期刊需要有较好的英语语法,掌握基本的专业英语词汇等,sci写作也是考验英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总会有人英语不好,可sci发了一篇又一篇,我身边有两个师兄师姐就是这样。这个也不能说他们英语不好,英语能力也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包括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等。对于想要出国的博士或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英语口语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博士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只是个人拙见,也并不是我说的这些就一定契合你,而且这些能力也需要博士期间不断加强和锻炼的,愿每一个博士都能顺利毕业哟~

大保镖

“学霸”妈妈火了,上午生娃下午参加博士招考,网友:双喜临门

得知自己怀孕了,很多女性都是分外小心,什么都不敢做。可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却在怀孕期间,备考博士,让人十分佩服。李亚今年30岁了,是贵州医科大学的一名教师,虽然李亚的生活让很多人羡慕,但是李亚却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就。李亚在学校呆的时间越长,越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还存在很多不足,想要继续深造。2019年李亚决定考博,可是做出这个决定后不久李亚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家里人都让她专心养胎,考博的事情先放一放。可是李亚觉得,怀孕是自己难得的空档,可以利用好这个时间备战考试,并且孩子的预产期在7月,博士招考时间在5月,不会有什么冲突。决定边备考边备孕之后,李亚规划了自己的时间,怀孕初期李亚的妊娠反应并不明显,可以正常复习。李亚的复习强度很大,早中晚都安排了时间,零零碎碎的时间加起来不比其他的考生少。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李亚的计划,博士招考的时间延期到了七月。这也就意味着,怀孕末期正是李亚考试的冲刺期,这个时期的李亚身体素质大不如前,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更多,李亚决定集中复习,提高效率,于是她每天从中午开始备战考试一直到晚上。李亚的预产期是13日,博士招考的第一天考试是19日,本来并不冲突,可是孩子并没有如期而至到了18日的晚上,李亚的身体突然出现了反应。这可怎么办,明天还要考试呢,李亚非常焦虑,还好有丈夫和护士的鼓励。李亚在上午完成了生产,下午如期参加了博士招考。今年的博士招考采取远程考试的方式,医院为了给李亚一个好的考试环境,将她转到了单人病房,李亚在笔记本电脑上完成了她的第一场考试。李亚表示,出院后将为自己25号的考试再拼一把。李亚的乐观态度和努力精神感染了很多人,很多网友也祝福她:双喜临门。李亚的故事告诉我们,孕妈也可以乘风破浪。那么,女性在孕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 保证充足睡眠怀孕期间的女性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充足的睡眠是宝妈身体的保证。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比较不规律,喜欢晚睡晚起。有的女生很喜欢熬夜追剧,但是怀孕之后就要调整作息了。怀孕期间,宝妈会感觉自己的觉比较多,有的宝妈要睡到十个小时,这是正常的,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宝宝才能充分生长。2. 培养一些爱好很多宝妈在怀孕期间会比较小心谨慎,什么都不敢做害怕伤害宝宝。其实,太过紧张反而容易导致宝妈的情绪不好,感觉压力较大。宝妈在其孕期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宝妈可以培养一些不耗费体力的爱好,这样也会让孕期更有趣。李亚表示备考博士没有让孕期更艰辛,反而让她觉得更充实,学习转移了她的注意力,让她感觉不到身体的不适。3. 合理搭配饮食孕期的宝妈要格外注意饮食结构,因为宝妈要供给自身和宝宝两个人的营养,所以在吃上一定要比较小心。怀孕期间有些食物是不宜吃得,不然会对宝宝有伤害,比如说螃蟹、桂圆等等,宝妈一定要克制住自己。喜欢吃零食的宝妈也要在孕期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不要影响吃正餐,也不要吃一些添加剂过多、太过辛辣的垃圾食品,孕期的饮食以清淡为主。怀孕是女性的一场修行,每个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把宝宝顺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宝妈都是伟大的。李亚的故事也启示我们,怀孕的妈妈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孕期也可以很精彩。各位网友,大家觉得李亚的故事还给孕妈什么启示?

耳彻为明

博士生入学不用统考了,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怎么做到招生公平?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考研博士生招生是最高学历入学的“把关”工作了,在国内外都深受重视。我国博士生招生自2013年开始在一些重点高校实施改革,目前,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内重点高校基本都采用了“申请-考核”,取消了过去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选拔方式。42所2017年确定的一流建设高校都采用了申请制度,基本情况如下:42所高校博士生入学申请制情况那么,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是怎么回事?这样的博士生选拔方式能够体现博士生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吗?其一,什么是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制度?有哪些具体规定?所谓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是指院校组织专家组对申请人所提交材料进行筛选,合格人员参院系组织的笔试和面试环节,最终根据申请人总体表现确定录取名单的招考方式。这种方式将由先笔试,再面试的传统方法,转变为学校或者院系先对申请者的申请资料进行筛选审核,再对合格者组织考核的新办法,免去了参加学校统考的流程。湖南大学在报考资格方面规定,申请人需为国内高水平大学或重要科研院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及硕士毕业且申请者本科专业、硕士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或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前25%。同时,很多学校还规定,对于确有特殊学术专长和突出科研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和发表较高水平学术文章的申请者,可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在所需材料方面,申请人要提供《攻博申请表》《导师考核和推荐意见表》《攻博期间拟进行的科学研究设想》、专家推荐信、个人陈述、本科和硕士课程成绩单、外语等级证书或成绩单复印件、硕士学位论文或开题报告、本科和硕士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复印件、本科和硕士学历认证报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以及政审表和体检表。在外语要求方面,招生高校一般规定申请人大学英语六级新托福或雅思或在国外有至少一年以上全日制学习经历。在学科考核方面,由各院系负责组织,可以采取笔试、实验、面试和撰写科研报告等方式进行,具体考核内容、分数和方式由各院系确定。其二,“申请-考核”制度对博士生招生工作有哪些推进作用?在博士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的背景下,近5年通过“申请-考核”制录取的新生中,其本硕期间分别就读于“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人数。云南大学“申请-考核”制正式实施以来,根据教育部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效吸引了一大批国内高水平大学优秀学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就读于高水平大学的博士新生录取人数占总招收新生人数的比例均在6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博士生生源质量的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一流高校博士生招生过程中,这一博士生入学申请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将普通高校的优秀学生排除在外,新生中来自普通高校的生源占比仍然接近40%。对那些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的学生,如果确有特殊学术专长和突出科研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和发表较高水平学术文章,他们仍然有机会与名校毕业生同台竞争。因为考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能力相同的条件下应该享有相同的学习机会 ,他们在参加“申请考核 ”招生中应该被平等对待。东北大学因此,在考虑潜在申请者时,政策的制定者充分考虑了现实存在的各种情况,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将申请人的“出身”作为选拔的唯一标准,而是注重实绩,从而有效维护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申请-考核”制模式下,招生单位不再统一组织笔试,申请形式由各院系根据学科要求自定,笔试不再作为唯一标准,有的考生可不参加外语和专业课笔试,只须提交个人申请材料,通过学院筛选就可参加面试。其三,导师在“申请一考核”制中起决定作用,如何保障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起初,在博士生招生早期,招生规模小,导师选拔异常严格,公平性问题不突出。国防科技大学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选拔标准降低 ,公平性问题就凸显出来。笔试评判内容具有客观性,不易操纵,存在于各种人学考试中,是公认的一种相对公平的考试方式。“申请-考核”制采取多元的考核方式,弱化笔试在录取中的决定因素甚至去笔试化,导师的主观意愿对考生录取与否至关重要,一旦招生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引起对“申请-考核”制公平性的质疑。所以,冷丝这么下结论:“申请一考核”制对审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九尾狐

关于博士的录取方式,你知道几种呢?

对于已经考上研或者在读研的小伙伴,有没有想过将来读博呢?也许你还在迷茫中,也许你会觉得暂时没想过,然而你可知道在研一的时候,你就有机会可以直接申请硕博连读的呢?接下来,我总结了一下读博的几种录取方式。总的来说,读博的途径还是很多的,只要自己抓住机会,一切都会实现的。读博的途径目前有四种途径:直博、硕博连读、提前攻博和统考直博:在本科阶段申请,一般只有211.985工程的大学招收直博生,在继续深造期间不发硕士学位证书,只发博士学位证书;如果中间停止深造,硕士学位证书也是拿不到的;招生对象为本科的推免生;硕博连读:是指招生单位从本单位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具有创新能力的硕士生中遴选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一般需要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阶段提出申请,供招生单位考核;如果不合格,继续完成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博士阶段未完成学习,也可以完成硕士论文答辩,答辩不通过不会发放硕士学位证书;提前攻博:需要在研二阶段申请,可以跨招生单位申请,有点类似于本科阶段的推免生政策,只不过对象换成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申请人不需要参加笔试但需要和当年统考生一起参加复试考核;研究生阶段分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进行;统考:指满足招生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国博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方式以上四种方式方式是针对大部分高校的情况,具体高校可能有所不同,需要自己去研究生院询问清楚。在了解了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之后,接下来就需要看自己适合哪一种招生方式,然后按招生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和科研任务。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研一阶段的学业成绩和自己的科研任务,这在申请读博或者撰写论文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帮助。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无常

常听博士和博士后,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看完涨知识了!

常听博士和博士后,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看完涨知识了!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人说博士和博士后这两个词,并且很多人都觉得这博士和博士后没有什么区别啊!一样都是很高的学历,其实理解为一样高的学历是对的,不过这两者直接是有区别的,只是对于它们的区别大家不是特别的理解,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来了解一下,常听到的博士和博士后,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看完涨知识了!之前小编也听过有人调侃这博士后就是老跟在博士的后面,说明它是要比博士差一些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从下面几点来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吧!首先是学历方面的区分。这博士其实就是我们的一种学历,一般我们上大学之后会考研,读完研之后就可以考博,这考博也就是成为博士,而这不是一种学历,不是说读完博士之后再读就是博士后,这博士后是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还在参加科研一段时间并取得证书的就称为博士后。因此从学历上来看,这博士是一种学历,而博士后不是学历。其次是工作经验来看一般博士上在学校的时候是要在校内参加科研工作,不过这些工作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有的可能就是助学金或者是奖学金。但是博士后不一样,这博士后是属于一种科研工作的岗位,在学院中是担当一定的职位,通俗的说,就是说博士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好的工作,这时候科研选择继续参加博士研究或者跟着一些老师学习,这样的人就科研称为博士后了。因此从这一点来区分的话,这博士后是一种职业,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博士就没有工作经验,只是在学习。最后一点是从轻松的角度来说一般在这个科研的工作中,博士生是相对于博士后来说是轻松的,博士生要完成老师交代的事情才能毕业成为一名博士,当时这博士生在学校期间是算不上是一名的博士的,但是他们毕业之后就可以算的,但是这博士后在参与科研的时间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要是在这时间内你没有完成,那么你就要退出这个科研工作的。因此这成为一名博士也是非常的不容易的,这博士后更是如此,它也可以算做是一种职业,还是会有职业的压力。这就是博士和博士后的区别,大家看完是不是涨知识了呢?记住这博士生不能算做是博士,只有拿到毕业证才能算是博士,而博士后是拿到毕业证之后还从是科研工作并取得证书的就可以叫做博士后,这两者都是有很高的学识。

大阴解之

博士可以免试入职公务员吗?

最近有粉丝私信问我“我是博士,可以免试入职公务员吗?”我在这里明确回答:除特殊职位和特殊情况外公务员编制“逢进必考”,博士不在特殊序列之内。一般情况下,博士想当公务员,必须要过公务员考试这一关。但是,根据不同情况,博士参加公务员考试享受的待遇也有所不同。博士入职公务员,总体有以下三种路线可走:一是参加国考。在国考中,招录博士生与招考其他学历的考生差别不大,特别是中央部位报名考试的博士不在少数,他们将和硕士研究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拼,不靠学历靠能力。二是参加省考。在省考方面,特别是在一些落后或经济欠发达省份,为了吸引高科技人才,往往会对博士生放宽考试条件,简化考试科目,有些会取消笔试,只采取面试的办法。当然这是指专门面向博士的招考,博士生参与普通省考,与其他学历考生同场竞技的,没有免试或减化这一说。三是参加选调。一般清华、北大等985或211的名牌大学博士生,会成为许多省求贤若渴的对象,每年很多省的省委组织部会同一组织各地市到全国知名985和211院校招录定向选调生,符合条件的博士生可以免笔试,当场面试合格后录用为公务员,博士学历入职转正后,直接定级科级。总的来说,博士生入职公务员必须经过考试,但是一旦入职会因为学历高享受到一般公务员享受不到的各种有利待遇。但是,我个人感觉除了中央部委和省直机关以上,其他地市级及以下公务员职位很难入名牌大学博士生的法眼,毕竟他们就业的就会很多,没必要走公务员这一个独木桥。所以,只要学习好,去哪都不会吃亏的。今天就聊到这里吧。我是公考诸葛,随时分享公务员方面最新知识和感悟,欢迎关注。

符命

做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会有什么非一般的体验?

2019年10月30日,有朋友给我留言:小西老师,您好。我今年研三,联系了一个导师读博,将是他的一个博士生,想问下:第一个博士或硕士,会有什么不同的体验吗?小西硕博是同一导师,并非导师第一个硕士生,但却是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研二时,硕博连读需英语考试,尴尬的是英语没过学校线。记得那一年,我的导师职称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不过想要博士招生的话,还得经过每年一次的博士生导师遴选。之后,我参加的学校组织的博士生招生统考,顺利通过初试、复试。但是,导师当时博导还没遴选为博导,我是跟的同专业另外一个导师。博士入学一年后,通过学校研究生审核,将学校研究生系统内的导师变更回之前硕导。和我经历类似的博士生不少,比如课题组内年轻导师协助带头人指导博士开展科研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导师的署名、签字是“大牛”外,全程均由年轻导师指导完成。常见的结果是相处融洽,如朋友般;或者因论文署名之争,闹得不愉快。小西读博时和导师算是关系比较好的,如今更是邻居,住在一个小区。作为导师第一个博士生,最大的体验是导师也在摸索着博士生如何培养。那时候,我的导师就一个人+3个硕士生,还没有搭建好良好的团队。和不少人感觉类似,在小团队读研或读博,最大的感受是:导师管的事情太细,比如“什么都管,一点自由没有”。举个简单的经历:开展研究,导师会全程参与讨论,如实验方案设计、具体操作、测试、数据分析或论文撰写,都会“一起完成”。记得当时,非常羡慕的是其他导师的学生,导师给个题目,自己全程一个人折腾,想做什么实验、买什么药品都是自己来。鉴于导师学生不算多,想偷懒也比较难,“抓住”我们汇报研究进展的频率特别高。但是,同样人员少的好处,全程参与导师课题申报、中期检查、结题等,这类培养对我日后自己做科研的帮助非常大。我觉得做点自己课题之外的事情不是部分人认为的“压榨”。个人感觉在完成自己课题研究的前提下,有机会多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对博士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毕竟博士毕业之后,就会遇到“青年基金”申报等。其实,在我自己工作后,更加明白“我这样有导师全程指导”是多么幸福。之前,很多研究生都有投诉自己的导师,三年硕士、几年博士没有太多的指导,都得自己完成,什么都没学到。运气差得,学制内还没法完成毕业要求,被迫延期。课题研究中还有个较深的感触是:导师第一个博士生没有师兄、师姐可以沟通,远不如其他博士同学进入状态快。自己作为“大师兄”,还得反过来指导小师妹、师弟,帮助她们更好地进入状态。这也是我毕业后,很很多同门关系很好的原因。而且,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享受不到部分大课题组“传承”的数据或小论文。当时,我是自己慢慢摸索,尤其是开题比较难。当然,也就第一年奖学金评定吃亏些,第二年小论文出来后也就没这样的感觉啦。另外,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有不少优势。比如,有机会博士阶段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展示自己课题组研究成果,也结识了不少其他高校的博士生。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很多人依然保持联系,曾给予我很多的支持和帮助。在助研津贴上,作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其实导师给我的待遇是专业内博士生中较高的,同理我自己做的事情也多些。未婚的我,可以投入很大的时间在实验中,毕竟晚上除了学习室,也没有其他地方活动。说白了,导师对于第一个博士生、硕士生的指导,很容易把我不好“力度”,用力过猛。比如,学生能扛住,必定是同批学生中出类拔萃的。若是不习惯类似培养模式,易产生逆反和抗拒心理。和导师有矛盾、缺乏沟通,大概率会导致延期。在自己指导学生后,一样有类似的感觉,更能体会到我导师之前的心情。比如说,看到个不错的学术会议通知,我也会将自己的第一个学生送出去,希望她们可以更出色。同样,我也经常在学生身上看到我当年的那种抗拒,毕竟老盯着少量几个学生,太多的关注也会让她们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最后,我想说在选择导师时,自己有主动权的话,个人建议硕士生选择青年教师,第一个硕士生都没问题。博士的话,还是尽量选择一些“大牛”,如学术、行政帽子。你会怎么选择呢?

几矣

已毕业博士对新人博士有何建议?

我几个月前刚刚完成博士学位,所以整个经历对我来说仍然非常新鲜。 以下是我学到的。01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预计花几个月,如果不是几年,在一个项目上除了你的论文工作之外,你还可以参与多个项目预计花费4-8年读博士02不要拿博士学位去勾选你所有的“学位”博士学位就是没什么,就像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一样。这不是学习课程的问题这是关于向你自己和世界证明,你可以做尖端的小说研究03选择正确的导师。这比选择一所好学校重要得多你的导师会指导你所有的工作。 他们应该是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乐于助人的有些导师是奴隶主,几乎每天都要开会,在你的办公桌上堆积越来越多的工作。 还有一些是鬼魂,你很少能看到它们有些导师对你的研究兴趣一无所知,而其他人则是这方面的权威这取决于你能否找到最好的导师,他们应该这样做平等地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04你会经历不同类型的失败和挫折,从中吸取教训,然后迅速前进这些包括论文拒绝,缺乏研究思路,失败的实验,对你工作的批评,自我怀疑等等你会体验到更多的低谷,然后是博士学位,让你脱颖而出,有朝一日成功毕业的,是你如何处理那些低谷,继续前进05希望能够非常独立地工作你必须明确你自己的研究议程和目标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很多,新生期望他们的导师为他们安排工作时间表,定义他们应该做什么的每一个细节。大多数导师不会这么做,这是你的责任你的导师是来指导你的,而不是照顾你06不要期望获得博士学位会让你在财务上变得富有这个第一个问题,新生们问我,如果他们拿到博士学位,他们能挣多少钱。 在某些情况下,这可以大幅提高工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通过在工业领域工作赚到更多的钱,这样你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获得博士学位如果你的目标是致富,那么博士学位就不适合你07一般来说,博士学位不适合大多数人,这没关系读博士意味着对科学和研究的热情。为了追求这份激情,我们需要牺牲很多年。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驱动器,这没关系对于99% 的工作,在工业界,你不需要一个博士学位毕业后的主要工作前景是成为一名教授或在研究实验室工作。 这些工作并不适合每个人,而是关于你喜欢做什么你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14个小时。 我甚至在我的实验室里睡过好几次。 博士学位对智力、情感和身体都有很高的要求博士学位工作量很大,但报酬却很少。 如果你的家人在经济上依赖你,这就成了一个挑战08你会患上冒名顶替综合症,但事实是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天才才能读博士很多人认为博士只适合非常“聪明”的人,但是差不多任何人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只是需要极大的奉献精神许多学生,当他们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将会遭受冒名顶替综合症。我做到了,我的许多朋友也做到了! 起初你会感到害怕,有时感到完全迷失这是很自然的,没有人期望新生真的知道很多。 不要害怕承认你不知道的事情。 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 接触他人,问尽可能多的问题09不要为了超过别人而陷入学术竞赛当你取得博士学位的时候,你会开始感觉到压力,生产数量多于质量。 很多人开始认为他们需要发表越来越多的文章来使自己看起来更好专注于做1个高质量的出版物,而不是4个低质量的一些学生也开始感觉到在他们的领域与其他研究人员的竞争。 一些竞争是健康的,但是它会很快成为一种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不要专注于比别人做得更好。 专注于比过去的自己做得更好。 改进你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超越别人10最后,不要忘记拥有博士以外的生活许多学生太投入于他们的工作,以至于忘记了他们自己的健康或者外面的世界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做瑜伽,冥想,任何能让你拥有健康心态和身体的事情有积极的社交生活:做慈善志愿者,参加社区活动,约会或与伴侣共度时光,拜访家人和朋友。让爱你的人围绕着你。 他们是那些在你跌倒的时候扶起你的人转自一名毕业博士的回答,翻译仅供参考

笑八仙

读博有多难?博士后是个啥?来看看这些人的亲身经历

近日,演员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持续发酵,激起千层浪,也引发网友对博士、博士后的关注。翟天临毕业照。微博截图读博有多难?做博士后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博士和博士后究竟有什么区别?博士、博士后们攒了一堆话想一吐为快——从“小白”到博士:“世人都说读博好,唯有脱发忘不了”云南大学在读博士生小李,读博两年,发量渐少。“每天有做不完的事,头发就开始一根一根掉了。”小李苦笑,“很希望知道如何在读博后仍能保持乌黑浓密的头发?”某日凌晨,他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熬夜,咖啡已经不够用,补大蒜”。要靠生吞大蒜来提神醒脑,这就是像他这样的在读博士生,最日常的画像。说起博士、博士后,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一个个无敌“学霸”的形象。但事实上,这群博士和博士后们从来都不是“无敌”的,从入学到毕业,要想啃下这个学位,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多位在读博士及已毕业的博士都达成了共识:考上博士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资料图:图书馆里学习的学生。来源:东方IC朱永茂 摄一旦进入专业学习环节,大家往往需要阅读海量文献,做大量实验,每天除了正常吃喝拉撒睡之外,要么就在文献里埋头苦读,要么就在实验室里兢兢业业;修不够学分也不能毕业;发表SCI论文是博士毕业的关键,常常面临各种被拒;到了学位论文环节,“论文必须要写出厚若一本书的篇幅”这件事更是熬得不少博士生失眠又脱发。在昆明某科研院所博士后刘乐的回忆中,2015年至2018年在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才成功发表SCI论文还要算是件幸运的事情。“有的同学论文或因没有创新性,或研究不够,各种被拒,焦虑到一晚上一晚上地失眠。”他说。云南大学一博士生导师介绍称,要想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往往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入学考试”、“专业学习”、“科研实践”、“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诸多环节。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还需要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由本人入学后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一至若干篇。一般而言,攻读博士学位,需要三年的时间,多则八年也有。而数据显示,中国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资料图:高校学生正在参加毕业典礼读书苦,科研累,毕业难上加难,难怪有博士调侃:“读博的真相其实是——又苦、又穷、又枯燥。”从博士到博后:“满心为科研,一把辛酸泪”读完博士去干什么?有人毕业即获得正式工作,直接留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或去了企业及其他,但也有人选择继续留在科研院所,成为一名博士后。博士后,常常被人误解为比博士更高一级的学历或学位。事实上,它只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博士后的任期不长,被认为是一种从事科研的过渡性安排。中国国家博士后基金对博士后在站资助时间为两年。对于在昆明一科研院所工作的博士后小周而言,他之所以选择当博士后,是因为博士毕业后未能出国,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剩的最好出路,只能是当博士后。资料图:实验室中科研人员正在工作。中新社发 刘冉阳 摄小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专业毕业后,先是争取了出国做博士后的机会,但取得资格后却意外被顶替。后来他得到山东某高校的工作机会,却因待遇问题得不到兑现而离职。辗转多地后,他选择来昆明一科研院所当博士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历高,就业面反而不大。”谈及博士毕业后的求职经历,小周用“一把辛酸泪”来形容。小周介绍,相比读博期间的又苦又穷,博士后享有约15万元/年的政府津贴,但因工作需要跨领域,追求更高水平的论文,所以所获得的这些津贴背后,往往也注定意味着更多付出。  博士后的生活是怎样的?“科研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科研。”小周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生活。每天八点到实验室,中午不休,直到晚上十点才回去休息,再加上必须起早贪黑、全年无休,极少有时间娱乐,甚至是谈恋爱、照顾家人。小周说:“这是博士后生活的真实写照。”资料图:实验室中科研人员正在工作。中新社发 刘冉阳 摄在小周看来,读博搞科研好似一场赌博:赢家少、输家多。读博读了六、七年迟迟不能毕业,或是因为就业面窄无奈将博士后当成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大有人在。“如果对科研不是真爱,如果没有极强的自制力和强大的内心,真的不合适读博或者做博士后。”小周说。对此,刘乐也深表认同。他称,如今回过头来看,选择成为博士甚至博士后,可能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但天也不一定降大任于斯人。要想成为博士后,总共分几步?在中国,要想成为一名博士后,首先得取得博士学位。而要取得博士学位,一般有三种情况:先本科再硕士再博士;本硕博连读;以及先本科再硕博连读。以常见的先本科再硕士再博士为例,需要这几步:1、本科毕业后报考所选学校,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和复试后入学。2、攻读硕士学位,修完特定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取得硕士学位。3、考博,参加入学考试,通过笔试和复试后入学。4、攻读博士学位,完成理论课学习,取得要求学分;海量积累,寻找研究方向;申请开题报告;发学校指定要求的小论文;发大论文;博士论文答辩通过。5、取得博士学位,申请博士后。事实上,博士后堪称科研第一线的生力军。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博士后研究人员累计已经超过16万人。其中100余人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科研创新队伍中重要的骨干力量。然而这一支骨干力量以及更多普通博士生、博士后,他们的心酸和艰难又有多少人看到呢?高智商、高学历的他们是万人羡慕的对象,而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往往也会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巨大。诚如刘乐所说,“如果不能享受科研的乐趣,或是自律的快乐,这条路将很难走下去。”致敬爱科研的你们你们辛苦了(文内采访对象均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