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全面爆发:390本材料期刊最新即时IF出炉,226本已超2019IF!往见老聃

全面爆发:390本材料期刊最新即时IF出炉,226本已超2019IF!

为了提前了解各期刊明年影响因子的情况,本期对材料领域390本期刊的最新即时IF进行了计算(数据采集时间2021.01.12)。为了对即时IF与2019正式IF进行对比,我们原创性地提出了“完成度”的概念。完成度指即时IF达到了上年度正式IF的百分之多少,其实就是即时IF与2019IF的比值,可以判断每本期刊的IF增速情况。这390本期刊中,完成度超过100%的有226本,占比达到了57.95%,完成度超过100%意味着这226本期刊明年IF上涨已成定局。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期刊如下:Joule达到了36.625,看来是要奔四了;AM为25.607,还没赶上2019IF;AEM为24.647,离2019IF只有一步之遥;ACS Energy Letters超过了20,为20.856;ACS AMI为8.327,略有乏力。新刊当中,Matter为13.337,ACS materials letters为7.527,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为4.625。上述所有期刊的平均完成度已经达到了107.19%,因此材料整体影响因子已经超过了2019IF,完成度还没达到100%的期刊需要加油了。更多期刊情况请参见下表。#木木西里#内容来源:学之策NASA的科学发现、研究开发和月球到火星的探索计划武汉大学博士后就职基层社工,甘之如饴,搞科研让人大彻大悟?用上传说中必赢的“凯利公式”,为什么仍然可能倾家荡产?原创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盗尸者

盘点2019年材料领域的37篇《Science》!两所高校零突破

上期我们已经盘点2019年材料领域的32篇《Nature》(←点击可查看),《Science》同样作为殿堂级顶刊,上面的论文通常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重要意义。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2019年材料领域发表的部分成果!主要介绍国内的成果以及部分国外重要成果。其中,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Science》发文;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次以通讯单位在《Science》发文。如需查看文章详细介绍,关注【材料科学与工程】微信公众号(ID:mse_material),回复【2019科学】即可。哪篇让你“拍手称赞”呢?1《Science》四川大学夏和生教授发表重要评述性文章评述论文指出,力化学目前正处于一个价值重新发现和研究复兴时期。力化学可以改变反应路径,制备常规热、光活化方法难以制备的材料,同时可以减少有机溶剂使用,为绿色化学提供新途径。2 北大焦宁团队《Science》:另辟蹊径,氮化反应重大突破!该研究首次利用常用溶剂硝基甲烷,以“级联活化策略”对其进行活化,在重要化合物酰胺及腈的合成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北航侯慧龙《Science》增材制造的抗疲劳、高性能材料!论文发现增材制造应力制冷材料可以实现对具有长寿命、高性能的金属制冷剂进行独特的微观结构控制。抗疲劳、高性能镍钛合金的获得展示了增材制造在优化固态制冷技术的潜力。4 大连理工教授《Science》根本上突破传统芯片瓶颈的新机制!此工作实验证实了自旋波可有效翻转自旋磁矩,开辟了实现低功耗、高速度信息存储和逻辑运算芯片的新途径,必将发展磁振子学新研究方向,激发磁振子器件广泛探索,促进后摩尔时代器件革新。5 复旦再发《Science》主刊!为二维磁性调控指出新维度!创造性地运用了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长技术和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镜结合的实验手段,在原子级层面彻底厘清了双层二维磁性半导体溴化铬(CrBr3)的层间堆叠和磁耦合间的关联,为二维磁性的调控指出了新的维度。6 电子科大首篇《Science》!高温超导领域重要发现这是该校首次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Science》正刊发表原创成果。为国际上争论了三十多年的量子金属态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并为人们研究量子金属态提供了全新的思路。7 华科大《Science》!把燃料电池进一步推向实用化!采用(电)化学腐蚀方法对铂基催化剂的近表面结构和组分进行调控,从而大幅提升高效铂镍合金催化剂在实际燃料电池器件中的服役水平和寿命,有望成为发展燃料电池行之有效的关键手段。8 《Science》:电池负极中的金属可逆外延生长电沉积!引入了外延生长(epitaxy)的概念来调控金属的沉积形貌,以锌金属负极为示例,使得锌沉积/溶解的可逆性达到了99.9%,循环寿命达到了传统锌电极的100倍。9 厉害!西交大今年第4篇《Science》!通过对铁电单晶薄膜材料柔性和弹性的力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该研究结果为未来开发新型小电场可调的柔性磁电器件奠定基础。10 西工大又发《Science》!2019年第4篇了!国际上首次利用三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协同吸附,实现了在四组份混合气体条件下,一步分离制备高纯度乙烯。这项研究成果将为复杂工业分离体系下绿色低能耗工艺的研发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11 南开《Science》!一种新型制冷方式!扭热制冷一种柔性制冷新策略——“扭热制冷”。改变纤维内部的捻度可以实现降温。由于制冷效率更高、体积更小且适用于多种普通材料,基于这种方法制成的“扭热冰箱”也变得前景可期。12 《Science》速度快1000倍!高速纳米3D打印技术一种新的纳米级3D打印技术-飞秒投影双光子光刻,该技术能够在不牺牲分辨率的情况下实现微小结构的高速制造,与已有的双光子光刻技术相比,新技术的打印速度快一千倍。13 北航又发《Science》!热电材料又一重大进展北航赵立东教授课题组在热电材料上的又一重大进展:将研究对象从 SnSe 转向更廉价、无毒并含量丰富的 SnS。通过调变电子能带结构实现热电性能的调控与提升。14《Science》重磅!我国科学家全球首次实现原子级石墨烯可控折叠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原子级精准控制的石墨烯折叠,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折叠,对构筑量子材料和量子器件等具有重要意义15《Science》超快脉冲激光焊接陶瓷材料!该技术可在环境条件下工作,使用的激光功率小于50瓦,比目前常用的在炉内加热零件的陶瓷焊接方法更实用。16 深大、西安交大再发《Science》!提出新式相变异质结设计!相变异质结所采用的多层膜制备技术不显著增加芯片制造成本,也无需开发额外复杂的工艺,可完美匹配现有相变存储器量产工艺,将有助于大力推进高性能神经元计算芯片的开发。17《Science》重磅:首次成功合成纯碳环,“绝对令人震惊的研究”化学家从一个由碳和氧组成的三角形分子入手——他们用电流操纵来制造这个碳-18环。对这种被称为环碳的分子性质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它具有半导体的功能,可以使类似的直碳链成为分子级电子元件。18 上海交大Science:大于18%!钙钛矿电池新突破经中国计量院第三方认证的最高效率18.3%,是当前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值。这些研究成果对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其他钙钛矿材料光电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9 清华大学Science:巧妙设计,实现超高储能密度和效率!清华大学通过巧妙的材料设计克服了介电质储能材料研究的困扰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储能密度与能效转换。而且在大约150度的高温下仍能正常工作。20《Science》:北京化工大学发现一种新的磁性液体!该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磁性液体,通过控制磁性纳米粒子在水油界面的自组装,最终成功引导铁磁流体从顺磁性转变成铁磁性。通俗来讲,磁铁不再一定是坚硬的固体,也可以是流动的液体。21《Science》除冰型涂料的机理探索及研究在给定涂层厚度下存在着一个界面长度,超过这一长度时,LIT材料的除冰能力强于普通疏冰材料。冰层在LIT PDMS涂层上能够完全依靠自身重力脱落。22 西安交大又发《Science》!锥面位错提高镁的塑性塑性差并不是镁的固有属性,通过提高流变应力(如通过细化晶粒或提高应变速率)来促进位错形核和滑移,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增塑方法。23 深圳大学《Science》!评述相变存储材料液-液转变机制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饶峰特聘教授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发表题为Catching structural transitions in liquids的论文,评述相变存储材料的液-液转变机制。24 武汉大学发表Science!纳米孔过滤薄膜领域重要进展这项研究首次报道了一种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大面积石墨烯纳米筛/碳纳米管薄膜,具有高的水渗透率、离子和分子截留率以及优异的抗污染性能。代表了二维材料和碳纳米材料分离薄膜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突破。25 卢柯&李秀艳《Science》!晶界调控实现材料素化该文以晶界调控实现材料素化为主线,阐述了素化的原理以及晶界调控方面的最新进展。材料素化旨在通过跨尺度材料组织结构调控实现材料性能提升,替代合金化,减少合金元素的使用,促进材料回收和再利用。26《Science》能自动降温的“木材”,强度媲美钛合金!这种材料通过一种新型被动辐射冷却技术产生永久散热路径:通过大气透明窗口将热量从这些结构散发到具有零能耗的超冷宇宙中。辐射制冷效果高达10度,而强度媲美钛合金。27《Science》煎饼果子来一套?一种制备薄膜新方法!发现了一种制备薄膜的新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薄膜性能优异,可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柔性电池或LED半导体。28《Science》西安交大铁电材料重大突破!设计并生长了钐掺杂的铌镁酸铅-钛酸铅压电单晶,成功将、三种高压电效应的起因有机结合,大幅度提高了弛豫铁电单晶的压电和介电性能,29《Science》中国科大又取得一项突破!发现了一种简单易得、高效环保的非金属阴离子复合物光催化体系,成功实现了温和条件的脱羧偶联反应,突破了传统反应需要贵金属光催化剂或有机染料的限制。30 又发《Science》!南昌大学8000万引进熊仁根团队今年6篇顶刊!攻克世纪难题,发明了一种分子固溶体钙钛矿材料,具有与工业标准陶瓷锆钛酸铅相当的压电性能。将为压电材料在柔性可穿戴器件领域的应用拓展提供全新的思路。31 学术女神孙文文:把传统金属发在《Science》!通过控制铝合金的室温循环变形,可以充足连续地将空位引入材料中,并且调控超细(1至2nm)溶质团的动态析出行为达到强化的目的。与传统的热处理相比,这种处理方式可以获得强度更高、塑性更好的铝合金材料。32《Science》深圳大学发表超材料相关最新成果通过非均匀的调制理想外尔超材料中元胞内部结构的几何参数,首次在光学系统中观测到手性零级朗道能级。33《Science》首次在非金属表面直接合成石墨烯!这一高效率的HF-拉链策略使在绝缘体及半导体表面直接合成石墨烯成为现实。该研究结果为在绝缘或半导体表面上,通过表面合成方法直接定制设计碳基纳米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34 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次以通讯单位在《Science》发文这类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以及几乎为零的强度损失。同时此种气凝胶还表现出超低的热导率,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基于上述新型陶瓷气凝胶可以设计理想的超级隔热系统并在航天器等领域有所应用。35《Science》华南理工顾城发现新型“局域柔性”材料!该研究利用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在刚性骨架的MOF的笼状孔壁上编入温度响应的动态“开关”,通过控制孔壁微扰来控制气体分子在多孔材料中的扩散。36 、37 一天两篇《Science》!我国取得两项重要成果!北京大学周欢萍组、严纯华院士组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研究上的重要合作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赵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拟在化学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公众号。

艾米丽

NPJ材料学 | 期刊推荐及热文精选

2014年4月,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自然科研与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合作推出一系列高质量开放获取的在线出版物,称为“自然合作期刊”即(Nature Partner Journals, NPJ)。该系列期刊致力于为作者提供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高质量论文出版平台,目前材料学相关的期刊有6本,以下是相关期刊及编辑精选论文:Editor-in-Chief: Professor Andras Kis (Switzerland)期刊数据:Submission to first editorial decision: 13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由SpringerNature与Faculdade de Ciências e Tecnologia da Universidade Nova de Lisboa (FCT NOVA)和European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E-MRS)共同出版,2017年4月发表第一篇文章。该刊出版针对现有及新兴二维材料基本行为、合成、性能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论文,旨在通过发表具有潜在影响力的论文促进二维材料研究的广泛应用。征稿范围:2D materials in all their forms: graphene,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phosphorene and molecular systems, including relevant allotropes and compounds, and topological materials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ir basic sciencesynthesis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 approachesbehavior and properties: electronic, magnetic, spintronic, photonic, mechanical, including in heterostructures and other architecturesapplications: sensors, memory, high-frequency electronics, energy harvesting and storage, flexible electronics, water treatment, biomedical, thermal managementEditors-in-Chief: Professor Long-Qing Chen (USA) | Professor Lidong Chen (China)期刊数据:IF 2017: 8.941|5-year IF: 8.941| Immediacy index: 0.981| Eigenfactor score: 0.0015|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3.219| Submission to first editorial decision: 4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创刊于2015年,由SpringerNature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同出版,致力于发表将计算方法应用于新材料设计,并加强我们对现有材料理解的高质量研究论文。征稿范围: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and emerging theoretical and simulation approaches for the study of materials in their entirety (organic and inorganic)structure and property prediction of new materials, such as by the ‘materials by design’ paradigmsignificant new 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s fundamentals, behavior and propertiesintegrative/complementary experimental works that serve to validate, support and extend computational findingshigh-throughput techniques – both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 for large data set generation, and materials data miningEditors-in-Chief:Professor Donal Bradley (UK) | Professor Huang Wei (China)期刊数据:Submission to first editorial decision: 7npj Flexible Electronics创刊于2017年,由SpringerNature和南京工业大学共同出版,发表柔性电子(包括有机电子、塑料电子、印刷电子、生物电子)等相关方向的原创论文、评论文章和短篇通讯。征稿范围:Advanced and emerging materials for flexible electronics: plastic, molecular and inorganic systems,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biomaterialsFlexible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bioelectronics and health monitoring, sensors and actuators, energy harvesting and storage, optoelectronics, computing, robotics, packagingFabric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lexible devices: lithography, printing, solution processing, patterning, self-assembly, device integrationMaterial properties and phenomena relevant for flexible devices, including device physicsDevice architecture, simulation and testingEditors-in-Chief: Professor Nick Birbilis (Australia) | Dr. Stéphane Gin (France)期刊数据:Submission to first editorial decision: 4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创刊于2017年,由SpringerNature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出版,发表材料腐蚀与降解研究领域的高质量论文,涵盖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征稿范围:Degradation of metals, glasses, minerals, polymers, ceramics, cements and composites in natural and engineered environments, as a result of various stimuli: chemical, heat, light, mechanical stress, irradiation etc., and combinations of these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degradation mechanisms and kineticsCharacterization of degradation, in terms of changes to structure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by traditional and emerging techniquesNew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 for enhancing resistance to degradation, ranging from materials design to coatings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techniques for materials in-service, such as sensing technologiesEditors-in-Chief:Professor Michelle Simmons (Australia)期刊数据:IF 2017: 9.206|5-year IF: 9.206| Immediacy index: 2.184| Eigenfactor score: 0.00239|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5.104| Submission to first editorial decision: 16npj Quantum Information创刊于2014年,由SpringerNature和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共同出版,该期刊关注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和技术的杰出成果,旨在促进和鼓励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材料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和活跃在这一多样化前沿领域的其他科研人员之间的全球思想交流。征稿范围:Fields covered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quantum computing a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solid state and optical devices, superconcting circuits, atomic and ion trap systems, topological quantum computing, atomic defects in solids, hybrid quantum circuits, cavity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superconcting resonators, optical cavities, mechanical systems, single photon sources and detectors, engineering approaches for scale-up, quantum metrology, quantum sensing, quantum control, quantum networks, quantum error correction, architectures and quantum algorithms.Editors-in-Chief: Professor Steven Kivelson (USA) | Professor Sang-Wook Cheong (USA)期刊数据:Submission to first editorial decision: 7npj Quantum Materials创刊于2016年,由SpringerNature和南京大学共同出版。该刊发表经同行评审的高质量的原创论文,以及评论、编读往来、会议报告等内容,涵盖量子材料及其基本特性、制造和应用等,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征稿范围:Superconctivity and Superconcting MaterialsCorrelated Electronic Physics and MaterialsTopological Quantum Physics and MaterialsOther Correlated SystemsQuantum Phenomena in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ture Partner Journals

大奖赛

上海电力大学教师在材料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综述论文

未来网高校频道6月8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闵宇霖)6月5日,材料学领域顶级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SCI一区,影响因子为25.809)在线发表了上海电力大学环化学院范金辰博士以第一作者的综述论文,题目为“Chiral Nanoceramics”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1906738)。该论文概述了目前手性纳米陶瓷材料结构中化学,几何形状和特性的多样性,系统地论述了手性陶瓷纳米材料的合成策略和应用现状,并讨论了其在手性合成,生物医学应用和光学/电子设备以及催化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发展方向。手性是指一个物体不能与其镜像相重合。如我们的双手,左手与互成镜像的右手不重合。近年来,手性无机材料在生物标记、手性分析和检测、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分离、偏振相关光子学和光电子学应用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范金辰博士是环化学院近年引进的青年教师,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晨光计划以及扬帆计划等,在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CS Nano、Adv. Funct. Mater.、Small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弟子问曰

2019年在IF大于20的材料类期刊上的发文情况

易智编译统计了中国学者进入2019年在IF大于20的材料类期刊上的发文情况。虽然影响因子不能完全评价一个期刊的好与坏,但是能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文,也是一种被认可的表现。易智编译的编辑来自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领域,拥有平均20年以上的科研经验,提供SCI论文润色、论文翻译、评估、评审及期刊推荐,基金标书撰写、评估及审核,文件编辑等优质服务。一、2019年中国学者在影响因子大于20的材料类期刊上的发文情况进入2019年以来,材料化学类影响因子(以2018年为准)排名前五的期刊为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Chemical Reviews, Nature Energy,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和Nature Materials,最高的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影响因子高达74.449,发文数量为59篇。其中我国学者发文数量最多的期刊是Advanced Materials,总数达到500篇,占到该期刊发文总量的56.31%。中国学者发文占比最高的期刊前三位分别是,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和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Reports,其发文占比分别为60%、56.31%和55.56%,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Reports因发文量太少,所以占比率高。但是在国际顶尖刊物Nature和Science上,中国学者发文占比只不到3%,这说明国内在Nature/Science上发文仍有十分巨大的进步空间。中国学者在以上16种期刊发文总量已高达1163篇,占了16种影响因子大于20的期刊的发文总量的36%。二、IF>20的材料类期刊上高校的发文统计易智编译将以上16种期刊按照发文单位进行统计,得出总发文数量前10名的高校/机构发文情况。其中中国科学院以413篇的发文数量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清华大学(105篇),中科大(74篇)及北京大学(73篇)。中科院如此高的发文数量一方面是因为拥有数量众多的研究所,另一方面是因为中科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具有很强的攻克科研难题的能力。在高校中清华大学、中科大及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在材料学科的建设与培养中也具有非常亮眼的表现。材料学科的传统实力高校也纷纷上榜,其中发文量在30篇左右的高校非常集中,其在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及北京理工大学;估计下半年,各大高校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高校发文TOP20地域分布中,高水平研究论文的产出有着明显的差距,其中华北(北京、天津)、华东(上海,江苏等)表现最佳,占到发文总量的70%;东北和西北的表现稍微弱些,华中及华南也处于追赶的状态,这种地域分布和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吻合,也体现出华北及华东地区的高校科研实力。三、被引频次前10的文章1 Nanomaterials with enzyme-like characteristics (nanozymes): next-generation artificial enzymes (II).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被引频次:62)2 Applications of 2D MXenes in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system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被引批次:53)3 DNA Nanotechnology-Enabl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Chemical Review 被引批次:49)4 Photothermal therapy and photoacoustic imaging via nanotheranostics in fighting cancer.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被引频次:48)5 An overview on enhancing the stability of lead halide perovskite quantum do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hosphor-converted LED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被引频次:37)6 Progress in high-strain perovskite piezoelectric ceramics.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Reports 被引频次:34)7 Low Loading of RhxP and RuP on N, P Codoped Carbon as Two Tr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and Hydrogen Electrode Reaction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被引频次:31)8 First-Row Transition-Metal-Catalyzed Carbonylative Transformations of Carbon Electrophiles. (Chemical Review 被引批次:30)9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Photocatalysis and Photothermal Catalysi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被引批次:27)9 Achieving Over 15% Efficiency in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s via Copolymer Design.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被引批次:27)9 Efficient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 on atomically dispersed Ni-Nx Species anchored porous carbon with embedded Ni nanoparticles by accelerating water dissociation kinetics.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被引批次:27)9 Cocatalysts for Selective Photorection of CO2 into Solar Fuels. (Chemical Review被引批次:27)10 Fluorogenic probes for disease-relevant enzymes. (Chemical Review被引批次:26)以上就是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统计了截止20190901中国高校和研究所参与合作研究的、在IF大于20的期刊(共16种)上的发文情况。易智编译已协助发表万余篇文章进入EI/SCI/SSCI/SCIE/CPCI检索。如果您在论文投稿过程中,有所疑虑,或者是遇到了问题,都可以来易智编译进行咨询。

彼故鬻之

精彩!2020年金属材料领域,15篇《Nature》、《Science》!

《Nature》、《Science》作为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在上面的论文通常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重要意义。我国近年来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发表的NS论文也越来越多。但是,在传统金属材料领域相关科研人员都深有体会,想要做出新的重大成果非常困难。从发表论文来说,Acta Materialia是传统金属材料的顶刊,想发在Nature、Science则十分困难。为此,我们选取盘点了15篇2020年发表在NS上的重要成果,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点击每篇的蓝色标题可查看相应详细介绍。1、金属所等发表《Science》!五重孪晶形成机理获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部的周刚助理研究员(共同一作)、王皞副研究员与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Li Dongsheng教授(通讯作者)、宋淼博士(共同一作)以及密歇根大学的鲁宁博士(共同一作)等人合作,采用高分辨原位透射电镜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两种五重孪晶的形成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月3日在Science发表。 2、钢铁领域再发《Science》!氢脆原来是这么回事!对氢陷阱的直接观察将有助于开发出更耐氢脆的材料。为此,研究人员通过低温转移原子探针层析成像技术来观察钢中特定微观结构特征下的氢。结果表明,氢原子被钉扎在钢中位错、晶界、析出相等位置不同界面。在富碳的位错和晶界处直接观察到了氢,这为氢脆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在NbC析出相与钢基体不相连的界面处也观察到了氢。这直接证明了不相连的界面处可成为氢陷阱,这一发现对于设计抗脆性钢具有重要重义。3、钢铁再发《Science》!港大黄明欣等创强韧性组合世界纪录的超级钢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往往不可兼得,尤其是屈服强度超过2 GPa时难度成倍增加。港大黄明欣等人首次提出高屈服强度诱发晶界分层开裂增韧的新机理,获得了同时具备极高屈服强度,极佳韧性,良好延展性的低成本超级钢,为发展高强高韧金属材料提供了新的材料设计思路。这是黄明欣团队2017年在《Science》发表创屈服强度-均匀延伸率世界纪录的超级钢之后,在钢铁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4、刘锦川院士《Science》:强度1.6GPa,伸长率25%的超强韧合金在高温下具有高强度的合金,对包括航空航天在内的许多重要行业至关重要。具有有序超晶格结构的合金在这方面很有吸引力,但通常韧性差,晶粒粗化快。香港城市大学的刘锦川院士团队发现,纳米级无序界面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问题。相关论文于07月24日发表在Science上。研究者成功合成了超晶格合金的复合结构,特别是多元素共分离诱发的界面无序,可以用来设计高强度的超晶或纳米晶材料,具有增强的晶界稳定性和相应的抗粗化能力。5、麻省理工:刮胡子刮出一篇《Science》!尽管剃须刀刀片的硬度是毛发硬度的50倍,在长期使用后刀片也会变钝。传统的观点认为,刀片涂层的磨损变圆和脆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揭示了一种不同的机制:刀片变钝是面外弯曲、微观结构不均匀性和粗糙的刀片边缘(刀片边缘的微观缺口)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三种因素叠加,还有可能产生断裂。通过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板条马氏体结构的空间变化引起了II型、III型混合开裂,随后产生了明显的磨损。6、最新《Science》:出乎意料的优势!从位错角度揭示合金变形机理难熔多主元合金(MPEAs)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材料,可以满足很多结构应用要求,但在这些合金的体心立方(bcc)变体中,需要从根本上不同的途径来适应塑性变形。研究者在bcc难熔多主元合金MoNbTi中展示了均匀塑性变形能力和强度的理想组合,这是由崎岖的原子环境实现的,从位错角度对变形进行了进一步阐释。相关论文10月2日发表在Science上。本文揭示了非螺旋位错以及众多位错滑移面出乎意料的优势,为解释类似合金的异常高温强度的理论提供了依据。为合金设计策略提供了一个位错认识视角,使材料能够在不同的温度范围表现优异。7、清华今日《Science》:激光增材制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激光粉末床熔合(LPBF)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增材制造工艺,正在颠覆改变着制造业,但孔隙率问题仍然是它的致命弱点。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机制,理清了关于孔隙起源的一些问题。结果表明,小孔孔隙率在功率-速度空间的边界是尖锐而光滑的,在光板和粉床之间变化不大。相关论文于2020年11月27日发表在Science上。8、《Nature》4.2GPa超高屈服强度!纳米晶金属的高压强化重庆大学材料学院黄晓旭教授团队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陈斌研究员团队等合作,在《Nature》上发表题为“超细晶金属的高压强化”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首次将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压实验方法引入到了纳米材料研究中,创造性地解决了纳米材料强度表征的技术难题。首次报道了晶粒尺寸在10纳米以下的纳米纯金属的强化现象。将会进一步刷新人们对纳米材料强化中临界晶粒尺寸现象的认识,重新激发通过调控材料的晶粒尺寸和微观结构获得超强金属的探索。9、金属所《Nature》85年来加工硬化机理的重新认识!首次在块体非晶态材料中实现加工硬化,颠覆了人们对非晶态材料形变软化行为的固有认识,为开发具有均匀塑性变形能力的非晶合金及其工业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块体非晶合金的加工硬化却是伴随着材料缺陷的湮灭和减少,是一个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转变过程。这与晶体材料的传统加工硬化过程完全相反,表明非晶合金具有完全不同的加工硬化机制。此研究不仅是八十五年来对材料加工硬化机理的重新认识,也为非晶态材料作为结构材料的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10、重要突破!《Nature》晶界相变,开辟材料设计新道路!晶界会导致材料变脆容易产生破裂,但是某些晶界能够阻碍位错运动进而增强材料性能。晶界相变在纯金属中是否存在一直处于未知状态,仍没有研究直接观察到纯金属中晶界的相变。本文研究了在超净条件下沉积在蓝宝石衬底上的铜薄膜中的晶界,直接观察到纯铜中的晶界相变,并发现了相似晶界中共存的两种不同结构,为材料设计开辟了新的道路,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晶界相变对异常晶粒长大及液态金属脆化等现象。11、北理工《Nature》突破传统认知,发现剪切促进晶体生长!基于传统的结晶学理论,机械搅拌和剪切流容易引起二次成核,不利于晶体的生长。北京理工大学孙建科教授将其“剪切促进晶体生长”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该项研究突破了人们对传统晶体生长机理的认知,发现在聚离子液体存在的环境中,不断的搅拌会让晶体生长的更快、更大。为简单、高效合成高质量的单晶提供了新思路。12、今日《Nature》重要突破!一种改善中高熵合金性能的新途径本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了短程有序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可以起到很好的强化效果,提高合金的层错能和硬度。观察了CrCoNi中熵合金中短程有序结构特征,提供了化学短程有序(SRO)结果的定量可视化,研究了该SRO对MEA/HEA材料力学行为的直接影响,发现这种数量级的增加会引起更高的堆垛层错能(SFE)和硬度。可以通过调整热力工艺参数来改变纳米级的局部有序度,从而为调节中熵合金和高熵合金的机械性能提供新途径。13、《Nature》重磅:接近A4纸大小!世界上最大的单晶金属箔诞生大型单晶金属箔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制备具有不同晶面指数的大型单晶金属箔一直是材料科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在单晶金属箔中,高指数晶面在原理上较完整,能够获得更丰富多样的表面结构和性能,但是控制并制备具有高指数晶面的单晶箔非常困难。本文创造性提出晶体表界面调控的“变异和遗传”生长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种类最全、尺寸最大的高指数晶面单晶铜箔库的制造,发现金属箔中的应变能和表面能是退火过程中异常晶粒生长的竞争性驱动力。14、马普所最新《Nature》:增材制造1.3GPa强度,10%延伸率的新型钢材!激光增材制造的部件经历了大量的循环再加热,研究者可以利用快速淬火、顺序原位加热和局部相变来制造层状微观结构,实现对马氏体形成和析出的精确、局部控制,从而控制力学行为。研究的材料具有1300MPa的抗拉强度和10%的延伸率。采用的原位沉淀强化和局部组织控制原理可广泛应用于沉淀硬化合金和不同添加剂的制造工艺,避免了耗时和昂贵的后处理时效热处理,也提供了局部调整微观结构的可能性,这是传统热处理不可能做到的。15、厉害!用铜发了篇《Nature》,简单高效的新型防腐技术!铜,由于其高导热性和电导率、延展性和整体无毒性,在日常和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铜不容易形成稳定的表面钝化层以阻止其被空气连续腐蚀。尽管研究者已经努力开发了众多材料作为阻氧剂的表面钝化技术,但大规模应用程度仍然有限。来自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者报道了在甲酸钠存在的情况下对铜进行溶剂热改性,可以重建铜表面的晶体结构并形成超薄的表面配位层,很好地提升了铜的耐腐蚀性。#木木西里#内容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与现实的连接通道:动作捕捉系统《Nature》封面论文:材料领域要被人工智能攻陷了!论文被撤十多年,引用却增至2500次:撤稿研究为何阴魂不散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乘彼白云

昆明理工大学胡觉教授团队在材料类顶级期刊AFM上发表研究成果

(内容来源于: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关注查看更多详情)12月27日,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胡觉教授团队在材料类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Kinetic-oriented construction of MoS2synergistic interface to boost pH-universal hydrogen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昆明理工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908520能源、环境和气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问题。从化石燃料逐步向可持续发展的无污染非化石能源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氢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电解水制氢是实现工业化、廉价制氢的重要手段。已有的研究证明碱性介质中的析氢反应(HER)动力学比酸性介质中的HER反应动力学低两个数量级,使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的HER性能大大降低。有针对性地调节催化剂结构,可使其在碱性介质中的HER性能有所提高,但是其酸性介质中的HER性能却显著下降。因此,开发全pH值范围的高效析氢反应催化剂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胡觉教授团队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杨世和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黄勃龙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梁国熙教授多团队合作,利用析氢反应动力学模拟,解析MoS2基催化剂分别在碱性和酸性介质中Volmer、Heyrovsky和Tafel各步骤反应能垒,揭示析氢反应机制,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设计和优化催化剂电子结构,构筑全pH值范围的高效析氢反应催化剂。研究表明,MoS2/CoNi2S4体系中钼钴镍三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和协同调节将MoS2与CoNi2S4界面的氢吸附自由能精细调变至-0.08eV,与Pt(111)面的氢吸附自由能接近(-0.09eV),同时显著降低碱性介质中析氢反应Volmer和Heyrovsky步骤能垒,从而使该催化剂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析氢活性和稳定性。胡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效能源催化剂的结构精筑,开发了多种基于MoS2材料的高效酸性、碱性析氢催化剂(如Energy Environ.Sci.,2017,10,593;Joule,2017,1:383;J.Catal.,2018,361:384.),可望与本研究开发的全pH值范围的高效析氢反应催化剂结合解决析氢反应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电解水产业发展。据悉,该项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优秀青年基金和昆明理工大学等多项资助。《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是德国Wiley出版社旗下材料类顶级期刊,当前影响因子为15.621。一个有温度的平台一个有深度的平台

大玩家

材料学论文远超美日德,为何中国材料工业水平还不行?

【文/ 科工力量专栏作者余鹏鲲】5月28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了对太重集团榆次液压工业有限公司副总陈群立的采访。在采访中陈群立提出“我国液压工业的规模在2017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产业大而不强”,并指出我国液压设备的“心脏”高压柱塞泵多数还依赖进口的现实。随后的采访中,他又围绕着高压柱塞泵开发的难点及国内产品与国外的差距发表了看法。由于太重集团是国内装备制造业巨头,是国内高铁、大飞机内多种重要装备的主要供应商。在中美贸易争端日趋表面化的大背景下,此番评论立刻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笔者认为陈群立提出的现象并不特别,其实就是制造业发展中普遍存在“心脏病”的一个表现。即中国厂商出产品或者商业模式,少数发达国家出工业母机和支撑技术的现象。中美贸易争端还处于早期时,舆论更多聚焦于基础软硬件等“高大上”的部分,而忽视了芯片等半导体产业其实也是制造业的一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许多问题也是整体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只是说深浅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因为半导体产业的地位更加重要,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更近,所以引发的讨论也就更大一些。中兴事件发生后,媒体观察的视野从部门逐渐看到整体产业,从个别问题扩散到一般问题。对制造业发展来说,这是好事。中国制造2025为什么既关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高端机床,又关注新材料、农机装备、电力和船舶,就是看到传统重工业在发展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现需要所有制造业门类普遍的腾飞中国现阶段为什么造不出高压柱塞泵?不仅仅是高压柱塞泵,其实只要是中国为什么现阶段还造不出XXXX之类的问题,粗略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不能造,要么是因为工艺不过关,要么是因为基材不合格,当然也可能兼而有之。对半导体制造来说,工艺不过关是主要原因;对传统制造业,基材的因素更加重要一些。不过这两个因素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材料的问题,工艺是从基材到产品的材料加工环节,而基材是上游供应商的材料加工成果。工艺问题主要存在于本单位内,而基材的问题来自于产业链上游。总之,不能造是因为相关的材料技术不能达到要求。(国产高压柱塞泵的外观已经和国外区别不大了,但寿命还只有一半左右)此处所说的能造,指的不是绝对的能不能造的问题,而是说能不能保质保量、价格合理、安全可靠把全寿命周期平均成本较低的产品生产出来。也就是说,能不能造出可以与国外产品在第三国市场公平竞争的产品。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现阶段确实还不能造出高压柱塞泵。根据文章中对国产高压柱塞泵问题的具体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都是国内传统材料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壳体轻则会出现‘冒汗’现象,重则泄漏”是因为铸件的疲劳破坏强度较低;“故障率高”是因为铸件不密实,气孔多;“泵的容积效率低下”是上述多种原因共同构成的。国产高压柱塞泵之所以与国外的产品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按陈群立副总的观点就在于铸件工艺还比较一般。这样的高压柱塞泵“工作可靠性、使用寿命、变量机构控制功能和动静态性能指标上都有较大差距”。总而言之,是个材料制造的问题。中国材料强与弱的矛盾问题?说到我们国家产业发展中材料这一弱势,有两个比较矛盾的现象不得不提。一方面我国科研人员近十年来在AM、AFM、AEM、EES、Nano Lett、Acs Nano、Nano Energy、Angew Chem、JACS等世界知名材料领域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不胜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恐怕都令任何一个国家感到汗颜,其中包括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全球最大、覆盖学科最多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平台ISI Web of Science(类似于我国的知网)统计,2015年中国研究者每发表十篇高水平英文论文中就有一篇来自于材料科学领域。事实上,即使是2006年,中国作者发表的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数量就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而06年-15年间,这一数字又增长了将近两倍。(早在2006年我国研究者发表的材料科学论文就早已高于美国)可另一方面,我国的材料制造业的地位绝没有达到傲视群雄的地步。与美国材料制造相比,我们处于总体上的弱势地位。在传统金属材料上,我们与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传统材料强国间也还有一定差距。同时还有另一个比较滑稽的现象。一方面我国材料工业目前的水平还比较差,正是需要有志青年大展身手的时候;另一方面到知乎等青年学子扎堆的网络论坛上一看,劝退“伪化生”的回答层出不穷,而材料学科就是被劝退的重灾区。这些乍一看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就是我国繁荣的材料研究背后并没有支撑起相应体量的工业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发表的材料论文和培养的人才越多,就业的形势就越严峻,学生就业的待遇也就越差。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重科研”“轻应用”的学科发展思路。在多发论文,发好论文的指挥棒下,我国科研人员更热衷于研究新奇材料,摘取这些“低垂的果实”,而这些成果可能几十年内都难以进行工业应用。而在国际学术期刊主编的口味影响下,中国材料科研人员热心于研究国外的学术热点。这样的研究纵然能做出一些成果,还是不免为他人做了嫁衣裳。相反研究传统的国内急需的材料问题,不仅很难发表高质量的英文论文,而且投入的科研经费甚至还更多。现阶段中国部分产业部门为什么解决不了材料问题?这些矛盾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产业布局的问题。过去中国的材料科学家也有不少在工业生产领域成功实现规模化应用的研究。这些案例,无一例外的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的非常紧密。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在上世纪70年代自主研究发明了硫铝酸盐水泥,这是一种高强快硬而且耐磨的水泥新品种,而且生产过程比较节能。现在已经在冬季施工、路面施工和临海工程施工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虽然当时我国学术界比较充分地公开了相关研究成果,但直到今天为止我国依然是该种水泥主要的生产地。原因就在于该种水泥满足了我国多种行业的实际需求,面向国内广阔的市场,并利用国内丰富的水泥生产线降低了成本。笔者认为所谓的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应该是既考虑产业需求,又考虑生产能力的问题。十分注重节约资源,但也要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而不是针对先发国家的优势“见子打子”的去赶超。这方面,我们有许多惨痛的教训。2010年前后,我国媒体密集报道了我国稀土资源被贱卖的情况。根据2011年人民日报披露的数据,“1990年至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价格却下降了50%。”由于供应了全世界稀土需要量的80-90%,我国的稀土资源正急剧萎缩,“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储量超过90%;1996年则下降到43%。而据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最新统计,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比重已下降到31%”(而如今已不足23%——笔者注)。面对这一严峻情况,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对策。主要是限制稀土原料的出口,同时加快稀土精加工的研发。这些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果,不过没有完全改变不利局势。2014月3月27日,美国、欧盟、日本起诉中国稀土、钨、钼出口限制,世贸组织最终裁定中国败诉。除了国际压力,针对稀土资源的私挖乱采和走私出口也屡禁不止,一些地方偷采甚至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湖南某处造成附近水库重金属污染的稀土偷采现场,偷采者已受刑事处罚)而稀土乱象其实只是材料产业布局不合理的一个缩影。短时间内,我国在很多领域还很难追上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就包括稀土精加工。而很多稀土矿由民营企业负责开采,还有很多稀土矿就分布在地表,这就意味着很难对稀土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研发的技术用不上,而其他领域又没有对应的稀土产品用,最后只能是珍稀矿产以白菜价大量出口。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的研究所还是很少愿意花大力气研究稀土材料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诚然,宝贵的稀土资源最好应该使用在高精尖的领域,做出世界领先的产品从而出口赚钱。现实却是,短时间内我国稀土精加工领域还发展不起来,而稀土原料的价格已经不比传统材料增强剂昂贵多少了。而良好的产业布局就是不仅要有志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相同产品上拼刺刀,更要随时结合好市场需要,开发出有利于提高中国现阶段企业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和“土”产品。解决部分行业领域材料问题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和合理科学的产业布局。这样的布局必须是在中国现阶段国情下各行业联合的集约化的布局,而且还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随时针对变化的情况进行把资源向急需研发也能研发成功的领域集中。我国目前还有许多工业部门甚至是关键工业的材料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同时作为世界市场竞争中相对弱势的一方也没有资金和人才的突出优势,面对这些困难,只有不断改变优化思路才能实现弯道超车。习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强调“技术是难点,但更难的是对市场需求的理解,这是一个需要探索和试错的过程。”在市场竞争中如何不断地从市场的角度总结国情,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以解决我国部分行业的材料问题依然值得继续深思。

热带鱼

他是材料科学家第一人,顶刊发SCI如灌水一样容易,中科大的骄傲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四大顶级期刊分别为《细胞》(Cell),《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无数科研工作者研究一身,也未必能在这种顶级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但也有人在这些顶刊上发论文如同论坛灌水般容易,杨培东就是这么一位牛人。杨培东1992年毕业于中科大应用化学系,1993年赴美哈佛大学求学,1997年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完成了18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应邀加入加州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独立负责一个实验室的科研工作。2001年到2004年,连续4年获得阿尔弗雷德·斯隆奖,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2004年杨培东受聘化学系终身教授,是伯克利化学系历史上,继李远哲后的第二位华人科学家;同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MRS)青年科学家大奖。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并居榜单前列第10位,同时入选同一标准的“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的首位。2012年4月18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2年4月18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4月28日,当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6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杨培东牵头的纳米能源材料研究所暨天际创新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杨培东在半导体纳米线、原子组装方面具有开创性研究,并有望应用于一系列高技术设备。早在1999年之前,也就是在伯克利任教之前,杨培东就以第一作者或合作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ence 2篇、Nature 1篇、Chem. Mater. 2篇。2009年以后,他独立开展了研究工作,科研成果斐然。截至2016年发表论文被SCI收录259篇,其中Science 5篇、Nature 6篇、Nat. Mater. 10篇、Nat. Nano. 5篇、Nat. Photo. 2篇、Nat. Comm. 3篇、PNAS 7篇、JACS 42篇、Angew. 9篇、Adv. Mater. 18篇、Nano Lett. 57篇、ACS Nano 10篇。而在这259篇论文中,ESI高被引论文高达65篇。从论文发表的研究领域来看,杨培东利用其在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优势,在光伏器件,光电材料,人工光合作用,热电/纳米流体以及化学合成上都有相当的研究成果。他研究重点侧重于太阳能电池材料和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的构建。近几年的论文内容也主要是对于光能转化与储存方面的研究。从论文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论文的整体质量相当之高,在杂志的影响因子和引用数上都有相当不错的成绩。而且基本保持了每年15篇左右的数量。且每年都有论文在《科学》,《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近五年来更是在《自然》,《科学》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达29篇。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从1997年至2007年的论文引用次数看,杨培东论文平均被引次数超过150次,是仅居其次的科学家的两倍,在全球材料科学家中列第一。杨培东教授虽然功成名就,但他依然不断探索未知,解决新的难题,并永远保持着严谨的科研态度,祝愿他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早日拿下诺奖。

冬则炀之

涨知识了|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是什么意思?

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都是什么意思?目前,在国际科学界与学术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ISI旗下的SCI、SSCI、EI和ISTP等重要检索期刊所收录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1、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I)2、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CI)3、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SCI)4、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A&HCI)5、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TP)6、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SHP)7、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EI)8、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SCI)9、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CD)一: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I)ISI的发展简况: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是国际知名的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机构。1958年,ISI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借款500美元创办了ISI,Current Contents(CC)ofChemical,Pharmaco-Medical&Life Sciences是当时的唯一产品,它每期有32页,包括了200种期刊。1960年,ISI引进了Current Abstracts of Chemistry and Index Chemicus,并于当年正式成立公司。1992年,ISI被ThomsonBusiness Information收购。ISI成立50多年来,先后推出了SCI、SSCI、ISTP、A&HCI和ISSHP等许多著名的学术研究检索工具和数据库。ISI的领域涉及22000种期刊、3100万件专利、60000个会议录、5500专业网站、5000本学术专著、200万化学结构、230多个学科的深度索引,以及100年的科学引文索引。目前,ISI的主要产品有两类,一是平面索引产品;二是网络产品。ISI的平面产品(5种):1:《科学引文数据库》(SCI) 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3:《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 4:《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 5:《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ISSHP)ISI的网络产品(2种)1:1997年,ISI创办了ISI Web of Science,并开始通过因特网提供在线访问。ISI Webof Science。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引文数据库,包括ISI的三大引文数据库,即ISI-SCI、ISI-SSCI和ISI-AHCI,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200多个学科的8,600种经过评估的学术期刊,每个数据库都是每周更新的。它可让用户在这些的跨学科的海量著录信息中进行引文检索和引证分析。用户可以同时从多个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数据库中得到相应的检索结果,而且在检中的文献中还提供了该文献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访问路径,据此读者可以进一步参阅这些参考文献,直至追根溯源并了解全貌。这种独特的引文方法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WebofScience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直接使用,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2:ISI最新开发的信息产品解决方案被称为ISI Web of Knowledge(http://isiknowledge.com/),它可以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企业、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信息支持。WebofKnowledge将跨学科的(以及细化的)论文著录、评估和分析工具、信息管理工具等集成在一起,是一个基于互联网(WWW)所建立的新一代学术信息资源整合体系。ISI的辅助产品(2种)此外,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也以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而著称。ISI开发的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ISI基本科学指标)收集和分析SCI、SSCI中所收录的10多年来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中出版的研究文献及其参考文献(引文),运用引文分析等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按照不同分类提供相关数据,并展开分析和排序。I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有助于确定关键的科学发现,评估研究绩效,掌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了解各个研究领域中最依靠的国家、研究机构、科学家、论文和期刊,确定特定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产出与影响。2001年,ISI还创立了ISI Highly Cited.comSM(这是一个介绍世界最有影响、被引次数最多的科学家的网站),引入了ISI科学基本指标(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为衡量科学趋势和为国家、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公司期刊的表。现排名提供了有力的评价工具。目前,ISI的首席执行官(CEO)是MikeTansey。二: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CI)SCI简介:《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 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目前,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目前,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SCI的索引形式: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 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 Subject 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 Words 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 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三: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SCI)SSCI简介: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它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据ISI网站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SSCI全文收录1876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现收录有中国大陆的期刊3种,台湾的期刊7种SSCI最早创刊于1969年,收录数据从1956年至今,是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数据覆盖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SSCI收录期刊1979种,覆盖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SSCI与SCI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从功能上说是一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论文为主。SSCI从功能上说也是—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只不过它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社会科学的论文为主。近几年来,在国内大学论文排名、研究基金申请、个人职称晋升等竞争中,SCI论文数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依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几乎言必称SCI。国内许多大学都提出了下世纪初把自己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SSCI却在国内受到冷遇,很少有人提及。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还应当拥有较多的SSCI论文数,尤其对于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如此。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SSCI覆盖的学科范围。SSCI覆盖的领域包括:人类学,区域研究,商业,商业金融,传播学,犯罪学与刑罚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与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环境研究,人机工程学,种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学,老人病学和老人学,健康政策与服务,历史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史,工业关系与劳工,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国际关系,语言与语言学,法学,管理,法医学,护理学;哲学,规划与发展,政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数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公共管理,大众健康,康复,社会问题,社会科学-生物医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社会科学-数学方法,社会工作,社会学,恶习,运输,城市研究,女性研究等。无疑,这些学科的研究水平对于衡量—个国家的研究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对—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更至关重要。四: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A&HCI)A&HCI即《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它是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它与SCI和SSCI一起共同构成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三大核心数据库,其特点也是收录引文文献,目前收录1300种国际权威的期刊作为文献源。1976年,ISI创办了A&HCI,它收录数据从1975年至今据ISI网站最新公布数据显示:A&HCI收录期刊文献数据覆盖了语言与语言学、文学、哲学、宗教与神学、古典研究、历史、考古、艺术、建筑、表演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计9大学术领域共28个学科。A&HCI收录的期刊绝大部分为美国和欧洲的顶级学术期刊,较少收录亚洲等地区的学术期刊,收录期刊亦以英文期刊为主。中文期刊中,目前收入A&HCI有《亚洲艺术》、《中国史研究》和《当代中国思潮》等几种,港台地区仅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被收录。我国学术界对SCI、SSCI都比较熟悉,但是对A&HCI似乎还缺乏了解,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学科分类同西方的学科分类有所不同。西方的学科共分自然科学(Science)、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艺术与人文学科(Arts and Humanities)三大类,而在我国,学科只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艺术与人文学科被包括在社会科学内。五: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TP)ISTP,即《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它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网络数据库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中两个数据库(ISTP和ISSHP)之一。ISTP创刊于1978年,它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主要收录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科技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的会议文献,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TP所收录的数据包括生命科学、农业、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从1990-2003年间,ISTP和ISSHP(后文将要讲到ISSHP)共收录了60,000个会议的近300万篇论文的信息。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六: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SHP)ISSHP,即《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ocial Sciences&Humanities Proceedings,简称ISSHP),它于1979年由ISI创办,其数据涵盖了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的会议文献。这些学科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文学、历史学、公共卫生等领域。七: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EI)EI,即《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也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创刊于1884年,最初由美国工程情报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o.)编辑出版发行,它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期刊和会议论文,其所收录文献的范围几乎覆盖工程技术各个领域的数据,涉及到材料工程、地质、电工、电子、通信、动力、核技术、化学、工业工程、环境、机械工程、计算机和数据处理、交通运输、金属工艺、控制工程、矿冶、能源、材料科学、农业、食品技术、汽车工程、生物工程、石油、食品、数理、水利、土木工程、医学、仪表、应用物理、宇航、照明、光学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学科领域。目前,EI选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工程技术类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和图书等出版物。EI数据库每年新增约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文献的语种为英文。EI每月出版1期,每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每期EI均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EI的出版形式有印刷版、电子版及缩微胶片。EI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和权威性强等特点。1992年,EI公司开始收录中国期刊,并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八: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SCI)CSSCI的由来与发展: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Index,简称CSSCI),它是南京大学199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研制的一种中文社会科学研究信息检索的产品。2000年,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门从事CSSCI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00年,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完成,并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2001年,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了由17所著名高校科学研究与管理专家组成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CSSCI被列为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将CSSCI列为国家重大研究课题。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8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收录了1998以来的数据,其来源文献54万余篇,引文文献320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CSSCI的主要形式:CSSCI是我国社会科学重要文献引文统计信息查询与评价的主要工具,它以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登载的文献为数据源,通过来源期刊文献的各类重要数据及其相互逻辑关联的统计与分析为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提供科学、客观、公正的第一手资料。CSSCI来源期刊的遴选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800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CSSCI的遴选程序是:按照近3年期刊他引影响因子对所有学术性社科期刊分学科进行排序;按照“高进低出”的原则确定各学科预选来源期刊;预选来源期刊提交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年度来源期刊。CSSCI提供的信息检索途径有:(1)来源文献检索。它包括篇名、作者、作者所在地区及机构、刊名、关键词、文献分类号、学科类别、学位类别、基金类别及项目、期刊年代卷期等。(2)被引文献的检索。它包括被引文献、作者、篇名、刊名、出版年代、被引文献细节等。(3)优化检索.包括精确检索、模糊检索、逻辑检索、二次检索等。不同途径的检索结果按发文信息或被引信息分析统计,并支持文本信息下载。CSSCI的收录期刊:CSSCI收录期刊采取两年一次动态调整的方式:2001年度,首次列入来源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2003年度,收录的来源期刊调整为418种;2006年度,收录的来源期刊调整为493种;2008~2009年度,所收录的来源期刊为528种,此外还列出了扩展版的来源期刊152种,以及来源集刊86种。九: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CD)CSCD,即《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它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数据。CSCD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378种,已积累了从1989年至今的论文记录近100万条,引文记录近400万条。CSCD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CSCD除提供文献检索功能外,其派生出来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等产品,也成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的强大工具。CSCD具有建库历史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交使用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共遴选了1048种期刊。其中,英文刊40种,中文期刊1008种;核心库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378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