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中国房地产大数据报告(2019)狗男女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中国房地产大数据报告(2019)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在2018年1月 -2019年10月纬房指数监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方法,结合项目组对中国住房市场的长期跟踪研究,完成了《中国房地产大数据报告(2019)》。主笔:邹琳华 王业强 吕风勇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在2018年1月 -2019年10月纬房指数监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方法,结合项目组对中国住房市场的长期跟踪研究,完成了《中国房地产大数据报告(2019)》。本报告同时也是2019年各期《中国住房市场发展月度分析报告》的年度总结报告。一、2019住房市场运行动态1.核心城市房价由较快回升到止涨趋稳,二手住房成交量冲高回落反映全国24个核心城市房价综合变动的纬房核心指数显示,2019年,核心城市房价经历了由回升到趋稳的转变。2019年2-4月,核心城市房价出现被称为“小阳春”的较快反弹;2019年5-7月,“小阳春”逐步消退,核心城市房价涨速下降。2019年8-10月,市场进一步趋稳,核心城市房价稳中略降。2019年10月,核心城市房价同比微涨0.3%,环比微涨0.028%。纬房核心指数显示,近一年核心城市住房增值率,要远低于同期物价上涨率和存贷款利率。核心城市房价的季节波动率要大于年度波动率。纬房核心指数还显示,2018年10月,尽管与上年同月相比核心城市房价只上涨了0.3%,但与2019年1月的102.53点相比,核心城市房价累计上涨了3.42%。与2018年1月100点相比,核心城市房价累计上涨了5.73%。纬房核心指数综合了全国24个核心城市住房价格的变化,可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晴雨表。24个核心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重庆、苏州、杭州、武汉、成都、南京、宁波、青岛、郑州、无锡、长沙、厦门、济南、西安、沈阳、大连、福州、南通、东莞,基本覆盖了中国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城市群体。其中包含一线城市4个,准一线城市4个,二线城市16个。纬房核心指数以2018年1月为房价基期,以各城市2017年商品住房销售额为指数权重进行综合计算。从二手房成交量指数看,在核心城市房价止涨趋稳的同时,二手住房成交量也冲高回落。2019年10月,10大重点城市二手住房成交量指数为135.61点,比9月下降了19.89%,但仍比2018年同期成交量指数高出45%。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形下,二手房成交量的持续下降,表明短期房价上涨动能减退。十大城市二手住房成交量指数(2017年1月成交量=100)制图: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注:十大城市的样本为北京、上海、成都、大连、武汉、苏州、深圳、南京、杭州、重庆。2. 一线城市房价反弹力度较弱,除深圳外其它城市均处于下降阶段从一线城市近一年的房价走势看,广州、北京、上海房价相对低迷,2019年1季度房价反弹力度较弱,后弹过后随之先后开始下跌。只有深圳2019年下半年仍继续维持上半年的涨势。一线城市纬房指数监测显示,近一年来广州房价同比下跌3.37%,北京同比下跌3.99%,上海同比微涨0.81%,深圳同比上涨5.58%。从2019年10月环比变化看,一线城市房价平均环比下跌0.025%。其中北京环比下跌1.33%,在一线城市中跌速相对较快,跌幅比上月也略有扩大;上海环比下跌0.70%;广州环比微涨0.12%;深圳房价环比上涨1.81%,涨速比上月扩大0.91%。3.准一线城市中天津重庆房价相对低迷,苏州上涨较快但涨势得到抑制从准一线城市近一年的房价走势看,天津、重庆房价相对低迷。准一线城市纬房指数监测显示,近一年天津累计下跌3.78%,重庆累计下跌2.55%。杭州房价基本稳定,近一年杭州房价累计微涨0.66%。苏州房价上涨较快,近一年累计上涨20.71%。从2019年10月环比变化看,准一线城市房价平均环比下跌0.117%,跌速比上月减缓0.473个百分点。其中天津环比下降1.43%,跌速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房价下跌速度仍较快;杭州环比下降0.11%,比上月减缓0.39个百分点;重庆环比上涨0.87%;热点城市苏州环比上涨0.2%,前期涨势得到抑制。4. 过半二线城市稳中趋涨,部分城市继续下跌从近一年二线城市房价走势看,过半二线城市稳中趋涨。上海周边的宁波、南通、无锡,以及东北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同比均有上涨,昆明、厦门房价也有回升。二线城市纬房指数监测显示,二线城市房价平均同比上涨1.647%。其中,近一年宁波同比上涨10.41%,沈阳同比上涨9.79%,南通同比上涨9.18%,昆明同比上涨8.20%,厦门同比上涨8.15%。成都、南昌分别同比略涨2.35%和2.32%,年度涨幅相对较小。青岛、济南、长沙、武汉房价相对低迷,其中青岛同比下跌11.67%,济南同比下跌8.89%,长沙同比下跌6.62%,武汉同比下跌3.9%。从2019年10月环比变化看,二线城市房价平均环比下跌0.008%,涨速比上月收窄0.14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中,短期房价上涨、停滞和下跌的城市均有存在。上海周边的宁波、南通、无锡,以及东北沈阳、大连等仍有上涨;青岛、厦门、郑州等延续下跌,但厦门的年度涨幅仍然为正;西安、长沙、成都、武汉、南昌等短期市场走势暂处于停滞状态。5.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个数增多,部分城市房价涨速仍相对较快2019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个数逐渐增多。但受周期异步性、货币化棚改余热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少部分三四线城市如临沂、南阳、唐山、洛阳等在总体市场下滑的背景下仍然相对较快上涨。三四线城市纬房指数监测显示,近一年临沂、南阳、唐山、洛阳分别同比上涨32.87%、20.26%、20.06%和12.66%。由于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上涨可能依赖于地方隐性债务的增加,其中隐含着未来下跌的风险。从2019年10月环比变化看,三四线城市短期房价总体微跌。三四线城市房价平均环比下跌0.055%,跌幅比上月收窄0.103个百分点。6.分城市群看,2019年珠三角城市群景气度相对较低,长三角城市群景气度相对较高从2019年各大城市群的市场表现看,长三角城市群的市场景气度相对较高,房价上涨城市比例更大,部分城市如苏州、宁波、南通等房价涨速也相对较快;珠三角城市群的景气度相对较低,房价下跌比例更大,除深圳、东莞等外,广州、佛山、肇庆、中山、惠州、阳江、清远等均有下跌,其中肇庆跌速相对较快。环渤海区域房价同比地图显示,京津冀一带,唐山房价同比上涨较快,大连、秦皇岛、廊坊、沧州等城市同比略涨,而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张家口、保定、衡水等城市房价同比下跌;山东临沂房价同比上涨较快,而青岛房价同比下跌约10%,淄博、潍坊、日照等城市房价停滞或略跌。2019年10月主要城市房价同比分布图2019年10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房价同比分布图2019年10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房价同比分布图2019年10月环渤海城市群房价同比分布图2019年10月中部城市群房价同比分布图7.核心城市住房租金下跌,租房市场景气度下降反映全国22个核心城市住房租金总体变化的纬房租金核心指数显示,2019年10月,核心城市住房租金指数为102.74,环比下跌1.16%,同比下跌1.10%。核心城市住房租金继9月下跌速度有所加快后,10月租金下跌速度继续加快。一方面,9-10月属于租房市场淡季,住房租金下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波动属性;另一方面,2019年5-7月住房租金并未出现如2018年同期的显著上涨,但8-10月的下跌态势类似,因而2019年的租房市场景气度要低于上年。纬房租金核心指数综合了全国22个核心城市住房租金的变化,可作为分析中国住房市场变化的重要参照系。22个核心城市分别为北京、成都、大连、东莞、广州、杭州、济南、南京、青岛、厦门、上海、深圳、沈阳、苏州、天津、武汉、长沙、重庆、福州、南通、宁波、无锡,基本覆盖了中国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城市群体。其中包含一线城市4个,准一线城市4个,二线城市14个。纬房核心租金指数以2018年1月为租金基期,以各城市2016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指数权重进行综合计算。二、市场形势分析1.房地产融资政策仍然从紧,但房贷利率趋于回落房地产融资仍然受到严格管控。2018年底至2019年初,随着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的实施,资本市场的资金紧张状况显著缓解,部分城市首套房贷的实际利率由上浮10%-15%降至基准利率水平。在信贷相对宽松的背景下,2019年春季住房市场出现“小阳春”现象,部分城市房价较快反弹。但在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防范宏观风险仍是政策底线,“大水漫灌”的情形并没有出现。房地产相关信贷也仍然受到严格的管控,房地产融资政策环境仍然从紧。这消除了房价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使得“小阳春”自行消退。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开启,房贷利率中长期有回落的趋势。2019年8月25日,央行发布《关于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公告》,要求商业银行自2019年10月8日起,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以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其中首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二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加60个基点。由于房贷利率历来以基准利率为锚,而基准利率又自2014年11月22日再未做出调整。央行此次发布个人房贷利率新规,相当于重启了房贷利率的调整机制。在全球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条件下,货币环境总体仍将适度宽松,这意味着市场利率将处于在合理区间的下限。考虑到信贷利率有走低的趋势,在房贷利率形成新规下,既使存在房贷利率加成机制,房贷利率中长期也将趋于下降。但在短期内,房贷利率不会有显著变化。2.土地市场格局或将发生重大变化,但短期不会对房地产市场构成直接冲击土地政策出现重大变革,城乡土地市场并轨改革启动,符合条件的集体土地可合法直接入市。在较长时间内,集体土地无法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土地市场的城乡二元分割特征显著。2019年8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并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首次开辟了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合法途径。其中,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通过出让等方式取得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国有土地才能入市的单一土地供应渠道,土地市场供应格局或将发生重大变化。短期内,由于可用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较为有限,城乡土地市场并轨的尝试尚不会对房地产市场构成直接冲击。中长期看,虽然集体建设用地仍然不能用于房地产开发和商品房建设,但通过建设租赁性住房等渠道,集体土地入市也能对房地产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3.抑制住房投资投机方向未变,但调控政策面临边际性宽松“房住不炒”、抑制住房投资投机的调控政策方向得到坚持。在复杂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下,中央和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多次强调和重申要坚持“房住不炒”,充分表明了中央控制房价上涨的决心。2019年4-5月,包括佛山、苏州、大连、南宁等10个热点城市因房价涨幅较大被住建部预警提示,表明了政府对房价上涨的现实态度。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总体保持延续性与稳定性。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松动,也意味着房价短期难以出现大涨。另一方面,限购、限价政策面临边际性调整的需要。自2010年北京首次推出住房限购政策以来,住房限购政策实施的最长时间已经接近10年。作为一项被动成为长期制度的短期行政手段,虽然住房限购政策对于抑制住房投资投机、稳定房地产市场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效率。作为短期应急手段,一些城市的限价政策中长期效果也不明确,但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却较为显著。随着土地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全国房价稳中趋降,部分城市住房限购、限价政策有一定的边际性调整需要。4.经济增速下滑对房价的影响逐步显现,房价上涨预期有所减退经济增速下滑使得房价上涨预期进一步减退,更多潜在购房者的房价预期转向悲观。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前景趋于复杂化,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及国内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也不断下滑。由于长期房价变化与预期收入的变化紧密关联,这将导致市场观望情绪增强,抑制房地产投资投机。2018年底至2019年初,部分城市根据市场变化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了微调,一些城市取消或弱化了限价、限售等辅助性调控手段,房地产信贷也有一定松动迹向。部分购房者认为房地产调控可能进一步松动,从而对房价预期也由悲观向谨慎乐观转变。2019年1季度,全国房价总体回升,个别一二线城市房价出现较快上涨。2019年4月以来,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随着政府“稳房价”决心的进一步明确,以及货币宽松政策短期见顶,房价回升的态势受到抑制,房价上涨预期逐步减退。2019年4月以来二手房成交量和房价整体涨速的下降,也表明市场预期的转变。三、2020重点城市市场预测预计2020年重点城市住房市场总体先抑后稳,房价有望实现软着陆。少部分城市仍存在较快上涨或下跌的可能。短期重点城市房价趋降主要原因有:经济增速下滑,城市化动力减弱。经济增长是城市进从而房地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将导致城市化动力减弱,并使得部分居民对房地产市场预期也发生转变。受外部贸易摩擦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2019年3季度GDP同比增速降至6%。随着经济增长不断趋缓,城市的人口吸引力相对降低,对住房市场的短期信心也将受到影响。短期的主流房价预期将由谨慎乐观向有限悲观转变。始于2015年底的本轮房地产景气周期趋于尾声。以房地产去库存、货币化棚改政策为触发点的本轮房地产景气周期,房价上涨持续时间长,总体涨幅巨大,一二三四线城市轮动特征明显。但2017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开始由涨转降;2018年以来,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房价也出现较大下调;2019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加入到房价下降的行列。三四线城市房价逐步由升转降,表明始于2015年底的本轮房地产景气周期趋于尾声。在没有新的激发因素出现之前,市场信心难以有效恢复,房价总体趋降。另一方面,房价存在先抑后稳的条件。尽管经济增速下滑,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存在,房价即使下降也仍存在一定支撑。住房调控政策基本见底,调控政策及融资条件均存在边际性改善的可能。这些因素可能共同促成房价的软着陆。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区域差距大、发展极不平衡,在总体先抑后稳的背景下,不排除局部较快上涨或下跌的可能性。分城市看:一线房价总体先抑后稳,个别可能上涨。一线城市作为全球性城市,房价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全球经济动荡加剧将对一线城市房价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作为科技创新中心,一线城市房价也将受到科技创新企业估值大幅缩水的影响;近期,部分一线城市房价下跌有所加快且成交量下降,短期市场难以有回升的基础;在再城市化背景下,一线城市作为高端人才流入地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房价回调存在一定支撑点,个别城市房价仍可能上涨。二线城市涨跌并存,但大起大落可能性不大。受一线城市房价下跌的传导及短期观望氛围增强的影响,二线城市房价或将以小跌为主。但部分城市发展前景较好、房价基数低、中长期房价累计涨幅相对小的城市房价仍可能上涨。三四线城市总体下跌。从城市化总体格局看,三四线城市收入水平及人口吸引力偏低,住房投资投机需求和二手房市场相对不活跃,房价持续上涨动力不足。在政策刺激效力减退及房价“相对洼地”消失的背景下,三四线城市住房市场可能将先后进入下行阶段。部分行情启动较慢的三四线城市,借助于货币化棚改余热,房价也仍可能上涨。四、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房价预警预报纬房大数据预警预报系统为国内首个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房地产预警预报系统。在最新纬房指数监测指数的基础上,基于房价空间传导机制及区域房价相互作用机理建立预报模型。在人工智能等算法模型给出初步风险判断结果之后,通过专家会商评估,给出最终预报信号。需要注意的是,纬房预警预报系统仅为市场短期走势预测,并不一定代表现实已经发生的涨跌。纬房预警预报信号为数学概率信号而非确定性结果,具有一定的差错概率。结果仅供分析市场参考,不直接构成决策及买卖建议。根据监测模型及专家评价,提出以下参考性预警预报:浅红色(一般上涨)预警:深圳、东莞、珠海、惠州、苏州、南通、无锡、宁波正红色(较快上涨)预警:无深红色(大涨)预警:无浅绿色(一般下跌)预警:北京、天津、廊坊、保定、张家口、沧州、青岛、济南、烟台、威海。正绿色(较快下跌)预警:无深绿色(大跌)预警:无2019年11月纬房大数据预警预报五、存在问题1.高速增长趋于结束,局部市场下行风险增大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当前住房总量供应较为充分,住房市场从总体看并无较大的实际增值空间。虽然有些城市房价已停止上涨,但由于住房供给规模的持续增加,不排除局部房地产市场风险继续累积的可能性。随着供给的不断增长和需求增速下降,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存在一定的波动风险。2.房价趋降考验政策定力在“房住不炒”和地方政府稳定房价的主体责任成为政策共识的背景下,住房投资投机需求减退。在当前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只要“房住不炒”的方略能够坚持,不仅房价难以出现大幅上涨,部分城市还将进入买方市场。这虽然有利于降低宏观风险及平抑房价,但也会使一些开发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的部分城市,财政压力也难免增大。这些都将考验城市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定力。3.市场下行时,房地产企业延期交房、烂尾及各类市场纠纷的发生概率增大房地产市场本质上是具有较强波动性的市场。我国房地产企业大多采取高负债经营模式,本身蕴含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在过去十多年,由于房价涨多跌少,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被乐观的市场表现所掩盖。一旦市场增长停滞或持续下行,负债率过高或对市场预判过于乐观的房地产企业,将面临资金链紧崩甚至断裂的风险。房地产企业延期交房及烂尾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在期房预售制度下,这也将极大损害购房者的权益。特别是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行业监管力量薄弱,市场下行压力加大,相对更容易出现无法按期交房现象。此外,由于买卖双方对期房权益的理解不一,一旦房价下行,各类市场纠纷案例就会迅速增长。4.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对市场产生多方面影响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成为常态,这对土地市场降温起了有效作用,也对稳定短期房价起了一定作用。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因素:为避免土地市场过热,政策层面对开发企业的融资采取了一定的规范性管控措施,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升高;受限购及市场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商品房销售增速下降,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出现不畅。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对供给也将产生一定影响。短期内,房企供给能力下降;中长期,开发融资模式将逐步转型,市场供给不会因此发生变化;为了降低资金压力,部分房地产企业倾向于采取缩短开发及销售时间的快周转模式,短期内部分商品房产品的品质有所下降。六、对策与建议1.坚持“房住不炒”,保持调控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历史经验证明,在城市化发展阶段,出台刺激购房政策必然导致房价的异常上涨,增加市场风险。为保持市场平稳,应保持调控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继续抑制住房投资投机,使购房投资杠杆保持在可控范围。限购、限贷等核心的住房投资需求管控政策,仍应保持相对稳定。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优化应坚守“房住不炒”的底线,坚持避免出台刺激购房政策。坚持“房住不炒”虽然有利于降低宏观风险和提升居民住房水平,但与土地财政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内在矛盾,需要保持充分政策定力。随着“房住不炒”的推进,部分城市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为避免市场出现政策性波动,这一方面需要保持政策定力,继续抑制住房投资投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稳定;另一方面需要加大财政结构转型力度,降低对房地产相关收入的依赖度。2.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保持房地产信贷规模稳定从宏观看,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密不可分。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货币“蓄水池”的功效,货币供应扩张紧缩是房价大起大落的必要条件。稳定房地产市场,首先需要从宏观上维持货币供应量的相对稳定,避免大水漫灌或过度紧缩。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可以为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和居民家庭住房条件的持续改善创造条件。从微观上看,按揭贷款是达成房地产交易的重要前提,差别化信贷政策是控制住房投资投机最为直接有效的政策手段。在坚持差别化信贷的前提下,加强对各类融资手段的用途管控,避免借其它用途融资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从供给侧看,继续维持对开发环节融资的适度合理管控,可以从源头抑制土地相关炒作。为避免信贷资金“脱实入虚”或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对房地产开发环节采取了一定的融资管控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市场过热、平抑了短期房价。为稳定土地市场预期,从源头抑制土地和房地产的相关炒作,应保持对开发环节融资的适度合理管控措施的稳定性。3. 落实完善因城施策方略,明确地方政府稳定市场主体责任房地产市场属于地域性很强的市场,将城市政府作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第一责任人契合经济规律。此外,因城施策也可以大大降低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进一步明确各城市政府稳定房价的主体责任与上级政府的监督指导责任。对于局部房价的异常上涨,实现及时预警和“露头就打”。房价短期波动较大的区域,还可进一步明确稳定房价的短期数量目标。严格防止个别城市以“因城施策”之名出台刺激购房政策。将稳定租房市场纳入各地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目标,大力规范租房市场秩序,保护租房者合法权益,防范中介及各类机构试图操控、垄断市场行为,避免租金的异常波动。从各地市场实际出发,增强需求管控政策的弹性与灵活性。在坚持“房住不炒”、维持市场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可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对已有的限购、限价等需求管控政策作边际性调整,以适应市场形势的新变化。避免误伤合理购房需求,适度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增强政策针对性,减少“一刀切”式管控。4.完善住房市场监测指标与方法,实现对市场风险的及时预警在政策层面,上级政府对住房市场监测评价指标的单一化,容易诱发下级政府简单调控或虚假调控。有必要对现有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加以改进,以促进市场的持续稳定。可以考虑增加住房市场监测指标、完善监测方法,加强二手房监测、成交量监测、舆情监测、大规模摇号等市场异常监测,引入大数据监测、人工智能监测等新方法。及时发现和预判市场动向,实现事前预调,减少事后调控。与股市等资本市场相比,房地产交易属于低频、大额交易。房地产市场的规律性、可预判性相对较强。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在房地产监测领域的应用,加大对地价、房价、房地产舆情及交易量等的监测力度,实现对市场风险的实时预警。5.稳妥推进住房市场长效机制建设,促进长短期政策目标的均衡协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住房供求结构性矛盾。房地产需求与城市公共服务息息相关。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不仅表现为不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巨大差异,更表现为同一区域内部公共服务水平的较大落差。公共服务在空间分布上的极不均衡,是导致住房结构性短缺的重要原因。这需要优化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划分,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平衡住房需求的空间分布,促进存量住房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力发展租房市场,实现租购并举。发展租房市场是建立完善住房市场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租房市场被政策所忽视,租房者权益未得到很好的保护。进一步落实租购房同权,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相关法律法规,增加租赁住房土地供应,完善租房市场监测体系,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深化土地市场改革。以用途管制为基础,推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为建立多主体供应的住房供应体系垫定基础。促进地方财政结构转型,降低城市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分类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转变地方政府高负债发展模式,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必要条件之一。从保护购房者权益出发,因地制宜稳妥推进住房预售制改革。随着住房市场由快速上涨转入总体趋稳,房地产企业短期资金压力将迅速增大,期房烂尾或延期交付风险可能较快增加。在期房预售制度下,这些风险都将转嫁给购房者。特别是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购房者权益更难以得到保护。为有效保护购房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必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期房预售制度改革。建立房地产政策的综合协调机制。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涉及金融、土地、住房、财税、教育、交通、发展规划等多个部门,房地产市场的变动同时又会与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发生联动。这需要加强宏观政策的综合协调,实际统一目标齐抓共管,避免重要宏观政策的出台与稳定房价目标相背离。纬房指数(原大数据房价指数BHPI的升级版本)为首个基于住房大数据和重复交易法的新型房价指数。通过新技术的应用,纬房指数有效规避了阴阳合同价、非理性报价、网签时间滞后、加总失真等技术难题,从而更为贴近居民家庭对房价涨跌的真实感受。纬房指数为公益性月度房价指数,目前包含纬房核心指数和纬房租金核心指数2个全国性综合指数,142个主要城市房价指数、约30个重点城市的住房租金指数及数十个重点城市的区县房价指数,每月中下旬完成上月指数。纬房指数现有定基、环比、同比3个维度,同时提供大数据房价中位数作为参考。纬房指数主要监测存量住房价格变动,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变动暂不计入纬房指数。作为基于大数据的开放式房价指数,纬房指数的监测深度与广度将不断递进。纬房指数为大数据挖掘研究前沿成果,数据仅作为市场研究参考,住房市场评价以政府统计部门数据为准。报告撰写人:邹琳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组长,中国社科院竞争力模拟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住房市场发展月度分析报告》主编王业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土地经济与不动产研究室主任,《房地产蓝皮书》主编吕风勇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主编数据整理:叶冰阳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 研究助理数据支持:住房大数据联合实验室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

中居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要采取更有效的财政政策措施 释放市场活力

2021年中国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从2008年开始,已经持续12年。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与之前的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提质增效”的内涵?“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财政政策如何精准发力?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杨志勇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有为,大力提质增效,就要特别注意政策效力边际递减问题,同时要求财政政策作用方式的变化。同样力度的财政政策,不一样的政策工作和运作方式,就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政策效果。在他看来,服务于新发展格局,财政支出应有助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当然,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政策扩张力度。”杨志勇指出,2021年,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疫情防控任务还很艰巨。在对经济整体上保持信心的同时,要多考虑可能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财政赤字率还需要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他表示,2021年财政支出有内在的扩张压力。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各类重大项目陆续启动,财政投资相对于平常年份有扩大的必要。财政支出在扩张的同时,政府要注意“过紧日子”,注意财政支出绩效。近年来,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观念深入人心,预算支出更加注重绩效,财政支出方式创新,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收到了预期效果。“因时因势而变且注意防范财政风险,可以说是积极财政政策运作中的一大特点。”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水平的宏观调控。在杨志勇看来,有效的宏观调控首先要求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正确的方向。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需要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减税降费政策仍然很重要。“制度性减税降费本来就可以保持,政策性减税降费要特别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多数需要保留,才可以更好地呵护市场主体。政府有效作用的发挥,要与深化改革密切结合起来,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释放积极活力。”谈及专项债,杨志勇认为,专项债券只能针对有收益的项目发行,切忌专项债券一般化,以减少地方债增量风险。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保持基本稳定。2021年应多考虑项目的落实,让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不同年份的财政政策落实情况,应重点关注专项债券资金的实际支出情况。与此同时,地方债风险总体可控,但在防范风险中,切忌小看局部风险的危害。要更加强调省级政府在地方债风险防范中的主体责任。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应对地方政府资产和负债有统筹对待的方案,并注意资产的流动性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筹集可支配财力,应对可能有的风险。杨志勇指出,2021年,适应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更加有机地协调起来。积极财政政策,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支持。没有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市场就不会有合理的流动性。此外,财政政策应与财税改革紧密结合,让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以更大的对外开放,更高的经济开放水平,对接新形势新经济秩序。此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落实。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科技创新,解决各种各样“卡脖子”问题,让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完整,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财政政策的实施已不是简单的采用扩张和紧缩就能解决问题,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培育市场力量,尽可能让市场活力释放出来,从而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再上新台阶提供支撑。”杨志勇表示。(记者 孙韶华 实习生 章倩倩)【来源:经济参考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观过

专访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避免景点拥挤、激发消费意愿 国庆节可否考虑以省份为单位错峰放假

每经记者:张钟尹 每经编辑:陈星8月6日,财政部调研小组发布《2020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介绍上半年财政运行、减税降费等情况。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较多,不过,当前已出现持续向好的趋势。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2%。增幅由负转正,年内首次实现月度正增长。下半年,我们该如何看待财政政策走向?财政政策又会呈现哪些特点?《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货币政策可以灵活调整NBD: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请问您如何理解这个集成效应?汪德华:我国界定的宏观调控政策范畴很广。一方面,财政、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性政策,宏观性更强;产业、就业、区域等政策,则主要是结构性政策。另一方面,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也非常重视结构性目标。财政政策的结构性目标容易理解。而在货币政策方面,通常我们说货币像水一样,水流到哪里,是市场的作用。但在我国,决策层还是希望通过金融部门的努力,引导水流到最需要的那一块田里去。这就要求货币政策要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财政、货币这些总量性政策要在经济循环当中产生作用和影响,一定是要通过一些渠道,产业、就业、区域政策就是渠道。财政、货币资源对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必然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政策渠道起作用的。通过产业、就业、区域政策渠道起作用,也就实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构性目标,实现了结构调整功能。中央提出要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我认为主要是针对当前的一种现状,产业、就业、区域等领域的规划,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脱节。近些年来,我们很多部门都出台了各类产业、区域方面的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在制定时提出了很多目标,但与财政政策、金融资源没有衔接到位。财政资源和金融资源必然面临来自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的需求,这些竞争性需求应当排排序,有轻重缓急。各个部门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我想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集成效应,就是要求以后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划,包括产业、区域等,都要注意与财政资源、金融资源相匹配,这样才能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也能更好实现就业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的发展目标。NBD:下半年财政、货币政策分别会有哪些特点?您如何看待下半年市场的流动性?汪德华:财政政策方面,预算定下来以后,总的盘子是确定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突破常规进行预算调整。预算定下来之后,对宏观经济影响很大的是预算执行进度。下半年如果经济形势不乐观,可能对执行进度要求更高。货币政策可以灵活调整。我认为下半年市场的流动性会盯住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六稳”“六保”等方面的情况。一直以来,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相对比较谨慎的,但会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为前提。二季度经济形势还不错,如果三、四季度经济形势继续向好,财政、货币政策没有必要加大力度。我们看到美国,疫情以来宽松政策力度很大,因为它经济恢复不达预期;现在疫情控制不力,美国宽松的预期始终是存在的。NBD:今年我们看到财政的一项创新制度安排,就是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您如何看待这项政策制度?汪德华:今年预期财政收入可能是要下滑的,为保持支出力度不减,中央大幅增加了债务性收入,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等方式全部给地方,这是充分考虑了中国的现实情况。中国提供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市县级地方政府。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在85%以上,其中市县级财政支出占全国的比重在75%左右。由此也导致,中国的转移支付比重非常高。今年受疫情影响,部分地方财政运转受到冲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非常有必要。但要让转移支付资金能尽快发挥效益,能够到急需的地方和部门,过去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间可能会截流,二是一级一级拨付下去时间比较长。为此,今年设计出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一方面是解决以往管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表明这是应对疫情的一次性政策安排。当我们的经济、财力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过来,我认为财政制度还是应坚持分级财政,不会由中央直达市县。采取措施激发消费意愿NBD: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内需恢复相对乐观,但外需仍存不确定性,您如何看待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汪德华:我认为这是中长期的一个格局,并非仅为了应对短期的疫情冲击。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宜过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它在国际贸易中对外依存度是很低的。过去这些年,尤其是我们加入WTO之后,在贸易上形成了“大进大出”的格局,也就是很多产品都向国外销售,同时很多原材料、关键性部件,都依赖于国外供给。从长期来看,“大进大出”的格局对于中国的风险其实挺大,另外一方面,如果国内发生一点波动,对全球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从需求层面来看,我们的生产目标主要还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过去的中国相当于青壮年劳动力,我们其实生产了很多,但消费不高,未来可能我们的消费,包括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水平会提升更快一点。从供给层面来看,就是要解决若干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背景下增强产业链的稳健性,避免某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NBD:消费反弹慢于生产是当前的一个主要担忧,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上下降了1.3%,请问下半年要拉动国内居民消费,您觉得应该做哪些工作?汪德华:经济学理论解释消费行为的是持久收入假说,人们的消费实际上是根据长期的收入来决定的,我想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够体会到。今年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下降会影响消费,但更重要的是对长期经济发展的信心。如果对未来收入增长充满信心,相信消费增长问题不大,疫情的短期影响会逐步消失。关键是对长期发展的信心和预期。另外,受疫情影响,很多人的消费意愿实际上被抑制了。从目前几个地区的情况看,我们积累的疫情防控经验比较丰富。国庆节即将到来,以往的国庆节假期主要问题是景点过于拥挤,很多人因此不愿意出去旅游、消费。我有个建议,是否可以考虑以省份为单位,错开国庆休假时间。比如同样是7天假期,有些地区提早到9月底放假,各个地区把放假时间错开。以前我们没有类似的尝试,作为一个应对疫情的短期政策,这样可以从供给层面把人们受抑制的消费意愿激发出来,促使文化、旅游等消费反弹,如果试行效果好,未来也可以延续。每日经济新闻

此谓上皇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要采取更有效的财政政策措施释放市场活力

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记者孙韶华)2021年中国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从2008年开始,已经持续12年。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与之前的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提质增效”的内涵?“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财政政策如何精准发力?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杨志勇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有为,大力提质增效,就要特别注意政策效力边际递减问题,同时要求财政政策作用方式的变化。同样力度的财政政策,不一样的政策工作和运作方式,就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政策效果。在他看来,服务于新发展格局,财政支出应有助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当然,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政策扩张力度。”杨志勇指出,2021年,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疫情防控任务还很艰巨。在对经济整体上保持信心的同时,要多考虑可能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财政赤字率还需要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他表示,2021年财政支出有内在的扩张压力。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各类重大项目陆续启动,财政投资相对于平常年份有扩大的必要。财政支出在扩张的同时,政府要注意“过紧日子”,注意财政支出绩效。近年来,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观念深入人心,预算支出更加注重绩效,财政支出方式创新,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收到了预期效果。“因时因势而变且注意防范财政风险,可以说是积极财政政策运作中的一大特点。”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水平的宏观调控。在杨志勇看来,有效的宏观调控首先要求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正确的方向。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需要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减税降费政策仍然很重要。“制度性减税降费本来就可以保持,政策性减税降费要特别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多数需要保留,才可以更好地呵护市场主体。政府有效作用的发挥,要与深化改革密切结合起来,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释放积极活力。”谈及专项债,杨志勇认为,专项债券只能针对有收益的项目发行,切忌专项债券一般化,以减少地方债增量风险。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保持基本稳定。2021年应多考虑项目的落实,让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不同年份的财政政策落实情况,应重点关注专项债券资金的实际支出情况。与此同时,地方债风险总体可控,但在防范风险中,切忌小看局部风险的危害。要更加强调省级政府在地方债风险防范中的主体责任。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应对地方政府资产和负债有统筹对待的方案,并注意资产的流动性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筹集可支配财力,应对可能有的风险。杨志勇指出,2021年,适应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更加有机地协调起来。积极财政政策,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支持。没有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市场就不会有合理的流动性。此外,财政政策应与财税改革紧密结合,让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以更大的对外开放,更高的经济开放水平,对接新形势新经济秩序。此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落实。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科技创新,解决各种各样“卡脖子”问题,让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完整,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财政政策的实施已不是简单的采用扩张和紧缩就能解决问题,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培育市场力量,尽可能让市场活力释放出来,从而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再上新台阶提供支撑。”杨志勇表示。(完)

刘娟

完善公共消费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找准公共消费发力点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完善公共消费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找准公共消费发力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公共消费是其中重要一环。“公共消费主要是公共部门通过直接消费,购买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来向社会提供福利,如购买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扩大公共消费规模、提升公共消费效率,有新的内涵和新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2020年,在各级政府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同时,民生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财政部统计显示,全国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5.2%,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0.5%,教育支出增长4.4%。何代欣认为,公共消费是扩大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稳定我国发展转型的基础,公共部门的作用不可或缺。其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公共消费这个抓手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具有长期性,供给改善和需求延伸都需要时间。公共消费能弥补市场需求不足、稳定社会总需求水平,还能解决市场机制短期难以解决的福利导向不足问题。在建立国内统一市场中,公共消费的引领带动非常重要。”何代欣说。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公共消费,何代欣认为,要做好公共消费总规模的测算,明确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这样既有利于任务目标的完成,也有利于财政风险防控”。同时,还要找准公共消费发力点,确定好公共消费支出结构。“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对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需要因地制宜,依靠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做好公共消费工作。”何代欣表示,现代财政制度下的积极财政政策与过往的最大不同是财政要发挥国家治理作用。“公共消费应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社会福利增进,这是健全宏观治理体系的重要体现。”公共消费范围的拓展与财力支撑紧密关联,在有限财政资金下,提高公共消费效率至关重要。何代欣认为,从国际经验看,预算绩效管理是提升公共支出效率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促进公共消费效率提升,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每一分钱都花出最大效益。“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日趋多元化,如入学入托、就医就业等。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获得感,坚持公共消费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提升公共消费效率,实实在在增加社会福利。”何代欣说。

大多数

专访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激发消费意愿,国庆节可考虑以省为单位错峰放假

每经记者 张钟尹 每经编辑 陈星 8月6日,财政部调研小组发布《2020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介绍上半年财政运行、减税降费等情况。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较多,不过,当前已出现持续向好的趋势。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2%。增幅由负转正,年内首次实现月度正增长。下半年,我们该如何看待财政政策走向?财政政策又会呈现哪些特点?《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下半年或对预算执行进度要求更高NBD: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请问您如何理解这个集成效应?汪德华:我国界定的宏观调控政策范畴很广。一方面,财政、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性政策,宏观性更强;产业、就业、区域等政策,则主要是结构性政策。另一方面,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也非常重视结构性目标。财政政策的结构性目标容易理解。而在货币政策方面,通常我们说货币像水一样,水流到哪里,是市场的作用。但在我国,决策层还是希望通过金融部门的努力,引导水流到最需要的那一块田里去。这就要求货币政策要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财政、货币这些总量性政策要在经济循环当中产生作用和影响,一定是要通过一些渠道,产业、就业、区域政策就是渠道。财政、货币资源对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必然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政策渠道起作用的。通过产业、就业、区域政策渠道起作用,也就实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构性目标,实现了结构调整功能。中央提出要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我认为主要是针对当前的一种现状,产业、就业、区域等领域的规划,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脱节。近些年来,我们很多部门都出台了各类产业、区域方面的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在制定时提出了很多目标,但与财政政策、金融资源没有衔接到位。财政资源和金融资源必然面临来自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的需求,这些竞争性需求应当排排序,有轻重缓急。各个部门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我想政治局会议强调集成效应,就是要求以后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划,包括产业、区域等,都要注意与财政资源、金融资源相匹配。这样才能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也能更好实现就业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的发展目标。NBD:下半年财政、货币政策分别会有哪些特点?您如何看待下半年市场的流动性?汪德华:财政政策方面,预算定下来以后,总的盘子是确定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突破常规进行预算调整。预算定下来之后,对宏观经济影响很大的是预算执行进度。下半年如果经济形势不乐观,可能对执行进度要求更高。货币政策可以灵活调整。我认为下半年市场的流动性会盯住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六稳”“六保”等方面的情况。一直以来,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相对比较谨慎的,但会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为前提。二季度经济形势还不错,如果三、四季度经济形势继续向好,财政、货币政策没有必要加大力度。我们看到美国,疫情以来宽松政策力度很大,因为它经济恢复不达预期;现在疫情控制不力,美国宽松的预期始终是存在的。NBD:今年我们看到财政的一项创新制度安排,就是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您如何看待这项政策制度?汪德华:今年预期财政收入可能是要下滑的,为保持支出力度不减,中央大幅增加了债务性收入,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等方式全部给地方,这是充分考虑了中国的现实情况。中国提供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市县级地方政府。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在85%以上,其中市县级财政支出占全国的比重在75%左右。由此也导致,中国的转移支付比重非常高。今年受疫情影响,地方财政运转非常困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非常有必要。但要让转移支付资金能尽快发挥效益,能够到急需的地方和部门,过去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间可能会截流,二是一级一级拨付下去时间比较长。为此,今年设计出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一方面是解决以往管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表明这是应对疫情的一次性政策安排。当我们的经济、财力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过来,我认为财政制度还是应坚持分级财政,不会由中央直达市县。未来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水平会快速提升NBD: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内需恢复相对乐观,但外需仍存不确定性,您如何看待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汪德华:我认为这是中长期的一个格局,并非仅为了应对短期的疫情冲击。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宜过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它在国际贸易中对外依存度是很低的。过去这些年,尤其是我们加入WTO之后,在贸易上形成了“大进大出”的格局,也就是很多产品都向国外销售,同时很多原材料、关键性部件,都依赖于国外供给。从长期来看,“大进大出”的格局对于中国的风险其实挺大,另外一方面,如果国内发生一点波动,对全球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从需求层面来看,我们的生产目标主要还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过去的中国相当于青壮年劳动力,我们其实生产了很多,但消费不高,未来可能我们的消费,包括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水平会提升更快一点。从供给层面来看,就是要解决若干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背景下增强产业链的稳健性,避免某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NBD:消费反弹慢于生产是当前的一个主要担忧,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上下降了1.3%,请问下半年要拉动国内居民消费,您觉得应该做哪些工作?汪德华:经济学理论解释消费行为的是持久收入假说,人们的消费实际上是根据长期的收入来决定的,我想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够体会到。今年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下降会影响消费,但更重要的是对长期经济发展的信心。如果对未来收入增长充满信心,相信消费增长问题不大,疫情的短期影响会逐步消失。关键是对长期发展的信心和预期。另外,受疫情影响,很多人的消费意愿实际上被抑制了。从目前几个地区的情况看,我们积累的疫情防控经验比较丰富。国庆节即将到来,以往的国庆节假期主要问题是景点过于拥挤,很多人因此不愿意出去旅游、消费。我有个建议,是否可以考虑以省为单位,错开国庆休假时间。比如同样是7天假期,有些地区提早到9月底放假,各个地区把放假时间错开。以前我们没有类似的尝试,作为一个应对疫情的短期政策,这样可以从供给层面把人们受抑制的消费意愿激发出来,促使文化、旅游等消费反弹,如果试行效果好,未来也可以延续。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每日经济新闻访问yuanben.io查询 【1YJW6W1D】获取授权信息转载授权【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财经战略研究院:大湾区及深圳房价出现结构性上涨

2020年3月以来,深圳等城市房价率先出现了结构性快速上涨。宏观层面,货币供应趋于宽松,有利于楼市的回暖。但另一方面,部分城市的楼市短期受疫情冲击较大,“房住不炒”方略也面临一些执行层面的压力。深圳房价的结构性上涨是否会蔓延至全国其它城市?疫情将对中国房价格局构成何种影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在大数据分析及纬房指数监测等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组对中国住房市场的长期跟踪研究,完成了2020年4月《中国住房大数据分析报告——从深圳到全国的房价涨跌格局与对策》,提出了有针对性建议。报告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大湾区及深圳房价出现结构性上涨。大湾区房价出现结构性上涨,其它主要城市群带房价平稳。在大湾区除港澳外的各核心城市中,仅深圳和东莞近期出现房价显著上涨。纬房指数监测显示,近3个月深圳房价累计上涨4.07%,东莞累计上涨3.88%,房价涨速相对较快。其邻近的城市中,近3个月广州房价累计下跌1.23%,中山、佛山房价也有所下跌,珠海稳中略涨,均未出现异常上涨。纬房指数监测还显示,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带中的环渤海及长三角城市群,近期其核心城市房价并未出现明显上涨。作为环渤海城市群带龙头城市的北京,近3个月房价累计上涨0.83%,涨速和正常的季节性波动水平接近,环渤海城市群其它核心城市涨速也基本合理。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带龙头城市的上海,近3个月房价累计上涨1.51%,涨速处于正常略高的区间。长三角城市群其它核心城市涨速除苏州略高外,也基本在合理范围内。深圳房价呈现结构性上涨,宝安福田南山上涨较快罗湖反而微跌。纬房指数监测显示,近3个月深圳南山区房价累计上涨8.84%,宝安区房价累计上涨7.96%,涨速相对较快。罗湖区近3个月房价累计下跌0.06%,市场仍较为平稳。从全国看,全国市场基本恢复,核心城市房价稳中略升,成交量大体恢复。反映全国24个核心城市房价总体变化的纬房核心指数显示,全国核心城市房价出现恢复性回升。2020年3月,核心城市综合房价已经高过了2020年春节前的水平,同时也高于2019年全年最高房价,但是要低于2018年中的房价水平。2020年3月,纬房核心指数为106.24点(以2018年1月核心城市综合房价为100),比2020年1月105.75点上涨0.46%,比2019年中最高值106.11点上涨0.12%。纬房成交量指数监测显示,核心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大体恢复。2020年3月,10大重点城市二手住房成交量指数为150.8,比2019年12月的165.37仅低8.8%,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一线城市房价较快恢复,二三四线城市房价均较为平稳。纬房城市分级指数显示,一线城市近3个月房价累计上涨1.47%,涨速稳中略高。近3个月二线城市房价累计上涨0.59%,三线城市房价累计上涨0.75%,四线城市房价累计上涨0.28%,房价相对稳定,未因疫情冲击出现下降。报告分析认为,深圳、东莞等部分城市当前房价较快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并未出现区域性房地产热。同时,多数城市房价与交易在受疫情冲击后都基本恢复,房价总体稳中略升,也未出现市场衰退。未来影响短期房价格局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疫情对住房消费需求的负向影响;相对宽松货币环境对住房需求及房价预期的正向影响。由于影响因素的区域不平衡性,在疫情不突然消失的条件下,部分城市疫情对楼市的负向影响总体将超过宽松货币环境对楼市的正向影响。而另一些城市,形势则可能相反。表现在房价格局上,则是市场冷热不匀,涨跌互现。报告预测,在疫情冲击及宽松货币环境的背景下,短期局部上涨或下跌的风险将并存。如果没有严厉的管控措施,深圳的房价结构性上涨很可能扩展成全面上涨,并传导至其它一二线城市。但是,如果未来宏观经济环境没有及时复苏或进一步变差,一二城市即使房价进一步上涨也难以持续,最终“高开低走”的风险变大。三四线城市房价很难出现全局性上涨。少部分经济基本面受疫情冲击较严重三四线城市,房价也可能出现较快下跌。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一线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的住房投资投机管控措施,因地制宜增加限售条款及新入籍购房者社保缴纳条件;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管控,严禁各类消费贷款、非房地产企业经营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及时有效降低居民家庭短期还款负担,临时性对存量房贷利率进行向下重新定价,同时辅以临时性推迟本金还款或修改本金还款方案等措施;结合集体土地入市改革,促进住房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加快探索宅基地等非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序流转途径,在增加住房供给的同时降低房价泡沫。

杰奎琳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等专家解读《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这一重要领域迎来新的改革“路线图”。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部署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这份意见的作用和意义何在?有哪些看点?13日,记者采访了专家和财政部有关负责人。 看点一:以改革促治理,推动建立现代预算制度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印发的意见,更加注重加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和预算管理各项制度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力争通过深化改革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逐步建立现代预算制度体系框架,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这位负责人表示,意见立足于前期改革形成的基础,将有关改革成果制度化,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改革措施: ——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规范预算支出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 ——严格预算编制管理,增强财政预算完整性; ——强化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 ——加强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增强财政透明度,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必须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意见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改革措施,涉及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风险管理防控等,都是预算领域里非常重要且值得关注的部分。 看点二:规范预算支出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国家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何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出精准性?确保资金“花在刀刃上”? 加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合理安排支出预算规模;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围绕规范预算支出管理,意见亮出了多项新举措。 “如果预算约束力不够,政府财力就有可能被浪费。”杨志勇表示,这些新举措,能够增强重大政策的财政保障能力,提升财政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能力,提高财政治理能力。 看点三:优化国库集中收付,完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财政财务管理的核心基础性制度。为适应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新需要,意见围绕现代财政国库管理“控制、运营、报告”三大功能,系统性地提出了优化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的有关要求。 例如,在“控制”方面,意见明确,对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控制体系和集中校验机制,实行全流程电子支付,优化预算支出审核流程,全面提升资金支付效率。 “国库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杨志勇说,建立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更加高效的财政国库管理。 看点四:加强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基层财政运行、地方政府债务、社会保障、金融等领域风险防控压力加大,迫切需要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 为此,意见提出,加强跨年度预算平衡。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进一步增强与国家发展规划的衔接,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 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方面,一方面,健全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机制,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确定机制,完善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完善常态化监控机制,加强督查审计问责。 “意见坚持底线思维,关注风险防控和财政可持续性,在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有助于防范风险,为财政可持续性提供制度支撑。”杨志勇说。 看点五:强化信息化建设,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支撑。近年来,财政部以系统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推进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实现中央和地方财政系统信息贯通;以省级财政为主体加快建设覆盖本地区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并与中央财政对接,动态反映各级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力争2022年底全面运行;建立完善全覆盖、全链条的转移支付资金监控机制……意见进一步将制度规范与信息系统建设紧密结合,提出了多项举措。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意见要求,财政部将推动各地加快推广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同时,根据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进展,研究推进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 “这些举措与时俱进,着力强化信息化建设。”杨志勇表示,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是预算改革的基础工程,将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保障。 【来源:新华社】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陈铨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预测 一季度GDP增长6.9%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预测 一季度GDP增长6.9%2018年前两个月中国经济开门红的成绩显然鼓舞了学界。在3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新华社共同举办的“NAES宏观经济形势季度分析会(2018年1季度)”上,财经院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副主任汪红驹代表课题组做报告时大胆预测:初步预计2018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9%,消费物价指数上涨2.1%;预计2018年上半年GDP增长6.9%,完成全年增长6.5%的目标不成问题。从积极因素看,报告认为,2017年经济增长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净出口改善等因素推动,这些因素在2018年第一季度继续保持动能,推动工业生产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民间投资增速略有提高。同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作用下,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迹象初显。这表现在,产能利用率提高,新产业新产品引领作用增强,服务业持续增长,新动能和消费相关行业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减少,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增长,消费市场新业态新消费迅速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涨幅收窄,工业企业财务状况好转,财政收入状况好转,金融运行平稳,金融风险得到控制,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储备平稳增长,就业总量保持稳定。

诡八楼

民生直通车·聚焦财政直达资金丨特殊之年的特殊直达——专访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

2万亿元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是今年疫情之下,我国财政政策乃至宏观调控发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的专访。“一方面,经济一度按下‘暂停键’,财政收入显著下降,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降幅达两位数;另一方面,为对冲疫情影响,财政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仅依靠平常的财政收入,已不太够。”他说。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今年5月下旬,政府工作报告一出炉,两个“1万亿元”备受社会关注。在杨志勇看来,这2万亿元不仅补足了财政资金,为疫情防控、稳经济、保民生提供有力资金支持;还犹如一支“强心针”,提振了市场信心,有利于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在资金下达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基层政府是离群众最近的政府,直面百姓种种需求。特殊之年,基层政府承担的各项工作更加不容有失,‘六保’中的各项任务,如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主要都得靠市县基层来落实。”杨志勇说,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旨在确保资金更快、更准到达基层“最前线”。截至10月底,除了3000亿元用于支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1.7万亿元实行直达的财政资金下达1.695万亿元,实际支出近1.2万亿元。“这样的速度前所未有。”在研究财政领域超20年的杨志勇看来,直达资金“直达”特点显著。他表示,我国财政国库管理现代化已探索推进多年,在技术上实现“直达”并不难,需要关注的是,已下达的资金能否“花得好”。“万亿元级别的资金怎么花出效果?这对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要求。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能否用好直达资金,是对财政治理乃至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阅。”杨志勇说。“直达资金和企业、百姓直接关联,要进一步强化公开透明。”在杨志勇看来,加大资金使用公开力度,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都将起到促进作用。(新华社记者申铖、谢希瑶)【来源:新华社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