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新基建站上风口 如何把握新赛道三黜

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新基建站上风口 如何把握新赛道

(石建勋教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基建”,而后官方会议、文件密集表态。进入2020年, “新基建”热度不断上升,成为最受市场关注的建设热词。2020年4月20日,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官方首次明确了“新基建”范围,主要包括三方面: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中心等;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等;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于“新基建”的内涵,石建勋认为,从目前圈定的范围来看,“新基建”三个方面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尤其是将创新基础设施明确列入范围,更是凸显了科技创新在“新基建”中的特殊使命和重要地位。石建勋教授是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财经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他表示,“新基建”赋能新经济,作为发展“催化剂”将逐渐显露头角,站上市场风口。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以5G基站、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新风口,正成为新经济重要增长点。与传统基建相比,他认为,新基建的“新”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增加了支撑高科技创新所必须的环境设施,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这是新基建最明显的新思路。新基建“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领域新;二是投资方式新;三是发展内涵新。他同时表示,新基建和老基建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互为条件和支撑的。从国家基建总体发展的大局看,需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等“老基建”托底复苏,以“新基建”为主要推手,政策层可能将通过“老基建复苏、新基建加力”的双轮驱动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复苏和转型升级。对于传统行业而言, 他指出,新基建将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物联网,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物流,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二是智能制造,因为5G全覆盖,应用场景非常方便,在人工智能应用、智能制造、生产一线的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可能还将产生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三是线上服务、消费、线上娱乐和云端经济,传统企业需要开发一些新的营销模式、营销场景和应用场景,才能全面拥抱5G时代。此外,他认为,未来十年,智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标签。而新基建则是让智能经济火箭加速升空的燃料舱。新型的AI 芯片,便捷高效的云服务,各种应用开发平台、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通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基础设施,推进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以下是采访全文:财经网:2018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一词,随后在一系列会议与文件中被反复提到。您如何看待新基建的纳入范围?是否如市场所期待成为下一个风口?石建勋: 从目前圈定的范围来看,“新基建”三个方面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尤其是将创新基础设施明确列入范围,更是凸显了科技创新在“新基建”中的特殊使命和重要地位。创新基础设施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休戚相关。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投入更多的资源,部署更好的设施。无论是从现实还是未来分析,将创新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范围会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科技探索、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现实上看,新基建不仅意味着大规模的新投资,也意味着新经济。“新基建”赋能新经济,作为发展“催化剂”将逐渐显露头角,站上市场风口。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以5G基站、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新风口,正成为新经济重要增长点。财经网: “新基建”着眼布局的重点领域中,哪些行业最为受益?又将促成哪些商业创新?石建勋:新基建的建设将会带来两方面产业的发展:一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数字化产业,例如5G的先期投入巨大,由于其技术特点,5G网络的全面建设将投入比3G、4G更多的资金,将会极大促进产业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在新基建基础上的各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将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实施和应用过程中,不断升级改造、优化提高,在提高产业效率、效益的同时,呈现出链式反应的新需求,这些需求的不断实现,将对GDP的增长产生明显的现实推进作用,进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从技术的研发迭代,到商业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环境的沃土。当前,微观的模式创新、中观的产业更迭、宏观的整体推进,正加速形成数字化赋能创新驱动的全链条、大生态。“新基建”与新经济企业相伴相生,具有更大的商业模式创新空间。新经济企业擅长商业模式创新,新型基础设施的运营也具备商业模式创新的“基因”,数字经济、云上办公、物联网、智能制造、云上娱乐消费等多种新场景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有无穷的想象空间。除了获得运营收益,“新基建”通过与新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还可以大幅增加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例如,通过将基础设施服务作为培育初创企业的股权投入,委托具有平台孵化能力的企业开展运营,将基础设施作为产业园的核心资产与专业机构共同建设产业园等,通过这些模式,新型基础设施可以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财经网:与老基建相比,今年启动的“新基建”,“新”在哪里?传统基建行业是否会受到冲击?或也有受益的可能?石建勋:新基建的‘新’,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增加了支撑高科技创新所必须的环境设施,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不同于传统基建的‘铁公机’,这是新基建最明显的新思路。新基建的出现使基础设施有“传统”与“新型”之分。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领域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丰富,要想加快各地互联互通,首先需要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其次需要进一步实现信息和科技的互联互通,新基建在传统基建的基础上涉及到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化领域,是投资领域的改革创新,预示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投资方式新。自PPP模式经历2018年“规范发展年”以来,项目质量和运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新基建涉及的领域技术性强、专业性强,需要政府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专业人做专业事”。因此,新基建投资方式上更倾向于规范运用PPP模式,提高建设效率,拓宽项目融资渠道。三是发展内涵新。如果说传统基建的重要内涵是补短板,那么新基建则是在补齐运输短板的基础上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体现创新发展的理念。新基建和老基建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互为条件和支撑的。从国家基建总体发展的大局看,需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等“老基建”托底复苏,以“新基建”为主要推手,政策层可能将通过“老基建复苏、新基建加力”的双轮驱动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复苏和转型升级。从具体建设项目的需求来看,老基建需要新基建注入新内涵新活力和新的应用场景,新基建需要老基建的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队伍的支撑和广泛参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新基建是中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具有生产力的要素,“新基建”将创造大量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岗位。从投资角度看,新基建将比老基建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更多的机会。新基建在发展过程中不要走老基建之路,要聚焦科技发展、高新产业,国家需要做更细化的规划和引导,以避免类似圈地热等问题的出现。财经网:您如何看待“新基建”所带来的产业机遇与经济价值?石建勋:前沿科技企业将成为“新基建”关键的建设者,一方面,前沿科技企业掌握了建设“新基建”设施的关键技术、产品和平台,另一方面,前沿科技企业同时也是“新基建”主要的用户,更加清楚新型基础设施的需求,可以将“新基建”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更紧密地结合,通过迭代方式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的能力。在新基建大背景下,对BAT这样的互联网前沿科技企业的机遇,新基建自然会拓展他们的应用范围,特别是运用场景会变得更加广阔。以没有WiFi信号偏远地区为例,如果实现5G网络的广泛覆盖,那么三个前沿科技企业的应用的场景和用户人数,用户的拓展领域范围将变得更广。而在未来的智能制造,物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等方面,如果能借助新基建所带来的增长新动能,头部企业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对于传统行业来讲,新基建将带来三方面影响,第一个是物联网,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物流,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第二个是智能制造,因为5G全覆盖,应用场景非常方便,在人工智能应用,智能制造,生产一线的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可能还将产生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三个是线上服务、消费,线上娱乐和云端经济,传统企业需要开发一些新的营销模式、营销场景和应用场景,这样传统企业才能全面拥抱5G时代。财经网: “新基建”作为新兴产业,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能,也会带来新一轮市场的爆发亦或是新一轮行业洗牌,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未来产业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是?石建勋:新基建是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的布局。当前,数字经济正在进化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新基础设施同样需要国家牵头来投资、建设和协同。智能经济基础建设的水平,决定了中国在新一波技术红利的全球格局中,能否占据到更有利的位置。新基建”包括十分重要的“软平台”应用场景的拓展。电商平台、移动支付、快递物流等“软平台”已经成为了新经济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支付宝在3月10日宣布要打造服务业数字化的“新基建”,从金融支付平台正式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电商、支付、直播、物流等基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起来的新业态已经成为了与“硬设施”相伴相生的“软平台”,共同支撑新经济的发展,成为“新基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应该用更广阔的视野认识“新基建”的内涵,除了5G、数据中心等“硬设施”,新的“软平台”,包括高精度地图、智能云服务、城市数据平台等都应该被视为关键性的“新基建”。“新基建”为前沿科技企业深度参与拓展了广阔市场空间。“新基建”发迹于科技端,建设“新基建”需要相当高的科技能力,同时伴随高强度的研发创新过程,前沿科技企业将会成为“新基建”的关键参与者。例如,在数据中心领域,随着对数据中心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标准化数据中心待建模式已经难以满足BAT等互联网龙头高端需求,近年来互联网龙头企业纷纷转向用自建模式建设高性能的数据中心,将自有的技术和场景经验融入其中。近年来,百度在山西阳泉自建超过25万台规模的数据中心,阿里云在广东河源自建超过30万台规模的数据中心,腾讯在扬州仪征自建超过30万台规模的数据中心。新基建带来的场景应用拓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新平台和新应用。场景是新经济的高效应用中心和创新中心,为企业爆发式成长提供重要引擎,为新兴产业生态的形成提供凝合剂。建议用场景思维谋划“新基建”项目,把基础设施转变成为支撑企业新产品研发、展示能力、获得启动市场的场景平台,通过高质量的场景供给吸引和培育新经济企业。应当依托基础设施提供测试场,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基础环境和验证环境;根据企业的创新需求,挖掘城市管理、产业升级的需求,结合基础设施设计创新的场景方案,与科技企业共同建设新场景;以5G、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为基础,系统包装本地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整合打包,推出有城市特色的“城市方案”,推动企业整体走出去。通过一系列的“场景组合拳”,吸引、培育新经济企业,充分发挥新基建的创新价值。财经网: “新基建”在重要的窗口期,会对您熟悉的机械领域带来怎样的挑战?新基建与传统机械制造业如何更好融合?石建勋:新基建对传统制造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助于加快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传统制造业的应用技术场景革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是制造技术升级和新型业务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制造业企业借助“新基建”,可吸收数字化时代赋予的科技力量,充分释放产业互联网的连接、融合、共享价值,在推进企业转型的同时助推行业转型,顺应新时代发展步伐。制造企业通过工业全要素、全价值链和全产业链的连接、解耦和重构,实现对企业成本、质量、效益的优化和新技术、新产品、商业新模式的培育,提高精细化运营和精益化管理水平,做好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的远期布局,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从技术视角看,工业互联网是新基建的牛鼻子,从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到工业互联网,这几个概念不是割裂的,而是环环相扣的,构成了数据采集、传输、计算、分析、应用的数据闭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关键是要实现这些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和协同性创新。从业务视角看,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落地要坚持分业施策、需求牵引、场景驱动,围绕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找到传统产业上线上云的牛鼻子,实现业务和价值的闭环,以及业务和技术的闭环。另外,要注意的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必须从价值、技术、业务三个视角统筹考虑,其中,价值重构是逻辑起点,技术支撑是工具,业务落地是内核,要以价值重构为主线,坚持技术支撑和业务落地双轮驱动,实现技术和业务双向迭代。财经网: “新基建”成为当前A股市场上的一个热点词汇。全国各地针对新基建投资与建设的相关政策也逐步落地,面对利好的频频释放,投资者该如何把握其中的投资机会?石建勋:对于A股市场而言,在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背景下,以新基建为代表的科技股行情仍被市场看好。近期,二级市场中围绕新基建概念板块的投资热点不断,相关个股交投颇为活跃,新基建无疑成为了近期A股市场的焦点。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型基建的未来增长空间较大,并且投入产出效率较高。新基建因其战略地位和相对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将吸引更多资本加持,全面复工复产后网络建设的陆续推进有望给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产业链带来更多业绩支撑,也将进一步彰显投资价值。不难发现,新基建包含的领域与上交所科创板重点支持的6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较为契合。不过,高估值是当前新基建投资主题的潜在风险。新基建概念股前期涨幅过大,目前正处于深度调整中,市场情绪因素对科技成长股的推动高点或已经过去,投资者应更多关注业绩因素带来的板块行情机会。经过深度调整,新基建概念股还将会有一个较长时期的活跃表现行情,大家要有耐心和信心。财经网:在您看来,“新基建”会带来一个怎样的新未来?石建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以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站上风口,正在成为新经济重要增长点。“新基建”将会催生许多具有爆发力的新赛道,例如短视频、直播电商、新文创品牌,应当积极的跟踪并快速布局。应重点培育拥有“创造改变世界场景”能力的高成长性潜力企业,通过联合创新、外部资源对接等方式,帮助企业加速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未来十年,智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标签。而新基建则是让智能经济火箭加速升空的燃料舱。新型的AI 芯片,便捷高效的云服务,各种应用开发平台、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通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基础设施,推进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尤其在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领域,需要技术创新与基础设施有更好的协同,新基建也将发挥出更大的推动力。【作者:梓睿】 (编辑:王梓睿)

不贱贪污

研究生最难考的6所财经类大学,第一个最著名,第二个最专业!

财经类专业一直是近几年来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不光是很多人高考报考的专业,也是很多人研究生选择的专业。金融专业也一直是以高收入著称的专业,作为考研科目,更是令许多人趋之若鹜。在14年北京收入最高的行业中金融行业平均工资20多万,而最低的农业行业平均工资才4万左右。那么,在中国财经类院校有五十多所之多,哪些是国内最好,哪些又是最难考的呢?第一、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是财经类大学中著名的一流大学,也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大学,是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财经类大学,综合实力强厚,拥有悠久历史和学科实力的高等院校。其会计学、财政学和金融学具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第二、中央财经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财经院校,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学校注重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拥有许多国际化的知名校友。第三、西南财经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一所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财经类院校,其金融专业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学术实力。每年都有许多人报考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其竞争压力比较大。第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一直也是财经类大学中的高等院校,但是因为其地域的局限,在中南地区中有极大影响力。他的财经学和政法学算综合实力是比较突出的,单独说财经学没有上面提到的几所大学实力那么强厚。第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拥有一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平台,如果以后想要往国家化方向发展的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很好的选择,是影响力极大的财经类大学。第六、东北财经大学在东北地区学科实力和影响力比较大的一所财经类大学,其经济学和会计业的学科水平一直被业内所称赞,是国家级的重点学科,也是许多学子梦寐以求的院校。如果今年有想要报考财经类方向的学生,看到这个可不要错过了。关于自己的以后想报考的院校,是否有什么想法呢?

流光其声

第一财经研究院重点智库揭牌:汇聚经济意见领袖 传递理性专业声音

来源:一财网汇聚经济界意见领袖 传递理性专业声音 ——第一财经启动内容平台化战略暨第一财经研究院重点智库揭牌2020年9月22日,专业的力量·2020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发布会暨第一财经研究院重点智库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第一财经发布内容平台化战略,确立“打造财经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舆论场”的目标和使命,计划开放旗下全媒体平台的资源,依托多年来在财经领域积累的专家资源,与专业意见领袖共同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价值传播、能力成长的生态空间。第一财经研究院始终致力于不断提升决策领域的价值贡献,获评上海市重点智库,也于当日揭牌,充分体现了第一财经战略上对打造媒体智库的坚持和重视。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胡劲军;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军;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台长、总裁宋炯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第一财经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蓉出席本次活动。此外,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长江商学院杰出院长讲席教授、副院长李海涛教授;上海荣正投资咨询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合伙人郑培敏等几位重磅嘉宾也出席了发布会。他们作为第一财经特聘专家的代表,在现场获颁专家聘书。在发布会现场的圆桌论坛环节,几位专家围绕当下热议的“如何以改革促进双循环”主题,就促进双循环的重要性、可以借助哪些改革手段、开放环境具备的优势、最期待的改革是什么等一系列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洞察。整合头部资源 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全新发布第一财经创办于2003年,一财成立的这17年,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17年。第一财经始终坚守专业财经报道的阵地,通过持续不断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开发新形态的资讯产品和服务,一直占据财经媒体的头部位置,彰显专业的力量,用专业创造价值。新的媒体业态和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第一财经寻求革新的源动力。第一财经此次发布内容平台化战略,推出首个平台化产品“一财号“,通过“一财号”发布原创文章和短视频、开展直播问答等,不断创造负责任的优质内容,并提升专业、优质内容的影响力。未来三年内,第一财经/p>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在发布会上以“专业的力量”为题作主题演讲,描绘和阐述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的图谱。第一财经原本就具有国内最强大的财经专家资源,新媒体革命进入下半场,垂直的内容生态建设是方向,强人格化的视频、接地气的语言和社交互动是5G时代的主流媒体形态。根据第一财经的内容平台化战略,“一财号“的定位依然聚焦财经专业内容和对财经感兴趣的用户人群。内容上,原创图文、视频和社交生成并重,设立高品质标准;分发方式上,将依托科学算法,避免“兴趣漏洞”的通病,令“兴趣阅读”和“通览”平衡并举;用户运营上,将通过社群裂变、粉丝互动等方式,不断加大大V们的私域流量和活性流量,最终为创作者和用户群体创造更多价值。加入一财号的内容创作者,不仅将获得一财旗下多媒体平台的海量曝光,能够参与千人规模的高端朋友圈互动,一站式发布内容即可触达100多个互联网渠道,最重要的是能够拥有专业的财经多媒体运营团队贴身进行内容策划和IP包装。目前,已有近百位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官员、企业家和文化名人加入一财号。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启明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邝子平、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秦朔等30多位专家,获颁“第一财经特聘专家”的聘书。提升决策价值贡献 第一财经研究院获上海市重点智库正式揭牌今年5月,第一财经研究院获批入选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本次活动现场也举行了正式的揭牌仪式。作为第一财经旗下的非营利独立智库,全球视野和媒体优势是第一财经研究院的显著特色。始终“致力于改善经济政策”,第一财经研究院联结全球一流学者,在金融稳定、产业竞争、国际贸易、数字经济、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等领域,敏锐发现问题、大胆研判,形成政策关注;充分运用“大数据“和”厚数据“,聚焦前沿挑战,让政策解决方案更加完善。研究院定期推出旗舰报告、课题研究、决策咨询、论坛研讨会、指数和排名等多种产品。第一财经长期致力于提升决策领域的价值贡献,第一财经研究院入选上海市首批重点智库后,将更加有效连接国内外专家和智库资源,推进具有前瞻性和储备性的研究课题,更好地服务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今年疫情期间,第一财经研究院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多份有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在活动现场,第一财经副总编辑、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以“全球疫情应对与经济复苏综合评估报告”为题作主题演讲,这也是第一财经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人类克服环境和自身制约取得的每一次伟大进步,无不倚靠专业的力量。第一财经成立17年来一直以“专业创造价值”为理念,为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财经内容和服务,专业是第一财经的立身之本。未来,第一财经又将携手财经领域的顶级专家、内容创作者,倾力打造专业意见领袖媒体化平台,用专业的力量,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信息洪流中汇聚真正的专业价值,让大众与智者相伴,与专业同行。

了解爱

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产品 企业提高科技含量是转型核心

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 每经记者 张建 摄经济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新经济的发展为各方提供了新的课题。“各地为什么都在抢人呢?说明现在经济的科技含量增加了,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强了,(引进人才方面)我觉得成都市做得非常好。”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对记者表示。5月19日,许善达作为“2018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与创新论坛”的主旨演讲嘉宾,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的专访,阐述其对税制改革、宏观经济走向以及新经济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观点。他表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经济的竞争强度较以往提升,税制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税制建设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NBD:您参与研究的《中外税负比较》提出,税制成为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税制改革应该把握什么原则?许善达:税负问题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从研究人员的角度来讲,因为各国的税制不同,所以要比较不同经济体的企业税负在理论上还需解决很多问题,我们过去在比较各国的企业税负时一般是就单个税种来比较,现在就企业税负的国际比较还没有公认的方法论,也没有被公认的比较的结果。但是企业有企业自己的比较方法,只不过就不单是比较税负,税负只是他们成本中的一部分,其他还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行政管理成本等。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对我们过去的税收理论引起一些挑战。以前讲到税收理论,其功能首先是为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然后调节收入差距,包括居民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等。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企业间的竞争强度较以往提升,税制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现在考虑一个国家的税制建设,企业在这个税制下的竞争力、税制本身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的竞争力大小成为税制功能里的重要因素。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能逆转的。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税制上述竞争力不够,国民经济就会萎缩,给政府筹钱、调节差距的资源就没有了。所以我认为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其中提高税制的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因素。NBD:具体到税种上,增值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其改革进程备受关注,国家近期也有不少动作,比如要求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从今年5月1日起下调一些行业的税率,您对增值税改革有何期待?许善达:增值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最主要的一个税种,受历史条件限制,规范的增值税制度不适应当时的国情,我们把规范的增值税做了调整,实质上等于我们1994年出台增值税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将来增值税改革的方向一定是把这些不规范的因素在条件具备的时候改成规范的。我认为改革已经走过了以下阶段:首先是加强增值税的征管,1994年改革后到2001年,当时增值税虚开发票的活动就非常活跃,把增值税发票管住是重点。然后是对增值税改革的逐步深化。增值税的改革分为两大阶段,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是一大阶段,生产型的特征是机器设备等资本的购进的东西不能抵扣税款,改革后允许抵扣且税率没有提高,因为增值税监管的力度大,流失的钱减少了,等于这笔收回的流失的钱给守法户降低税负,这一阶段在2003年到2009年间完成。营业税改增值税也是一大阶段,这个过程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营改增”在诸多讨论中都是共识,但营业税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收入,改革困难在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调整以及分工,最后以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为试点,逐步在全国推广,上海的解决方案就是,营业税减税的量由上海承担,不要中央补贴,但是“营改增”之后的增值税也100%给上海,这部分不涉及分税制改革。上海试点以后,很快全国就分批跟进了。第二阶段,扩大“营改增”行业范围,但此时遇到了营改增减税给地方政府预算的压力太大的问题,因此这部分改革的速度减慢了,但问题不在于税制本身,“营改增”的方向是既定的,但需要分税制调整,2016年5月1日起,所有的营业税都改成增值税。增值税在中央地方之间改为50%和50%分成了。“营改增”下一步深化改革就是留抵退税改为退税,这部分改革几年前已经开启。留抵税款制度对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企业负面影响较大,国务院今年已经决定了,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的现代服务业、研发的企业要实行留抵税款改为退税。这些改革方向已定,要根据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预算平衡的要求分阶段实施。企业要放弃靠盲目搞房地产、炒股票的发展方式NBD:我国大力发展新经济,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电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予以一次性退还。此次留抵税款调整对经济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许善达:只有当生产型转消费型改了,营改增也改了,留抵税款这个问题才能够提到日程上来。高科技、重资产企业投资的规模非常大,投资后形成生产能力的时间较长,因此在投资期间,没有销项、全是购进,这样留抵税款相当于是个预缴的税,这对于高科技、重资产的企业发展形成了占压企业资金的问题。先进制造业、高科技的研发企业是我国经济转型战略最鼓励支持的领域,国务院今年已经决定,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的企业要实行留抵税款改为退税,从个别企业变成了行业。当然改革也有难度,我们生产型改消费型花了6年时间,营改增花了4年时间,留抵税款制度改革也得一步一步往前推进,因为想改成退税是需要资源的,那是真金白银。NBD: 您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速有何看法?许善达:我认为中国的增速还会保持一个不错的速度。现在我们国家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节点,也就是一个转型的节点。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时间段,一个时间段就是我们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依靠“三低”,即劳动力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与发达国家形成互补关系,分享到一部分发展红利,这种发展,以加入WTO为代表,就是我们更融入全球化的格局中。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调整,我国也面临这样的调整。我认为过去依靠“三低”发展的方式,不能持续下去了,同时我们要解决不能再靠提高杠杆率,特别是不能靠实体行业都去盲目搞房地产、炒股票这样的发展方式。要鼓励我们的企业增加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一个行业是所谓的科技落后的行业。只有你的生产方式是落后的,你的这个产品是落后的,每一个行业都可以提高里面的科技含量。NBD:人工智能、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崛起,您如何看待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许善达:我认为这些东西都属于科技含量比较大的,但是在技术上还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实国家的方针非常明确了,各地为什么都在抢硕士、博士、院士,因为经济增长需要这些人来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我认为成都市做得非常好。我们中国现在面临着这么一个重大的转型关口,这个关口对我们所有的企业都是相当严峻的时刻。企业的生命力在于能不能来找到未来发展的科技含量空间。制造业企业要放弃搞房地产、炒股票这一类的发展方式,而是要集中资源在主业里,加强研发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这既是企业发展的空间,也是我们国家整体发展的一个空间。能够拥有资源、获得科技含量提升的企业,将来会在竞争中间取胜,如果找不到空间,或者找到空间却没有把钱、资源投进去,那今后很有可能是被市场所淘汰。

及席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招人了!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是第一财经旗下城市数据研究项目致力于集结城市商业数据用新鲜视角分析、探究城市未来为城市管理者、城市开拓者、城市人提供丰富有趣、有价值的数据内容和数据服务,因团队发展需要,现在开放全职岗位招聘及实习生招募:全职岗位为:数据分析师(城市研究方向)数据分析师(商业分析方向)实习生岗位为:数据分析师(城市研究方向)新媒体推广及运营无论哪个岗位整体上,我们都希望你能认同数据分析是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对新事物有敏锐的捕捉力,对城市议题有强烈兴趣能综合调动所有知识储备来理解城市,有快速学习的能力,不畏惧掌握和发现新技能,乐于沟通,善于协作,愿意探索外部合作的一切可能性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又耐得住寂寞,能在上海工作.以下为详细的招聘需求:全职&实习生岗位:数据分析师(城市研究方向)工作内容:1、参与城市研究、产业经济研究的逻辑框架构建,展开以数据分析为主、其他分析方式为辅的综合分析2、城市数据搜集/运维/分析,采用数据可视化方式输出分析结果,综合分析结果撰写分析研究报告3、参与城市创新选题的挖掘,展开对城市产业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空间等,各领域的研究触角延伸职位要求:1、全日制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2、熟悉数据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与数据敏感性,熟悉至少一项数据分析工具(R/Python、ArcGIS等)3、对城市现状分析有一定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理解城市发展的动力,对最新的城市研究动态、城市发展趋势有所了解4、优秀的总结分析与报告撰写能力,优秀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加分项:国内外知名院校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经济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有数据分析经验或咨询、产业经济行业从业经验全职岗位:数据分析师(商业分析方向)工作内容:1、参与数据定制咨询项目,通过城市数据搜集/运维/分析,综合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数据专题研究,综合多源城市数据分析和其他分析手段,进行多行业商业发展趋势研究及城市人生活方式洞察职位要求:1、全日制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2、熟悉数据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与数据敏感性,熟悉至少一项数据分析工具(R/Python、ArcGIS等)3、能理解商业逻辑,对商业分析领域有所了解,对城市现状分析有一定的理解与表达能力4、优秀的总结分析与报告撰写能力加分项:有数据分析经验或咨询/研策相关从业经验,国内外知名院校商业分析/地理信息/,经济金融/统计学/数据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实习生岗位:新媒体推广及运营工作内容:1、参与城市榜单制作期间的对外线上合作推广事宜2、撰写数据分析向的新媒体稿件(方向涵盖城市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空间/城市商业/连锁零售等各领域)3、参与执行团队的推广及运营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直播课程、播客、沙龙、峰会等职位要求:1、全日制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2、擅长寻找多元数据并对数据有一定的认知、判断力及敏感性,熟悉Excel(会一些简单的函数公式)3、了解各大媒体平台的运营方法,有社群运营、文案撰写、活动策划,对外合作经验者优先4、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执行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加分项:对数据有一定的认知,新闻/传播/广告等相关专业背景,有相关运营经验以上如果你认为自己符合我们的要求并喜欢与我们一同工作欢迎写邮件给:xinyixian@yicai.com申请职位的同时也建议你提交一些,可以证明自己实力的材料,新一酱不会回复所有申请邮件,合则约见!

隐形人

新基建·新未来|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新基建将给传统企业带来三方面影响

00:30封面新闻记者 雷强近年来,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数字产业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底层技术则成为了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新基建时代,会给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迎接新基建的到来,企业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4月15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他表示,新基建会拓展大型头部企业应用范围,面对新兴的智能制造,物联网,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行业,头部企业将遇见一个更广阔市场。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要想办法拓展新基建的应用场景,抓住新基建潮流下释放出的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激发企业自身的发展潜能。“在新基建发展中,以5G为基础的应用场景,是中小企业在5G时代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石建勋表示,对于中小科技企业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新基建要用到一些基础元器件,抑或基础设施,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有很大的机会。因为大型的类似BAT,包括像中兴、华为这样的新基建龙头企业,也需要一些配套元器件作为供应。另一方面,相对于BAT这样的大型的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在新基建、5G应用方面的应用场景会得到拓展。谈及在新基建大背景下,BAT这样的互联网头部企业的机遇。石建勋指出,新基建自然会拓展他们的应用范围,特别是运用场景会变得更加广阔。以没有WiFi信号偏远地区为例,如果实现5G网络的广泛覆盖,那么三个头部企业的应用的场景和用户人数,用户的拓展领域范围将变得更广。而在未来的智能制造,物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等方面,如果能借助新基建所带来的增长新动能,头部企业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对于传统行业来讲,石建勋觉认为新基建将带来三方面影响,第一个是物联网,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物流,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第二个是智能制造,因为5G全覆盖,应用场景非常方便,在人工智能应用,智能制造,生产一线的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可能还将产生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三个是线上服务、消费,线上娱乐和云端经济,传统企业需要开发一些新的营销模式、营销场景和应用场景,这样传统企业才能全面拥抱5G时代。

物也

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病毒、数据与未来

来源:第一财经原标题:病毒、数据与未来作者:杨燕青(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2020CFV联席秘书长)和病毒相比,2020年的一切热点话题都黯然失色。当全世界此起彼伏地面对指数级攀升的流行病曲线(epidemic curve),不得不拥抱因“大封锁”而导致的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2020年以及未来的世界都彻底被改变了。流行病学 vs 经济学在人类和地球漫长的互动过程中,唯一坚持不懈与人类竞争掌控权,且从未溃败的那个“看不见的对手”,即是病毒。事实上,远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地球。而病毒和病菌(统称为germ)一起,通过决定战争失败或胜利、人种湮灭或延续,成为书写人类军事、经济、政治、社会和地缘历史的关键变量。如今,人类DNA片段中的8%来自病毒,病毒在不同宿主之间的穿梭传递了基因信息,也会在人类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起致命攻击,带来全球性危机。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这样的危机,也将成为“1918年大流感”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传染病大流行危机。从流行病学数据看,1918年1月到1920年12月的大流感导致了当时全球1/3的人口感染,全球2%的人口死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人类生命损失相较低很多。截至11月15日12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确诊人数超过5388万,死亡人数超过131万,这意味着全球每千人中有7.1人确诊,每万人中有1.7人死亡。而在疫情最为严重的美国,截至11月15日总确诊已超过1090万,每百人中3.32人确诊(考虑到检测不足和无症状患者的情况,实际确诊比例应该更高),死亡超过24万人,每万人中有7.5人死亡。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每日新增确诊过去几周以惊人的指数形态攀升,目前已达前所未有的日新增17万人的新纪录。美国大选的竞选集会对疫情失控负有相当责任,而大选结果依旧悬而未决,可能引发的游行和动荡还将进一步恶化疫情传播。近日传来的关于疫苗的好消息,给全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来自BioNTech和辉瑞公司的最新测试表明,其研发的mRAN疫苗有高达90%的有效率。与此同时,来自不同国家、运用3种不同疫苗方法的其他6个科学家团队研发的疫苗正在进行第三期测试。尽管更多的关键问题(例如不同年龄组的有效性、免疫持续期等等)有待最近几周的实验结果方能得到明确答案,但以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研发成功的疫苗,这次仅用了一年就将问世,也是新冠肺炎疫情中科学和科学家带给人类的最大鼓舞。尽管如此,2020~2021年的全球经济仍将遭受二战以来的最严重衰退。虽然疫苗进展令人鼓舞,但仍需数月方可投入使用,在整个2021年,疫苗供应将持续严重低于需求。而当下疫情在全球的二次暴发势头猛烈,多国正在进入第二次“大封锁”。可以预期,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损失将远低于1918年大流感,但由于全球经济、贸易和金融系统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结,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可能和1918年大流感颇为接近,约在5~6个百分点。2021年经济将在2020年的极低基数上快速恢复,但由于疫苗在全世界的充足供应仍需2~3年,考虑到需求偏好改变、全球价值链调整、数字经济加速和全球债务空前高企等结构性变化,全球经济在疫情后的复苏道阻且长,潜在经济增速能否回到疫情之前仍存很大疑问。在新冠肆虐的2020年,医学界和公共卫生学界经历了极度压力下的测试,流行病学家和经济学家也被推到了运用模型预测未来的最前沿。在数以百计的预测模型中,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Neil Ferguson团队的疫情模型结果给英国和美国敲响警钟,推动两国彻底放弃了“群体免疫”策略的幻想(顺便说起,全球范围内唯一接近于群体免疫策略的瑞典抗疫模式,以其高确诊、高死亡率、高经济损失的结果归于失败)。而经济学家也将几百篇论文的模型分析投入了疫情暴发和经济封锁的成本测度、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全球经济贸易金融将面临的冲击和改变等课题,其中将疫情预测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嫁接的尝试颇为引人注目,尽管结果未必精准,但显然为下一次大流行积累了宝贵的学术和应对工具。GPS vs 蓝牙2020年的全球疫情还见证了数字经济的全面崛起。经历了3月的暴跌后,美国股市的繁荣和数字经济巨头(Bigtech)市值的狂飙互为因果,直到最近才出现调整。全球范围内,线上会议、线上教育、线上娱乐等成为工作生活“刚需”。而在中国,没有“健康码”,你就几乎寸步难行。类似健康码这样的数字化抗疫工具,在亚洲被证明是控制病毒传播的有效工具;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虽然政府花费巨资,却收效甚微,背后其实是各国数据治理原则和选择权衡的不同所致。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各国采用的是基于GPS的中心化系统,政府拥有疫情数据,GPS自动生成个人位置数据,数字化抗疫系统得以有效地帮助社交隔离,加上封城措施及时、检测广泛、密切接触者追踪高效,以及民众配合,疫情大多得到有效控制。在欧美多个发达国家,苹果和谷歌前所未有开发了共同数字化平台,各国在其上推出疫情申报和提醒社交隔离的APP。由于对数据隐私的高度关注,这些国家大多采用了非中心化的系统,且使用蓝牙而非GPS。虽然下载量很大,但由于个人阳性申报比例极低,加上蓝牙位置信息的有限性,最终导致这些APP的抗疫效果微乎其微。新冠肺炎疫情终将过去,这不是人类面对的第一次大流行,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各国的抗疫结果是一组变量的函数,其中包括政策的时点和力度、政治领袖的判断,以及民众配合等等。而这背后又隐含了人们对生命价值(包括老人vs年轻人)和经济价值、自由和秩序、隐私和监督等一系列组合的取舍和权衡。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不幸的危机,让人类学到了所有该学到的经验和教训。希望下次大流行来临之时,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一心一意

第一财经研究院本周起发布“中国金融条件指数”

来源:中关村网第一财经研究院本周开始发布“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指数”,该指数分为日度指数和月度指数,其中日度指数每周发布,月度指数每月发布。该指数旨在为观察中国宏观金融环境提供新的视角和度量工具。“中国金融条件指数系列是第一财经研究院为衡量中国融资条件、融资可得性,以及宏观金融综合松紧程度而创建一个指标,对政策制定者、金融市场参与者和公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表示,“日度指数反应更为灵敏,可以帮助我们在滞后的宏观金融数据公布之前对趋势形成预判,而月度指数则能更为全面地反映全社会融资条件和情况的变化。”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日度指数8月28日报0.31,在2018年上半年,日度指数均值为1.09;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月度指数7月报0.51,低于6月的0.93。两个指数的变化均反映出中国金融环境在边际上的放松,尤其是7月下旬以来快速回落。日度指数基于交易类数据,统计起点为2015年1月5日;月度指数基于交易类数据与统计数据,区间更长,起点为2008年9月。0代表指数运行均值,指数越高代表金融环境越紧缩,指数越低代表金融环境越宽松。将金融因素纳入宏观政策框架是全球趋势,也符合中国国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对于金融的波动性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反思和讨论从未停止,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将金融因素纳入宏观经济模型。按照西方中央银行的理论模型,央行可以仅通过调节短期政策利率就可以影响各经济主体在消费与投资上的决定,然而,从实证经验看,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面临诸多限制,例如金融机构面临的制度上或监管上的约束会导致资金供给不足;又如借款者与资金出借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资金价格偏离均衡水平。中国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宽货币+紧信用”的现象表明,无论是短端的货币市场利率或长端的企业贷款利率都不足以判断社会整体的融资条件。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放缓了“加息”的步伐,仅在4月中旬分别提高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与中期借贷便利利率5个基点,另外三次实施“定向降准”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然而社会融资规模与M2的增速依然呈下降态势。7月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下降至10.3%,为社融数据公布以来的最低值。短端较为宽松的货币状况与长端偏紧的信用扩张形成鲜明对比。毋庸置疑,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财经研究院推出的中国金融条件指数系列,覆盖了货币市场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斜率、信用债利差、资产价格指数等市场数据和指标,通过尽可能多地参考各类主体的融资条件,可以更好地衡量社会整体宏观金融环境。以金融条件指数度量中国金融市场10年发展以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指数的月度指数运行情况,中国金融市场条件在2008年9月以来经历了若干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中国金融环境整体保持在宽松区间。月度指数从2008年9月的0.62快速下降至2009年3月的-2.10,随后维持在较低位置。2008年底,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规模高达四万亿的一揽子刺激计划,人民银行在此期间五次降息、四次降准,形成宽货币、宽信用格局,旺盛的融资需求催生了一系列银行表外业务及同业创新,银行绕道信托计划为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融资,影子银行开始快速扩张。第二阶段为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中国金融环境从宽松走向紧缩。月度指数从2010年1月的-1.23逐渐上升至2011年9月的1.86。为应对CPI与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刺激政策在2010至2011年间逐步退出,人民银行十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五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期间,银监会频繁发文收紧“银信合作”,例如2010年72号文要求银信理财合作由表外转至表内并计提拨备、102号文明确规定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等。第三阶段为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中国金融环境整体偏紧。月度指数在0.21至1.72区间震荡。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压力凸显,实际GDP增速由2011年的9.5%下滑至7.9%,CPI与资产价格回落。一方面,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推动经济增长,人民银行在2012年两次降息、降准,在证券行业鼓励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券商与基金借助通道业务对接银行表外资产。另一方面,2013年3月,银监会发布8号文控制非标准化债券资产规模,规定理财资金投资“非标”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为满足“非标”比例要求,金融机构通过同业负债扩大分母达标,从而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上升,并在2013年6月和12月两度引发“钱荒”。第四阶段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国金融环境迎来新一轮宽松周期,月度指数由2015年1月的0.51下降至2016年11月的-1.05。2015年,实际GDP增速跌至7%以下,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为应对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及经济下行风险,人民银行在2015年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通过打造利率走廊模式控制货币市场波动性。房地产限购放松以及地方债务置换推升融资需求,宽松的资金面推动了风险偏好上升。第五阶段为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中国金融环境在偏紧区间震荡。月度指数由2016年12月的-0.43攀升至2018年6月的0.93。2016年底,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双双收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国海证券“代持”事件引发的信用风波触动监管当局下决心治理金融乱象。2017年3月末,银监会连续发文对“三违反”、“三套利”和“四不当”进行专项治理;7月,国 务院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促进金融监管协调;11月,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2018年上半年,资管新规落地,金融环境较2017年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则呈边际放松态势。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抵押品扩容等手段扶持实体经济融资,试图疏通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自2018年7月起,中国金融环境或将迈入新阶段,但仍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持未来的判断。7月23日国 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之后,日度指数开始显著下降,目前日度指数在0上下浮动,即指数历史均值水平附近。7月31日中央政 治局会议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中国金融环境有望进一步宽松。第一财经研究院/智库是第一财经旗下的非营利独立智库研究机构,其宗旨为“致力改善经济政策”。智库以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基于事实和数据的独立研究和分析,提供创新的可实施政策方案和建议,以提高中国经济政策的质量和透明度,并推动有效而公平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作为全球和中国高端智见资源整合者和依托于强大媒体影响力的智库机构,第一财经研究院出品年度旗舰报告、课题研究、宏观分析、行业与市场报告,以及指数和排名等系列产品。

则忠

YETION义辰9台LG0.88mm55寸拼接屏入驻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2020年已过半载,目前中国国内疫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加快恢复,YETION义辰在全国各地的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项目顺利竣工给大屏幕显示行业带来的积极信号,这不仅体现了YETION义辰商显设备在各行各业成功应用,同时也客观地表达了国家有信心、有能力在有序复工复产,从而恢复国内经济,也进一步巩固联防联控的实际成果。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决定建设一个具有先进性、便利性、灵活性的智能互动展示系统平台。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是设立于中国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上海财经大学的一所独立建制的综合性专职学术与政策研究机构。 财经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20多年来,财经研究所致力于对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经济与战略问题进行高层次的研究。财经研究所的使命是:产生高水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鼓励客观的经济分析与公开的学术讨论,为中国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决策提供信息与帮助,为企业决策提供咨询与人员培训,同时促进与国际研究机构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此次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为了建设该套智能互动展示系统平台对全国各地的大屏幕商显厂家进行了多方走访、调研。最终YETION义辰凭借优质的产品+独特的方案设计与独立完善的服务团队+经验丰富的展示系统服务成功的获得了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领导的认可,成为了此次项目的唯一供应商。合同签订后,YETION义辰销售、设计、工程亲临现场,对现场安装环境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同时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项目负责人进行详细探讨。此次项目,YETION义辰通过对用户现场环境的策划以及与对方的沟通,在了解用户所需功能的基础上,决定采用9台YETION义辰LG0.88mm55寸液晶拼接屏来打造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智能互动展示系统平台。该LG0.88mm55寸液晶拼接屏采用LG独有的IPS硬屏面板,双边拼缝仅为0.88mm的极致窄边液晶拼接屏;且拥有极高的亮度均匀性;支持VGA、DVI、HDMI等高分辨率信号;对比度高达4500:1;10000K的色温,画面清晰亮丽;色彩饱和度及还原度高;拥有双方向178度超宽广视角,这就确保使用过程中无视觉盲点的出现,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画面都可以精准、细腻的呈现。直下式LED背光的分辨率更高、画面更均衡、功耗也仅为220W,是名副其实的“节能明星”,具有更高分辨率和更低产品功耗,在完美展现监控画面细节的同时,超长使用寿命,支持7*24小时不间断工作,性能稳定大大减少后期维护成本。YETION义辰打造的智能互动展示系统平台结合动态超解像、去隔行处理、框架遮挡等多种技术组合成一整套智能化、先进化的液晶拼接系统,专业的防灼屏及散热技术,完美的无缝拼接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观看者的视觉盲点与视觉割裂感。该采用专业面板,色彩丰富,动态效果细腻,高锐度,颜色艳丽,对比鲜明。专业的结构设计,通过大屏幕显示技术实现画面切换,为满足客户对屏体的使用需求。此次液晶拼接屏方案采用的是嵌入式安装,使其也整体装修环境融为一体。此套智能互动展示系统平台能直观、实时、全方位将其所需的信息一一展现在大屏幕上,让其未来的学术研讨、人员培训等拥有了更加直观地凸显,同时配合其视频、PPT等能能够在智能互动展示系统平台播放各种视频,为其研究所的学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提供了先决条件。大屏拼接显示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致使了整个大屏拼接行业迎来新的春天,同时,一些传统技术也或将被淘汰。面对这样有着无限空间的市场,YETION义辰一直致力于壮大自身产品性能以及扩大行业影响力,努力行往行业顶峰。

浜崎

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企业提高科技含量是转型核心

▲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 每经记者 张建 摄经济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新经济的发展为各方提供了新的课题。“各地为什么都在抢人呢?说明现在经济的科技含量增加了,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强了,(引进人才方面)我觉得成都市做得非常好。”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对记者表示。5月19日,许善达作为“2018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与创新论坛”的主旨演讲嘉宾,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他表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企业的竞争强度较以往提升,税制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税制建设成国际竞争重要因素NBD:您参与研究的《中外企业税负比较》研究报告中提出,税制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财税改革应该把握什么原则?许善达:税负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从研究人员的角度来讲,各国的税制不同,所以要比较一个企业的总体税负在理论上还需解决很多问题,我们过去在比较各国的企业税负时一般就是单个税种来比较,现在就企业税负的国际比较还没有公认的方法论,也没有被公认的比较结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企业的竞争强度较以往提升,税制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现在考虑一个国家的税制建设,企业在这个税制下的竞争力、税制本身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的竞争力大小成为税制功能里的重要因素。NBD:具体到税种上,增值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其改革进程备受关注,国家近期也有不少动作,比如要求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从今年5月1日起下调一些行业的税率,您对增值税改革有何期待?许善达:增值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最主要的一个税种,受历史条件限制,规范的增值税制度不适应当时的国情,我们把规范的增值税做了调整,实质上等于我们1994年出台增值税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将来增值税改革的方向一定是把这些不规范的因素在条件具备的时候改成规范的。我认为改革已经走过了以下阶段:首先是加强增值税的征管,然后是对增值税改革的逐步深化,营业税改增值税也是一大阶段。“营改增”的下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留抵税款改为退税,这部分改革几年前已经开启。企业应放弃盲目炒房、炒股发展NBD:您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速有何看法?许善达:我认为中国的增长还会保持一个不错的速度。现在我们国家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节点。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时间段,一个时间段就是我们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依靠“三低”,即劳动力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与发达国家形成互补关系,分享到一部分发展红利。NBD:人工智能、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崛起,您如何看待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许善达:我认为这些东西都属于科技含量比较大的,但是还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实国家的方针非常明确,各地为什么都在抢硕士、博士、院士,因为经济增长需要这些人来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我认为成都市做得非常好。中国现在面临着这么一个重大的转型关口,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相当严峻的时刻。企业的生命力在于能不能来找到未来发展的科技含量空间。企业要放弃盲目搞房地产、炒股票这一类的发展方式,要集中资源在主业里,加强研发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