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物馆学毕业的人,最后都到哪里去了?在桥下

博物馆学毕业的人,最后都到哪里去了?

“我拥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国家宝藏第三季,让一位给兵马俑拍“证件照”的“宝藏”摄影师赵震登上热搜。这个感性的70后大男孩的动情讲述,为我们带来了文博工作中感性的一面。也将一个与博物馆密切相关的学科,文物与博物馆学带入大家的视野。其实,从北京故宫到西藏布达拉宫,从最繁华的都市到最偏远的圣殿,我们能看到这些国家宝藏,都离不开文博工作者的守护付出。作为一个文博行业的从业者,我也经常会收到身边人的调侃:文博是一个“贵族学科”,研究不了什么东西,还要浪费大把时间和金钱在上面,最后还找不到工作。然而,大多数选择文博的人,都不曾后悔学习文博。今天,准备借此机会,和大家聊一聊文博专业的“爱与恨"。01文物与博物馆学,究竟学什么?在谈论博物馆学的就业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博物馆学是什么?/ 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解读 /博物馆学是伴随近代博物馆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兴起的一门年轻学科。我国多数博物馆学者认为,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简单来说:博物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博物馆是一个大课堂,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所了解历史,补充学校所不能教授的知识。老人们参观博物馆 图源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官网对于文博行业的从事人员来说,博物馆学就指导他们如何去充实这个课堂,让它能打破年龄与时间的界限,让每个来博物馆的人,都能从文物中感受到历史的激荡,聆听文明的回响。那么,文物与博物馆学,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呢?文物与博物馆学属于历史学,毕业后获得历史学学士。本科阶段,文物与博物馆学所学知识较为庞杂,不光会学习考古历史方面的知识,还会学习有关博物馆理论和博物馆策展方面的知识。研究生阶段,文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学习。考研时大部分学校都会考《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概论》《考古通论》这三本书,部分学校考试内容则根据学校授课内容而定。选择博物馆学的朋友,大抵怀有对博物馆的热爱和文物保护的赤诚之心,渴望与历史进一步接触,希望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然而,博物馆学的学习并不总是愉快的:要背冗长的历史知识,记住各个时期的墓葬城址,学习关于文物的法律法规……总之,免不了与书本里诘屈聱牙的话语打交道,游览博物馆、接触文物、参与布展的时间少之又少,与自己当初的想象丝毫不同。因此,有些同学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转投其它专业的怀抱。至于坚持下来的同学,也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信息闭塞,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文博“就业难”的断言屡见不鲜。02文博毕业的人,都去了哪里?选择以文博为一生的职业,并不是喜欢就行,说说即可。这个领域不缺人才,也不缺有情怀的人——从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到兵马俑摄影师赵震,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向大众传递跨越千年的信息。对于那些铁了心想从事文博行业的朋友,很有必要了解文博就业的行情。大多数文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以下几个方面:#博物馆/美术馆 博物馆或美术馆内有大量对口专业,且有编制,很适合对文博事业有憧憬,希望在这一领域发光发热的毕业生,大概也是大多数文博毕业生的首选。#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国外,有专门的“策展人”,对博物馆藏品进行陈列指导,这些人大多为艺术设计类出身。但在国内,博物馆策展的核心人员,大多是一些有文物或考古相关背景的人。因此,目前国内博物馆策展的招聘,还是倾向于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学生。(不过,近年来面向设计类、艺术类学生的博物馆策展岗位也不断增加,并具有一定优势。)#博物馆研究 博物馆不光收藏文物,同时也是一个科研教育场所。因此,博物馆研究人员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博物馆也会倾向于招收考古及专业性较强的学生,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招聘研究员的时候会明确出学生研究的方向,上海博物馆今年招聘了一批研究碑刻的专业人员。#文物保管 文物保管,可能是外行人心中最令人向往的职业了——说不定能够进入文物库房,与文物近距离接触,看一看谁都不曾见过的文物“另一面”啦!文物的安全与你息息相关,文物的信息由你传承。同时,随着近年来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文物保管人员的工作也更加繁忙,比如给文物建立数字信息档案,方便工作人员的查找等。我在故宫修文物截图#博物馆讲解博物馆讲解人员,是博物馆中最容易接触的一类工作人员,也是备受尊敬的“文物导师”。虽然很多博物馆并不强调讲解员的专业,但是好的讲解员能够注入情感,生动刻画过去。艺旅文化在敦煌我曾听过敦煌讲解员讲解石窟壁画,他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整个石窟的历史、特点,还有近些年来敦煌研究院对他们的重视和保护。在整个讲解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工作趣事,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仿佛能看到偷懒的工匠、富裕的供养人和西域的古老风情,他的讲解为整个石窟增添了一丝生命力,整个石窟仿佛浮现出若有若无有的呼吸,带我们感受千年前小人物的脉搏跳动。#博物馆其它职位博物馆内,除了以上所涉及的岗位,文博同学还有很多用武之地:比如行政管理、文物保护、博物馆社会教育等,在博物馆招聘中还是较为常见的。#企业随着国家今年来对文物、博物馆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走向公众视野。因此,博物馆策展类公司随之兴起。此外,现在文博教育也不断兴起,不少家长愿意花钱让孩子去博物馆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这便需要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人进入该领域。此外,一些文物保护类公司,文创类公司以及数字信息化公司也随文博热逐渐兴起,承担了部分博物馆的外包业务,在文博领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良渚博物馆#博物馆策展类公司随着近年来“文博热”的出现,博物馆游客增加,对各种文物展览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博物馆需要酌情增加一些主题展和特展。一些博物馆会选择和策展公司合作。为此,策展公司内部除了设计、策划的人员,还需要有博物馆学的同学参与策划。当然这种公司也并不是只与博物馆打交道,科技馆、主题馆、纪念馆也需要他们去规划设计。#博物馆文旅教育类公司随着“研学游”的兴起,不少博物馆有意开展博物馆研学服务,但是有些博物馆人手不足,无法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这时候文旅公司的兴起,相当于为他们打造了一条私人旅行线路:可以跟随导师去不同的地方游玩,此外还有专人进行讲解。文博的同学也可以在这些公司里发挥特长,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比如最值得爱的艺旅呀~#其它其实在刚开始构思时,我认为学习文博的同学有很多去处,但最后发现,这些去处与大家学习的知识关联并不大:比如说公务员、教师等。我对19、20年的公务员岗位进行了简单的筛选,仅文博生可以报考的岗位很少,大多数是历史学类考生皆可报考的岗位。好消息是,去年文旅结合的政策一经落实,不少公务员、事业单位纷纷为文博学生敞开大门,特别是一些较小的博物馆,再加上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应届生优势更盛。对于非应届的学生来说,今年军队文职、人才引进也是很好的机会。此外,文博同学也可以尝试一下拍卖行的工作。但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拍卖行方面的就业信息很少,一般需要主动出击,故不作赘述。03行业内卷,竞争压力大?我们和几个文博专业的人聊了聊文博毕业生不断增加,加上去年疫情导致大量留学生回国,就业竞争压力大。同时,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相关岗位将学历要求提高至研究生,而工作内容却没有太大变化。毕业生就业调查 图源知乎@小优文博行业内卷,竞争压力大,相当一部分存在博物馆编制不足、不招人的现象,博物馆越来越趋向于专业性强的人才,但同时工资养不活情怀等,都紧紧围绕在文博专业。我也借此机会和几个文博专业的朋友聊了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艺旅 & 文 博 人@20届文博毕业生 女 就职于江苏省市级博物馆Q: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哪方面呢?A: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包括完善藏品档案,建立电子档案,熟悉馆藏文物特别是定级文物的基本数据、基本特征和具体存放位置,上级部门检查时能准确及时提取各类定级文物。Q:能不能聊一聊您对自己工作的看法?A:这份工作平时比较清闲,日常工作简单,但如果对做深入研究有更高的追求需要更为扎实和宽广的专业知识,需要严谨、细心、踏实。有时候我也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会想如果当初转专业成功了,会不会一切都不一样。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吧!@20届本科毕业生 男 就职于博物馆文旅教育公司Q:能不能聊一聊您对文博专业的理解?A:让人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从中获得知识类的体悟或者美学上的感悟等,并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Q:是否会后悔选择学习文博?A:我感觉人生里没有哪一件事或哪一个选择是会让我感到后悔的,其实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在文博专业学习、从事文博行业工作,就像我遇到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无论它是好的还是坏的,它都是我人生中所应当经历过的。那些看似偶然的,实则必然。或好或坏,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帮助我我成长、前进。@ 30+岁 独立策展人 就职于上海某文化传播公司Q: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哪方面呢?A:展示空间的策划、设计、营造、运营及管理。Q:您对这份工作满意吗?A:一开始时,对这份工作无爱,原先的目标是成为一位“科学家”。经过四年时间的挣扎,决定将展览展示作为自己的毕生职业,并付出所有的热爱与激情。对现状比较满意,正率领团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事物。Q:能不能聊一聊您对文博专业的理解?A:四个字:天下文仓。说多点:其一:是文明基因样本的优秀保藏方式;其二:是信息传播的良载体;其三:是我们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其四: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Q:您对毕业生或想要踏入文博行业的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建议?A:不论选择是什么,前几年你可以不断寻找,找到后,尽快深入,并不断积累,付出所有的热爱与激情,时间会给你回报。@45+岁 男 就职于敦煌研究院Q:请问您的工作是什么呢?A:我的工作是在文博单位从事藏品管理典藏部的藏品管理,同时也做一些相关研究工作。Q:您为什么选择进入该行业?A:总的来讲就是对这个文史,包括这个历史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选择了这个工作。Q:您对文博专业的理解?A:文博是了解人类生产生活轨迹,是了解一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的窗口,这个专业非常有意义。尤其在中国,随着近二十年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文化和文博的重视是空前的,比如说像在2020年,国家对石窟寺、博物馆、考古学历史学多次强调,可见一斑。Q:能不能聊一聊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A:目前也没有太明确的规划,当然是做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继续在这个文博行业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让博物馆里的藏品活起来,向大众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敦煌故事,向世界宣传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回到文博专业,也许在一般人的眼中,文物的惊艳,只是博物馆灯光下的一眼万年、是纪录片里刚出土时还未褪去的新鲜灿烂、是讲解员口中避不开的锦绣山河、是为万人歌颂的文化自信。当你真正开始接触它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古建筑地砖中的古生物化石、千年前兵马俑脸上工匠的指纹、古墓陪葬品中匠人偷偷留下的姓名、石窟供养人画像中画上的世俗动物。兵马俑摄影师赵震,向我们讲解剥离兵马俑泥土的视频时说到:“我们剥离的真正是泥土吗?不是,是时间和历史,我们的祖先已经化为了泥土,他包裹着这份礼物,一直送到了我们的面前。”他的讲述令人潸然泪下,他的故事也令我们动容。看门人、面壁人、守陵人、文物医生……文博工作者们就像是一座桥,一边是文物,另一边是观众,一边是历史,一边是未来。愿每一个选择文博的同学,无怨无悔,也希望我们中国的考古文博事业能够越来越好。-END-撰稿|大荔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艺旅文化是一家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专注在文化游学、城市走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座、博物馆导览、文化体验、文化课程、青少年研学、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的文化艺术综合服务机构。 我们跨界在文化、艺术、旅行之间,让文化活起来,让生活更有趣。

红与黑

2020中国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排名,北大第一,南开大学第二!

很多人旅行,有一个习惯,每去到一个城市,都会走进博物馆瞧一瞧,看一看这座城市的文化,感受这座城市的韵味。博物馆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是一群人的精心保护,他们愿意花精力与时间,去研究陈列的每一件展品,小心翼翼的修复、摆放,不厌其烦的向来访者讲述着展品背后的故事……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们,每天都在学习这些繁琐细致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中国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排名情况!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课程设置考古学导论、文物研究与鉴定、古代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基础理论、文化遗产概论、博物馆经营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文化遗产管理法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就业方向博物馆方向:进入博物馆、美术馆工作;考古方向: 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考古部门、拍卖行;出版,教育单位,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还有一部分同学会选择考研、考博深造。中国各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后母戊鼎天津博物馆:《雪景寒林图》河北省博物馆:金缕玉衣山西博物院:晋侯鸟尊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匈奴王冠山东博物馆:东平汉墓壁画南京博物院:清乾隆帝行围图转旋瓶南京市博物馆: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上海博物馆:王羲之上虞帖浙江省博物馆:《富春山居图》福建博物院:云纹青铜大铙安徽博物院:战国楚大鼎江西省博物馆:商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河南博物院:春秋莲鹤方壶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湖南省博物馆:素纱禅衣黑龙江省博物馆:金代铜坐龙吉林省博物馆:青花云龙纹高足碗辽宁省博物馆:宋徽宗《瑞鹤图》、云龙人物纹转心象牙球广东省博物馆:千金猴王砚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翔鹭纹铜鼓海南省博物馆: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古兰经》宁夏博物馆:鎏金铜牛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青海省博物馆:铜鎏金观音造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镶金兽首玛瑙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舞马衔杯纹银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兵马俑四川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金饰贵州省博物馆:东汉铜车马云南省博物馆:牛虎铜案重庆三峡博物馆:乌杨石阙西藏博物馆:双体陶罐台北故宫博物院:翠玉白菜台北故宫博物院:东坡肉形石、毛公鼎

寿考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相信最近央视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大家基本上都看过,节目的热播,掀起了一股热潮。说到文物与博物馆,你想到了什么?甲骨文、《清明上河图》、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故宫、金字塔、希腊神庙、卢浮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可能还会有人想到今年申遗成功的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这些文物和古迹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人类几千甚至上万年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除了实物,我们还可以通过音频、影像、触摸屏等多媒体手段来了解它们。那么,作为一个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是什么样的,就业前景如何呢?什么是文物与博物馆学兰州大学魏文斌老师介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简称文博专业,它主要涵盖了文物学和博物馆学,并与考古学关系极为密切,是一门内容较复杂、内涵较丰富的人文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讲,文物与博物馆学是属于文化遗产学(广义)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文物与博物馆学(2012年以前叫博物馆学),与历史学专业、世界史专业、考古学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特设专业)同属历史学类,毕业生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以兰州大学为例,本科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有:基础课包括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通论、文化遗产概论;专业课包括博物馆学史、考古学史、藏品管理与编目、博物馆陈列与设计、博物馆社会教育学、文物保护技术、博物馆实习、中国考古学、文物鉴定、文物管理与法规。(各高校开设课程可能略有不同,以高校实际设置课程为准)毕业生小郭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跨学科,面很广,有很多东西可以学。此外,我们有很多的实践环节,比如会去参观考古工地和博物馆。我觉得这个十分有意思。"文博专业与考古学专业的区别有人称考古学为"人类历史遗存的搬运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一般考古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参加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如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有一整个学期的野外文物发掘实习。从课程设置看,文博专业可以说更注重室内。如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这两个专业,除了都要学中国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概论、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外,文博专业还要学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博物馆设计初步、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等课程。《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指出:我国文博人才队伍总体状况与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要求尚不相适应。人才总量短缺,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偏低,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科技型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当前我国文物事业正处于高需求、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到2020年,文物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将从现有的12.5万人增至13.0万人,文博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0.3万人增至10.7万人。从纲要中可以看出,预计到2020年文博人才总需求量增长并不大,但2015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规模也仅为500人至600人。文博专业绝对算不上是热门专业,但更凸显了该专业自身的特点;就业对口性很强。看似冷门,实际就业前景不错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严建强教授说:"现在社会上可能还会有一部分人认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很冷门,毕业生很难就业。实际上,相比之下,文博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很不错,当今的文化遗产热、博物馆热、文物收藏热的兴起已经显示了这一专业的潜力。就拿2012年国家文物局的统计看,全国共新建了395座博物馆,平均每天增加1.08座,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可想而知。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国,我国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亟需专业人员进行发现、研究、保护与利用。尤其我国近年博物馆发展速度很快,博物馆的策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中的种种问题急需专业人员的担当。此外,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国际化趋向越来越明显,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家,非国有博物馆1110家。这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2016年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作开幕致辞时介绍的。值得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关注的是,2015年7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颁布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考古专业人员、文物藏品专业人员、可移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讲解员、考古探掘工、文物修复师、古建琉璃工、古建筑工等9个文博行业职业成功列入《大典》,毕业生在就业时可以参考。总的来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相对更加对口,其主要去向是: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教育单位,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以上领域都需要能从事研究、保护、管理、策划、宣传、咨询等方面工作的文博人才。除了就业,毕业生还可以到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毕业生楚色说:"学完这个专业之后,你可以选择去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拍卖行、艺术机构工作。当然,也可以完全离开这一行,干任何你心仪的工作。这个专业是一门小众的学科,不是一门会让你'赚大钱'的专业。博物馆机构的特殊性也导致了行业内的工作流动性不大,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情况很常见。"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觉得今天的内容让你有所收获,欢迎你收藏并分享出去,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看到,你也可以留言说出你的困惑和感想。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想具体了解某一个专业,可以关注我后私信给我专业名称,我会尽快给您需要的信息。

多能明之

2022年中山大学文物与博物馆考研分析(真题、参考书、考研经验)

一、专业目录、初试复试考察内容(2021届)1、专业目录及初复试科目:历史学系101思想政治理论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或244法语(二外)348 文博综合复试专业课:1125018 专业知识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招收全日制/非全日制)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48 文博综合复试专业课:2305024 专业基础课二、初试参考书目(仅供参考)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重要)李晓东:《文物学》,学苑出版社。(重要)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重要)徐坚:《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以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科学出版社。徐坚:《名山:作为思想史的中国早期博物馆史》,科学出版社。科林·伦福儒:《考古学:关键概念》,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社科院考古所。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博卷》。三、录取情况历史学系20年录取名单:统考录取15人,初试最低分326分,推免4人。19年录取名单:统考录取15人,初试最低分321分,推免4人。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20年录取名单:全日制统考录取11人,初试最低分329分,推免2人。非全日制统考录取4人,初试最低分342分,无推免。19年录取名单:全日制统考录取16人,初试最低分320分,推免1人。非全日制统考录取3人,初试最低分323分,无推免。四、复试分数线及录取明细2020年:政治/外语(50分)业务课(180分)总分(325分)2019年:政治/外语(50分)业务课(180分)总分(320分)五、初复试经验初试:在参考书方面,中大并没有为近两年的考研设置教科书。从历年真题来看,王宏钧《博基》、李晓东《文物学》和张之恒《通论》的小部分是必须要重点参考的。“文物与博物馆”,题中之义应当重点把握,即“文物”与“博物馆”将会是这个专业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而从文物衍生的“文化遗产”,和作为博物馆藏品上方来源的“考古”两部分就是应当包括的次重要范围,这四个部分在复习的过程中应当理性分配好时间与精力。以下将考试内容分为四大部份简单叙述一下我的心得。A.【博物馆】大菜来咯!文博专业考试在其他院校的侧重可能是考古或者文物方向,但是在中大是博物馆非常明确。博物馆和博物馆学是两个大类。2017年,所有4道简述题都考博物馆,论述2题有一题考博物馆,合计170分。历年博物馆的题目只要不是开放的,都基本能在《博基》总结出来。但是《博基》最新一版修订也距离现在比较远,因此有一些内容是需要更新的,特别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动态和书中引用的博物馆例子(比如V&A博物馆)都是需要自己搜集资料完善的。《博基》设计博物馆及博物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的前几章是最重要的,必须重点把握。至于后面的章节有的可以取舍,关键是对照真题自己筛滤信息,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需要帮助可以联系我邮箱。B【文物】也是分为文物与文物学,其中文物方面要注意增长见识,平时多看书、纪录片、博物馆等是很有用的。对于文物名称、分类、制作工艺、历代特色、发展历程等方面都要有异于外行人的把握,做到胸有成竹。文物学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注意文物学的方法论、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爆冷)和金石学方面的知识。在文物方面,今年(2017)真题中名词解释占了80%,论述有1道,总分占了114分,是第二个重要的部分。文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单单看书是不够的。对于之前没有涉猎和跨考的小伙伴,更应该增进文物的常识,积累参观文物类博物馆的经验,对于答题、面试和对文博专业的亲近有十分有益。C【考古】在考古方面,可以说历年来都不是中山大学考试的重点。2017年,考古方面的知识只在名词解释出了两道,共16分,都是石器时代的名词。我在备考的开始预计考古方向会增加比重,但是现在看来算计错了。《通论》一书体量大,并不用全部细看,重点关注“概论”部分。同时,《通论》可以算作是半工具类别的专业书,并不是通识类的,因此需要自己以“名词(题目)+自拟答案”的方式总结,不然书中对于应试的知识点是十分散乱的。中大的考古学考点,基本分布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察不会太深,复习到基本的考古学知识和常识就可以了。D【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在2016年及以前都是考试范围之内的,2017年考纲删掉了文遗,我因为不敢完全不看,也做了一点复习,做的时候挺有心得。但是2017年确实一分都没有出,所以备考前一定要先登录中大研究生官网下载考试范围,虽然只有三行字,必须认认真真阅读,注意与去年是否有不同。文化遗产大体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在我国有形文化遗产和“文物”的概念相似,但是在文化遗产的视角下学习,联系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博物馆协会等重要事件与文件,你会发现这里其实能出很多有意义并且开放的题目,也可以用来回答博物馆、文物方面的题目,让阅卷人耳目一新。截至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中山大学总2011-2017年出了7次文博综合自主命题。前四年题目中规中矩,在全国文博综合命题环境下算是比较简单的。2015、2016年题型改革,名词解释成了六道,同时难度增大,出现了比较偏门的难题。到了2017年,回归传统题型,同时难度下降。总体来看,2015和2016年应该是同一位命题老师。虽然对这几年的真题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但是试卷的难易程度并不直接影响得分,因为2016年(最难的一年)的出分情况看来,阅卷老师是给予了很大程度的关照的。也就是说,知识积累是关键,试卷难易不是纠结的内容。复试:中大的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复试是在25号早晨,上午笔试,随后面试,当天出成绩,效率很高很刺激。我提前一天过去了。因为晚上睡得不错,第二天起来精神也很好,不过我还是紧张,紧张的手发抖(我买了一杯咖啡,在马丁堂门口等待的十五分钟里,我基本就喝光了,导致我笔试的时候极其想上厕所,但是时间紧张又不能去,发卷之前我还背了单词,运气非常好的是,正好考到了,所以拿到卷子我心情就很好,罗列了框架就写的很快。今年笔试是两个题目,第一题是试论考古学,文物鉴定,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第二题是结合去过的博物馆,论述博物馆的主要功能。英文翻译大约是与考研阅读长度相当的一篇科普性文章,题目是埃及年代序列。面试部分,在笔试时会抽取面试顺序。笔试结束后,就在一楼中厅等候,然后按顺序进去。今年是有五位老师,坐在一个会议桌的一边,我坐在对面,先是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抽取两个题,我很幸运,抽到了一个考古文化价值,一个博物馆展览策展的看法,这两个题我之前初试就有过思考,所以答的很顺利,老师有夸我答的不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后面的问题就是结合我去过的博物馆将前两个问题综合回答,因为我这个时候心情比较放松,所以我答的也还不错。面试的心态很重要,进去之前会很紧张,就多上厕所吧,进去的时候大方利落,会就会,需要思考就跟老师说需要思考,不会就说不会,不要扭捏,老师都是非常可爱的,而且对我们非常好奇,很好相处。面试完了就是几个小时等成绩的时光啦,我去外面吃了饭又溜达了一圈,很快就过了。下午大约四点半五点就宣布成绩了,老师出来念名单,一切就尘埃落定了。六、考研真题一、论述题(9题任选6题,每题50分,多答不算分,答题前必须抄写题目)1.二十世纪初,欧美国家18个博物馆联合发表了《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声明》,请集合相关理论与近年来西方文化思潮,谈谈你对该声明的认识。2.试论述明代外销瓷。3.论述生态博物馆的早期实践。4.论述夏鼎对考古学的贡献。5.简述中国陶瓷考古的发展史。6.评述苏轼的书法和绘画成就,附以重要作品阐述。7.谈谈汉代钱币认识。8.论述博物馆的导引和动线系统。9.围绕以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就和影响为中心,谈谈你的认识。本文为新祥旭考研独家整理!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公众号:新祥旭广东考研

君有忧色

封声|高校与博物馆人才双向流动 陈履生:让大学博物馆更有专业精神

【事件背景】2019年11月初,成都博物馆馆长李明斌调任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引发文博界的关注,还有不少观众在成都博物馆的公众号里留言表示不舍。近年来,文博界专家前往高校任教或高校博物馆任职似成趋势,此前,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前往复旦大学任教,西安博物院院长张颖岚前往浙大任教。高校对文博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彰显。然而,前不久重庆大学博物馆卷入赝品风波,引发全网关注。在此背景之下,文博界专家进入高校博物馆任职,得到业界认可。高校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掌舵人?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吉林艺术学院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陈履生。【人物简介】陈履生,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2011-2016)。现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吉林艺术学院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兼任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湖北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建有“陈履生美术馆”(常州)和“油灯博物馆”(扬中、常州)。陈履生文博界的专家或馆长流向大学博物馆正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或者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趋势,可以说明大学博物馆在中国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这是大学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强的历史过程。高校与博物馆人才一直双向流动在这发展中既需要专业的人才去指导建设和管理,又需要专业的人士去开展相关的教育和活动来带动博物馆在校园中的共识。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相继开设了文博专业或者艺术管理专业,也需要有实战经验的博物馆专家到大学去授课,去引领专业发展的方向;或直接去管理大学博物馆。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博物馆在大学中的地位在现阶段有了明显的提升。当然,这与过去大学历史系中的文博课程有一定的关联,也和已有的文博专业设置有一定的关系,还反映出大学与大学中的文博专业正全面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样一种人才的流动是大学博物馆或者博物馆专业在发展中的一个中间的过程,而这种流动实际上一直出现在中国的文博界之中。过去数十年间,不仅有大量的文物考古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在博物馆就业,也有大学中的著名教授到博物馆中任职。这种双向的流动,造就了中国文博界和高校的特别的关系。比如原南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系主任朱凤瀚于1998年调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后来升任馆长、党委副书记;2005年又调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毫无疑问,博物馆的专家或者博物馆的馆长以他们多年对于博物馆的认知或者对于博物馆的研究,到大学从事专业教学,或在大学博物馆从事管理工作,是最合适不过的。现在有很多从国外学成归国的一些文博专业或者是相关联的艺术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等,回到国内往往会遇到水土不服,因为中国公立的博物馆、美术馆的体制与传统、管理与方法,都与西方国家不同,他们所学的很多知识与中国公立的博物馆、美术馆的现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而这样的问题不是短时间所能磨合的。因此,用自己的专家和经验来管理自己大学中的博物馆,或培养文博专业的人才,让这些学生在走向未来的博物馆工作之中能有比较合适的专业基础。显然,这正是当代中国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天,我们在建立中国博物馆学的道路上已经开始迈出了一步,而这正是以中国蓬勃发展的文博事业为根基的,大学博物馆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大学博物馆在大学不仅关系到博物馆,还关系到大学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专业,还关系到育人。文博专家将改变高校博物馆格局很多文博界的专家、博物馆的馆长或者是博物馆的管理者等,他们有许多是考古或者文博专业出身,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积攒了很多专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而这些经验和知识并不仅是书本上的那些内容,而是在自己工作实践中所摸索和积累出来的针对所在地区文博事业的一些具体的内容。显然,这些基于经验和实践的具体的内容与学校中一般的博物馆概论或者是文物考古专业的教学内容相比,有许多是超越了书本的知识和学校所学。因此,在这样一种人才的流动之中,对于大学博物馆的建设、管理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和提升。近年来大学博物馆在整个大学建设中的显著变化,是成了一项指标。所以,就有了必须。因为这样一种变化就需要更好地建设、管理。这之中人才非常重要,而大学博物馆现在紧缺的是人才。很多大学的博物馆是由大学中的历史或者文博专业的老师去兼任管理工作,而且有一些大学的博物馆没有专职的人员,这就暴露出大学博物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在能够调入一些博物馆的专业人才去管理博物馆,相信这会带来整个格局的变化,其中既有大学博物馆之间的比较,又有大学博物馆与所在城市博物馆之间的权衡。如果没有基本的格局,而只是多了一个大学的部门,只是多了一处场馆,那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大学博物馆从没有编制到有了编制;而有了编制就会扩大博物馆的规模;有了编制也可以更多的在专业方面去努力和发展,使博物馆逐步走上正轨,在收藏、研究、展览、教育、交流等多方面显现出大学之大的专业气象。馆长最起码有专业的精神和敬畏对于每一家大学博物馆来说,馆长都是非常的重要。一馆之长至少应该受过专业的教育,或者有专业管理的经验,最起码应该有专业的精神和专业的敬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管理博物馆,而管理的前提是认识自己的博物馆,尊重历史与发展。但是,现实中有许多大学博物馆的馆长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经验,往往是考古专业转行而来,或者由主管机构任命而出。当然,他们有一定的文博知识,但不具有博物馆管理的经验。其中还有一些兼职的,还有一些因为有了博物馆的建置而成为馆长。这是一个体制的问题。在大学博物馆中,因为有与大学的关系,馆长一方面需要和大学最高领导的默契,更重要的是要磨合与大学相关专业的关系,比如说在艺术院校,美术馆的馆长要和艺术院校中的数十个专业相联系。而综合性大学的大学博物馆和大学中的很多专业也都有关联,这是和城市中的博物馆所不同的。那么,面对这种关联,需要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在专业方面,大学博物馆的馆长在建立和维护专业特色方面要不断努力,不能是有一任馆长就有一个特色,各做各的。大学博物馆的馆长除了首任,其后的接续也很重要。西方的一些大学博物馆正是在百年的接续中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使博物馆成为大学的骄傲。大学博物馆的馆长可以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也可以在博物馆中表现出自己的专业特长。馆长如同伸出手来的五指,又长又短。即便没有专业而有为博物馆发展的心血和努力、热情和作为,那也是博物馆的幸事。不管怎么说,对于大学博物馆的馆长来说,就是要尽责尽力。基于体制的原因,我们的大学博物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健全相关的联系,使得大学博物馆在一个相互的关联中能够显现出大学存在的特色。大学博物馆的特色很重要,能够创造和维护特色的馆长也很重要。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整理

玫瑰

馆校合作让顶级艺术资源“物尽其用”

■本报记者 舒抒 刚刚过去的周末,预约到西岸美术馆参观的市民游客佩戴好口罩,出示“随申码”和预约码后,井然有序地进场。其中,一批特殊的小观众引人注意,他们的目标是参观“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而为这群小观众提供导览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大四学生陆雅磊。 这次导览是小陆本科阶段一门专业选修课的期末考试。去年5月,西岸美术馆与华师大启动馆校合作,从专业讲座到现场教学,再到日前双方首次在美术馆实地开展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学分评估,西岸美术馆作为近年来上海“一江一河”沿岸的新晋文化地标,正成为艺术教育反哺公共文化生活的新载体。 观察社会的新型窗口 2019年11月西岸美术馆落成后,在“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中展出的来自西班牙艺术家克里斯蒂娜·伊格莱西亚斯的装置作品《无题(通道II)》(下简称《通道II》),就因其光影变幻的布景,迅速成为观众拍照打卡、晒朋友圈的“优质素材”。 华师大艺术教育系大二学生陶佳音等人在为“艺术概论与鉴赏”这门课的期末成果发表选择主题时,《通道II》成了深入挖掘的焦点。很快,他们发现,装置表面遍布的英文字母似乎都能连接成单词,甚至完整的句子。查阅美术馆提供的资料后,几位小年轻遇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作品表面的单词都来源于小说《瓦泰克》,讲述的是阿拉伯王朝的故事;坏消息是,翻遍全网,只能找到小说的德语版,无法了解具体内容。 就在项目面临停滞时,组员们在华师大图书馆“泡”了几天后终于发现,原来学校的“宝藏图书馆”里恰好有《瓦泰克》的中文译本。在成果展示中,同学们不仅将《通道II》这一“网红”作品的同款材料带到现场,请观众触摸、感受,还在展馆中预先拍摄了舞蹈视频,配上“暗黑”滤镜渲染氛围。通过多次到美术馆现场观察、分析,同学们不仅对作品做出了艺术价值判断,也提出了来自社会层面更深层的思考。“小说讲述的是人因为贪婪而自食其果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对当下的我们也有启示……面对诱惑和压力,应该如何做出选择。”陶佳音说。 华师大校外艺术教育课程实践基地负责人汪洋介绍,去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此次学校借助馆校合作契机,将“艺术概论与鉴赏”和“校外艺术教育”两门课程的成果发表与现场考核迁移到美术馆,开辟了一个新型的艺术教育试验场。 他表示,与西岸美术馆的合作更聚焦“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的内容本身。“2019年,杜尚、康定斯基等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打包’来上海,而且展览时间有一年半之久,这本身就令人激动。”诸多艺术流派的稀缺作品首次完整地在国内展出,这使本土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原先只在课本上看到的内容。馆校合作模式,则将这一顶级艺术资源“物尽其用”。“同学们在成果发表会上提出的思考,就是最好的证明。” 培育人才的丰饶土壤 德国画家保罗·克利与西班牙画家胡安·米罗的画作都偏向抽象派、超现实主义风格。但在陆雅磊设计的主题为“符号的秘密”这一导览与工作坊项目中,前者的抽象画《港口与帆船》,与后者的作品《加泰罗尼亚》,被大胆地介绍给了一群只有4—8岁的小朋友。在1小时15分的时间内,她带领20名小朋友观察两幅大师画作,并使用专业的VTS(Visual Thinking Strategy,视觉思维策略)鉴赏法展开分析和联想。参观展览后,小朋友们还参加了主题为“我也是米罗”的工作坊,根据学习清单逐一解锁情景关卡,最终,像米罗那样自己发明一个符号密码,创作一幅充满想象力的画作。 1999年出生的小陆正面临就业选择。从小喜欢美术,把凡·高视为偶像的她,希望毕业后能成为一名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因而,此次她选择了色彩颗粒丰富的抽象派作品,想让小朋友们也跟自己一样,从小感知不同的艺术氛围。在美术馆实地完成“校外艺术教育”期末汇报,面对面对孩子们进行公共艺术教育,让她感触颇深。“原先担心孩子们年纪小,看不懂抽象派作品,没想到他们的反馈很有诗意。”小陆说。一位小朋友看到《港口与帆船》中画家频繁采用紫色、蓝色和绿色,马上说道:“这是一个晴朗的天气,因为阳光洒在水面上就是这样五光十色的。”在随后的工作坊中,这位小朋友也采用了同样的色彩来绘制主题为“夏天”的作品,而非人们惯常描摹夏天的暖色调。“成年人没有的想象力,孩子们反而能感受到,这给我的触动很大,也说明公众艺术教育完全可以‘从小朋友抓起’。”陆雅磊说。 汪洋告诉记者,艺术教育专业的不少毕业生,未来都将从事一线美育教学。在上海,包括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西岸美术馆在内,诸多地标性艺术场馆都与高校展开了馆校合作,将公共教育纳入场馆功能中。记者从西岸美术馆了解到,自2020年5月以来,已有5所高校近500名师生和1万多名公众参与了该馆的各类馆校合作活动。其中,西岸美术馆与同济大学开展的“蒙德里安社区”儿童建筑工坊,基于大师蒙德里安标志性的红、黄、蓝、白色块与几何线条,引导孩子们围绕自己生活的社区,创作同类风格的作品。 眼下,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的第二个常设展已进入筹备阶段。随着西岸艺岛(ART Tower)的落成以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进驻,面向高端、国际化、复合型的艺术文化产业人才仍将是“稀缺资源”。通过馆校合作,帮助顶尖艺术资源在教育普及中发挥其历史价值,不仅能更好地反哺公共社会文化生活,也将为上海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更丰饶的土壤。

古今不代

在北大学考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钟芳蓉三位“大师兄”现身说法

从高分报考古被疑没“钱途”,到喜提全国考古圈“团宠”、北京大学点赞、樊锦诗先生回信……过去一周,湖南留守女孩儿钟芳蓉和北大考古屡次登上热搜。在北大学考古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本端记者采访了3位从北大考古学本科一路读到博士的燕园学子,他们讲述了在这个“冷门”专业中的求学故事。课堂中“穿越”古今五千年“十年,我见证了考古专业从‘调剂专业’到‘网红专业’的飞跃历程。”与部分同学被调剂到考古专业不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奚牧凉是主动为之。他是理科生,又被考古的神秘感深深吸引,高考时无法直接报考古专业,于是先选择了文物建筑专业,刚入学就“曲线救国”,申请转至考古专业,“幸好,开明的学院批准了我的申请,呵护我的考古梦。”本科求学期间,奚牧凉在山东东平陵参加考古实习。北大考古实力相当“硬核”,这是中国高校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这里的课程体系设置丰富而完备。奚牧凉说,对于本科生,除了常见的公共必修课、通识课以及中外历史、考古学导论、博物馆学概论、古典文献学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之外,“硬核”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前人挖出来什么东西”,即中国考古发现成就,主要是《中国考古学》,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时代大致分为6个时间段,三个学期内,6位老师将带来6次课程。还有多种专题类课程,包括《中国古代陶瓷》《中国古代青铜器》《丝绸之路考古》《地中海考古》等。第二类是“怎么挖”,主要是从事考古工作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类课程,包括《田野考古技术专题》《动物考古》等。第三类是“真刀真枪地去挖”,主要是田野考古实习,12学分的课程,持续一学期,安排在大三。来自河南商丘的卢亚辉2009年考入北大。他坦言,入学前只从电视栏目中零星获取了一些知识,“选择考古,更多是出于圆梦北大的现实考虑。”入学后,卢亚辉发现,幸福感很高,可以聆听名师讲授丝绸之路上下几千年的考古往事,也有机会了解周原汉墓的新看法,还能向老师请教版本目录的艰深学问。因为学院隶属于北大人文学部,很多学部内文史哲课程可供自由选择,例如《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哲学》《西方文明史导论》等。“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去历史系、中文系、社会学系等兄弟院系‘蹭课’,扩展自己的知识眼界。”在本科和博士阶段,卢亚辉自己就旁听了不少历史系的课程。卢亚辉(右1)在内蒙古辽上京遗址与同事合影。除了传统教学,位于北大西北角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也成为考古文博学院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家可以第一时间品读最新展陈,也可成为志愿者,为公众讲述考古发掘背后的故事,前年,这里还专门办展,回溯北大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工地上见证古老文物“重见天日”在北大学考古,若论最难忘、最独特的经历,非田野考古实习莫属,这是延续60多年的老传统。如今,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已在陕西等多个“文物大省”建立了14个考古实习基地,每一届考古专业的本科生前往基地,大家戏称组团“挖土”。据统计,自1990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评选“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以来,北大师生参与的重要考古发现已达34项,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对田野考古的重视和大力投入,让北大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田野考古课程中独树一帜。不少学生就是在考古实习中,见证了古老文物的重见天日。2003年年底,北大师生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附近意外地发现了两片先周时期的甲骨,是我国首次发现的龟背甲骨,上面刻画的文字多达50余个,刷新了在此之前全国在一片甲骨上发现32字的纪录。2014年,同样是在陕西,由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周原遗址考古发现一套豪华的“青铜马车”,堪称西周“第一豪车”。2011年10月,北大考古专业学生在周公庙遗址实习时,清理一个史前房址的地面与灶坑。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徐斐宏大三时,也曾在周公庙遗址参加田野考古实习。当时,发掘区被划分为一个个整齐的长5米宽5米的方块,名为探方。每位实习生都成为“探长”,既要俯身刮土,又要静坐绘图,在民工辅助之下,初出茅庐的他们要根据土质、土色等信息,仔细辨别待发掘的遗迹单位,透过蛛丝马迹确定下一步发掘计划,并完整记录相关信息。2012年1月,北大考古专业学生在周公庙遗址实习发掘区的“完工照”。“我的探方比较复杂,涉及20多个不同时期的灰坑,指导老师的要求也很严格。理清探方里各个遗迹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挖明白’,的确费了不小的功夫。”徐斐宏认为,收获也很大,“能接受这样系统、完整的田野考古训练,令人非常难忘,是一笔能受用终身的财富。”奚牧凉的实习地在山东东平陵,他解释,这里过去是一处城址,相当于汉代济南郡国衙署所在地,他们的任务是发掘配殿建筑。他的探方里发掘出了一份类似石磨盘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柱础石,虽不起眼,但是连续好几个探方都挖出了柱础石,联系起来就有价值了,它标示出这个房子的柱网结构。”就连小小的铺地砖也有用处,他说,“铺地砖的朝向与建筑走向类似,能代表建筑的位置。”古代建筑的柱础分为明础、暗础,开工前,指导老师叮嘱,如果有坑预示可能是暗础,千万不能挖没了,奚牧凉花了很长时间观察土层,以辨别是否有坑,“后来证明是明础,我如释重负。”他说,通过这次发掘,了解到了汉代建筑结构特点,借助遗址布局,可以研究宫殿与城址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考古实习,是一道分水岭,更是试金石。有人结束实习,毅然决定转行,也有人初尝考古魅力,继续跋涉。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当年正是参加北大教授、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带领的田野实习时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与之结缘。她说:“我来敦煌就是运用老师传授的知识,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几十年后的2006年,她完成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第一卷初稿后,还专门送给宿白先生过目。卢亚辉的实习,也在周公庙,有一幅画面,即便过去多年,仍在脑海中回放,发掘一座先周墓葬时,需要拍照摄影,“那会儿无人机还不普及,只能竖起梯子或把梯子横在墓口,60多岁的刘绪老师就这样挎着相机爬来爬去!”或许这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一种要追求的榜样,从那时起,卢亚辉坚定了从事学术之路的决心。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刘绪(正中)、孙庆伟教授(左3)带领卢亚辉(右1)等学生在陕西岐山周原遗址开展考古实习。考古江湖青睐全能型“后浪”在北大学考古,徐斐宏认为,不仅收获了学识,思维方式也得以训练。他说,开展考古,首先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的基本时空关系,考古学最基本的方法——地层学与类型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此为基础,再以相互联系的视角考察遗迹遗物,“不光是考古,干其他行业或者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可以应用这种思维方法,这一招听起来简单,但是很实用。”燕园求学十载,除了学术的熏陶与人文的浸润,卢亚辉认为,自己还深刻体会了两个字——坚持,“是像樊锦诗先生一辈子对一件事的坚持;是自我学术训练,遵守学术规范的坚持;是做好学术规划,驰骋于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聚焦重大学术问题的坚持;是潜心学术,耐得住寂寞的坚持。”卢亚辉如今已成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青年学者,他像许多前辈一样,执笔著文,为历史写生。进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之后,何岁利与卢亚辉在雄安鄚州城从事考古工作。至于网友们担心的没“钱途”,卢亚辉并不赞同,优秀的学生可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里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亦可以在田野里挥舞手铲,释无字天书。奚牧凉的博士研究方向相当小众,聚焦于公众考古、文化遗产与社会关系,他开玩笑,与考古相比,“这个方向更孤独”。身为“90后”的他,找到了新的研究工具,他创办了公众号“挖啥呢”,从事考古相关的科普,分享考古圈日常,也发表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借此观察社会现象。他还关注抖音上的文化遗产和考古,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背后可能映射着当代社会对于政治、集体心态和历史的态度。”“我们有幸见证一个中国考古转型的大时代,有着无数学科增长点亟待年轻人的挥洒才智。”奚牧凉分析,目前,中国考古的前景也绝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唯一一种模式了,传统的考古学生少有通晓理科者,但现在几乎每个考古流程都仰赖科技的帮助,酷酷的考古极客会越来越吃香;考古在社会公众间越来越热,但真正擅长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的“社会人”,仍屈指可数、被千呼万唤;更深层次的,还有那种精通外文、放眼世界的综合性人才,他们关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思考中国考古之于世界考古理论与方法流变的位置,甚至在未来他们之中就有人将重构中国考古的学科范式。他说,这些都是钟同学等“后浪”们大有可为的方向。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敏编辑:王海萍流程编辑:王梦莹

撒布

央美艺术管理系上岸心得弘时央美考研

央美艺术管理系上岸心得弘时央美考研学院背景与专业介绍: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2016年从人文学院中分支出来单独成立学院并招收本科生与研究生.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是在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活动,包含了展览策划、艺术管理、美术教育、文化产业、博物馆与公共教育、艺术治疗等专业。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在成立短短几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余丁院长的带领下,与许多专业院校合作,聘请外教,大力发展中国艺术管理与教育事业。2020届考研是艺术管理系本科生第一届考研,因此考研题目出现变化,根据不同的方向会考察不同的科目。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考试科目还是以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为基础,如果选择艺术管理方向,需要考艺术管理学概论这一科目,如果选择教育方向,则需要考美术教育史。这组成了艺管的考试科目: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美术教育史或艺术管理学概论。每科满分150分,总计450分。学员情况:天津市某二本院校设计类考生,本科阶段只接触过美术史和艺术理论,十分浅显。对于艺术市场与展览方向很感兴趣,6月份毕业后开始准备,12月考试一战上岸。政治英语两科均60+,三科专业课合计350+。小编远程采访了这位同学,将他的话总结成了几个大问题对话学员弘时:用简短的几句话评价一下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质上和人文学院没什么区别,他们只是侧重的方面不同,都是以美术史为基础的学科,都有着很广阔的前景。艺管可能更加侧重于实践。因为能搞理论的只是少部分人,我觉得我可能就适合偏重于实践的专业。弘时:你是如何备战的,每科尽量都说一说公共课是英语和政治,这都一样。学硕都是英语一,艺管这科考上的普遍英语都很强,平均分在60以上,所以英语很差的考生,就要尽早准备,每天背单词,把历年的考题先拿来做,主要是单词,要反复过。制定学习计划,不能大玩放松可以、少喝酒,一玩心就散了。政治确实没什么好办法,各路参考书都差不多,买来了刷题就行,必须要做题,光看书不行。想看书的话,可以把大学课本拿来看,但是一般人不会这样做的,工程量大又没效果。艺术概论这一科看起来只有一本书,王宏建老师的《艺术概论》,但是还是有一些参考书需要读,邹跃进老师的《美术概论》,叶朗老师的《中国美学史大纲》,陈平老师的《西方美术史学史》。不论艺管还是人文,都是以学术体系作为基础的学科,只看《艺术概论》是不够的。中国美术史在去年出了一本新教材,橘黄色封皮的。加上原先的课本,清华和央美合著的绿色的那本,基本就差不多了。如果再想看一些学术类的,那就读一读开放的艺术史系列丛书,这一类学术的。因为中外美改到了一张卷子上,考题是肯定会缩水的,2019年还是两张卷子。世界美术史除了课本和绿色的那本以外,还应该看看邵亦杨老师和李建群老师合著的那两本西方美术史(原始到17c 和17c到当代)。今年奚静之老师还出了一本俄罗斯美术史的书,有能力的话也应该看看。艺术管理学这一科第一年考,参考书就是《艺术管理学概论》,但是艺管的本科生是有这一科的,所以如果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考生,应该尽早准备,先买来书看。一年考肯定不会太难,考题也是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和大题,美院美术史系和艺术管理系一直是这个出题思路,客观题不少,所以难度才大,要学的东西很多。美术教育史这一科也是第一年考,参考书就是《美术教育史》,同样的艺管本科是有这一科的,没接触过的话一定要尽早买书先来看。弘时:给以后的考生一些建议当然是尽早准备,没书的买书,没练习册的买练习册。考艺管就要从现在起关注艺术领域的大事,双年展啊这些都要关注的。大的艺术机构、美术馆也要关注一下。学术领域的事件一定也要关注,老学者、艺术家,尤其是在美院历史上留下过脚印的那些。弘时:有什么好的看参考书吗我刚才说到的那些以外,美院官网给艺管专业出过一个书单,应该买来看,起码要看过,知道都说的是什么。在这里附上。弘时:最后在和读者们说两句备考环节一定要有个学习计划,买对书,报好班。考研无捷径可走。注意报考流程的邮寄资料等等,别忘了。人文和艺管的初审都会根据第一学历和提交的论文刷人的,论文不要糊弄,否则可能初审就被刷。本科是美院的也有可能被刷掉,所以不要掉以轻心。有些老师的报考人数很大,余丁、郑勤砚、赵力、张子康教授等等,因此想报考一定要提前联系老师。希望各位考生提早备战,从现在就该开始了,逐步进入状态。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放弃幻想,脚踏实地,学术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考上中央美术学院。

漫画家

探秘国博文保院:143万件文物的“健康服务”中心

北京南四环附近的一座小院里,文物修复师王博遇到了职业生涯最大的一次挑战:修复一件收藏在西藏的清代罗汉拓片。埋头3个多月,这件被岁月磨损的斑驳拓片,仍没有完工。王博找到所有合适的原材料,捏着镊子,将一片片针眼大小的纸片,补进原画中。这间院子是国家博物馆文保院所在地,国家级“文物医院”,保护修复国博文物的同时,每年还要为全国各类机构提供大量文物修复、复制等协助工作。12月3日,新京报记者走进国博文保院,探秘这所此前极少公开的“文物医院”。书画修复师王博在修复一件罗汉拓片。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一位修复师自制的书画修复工具。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蝉翼薄纸修补清代拓片王博正在经历耗时最长的一次修复。作为国博书画文献修复研究所的文物修复师,他已在工作台前坐了三个多月,面前这幅清代罗汉拓片只修了大半部分。罗汉拓片来自西藏,由外单位委托修复。王博刚接手时,拓片上密密麻麻布满裂纹,黑色的纸面裸露出大量暗黄的底色。“这张拓片装裱时直接贴在了布上,布与纸的韧性是不一样的,长年累月,布就把纸撑破了。”王博说,书画装裱很有学问,比较讲究的方式会在书画背后用三层纸层层贴合,防止书画破损。他找到厂家专门定制六级棉连纸,这种纸薄如蝉翼,通常被用来做甲骨、青铜铭文的拓片。反复挑选、调试墨色后,他调出满意的颜色,可以与罗汉拓片经过数百年折旧的颜色假以乱真,把六级棉连纸拓黑。修复时,王博用镊子挑出针眼大小的一点六级棉连纸片,一片片修补拓片的缺失。最难的是右下角的文字,缺失情况严重,他要将每个文字四周一点点补齐。就像阳文篆刻需要剔除四周,文字自然凸显,王博要把四周贴齐,文字才能恢复原状,这考验着他的细致和耐心。除了王博所在的书画文献修复研究所,这家“文物医院”还下设环境监测研究所、藏品检测与分析研究所、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器物修复研究所、油画修复研究所。据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院长周靖程介绍, 6个研究所基本涵盖文物保护、修复的主要领域。国家博物馆的143万件文物,在这里获得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同时,文保院还为全国文保行业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和协助修复。书画修复师吕雪菲多年来复制临摹了众多珍贵书画。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80后炼成“临摹圣手”文保院一间屋子里,吕雪菲沉浸在一幅山水临摹中。书法科班出身的她,最主要的工作是临摹复制书法作品。国博文保院延续了传统的师承制模式,新员工入职后由师傅手把手教,磨炼3年,经过评审出具报告,才能出师独立承担修复任务。目前全院有40人左右,绝大部分是文物修复师,有的精于分析、有的善于修复,每个人都有绝活,其中,“80后”已经成了主力军。吕雪菲师承的绝活是临摹复制。很多博物馆里都有“大神”级别的复制人员,吕雪菲的师傅王秋仲就是其中一位。王秋仲在国博工作45年,临摹了3000多种、5000多件作品。如今,王秋仲已退休5年,返聘再干几年,这意味着,不久后吕雪菲将成为国博唯一的手迹类文物临摹复制人员。复制藏品是国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用途包括为珍贵文物作备份,作为文物“替身”对外借展,回馈捐赠者及家属等。从中国人民大学书法专业硕士毕业后,吕雪菲就来到国博文保院。迄今8年间,她复制了约280余件藏品,大部分为书法、手迹类藏品,也有少量绘画。依据传统,书法临摹都使用双钩法,但是师傅不提倡,因为“双钩”的字死板,墨色一样黑。于是,师徒俩都直接写,然后作修整,这对下笔功力要求更高。毛笔书法藏品只是一部分,吕雪菲复制的书法手迹可谓五花八门,有胡适《科学概论》讲义手稿(钢笔)、周恩来亲笔起草的亚非会议补充发言稿(铅笔)、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梁家河考察时的午餐费用收据(签字笔)……每一种载体、介质特性不同,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办法,只能想尽各种方式。比如,有的钢笔字迹浓淡不均,吕雪菲需要试各种颜色的墨水,一个字分好几步、用不同的笔写成,有的墨色实在找不到,还要用毛笔“冒充”。铅笔字年代久了,经过摩擦显出“毛茸茸”的模糊感,为了复制这种感觉,她先尝试用手指摩挲,后来发现棉花是很好的帮手。复制安徽凤阳小岗村生产队包干到户合同书时,18个农民的指印难住了她。她仔细分析了每个手印的墨迹形状和指纹形状,然后对照自己的10个手指的指纹,充分利用自己的手指复制了18个指印。“每件藏品的特点都不一样,只能想尽一些办法。”吕雪菲说,对细节“魔鬼般”的苛刻要求,来自于她对自己的高标准,“必须无限趋近于原件。”国博文保院使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可将文物细节放大10万倍。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修复师正在清洁一件青铜器。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离子色谱仪问诊青铜器如今,很多文博机构都建立了文物修复部门。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博物馆就有了“文物医院”。1950年,革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筹备处成立时,即设立了文物复制机构。上世纪60年代,科技开始进入文物保护领域,革命博物馆成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后来演变成文物科技保护部。2018年,国博内部机构改革,文物科技保护部与艺术品鉴定中心科技检测室合并,成为如今的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在文物修复领域,国内很多大型博物馆都有主打品牌和特色,修复方法和理念也有独特性。国博文保院经过半个多世纪摸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尤其在金属器物修复方面,国博文保院在全国知名,后母戊鼎等国之重器保护修复,成为经典案例。青铜器修复是国博文保院的强项,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全国的青铜器被送进文保院,请求协助修复。这些器具大多出自商周时期,历史久远,浑身铜绿,存在断裂、残缺、腐蚀、硬结物、层状堆积等多种损害。国博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已进入高科技时代。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修复师张然告诉记者,光是青铜器的表面清洗就有很多招数,根据实际情况,除了人工工具清理,现在还能用上超声波洁牙机、激光清洗机等设备。但修复师一般慎用化学试剂,因为化学材料可能使文物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改变。正式修复之前,青铜器要先经过一个环节——体检。藏品检测与分析研究所里有30多台设备,专为各类文物做体检。其中一台离子色谱仪,能检测青铜器的氯离子浓度,青铜器存在的“青铜病”,主要就是氯离子导致的。利用这些设备对文物全面检测以后,会形成一份健康报告,根据报告制定修复方案,专家评审通过,才开始正式修复。这是国博文保院文物修复的标准流程。文物修复过程中,也会持续检测,随时掌握文物健康情况。修复师正在进行油画修复。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油画修复探索新课题“文物医院”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国博的油画修复研究所,就是去年新成立的。国博藏有400多幅油画,大多是国内画家的画,也有部分来自苏联等国的国礼。中国油画只有近百年历史,油画修复行业还不成熟。研究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需要特别谨慎小心。“走一步,问三步”,研究所负责人赵丹丹说。国内经验不足,是目前油画修复最困难的一环。赵丹丹表示,中国油画不仅历史短,而且与国外的材料、工艺等都有区别,很多经验无法复制。“如果说我们是‘文物医生’,那面对的病人都不一样。”“文物医院”的工作也有助于文物研究。比如,油画修复保护过程中,第一步的“体检”之后,“医生们”对藏品的材质、工艺,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检”时,为了不损害藏品,研究人员要取出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样本,利用仪器检测分析。据赵丹丹介绍,检测成分是为了检查病害,然而也能够获得更多“新发现”。她展示两个从同一幅画取出的红色颜料样本,看上去颜色一样,但检测结果显出了差异。这说明,这幅画曾经在完成后,又经历了修改。“这让我们对藏品的历史,有了更多认识。”赵丹丹说。新京报记者 倪伟 协作记者 浦峰编辑 张畅 校对 李项玲

樊然淆乱

北大喜提团宠小师妹!还有24高校设考古学,他们学什么毕业去哪

高考分数676,很高吧!报考考古专业,很冷吗?“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选择北大考古专业”的新闻在微博上引发热议,这边是部分网友直言“专业冷门”“没钱途”“不容易找到好工作”等,那厢是文博界送礼力挺。比起网友们对其前途的“关爱”,钟芳蓉发微博回应她的选择更注重内心,“我从小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当晚,钟同学就收到偶像樊锦诗先生的鼓励:“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这位新入门的考古小师妹也成为考古圈名副其实的“团宠”:不仅有偶像的鼓励,而且考古界大佬们也发声支持,送上大礼。目前,已有10余省份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馆等机构为钟同学送上文创产品、文物图录、考古工具等“考古大礼包”。全国25所高校开设考古学专业其实,不要以为北大考古学专业就很平常。北大作为顶级学府,报考难度可想而知,而北大也是最早开设考古的院校,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中心”。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了以马衡先生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也就是今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前身。在几代学者努力下,专业发展壮大成为基础设施完整、学科覆盖面宽、教研力量雄厚的考古文博学院,为中国考古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而来自欧美、日本的学者、探险家打着考古、探险旗号,在我国西北地区实际行着盗掘活动。在此背景下,考古学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界瞩目的焦点,也催生中国高等院校的考古专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数据显示,除了北大之外,还有24所高校开设考古学学科,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实力也颇为强劲。得益于陕西及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下、地上文物资源,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科评估也为最高等级的“A+”。西北大学考古学发展历史悠久,其研究起始于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历史学系考古学组对张骞墓的调查发掘。西北大学于1956年设置全国第二个考古学专业,经过60多年发展,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已经成为国内一流考古学科,是我国文物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考古er们都在学什么?考古学是什么?简单而言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考古工作者们要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遗物,多埋藏在地下,必须通过发掘、鉴定、分类等复杂的工作,才能使实物资料得以系统、完整地收集起来。考古虽然属于人文科学领域,但由于其研究基本方法是田野调查和发掘,具有极强实践性,因此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这样介绍考古专业的:考古专业具有文理交叉性质,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较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因此,想要在考古圈乘风破浪,不仅要学好历史,还要具备现代科学素养与实操能力。这点体现在各高校课程设置上,考古专业课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等通史类必修课,考古学导论、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博物馆学概论等专业必修课;另一类为实践课程,包括田野考古、文物修复与保护、博物馆学、遗产规划等。*各高校考古学专业课程词云图。逾七成考古毕业生继续深造“你们就是官方盗墓吧?”受《盗墓笔记》、《鬼吹灯》等文艺作品影响,公众眼里的考古从业者多是干着“下古墓”、“挖文物”的活计。然而,考古er们能干的可不止这些!教学、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古玩鉴定、拍卖,甚至卖汉服……这些工作考古er们都能做。考古学毕业生去了哪里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官网信息发现,考古学毕业生流向以继续深造为主,例如吉林大学近四年来考古学本科生保送、考取研究生比例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6%;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学生超过70%继续深造;山东大学考古学毕业生70%以上进入北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重点院校继续深造等。没有继续深造或者考古学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主要在大学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或者到博物馆、拍卖行、文物商店或海关,从事文物保护、古玩鉴定以及拍卖等工作。例如,郑州大学40余年来已培养学生800余人,毕业生遍及国内各大城市及省内各主要文物考古部门,部分优秀毕业生任职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等单位。考古毕业生平均月薪6800元职友集数据显示,全国考古学就业招聘月薪以4500-5999元占比最多,达36%,平均月薪6800元。此外,2019年人才招聘市场对于考古学专业毕业生需求相比2018年也提高了5个百分点。招聘信息对考古学专业毕业生经验要求以1-3年工作经验占比最多,达71%,学历以本科学历要求占比最多,达54%。正如钟芳蓉受樊锦诗先生影响走上考古这条路,当年她也深受常书鸿等老一辈考古人对考古事业恪尽职守的精神的影响,才守在敦煌40余年。考古学家贾兰坡在晚年经常撰写科普类文章,希望能“和小朋友打交道”,因为他最担心“这门清贫寂寞的学科出现人才的断层,后继无人”,因而亲自培养教导一大批考古人才。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中国考古研究才得以发展、壮大。但是,如果仅靠热爱,考古这个“冷专业”还是很难“热起来”,更多就业岗位与更好的就业前景,才能使这个需要坐冷板凳的事业发展得更为持久。每25万人将拥有1家博物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显著提高,达到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与此同时,文博人才培养“金鼎工程”明确,“十三五”时期培养各类文博人才1.8万人次以上,在文物重点领域培养领军人才20名以上。诸多措施显示,未来我国文博事业将会迎来新发展,届时考古专业毕业生们面临的不再是有没有工作的难题,而是去哪工作的烦恼。【链接】考古相关十大微热点事件近半与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关联湖南留守女生钟芳蓉选择北大考古专业,一时之间冲上微博热搜。7月23日湖南高考成绩陆续公布,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676分的好成绩,当晚50余老师乘坐9台车,抱着烟花炮竹走了30多里乡间道路到村里报喜,村民们也放起鞭炮庆祝。钟父说自己一直在外打工,听到成绩时激动落泪。微热点数据显示,7月23日至29日,湖南留守女生钟芳蓉考出676分成绩的新闻热度没不高,直到7月30日钟芳蓉透露已经决定就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之后热度开始加强,很多网友在微博留言或评论说“考古专业冷门”、“以后可能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不选个能赚更多钱的专业?”等,8月2日话题热度达到峰值,与多个省市考古研究机构向钟芳蓉送出“专业大礼包”有关,钟芳蓉当天还收到“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赠予的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并鼓励钟芳蓉“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梳理发现,微博上与考古有关的十大热点事件,前三均与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有关,前十热点事件中也占了一半。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数据采集分析:袁炯贤 实习生 黄芮雯设计:林泳希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微热点、职友集等【来源:南方都市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