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借来的博士学位始终需要还,中国科学院大学收回祝卓宏的博导身份骆驼圈

借来的博士学位始终需要还,中国科学院大学收回祝卓宏的博导身份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公告2019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公告,收回博士生导师祝卓宏的博士学位,对于一名已经毕业很久,甚至成为中科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的教授,这无疑是令人震惊的决定。从新闻的后续披露,并不是祝卓宏教授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而是祝卓宏教授的博士学位是属于临时借来的学位,只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整理档案的时候,发现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祝教授当年借走的博士学位并没有完成当时的承诺,根据学位授予的规定,祝卓宏教授并不符合博士学位的授予资格,因此才发布公告,收回了祝卓宏的博士学位。起因是论文的发表博士学位是高校的最高学位,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备受尊重,例如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没有博士学位的Howard只能被称为工程师,想要获得博士学位都必须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科研突破,这也是很多高校要求博士毕业必须发表SCI论文的重要原因。祝卓宏教授当年博士毕业,因为毕业要求论文发表才能获得博士学位,而祝卓宏当时拿着被期刊接收的证明,向学校借到了博士学位,然而最后期刊却并没有发表祝卓宏的论文,也就是说,当时祝卓宏的博士学位需要还给学校,然而却拿着借来的博士学位,最后成为博士生导师。有网友感慨到,如果祝卓宏教授报考清华大学就好了,因为清华大学为了降低博士毕业标准,已经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的难度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霍华德并是不不想攻读博士学位,而是在美国名校想要获得博士学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一份海外各国博士毕业周期的图表中,美国46%的博士生可以在7年内获得博士学位,57%的博士生则需要10年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而且还有大量最后放弃博士学位的人,相比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毕业率,翟天临式的博士毕业生非常多,这也是为何中国是金本科、银硕士、铜博士的重要原因,就像很多网友吐槽清华大学新规定一样:“如果一名博士生连一篇科研论文都发表不了,那么这样的博士如何做科研?”祝卓宏的博士学位被收回,也是目前教育部严查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学位授予情况的一种反馈!毕竟“借来”的就得“还”回去!

范畴

2020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

04:58为接续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优良作风学风,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评选活动,集中展示新时代中国科学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全院职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名单一、年度创新人物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欣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二、年度先锋人物刘烨瑶 声学研究所阿布力米提·伊力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三、年度感动人物钟瑾(女) 微生物研究所郝捷(女) 动物研究所四、年度团队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武汉病毒研究所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陆朝阳几乎是立刻动身回国,投身于发展与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量子信息技术。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不断开拓量子光学前沿和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的高度,实现了单光子多自由度和高维度的量子隐形传态,为复杂量子系统的完整态传输和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科学基础;解决了单光子源和纠缠光子源的品质和效率等瓶颈问题,在光量子计算和多光子纠缠方面处于国际引领地位。近年来,陆朝阳的这些原创性的系统工作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3次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国际光学重要进展”,5次入选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量子隐形传态相关工作作为中国本土成果首次雄居英国物理学会的“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突破”之榜首。近5年来,陆朝阳本人先后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科学之星”,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等多个奖项;还获得了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美国物理学会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这两个奖项都是首次颁发给中国科学家。在教学和人才建设方面,《自然》杂志子刊曾专门报道陆朝阳教育的成功案例。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了15名博士,多名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奖、求是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等。教学科研之余,陆朝阳还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多次担任各科普论坛的主持和嘉宾,作关于量子物理和量子技术的科普报告80余次,并受到广泛好评。周欣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针对肺部影像检测方法的技术盲点,周欣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科研攻关,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增强倍数最高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MRI),成功“点亮”人体肺部盲区。团队突破了肺部气体MRI信号低、不能实时成像、临床只能对质子(1H)成像等系列技术难题,创新研制了永磁极化系统核心部件,使气体磁共振信号增强8.6万倍,使我国首次实现了高分辨率肺部气体MRI从无到有的跨越;利用自适应欠采样、压缩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速率达5帧/秒,比国际医疗同类设备快1倍,实现世界上最快的高分辨人体肺部气体动态采样,成功实现自由呼吸下的实时成像;自主研发的自动升降频多核射频装置实现了多元素成像,并能配备至目前临床MRI,该成果2020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列为“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的唯一典型案例。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周欣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抗疫一线,利用该装备在全球首次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的精准、可视化评估,对1000余人次的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微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一线医护人员治疗评估和预后评价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支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周欣学风严谨、为人谦逊、创新争先,近年来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在《科学》杂志子刊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科学探索奖”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刘烨瑶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烨瑶长期从事我国系列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负责声学系统设计,实现潜水器通信、定位、探测等功能。“蛟龙”号立项之初,国际相关资料对国内封锁,面对巨大技术挑战,刚刚毕业的刘烨瑶勇挑重担,承担“蛟龙”号声学系统硬件设计工作,实现了文字、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2013年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深海勇士”号具有国产化、高可靠性、高可维性以及低运营成本等特点,国产化率达到95%。刘烨瑶负责“深海勇士”号重要核心系统——声学系统硬件设计以及母船声学系统改造工作,设计的船载水声通信系统有效解决了吊放方式干扰母船航行的难题,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验收专家组评价为表现“超出预期”。刘烨瑶目前担任“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主任设计师、潜航员,该潜水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具备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的能力。刘烨瑶负责完成声学系统设计和试验工作,实现了“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100%国产化。海试中,“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实现万米深度下远距离多制式双向高速数字水声通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高精度水下导航定位实现马里亚纳海沟“大海捞针”,完成连续、自主、精确、可靠的水下导航定位;通过多种多部声呐实现潜水器超视距观测、精细测量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绘。“保证工作一定没有差错,自己的岗位一定让别人放心”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准则。刘烨瑶说,很多前辈给像自己一样的青年人打下了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团队才能做出载人深潜的成就,这是非常幸运和难得的,所以必须担负责任、尽力做好。阿布力米提·伊力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阿布力米提·伊力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扎根新疆,心怀建设家乡的信念,致力于新疆传统民族药研究,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基层村民踏上脱贫致富路。2019年,阿布力米提·伊力主动要求担任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加汗巴格乡深度贫困村巴格齐村第一书记。他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引进100余万元药材种植项目,从20余种药材品种中筛选出3~4种药材进行推广种植,使巴格齐村玫瑰种植面积达300多亩。那段时间,他白天落实项目进展,晚上组织村民讲解中药种植要点,有时候晚上只睡很短时间,只为让老百姓快速掌握种植技术。因地域遥远,未经处理的新鲜药材既受季节限制,又增加了运输和变质的风险。为解决瓶颈问题,他因地制宜提出“规范化收集、储存和粗加工车间”计划,将欧斯玛等原料药材进行浓缩、冷冻处理,让贫困户多途径增收。他还在村里推广“园村互动、园区示范、村民参与、科技扶贫”的发展新模式,在巴格齐村形成了稳定脱贫、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成为墨玉县科技扶贫示范样板。科技项目不仅让百姓增收致富,还彻底改变了村民对科技成果的刻板印象,科技的正能量有力推动先进文化入脑入心。驻村期间,他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近5000公斤,促成巴格齐村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捐助15万元用于村委会和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度,巴格齐村获得“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阿布力米提·伊力以实际行动落实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推广到农户中,一颗初心正如他的誓言——“我生在天山脚下,更有责任和义务建设脚下的这片土地”。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钟瑾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北方牧区牲畜越冬饲料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青贮加工技术是拓宽粗饲料来源的重要方式,但我国在这一领域面临加工技术落后、营养损失严重、贮存期短、易霉变等关键瓶颈问题。对此,钟瑾团队经过持续攻关,建立高通量筛选方法,从数千株不同来源乳酸菌中分离筛选出生长快、产酸高、产菌素、耐极温、抗逆强、有助降解纤维素、有效抑制二次发酵的优良青贮菌株,并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性强、成本低的高效青贮菌剂。团队采用窖贮、裹包、混合青贮等加工方式,实现了饲草及秸秆等的高效利用,并建立相应生产技术体系。国家级贫困旗县库伦是中科院在内蒙古的定点与对口帮扶旗县,草畜矛盾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发展。钟瑾在扶贫工作中瞄准青贮菌剂关键技术,每年多次赴库伦各乡镇扶贫点现场示范讲解,指导当地贫困户、企业、畜牧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规范掌握青贮制作流程;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示范带动效应,确保技术入户、逐户脱贫,实现技术扩散和辐射,形成户、村、乡、县层层带动示范网络;通过与当地政府、养殖场等合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培训人员千余人。5年来,团队通过示范推广惠及农牧户101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受益群众利用该技术每年每户可直接增加收入1200~1500元。以库伦精准科技扶贫成果为基础,钟瑾团队进一步向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省份开展技术输出。团队在贵州六盘水、广西西林等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中,研发及推广有效脱贫的技术,为帮扶地区培育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郝捷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执行主任新冠疫情暴发后,郝捷第一时间加入抗疫科技攻关小组并担任项目执行负责人。2020年3月1日,她临危受命,作为首批赴武汉成员在一线开展前期工作。在武汉期间,郝捷和同事们与时间赛跑,她因高强度连续工作发生3次休克性反应,但仍坚守在一线。在武汉的47天里,郝捷和团队成员在完成既定目标外调研走访了13家医院,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多次进入隔离区并提出肺纤维化导致呼吸困难的治疗新方案。郝捷和团队自主研发的CAStem细胞注射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II期新药临床试验批件,这是利用临床级人胚干细胞制备的一类免疫和基质调控细胞,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导致的重症及危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纤维化,也是世界上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干细胞药物。疫情期间,该药物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武汉地区被用于救治74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患者全部顺利出院。目前,CAStem细胞注射液已入选国家治疗新冠肺炎“三药三方案”。抱着“早一天出成果就能挽救更多生命”的信念,郝捷艰苦攻关17年,带领年轻科研团队研发出治疗40余种疾病的10余种干细胞药物,专注推进干细胞资源科技共享和国家干细胞库标准化建设;建立国内首个临床级干细胞库,获批国家级资源库,成为首家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生物样本库。2020年,郝捷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47天的一线战“疫”和17年的科研坚守让郝捷深刻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台就是阵地,科学技术是治病救人最有力的武器。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2019年11月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合照。2003年,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开始卫星导航关键技术预研工作。2007年,卫星创新院参与北斗全球系统论证。2009年,以相里斌、林宝军、沈学民为核心的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完成组建。十年砥砺前行,十年集智攻关,实现了中科院在北斗导航领域的跨越发展。他们坚持创新、攻坚克难,突破了5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了导航星座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解决了北斗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实施的最大瓶颈;突破了时频“无缝”切换技术,解决了系统运行连续性难题,并为实现全球系统信号的高连续性奠定了基础;突破了以龙芯、高效固放为代表的核心器部件相关技术,扭转了中国航天关键器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他们开放融合、团结协作,按照“小核心、大外围”的发展思路,汇聚中科院内10余支创新力量,联合国内30多家优势单位,在独具特色的“功能链”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打造了紧密耦合、高效协同的中科院导航卫星创新团队。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航天精神,克服了千难万险。2011年至2016年间,完成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和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拉开了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序幕。2016年至2019年间,超高密度完成了5组共计10颗北斗三号MEO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卫星导航领域高密度发射的新纪录。他们追求卓越、锐意进取,不断突破在轨赋能、星间测距与通信、更高精度的星载原子钟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不断优化核心指标。经国际组织评估,URE(用户测距误差)等核心指标优于GPS,为北斗比肩世界一流作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全球,惠泽人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之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店P3实验室也迎来战疫百天,科研攻关人员留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于2018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是我国第一个通过认证、唯一可开展“人间传染四级病原”研究的P4实验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迅速反应,以战时状态投入科技攻关,短时间内在病毒鉴定、药物筛选、灭活疫苗研发、应急检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室最早创立分子及血清学检测方法,2020年1月10日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排查;2020年1月12日,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一道,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基因组序列,实现全球共享;率先分离得到毒株并完成资源保藏,可依法依规提供给有关机构,为新冠病毒的科学研究、疫苗开发、生物医药筛选等提供重要资源支撑;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团队合作,首批筛选出多种在细胞水平有效的药物,其中磷酸氯喹、法匹拉韦纳入国家或军队的诊疗方案;与国药中生集团合作研制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实验室主要完成灭活疫苗毒株选定,种子库建立、灭活疫苗的“细胞工厂”规模化制备及利用动物模型评价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等工作。二期临床试验揭盲显示受试者抗体阳转率100%,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Ⅲ期临床研究。在疫情最紧急时刻,完成武汉及黄冈1.1万余份临床样本检测,并在“武汉大会战”中完成9.4万份样本检测,对武汉十天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发现的全部300名无症状感染者做病毒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为巩固“武汉保卫战”成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疫情期间,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团队连续奋战,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疫情期间开展实验活动781次,其中深夜及凌晨实验活动171次,累计实验活动时长3080小时,零事故、零感染,确保安全、高效运行,在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及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死也薄

2020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

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陆朝阳几乎是立刻动身回国,投身于发展与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量子信息技术。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不断开拓量子光学前沿和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的高度,实现了单光子多自由度和高维度的量子隐形传态,为复杂量子系统的完整态传输和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科学基础;解决了单光子源和纠缠光子源的品质和效率等瓶颈问题,在光量子计算和多光子纠缠方面处于国际引领地位。近年来,陆朝阳的这些原创性的系统工作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3次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国际光学重要进展”,5次入选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量子隐形传态相关工作作为中国本土成果首次雄居英国物理学会的“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突破”之榜首。近5年来,陆朝阳本人先后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科学之星”,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等多个奖项;还获得了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美国物理学会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这两个奖项都是首次颁发给中国科学家。在教学和人才建设方面,《自然》杂志子刊曾专门报道陆朝阳教育的成功案例。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了15名博士,多名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奖、求是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等。教学科研之余,陆朝阳还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多次担任各科普论坛的主持和嘉宾,作关于量子物理和量子技术的科普报告80余次,并受到广泛好评。周欣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针对肺部影像检测方法的技术盲点,周欣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科研攻关,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增强倍数最高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MRI),成功“点亮”人体肺部盲区。团队突破了肺部气体MRI信号低、不能实时成像、临床只能对质子(1H)成像等系列技术难题,创新研制了永磁极化系统核心部件,使气体磁共振信号增强8.6万倍,使我国首次实现了高分辨率肺部气体MRI从无到有的跨越;利用自适应欠采样、压缩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速率达5帧/秒,比国际医疗同类设备快1倍,实现世界上最快的高分辨人体肺部气体动态采样,成功实现自由呼吸下的实时成像;自主研发的自动升降频多核射频装置实现了多元素成像,并能配备至目前临床MRI,该成果2020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列为“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的唯一典型案例。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周欣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抗疫一线,利用该装备在全球首次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的精准、可视化评估,对1000余人次的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微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一线医护人员治疗评估和预后评价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支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周欣学风严谨、为人谦逊、创新争先,近年来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在《科学》杂志子刊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科学探索奖”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刘烨瑶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烨瑶长期从事我国系列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负责声学系统设计,实现潜水器通信、定位、探测等功能。“蛟龙”号立项之初,国际相关资料对国内封锁,面对巨大技术挑战,刚刚毕业的刘烨瑶勇挑重担,承担“蛟龙”号声学系统硬件设计工作,实现了文字、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2013年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深海勇士”号具有国产化、高可靠性、高可维性以及低运营成本等特点,国产化率达到95%。刘烨瑶负责“深海勇士”号重要核心系统——声学系统硬件设计以及母船声学系统改造工作,设计的船载水声通信系统有效解决了吊放方式干扰母船航行的难题,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验收专家组评价为表现“超出预期”。刘烨瑶目前担任“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主任设计师、潜航员,该潜水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具备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的能力。刘烨瑶负责完成声学系统设计和试验工作,实现了“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100%国产化。海试中,“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实现万米深度下远距离多制式双向高速数字水声通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高精度水下导航定位实现马里亚纳海沟“大海捞针”,完成连续、自主、精确、可靠的水下导航定位;通过多种多部声呐实现潜水器超视距观测、精细测量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绘。“保证工作一定没有差错,自己的岗位一定让别人放心”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准则。刘烨瑶说,很多前辈给像自己一样的青年人打下了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团队才能做出载人深潜的成就,这是非常幸运和难得的,所以必须担负责任、尽力做好。阿布力米提·伊力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阿布力米提·伊力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扎根新疆,心怀建设家乡的信念,致力于新疆传统民族药研究,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基层村民踏上脱贫致富路。2019年,阿布力米提·伊力主动要求担任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加汗巴格乡深度贫困村巴格齐村第一书记。他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引进100余万元药材种植项目,从20余种药材品种中筛选出3~4种药材进行推广种植,使巴格齐村玫瑰种植面积达300多亩。那段时间,他白天落实项目进展,晚上组织村民讲解中药种植要点,有时候晚上只睡很短时间,只为让老百姓快速掌握种植技术。因地域遥远,未经处理的新鲜药材既受季节限制,又增加了运输和变质的风险。为解决瓶颈问题,他因地制宜提出“规范化收集、储存和粗加工车间”计划,将欧斯玛等原料药材进行浓缩、冷冻处理,让贫困户多途径增收。他还在村里推广“园村互动、园区示范、村民参与、科技扶贫”的发展新模式,在巴格齐村形成了稳定脱贫、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成为墨玉县科技扶贫示范样板。科技项目不仅让百姓增收致富,还彻底改变了村民对科技成果的刻板印象,科技的正能量有力推动先进文化入脑入心。驻村期间,他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近5000公斤,促成巴格齐村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捐助15万元用于村委会和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度,巴格齐村获得“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阿布力米提·伊力以实际行动落实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推广到农户中,一颗初心正如他的誓言——“我生在天山脚下,更有责任和义务建设脚下的这片土地”。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钟瑾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北方牧区牲畜越冬饲料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青贮加工技术是拓宽粗饲料来源的重要方式,但我国在这一领域面临加工技术落后、营养损失严重、贮存期短、易霉变等关键瓶颈问题。对此,钟瑾团队经过持续攻关,建立高通量筛选方法,从数千株不同来源乳酸菌中分离筛选出生长快、产酸高、产菌素、耐极温、抗逆强、有助降解纤维素、有效抑制二次发酵的优良青贮菌株,并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性强、成本低的高效青贮菌剂。团队采用窖贮、裹包、混合青贮等加工方式,实现了饲草及秸秆等的高效利用,并建立相应生产技术体系。国家级贫困旗县库伦是中科院在内蒙古的定点与对口帮扶旗县,草畜矛盾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发展。钟瑾在扶贫工作中瞄准青贮菌剂关键技术,每年多次赴库伦各乡镇扶贫点现场示范讲解,指导当地贫困户、企业、畜牧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规范掌握青贮制作流程;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示范带动效应,确保技术入户、逐户脱贫,实现技术扩散和辐射,形成户、村、乡、县层层带动示范网络;通过与当地政府、养殖场等合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培训人员千余人。5年来,团队通过示范推广惠及农牧户101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受益群众利用该技术每年每户可直接增加收入1200~1500元。以库伦精准科技扶贫成果为基础,钟瑾团队进一步向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省份开展技术输出。团队在贵州六盘水、广西西林等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中,研发及推广有效脱贫的技术,为帮扶地区培育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郝捷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执行主任新冠疫情暴发后,郝捷第一时间加入抗疫科技攻关小组并担任项目执行负责人。2020年3月1日,她临危受命,作为首批赴武汉成员在一线开展前期工作。在武汉期间,郝捷和同事们与时间赛跑,她因高强度连续工作发生3次休克性反应,但仍坚守在一线。在武汉的47天里,郝捷和团队成员在完成既定目标外调研走访了13家医院,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多次进入隔离区并提出肺纤维化导致呼吸困难的治疗新方案。郝捷和团队自主研发的CAStem细胞注射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II期新药临床试验批件,这是利用临床级人胚干细胞制备的一类免疫和基质调控细胞,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导致的重症及危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纤维化,也是世界上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干细胞药物。疫情期间,该药物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武汉地区被用于救治74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患者全部顺利出院。目前,CAStem细胞注射液已入选国家治疗新冠肺炎“三药三方案”。抱着“早一天出成果就能挽救更多生命”的信念,郝捷艰苦攻关17年,带领年轻科研团队研发出治疗40余种疾病的10余种干细胞药物,专注推进干细胞资源科技共享和国家干细胞库标准化建设;建立国内首个临床级干细胞库,获批国家级资源库,成为首家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生物样本库。2020年,郝捷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47天的一线战“疫”和17年的科研坚守让郝捷深刻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台就是阵地,科学技术是治病救人最有力的武器。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2019年11月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合照。2003年,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开始卫星导航关键技术预研工作。2007年,卫星创新院参与北斗全球系统论证。2009年,以相里斌、林宝军、沈学民为核心的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完成组建。十年砥砺前行,十年集智攻关,实现了中科院在北斗导航领域的跨越发展。他们坚持创新、攻坚克难,突破了5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了导航星座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解决了北斗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实施的最大瓶颈;突破了时频“无缝”切换技术,解决了系统运行连续性难题,并为实现全球系统信号的高连续性奠定了基础;突破了以龙芯、高效固放为代表的核心器部件相关技术,扭转了中国航天关键器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他们开放融合、团结协作,按照“小核心、大外围”的发展思路,汇聚中科院内10余支创新力量,联合国内30多家优势单位,在独具特色的“功能链”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打造了紧密耦合、高效协同的中科院导航卫星创新团队。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航天精神,克服了千难万险。2011年至2016年间,完成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和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拉开了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序幕。2016年至2019年间,超高密度完成了5组共计10颗北斗三号MEO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卫星导航领域高密度发射的新纪录。他们追求卓越、锐意进取,不断突破在轨赋能、星间测距与通信、更高精度的星载原子钟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不断优化核心指标。经国际组织评估,URE(用户测距误差)等核心指标优于GPS,为北斗比肩世界一流作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全球,惠泽人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之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店P3实验室也迎来战疫百天,科研攻关人员留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于2018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是我国第一个通过认证、唯一可开展“人间传染四级病原”研究的P4实验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迅速反应,以战时状态投入科技攻关,短时间内在病毒鉴定、药物筛选、灭活疫苗研发、应急检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室最早创立分子及血清学检测方法,2020年1月10日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排查;2020年1月12日,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一道,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基因组序列,实现全球共享;率先分离得到毒株并完成资源保藏,可依法依规提供给有关机构,为新冠病毒的科学研究、疫苗开发、生物医药筛选等提供重要资源支撑;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团队合作,首批筛选出多种在细胞水平有效的药物,其中磷酸氯喹、法匹拉韦纳入国家或军队的诊疗方案;与国药中生集团合作研制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实验室主要完成灭活疫苗毒株选定,种子库建立、灭活疫苗的“细胞工厂”规模化制备及利用动物模型评价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等工作。二期临床试验揭盲显示受试者抗体阳转率100%,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Ⅲ期临床研究。在疫情最紧急时刻,完成武汉及黄冈1.1万余份临床样本检测,并在“武汉大会战”中完成9.4万份样本检测,对武汉十天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发现的全部300名无症状感染者做病毒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为巩固“武汉保卫战”成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疫情期间,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团队连续奋战,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疫情期间开展实验活动781次,其中深夜及凌晨实验活动171次,累计实验活动时长3080小时,零事故、零感染,确保安全、高效运行,在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及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科学报》 (2021-01-15 第4版 专题)

红肚兜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携手本科生,求解跨越半个世纪的天文之谜!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苏刚研究团队基于氢化的T碳分子团簇提出一种新模型,对困扰天文学界半个多世纪的银河系星际介质中2175埃紫外消光峰的物理来源给出新解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文学国际权威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论文第一作者为国科大物理学院博士生马星宇,第二作者为国科大本科生朱炎炎。一个是钻研天文多年的博士生,一个是渴望探索未知的本科生,他们和团队中的成员们携手,拨开跨越半个世纪之谜的面纱一角。今天,就随国晓薇一起,走进他们的研究成果,窥见天文浪漫下的科学光辉。2175埃消光峰的物理来源是天文学界中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谜1965年,美国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Theodore P. Stecher在利用探空火箭测量五个恒星的1200至3000埃紫外波段消光光谱时,首次观察到波长为2175埃的消光峰(ApJ 142, 1683 (1965))。经过对众多星系的大量观测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星际介质中,2175埃消光峰几乎无处不在,且十分显著。最近的天文观测显示,这种神秘的2175埃消光峰甚至存在于类星体中。目前,天文学界广泛认为2175埃消光峰应该来自于碳物质。然而,即便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深入研究,这种消光峰的确切物理来源仍是未知。虽然科学家已试图采用包括石墨、无定形碳、金刚石和多环芳香烃等在内的传统碳物质作为候选载体,来解释该消光峰的物理来源,但各项理论仍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距今为止学界依然没有就此达成广泛共识。因此,如何解释星际介质中神秘的2175埃消光峰,成为长期困扰天文学界的一大谜题。来自国科大的苏刚研究团队在谜云中点亮了一盏灯基于氢化的T-碳分子团簇,苏刚研究团队提出一种新模型,对困扰天文学界半个多世纪的银河系星际介质中2175埃紫外消光峰的物理来源给出了新解释,且理论结果与实验观测相当吻合。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天文学国际权威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97, 2190-2200 (2020), DOI: 10.1093/mnras/staa2061)。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国科大物理学院博士生马星宇,第二作者是国科大本科生朱炎炎。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北京市科委的资助,相关计算在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中心的平台上完成。苏刚研究团队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几年前,苏刚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碳同素异构体,命名为T-carbon或T-碳(PRL 106, 155703 (2011))。T-碳是通过将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替换为碳四面体得到的碳的新结构,具有sp3杂化特征和较低的密度。这一物质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兴趣,也引发了后续一系列针对其新结构的深入研究,揭示出T-碳在储氢、锂电池、热电、光催化、太阳电池、超导、拓扑物态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前景。最近,利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科学家们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地将T-碳制备出来(Zhang J et al., Nat. Commun, 8, 683 (2017) ; Xu K et al., Carbon 157, 270 (2020))。通过实验测量T-碳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人员发现其吸收峰位于2250埃,十分接近2175埃。通过进一步计算发现,T-碳比较容易在负压环境中形成,这意味着T-碳及其碎片(分子或者团簇)可能易于在星际空间中以某种形式存在。围绕T-碳的一系列研究结果给了苏刚研究团队的成员们很大的启发,他们推测,T-碳或许与星际介质中2175埃的消光峰有关。而考虑到星际空间充满了氢,在星际空间中的T-碳也有可能会以氢钝化的分子或团簇形式存在,从而形成氢化的T-碳分子或团簇。氢化的T-碳分子的结构示意图(红色和黄色的球分别代表碳原子和氢原子)氢化的T-碳分子(hydrogenated T-carbon molecule)是一种新的碳物质,分子式为C40H16,简称HTC,其结构如上图所示,目前尚未在实验室中合成。团队成员通过计算,得到纯HTC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现在2175埃处HTC分子具有非常明显的吸收峰,表明星际介质中2175埃紫外消光峰的物理来源很可能与氢化的T-碳分子或团簇存在密切联系。接着,他们提出了一个HTC分子团簇混合物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基于该模型的混合物在2175埃处仍然具有显著吸收峰。此外,考虑到硅酸盐、含镁和铁的橄榄石以及石墨颗粒也会是星际介质的成分,他们又在此HTC分子团簇混合物模型中引入了铁橄榄石(Fe2SiO4)、顽火辉石(MgSiO3)和石墨(Graphite)的紫外吸收光谱。银河系星际介质中对2175埃消光峰有贡献的组成成分示意图背景是由美国宇航局和欧洲太空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星云图(已获许可)通过线性组合HTC分子团簇混合物、石墨、MgSiO3和Fe2SiO4四种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现在银河系中任选的六个星系(BD582292、HD239689、HD239742、HD239722、HD283800和HD147889)的紫外消光曲线,都可以按照此模型被很好地拟合出来(如下图所示)。六个星系(a) BD582292,(b) HD239689,(c) HD239742,(d) HD239722,(e) HD283800和(f) HD147889的归一化紫外消光曲线拟合结果(菱形表示观测数据,红色实线是拟合曲线,其他线条在(a)的图例中已标示。每个图中算式的系数表示由四种成分,即HTC混合物、石墨、MgSiO3和Fe2SiO4,按百分比给出的不同柱密度比)这项研究通过提出一个新模型,对银河系星际介质中2175埃紫外消光峰的物理来源给出了全新的解释,指出HTC分子的团簇混合物可能在解释星际介质2175埃消光峰的物理来源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解开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天文之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团队里的他们期待着,未来针对HTC分子及其团簇的研究工作会贯穿到更多的天文观测和实验室研究中。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 凝聚态理论与计算材料物理实验室 美编/谭君蕊 责编/刘一瑄

吉赛尔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7位中国学者入选!快来看看有谁

这两天,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新增选院士名单,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37位科学家入围,其中又7位来自中国大陆。我国入选的7位科学家1.朱永官生态环境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1998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回国工作,201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2.陈军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学士、硕士学历,1992年留校任教,后在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副校长。3.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热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4.朱美芳纤维材料专家,中科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考入中国纺织大学化纤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1999年年获由东华大学和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并获博士学位。5.赵国春地质学家,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博士,2002年起历任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8年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地球科学奖,2019年11月当选中科院院士。6.杨彤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教授,长期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究,共发表超过170篇期刊论文,2018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7.蔡荣根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硕士、复旦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黑洞物理,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关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983年11月,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一般从发展中国家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外籍院士从发达国家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截至目前,全球共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302人,分布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工程科学、社会和经济学等十大领域。中国正在快速崛起鸦片战争后,我们得到了一条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谨记着这个道理,秉着再苦再难都要发展的原则,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单枪匹马、手无寸铁到无人再敢欺凌两弹一星、战机航母;从鸦片战争的割地赔款到如今的主权绝不容许侵犯;从昔日的航天梦到如今的嫦娥五号顺利取回月球样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如今连美国都不得不重视;我们已经进步了太多太多,2020年的一场新冠病毒,我国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世界经济主体国家。而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所有科学家们的探索和贡献,离不开千千万万努力刻苦的中国人,让我们为他们点赞!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观点!

不离于真

这两所大学,属于中国科学院!能考上的都是“牛人”

根据教育部阳光大学入学考试信息公开平台,中国科学院有两所大学,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这两所大学,属于中国科学院!能考上的都是“牛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对大学院来说很熟悉,但对本科生来说还是个新学校,因为2014年正式招募了本科生,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学”,成立于197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院,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大学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所理学博士、第一工学博士、第一女博士、第一学位博士,2012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被选为国家第一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因为背着中国科学院这个中国最大的科学研究机构,实力绝对不是一般的,但是,在很多人的心中,这个非985、211高校的其他985、211名录中的学校似乎并不强,这是非常错误的,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的评价结果,国科大学30个学科被评价为A类,其中A+学科为18个,在2018年3月发表的ESI全部22个学科的排行榜中,国科大学发表的论文在国际排名107位,成为国内大学第一。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1958年9月在北京创立的,第一任校长郭沫若兼任,1970年代初,学校迁往安徽省合肥市,开始第二次创业,因此,中国顶尖的名牌大学是在北京创立的,现在的学校运营地点确实在安徽合肥,国家首个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六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八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四个二级学国家重点学科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训专业是安徽省18级重点学科。2019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2018年中国百强学排名第6位,2018年发布世界最佳大学排名,中国科技大学在中国排名第三。以上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两所大学的介绍,你觉得这两个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学院怎么样?欢迎留言。

他50岁任武汉大学校长,副部级,归国博士,中科院院士,今年55岁

今年55岁的空间物理学家、博士生导师窦贤康,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等职,2016年12月至今任武汉大学校长兼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湖北省科协副主席,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窦贤康,1966年1月23日出生于安徽泗县,1983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1993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他回国后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等职。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2003年11月起,窦贤康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兼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等职。2005年起,窦贤康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1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2016年12月,50岁的他担任副部长级的武汉大学校长,2017年4月兼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同年6月兼任湖北省科协副主席。1928年定名的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985工程”、“211工程”。2016年12月6日下午,在武汉大学召开的教师干部大会上,新任校长窦贤康说:“我们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走出具有中国特色、武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他是空间物理学家,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资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6月22日,窦贤康在万余名学生参加的毕业典礼上寄语学子做时代领跑者。他说,大学精神是伴随你们一路前行的持久精神力量”,他体会的武大精神是一代武大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融合的精神,是广大校友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图片来源网络)

蓝浮

引科技人才 结科创硕果

日前,台州中清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向记者展示了该公司为主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它广泛应用于产品测试、机器人研究、康复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特别是在高端打磨和抛光机器人领域的传感器,能够同时测量六个自由度的力(Fx、Fy、Fz)和力矩(Mx、My、Mz),具有高精度、低耦合、传输实时、性能稳定和安装便捷等特点,已获国家专利4项和软件著作权1项。该公司是由海外留学归国博士、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和博导、台州市500精英A类创业人才陈希良于2018年8月创办,位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中心科技园区。

凤还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都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大学,如果说不同的地方的话,可就多了,接下来就说说,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什么不同。一、办学时间长短不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院,成立于2000年12月,2012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但至今只有七年,2014年开始招募本科生,本科生的招募人数很少,每年只有12个省没有招收400名新生,现在只有最早的本科生毕业,在本科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我个人觉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办学时间太短,还有很多方面都很完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1958年在北京创立的,1970年迁移到安徽省会合肥市,迁移时损失巨大,设备损失三分之二,教师流失了二分之一,到1972年为止,全校讲师以上的职称老师不满100人,但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那之后再次崛起,现在还是全国顶尖大学,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和日常管理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二、学校的“帽子”不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帽子有一流学科建设高中、基础学科尖端学生培养考试计划、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京港大学联盟、科技大学联盟的成员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需要几顶帽子,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建设大学、第一批学位自主审查20所高校之一、珠峰计划、111规划、2011规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卓越的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模范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大学院等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院、9校联合、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水平低,而是因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正式成为大学的时间短,所以错过了很多机会。三、培养目标不同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培养研究生为中心,目前在籍本科生不满1600名,全国各地培养的研究生4.7万人左右,本研比例严重不理想,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科学院大学是非常奇妙的存在,当然,是很强的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本研兼重,中国科技大学是一所小巧的大学,在校学生约1.6万人,本科生不到8000人,本研究所的比例约占一半,像这样在校学生的规模比其他985所大学小,但是中科大学的排名靠前,真的很辛苦。四、学科建设不同中国科学院大学有4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的授予点,有5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的授予点,但是学部的招生只有13个专业,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共获得30个A类学科,其中A+学科有18个,A+学科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21个A+少,中国科学院大学与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学科相比,但是本科阶段的专业很少。另外,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北京有四个校区,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五个城市有教育基地,全国各地有116个教育机构,学校运营相对分散,教师队伍里园丁很多,主要背对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主要在合肥经营学校,另外,苏州、上海、北京有研究院。对于这两所学校的不同之处,你了解了吗?

诘然已解

Science|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揭示靶向NS1的黄病毒广谱保护性抗体作用机制

2021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高福院士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施一研究组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Paul R. Young及Daniel Watterson研究组合作,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论文,发现了一株对多种黄病毒都有保护效果的单克隆抗体1G5.3,并首次揭示了NS1广谱保护性抗体的作用机制,指出黄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可以作为通用疫苗设计的新靶点,有效避免ADE效应。黄病毒是一类主要通过蚊媒传播的病毒,包括有登革病毒(DENV)、西尼罗病毒(WNV)及寨卡病毒(ZIKV)等,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危害极大。目前针对大多数黄病毒,还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开发广谱保护性疗法和疫苗成为黄病毒防控领域一个关键而仍未实现的目标。之前的黄病毒治疗靶标和疫苗设计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如高福院士团队于2016年解析了靶向E蛋白且能交叉保护寨卡病毒的单克隆抗体2A10G6的作用机制1,并从中国寨卡康复病人体内鉴定出高效、特异的靶向寨卡病毒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2。然而,E蛋白诱导的抗体保护范围有限,更为重要的是,登革病毒感染以及疫苗研发过程中,发现E蛋白免疫会诱导产生有交叉反应性但中和能力差的抗体,当机体感染不同类型登革病毒时,这些抗体会产生抗体依赖增强(ADE)效应,反而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感染。这对开发安全有效的广谱疫苗造成了重大挑战。寨卡病毒等黄病毒共编码10种蛋白,其中非结构蛋白NS1是病毒唯一分泌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复制、致病及免疫逃逸中起着关键作用。NS1在细胞内形成同源二聚体,与胞内膜系统的脂类结合,参与病毒复制,同时NS1还可形成由3个二聚体组成的同源六聚体,以可溶性形式分泌于胞外,与宿主免疫系统及其它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帮助病毒免疫逃逸以及加强致病性。2016-2017年,高福院士和施一研究员团队率先解析了寨卡病毒NS1的C端分子结构,揭示了不同黄病毒NS1存在不同的表面电荷分布3,随后解析了寨卡病毒NS1全长蛋白的二聚体结构,发现了NS1膜结合的关键区域4,从结构上对NS1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合作者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Paul R. Young研究组在2015年即发现DENV NS1是DENV的关键致病因子,可以通过激活TLR4通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可能跟登革患者的血管渗漏症状有关5。值得注意的是,NS1由感染细胞分泌,并在感染患者的血液中大量存在,因此靶向NS1的抗体可以通过抑制NS1的功能起到抗病毒的效果。以往研究发现,在多种黄病毒感染模型中,接种了NS1疫苗的小鼠可以免受病毒的致命攻击。重要的是,NS1蛋白与E蛋白不同,不位于病毒表面,因此NS1抗体带来的ADE风险很低。尽管这些特征表明NS1是很有希望的疫苗和治疗性抗体靶点,但广谱性NS1抗体介导保护的范围和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研究者希望能找到靶向NS1的广谱干预手段,从而达到广谱抗多种黄病毒的目标。研究人员筛选到一株单克隆抗体1G5.3,发现其对DENV及ZIKV的NS1都有结合。通过结构生物学手段,分别解析了1G5.3跟DENV-2及ZIKV NS1的复合物结构,发现其结合在NS1 C端 β梯形结构域的顶端,因此既能结合NS1二聚体,也能结合分泌到细胞外的NS1六聚体(图1)。图1 抗体1G5.3与DENV-2及ZIKV NS1的复合物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1G5.3对不同黄病毒如WNV、日本脑炎病毒(JEV)、黄热病毒(YFV)及存在潜在威胁的Usutu病毒(USUV)等的NS1都有结合,结合表位非常保守(图2)。图2 抗体1G5.3结合在不同黄病毒NS1 C端的保守区域随后,在多种细胞模型上发现抗体1G5.3可抑制多种黄病毒NS1诱导的内皮细胞层通透,而在小鼠模型上,证明抗体1G5.3可有效降低病毒滴度及血清中的NS1含量,有效抑制DENV感染诱导的系统性血管渗漏,且该阻断机制不依赖于Fc介导的效应功能。图3. 抗体1G5.3可抑制多种黄病毒NS1诱导的内皮细胞通透及血管渗漏该抗体在动物保护实验上也展示出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对DENV、ZIKV及WNV感染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图4),可降低病毒血症水平,并显著提高存活率。其治疗效果,与已报道的靶向E蛋白的一株DENV特异性抗体4E11在DENV感染模型上效果相当,但其广谱性远优于目前靶向E蛋白的抗体。图4. 抗体1G5.3对DENV、ZIKV、WNV感染都有治疗效果此项研究首次对广谱保护性NS1单克隆抗体进行了结构表征,揭示了交叉保护的分子基础以及保护性抗体的作用机制,为黄病毒通用疫苗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Naphak Modhiran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宋豪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并列第一作者,高福院士、施一研究员与昆士兰大学的Paul R. Young及Daniel Watterso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微生物所齐建勋研究员给予了大力支持。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值得一提的是,Science同期背靠背发表了加利福尼亚大学Eva Harris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Janet Smith博士课题组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antibody inhibition of flavivirus NS1–triggere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的研究论文,通过与DENV-1和DENV-2血清型NS1蛋白的共结晶揭示了保护性抗体2B7的结合位点。与1G5类似,2B7也识别NS1 C端β-梯型结构域的一个保守表位,且也具有广谱结合多种黄病毒NS1蛋白的能力,并可消除体内血管渗漏,显著降低DENV致死感染小鼠的死亡率。总的来说,这两篇背靠背文章的发表首次揭示了靶向NS1蛋白的广谱治疗性抗体的作用机制,为此类广谱治疗性抗体的应用开辟了道路,也为黄病毒通用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原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5/190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5/194参考文献1 Dai, L. et al. Structures of the Zika virus envelope protein and its complex with a flavivirus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Cell Host Microbe 19, 696-704, doi:10.1016/j.chom.2016.04.013 (2016).2 Wang, Q. et al. 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solated from a patient infected with Zika virus. Sci. Transl. Med. 8, 369ra179, doi:10.1126/scitranslmed.aai8336 (2016).3 Song, H., Qi, J., Haywood, J., Shi, Y. & Gao, G. F. Zika virus NS1 structure reveals diversity of electrostatic surfaces among flaviviruses. Nat. Struct. Mol. Biol. 23, 456-458, doi:10.1038/nsmb.3213 (2016).4 Xu, X. et al. Contribution of intertwined loop to membrane association revealed by Zika virus full-length NS1 structure. EMBO J. 35, 2170-2178, doi:10.15252/embj.201695290 (2016).5Modhiran, N. et al. Dengue virus NS1 protein activates cells via Toll-like receptor 4 and disrupts endothelial cell monolayer integrity. Sci. Transl. Med.7, 304ra142, doi:10.1126/scitranslmed.aaa3863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