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常把硕士叫为研究生,而博士直接叫博士?真相竟是这样托斯卡

为什么常把硕士叫为研究生,而博士直接叫博士?真相竟是这样

相信研究生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它位于本科之后,博士之前。但是有一件事,可能大家并不清楚,那就是,明明硕士的全称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的全称是博士研究生,但叫硕士的时候,都叫研究生;叫博士的时候,却只叫博士,这是为什么呢?01你知道什么是学历,什么是学位吗?在弄清楚我们开篇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学历,什么是学位。所谓的学历,按照官方的解释,就是“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那么学历都包含哪些呢?其实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所以以后再提学历,就知道,这是指学习经历。那么我们接下来再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学位。所谓的学位,指的是“标志一个人学历的头衔,即一个人通过学习取得其相应学习能力程度的标志”,并且是由国家授权的高等学校颁发。那么学位都包含哪些呢?其实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种。也就是说,学历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学位,有且只有三种。现在我们弄清了学历和学位的问题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生,其实是属于学历范畴,而所说的博士,其实是属于学位范畴。两者并不在一个赛道上,但是却经常被同时提起,那么问题再一次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往下看。02你知道硕士干什么,博士干什么吗?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你还需要明确一件事,就是你需要知道硕士和博士的区别是什么。学位的高低是区别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区别。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其实是硕士和博士分别要干的事儿。同是研究生学历,但是做的事却是天差地别。硕士,就是我们经常提起的研究生,通常来说,考研,就是指考硕士。那么,这个学位所要完成的工作,其实就是在一个领域的一个特定方向,发掘出创新点。培养的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专注能力。所以,硕士研究生更像是牛顿曾经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摸索和钻研,实现精益求精,灵魂升华。博士,这个学位所要完成的工作,和硕士相比,就重要的多了。前面提到,硕士是在一个领域的一个特定方向上有所斩获,而博士是在一个领域创造出一个或多个方向,引领后面的人,在这一个或多个特定方向上开花结果。所以,博士研究生更像是栽树的人,树能最后长成参天之状,离不开的,其实就是栽树人的功劳。说到这里,其实答案也就慢慢揭晓了。上面说的这些内容,揭示了最终导致这个叫法的内因。就是博士要比硕士出众很多,两者其实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而且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博士是一个终点。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学位总共只有三种,而最后的,也是最终极的,其实就是博士了。叫博士,是对取得这一学位的人的一种赞许和尊重。而管硕士叫研究生,其实是因为,研究生是一种学习经历,也就是说,它还处在一个中间过程,并未达到一个真正意义的终点。如果直接叫硕士,难免有点给人“盖棺定论”的感觉,失去了一种潜在的希望和祝福。如果是叫研究生,给人的感觉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继续努力。就像本科生实质是叫做学士,但是我们都是叫本科生,其实都是一个道理的。硕士都叫研究生,博士却无此名称。究其原因不头疼,根本在于求大成。终点即为博士生,认可赞许叫此名。硕士学士仍在程,盼其继续向前行。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干货请关注我!我是董师兄,考研领域专栏作家,考研专业咨询,私信1或2有惊喜。

国粹

从18人到9万人的高校历程,博士研究生扩招背后的数据值得深思!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用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戴建业教授的话来讲,中国的教育真实的分界线应该从五四运动开始,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重文轻理,因此才有了中国近代屈辱的黑暗历史,在工业科技开始后,中国重文轻理的传统教育模式,大量的之乎者也并不能靠讲道理来获得别人的认可,直到轻炮革命才打醒古老的中国,虽然在清末在庚子赔款下建立国立三大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但是中国真正开启重理轻文的历史从五四运动过后,新白话和废除汉字争议开始,鲁迅等人甚至提倡废除汉字,全面用拉丁文来代替繁琐的汉字,然而随着日本明治维新后大量科技汉字词汇的传入,中国现代科技汉字开启了繁荣的发展史,结束了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外文教育的历史,例如,当年民国时期“十军工九同济”的同济大学,最早的毕业生属于全德文授课,由于医学课程的难度,最早的同济大学毕业生仅有3人,其中大部分学生则被考核淘汰。高教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也曾经经历过繁荣史,最早一批的赴美留学娃娃军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的拓疆者,从詹天佑到钱学森等人的播种,中国现代科技和工程技术迎来一次大飞跃,当年涌现出打烂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例如缔造美国波音公司的王助,作为波音公司的首任总工程师,回国助力中国的航空事业的发展,在抗战时期,成立了中国航空研究院。还有帮助杨振宁和李振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世界核物理女王吴健雄,帮助美国完成曼哈顿计划,让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作为女性科学家被歧视,直到今日,还有很多物理学家认为吴健雄更应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材率偏低的扩招之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过断层,直到1978年,中国才培养出自己的博士毕业生,而当年的博士毕业生仅有18人,主要是由于高端人才的匮乏,整体的教育水平堪忧,为了确保质量,因此当年的博士授予数量非常的有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大专生就可以获得分配不错的工资,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也不多,更多的博士研究生属于单位需求的培养,虽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分配制度的结束,从1996年~2010年左右,中国高等教育迎来最“水”的时期,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发展,博士研究生的大量需求,在鼓励政策的驱使下,一名导师甚至带40多名研究生,因此也让中国高校的教育门槛越来越高,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从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数量已经突破9万人。名校的研究生规模更大因此从2019年曝光的多起严重的100%论文抄袭事件为例,这些抄袭夸张的毕业论文,都是没有查重系统前的1996~2010年左右的论文,就像很多网友提议的那样,如果把以前的硕博士毕业论文全加入查重数据库,绝对会有更多的“发现”!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从量变到质变,毕竟从每年毕业18人到目前超过9万人的数量,如果不提升毕业标准和加强淘汰机制,只会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低,中国社会也应该对研究生有认知,并不是只要上学就可以毕业,如果不毕业,以死相逼就还可以让学校屈服,高校也应该加快教授淘汰机制,毕竟现在供各大高校挑选的优秀人才太多,2019年全国各大高校的CNS主刊论文大爆发就是最真实的数据,把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名额收回,让人才聚集的985名校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确保中国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提升,让国际双一流高校的目标早日实现!

不能爱

为什么硕士叫研究生,博士却还叫博士?原因现实又戳心

文/原创,请勿转载导读现在的社会对于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了,本科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企业的人才需求,但是有些学生却发现,经常有企业把硕士叫做研究生,但是博士还是叫博士,明明两个学历的全称是差不多的,为什么硕士叫研究生,博士却还叫博士呢?学历和学位的区别对于硕士和博士的称呼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其实,我们应该先明确什么是学历,什么是学位,两者的区别在哪!学历:学历的官方解释是“学生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简称学历”。其中学历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等,这里并没有提到博士,因此,博士并不在其中。学位:学位的官方解释是“标志一个人学历的头衔,比如你是学生,那么别人就会管你叫学生意愿,也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取得相应学习能力的程度标志”,而且是由国家授权颁发的。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博士这三种。我们可以到学历和学位之间的区别,学历里包括的种类众多,反观学位却仅仅只有三种,而我们经常提到的研究生和博士,并不在一个区域内,研究生属于学历,博士属于学位。由此可见,学位比学历更高一级。硕士和博士有什么不同上面说到了学历和学位的区别,而硕士和博士除了学位的高低之外,两者最大的区别便是所需要的做的事情不同,同样是高学历的存在,但是结果却完全不一样,甚至让人有些不甘。硕士其实,硕士便是老一辈口中经常说的研究生,在看他们眼中认为研究生的学历已经非常高了,研究生需要要完成的事情就是在一个领域中的特定放心进行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想法和作为。硕士主要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专注能力,因此,硕士生更像是牛顿口中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自身的研究和摸索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博士反观博士就有很大的区别的,如果说硕士是在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发光发亮,那么博士就是那个巨人。博士是在一个领域中创造出多个方面的领路人,来帮助更多的人成材,因此,博士更像是一个栽树树的人。原因现实又扎心其实,说到这里相信在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之所以硕士要叫研究生,而博士却依旧叫博士,原因现实又扎心,因为博士要比硕士出众且重要,两者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博士明显要比硕士高出一级。大部分的人管硕士叫研究生,其实就是在叫他的学历而已,之所以没有直接管对方叫“硕士”,是因为不能直接对对方下定义,这边便失去了对对方的祝福,反观如果是叫硕士生,说明他还有很长路要走,还没到达终点。如果说学习就像跑步,那么冠军便是博士,硕士只不过是被博士超过的那个人而已。所以,当一个人对你的称呼变成博士时,其实是对你的一种尊敬和认可。结尾之所以,博士叫博士,硕士叫研究生,是因为博士要比硕士更为的重要,更加的被人认可,反观,当别人称呼你为研究生时,便是希望你可以继续努力,达到博士的高度 不够,就算是硕士也不要气馁,因为你已经超越了许多人了,虽然你还没到达学业上的终点,但你也是如今社会上的凤毛麟角了。今日话题:你们觉得博士和硕士生的差距真的那么大吗?

藏山于泽

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有啥区别?看完我竟无言以对……

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何区别?硕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家怎么说吧!01/@61发际线已经说明了一切……02/@SuperMario小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我会带你去那个地方,然后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并开枪给你示范。然后你跟着我学着开枪把老虎干掉。”中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在森林的西北角,我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你自己去森林找到那只关着的老虎,干掉它。”本科,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大约在西北角的位置。我给你一把猎枪,你自己琢磨一下该怎么用,会用之后去森林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硕士,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肯定是有的。你自己想办法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你可以自己去买一把猎枪,或者用其他的方法。”博士,老师告诉学生:“给你一堆小树苗,你去种一片森林,然后看看能吸引过来什么动物,等动物长肥了再捕猎回来……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种树。”03/@momo酱两个本科生相亲,聊时事八卦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两个硕士相亲,聊专业,聊工作,一起吐槽导师。两个博士相亲,互相介绍自己研究的领域,回去的第一件事情是查一下对方发了多少SCI。04/@地图小子儿子写日记:“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爸爸检查时,很不满意地说:“日记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孩子马上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爸爸更不满了,愤怒地说:“看看本科生是怎样写的。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传为主!”孩子再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爸爸看后说,这还差不多,但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你长大了成了硕士研究生,你就知道应该这么写了:“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供给侧的新兴组合。”爸爸接着说,要是你打算成为博士,得这样写:“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供给侧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05/@QilanYuan博士和硕士从能力培养上,我觉得是很不一样的,他们适合的出路也大不相同。这里仅说说我理解的工科博士和硕士的区别。博士注重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解决领域内最前沿的问题以及发表论文的能力,这包括了你在自己领域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与写作能力,此外你或许还需要学会很多学术圈的“游戏规则”。博士这条路,我觉得最适合将来进入科研领域的人,这些人的出路大部分是留在高校当老师,去研究所,还有个别会去企业搞研究或者研发。博士去普通企业的最根本问题是,你在博士期间培养的大部分能力,可能并不是企业所看重的(企业就最注重的是做出产品卖出利润),所以待遇上一般不会比硕士高很多,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当然有普遍就有例外,对于热门领域、实用技术的顶尖的研究人才,去企业可能都非常抢手。硕士主要培养的可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现,基本就是大部分企业所看中的能力。不同学校所培养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至于毕业要求,一般只要熟悉了解专业知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多做一些很小的创新就够了。硕士途径培养出来的人,去企业也有能力胜任专业性强的工作,当然也可以继续深造,走科研道路。总而言之,念硕士是一个性价比相对比较高的选择,时间成本比博士少2-3年,竞争力又比本科生强很多;也是一个灵活度高的选择,将来去企业或者去学校都是可以的。06/@命运sniper本科生关注的问题:大学宿舍里都有哪些惊为天人的事情?有哪些适合学生去的旅游景点?如何进行考前突击?挂科/差点挂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何判断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硕士关注的问题:如何跟导师相处?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撰写一份亮眼的简历?如何快速完成毕业论文?博士关注的问题:如何高效阅读学术论文?有什么撰写学术论文的好工具?如何预防脱发?被延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相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07/@中国大学MOOC针对这个问题采访了浙江某高校化学、农学、电气工程、管理学等专业的十位博士生,以及新闻传播、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六位硕士生,整理了以上几位同学的观点,形成如下内容:1.科研是一个屋子,本科生在窗外观望,硕士生在客厅踱步,博士生在书房坐定。本科很少涉及科研工作,毕业设计和一些必须的科研活动通常只是硕博或者老师带着打打杂,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少有深入的思考。硕士和博士都需要在导师框定课题范围之后,独立主导课题实现的全过程。硕士要解决从理论到应用的问题,方向上比本科时更进一步。博士则更多研究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所以博士的课题往往会更宏大,更底层,更具不确定性。2.本硕博在培养认知能力时的侧重点不同。从学生的能力成长上来看,本科着重培养基础认知能力,硕士在本科基础上着重培养认知创造能力,博士在硕士基础上着重培养细分领域更底层的认知创造能力。本科通过学习,理解和吸收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赏风景。硕士是老师交给你一个小的科研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你需要用已有的方法论,或者对已有方法论略施改进,然后解决这个问题。博士则是通过自己长期对某一领域的钻研,提出这个领域的一个或者一系列关键问题,通过建立自己的方法论,解决这些问题。3.心态上,学历越高面临的压力越大,这与研究生严格的科研要求、论文发表篇数、日常工作量、毕业要求、导师等息息相关。本科和硕士的专业性较弱,除了科目学习和研究工作外还需要花大量精力参加实习、培训、社团等,打造求职硬技能和软素质,提升求职竞争力,精力在学业上的集中度不够。博士生是华山一条路,全心全意做科研,毕业是第一要义,科研能力是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随着学历的提升,文章久投不录、毕业遥遥无期、发际线越来越高、对象越来越难找、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际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小、同龄人越混越好等各种压力和烦恼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明显,博士生可能是大学校园内幸福感最低的群体。这正印证了那句很火的话,读研后才知道不读博并不是因为不想读博,而是读不了博。4.论文上,本硕博在研究领域、发表门槛、篇幅、题材、原创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本科的论文是升级版的读书笔记,平均1万字即可达到毕业要求,原创内容较少,以整理提炼前人的知识为主;硕士和博士论文以自己原创内容为主,硕士的毕业论文评价3万字达到毕业要求,博士平均则为5万。部分毕设要结合学生的实习经历,其中博士论文在篇幅和深度上远远超过硕士。在论文的门槛上,大部分硕士往往针对一些项目以及国内学术的研究热点开展研究,也只需要发中文期刊即可,博士则需要对国内外上最新的该领域研究进行学习并提出创新,层次上有区别。5.工作上,硕士在求职中占有一定优势,博士生就业面缩窄。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性依次增强,所找的工作专业对口度依次增加,工作的研究性依次增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硕士生相比本科生学习研究能力更强;相比博士生,年龄与更广的择业范围是优势之一。而博士生相对本硕就业面会有一定缩窄,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为主要出口。08/@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分享了自己本科、硕士和博士区别的理解,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读书应该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习新知识,让自己知道得更多,知识面更宽;第二个层次应该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就是不仅学了“是什么”,还要学到“为什么”,也就是要搞清楚知识背后的道理;第三个层次是要学到人家是怎么获得的知识,或知识是如何研究出来的,即了解别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第四个层次是如何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包括所需知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用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上,并从事科学研究;第五个层次就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思路和理念应用到更为宽泛的领域,包括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升。这里的前三个层次属于被动学习,后两个层次属于主动学习。前者需要老师来教,后者更需要“自悟”,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领,而仅仅不是传授。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即单纯学习知识或学习“是什么”。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期间会开始学习一些“为什么”。到了大学本科主要是学“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期间对“为什么”的掌握要比中学时多很多,并开始接触第三个层次,关于“怎样做”的问题,即学习一些初级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研究方法对于独立做一项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更系统地学习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加强第三个层次知识的学习,并开始涉及第四个层次的问题,即开始能够做初步的、简单的研究。到了博士生阶段,基本上进入了主动学习阶段,即集中完成第四个层次和第五个层次。从培养目标的差异上看,硕士培养的是“会做事情”的人,博士培养的则是“会思考、会创新、有智慧”的人,这应该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思考,使思考变成一种能力和习惯,而且这种思考是不断深入、不断扩展的。你会从狭义的、只局限在专业领域的思考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拓展为广义的、对专业知识以外问题的思考。不了解科学的“外在”意义,一个博士只能算是一个会使用方法的技术员,这无异于只读了一个硕士。实际上,硕士以前的学习是一个能够“学进去”的过程,而到了博士就需要经历一个“学出来”的过程。“学出来”指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人们能够通过掌握科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使其在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了解这些会使你的学位比一个技术学位更有价值。你是否真正达到了博士的水平,并不单纯看你在科学之内取得了多少成绩,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能够跳到“科学”之外去看科学、看人生。

梦巴士

为何我们常把硕士叫做研究生,而博士直接叫博士?真相原来是这样

文/小语谈教育相信我们大家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这些名词一点也不陌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研究生是位于本科之后和博士之前的,这三个学历中,本科生最低,而博士是最高的,一般家里出了个研究生已经很了不起了,要是有博士就更不得了了。但是有一件事,让很多人都感到很疑惑,那就是为啥硕士的全称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的全称是博士研究生,但是人们在叫硕士的时候就会叫研究生,而叫博士的时候,却直接叫博士呢?很多人都不知道,真相原来是这样,赶紧来了解一下吧。一、什么是学历,什么是学位?首先在弄清楚真相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学历和学位。我们常说的学历就,官方给出的解释是“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历还是很重要的,通常学历都包含以下这些,那就是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而学位又是什么呢?学位是指“标志一个人学历的头衔,即一个人通过学习取得其相应学习能力程度的标志”,学位证书是由国家授权的高等学校颁发的,学历有且只有三种,那就是学士、硕士和博士,除了这3种之外,就没有了。因此不难发现,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生,是属于学历范畴内的,而人们常说的博士,是属于学位范畴的,这两者之间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大家之所以会搞混,还是对这些不太了解,研究生和博士经常被人们同时提起,也是有原因的。二、你知道硕士和博士都是干什么的吗?在生活中,很多人是分不清硕士和博士的区别的,只是知道博士比硕士更厉害,更上一层楼,其实这只是他们学位上的区别,却不是最关键的区别。要想真正的分清它们,就需要知道硕士和博士具体都是干什么的,虽然这两者都是研究生学历,但是所做的事情差别却很大。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硕士干什么事,硕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研究生,也是通过考研考取到的一个学位,这和学位主要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个领域的一个特定方向,发掘出创新点。硕士所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专注能力。因此硕士研究生更重视的是摸索和钻研精神,以此来实现人生的升华。而博士跟硕士相比,所做的事情就重要的多了。我们前面说了,硕士是在一个领域的一个特定方向取得相应的收获,而博士是在一个领域创造出一个或多个方向,引领后面的人,在这些方向中有所成就,总结概括一下,博士更像是前面栽树的人,而硕士就是跟着栽树的人一块让树长得更好。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了,那就是博士要比硕士更加出众,这两者也并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博士就是终点,这就是最高的学位了!之所以会把硕士叫研究生,就是因为研究生是一种学习经历,硕士还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像博士那样的终点,如果直接叫硕士,就让人感觉这个人会止步于硕士,其实他可能还想到博士。就跟本科生是学士,但我们都把他叫本科生是一个道理,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嘛。但无论如何,硕士和博士都是我国的高端型人才,毕业了也都是国家的栋梁,所以同样是很厉害的。今日话题:看了这篇文章后,大家明白了硕士叫研究生,而博士叫博士的原因了吗?欢迎评论区积极留言互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罗德尼

看牛人用歪理深度解析本科硕士博士的区别

看牛人用歪理深度解析本科硕士博士的区别假如一个圆圈代表我们所学的知识,多出来的部分,是你们所获得的各类学位。记住,不要活得太飘,也不要沉浸在自己的领域中,因而忽略了这个世界的通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王自健曾在节目中调揩道:我一个朋友,现在开公司,他就愿意找本科生!观众对此有很大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王自健回答道:他不招博士和硕士原因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本科毕业之后,就能找到工作,他是不会去考研的。所以说,那些硕士,就是当年本科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才去靠的研究生,硕士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只能考博士了!这就相当于是当初别人挑剩下的,这就跟找女朋友一样,一个女生天生丽质,本来长得就很好看,她不用怎么着急,就能找到男朋友。如果长得先天条件惨一点,找不到男朋友怎么办呢?坚持健身、美容、读书,把自身的气质提起来。这就相当于硕士,对吧!那博士呢?就相当于整容了对不对?王自健和他朋友辩论中,说这是一个歪理。你不能否认,人家博士确实文化水平高啊!他的朋友怼道:废话,都整容了,还不整好看一点吗?这一段搞笑的对话反应了当今某些公司的老板看待现在社会上的博士、硕士。他的另一个朋友又说道:他有一个同事,博士,刚来的,一个月就比他多5000块钱,但是他不太在意。他有一套自己的算法:一个博士,比他每个月多挣5000,听起来好像是多了5000,但是我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了,他是读了博士、硕士才参加的工作,他有五年没有工作。我的工资是一万块钱,五年下来就是60万,六十万什么概念,就是他现在每个月比我多挣5000块钱,他需要十年才能挣回来。我比他早参加工作五年,什么概念呢?我参加工作一年就买了车,我比他弄到了便宜的上海拍照!对以上的歪理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因为小编也是大学本科毕业,我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这种观点是脱口秀节目故意营造的一种搞笑,虽然你不能全盘否定他说的没有道理!但是你要知道,实际上很多公司招人的条件都是硕士起步,本科生连机会都没有。不是能不能力的问题,而是我们国家人口多,他们可以选知识储备更多,性格更稳定的,没有必要降低门槛增加HR的工作量,至于销售什么的确实个人特色很重要,就不看学历了。但是,一般好点的企业,销售都是本科起步的!而且: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博士毕业后发展前景比一般的本科生要好很多(当然,有些本科生,初中生的自主创业的也发展的很好),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基数很大,就业压力也大。因为我是农村出来了,父母常年在外打拼,每次回到村里就有人问我,你怎么还在上学,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孩子十几岁就下学打工了,现在都娶媳妇了,上面的歪理有点类似大家常说的上学无用论,那么问题来了,上学真的无用吗?另外,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一生一次的大学生活、研究生生活、博士生活。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人对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我是萧熙,大家对以上观点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咱们下期见!

而况人乎

本科、硕士、博士的区别

广东共青团根植中国南方的青年价值叙事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底有何区别?硕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如果你也有这种困惑,请往下看▼01.学生版02.圆圈版想象这个圆圈代表了人类的所有知识。你小学毕业时,了解了其中一小部分。高中毕业时,了解了更多。拿到本科学位后,你有了自己的专业。硕士学位让你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钻研。继续阅读学术论文,你会逐渐抵达人类知识的边界。一旦抵达了边界,你便专注于此。你花几年的时间试图突破边界。终于有一天,你推动了它。这个凸出来的部分,让你获得了博士学位。当然,对你而言,这个世界看上去不一样了。但别忘了全局是长这样的。这是一组非常生动的图画,最后那张图更是“意外结局”的典范。它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对于走在硕博道路上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提醒:不要因为推动了一点边界而洋洋自得,也不要一味沉浸在自己的领域中,忘记了这个世界的辽阔和丰富。也愿所有在学术道路上的年轻人,都能为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展,推动那么一点点。03.兔子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比喻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导师负责给研究生指出兔子在哪里,并指导学生学会打兔子的本领。反之,研究生则是从导师那里了解到兔子的位置、大小、肥瘦,并采用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打兔子本领擒获一只兔子(就是做完论文)。有人由此衍生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之区别的“兔子理论”:本科生:学习捡“死”兔子。本科及以前所学知识都是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是固定、稳定的,属于“死兔子”。此阶段的学习训练只是学会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把已经死在那里的“兔子”拿回来。硕士生:学习打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兔子。这只兔子在哪里?需要导师指给你,或者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其位置。导师在“指兔子”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瞄准并射死兔子的本领。硕士生需要遵从自导师处学来的方法和技术,去把这只尚在活动中的兔子打死,然后再通过以往已经具备的方法把兔子擒在手中。博士生: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此时的兔子也是活的,但可能不在你的视野里跑着,而是在树林里跑——导师可以确认一定有这只兔子存在,可是,需要你先从树林里把这只兔子撵出来,判断是否值得去猎取,再用更高级的猎取技术去射击并沿用原有方法将兔子取在手中。博士后阶段:此时,导师叫合作导师,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来确定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兔子,此时面对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确定是否需要在这里伫足,并重复以上过程。04.专业分析版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较为全面的从学习、分析、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本、硕、博学习的区别,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的区别本科是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让他们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例如,家长们对子女找配偶的要求是要找个大学生,而不是要求找学某种专业的。家长们未必能解释为什么,但他们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动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养做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过程。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这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你们应注重学习什么的问题。你们的学习带有研究性质,这对你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与本科生有了不同。本科生毕业后终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会超过10%。这里我说的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本科毕业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以后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终生从事其硕士专业的比例会高一点,约15%。硕士生学习与博士生学习的区别而博士毕业生以博士专业为终身职业的人数应不低于三分之二,低于这个标准则说明博士教育本身不成功。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生的区别是专业水平差别,不是素质差别。两类毕业生在为人的素质上没有差别,其区别是研究技能。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具备严谨逻辑的专业能力,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进行深度研究的学术能力。硕士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与专业有关的事务性的工作,做学术研究的很少。因此硕士生要注重学习普遍性的研究技能。完成任何一项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事务工作,都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判断问题的性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实施的方案和路径。这些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很相似,例如,文献回顾、找到有意义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证、做出结论。无论是研究具体的事务性问题还是研究学术性问题,都需要广义上的研究能力,懂得基本的研究程序和常用的研究方法。由于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前者是事务性的,后者是学术性的,因此你们对于学术的态度不能一样。博士生要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即发现错误的能力,因为发现现有知识的缺陷,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博士教育重要的一点是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索人类尚不知道的知识。要发现新知识不仅需要研究能力,还需要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很多学术研究所发现的知识都没有实际用处,不能转化成为物质财富。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讲,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属于非理性的,因为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得不到实质性的经济收益。然而,人类的科学进步就是建立在发现了很多人们认为没用的知识的基础上的。然而,发现新知识、进行新探索、推动新进步是有乐趣和满足感的事,于是很多博士选择在低工资的大学就业而不选择高工资的企业。这或许就是家长们常说的,“这孩子读傻了”。但当你领到博士学位证书时如果还没“读傻”,还仅仅只是考虑工资、待遇、级别等方面的问题,那你可能是个含金量不高的博士。

解其长剑

我是“研究生博士生”世界第一,为啥“研究成果”却很尴尬?

据数据统计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数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数量,全国的博士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了80万人左右。而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数量更多已经达到了数百万人,数量之多让人瞠目折舌。从表面上看来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学历的国家,不管是本科生毕业的数量还是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但是我国的学术研究成果好像与高学历人才的数量不成比例。我们可以看到每年中我国的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非常多,但是貌似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西方国家尽管高学历的人才没有我们国家多,甚至有大批的学生不能毕业,但是他们的学生的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可以堪比我国的教授了。如果说我们国家完全不如西方国家吗?当然不是,我们国家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发表的SCI论文也是世界第一。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学生可以发出这么多SCI文章呢,因为我们国家的高校要求学生毕业的前提就是发表一到两篇SCI文章,而西方国家并不做要求,所以我国的SCI文章非常多,排在世界第一位,不过尴尬的是引用率并不高。有的在寻找问题的根源,为什么我们国家花费这么长时间培养学生,并且对学生做出严格的要求,可是为什么就是不出成果呢?有的专家就说,这是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和国内的研究环境有关。先说教育体制,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试可以放弃一切,为了分数可以牺牲一切,我们国家的孩子从小就缺乏创新能力,从小灌输的思想就是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只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正道,其他的兴趣爱好全部就被抹杀了,所以我们国家的孩子越大越保守,不敢去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然后是国内的研究环境,我国现在的研究环境其实很不纯正,很多教授、院士对学术研究并不重视,而且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更是如此,他们之所以读博士、硕士就是仅仅为了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而已,要是说去搞学术研究,他们第一句问的就是:“工资多少?”。所以,很多人都是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去搞学术研究,当然是水平不高了。我国虽然说现在的全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错,但是要想成为一个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学术强国,还是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视全人

教授、博士、真的可以践踏传统文化?结果很……

最近在网络上发生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奇葩事、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强"行为艺术"? 清华大学教授邵岩"射墨书法"?还有就是一对上海交大的博士夫妻郑钰和李宏烨自创的"公式相声"。现如今的的确确是高科技时代,但是传统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不可否认。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想改变传统文化的"大家"们都是"教授""博士"之类的。难道文化职位越高,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随随便便的改变5000年的文化精髓? 可笑!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就算是科技在发达,有一些文化是可以加入多元化,但是也不能胡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三位"大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强"行为艺术"? 张强曾任四川美院美术学系系主任、重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视觉艺术中心主任,2013年获得省部级专家“两江学者”终身荣誉,现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英国温切斯特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艺术实践理论与批评博士生合作导师。,这位书写者双眼不看书写对象,仅凭感觉任意书写,其间还将墨水画在美女的身上川美教授"行为艺术"这是耍流氓还是搞艺术呢?清华大学教授邵岩"射墨书法"?邵岩先生的身份是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当代艺术专业特聘专家、中国国家画院外聘教授等。可见,邵先生不仅是职业书法家,还是书法教育家。我们也相信,有着如此贵重身份之人,其书法功底也是扎实的,深厚的,如果能端正心态地好好写,何愁没成就?清华大学教授邵岩"射墨书法"正在表演针管射墨书法创作在这当中不少人为其喝彩几十米的"射墨书法"创作,呵呵~上海交大的博士夫妻郑钰和李宏烨自创的"公式相声"男博士叫李宏烨,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女博士郑钰是他妻子兼学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别人表演时,这就是博士的素质“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这个东西,只代表我此时此刻的看法,你认为你的公式相声好,对啊,存在就是合理的,我并不打击你,我也认同你,我只是告诉你,在这个舞台上,你那个,行不通。”这就是博士的素质 一个叫嚣、一个傻笑李宏烨没有认输,他直接手指郭德纲放狠话:我们走着瞧!不管是书法也好,相声也好,都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特色的传统文化,但是现在觉得被他们这么一搞,真正受伤的是广大的老百姓,分不出到底那些是真正的传统文化,那些是伪“传统文化”只有传统道德人格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孙。习总一再强调:民族要复兴,必须先要复兴传统文化。作为我们老百姓来说,越来越多的伪“传统文化”这样下去真的会麻痹! 真的会影响下一代的发展

二里头

Nature调查了6000博士生,告诉你读博有多难:360度无死角劝退文

压栗山大 郭一璞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读博,向来是压力山大的活动,博士生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补贴少,同龄人已经成家立业了,博士生还在为论文焦头烂额。不过现在,读博过程中你的苦你的累,Nature都知道。是的,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开展了面向博士生群体的大调查,6000余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博士生,借机大吐苦水,把科研的焦虑、求职的压力、对圈子的不满全都倾诉了出来。统计一下,这次调查的数据让人大跌眼镜:36%的博士生都因为焦虑症或抑郁症而寻求过帮助;21%的博士生都遭遇过骚扰、歧视和霸凌行为;将近八成的博士认为,当前的学术圈风气不正,充斥着各种关系、特权和官僚主义,过于压榨博士生,文化落后亟待改进。而对于最现实的毕业求职问题,七成博士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工作,甚至,还有超过30%的博士生觉得自己正在读的项目根本就对找工作没有用。一个全世界学术圈人士都期望能发论文的顶级期刊,公布了这样惊人的数据,简直是“官方劝退科研”啊!怪不得,连房东老太太都说“不要读博,不要写代码”(不要赌博,不要吸大麻)了。近四成博士生都是出国党,在职博士也不少其实这已是Nature的第五次博士生调查,共有超过6320份有效数据。除了英文版,问卷还被翻译成了中葡西法四种文字,因此获得了全球博士生们的广泛参与。其中36%的问卷来自欧洲,28%来自亚洲(主要是中国人和印度人),27%来自北美和中美洲,非洲、南美和大洋洲的博士生各自只有3%。这6000位博士生,性别基本上男女各一半,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25岁到34岁之间,另外还有12%的博士生不到25岁,11%的博士生超过了35岁,甚至还有五六十岁的老博士生。其中22%的人都处在或上有老、或下有小的状态,需要照顾家庭。已经当妈妈了的博士生Fonseca-Hernández,就对边读博边带娃这件事感到十分焦虑,因为学校里没有幼儿园,她把5岁的女儿送到了收费很贵的校外日托中心,她感叹,想要同时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和优秀的父母,实在是太难了。37%的博士生是出国读的,大部分去了欧洲和美国,出国的原因集中在体验异国文化、本国的资金和博士项目不足以及方便找工作方面。不过,有不少出国党的压力非常大,一位学气象的古巴女生去了墨西哥读海洋物理博士,发现换一个国家已经很难了,读一个新领域则是难上加难,甚至患上了焦虑症。19%的博士生是边读博边工作的,他们主要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有少数人是为了提升技能或者刷简历刷人脉。考虑到年龄和家庭环境的因素,35岁以上的大龄博士生、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博士们基本上都有工作。欧美博士生担心“德不配位”,亚非拉博士生最愁求职赚钱读博过程中,人们普遍最头疼的事情是对前途的迷茫,79%的博士生都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不确定,70%的博士生时刻都在关心着除了当博士后之外哪里还有坑可以去谋个教职。另外他们的学术压力也很大,78%的博士生都觉得难以维持工作生活的平衡,74%的博士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钱,也是一个难题。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经费的问题,68%的博士生都在担心经费;第二个方面,一半的博士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助学贷款怎么还;第三个方面则是日后生涯的收入问题,67%的博士生都在担忧毕业之后过日子、买房子、养孩子和退休养老的钱要从哪儿来。看到博士生也哭穷,渣本心理平衡了。不过,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是有地域性的:非洲博士生最愁没钱;大洋洲博士生最愁没教职;南美的博士生除了担心找工作的问题,还要操着卖白粉的心,时刻担心政局;欧洲博士生担心自己和老板的关系、工作生活平衡和心理健康问题;北美和中美洲的博士生担心自己“德不配位”,专业名词叫“冒名顶替症候群”——总觉得自己如今的地位是靠运气获得的,生怕有一天被人发现自己一无所长,被当成骗子,然后身败名裂。当然,同样富(chi)有(bao)而(le)优(cheng)越(de)的欧洲人有时候也担心这个问题;苦哈哈的亚洲博士生,发愁的地方可多了去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挣不到钱怎么办、博士学位通货膨胀怎么办、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怎么办……注意,这里不是贩卖焦虑,是nature的报告白底黑字写的。唉,在座的亚洲读者们,你们都生活在hard模式里啊。不后悔,但满足感越来越低在美国读博学兽医的Radhakrishnan说,现在的博士项目很适合自己,并不觉得孤单。他对自己的研究项目还有很深的兴趣,想找到一种能在自己的母国印度抑制狂犬病传播的方法。所以,就算一边读博一边带孩子,一点闲暇都没有,他还是没有后悔读博。其实,这项调查中,有有74%的博士生和他一样,对当初读博的决定感到满意 (下图两个绿色柱) :有75%的博士生,对自己做研究的独立程度表示满意。有67%对自己和导师的关系表示满意。然而,就算说着满意,也依然有挫折和抱怨的情绪。有45%的博士生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的进行,满意程度下降了。相比之下,42%的人认为满意度提升了。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项目的状况达不到自己的预期。40%的博士生说,他们读的项目没有达到最初的期望,只有10%表示超出了最初的期待。10%这个数字,比起2017年有了严重的下滑,那时还有23%的人认为超出期待。麦吉尔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Anna Sverdlik说,这样的调查报告可以帮学生们建立起更现实的认知:如果知道,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冒名顶替症候群;如果知道,自己的满意程度会随着时间而减退,至少还可以提前做些心理准备。当然,有关学术的挑战只是一部分。Zhou Yang是从中国去到美国加州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读化学博士的,他说:我原以为只有科研的事情需要担心,但发现还要想着怎样和实验室里的其他人相处,还要想着怎样把自己的项目解释给别人听。除了做实验,还有很多很多要考虑的事。Yang也和许多人一样,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发够论文才能毕业的压力,还要担心签证问题。回一次家就要重新签证,签证至少也要一个月,又不能请一个月假。所以,Yang一次都没回过家,不然只会再增加一份压力。这也是大部分在美国读博的外国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骚扰和歧视随处可见,又不敢说调查发现,带有伤害性的行为,时有发生。△左是骚扰/歧视,右是霸凌有21%的博士生说,他们受到过骚扰或者歧视;表示受到霸凌 (Bullying) 的也有21%。超过五分之一。分性别看,有25%的女博士生说,自己遭受过骚扰或歧视。男生则有16%表示自己受到过骚扰或歧视。分国家看,最严重的是北美 (24%) ,最轻微的是澳大利亚+新西兰 (18%) 。有些博士生,还在问卷的评论区详细说明了自己的遭遇或感受。比如,一位在印度的女生提到,就像性骚扰会有“Me too”运动爆发的瞬间一样,研究生在工作场所遇到的骚扰也需要得到关注。比如,一位在比利时的女生说,看到过并且自身也有过被导师霸凌和恐吓的经历。学术界顶尖教授,做了错事也不受罚的现象让人震惊,对年轻的学者构成很大的威胁 (包括心理健康受损) 。在表示受到过霸凌的博士生当中,又有57%害怕报复,没有办法自在地讨论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工作时长也是博士生们受到的不公对待之一。6000位博士生里,大约一半都认同:我读博的大学里就是有长时间工作的文化,包括通宵。那么,博士生平均每周工时多少?76%的博士生表示,平均每周工作41小时以上。其中,41-50小时的比例26%,也就是说6000位博士生中有接近50%,平均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而在每周工作41小时以上的人当中,有85%都表示对这个时长不满意。三成博士生认为当前项目对求职无益更加令人忧心的是,长时间的工作,也不是都能得到回报。只有26%的博士生认为,他们的博士项目,正在为将来找到一个满意的职位,做着很有力 (Very Well) 的准备。相比之下,有超过30%的博士生,都认为自己在读的项目没带来什么职业准备 (Very Badly) 。而在大部分人看来,博士项目给个人带来的最大提升,集中在具体操作层面:比如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做学术演讲、设计实验等等。可即便如此,依然有67%的博士生相信,有了博士学位就能大大改善工作前景。问题是,全球范围内高校提供的岗位都很稀少,但仍然有高达56%的博士生把学术界作为首选工作领域。相比之下,只有28%的博士生把工业界作为首选。而当被问到博士毕业后立刻就能找到怎样的工作,几乎一半人都回答了学界的博士后 (46%) ,排名第二的是工业界的科学家 (10%) ,排名第三的答案就是不知道 (9%) :工作形势严峻是博士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Matt Murray是耶鲁大学在读的分子医学博士生,他并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努力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还是怀疑自己读博的决定是不是对的。有些日子里,感觉一切都很讨厌,只想回家。调查中有36%的博士生表示,因为焦虑和抑郁而寻求过帮助。八成博士生不满学术圈现状最后,关于整个学术圈的现状,博士们也有话要说。Nature统计了博士们对于当前学术体系的评价,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博士都认为,学术圈真乱。只有23%的博士觉得当前的学术体系还不错,在他们之外,更多人觉得这个体系是有问题的,很多时候靠关系,很多事儿不公平,给博士们发的钱太少而压力太大,环境官僚化,整个文化是落后过时的,需要得到改进。甚至有8%的人觉得早知如此,就不读博了;还有24%的人觉得要是重新开始的话一定要换个老板。因此,在Nature的调查中,一些人表达了博士生涯中的痛苦纠结:I cannot emphasize enough the impact on mental health when obtaining a PhD. I wish I were alone in making that statement; however, students in my programme struggled with suicid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读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是再重要不过的了,我希望我是唯一讨论这个话题的,但我项目里的同学们一直在沮丧焦虑甚至想自杀的情绪中挣扎。不过,终究也有很多人认为博士生涯依然是充满荣光与希望的:99% of the time it fails. But that one time it works makes up for all of it.99%的时候都失败了,但是成功的那次能弥补过往的全部。希望大家都有那1%的幸运吧。传送门原始报告及数据:figshare点com斜杠s斜杠74a5ea79d76ad66a8af8—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