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学位到底有多难拿?说出来也许你不敢相信!花事了

博士学位到底有多难拿?说出来也许你不敢相信!

之前,小西每次聊到博士毕业的话题,都会引发不小的争议。不过,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的是博士学位非常难获得,毕业真心不易啊!事实上,不止国内,国外一样存在博士生延期毕业的难题。小西一个去日本读博的同学曾反馈,她所在大学一样很多人延期,最长的推迟4年才毕业。还有一些人直接放弃后去工作的。比如说,美国研究型高校未设置固定毕业年限,也就不存在延期一说,但是放弃或难以完成博士学业的学生比例不低。而且,学生后期还需要承担自己的课题费用,经历同样十分艰辛。在我看来,博士学位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学位,想要简单的获取是非常不合适的。尤其是,翟天临的学术不端事件再次给我们敲醒警钟,这是对其他学生的最大不公平。事件爆出后影响真的不小。海量的硕士生通宵修改学位论文,边修改边骂“翟博士”。部分博士生就更惨啦,直接被延期半年毕业,修改完善学位论文后再送审走答辩流程。因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要求被提高,而且单独划拨经费用于学位论文的抽查,之前简单的“混过去”的想法已无法实现。学位论文一旦抽查不合格,导师最低也是3年停止招生、无法晋升的处分。不否认有不负责的导师,疏于指导研究生,影响他们毕业。反过来,也有学生学术不端,蒙蔽导师毕业后,最终坑了导师的。在这个浪潮中,我们专业就有3名硕士生、1名博士生延期半年答辩。不是因为小论文不达要求,而是学位论文不过关。之前,我也曾提过,英文小论文写得好,不代表能写出一篇逻辑合理、质量不低的学位论文。聊回博士学位有多难拿。想要获得博士学位的前提,是有机会顺利读博。以前常说的“没有读不了的博士”早已不再准确。相比高考,读博院校和导师的选择更加扎堆。“能去的不想去,想去的去不了。”是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一个词就是“真难啊”!不少双非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不多,读博的学生同样也少。某些导师常常没人报考,毕竟学生们心中有“双非大学的博士值得读吗?”的疑惑。事实上,2019年在沟通联系博导的不少学生,应该发现想找个好平台、好导师读博真的太难了。每一次期间的回复都是“不好意思,我今年已经有学生了。你可以试试其他优秀的导师”。为什么会这样难呢?除了扎堆,还有“双一流”高校普遍采用申请-考核制,鼓励优秀推免生直博,支持课题组内学生硕博连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名校留给外校学生的博士招生指标真的已不多。比如说,带有“学术帽子”的大牛导师,每年2个左右的博士生招生计划提前1-2年就被预约(送人情)。或者说导师自己课题组内的硕士生毕业后,选择继续留课题组做课题,排队晚1-2年入学的。读博之后的课题研究也充满不可预见性(探索性的),再好的实验方案也不能保障一定成功。有时候,觉得好难的原因在于辛苦一年的实验最终发现探索是失败的,只能无奈地重头再来。在我读博期间,最大的感悟就是做野外试验真难。布置样地的栅栏、塑料桶等校物件也有人拿,种植的植物也有人放羊去啃,第3年试验基地被企业生产需要直接破坏,实验进度多次被耽搁影响。如今想起来都觉得真坎坷啊当然,上面提及的是一些合理因素,还得考虑博士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科研能力。相信很多老师都有对你说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选择要谨慎。另外,导师要求高、能力不足且缺少指导、频繁变更研究方向、师德不佳等因素,一旦遇到,想获得博士学位也会变得非常难。也许,这就是为何《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中,博士生毕业延期率高达近2/3的原因。最后,我想说博士延期压力很大,而且这件事按道理来说也不是丢人的事,更谈不上犯了多大的错。但是,往往身边的朋友、同学会给他们打上“失败”的印记,进一步引发悲剧。请多给他们一点关爱。祝愿各位在读博士生都能顺利毕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加油!

彭康

教育部:加大分流力度,部分研究生将拿不到学位,且读且珍惜啊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这也就是说,对于一部分研究生,其学习过程中被发现是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对这一部分研究生就要及早的分流,停止继续攻读学位。当然,这部分研究生就拿不到相应的学位了。其实研究生分流并不是一个新鲜事情,一直有这样的要求,但是在我国这个制度执行的并不好。我国的硕士研究生的淘汰率大约只有5%左右,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淘汰率都会达到20%以上。因此,部分研究生拿不到学校,这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常态,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措施。我们国家研究生分流之所以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的:一是分流制度不健全,分流后学生出路不明确;二是社会对分流的学生存在歧视,会被认为是失败者。从分流制度上来说,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个培养单位都是自己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前段时间,社会上对大学生“宽出”的问题讨论很多,认为应当改变。实际上,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也存在“宽出”的问题。随着国家对这方面的要求加大,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相对有一定改变,要求更高,毕业难度加大。但是硕士研究生注水的现象并不在少数。这也是教育部为什么要提出这样要求的原因之一。目前分流制度最为完善的是直博的学生,也就是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也有称为硕博连读的。对于这样的学生,进行中期分流是有一定的条件,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硕士阶段的学习。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经考核被认为是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可以降格为攻读硕士学位。在这方面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对于本科毕业攻读硕士和硕士毕业攻读博士学位的,是只有两种情况分流,一个是只能毕业,拿不到学位,再一个就是只能拿到肄业证书。而社会上对肄业基本是采取不承认态度的。所以这也就加大了这类研究生分流的难度。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研究生培养是高端人才的培养,这就必须有一定的培养标准,如果达不到培养标准,就不能拿到相应的学校。现在,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大国,可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却并不能令人满意,研究生的水平也受到公众的普遍质疑,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明显下降。所以,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不但事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机制,也影响到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这都应该应该引起注意的。其实,及早进行研究生的分流,对学生也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学生不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但仍然要求其继续学习,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几年,研究生因为压力过大,轻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研究生分流制度的必要性。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人,才是以人为本的态度。只有如此,才既能保证研究生培养的学术严肃性,又能避免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当然,要做好研究生分流工作,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这一批人即便是不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但仍然是具有较高学业水平的人才。因此,相关部门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分流机制,是加大研究生分流的前提。一部分研究生被分流,拿不到学位证书,这应该是教育的常态。被分流的人仍然能够各尽其才,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才是良好的社会生态。关注教育新闻热点、分享个人观点,拙木侃教育,感谢您的关注、阅读、评论和转发!

盗王坟

翟天临的博士学位难拿吗?仅需400元就能让你的文章出现在国刊上

这个春节,翟天临有点烦恼。以往大家熟知的翟天临是“站在了整个娱乐圈学历之巅”的人。因为就在前不久,他刚刚晒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录用通知书,此外,他还拥有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位。不过,“学霸人设”还没立稳,翟天临就遭到了网友们的集体“打假”,并遭到了《人民日报》点名。2月8日,翟天临在直播过程中,回答网友提问时,称不知道“知网是什么东西”,遭到网友质疑,并引发了连锁反应,有网友在知网检索翟天临的博士毕业论文,然而并无所获。随后,有网友爆出翟天临论文造假,并附带上了查重结果截图。论文检测网站显示其论文《谈电视剧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复制比为40.4%,有的网站甚至检测出其相似度为54%。一位叫做黄立华的学者也发声谴责翟天临,称其抄袭了自己2006年发表在《黄山学院学报》的《一个有灵魂深度的人物-<白鹿原>之白孝文论》。黄教授还转发一篇文章:入学后戏约不断的翟天临,奖学金不符合全日制评选标准;同时也疑似有北电校友表态翟天临博士学位存在问题,严重影响到学校声誉。但不管翟天临的论文是否有人捉刀代笔,他的博士学位是否存在操作问题,在翟天临名人效应的推动下,隐匿在风波背后、一直上演于国内各大高校的论文“洗稿、代写”戏码也浮出水面。翟天临事件被曝光前,学术不端其实一直存在,但这次他让“学术不端”这件丑闻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百度指数给出的搜索热度来看,2017年韩春雨涉嫌学术不端的新闻热度指数最高值为35264。而在翟天临2月8日进行完直播被曝出作假嫌疑后,“翟天临”一词的搜索热度便从2月8日的53963开始不断上升,直至最高值274657。显然,在两次事件性质类似的情况下,翟天临公众人物的身份让他和这次学术丑闻以数倍的热度曝光在大众面前。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论文”,立刻就会有数百条信息弹出。第一财经在与多位商家交流后发现,这条产业链基本上由在校学生/老师或专职写手—卖家—买家组成。以一篇3万字的硕士论文为例,价格区间在5000元到7000元之间。这个价格包含论文过程中的所有程序,包括题目选定、开题报告、修改、控制查重率直到最后通过。北京商报也曾在调查中发现,论文写手都有自己的工作群,群主会不定期在群内发布各个专业的约稿需求,既包括本硕毕业论文,还包括发言稿、工作总结等。有意接单的写手可以与群主取得联系,随后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创作,还要负责后期的修改,最终完成后写手才能够拿到稿费。通常来说,兼职的写手每个月赚五六千元轻而易举,而专职写手月收入数万的都不在少数。但是翟天临事件的另一个重点是,是谁帮他获得了博士学位?据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申请条件”文件,第十九条明确显示,“凡我校录取的博士生,在校期间个人独立或与指导教师联合(本人担任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公开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至少2篇学术论文,其中应至少有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所以在这次事件中,比撰写论文更加让人注意的便是“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在第一财经与卖家的沟通过程当中,卖家也多次提到,撰写论文内容与帮助发表是两项不同的业务。大多数负责内容原创的卖家并不能帮助发表,原话为“论文我能写,但录用不上”。显然想要把论文托举至学校认定的指定学术期刊的难度,要比简单地代写出一篇合格论文要难上许多。第一财经随后找到一家专门在期刊上代发表文章的卖家。在交流过程中,卖家向第一财经出示了一份媒体学术期刊的报价表。其中表明了其发表级别以及报价。从中可以发现,想要在一份省级甚至国家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文章的代价并不高。相比代写论文的几千元相比,想要在《中国高新科技》这样“由科技部主管、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科技综合类期刊”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代价仅需1250元人民币。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本科论文大多要求重复率低于20%的情况下,卖家对于发刊文章的要求除了30%以内的重复率以外,别无任何观点新颖度和行文流畅度的要求。显然,相比代写论文形成了一条潜在的产业链以外,在省、国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之方便程度更让人感到吃惊。其实早在2011年就有媒体调查过论文代发的“产业”。中青报的记者当时发现,国家级及其以下的期刊,只要是代理推荐来的文章一般都能上,即便是在版面不够的情况下,正文也很少进行修改,只将摘要、参考文献给去掉。如果抄袭率过高或者正文内容也需要压缩,刊物“编辑”一般会把文章返还给代理找作者进行压缩,但不会毙稿。这些刊物的“编辑”们甚至直言,“我们需要你们(指代理)来养活我们。”而第一财经与代发卖家沟通时产生的信息,也证明了论文代发这条“灰色产业”时至今日仍然存在,并且在对论文本身的要求上仍然比较低。而这项“业务”为那些需要论文发表,以达到毕业、评职称的个人提供了廉价却十分巨大的便利。

空镜记

博士紧缺,为何越来越多的硕士却不愿继续读博?答案很现实!

大部分人读硕士是为了更好就业特别是一些大型国企,研究院所基本从硕士招起。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明确了将来的规划,硕士毕业就业,所以就不会读博也没有必要读博。博士毕业一般从事研究工作,可实际岗位没有那么多,也就是部分博士要和硕士甚至本科生挣工作。这样一些人就会打退堂鼓。还有就是博士毕业要求条件特别高,博士很容易延期毕业,特别是现在学术论文严查,打掉了一些混学位的人。总的来说,读博是需要大毅力大勇气的,博士生也值得我们尊敬。博士学业压力相当大博士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研究型人才,将来主要是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任职,学业压力相当大。如果只把博士学位当做高一点的学位来换取更好的职业其实是并不合适的,科研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情,这也是很多人不选择读博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导师已经没有精力带学生了,一个博士生培养起来都很难,更何况现在都是一个老师带好几个,博士培养不是流水线的快餐,不然含金量可想而知。入学容易毕业难博士毕业难,应该是大家不愿意继续读博的最主要原因。据我了解,很多学术型博硕士研究生考上博士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毕业就比较难了,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博士延期毕业的事情,这真的是太常见了。毕竟博士是国家顶尖人才,一定要具备比较强的科研能力。除此之外,翟某人事件发生之后,掀起了学术打假的轩然大波,有关部门对论文的审核更加严格了。小编总结1.来自于家庭的压力。作为父母,尤其是来自农村的父母,他们觉得读到硕士就可以了。我爸经常打电话说,“好好学习,等出来以后考公务员,就不要读博了,费钱,费时间。”对于农村家庭,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早点赚钱,觉得当个公务员就挺不错的。如果要读博,工资少,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可能还要向家里要钱。2.来自于科研压力。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就觉得科研压力太大了,天天失眠,害怕毕不了业。博士的科研压力远远大于硕士,需要写基金,自己弄科研题目,必须要发几篇SCI才能毕业。现在有很多博士都毕不了业,做了博士几年,最后拿不到博士,还是只能拿硕士,有很多博士读博期间都会抑郁,精神压力大。

为了爱

中科院取消一名教授的博士学位,原因不详,令人倍感意外!

由于翟天临事件在学术界掀起的轩然大波,引发了很多学术机构对于往届毕业生的调查,这其中难免发现一些毕业生的学位取得的不合格,当学术机构在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不合格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还是非常的严苛的。这不最近中科院就发布公告,公告显示将一名在中科院任职的教授的博士学位取消了,而且这名教授还是博士后,结果现在自己的博士学位被取消了。不过中科院对于这名教授的学位取消,并没有做出过多解释,只表明该教授博士学位不符合学位标准,这种解释引发了外界许多猜测。外界猜测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这名被取消了博士学位的教授本身在该学术领域目前所拥有的成就和地位非常高。这名被取消了博士学院的教授名叫祝卓宏,在取消博士学位之前,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后导师,除了在中国科学院任职之外,该人还是我国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就职位来说,该人已经位居要职,在这种时候取消了博士学位还是比较意外的。除了上述任职之外,该人在心理学领域还有诸多的荣誉,比如是健康中国(2018)年度十大人物,也是诸多心理学会的委员以及理事等,可以说在心理学届,此人是任职颇多,荣誉颇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相当之高,在现如今忽然被取消了博士学位,业内业外都还是有点看不懂,而且中科院的这一通知以及后续媒体跟进求证的时候,都没有问出个具体的原因来,就让这名教授的博士学位被取消,更加的扑朔迷离。当然这名教授的博士学位被取消,也引发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讨论和猜测,一部分人猜测是因为他在读博的时候没有发小论文导致的。目前的博士学位的获得,除了要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和审核之外,还需要再就读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小论文,这样才可以获得准予毕业的资格,据悉这名教授当时在读博期间是去支援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了,所以当时他没有发表小论文,被中科院内部特批毕业拿到学位证的。不过这种说法也只是一个猜测,具体的原因中科院内部也没有明说,不过目前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比较站得住脚的,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代我国博士毕业必须要的一些要求的热议,在很多国家,博士毕业是没有这么多的要求的,只要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即可,但是在我国,博士生想要拿到博士学位,就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小论文,部分高校甚至还要求小论文必须在世界核心期刊上发表才作数,有很多博士因为这种超高的要求不能毕业。目前这名教授被取消了博士学位,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个就是该教授的职业和岗位会不会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毕竟取消了博士学位的话,似乎继续当博士后导师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了,并且就目前的一系列任职会不会影响,也是非常有争议的,毕竟部分岗位确实还需要一定的学历要求才可以。另外一个就是这名教授被取消的学位,能不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补救重新拿回来,如果只是小论文没有发表的话,能不能通过补发的方式,让自己的学位重新拿回来,这都是比较让外界关心的,当然对于外界而言,中科院如果能够公布具体的原因,让外界知晓具体取消的原因的话,是最好的结果,这样也会让很多人对于这一处理结果更加的认同。

人义

毕业时可能拿不到学位证,大一新生提前避开这几个“雷区”

不管是答辩未通过、挂科,或是四级未过等其他原因,未能如期授予学士学位是个非常遗憾的事情。对读研或求职工作单位很好的毕业生来说,缺少学位证很可能无法通过材料审核,错失不少机会。-学士学位证书-小西读大学时,当时学校明文规定,要求必须通过英语四级才能拿到学位证。隔壁法学院的学生会会长、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等荣誉满身的朋友,已通过竞赛拿到推免本校资格后,却因毕业时四级未过而被拒读研和授予学位,仅给了毕业证。之前,还有部分同学是毕业之前处分在身,如考试作弊等,在毕业前观察期未过,也是无法正常授予学位的。不过,部分学校会在考察期过后,或者挂科重修合格后,顺延一年和下届学生一起授予学士学位,补发学位证的(就是延期一年毕业)。-校长授予学位-不过,一些特殊的情况是,毕业生的学位已符合授予条件,但是因某些因素被学校"扣"下来的,是可以回学校拿回学位证的。比如,学校因学生欠学费、住宿费(非助学贷款),违规扣留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的事情常有发生。之前不少考生通过举报等途径顺利拿回双证,但是欠费也会进入个人征信系统的,同样是不应该的。和我们大学时不同,2016年1月1日起,需颁发的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证书由学校自行设计印刷。毕业生个人可在学信网中核实自己的学历、学位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未拿到学位证的,只要系统内显示已有学位证书编号等信息的,也许就差学校打印证书。往年不少同学的违法行为是不能做的,比如通过修改同学的学位证书扫描件中的学位证书编号、姓名、专业等信息,自行打印学位证的。尽管迫切需要这份学位证书,如考研报名审核、工作单位审核等,这样的造假行为真的不能做,影响一生的。-大学辅导员-其实,遇到这类情况,最该做的一件事是和辅导员进行沟通。辅导员对于学校内的政策、条例比较熟悉,之前也经历过毕业生未拿到学位证的案例,相信会给你一些不错的建议。实在不行,部分单位还是认可学校出具的一些证明,辅导员也可以帮忙解决。有个细节,之前是无法补办学位证、毕业证的(自己丢失双证原件)。但是,在学校自行设计打印双证后,政策就有了一些变动。不少学校有发布具体的补办流程,挺繁琐的,丢证后着急的情绪在知晓能补办后也会平息不少。在你尝试解决没有学位证的问题时,有些套路还是得会的,比如去找教务处老师咨询,起码的敲门后进入、"老师,您好"这样的问候语等得有。其他的,小西已经说的很透彻,在具体操作中自己灵活把握很重要。-美妙的大学生活--结语-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在学生个人信息系统中查看自己已修满的学分,尤其是选修课学分非常重要,避免影响最终毕业和学位授予。部分挂科的科目,跟着下届学生认真学习,只要不是缺课严重和不交作业,授课老师给的平时分不低,考试合格的难度不大。大学四年的收获很多,远不止一张学位证、一张毕业证可以代表的,但是少了这两张纸后的大学又是不完整的。切记认真、努力学习,别给自己的四年大学留遗憾,加油。

老唐头

读博6年无法毕业,难在哪里?大学教师读博:3个月读完博士课程

近些年,博士毕业成为了社会一个热点难题,原本三年学制的博士基本都会延期毕业。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有接近17万的在读博士研究生面临毕业,然而,实际毕业人数只有不到6万人,接近三分之二的在读博士无法毕业。中科大在读博士刘春杨正是因为读博6年,没能交出1篇论文,最后不堪学业压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论文是博士毕业的至关条件,但是,想要出成果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大多数高校博士毕业要求至少发表3篇期刊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被“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收录。而想要被SCI收录,就必须能写得一手漂亮的英文文章。上海某985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在读博士陈铭(化名),正是因为英文基础差,大学英语四级考了4次,六级考了8次,直到博士入学后才通过。以至于后来,博士论文投稿多次被拒主要原因就是英语语法错误太多,陈铭坦言:“如果英文好,一篇论文至少可以节省半年时间。”现在,四年博士学制,因为达不到毕业要求,他已经延期毕业一年。博士论文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导师。博士毕业就像游戏里打怪升级,论文就是装备,导师则是GM。装备再好,也顶不住GM随时可以“调高游戏”难度。没有导师的指导(包括提供课题方向和思路、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等),想要顺利毕业,几乎不可能。还有更糟糕的,由于高校对博士生导师把关不力,有些博导即便不从事科研工作多年,一样还有招生权利,结果就是学生招进来了,毕业却只能自己想办法,因为导师根本无法给出指导。同学的男朋友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读的是学硕,发表的论文必须要被SCI收录。导师是骨科主任,但是多年在一线工作不再做研究,手中没有课题也没有经费。到头来,这位同学只能自己倒贴几万块做实验写论文,再花钱找做基础研究的老师帮忙修改论文、帮忙投稿。遇到这样的导师,读硕都已困难如此,可想而知,读博想要毕业真要难于上青天了。博士如此难读,大学教师读博却另有“出路”。随着“双一流”高校陆续出台“晋升正高级职称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的硬性规定,大学教师读博迫在眉睫,然而,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目前中国大学教师足有163万,拥有博士学位的只有不到40万。依照目前博士毕业的难度看,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大学教师想要在国内读博,真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毕业。于是,一条“全日制博士速成”的产业市场悄然形成。5月20日,韩国三大报纸之一的《东亚日报》报道了一篇文章《来韩留学拿速成博士学位,韩国恐成中国的“学历工厂”》,文章指出在韩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占据一半人数,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多的群体是中国大学的在职教师。韩国大学甚至为这些读博留学生开设“特色”课程,12天读完一学期课程,3个月读完三年博士课程。不仅如此,韩国大学还提供了一种“买”博士的方案,大约17万的学费加上2万左右的中介费,合计20万就可以拿下一个博士学位。这样得来的博士学位,还能让人相信吗?这样成长的大学老师,有能力培养博士研究生吗?因此,博士毕业难,部分原因在于高校博士扩张导致生源不高,有些考生读博没有相关学术基础和能力,不是因为学术上的喜爱,而是为了获得“虚荣”的资本。另一部分原因则是高校对于导师把关不严,有些导师缺乏培养学生的能力,却依旧在招收学生。

硕人

胡适到底有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编者按:本文整理自北京大学历史系欧阳哲生教授在“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胡适”展览开幕式上的演讲。欧阳哲生教授现任胡适研究会会长。欧阳哲生教授也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挖掘和研究与胡适相关的档案资料,对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岁月做了最大程度的还原。(来源详见文末)1910年,胡适赴美,到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1915年,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约翰·杜威。1917年,胡适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胡适留美的七年,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经历。关于这段经历,胡适留下一本日记,最初的名字是《藏晖室札记》。这些日记最早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究其原因,大概是陈独秀当年主编《新青年》的时候缺稿件。后来《藏晖室札记》经过整理出版单行本,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再后来商务印书馆将其改名为《胡适留学日记》。现在这本书的原始手稿本已经被找到。△1920年,胡适(左三)与蔡元培(左二)、蒋梦麟(左一)、李大钊(左四)在西山卧佛寺合影。胡适的留学经历,在晚年的口述自传里占据了四章的篇幅。那么作为留学生的胡适,学业究竟如何呢?前几年周质平先生发现了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的成绩单,这个成绩单为我们了解胡适在康奈尔的学习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在胡适第一年的成绩单上,能够看到他的英语成绩不错,第二外语德语也不错,但是农学方面的成绩一般。第二年胡适转学哲学。但是前面还学了几门农科课程,比如果树学,这门课程胡适的成绩不够理想,76分。他在上这门课的时候受了点刺激,当时上课的时候要进行苹果分类,美国人天天吃苹果,所以对苹果非常熟悉,两下就搞定了。胡适感到自己这方面没有天赋,所以还是想学文科,他的兴趣在文学和政治。按照康大文学院的规定,每个学生只要学完一个专业也就是完成一个“学科程序”就能毕业,但是胡适毕业的时候他学了三个“程序”,也就是三个专业:哲学和心理学、英国文学、政治和经济学。这三个“程序”分属三个不同的领域,如此众多的课程,有些是胡适利用夏季学期修完的。从这份成绩单也可以看得出来,胡适的课业成绩并没有因为他大量的社会活动而受到影响。胡适平时的演讲活动和社会活动非常多,当时是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美国人请他讲中国辛亥革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胡适对研究中国政治产生了兴趣。胡适1914年5月在康大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接着他在康大又读了一年硕士课程,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胡适进哥大的打算,在康大念文科的时候就已经萌发了。1912年2月6日他给章希吕,他的一个朋友写信就谈到了这个想法,他谈到康大不长于政治文学,他想学政治文学,想到哈佛或者哥大或者威斯康星去。威斯康星是在中部靠北一点,临近五大湖,这个地方学费很便宜,一般来说要去美国留学,美国中部都是很便宜的,但是去东西两岸学费就很昂贵,生活费也很昂贵。1915年胡适转学的一个直接因素是他申请延长康大哲学系奖学金被拒,理由是他“在讲演上荒时废业太多”。7月11日,他在给母亲写信的时候报告了他想去哥大的七个理由。其中第一个理由就是讲康大所在地是一个小城,他想到纽约去看看美国的大城市,第三个理由是纽约是大城市,书籍比较多,第七条就是哥大哲学教授杜威是此邦的哲学泰斗,他想投奔他的门下。显然他已经选择了要去哥大。胡适晚年在口述自传中还提到他转学哥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喜欢在康大哲学系占据统治地位的“新唯心主义”(New Idealism),这一派对杜威的攻击反而引发了胡适对杜派哲学的兴趣,在1915年暑假对实验主义作了一番系统阅读和研究之后,他决定转学哥大去向杜威学习哲学。△《胡适留学日记》自题“卅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收到这重印第一版”胡适在《口述自传》中对哥大的文科教授阵容做了详细介绍,除了上述提到的杜威以外,胡适还提到了几位当时在哥大声望很高的大牌教授,比如以研究希腊哲学见长的研究院院长乌德瑞(Frederick J.E. Woodridge),西方“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一芒达斯(W.P. Montague),美国“伦理文化学会”发起人厄德诺(Felix Adler),历史系有政治理论史的开山宗师顿宁(William A.Dunning),“新史学”的倡导者罗宾逊(James Harvey Robinson),美国宪法史专家毕尔(Charles A.Beard),社会学系著名大家吉丁斯(Franklin Giddings),另外还有专治“汉学”的夏德(Frederich Hirth)。在哥大,胡适主修哲学,副修英国文学和经济,第二副修是经济理论。胡适在哥大的学业成绩因为事涉私人隐秘,至今还没有公布。胡适在哥大所选的课程,他在《口述自传》里都提到了,有杜威的“伦理学之宗派”和“社会政治哲学”,乌德瑞的“历史哲学”,顿宁的“政治理论史”,厄德诺的伦理学,夏德的“汉学”讲座(又叫丁龙讲座,以一个华人名字命名),这几位教授的课程都对他影响很深,其中杜威的“伦理学之宗派”一课启发胡适决定做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胡适在哥大的主要学业之一是写作博士论文,他首次提及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在1916年5月10日在给他母亲的信中。9月27日他再次给母亲写信的时候,他说“而所作博士论文,夏间约成四分之一。今当竭力赶完,以图早归。今年归期至多不过九、十月耳。当此九、十月时间,有许多事均须早日筹备。”当博士论文完成后,胡适在1917年5月4日日记中以《我之博士论文》为题,写道:“吾之博士论文于四月廿七日写完。五月三日将打好之本校读一过,今日交去。此文计二百四十三页,约九万字。原稿始于去年八月之初,约九个月而成。”他的博士论文写的不是太长,两百多页,跟另外一位在哥大毕业的著名学者陈焕章的博士论文相比,胡适的就很单薄。陈焕章的是两大本,一毕业哥大就帮他出版了。博士学位口试完成后,5月27日他追记了五天前的博士考试:“五月二十二日,吾考过博士学位最后考试。此次为口试,计时二时半。吾之‘初试’在前年十一月,凡笔试六时,口试三时。七年留学生活,于此作一结束,故记之。”他写的非常简略,但是可以注意到,他是用“考过博士学位”,而不是“通过博士学位”这就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怀疑的空间。因为胡适用什么词还是有斟酌的,这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君子。金岳霖也是在哥大毕业的,比胡适晚三年。他回忆说:“在国外留学,写中国题目论文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胡适。”这个话带有贬义,所谓“始作俑者”并非事实,1911年初毕业于哥大且获博士学位的陈焕章,其博士论文就是《孔门理财学》,也是以中国为题材。1917年与胡适同时毕业的蒋梦麟,他是哥大教育系的,他的毕业论文是《中国教育原理研究》,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中国人去美国留学假如以中国为题材的话,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所以金岳霖有一点讽刺他,金岳霖的博士论文是纯哲学的。△1917年胡适自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就任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博士学位。胡适的博士学位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20世纪50年代。据唐德刚先生回忆,1952年哥大东亚图书馆馆长林顿(Howard P.Linton)为纪念哥大二百周年校庆,着手编撰一本《哥伦比亚大学有关亚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这本书在1957年出版。这本书包罗万有,但是就是把胡适的论文编漏了,校园里一时传为笑谈。林氏也不明其故,他把校方正式记录都查了一遍都没找到胡适的博士论文的记录。1961年袁同礼(他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来做过北大的图书馆馆长,之后又去美国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长)在哥大工作,他也发表了一份《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在这本书中,袁将胡适的博士授予时间放在1917年和1927年,他写了两个年代,因为他不敢肯定是哪个年代。在袁同礼编这个书的时候,他要唐德刚去查有关胡适获得博士学位的记录,唐德刚在哥大档案中发现胡适获得博士学位的注册时间是在1927年,并将这个结果告诉了袁同礼。袁同礼是胡适的学生,他不愿意胡适的学位问题被外界政治所利用,所以煞费苦心地做了这样的处理,把胡适的博士学位系于1917和1927两个年头,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一个年头。20世纪70年代,胡适的博士学位风波再起。1977年10月台北《传记文学》第31卷第4期发表了唐德刚的《七分传统、三分洋货——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三》,这是连载的唐著《胡适杂忆》的第三章,披露了他当年为袁同礼查找胡适获取博士学位材料的上述内情。后来在1978年12月第33卷第6期《传记文学》刊登的唐德刚先生的《胡适口述自传》译稿《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威》中,他做了一个长篇的注释,就是讨论“胡适的学位问题”,他明确说明胡适的学位问题,不是什么真假的问题,问题是他为什么迟了十年才拿到这个博士学位。唐猜测牵涉到胡适1917年5月22日参加的那场口试,到底是“通过”的“哪一柱”(which column)。唐先生解释,那时候的博士论文答辩大概有三种情形,就是三个档次,第一个档次就是“小修通过”(pass with minor revision),第二个档次是“大修通过”(pass with major revision),第三个档次是“不通过”(failure),唐先生猜测1917年胡适大概只是“大修通过”,那就是博士论文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认为当时的原因可能有四个:第一个就是参评的六位教授除了夏德以外,其他都不懂中文,所以他们根本读不懂胡适这篇博士论文。但根据我后来的判断,恰恰就是这位夏德阻拦了胡适的博士论文答辩。因为只有他懂中文,懂汉文,所以其他五位教授就依赖于他的判断。而夏德是不会站在胡适的立场的,因为胡适的论文涉及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当时中国进行的孔教与反孔教之间的斗争。胡适博士论文的基本立场是反孔教的,而夏德是支持孔教运动的,他曾经为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写序,陈焕章是当时孔教运动的领袖,所以夏德大概已经选择了站在康有为陈焕章这一边,自然他就会反对胡适的立场。所以我觉得问题可能就是出在他身上。第二个原因是在洋人看来,胡适的博士论文不像博士论文。不同于一般博士论文钻牛角的体例,胡适的博士论文简直像一本不知所云的中国哲学教科书。第三是参加他博士论文答辩的像杜威这些大牌教授,对谁通过谁不通过都不是太在乎。第四个原因就是胡适在哥大研究院只读了两年,住校时间太短,连规定住校年限都不够。跟胡适博士学位有关的还有两件现存的重要材料,第一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本身,就是后来出版的《先秦名学史》,这其实跟他当年的博士论文还是略有差别。还有一个就是最重要的档案材料,即1927年3月21日他获得博士学位的注册说明。该件说明胡适留学哥大时所用的英文名字为Suh Hu,而不是后来所用的Hu Shih。这份注册说明是胡适获得博士学位的一个硬证。其实对于胡适博士学位的怀疑,在他生前就有了,1919年9月7日朱经农给胡适写信的时候,就提出这个问题。朱经农告诉胡适现在外面有很多人说他没有通过博士学位考试,说他的博士是假博士。他催促胡适站出来证明。对于朱经农的要求,胡适没有正面回应,但是他把攻击他留美的朋友分为三类:第一类期望太切,所以转生许多不满意的地方。第二类是因为生性褊窄,就是心胸狭窄。第三类是顽固成性,除几句“敝帚自珍”的旧式文字以外,天下事物都是看不上眼的。所以在胡适看来,这些人要说就去说把,他不在意。但是朱经农作为胡适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是爱护胡适,1920年8月9日又给胡适写信,催促他一定要发表他的博士论文,证明他是通过了博士学位考试的。在朋友的催促下,胡适也经过一番考虑,在1922年将自己修改过的博士论文交由亚东图书馆出版。亚东图书馆一般不会出版英文书籍,但是它和胡适关系非常特殊,于是破例给胡适专门出了他的博士论文,一本英文书。这本新出的英文论文题改为《先秦名学史》(The Development of th e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这相比他在哥大撰写的博士论文所使用的题目《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还是有所调整,应该说更有问题意识,内容也小有修改。在这本英文著作的前面,胡适还加了一个1917年6月所写的《前言》,和1922年1月所写的《附注》。其中在《附注》中,胡适交代“最近四年,我很想有机会对这篇论文作彻底的修订,但由于工作的繁忙而搁置下来,这就是它长期未能出版的原因。在国内的英、美友人曾读到我这本书的手稿,屡次劝说我把这本四年前写的书出版,我现在勉强地把它发表了。可以高兴的是这篇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资料的校勘,都曾得到国内学者的热情赞许。这表现在他们对于这本书的中文修订版《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卷的真诚接受、特别是关于我所认定的每一部哲学史的最主要部分——逻辑方法的发展。”《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在他《先秦名学史》的基础上修订进一步扩充完成的一部著作,这本书在中文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27年1月11日胡适第二次来到美国,这次他是由欧洲转道来美国访问,早在英国时,1926年12月26日胡适特致电亚东图书馆,要他们寄100本《先秦名学史》给哥大,胡适大概和哥大方面已经有约定了。现在哥大保留的档案证明,胡适博士学位注册的时间是1927年3月21日,上面除了说明胡适向哥大提供了100册《先秦名学史》,没有任何其他说明。但申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否要出版,且要交100册副本,这是否哥大的一项成文定规,我认为这是一件令人怀疑的事。中国学人在哥大拿博士学位毕业的挺多的,但是要交100册才能够拿博士学位的这个例子,是否好像没有第二个人。所以胡适这个例子可以说是个特例。△欧阳哲生张荫麟:论最近清华校风之改变南开学人:那个时代的世说新语张岂之:什么是清华的人文教育?▼编排:@耕读

大病人

从高校大量“清退”博士事件,看博士毕业难!

来源 | 募格学术原创,作者:憨憨编辑 | 学术君2019年以来,“清退”这个词对广大博士生来说并不算陌生,躺着毕业已是陈年往事。2019年以来,合肥工大清退46名研究生,清华大学劝退2名博士生,中南林大清退29名博士生,延边大学清退博士14名博士,河北工业大学一次性清退143名博士生。清退逾期博士生的新闻不断曝出。近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关于处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学籍的通知》。第一,对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予以取消学籍。第二,2011级及2012级博士生,如未在2021年01月01日之前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予以取消学籍。第三,2013级及以后各年级博士生,如在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6年内未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将分批作退学处理。图片来源: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官网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由此可见,“博士分流淘汰制”真的已成为事实,在一批批博士被“清退”趋势下,我们可以看出博士毕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博士为什么那么难毕业呢?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甚至硕士研究生阶段,国内教育体系一直奉行的是严进宽出。而博士阶段,为了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各个学校实施的是西方式的宽进严出的博士招生模式,有专家表示,中国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一定的淘汰机制是完全必要的,而设置博士生的分流淘汰制更是必要,因此我国每年博士的正常毕业率还不足一半。博士导师和学生畸形的雇佣关系有一些已经出台博士毕业不限制文章的数量学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者老师水平较高的学校,博士毕业很简单,基本不需要发表。说直白点,如果导师不用占你便宜,反而可能你需要占他便宜,那么博士一定是容易毕业的。一般越是好的学校,越是非实验学科,毕业越容易。导师的学术素养和人品素养有人说导师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的科研水平,导师的成就决定了你未来博士的成就,因此导师的学术素养和你的毕业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导师学术水平有限根本指导不了你。导师大致分为几类:1、管的多,指导多;2、管的少,指导多;3、管的多,指导少;4、管的少,指导少。如果你的导师是管得少指导少,管得多指导少,那么全靠自己的读博就很难毕业。导师的人品也很重要,有的导师为了让你给他最项目无缘无故的抓住你不放,全责制下的导师为了自己利益,甚至为了自己一点小心思,随便摆你两刀,你就喘不过气了。读博的动机不纯,缺乏科研兴趣在国外我见到的读博的老外多数都是为了兴趣,出于对这个专业的喜爱才读博。而国内的学生,可能是被导师忽悠的读博,可能是不知道人生出路是什么,出于惯性思维而读博,也可能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个有编制的工作而读博。当一个人读博的动机不纯时,他或她通常会希望用最小的代价,最少的精力拿到博士学位,读个性价比比较高的博士。这类人一旦遇到困难,往往直接怂了,只会一边叫着这个问题太难了,一边期待导师、师兄师姐,甚至师弟师妹能帮忙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动脑动手。博士论文难以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不难,难的是评审,尤其是盲审,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博士生,论文送三位专家盲审,分别给分94、95、58的悲剧。只要评审过了,同意答辩一般是没问题的,答辩一般主要是检验一下是不是你自己写的而已,如果答不出来,那么抄袭甚至代写的嫌疑就比较大了,答辩主要起这作用。学校要求发表论文的硬性条件不达标每个学校对博士毕业的要求不同,甚至不同学科都不同。比较主流的是理工科要求发一篇或两篇SCI,文科大概就是南大核心2篇或3篇。有的强势学校强势专业会在学校的要求上加码,比如发三篇SCI,或者要求只准发SCI中的一区或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不一而足。只会应试考试,浑水摸鱼的读博多数人在先前的6+3+3+4+3一路19年的学生生涯中,过着一直在忙于准备考试和考试,只是养成了应试考试的习惯和能力,考完就过摸鱼的生活。这些人懵懵懂懂地申上或考上博士之后。博一上课摸鱼,博二实验室摸鱼,博三说要写论文,然而拖延症又犯了,宿舍摸鱼,博四发现还没论文,慌的一批,根本静不下心来做实验,更写不出来了。一晃就到博五博六,才发现博士阶段摸不了鱼啦,没文章真的毕不了业,这时候毕业的难度就显现出来了。 研究方向没有选对选一个好的研究方向,这个很重要,同一个专业,如果你方向选的好,那么你和别人付出一样的努力,你可能三年就毕业了,别人估计需要四年甚至五年才能毕业。方向不能选的太大,太大就显得很空洞,不能深入,也不能选的太小,太小就可能陷入死胡同,不能出成果。如果你研究生的方向很有意义,那么接着做下去,对于自己来说就非常好,有基础又有积累,还可以深入,为以后的提早毕业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杂事缠身不是拿快递就是去报账,没事还陪个饭局。课题全横向,全是帮老师挣钱的项目,一个接一个,没事还帮以前师兄师姐的项目擦屁股,各种报告,各种盖章,各种乱七八糟的事。博士就是社会缩影。在社会,不是你努力又有能力就能挣钱,更要有个合适的机会,当你想找个机会时,才发现到处都是为利益与你竞争的人。在读博,不是你勤奋又聪明就能发文章就能毕业,还要看导师、看方向、看机遇。总之,当你努力时,现实告诉你到处都是堵你路的人,不过没有关系,总不能因为难就放弃,人终归要向前走,所以调节心态,想方设法解决困难。最后,预祝每一位博士都能顺利毕业!!本文来源:募格学术原创,作者:憨憨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顺之则成

教育部规定大学“宽进严出”,韩国12天就拿博士学位?国内不认!

相信不少学生都听过这样的话:“高中读书又苦又累是正常的,熬过去就好了,等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有你玩的时间!”因此,一旦进入到大学,有的学生就开始放飞自我,考试的时候求老师“手下留情”,混个及格万事大吉。但日前,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清考”制度将被取消,高校也将严把毕业出口关。基于这种现实,很多人都建议,中国应该像美国一样,在高等教育上搞“宽进严出”。目前,也已经有不少高校相继爆出清退本科生、硕士生的新闻。似乎大学生的日子也真的不好过了,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部分人就打起了留学的主义,国内大学不好混,混个国外的文凭。12天短期培训拿博士学位?太荒唐据韩国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18年,来韩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共计3636人,相比2013年的1906人几乎翻了一倍,而且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是硕士文凭的中国大学教师。因此,有媒体断言,韩国大学就快沦为中国的“学历工厂”。语言不通,能到韩国读博?资讯韩国方面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得知,由于留学入学门槛较低,连与教授正常沟通或者听课都困难,根本无法保障以短期培训形式来韩国攻读博士课程的留学生的学习质量。去年一所地方大学被查出招来的中国读博的留学生,12天就能修完一学期的课程,这样的文凭还能让人相信吗?急功近利读博,当心文凭成一张废纸!有需求就有市场。目前国内正在推动“双一流”政策,国内不少高校都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博士学位”自然成了部分大学教师的目标。反观韩国,大学数量多达190多所,但学生生源却在逐年减少,导致一些地方城市的大学陷入招生困难、财政收入少的困局。瞄准这一局面的留学中介就应运而生,他们去韩国找到某大学的研究生院招生处,表示能够一次性输送超过10名留学生生源,但希望能够针对中国留学生专门开设短期培训课程,“韩国大学沦为学历工厂”的现象就出现了。但另据正在韩国延世大学攻读博士的留学生王某表示,这种“博士速成”学位在韩国首都圈内的大学很少出现,如果有的话大多是地方某些大学跟多内一些机构成立的速成项目,但通过这种途径拿到的博士学位,在中国办理博士认证很难通过!当下,确实不少企事业单位“唯文凭至上”,导致这类急功近利的负面事件出现。然而,不管是大学生,还是高校教师,比起一纸文凭,真凭实学更为重要。另外,我们的社会也应该重新定义一下“人才”,改善人才评定机制,否则,除了韩国,将来也许会有更多的国家沦为“中国学历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