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学博士哪家强?其心之出

教育学博士哪家强?

最近咨询教育学博士的同学很多,小编特别为大家整理出马来西亚教育学博士相关信息,一起来看看吧。01博特拉大学1.学校介绍: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UPM)是马来西亚顶尖的大学之一,也是全马来西亚五所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之一,2020 年全球综合排名第 159 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第106位;教育专业文凭被美国所承认,在 UPM 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在美国任何一所学校任教。作为专业的高等教育学府,博特拉大学提供了很广泛的可供选择的专业课程和良好的学习环境。2.专业推荐:教育研究学院专业众多,包括:课程与指导/指导与咨询/体育科学/健康教育与传媒/语言/人力资源发展/人力资源开发/马来语第一语言教育/英语第二外语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道德教育/教育科技社会学教育/拓展教育/体育教育/马来文学教育/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等。3.语言要求:雅思6.0,如无语言成绩可申请就读学校语言课程4.毕业难度:博士较难(可选择参加学校辅导项目,降低毕业难度)5.学费预估:博士约7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常驻马来西亚时间不少于9个月注意:【博士】a.申请人应拥有硕士学位,相关专业最低成绩为B-;b.具有优秀的学士学位(没有硕士学位也可申请),最低CGPA3.75(需原毕业院校提供GPA的证明和阐明GPA的计算方法);c.语言要求雅思6.0分(也可入校修读语言课程)02 世纪大学1.学校介绍:世纪大学成立于1977年,拥有40年的教学经验,是由SEGi International Bhd拥有及管理。全马共有5所院校,在校生超过2万8千名学生,其中有5千多名留学生。课程多元化(包括证书、专科文凭、本科、硕士、博士课程等), 获得马来西亚教育部和国家学术鉴定机构MQA的认可,2013年马来西亚高教部的特别评估(SETARA)被评为五级(优秀);在MyQUEST(2014-2015)被评为6星级大学;是中国教育部首批海外认证院校(资质可查询教育部官网www.jsj.e.cn)。拥有来自各国的合作伙伴大学,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来自世界超过80多个国家的学生在此求学。2.推荐专业:教育学哲学博士(专业简介:教育学哲学博士是专为想要在专业发展领域或学术界担任领袖的教师量身打造的课程,以科研为主。该专业的课程安排为第一学年主要是高级定量研究方法、高级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计划与研讨会、研究与论文,第二、第三学年主要为研究与论文。)3.语言要求:雅思6.0,全程协助班可提供语言协助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9.8万人民币(全程协助班/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03吉隆坡建设大学1.学校介绍:吉隆坡建设大学 (Infrastructure University Kuala Lumpur) 是一所全方位综合性大学。秉持着高素质的教学与研究理念,于2013年被马来西亚国家学术鉴定机构(MQA)评定为马来西亚五星级大学,这项荣誉不仅肯定了建大的课程品质,也高度认可了建大多年来的积极发展成果。此外,该校也是中国教育部认可的马来西亚高校之一。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3.语言要求:雅思6.0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1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04马来亚大学1.学校介绍:马来亚大学是马来西亚国内排名第一的国立大学,是一所文科、理科和医学兼有的综合性大学,是马来西亚规模最大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学府。它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爱德华七世王学院(Kolej King Edward VII)和1929年成立的莱佛士学院(Kolej Raffles)。1949年10月8日,这两所学院合并成立了马来亚大学。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3.语言要求:雅思6.54.毕业难度:困难5.学费预估:博士约7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注意:马大教育学院的专业,都需要申请人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申请人如无相关的专业背景,则需要有相应的教育工作经验或受马大认可的教师资格证。05泰莱大学1.学校介绍: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创立于1969年,隶属于泰莱教育集团,是马来西亚历史悠久及最杰出的私立综合大学,享有崇高的信誉。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511位,在QS星级排名五个类别中被评为5星级大学,位同中国双一流大学。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领导、课程与教学技术发展及学习设计、教育评估、师资发展、语言教学和读写能力、教育与社会。)3.语言要求:雅思5.0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0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06 泰国皇家师范大学1.学校介绍:泰国皇家师范大学(Rajabhat Rajanagarindra University)是一所泰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重点大学,学历学位国际认可,同时是获得中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认证的泰国高校。学校是泰国最早实现国际合作的高等教育单位之一,国际化程度较高,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中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学科合作,共同进行学科研究,教师及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学校性质:公立大学学校特色:学校不同的学院采用不同种类语言进行教学,有泰文课程,英文课程和中文课程。其中学生可选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 、教育管理博士 3.语言要求:无语言要求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8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就读马来西亚高校教育学专业优势1.就业前景好:既获得出国留学的体验又拿到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含金量较高文凭。马来西亚大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工作。2.含金量高:知识能力的提高:另一个选择马来西亚就读的原因就是,一些院校被认为是亚洲的较优秀的教育院系之一,有超过1300名的全日制本科学生,超过50名的专业授课教师,在教育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建树。在拥有人才济济的导师的校园里,学生们可以更多的接触到专业的知识,得到知识点的升华与提高。3.开拓眼界:结交来自不同国度的留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通向各个其他第三方国家的便利跳板。

伐檀

如何8年拿到博士学位?教育部授予八年制办学点出炉,医学包揽

对于现代社会的要求来说,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基本上都是学历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用人单位的学历门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社会的一个未来的潮流和趋势尤其是对一些特别好的岗位来说,基本上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作为最低的要求门槛。甚至我看的招商的银行,或者是顶尖的证券公司要求的学历都是博士学历起步的限制条件那我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话,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个社会的发展潮流趋势,只能够在社会的发展上流趋势中逐渐地去适应,对于我们来说,获得博士学位,应该是适应这个潮流的最好的方法那最近教育部公布了关于2020年的大专专业计划,里面的八年制博士学位的试点专业,我们起来看一看哪些具体的专业和学校可以获得最快速度的博士学位?快快转发收藏~~1.医学专业包揽我们从上图教育部公布的本硕博八年连读的专业当中,基本上都是口腔医学专业,或者是医学大类专业当中的任何一个分支,这也说明医学专业对于博士学历是十分看重的,而且医学专业的培养时间非常长,基本上都需要拿到博士学位但是对于很多普通的其他的技术性专业来说,基本上3到2年的培养时间就足够,完全没有必要拿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反而有可能会导致理论的上升,或者是技术的下降2.8年博士学位,性价比太高对于现在的硕士学位这么难考,考研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的人数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根本是考不上研究生的而且现在的博士学位虽然是基本上都是五年左右的,毕业时间很多,人根本写不出来,博士的毕业论文只能一年又一年的,再次延期博士毕业。所以这个八年制的本硕博连读的专业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对于一些医学类的学生来说,性价比是最高的不论是哪个专业,只要能够获得博士专业的学位的话,基本上就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选择哪方面的就业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还是对未来发展来看,还是先获得博士学位,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快快转发收藏……每天一篇教育干货,点点关注,带你少走弯路

鲁班

首批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有哪些?博士能直接当大学老师吗?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大学专业和就业我国博士授学位授予权是在1981年确定的,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共有151个(详细名单请见本文结尾处)。哪些高校拥有首批博士授予权?博士毕业生怎样才能去高校当老师?在所有的博士授予权单位中,114家单位是高校,比如北大清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等。而在这些高校之中,还有5所军事院校,有第二、第三、第四这3所军医大学,还有军需进修学院和军需大学。京津地区高校名单这首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大多成为了后来的985高校和211高校,也是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主要高校。2005年之前,博士毕业生一般都能够在高校任教,而且能够较为轻松地进入985、211这样的一流高校任教。2005年之后,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才能够进入好的高校任教,所谓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指的是有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有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等等。一般水平的博士毕业生如果想要到高校任教,一般只能选择去传统意义的二三本院校。博士生毕业选择高校和科研单位依旧是多数。博士研究生作为公认的知识精英,就业问题备受关注。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可以分为“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两个方向。北京科技大学学位授予仪式就传统的博士生就业意向而言,学术职业为博士生的主要选择。但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博士学位不再是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可靠通行证,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开始进入非学术领域,就业途径和形式向着多元化发展。比如,以教育部直属部分代表性高校2014届到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博士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选择了学术职业,但相对于往年数据,这个比例已有所下降。非学术职业异军突起,在吸纳博士生就业方面已占据近半壁江山。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博士生就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受院校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就业选择丰富多样性的影响,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高校的博士毕业生进入企业的比例较大,比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处于中西部省份的高校,比如陕西师大、兰州大学、中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省份高校。北京林业大学受学校类型影响,财经类、工科类高校博士毕业生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掌握的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这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以人文社科领域见长的师范类高校博士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这些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就业率高达七成以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博士生供求双方都不同于往日,形势变化很快也很大。博士毕业生供给量增大。博士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供给量的增大既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新鲜血液,也增加了博士生的就业压力。中国农业大学市场对博士劳动力的需求也有明显扩大。除了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的岗位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之外,企事业、政府机关对博士毕业生需求量逐年增加,博士毕业生就业岗位更加多样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传统的博士生教育意在培养学科的“看守者”,知识生产高度学科化,所培养的博士生多在高校任职,从事纯理论知识的生产工作,培养目的十分单一。而在崇尚知识经济的今天,博士生培养模式也逐渐发生改变,在训练其学术基本功的同时,增加了符合社会需求的内容。附录全部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名单:全部名单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骈于辩者

2019年研究生招生分析:教育学博士和经济学硕士扩招幅度大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文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来分析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情况。一. 硕博研究生持续扩招2015-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扩招比例均超过40%,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较上年增长22%。根据教育部在2020年3月印发的通知,2020年计划扩招18.9万名硕士研究生,扩招比例超过20%。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大。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并提高人才素质。图1. 2015-2019年全国硕博研究生招生人数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二. 教育学博士和经济学硕士的扩招幅度较大2018-2019年,工学、医学、教育学和艺术学博士的扩招幅度均超过10%,其中教育学博士的扩招幅度高达22%。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教育学类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教育学博士的扩招可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2018-2019年,经济学硕士扩招幅度高达19%。经济学本科生的就业难度较高,因此有不少经济学类专业的本科生希望通过读研提高就业竞争力。图2. 2018-2019年分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注:不含军事学专业图3. 2018-2019年分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注:不含军事学专业三. 北京研究生教育实力雄厚北京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人数远超其它省市,北京的双一流院校数位居全国第一,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多。超过四分之一的博士生招生人数都来源于北京高校,上海和江苏的博士招生计划占比分别为10%和8%。广西、新疆、内蒙古、贵州、宁夏、海南、青海和西藏的博士招生人数均低于700人,这八个省份均没有985院校,具备博士点的高校较少。图4. 2019年全国各省市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填志愿时在大厚本上翻找资料,很容易遗漏掉一些不错的院校,优志愿分享高考资讯、填报志愿、大学、专业等相关的信息,帮助您轻松获取历年分数线等数据资料。

香笺泪

博士都在用的教育技巧!不学你就OUT啦!

写在开头的话今天给给位带来的是一个教育中我们常用的教育的几个小技巧,都是这个博士提出来的,但是老师把他整理归纳了一下,让我们看看对各位到底有没有帮助吧,写的都是要如何做到关心他人,可以帮助大家在生活中实践哦!人物介绍迈克尔莱特曼(Michael Laitman)是哲学博士、医学控制论硕士及存在论和知识理论的教授、Ashlag研究协会的创始人及主席(该协会致力于研究传统科学与卡巴拉科学间的相互联系)。莱特曼博士著有三十本书籍,被译成11种语言而且是著名的卡巴拉智慧的专家,同时还是世界智慧委员会(World Wisdom Council)的成员,该组织是一个以欧文拉斯罗(Ervin Laszlo)教授为首的全球性智库,包括卓越的科学家、思想家和精神领袖,如米克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Elie Wiesel及Bianca Jagger等。关心别人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要关心别人呢?这么做好处多多,“关心他人”在社会心理学中表现为“利他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人的社需要和精神需要所驱使。在利他者的动机中怀有内在酬赏的期望,也有很多是为了心里舒坦、愉快、满足,这一切虽然未得到任何物质的报酬,但却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赞许,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真正的内在酬赏。如何做到关心别人呢?在别人面前保持足够热情.这一点是我们要首先达到的,良好的态度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你热情的态度,别人也不会感受到你是在关心他们,总有人会说有的人其实是外冷内热,但是这样的人往往要很敏感的人才能发现,可是在交往时第一印象就已经打好了分数,后天的分数远远没有第一印象分加的高。 惦记几件事(吃饭问题, 在做什么, 将要做什么)这几件事情可谓是社交场合中我们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了,如果这几件事情不去考虑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并没有真的想要去关心他人,如果你做到了以上这条,那么你就可以在别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侃侃而谈,胸有成竹,别人对你的印象分也能加上不少。回忆对方以前说过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努力达成.这一条需要记忆好的同学们做到,记忆不好的同学可以忽略这一条,这一条涉及到了隐秘的惊喜,是绝对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一招,别说社交场合了,在恋爱中这一条也同样适用,假如你的女朋友喜爱那个要一套化妆品,这时候你在某个纪念日以礼物的方式送出去,那么你们这个纪念日注定过得有声有色!写在最后的话好了,今天的文章要和大家说再见啦!觉得实用的朋友们可以点一下收藏,觉得好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得过瘾呢,我是小李,为你带来最干货的提分技巧,关注我,每天更新学习方法,如果各位看官老爷有什么想要深入了解或者希望我做什么具体内容,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每一条留言我都会看,谢谢大家的支持!

决之则泣

别敦荣|如何培养高水平博士?——兼谈高等教育学博士教育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8.06摘要随着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博士教育的目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工具性渐强、学术性式微使得博士培养质量有降低之虞。博士教育必须要打牢学术基础,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厚植理论功底,锤炼逻辑思维,增强写作能力,为终身的学术发展作好充分准备。博士教育应当培养博士生的学科信念、学术精神、学术品格,同时要注重提高他们自我发展能力。“捆绑式”和“挖井式”的博士教育难以培养学术适应性强的学者。导师不仅要重视对博士生的个性化指导,还要注重学术共同体的营造。以导师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对博士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为学为人态度、职业道路选择等都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建设优良的导师团队风气是博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关键词博士教育;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学术共同体;高等教育学博士教育规模较小,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而且从根本上讲,不进行个性化教育不可能培养高水平博士,难以实现博士培养目标。与本科生、硕士生和导师的关系相比较,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最紧密,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与导师之间的交往和交往方式上,更表现在他们的学业上。就博士生的学业基础和教育目的来讲,他们与导师在学术上的距离最近,他们甚至可能是导师学术上的伙伴,最有可能继承导师的学术事业,即便发展了与导师不同的学术方向,导师给予他们的学术训练和熏陶对他们终身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也具有重要影响。博士教育本来是很单纯的,主要是为了学术事业后继有人而开展的培养青年学者的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科技产业的发达,社会人才市场对博士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除了各种科研院所外,很多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从业人员的教育经历不断提高,他们也对博士教育提出了要求。所以,博士教育目的的多样化成为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博士教育成为了很多本科生的理想追求。这样一来,博士教育的属性和价值追求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博士教育的价值冲突也越来越凸显,且直接影响博士教育的发展。其中,学术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尤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受功利目的影响,博士教育的学术性呈弱化之势,博士培养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有降低之虞。实际上,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不论博士生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博士教育都应当高度重视加强博士生学术功底的培养,使他们具有高深的学科理论修养和专业精神品格。因此,博士教育应当处理好学术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加强学术性,避免工具性的消极影响,提高博士培养质量。一、打牢博士终身发展的学术基础博士教育不是一般素质的养成教育,也不是现成技术的熟练操作教育,而应当是在相关学科专业方向的创新教育,以使博士生形成对学科的忠诚态度,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具备求实创新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精神,树立终身从事学术事业和专业工作的职业理想。着眼于博士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博士教育必须重视筑牢博士生的学术功底。我国博士教育招生制度弊端很大,主要凭一次笔试就能获得通往博士教育的机会,尽管有材料审核和面试环节,但因为笔试是第一道门槛,过不了几个小时笔试的临场发挥,即便功底和基础再好也只能望洋兴叹。这就决定了博士教育也具有应试的影子。博士生入学后本应该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弥补学术功底不足,潜心专业学习,但学校的一些政策又使得很多博士生甚至一些导师也心浮气躁。很多高校博士生评奖评优标准有一些所谓的硬指标,比如,在最优刊物或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少等。虽然这样的评价标准不能说毫无道理,但它的消极影响也是明显的。一些博士生在学期间一味地追求发表更多论文,这样不仅有利于获奖评优,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甚至很多导师也这么认为,并鼓励博士生如此行事。这种倾向太过功利,是短视的。从博士生的成长与发展角度看,博士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在读期间出研究成果,而是打牢学术基础,为自己终身的学术发展做好扎实的准备。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建立起结构严密的体系,从本专科教育到硕士教育再到博士教育,一步一个台阶,博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民教育体系塔尖上的皇冠。到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学生经过了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如果做一个简单推理,有了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作基础,到了博士生阶段,就是该出成果的时候了。这样说来,以发表论文为标准的评奖评优似乎也是说得过去的。殊不知,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固然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但三者之间的使命各不相同。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发达,三个层次的教育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整个高等教育还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本科毕业生是社会相关行业的精英从业人员,即便在高教界这个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历来最高的部门,教师的学历水平主要还是本科毕业。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群不断扩大,尽管研究生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博士教育仍然保持着极小的规模,且博士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社会少数几个行业部门,所以,本科学历的人群还是最主要的,本科教育仍然是大多数人的终结性教育。到了大众化后期和普及化阶段,新增就业劳动人口多数都拥有了高等教育学历,社会各行各业就业人口的学历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层次化,除本科层次外,对硕士和博士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样一来,对很多从业人员来讲,本科教育的终结性真的终结了,它作为人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属性越来越强。本科毕业后,人们还需要不断地“回炉”,接受继续教育或更高层次的教育。尽管本科教育的专业性仍然鲜明,但同时其基础性日益显著,专业性使本科教育能够即时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基础性则使本科教育成为更多的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前置性教育。对于博士教育来讲,它的基础包括了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高等教育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它是从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的,高校并没有开设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学专业。因此,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生源的本科教育背景是各不相同的,有来自人文学科的,有来自社会科学的,有来自理科的,还有来自工科的,等等。这样看来,本科教育对高等教育学博士的意义并不是在学科专业方面,很多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入学时在高等教育学科方面基本上是零基础,也就是说,他们的硕士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学,而是其他学科领域的。这是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生生源的最大特点,这与其他学科博士教育有很大差别。其实,对博士教育而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在所有学科都有体现,只是在高等教育学科更加突出罢了。对高等教育学博士而言,本科教育主要为他们打下了核心素养基础,包括一般的知识基础、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态度与方法、思维的敏感性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视野的开阔与否,等等。如果高等教育学博士生所研究的方向与本科专业教育有关,如本科毕业于工科的研究工程教育、本科毕业于农科的研究农科教育,等等,那么,本科教育的专业素养对他们的研究是有帮助的;如果他们的研究方向与本科专业教育没有直接关联,那么,本科专业教育对博士培养的直接作用可能是比较微弱的。总体而言,高等教育学博士教育往往要从打基础开始。这个基础是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只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较发达的美国也只有60多年的历史,在其他国家历史都很短。尽管如此,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理论并不缺乏,就我国而言,每年发表的高等教育学论文数以万计,出版的相关专著数以千计。广泛涉猎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深入学习和掌握各种理论流派和基础知识,厚积薄发,未来才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有的博士生却为功利所累,为了多发文章,追逐一些热点问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研究就急着写文章,以为热点文章比较容易发表。事实上,有时候也确实如此,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认知,这无疑是急功近利的,看上去涉猎较广,容易出成果,实际上都是浅尝辄止,缺少深厚的学术底蕴。念博士不只是为了求学问,更是为了做学问。到了博士阶段如果还没有一点学术自觉,缺乏学术理想和信念,这样的博士除了能得到一些职业或名利上的回报,不可能体会到学问的甘甜,不可能有做学问的幸福感。因此,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应潜心学问,以学术为志业,建立起坚定的学科信仰,终身从事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为繁荣高等教育学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所以,我对博士生的要求是:不争一时一事,着眼长远发展,打好学术基础,为一生的学术发展作好充分的储备。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术基础?怎样才算打好了基础?这两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不同导师的看法可能有差别,不同学生的看法也会各不相同。我对博士生的要求在大的方面是相同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要求又各不相同。一般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术理论基础。博士生必须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包括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历史学,主要是社会和文化史、教育史;哲学,主要是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另外,还会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中选取一门,尽可能完整地修完一门课,或阅读若干本有代表性的专著。第二,逻辑基础。博士生必须会思考,善于抽象思维,会给概念下定义并进行解释,会推理会演绎,等等。我要求所有博士生都要买一本《形式逻辑》,作为案头书,不时参阅。第三,写作基础。博士生必须会写能写,在我看来,写不好文章的人是不能念博士的,也不可能念好,即便侥幸毕业了,也很难在学术上有好的发展。博士生若能从这三个方面努力,其学术功底就比较有保障,就能为自己终身的学术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学术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是否可以打好这些功底呢?我的观察结论是:有的可以做点准备,加强一些,但大多都需要在博士阶段从头开始,包括写作。很多博士生都有这样的感觉:念博士之前,对写文章不犯憷,有的人还写过多篇文章,但念博士以后,反倒不敢写文章了。一是怕文章达不到博士生的水准,拿不出手;二是还真不知道如何写好文章了。其实,念博士以后,他们自己对文章的要求更高了。这个高要求就是更严谨的学术文章写作规范,在以往的写作中,往往没有那么重视学术规范。念博士以后,就会用更严谨更规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包括对概念的运用、对问题的解释、写作逻辑的设计和遣词造句等,都要体现出严谨的学术修养。为让博士生打好写作基础,我要求他们从入学开始多练笔,勤动笔,不断地写,不一定追求发表多少篇文章,以训练专业思维能力、学术表达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为目的。有时候,我会根据博士生的特点与他们合作写文章,在他们动笔写作的时候,我也会开始构思和写作。即便最终成稿的文章每一个文字都是我写的,我也会要求他们对自己写作的文稿不厌其烦地修改,让他们将自己写的与我所写的进行对照,体会如何写学术论文,包括主题该怎么提炼、问题该怎么描述、思想该怎么表达、逻辑该怎么展开以及语言该怎么组织,等等。我相信这样的训练他们会牢记终身,也会受益终身。二、帮助博士撑起一片自己的学术天地与其他层次的教育一样,博士生在读期间会有导师和其他教师为他们提供教育和支持。尽管现在很多高校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但此导师非彼导师,差别很大。即便是硕士生导师,但很多人眼里,与博士生导师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毋庸讳言,在博士教育中,导师发挥的作用是主要的,博士生主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研究、谋求发展。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导师如何指导博士生,既是导师教育能力的反映,又是其教育境界的彰显。导师的指导是基于其自身学术任务完成的需要还是博士生的学术发展需要,是基于博士生短期发展需要还是基于其长期发展需要,是基于导师个人学科方向的发展需要还是基于博士生开拓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术方向的需要,会在博士生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有的导师在培养博士生的时候,不仅把博士生作为自己研究团队成员,还把他们看作是自己所承担项目的研究人员,通俗地讲,就是劳动力,培养工作围绕自己所承担的项目进行。博士生根据导师分配的项目研究任务,把自己分担的研究工作完成,在此基础上写出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即可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以这种方式培养博士生的导师常常被博士生们称作“老板”,很多导师也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称谓。我把这种培养方式称作“捆绑式”培养模式,即把博士生捆绑到研究项目上进行培养。它的好处是导师和博士生各得其所,导师的项目有人做了,博士生的培养项目化,在完成导师项目研究的同时自己的学业也完成了。还有的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博士生入学后即为其划定一个方向,要求他们在这个方向进行学习和研究,全部学习活动都在这个方向,心无旁骛,不论是发表学术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集中在这个方向。我把这种方式称为“挖井式”培养模式,即认定一个方向,就在这个方向深钻下去。这样做的好处是博士生的学习主攻方向明确,可以集中精力在一个方向钻研下去,学得比较深透。从实际效果看,导师为博士生确定的研究方向大都是他们自己的学科方向,至于这个方向是否适合博士生,博士生是否感兴趣,博士生未来是否会在这个方向开拓,导师往往是不考虑的,他们也很难考虑到。我个人不认同以上这两种培养方式,尽管他们都能帮助博士生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只是博士教育成果的表现形式,它的内涵在于博士生所获得的教育和训练在其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博士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培养学术人才。这不仅是博士教育最初的使命,也是博士教育发展到今天的首要目的。今天的博士教育规模大了,不仅分科而且分类,几乎所有学科都培养博士,在一些特定的专业领域,还培养专业博士。即便如此,从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比例最高。这也表明对博士教育来讲,培养学术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博士与学术有着不解之缘。有些人对念博士的学术意义无感,只是看到它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便努力去追求。还有一些人出于找一个好工作的目的,通过念博士来增强就业竞争力。我对博士生的要求是,不论出于什么动机念博士,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端正宗旨,培养自己的学科信念,树立学术理想,建立起对念博士的学术意义的认知。这里有三重内涵。一是学科信念。博士生要有对自己所在学科的执着,对学科价值的高度认同。二是学术精神。博士生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自己敏锐的判断力,以真善美为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三是学术品格。博士生要有学者气质,秉持学者的良知立德立言。在我看来,念博士不应仅仅是为了职业生计,更应该是选择了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博士与学术的距离最近,念了博士就意味着要从事学术工作。当然,现实中很多人念了博士也义无返顾地在其他行业就业,并不从事学术职业。即便如此,加强学术性对他们的职业迁移并非毫无助益。博士生毕业前后两重天。在学期间,有导师的指导和庇护,博士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上课、研究和写作,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单纯,需要考虑的事有限,接触的人也很有限,主要是老师和同学。毕业后,他们马上就会走上工作岗位,就要独立地处理各种事,独立地与各种人打交道,包括自己的同事、学生等。尤其是个人学术发展不再有人无条件地帮助做计划,不再有人时时善意地提醒和提出要求,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思考和作出决定。作为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双重身份,院系安排的任教科目可能与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并不一致,研究工作因为没有了导师的耳提面命而可能一筹莫展,自己没有实验室,组织不起研究团队,加入其他教授的研究团队不仅有人际关系问题,可能还有研究方向是否吻合的问题。这就需要博士具有很强的多方面的学术适应能力。学术基础扎实,学术适应性强,博士的个人学术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否则,他们可能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调整和适应期。与其他学科不同,高等教育学科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生存方式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高校其他学科都是以学院或学系的组织建制出现,自下而上有本科、硕士或博士一条龙完整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学很少以学院或学系为组织载体,往往以研究院(所)的组织形式出现,且只开展硕士和博士教育。就学科力量而言,全国开展高等教育学博士教育的单位,专任教师达20人以上的屈指可数,大多在10~20人之间。从各单位学者的工作方式看,主要还是单兵作战,团队协作式非常少,团队主要是由导师及其博士、硕士等所组成的教育团队。从学校的要求看,高等教育学科学位点除了要培养高等教育学博士、硕士外,还要研究本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等,服务本校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学术专长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显然,“捆绑式”和“挖井式”的博士教育难以培养学术适应性很强的学者,更不适合培养高等教育学博士。这两种方式比较适合于为博士导师自己培养梯队人才,博士生毕业后更适合留在导师身边,继续与导师合作从事学术工作,做导师学术思想的传人。在博士教育已经比较发达的今天,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的学术力量一般都比较强,很多高校还做出了不直接选留本校毕业博士从教的规定。所以,博士培养单位的教育主要是为其他高校培养学术人才,博士教育应当培养博士生更宽广的学科基础和更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开展新的学术工作,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学者的身份过渡。博士教育是一时的,博士的发展是一生的。博士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博士教育不能囿于导师自己的学科方向,更不能局限于导师个人的研究课题,要处理好导师的研究与博士生个人学术发展的关系,使他们在理论、方法、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他们开拓自己的学术天地打好基础。为此,导师和博士都要有正确的认识。从导师来讲,不仅要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前瞻性的视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博士生现实和长远发展为主轴,与他们一道设计其培养方案,使博士生既能受到科学、规范、严谨的学术教育与训练,又能培养比较宽广的学科基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优良的适应能力。这样,他们毕业后既可以在导师的研究生方向上继续开拓发展,又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开展新的学术工作,开辟属于自己的学术领地。也就是说,导师要允许他们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学术天空。从博士来讲,首先,要立大志,要有献身学术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未来的学术发展之路进行畅想和理性设计;其次,要分析自身的学术基础,明确自己的学术志趣,同时关注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工作,在个人学术志趣与导师研究方向之间找到自己的学术方向;再次,要积极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主动接受导师的学术指导,与此同时,在自己的学术志趣方向打好基础,为毕业后独立开展自己的学术工作做好准备。此外,院系所和学校也应从博士的长远学术发展出发,制定和完善博士教育教学制度,有效协调导师的指导与博士生学术发展的关系,为博士发展自己的学术方向营造宽松的环境。三、建立一个相互关爱的学术共同体毫无疑问,现在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博士教育也不乏竞争,有时还出现一些不良的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博士生之间、甚至导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博士教育课程少,加之规模总体偏小,博士生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所以,师徒相授是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导师负责制。博士生学制一般3~6年,导师如果每年招收1~2位博士,历年积累下来,年均在学总人数一般都在5~10人,甚至更多,再加上硕士、博士后、访学生、访问学者等,导师的学生团队往往相当可观。这个团队的风气取决于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导师是团队的灵魂,对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对团队风气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一门学科,高等教育学既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又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作为社会科学,它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开展研究工作的;作为人文学科,它需要有对人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导师与博士之间因学术而相互关联,但师生关系却远远不止是学术上的交流与切磋,还有不可缺少的人性塑造和人格的培养。后者既需要师生一对一的互动与鞭策,也需要团队的浸润和陶冶。团队风气是一种重要的人际教育环境。团队风气不只在团队集体活动中发挥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团队成员个人的行为。除了与导师交流外,博士生交流较多的主要是导师团队成员。团队风气对博士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影响博士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导师团队的风气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两个人形成的,博士生进入导师团队,就会与导师、与其他成员建立多种多样的交往方式,而这些交往方式往往要符合团队交往的一些或明或暗的规则。如果有博士生不按规则行事,特立独行,很可能被游离于团队之边缘甚至之外。第二,影响博士生的为学为人态度。在团队活动中,成员可能被同化或抱从众心理,接受往届学兄学姐传承下来的为学为人态度,采取一致的方式看人看事、接人待物。第三,影响博士生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在学期间博士生在团队耳濡目染,常常会受到各种暗示或指导,成员之间交流,包括相互提供的就业或职业信息都会有倾向性,所以,导师团队成员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建设优良的导师团队风气是博士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博士生与导师之间是一种直线式的紧密关系,如果说本科生是学校招收的,硕士生可能是院系所招收的,而博士生则是导师招收的,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最直接。导师对博士生的学业和发展负有直接责任,博士生在学期间最大的依靠是导师,所以,博士生与导师之间的师徒关系更复杂更深刻,是一种更内化于师生心里的关系。有的导师以为自己与博士生的关系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尤其是一些新任博士导师,主要从学业角度理解与博士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博士生与导师的交往是最频密的,如果一位博士生与导师的交往无几,而与其他教授的交往更多,他们的师生关系可能出了问题。导师除了要对博士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外,还是他人生的引路人。很多博士生的职业选择、就业去向和工作生活都与导师密不可分,得到了导师精心的关心和指导。风气好的团队本身就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博士教育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从个体角度讲,每一个博士生都是个案,我把与每一个博士生的关系都看作是人生一段特殊的缘分,我往往从个体的适切性来规划他们的发展。导师只有因材施教,根据博士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切的培养,才能帮助他完成学业,走好他们的人生发展之路;从群体角度讲,每一个博士生都生活在团队中,是导师团队的一个成员,在团队关系中他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受到团队风气的影响。所以,导师应当重视团队建设,尊重学生,细心呵护、关爱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密无间、互帮互助、教学相长,师生同气相求,求真与求善兼行,形成一个相互关爱的学术共同体。作者别敦荣,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福建厦门361005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8期第30-35页http://editor.cahe.e.cn/网址:http://www.hie.e.cn/【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花为媒

最新一级学科博士点排名,你的母校进入前十了吗?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文|刘冷丝栏目|丝说考研一级学科博士点是衡量一所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博士生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高端领域,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最重要要素之一。首先,我们看看国内各个高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2018年情况。2018年排名前21的高校名单和数量统计我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655个博士点,全国高校2018年的最新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排名有较大的变化。其中,浙江大学以数量59个继续位居第一,清华大学50个排名第二,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49个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向来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以数量40个列名第11位。一级学科博士点包含文理工等等多个大的方向,中国科学院大学是理工科研究型大学,没有人文学科,其博士点数量当然难以与综合性的大学相比较。厦门大学校园中的小桥流水其次,我们看看博士点建设和博士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博士点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个博士点的教学、科研和培养博士生的质量水平是由博士点学术梯队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决定的。因此,在博士点学科、专业建设中应把培养学术梯队接班人放在首位。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深刻影响,以及博士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运行,高校与博士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高校成为教育服务的提供方,其质量已成为影响学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201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硕士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率为69.4%,比2016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对科研训练的满意率为68.3%,比2016年降低了1.7个百分点。而博士生对科研训练的满意率达到79.1%,与硕士生相比要好很多。2018年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分布学校当前我国在博士生培养中不同程度存在科研经费不足,实验室设施设备老化陈旧,关于博士生培养、管理服务的信息展示不够全面具体等。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优化博士生教育的资源配置,加强实体环境建设和信息展示的全面性。博士生最为关注导师指导前的准备情况和指导后的效果,这一点在过去两年还算质量较好。但是,博士研究生培养在学术交流上存在各层次、形式的学术交流机会不足的问题。因此,推进课程教学服务改革,增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是提升博士生教育服务核心质量的根本途径,更是提高博士生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最后,我们再看看博士生教育应该采取的革新方式和措施。黄昏时的重庆大学一是树立“以博士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通过完善教师聘任、评审制度、建立对管理服务人员的评价反馈机制,逐渐增强导师、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导师和其他教师是博士生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导师队伍的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确立他们在管理中的主导位置,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在行政人员的管理上,高校应该设立对管理服务人员的评价反馈平台,博士生作为评价主体,有渠道对接受的管理服务进行评价反馈。华中科技大学梧桐树下的学生三是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学校、各院系应充分公开各种信息。比如,博士生培养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计划、课程信息、学术活动信息等,使得博士生获取信息渠道通畅。其四是增强导师等人员的信息交流意识。从学生角度进行论文指导和课程设计,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弥补不足和偏差,实现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五是高校、各院系要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拓展学术交流模式。比如,研讨式、访学式、实践式等学术交流模式。秋天时的山东大学当然最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与完善导师指导机制,创新导师指导模式。高校可通过激励与考核机制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增加导师的指导频率,保证指导效果。同时要探索创新更为有效的导师指导模式,目前多数院校以单一导师制为主,实行导师负责制,但也有些院校开始双导师制和集体指导模式。新型的导师指导模式能够规避单导师制的一些不利因素,充分挖掘每位导师的潜力,形成指导的合力,提高指导质量。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

少者哭之

博士生入学不用统考了,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怎么做到招生公平?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考研博士生招生是最高学历入学的“把关”工作了,在国内外都深受重视。我国博士生招生自2013年开始在一些重点高校实施改革,目前,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内重点高校基本都采用了“申请-考核”,取消了过去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选拔方式。42所2017年确定的一流建设高校都采用了申请制度,基本情况如下:42所高校博士生入学申请制情况那么,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是怎么回事?这样的博士生选拔方式能够体现博士生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吗?其一,什么是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制度?有哪些具体规定?所谓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是指院校组织专家组对申请人所提交材料进行筛选,合格人员参院系组织的笔试和面试环节,最终根据申请人总体表现确定录取名单的招考方式。这种方式将由先笔试,再面试的传统方法,转变为学校或者院系先对申请者的申请资料进行筛选审核,再对合格者组织考核的新办法,免去了参加学校统考的流程。湖南大学在报考资格方面规定,申请人需为国内高水平大学或重要科研院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及硕士毕业且申请者本科专业、硕士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或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前25%。同时,很多学校还规定,对于确有特殊学术专长和突出科研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和发表较高水平学术文章的申请者,可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在所需材料方面,申请人要提供《攻博申请表》《导师考核和推荐意见表》《攻博期间拟进行的科学研究设想》、专家推荐信、个人陈述、本科和硕士课程成绩单、外语等级证书或成绩单复印件、硕士学位论文或开题报告、本科和硕士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复印件、本科和硕士学历认证报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以及政审表和体检表。在外语要求方面,招生高校一般规定申请人大学英语六级新托福或雅思或在国外有至少一年以上全日制学习经历。在学科考核方面,由各院系负责组织,可以采取笔试、实验、面试和撰写科研报告等方式进行,具体考核内容、分数和方式由各院系确定。其二,“申请-考核”制度对博士生招生工作有哪些推进作用?在博士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的背景下,近5年通过“申请-考核”制录取的新生中,其本硕期间分别就读于“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人数。云南大学“申请-考核”制正式实施以来,根据教育部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效吸引了一大批国内高水平大学优秀学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就读于高水平大学的博士新生录取人数占总招收新生人数的比例均在6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博士生生源质量的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一流高校博士生招生过程中,这一博士生入学申请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将普通高校的优秀学生排除在外,新生中来自普通高校的生源占比仍然接近40%。对那些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的学生,如果确有特殊学术专长和突出科研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和发表较高水平学术文章,他们仍然有机会与名校毕业生同台竞争。因为考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能力相同的条件下应该享有相同的学习机会 ,他们在参加“申请考核 ”招生中应该被平等对待。东北大学因此,在考虑潜在申请者时,政策的制定者充分考虑了现实存在的各种情况,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将申请人的“出身”作为选拔的唯一标准,而是注重实绩,从而有效维护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申请-考核”制模式下,招生单位不再统一组织笔试,申请形式由各院系根据学科要求自定,笔试不再作为唯一标准,有的考生可不参加外语和专业课笔试,只须提交个人申请材料,通过学院筛选就可参加面试。其三,导师在“申请一考核”制中起决定作用,如何保障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起初,在博士生招生早期,招生规模小,导师选拔异常严格,公平性问题不突出。国防科技大学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选拔标准降低 ,公平性问题就凸显出来。笔试评判内容具有客观性,不易操纵,存在于各种人学考试中,是公认的一种相对公平的考试方式。“申请-考核”制采取多元的考核方式,弱化笔试在录取中的决定因素甚至去笔试化,导师的主观意愿对考生录取与否至关重要,一旦招生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引起对“申请-考核”制公平性的质疑。所以,冷丝这么下结论:“申请一考核”制对审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鲤退

不逼自己一把去读博,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为什么要考研,要读博?其实这样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读博难不难也因人而异。有的人甚至把读博跟“赌博”放在同一个高度。如果你没觉得读博有多难,那就去读一个博士学位。首先,现在读博的工资也挺高的,好的985,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普通博士每个月稳稳的奖学金都能拿到8K以上,差一点的211,每个月拿到3K奖学金也是最基本的。覆盖基本的日常开支是足够的,优秀一点的博士生,每年出几个好论文成果,每个月拿到上万都不是问题,这和硕士直接就去工作相比,前几年的工资也是差不多的。其次,学历越高,受人尊敬的程度也越高。总的来说,现在大家的学历都高了,不管是有编制的单位,还是企业公司,将来要提拔干部的时候,没有高学历显然是非常被动的。如果三到五年能够换一张接下来几十年终身具有高收益的学历,性价比还是很高的,这些时间的付出和努力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最后,读博可以把稍微聪明的人,变得更加聪明和睿智,或者叫更加成熟稳重。经历过读博的人都清楚,整个过程会受到很多挫折,而且这些挫折谁都帮不了你,只有你自己帮助自己才能渡过。硕士的时候还好一点,大家做的方向都类似,有师哥师姐和同学互相帮助,发一篇灌水的小论文就能毕业,难度不大,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挫折科研。但是,读博就不同了,不仅方向基本都不一样,而且多发表几篇灌水的小论文也不能毕业,这个时候没有逼自己一把,去碰几个真正的挫折,是很难发表出好论文的。

雇佣兵

大学教育从学士到博士,凭借什么区分等级?网友:安排的明白

对于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人们都有普遍的认识。想要受到高等教育,先要参加高考,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是高等教育的入门阶段。成为一名大学本科生之后,高等教育的路才刚刚开始。本科生之后还有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之后还有博士生,博士生之后还有博士后。当然,博士后并不是学位而是一种工作职务,但是,能够担任博士后,必须先成为博士,这也是对博士科研水平的认可。然而,很多人虽然能够清楚的明白之间的等级,但是,更多的人却不知道,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这4者之间究竟如何区分出来?有一个著名的“兔子理论”十分生动有趣,很形象的把4者之间的关系安排的明明白白。理论中把学习的知识比喻成兔子,认为位于高等教育初级阶段的本科生学习的知识,都是现成的,叫做捡“死兔子”;略高一级的硕士研究生,这时会有专门的导师辅导,导师会给研究生指点一下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方法,通过这些手段获得的知识,这就相当于“抓兔子”,“抓兔子”的工具都是导师提供;更高一级的博士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就不那么具体了,它是导师确定但是无非确定价值的知识,博士生要做的就是在导师给定的区域范围内,去把要学习的知识找出来,然而自己去判断知识的价值,这就相当于“抓藏起来的兔子”;博士后因为已经属于工作职务,因此,这时的导师也不再是导师,而是有专门的称谓“合作导师”。正如称谓所言,就是大家一起合力协作。这时才算是真正的科研,因为,他们要学习的知识是需要他们自己去寻找,方向和方法都没有现成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步的摸索与实验。这个阶段可以形容为“抓不知道有没有的兔子”。因为,运气好,研究的方向可能会出成果,运气不好的话,也许就是白费功夫。还有一种区分方法是从教育目的入手。本科教育的目的只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只要知道是什么,不要追求为什么。因此,高考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高校志愿的填报,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很多都是奔着毕业后就业潜力进行专业选择。但是,进入研究生阶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考研的本科生都会确定自己未来想要学习的专业方向,更多的会从科研的角度去思考专业选择的问题。因此,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目的不像本科生宽泛驳杂,而是已经进入了专精阶段,以科研为目的。那么,博士生又和硕士生的差别在哪里呢?可以这么说,两者的专业精度不会有太大变化,最明显的地方在于科研的深度。研究生就像之前“兔子理论”提到的“抓兔子”,只需要根据导师提供的方向和方法去做就好,而博士生更加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需要靠自己寻找方法找到有价值的内容。简而言之,研究生就像企业里的工人,管理者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博士则更像管理者,他们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让企业运转的更好。别看两者不过是“做”和“做吗”一字之差,但是,培养的时间确实翻倍,研究生只需要2年,而博士生几乎都是至少4年起。综合两种不同的理论,却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本科生的学习更像是为了工作而学习,只要拥有现成的专业知识,不影响就业方向就好,甚至,很多企业只要是高校毕业,专业都不限。研究生的学习,知识面会变窄,深度会有所突破,会接触科研内容,但是,学习阶段还是听从指挥为主。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找工作时就会有所选择,往往要求和专业相关,不然,2年的硕士研究生真的浪费了。而对于企业来说,招聘研究生的岗位也更具专业性,更加看重专业而不再是看重学校。博士生则是完全进入了科研领域,把他们放到日常事务的工作岗位上无疑是暴殄天物,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人类发现更多未曾探索而出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博士并不在乎薪资多少,他们更多的看重科研环境,所以,大学成为博士最多的集中地。各位看官,你们又是怎么看待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