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那些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龙行天

那些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被大家叫一声「大师兄」、「大师姐」,听起来威风凛凛。事实上,从一个科研小白进阶为他人眼中无所不能的开门弟子,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作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笔者采访了几位有故事的同学,以下是四段以「蜕变、波折、关爱、诱惑」为关键词的分享:01 蜕变男 / 32 岁 / 坐标长沙:跳出舒适圈,读博改变一生本科毕业后的 4 年间,我一直在成都某高校做科研助理。知道这个职位属性的人便了解其中的尴尬及无奈,很少有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发展的天花板非常低。在某次课题讨论会上,听完我的报告,一个博士师兄轻蔑地质疑道:你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呢?机械简单地重复实验毫无意义。那年春天我毅然辞职,次年考回长沙某研究所,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学生。导师年轻有为,回国时带了两个未做完的课题,我们常常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曾创下一周没回宿舍的记录。硕博期间,我以一作身份发表了 3 篇文章,导师也顺利申请到各类基金,在研究所站稳了脚跟。于我而言,比我大 7 岁的导师亦师亦友,相互成就。读博是改变我一生的决定,将过去的一切重新洗牌。毕业后的我成为高校的青椒。科研和教学压力像两座大山压在身上,然而我已经有了足够成熟坚强的心智来应对这些困难。时到今日,我仍无法忘记那个师兄趾高气扬的眼神。没有恨或是其他复杂的情感,只是感谢他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将我推出浑浑噩噩的舒适圈。02 波折女 / 30 岁 / 坐标武汉:苦熬之后就是晴天我是导师的第一个博士,也是导师事业发展轨迹的见证人。2012 年我成为导师回国后的招收的第一个学生,彼时的我保送至本校读研、男朋友直博到 TOP1 高校的实验室。我内心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不能输给男朋友,于是我选择了光环加身的导师。那年夏天,「光杆子司令」导师带着我和另一个男生开始了建设实验室的道路。武汉的夏天高达 40 度,地面热得快融化,往身上洒点孜然、胡椒,或许我能成为一盘烤肉。顶着明晃晃的大太阳,我们挨个去考察生物公司,购买试剂耗材,大到价值十几万的离心机,小到几毛钱的注射器,一切尽收心底。带着工人们装修,一起吃盒饭,这段日子过得辛苦充实。实验室硬件建设在成型,可是软件建设却不尽人意。导师回国后选择了与旧日截然不同的领域,开始新的探索,我成为了第一批小白鼠。从基本的实验操作一点一滴学起,反复试错,别人成熟实验室一天能完成的东西,我们需要一周、一个月甚至更久。那时候的我天天逛丁香园等各种论坛,导师是指望不上了,只能从外界获取指导。研二快转博时,我选择留下,或许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林林总总的预警曾提示过我,我只是选择性地忽略了。刚入学时被导师的光环与豪言壮语所吸引,后面才发现导师的博后老板比较厉害,几篇 10 分的文章让他顺利获得教授职称。他自身只是平平无奇,个中细节有过经历的人自然能懂。博士五年加上硕士两年,七年的时光让我身心俱疲,我博士勉勉强强毕业时,导师因未达到考核标准,被学校解除了雇佣关系,转身进入一所没有博士点的二本高校。导师对于我而言究竟是什么呢?往事不堪回首,一切不愿赘述,或许是给我创造了一段酸甜苦辣的时光吧。03 关爱女 / 33 岁 / 坐标青岛:骂我的人是你,帮我的人也是你博士毕业后,我应聘到青岛的一所普通高校成为讲师。评副教授职称时,我的论文指标还没完成,不得已我想到了求助令我又怕又恨的博士导师。上学时,导师曾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骂我很多次,那种被人当众凌迟的感觉令我一度陷入抑郁。和导师打电话时,我小心翼翼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回实验室做实验,不要导师的工资,文章挂我共一、单位共通讯就行。话说出去后,电话那头陷入沉默,我以为会迎来劈头盖脸的斥责。万万没想到导师爽快地答应了,竟然承诺给我独立一作。那晚我和导师聊了很久,讲到毕业后这些年的际遇。她一句「你还是太倔强了,和以前当学生时没什么两样」,我的泪呼啦呼啦地就掉了下来。回想当年,她的确很凶,把作为开山弟子的我骂得最惨,push 得最多,却也倾注了最深沉的爱给我。手把手地教我设计实验,给我一字一句地改论文,包了饺子单独给我留一份。导师第一次当导师啊,当我成为硕导时,我突然就理解了那个歇斯底里、声嘶力竭的她。04 诱惑男 / 29 岁 / 坐标长春:自己挣的面包和牛奶才香甜和导师出去谈项目时,常有人误以为我是他的儿子。我们身形相仿,都有着一双大眼睛。导师评上教授时已经年过半百,作为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对我的关切和看重不言而喻。科研上大力支持我的想法,生活中常邀请我和同门去家里吃饭。一来二去认识了导师的女儿,他的这颗掌上明珠未能遵循他的愿望一路读研读博。大专毕业后,在家人的安排下进入体制成为一名会计。导师有意撮合我和她的女儿在一起,明里暗里地提醒我成为他的女婿后的各种好处,比如唾手可得的前途和现成的房车。然而,生活不是八点档电视连续剧,我没有按照剧本和导师的女儿发展。彼时的我和相恋 8 年的女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我委婉地拒绝了他人眼中的捷径。博士毕业后,我和女友申请到国外的博后职位。现在的我仍然会为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或忧虑,然而只要回家看到女友,我便感到无比的安心。导师的庇荫和帮衬很重要,可是对于我而言,和女友一起奋斗得到的牛奶和面包更有意义。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是福还是祸,因人而异。不管读博过程多么艰难,能坚持下来就已经是英雄了。至少可以骄傲地给师弟师妹说:看吧,目前为止我是陪这台仪器最久的人。

三材

去读博士真的好吗?硕士研究生:慎重,莫冲动!

对于每一位准硕士研究生来说,更多的还是在欣慰自己能够考研成功,但是很多准硕士研究生已经开始思考研究期间的计划了,而这时或许他们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要不要考博呢?究竟攻读博士研究生好不好呢?当然,这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令诸多硕士研究生所纠结的问题,毕竟我们都清楚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所能够带来的诸多改变,但同时又清楚想获得这样待遇必须付出的各种辛苦和努力。去读博士好不好呢?硕士研究生:慎重,莫冲动!相信当这个问题问到硕士研究生时,很多的研究生会说肯定好啊,如果真的能够拿到博士研究生学历一定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这是你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在获得博士学历的过程中,真的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承受的,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的挺过来的,因为这不是在夸大其词,更不是在说假话,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博士研究生所都在面临的共同问题。攻读博士的科研压力、生活压力和未来就业压力等等方面都是时时刻刻停留在博士研究生心中的紧要问题,尤其是科研压力,这真的不是在儿戏,也不是努力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因为有很多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时都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只要自己辛苦,只要自己勤奋,那么一定会有优质的科研成果,一定会顺利的毕业,然而事实是每年都有很多的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也有最终被校方退学的。而这就是博士研究生所要面临的现状,如果说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可以获得的各种优厚待遇,那么我们或许更应该去思考读博的艰辛,所以每有人问读博士好不好呢?一般的回答都是肯定好啊,但是读博很辛苦的,读博很难的。记得我们学院院长曾给我们讲过他曾经带的一个博士,当初选择读博是为了能够进入高校任教,所以很果断的读博了,但是在读博期间只有一篇SCI期刊,虽然很努力,虽然很辛苦,但是还是没能够顺利毕业,最终延期一年毕业。所以,在思考自己是否要读博士时,更多的不应该是只看博士毕业后所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改变,更多的还是应该去想自己怎样才能够顺利的毕业,更应该的是去向自己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拿出优质的科研成果,这才是最重要的。总之,读博士好吗?答案一定是好,但一定会加上后缀,要慎重。一定不要只是淡出的因为博士好,所以便很勇敢的选择读博,因为这样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我们都难以接受的,也是我们所难以承受的。

隐形人

读到博士毕业,未来的发展会怎么样?主要有这3大优势

最近媒体报道了多起博士生因毕业压力过大而造成悲剧的新闻,引发了许多人关于读博士生到底值不值得的讨论。不可否认,在当今更加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社会大背景下,读到博士学位是许多人从来都没有想过的。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人从小学6年,初高中6年,本科4年,硕士三年,一直读下来,顺利的话,都需要接近20年的时间,而博士的毕业却又是跟之前的学习毕业还不一样,许多人读博士因为论文不达标而一直无法毕业,这也造成了新闻报道中提及的博士生毕业压力大而发生悲剧的原因。那么读博士是不是真的是性价比低下,而不应该成为一种人生选择的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如果博士成功毕业之后,会有怎样的前景?一、博士生会有更多的职业道路的选择其实这个社会对于博士是非常尊重和重视的。所以博士生在社会上的职业选择大大的强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博士生可以进入大学从事教师的工作或者是进入研究机构,成为高级研究员抑或是进入公务员队伍,而且如果是说有博士学位在公务员队伍中也会有着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且现在国家对于博士生有人才优惠的计划,比如说西部的一些地区在引进博士生时就明确提出,只要博士生同意来到当地,就可以给博士生提供住房等一系列的优惠条件,而且博士生的年薪待遇也是非常可观的,这些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根本无法想象的,所以博士生的职业道路是非常光明的。二、博士生更能实现自己专业的抱负许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会发现,在就业市场上很难能够挑选到符合自己专业所学的工作岗位,这是因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专业更多偏向理论知识为主,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就会发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现实岗位的要求有较大的出入,所以,许多用人单位并没有提供合适的专业岗位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博士生却不一样,博士生的研究已经是处于一个比较精深的程度,而博士生如果是说想毕业的话,必须要对自己所研究的项目有着深刻的见解,能够写出令人信服气的博士论文才能够毕业,这就保证了博士生在研究领域方面的权威性,正是因为有着专业知识权威性的保证,所以,博士生毕业之后,一般都是从事自己研究项目方向的工作,可以从事自己学习专业的工作,这也是博士生比本科生和研究生幸福的地方。三、博士生的发展后劲更大不可否认,能够读到博士的人都是学霸,并且他们都是经过了自己艰苦努力的学习才有着这样的成绩,当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走上工作岗位,经过几年的磨砺之后就会发现博士生可能比本科和研究生的工作时间靠后,但是发展优势却更加明显,比如说在科研机构,许多大的科研机构博士生现在已经成了敲门砖。在机构中,博士生的比例大多都占据了1/3甚至一半,博士学位是今后能够取得更高职业职位的保证,而在学校或是公务员行业中拥有博士学位也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非常好的保障,在学校中博士学位是评职称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一名博士生从事公务员的话,在公务员的就业提干过程中提供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博士生后劲发力会非常有优势。虽然读博的投入很大,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要花费投入很多,但是毕业之后的就业面更广,薪资待遇更高。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而且有些专业读博与不读博差距很大,尤其是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家对博士有什么看法呢?

京子

那几个退学的博士生,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在我博士毕业时,我还有同年级的同学在延期读博。在一年后,我知道他还仍在实验室未毕业。后来,听说他在最长博士培养年限前已经退学了。但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再后来,他创立的企业在行业内已经小有名气了。当然,现在博士生退学也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了,按照我们一位老师的说法,不经意间,有的同学读着读着,就退学了。根据教育部2010年和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招收博士生6.38万人,在学博士生25.89万人,毕业博士生4.90万人;2019年,我国招收博士生10.52万人,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毕业博士生6.26万人。2019年对比2010年,博士生招生人数增长1.65倍,博士生在校人数增长1.64倍,博士生毕业人数为1.28。2010年到2019年具体的博士生招生毕业在校情况如下:通过以上这个图表,我们也可以直观地看到,博士生在校生人数的增长率一直高于招生人数的增长率;博士生毕业人数一直低于招生人数,毕业人数的增长率明显低于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也就是说,在校生的人数增加既有扩招的原因,也有延期毕业的原因,而那些延期毕业的博士生中有一部分人已经结业(类似半退学状态)乃至退学了。近几年,许多高校对在读研究生进行了学籍清理的公示,将一些硕博同学做退学处理,而博士被学校清退的主要原因是超过学习年限仍未进行论文答辩(当然了,论文答辩需要取得答辩资格,比如发小论文、通过学位论文盲审等)。一般博士生退学来说有三种情况,被动退学、半主动和主动退学。通过学校“学籍清理”的退学属于被动退学。我的那个创业同学属于中者——在学校清退前的半主动退学。当然,我也见过有主动退学的例子。我读博士时有一个师妹,本硕都是985高校毕业,人很聪明,读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长得也颇赏心悦目。她拿到了硕士学位后,进入我所在的实验室读博士。在读了大概一半年的样子,她申请了博士退学。当我听到消息后,觉得有些惊讶,于是在她离校前某次在教学楼的走廊上遇到她时,问了一下她的情况。她告诉我,她以硕士生的身份考取了本市某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准备工作去了。我的导师当时挽留了她好一阵,给了她很多建议:试着再坚持一段时间,看看你的主意是否还会坚持。如果这是一个你真正感觉有兴趣的领域,你自己的智力对你来说完成博士学位是足够了,将来也会有更好的回报。一旦你离开,要想重新回到博士学位的道路上,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你将来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并没有获得太好的回报,但这仍然是一项值得你这辈子骄傲的重大成就。但她早已主意打定,婉拒了导师。她退学后,进入到行业中的翘楚单位工作后,嫁人生育,相夫教子。每次看她的朋友圈都是幸福满满,回到实验室探望老师和同学们时也是神采奕奕。看得出她过上了快乐平静的正常生活。有次几个同学小聚,她向我们吐露心声:她已经对科研生活厌倦了,做实验和写论文都让她提不起精神。她还是喜欢“居里夫人”转变成了“居家夫人”的小日子(这种理由肯定不会作为她当初婉拒导师的理由,她当时的说辞是找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好工作,机会难得,不能错过)。其实,在当时我也迷茫了很久。当时更悲催的是,由于已经延期了,学校让那时我办理了结业手续。虽然结业(指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任务而又达不到毕业要求,实际就是小论文迟迟未能发表)比肄业(未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而中途退学的情况)强点,但我仍充满了挫败感,处于退学的边缘。我并没有立即退学,是因为我不想浪费已经花掉的六年读博时间,被动离开。而那个博士生师妹是主动离开,心情舒畅地领到了肄业证书直接走人,兴高采烈地去新单位上班去了。在我的博士生生涯最艰难的时刻,我想了很多。首先,其实博士生幸福感的高低与你是一名博士生的事实无关,它只与期望与现实之间的价值,以及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和感知有关。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比博士更重要,例如家庭、朋友、有道德品行、健康、享受生活,但同时也拥有和获得理论技能,可以就宇宙中一些事物提出问题并回答一些我认为值得的问题。如果你不喜欢你正在做的事情,也不要勉强自己。根据“延迟选择”实验的原理,其实一个人的当下意识决定能够颠覆人生的过去和将来。就像在“四维”空间中,一个人存在于无数条平行的人生道路,选择那个最尊崇内心的,也许是最好的那条道路。当年我并没有放弃博士学位,后来我在接触了一个专业领域中新的研究方向,发表了论文,满足了毕业条件,于一年后顺利毕业了。原来,退学的念头是和读博时间成正比,但和退学的可能性成反比。有些人刚读博时还信心满满,但随着读博的深入,开始有了挫败感,潜滋暗长地有了退学,但随着时间的流转,沉没成本又太高,实际主动退学的可能性又在下降。攻读博士学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而我发现,那种主动或半主动的同学们,即使退学了,虽然没有拿到博士毕业证学位证,损失了几年时间。但是他肯定会因为在读博的那些日子里,视野、专业领域能力、眼识和见解等等发生实质性改变。也许有勇气选择放弃并重新接受开始的人,接下来的工作与生活肯定不会太差。当然,这只是笔者见到的有限样本,欢迎各位读者在留言中补充。本文不是鼓励大家都“退学”,只是提供一种当你发现科研真的太不适合自己,甚至感到压抑绝望时,可以走的另外一条路。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具有普适性,发现硬磕无效后,可及时止损选择退学;当能够努力一把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也许奇迹就在坚持的下一秒发生。每到毕业季时,总有一些在读研读博的学生或者师弟师妹问我过一些关于是否退学的建议。我想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给任何建议,退不退学只要顺从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毕竟读博不读博都能继续自己的人生,在不在学校都不要放弃学习。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小白

笑笑笑

在读博士生的待遇怎么样?在读博士生:刚够生活

在大家的印象里,也许博士生的生活就是一边苦哈哈地搞科研,一边领着不菲的国家补助美滋滋地过着小日子,实际则不然。前天,小编的一个朋友问小编借钱,开口就是3万;小编说我穷学生一枚,哪来的这么多钱?结果该朋友就直接生气了,说你们博士生一个月七八千,这么好的朋友这点儿钱都不借,直接就把小编电话扣了。小编一脸的莫名其妙,说实在的,小编的卡里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也许是每年的急招博士毕业生,且待遇都是几十万年薪起,让大家误以为博士生的待遇也很好。博士生的正常工资博士生的正常每月工资收入有两个方面:国家助学金和学生劳务。国家助学金:自从2017年发布规定,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提升至1500元/月,每年十月;学生劳务:学生劳务主要是源于导师的项目,小编是1000元/月,每年多少月就是看老师了,10~11个月的样子。当然一些好的学校和研究所,或者项目多的老师给的就多些,几千的也不在少数;当然,也有不少博士没有劳务,比如小编身边一些文科类的博士,导师并没有项目经费下发劳务。总而言之,小编一个月的收入就是2500元,这1000元的劳务还要扣40元的税,实际到手是2460元。博士生的奖学金奖学金可以说是博士收入的一个大头了,这笔奖学金基本上就是用来下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了。学业奖学金:以小编学校为例,一等奖学金18000元/年,约20~30%,二等奖学金12000元/年,约30~40%的,三等奖学金6000元/年,没拿一等二等的都有三等,基本上是40%左右。小编这边是,基本上一篇SCI可以拿一等奖学金,一篇其他文章或专利可以拿二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博士是3万/年,但是十分难拿,小编学院一年是2~3个名额。基本是,至少一篇2区且影响因子高的SCI才有可能,行情不好的时候两篇都不一定。博士生的学杂费博士的学费基本是10000元/年,有的地方是12000元/年。并且每年还有1000-2000元不等的住宿费。吃饭是基本都是食堂,偶尔外卖,小编一个月在食堂的消费大约是600~800元左右。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所有的加在一起的话,一个中等水平的博士,基本上一个月是也就2500左右,身处帝都的小编只能说解决温饱没问题,现在小编最大的支出就是同学结婚时的份子钱和还有各式各样的贺礼,要是一个月有好几个同学结婚的话,小编连份子钱都掏不出来。较之上班的同学,博士生的生活是清淡如水。这些是结合小编个人和周边同学而总结出来的,欢迎各位大佬留言自己博士期间的收入,让小编羡慕羡慕吧!(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务必联系删除)

博士毕业去哪工作?过得怎么样?我们采访了21位博士

概括来说,博士毕业后的归宿主要有:高校任职(俗称青椒)、科研院所、政府、国企、外企、博士后等。从上海某双一流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博士毕业后的去向来看,在就业行业和单位分布上,尽管教育和科研行业依然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主体,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选择进入非学术行业的比例也有所增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各个领域,特别是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均非常需要博士毕业生发挥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在此聊一聊我们学院2017年21人(有经济学博士和管理学博士)博士毕业的就业去向,现在过得怎么样?01、9人去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培养的是科研型和创新型人才,博士是为高校储备的教师人才。因此博士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人都去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王某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我从小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做一名人民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我的梦想实现了,我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最后到博士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坎坷,本硕博毕业于双一流的我如今进入了某985大学,成为了一名青椒老师,感觉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当初获得了学校30万的人才引进基金和20万的科研启动项目基金。但是青年教师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除了部分精力照顾家庭外,我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教学和科研上,在这个过程中压力虽然大,但我过的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李某讲师这个阶段是“博士-博士后-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这种职业发展模式中最辛苦的一段经历,进入高校是我博士毕业所拿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未来科研道路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对自己多年研究情况的一个实际检验。特别是现在高校教职向market倾斜,很多一流高校施行非升即走政策,对这个阶段的讲师提出了普遍的要求:发多少篇高水平论文,申请到国家课题,教学任务达到多少量,帮老教授打杂,指导本科学生毕设和竞赛等。你会发现一天到晚忙得要死,长夜既不漫漫,也无心科研。你要知道这个阶段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达到考核要求,尽可能快地评上副教授。@宋某薪资上又是一个痛点,读了这么多年书,准备回报父母,回报家庭的时候,对着工资条独自擦眼泪。现在的市场情况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刚毕业的博士薪资高的是真高,可以看看各校招聘有帽子的博士计划,特聘杰出博士计划等,高的有上百万年薪,低的10万以内。10万这点钱你在一线城市连温饱都成问题,谈何做研究。@张某家庭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男博士,养家养孩子养老人,就这种压力和薪资,很容易产生家庭矛盾。老实讲真的挺难的,希望他们理解,多陪陪他们,利用好教师身份带来的福利,给他们希望,这是我能想到的。02、5人去了政府部门科研并不是读博的真正目的,读博的真正目的是过上一个好的生活并有幸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和行业,因此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并不是所有人的首选,我们这一届有5人就选择了选调生和公务员。@赵某我从小的梦想就是从政,我想为我自己的家乡做一些实事,读博后从政也是我回馈家乡的一种方式吧,我很幸运的考上和服从组织分配到我们市的选调生,在这一年多的选调生期间我实实在在为我们的老百姓做了一些事情,自己的从政之路还算是顺风顺水,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我过的很充实、很踏实。@蒋某我是沿海某省的选调生,一直在基层锻炼,之后有望进入省会城市的机关工作。你进来以后会发现,现在省一级政府的新进公务员基本上都是211以上的硕士博士,整个人才队伍结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升迁来讲,博士学历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你的出身好,起点高,博士看问题层面一般比较高,用词更专业更高级一些,可能会很符合某些高层次大领导的口味。有弊的主要是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少。@李某我博士毕业后进入了公务员行列。对于博士生来说,虽然起步是主任科员,但是仕途上并没有捷径。一般博士在工作经历上还不如二十四岁开始工作的研究生丰富,以后提更高级别的领导会吃亏。@许某工资待遇和其他福利方面现在也不是很好,所以我面临养家庭和养孩子的各种资金困难。体制内的弊端还是很多的。@郝某说实话我选择进入公务员行列现在有点后悔,虽然现在自己是个主任科员,但是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写不完的材料,还有很多面子上的应付,我觉得现在自己不得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好多话好多事都是违心的,但是又不得不做,不这样做我就在这一行存活不下去,感觉现在特别的虚伪,自己都有点讨厌自己了。03、2人去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是科研的一个工种,一般博士选择博士后是感觉科研还挺有趣,想再做下去进一步提升自己。@姜某去个高平台,增加自身资历,借力多弄些好文章。换个研究领域,以前博士课题导师安排的不喜欢或过时了,不好出东西,也或是离应用远,换个组学点东西,做跳板,出站了要么去国外新方向的,要么做实用的去企业,因为国外和企业雇人是真金白银的,不是本领域的熟手不要。@翟某很多学校强行要求师资博后,然后博后期间拿到基金和相应的论文就留下。一般而言,这种要求对于不是特别差的博后而言,不会特别难。加上博后期间不需要上课,科研成果还是相对容易出来的。但是这条路的缺点就是有不确定性,还有一个就是年龄问题。 04、4人去了企业随着国家一些地区引进人才政策的发布,有一部分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企业,这也是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方式。@谢某博士毕业后我去了企业的联合营销部门。肯定会有人问了,怎么去联合销售部门?这里就需要在公司的研究人员有一个必备的技能,营销能力。对,就是要求研究人员的营销能力。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一个研究人员都是TOP10%的营销力,但是基本的营销技术,解说技能,写文章的能力还是要有的。由于我所在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世界企业500强,所以薪资待遇还是比较不错的,现在凭自己的能力买了房付了首付,也买了车。@刘某博士毕业后我选择进入了企业的研发部门,帮助企业做一些产品设计和研发,我最大的贡献是在一次企业面临危机时,我的一个设计理念触动了企业的神经,之后我负责带头搞研发,使得企业转危为安,并获得了高额的利润,我也从企业底层研发升职至研发部门经理。@王某我选择进企业是迫于无奈,自己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水平一般,也只是刚刚符合学校的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不多且质量不高,所以在选择进高校的道路上碰壁,好的学校进不去,差的学校不想进,最终不得不选择进入了国企,不过日子过的还是比较轻松和幸福的。@包某我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知名度不高,公司实力也不高的一般的中小企业,不过在企业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企业公关、企业产品生产和销售,掌握了企业的运作流程。大约在企业做了1年后我选择了辞职自己创业,现在经营着自己的小公司,公司发展也蒸蒸日上。不管博士毕业后进入什么行列,从事什么工作,我都希望我们尽职尽责,回馈社会,实现我们博士生的价值。最后祝所有博士毕业生们事业有成、工作顺利、阖家安康。来源:募格学术(ID:mugexueshu)转载请在募格学术原文下留言,作者,三石

补考记

如何正确认识认识和看待博士?读博士有什么用处呢?

如何正确认识认识和看待博士?读博士有什么用处呢?尽管当前博士培养相对于一二十年前,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但目前每年毕业的博士人数仍然只有大约5~6万人,全国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大约有80多万人,绝对数量不少,但相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博士仍然是稀少的绝对高学历群体。虽然现在要接触到博士并不难,但很多人对于博士这个群体仍然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要么觉得博士们牛得不行,智商高、知识多、学历高、前途无量;要么觉得博士也就是读书厉害,其他也不怎样,读到博士也没多大用处。题主应该就是属于后者。其实,这两种认识都偏颇了。事实上,博士阶段是纯粹的专业教育和学术训练阶段,是对所学专业进行深度挖掘,对专业领域进行有深度的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学术研究能力,为将来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并力图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发现,作出一点有价值的成果。这就是博士教育的实质。所以,博士生阶段并不是进行知识广度的拓展,而是进行知识深度的挖掘,博士们并不具有知识广度的特长,而是具有知识深度的优势。一位毕业的博士,在知识广度上并不见得比一位本科毕业生更强,不要以为博士什么都懂,但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往往比大多数人懂得多很多。从学业和专业的角度说,读了博士会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在研究型思维方式、方法方面得到强化,这两点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读完博士与没有读博的人的主要差异。如果说读了博士有什么用处,从学业和专业的角度说,就在于不但拿到了最高的博士学位,也基本完成了将来学术生涯的基础训练。从现实“前途”的角度说,读了博士,可以进入高校当教师,可以进入科研机构做研究工作,可以进入公务系统以正科级公务员身份作为起点工作,当然也可以进入各类型的企业(一般是大型国企或者比较好的民企)。这些就业路径,就是大多数毕业的博士们的主要选择,工作起点高于大多数人,工作待遇也往往处于社会的中上水平,工作环境也往往不错。从这个角度说,泛泛而论,读了博士,可以说拿到了进入中产阶级的“基本入场券”。至于后面的发展,那自然因人而异,有些人会发展得很好,比如百度张亚勤这种,也有很多人发展一般,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对于博士的认知,不可走极端。博士们往往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高高在上,甚至无所不能、前途无量,也不是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没有什么用处。读了博士,并不是如古人那样中了状元,立马飞黄腾达,春风得意马蹄疾,但是往往由此获得了一个不错的起点,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所以,对于读博,不可预期太高,不然,你多半会失望;也不必因为读了博并没有飞黄腾达,也不太可能飞黄腾达而懊恼。读博期间乃至毕业后,都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重要的是,你的预期要能与现实基本匹配。你对博士这个群体怎么看呢?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达德

刚毕业的博士待遇怎么样?越是好的学校,待遇可能越差!

01每年,国内毕业博士数以十万计,加上海归博士则更多。这么多博士,都去哪里就业了?大部分博士都会选择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就职,也有少部分会选择去教高中或者小学,至于去企业的博士,则是少数中的少数。可以说前者是绝大部分博士的首选,毕竟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高校才是博士的理想就业之选。但令众多博士扎心的是,刚毕业时的待遇却让人有些“忧伤”,甚至有些“扎心”。原以为可以年薪二三十万,却发现那只是少数,大部分起步的待遇也就数十万或者十万不到,对于而立之年的博士们而言,这样的待遇需要养家糊口,颇有一股“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凉。而彼时,自己的大学同学早已年薪百万或是过上了优哉游哉的生活,自己还奔波在职称与科研之路,心里难免会有些不平衡。刚毕业的博士待遇到底怎么样?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名博士的爆料中窥知一二。02国内高校,刚入职的博士,也就是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工资大同小异。如果算上津贴之类的,东部和中西部差距不会超过1500块,讲师在东部高校,一个月最高也就是1万上下,即使是北上广,也大体如此,而在西部,估计是在7、8千以上。东部的大学尤其是好学校很多还不给房子住,发一点住房补贴就打发了,科研压力也大,很多实行“非升即走”的模式。西部的大学因为地域原因,大多还是会给个房子住的。所以,如果对薪水有很高期待的博士,建议还是先冷静一下,千万别抱着太高期望,最后自己郁郁不得志。当然这里说的,是针对普通博士而言,如果各位是学术大牛,按引进人才的待遇引进,则另当别论。经常有博士会问,某某学校待遇如何?看到这样的问题,真的很想坦诚地问你,你的学术水平如何?因为决定收入最主要的因素是你的学术水平,而不是学校,求人还不如求己。实际上,越是好的学校,青教的待遇越差,条件越苛刻,要求也越高。03好的学校,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学术大牛那里,对好学校来说,学校声誉是建立在大牛身上,而不是在青教身上,所以对于好学校来说,真的没有必要要花大价钱在青教身上。好学校的主要精力,是想办法去别的学校挖大牛,而不是考虑怎么给青教加待遇。博士们如果是想挣点工资、津贴,建议还是去三、四流的二本学校,这些学校的工资津贴收入反而更高。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假如在科研上想有所造诣,能去好学校肯定去好学校,虽然开始的待遇差,但有朝一日成为科研大牛,则名利双收。可以凭借学术能力脱颖而出,到那时估计也就看不上那么一点工资了,以后关注的就是怎么用科研来提高自己的收入了。如果是自认为学术水平一般的博士,建议是赶紧去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别纠结自己的待遇问题了,第一没意义,第二你没和用人单位议价的空间,何必问呢?大学中,收入高的,大部分都是科研做得好的。如果有人跟你抱怨说,某某大学待遇很差,其实这句话的背后,往往是他科研能力很差,这一条定理,越是好的学校,越准。04博士毕业也有少数去企业的。但是这也面临一个问题,应用性研究难出文章,而国内现在的科研推崇SCI,逼得有些老师不得不向SCI屈服,做一些应用有些偏离的项目,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这就是为什么许博士选择进入高校的一个原因,毕竟在企业难有用武之地。博士毕业,有好有坏,能力有高有低,千差万别,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博士毕业成绩优秀,学术能力强,拔尖的,只占少数、极少数;大多数属于中等水平,一般水平,平均水平;还有少量水平欠缺的,不够好的,或者以次充好的。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进行择业,所谓“量力而行”。话又说回来,博导都是从青年教师做起的,读书是一种竞争,当老师也是一种竞争,努力做到排名前列者,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惊魂恋

博士不断扩招下,那些表现不佳的在读博士生后来怎么样了?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小白最近博士生扩招的消息喧嚣尘上,引起了媒体和舆论的不少关注。实际上,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0多所院校在去年2019年陆续发布招生简章中,相比上一年2018年,公布的博士生招生规模的人数本来就在增加,早已呈扩招的态势。如果梳理一下我国近二十年博士生扩招的趋势,发现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1999年至2004年是博士生招生规模的第一次快速发展期,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9万人上升到5.33万人,增幅高达168%。接下来,从2005年开始,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受到了控制,从2005年到2016年的12年间,全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增加了2.25万人,增幅仅为41%。笔者本人记得当时读博时所在的高校,连续多年招生人数维持在1500人的规模,没有什么太大变化。而从2017年起,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又开始进入扩张期。比如,根据2020年5月20日的教育部网站发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招收博士生10.52万人,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毕业博士生6.26万人。当然,2020年的博士生预计招收规模轻松突破11万人大关,比1999年来,扩大了5.5倍。每次扩招,一些敏感的媒体和舆论就会关注,因为人们担心博士扩招会让博士学历进一步降低含金量,或者说博士扩不扩招本不是问题,问题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如何保证?如不重视培养质量,过度的扩招只会进一步增加博士教育泡沫,进而影响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硕士化博士(硕士也会本科化)。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学校(导师)有责任,博士生自己也有责任。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最近我遇到了这么一件事。疫情期间,居家工作的时间变长,工作效率降低,有些原本可以心无旁骛的时候变成了闲聊时间。那天上午本来计划完成某本书的某一章节的部分,结果在微信里被以前一个博士同学拉着吐槽自己的学生很久,不知不觉又聊了很多。我感觉他说的和我当年读博时遇到的情况有点类似,我觉得有必要将他吐槽的内容拿出来好好地分析。同学是一名资深青椒,在半年前疫情还没有发生时,被邀请去当他所在学校里的一名博士生B的副导师。他没有参与这名学生入学考核的招生过程,因此在答应指导之前,没有机会评估他的能力。的确,这是某位资深教授(正教授)C的学生,被调来到他那里是因为这位资深教授太忙了。姑且称我的同学为A副导吧。B学生刚上博士一年级,我的同学A副导知道他有很多东西要学。然而,在这几个月里,B学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实验室时来时不来。A总是需要不断地给他发邮件,微信QQ打电话,问他阅读文献或者做实验的进展,但是往往得不到回应,或者得不到有效的回应。他不得不让这名博士生到办公室来面谈,有时他也不来。A副导继续吐槽说,安排B学生做实验,在数据收集过程中,B学生甚至无法在Excel中把两列放在一起。从那时起,A副导意识到B学生或许没有博士学位所需的能力、好奇心、热情和自学能力。A副导只有另找人来处理这些数据。A副导让B学生做了一个文献综述。在两个月之后,B学生提交了论文初稿,这是A副导所见过最糟糕的文献综述。A副导说他曾和一些本科生一起工作,其中有的本科生在数据管理、分析和文献综述方面会做得更好。A副导给B学生发了几个本专业的综述论文样例,并将这名博士生的论文改了一遍,给了一些修改意见。后来,B学生再次提交的修订论文有点小改进,但还是很糟糕。B学生在论文中引用本专业研究方向的一些理论时,他只是照搬了其他论文的原文,抄在论文里面。现在,A副导不知道该怎么办。B学生的挂名导师C很生气学生没有进步,但这名博士生确实没有什么科研能力。A副导还是刚拿副高职称不久的青椒,手头有几个其他的项目要做,这个博士生B只是在白白消耗他的时间,影响他完成作为青椒那可怕又必须的考核指标。他问我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我也很无语,只能帮他分析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许这个学生因为还在博一,还没有进入状态,把心思放在其他方面,比如课程学习上吧。许多博士学位课程在学生开始大规模研究之前都会有一到两年的课程,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科研知识掌握、技能基础学习以及可用的科研时间。但老实说,博士生已经不是本科生了,硕士生也不过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科的课程。另外,可能的话,应该可以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许多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不久,会患抑郁症,尤其是在更换导师等事件之后。这种情况我自己也经历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的怠学怠工状态后,我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学生,然后我觉得我辜负了读博前对自己的期望。一旦我熬过这段有点像“极点”的困难期,就慢慢恢复了精神状态,我虽然延期毕业了,好歹后面仍然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如果假设这个学生真的不适合读博士(这样的人确实存在)。他们进入了博士研究生生涯后,会慢慢发现,读博其实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我读博时有个同学,他非常喜欢户外活动,常常可以看到他的微信运动的步数,常常雄踞排行榜的第一名,朋友圈里也经常总是在晒到哪里旅游或骑行的照片(当然会把导师和其他关联老师给屏蔽掉)那应该怎么处理这样表现不佳的博士生呢?我的导师主要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明确任务和文档控制。后来,我延期后顺利毕业了。这位A副导也以类似的方式对待这位博士生。首先,对这位玩心颇重的博士同学进行了警告(大抵是不好好做科研,就发不了论文,发不了论文就毕不了业等等)。其次,也提醒他所在项目的副导师以及其他参与实验室管理的老师多多关注他的进步和潜力,并安排具体的科研项目给这名博士同学。总之就是通过明确科研任务、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用项目的建立推动这个学生进步。而这位仁兄也在导师的帮助下,稍晚些终于毕业了。科研工作节点的控制并不需要时时控制,记录学生科研工作的进展或进步可以通过周报、季报或月报这种文档来控制。要做到这一点,导师需要和学生交流,制定明确、客观、明确的分解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可以由博士生在没有压力或困难的情况下实现,它们不是过分延伸的目标,而是博士生应该能够完成的最低限度。设定多个目标,每个目标有一个现实的可实现的时间间隔(制定在正常单位时间内不能完成的科研目标没有意义)。目标的通常为一年为限(读博通常是3年+),这样在一年的时间里,一个能力最低的学生将能够按时完成每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一个目标的节点日期,每次的文档记录了学生是否完成了这个目标,并进行总结。设定目标并严格遵守,是博士生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如果学生没有完全实现每一个目标,他们就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最低科研限度的博士生。如果他们无法完成已设定的每一个目标,那就要看他们导师的态度了。在这一点上,传统的解决方案是让学生选择更换导师、休学、退学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最无奈的选择,特别是后者。但有时,对有的博士生来说,最好的出路也许就是退学。他们可以想办法尝试走另一条路,毕竟人生不是单行线,也不是走在单车道上。总之,在博士生(包括硕士生)扩招的大背景下,如何保证博士生(包括硕士生)培养的质量是一个需要认真严肃对待的问题。而对于博士生自己,除了个人努力,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科研实验、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等等),别无他法,让自己变得优秀才是硬道理。扩招来势汹汹,如何应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这个话题,聪明的你怎么看?

环渊

博士学制不设年限是怎样一种体验?

最近,很多高校都在呼吁一件事,就是对博士的培养年限建议进行修订。因为对于一些优秀的博士生而言,在读期间很可能在第一年就达到了学校规定的毕业要求,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博士生培养计划里都有最短年限的规定,一般是博士在读最短不少于三年,甚至有的院校规定不能少于四年。这对于在读期间表现优秀且想早点毕业的博士生而言,是很郁闷的。其实对于博士学制年限的问题,一直在争论,有的人认为博士年限应该加长,因为三年时间很多博士还没有完成学校规定的毕业条件,或者刚刚经历两年的科研训练,刚刚步入正规化,但是有用面对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因此较短的学制使得博士整体的质量不高。而有的人却认为博士学制就不应该再设置年限了,因为博士群体的任务非常的明确,就是在科研团队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如果在某个团队已经达到了培养的要求,为何还要白白的在学校里熬时间,而不是去更好的科研团队和平台发展自己呢?基于博士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博士培养的改革,首先从博士招生方式上逐渐由以前的统考方式改变为审核制,而且这一改革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推广的效果非常理想,现在全国有接近一半的博招单位采取了审核制的方式进行招生,预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所有的博招单位都改为审核制招生。而在博士培养方式中,学制的设定也将会提出新的改革方式,目前对学制的改革采取的是弹性学制,也就是说博士生在读的学制年限为3到5年,也就是说达到毕业条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什么时候毕业,第3年毕业也行,到第5年毕业也行,学校都会给博士生每月发放补助,只有超过5年以后,就不再发放补助了。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现行的弹性学制也将面临着新一次的改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博士学制年限取消的话,就意味着有的博士可能入学没多久就可以毕业了,那么对于博士生的培养而言,学分制已经是无法使用了,这会引起博士生培养体系的重新建立。同时,也会引起一大批低龄博士的产生,使得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会增加,在读博士的数量减少,这样以来,学校会节约一大块培养的成本,而博士就业的竞争会更加的残酷,很可能意味着越晚毕业的博士越不好找工作,因为那些能早毕业的博士大多是既年轻又成果多,直接导致博士群体内的优胜劣汰。当然,面对取消博士学制年限的改革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目前的情况下,还无法实行。希望大家能多多提出自己好的建议,使得博士学制的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