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和媳妇到美国读博士,用12年想留在那里工作,却双双黯然回国是谓照旷

我和媳妇到美国读博士,用12年想留在那里工作,却双双黯然回国

12年前,我和媳妇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去美国发展。当时我出国的原因就是听信一些人说,在国外赚钱如何容易,媳妇也多次在我的耳边吹风。出国前我在国内拿到了博士学位并晋升了副教授,媳妇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收入很一般。在媳妇的竭力鼓动下,我同意她先通过考试去美国读博士,然后我去美国读博士后。我们计划两年内两人都可以到美国,可媳妇用了5年时间才通过考试。为了支持她出国,我牺牲了很多,想各种办法挣钱养家,到处找兼职挣钱,却荒废了我的研究工作,几年都没有写一篇论文。媳妇到美国半年后,我便以探亲身份去了美国,之后才发现我曾学的专业在美国找博士后很难。由于我的英语表达很差,想找份工作也是困难重重,只好转了身份开始读书,一边训练自己的语言,一边通过学生身份作为找工作之前的缓冲时间,来适应美国的环境。所以,我选择了另外一个专业重新读博士,因为成绩好申请到了奖学金,经济上才开始好转,和媳妇一商量,决定把孩子也接到美国来。孩子之前一直由岳父岳母带着,正好他们以送孩子的名义,到美国游玩。我没有想到,岳父岳母的到来,竟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危机。本来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部靠我的奖学金和在外兼职挣钱维持。媳妇在家就娇生惯养,从不做家务,岳母又是一个强势的人,来美国后不了解美国的行情,总是惹事儿,我不得不经常为她擦屁股,有时候还不得不缴纳罚金。家庭条件越发拮据,岳父岳母却不给我们钱,我就提议岳父岳母把孩子留下,提前回国。没想到因为这事儿,一家人给我开批斗会,把我说得无地自容。岳父岳母硬是在美国留了半年才回去,那个时候我已囊中羞涩,甚至吃饭的钱都是找朋友借来的,可为了面子,我还不敢跟媳妇提。儿子留下来后,媳妇为了照顾儿子,放弃了很多学习时间,以至于她迟迟不能毕业。终于毕业后,又遇到了美国经济萧条,她找工作找了近一年也没有找到。这期间,我们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没有找到工作而激化,她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认为是儿子到来影响了她毕业,我们因此争吵不休。后来她的OPT身份到期了,却突然要回国找工作。我说费了这么多周折,出来不容易,让她转成F2 继续在美国,但她却一意孤行,和她父母商量后执意回国。媳妇回国后,把儿子也带回去了,一年后我博士毕业。这期间,我和媳妇联系不多,但每一次联系,我们之间都免不了一些争吵,以至于我和她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婚姻也是名存实亡。博士毕业前,我已经在美国找到接收单位,毕业后决定回去一趟,把我和媳妇之间的事情了结了。尽管我已经有回去跟她离婚的打算,但是,她却并不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经过多次反复的交涉,她终于同意离婚,却又在财产上提很多要求。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打拼的普通农民家的孩子,家里没什么背景,还有父母要赡养。在国外时,虽然我过得很苦,但是每隔一段时间,还是偷偷的给他们寄点儿钱回去以表孝心。而且我也十分愧疚他们,我在国外多年,一直都没有回过家,如果这次不是为了和媳妇离婚,我恐怕要等到在那边立足之后才会回来。回国后,我和媳妇的家庭展开了离婚大战,矛盾不可调和。最后我不得已将她诉上法庭,经过了一审和二审判决才把离婚的事情解决了。可是因为离婚的事情拖得太久,美国那边的工作也不得不辞掉。离婚后,我对于再次去美国的激情已彻底消退了,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单位工作,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我和前妻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想圆一个在国外工作的梦想,没想到最终确实两人都黯然回国,婚姻破裂。出国这么大的事情,最后为何搞成这样?回想这12年来走过的历程,我通过反思得出结论,除了我媳妇的无能之外,就是我太轻信在国外发展一定比国内好的传言,实际上美国也有很多穷人,在美国那些年我的付出与回报根本不成比例,试想如果当初我安心的在国内工作,12年的奋斗,绝对不是如今的下场。所以就想劝一劝那些还在为出国发展徘徊的人们,留在中国可能是最正确的选择。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孰有之哉

美国的人类学博士有多难找工作?

【编者按】在美国,文科毕业生很难找工作,这是众所周知却又心照不宣的事实。到底有多难找工作?为什么难以找到工作?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在最新一期的《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由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办)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美国人类学研究的危险性”(Academic Precarity in American Anthropology)的文章,两位作者——大卫·普拉策和安妮·阿里森——通过大量的调查,探讨了美国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对90%的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他们的职业目标都是拥有终生教职,并会为其努力奋斗。但不幸的是,在整个美国,这种职位的空缺极少;2016年,只有不到90个教职岗位;截至撰文前,2017年的空缺教职也只有55个。与此同时,据我们推测,只有16%至21%的博士生能在毕业五年内获得终生教职,哪怕只是在任意一个学院中,可见该职位的稀缺与竞争之激烈。但获得终生教职仍然是大多数文化人类学研究生志之所向,他们的导师也希望他们致力于学术研究,并鼓励他们坚持信念、克服困难,以获得教职为职业目标,尤其是在该领域前沿的名校。其实,人类学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学科方法或教学指导方面,其目标都是培养学者或人类学专业的田野工作者,至少,也是能通过学界嘉奖、知名出版机构的论文及专著证明其学术能力的教师。总而言之,培养目标是终生教职一类的职位。然而,这种雄心壮志的理想对面,是极为不确定的现实,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果说多达80%的人类学研究生最终无法获得一份教职工作,为什么人类学的博士课程几乎专门培养学术型人才,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呢?更多问题接踵而来:从教学上看,持续接收新研究生,并将他们培养为学术型人才,却只有极少人能获得相应的教职岗位,这是否是道德的?人类学的教职工和毕业生们如何理解就业市场上如此普遍的“失败”呢?在漫长而艰苦的人类学训练期间,学生们如何处理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再者,由于职业培训模式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是否会有什么新的模式将其取代?源起:关于这个问题的对话太少了笔者二人一直在致力于研究这些问题,虽然各自的出发点和立场完全不同。大卫·普拉策(David Platzer),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编者注: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他没能通过学术界的首次求职考试。而他通过大学朋友的联系,在Adobe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于是接受了Adobe公司的体验研究员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喜欢这份工作,在其中感受到了与同事协作的愉悦,这种合作氛围中也带着一种学术精神。同时他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和慷慨的公司福利,这与他之前在研究生学院的紧张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一直都想继续寻求教职岗位。我们的另一位作者,安妮·阿里森(Anne Allison),杜克大学(编者注:世界顶级的研究型大学)文化人类学系的资深教授,也刚好是大卫的母亲,她长期都在处理自己学生面临就业市场时的困境。同时,她在一个关注人类学博士“就业困境”的部门工作,这个部门的教职人员都感受到了该问题的紧迫并积极讨论。在安妮看来,虽然她十分清楚人类学博士生在学术界就业的不确定性,并且她自己也经历了一段焦虑且艰难的任期过程才获得杜克大学这份终生教职,但她非常疑惑——虽然她自己也会建议学生去尝试在非学术领域就业——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匆忙去从事非学术领域的工作,放弃申请博士后或访学教授的职位呢?通过近距离观察大卫的经历,安妮更好地了解了与文化人类学领域相关的劳动力状态。这个过程使她意识到,我们不仅需要更充分地认识学院外的就业途径,还需要考虑,人类学学科难以预料的职业理想可能给受其培训的人带来不利影响。而在公众讨论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对话太少了。于是我们决定与人交谈,试图讨论,在只有极少人能实现职业目标的现状之下,为什么人类学学科的这种成功标准(即获得终身教职),得以存续——虽然这其实看起来很正常。正如一个世纪以前,马克斯·韦伯在分析资本主义精神如何侵袭大学系统时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种固有的紧张关系,与学术行业的职业使命及经验是不一致的。为此,我们从职业定位和工作两个方面研究人类学家的专业训练及后来的就业问题。我们对大约50名本研究的参与者进行了短时间访谈,他们中有人类学的终身教员、博士生、在读研究生(即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和几位AAA(美国人类学协会)的工作人员,访谈时间通常持续在30分钟至几个小时。僧多粥少:我们是不是培养了过量的博士?很多教职人员与我们交谈时表示,在他们的经验中,追求人类学的终身教职一直是个不确定的目标。许多学生都被警告过,他们中只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人能有运气获得任职。很多人都将他们获得稳定教职归于运气:一位终身教授将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因于偶然,因为他所做的研究,包括田野地点和论文主题,都恰好满足了职位要求,才使他获得了这个已任职15年的职位;另一位终身教授曾提交了200份职位申请,而只接受了两次面试,其中一次就是他现在这份已经持续25年的工作;三分之一的教员都是从一所小型文科大学开始教书,再逐渐被调到一所R1大学(研究型大学),这种任职轨迹也需要运气。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获得哪种终生教职,从来都不是一件确定的事情。而在专业训练、田野工作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求职和经济上的风险一直都存在。其实,即使职位紧缺并不新鲜,AAA的数据显示,如今就业市场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峻。从总体趋势上看,招聘人数大幅减少,2015年只招聘459人,低于2007年的631人(请注意,这些数字并未按子领域细分,包括访学教员、其它有可能的教职以及终身教授等职位)。与此同时,实际上高校生产的博士生数量却增加了:2015年有558个,而2007年是507个。美国人类学协会统计的2007-2016年教职与博士毕业生数据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博士正在进入就业市场,与我们谈话的大多数人却并不知晓现状的残酷——尽管他们能意识到获得人类学的终生教职是很难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过去十年中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具体数据。许多人表示他们希望能获得这些信息,或者打算在未来某个时候去收集这些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的缺失让大多数人对拥有终生教职一事的思考都很模糊。也就是说,大家都承认就业市场很困难,却没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具体的说明。相比之下,在应用类硕士项目中,就业统计数字在其教学部门触手可及,并且表现出很高的就业率。统计就业数据也是教学部门的核心责任。目前,当被问及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如何,以及我们推测的就业数字“16%-21%”这个比率是否能引起共鸣时,只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这一比率从直觉上讲是正确的,或者略高,另一半的人给出了稍微好一点的数据,不过这通常是因为他们自己所在的院系排名很靠前。然而,即使在前沿院系中,教师们也意识到学生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不稳定,很有危机感。事实上,许多教师都描述了研究生们有就业压力的意识,以及他们对于如何应对的无力感。有几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根本没有接受过就业咨询的培训,甚至没有在学术界之外工作过。“坦白说,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位名校的终身教授说,“我们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工作,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求学的焦虑:紧张的职业规划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即使是对当今劳动力市场的危机感持怀疑态度的教师也认识到,现在的研究生们非常焦虑。研究生们自己对这种焦虑表达得很清楚,他们认为紧迫感和不稳定性已经影响了大家在学院里的生活。一位学生表示,这是一种强烈的竞争感,你甚至很难将其区别于愤怒与敌意,在他的同学中,有人觉得每一次与同僚的会面都会有点儿剑拔弩张,甚至在学生休息室里洗咖啡杯时也会如此。其他学生们谈到提高竞争力时,更像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他们坚持认为竞争关系中不是人人都能存活。正如老师和学生们指出的那样,这种情形会衍生出一种野心勃勃的精神风气,比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传播得还要广。一位教职员感叹道,许多雄心勃勃的研究生在培训初期就将自己塑造成学术界的“个人品牌”,他们通过创建个人网站、定期更新Twitter等,使自己成为特殊领域的“企业家”,而不是知识分子的一员或该领域的相关人士。这种动机引发了一种令部分学者感到厌恶的学科转向,一位终身教授对这种风气感到惋惜,她将学生和青年教师中的这种转向形容为“大逆不道”,她说,仅仅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什么都做,何必要来人类学系求学,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去当一个银行家呢?俄勒冈大学前任人类学终身教授凯伦·凯斯基,也许是最为突出的职业咨询顾问中的一员,他们会帮助学生对整个求职过程进行战略性思考,即便学生们对学术界和人类学带着盲目的妄想。我们的一位受访者意味深长地说,那些还在学习这门学科基本技能的一、二年级研究生,即使只有微薄的生活费,也愿意花费超过每小时200美元的费用来支付就业咨询服务。大家对于就业的焦虑是多么显而易见,而职业中心主义也表现得越来越普遍,这非常令人沮丧。许多博士生在回忆他们第一个学期的课程时,都提到自己在积极地参与学术研讨会,而研讨会论文就成为了他们潜在的出版物,他们极其重视这种可见的学术产物,以丰富个人简历及个人作品集的内容。但又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虽然让自己的简历丰富很重要,但不断为了发表论文而去参与研讨会的这种行为,对深入地去研究某个领域是不利的。学制的分歧:放慢脚步还是赶紧毕业?除了逐渐膨胀的野心,一些教职人员还指出了对学生和学院施加更大压力的结构性因素。一方面,大学和其他机构的奖学金资助已经减少;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对完成学位施加的时间限制变得更加严格。据一位大学教师说,他们学院严格要求所有社会科学的博士候选人要在六年内完成学业,而私营机构也在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许多教师则认为,在时限上的加急与学术训练的过程是背道而驰的,这是一种太过于市场化的观念,是异常的。由于人类学历来重视对异文化语言的习得,以及与长期调研时间相对应的田野材料,加快田野工作可能会导致研究的不深入。一位教授说:“我一直试图让我的学生放慢脚步。”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倾向于减少学生在博士学位上花费的时间。一位受访者,他在学制通常为四年左右的欧洲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认为美国体系可能想仿效欧洲体系。另一位教师提到,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创作、表达比人类学期刊内容更有可读性的作品,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她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深陷于理论和术语,而在她看来,文本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能是未来训练的方向,而人类学学者和研究生往往缺乏这种特质。她还鼓励学生更快速地在博士培训的环节中“上路”,比如去实践论文写作、研究计划申请、进出田野点及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切都将有助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并且都对学生们在就业市场、学术界以及任何其他领域有所裨益。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教职人员在思考人类学训练的时间长短上确实存在分歧。对有些人来说,研究生在学业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会对这个学科的细节感到厌倦,也因此无法发展出更多的技能;对另一些人来说,研究生学习的时间太短,则会过于关心个人的就业问题。其实,对于人类学研究生们来说,无论是否有学术野心,不论是在长期或短期的学制下,他们都会感到时间上的尴尬,总感觉自己做出的研究计划是被迫决定的,只能期望未来的研究能证明其真的行之有效。但如果他们徘徊犹豫,可能他们第一学年就接触到的热门研究会变得不再新鲜。然而,如果他们做田野调查的时间太少,又会觉得自己的田野工作是敷衍了事,不够严谨。他们正面临进退两难的窘境。终生教职:是职业追求还是道德绑架?许多杰出、敬业的学生没有获得终生教职的工作是不争的事实。有位大学教员说她对申请她们学校教职的300多人感到非常震惊,“他们都非常优秀,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这个职位”,她回忆道。但最后委员会只选择了一位候选人,她非常费劲地试图解释这个人为何比其他人更为特殊。另一位教授观察到,他的一些最亲密和积极参与研究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工作,说这话的时候他赶紧补充道,“那些获得工作的学生当然也是非常好的。”然而,就像大多数我们研究的参与者一样,他没有提到任何正在采取的措施可以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地在学术界工作,或更好地为不同类型的职业做准备,无论是在课程中还是在额外的培训中。那么,如果连前沿院校和学界大牛也难以安置他们学生的工作,那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可能是结构性的,非常简单,即学术界只有极少的工作机会。但在我们与终生教员的对话中,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对学生面临的职业难题感到非常沮丧,他们更为注意的仍然是让学生在终生教职的岗位上更具竞争力,而不是思考其它替代方案。这也是研究生们自己指出的一个问题,尽管一位终生教员认为她自己也同样“短视”,但她仍然说道:“我们都非常热爱校园,无法想象在学术环境以外的领域生活。”她和其他教员一样,都有不少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份非学术性的工作。与我们交谈过的大学教员中,有一半人谈论了那些在工业设计、政府、新闻、发展、开发、宣传或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有一些人还表示他们为此非常高兴。但是这些学生是如何在这些领域找到工作的,大多数教员表示自己毫无头绪,他们认为这些学生最终是靠自己找到工作的,来自学院和大学的帮助其实非常有限。在很多教职人员看来,终生教职更像是一种个人魅力和喜好的表达:他们在做自己关心和擅长的事情。对于这样想的人来说,一份终生教职的工作是一种志向,也是一种使命。事实上,有些人认为,追求终生教职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不论是面向人类学学科还是那些人类学所研究的人群,当然,在人类学中,这两者间通常是相通的。一些研究生表示,不论个人成本如何,他们的导师都期望并要求他们能获得终身教职,这是一种从道德和伦理上的自我要求。这种立场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名研究生认为,那些在人类学系探索其它领域职业路径的教职人员,是个人对学科的背叛,甚至是道德败坏的。其他人则表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中,需要或想要在学术界以外寻找工作的话题从未被提出,即使管理者一直在向学院施加压力,希望将职业化要素纳入其课程中。一位博士生回忆说,在经过连续五次在就业市场上的尝试以及四年的兼职之后,她决定去工业领域寻找工作,却收到了一些委员会成员发来具有敌意的电子邮件,指责她对该学科缺乏承诺。过去,她曾试图与教员谈论一直找不到教职工作给她和家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但她的导师不愿意介入。同时,委员会则坚持说她的学术能力非常强,只要长久坚持就能寻找到教职。现在,她已经在科技行业工作两年,而那些她曾经认为是朋友的大学导师们已经不再回复她的邮件。许多研究生表示,虽然在学术界以外就业并不是那么严重的禁忌,但这的确是一个很少与导师们谈到的话题。职业前景或者就业市场的现实状况会被视为是粗鄙的话题,并不值得投入像讨论哲学、人类学理论或民族志议题那样的精力去讨论,也不应获得热切的关注。然而,另一些教员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是学生自己不愿意考虑学术界以外的工作,并且坚持将精力投入到各种研讨会和学术资源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园研究生教育:是专业训练还是“庞氏骗局”?在批判整个学科生产过量的、无法被任职的博士生这个问题上,一位教授称整个教学系统为“掠夺性的”。他谴责道:“是我们的自私自利让我们不愿意教学生做一些别的事情,而让他们一直在做和我们相同的事情。”另一位人类学教授则称人类学为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在这位资深教授看来,录用研究生并以一个极少人能完成的虚幻的职业梦想去鼓励他们是不道德的。“我们自以为这是一份崇高的使命,让学生在不得不回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前,至少去为此追寻八九年的时间。”而他的提议则是完全放弃人类学研究生教育。少数人类学教授也表示他们听过类似的建议,并且不情愿地表达自己也持有相同立场。有些受访者则思考到了其它层面,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教学辅助、研究助理等方面赤裸裸地利用研究生的劳动力。一位终身教授说,教师们是研究生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维系研究生教育,鼓励追求教职,是因为这使得他们可以教授他们喜欢的课程,并开展小型研讨会。还有几位教授指出,研究生教育使得他们随时可以获得助教,也可以减轻一些单调乏味的评分文件,以及与本科生合作的时间。以终身教职为目标的路径中,也鼓励学生以最低工资去做一些边缘性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以获得所谓经验,而这些经验可以使学生在求职市场上更有优势。其实,这些工作任务不论是以教师们组织、编稿、研究背景指导的监督会议或哪种形式,可能都是一种利用的借口。除此之外,在激烈的求职市场竞争中,毕业生们对推荐信的需求更强化了这种提供劳动力和时间的关系。虽然公然的利用情景很少见,但至少在调查中,我们听到了比预期更频繁的关于这个主题的微妙提及,不论是明示还是含蓄的提及,教师们可能的确在利用研究生的劳动力,更不用说一再被提及的兼职工作。回到上文中我们讨论的人类学研究生在学制长短上进退两难的窘境,有几位教师还暗示他们的同事存在故意拖延学生论文时间的行为,其实也是因为上述原因,他们一直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生产高质量的研究,但实际上,他们最终是为了确保自己作为知名学者光明的前途。就业市场:由热爱的学科陷入求职的困境同我们交谈过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表示求职的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令人深感沮丧。许多人都描述道,他们无休止地申请工作,不断地接电话并准备面试(无论是通过AAAs、Skype,还是访学),同时,他们还要提交进一步的博士后申请或一年期的职位,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必须保持理智,做万全准备,让答辩委员会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这个过程令人筋疲力尽,不论是身体上、心理上还是这当中的一切。我们还听到了几个在这种压力之下关于婚姻和亲密关系的故事,尤其那些年轻的父母,他们因为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备受煎熬。一位博士生回忆起自己的一次“情绪过山车”,他说自己在秋季申请职位时感到非常乐观,而在冬天遭到拒绝或没有回应后又感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接着在春季收到一两个回应后又激动得发抖。另一位博士生也哀叹道,在他的同学中,关于求职过程中如神经质般的分裂感和终日揣测已经成为了所有人都在讨论的问题,即便是他们聚会的派对上,也在聊这个话题。还有一位博士生,她对整个求职过程中彻头彻尾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深深叹息,她申请了许多个访学的职位,却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很难做出相应的准备,她说自己体验到一种强烈的绝望感,以及深深的自我怀疑,因为她发现自己无法在曾经作为决胜者进入的领域成功获得一个职位。几乎所有我们的研究生受访者都表示,获得终生教职是他们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目标,而且这种目标被视为选择博士项目时理所当然的愿望。大多数人都承认,这样的愿望也是他们自己的理想,并不是教师们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受到自己对人类学学科的热情所驱使。一位博士生非常强烈地描述了她对田野工作和人类学研究的热爱,她表示自己愿意接受任何一种学术职位,包括在欧洲或中东的研究机构,并为此持续地寻找机会,然而,她无休止地申请都没有得到反馈,这种徒劳感逐渐让她感到失望。另一位受访者则说,是人类学的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在支持着他。即使他现在做着一份不稳定的、薪资微薄的助理工作,也比他在求学于人类学之前,在公司有着一个高薪的职位更为充实,不论要耗费多少个人成本,他也不愿意再回到之前的角色。事实上,这位最近刚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表示,如果有人需要,他愿意成为他人终生的研究助理。他宁愿在研究机构里作为研究员而工作,也不愿意去社会上工作。还有一位乐于成为人类学家的博士生,他的理由是不知道自己还合适做什么其它的事情。经历了求职市场上连续的失败后,他离自己最初学习人类学的雄心壮志已经越来越远了。另一位博士生也透露,自己已经很难回忆起当初为什么要克服那么艰难的过程来学习人类学了,甚至在回顾时会有点怀疑这个过程是否值得。

蹦蹦侠

记录我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感受!

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早早定下留学目标,却又默默窥探时间流逝。意欲为其付出汗水,却总被身边的琐事缠绕。如何才能对留学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趁早努力,不留遗憾?offer收割机留学团队特邀神秘大牛Vicky学姐,分享她美国留学工作生活5年来的体验感悟!收割机留学团队的学员,都是优秀学子,欢迎大家加入收割机留学,为自己代言,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PART ONE自我介绍offer收割机留学Vicky学姐- 现任职于 -美国Santander银行总部Senior Treasury Analyst- 主要经历 -本科-西财-经济统计专业硕士-德州农工-计量经济与数理经济专业16-18年任职美国Santander银行Capital Market Analyst曾实习于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HSBC Bank等金融机构曾斩获众多美国金融名企全职Offer,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有着5年+美国学习生活及金融领域工作经验大家好,很感谢收割机留学给我这次机会可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美国这5年的经历,不能说是一个讲座吧,更多的是一个和大家互相学习的一个过程。我现在是在美国Santander银行总部担任Senior Treasury Analyst的职位,现在是在波士顿,做的工作是银行里面最核心的业务Treasury。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Treasury,因为在中国没有相应的分类,但是如果要说到美国财政部可能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在银行里面管整个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一个职位,也是和CFO最接近和权力最接近的一个地方,所以需要去管整个银行的投资、现金流,还有一些资产负债表上所有的项这些情况,那我所在的team就是负责做投资的,也就是一些“头衬”、衍生品的东西,这是我的个人背景。我5年前第一次来到美国就读德州农工的研究生,在研究生之前我是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的统计学专业,这是我的学术背景。现在到美国已经5年了,我觉得感触还蛮多的,所以现在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背景主要是偏向于计量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专业,其实这两个专业也是在美国比较好找工作的,虽然我目前做的是纯金融行业,但是这两个专业中我的同学在美国也蛮好找工作的,是属于美国比较需求的一些专业。PART FIVE展现学习能力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展现出你快速学习的能力!那怎么展现出你的快速学习的能力呢?其实上班的很多内容都不是你在学校学习过的,是需要你在上班之后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之内迅速的学会。所有的公司都一样,不管你是什么职业。这个时候你要展现出你比别人更强的快速学习知识的能力。怎么展现呢?我觉得语言环境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之前我记得有一个manager就问我说你觉得你自己是一个Quick learner吗?那你怎么样去证明自己是学习东西很快的人?我当时就直接说的是,这是我来美国的第2年,我说两年前是我第1次开始用英文和别人交流,现在是我两年后的样子,然后我就说This is how I prove I learning things fast。然后他当时就觉得这个回答非常的精彩,因为他觉得确实。很多人在跟我打电话的时候他们都可能觉得我不太像是才来美国两年的人,当时我找工作的时候。因为我不push自己,哪怕和亚马逊的客服聊,我也可以聊半天,我其实不是想跟他聊,我就是想训练一下我的语言能力。我会去学习很多native speaker,他们是怎么样说话的,他们是怎么样发音的,他们用什么样的俚语,然后他们说话的方式是什么样子的,这些东西我都学的很快。所以在我和不同的人打电话聊天的过程当中,他们会非常的惊叹于我在两年内英文提高的水平,所以也就间接的证明了我自己是一个学习东西很快的人。其次,我第1份工作是要求我用SQL这个软件,其实我都不会,然后我在就职之后问老板,当时为什么要招我,因为我说这个工作要SQL,可是我当时完全都不会。然后他说因为其实SQL这个东西在他最开始上班的时候他也不会,但是这个东西大家都可以学会的,所以我们在招人的时候去看中的就是你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说你会不会这个东西。我说的学习能力不是你考高分的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你可以和你的同事交流的一个能力,第二方面就是你如何快速的去学习一个技能,或者是一个行业整体的运作模式的能力。不管怎么样都需要你去和别人不断的交流,和你的team member不断的磨合才能产生的。所以如果当你能够证明自己有这些能力的时候,你其实离offer也就不远了,归根结底就是你要善于表现自己,你要有能力表现自己,你要有能力去证明给别人看你可以表现自己,你还有能力去证明给别人看你可以帮这个公司作出贡献。我觉得找工作的所有重点都是这个,第一你有能力,第二你要表现自己能力。能力就体现在你在大学和研究生过程当中你学习知识的能力,然后你考分数的能力,还有你去学一些计算机、License的能力。比如说金融行业可以考一个SAS这种license,这个可能之前用的比较多,现在比较少了;然后或者是你学习Python,是最近比较火的一个软件。甚至你连Excel都非常的精通,你要会用VBA Code编程,然后要知道怎么用透视表,还有各种东西,因为Excel用的也非常的多,这个是computer skills。那作为行业的skills,金融行业的话比如说如果能考过CFA一级,这至少证明了你有基本的金融常识;如果能够考一个FRM或者其他的一些license,这也证明了你有一些金融背景。还有一个比较不常见的,其实美国金融前台公司用的比较多的有Bloomberg,在网上去搜一下考一个Bloomberg的license。然后把你的LinkedIn做得非常的漂亮,把你所有的擅长的license,还有你所拥有的技能全部都放在LinkedIn上。因为很多时候那些有可能是你未来公司里头猎头,他们都是在LinkedIn上通过这些关键词来搜寻candidate。如果你有这些关键词的话,你就会收到很多的Email问你对这个职位有没有兴趣,他们觉得你和这个职位比较match,然后想问你有没有兴趣来参加我们的面试,你会发现把LinkedIn搞好了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事情,然后这些是我刚刚说到的硬的skills。第2个就是soft skills,就是How to communicate yourself?How to represent yourself?你要学会怎样和别人聊天,英文要好,要擅长于表达自己,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要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要给别人展现出你是一个非常积极,并且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会为公司带来很大的贡献的人,这就是soft skills。所以其实在美国找工作真的很难,因为你没有身份,需要用比别人更多的skill来证明自己。PART SIX美国商业银行大解析就像我之前说到的有分Front office、Middle office和Back office。我认识的很多像我们银行的大部分都是白人,亚裔比较少,印度人现在还比较多,印度人在不同的公司都还蛮厉害的。像亚洲人的话,基本上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做后台和中台的比较多,后台和中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做data、跑数据、建模型,你知道这是我们比较擅长的地方。那就拿银行来举个例子,最简单的,世界上的商业银行,不论体制就业务来分,分为四大块,我知道中国的银行和美国的银行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我现在就拿美国的来说。第1个是Retail Banking,就是比如说我们平时看到的柜员,还有在前台的客户经理,这些都叫Retail Banking。这个方面一般是不招国际学生的,他们是靠比如说拉存款的多少来付给你钱,这种叫做commission base的,都是不招国际学生的,因为没有办法给工作签证。第2个是Corporate Banking,比如说有一些做分析的analysis的,然后做invest,就是去跑不同的业务相当于是拉不同的客户;然后还有一些就是做mortgage,比如说要去放贷,要去跑一些客户的关系。第3个板块就是Treasury,也就是我所在的部门,就是一个最核心的部门。我下面单独说。第4个就是Back Office,提供一些数据和技术的支持,包括IT和Data这些部门,Data基本上就是把这些数据拿来我们build的一个模型,然后这个模型每天有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后台的运营状况。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在bank office后台做data,因为这个data是很多美国人做不好的,他们没有那么强的technical skills,所以中国人在这方面非常有优势。下面介绍下我所在的Treasury部门。Treasury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管整个银行的Balance Sheet资产负债表。有哪些Cash,有哪些不动产,有哪些可以迅速变现的东西,银行的变现的能力有多少,然后银行有一些什么样的业务,这一部分都是由Treasury来决定的。还有一部分是银行的负债情况是什么样子的,要什么样子的比率才是一个健康的比率,这些都是Treasury掌握在手里的,所以其实很多时候银行的CFO都是由Treasury这个部门上去的。但是这个部门又因为是一个非常少中国人的一个部门,前台美国人非常多。我现在所在的team是做investment,一个方面就是像我刚刚说了做一些directive、swaps。当利率上升的时候,你要去怎么样帮银行的整个balance sheet控制风险,然后当利率疯狂的下降的时候,你要知道银行受利率的这个影响非常大的,你要怎么样去做trade,可以让银行的整个balance sheet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个是一方面的directive investment就是我所做的。然后第二方面的investment就是我要去和不同的,像jp摩根、高盛这些我们经常都一起开会,一起吃饭,因为要去签不同的合同。所以我说的就是如果你想在金融行业做真正的金融的话,communication skills is very important,因为你会发现你随时随地都是被白人给围绕着的,而且你随时随地要被迫的去和他们social,其实我有时候不是那么的喜欢去很假惺惺的social ,但是这就是金融行业的一个规则,就是你必须要会聊天,或者至少你要表现的你很会聊天。我老板就经常会带我去跟高盛、jp摩根他们一起吃饭,然后因为这是一个利益共存的一个状态。我老板最厉害的在于他其实很多电脑都不懂,但是他可以随时随地知道这件事情要找哪个人,他的人际交往面非常的广,所以在他和不同的人在交流过程当中,我也开始逐渐的知道我们有哪些业务,然后这个业务我们要和哪个公司来谈,这个合同我们要怎么签。你其实会发现就是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这就是我想说的在Treasury的这个部门就相当于一个人体的一个心脏的,必须要同时都注意到国内外的资金市场,要随时的注意汇率的影响,要随时注意这个市场的影响。一旦美联储开始降息了,我们就非常的紧张,因为就很怕整个银行的资产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很大的波动,银行对于风险的监管是非常严的,所以我们做investment不是为了我这个部门做investment、做swap、还要做floor这些衍生品的交易,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控制风险。然后要在满足银行流动性的同时争取盈利,比如说你要去买一些bond的,你要去做一些deal和不同的银行签合同,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能够保持流动性的同时来争取盈利。所以,我觉得这个部门也算是比较金融的一个部门,也算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部门,我目前来讲还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那还有一些不同的东西,比如说有一些Asset Management Company就是一些资产管理公司,他们所做的业务是什么?简单来讲,你们知道像做什么mutual fund、hedge fund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原来比较流行现在都不怎么流行,像这些Fund公司也是非常好的一些公司,但是这些公司,对于你的学术要求就非常高了,因为中国人进去基本上做的就是quant。可是quant这个东西要求非常的高,他们基本上是要求博士,如果你不是PHD的话,你最好是非常好的大学毕业的,比如说哈佛、MIT这种,然后你才有机会去quant。Quant做的东西就是会把市场上每天的数据,然后分析这支股票或者那支股票,要怎么把它放到一起投资最赚钱,这个就是quant所做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叫做fund management也是非常有趣的,如果你是一心想要去做技术流,我觉得就是首先你要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学校,然后你的成绩很好,你要懂得金融市场大概是什么样子的,那选择fund这个职业的规划也是非常不错的。因为他们也需要做各种model,然后需要跑各种程序,需要制定各种的政策,他们也是负责给公司的交易员下指令的。如果你自己之后做得好,还可以自己独立出来当fund manager,这个时候就非常的赚钱了,他们是按照你旗下的资产可以收2%-3%的这个资产管理费,那你就可以想象一年赚钱是赚的非常多的,但是前提是你要非常非常强的technical skills,成绩很好,然后要是一个名校毕业的。像我其实找工作的时候,如果你不是一个那么技术的人,我的建议就是你可以像我这样子去和别人聊天,不要去害怕和别人聊天,你一定要去善于利用你所认识的人脉,或者是说你要去利用你可以reach out的人脉。你不要只是去找中国学姐、学长,其实我在networking的时候我从来不在乎对方是不是中国人。另一方面我有时候不一定会找中国人,因为第一是我不知道我要用英文还是用中文比较好,第二就是因为中国人性格跟美国人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你跟美国人你会比较直接的告诉他你想要什么,就是我想要的职位,我想要在这里做什么,你能不能给我一些建议,反正如果他不理你也就算了,就不会尴尬就是随便聊,但是他们是会理你的,并且他们就会给你一些建议,而且会帮你。像我找工作的时候我基本上是把纽约各大银行,jp摩根、Morgan Stanley等,然后还有一些非常大的公司SMP,所有大公司的头头manager以上的职位,我基本上都聊过一遍了。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到现在都还有联系,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在未来职业生涯当中会非常有用的,你需要不同时刻的去和人们聊天,你不要害怕自己英文不好,我一开始英文也不好,我现在英文也不能和美国人一样好,我还是有很多时候听不懂,你听不懂就和他们多聊,多聊几次就听懂了,反正就是别人的国家,你也不用担心丢人不是吗?很多人就是害怕丢人,千万不要害怕丢人,你要不断的介绍你自己。你要知道这个时代,信息和数据两个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有够强的数据GPA,或者你有够强的license,你是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人,你就可以完全用数据说话;如果你不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你就是一个普通人或者是中等偏上的人,那你就要让信息说话,你要让这个世界上你想要去找工作的公司,你想要去工作的行业,你要让所有人都认识你,当别人认识了你之后,你才会有机会被别人所注意到。美国这个地方就是这样子的,大多数是没有亲人朋友可以直接帮他找工作的,像我反正是没有,我没有一个朋友在这里,所以我每次都是需要靠自己去努力的介绍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和你说话,我的目的是什么。你需要去让别人知道你是谁,人家才会愿意帮你的,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是一个有梦想的人。PART SEVEN生活与感悟至于生活方面的话,我可以简单的提一下,因为我觉得其实在美国的生活状态肯定是和中国非常不一样的。在学校的时候其实还好,因为周围有一些朋友可以一起玩的,但是在我工作之后你就会发现你整个人都比较孤独了,因为像我当时一起读研究生的同学,我记得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就只有我一个人留下来了。所以你会发现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你自己独处的一个状态,这个独处我觉得有好也有坏,虽然离亲人离家里面的人越来越远了;但是好的方面就是你更能够去做一些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你可以去发展一些自己别的爱好,你可以去做生意炒股,你可以在这种自己思考的过程当中,知道你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中美生活差异还蛮大的,美国生活就相对来说比较单调。如果是一个人的话,你可以去认识一些朋友,有朋友的话会觉得生活会轻松一点,否则的话你就会觉得没有中国那么好玩。美国整体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是比较单纯的,所以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就是你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其实在美国待一段时间,是有助于你的这种品质的提升。我觉得在美国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教会了我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什么事情我都可以自己做。你首先要知道你是什么样子的人,我觉得在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我认识到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以及我要怎么样的去达到我这个目的。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在美国生活的这么多年的感悟就是你要去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用所谓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做的事情对或者错。你要意识到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你去欣赏和尊重的地方。这是他们最大的文化,就是一个包容性和多元性,如果你能够认识并且接受这个文化,其实你慢慢的也就可以去融入这个社会了。非常感谢offer收割机留学给我提供这次机会一定要多多支持他们。PART EIGHTQ&A【问】学姐请问,有没有留学中介帮忙提供那种找工作实习的渠道?【学姐】你的意思就是说有没有就是帮忙找工作的留学中介吗?我觉得应该是有的,但是其实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你进学校之后,学校提供的那个渠道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适合很多公司有合作的,你可以好好利用的,还有就是如果找工作的话,你们也可以联系收割机留学的小助手,然后DIY留学的话都可以联系小助手,他会有帮忙解答的~【问】学姐您好,我想请问一下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找工作的关系大吗?哪些城市的工作机会多一些呢?如果所在学校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会不会对找工作有很大影响呢?【学姐】我觉得问得非常的好,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找工作的关系非常大非常大,特别是如果你是金融这种行业的话,地理位置的关系就非常的大了。我给你举个例,我记得我之前有一个学妹,她去了一个不太出名的学校叫巴鲁商学院,应该在美国都是100多名的学校;然后我去的学校是一个全美前30的学校,但是地点非常的偏远,她的地点就在华尔街上面,就华尔街里面,我们的地点是偏远的德州一个小镇上。结果,我的同学基本上都回国了,但是她的所有同学都在美国找到工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找工作的影响非常的大。因为你如果是在大城市、在中心的话,你就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去认识一些大公司的人,然后你的学校其实也有更多的渠道去帮你找工作。所以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很有关系,但是如果你是在做码农这些的,可能就是去加州比较好,如果你是做金融的话,东海岸比较好,纽约、芝加哥、波士顿,金融行业的话最多机会的肯定还是纽约。【问】学姐你好,请问如果在美国找投行工作的话,简历有没有建议?【学姐】如果你要在美国找investment banking,首先你的背景要够牛,比如说你要是常春藤的,比如说你GPA要非常的高,比如说你要考过CFA、FRM等,就像我之前说的你那些skills都要很强,虽然投行不一定用这些skills,但是你的简历要非常的牛。特别是你想要进大的投行,你一定要是非常非常顶尖的人才可以进。

适千里者

美国女博士亲身体验贫民生活,连换6份工作,因无法忍受贫穷离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它讲述的是西晋时期发生了一次饥荒,没有粮食吃的老百姓们只能挖草根、吃树皮,即使这样每天都有人活活饿死。得知此事的晋惠帝十分苦恼,“善解人意”的他说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人们饿了就不吃粥,不吃米饭呢?我相信,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大家都会说不出话来,只有高高在上、衣食无忧的皇帝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但“为什么不吃碎肉”的故事每天都在世界上演。比如王思聪在自己的微博上说:“2010年,还没有一个出国过,每次看到农村家庭年收入只有2000元的消息,就会出现这样一句话:“谁让他们不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评论。2001年,一本名为《我生活在底层》的书在美国各地出版,并被翻译成14种语言。芭芭拉·艾伦瑞克毕业于一所著名的大学,挣了很多钱,她到美国的底层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后来怎么了?这个故事也始于几十年前,当时芭芭拉是美国《时代》杂志的专栏作家,出版了几本书。此外,她还是洛克菲勒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博士,在美国过着轻松的上流社会生活。一天,她和另一位编辑聊起“低收入者”。在当时的美国,她每小时挣6-7美元(约合45元人民币),每天8小时挣360元人民币。即使是“低收入者”,芭芭拉一天只挣360元也“不可思议”。她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教育背景和能力”。两人争论起来。突然,芭芭拉想到了一个主意。纸上谈兵是没用的。对她来说,亲眼看看“低收入者”的生活更好。就这样,芭芭拉挑了几个美国贫民窟,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出发了。首先,芭芭拉花了500美元租了一间没有床、只有床垫的小房子,但是房子很干净,离市中心45分钟车程。放下行李后,芭芭拉跑到劳动力市场找工作。幸运的是,她很快就任了餐厅接待岗,从下午2点到晚上10点,总共8个小时,每小时工资2.43美元。当时,芭芭拉只有1300美元起家,花500美元租房子,付500美元抵押,花100美元买食物和基本生活用品。芭芭拉全身只有200美元。一想到以后每天开车上班的燃料费,她就很苦恼。但她坚持。第一个月,她赚了1039美元,其中517美元用于日常开支。下个月的房租付了500美元。辛苦一个月后,芭芭拉只剩下22美元。为了继续体验底层生活,芭芭拉开始做两份工作。她白天在一家连锁餐厅工作,下午赶去这家餐厅。她没有时间喝水。三天后,芭芭拉需要服用止痛药才能继续工作。她的身体很快就垮了,但她没钱看医生!没有办法。芭芭拉辞职了。后来,她去了缅因州的贫民窟,发现公寓的最低租金是1000美元。她根本住不起。她每周只能进120元的汽车旅馆(非常危险)。她做了一到五个星期的女佣。她在周末两天照顾老年痴呆症患者。芭芭拉跪下打扫地板,清理老人的粪便是很常见的。芭芭拉觉得她将无法养活自己,她有头发,她没有多少钱后,她的工资。后来,她换了好几份工作,但没有足够的工资来维持她的“生活”(指看病的钱),芭芭拉遭受了很多歧视和羞辱,老板觉得她有“臭味”。这个芭芭拉,以为自己有学位和能力,肯定会从底层脱颖而出,崩溃了。自从她来到这里,她就没有一天读书了。她知道她不能领先。于是芭芭拉回到了宽敞明亮的家,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那时,她觉得自己的呼吸更顺畅了。所有过去的记忆都是生动的。芭芭拉写了这本书“我的生活在底层”,并告诉那些不了解底层社会的人她的经历。“人若喝水,便知冷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不具备随意评论他人的资格。

然而夜半

《都挺好》苏明哲双名校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美国找工作有多难?

《都挺好》这部电视剧凭借贴近生活的现实感和对人性的解读,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当然,今天我们不是来分析剧情的,今天就和大家说说美国就业找工作的事情,剧中的苏明哲有着清华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双名校加上双文凭,可是苏明哲在失业以后,经历了好几次招聘会和投递简历都没有公司愿意要他,为何拥有这么好的学历背景在美国找工作依然是很难,这文凭感觉跟没有一样,中国人在美国找工作到底有多难。首先要说的就是学历的问题,斯坦福大学在美国算是比较不错的大学,但是即使是美国的本地人读了这样的大学都不一定找得到工作,这是为什么呢?从大环境上来讲,虽然美国的人少,但是就业难的现象依旧存在,只是严重的程度不一样罢了,从小的方面来讲,美国的工业化比较早,各行各业发展的比较完善,也就是说每一个行业在薪资待遇上差别都不是特别的大,就连美国的环卫工人都是有各种社会保障的,五险一金什么的很全,因为行业相对成熟,所以每一个岗位的竞争都很大,对于中国人具有优势的是一些程序相对繁琐的职业,像会计师什么的,因为这样的职业入门需要考取很多的证书,对于本土的美国人来说也很麻烦,也是一种挑战。剧中的苏明哲之前是一家公司的研发人员,也是就程序员,后来很不幸正好轮到公司的裁员被裁掉了,虽然是被别人动了手脚才失业的。但是其中也反映出了一种现象,大龄的程序员在哪里都不受欢迎,之前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同事都去餐厅送盘子了,这就是美国的就业,一旦你失去了之前的工作,想要在找一份自己合适满意的工作真的很难,一方面是要去和美国当地人竞争,另一方面是因为程序员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如果读书读完之后想要在美国就业,医生相关行业是中国人的优势,在美国当医生的也不少。虽然美国的程序员绝大多数由中国和印度包揽,但是一旦自己失业被裁,就不得不面临现实的打击,尤其是程序员这种职业,有年轻的即使动作不麻利老板也不用会年纪大的,工作的学习和执行力在程序员这个职业,年轻人依旧有很大的优势。虽然剧中的苏明哲有着优质的学历背景,能力也还算是可以。但是现实就是这样,在美国连续一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每一个国家都会首先保护本地人的就业,之后才会去考虑别人。如果自己真的想要去和别人竞争,你就必须比别人多出300%的努力,美国的就业就是这样,高学历不一定有很大的作用,他们的学历重视程度也不会像国内一样,拿着学历评判一切,在美国就业怎么说呢,老板们多数考虑的是成本和付出的问题,那就是你给公司带来的价值能不能远远大于他为你付出的成本,在水平打差不多的人中,你才会有机会。就像剧中的苏明哲一样,如果没有妹妹明玉人脉的帮助,自己可能一直失业在家,全家人都靠自己的老婆养活,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说拿了绿卡去了美国首先别高兴的太早,能解决就业的问题才能让你站稳脚跟,剧中的苏明哲在失业以后,一家老小连吃饭都要请明玉到家里来吃,取外卖吃饭都吃不起,可见在美国一旦失业,对个人甚至对一个家庭的生活和经济条件影响有多大。

玉杨

博士生毕业找工作的感悟:论文还是挺重要的

来源 | 募格学术编辑 | 学术君在博士的第三年,我的博士生涯也将接近尾声。第三年是我博士求学过程压力最大的一年,因为毕业和找工作赶在了一起,让我不能完全专注在自己的学术上,要分出很多精力看各种招聘信息,投递简历。这个过程感觉比自己做实验写论文改论文还要让人心烦。我是第三年的上学期开始找工作的,也就是去年的十月份。当时我博士论文的数据还没有收完。但是我觉得我应该提前出手,先了解一下内地的就业形势,试试水。我第一份简历投了中部的某985,很快院长就同意走入校应聘程序了,负责老师给我发来了应聘表,让我填写。我当时很开心,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随后就开始了各个学校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我特别鼓励大家踊跃参加这类青年学者论坛,因为不仅仅可以报销路费和吃住,还可以了解不同学校的要求,认识很多同行,了解学科发展和同行的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论坛是求职的绿色通道,因为人事处在邀请之前都要审核,所以只要审核通过发出邀请,就和学校发出offer差不多,要不然他们不会自己花钱让你飞去还好吃好喝地招待。另外入职的时候,手续也会相对简化一些。之后我投了另一个985,学院也很热情地邀请了我。学院邀请的人都很优秀,清一色的海龟,并且学校都比我的好。当我下了飞机,坐上去酒店的大巴,就听到化学和材料的博士在聊天,虽然我是社科类的博士,但是我还是了解他们那边的期刊和学术发展情况的。我看他们一个个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而且都手握几个行业内顶刊。当时我得出了我找工作最直接最深刻的一个感触:找工作是和同行的直接竞争。当你的同行都很强,你只有更强,才能获得教职。当你的同行都不是很强,你一般强也可以找到教职。其实核心在于,你所在的学科、在大陆找工作的同行们的水平。当你想要应聘的高校的其他应聘者都有行业顶刊的时候,你没有就很有可能无法应聘成功。回来后,我想再多试试另外几家,12月去了另一个985高校参加论坛。这个论坛比上一个学校要更严格一些,可能是因为学校层次比上一个985高了一个水平,人事处在邀请的时候格外小心。走了很多程序,其中包括要我自己录像用英文授课,然后让相关学院老师评审,书记向人事处递交报告,最后才发出邀请。然后论坛也要再次做学术报告和试讲,很多学院老师都要来听,然后评审,感觉很正式和严格,在此很感谢所有人的辛勤付出。今年我又参加了一个东部211的论坛,很喜欢这个城市。其实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开始只想去985,有一个好的学科平台感觉对年轻老师更重要一些。但是从和其他老师的交流来看,很多211也有很不错的平台和生源。也很开心又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学术报告,感觉不虚此行。现在对海归而言,是回来比较好的时机,因为双一流的建设,很多高校在招兵买马。当然,现在985甚至211都没有直接给编制了,都是tenure-track,非升即走或者通过聘期考核才能签署无定期合同。所以,一个经验就是要去一个有诚信的高校入职。前一个阶段,某985手撕合同,撤销红头文件,95%新教师都没有办法续聘,我当时就震惊了。这种没有诚信的学校去的话就要非常谨慎。前面说的都是“海龟”,因为很多论坛都是面向有三年以上留学经历的应聘者。那么本土博士的出路在哪里呢?本土博士一样可以完爆“海龟”博士,靠什么呢?论文。有一些特别优秀的本土博士很了不得,发了很多文章,学术成果碾压“海龟”名校博士。所以,名校和海外经历现在已经不是最核心的考虑要素了,一切都是论文说话。高水平论文是求职的硬通货,而且要比你的同行有更多更高水平的论文发表,才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我也真的见过,美国名校博士被某211博士碾压,本土博士直接副教授,而美国名校博士连讲师都没有给,因为论文不在一个量级上。最近很多学校开始采取另一种招聘形式,就是师资博士后。师资博士后如果去一个好的学校,是可以试试的,在好的平台积累一定的学术成果,可以在出站后去一个一般的学校做教师,特别优秀的也有可能留下来。博士每年毕业的,国内国外的都太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职位那么有限,伴随的就是残酷激烈的竞争。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要有超过同行水平的成果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要有足够的话语权,不然,真的是任人宰割。所以,还是鼓励大家好好做学术,努力发更多更好的文章。可能有同学有疑问,为什么论文这么重要呢?首先,学术声望的建立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靠THE, QS, 软科的排名么?一部分吧。但是在我们做学术的人心里,有一个这个学科或者这个方向的自己内心的排名。会觉得这个学校很好,还不错,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在。当一个人在有学科声望的相关期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有很多成果,并且都是关于某一个话题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看一下,这个人在哪里就职啊,这个学校这个方向做的不错啊。当好多个人在这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方向就是有竞争力有声望的了。这是学术声望建立的最关键的过程。还有,学术论文是申请课题的基础,而申请课题是评奖的基础。论文、课题、奖项构成了学术评价的核心指标。其实我现在从雇主,也就是学校层面考虑,学校想要发展,提升排名,建设学科,靠的就是这些。所以,在招聘的时候才会格外关注应聘者的论文发表,因为能够发表好论文的应聘者,体现了他可以继续发表和做研究的能力。当然一些学校不仅仅看学术,也要看讲课质量。前几天被一篇文章刷爆朋友圈,就是学科评估和亮剑结合起来的幽默文章。我觉得很真实。博士求职者在和同行竞争,难道学校之间就不在竞争么?教育部学科评估,A,B,C每个等级的名额都是一定的,你上去了我就下来了。而学科评估的结果和很多东西都相关,包括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机制真的有可能让某些优势学科因为发展的不如其他学校而被抢走。所以,这些学校的压力也很大,真的是逆水行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求职者可以获得从学校或者学院思考的视角,来向他们展示自己可以为学科评估做出什么贡献,这样可能会有助于自己的求职。最后祝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归宿!本文来源:募格学术(再见本垒打)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名教

这几个专业在美国好就业

图片来源网络一、机械工程专业机械工程是美国就业市场的不倒翁,就如美国经济学家所言,不管经济如何衰退,社会对工程师的需求永远不会减少。尽管由于美国经济放缓,机械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市场需求量减少,但仍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由美国劳工部预测到准确数据:美国就业市场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总体需求量会增加4%。二、会计专业在美国,53%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找到了工作。美国劳工部预测,到2018年,美国就业市场对会计专业的需求量将会再增加22%。会计这个工种专业性强,非常好找工作。这个行业基本不受经济低谷的影响。美国税务 是会计工作的重头戏,也是美国留学生的主攻方向。美国税法复杂繁琐,替纳税人填报所得税和退税单也是会计的一项重要收入。如果希望未来挑选工作空间更大一些,主攻审计也许更合适,因为一般公司都需要内部审计员。经过商学院训练的会计研究生还可以去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或某些大公司做咨询顾问。三、计算机科学专业据统计,48.7%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找到了工作。计算机科学领域岗位细化且需求多,大多数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都不错,如软件,数据库,网络,硬件,芯片,无线通信等。一般博士毕业多数去大公司做科研,年薪10万美元。硕士毕业做开发人员的多些,年薪5万至8万美元。四、医学专业医学专业就业情况也很乐观,42%的学生毕业前都可以找到工作。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中特别引用了2015年美国劳工部数据:美国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20个职业中,有10个是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医学就业前景很不错。国内学医学专业的学生,多数申请美国大学药剂学或者生物科学的博士,边读博士边考美国医学从业考试,考过了就可以从实习医生做起。医生的收入是非常高的,顶级的外科医生年薪可达50-80万美元,普通的内科医生年薪约15万美元。可算是美国高薪职业的代表。

符箓

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

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在网上浏览求职贴时,会发现一些博士也来吐槽,说自己读到博士,找工作依然很艰难!在我们心目中,学历的排位是博士、研究生、应届生,学历越高,工作越好找,薪资越高,但为何现实情况中,仍然有不少博士也难找工作呢?教授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01、专业属于市场冷门博士毕业难道不是工作任由他挑吗?其实博士毕业后反而就业面比较窄。应届生毕业后,转行轻而易举,虽然在大学四年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有些可惜,但也不至于太为难。而博士读了这么多年书,再让他放弃所学专业,根本不可能。而他们读的有些行业,自身比较冷门,对人才的需求量少,导致容纳博士的职位少。比如哲学博士,最适合的就是当大学老师,其他领域基本很难用到和哲学相关的知识。02、企业招博士,用人成本高再就是一般的企业根本用不到博士生,即使博士生投了简历,也会考虑。虽然博士学历高,相应的付给他的工资肯定比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工资高,用人成本增加,而有些企业中等人才便可以,用不着高端人才,所以会选择最合适的,而不是最优秀的,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03、博士自身要求高,不愿将就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还有一个是博士自身的原因,他们满腹才学,已经不愿意对工作将就。比其他人多六年的时间深造,自然希望毕业后能比其他学历低的人待遇更好,这也是大部分博士生的心态。其实,有些企业可能刚开始起薪不高,但是未来发展潜力无穷,也可等以后做出成绩,再要求增长工资。即将博士毕业的一位学长说,他找到了工作,可是这份工作与他的专业毫不相关,公司招聘他仅仅是为装点门面,尽管待遇不错,但要他放弃这几年来所学,他心里很舍不得。如果和公司协商不成功,会选择离职。另外,如果只是学历高,而自身缺乏职业能力的话,也会被用人单位辞退。像之前博士啃老的新闻,屡见不鲜,学历高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的标准,生活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情商等都是职场人士必备的。为何博士找工作难,你觉得还有哪些原因?欢迎留言。

且方将化

在美国找工作实习经历有多重要呢?我真的没实习,要怎么办啊?

首先,不可否认,实习经历绝对是很重要的。不管你在哪个国家找工作,如果你有很有含金量的实习经验,一定能为你的建立增添很多竞争力。所以,如果同学现在还有时间能实习(只要不是大四或者研究生快毕业了),我都非常建议同学尽可能地去申请一份优质的实习。但是如果同学是即将毕业的学生,确实没有时间回到过去再改变现状了,就必须得先明白有实习经历究竟好在哪,再看看自己能怎么弥补。个人认为,说实话,即便你是在big names实习,有很不错的岗位,你申请的公司也绝不会因为你在e.g.J.P.Morgan实习过就直接录用了。在他们眼中,你作为学生去实习的时候,你以为你学到的technical skills其实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他们其实更在乎,你对自己过往实习经历的见解和收获,你在面试过程中如何讲实习经历和公司想要的能力匹配起来等等。所以当你真的没有办法再去做实习的时候,可以多想想自己有没有其他的经历可以用上,比如project experience, volunteering activities etc. 当然了,你究竟要用哪个经历,具体要讲什么、怎么讲,都取决于你申请的公司、岗位看重哪些能力。所以,做好company research也是一个大前提。

松树

美国大学薪资最高、最容易找工作的专业都在这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美国读大学,从预科、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层次都有。留学美国,挑选好的大学固然重要,名牌大学是金字招牌,毕业后的就业、薪酬都占优势,但名牌大学毕竟不多,能够进名牌大学就读的人只是少数,对于大多数想上大学的人来说,如何选择一个好的专业往往比如何选择一所大学更重要。美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技术各方面的需求与中国有同有异,大学专业也不尽相同,了解哪些专业在美国比较“吃香”就是需要做的功课,这种准备不但中国留学生需要做,美国学生同样会做。本文主要是介绍一下哪些美国大学专业毕业后薪资较高、容易找到工作;哪些专业毕业后薪资较低,不容易找到工作。(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因为随着时间和市场的变化,热门专业招收的学生如果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么就有可能变成冷门专业;另外,不同机构做出的统计也有出入,本文尽量选择可信度较高的统计研究作为行文的依据。)乔治城大学的“教育与劳动力中心”利用人口普查局的资料,对171种不同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薪酬做了研究分析,发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收入差别可以高达400%。以下是《时代周刊》根据研究报告列出的收入最高以及最低的10种专业。收入最高的10个专业(收入按中位数计算)1、石油工程:年薪12万美元2、药学、制药科学及管理:年薪10.5万美元3、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年薪9.8万美元4、航空航天工程:年薪8.7万美元5、化学工程:年薪8.6万美元6、电气工程:年薪8.5万美元7、造船及海洋工程:年薪8.2万美元8、机械工程:年薪8万美元9、冶金工程:年薪8万美元10、采矿和矿物工程:年薪8万美元收入最低的10个专业1、咨询及心理学:年薪2.9万美元2、儿童早期教育:年薪3.6万美元3、神学与宗教:年薪3.8万美元4、民众服务和社区组织:年薪3.8万美元5、社工:年薪3.9万美元6、戏剧与表演艺术:年薪4万美元7、工作坊艺术:年薪4万美元8、人际交往障碍及服务:年薪4万美元9、视觉与表演艺术:年薪4万美元10、初级健康及医学项目:年薪4万美元除了收入以外,《华尔街日报》根据人口普查局的资料,发现在各个大学专业中,精算学、药理学、教育管理、学生辅导、地质和地球物理工程、天文和天体物理、师范教育、农业经济、医疗技术、大气科学和气象等专业的学生是最容易找到工作的,毕业后的就业率最高。来源:留学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