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直博生,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7篇!今之人也

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直博生,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7篇!

吴天昊,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直博生,师从韩礼元教授,致力于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300。多次在极具影响力的会议上获最佳海报奖(如Cell Press能源材料论坛)。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等奖学金,并入选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海外交换生资助计划。我们的采访定于1月11日上午10:00,推开咖啡厅的门,浓浓的咖啡香扑面而来。在这样舒适的氛围里,我们与学术之星吴天昊的对话逐渐展开。采访过程中,他谈的最多的还是自己所热爱的科研。“人生在勤,不索何获”2016年,结束在交大的本科生学习生活,吴天昊作为直博生获得了在本校继续深造的机会。本科期间优秀的学习经历使吴天昊在初入师门时备受重视,但他坦言,读博一开始并不顺利,用他的话来说即“遇到的情况可能比同龄人‘严重’多了”,甚至收到了劝退的建议。这对于科研的新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读博对于吴天昊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需要摸索新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起初,他几乎每天都待在实验室里,从早上八点开始到晚上十二点结束,漫长又重复的生活方式持续了大概一年半。但大量时间成本的投入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实验结果频频出错,数据难以量化呈现,三、四个待完成的课题接连打了水漂,一再的自我怀疑使他差点放弃了学术道路。我们似乎很难想象,面前这位如此热爱科研且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学长也曾经这么迷茫过。消沉过后即是再次出发,此刻他的脸上重新绽放出自信的微笑。他告诉我们,激励他重归学术道路并坚定下去的是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包括第四届“学术之星”王言博学长。王学长曾说过“我不是天才,但我想在努力方面做个天才”,他相信或许自己也能在努力和坚持中得到新的答案。此外,导师曾对他说过“不要用身体上的勤奋去掩盖思想上的懒惰”,这句话让他受益匪浅,渐渐明白了韩老师当初“劝退”他的良苦用心。与此同时,他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入门之路,并把这作为给初入科研的学弟学妹们的一个忠实建议。吴天昊在韩老师的指导下,转向有机染料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这是一个新颖性极强的课题,它结合了课题组的优势所在——以往对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大量经验。他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相结合,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理论融入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并大幅提升了其光电性能,事半功倍地完成了这一课题。这也是他想告诉学弟学妹们的经验之一:充分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将其与课题组的优势相结合,在经验之上取得自己的科研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初为了发表一篇论文,吴天昊花费了不少心血,但总是吃闭门羹,但当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入门之路后,他的学术道路逐渐走上正轨。当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时,感受到了他人的肯定。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体现,他在此也下了不少功夫,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吴学长把写文章比喻为讲有趣的故事给别人听,怎么讲好有趣的故事,前期磨合特别重要。于他自己而言,写出好的文章在于要做好的口头报告,将口头报告以逻辑性强、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出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在论文写作之前,可以在同门之中做报告,以听者的反应论优劣,即如果听者毫无反应就说明文章存在较多问题,如果能够引发大家的讨论与思考则说明这是能够继续深入的文章。吴天昊曾于2017年和2019年两次赴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学习,第一次是学习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技术,第二次是参与日本博士后关于无铅钙钛矿电池的重大课题研究。在日本这一社会信任度极高的国家,他体会到了日本人天生的严谨态度。日本导师对科研的专心致志,精细的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对科研数据的敏感度都充分影响了他的科研习惯。作为直博生,吴天昊选择做一名助教来丰富自己的读博生涯,他也从中收获良多。他曾连续三年担任杨旭东教授的课程助教,带着本科学弟学妹们一起学习《工程学导论》,在他看来这是一门特别有趣的课程,学生们一起进入实验室完成属于自己的DIY小发明,也许他们会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科研的乐趣和成就感。之后在学期结束前,组织课堂报告,介绍自己的小发明,讨论它是否对人们的生活存在帮助,考察能否进入市场被大众所接受。同时,助教的工作锻炼了他的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说服别人的能力。除此之外,辅助任课老师批改作业、推动实践课程的开展等等,这些都是相当有用的经验,这也为他选择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奠定了基础。“旅行得心朋,在客如家乡”科研之余,吴天昊最喜欢的是去各地旅游和摄影,这也是他的放松方式。在国内,他走遍了南京、厦门、重庆等城市,在旅途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日本,他逛遍了大阪、东京、北海道等都府,感受异国风土人情。旅行中的吴天昊能够感受到身心的放松,酷爱摄影的他暂时远离千篇一律的生活,看山看水,吃饭喝茶,记录生活。他的电脑里总有一个地方属于旅游摄影的照片存档,闲暇时翻翻相册,或许就能回忆起当时遇见的人、事、物以及当时的心情。吴天昊特别提到,在日本研究所交换期间的生活比较枯燥乏味,少不了和王师兄一起去KTV唱歌的解压方式,这也算是平淡生活中的一些乐事。同时,他也正是受到王师兄的影响,参与了本次学术之星活动。傅雷曾经说过:“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吴天昊学长最后笑着对我们说道:“其实,回头看那些自己曾经克服的困难,现在应该也会笑着对当时的自己说一声‘谢谢’。”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研究生会 图片 | 吴天昊 采访 | 林卓虹 赵镱轩 文案 | 林卓虹 赵镱轩 吴天昊 责任编辑 | 赵镱轩 孙波

旋爱

博士毕业生发表SCI论文46篇,引起网友热议,这种怀疑态度要不得

最近网上热议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级荣誉毕业生发表46篇SCI论文,这样的新闻之所以博得大众的眼球,是因为大家对“唯论文”的反感,网友都在关注这样的人才是真学霸还是“水货”。这位毕业生是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学生,从2011年入学,2019年毕业,在读书期间,发表了46篇SCI论文,其中包括Meta分析、Comments、综述和临床文章多种形式;其中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20分,看到这样的数量,很多网友表示怀疑。即使是八年制,除去理论课学习的前4年,临床和科研的时间也只有4年时间,如果这些文章都是后4年完成的,那么相当于每一个多月就要完成一篇SCI,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高效的产出这么多文章,那么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呢?这已经不是华西医院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学霸了,2017年的时候,华西医院的一位临床医学博士毕业生,5年发表了51篇SCI论文,在当时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其实小易认为,我们不必去急着否定别人的成绩,应该有着谦和的态度去看待别人的优点,只要不剽窃他人的成果,不捏造数据,不违反科研诚信,任何人在学术上的努力我们都应该去鼓励,虽然大家对Meta分析、Letter或Comments不太看好,有“凑篇数”的嫌疑,但是这也是别人努力的成果,只要能起到学术交流的目的,就能体现它的学术价值,就值得大家去肯定。很多人都不知道,很多学霸有多努力,你在放假的时候,别人还在图书馆或者实验室,不怕别人比我们优秀,就怕比我们优秀的人比我们还努力。所以在谈论他人成绩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有些事情别人做到了,我们做不到,别急着否定别人的成绩,要审视我们自己,除了天分和能力的不同,会不会存在着努力和坚持。有很多人抱怨写文章太难,课题不知道怎么去入手,那么你下班的时候在干什么呢?休假的时候在做什么呢?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平庸,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开挂的人生背后一定是开挂的努力!当我们坚定方向的时候,就要迈开步子努力了,坚持不懈,我们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言曰

厉害了!第一作者发表SCI 12篇,这位博士生用勤奋为青春导航!

优秀创新硕士奖学金优秀创新博士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主持科研项目2项这都是毛玉强在矿大期间交出的优秀答卷他是实验室中的严谨学者也是三尺讲台上的温暖助教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的故事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华罗庚先生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毛玉强。在河南理工大学的本科学习阶段,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努力,最终以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保研名额,如愿选择矿大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谈及到为何选择矿大,毛玉强笑着说:“我现在就读于化工学院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这一专业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矿大也是我一直以来向往的学校”。在本科阶段,他每次上课、考试都会提前做好规划,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的时间,自律高效的四年给他的研究生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直以来,我的父母都很支持我读博,他们是我最坚定的后盾,不会去干涉我的人生抉择。”家人很少因为家中琐事打扰他的学习与科研,也不会催促他就业,更多的是给予思想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这让他增添了一份向前闯的勇气与责任。刚入学时的毛玉强并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为此,他主动参与课题组的横向项目,积极完成试验,以严谨的科研态度要求自己,提高动手试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他日后的科研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今在博士阶段,毛玉强主要研究的是多孔矿物孔隙润湿规律。在研究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不管是做实验还是写论文,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毛玉强坦言。失败在实验中是很正常的结果,但他总能继续分析,寻找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在实验前,他会先查阅资料,寻找目前没人研究过的方向,然后构思实验方案,展开实践。在遇到困难时,他会先阅读相关论文,当解决不了时,再找老师、师兄师姐讨论,争取把问题解决。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有四点最重要。第一点是自律。“研究生阶段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分配,没有人会约束你。这时候你得做到足够自律,得知道你要做什么。”第二点是高效。在要做一项事情时,毛玉强会提前一天做好计划,这样能够更高效的完成。第三点是勇于实践。“在这个阶段有想法就去做实验,先不论结果”,最终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能有所收获。敢于尝试,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第四点是态度严谨,例如实验方面,要不厌其烦的多做,寻找最准确的数据。写论文也是,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用词。谈及获得的奖项,毛玉强印象最深的分别是硕士期间获得的优创和博士期间获得的国奖,“取得的每一个奖项都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会激励我继续勇往无前的走下去。做科研期间总是充满未知和挫折,毛玉强有着自己的解压方式。为了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他曾经尝试一个多月进行反复的试验,但结果总是差强人意。“当时真的很让人崩溃,甚至有放弃的想法”。但他还是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原因。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发现实验样品存在问题,在一番调整后攻克了难题。在高压时期,他会选择打乒乓球来缓解压力,“空闲的时候我经常会和老师或者师兄弟打1-2小时的乒乓球”,这不仅锻炼了体魄,也为繁忙的实验生活增加了趣味,提高了工作效率。早晨八点到课题组,晚上十一点回宿舍是毛玉强日常的作息时间。大部分时间他都泡在实验室,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早已成为他的日常。博士期间,毛玉强还担任了助教。关于助教工作,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能够了解到老师日常需要做些什么,还可以巩固化学的基础知识。当然,平衡助教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也很重要。“我会在要去助教的前一天把当天的实验完成,绝不会拖沓和影响第二天的工作。”面对未来,毛玉强也有着自己的规划,他已申请出国进行一年的交换学习。在毕业后,他希望能够进入高校,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对过去和未来的自己,毛玉强总结为八个字:“脚踏实地,继续加油”。他一步一脚印,踏实地走到了今天;未来,也定会昂首迈步,走得更远。来源:中国矿业大学

夏梨

3年发表16篇SCI论文,应届硕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学位”?|新京报快评

如要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我国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文 | 熊丙奇《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9月6日,多家媒体发布的以此为题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这篇报道的导语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然而,看完整篇报道,除了在文首有“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以及文中有“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这两句话之外,全文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及究竟是谁建议。报道虽提到电气学院,但并不明确是其导师,还是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或者学院学位委员会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也不见该校学校学位委员会对此建议有何看法。因此并不能确定这一建议是十分正式,且已经纳入学位申请、授予程序的,还是只是在媒体报道时提及。确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离开了学术标准与规范的媒体建议,除了博眼球之外,还会误导学术评价标准。在我国大学办学实践中,有硕士生因硕士毕业论文被答辩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毕业水平,进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美谈,但似乎还没有在硕士求学期间发表论文多,就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先例。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授予博士学位需基于博士学位论文,这一学位论文不能由期刊发表论文替代,否则,所有博士生只需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而无需撰写学位论文,就可授予博士学位了。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这篇由媒体发布的报道,源自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该文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如果孙同学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原因应该是其发表了16篇SCI论文,而不是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被评委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水平。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期刊发表论文,能替代进行系统研究的学位论文吗?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是,要求在读硕士、博士必须撰写、发表多少论文,把这作为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这不但让社会舆论误解平时发表论文比学位论文重要,而且也引导很多学生把精力用在撰写、发表期刊论文之中。而实际上,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主要是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主要是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这也是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通常根本不要求研究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而是关注课程学习,以及撰写学位论文的质量。我理解很多网友会把硕士求学期间就发表16篇SCI论文的学生称为“大牛”,但这只是论文发表角度的“大牛”。我国还有读博三年发表46篇论文的“高产大牛”。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这无可厚非,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勤于写作的结果。但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该坚持学术导向,不要只重视论文的发表,而更要重视论文的质量,对学生来说,尤其要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需要高校和社会舆论,都建立新的论文观。一名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这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更是值得所有研究生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撰写的学位论文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熊丙奇(教育学者)编辑:何睿 校对:李铭

鸢尾

优秀:这位上海大学的博士在Nature子刊上以一作发表论文!

NATURE子刊一作论文、3篇SCI论文、5项发明专利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敢于探索未知,勇于开拓创新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学术力量影响身边人他是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党员2019级硕博连读研究生金滔人物名片:金滔,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中共党员,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影响因子12.121),这也是我校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发表于该刊物,EI检索会议2篇,参加2018年IEEE ROBIO会议并作汇报,申请发明专利5项,另有多篇论文在机器人顶级期刊审稿中,获得2020方姚自强奖、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获得东洋电装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并已获得202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资助。始于热爱,化兴趣为动力,因不懈出成绩2017年,金滔考入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软体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和柔性感知技术。“科研小白做研究其实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有时还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当时,导师让金滔做仿海马尾柔性机构设计,为了更直观了解生物结构,他从网上买来了海马干,不料却被热情的客服加微信安利煲汤方法。努力耕耘、厚积薄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篇从“煲汤”开始的论文,在研一暑假全部完成。正是这种探索未知的热爱和兴趣,开启了金滔的学术生涯,坚定了他在科研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决心,2019年下半年他通过硕博连读正式开始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科研路上不光有风景,坐得住冷板凳,才不会错过后续的美景”。金滔的科研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第一篇论文完稿后,经历了两次大修,大半年后才最终被接收。“记得那时快过年了,我趴在地上调试样机,那个场景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坚持不懈,不断突破自己,立足眼下,全力以赴解决困难和问题。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节奏,但在科研方面金滔没有丝毫松懈,在翻看文献时,他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然而没有实物很难验证,于是他主动和老师商量,购买并改造了一台3D打印机,克服困难,在家中完成了结构设计和制造工作。返校后,这个想法很快成文,目前已在顶级期刊投稿中。成于团队,深受恩师支持,敢探索出真知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金滔在上海大学快速成长的关键。他所在的智能结构与共融机器人实验室主要由田应仲、李龙、袁光杰几位老师管理,研究方向主要有:柔性机器人与智能感知、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测量、可变飞行器及微纳制造技术等。课题组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在疫情期间,课题组主动担当,争分夺秒地研制了可代替人工作业的智能消毒机器人。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视野与交流的能力,老师鼓励同学们参加IEEE ROBIO、ICRA等国际会议,金滔、赵胤君、汪田鸿等人均在会议上作过论文汇报。在学校与学院的支持下,学生还走出国门,开启课题组研究生海外访学新模式,优秀学生被分批选送前往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访学。金滔所在的课题组,不仅有两周一次同方向小组会,还有每周一次的大组会。每周的大组会,增加交叉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学术交流的能力。课题组和团队的支持,让金滔敢于创新、敢于尝试。2019年,金滔获得了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三个月访学的机会。“当时刚转了新方向,走了一些弯路,大半年都没产出,我还有些不自信,担心会浪费这三个月。”金滔告诉记者,最终还是在李龙老师的鼓励下,他下定决心跨出了这一步。“三个月看似很短,但每天都能量满满,我想着既然来了就多学点东西带回去”。在新加坡的时候,金滔每天7点起床,晚上10点多回宿舍,利用这段时间快速学习新知,并得到了合作导师李正国教授的认可。“三个月想要从无到有,在全新的环境里做实验出成果真的很具有挑战性。”提到这段经历,金滔眼睛里有光。他与时间赛跑,随着原定回国期的临近,最后一个重要的系统实验还没完成。“后来我改签了机票,刚好凑了个新加坡百日留学。” 所幸,实验最终在回国前一天完成,这次“百日留学”的成果也最终在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感谢合作导师李正国教授的指导,感谢新加坡课题组的小伙伴陪我一起‘肝’。这种分秒必争的科研经历,是每个科研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乐于分享,感学校之培育,弘学术之良风作为学生党员,金滔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同学服务、为集体助力,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历感悟能够帮助到同学们。他不仅是校级研究生“红色学讲团”的成员,还在学院学风建设季的系列讲座中,三次作为主讲人向不同群体分享自己的科研感悟,讲解柔性机器人的研究背景、不同类型的柔性机器人以及柔性机器人的重点难点。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他解答了同学们在科研路上遇到的困惑。“有重点地阅读文献,多思考,求真学问。”当面对同学提问怎样才能获得科研灵感时,他如是答道,“结合专业知识,对身边的事物时刻保持好奇和联系,敢于去尝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在科研路上收获的经验,希望与大家共勉。”转眼间,如今已是金滔同学在上海大学学习的第四年了,目前他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年后将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相信他将取得更加优秀的成果,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在 “追卓越、创一流”的发展历程中上大学子行走在自强不息的科研之路上在弘扬和践行上海城市品格的路途中上大学子展现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我们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求实创新,与时俱进臻于学术,不负韶华来源:上海大学 撰稿:王佳寅、毛楷心来源: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照片由受访人提供

一雨

武汉高校博士教师两年发表12篇SCI论文 被称“科研狂人”

他是一名“科研狂人”,两年发表12篇SCI论文,为了取得第一手数据,把实验室当成自己的“家”。武昌理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师纳迪姆近日被学校授予“优秀科研工作者”,他的科研故事也在校园引发热议。10月19日早上7点多,纳迪姆已经在实验室开始忙碌,他正在研究离子色谱法的广泛应用。据了解,纳迪姆来自巴基斯坦,今年30岁,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2018年加盟武昌理工学院后,在该校离子色谱分析技术与国际标准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他是个科研狂人!平均2个月发表一篇SCI论文。他很勤奋,总是很早来实验室很晚离开。他很有规划,一进实验室他就定下了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前进。”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办公室主任胡瑞年这样评价纳迪姆。“平和的心态对科研是非常重要。”纳迪姆博士说,“埋首实验就要耐得住寂寞,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够给我带来无限灵感。”据介绍,他做实验的时候经常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他每天7:30起床,晚上10点才回去,唯一值得他惦记的就是做实验,没有其他事情的时候他在实验室一待就10多个小时。面对科研路上的坎坷荆棘,纳迪姆总能在实验中解决。在他的努力下,两年发表12篇SCI论文,得到了国际离子色谱界的高度关注。他以第一作者撰写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消解复合无机铜精矿样品,离子色谱法测定卤素含量》、《Pt-Ni@PC900混合动力源自于用于燃料电池ORR活性的分层结构Cd-MOF》、《依瓦拉定在保留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根膜脂在北方气候灰化土栽培青贮玉米基因型鉴别中的应用》、《磁掺杂拓扑绝缘子和铁磁无自旋半导体中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展望综述》等12篇论文在《Scientific Reports》、《RSC Advances》、《Journal Separation. Science》等著名SCI期刊发表。他说:“这些成绩最大的功劳是时间,我始终相信时间用到哪儿,哪儿就会有成功。”对于被学校授予“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他表示,“成功路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科研道路就像一场长跑,经历过坚持不懈,我深刻体会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艰辛过程,当我最想放弃的时候往往就是我即将要“质变”的时候。通过在环境工程专业几年的教学科研工作,让我越来越爱上了科研。”该校副校长、离子色谱分析技术与国际标准研究院院长崔海容教授对纳迪姆表示高度赞赏,他说,纳迪姆博士很刻苦、很积极,学术水平较高,是年轻老师和青年学子学习的榜样。他同时表示,学校将会继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相关经费的投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陈宇飞 鲁信)

曲者中钩

3年16篇SCI,硕士生破格拿博士学位,他的两位前辈比他还牛

接受采访的时候,孙光宇说:饮水思源,我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报效祖国。看,这活脱脱就是一位受校友钱学森精神感召的未来学术大牛啊。3年16篇SCI很牛吗?硕士期间拿博士学位很牛吗?西安交通大学孙光宇的经历像极了两位前辈,他到底牛在哪里?一位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你说牛不牛?平均一个半月一篇SCI,你说牛不牛?缪老师来抽丝剥茧,逐条分析与他相关的几个名词:西安交大、钱学森班、二龙四虎、学界前辈。一、西安交大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神奇的大学,作为C9之一的它,是一所老牌的工科强校。曾经的老交大从上海迁出,在西安落地(只留下一小部分在上海),大量的资源也被带到了西安,成为现在的西安交通大学的雏形。由于近几十年东西发展不均衡,老交大在上海的那一小部分(上海交通大学),反而享受了更多的政策和资源倾斜,综合实力逐渐超越了西安交通大学。但是西安交通大学并没有就此沉沦,它的发展虽然不快,但异常稳定。在国内各大科技奖项评选中,它的身影频频出现。这与它扎实的人才培养风格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绝对分不开。钱学森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友,他对于中国科学领域的贡献自然不需要我再多说。曾经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不出大师”,至今听起来依然振聋发聩。但我们从孙光宇身上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回应钱学森之问的希望。孙光宇,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西安交通大学有着钱老认可的,国内唯一的“钱学森图书馆”,当然也有钱学森学院,这个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的骄傲。那么问题来了,骄傲在哪里呢?二、钱学森班钱学森学院成立于2016年底,汇集了西安交通大学精英中的精英。这个学院里,有西安交通大学著名的少年班、钱学森班(工科试验班)、基础学科试验班(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还有2018年最新成立的越杰班和人工智能专业。所有这些班里面,钱学森班是历史最悠久的,成立于2009年,孙光宇就是这个班的成员。钱学森班有独立的培养计划,有独立的自习室,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个大类分流的班级,所有人都能保研,在2019年之前可以选择工科的任何专业。2020年之后的钱学森班,已经有了“电动机自”四大专业方向,也就是说失去了工科任选的福利。而越杰班、计算机试验班的开启,让钱学森班的地位相对有所下降。钱学森班不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教改班”、“学硕班”了,不再是以前“皇冠上的唯一明珠”,变成了“皇冠上众多明珠中的一颗”。孙光宇被电气学院建议授予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可是国内著名的电气“二龙四虎”之一,这六所大学都是国内电气强校,在这个领域内无人不知。它们是什么来头呢?三、二龙四虎电气“二龙”,是华北电力大学和曾经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并入了武汉大学),这“二龙”都是电力行业类院校,性质与“四虎”不同,后者都是综合类大学,包括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电气一直都算是一个难度小的专业,相反它还是学习难度最高的专业之一。从发电、电力输送、配电、用电的整个过程都是它的研究领域。在很多本科专业的学习中,高等数学算是比较容易的课程,但是在电气专业,高数只能算比较简单的课程。四、学界前辈一般的研究生,发一篇SCI基本就可以顺顺当当毕业;一般的博士生,交出16篇SCI就算是科研之星了;像孙光宇这种3年搞出16篇的硕士,万中无一。所以,他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完全没有问题,拿到学位应该也是板上钉钉的事。但他可不是中国唯一在硕士阶段就能拿到博士学位的人。1998年,18岁的田博之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被保送进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硕连读,在3年本科+3年研究生期间,他发表了24篇SCI,2004年被复旦大学破格授予博士学位。2010年,他拿到了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6年被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 “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目前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1981年,17岁的曹雪涛考进第二军医大学,五年本科结束后,他继续留校学习,在1990年拿到了博士学位,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7岁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现在任南开大学校长。看看田博之,看看曹雪涛,也许孙光宇未来的发展路径也会像他们一样。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仰仗什么呢?我们普通人能不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呢?从他接受采访中,对自己学业生涯的描述中,还是能窥知一二的。五、借鉴经验借用孙光宇同班同学的一句话:他的目的性很强,逻辑性也很强。学霸有男有女,家庭条件有好有坏,身高体重学习方法可能都不一样,但是他们坚定的目的性和强大的逻辑都是相通的,不信你就看一下自己身边的学霸。用孙光宇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科研是从模仿开始的。查阅大量文献,复现前人成果是第一步。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从成功者的身上学习经验,从模仿开始,然后把自己当成样本去验证,不断归纳总结和修改自己的方法,形成独有的特色。用孙光宇自己的话来说,找准方向、找对方法、持续努力,就是他之后成功的要诀。你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一样。绝大多数人败在第一步“找准方向”。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关走不通,再好的方法也是无根之木,再多努力也是无用之功。从孙光宇身上,从田博之和曹雪涛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来评论区聊聊吧。关注我,帮你带好家中神兽,助你规划锦绣前程。

此剑一用

复旦女博士骗痴情男博士5篇SCI:认真搞研究的学术圈去哪里了

01学术圈?名利场?夏天到了,瓜也熟了,最近学术圈爆出一个大瓜,一女多男,出轨上位的设定像极了娱乐圈。让人感觉仿佛进错了片场。这次复旦女博士李敏被曝光是因为她男朋友之一,硕士期间的硕导,在收到她要结束关系的消息时,受不了打击,于是吞服30片安眠药试图自杀。这才让此瓜暴露在大众眼前。要说女博士这个硕导,也真可谓是“劳苦功高”,可惜用错了地方。这名硕导称自己为李敏得罪全世界,倾尽所有,她的硕士论文和SCI文章,都是自己一手码出来的。结果最后她竟说,结束了,不爱了。硕导是李敏硕士期间的导师,那时该硕导已有家庭,但两人还是抛弃了家庭,和李敏开始了关系,但李敏除了这个送她SCI的男朋友,还有另外三个,一个负责帮她出国,一个帮她毕业。分工之明确,让人啧啧称叹。称叹好好的心思,可惜用错了地方。很显然,李敏已经把学术圈当成了一个名利场。文章在她眼中,不是自己工作的成果,不是解决了新问题的证明,而是一节节获取钱财声望和地位的阶梯。李敏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其实,现在有很多人做研究就是为了发文章,文章的数量和质量成了圈内衡量学者的硬性指标。发文章并不是不对,但研究的本质目的不应是文章。文章只是一个工具,证明学术成果的归属,以及供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文章只应该作为一个载体,而不能成为科研的目标。科研应该致力于认识自然,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发文章,提高自己的财富声望。02弄虚作假始终走不长远今年年初娱乐圈就掀起了一波学术打假的热潮,本来正红的翟天临“博士”被揭露硕博士论文都是伪造。原来的学霸人设自然也崩了,热度也凉了。前几年河北科大韩春雨的学术结果,在一时间获得了很多喝彩,但后续全球没有一间实验室能重复出论文中的结果。最后这篇论文也是被撤稿的命运,韩春雨也落得社会的不齿。更有甚者,仗着自己有一个大众的名字,将其他和自己重名的人写的文章写在自己的简历中,装作是自己写的。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事,竟会真实发生,真不知道该说这个人太聪明还是太傻。尽管他一开始取得了一些甜头,不过很快就被发现,没有单位肯再接收。弄虚作假是走不长远的,最终都会有被揭露的一天,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通过侵占别人的成果,或捏造数据谎报结果取得的成就,都如同建造在流沙上的大厦,顷刻之间便会倒塌,将始作俑者压得永不能翻身。笑贫不笑娼的大环境之下,很多成功的定义,要么是年入百万千万或身家几亿,要么是红极一时万人追棒,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浮躁。金钱名利的地位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们也不能太急功近利。要取得成就终归要靠自己的真材实料,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踏踏实实的努力才能取得真实的握在手里的胜利。科研界上了热门,竟然是因为论文被当做礼物赠送,难说是时代的悲哀还是人们的悲哀。03还学术界一片净土学术圈的工作者也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对科研有兴趣的才应该从事这个工作,这是对科学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我的很多女性同学都有这样的想法,一直读书读下去,留在高校任教,高校的教职在她们眼里就是稳定和保障的代名词。作为她们的好友,我无法指责她们,可是科研真的是一件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浮躁怠惰不应该被带进来。学术不端更不该有。像学术圈四大蛊女之流,只是把学术和文章当做自己向上爬的手段,而且是利用他人替自己完成,弄虚作假,败坏风气,没有资格留在科研圈污染环境。想要追名夺利的尽可以去其他地方,抖音也好斗鱼也罢,总之放过学术圈吧。作者:阿园,热爱文学和艺术的生物系硕士,致力于研究人类最美而伟大复杂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图片:网络

推而强之

三年发16篇SCI,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网友:未来可期

“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澎湃资讯记者注意到,西安交大资讯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孙光宇发表16篇SCI的经验做了总结。第一点是“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第二点是“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点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三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便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另外,文章介绍称,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钱院的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对于今后的发展,上述文章透露,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澎湃资讯记者注意到,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研究生标兵孙光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心得。首先,他对科研给出定义,科研就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寻求创新。孙光宇同学认为科研不仅仅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方法论的转变,在实验时难免会出差错,要正确的分析错误,负面结果是成功的关键。而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多读文献,注意理论和时间的结合。网友评论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期刊论文。我国民众对SCI论文概念模糊,小部分民众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学引入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原标题: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来源:综合澎湃资讯、网友评论、百科流程编辑:TF017作者/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社会百态#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复旦女博士“骗来”的5篇SCI有多值钱?可以在清华博士毕业5次!

声明:本文为胡侃教育原创首发,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将投诉到底!7月27日凌晨,针对网传复旦女博士劈腿,导致已抛家弃子男医生服安眠药自杀,进而揪出学术不端的事件,复旦大学紧急回应:要求并会同中山医院就网友关注的当事人师德师风和学风问题启动调查,对任何师德失范、学术不规范的行为,将一查到底,有责必究。事件回顾网传复旦女博士劈腿 抛家弃子男医生服安眠药自杀7月24日至25日,网传这样一条消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生陆某为了和复旦大学女博士李某在一起而抛家弃子。但在他给李某买房、买车、买包包、送珠宝以及给她署名和刊发几篇高质量医学文章后,李某却和他分手。经受不住打击,陆某选择了服30颗安眠药自杀。也有消息称,陆某自杀后,被抢救过来。网传复旦女博士照片这位自杀未遂的研究员曾发文称自己曾送5篇SCI论文给该名女博士,同时为其抛妻弃子。网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年研究员选择服安眠药之前的朋友圈截图那么,5篇SCI到底有多值钱?我们先看网友在复旦大学官文下面的评论:竟然是真的......五篇sci,羡慕了!有人说:5篇sci,我硕士熬了多少个通宵才1篇等等。SCI是什么?SCI:英文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文翻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与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共同组成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为重要。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000多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SCI有多牛?足够让你在清华大学博士毕业5次!我们看看清华大学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发表论文等有关学术要求:1、申请最难的物理、化学、数学、生物、材料及力学6系的博士学位,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4篇论文;其中至少有2篇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上。2、信息学院及其他工科系中从事基础研究学科的博士学位申请人,至少有1篇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上。3、申请工科系中其他学科②的博士学位,至少有1篇发表在EI收录的期刊上(比SCI要求更低)。第4条、第5条甚至没做SCI的要求,也就是说,除了最难的物理、化学等6系,1篇SCI论文既能达到我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足可从侧面证明SCI有多么珍稀,这也是我国博士“易进难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再来看看985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是怎么要求的?华中科技大学:大部分类别的博士学位,对SCI无要求。工学(建筑学除外)、医学博士学位,1篇SCI既可达到毕业要求!研究生若能在Nature 及其子刊、Science、Cell 等期刊上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可直接以该篇学术论文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湖南大学:发表一篇SCI论文即可申请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双盲送审在Nature、Science、Cell 或者其影响因子大于20的子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 篇,既可申请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免双盲送审!SCI在985高校都是如此金贵,其他高校呢?针对该事件,你怎么看?说明:想要在大学顺利博士毕业当然不是一篇SCI就能全部搞定,但可以很大程度确保无虞。以上仅为胡侃教育个人观点,任何不同意见、看法,欢迎评论交流。欢迎关注胡侃教育,期待与您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