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外学位论文数据库佑磨

国外学位论文数据库

国外的学位论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硕博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常需要参考查阅的国外论文文献之一。但是在国内想找到国外学位论文并不容易,而且也没有正规的检索渠道,都是零零散散的不会,这对查找起来很不容易,效率非常低下。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个国内的科研服务平台,这里系统的整理了国外众多名校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数量非常多,且均可获取原文。该平台叫:掌桥科研【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官址: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网站截图掌桥科研的国外学位论文主要来自于全球最权威的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内容来自于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剑桥、哈佛、牛津、斯坦福等930所学位授予单位,共计收录学位论文62万+篇,月更新约5000篇。网站截图这些国外名校的学位论文涵盖各领域专业,很多,分类也很细,查找很方便,且网站系统会自动将这些论文的标题机译成中文,检索查看更便捷。网站截图在该平台检索到的国外学位论文均可获取原文服务,还可将其翻译成中文,保留原文格式,左右中英对照显示,浏览速度会更快,提升效率。示例图觉得不错就收藏分享吧,关注我们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孔子不听

教你怎么查找下载国外名校的学位论文

在国内想要下载国外的学位论文很麻烦,那么有什么好方法可以直接下载到国外名校的学位论文吗?答案是,有的!下面我就把步骤分享给大家,特别的简单易上手!第一步:百度搜索“掌桥科研”第二步:进入网站,选择导航处的“外文学位论文”第三步:进入外文学位论文网页第四步:通过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如作者、题名、摘要等等第五步:搜索到自己想要的论文,点击原文传递,发送到邮箱即可(有翻译功能)好了,只需这五个步骤就能下载到国外名校的学位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于全球最权威的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内容来自于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剑桥、哈佛、牛津、斯坦福等930所学位授予单位,共计收录学位论文62万+篇,月更新约5000篇。

擎跽曲拳

蔡英文将博士论文风波责任甩给母校,岛内网友质疑关键问题说不清

近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近期身陷“论文案”危机。蔡英文办公室曾公开了蔡英文博士论文原稿,并将论文风波的责任甩给了母校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称学校搞丢了蔡英文的论文。在蔡办声明中,对于之前媒体(《联合报》社论)提到的五项疑点,均做出一定解释。第一,对于蔡论文为何长期“消失”、为何直至今年6月28日才补交的质疑,蔡办回应,蔡英文是按照正常程序提交论文毕业的,但36年后发现,学校把论文纸本遗失,责任不在学生。第二,外界质疑蔡指导教授太神秘,三名指导者只公开了一人,且这名被公开的Micheal Elliott在伦敦政经学院任教期间只是一名年仅30多岁的讲师,为何能在短短期间指导蔡英文写完论文?蔡办回应,关于Micheal Elliott的资料,google一下,你就知道。按照学校当年的规定,他可以带博士生,没问题。至于为何另外两名知道教授未公开,蔡英文则未正面回应。遗憾的是,唯一公开的Micheal Elliot,已于2016年因病去世。第三,蔡英文的论文为何充满手改痕迹并缺页?蔡办表示,这是因为36年前写论文,靠的是打字机而不是计算机,且36年来经多次翻印过程或有疏漏。蔡办并告诫质疑者,用现代的眼光看36年前的事,会得出错误的推论。第四,蔡英文回台后先后在政大及东吴任教,两校难道都未留存其论文和毕业证书影本?对此,蔡办未做明确回复。第五,外界质疑为何蔡英文短短两年即取得博士学位,比一般文法科系博士修习年限短了许多。蔡办回应,符合规定,并没有不合理之处。总之,为了平息论文风波,蔡办做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但同时,也制造了更多的质疑和矛盾。比如,有台湾网友质疑,既然这么光明磊落,为什么不早公开?一些专家学者则质疑,原稿并不等于论文,为何不能把整本正式论文公布?再给伦敦政经学院脑袋上扣了一口“新锅”之后,蔡英文“论文案”似乎还将继续延烧。最新民调显示,台湾超过一半的选民认为“如果蔡英文的博士论文与学历被证明有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蔡办公开蔡英文的博士论文原稿,但岛内学者质疑该稿件漏页、且有手改痕迹,认为“论文原稿并不等于论文”,因为“论文原稿后面的发展,也许过关,也许没过关,看到论文原稿不表示拿到博士学位。”由此可见,蔡英文“论文风波”旧的疑点未解释清楚,新的疑点又接踵而来。延伸阅读:马英九和蔡英文论文差别在哪?马英九回应,一出口惹众人笑翻蔡英文的博士论文,因一度在网络找不到而引发讨论,马英九5日对此表示,自己的论文在网络上都看得到喔!惹众人笑翻。马英九10月5日参加圆桌论坛,提到与论文有关的事。马英九表示:“我的论文各位如果愿意看的话,网络上都看得到喔!”惹得底下的人大笑。他又说:“我没有别的意思!”“证书我随时可以给你看!”世新大学副校长游梓翔就曾在脸书表示,马英九是美国博士,他曾在ProQuest资料库中,用马英九的英文名“Ma, Ying-jeou”查到马英九论文的详尽资料。马英九是1981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SJD),专攻海洋法和国际经济法。当年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海底油田的纷争:东海的海底界线以及外国投资的法律问题”(Trouble Over Oily Waters: Legal Problems of Seabed Boundaries and Foreign Investments in the East China Sea.)。马英九的指导教授Detlev Vagts,曾这样形容他的论文:“我认为他的论文非常好、非常充实、也非常明智,不论是在法律和政治面上。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人民日报 中新网 海峡导报流程编辑:TF021

夺命号

世新大学副校长问蔡英文:论文为何不给大家拜读?

中新网9月19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游梓翔近日在社交网站上表示,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论文真伪的问题愈吵愈热烈,在不同来源提出的疑点愈来愈多的情况下,一句“真的假不了”,或是“有博士学位必然有缴交论文”的说法,恐怕很难平息争议。与其扯这么多,蔡英文办公室要解释的是,蔡英文这份几乎要拿“1.5个博士”的论文,为什么不能公开让大家拜读?资料图:蔡英文。中新社发 陈小愿 摄游梓翔指出,蔡办发言人说,蔡英文论文是“依照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方相关规定亦可供人公开检阅”,但阅览的重重限制根本不是LSE校方的通案规定,而是论文作者蔡英文的个人要求。因此蔡英文必须说明的是,论文基于什么理由要设下如此严格的限制,为什么不给大家看?游梓翔表示,台湾在英美完成博士学位的人很多,美国的博士论文除了毕业学校的图书馆外,详细数据会编入ProQuest数据库。英国的博士论文除了毕业学校,则会由英国图书馆的EThOS编目。其中大量论文作者都会开放下载。游梓翔特别用了马英九(Ma, Ying-jeou)、朱立伦(Chu, Liluan Eric)和胡志强(Hu, Zhiqiang)来查询,马朱是美国博士,胡是英国博士。在ProQuest数据库中,可以查到马英九和朱立伦论文的详尽资料,而朱立伦1991年在纽约大学的博士论文是开放全文下载的。他指出,胡志强1985年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也可以在EThOs数据库中找到,同样开放全文下载。他是1996年从美国丹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也开放全文下载。只要进入ProQuest和EThOS这两个数据库,就可以在几分钟内立刻取得朱立伦、胡志强和游梓翔的博士论文pdf档,爱看几遍看几遍。“没人需要监视着你该怎么看。”游梓翔说,他想请问蔡英文,“您是基于什么理由,不能印一份论文给我们看看呢?”

太极

KDD 2017获奖论文公布:数据挖掘领域的顶级研究与应用成果

本文由机器之心编辑,“机器之心”专注生产人工智能专业性内容,适合开发者和从业者阅读参考。点击右上角即刻关注。数据挖掘领域的顶会 KDD 2017 目前正在火热进行中。昨日,机器之心报道了滴滴被 KDD 2017 接收的论文。今日,KDD 2017 公布包括最佳论文在内的多个奖项。KDD 的英文全称是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由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 下的数据挖掘分会举办,是国际数据挖掘领域的顶级会议。据统计,KDD 2017 共收到 1144 篇论文投递,收录 216 篇。今日,KDD 2017 公布了收录论文中的最佳论文等奖项。获奖情况如下:最佳论文与最佳学生论文论文:Accelerating Innovation Through Analogy Mining作者:Tom Hope、Joel Chan、Aniket Kittur 和 Dafna Shahaf地址:https://arxiv.org/abs/1706.05585Runner up paper:论文:Toeplitz Inverse Covariance-Based Clustering of Multivariate Time Series Data作者:David Hallac、Sagar Vare、Stephen Boyd 和 Jure Leskovec地址:https://arxiv.org/abs/1706.03161最佳应用论文奖论文:HinDroid: An Intelligent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Structured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作者:Shifu Hou、Yanfang Ye、Yangqiu Song 和 Melih Ablhayoglu地址:http://www.cse.ust.hk/~yqsong/papers/2017-KDD-HINDROID.pdfRunner up Papers:论文:DeepSD: Generating High Resolution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through Single Image Super-Resolution作者:Thomas Vandal、Evan Kodra、Sangram Ganguly、Andrew Michaelis、Ramakrishna Nemani 和 Auroop R Ganguly地址:https://arxiv.org/abs/1703.03126博士论文奖论文:Local Modeling of Attributed Graphs: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作者:Bryan Perozzi地址:https://search.proquest.com/openview/cc84345c4e647328b7c4ea300b1367fd/1?pq-origsite=gscholar&cbl=18750&diss=yRunner up papers:论文:User Behavior Modeling with Large-Scale Graph Analysis作者:Alex Beutel地址:http://alexbeutel.com/papers/CMU-CS-16-105.pdf论文 :Mining Large Multi-Aspect Data: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作者:Evangelos E. Papalexakis地址:http://www.cs.cmu.e/~epapalex/proposal.pdfHonorable Mention Papers:论文:Computational Lens on Big Socia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作者:Yuxiao Dong地址:https://curate.nd.e/show/qj72p556t40以下是机器之心对获奖论文的摘要介绍。此外,我们还介绍了 SIGKDD 2017 创新奖与服务奖的获得者。最佳论文和最佳学生论文奖:Accelerating Innovation Through Analogy Mining摘要:大型知识资源库(如美国专利数据库)的可用性提高可以显著加速人们发明和探索类似问题的进程。然而,想要在这些巨大、复杂的现实资源库(repositories)中寻找有意义的类推方式对人类和自动方法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前,我们使用的方法通常包含手动编写的带有高关联结构的数据集(如谓词演算表征),但这种数据集非常稀疏且昂贵。更简单的机器学习/信息检索相似性度量可以扩展到大型的、基于自然语言的数据集中,但很难应对结构的相似性——而这是类比的核心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探索了学习简单结构表示的可行性和价值,特别是在「问题模式」上,其中规定了产品的目的与达到目的使用的机制。我们的方法整合了众包模式与循环神经网络来提取产品描述中的目的和机制的向量表示。我们证明了,这些学习的向量可以让我们比传统信息检索方式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类比。在一个思维实验中,新模型检索的类比显着增加了人们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我们的结果证明了新方法可以让大规模类比的计算适应弱结构表征。最佳应用论文奖:HinDroid: An Intelligent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Structured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 摘要:随着安卓恶意软件的增多、对智能手机用户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对安卓恶意软件的检测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而安卓恶意软件日益增长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创造出新的技术对抗新的威胁且难以入侵。在此论文中,为了检测安卓恶意软件,我们不只是调用 API,而是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关系,创造更高级别的语义,从而使得攻击者入侵检测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我们将安卓应用、相关 API、以及它们之间的丰富关系表达为一种结构化的异质信息网络(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HIN)。然后我们使用基于元通道(meta-path)的方法表征 app 与 API 之间的语义关系。我们使用每个元通道在安卓 app 上公式化类似的测量方法,并使用多核学习(Multi-kernel learning)收集不同的类似点(similarities)。然后,每个元通道被学习算法自动赋权,从而作出预测。据我们所知,这是首个使用结构化 HIN 网络进行安卓恶意软件检测的工作。我们在 Comodo 云安全中心收集的真实样本上进行了综合实验,旨在对比不同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有潜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开发的系统 HinDroid 超越了其他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技术。最佳博士论文奖:Local Modeling of Attributed Graphs: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摘要:具有关联节点、原始链接信息的现实世界图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例如,社交网络既包含亲友关系,也包含人口统计、兴趣等属性;一个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不仅可以具有相互作用的表示,还可以显示相互作用的级别。这样的信息可以由使用节点表示对象的图来表示,而图的边代表互相之间的关系,节点相关的特征向量代表属性。这种图数据通常被称为属性图(Attributed graph)。本文着重于开发适用于属性图的可扩展算法和模型。在这里,数据可以看作是离散的(一组边),或是连续的(嵌入式节点之间的距离),我从两个角度考虑了这个问题。具体来说,我提出了一种在线学习算法,它利用深度学习中的最新进展来构建多种图嵌入。使用这种新方法编码的多尺度社会关系对于网络中的多标签分类和回归任务都是可用的。我还提出了离散图中异常社区得分的局部算法。这些算法可以发现图属性的子集,最终发现社区(例如社交网络上的共同兴趣)。本论文中所有方法的可扩展性都是通过利用图基元(Graph primitives)的限制集合来保证的,如自我中心网络和截断随机游动,它们可以利用每个顶点周围的局部信息。此外,对于限制图依赖性的范围,我们考虑使用新方法在 MapReuce 和 Spark 上对常见内容进行大数据处理。这项工作在数据挖掘和信息检索等应用领域领域前景广阔,其中包括用户分析/人口统计推理,在线广告和欺诈检测等。2017 SIGKDD Test of time award康奈尔大学 Thorsten Joachims 的《Training Linear SVMs in Linear Time》获得了该奖项。论文地址:https://www.cs.cornell.e/people/tj/publications/joachims_06a.pdf摘要:线性支持向量机(SVM)已经成为了高维稀疏数据空间中最杰出的机器学习技术之一,它通常应用于如文本分类、词义消歧和药物设计等领域。这些应用都涉及到巨量的样本 n 和巨量的特征 N,每一个样本只有 s << N(s 远小于 N)个特征是非零特征。该论文展示了一种训练线性 SVM 的截平面算法(Cutting-Plane Algorithm),该算法经证明分类问题的训练时间只需 O(sn),有序回归问题的训练时间为 O(sn log(n))。该算法基于一种 SVM 优化问题的替代但等价公式化方法。经验上,截平面算法要比如 SVMLight 那样的分解法在大数据集上快几个数量级。2017 SIGKDD Innovation AwardACM SIGKDD 新一任主席、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计算机学院裴健教授裴健(Jian Pei)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IEEE Fellow,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针对新型数据密集型应用的高效数据分析技术。裴健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数据仓库、web 搜索、信息检索、医学信息学、商业智能等领域中的应用。2000 年以来,裴健教授发表了 200 多篇论文,也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和组织委员会委员。裴健教授获得了许多研究奖项,包括 2015 ACM SIGKDD Service Award、2014 IEEE ICDM 研究贡献奖、IBM Faculty Award(2006)和 KDD 最佳应用论文奖(2008)、PAKDD 最佳论文奖(2014)、PAKDD 最具影响力论文奖(2009)和 IEEE 杰出论文奖(2007)等等。裴健教授因为「在数据挖掘及应用领域的基础研究,尤其是模式挖掘与空间数据挖掘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还有已经被业界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数据挖掘方法」而获得此项荣誉。2017 SIGKDD Service Award香港科技大学杨强教授杨强,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杨强教授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深耕三十年,是国际公认的人工智能全球顶级学者,ACM 杰出科学家,两届「KDD Cup」冠军。现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工程系主任,是首位美国人工智能协会(AAAI)华人院士,AAAI 执行委员会唯一的华人委员,国际顶级学术会议 KDD、IJCAI 等大会主席,IEEE 大数据期刊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主编。杨强教授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终身机器学习和智能规划等研究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是迁移学习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发表论文 400 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三万次。杨强是多本国际期刊的编委,是 ACM TIST 的创始主编,是 IEEE 大数据期刊创始主编,还是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IEEE TKDE (2005-2009),AI Magazine 等期刊的编委。此外,他也是很多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相关会议的组织者以及程序联合主席,如 2012 年在北京举办的 ACM 国际数据挖掘大会(KDD) 的会议主席,以及 ACM KDD 2010,ACM RecSys 2013, ACM IUI 2010,ICCBR2001 等会议的主席。他是国际人工智能大会(IJCAI) 的董事会成员和 2015 年在阿根廷举办 IJCAI 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 同时在 2016 年被选为 AAAI 执行委员会委员。据颁奖现场,杨强教授因为「在研究和发展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此项荣誉。

政事

博士之间会产生生物电流~原来本科生只是学习捡只死兔子~

近日,有人提出#博士之间的生物电流#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网友激情热烈的讨论,对方的博士学位水不水,真假,只要聊会天就会感觉出来~我们看看各位博士大神的日常是啥样子的~@网友:真的博士大概就没有时间去水论文了,我今晚的翻译还没有做完,已经累得胳膊疼。以前不爱去gym,现在是去gym休息一下,我好想每天48小时,给我一群博士当战友,天天学习那种,讨论的都是学术,随便扯个理论就能写出新东西,两天写个程序可以跑数据那种,最好还能看懂多种语言,真希望身边多几个技术全能的博士~@网友:想当年在中科院牟所实习,某博后路遇某博士快步上前:“恭喜恭喜啊”态度之诚恳,语气之真挚令在他们身后吃瓜的我自行脑补了一出“职称晋升迎娶白富美喜得麟儿”的人生大戏,然而接下来他们是这么说的~博后“听说你的论文被XX(外国期刊)收录了”博士“是,终于出来了,弄了有小两年了”此二人均已过而立之年,可他们当时的神情令我至今难忘~@网友:才一个学期就跟扒掉一层皮一样,头发哗哗哗地掉,每天14小时的超高强度,一大摞英文法文拉丁文等着翻译,几乎每天都要上知网读秀超星proquest查资料,结果到今天发现,这个博读的不太值啊~来看看一众网友对于博士之间会产生生物电流有什么看法吧~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之间到底有啥区别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比喻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导师负责给研究生指出兔子在哪里,并指导学生学会打兔子的本领。反之,研究生则从导师那里学到兔子的位置、大小、肥瘦,并采用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打兔子本领擒获一只兔子(就是做完论文)。有人因此衍生出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区别的“兔子理论”。本科生:学习捡“死”兔子,本科及以前所学知识都是别人已经发现并反复验证的知识,是固定的,属于“死”兔子。此阶段学习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把已经死在那里的兔子拿回来~硕士生:学习打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兔子。这只兔子在哪,需要导师指给你,或者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其位置。导师在“指兔子”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瞄准并射死兔子的本领。硕士生需要遵从自导师处学来的方法和技术,去把这只尚在活动中的兔子打死,然后在通过以往已经具备的方法把兔子擒在手中。博士生: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它可能不在你的视野中,导师可以确认它的存在,可是,需要你自己先从树林中把这只兔子撵出来,判断是否值得去猎取,再用更高级的猎取技术去射击并沿用原有方法将兔子取在手中~博士后阶段:此时,导师叫合作导师,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来确定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兔子,此时面对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确定是否需要在这里驻足,并重复以上过程~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本科生、硕士、博士、博士后之间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了解了,小编真是跃跃欲试希望可以先考个研究生来先学会打一只活兔子呢~梦想一直在路上嘛~虽然不知这个年纪计划是否可行了~值得提起的是,院校不一样,水平真的相差很大哦,所以立志猎杀更多兔子方法的大家就好好努力吧~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上有曾史

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之一:文献调研

所谓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可以认为是只有经过高等教育才了解、掌握的技能。当然,某些不知道知网为何物的‘博士’除外。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文章,让大家了解到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区别。本文首次发表于本人某博客系统中,在此声明。=====做科学研究,第一步就是需要回答这么几个问题:研究什么主题?这个主题是否可行?这个主题的国内外发展水平如何?一般来说,对于本科生科研阶段,指导老师能够回答所有问题;研究生阶段,指导老师能够回答第1、2个问题,即知道课题大概可行;博士生阶段,指导老师仅能回答第1个问题,这个课题能否成功就要看学生自己了。三个阶段,均需要通过文献调研来完成课题的入门科普阶段,本篇主要讲解下初级的调研方法问题。1)中文文献粗略调研首先,根据拿到的研究题目,根据个人的语文水平进行初步的分词处理,提取核心关键词;然后,进入图书馆主页的中文资源,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网”等数据库中,输入这些核心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找那些相关度高、引用率高的文章。此外,可以依托“百度搜索、百度文库、豆丁文档”等公共资源扩大搜索范围。最终,大家能够下载到30-40篇相关的中文文献。2)提炼核心中文关键词接着,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泛读,即主要看“题目、摘要、引言、实验结果、结论”,从中筛选出来和你的题目最相关的10-20篇文献。此时,对于题目的专业敏感度有所提升,结合这些文献,对最初搜索所用的关键词进行更新、修改,找到最切合主题的关键词描述。3)中文文献精细调研利用修改后的关键词,进行第二次搜索,找到另外一些核心中文文献,大概10-20篇。4)提炼核心英文关键词及文献对现有的20-30篇中文文献进行分类,比如:good,better,best,对best类别的大概10篇左右文献进行精读,基本对这个方向有所了解,熟悉了常用的方法、指标等问题。然后,根据文献的英文摘要、重要的英文参考文献,提炼英文关键词。5)英文文献精细调研根据这些英文关键词,在图书馆外文资源中的“IEEE数据库”,“ACM数据库”,“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Web of Knowledge”等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后续步骤同中文搜索过程,泛读--》精确提炼关键词--》精读。最终,找到10-20篇高度相关的英文文献。至此,大概完成初步的中英文文献调研。

反复终始

文科博士写好论文的10条建议!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写这篇需要有内容、有条理、有深度、有意义的文章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经过了如下的思维过程:◆列一个生动传神的标题,明确告诉别人我的主题;◆头脑风暴哪些因素在我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在诸多因素中选取最重要的十条;◆每条总结归类,列出10字以内内容鲜明的小标题;按逻辑、时间以及重要性关系排列;◆每条下面列举非常具有典型的代表人物事作为佐证;◆如果每条写600字,10条6000字,加引言结尾应该可以达到7000字,篇幅不错;◆在周一之前写完初稿,那么还有——三个晚上将近10个小时。……这不是一篇毕业论文,只是我出于兴趣和分享的态度想要写出来的文字,但是我的思考过程中涉及选题、架构、举例、字数分配、逻辑关系、时间截点等等要素,这些在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间非常重要。前言曾经看过一个美国博士生研究报告结果颇为吓人,在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的美国博士生(candidate)中,有70%的学生保持着ABD(All But Dissertation)的状态,因为没有完成毕业论文以及人生的其他选择最终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我的学校里,有学姐三次痛改博士研究课题、人到了博士学习的第十年还在毕业的边缘挣扎;有同事有人被“两个老板”整得头都大了,两位导师指导的方向和期望相差甚远,他听了一个导师建议、花很多时间新写了30页,另一位导师坚决不要他添加那30页;有朋友们硬是被导师留下了一个学期到一个学年不等,因为论文质量还不过关,导师不予放行,不说白花花的银子如水流,心里的压力非常之大……博士生们的经历说多了都是泪,所以学弟学妹们不要轻易问我们“什么时候毕业啊?”因为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老板不放行,想也只是白想啊!作为30%不是ABD的幸存者,作为幸运避免了以上列举情况的博士生,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博士论文撰写经历分享出来,也许可以帮到某些正在水深火热的朋友们。我写的是文科英语系的博士论文“Exploring Academic Socialization and Identity of Chinese Undergraate Students in the U.S.”,去年6月16日正式开写第一个字,今年6月12日上交了最终稿,获得了美国华盛顿大学英语系博士学位,论文被ProQuest资料库和华大校方图书馆收录 。最终成文270页英文,六大章节。包括导言及理论、方法论、介绍研究对象、发现第一章、发现第二章、建议及结论,六章末加上附件文摘。论文委员会四位教授:三位英语系大牛,一位人类学系教授,另外一位教育系GSR(Graate School Representative)。本文适合阅读对象:文科类论文撰写者(隔行如隔山,文科不一定都合适,但可以参考);所撰写文章较长、较系统者(如果亲需要写较长的硕士论文,也可以看看);能吃苦、愿意为目标奋斗的朋友们(要不然策略学了你也不会下功夫用,白学)。本文不完全适合阅读对象:实验为主、三篇发表论文+引言模式的理科论文作者可能从中所得相对有限;只要写个十页之内的文章,也不大需要看;想要一步登天、不劳而获,本文也帮助不到你。我的毕业论文是英文的,但是我觉得中英博士论文应该有相通之处,可以互相交流。好了,我们开始吧!1.提早开始,早比晚好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论文这个事情,我觉得我卡住了一个很好的点:博士资格考试通过以后,我花了一个学期做研究计划以及获得研究课题的校方审批同意,然后一个学期搜集数据,然后就马不停蹄开始准备论文的写作了。开始写论文并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论读得完美,采访资料整理得一丝不苟——就像你说英语不需要等待英语完美再说,而是因为说英语才慢慢变好。我建议研究资料搜集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开始写方法论、理论框架、导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多地引经据典。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觉得没有准备好。没有人是完全准备好才开始写论文的——就像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哪怕你还不会,可是旁边有教练看着、理论知识听了一些,你就需要鼓足勇气跳进池子开始扑腾。现在回想起来,我特别庆幸在我的论文最开始阶段加入了“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那是华大写作中心为了博士生写论文开设的一个全新项目,面对全校各个专业的要写论文的同学,费用是25美元用来购买食物,时间是6月16日-20日一周早上9点到下午5点,内容包括讲座、座谈会、分组讨论、一对一培训、论文写作、全组分享等等。一共有20名博士生入选。我很庆幸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加入了这样一个训练营,开始写下了我博士论文的第一个字,列出了第一个基本框架,在每个人都奋笔疾书的时候开始整理我的采访内容,和辅导的同学谈话说我的论文思路。我很庆幸在论文最开始的阶段,在这个为期五天的朝九晚五的训练营里,我得以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转化,有了一些基本的论文写作的思路,认识了一些可以互相鼓励的朋友。这个开头,开得漂亮。而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别拖延,该开始时就开始,该出手时就出手。2.别等完美,兼顾各章我的那个公共事务系的David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千万不要花很多很多时间,试图把论文的一章也到完美然后再交给导师看——因为一方面,达到你认为的完美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另一方面,无论你觉得多么完美,交到导师手中还是会被修改,有时候还可能改得面目全非。这样看来,你多花的“达到自己完美的时间”属于浪费。经济效益里面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在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想的90%-99%的水平,这其中每一分的提高都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每一分投入获得的增长减小。对于论文的初稿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达到心中的完美——如果能够达到自己水平的优良,觉得无愧于自己的中上水平,不会让老师看了直摇头,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馈了。导师的回馈非常重要,他们的一席话、一些反馈可能可以减少你花一两个月的冤枉时间在黑暗里独自摸索。在等待回馈的同时也可以开始下一章的初稿撰写工作了,多头抓起而不是只顾一头,也是保持论文效率的一个关键。毕竟一篇博士论文不是靠一个章节的质量取胜,而是总体的效果。建议大家合理平衡的分配时间,努力兼顾到每一章。“短板效应”里面讲到,一个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如果别的板子都很长可是有一块很短,桶子总容量还是大不到哪里去。此概念放到写论文这个浩大工程里,我们应该尽量平衡时间让每一章节都质量不错,而不要花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在某一两章,结果其他的寥寥草草不合格。别等待完美才交初稿,兼顾各个章节。3.每天坚持,保持惯性如果同样是20个小时,一种是每天4个小时坚持五天,一种是两天每天10个小时,前者效率会比后者好很多。写作需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格式。如果每天都能有写作的时间和规律,每次需要切换到写作状态的时间所需更短。其实每天坚持,保持惯性这一点我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别好——在我的一年的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经有两次长期的停止状态:一次是夏天回国45天,雄心壮志想要整理好所有采访录音并且写好一个发现章节,最后回美国前一天发现只写了不到三页,而且录音也没怎么整理。一次是春假去夏威夷的两周,同样也是想得很美好,资料随身带,结果没写几页。所以我知道了自己是那种放假玩只能尽情玩,同时想要学习只是美好幻想的人。所以我一年中的两个月时间可以说是没有写论文的。我发现放假回来以后进入状态,甚至于逼迫自己在电脑前静下心来都是困难的。我也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停滞,想要突然一下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是不大可能的。每次大的停滞总是需要花时间又从零开始,积累效率。而个人写作效率很高的时候,一个是暑假回国前每天在Suzzallo图书馆的9-4点,那时候我白天写作,中午带上中饭、水果和酸奶,下午去打羽毛球或者游泳,把“方法论”一章和“介绍学生”这章的大部分搞定。另一个是春季学期和清华男神L教授在法学院图书馆自习的晚上7-11点,在三个月里,我订正、调整、收尾,效率也是很高。我注意到这两段高效率的时间我都是基本固定写作时间、地点,没有长期中断。从我个人和周围朋友的经验角度来说,如果说大家可以的情况下,不妨每天都安排一些时间出来固定写作,中间不要有长距离的空隔和中断。并且在每次停笔的时候,记住自己写到了哪里,明天或者下一次应该从哪个方面接下来写。给自己的一个小笔记能够成为下次重新获得灵感的线索。让写作保持一种惯性,一旦惯性开始,就不要轻易丢掉这种惯性。4.联系导师,主动跟进如果说我觉得自己有哪个方面做得很好,我觉得我充分利用了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跟他们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和亲切的互动。首先,教授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导的学生也不是我一个——从研究生学习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会叫的鸟儿有虫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你不主动联系教授而等着人家大忙人来找你,那么有一阵好等的。所以一定要积极主动。在整个委员会中有一位主席(Chair)具有很高的生杀大权,至少在我们系,如果chair点头,你被其他成员为难的机率不大——而如果其他成员都赞同而主席不放你,你还是毕不了业。我在学年开始就告诉了我的chair——SandraSilberstein教授心中的时间安排——我希望一年之内可以把文章写完并且毕业。她思索了一下,告诉我在她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很少,但是有过,而且我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她承诺会尽力配合。我于是制作了一个详尽的进度表,并且在每次写完一章节、请英语为母语的朋友帮我修改过语法以后发给她(这样教授的时间精力不会浪费在帮我改英语语法上面,而且到了博士程度,英语写作水平也应该不会太差)如果有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会在章节末尾用不同颜色的字标注。Sandra教授会看完以后用Word的Track Changes 和Comments 功能标注她的修改和意见。然后我把所有的修改看过以后和她约着见面一小时——一方面讨论一些她的评价修改意见里我不太懂的地方;一方面讨论下一章的思路、写法。和她见面的这一个小时对我来说非常有益:我常常带着笔记本去记下我们的对话,Sandra教授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她指导过那么多学生的经验、她写文章的思路……然后我会把这些对话记录下来,引导我写作下一个章节。除了她以外,我也常常和另一位导师人类学的StevanHarrel教授见面聊论文:他会说普通话、彝族话还有粤语,是个正宗的中国通,教过的中国学生无数,对于我的研究课题非常感兴趣。是他从我的论文初期开始便热烈地鼓励我,认为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是他在我每个章节写完以后很快地回复我,并且给予真挚且积极中肯的评价;也是他邀请我到他的班上做演讲,分享我的研究成果……被一位经验丰富、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一路带着、鼓励着、指引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知道有人为我摇旗呐喊、加油鼓劲。5.与人作伴,同写互助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吗?那是一个与人作伴、同写互助的典型例子,我在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里,如同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聆听各种资源策略。第一天的自我介绍,我知道了大家来自华大的各个专业——从机械工程到心理学,从历史到女性研究,当然还有学英语的我;我知道了大家的论文进度分布在各个地方——有人只差了一个简介章节,并且计划两个月后毕业,有人开始了半年到一年写了几章,还有一个字都没有动笔的我。我也听说了每个人的写作偏好——有人喜欢打开摇滚音乐边听边摇摆边打字,有人会把自己绑在椅子上两小时不能动,有人喜欢安静的图书馆靠窗的角落,有人只能在桌子很乱的环境里才文思泉涌。五花八门,十分有趣。这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平等交流互相帮助的地方:一方面,写作中心安排了成功写完毕业论文的前辈们给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用的是什么reference软件,什么写作软件,如何安排写作进度,如何跟导师沟通,遇到瓶颈怎样处理……他们都毫不吝啬分享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并且再三强调因人而异,我们大可以尝试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20个博士生之间也有了很多的交流和分享——尤其是那些已经开始、写了一段时间的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训练营结束以后,我和拉美裔、理工科的Bralio相约一起去图书馆写文章,我们常常带着零食一起分享、互相照看电脑、一天写得差不多了便一起聊聊当天的进展以及下一次的安排。他是我的writingbuddy,写作伙伴。身边有人同样为着博士毕业论文而奋斗、笔耕不倦让我觉得很安心,我们互相鼓励,一起进步。Bralio在我们一起写作了三个月以后把他的文章上交并且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努力和经历鼓励了我。我见证了他的刻苦努力,也看到了他获得毕业证书站在荣誉舞台上的一刻,这种鼓励,不言而喻,他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而我的论文后半段有了清华男神L教授的陪伴,他经常和我一起自习,写他的法律文章,我写我的英语论文。我们自习完走回家的路上讨论每天的写作进展程度、顺利和卡壳的地方——我喜欢和学者一起交流,不光是听别人的意见反馈,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的思路也被点亮了。能够把一个问题先说清楚,写下来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建议大家也找到写作的伙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说出想法。当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动力是很足的。6.全面计划,层层推进博士论文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时间精力无数。如同建房子要有图纸、做项目要有进度,我始终相信,不管写什么科目的博士论文,也应该科学、系统的层层推进,关于时间和内容上的合理规划。我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文章架构的:六大章节,每一个章节下分几块。举例来说:第二章“方法论”,需要写到的是五大块:“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差异”、“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与优点”、“我所采用的方法:采访、观察、资料搜集”、每个方法的利弊、我作为研究者身份对于最后结果的影响。每一大块里面又可以细分几个部分。而每天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完中间的一小块。这样,一篇200多页的论文被分解成为了30-50页的章节,每一章又被分成了5-10页的部分,每个部分再细分下去,需要完成的就是1-2页的小单位了。虽然说我完全同意内容有完整连贯性,不能够依字数而定,但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庖丁解牛,化整为零”的小游戏,因为从心理上的畏惧感降到了最低点,而每次完成小单位的任务都给自己划一个勾、点一个赞,便能很有动力地去做下一个部分。我常常鼓励自己,“已经完成了1/8了”,“已经快到这一章的1/3了”,“这一部分已经写了超过一半了”……自己心里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时,层层推进,每次只要做好一个小的部分就好。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在空白板上方写在自己的题目,然后开始竖行写下几章的名称,每一章横向展开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部分下面能够分几大块……这样一个树形结构是你论文的主干地图,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的心里有一张这样条理清晰、枝干明确的图,你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就不容易走丢,也不容易只拘泥于一个部分(参见策略二:兼顾各章)。你会很清楚现在的进度在哪里,下一步往哪个方向走。7.借鉴前人,参考名著当我不知道美国英语博士论文为何物的时候,我跑到图书馆借来了包括华大、哈佛、哥大、斯坦福等美国著名高校教育系、英语系、传播系、话题看上去与我研究相关的20多篇论文,每一篇都像一本书那样厚。(比如哈佛LiuJ 撰写的“Asian student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US universities: anemic perspective”;Chen X 撰写的“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 Chinese students'relationship-building with Americans in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比如华大英语系学姐HeeSeung 和Zheng Xuan的毕业论文)我把自己埋在这些厚厚的论文堆里,看前人是怎样写的,从字数、内容到样式上有了初步了解。读多了便也发现大多论文在结构上都有引言、摘要、致谢、目录、介绍、研究问题、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局限性、所作贡献、以后研究方向、文摘等构成。在立意上会研究一个专业内精细的问题,从以往文献的角度整理整合前人的观点和认知,在方法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用该方法研究、利弊、贡献在于哪里。从语言角度上比较中立客观,书面化专业化,逻辑思维很严谨……读别人写好的博士毕业论文使我有了直观的第一印象。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读完书单所列文献的准备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本特别有用的书,在此推荐按给大家——《Completingyour qualitative dissertation: a road map from beginning to end》 by Linda DaleBloomberg and Marie Volpe。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240页的书,做了很多笔记,而且后来一直有参照这本书。作者通过与很多博士生的采访,了解帮助和阻碍撰写博士论文的因素,并就此对症下药、提供建议。他们把博士论文的基本部分定义、注意事宜、常见问题都予以归纳,从心态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教授的观点都进行了采集,如果一幅地图带我走过博士论文的撰写征程。我的文末参考文献有16页、300多本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其中一部分是理论内容,一些是方法内容,一些是别人相关课题的博士论文……我觉得自己很多时候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通过最开始的参考模仿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程,又在每天的写作过程中细化提炼,不断成熟。我非常建议大家读读贵院系历届学长学姐的优秀毕业论文——这直接反映了贵系的水平要求和格式规范,是很有价值的一手参考资料。同时可以学习和你课题相关的其他学校学生文章,认真参考起来你会发现很多共同之处,八九不离十。可以的话也找些博士论文撰写参考攻略一类的工具书,一方面心里有大的全景图,另一方面每一个章节也能看到注意事项。不要从零开始一个人摸索,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奋斗。看得越多,摸得约透,写起自己的文章才越得心应手。另外,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时候一般大家会做阅读笔记(我当时做了将近50页的word笔记),写博士课题研究申报计划的时候也会有好几十页成文的文章,这些内容都可以利用起来:有些部分可以直接复制黏贴,有些可以作为基础进行删减订正。总之,以前的努力都是可以转换到现在的论文里面的,写博士论文并不是从零开始。8.先捡容易,建立信心中国有句俗话“专拣软柿子挑”,这句话在我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体现得淋漓极致。我认为写作一般是越写越顺;先易后难,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不为“欺软避硬”的行为不好意思,这种有选择的、挑拣容易内容先写的策略对我十分可行。理论和以往文献于我而言都是深奥的部分,个人觉得比较头疼的内容,我怕一开始没有基础就试图攻克难关,拿不下会影响心态和信心。所以最开始,我选择的是难度最低、最易上手的方法论部分: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研究方法、有哪里优点、有哪些局限性?如何招募到研究参与者的?他们的隐私和人权是如果得以保障的?搜集资料的时间有多长、哪些具体措施、资料怎样分析和整合、具体方法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的影响性……这些内容虽然琐碎,可是写起来却可以就事论事,直接简单,也不需要华丽优美的文字,或者深奥复杂的逻辑思考。洋洋洒洒把方法论写出来以后,发现已经有了20来页文字,这对于写作初期的我是极大的鼓励!所谓“万事开头难”,能够找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入手对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作用不可小视。写出来不怕亲笑话,我也曾经在八字还没有一撇、文章一半都没写到的时候遇到瓶颈,不知道怎么继续——于是我决定调整顺序,把“致谢辞”先写出来——感谢一路上帮助和参与我的成长的朋友们、师长们、家人们。写着写着,我发现原来一路上那么多贵人相助,自己原来那么幸运!于是从中也获得了动力,满心欢喜、打了鸡血般继续投入了下一段的写作环节。我的导师建议,我个人也很赞同,把导言这章放到最后:虽然导言讲述的是你做什么课题,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论文结构如何等等并不复杂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论文的内容结构都在调整,不到最后没有定型的版本。同时,不到最后也可能缺乏对你文章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以及高屋建瓴、简介归纳的能力。9.调整期望,不求完美博士圈里流行一句话“the best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好的毕业论文就是写完了的毕业论文)。因为有太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写,且越到后面越没有动力,最后没有完成。所以后来圈里说,只要写完的,就是好的毕业论文。哪怕说亲们对着学术有着很严谨的态度,想要把毕业论文成果出书——其实也是可以在毕业了以后任教职的同时修改文章、准备出版,还可以在教书的生涯中继续你的相关研究,扩充数据,补充内容。我见到不少教授都是在任教的前六年里把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整理出书——很少有人一毕业就能够直接把文章出书;追求一步登天比较困难。对于毕业论文的预期的确因人而异,并且是看你想要什么——如果你觉得不管花多少时间都要写得完美,我尊重你的想法和选择。与我,毕业论文是我获得博士学位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我展示几年所学成果的好机会,是一个阶段的重要印记,是我丰富人生里面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用心上交了一篇良好到优秀水平的文章便是无愧于心,自己满意了。我的生活要继续,如果可以一年完成论文质量良好,我不愿花好几年的时间达到所谓的完美——我愿意把时间花在别的地方做其他的事情。在我很明确了我的文章预期之后,我也和我的教授交流了想法:我希望这篇文章是实践意义和应用效果大于理论意义的,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给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子、教中国学生的美国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让他们看到一些内部人士(insider)的想法和做法。至于理论框架,我希望达到中上水平,但不着重于理论的创新。我的委员会成员很尊重和支持我的想法,我们都同意也许多花一年,我能够写出更漂亮的理论,更严谨的论据,更好的毕业论文——但是在我个人的情况下,没有这个多花一年的必要。我得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实际操作层面、访谈资料综合整理、意见建议提出的部分,而理论部分达到要求即可。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很明白要在自己充满信心、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把论文搞定。我不要做出完美的毕业论文,我只要交出一份不错的、用心了的、教授满意的毕业论文即可,以后还有的是时间和机会整理出书。在这里,我并不是教大家滥竽充数,昧着良心交低质量的作品。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对自己的要求和对文章的预期是什么。如果你不求完美,但求良好到优秀,然后获得学位、腾出时间给生活的下一个部分,那么写完文章所花时间应该可以省去不少。而且,完善论文的机会毕业以后还多着呢,并不是写完了上交了就再也没有机会改了。但是写好了毕业论文一张博士文凭在手,可以给你很多机会的通行证。10.劳逸结合,懂得调整每个人都有瓶颈期和写累了的时候。如果说可以自律、逼自己一下,度过了也就度过了。如果到了看着屏幕就想吐、看着书本材料就头疼的地步,那我真心建议可以暂停一下,休息一下。写博士论文就想跑一场马拉松,掌握节奏很重要,千万不要因噎废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一定要注意好身体健康,跟进营养,同时注意调整,劳逸结合。我知道坐在电脑面前写论文弄久了会脖子肩膀手腕酸痛,所以我经常坚持去打羽毛球,一个星期能够有三到五次,即可以思想上放空,也可以眼睛远眺,还可以拉拉筋、舒展一下身体。每次打完球大汗淋漓的时候我都有一种畅快不已的感觉。我也会一两周去跳一次莎莎舞——拉丁社交舞的一种。在和人的交谈聊天中、在拉丁音乐的奔放柔情里、在旋转跳跃闭上眼的时候,我觉得很放松,也很快乐,自己的脑子得到了休息,身体也获得了锻炼。每个人各自喜欢的放松方式不一样:我身边朋友有人爱游泳,有人喜逛街,有人看电影,有人做饭菜,有人唱歌儿,有人爬山……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不管这法那法儿,让你开心放松的就是好方法。我特别相信一句话: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放肆玩。我觉得哪怕写论文很辛苦,也一定别忘了给自己放松休息找乐子。机器用多了也需要保养滴油,更何况是人的身体呢?劳逸结合才能够跑好跑完马拉松,才能写好写完你的毕业论文。如果你很辛苦了,累得不想写了;或者刚刚完成一大章节,想犒劳一下自己了,都可以去休息放松一下,丝毫不要有罪恶感和内疚感。你就边休息变想:磨刀不误砍柴工,会玩的人才会学哈:)劳逸结合、懂得调整才能细水长流,攻克下“马拉松”一般的毕业论文。今天十条策略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觉得有帮助。古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希望大家有空能够试试这些策略——毕竟它们帮助我平稳高效地走过了博士论文撰写历程,身边有些朋友也觉得有效。如果对你能有帮助,也不枉费我周六周日的晚上,在西雅图外面狂风暴雨、里面停电的公寓里,点着蜡烛敲着字,还一直怕手提电脑电池用完的胆战心惊。一起加油吧!

邻居们

富家女、伪学霸、空心菜,原来你是这样的蔡英文

如今,蔡英文在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获得连任,其“台独”野心也逐渐显露。她毫无顾忌地在媒体面前表示:台湾地区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且还扬言,她不介意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失掉了人心,再怎么打政治的如意算盘,惨败不过是早晚的问题。回顾蔡英文的成长史,我们不难发现,她现在的种种言论和表现,在她的成长经历中都有迹可循。日本小名叫“吉米牙”蔡英文,1956年8月31日出生,屏东县枋山乡枫港人,汉族客家人。分析蔡英文的经历,其父蔡洁生对她个人性格和从政风格有着重要影响。蔡洁生的亲日亲绿情结深厚,对其影响较大。蔡家属于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既得利益集团中的一员,对日本的历史记忆、观感,以及对日本殖民统治的认识,与因怀有国仇家恨而奋起抗日的两岸人民的感受截然不同。蔡英文的父亲蔡洁生蔡父年轻时就被殖民当局选中,赴日学习飞机维修技术,给日军修理过飞机,还在日本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在台北经营汽车维修厂、投资房地产等,逐渐成为台北市的“大地主”。蔡英文的哥哥蔡瀛南常年往返于台日之间经商,也曾留学日本。蔡英文小名取的是日本名“吉米牙”(意思是“小不点”)。从小请的是日文家教。饮食上,在学生时代,她中午常吃的是母亲做的日式饭团,成年后经常到日本休假,认同日本亲台势力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及其胞弟、外务副大臣岸信夫私交甚深。蔡父对国民党非常不满,早年资助“党外”运动,与“台独”分子关系深厚,本土意识很强,自称是“李登辉的崇拜者”。据说,李登辉有次宴请蔡英文,蔡英文还提出带着父亲赴宴,以了乃父见李一面的心愿。名副其实的富家女蔡洁生有4名妻室,共育有儿女11人,蔡英文的母亲是二房。由于家境优渥,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蔡英文自幼甚得宠爱,从小在阳明山别墅豪宅长大,小学便有钢琴家教,是名副其实的富家女。她的同学回忆,那时代,情窦初开的少女认识男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上下课时,祈求在巴士上碰上外校的“真命天子”。“但蔡英文没有机会,她出入有车接送,当时班上只有两个同学有专车。另外一个同学是现在的台湾富邦集团董事长蔡明忠。身处多房妻室合成的家庭、精英与草莽混杂的政党、国家认同冲突的社会,蔡英文的性格夹杂着野性与谨慎、低调与强势、积极自信与缺少安全感等复杂元素。其爱好广泛,打网球、看书、喝红酒、养狗、养猫;酷爱飙车,一个人可以一口气开14小时的车,曾被男同事谓之“流寇”。年轻时的蔡英文青少年时期的蔡英文曾有过一些孤僻的倾向,虽然在她后来对童年的温馨回忆中并没有提到任何被小朋友讥笑的事情,但是,她年幼时对风流父亲的不满;自称从小就在中山北路一带鬼混;在大一、大二时还“不太理人”;喜欢飙车,曾有过一路从台南快速飙车回台北收到4张道路测速照相罚单的记录。“菜英文” 伪学霸蔡英文小时候念书成绩并不好,英语最差,人称“菜英文”。蔡英文自己也表示,至少在大学毕业前,从来没有人把 “杰出”两个字和她联系在一起,蔡英文的哥哥、姐姐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高中联考时,父亲劝她考虑念五专(五年制高职),不用念得那么辛苦。不过,蔡英文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考入中山女高。但进入女高的日子并不轻松,入学后的第一次月考,全班58人,她考了51名,蔡父再度紧张问她要不要念五专,这激起了蔡英文的进取心。后来,蔡英文的高中成绩渐有起色,高三下学期忽然开窍,某次模拟考竟取得头名,跌破同学眼镜。最终一举考上台湾最高学府——台湾大学。1978年,蔡英文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在英国伦敦大学政经学院获得法学博士。但是,蔡英文的博士论文真伪一直备受质疑,尤其近来,深绿人士相继掀起数轮质疑蔡英“文”、寻找蔡英“文”的攻势,引发岛内外瞩目“论文门”事件,更使其热度只增不减。台湾媒体人彭文正多次质疑蔡英文学位真实性。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彭文正在网络节目“政经关不了”中指出,蔡英文在博士论文的记录中写着1983年完成,但她的学位证书却是1984年,年代不一致成了关键问题。而彭文正查询学术界重要数据库Proquest后,竟发现蔡英文拥有两份论文资料,一本为1983年,另一本是1984年,这让彭文正忍不住想问:哪一本才是真的?“暴力小英”背后使黑手单身至今的蔡英文,被问及为什么单身时曾说:“我不会为了一根香肠而买回整只猪。”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作为单身女政客,她没有爱的情感拖累,没有“家”的掣肘,没有子女的牵挂,在政治上的行事风格与行事策略,往往偏向情感化、个性化、极端化发展,政治权术上则在战略方向上考量少,战术细节上考量多,短期目标所示到极致,长期目标则较少顾及。蔡英文在台湾政坛是一个另类。亲日亲美亲绿反共使其在政治上有着浓厚的“台独”情结;为人低调,性格复杂,又使其在行事风格上不同于传统的台湾政治人物。蔡英文不仅是李登辉时期“两国论”的重要策划者,也是陈水扁时期强烈阻挠两岸关系改善的“幕后黑手”,更是国民党执政8年中诸多“暴力事件”的策划者。台湾著名媒体人陈文茜曾对蔡英文有这样的描述:“站在山峰高处的一只野豹,攻击性强”“有着天生的自信、专业领域的执着,看似清纯,眼神却跟豹一样,驼着背,穿着深色外衣,让男性立委看了退避三舍”。蔡英文诡谲多变,作风强势,善于随身份及职务的转换调整处事风格。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她养成了自信强势的作风,很难听取别人建言。她不喜欢开冗长会议,向来是有事开会,无事散会;对部属要求严格,规定下属不得越级报告;管理风格不怒而威、经常话中带刺,让被批评的人下不了台;遭政敌攻击时,会正面迎战。民进党人士柯建铭、陈朝文曾表示,竞选时,蔡的竞选政策他们不清楚,要求蔡说清楚,不料触怒了她,蔡勃然大怒足足骂了半个小时。同时,对需要争取的对象,面对民众时,低调谦和、温柔有加。岛内媒体戏称蔡是“谜一样的女人”。蔡英文以思维敏捷、能言善辩闻名政坛。说话多实问虚答,喜故弄玄虚,不停地弯弯绕,让人不知其所云,被媒体冠名之“废话神功”。蔡英文自称:“如果用对方的逻辑来应对、回答,他就可以一直问下去,不啻给自己找麻烦。如果你在原来的组成里找不出答案,就把它拆掉,再重新组合,用自己的逻辑另辟蹊径,经常可以杀出另一条路来。”这既是她操作空间的策略运用,也是确保其实际利益不受损害的挡箭牌。批评者因其政策抽象、空灵、缥缈、模糊、游移而称其为“空心菜(蔡)”。如2010年5月,她宣布参选新北市长。当媒体问她,“当选后是否会做满四年”,她答“一定会负责到底”,始终对“做满四年”这个核心问题避而不谈。因为她根本不想当什么市长,她志在选“总统”。她深谙并利用了民进党“打打杀杀”的街头“台独”路线,策划和组织了许多起街头暴力活动。如2008年陈云林第一次访台时的“呛马围城事件”、2009年的“5·17反倾中、护台湾”大游行、2013年的“8·3白衫军送仲丘”大游行等。有对手称其是暴力黑手,称她为“暴力小英”。分析指出,蔡英文当局能骗取一些选票维持其政权,却无法将台湾社会真正绑到“台独”的战车上去。蔡英文连任将增加台海局势的不确定性。这有可能形成对蔡英文和民进党走激进路线的鼓舞,使他们在政治上更加有恃无恐,从而加剧在两岸问题上的极端思维。但无论台海局势中有多少不确定性,一个最大的确定性是:“大陆综合实力变得越来越强,台湾实力与大陆的差距只会一天天拉大。美国在台海局势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也必将逐渐削弱。认清并顺应这一现实是台湾和平发展的生命线,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如果要把台湾带向相反的方向,他们必将成为被两岸唾弃,并最终受到报应的历史罪人。

使其弟墨

朱小黄博士“异度均衡理论成果”被国外知名期刊录用

来源:金融界网金融界网1月19日消息 由蒙格斯智库学术总顾问朱小黄博士带领的团队研究的关于异度均衡的论文—— The Third Equilibrium:The Economic Impact of Future and the Model of Multidimensional Equilibrium 被全球知名学术出版集团美国科研出版社(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旗下的Theoretical Economics Letters(理论经济学期刊)录用。Theoretical Economics Letters(理论经济学期刊),是美国科研出版社(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SRP)旗下的一本经济学刊物,该出版社致力于国际学术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从事英文图书和学术会议论文集的出版与检索,以及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旗下有多种英文期刊,覆盖领域主要有:自然科学、经济管理、水资源保护、生物医学、医疗、计算机及管理等。这些期刊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Inspec、ProQuest、Gale、EBSCO等多家权威数据库全文收录。异度均衡理论是朱小黄博士基于对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梳理,发现了均衡理论的可扩展空间,提出的一种新的均衡思想。从风险原理出发,当前经济行为中容易被忽视但又需要特别关注的四个因素分别是时间、空间、公平和机会,即需防范把风险转嫁给未来、把风险转移给其他地区、资源过度利用带来的代际公平问题以及经济活动产生的机会成本问题。虽然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考虑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风险,但其立足方向偏向宏观,强调观念,缺乏某种经济学理基础。异度均衡理论将未来的收益和损耗纳入当期的经济资源配置分析框架,解决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底层逻辑问题。异度均衡模型考虑了经济活动的收益总量与损耗总量的关系,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中,引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代入收益与损耗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变量,选择相应的开源数据代入模型计算异度均衡的实际数值。该模型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收益与总损耗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提供了一种工具,使得对经济活动的评价更加直观和科学。异度均衡理论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分析的阶段,它同时也给出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因此其理论及应用价值是多方面的。首先异度均衡为评价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比较经济活动的总收益和总损耗之间的关系来对该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分析。其次,异度均衡为解决公平问题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方法,这其中包括考虑风险在时间空间上转移而引发的公平问题,如代际公平、虹吸效应等。此外,异度均衡还为经济活动风险提供一种预警机制,对风险水平超过异度均衡点的经济活动给予示警。以下为录用函截图论文作者简介朱小黄博士朱小黄,蒙格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行为法学会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会长;原中国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副行长,原中信银行行长、中信集团监事长。朱小黄博士是国内首位银行首席风险官,国内风险研究和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