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规划及践行博士生涯:我的个人经验杏奈

如何规划及践行博士生涯:我的个人经验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本来想起一个更有学术噱头的题目,但是想想还是作罢,不做什么修辞,可能更让人理解。此文献给即将读博士、正在读博士的同学为鉴,献给已经毕业的同学共鸣。引子:为什么写这个题目直接的刺激来源于不久之前朋友圈有篇《如何研究-以博士论文为例》,号称史上最全面的博士论文指导。看了之后确实感同身受,有些共鸣之处。但博士论文虽然是博士生研究的终极之作,但并不是博士生涯的全部,也不是博士生研究的全部。而与我而言,虽然毕业近2年,但仍以各种形式尤其是学术讨论会继续与学校保持着联系,因此,过往的经历以及正在目睹着的经历仍然十分新鲜。我以文科博士三年为例,总的说来,博士研究生的三年在流程上可概括为一个设定目标、做好规划、进而实践规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的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我想这与做任何其他社会工作并无二异。下面我简单按流程说说:一、前提-为什么读博大家读博的原因归纳起来其实就那么几条,有偏重外在压力,有偏重内在需求,而概括起来如果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读博的三年的总体节奏似乎也会紧张、无序和凌乱,延期的风险大大提高,科研质量和博士论文质量也稀松平常。相反,如果源自内心孤寂空洞而急需填充,且能在学校的环境中感觉到放松自由,有能力主动沉下心去做一番所谓的研究的话,似乎就会游刃有余,超额完成任务。我属于后者。二、过程-水到渠成读博士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不同,完成的程度也可以不同,但绝对是一份耕耘一分收获。01从拿到录取通知书到开学报到1.适合的要求。这个阶段很多人会选择毕业旅行或者其他放松的方式来庆祝一个新的开始。但是,其实大可抽出一点时间来,熟悉下学校博士生的各项任务,包括发表论文要求、毕业论文要求、参加科研活动的要求、导师的性格喜好及科研要求、中期考核要求、开题报告要求,甚至包括学校及导师的各种学术资源等等,尤其是上述硬性规定的时间要求,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熟悉了这些,你就知道那些是必须在特定时间完成的,越提前完成对你后面的工作越是有利。其余那些可以自由掌握,多寡随意。最后定一个大致的三年规划。有这样的准备,我想是入学的一个很好开始。2.个人的例子。而我个例子可能极端些,不足为取,因为在我得知录取消息后(还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大概是5月份,我就提前准备发表论文,正式入学的时候,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我已经完成了(这里有个发表论文时间差,不细说了),还是那句话,硬性的、有时间要求的工作约提前完成越有利。02博士生第一年1.合适的要求。第一年比较散漫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完成所有课程学分,但是你要知道,博士生不是以课程为主,这和硕士本科是极大的区别,如果你还停留在为上课而苦恼的阶段,那就还没有领会什么是博士生,如果还有不及格或者说学分不够的情况,那更让人大跌眼镜。而适度饱满一点的状态,应该是在顺利完成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和导师的大部分对接,包括博士论文选题的确定、包括筹划部分1-2篇学术论文、包括参与导师的课题以及其他弹性自愿的学术活动,为后面2年打下基础,做好开头。2.我的例子。可能还是极端些,因为既然我开学之前就把论文发完了,所以第一年上学期一入学的前一个月我就在筹划博士论文选题,之后吭哧吭哧整出一篇题目及四万字的文献综述给导师看,导师可能也慌了,从没见过这么早就弄选题的学生,当即把我的选题否了,并告诫我一定要沉得住气,好好选题。我当时虽然心情低落,但转念想想,我的时间足足富裕,别人且都在应付上课咧。当然这一堆4万字的废料也不能浪费掉,我修修改改大致又发表去几篇文章,算对得起一个多月的心血。之后的几个月,认真选择了一个题目,大致得到了导师的认可,之后反复搜寻文献,修改框架,上学期基本定了题目和框架,第一年的第二个学期基本完了全部的文献综述,部分章节开始撰写。03博生生第二年1.合适的要求。第二年学校大体有2项硬性规定,一是中期考核,二是论文开题,还有一项软性的规定,就是发表论文,因为大部分同学可能从这一年才开始发表论文直到正式答辩前。中期考核不难,无非对过去课程学习及前期科研成果(如有)的认定,可能采取考试形式,但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必赘述。再有就是博士论文开题,如果在第一年还没有确定选题,那么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就应该尽快确定选题,并着手写作,不然会因为开题这一环节的出现而导致你的论文选题和写作限于恶性循环,与导师的关系也会变的紧张起来。最后是发表论文,这个一般是限定在答辩之前公开发表就可以,但是实际情况是,越晚发,越被动,耗时耗力耗财。2.我的例子。第一年论文题目定了,且开始文献搜集和综述部分的撰写。所以第二年我基本按照的我的节奏来完成了初稿的写作,学校的规定环节对我而言不过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过程,丝毫没有打乱我的节奏,相反这一些环节是帮助我完善写作过程。而至于发表论文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校要求。04博生生第三年1.合适的要求。第三年是血雨腥风、真刀真抢的一年,前述的要求大体完成之后,唯一的目标就是博士论文写作,而统共算下来,其实只有8-9个月的时间完成最后的冲刺,期间还可能由于自己的原因、导师的原因以及学校设定的其他环节(预答辩)的因素影响,导致论文难产。另外,一大部分同学选择在第三年的第二学期,也就是临近答辩前的4个月才开始着手论文发表,这时候只能对博士论文写作造成更坏的干扰。2.我的例子。由于第二年完成了初稿,之后到正式答辩之前的9个月,基本就是在修修改改。当然,期间对于已经成型的博士论文章节又陆续整理出来发表了去,当时的目的不是为了毕业,而是为了拿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了,想想这最后一次拿到学校的奖励了。以上整体的过程,取其精髓就是“有备无患、天道酬勤”八个字。我的导师不止一次提到过我,她说我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督促老师的学生,而其余都是老师督促学生。老师的话抬爱我了,但确实与我个性上那点顽固的时间控和过程控倾向有关,而读博的过程恰恰又提高了一个很好的校验和强化的环境。三、关键点-环环相扣以上是流水线式的谈谈,这里我在说几个关键点,横向剖析。01关于科研论文1.是必须要清楚的知道学校的科研论文要求,包括质量和数量。遇到一些同学,直至毕业都不知道什么是CSSCI,什么是学校要去的A类和B类,以及不知道要发表几篇,在那里发,怎么发,这些工作我说了恐怕是入学的时候就该了解透彻的事情。2.越早发越好,当然档次越高、数量越多越好。3.发表的论文最好和自己的选题相关,不要浪费精力搞其他不沾边的题目。而2和3的好处体现在,一是最基本的,你完成了学校的最低毕业要求;二是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有利的佐证了你的博士论文,尤其是在答辩的时候,发表的越多、质量越高,就越对的博士论文答辩加分不少;三是如果毕业前评奖的话,这是最有分量的成果;四是小论文的撰写发表过程严格,审稿程序复杂,是提前演练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好机会。一箭四雕,何乐不为?!02关于博士论文写作这是博士生三年的终极任务。1.早选题,选好题。早选题,一是为选好一个合适的题目赢得主动思考、分析、判断的时间,二是起码为之后可能更换题目赢得了宝贵时间;选好题,首先必须和自己专业、研究方向、导师的研究领域相符,其次必须是可以操作的,可以展开写作的、预计不会出现走不通的情况。2.主动沟通,会沟通,沟通好。从选题到写作定稿的全部过程都必须要导师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选题的主动权在你,但是决定权在导师。一个选题首先自己要深思熟虑、多方研究文献,具备可行性及上述1的要求后,再要找机会和导师交流,除非导师毫不犹豫的否决你的题目,否则你要有充分的理由让导师相信你能驾驭这个题目,说服导师的过程也是证明你有这个能力的过程。选题的过程不是导师选择的过程,而是让导师信服你的过程。最难沟通过程是选题,选题一旦确定,接下来文章框架乃至章节的撰写仍要不断和导师沟通,好的沟通的结果不是以个人满意为主,合适的情况是在导师满意的基础,对自己工作也是认可,而不是抵触,而最美妙的情况则是导师的思想火花能够将自己幼稚的想法变成熊熊大火一般通明热烈。03关于公派出国我这里指的是大约07年开始的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也包括其他形式的访学或者交换项目,但不是攻读博士学位。这个时间大体也是6个月到1年的时间。从我个人感觉讲,从国内大的气候和偏好看,能在国内读博期间增添一年留学经历要比规规矩矩在国内三年更有“包装”效果,在个人简历里绝对能“混淆视听”,“联合培养博士”搞不好会让人以为是双博士学位而肃然起敬,先不追究实质,表面上看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是好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会不会影响顺利毕业呢?我虽然没有这个机会出国游学,但从回来的同学那里可以看出,出去并没有什么太大学业压力,相反,玩乐居多。所以,我想之前所说的那些规划和步骤大体仍可以在国外的一年顺利实现,只不过诱惑多了,导师的电话少了。而且,对于想追随一些国际前沿问题,或者说选题涉及一些国外领先的思想,那么出国可能会提供大量新鲜的研究文献和学术资源,能够利用这个机会谋划自己的论文才不会让这半年或一年沦落为纯粹的度假,也不会为回国而倍感焦虑。在这里,我很欣赏一个师兄的做法,他在纽约一所大学公派的一年,就基本完成了自己选题的整个框架,以及大部分的研究文献整理,这些资源都是就地取材。04时间去哪儿了最后,说说时间的问题。我说了,读博的过程就是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的过程。时间是硬性约束条件,三年不多不少(延期和提前退学除外)。与很多委培或定向读博同学相比,全脱产读博的同学时间更加充裕,没有社会工作,也没有家庭负担,按说毕业的质量应该更高,但现实情况并不完全是。全脱产读博的同学也大有踉踉跄跄毕业的,甚至是延期的,博士论文和科研论文也不完全尽如人意。这里面,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前者可能更有时间观念,尤其是社会工作的职业习惯和做事风格,用于博士生的研究上,在时间掌握、进度把控上更有经验。所以,全脱产的博士生们不能把自己在时间上的优势变成了劣势,一定要有更深的思考、更充分的准备和更丰富的科研成果,或者就是更高质量的博士论文才对。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在学校的各项硬性规定基础上,逐条给自己设定目标,你的目标或者是比学校的任务质量更高一些,或者数量更多一些,或者就是时间更早一些(具体之前已经阐述过了),除此之外的时间也不能太漫无目的,也要或近或远的与你的毕业、你的博士论文相关,这对各类博士都适合。我个人的感觉,说做什么事情没有时间,首先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个人态度的问题或者偏好的问题。除了极端情况外,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是有时间来准备、来操作、来完成的,只不过是时间多寡和完成程度的问题,这里能做到“尽人事,知天命”就可能完成平衡了。

伴郎团

浙大教授:如何规划自己的博士五年生活?

本文来源:清华研读间 作者:王立铭,浙大教授经常有学生问我:「博士五年,我该怎么过?」我认为,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给分很高的论述题。你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吗?你不都已经说过了,读博士的目标是为了给未来的科学研究职业做准备,那读博士期间我不就是低头工作,多做研究,发表更多更好的学术论文就行了吗?还真的没有这么简单。攻读博士可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五年,占据了现代人寿命的百分之三四,工作寿命的十分之一二,这个数字想想有没有让你发根直竖?比如说吧,如果五年博士你的目标就是论文论文论文,而且是在最好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拿我们生物领域来说,你想到的大概是CNS=细胞+自然+科学杂志),于是你努力工作,并且成功在《自然》发表了你的论文,听起来不错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五年你的收获仅此而已,那也就意味着你漫长一生的价值,也能以此类推地用十几篇论文的价值来衡量。你愿不愿意自己一生的全部价值就是十几篇论文?至少我是不愿意的——我尽管大概这辈子也发不了几篇《自然》,我仍然认为自己的一生可以丰富多彩摇曳生姿,绝对超过一小叠论文的价值。因此,我觉得博士五年,你应该过的更有内容。01、安排你的研究当然,博士五年,科学研究的分量自然还是重中之重。保守估计,这五年里至少一半儿以上的时间、七成的逻辑思维和九成感情都会投入在你的博士研究里。但是你有想过做什么样的研究,怎么做,在五年里取得什么样的进步和收获没?在这里,隆重介绍给大家一张图。这张图来自著名的系统生物学家Uri Alon在2009年《分子细胞》杂志(Molecular Cell)发表的一篇文章《如何选择一个好的科学问题》(How to choose a good scientific problem)。这张图的核心思想是,把科学问题按照两个维度分类:可行性(也就是难易)和科学兴趣(也就是知识收获的大小)。按照两个维度划分后,我们可以立刻得到四种潜在的科学问题:简单但是收获小(所谓唾手可得的「low hanging fruit」),简单但是收获大,困难同时收获大、困难同时收获小。而我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尽量避免做困难同时也没有什么收获的科学项目。这听起来似乎不证自明,但至少在生物学研究里,我见过很多人有一种下意识的感觉:困难的研究=重要的研究。一个实验过程繁琐、或者需要极其精巧的手艺、或者消耗大量的时间,我们往往会有一个错觉:把它做出来就能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而从这张图里我们就能马上明白,难度和收获其实是互不相关的两个因素。而根据这张图稍加修改,我觉得可以用来指导博士研究五年时间内的研究规划:刚开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应该从简单但是收获小的科学问题开始做;之后慢慢过渡到仍然比较简单、但是知识收获更大的科学问题;而那些难度较大、同时伴随着重要知识积累的科学问题,可能更适合留给没有毕业压力的高年级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什么这么说?难度低收获小的研究课题容易上手、而且更容易有阶段性的进展,在我看来这样的科学问题会给「见习」科学家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练手、迅速得到反馈、并积累自信心的机会。同时,在国内的大多数研究机构,博士生毕业拿学位是有明确的发表论文的要求的(生物专业的学生通常还会有对杂志影响因子的硬性要求——一条我很反对但却必须忍受的要求)。一个难度低、收获小的课题,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入学不长时间内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至少解决毕业的后顾之忧。我始终认为,科学研究是自由探索的事业,背负着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是做不好研究的。我宁可我的学生们,可以在不用顾及毕业压力的条件下,凭着单纯的好奇心、兴趣和刨根问底的热情去做他们的博士论文研究。图源:千库网当然更进一步的,我相信任何一个有志于科学研究事业的博士生,都不会满足于这样打打擦边球、做点边角料的研究。因此练手热身之后,顺理成章的,你应该开始追逐更大的科学问题、更重要的科学发现、更深入的探索。而在这个阶段,我觉得也正是博士生开始形成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风格的阶段。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说过,科学研究的美妙之处在于你永远无法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衡量她的精彩和意义。那么对于你——一个博士研究生来说,什么样的研究才「有趣」,才「有意义」,才更适合你自己呢?你是更喜欢动手还是喜欢分析?喜欢观察偶然现象还是喜欢定量研究?是喜欢为理论补上最后一块缺环,还是干脆开辟一个新战场?当然,这个阶段的博士生大概还没有能力完全掌控自己的研究课题,仍然需要导师大量的输入和帮助。但是我相信你的研究必定会开始带有你的「个人印记」。从某个具体实验的安排,到实验逻辑链条的设计,到发现的总结和提炼,你应该试着开始有自己的思路。而等你真正经历过完整的科学研究程序(这一般包括试探性研究——系统研究——分析数据——总结发现——撰写论文——投稿并发表的过程),也开始慢慢体会科学发现的美好和激动,那么接下来,你要做的也许是开始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问题和领域了——而她往往位于那块难度较大、但是收获也很大的象限。大家从各路媒体里可能听过一个词儿叫「蓝海」,其实说的正是这个意思。道理也很简单,作为新一代的科学家和未来的独立研究者,你需要的是一个充满未知问题、竞争不是那么激烈、能让你深入探索许多年的研究领域,而这样的领域一定是比较困难的——要是不困难早就被别人研究出来了好不好?这里再总结一下,我觉得博士研究生最理想的研究规划应该是:一个有趣容易上手的课题初窥门径积累信心;一个深入的研究问题真正做出科学发现并形成个人的风格;然后开始在更困难的科学问题蓝海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当然,这样的描述也许太理想化了。毕竟五年时间对于很多实验学科来说不算短也不算长,能不能真的走完这三个步骤谁也无法预料。但是即便在五年博士之外,我想这样的三段论,可能也会对你规划科学研究之路有所帮助吧。02、规划你的职业还是那句话,博士五年是段不短的时光,你肯定不希望这五年时光的意义可以用几页论文来称量。五年博士毕业之后,除了留下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你也应该努力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努力让你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在研究之外,你需要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而对于埋头研究的博士们来说,我觉得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可能是「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话是不是听起来太玄乎了?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吧。过去两三年里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问我碰到的生物专业大学生/研究生们,毕业以后想做什么工作。很多人会说「继续做研究」,也有很多人会说「不想做研究了,想找个工作」。然后我就会继续,如果你想做研究,那么毕业要做什么才能让你找到一个独立研究的职位?或者如果你不想做研究,那么你心目中的工作是什么样的?然后我听到的答案就开始很有趣了……我发现很多立志要「做研究」的学生,也并不十分清楚在今天的科研环境里,想要在一流研究机构求职需要什么样的准备:要到哪里做博士后训练?需要怎么规划自己的研究和论文发表?需不需要考虑研究经费?如何建立人脉和寻找合作者?怎样撰写未来研究计划?等等等等。而那些想要离开学术圈的同学们的知识可能就更欠缺。比如很多同学会说,哦我不想做研究了,那我就去药厂做销售吧(或者一个很常见的相反的回答是,我不想做销售,那我就还是做研发吧)。图源:pixabay换句话说,在这些同学们心里,对产业界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粗糙的:一家药厂大概就只有两个部门,研发部门负责制造药,销售部门负责卖药挣钱(那么在药厂的生产/市场/质量/采购/物流/法务/商务拓展/政府关系/医学事务/人力资源/环境健康/厂区维护等部门工作的同学情何以堪?)。所以说,有很多博士毕业的同学们,其实并不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志于科学研究事业的同学们,也许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了如指掌,对相关进展如数家珍,但是很可能完全不知道怎样才能发展自己的科学研究职业,怎样做准备,怎么求职,怎么运行自己的实验室,怎么带学生。想要离开学术界的同学们,也有大概率完全不了解哪怕是和自己专业很相近的产业界的基本逻辑和事实,不知道产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而且这还是最基本、最接近博士生们自身利益的「世界」呢。在你的关注圈之外,你是不是知道当下各个学科的热点领域是什么?你知不知道世界上哪里正在孕育着激动人心的科学大事件?是否知道为什么今年夏天水漫武汉三镇?特朗普成为共和党候选人和英国脱欧意味着什么?有没有关心过国内空气和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情况,关于当下热议的教育和医疗困境有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这个热闹的世界其实离你并不遥远,你不想快要30岁了还对她一无所知吧?你也许会说,这些我都关心啊!可是我的本职工作还是做好研究,我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没有渠道去更深入的理解这些问题啊。那么这里我再按照惯例,给出一条有操作性的建议:聊天。理工科博士生,是非常容易和不同背景和行业的人进入聊天模式的。这个和你是不是内向外向无关,和你做的研究是高大上或者接地气无关。破解之道在于人人都有的那份好奇心。就说我们学生物的同学吧。其实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你从大学开始的专业积累,哪怕在你自己看来多么平淡无奇,对于很多很多外行的朋友来说都很新鲜有意义?从小番茄(圣女果)是不是转基因,感冒要不要吃抗生素,寨卡病毒对里约奥运的影响或者火星上是不是有外星人,我们学生物的知识面其实比我们知道的要广得多,尤其是和其他背景的人比起来,也许多那么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会成为你的敲门砖,让你更容易认识其他行业的朋友们,也更容易从他们那里学到关于生物科学研究之外的世界。聊天,也许会是你从自己研究的具体科学问题抬头四望、理解这个世界的入口。接下来,你也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机会去看看这个世界。校内社团?实习?暑期实践?短期的考察和调研?我相信,只要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你应该能找到慢慢找到适合你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式,在做好研究的同时,更好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03、开始你的生活说完了研究和职业,最后简单聊聊生活。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讨论过,出国读博士,可能特别大的一点收获不是研究、而是生活方面的:相比国内三点一线的典型学生生活方式,一般而言出国读书的你会有更高的奖学金收入、需要独立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会有车和更大的活动范围、休闲娱乐的时间也会多一点——这就意味着你会像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在20出头的时候开始独立生活。而你留在国内读书的同学们,可能要晚上五年才能真正离开校园,离开宿舍-食堂-实验室的三点一线,开始为怎么安排一日三餐和打发周末发愁。大家可能都从各种媒介里看到过对博士群体的嘲笑——而这些嘲笑几乎都和博士们的生活能力相关:走大街上迷路找不到家啊、不会洗衣服只能反过来穿啊、谈恋爱几句话就开始谈研究课题啊、买东西不会讨价还价被宰啊……作为一名光荣的博士,我自己很反感这样给一个群体(而且是对这个世界的未来负有责任的高大上群体)扣帽子吐口水的行为。但是反过来我也觉得,这也是一个提醒,博士这五年确实是一个好好开始独立生活的机会。比如,每个月不多的工资奖学金怎么安排,结余的话应该花在哪里;所在的城市有什么样的风情和特点,有没有时间细细品味;和好朋友喜欢聊什么样的话题,怎么安排在一起的周末?再说的大点儿,你希望未来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思考着什么样的问题,在哪里和谁在做什么样的工作?你期待你的另一半长什么模样,你喜欢和她/他一起做什么样的事情?你觉得这个世界在未来会变得如何,你又愿不愿意为这样的未来而努力,以及振臂高呼?抱歉,也许我过于感性。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有不一样的精彩,没有人应该妄加指点。我衷心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博士生,都能度过学业硕果累累的五年,用心看世界的五年,和拥有不一样精彩的五年。

佐藤

不看培养方案读博士——自行规划博士研究经历

《Nature Brief》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对博士项目的自行规划建议。在文章中,提出了5个对于博士规划的要点,分别是:尽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Start early to create an interesting topic)写一份令自己感到满意的课题规划书(Write a catchy proposal)选择就读的地点,并熟悉一下当地的行政需求(Choose a location, and get familiar with administrative requirements)寻找合适的指导者(Find the right supervisors)申请项目基金时,不要死吊在一棵树上(Do not bet on a single horse when applying for funds)在《Nature》2019年11月26日刊发的相关文章《PhD students in China report misery and hope》中,有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学生对他们博士生涯的满意程度,比国外学生的满意程度更小,而且也更加失望。事实上,有些博士生的研究生涯并不那么美好。在《Nature》2019年11月13日刊发的文章中,报道了有关于 Marina Kovaevi 的研究历程。首先,她从医药化学转向计算化学,而且还更换了研究地点。其次,她在完成研究的同时,兼职工作以满足学费需求。更不用说,长时间在实验室里的工作。由此看来,上述五点是对自己博士规划的重要方面。总结下来,规划的重点也就是两个方面:课题和基金。自然,对于课题的规划越是详细细致越好。而在申请项目基金时,应当看清申请项目的基金要求,选择适合自己又能够完成的课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博士研究项目。相关信息来源:《Nature》2020年1月31日刊发的文章《Design your own doctoral project》doi: 10.1038/d41586-020-00268-1《Nature》2019年11月26日刊发的文章《PhD students in China report misery and hope》doi: 10.1038/d41586-019-03631-z《Nature》2019年11月13日刊发的文章《PhDs: the tortuous truth》doi: 10.1038/d41586-019-03459-7

必持其名

你若打算读博,从读研阶段做好这6项准备很有必要!

来源:募格课堂,作者:张晓报,教育学博士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就学术之路而言,从一个长时间段去考虑个人学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选择一个可以长期做下去的研究主题,而不是做完硕、博士论文之后就没必要再做了,于是不得已重新耗费巨大的精力再去找一个“山头”。然而,一个人有规划意识并不容易,特别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现在很多大学生考研。据央视网消息,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51万,再创历史新高。在这其中,又有很多人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根据2019年全国各大院校公布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信息中所出示的招生人数统计,2019年全国各大院校博士招生人数仅大约在7.5人至8万人左右,可见难度之大。在这群考研、读研乃至硕士毕业的学生当中,还有很多人并非在一开始就有读博的想法,或者围绕读博的目标去做相应的准备。等到真正想读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或者没有足够的条件胜出。成功是送给有准备的人。凡是学业、事业成功者,都离不开很强的规划意识。那么如果打算读博,你该如何考研和读研,从而为考博打好坚实的基础呢?下面我将以自己和同学的亲身经历以及本人的研究,给大家提出以下六点建议。1.考研报考高水平院校或科研机构,最好有博士点 要想拥有一个好的平台,受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教育,就要选择一个高水平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去读研。这个时候再去考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博士生,无疑就比那些在一般大学读研的研究生更有优势。“标签效应”告诉我们,有时候不仅在于你是谁,而且在于你身上贴着怎样的“标签”。“985”、“211”大学的研究生,本身就是对你实力和水平的证明。这个时代,高校鄙视链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同样有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的研究生考博,除非后者特别优秀,不然院校和导师心中的天平自然而然倾向于前者。再者,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读研时本院系就有博士点,想读博完全就可以考自家的,无疑就能得“地利”、“人和”之势:命题,可能是课上老师们讲过的;面试,都是自己平时的老师;考试的地方,都是平时上课、听讲座的地方,实在再熟悉不过。再者,人心都是肉长的,除非某个学生特别差劲,否则谁不向着自己的学生呢!2.慎重选择导师,最好是博导 读研有很多目的,如果想读博并计划未来走学术之路,在考察导师的人品和责任感基础上,最好选择一个学术水平高、在学界有影响力的导师。导师水平高,一直在做科研,才有足够的能力去指导你,也能够给你提供科研锻炼的机会。学术能力就在这平时的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导师在学界有影响力,一方面可以间接证明你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你考博时给你有分量的推荐。比如我的博导之所以招我,主要就是看我硕导的面子。导师最好是博导。一来,能评上博导的,一般学术水平、学术成就相对更高。二来,考博时还可以直接报自己的硕导,这个时候就多了一条途径。而且,如果硕导答应接收,那基本上问题就不大了,这比考其他单位保险的多。当然,有些研究生志向远大,当然可以考去更好的单位、跟随更有水平的导师。3.与导师处理好关系,表达读博意愿 不管是否读博,都应与导师处理好关系。但如果读博,更要对此引起重视,毕竟像上一部分硕导所能为你提供的有力支持,是需要建立在你们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你一定的学术实力和学术潜质基础上的。都是成年人,你要问问自己:这么好的机会,凭什么要给你?如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尊重无疑是首要的,见面有称呼,收到信息有回应,让你做事有反馈。其次,要拿出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足够的努力。如果只知道溜须拍马,却不务正业,肯定是不受导师喜欢的。三是对于老师布置的课题研究等任务要积极参与,不要当做负担,因为这既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是跟导师相处的机会。四是师门活动积极参加,主动做下服务性的工作。表达读博意愿,是指当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后要跟导师进行表达,请他指导。一般而言,志于学术的导师对门下的研究生考博都很高兴和支持。所以,当他们知道你想考博以后,往往会主动为你设计,看你还差什么条件,积极为你创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表现出你足够坚定的学术志向、努力向学的行动以及谦虚求教的态度。否则,导师们不会白白浪费实践和精力在你身上。4.读研期间安心学术,多发高水平论文 如果未来打算走学术之路,读研期间就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术之上,在专业上多下工夫,多读书,多实践,同时踏踏实实做些研究,多发几篇高水平论文,这就为未来的考博、读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我考博面试时,院里要求做一场学术报告,一同考博的一个女生在PPT上晒出了满满一页已发表的论文标题,实在令人惊讶。这个时候,有什么理由不上呢?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不再实行统考这种方式招博士生,而是实行申请-考核制,这个时候重点看的其实就是你的科研履历,尤其是参与过的课题、发表过的论文。这个时候是否能够胜出,直接取决于你读研期间的努力。什么东西都没有,又没有真才实学,说白了就是异想天开,太不拿考博当回事了。5.用心做好硕士论文,及时整理发表之所以强调硕士论文,一来考博时这一般是硬性提交的材料之一,报考单位和导师会查看,借此来衡量你的学术水平。二来对于硕士在读期间没有考上博士的同学来说,硕士论文是进一步发表论文的重要来源。也就是说,如果你论文比较少,或者还想再多点份量,你可以把硕士论文整理成一篇甚至拆分为多篇期刊论文去发表。硕士论文花了很多工夫,所以一般质量不错,可以发一个好点的刊物。但是要注意及时整理,因为硕士论文在毕业后很快就会被知网收录,而论文投出去之后,编辑部第一关就是查重,这个时候你投出去的期刊论文就会跟你自己的硕士论文重复,直接就会pass掉(虽然很不合理)。所以,想考博的研究生一定要抓紧时间处理硕士论文,千万不要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资源,毕竟对很多研究生而言,重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是很难的。6.熟知读博路径,充分利用自身特殊性 如果确定考博,要明白读博具体有哪些路径,并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性,增加自身的优势和考上的几率。从学位类型来说,有学术型博士和专业博士。相对而言,学术性博士含金量更高,社会认可度也更高,一般不要求工作经历和行政级别,有奖学金(一般可免学费,同时还有补助)。专业博士与此相反,比如教育博士,厦门大学要求报考者是高校管理人员,且有5年以上高等学校管理全职工作经历(至2020年8月工作满5年),全程学费(包括课程、培养及论文指导)共计12万元。从招生方式来说,有普通招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等等。从考试方式来说,有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和统考。统考科目是三门,一门外语加两门专业课。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其他方式不能说就不考试,即使是申请-考核制往往也会安排一定的专业笔试。所以,专业学习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觉得发了几篇论文就万事大吉了。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性是指看自己与其他人有何不同,自己身上有的是别人没有的。比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是:1.报考人员须为在编在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骨干。报考人员需经所在学校思政(或党务)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2.截至报名之日应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或党务工作满3年,且具有硕士学位,有2名具有相关学科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本科、硕士所学专业不受限制。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4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报考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然而,优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时候只能看自己相对而言哪方面更擅长。比如,面对更看重标签和成果的申请-考核制,如果你本硕就读的学校一般,也没有像样的成果,还是选择报考实行统考的院校为佳,至少你会有考试的机会!

墓志铭

博士生如何选题和规划学术生涯?

It is supposed to be hard, otherwise it’s not worth it.——Jing Zhou关于作者:Jing Zhou is Mary Gibbs Jones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nd an 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Her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声明】本文分享内容已获得Jing Zhou教授口头允许。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参会者笔记和个人理解,若分享人理解有误,不代表Pror.Zhou本人立场。写在前面这篇文章,我们不谈统计。我们说说研究。2017年9月1日,我开始了自己的博士生涯,尽管有好多人谈论博士课题的重要性。我却怀有一种宿命论,觉得“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行。所以当时联系导师,第一选择联系了Wilmar。遗憾的是,他要退休了,把我推荐给了我现在的导师Toon,结果很快就定了下来。即便后来得知荷兰还有其他教授,如Bakker, Demerouti等人,依然选择了现在的导师。而关于研究课题,其实那个时候我对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一无所知,觉得选什么都关系不大,博士无非是方法和思维的训练,任何课题都可以做。研究无非是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写作,发表文章。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发点……至于课题什么,以后还可以选择嘛。真的是什么都可以做吗?一个领域里有那么多课题,似乎随便一个概念都可以写出成千上百的文章。到底要怎么选呢?是集中在一个领域进行深耕,还是研究一个领域当前的“热点”赶潮流?如果集中一个领域,研究了一生发现自己的研究是行不通的,或者最后才发现根本没有一点价值,那岂不是比悲惨世界还悲催……或者你可以一直追赶潮流,潮流在变,你当然可以有很多问题去做,可是到头来没有人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你根本没有research identity。你的研究者id都没有(不可否认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那发很多文章的意义在哪?这里涉及到三个核心问题:其一,如何选择博士课题;其二,如何经营你的研究生涯;其三,如何选择一个领域。直到参加Jing Zhou教授的workshop 之前,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这几个问题。更多的是秉持一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念头,花了一些时间在统计方法上(各种复杂模型,统计软件,R, Mplus,英语)。但这一切最终目的是做好研究,使研究产生更大影响(俗气一点讲就是发顶刊)。但是研究本身却没有真正思考过,舍本逐末无疑了……Jing Zhou教授研究creativity。毫不夸张的讲,她是这个领域里当之无愧的top学者之一,粗略搜索,已发表 JOM( 5), JAP(11), AMJ (7),谷歌学术引用超过21000+。在两天的workshop里真正讲自己研究的时间5%都不到,更多是结合研究超越了研究本身,分享作为一个研究者,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选择一个研究领域。澄清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怎么去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不管是博士课题或者一个独立的研究,什么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有哪些标准去判断?2.如果决定了一生都做研究,那么如何建立你的研究者身份?3.如何选择一个领域,避免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考一下你研究课题的“前世今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未来几十年是不是还可以做下去?一、如何选择博士课题或研究课题?有人说一个人的博士论文,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最重要的作品。选择一个研究问题的历程,也就是趋向创造性的历程。创新也就是产生新颖(novel)且有用(useful)的idea.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有趣的interesting “有趣的文章万里挑一……”可行的feasible新颖的novel重要的important而要产生这样的idea 你需要:相关领域的知识。技巧和策略Skills & Strategic。动机Motivation : Intrinsic & Extrinsic1.1 获取相关领域知识为了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需要大量阅读Read widely。不仅仅是专业的期刊文章,新闻,杂志,其它领域的期刊文章,社会科学/经济/历史。阅读的时候set a goal, 阅读要有一定目的性,比如读其它领域文章时候,设定一个目标,至少发现三个有关的概念可以用到你自己的领域。批判性的阅读Read critically;广泛的阅读Read widely。1.2 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 and strategies.1.3 MotivationReally need to be really good: find something you really care about.动机Motivation: 一句话就是选择你所爱Do what you love,毕竟搞研究一不小心就搞了大半辈子。Jing去读博士的那一年收到offer的有八个博士(其实往年也会发那么多offer,只不过不是每一个拿到offer的都会去),她那一届入学的人很多,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陆陆续续的quit掉了,只剩下3人。用一句玩笑话说,最容易打的乐器就是退堂鼓了,不难想象很多博士生在读的时候也会无数次萌生出quit 的想法,但是也许再坚持一下就又柳暗花明了,周老师的建议是当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至少再坚持一天,哪怕是明天再quit。如果你想放弃了,告诉自己I might quit it tomorrow:It is supposed to be hard, otherwise it’s not worth it.二、如何选择研究课题?2.1 错误的选题思路:试图找一个调节变量Try to find a moderator;试图换一个研究水平,比如前人研究都是在某一水平,检验跨层或多水平Cross-level;试图找一个前人没有研究过的;很多人在论文里写到为什么要做某个研究,是说没有人研究过……“那还没有人研究过鞋子尺码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呢……hmm说不定很值得研究一下”有个Research gap。但这你需要论证(Need to justify),why this is important, what do we know, and what don’t we know; Try not to use the gap negative reaction; 不是所有的gap都需要你去填坑……;比如AMJ 一个reviewer说来源:(Grant & Pollock, 2011)2.2 选择研究课题的标准2.2.1 Is it new?Novelty, the storyline should be new, but should be based on existing knowledge, not totally, new; 她的一个研究显示人们其实相比完全新的东西,更愿意接受已有产品的更新物。比如手机等。所以,在提出新概念等等,选用一些已有的变量等等,这会让reviewer和读者更容易接受。2.2.2 是否重要?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in a particular topic area and why?What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should be asked regards a particular research issue?2.2.3 是不是有趣?什么是有趣的研究?有趣的研究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们的一些assumption。...deny certain assumptions of their audience…a new theory will be noticed only when it denies an assumption.比如通常任务工作压力都是有害的,2000年的时候有研究者提出了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 模型,认为挑战性压力源有积极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人们关于压力的一些观念。一些例子:Amabil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Flynn, Francis J., and Barry M. Staw. "Lend me your wallets: The effect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on external support for an organ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5.4 (2004): 309-330.Hack (2009) Making the best of a bad situation is not enough. JOB.2.3 选题的过程2.3.1 选择一个好的领域都说炒股的时候要选对进的时机,结合周老师的经历来看,做科研也是一样。Jing的第一篇creativity发表在1998年,纵观创造力的研究历史,这个时机是创造力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从这时候开始,创造力的研究才开始喷薄而出,成指数增长。另外一个背景是,当时互联网刚开始兴起,一场时代的巨变正在悄然发生,组织形态以及工作生产方式都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创造力在企业发展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见,敏锐而准确的把握时代发展动向,瞄定一个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是多么的重要(怎么选见下文)。这一点杨振宁院士也强调过:“这么多年我看到了成千个研究生,很多都非常优秀,可是十年以后他们得了博士学位再看,有的人非常成功,有的人非常不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些人的本事差了这么多,得到过博士学位的人通常本事都还不坏的;也不是因为有的人努力,有的人不努力。主要是有人走对了方向,要是走到一个强弩之末的方向上,那就没有办法的,而且越走越不容易走出来,要换一个方向不容易,继续做那就走成了最不幸的一个人。”2.3.2 创造你自己的学术生涯道路周老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博士生一定要把自己的博士课题作为自己的事业。很多同学可能认为博士期间要受老板,毕业压力,就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并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课题,就想着先毕业以后再说,但是事实是博士课题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也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要把学术作为终身事业,就要把眼光放长远,想一想现在做的研究十年二十年以后可以做什么,尤其是如果想在学术圈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一定要深耕于某一个领域,那么不妨就从现在开始想好做好。最主要是建立职业认同,和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职业身份。记得导师说过,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上发过5-6篇文章,别人也就知道你是做什么什么的了。三、具体措施:如何发掘新的有趣的课题前两部分是从长远规划,但在实际进行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权衡取舍。带着你的研究idea, 具体分析,查看你能否对这个领域带来新的启发。3.1 选择领域(Field)当你有了研究课题的时候,那么你选择到底是哪个领域?你的研究领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周老师认为识别新的概念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真的是新概念,那么很难做到完美。比如在她的领域,关于创新其实有很多概念,但是提出创新就是产生有用且新颖的想法。这个新的概念既要准确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去识别新的概念呢,有两个方法:从现象出发,Identify phenomenon: looking back travel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al world, have a hobby to reading。这也就是为什么周老师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不少博士生包括学者倾向于只关注自己领域,绝大部分的时间也是用在做自己的研究上,用我小老板的一个词叫做over-committed。而周老师强调兴趣可以帮助博士生建立学术以外的社交圈,更有机会去接触到新鲜有趣的现象。周老师本身也是如此,喜欢打网球也喜欢广泛阅读,当我说到可以培养瑜伽作为爱好时,周老师立马否决说,那是中老年以上的人才应该选的运动,太有趣了。借鉴其他领域,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很多理论与概念就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过来的。完全构造一个新的概念是很难的,而从其他领域巧妙的转接过来会相对容易一些,也更容易理解。在做研究时也是一样,要做新的东西,但又不能完全是新的,完全新的东西对audience来说会很陌生,自然也更加难以接受。怎么样写一篇好文章?从自己的领域找五篇标杆论文(anchor),在自己研究设计/写作时予以认真思考,这些文章的优势。比如统计方法,尤其是一些比较前沿的复杂模型。那么什么样的论文可以叫做标杆论文呢?内容质量高,介绍了什么理论,又是如何frame理论的。实证研究是如何开展和表述的。Writing style,好的学者往往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每一部分如何structure都可以借鉴学习,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3.2 你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ap the field怎样知道自己领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Forest and treeSource:Google由于毕业压力,很多博士都想着怎么快速完成自己的课题,怎样发更多的文章,早点毕业,找一个好的教职或者博士后,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盯着眼下的路往前走就会不知道将去往何方,所以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想一想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还可以做什么。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画forest and tree,tree是当前正在做的研究(present),而forest是整个森林,是已经做完的研究和以后还可以做的研究。我们在workshop上是这样做的,你不妨也拿出纸笔一起来画一画,想一想你现在做的领域是从何发展而来,怎么兴起的,已经做了哪些研究,未来可能有哪些发展方向,你现在做什么,十年二十年以后可以做什么?这样就可以从当前研究的box里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统观全局。写在后面周老师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种树人,她深耕在creativity这个领域,除了自己不断的发展ideas带动这个领域的发展,还广泛播种,为想进入这一领域的学者学生指明方向,源源不断的带来新的研究可能性,与此同时,她还广泛地和其他学生学者进行合作,为这一领域的发展不断地开枝散叶。她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种树人,你发现了吗?当你读完这篇文章时,希望已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你的心上,当你在选择博士课题或者自己研究领域的时候,能够认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好的研究?有趣/新颖/重要/可行建立好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了解自己领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选好领域最后,祝每一个研究者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成。来源:荷兰心理统计联盟 作者:Jing Zhou

囧哥们

浙江大学教授:如何规划自己的博士五年生活?

本文来源:清华研读间 作者:王立铭,浙大教授经常有学生问我:「博士五年,我该怎么过?」我认为,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给分很高的论述题。你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吗?你不都已经说过了,读博士的目标是为了给未来的科学研究职业做准备,那读博士期间我不就是低头工作,多做研究,发表更多更好的学术论文就行了吗?还真的没有这么简单。攻读博士可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五年,占据了现代人寿命的百分之三四,工作寿命的十分之一二,这个数字想想有没有让你发根直竖?比如说吧,如果五年博士你的目标就是论文论文论文,而且是在最好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拿我们生物领域来说,你想到的大概是CNS=细胞+自然+科学杂志),于是你努力工作,并且成功在《自然》发表了你的论文,听起来不错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五年你的收获仅此而已,那也就意味着你漫长一生的价值,也能以此类推地用十几篇论文的价值来衡量。你愿不愿意自己一生的全部价值就是十几篇论文?至少我是不愿意的——我尽管大概这辈子也发不了几篇《自然》,我仍然认为自己的一生可以丰富多彩摇曳生姿,绝对超过一小叠论文的价值。因此,我觉得博士五年,你应该过的更有内容。01安排你的研究当然,博士五年,科学研究的分量自然还是重中之重。保守估计,这五年里至少一半儿以上的时间、七成的逻辑思维和九成感情都会投入在你的博士研究里。但是你有想过做什么样的研究,怎么做,在五年里取得什么样的进步和收获没?在这里,隆重介绍给大家一张图。这张图来自著名的系统生物学家Uri Alon在2009年《分子细胞》杂志(Molecular Cell)发表的一篇文章《如何选择一个好的科学问题》(How to choose a good scientific problem)。这张图的核心思想是,把科学问题按照两个维度分类:可行性(也就是难易)和科学兴趣(也就是知识收获的大小)。按照两个维度划分后,我们可以立刻得到四种潜在的科学问题:简单但是收获小(所谓唾手可得的「low hanging fruit」),简单但是收获大,困难同时收获大、困难同时收获小。而我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尽量避免做困难同时也没有什么收获的科学项目。这听起来似乎不证自明,但至少在生物学研究里,我见过很多人有一种下意识的感觉:困难的研究=重要的研究。一个实验过程繁琐、或者需要极其精巧的手艺、或者消耗大量的时间,我们往往会有一个错觉:把它做出来就能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而从这张图里我们就能马上明白,难度和收获其实是互不相关的两个因素。而根据这张图稍加修改,我觉得可以用来指导博士研究五年时间内的研究规划:刚开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应该从简单但是收获小的科学问题开始做;之后慢慢过渡到仍然比较简单、但是知识收获更大的科学问题;而那些难度较大、同时伴随着重要知识积累的科学问题,可能更适合留给没有毕业压力的高年级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什么这么说?难度低收获小的研究课题容易上手、而且更容易有阶段性的进展,在我看来这样的科学问题会给「见习」科学家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练手、迅速得到反馈、并积累自信心的机会。同时,在国内的大多数研究机构,博士生毕业拿学位是有明确的发表论文的要求的(生物专业的学生通常还会有对杂志影响因子的硬性要求——一条我很反对但却必须忍受的要求)。一个难度低、收获小的课题,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入学不长时间内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至少解决毕业的后顾之忧。我始终认为,科学研究是自由探索的事业,背负着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是做不好研究的。我宁可我的学生们,可以在不用顾及毕业压力的条件下,凭着单纯的好奇心、兴趣和刨根问底的热情去做他们的博士论文研究。图源:千库网当然更进一步的,我相信任何一个有志于科学研究事业的博士生,都不会满足于这样打打擦边球、做点边角料的研究。因此练手热身之后,顺理成章的,你应该开始追逐更大的科学问题、更重要的科学发现、更深入的探索。而在这个阶段,我觉得也正是博士生开始形成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风格的阶段。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说过,科学研究的美妙之处在于你永远无法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衡量她的精彩和意义。那么对于你——一个博士研究生来说,什么样的研究才「有趣」,才「有意义」,才更适合你自己呢?你是更喜欢动手还是喜欢分析?喜欢观察偶然现象还是喜欢定量研究?是喜欢为理论补上最后一块缺环,还是干脆开辟一个新战场?当然,这个阶段的博士生大概还没有能力完全掌控自己的研究课题,仍然需要导师大量的输入和帮助。但是我相信你的研究必定会开始带有你的「个人印记」。从某个具体实验的安排,到实验逻辑链条的设计,到发现的总结和提炼,你应该试着开始有自己的思路。而等你真正经历过完整的科学研究程序(这一般包括试探性研究——系统研究——分析数据——总结发现——撰写论文——投稿并发表的过程),也开始慢慢体会科学发现的美好和激动,那么接下来,你要做的也许是开始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问题和领域了——而她往往位于那块难度较大、但是收获也很大的象限。大家从各路媒体里可能听过一个词儿叫「蓝海」,其实说的正是这个意思。道理也很简单,作为新一代的科学家和未来的独立研究者,你需要的是一个充满未知问题、竞争不是那么激烈、能让你深入探索许多年的研究领域,而这样的领域一定是比较困难的——要是不困难早就被别人研究出来了好不好?这里再总结一下,我觉得博士研究生最理想的研究规划应该是:一个有趣容易上手的课题初窥门径积累信心;一个深入的研究问题真正做出科学发现并形成个人的风格;然后开始在更困难的科学问题蓝海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当然,这样的描述也许太理想化了。毕竟五年时间对于很多实验学科来说不算短也不算长,能不能真的走完这三个步骤谁也无法预料。但是即便在五年博士之外,我想这样的三段论,可能也会对你规划科学研究之路有所帮助吧。02规划你的职业还是那句话,博士五年是段不短的时光,你肯定不希望这五年时光的意义可以用几页论文来称量。五年博士毕业之后,除了留下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你也应该努力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努力让你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在研究之外,你需要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而对于埋头研究的博士们来说,我觉得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可能是「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话是不是听起来太玄乎了?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吧。过去两三年里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问我碰到的生物专业大学生/研究生们,毕业以后想做什么工作。很多人会说「继续做研究」,也有很多人会说「不想做研究了,想找个工作」。然后我就会继续,如果你想做研究,那么毕业要做什么才能让你找到一个独立研究的职位?或者如果你不想做研究,那么你心目中的工作是什么样的?然后我听到的答案就开始很有趣了……我发现很多立志要「做研究」的学生,也并不十分清楚在今天的科研环境里,想要在一流研究机构求职需要什么样的准备:要到哪里做博士后训练?需要怎么规划自己的研究和论文发表?需不需要考虑研究经费?如何建立人脉和寻找合作者?怎样撰写未来研究计划?等等等等。而那些想要离开学术圈的同学们的知识可能就更欠缺。比如很多同学会说,哦我不想做研究了,那我就去药厂做销售吧(或者一个很常见的相反的回答是,我不想做销售,那我就还是做研发吧)。图源:pixabay换句话说,在这些同学们心里,对产业界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粗糙的:一家药厂大概就只有两个部门,研发部门负责制造药,销售部门负责卖药挣钱(那么在药厂的生产/市场/质量/采购/物流/法务/商务拓展/政府关系/医学事务/人力资源/环境健康/厂区维护等部门工作的同学情何以堪?)。所以说,有很多博士毕业的同学们,其实并不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志于科学研究事业的同学们,也许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了如指掌,对相关进展如数家珍,但是很可能完全不知道怎样才能发展自己的科学研究职业,怎样做准备,怎么求职,怎么运行自己的实验室,怎么带学生。想要离开学术界的同学们,也有大概率完全不了解哪怕是和自己专业很相近的产业界的基本逻辑和事实,不知道产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而且这还是最基本、最接近博士生们自身利益的「世界」呢。在你的关注圈之外,你是不是知道当下各个学科的热点领域是什么?你知不知道世界上哪里正在孕育着激动人心的科学大事件?是否知道为什么今年夏天水漫武汉三镇?特朗普成为共和党候选人和英国脱欧意味着什么?有没有关心过国内空气和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情况,关于当下热议的教育和医疗困境有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这个热闹的世界其实离你并不遥远,你不想快要30岁了还对她一无所知吧?你也许会说,这些我都关心啊!可是我的本职工作还是做好研究,我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没有渠道去更深入的理解这些问题啊。那么这里我再按照惯例,给出一条有操作性的建议:聊天。理工科博士生,是非常容易和不同背景和行业的人进入聊天模式的。这个和你是不是内向外向无关,和你做的研究是高大上或者接地气无关。破解之道在于人人都有的那份好奇心。就说我们学生物的同学吧。其实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你从大学开始的专业积累,哪怕在你自己看来多么平淡无奇,对于很多很多外行的朋友来说都很新鲜有意义?从小番茄(圣女果)是不是转基因,感冒要不要吃抗生素,寨卡病毒对里约奥运的影响或者火星上是不是有外星人,我们学生物的知识面其实比我们知道的要广得多,尤其是和其他背景的人比起来,也许多那么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会成为你的敲门砖,让你更容易认识其他行业的朋友们,也更容易从他们那里学到关于生物科学研究之外的世界。聊天,也许会是你从自己研究的具体科学问题抬头四望、理解这个世界的入口。接下来,你也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机会去看看这个世界。校内社团?实习?暑期实践?短期的考察和调研?我相信,只要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你应该能找到慢慢找到适合你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式,在做好研究的同时,更好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03开始你的生活说完了研究和职业,最后简单聊聊生活。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讨论过,出国读博士,可能特别大的一点收获不是研究、而是生活方面的:相比国内三点一线的典型学生生活方式,一般而言出国读书的你会有更高的奖学金收入、需要独立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会有车和更大的活动范围、休闲娱乐的时间也会多一点——这就意味着你会像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在20出头的时候开始独立生活。而你留在国内读书的同学们,可能要晚上五年才能真正离开校园,离开宿舍-食堂-实验室的三点一线,开始为怎么安排一日三餐和打发周末发愁。大家可能都从各种媒介里看到过对博士群体的嘲笑——而这些嘲笑几乎都和博士们的生活能力相关:走大街上迷路找不到家啊、不会洗衣服只能反过来穿啊、谈恋爱几句话就开始谈研究课题啊、买东西不会讨价还价被宰啊……作为一名光荣的博士,我自己很反感这样给一个群体(而且是对这个世界的未来负有责任的高大上群体)扣帽子吐口水的行为。但是反过来我也觉得,这也是一个提醒,博士这五年确实是一个好好开始独立生活的机会。比如,每个月不多的工资奖学金怎么安排,结余的话应该花在哪里;所在的城市有什么样的风情和特点,有没有时间细细品味;和好朋友喜欢聊什么样的话题,怎么安排在一起的周末?再说的大点儿,你希望未来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思考着什么样的问题,在哪里和谁在做什么样的工作?你期待你的另一半长什么模样,你喜欢和她/他一起做什么样的事情?你觉得这个世界在未来会变得如何,你又愿不愿意为这样的未来而努力,以及振臂高呼?抱歉,也许我过于感性。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有不一样的精彩,没有人应该妄加指点。我衷心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博士生,都能度过学业硕果累累的五年,用心看世界的五年,和拥有不一样精彩的五年。

采葛

清华大学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18~2019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基本要求。该文件于1983年成为学校一级制度,此后历经九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是2014年。2014年以来,清华大学先后召开了第24次和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博士生教育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高度的体现。清华大学还先后成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推动了一系列涉及博士生培养的改革举措,原《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和要求已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2016年7月,学校将《规定》的修订工作列入《制度建设五年任务分解方案(2016-2020年)》,2017年1月正式启动修订。本次修订历时两年多,恰好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快速发展完善的时期,学校及时学习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和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要求,并贯彻落实到《规定》修订工作中。学校还开展了广泛的院系调研和师生讨论,组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系师生代表、相关部处负责人等征求意见会10余场。因此,本次修订的《规定》凝聚了学校广大师生的最大共识,集中体现了学校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培养目标清华大学“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将价值塑造作为第一要务,以立德为出发点,以树人为落脚点,培养把个人追求融入社会进步主流的时代新人。《规定》的修订遵循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教育理念,将博士生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博士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博士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同时,增加了“学风严谨”、“身心健康”等要求,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和传承学校重视学风和体育的优良传统。完善学术评价,激励原创研究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和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文件,克服“五唯”倾向。原《规定》要求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因此被列入清华大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需要首批修订的文件。修订后的《规定》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一方面,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突破学科界限,推动交叉创新近年来,清华大学加快推进博士生学科交叉培养,既支持医工交叉等基于师生学术兴趣自发开展的交叉培养,也重点建设了一批学科交叉博士学位项目。2018年,学校修订通过了试行三年的《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工作办法》,理顺了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机制。为与之衔接,《规定》修订时进一步完善了学科交叉博士生的培养要求。此类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可突破现有学科培养方案框架,在学位课程基本符合主修学科(申请学位的学科)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选修所涉其他学科的课程和培养环节”。在给予灵活性的同时,加强培养过程把关,要求在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环节聘请所涉其他学科专家参加。引导学术就业,促进全面发展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明确了博士生教育“着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博士生面向学术前沿开展原创性研究,毕业后到主流的学术科研机构就业”。基于这一导向,新的《规定》鼓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修或选修的博士生教学实践环节(担任助教等),通过在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博士生未来从事高校教职的胜任能力。同时,支持博士生在获得指导教师同意时,“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技能,例如参加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学术与职业发展能力提升项目。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退出2014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高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清华大学各学科和院系在博士生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关键培养环节质量把关方面已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新的《规定》要求“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执行博士生分流与退出。规范体例术语,适应综合改革2017年起,清华大学加强了规章制度规范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规定》在修订过程中按照新的体例要求,采用条文式表述,分八章二十六条。此外,学校综合改革的推进也使得《规定》中部分术语不再适用。例如,2016年起学校全面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因此有关博士生选拔方式的表述由“参加全校组织统一入学考试的普博生”修订为“经普通招考录取的普博生”;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后,教研系列的副教授、助理教授均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因此有关资格考试委员会成员的表述由“三至五位教授”修订为“三至五位博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新《规定》发布后,由在学研究生构成的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调研了博士生同学的反馈。被调研同学表示,新《规定》不再由学校统一规定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要求,而是由不同学科分别制定更能反映本学科博士生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的要求,这不仅能够促进博士生更从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要求导致的科研浮躁和学术不端现象的滋生。在普遍支持《规定》修订的理念的同时,同学们也期待各学科和院系尽快出台实施细则,继续保持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高标准。新的《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工作,新的培养方案将从2019级博士生开始执行。为配合新《规定》的实施,目前学校已经启动相关配套文件的修订工作,特别是各学科博士生学术创新成果的要求,配套文件预计从2019级博士生同步实施。来源: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事若不成

北大博士分享:如何计划博士学位论文相关工作并把控进度?

博士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博士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博士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体现了作者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进展。而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既是对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研究工作的深化与升华。北京大学每年评出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鼓励博士生锐意创新、勇攀高峰。多年来,优博获奖者中涌现出了朴世龙、段慧玲、黄罡、黄岩谊等诸多优秀的年轻学者。为了帮助准备或正在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的同学们解锁优博“创作秘籍”,研究生院官微开设“优博优享”,精选部分2019优博作者的研究和写作经验以飨读者。愿其成为你论文写作漫漫长路的点点星光,给你带来些许灵感与光亮。本期分享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何林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关重要,其中,合理地规划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可以很好地提高论文写作的效率。在此,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分享自己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1、提早准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大概需要1-2个月的时间,由于博士学位论文在答辩前都需要盲审,而盲审的时间一般是1-2个月不等,所以我认为从毕业前一年的12月份左右开始准备比较合适。在论文准备初期,一定要与导师沟通。导师都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导的学生也不止一个,所以我们学生一定要积极主动。在与导师讨论之前,自己要先想好中心方向,有基本的思路和框架,这样讨论时才更有针对性,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2、全面计划为使论文的撰写能够顺利,对论文的总体结构和撰写内容做比较好的规划和安排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确定好论文的中心方向后,列出撰写大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大家可以在写论文前,研读学长的博士学位论文,学习他们的撰写大纲和写作规范。我的习惯是画一张这样条理清晰、枝干明确的图,先写下自己的题目,然后写下各章节的名称,每一章节进一步展开为重要组成部分,各部分可以再细分成相关的小标题。这样“化整为零”,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路会更加清晰,也会更清楚目前的进度以及接下来的写作方向。3、由易到难我个人认为,写作是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的,一般是到后面越写越顺,所以撰写的顺序应是先易后难。写作伊始,我选择的是从难度最低且最易上手的实验方法部分入手。这些内容虽然琐碎,可是写起来却可以就事论事,直接简单,也不需要华丽优美的文字,或者深奥复杂的逻辑思考。所谓“万事开头难”,能够找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入手,有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这对论文写作的坚持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接下来,我选择的是撰写实验结果部分,因为在撰写学位论文时,大部分实验都已完成,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和研究结果都已明确,所以在整理这部分内容时,我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实验结果部分的数据、图表比较多,需要我们认真仔细地整理和对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我最后写的是论文综述部分。当我与导师讨论确定综述的内容之后,我已经列好综述包括的几部分内容,在撰写论文其他部分的过程中,我会十分注意积累,收集综述所需要的文献和素材,并将其全部整理到一个文件夹中。经过前期的思考和积累,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不仅下笔十分顺畅,插入参考文献也十分轻松,能够很好地避免在此过程中,因为要随时查找文献而导致思路时常被打断的情况。4、连贯写作在撰写论文初稿的过程中,没有必要花费很多时间追求完美,能够继续写就继续写,将格式调整及语言润色等放到最后,这样既能够保证论文写作进度,又能够保持连贯的写作思路。一篇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不是靠其中某个章节取胜,而是总体的写作效果。建议大家合理、平衡地分配时间,写好论文的每一部分。最后,我们需要在论文初稿的基础上,与导师讨论,继续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在修改定稿的过程中尽善尽美。5、持之以恒写作需要形成一种习惯。如果每天都能有规律地写作,每次就可以较为快速地切换到写作状态。学位论文是不适合集中时间突击完成的,因为论文的逻辑要严谨,数据要准确,格式要标准,这些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突击完成不仅会导致身体的疲劳,更会使得论文错误百出。如果条件允许,大家可以每天拿出相对固定的时间来写作,中间不要有特别长时间的中断,每次停笔之时,最好能够记下自己写到哪里,以及接下来要写哪些要点,以免下次写作时遗忘。每天坚持写作是保证效率和质量的最好方式。6、劳逸结合写博士学位论文就像跑一场马拉松,掌握节奏很重要。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规律饮食,同时注意调整,劳逸结合。每个人都有瓶颈期和疲倦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有规律的运动是最有效的放松方式,不仅可以让大脑得到休息,身体也能得到锻炼。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只有有好的身体作为基础,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完成学位论文。以上是我在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感受,供正在或准备撰写论文的学弟学妹们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关工作。来源: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作者:何林

蓼萧

攻读读博士的意义

与本科后直接工作相比,读博无疑是一道窄门,因为要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里把自己限定在生活比较纯粹的学校里,很多人情世故方面的锻炼是缺失的,做的课题研究也是不接地气的,所以很多人自然觉得如果以后确定不做科研的话,花那么大的力气读个博,到底有没有意义?虽然说成年人做事更多的是出于利益考虑,但是不得不说,只关心起点和终点低头赶路,肯定会错过沿途的风景。1. 趁着年轻,有人买单,有机会还是多出去转转该浪的时候浪,该安稳的时候安稳,刚从大学本科毕业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心态是积极向上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一切都保留着很强烈的新鲜感。如果这个时候有个全奖的机会让你去国外深造一下,还是应该接下来出去看看的,出去生活工作几年练练口语,领略下风土人情,关键是还有人买单,何乐而不为呢?很多人因为对于未知和新环境的恐惧,担心自己适应不过来,让他们选择了比较稳妥的国内工作,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信息量很大,每天都在忙碌地学习新的东西。但是一两年之后,发现生活开始变得无聊,开始抱怨,然后尝试跳槽,然后又一个新的循环开始。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这是一个普遍的节奏,生活处处都是围城,得不到都是最好的,但是得到后再好的东西都抵不过时间的消磨。所以在这个的认识的驱使下,我觉得既然生活到处都是围城,那么我就做一些比较耐得住时间消磨选择。与在国内工作相比,出国读博显然新鲜感和挑战性更加充分。2. 圈子和眼界的重要性自从有了朋友圈之后,圈子的重要性无疑完美展现出来了。抛开那些镀金的富二代不说,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出国的同学总体来说应该都还是不错的,有一定水平和竞争力,经过博士这一关的考验,以后不管在工作还是学术上都是有一定发展潜力。跟这群人一起混几年,后面都是能一起嘻嘻哈哈的老铁,是你日后生活和发展的资源。相比较之下,国内工作接触到的人可能更广更杂,但是跟你能打成一片的基本都是和你水平差不多的,比你牛很多的人肯定对你爱你不理,认识也就仅仅是认识,不能平等地有效交流。所以“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所建立起来的友谊语法弥足珍贵。不可否认的是,欧美等国家在制度和科技方面还是领先国内不少身位。马云出去晃了一圈体验到互联网的魅力,于是有了国内如今的巨头阿里巴巴,国外还是有很多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验的,有些东西没有接触过之前觉得神秘莫测,接触过之后发现不过如此,经历多了眼界也就开阔了。内在完善自我认知,外在建立社交网络。要想提升朋友圈的质量,首先你要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眼界,如果越级打怪的挑战机会不要犹豫,挑战越大成长越快。3. 摆脱限制,一步到位我博士毕业两年多了,最近发现一批之前本科后直接工作的朋友又纷纷开始重新回到学校或者在职攻读研究生,学历成为工作上的瓶颈,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唤醒衰老的身体去考试考证。关于这个问题,早在9年前,当我在操场上看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语时,我就在想,工作五十年,我的妈啊,想想都觉得无聊,那我就干脆出国读个博这样就能少工作几年。另外,直接一步到位拿到最高学历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再向你提学历上的事儿。现在回头看之前的推演基本正确,看似简单想法背后的基本逻辑其实就是经济学上的供求关系,奇货可居,物以稀为贵。当时单纯不想工作而做的决定,知行合一,现在看起来这个选择并不坏。4. 结论所以,当你有明确的科研目的而选择去读博,这样的最佳配置当然就很棒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很多人是不确定或者是确定不走学术路线的,如果你对于是选择直接工作还是读博有犹豫时,读博不会是一个坏的选择,当然这里要结合自己的能力还有各方面的情况。在清醒的认识下,勇于把自己放在风口浪尖,趁着年轻去冲击更大的挑战。有时真的是这样,不把自己逼到绝境,真的不知道自己的limit在哪。读博的确是一道窄门,但是从窄门走出去,路会越走越宽。反正又没有规定说,读博一定要做科研,即使去送快递,即使去养猪,你也是一个送快递或者养猪的博士,听起来好像有点凄凉,恰恰相反,这是一样遇过风浪后的豁达和云淡风轻。

喜气洋洋

教育部发文,要求做好2020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防止疫情反弹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各地各招生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健康第一、公平至上、质量为先的要求,在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考虑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等情况,因地因校制宜,自主确定本地本单位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办法,科学设计考核内容,严格考试招生组织管理,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考生咨询服务,强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属地责任和招生单位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切实稳妥做好2020年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有关具体要求按照2019年有关规定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0〕4号)有关精神执行。招生单位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办法须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后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实施,各省(区、市)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方案须报省级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后组织实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要切实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本地区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确保博士研究生招生科学、规范、公平、公正。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