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知道,你经不起博士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多摩

我知道,你经不起博士招生录取制度改革!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中国海洋大学政法学院的桑本谦教授关于法学博士生招生的文章,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沉思。如果法学博士生招生进行改革,我是否还能够顺利的考上博士?在2017年之前我关于法学考博的认识跟很多未经历过考博的人一样,只要自己努力备考,不用靠关系,照样能够脱颖而出。于是乎我按照自己关于法学考博的理解进行复习,进行备考,招生简章上没有明确列明需要提前联系导师的我就不去联系导师。而且我也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能够考好入学考试自己就能顺利的读博。可是,后来一切都在变,自己接连输下一次又一次宝贵的机会,只能独面研究生入学阶段的从天上掉到地下的命运,博士没有考上,工作没有找,最好还被学校通知限期离校,那时我知道我输了。在此之后的很长时间我跟很多人一样,用抱怨面对自己的失败。“招生不公”“出身不好”等等成为了口中脱口而出的理由,一切好像都不需要思考,这就是自己考不上的原因。而现在再去反思这个过程,想想文中提出的改变一个条件,你是否还能够面对与承受。改革无处不在,机会也就在改革中一次次的丧失,但是为啥每次都是你自己。2017年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招生毫无征兆的由考试制改为了申请考核制,而且申请的时间提前到2016年9月1日之前;2017年东南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生招生第一次用法学专业招生,而其报名条件也同步更新,需要经过导师同意,需要211、985、一级博士生点的出身;2018年北航法学院的法学博士招生改为申请考核制,报名条件也同步改为211、985、双一流、一级法学博士点等附加条件。当然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在这些教育改革的背后,当然存在一些歧视,但是更多其变革真的超级大吗?未必。清华大学法学院2017、2018年的法学博士招生改为申请考核制,相比之前仅是改变了报名条件要求英语六级520分(2018年部分500分)以上,不再提供英语考试的机会。但是我们每个考生都知道,这样的改革已经将90%的考生筛选出去,原因你必须只能说是你自己英语学好,无法应对这样的条件,因为从发布招生简章到提交材料,中间有近2个月的时间让你提供,而雅思出成绩的周期最短不到20天,如果你英语足够优秀,完全可以满足条件,但是你没有。有人说没事儿还有其他学校,我的备考策略就是好好复习,认真考试,努力发论文。但是假如更多院校加入北航、东南大学的模式,相当于普通院校出身的你已经错过了近一半的报名机会。当然这些也都有例外情况,那就是你有突出的学术成果,核心期刊论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核心论文,出身不好没事儿,经过导师申请照样可以给你进入招生环节的机会。所以机会还是有的,只不过你经不起改革。从普通考试制度改为申请考核制,你的出身不达标,你的英语不达标,你的论文不达标,那么你还能埋怨谁呢?假如,在现有的普通考试制基础上我们再去改变一个条件,咱们不考试了,咱们需要提交一篇核心论文,无疑这样的条件可以秒杀全国98%的考生。或者不要求核心期刊论文,咱们要求一份5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个对于读3年的研究生来说应该不难吧?每天才需要写不到100字,但是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你,这照样可以秒杀全国98%的考生。又或者,咱们不要求这么高了,咱就让你去复述一本专业教材吧,不是背诵式的,而是把书的观点进行总结概括,并附加其他学者不同的观点,这样也许不能秒杀98%的考生,但是照样可以秒杀90%以上的考生。因为大部分考生的备考模式始终停留在考博应该看哪本书啊?我把某本指定教材看了多少遍的程度,而不是去真的去做法学研究生向法学博士生的转变。成都赵雷也许上面的论述显得非常空洞,但是如果我告诉你相比之前的考试制现在法学博士招生进行改革,请问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些要求呢?(很多时候只是改变其中的一个,但是可能对你来说是改变了N个)1.需要你本科为法学专业;2.需要你出身211、985、法学一级博士点、学科博士点或者双一流院校;3.需要你参加过省部级课题;4,需要你英语六级500分以上,雅思6.5分以上,托福90分以上;4.需要你有两个拟报考专业的教授亲笔推荐信;5.需要你公开发表5篇以上论文,每毕业一年增加1篇;6.需要你发表过一篇核心期刊论文;7.需要你能够应对没有考试范围的备考;8.需要你书写20000字以上的博士规划;9.需要你面对雅思难度以上的考博英语;10.需要你书写一份有说理的裁判文书;11.需要你解答一道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得法律概念;12.需要你评论某一案件的裁判文书;12.需要你用英语概括一篇法学英语论文;13.需要你用英语回答导师的专业提问;14.需要你会一门第二外语;15.需要你了解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如统计学、数学等;16.需要你组织一场学术研讨会;17.需要你写一篇600字的英语短文;等等博士生招生审核考核制下找教授写推荐信有感我,90后考博生,比他人落后了几年?你好,这是我导师的简介!你的简介准备怎么写?我就差了那一丁点,为啥不要我?对,如果要求以上的某一条,你是否能够应对自如,还是仅会划定范围的简答、论述与案例分析,还是仅会拼凑成一篇普通论文。如果上面的这些问题你不能够妥善应对,可能你就是下一个招生制改革的“受害者”,因为这些招生要求大部分是现有招生的梳理总结。最后,请认真的问自己,我是否仅是一个考试的机器,只有划定考试范围的考试我才能考上?当我们重新出发时,我们还剩下什么?

冬之梦

取消编制,大学采取全员聘用制,5万博士将何去何从?

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每年基本都保持在5万左右,而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也基本维持在该数据上下。在这些博士毕业之中,将近一半的博士会选择进入高校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在多数人的认知当中,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大学当一名老师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博士毕业生选择大学老师的职业,与稳定的编制存在直接的关系。然而2020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后一年,同时相关规定已经明确指出:高校将取消事业编制,只保留事业单位的性质,采用全员合同聘用制。换而言之,今后博士在大学当老师,将采用合同聘用制,而不是铁饭碗一样的编制。取消编制,对于博士就业影响大吗?每年的5万博士毕业生将从就业的对口程度上来讲,博士研究生在大学实现就业,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依然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之一。尽管高校将取消编制,但是博士研究生在大学实现就业的稳定途径保持不变,同时收入也可以得到基本保障。虽然高校将取消编制,但是大学的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不会因此而减少,甚至还有可能增多。近些年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大学给博士精英人才开出的聘用条件,其中的安家费和科研经费动辄就有数十万。除此之外,这些精英博士还会拥有子女上学、社保公积金、上班时间灵活等待遇。随着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大学的教育经费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不会因为编制取消而受到影响,反而会长期处于上升的趋势当中。但是高校采用全员合同聘用制的方式以后,博士就业的科研压力和教育压力将会增加。在传统观念之中,大学老师没有了编制,就相当于没有编制的中小学老师一样,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但是高等教育的运作方式,毕竟有别于中小学教育,全员聘用制的方式相比于稳定的编制,能够充分激发教育活力和创新科研的活力。从大学的长远发展来看, 高等教育取消编制,采用全员合同聘用制的方式,能够盘活高等教育的创新氛围和学术氛围。博士研究生在聘用制的道路上,将会继续保持向上的朝气,从而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的潜力,以及专注教育的定力。

神气不变

博士们:高校取消事业编制,你还愿意来吗?

2020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后一年,国家已明确:今后高校将取消事业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的性质,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也就是说,高校虽然依然是事业单位,但不再使用编制,实行聘用制管理,以增强高校人才的流动性,提高人才竞争意识,促进行业提升。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要知道,一直以来,大多数博士生毕业后的理想出路就是进高校,甚至不少人是为了进高校而读博。有相当比例的博士毕业生之所以热衷于进高校,就是因为“编制情结”。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那么,问题来了,编制工变合同工,铁饭碗被打破,博士进高校的热情会减退吗?01高校编制虽然取消,但是高校的教育、科研经费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反而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高校的相关经费在稳步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和科研教学条件,都能够得到全面保障。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高校采用合同聘用制,极大地带动了高校人才激励措施的进一步升级。这一点,从近年来各大高校越演越烈的抢人大战就可以看出来,动辄几十万的安家费、科研费,待遇非常诱人。除了看得见的薪资报酬,高校还有看不见的子女上学、社保公积金、上班时间灵活以及寒暑假等隐性福利,社会地位也不错。02博士去高校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你想想,读到博士毕业,基本上都在高校或研究所等环境内呆了多年,博士毕业生对于高校科研圈的运行模式相对熟悉。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而且,博士去高校工作大部分走的依旧是科研教学岗,发文章、申基金、上课是主要工作目标,读博期间,很多博士都经历了这三项工作,工作起来会更为熟悉。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从人脉来说,自己读硕读博积累的同学、导师资源,在高校或者科研圈更能发挥价值。最后,是专业对口。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对很多专业的博士而言,进高校教职、做科研几乎是唯一的对口方向。举个例子,数学专业,普通本科学微分,而博士读的是黎曼几何,成天和黎曼度量、曲率流形这些东西打交道,如果转向企业,很难找对口的工作;如果转行,这么多年学就白上了,沉没成本太大。从这几方面来看,去高校做科研,基本算是读博最为对口的出路了。03很好的发展前景,是高校的一大优势。高校以学术作为职务职称的重要条件,名校的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都需要一定的学术成就才能够担任。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相比于企业,普遍的情况是,你学术水平再高,也无非在企业担任一个研究所所长一类的职位,诸如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部门正副职等高级管理职务很多都是从其他行政部门和地方分支机构中产生的,一般科研人员很难晋升到这样的位置。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在大部分企业中,技术部门的提拔序列是很靠后的,因为科研不是企业的主业,而科研是高校的主业。04从工作压力的角度,高校也比需要自负盈亏的企业来的有优势。企业一切从经济利益出发,更看重你的成果是否能带来经济利益,即便是国企也是如此。高校虽然有职务职称的压力,但总体来说比企业轻松。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高校培养的是科研型人才,博士是高校最主要的师资来源,高校面临着老教师的退休,需要人才的更新换代,所以高校对博士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对博士的吸纳能力要弱很多,尤其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博士在企业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总体考虑下来,即使取消编制(影响有限),博士毕业去高校任职依旧是一个常见的工作去向,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作选择。

将军

博士学制不设年限是怎样一种体验?

最近,很多高校都在呼吁一件事,就是对博士的培养年限建议进行修订。因为对于一些优秀的博士生而言,在读期间很可能在第一年就达到了学校规定的毕业要求,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博士生培养计划里都有最短年限的规定,一般是博士在读最短不少于三年,甚至有的院校规定不能少于四年。这对于在读期间表现优秀且想早点毕业的博士生而言,是很郁闷的。其实对于博士学制年限的问题,一直在争论,有的人认为博士年限应该加长,因为三年时间很多博士还没有完成学校规定的毕业条件,或者刚刚经历两年的科研训练,刚刚步入正规化,但是有用面对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因此较短的学制使得博士整体的质量不高。而有的人却认为博士学制就不应该再设置年限了,因为博士群体的任务非常的明确,就是在科研团队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如果在某个团队已经达到了培养的要求,为何还要白白的在学校里熬时间,而不是去更好的科研团队和平台发展自己呢?基于博士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博士培养的改革,首先从博士招生方式上逐渐由以前的统考方式改变为审核制,而且这一改革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推广的效果非常理想,现在全国有接近一半的博招单位采取了审核制的方式进行招生,预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所有的博招单位都改为审核制招生。而在博士培养方式中,学制的设定也将会提出新的改革方式,目前对学制的改革采取的是弹性学制,也就是说博士生在读的学制年限为3到5年,也就是说达到毕业条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什么时候毕业,第3年毕业也行,到第5年毕业也行,学校都会给博士生每月发放补助,只有超过5年以后,就不再发放补助了。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现行的弹性学制也将面临着新一次的改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博士学制年限取消的话,就意味着有的博士可能入学没多久就可以毕业了,那么对于博士生的培养而言,学分制已经是无法使用了,这会引起博士生培养体系的重新建立。同时,也会引起一大批低龄博士的产生,使得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会增加,在读博士的数量减少,这样以来,学校会节约一大块培养的成本,而博士就业的竞争会更加的残酷,很可能意味着越晚毕业的博士越不好找工作,因为那些能早毕业的博士大多是既年轻又成果多,直接导致博士群体内的优胜劣汰。当然,面对取消博士学制年限的改革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目前的情况下,还无法实行。希望大家能多多提出自己好的建议,使得博士学制的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其数若何

博士学制延长为4年!中传启动重大改革

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公布了一系列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改革重大举措。其中就包括「推进博士生和专硕生基本学制改革」,具体而言,自 2021 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 3 年改为 4 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 8 年改为 6 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两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 4 年。图片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设定最长培养年限无可厚非,但清退学生则应慎之又慎根据各高校的报道,在近期清退的学生中,绝大多数的清退理由是超出了最长有效修业年限(一般而言是 8 年),因此,此次中国传媒大学将最长有效修业年限修改为 6 年的决定,倘若流行开来,对于一些博士生而言,就不是一个好消息了。图片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其实,不仅在中国,在美国、德国等国家,部分博士修业年限过长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在美国,尽管政府和高校都出台措施鼓励缩短修业年限,但高校也并未出台关于博士生必须在若干年内毕业的硬性规定,博士生入学后十多年才毕业也是很正常的事。图片来源:NSF归根到底,对博士就读年限加以设定,虽然可以对博士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更多的还是为了方便高校的管理。毕竟,博士生延毕之后,仍然会占用许多办学资源,比如宿舍、科研经费,甚至还会占用导师的招生名额,故而,规定最长修业年限来节省高校的办学资源,作为分流博士生的一种手段其实无可厚非。但是,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的原因十分复杂,自身情况,导师的指导,乃至实验材料被游客盗窃都可能成为博士生毕业路上的绊脚石。故而,对于超期博士生的清退,高校则应该慎而又慎,建立合理的申诉 - 审核机制或许是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如若不然,数年时光,一朝清退,背后究竟是谁的损失呢?

一曲

重大改革!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制延长为4年

昨晚,中国传媒大学官微发布消息,8月3日,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自2021级起,该校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另外,学校研究生招考也有新要求,考博复试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考研复试新增材料评议环节。邓伟 摄在招生改革方面,传媒大学宣布,今后,对于博士生,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大力改革初试(笔试)科目,通过设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等笔试科目,从招生源头解决博士生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同时,优化复试考核环节,在复试考核中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要求考生以答辩形式重点介绍本人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研究计划,针对考生的申请材料,通过交流问答方式,进一步考查考生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创新潜质等;设置绿色通道,对于材料评议阶段发现的优秀考生,或者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考生,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对于硕士生招生,传媒大学将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复试考核环节,将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提高选才针对性;改革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在培养和学位改革上,传媒大学要求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该校还将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均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学校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博士生课程中,将《学术写作》课程落实到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将公共英语内容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设置两到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一级学科或门类必修课;学硕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导师管理也有对应改革,传媒大学要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并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对专硕研究生的知识理论体系架构、专业技能传授、创作实践训练三个方面进行指导;取消学硕校外兼职导师。为了推进质量监控,传媒大学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并探索实施把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同学位论文一起公开做法,倒逼导师重视学位论文指导。学科设置也迎来重大调整,围绕全媒体人才培养,传媒大学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原标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基本学制3年改4年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敏流程编辑:TF010【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实体

博士生入学不用统考了,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怎么做到招生公平?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考研博士生招生是最高学历入学的“把关”工作了,在国内外都深受重视。我国博士生招生自2013年开始在一些重点高校实施改革,目前,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内重点高校基本都采用了“申请-考核”,取消了过去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选拔方式。42所2017年确定的一流建设高校都采用了申请制度,基本情况如下:42所高校博士生入学申请制情况那么,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是怎么回事?这样的博士生选拔方式能够体现博士生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吗?其一,什么是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制度?有哪些具体规定?所谓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是指院校组织专家组对申请人所提交材料进行筛选,合格人员参院系组织的笔试和面试环节,最终根据申请人总体表现确定录取名单的招考方式。这种方式将由先笔试,再面试的传统方法,转变为学校或者院系先对申请者的申请资料进行筛选审核,再对合格者组织考核的新办法,免去了参加学校统考的流程。湖南大学在报考资格方面规定,申请人需为国内高水平大学或重要科研院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及硕士毕业且申请者本科专业、硕士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或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前25%。同时,很多学校还规定,对于确有特殊学术专长和突出科研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和发表较高水平学术文章的申请者,可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在所需材料方面,申请人要提供《攻博申请表》《导师考核和推荐意见表》《攻博期间拟进行的科学研究设想》、专家推荐信、个人陈述、本科和硕士课程成绩单、外语等级证书或成绩单复印件、硕士学位论文或开题报告、本科和硕士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复印件、本科和硕士学历认证报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以及政审表和体检表。在外语要求方面,招生高校一般规定申请人大学英语六级新托福或雅思或在国外有至少一年以上全日制学习经历。在学科考核方面,由各院系负责组织,可以采取笔试、实验、面试和撰写科研报告等方式进行,具体考核内容、分数和方式由各院系确定。其二,“申请-考核”制度对博士生招生工作有哪些推进作用?在博士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的背景下,近5年通过“申请-考核”制录取的新生中,其本硕期间分别就读于“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人数。云南大学“申请-考核”制正式实施以来,根据教育部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效吸引了一大批国内高水平大学优秀学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就读于高水平大学的博士新生录取人数占总招收新生人数的比例均在6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博士生生源质量的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一流高校博士生招生过程中,这一博士生入学申请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将普通高校的优秀学生排除在外,新生中来自普通高校的生源占比仍然接近40%。对那些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的学生,如果确有特殊学术专长和突出科研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和发表较高水平学术文章,他们仍然有机会与名校毕业生同台竞争。因为考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能力相同的条件下应该享有相同的学习机会 ,他们在参加“申请考核 ”招生中应该被平等对待。东北大学因此,在考虑潜在申请者时,政策的制定者充分考虑了现实存在的各种情况,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将申请人的“出身”作为选拔的唯一标准,而是注重实绩,从而有效维护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申请-考核”制模式下,招生单位不再统一组织笔试,申请形式由各院系根据学科要求自定,笔试不再作为唯一标准,有的考生可不参加外语和专业课笔试,只须提交个人申请材料,通过学院筛选就可参加面试。其三,导师在“申请一考核”制中起决定作用,如何保障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起初,在博士生招生早期,招生规模小,导师选拔异常严格,公平性问题不突出。国防科技大学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选拔标准降低 ,公平性问题就凸显出来。笔试评判内容具有客观性,不易操纵,存在于各种人学考试中,是公认的一种相对公平的考试方式。“申请-考核”制采取多元的考核方式,弱化笔试在录取中的决定因素甚至去笔试化,导师的主观意愿对考生录取与否至关重要,一旦招生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引起对“申请-考核”制公平性的质疑。所以,冷丝这么下结论:“申请一考核”制对审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活精彩

取消大学老师的编制,改为聘用制,5万博士毕业生却没有放在心上

博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对于工作的选择,通常会优先考虑教育和科研领域,所以大部分博士在毕业之后会选择大学老师的岗位。但是在事业单位的编制改革之后,大学将会取消事业编制,而大学老师将会失去编制,采用合同聘用制。今年是事业编单位改革的最后一年,所以今年的博士毕业生将面临大学的编制问题。尽管大学将会取消老师的事业编制,但是5万博士毕业生并没有把编制放在心上,依然会优先考虑老师的工作岗位。同时,今年的博士毕业生面对疫情防控的影响,进一步把宝压在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上。大学的编制虽然取消了,但是大学的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大学的相关经费正在稳步提高。所以博士研究生只要科研实力和教育实力出众,那么在大学老师的工作岗位上,享受到的工作待遇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同时需要注意,博士研究生进入老师的工作岗位之后,不管是有编制还是没有编制,都需要接受考核,只是接受的考核方式不一样,教学科研岗有量化的教学和科研目标,不同高校对于这个目标设定也可以不一样。此外,大学的辅导员岗位因为是行政工作,很难量化考核指标,所以这个岗位依然相当于铁饭碗。博士研究生进入老师的工作岗位之后,采用合同聘用制,但是依然要接受类似于“编制”的考核。另外,这个“编制”是学校设定的,而博士在岗期间可以享受事业编制的待遇,但是要接受学校的考核,也就是说考核合格了,学校会兑现相应的待遇,考核不合格,则需要退出编制。由此可见,在事业单位的编制改革之后,大学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式,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从人才的激励措施上分析,大学老师采用合同聘用制,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大学老师的科研活力和教育活力。对于一些特殊的高层次博士研究生,大学通常会采用编外聘用“协议工资制“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没有编制,但是工作待遇是远超过有编制的人员。我们常说大学的发展要打破编制的桎梏,让有能力的人享受更丰厚的物质待遇,其实多是指这一类人群,只不过这一类高层的引进人才和普通的教职工没有多少关系。随着博士研究生人数持续上升,大学在招聘老师的时候,普遍开始提高门槛。重点大学在选拔老师的时候,设定的条件通常是双一流大学或者海外知名大学的条件。所以博士研究生想要获得优秀的发展平台,基础学历需要过硬,而且学术实力也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学老师的编制虽然取消了,但是大学老师的激励措施将会进一步升级。大学打破事业单位编制的桎梏以后,未来的发展活力将会得到释放。但是博士研究生不能因此而放松学习,因为未来的科研压力和教育压力将会逐渐加大。

按摩师

14所重点高校入选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2017年7月20日,教育部在北楼九层大会议室召开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讲话, 14所入选综合改革试点大学负责同志,以及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教育部研究生司司长李军主持会议。  因近些年来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表现,厦门大学被选为开展试点工作高校,并应邀在座谈会上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介绍本单位推进博士研究生综合改革的典型经验发言。厦门大学关于《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专题发言,全面总结了自2013年以来我校实施的系列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并介绍了下一阶段我校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路。厦门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具体举措,改革思路和建议得到了杜占元副部长和与会同志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关注。    杜占元副部长在座谈会中指出,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大势所趋、形势所迫、问题所在;各试点高校要紧紧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一核心,按照“立德树人方向要正,服务需求站位要高,提高质量视野要宽”的总体要求,探索新形势下博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根据自身特色和办学实际,在博士研究生思政教育、招生选拔、投入资助、科教结合、课程教学、分流淘汰、导师队伍、评价制度、国际合作、管理模式和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创新性的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力争通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并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形成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政策机制。    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教育部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试点单位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此项改革试点工作是在全国博士生培养高校中遴选十所左右博士生教育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改革基础较好,改革意愿较强的高校。通过给予一系列的支持,推动试点单位进行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平台,着力破除制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政策样本,形成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政策机制,持续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入选开展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14所高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天津大学和苏州大学。

教育部副部长表示:要尽快建立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高度,因而十分重要。去年,教育部也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高校要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有关试点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发表了重要讲话。而讲话全文至今尚未在网上公开发表过,今天,一读君(e_yi)就特意将杜部长的讲话全文分享给大家。诸位可从中看出教育部对博士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的期望。例如,杜部长在讲话中特意强调,不能只为了增加博士生指标、扩大授权点、扩大自主权而进行试点。注:一读EDU对文章略有编辑、调整,标题为编者所加。(来源:unsplash网)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就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全国各地区、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选择部分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改革基础好、改革意愿强的高等学校,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支持部分试点单位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着力破除制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积累可推广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形成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机制。刚才,四位同志介绍了学校前期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措施和经验,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就做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谈四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资料图为何要开展综改试点?2013年,我们确定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线: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条主线非常关键,是顶层设计的核心部分,脱离了这个核心,就脱离了改革的大方向。这几年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围绕这条主线,突破口也是围绕这条主线。目前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呢?一是大势所趋大势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势,是国家发展的大势。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9年,是改革开放后建立研究生教育新体制、新机制、新体系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99年到2013年,是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13年至今,是研究生教育进入以内涵发展为目标的新时期。这三个阶段都是与国家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趋势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不能一直是外延式发展,外延发展也会面临资源不够、人才不够的问题,也会影响质量的提高,所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教育要适应国家需求,要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适应。但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比,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节奏还要加快,要奋起直追。我们过去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强化举措方面还不够。真正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式转变到内涵发展上来,现在是关键期,下一步要找好突破口。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是标志性的,在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同时,把博士生教育改革作为重点进行突破,是大势所趋。二是形势所迫★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和快速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 第二,国家每年花大力气引进人才,政策力度空前,对高端人才需求旺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高端,博士生教育是高端的高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首先就要落在博士生教育上。★ 第三,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双一流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如果研究生教育不是一流,不管从学科的角度还是大学的角度,都不能称之为一流。双一流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是内涵发展的引领性、标志性计划。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必须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三是问题所在问题包括质量、结构、需求。在座的大部分学校研究生规模都超过本科生,很多学校有适当减少硕士生规模、增加博士生规模的建议。目前,全国每年授予博士学位6万多人,授予硕士学位约60万人,成绩很大,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尽管社会上对博士、硕士研究生都有强烈的需求,但同时也认为质量还是不够高。全社会一方面对我们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也看到了问题。研究生规模要适当增长,但是质量问题更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是结构还不平衡经过几年的调整,我们硕士生的结构达到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基本平衡,接近1比1,但是博士生的结构失衡比较严重,关键是一直没有解决认识问题。很多人认为博士研究生就是做学术研究,但实际上博士生也是分应用型和学术型的。2016年,全国授予的博士专业学位只有5200多人,从数量上讲远远不够,这方面应该加大力度。★ 三是对需求的研究不够人才培养跟社会需求衔接得不是太好,一些学校现在的招生和专业设置,对需求的研究不够。我们总讲服务需求,但是研究需求的队伍还不多,还不强,研究成果和成果的应用都不够。改革试点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我们改革试点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探索新形势下博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模式或路子。这必须跟国家发展的大势一致,同时也是解决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形势所迫和问题所在。要探索博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模式,必须加强战略性思维、系统性设计、创造性操作。这些年来,我们在操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战略性思维和系统性设计还不够,这次试点要努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要把握几个方面的核心要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高校名单第一,立德树人方向要正去年(即2016年——编者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和准确把握立德树人和知识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辩证关系。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提高质量的核心任务,也是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第二,服务需求站位要高服务需求首先要研究需求,研究需求也要下大功夫,提出一个大的科研攻关项目,所花的精力、所需要的知识要超过普通项目很多倍,意义也远比发表十篇甚至上百篇论文的意义更大。从国家层面讲,除了民生需求,还有战略需求。战略需求要具体化,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有一个过程。要鼓励我们的高校,多做需求的研究,尤其是对需求的预测。第三,提高质量视野要宽★ 一是要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我国研究生的基础较好,但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们的短板。★ 二是要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的路径我们很多的教育是教人怎么获得答案,只要找到答案就是胜利。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让你从不同的路径去找答案,也就是要探索通向答案的路径和方法。★ 三是要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不能搞得太僵化,要有活的东西,不能只关注纯知识性的东西,要把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八个字要反复讲。没有需求,发展就没有现实的目标;没有需求,改革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需求,评价就没有科学的标准。质量的含义还包括结构,甚至数量也是质量的一部分。一定数量、结构合理、高水平、满足需求的,才是质量的整体。质量也不是单指个人,而是指一个群体。所以说,提高质量,视野要宽。改革试点重点改什么?改革试点总的来讲,就是要改掉不利于内涵发展的东西,强化有利于内涵发展的东西。我们提出了11项重点改革任务,这里不再全面重复,但要强调几个方面。第一,思政教育要有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不断地强调,这是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关键是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讲,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方面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第二,招生评价要有新机制招生很重要,评价也很重要,招生过程中就有评价,这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说,核心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招生也是培养人才的一个环节,是入口环节,只有最有效地发挥招生这个环节的作用,才能为培养打好基础。部分学校开展博士生招生的申请审核制,取得了一些经验,还要继续探索完善。第三,课程改革要有新探索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课程不能照搬本科生,研究生关键不在于选多少课,核心是要解决学生需要什么。每个研究生都是不一样的,研究方向不一样,学科背景也不一样,所以研究生课程不是以是否系统作为标准,博士生要搞研究,就要针对研究任务补充课程学习。还有就是教材与时俱进的问题,越是统编教材越要注意这个问题,统编教材很多年编一次,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已跟不上知识发展了,针对这个问题,试点单位要高度重视。(来源:unsplash网)第四,科研育人要有新深化科研育人的问题过去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经常把科研与教学对立,要么只强调教学不重视科研,要么只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系统育人,包括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科研育人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教书育人和科研育人并不矛盾,但是我们要去挖掘它的作用,刚才我们讲了科学道德的重要性,科学道德就是科研育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第五,学籍管理要有新突破还是要尽快建立休学机制以及大家提到的分流淘汰机制。现在博士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出口是最后一道关,但从进到出有几年时间,关键要把好培养过程的质量关。据统计,美国许多学校博士五年毕业率不到50%。所以,博士研究生的分流淘汰、学籍管理制度,要有所创新,才能真正起到合理分流、提高质量的作用。第六,国际合作要有新提升目前国际合作是我们的短板,我们培养的博士生一定要有国际视野,科研要加强国际交流。但是派大批博士生出国的成本很高,还是应该探索建立加强国际合作的制度性机制,往制度化的方向努力,才能提高博士生国际交流的水平和能力。第七,资源配置要有新抓手现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很大,光靠学校这些资源肯定是不够的,除了提高投入、转变资助方式以外,还要多种方式扩大资源配置,争取社会的资源进行联合培养。例如与产业界、企业界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学位可以更多地走这个路子。有些企业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的条件很好,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又增加了就业机会,也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改革试点如何实施?第一,要真干真改改革试点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次挑选参加试点的14所学校,大部分都是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学校。试点要求是很高的,不能将试点看成政策洼地,而要看成改革高地,不能只为了增加博士生指标、扩大授权点、扩大自主权而进行试点。下一步政策措施要看各试点学校如何做,真改的就给政策,不真改的就不给政策。第二,要突出重点和特色要请校内外的专家一起,认真研究制定试点方案,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明确目标。部署改革试点的通知,列了11个改革试点的方面,学校不可能都做,建议每个学校选1至3个方面作为重点,进行系统思考、系统研究、系统部署。要考虑政策方面、措施方面,国家怎么做、学校怎么做。改革是个研究过程,也是探索深化过程,综合改革不是什么都做,越是综合越要突出重点。第三,要明确改革的阶段性目标目标要可操作、可检查、可推广,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大家都要看到改革的力度。在试点过程中,不要只考虑自己学校怎么做,要考虑改革经验别人能不能用,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要考虑改革经验是否可推广,要看效果,要把改革的成果上升到政策,这就是试点的意义。第四,要动态调整改革试点要见成效,两年一评估,要加强过程管理,做得好的就继续试点,做得不好的就动态调整。要以实干为主、讲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给师生一个交代,给战线一个交代,给研究生教育的未来一个交代。今天跟大家探讨这些问题,提了一些要求,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现在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时机很好,中央、部党组高度重视,改革基础很好,又是大势所趋,希望各个试点单位高度重视,理清思路,抓住机遇,勇于探索,把改革试点落到实处,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