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读完30多了,你还考虑读吗?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后悔一辈子!长发

博士读完30多了,你还考虑读吗?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后悔一辈子!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出自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的《dead aid》一书中,它是书中的结束语,简洁却发人深省。决定读博士那年我已经27岁了,研究生毕业已经两年了,这个年纪对一个男生来说应该是结婚成家,步入事业发展的阶段,但是我没有。吴京在《战狼》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想说的是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博后悔一辈子。博士宇宙最高学位,人类知识的高峰,在硕士毕业之时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读的,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预计是工作两年后。硕士毕业时我并没有选择去读博,因为本硕我在学校已经待了七年了做为一个男人也确实想出去大展拳脚一番,我急切的需要走进社会对社会有一个清晰客观而深切的认识。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二三线城市,只要是全脱产学生总是跟真实的社会隔着一层纱。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收到了政府特殊的照顾,社会更多的包容,然而等你真正走到社会这种保护变不复存在了。比如在北京,一年1200元带空调、暖气、热水器、洗衣机的四人间寝室,平均下来一个月才100元;学生食堂七八块钱的牛肉面、套餐,半价的电影票、火车票;平常有事可以请假或者直接溜课去干自己的事;自己出了错受了委屈可以拿我还是一个学生作为挡箭牌;面对社会的点头哈腰又可以拿出来我是一个学生去抵抗。其实,这都是一种典型的学生思维,学生思维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它主要是不利于一个人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决定读博之后,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纠结、拧巴、患得患失的心理斗争。比如这几个关键词:年龄、工作、收入、家庭、婚恋。年龄对很多年轻人都是一大担忧,经常听到周边同学,我读出来都三十了。按照我国的学制,正常本硕博一口气读完,大致上是28-30岁之间(不延期的情况下),这对很多青年人都会有年龄压力,毕竟无论是婚恋还是求职年龄都是一个法宝。再就是工作,有的在职考生全脱产的话会舍不得自己的工作单位、职位,读博后收入很低,有的舍不得自己原有的薪水,有的会担心孩子没人照顾,有的担心错过找对象的黄金年龄,变成大龄未婚单身……总之,提起到这些总免不了做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每个人遇到的这些个人思想包袱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我是男生我也照样担心自己的年龄。我考博时就已经27岁了,我的研究生同学已经都博士二年级了。有次我跟朋友袒露自己读博年纪大,四年后读出来三十出头。我朋友立马说,到你不读四年后不也三十几了吗?针对年龄而言无论你干什么事年龄都要流失掉,它不会因为你是在求学还是工作还是虚度光阴而停止。我国现在的平均寿命已经是78岁,三年或者四年时间放在辽阔的时间长河中也只是短暂的一段插曲。每年新闻都会报道一些花甲老人去读研读博,这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动体现。另外,经济收入是很多人头疼的,我读博之前拿的是每月过万的国企的工资,读博之后每月两千多元,好在我对于物质需求并不是十分在意,解决温饱就可以了,两千多元在学校里也能生活的不错。虽然读博士期间,自己会少掉几十万元的收入,但是很多时候还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假如家庭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不要对经济收入这一块纠结太多,跟年龄一样少挣这几年的钱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起到多大的阻碍。读博是一个自我救赎,自我觉醒的过程。你会受到社会无形的压力,你会受到论文的摧残,你会受到孤独的侵蚀,你更会受到自我的怀疑,总之,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己却又自我重塑自己的过程。有时候这个博士不是为你自己而读的,有的博士的父母甚至没有读过中学,但是有一个博士儿子女儿将会是他们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有的人会想,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要给现在或将来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爸妈当年可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拿到了博士学位,孩子会以自己的父母作为榜样。还有些时候,因为这个决定你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将来的某一天会功成名就,那么你将是你导师你同学你朋友的骄傲。还有当你垂垂暮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翻看自己写过的文章出版的书,你会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蹉跎年华而叹息。想到这些,我想当你戴上博士帽,领取那种薄薄的证书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上述的这些,你都已经考虑好,扫除了一切的思想藩篱并且各方面都安排的妥妥当当,那么你就去读吧,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苦短,有时候不去尝试比失败更令人遗憾!来源:考博圈 学术志

龙舌兰

为什么读博士的女生越来越多?

近几年,读博士的人越来越多,可其中女生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有的女生是直接硕博连读、有的女生在职场工作几年后再考博,有的直接本科生毕业就直博。我的A学姐,硕士毕业工作两年后,为了提升自己毅然辞职,考了博士,今年博士毕业,32岁,没有对象,已经在北京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为什么读博士的女生越来越多了?和男生的考虑问题不同,女生读博士不仅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为了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自己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女性自由选择的解放。虽然现在社会飞速发展,但仍有很多人抱着女孩子不要读这么多书的想法,尤其是在农村,女生一般读到硕士就很不错了,一旦读了博士,外人投来的是不屑的目光而不是欣赏。所谓多读书无用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看法在男权家庭仍然存在。那些选择读博士的女生,就是不想受这些看法左右,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而读博士只是表达这种思想的一种方式。我当时选择读博士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是因为,我本身就比较喜欢钻研,做科研对我来说不是痛苦的事情,我自己想做就做了。但我身边确实有很多人表示反对,觉得女生要这么高学历干什么。打着关心你的旗号来强行改变你的意愿,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歧视。关于女生读博士,很多人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博士读出来岁数大了,要是找不到对象,结不了婚,生不了孩子怎么办?这又是一个性别歧视的问题。为什么女生就一定要按照世俗的规定在一定的事件内结婚生子?像我的A师姐,到现在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宁缺毋滥,不会因为年龄而将就。不过,年龄对女生来讲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但腹有诗书气自华,看个人如何选择罢了。博士是一场修行,如果女生选择读博士,更是了足够的勇气、信心才读的,所以,如果你身边有女博士,不要去质疑,就算你不能理解,也可以选择尊重!

晋魏为脊

博士读完能进高校当老师吗?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看完心里有数了!

博士读完能进高校当老师吗?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看完心里有数了!在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人才应该就属于博士,能够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是非常厉害的,也是具有超强能力的国家稀缺型人才。截至2018年,我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大概在77万人,可以说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是天之骄子。当然,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也是付出了很多艰辛与努力。博士虽然在求学阶段比较辛苦,但是一旦毕业之后就会相对于研究生、本科、专科大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前途。无论是从工资待遇上,还是今后发展前景上,博士都是要比较低学历的人有更大的竞争力。当然,虽然博士比较占优势,但是如今博士数量与日俱增,在博士内部的竞争也开始逐渐增大,很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就业也并非易事。很多博士除了进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主要就业渠道就是高校教师,现在一般本科以上院校的招聘机构都得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能报考,尤其是一些文科类的专业,更是偏重于博士学位的人才。现在高校招聘中,博士进高校当老师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门槛,有些还得要求博士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相关职称资格、工作经历等,当然也有些实力稍弱的本科院校,一般只要求是博士学位就可以,他们的要求相对还是较低的。博士想到高校当老师,这应该算是比较不错的就业方向,而且高校的工资福利待遇、科研环境、教学环境能都比较不错。而且博士在高校招聘中还是比较占据优势,也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

金钱梦

清华博士读了5年,要毕业时被退学,童年缺失什么会酿成这般后果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名博士生,在即将毕业之季,被清华大学予以退学处理!原因是,其中1人未进行注册且一直联系不到本人,而另1人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持续不参加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因为联系不到学生本人,清华大学不得不以公告的形式进行通知,这也让大众知晓了二人被清退的事实。网友直呼——“今年这是怎么了?这么多高校清退硕士、博士生啊?”“原来硕士生、博士生和本科生一样,也有混日子的啊?”“看来学历和自律并不成正比啊!”今年以来,除了清华大学外,我国还有多所高校对在读硕士博士进行了退学处理,包括宁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广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3月,仅广州一个城市就有72名研究生被退学,其原因多是旷课、论文未通过,以及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如此看来,网友的评价不无道理——“学历和自律不成正比!”但是,也会有人问,“这些被清退的学生是硕士、博士在读期间开始不自律的,还是一直不自律呢?如果一直不自律,怕是也考不上硕士、博士吧?”答案是:一直不自律。自律,其实更多的是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形成的。这些学生能够考上硕士、博士,他们的身边肯定都存在一个对其进行督促的人,可能是父母、老师,也可能是朋友、同学,无论是谁,在他们的督促下进行的学习和看似上进的努力,其实都是他律,而非自律。当这些人逐渐远离他们的生活,在没有外力监督的情况下,在本人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我约束力没有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而形成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出现了与以往反差较大的行为,暴露出了他们缺乏自律的事实。那么,如何避免类似这些被清退的硕士、博士生的情况,在孩子童年时期,就帮助孩子形成自律呢?他律是自律的基石,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自律不是天赋,没有人生来就有,需要用他律逐渐喂养出自律的因子。对于孩子而言,最早接触的他律便是父母制定的家庭规则。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看动画片、玩游戏、吃糖果,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他律”来帮助,比如,每天看动画片不能超过1小时,每天吃糖果不能超过1颗。同时,父母还要帮助孩子树立守规则的意识。规则是什么?就是制定出来让人遵守的做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想孩子自律,就要教他学会遵守规则。比如过马路必须是“红灯停,绿灯行”“垃圾一定要扔到垃圾桶里”等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也是自律的一种。此外,家里定的规则,也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开端。但是父母要记住,规则一旦建立,便不能违反,违反就要惩罚,要做到“说话算话”,孩子才能对规则充满敬畏,才能为了避免惩罚的后果,而学着约束自己。久而久之,孩子的规则意识就会逐渐形成了。“其身正,不令则行”,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一个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养出一个真正自律的孩子。在自律的这条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样。有些已经不自律了几十年的父母,突然为了孩子能够自律要改变自己,确实有些困难,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但是,如果父母都不自律,你要求孩子自律,那显然没有任何说服力,正所谓“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改变自己的父母可能觉得委屈,会抱怨:“难道为了孩子,我要放弃自己吗?”不是要求父母要完全放弃自己,而是要放弃那个不好的自己。因为父母,不是一个称呼,而是一种责任。在放弃不好的自己的过程中,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也能影响出更好的孩子,因为自律的父母,孩子都不会差。每个人的人生高度,和自律密切相关。你是一个自律的人吗?

上神乘光

“女博士读书生娃两不误”,真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 沸腾

如果工作单位能贯彻“男女平等”的原则,那么一边上学一边生孩子,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了。文 | 侯虹斌前不久,有媒体发了一篇文章,《女性读博+生娃两全or窘途》,谈的是,女博士和生孩子之间的两难困境,微博文章阅读量很快就过百万了,引发了新一轮讨论。女博士读博期间该不该生娃的话题之所以屡登“热搜榜”,是因为女博士的就读时间和女性生育的黄金年龄正好是重合的,顾得了这个就顾不了那个。而这种困境往往让女博士进退失据,而男性是少有感受的。由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博士生人数为132132人,占博士生总数的38.63%。▲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数。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而应届女博士的入学就读年龄,一般集中在24-30岁之间,正是女性结婚生育的高峰期。在本科生都已允许结婚生孩子的今天,有这么高比例的女博士,她们如何应对生育,该不该生育,是很值得讨论的话题。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采访到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她“很不支持”女性读博期间生娃。因为,就读她的博士,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张海霞的研究领域是微纳机电系统和微能源技术,她告诉记者,自己近些年指导的博士生‘发表的SCI论文基本没有低于10篇的’、‘每天工作大概超过12小时’。”“她难以想象一个生娃的女博生,如何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习和科研任务。”因为,博士学历必须应该达到一定标准,不应该因为个人原因而降低要求、或者实行弹性标准。我非常同意张海霞教授的看法。如果因为自己读了博还生了孩子而沾沾自喜,这种认知是会伤害女博士的整体形象的。因为在同等情况下,很多人会认为,你的任务要比别人都简单,论文要比别人都水,你的水平也会更低。也正因此,就像企业一样,一些博士生导师们为了避免碰到一入学就生孩子、无法认真科研的女学生,他们会减少招收女博士。于是乎,舆论的声音是,要么为了工作和读书,不生娃或者迟生娃;要么,真想生娃就不要读博,不要影响女博士的整体水平,更不要逼得导师们不再愿意招收女博士。我基本同意这种看法。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男性在读博期间,他们的妻子生了孩子,但并没有影响他们读博;也没有人关心,男博士读博期间能否生育孩子。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中国一些家庭太习惯“丧偶性育儿”了。孩子默认是女人生、女人养、女人操心、女人管,但姓氏权、所有权,却属于男性。女博士生孩子,意味着她从此要操劳孩子的吃喝拉撒、要无停歇地看管孩子,尤其是新生婴儿时期,新手母亲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这种情况下,女博士连好好吃饭都没时间,哪有精力好好读博?但男博士呢,他们默认是不需要在孩子身上花时间的。一搞清楚问题的症结,困境就可以破解:男女同样担负起当父母的责任,那么,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对工作的影响都有限;而且,也能有效防止男女有别:女博士要休产假,博士也要休同样的产假。其实,不止在读博期间,以后的工作期间,女性也会有同样的困境,被用人单位认定必然会因为生育影响工作;就算推迟生育,女博士毕业正式参加工作,同样的问题还会被再提问一遍。这个原因就是,男性不对生育负责。如果工作单位能贯彻“男女平等”的原则,实行男女同休产假,对女性在读博士期间的权益能得到保障,那么一边上学一边生孩子,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了。姚晨在星空演讲中说,每个人都问我,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但从来没有人问我的先生,他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星空演讲“女性的力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答案不言自明:因为他不需要平衡。他只需关心事业,家庭他不需要参与劳动,只需要享受。等到每个成功男性像今天的成功女性一样,需要被人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时候,大概就是男女平等了,大概就是女性不用操心读博士期间能不能生孩子、工作期间能不能生孩子的时候了。编辑:新吾 实习生:杨凯文 校对: 王心

鼓钟

博士读八年才结业 昔日“神童”身上光环渐渐退去

时光追溯到2005年,一个只有10岁,身高1米43的孩子,带着505分的高考分,步入天津建筑大学的大门。这个消息瞬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成为当时多家媒体的新闻头条。张炘炀,全中国最小的大学生,这个消息即便放到今天,也会令人瞠目。15年过去,虽然他的身影已经在读者视野中渐渐淡去,但曾经的“神童”如今过得如何?父亲既是家长也是老师1995年,张炘炀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小学老师,知识分子家庭或许为他以后的善于动脑、乐于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父亲张会祥为他取名“炘炀”,双火的偏旁是父亲期望他人生火旺,走出平平淡淡的境界。通过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了解到,后来的张炘炀确实火了,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在3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子,6岁上学,9岁读高三,10岁参加高考,13岁考研究生,16岁读博士。在别人眼中,他应该是难得一见的奇才。但他的这种“优秀”,却离不开父亲的付出。父亲曾是1978年的大学生,1990年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人大商学院第一届的MBA班,但因为家境问题只能放弃,所以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张炘炀的身上,尽一切努力让他更加出类拔萃。为了张炘炀能有所成就,父亲会在张炘炀两三岁的时候,就拿着木棍在地上教他写字;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妇俩就从没看过电视,也几乎没在家待过客;张炘炀到天津上大学后,因年纪尚小,需要父母照顾,她的母亲就把工作迁至了河北廊坊,父亲更是随同照顾。十几年如一日的教导,张父既是父亲,也是老师,还是朋友。而这些付出也等到了相应的回报。2000年秋,刚满6岁的张炘炀被送进小学,只用了1个月,张炘炀就转升二年级。二年级读了1个月,三年级用了4个月,四年级更是跳过,直接读五年级,五年级又只用2个月的时间就读完。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张炘炀只用了两年。初中对于张炘炀来说还算平稳,初一初二都正常念了。直到初三下学期,老师反映张炘炀不能好好听课。张炘炀在家自学半年,算是“初中毕业”的他直接跳级到高三。2005年高考,张炘炀以505分的分数,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而此时,按照一般的成长路径,和张炘炀同龄的孩子还在过着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环境的改变,张炘炀所面对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如果说以前父亲的管束与教导是张炘炀成功路上最大的动力,那自我欲望的增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就带给了张炘炀更多的向上的阻力。读研后,由于之前的跳级导致张炘炀的基础并不扎实,再加上沉迷于游戏,他出现了挂科,甚至影响顺利毕业。全家人的焦虑与不安,让他自己也越发自责。在父亲的陪伴与帮助下,他开始紧锣密鼓地追起学业,最后终于学完了课程并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但就在此时,到了快毕业的时候,他却要求家里人在北京买房,否则就不去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不考博士。考虑到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父亲一开始是不答应的,但为了他的学业,无奈租了个房子哄他说是买的。记者从央视记者采访张炘炀的内容中了解到,当记者询问张炘炀是否意识到全款在北京买房是在逼他的父母时,他明确地说:“是,但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加在了我的身上,所以他们也应该为此而努力。”这略带偏激与固执的言论展现了他对父母期望的偏执,也展现了他被生活“催熟的心”。“神童”身上光环渐渐退去据新华网报道,张炘炀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学校为他安排了一个两人间的宿舍,以便他的父亲继续照顾年仅13岁的张炘炀,但研一那年,处在“叛逆期”的他对父亲继续“陪读”的方式有了很大意见,认为应该给予自己充分自由。经过反复协商,父母决定尊重孩子的决定,13岁的张炘炀开始独立求学。报道称,研究生期间,张炘炀的同学大部分都大张炘炀8到10岁,但张炘炀却和他们相处得很好,一些学长会叫他“小孩”,但他特别不喜欢这个称呼。因为张炘炀认为自己的心理年龄远大于实际年龄,并没有和身边人有什么不同。对于6年前人们对“神童”情商欠缺的揣测,张炘炀一笑置之,他曾说,不是情商欠缺,而是学习能力欠缺。在13岁的年龄,独立带来的“自由”也给张炘炀的生活带来了阵痛。据报道,生活上的问题张炘炀倒是能很快适应,但不受约束的生活空间,让他减少了投入学业的精力和时间,学业“基本是荒废了”,因此课程成绩并不太好。由于前面的成绩不好,张炘炀在研究生的后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他的研究生论文中来。张炘炀论文的初稿是在天津完成的,他自己在天津租了房子,全身心投入论文研究和写作中去。在导师和同专业的师兄弟帮助下,张炘炀完成研究生论文并顺利考上博士。记者从张炘炀曾经就读博士的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研究生管理部门了解到,2011年张炘炀就读数学科学专业博士,去年从学校结业。但具体以何种方式结业,他的博士论文是否通过?这8年的时间张炘炀在学校学习情况如何?学校表示一概不方便向外界透露。后来记者通过多方了解,张炘炀在就读博士期间,曾经几次更换研究课题,4年博士学业未能取得有效研究结果,以致毕业延期。记者手记:心智需要慢慢成长智商或许可以与生俱来,心智却需要慢慢成长。张炘炀如果与同龄人一起度过青春期,没被父母过分宠溺,没受过度推崇,没疲于奔命一样跳级升学,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未来,或许能更加扎实坚定,更明白自己的明天在哪里,更能实现自我。一个人错过了该有的经历,或许会错过完整的人生。成年人不能只看到今天,还要能看到将来。张炘炀自小向往北京,也考入了北京的学校就读,毕业后留在北京发展成了一个最大的可能。张炘炀的父母沉迷在儿子的种种天赋中,没有及时为他谋划未来。然而人生没有假设,错过的不可重来。若神童成长成才俊,精彩的故事会像坚韧的藤蔓,值得年轻一代人作为榜样学习。少年该像少年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青年该像青年一样,接受社会赋予的责任与担当。人生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经历,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机遇。虚浮于社会表层,不能深思人生、扎根当下、放眼未来的人,即便拥有顶级的头脑,掌握再多的技能,也终究无法走到金字塔的顶层。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图片均为资料图片【来源:半岛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女超人

博士读专科,需要多一些理解与尊重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工作六年后,朱骏(化名)参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职专科的分类考试,报考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省统考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是他最终的成绩,被录取后将在这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以博士学位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4月18日《新安晚报》)在等级化的意义金字塔里,名校博士占据了高位,高职院校的专科学历处于低端位置。在一个人人都渴望“争上游”的时代里,“博士考专科”很容易被先入为主断定为“人往低处走”,认为这是一种逆向的社会流动。职业教育竟然赢得了博士的“下嫁”,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复杂想象。在不少人的固化思维里,“博士考专科”肯定是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并不如意,“穷则思变”。然而,先后在银行和科技公司上班的朱骏,并不是因为“混得不好”,而是出于兴趣和热爱才选择“转身”,跨界进入医学领域。妻子和岳父都是从事口腔医学职业,让朱骏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点燃了他心中梦想的火种;不被世俗观念所裹挟,勇敢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博士考专科”说到底是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是为了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名校博士就应该在高校、研究机构或者大公司里面过着体面、光鲜的生活。实际上,名校博士的出路也不应该单一化、人生不应该被定型化。“博士考专科”说到底也是一种人生突破,是尝试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那种将学历与工作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固然承载着老百姓对“读书有用论”的价值认同,却有失偏颇。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社会心态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人们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渴望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博士读专科”,需要多一些理解与尊重。(燕赵都市报 杨朝清)网友说@永往直前129582321——一个博士都可以去当高校老师了,干啥要去当专科学生呢,有这么高深的知识,不如自学医学类技能。@化骨绵绵话——对于一位博士来说,在社会上找个工作应该不难。之所以选择专科学校学习,应该是兴趣使然……@想念的人消失了——学霸告诉我们,他们不是在学是玩兴趣。@教育人陈志文——若属实,的确是一种进步,学历不是全部。@vivo05814473244——观念逐渐在转变,但博士去读专科还是让我无法理解。@老字号鱼火锅——人家突然被口腔医学深深吸引了,被办法。

全矣

决定读博前,你需要看看这些数字

无论是生命陨落在水库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刘春杨,还是因坐拥三个博士学位而重获关注的演员喻恩泰。“博士”这个隐匿在象牙塔尖的群体,在近来的新闻中频频闯入公众视线。不同于现在“博士满街走”的情形,在三十多年前的1983年5月,全国只有18位博士毕业。这批新中国第一批自主培养的博士,因其卓越和稀缺,而被称为“十八罗汉”。而今,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稳定在5万人以上,早已超越美国成为博士数量产出的第一大国。新中国第一批自主培养的博士从2004年到2017年,博士就读状况始终是“进大于出”,即招生数一直大于毕业数。通常来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是3年或4年,假若按最快3年毕业来算,以近几年的数据作说明,2014年全国招收了7.2634万名博士,而3年后的2017年,全国却只毕业了5.8032万名博士。被招生进去却没有如期毕业,他们中的很多人遭遇了“延期毕业”。“博士延期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大高校都很普遍,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浙江大学研究生处培养处处长陈慰浙表示。与之类似,在南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看来,延期毕业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方面是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和审批更严格了。另一方面,导师对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如果感觉自己指导的学生论文在研究深度、理论框架上没有达到博士论文的要求,首先就会把好第一道关,不同意学生答辩。然而,延期毕业的博士们往往承受着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的双重损耗。不仅仅是面临年近三十才踏入社会的尴尬,还意味着不再享受国家补贴,而仅仅只能依靠学校和导师的几百元补助。根据2017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提高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博士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其中: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3000元。平均到每个月,博士生能拿到的国家助学金不过1000元出头。延期毕业,意味着这每月1000余元的资助停止了。对于理工科的博士生而言,通过参与试验项目,总能获得比较可观的科研经费。而对于文史哲等专业的博士们,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不仅仅是经济资助方面的差异,两者在招生数量上也有着较为悬殊的差异:自博士制度在我国诞生以来,工学和理学就拔得头筹,首批18名博士全部来自数学、生物学、计算机软件、物理学等理工科目。如今,在博士总数不断攀升的同时,工科和理科仍是吸纳博士的绝对主力。不仅仅是学科鸿沟,博士教育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平衡。以2017年的数据为例,在此年毕业的全国58032名博士中,有17933名博士毕(结)业于北京各大高校,仅有4人来自西藏的高校,这4名博士,是西藏大学首届博士,也是西藏自治区首批当地培养的博士。另外,上海、江苏、湖北分别位列博士毕(结)业生数的第二、三、四名,但均不到北京高校博士毕业生数的三分之一。令人意外的是,教育大省山东省在博士毕(结)业生培养数量的竞逐中只列于第14名,排在黑吉辽三省和天津之后。海南的博士毕(结)业生数仅有50人,不及新疆,也达不到邻省广东省的零头。数据显示,博士的就业具有明显的“属地就业”的特征:从哪里毕业,就倾向于留在哪里工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过半博士毕业生都留在了北京工作,上海交通大学有近70%的博士毕业生选择继续呆在上海,广东省则吸纳了中山大学64%的博士毕业生。不仅仅是北上广这样的超级城市吸引博士就业,西安交通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过半博士生分别选择了留在学校属地陕西省和湖北省工作。从1901年到2003年,169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有151位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生的多少往往反映着一个区域的智力产业密集程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目前,部分城市已经认识到了博士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意义,纷纷出台了吸引博士落户的优惠政策,如杭州的居住证积分落户政策,博士学位可加90分,本科学位可加50分,博士生获得的积分几乎是本科生的两倍。各大高校也为应聘成功的博士们提供了安家费、以成本价购买学校人才房、子女就读高校附属学校等优厚政策。读博固然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但博士毕业之后的人生起点也无疑是更高的。是否读博,应是一个基于自身状况的考量。数据新闻编辑:孟融新媒体制图:许骁校对:郭利琴

请祝圣人

博士读了18年还没毕业?东北大学:清退!

近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对该校52名超期博士研究生发出学籍预警。所列名单显示,其中有人早在2002年就已入学,读博期限最长或已达到18年。多所高校发布硕博清退通知或对其学籍作出分类管理近几年,硕博生清退已经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方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0年7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通知称,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对其学籍管理将作出分类处理。根据相关学籍管理规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外不超过2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对没有达到申请延长学习时间基本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处理方式为:转硕、按结业处理、退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8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布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公示称,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退学处理。从名单上的学号来看,这次被退学的很多同学读博时间已经达到15年。北京交通大学7月10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关于处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学籍的通知》,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对其学籍管理将作出分类处理。四川大学2020年6月,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法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等多个学院相继在官网向学生发出正式退学通知,要求学生在2周内办理离校手续。宁夏大学6月24日,宁夏大学发布通知,同意自愿申请退学的17名研究生按退学处理。上海师范大学6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公告,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中南大学5月20日,中南大学表示,截至目前,共有10名研究生休学期满已超过2周仍未提出复学申请。对于6月3日后仍未办理复学手续的研究生,研究生院将上报校务会给予退学处理。吉林大学据吉林日报消息,目前,吉林大学有超20个学院发布公告,超期研究生超过100人。但对于正在积极准备论文答辩的超期研究生,可以给予答辩机会,最后答辩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31日,超期不能答辩的研究生将按退学处理。教育部: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此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同时提到,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显示,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予退学处理:1、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2、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3、根据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不能继续在校学习的;4、未经批准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5、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的;6、学校规定的不能完成学业、应予退学的其他情形。(原标题:博士读了18年还没毕业?学校:清退!)来源:中国青年报流程编辑:u009

兼爱无私

11岁考入中科大,有望夺取诺贝尔奖的谢彦波,为何骤然陨落

上个世纪恢复高考以后,涌现出几个神童,谢彦波便是其中之一,谢彦波的名声,在八十年代十分响亮,几乎成为全国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十一岁考入中科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风光无限,中科大少年班,更是人们心中天才的代名词,谢彦波十一岁上大学,这个年纪大部分孩子连小学都还毕业,四年大学生活以后,谢彦波以十五之龄研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再读博士,就这样年纪不到二十岁的谢彦波,已经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同龄人成为了博士生。谢彦波前半段人生可以说一直在开挂,而他的后半生呢?其实用一句古话可以很好描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有好的开头,却难有好的结尾,耀眼了十几年的谢彦波,最后却淡出人们视线,他又经历了什么呢?抛开谢彦波十一岁之后的风光,在此前他应算是一个木讷的孩子,他出生于湖南益阳一户高知家庭中,父亲是体面的大学老师,母亲则是医生,父母皆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完全符合中国人心中对完美家庭的想象。小时候的谢彦波性格内敛,沉默不爱说话,六岁时还不能够熟练说话,平时用词表达也不准确,甚至不会以我表达,而是说彦波要如何。谢父对儿子的木讷也感到头疼,但谢彦波的才华,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展露,小学二年级,就可以自己做高等数学,小学五年级的知识,几乎看一遍就会了,这惊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着实惊到了父母,诚如人们常说的,上帝给你关了一道门,那么势必会打开一扇窗,谢彦波就是如此。十一岁谢彦波考入了人人艳羡的中科大,成为口口相传的神童,然而谢彦波的人生,却没有一直开挂下去,谢彦波未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只能去美国留学,他成功获得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入学通知,那时谢彦波天才的热度还未散去,他投身于安德森门下学习,安德森是个经验老道的学者,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就是获得了诺贝尔奖,谢彦波能得到他的指教,也真是万分有幸,以至于国内有不少人认为,谢彦波可以冲击诺贝尔奖。谢彦波在美国苦读十年,没有多大的成果,后被召回国内,好在有个硕士毕业证,于是一直在中科大任职到了现在,谢彦波是神童陨落的典范,曾经有很多人以为他可以一飞冲天,创造出一个神话,但幻想最终还是破灭了,那么谢彦波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网络上有不少人分析原因,说来说去都绕不开几个点,首先是从小被冠以神童的身份,导致不知道如此与人相处,当初谢彦波十一岁进入中科大校园,以小学生的年龄进入成人世界,无论他如何聪明,但在人际关系相处上,他只是个小孩子而已,他最需要弥补的东西,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个人的交际能力,个人社会综合能力,不是在书本上就可以学到的,他必须要经过时间的验证。很多人好奇当年谢彦波为什么拿不到博士毕业证,身为少年班辅导员的汪惠迪说出真相,其实是谢彦波没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才导致出现这个问题,原本以为谢彦波出国后,能聪明一些,懂得些许人情世故,可谢彦波就是不懂,长达十年的苦读,谢彦波最终没有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当时谢彦波之所以申请普林斯顿,完全是冲着安德森这个人去的,可在分配导师时,学校却给谢彦波分配了另一个女导师,谢彦波为此感到不满。其实这其中是个误会,谢彦波申请的时候,安德森还没有进入普林斯顿,直到谢彦波提交博士论文时,安德森才出现,谢彦波为了追随偶像,立马转投安德森门下,还费尽心思写了论文上交,可谢彦波的学术方向,却和安德森相悖,安德森只能婉拒了他。一般人被拒绝,基本上都会识趣的放弃,毕竟强扭的瓜不甜,更何况是做研究,然而谢彦波固执的一面就展现出来了,安德森拒绝他是以谢彦波英语不好为由,于是谢彦波专门花了两年时间来学习英语,还获得了文学硕士的学位,安德森再次拒绝他,并表示两人的学派不同,可谢彦波执意要追随,安德森拗不过他,只能无奈答应了,谢彦波一直在和自己较劲,结果浪费了好几年,甚至都没有拿到博士学位。那时谢彦波与安德森产生了些矛盾,中科大才将其召回,在寻常人眼中简单的事情,到了谢彦波这里却变得难以处理,以至于一直到钻牛角尖,生生把自己身上耀眼的那一部分给消磨没了,实在是令人可惜,他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几乎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其次第二点,便是舆论的关注,谢彦波成名之后,很多人都在关注他,这也让他变得束手束脚,明明还是个孩子,却无法展示自己天真烂漫的一面,铺天盖地的赞美,也给谢彦波带来了无限的压力,在舆论的关注下,谢彦波只能压抑自己的个性,努力活成别人眼中优秀的人,却忘记如何做自己。最后一点,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谢彦波小小年纪踏入校园,说白了就是个小孩子,学校过分追求知识,却忽略了性格和身心的引导养育,去除他们身上天才的标签,有可能还不如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有时神童并不能塑造一个人,反而还会害了他,网上有人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可见那些成功人士,心里素质有多么的强大。如果我们给孩子的仅仅是学习上的督促,让他在少年时期因为学习而沾沾自喜,甚至一门心思钻进学习之中,双耳不听窗外事,不懂得如何和意见相悖的人相处,不知道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那么即便是高智商的神童,也会有陨落的一天。所以,知识是一种工具,是用来处理生活问题的工具,而并非是生活全部。比如,我们学习数学,是用数学来解决问题,以数学思维来衡量这个世界,而并非是为学而学。得到一道数学题的答案,并不能影响人的一生,但有了严密的数学思维,可以受用一生。今天,木木就为大家推荐一套数学丛书,这本书的编纂者是著名东京大学教授永野裕之,他少年时期在班级排名倒数,后来自我总结学习方法,最终进入东大宇宙科学研究所。而这套书就是永野裕之教授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如何唤醒数学脑》这本书为孩子们总结了数学高手们常用的7种数学思维,包括归纳整理、顺序概念、等价和因果转换、抽象思考、逆向思考、具象思考以及数学美感等等。如果孩子们熟练地使用这7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够轻松解决数学题之中的问题,也能解决很多生活之中的问题。《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数学逻辑能力,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来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以理性的观点分析和看待问题。这本书以简单的数学问题入手,以幽默的漫画吸引孩子们深入学习,让孩子们锻炼数学思维的同时轻松享受学习乐趣。《东大教授教我的学习方法》数学能力是任何人都具备的能力,提升数学成绩的秘诀并非是背诵,而是思考“为什么”,这是孩子学习数学的起点。《写给全人类的数学魔法书》将数学思维潜移默化的“植入”孩子的脑海里,也许运用有趣的数学“游戏”更能达到目的。这本书更加强调和孩子们的互动性,让孩子们以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数学,以快乐的心情解决数学问题。2019年即将结束,2020年,孩子的学习生活不如从这套有趣的数学书开始吧!感兴趣的家长和老师们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