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技术解读GKN、BOSCH和ZF三合一集成电驱动桥扇要

技术解读GKN、BOSCH和ZF三合一集成电驱动桥

电动汽车三合一电驱系统技术是指将电控、电机和减速器集成为一体的技术,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演进,集成化设计将无可争辩地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这一领域国内厂商也有涉及,国外的GKN、ZF和BOSCH相对走在前列,并已在部分车型上有所应用;本文通过解读具体产品向各位同学介绍技术参数和设计结构,了解其先进之处,更新我们的知识储备,以便日后应用到工作中。1、GKN吉凯恩(纳铁福)GKN吉凯恩中国合资企业(纳铁福)将在上海工厂进行最新电驱动桥(eDrive) 技术的生产,将电动机、逆变器和eAxle减速箱置于同一封装空间。经过优化的电动轴驱动系统已装备于小型汽车,采用轻量化设计的传动部件实现了12.5:1的传动比,该设计可适应更高的电动机转速。该系统可提供高达2000Nm的转矩和70kW的功率,足以使车辆在纯电动模式下达到125km/h的最高速度。此外,在全轮驱动(AWD)模式下,纯电动模式比传统机械系统的提速能力强很多。整套装置的重量只有20.2kg且体积较小,长宽高分别为457mm、229mm、259mm,便于在有限空间内安装。在不需要纯电动或混合动力驱动时,可以通过一个集成的切断装置将电动机从传动系统中断开,该装置采用了机电驱动离合器。GKN还对齿轮和轴承布置进行了优化,实现更高的效率、更好地NVH性能和耐久性。GKN吉凯恩三合一电驱系统(电控+电机+减速器)GKN汽车工程总裁Peter Moelgg先生说:“随着市场对全轮驱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逐步加大,GKN的eAxle技术正在经历自身发展的关键阶段,该系统也对混合动力汽车提供了电动全轮驱动的解决方案。”eAxle直接将电动机的转矩传递到汽车轮胎上,提供更及时的动态响应和加速能力。目前,eAxle已经可以实现14000r/min的输入转速,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输入转速有望达到甚至超过20000r/min,混合驱动模式时转速可能更高。GKN双速三合一电驱系统2、BOSCH 博世博世Bosch近日发布了新动力系统e-axle电动轴,使电动轴驱动可提供更佳的续航力。BOSCH e-axle将3个动力系统零件:马达、电力电子及变速箱合而为一,形成精实的单一机组。由于这些零件具备极高的灵活性,电动轴可安装在油电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小型车、SUV,甚至是轻型卡车上可配备永磁同步电机,也可适配交流感应电机。具体产品系列按照平台设计可实现输出功率从50kW到300kW,扭矩从1000NM到6000NM不同的变型产品。用以覆盖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车型对电驱动桥的不同需求。电驱动桥eAxle产品输出功率为150kW,扭矩3800NM。从展示剖面照片和左右特写可以看到左侧为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电机上部为电机功率控制逆变器。中间黑色接插件为低压通讯控制信号接插件。右侧橘红色接插件为高压直流母线。从左侧的特写中可以看到电机功率控制逆变器的大功率交流驱动母线已被集成到电机左侧,长度大幅减短。电机的右侧为变速箱(减速齿轮结构)和输出轴。博世BOSCH电驱动桥特点:1.高度集成化进行高度整合后将动力电机、电机功率控制逆变器和变速箱合三为一。体积上的大幅减少更能支持新能源车型紧凑的动力布局。2.简化冷却管路和功率驱动线缆模块内部集成大功率交流驱动母线进一步降低了线缆成本。3.平台化设计灵活适配不同车型如之前提到的平台化设计,使得不同功率的产品可快速开发并适配于不同车型。扭矩范围1000~6000牛米功率范围50~300kW重量约90kg(e.g。输出功率150kW)可用于总质量7.5吨以内的车型如下博世BOSCH的官方宣传资料更清晰的说明了未来电驱动桥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集成化的优点。将原来独立的电机、变速箱和包括逆变器在内的功率电子模块集成到一个外壳当中将使得整个电驱动桥成本更低、体积更小和效率更高。生产成本降低的同时,其体积将降低超过20%。博世BOSCH在法兰克福车展宣布与Nikola电动卡车合作,率先将其电驱动桥产品应用在重型新能源卡车之中。3、ZF三合一电驱系统采埃孚(ZF)在传动系统电驱化领域的贡献颇丰:采埃孚(ZF)研发的适用于小型和中型轿车的电动车驱动产品,能很好的适应未来的城市交通状况。其驱动单元安装于车桥中部,最大输出功率为120千瓦,能保证在低速情况下就能输出高扭矩值。并且,其动力电源是与电驱装置集成为一体的。采埃孚已经开发了轮边电驱动电动扭转梁的原型,其核心系统都已完成调校。轮边电驱动电动扭转梁的核心在于半独立悬挂系统与传动系统的集成:左右轮各拥有一套紧凑的驱动系统,将变速器和电机集成在一个单独的轻量化铝制外壳中。另外,利用多面压合连接技术来实现铝制推力杆与钢制横结构的链接,也是这个项目的另一大亮点设计。采埃孚(ZF)的电驱模块的核心是一个异步电机,无需使用带钕或镝等稀有元素的接地材料。此外,这样装置还包括了一个结构紧凑的单速比传动机构、动力电源和一套控制程序。采埃孚(ZF)电驱系统的转速可达21,000 转/分钟,同时还具备电能转化效率高和性能优异的特点。在车辆刚起步时,电驱系统就可产生17,00 牛·米的扭矩,使车辆可在9 秒内完成百公里加速。该电驱系统的峰值功率为90 千瓦。采埃孚(ZF)通过对整套电驱系统的性能优化,使得电能转换效率提升6%。这款电驱装置的重量约45 公斤,在同等输出产品中设立了重量标杆,而采埃孚(ZF)还在对此不断研发以进一步提升其输出/重量比。采埃孚(ZF)采用了全新配置的增强版电驱系统:电动马达的输出功率增至120 千瓦和2,500 牛米的扭矩。采埃孚的这项创新技术是专为微型车和小型车研发的。其单个电机装置可提供40千瓦的动力,总输出动力为80千瓦。该轮边电驱可与后桥集成一体,拥有高度模块化的机构,并可以实现左右轮不同的扭矩分配。同时,在场工程师表示,相对轮上电驱装置,轮边电驱的装载方式对车辆的非簧载质量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即轮边电驱相对轮上电驱能抗击震动,带来驾驶平顺性。轮边电驱动电动扭转梁的集成化设计有效节约了安装空间。例如,中央电机直接固定在车体上,不再需要额外的机械驱动部件,因此有效释放了车辆中央的装载空间,为汽车制造商们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提供发挥的空间。这套装置与车身的连接点与传统的车桥系统相似,因而可以轻松实现与现有的技术模块的对接,此外,它也可以匹配传统车型所用的制动系统和标准轮彀尺寸。ZF低地板客车电驱动桥(系统)传承ZF公交车桥一贯的轻量化设计理念内置一体式电机设计,高度集成在车桥内部,没有独立的电机外壳水冷高转速电机与大减速比减速机构的设计,使得电机尺寸更小,系统高效区更宽在整车设计应用时,不需要传动轴等机械硬连接,经测算重量一般能轻250-500kgZF电驱系统ZF三合一电驱系统(前置前驱)转自驱动世界扩展阅读:你知道有哪些汽车技术源自于飞机吗?这个P2混动模块堪称绝妙!多图+视频详解!刚刚出炉!2017年度汽车零部件黑科技盘点315!为你总结18年会中枪的车企!与小编交流请加微信:投稿请发送邮件到:(欢迎业内人士踊跃投稿,将你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近仁

每日提醒:博世科、博世转债停牌

博世科、博世转债停牌,增发提示性公告。菲达环保今起停牌,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海鸥股份停牌6天,刊登重要公告。招商证券停牌6天,配股。证保B、地产B端、酒B、生物药B、高铁B级、互联B级、信息安B、智能B、弘盈A停牌1小时,重大事项环保A端、环保B端停牌,重大事项。澳洋顺昌、顺昌转债今日起复牌。(7月20日星期一)(文章来源:财富动力网)

救援犬

德国汽车工业有多强?除了BBA之外,还有三家爸爸级的厂商?

一辆汽车将近有30000个零件,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林林总总少说也有上百个,随着现代人对于汽车的需求和依赖,汽车制造对于技术要求已经是越来越高了,而德国作为一个汽车工业强国,除了国人们熟知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之外,还有很多不生产汽车的大佬级企业,而老牌大企业手中早已经掌控了大多数核心专利。博世BOSCH博世作为汽车行业中的一个中流砥柱的爸爸级企业,一百多年里多少传奇故事,三言两语很难讲清楚。生产的高压火花塞,解决了当时的内燃机点火问题,从而促进了发动机的完善,可以说是间接性推动了电气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进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博世也一直在开发新技术,只要是关于汽车上应用的高新科技电子技术都绕不开博世的专利。现在博世最为知名的技术就ABS+EBD,以及ESP系统,还有就是变速箱的TCU和各大系统的网关通讯协议,无论是国内外,都离不开博世的主动安全系统和通讯协议。目前博世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主营业务也是相当广泛,由原先起家的汽车零配件与系统,到后来的家庭用品,消费电子产品,甚至是运输工程等等。采埃孚ZF变速箱作为汽车最复杂的部件之一,很多汽车厂商有能力自己研发发动机,却不一定有能力开发出专属自己的变速箱。德国ZF Friedrichshafen AG采埃孚股份公司,也是一家全球五百强企业,在汽车的传动和转向技术上具有领先的抵维,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和零配件供应商,专业提供传输、转向、底盘系统等汽车零配件,对于轿车,客车,卡车甚至是轮船和大型工程机械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很多知名的汽车企业都采用了ZF的变速箱方案,比如大众,宝马,奥迪,阿尔法罗密欧等等,拥有丰富的技术储备以及稳定的客户。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说起德国大陆集团,可能很多人一头雾水,不过这家企业真的是一家百年企业,而且同时也是世界五大零件供应商之一,旗下最为知名的当时马牌轮胎,不过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德国大陆集团主营业务并非是轮胎,而是在于汽车底盘和制动系统。不过在早些年收购了西门子部分业务以后,着重发力于汽车微电子技术,将业务中心转移到车身控制模块、遥控钥匙、防盗器、组合仪表以及无人驾驶等方面。而且有了西门子大量的专利技术,德国大陆集团在制造一些高精传感器上也是得心应手。德国除了整车工业发达之外,还有着如此强劲的汽车零配件工业作为发展的后盾,汽车工业称霸世界也不足为奇,只是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国产车才能扬眉吐气,在国际上扬名立万!

殆乎殆乎

低调的芯片巨头:一年售出的芯片超过100亿颗,专利超过1000项

芯片是一个含金量比较高的领域,我国目前也有一些还不错的芯片公司,例如手机领域有华为的海思,还有清华大学控股的清华紫光等等。过去几年我国政府在芯片制造上也投入了不少资金,过去两年的总投资资金高达1500多亿元。但是相较于其他几个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例如美国高通,苹果等等。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低调的芯片公司比如新加坡的安华高,德国的博世。博世是德国的工业企业之一。主要从事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和能源及建筑技术产业。100多年来博世集团孜孜不倦追求着一个重要的目标。应完美的技术和感知质量,不断改善大众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而今天博世集团已经成为世界500强。还是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除了汽车领域以外,博世集团还是芯片行业的佼佼者。博世集团目前能够生产的芯片产品:ECU控制器芯片、加速度、转速、质量流量、压力和环境温度传感器等芯片。位于西德巴符州的Reutlingen工厂每天生产1500万枚芯片和4500万件机电一体化产品,从1995年至今,博世已经生产了超过80亿个MEMS传感器芯片,在电子设备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5%。举个例子来说,每4部智能手机中,就有3部是配备这种芯片的,这种技术也适用于制造半导体。更难得的是博世在芯片制造方面有超过1000项专利。2008年还因在表面微机电加工技术领域获得的重大突破而荣获德国以德国总统名誉设立的“未来奖”。所以大家不知道这家这么厉害的芯片公司,一方面是他们比较低调,另一方面是他们主要生产的芯片是各种传感芯片。芯片的种类很多,根据使用环境分为航天级芯片,汽车及芯片,攻工业级芯片和商业级芯片。博世生产的芯片主要是用于家电汽车的芯片。现在全球生产的汽车中,平均一辆汽车就至少安装有9块博世的芯片。去年博世的芯片售出高达100亿颗,100亿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光营收就达到5963亿人民币。博世集团1909年就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贸易办事处,时至今日博世集团所有业务部门均已落户中国,在中国已有37家公司。看着这些惊人的数字,由衷的敬佩。不过我们很少听到或看得到博世的产品,竟然不知道博世的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却运用如此广泛,确实是一家低调的企业。

自动驾驶、概念车,CES上汽车科技抢镜成功

微信ID:Autocul『汽车有文化,你的汽车价值观』当地时间2017年1月5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正式开幕。作为科技圈的开年盛会,CES一直被视为为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各企业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将现代科技淋漓尽致展示出来。而2017年CES,无疑是“智能”成为最大的看点,尤其是汽车产品科技,在展会当天就大出风头,有超过20万平方英尺、相当于20%的秀场会贡献给汽车科技。仅与自动驾驶有关的展示间,这次会多达10场,比去年增加了42%。再加上相关概念车及车载产品的亮相,预示着汽车的自动化和电气化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宝马宝马在CES上发布的技术是名为HoloActive Touch的虚拟触屏技术,它是通过 CR(Cinematic Reality)影像现实技术(不依靠玻璃等介质的凭空投影)与手势识别,实现对车辆功能的控制,其中使用了烟雾和镜子,以投射一个全彩显示画面。当别人都忙着把 CES 变成自动驾驶展的时候,他们想在车内人机交互领域再进一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把实际体验与高科技结合在一起,也算是本次车展的一大亮点。奥迪奥迪官方展示了一套全新交通信号灯辅助系统Traffic Light Information (TLI),其能够让主板通过LTE 4G网络与交通信号灯相连,交通灯信息将会传递到车上,车辆仪表盘信息由此能显示交通状态、红灯剩余时间等。此外,全新的交通信号灯辅助系统还能与车载导航、自动启停等功能结合,特别是根据红灯绿灯而运作的自动启停系统,并可根据红灯等待时间自动调整最优行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拥堵与污染。梅赛德斯-奔驰梅赛德斯-奔驰今年展台的主题是聚焦汽车共享、未来物流和自动驾驶技术,他们展台上主要的展品是Vision Van和Generation EQ两款概念车.车顶有两架无人机的Vision Van,采用纯电动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现代现代已经把自动驾驶从一个测试项目的阶段,进阶到如何将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合理化、民用化的阶段。CES期间有两台自家的IONIQ自动驾驶车正在赌城内部的道路进行实际路测。现代路测的这两台IONIQ自动驾驶车看起来跟纯电动IONIQ基本没任何区别,雷达方面选择了三个更加便宜的Ibeo 8线激光雷达,并将其布置在了汽车前保险杠的正面与侧面。菲亚特克莱斯勒菲亚特克莱斯勒这次展出的是Pacifica混合动力版本,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纯自动驾驶Minivan。菲亚特克莱斯勒的Pacific仍然顶着一个标志性的360度激光雷达。菲亚特克莱斯勒搭建一款基于云端的大数据自动驾驶车队。PortalCES第一天,还有一款叫Portal的电动车非常惊艳的亮相,吸引了无数关注。Portal是一款菲亚特克莱斯勒旗下的电动概念车,其配备容量为100kWh的锂电池,续航里程达到250英里,与其他电动车不同的是它的电池全部安放在底盘下方,如此布置即节省空间又降低车身重心。Portal的充电功能使用了『Combined Charging System - 联合充电系统』,使用直流充电时,充电功率能到达350kW,在20分钟内能将续航力从0提升至150英里(240km)。 同时,其通过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解决方案已经实现具备Level 3的自动驾驶技术。丰田丰田也展示了一款情感互动车:Concept-i, 新车的外观造型科幻大胆,采用了超跑才会配备的剪式门,让人眼前一亮。其搭载的“Yui”人工智能系统就作为车主和汽车的“桥梁”,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Yui”还可以逐渐学习不同用户的兴趣以及喜好,做出相应的反应。 别看这款车身材小,它也实现了5级完全自动驾驶。本田本田在这次CES展出两款车型,其一是讴歌RLX的自动驾驶测试车,其采用Velodyne的64线激光雷达和前后各3个摄像头系统搭建的方案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本田展台的另一个展品是一款叫NeuV的概念车,这款NeuV纯电动车的最大亮点是搭载有一套名为emotion engine感情引擎的AI系统,能够让机器像人类一样表现出自己的感情。福特此次新一代福特自动驾驶车型,在Velodyne 激光雷达传感器的使用方案上,福特将激光雷达的使用数量从 4 个降到了2个,整车自动驾驶套间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摆在福特面前的工作还是格外艰巨的,毕竟传感器排列方式变了,输入进车辆搭载的车载电脑的数据也会发生不小的变化。日产日产展台的展车是一款基于日产的纯电动车型聆风打造的Nissan Intelligent Driving Car。架构方面,其感知系统依靠安装在车身前后左右的四个激光雷达与8个摄像头组成。FFFF将这款量产车称作“全球首款互联网生态电动车”,这辆跑车将会是结合“极端技术”的高级电动轿车,它拥有行业领先的续航里程和炫酷的整体设计。这款车从性能、设计、高科技配置等都搭载了业内最领先的黑科技。Lucid MotorLucid Motors(原名Atieva Inc)旗下第一款纯电动汽车Lucid Air在拉斯维加斯CES展出,其搭载100kWh或130kWh电池组,最长续航接近650km。电动机可以输出1000匹马力,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2.5秒。同时,该车还配备短距雷达、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因此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Lucid Air将在2018年实现量产。德尔福德尔福在CES展示了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 - 中央传感定位与规划系统(CSLP),世界上第一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一站式”完整自动驾驶系统。在展台展车的车顶上,这辆车子并没有安装激光雷达,没有肉眼可见的摄像头。其次,车身外部也没有特别加装的传感器。博世博世的展品和去年类似,是一款各种升级过的概念车。博世的摩托车一体化互联仪表系统也进行了展示,博世积极探索V2V和V2I智能交通领域,其通过蓝牙实现了智能手机和小型摩托或是其他两轮车之间的互联。在过去十年中,CES上的汽车产品越来越多。但2017年很可能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汽车科技的舞台,联想到明年最大的趋势就是由汽车制造商和技术公司展出的自动驾驶汽车,此次展出的概念汽车将向人们展示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同时也展示着未来的汽车生活。通过这些最新的科技,2017年的汽车产业将进入全新的时代。微信ID |Autocul入驻百度百家| 新浪|搜狐汽车|易车|知乎专栏周海滨工作室旗下媒体汽车有文化| 汽车有智慧|周海滨微说|谈车工坊|轩辕车旗下出版物寰行中国系列1| 别处,是归客寰行中国系列2| 风从西边来……每天文化多一点商务合作微信:weishuo2015注明"汽车有文化",我们拉您入交流群汽车有文化出品人是第22届、第24届中国经济新闻一等奖获得者(2009、2011),搜狐旅游汽车联盟最具贡献自媒体人(2014)。是汽车文化之旅系列图书出版人(2014-2016)。是新浪、凤凰、百度、知乎汽车专栏作家。

就不欲入

汽车加速无力,油耗增加,发动机噪音大, 原来是它惹的祸

火花塞名片通过电极之间的放电现象产生火花,汽油发动机是通过燃料和混合气体的适时燃烧使之产生动力,但是作为燃料的汽油即使处于高温环境下也很难自燃,要想使其适时燃烧有必要用“火”来点燃。这里说的火花点火便是“火花塞”的作用。发动机整体性能的好坏完全是取决于火花塞闪出火花的良否来决定的。我们往往把发动机比作为“汽车的心脏”,但是更能把火花塞比作为“发动机的心脏”。、材料火花塞汽车改装的基本动作,是从引擎的点火系统和进气系统着手。而火花塞和高压导线就是点火系的首步改动。普通火咀、白金火咀、铱金火咀,其实这是对火花塞电极材料的不同而区分出来的特殊称谓。一般汽车的原厂火花塞,其电极材料由镍锰合金制成(即普通火咀),它们一般在行驶1万公里或1年后都要进行检查或更换。而白金火花塞则可实现10万公里内免检查更换,而近来才出现的铱金属火花塞同样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这给用车带来极大的方便,不过这里提醒一句,在修发动机时若没特别申明,修理厂是不会给换上白金火花塞的,因为一只普通火花塞仅几十元,而原厂的白金产品则上百才有交易(一般只有奔驰、宝马一类高档轿车和部分丰田轿车才原厂配用白金火花塞),所以必须紧记普通火花塞的保养时限,并时常检查为妙(无非就是颜色、火花塞间隙等。白金、铱金火花塞的售价比较昂贵,毕竟是稀有金属吗!其实它们的份量很少,仅在两电极的尖端焊上小小丁点,不过不要小看这么一点。为什么要用稀有金属,正如前所说首先是耐用。气缸在工作时,混合气压缩、燃烧产生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使火花塞电极温度高达900℃左右,此时还要火花塞点火,电极上的高温程度可想而知。由于银、金的熔点太低所以不能用作电极材科,而镍则有接近1500℃的熔点且价格便宜,所以被广泛应用。白金则接近2000℃才被熔掉,其稳定性和抗烧蚀自然比镍要好。而新近出现的铱金材料则比白金有更高的熔点,所以更加适合高性能发动机长时间、高转速情况下使用。另外化学特性比较稳定是稀有金属的本质,所以白金、铱金在极高转速的高温、高压下,依然能提供准时、强劲的火花。要知道在这种极限情况下,普通火花塞极有可能发出不稳定、不准时的火花,甚至有可能“失火”,引擎的工作因此大打折扣。明白为什么改装高性能火花塞之后,不要盲目跟风。改火花塞需把自己车的情况和使用习惯联系一起。换白金火花塞肯定好,一分钱一分货,是否需要自己衡量。而铱金火花塞更贵,经常去“飙车”吗?如果不是,好的白金火花塞也不比铱金的差,没必要浪费钱。火花塞故障通常火花塞使用寿命为15000km,长效火花塞使用寿命为30000km。发动机工作时,火花塞绝缘体裙部的温度应保持在500~600℃。如果温度过低,绝缘体容易积炭,可能引起漏电而产生缺火现象;如果温度过高,易引起早燃和爆震。、常见故障火花塞在使用中常见的故障现象如下:(一)、火花塞严重烧蚀。火花塞顶端起疤、破坏或电极熔化、烧蚀都表明火花塞已经毁坏,应更换。更换时应检查烧蚀的症象以及颜色的变化,以便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1)电极熔化且绝缘体呈白色。表明燃烧室内温度过高。这可能是燃烧室内积炭过多,使气门间隙过小等引起的排气门过热或是冷却装置工作不良,也可能是火花塞未按规定力矩拧紧等。(2)电极变圆且绝缘体结有疤痕。表明发动机早燃,可能是点火时间过早或者汽油辛烷值低,火花塞热值过高等原因。(3)绝缘体顶端碎裂。爆震燃烧是绝缘体破裂的主要原因。而点火时间过早、汽油辛烷值低、燃烧室内温度过高,都可能导致发动机爆震燃烧。(4)绝缘体顶端有灰黑色条纹。这种条纹标志火花塞已经漏气,应更换新件。(二)、火花塞有沉积物。火花塞绝缘体的顶端和电极间有时会粘有沉积物,严重时会造成发动机不能工作,如清洁火花塞可暂时得到补救。为了保持良好的性能,必须查明故障根源。(1)油性沉积物。火花塞上有油性沉积物,表明润滑油进入燃烧室内。如果只是个别火花塞,则可能是气门杆油封损坏。如果各缸火花塞都粘有这种沉积物,表明气缸窜油,应检查空气滤清器和通风装置是否堵塞。(2)黑色沉积物。火花塞电极和内部有黑色沉积物,表明混合气过浓,可以增高发动机运转速度,并持续几分钟,就可烧掉留在电极上一层黑色的煤烟层。状况检查火花塞技术状况除用专用仪器进行密封发火试验以外,还可采取下述方法检测(1)就车检查法a、触摸法:起动发动机,使其怠速运转,用手触摸火花塞绝缘陶瓷部位,如温度上升得很高很快,表明火花塞正常,反之为不正常。b、短路法:起动发动机,使其怠速运转,然后用螺丝刀逐缸对火花塞短路,听发动机转速和响声变化,转速和响声变化明显,表明火花塞正常,反之为不正常。c、跳火法:旋下火花塞,放在气缸体上,用高压线试火,若无火花或火花较弱,表明火花塞漏电或不工作。(2)观色法拆下火花塞观察,如为赤褐色或铁锈色,表明火花塞正常;如为渍油状,表明火花塞间隙失调或供油过多,高压线短路或断路;如为烟熏之黑色,表明火花塞冷热型选错或混合气浓,机油上窜;如顶端与电极间有沉积物,当为油性沉积物时,说明气缸窜机油与火花塞无关,当为黑色沉积物时,说明火花塞积碳而旁路,当为灰色沉积物时,则是汽油中添加剂覆盖电极导致缺火;若严重烧蚀,如顶端起疤、有黑色花纹破裂、电极熔化,表明火花塞损坏。经以上检查确属火花塞损坏的,应予以更换,此外使用寿命到期也应更换。更换火花塞应根据发动机结构性能特点,特别应按发动机说明书规定型号来选用。若使用中火花塞积碳严重,应选热值大一级的火花塞;若发动机有炽热点火现象,应选热值小一级的火花塞。多缸发动机要保证各缸火花塞型号、新旧程度统一。建议成组更换,避免因小失大。对于进口汽车,缺少火花塞配件时可用国产型号代替,要求代用型号的旋入螺纹长度、螺纹直径及热值必须与原型号一致。清洁如火花塞上有积碳、积油等时,可用汽油或煤油、丙酮溶剂浸泡,待积碳软化后,用非金属刷刷净电极上和瓷芯与壳体空腔内的积碳,用压缩空气吹干,切不可用刀刮、砂纸打磨或蘸汽油烧,以防损坏电极和瓷质绝缘体。火花塞间隙检查调整间隙测量用专用量规或厚薄规检查,但厚薄规所测值不太准确。间隙调整应用专用工具扳动侧电极来调整,不能扳动或敲击中心电极。注意:调整多极性火花塞间隙时,应尽可能使各侧电极与中心电极间隙一致。各缸火花塞间隙应基本保持一致。火花塞间隙与使用条件有关,如CA6102型汽油发动机,规定火花塞电极间隙冬季为0.6-0.7mm,其它季节为0.9-1.0mm。拆装注意事项(1)拔下高压线接头时应轻柔,操作时不可用力摇晃火花塞绝缘体,否则会破坏火花塞密封性能。(2)发动机冷却后方可拆卸,当旋松所要拆卸的火花塞后,用一根细软管逐一吹净火花塞周围的污物,以防火花塞旋出后污物落入燃烧室内。(3)螺丝周围、火花塞电极和密封垫必须保持清洁,干燥无油污,否则会引发漏电、漏气、火花减弱等故障。(4)安装时,先用套筒将火花塞对准螺孔,用手轻轻拧入,拧到约螺纹全长的1/2后,再用加力杠杆紧固。若拧动时手感不畅,应退出检查是否对正螺口或螺纹中有无夹带杂质,切不可盲目加力紧固,以免损伤螺孔,殃及缸盖,特别是铝合金缸盖。(5)应按要求力矩拧紧,过松会造成漏气,过紧使密封垫失去弹性,同样会造成漏气。锥座型火花塞由于不用密封垫,遵守拧紧力矩尤显重要。、使用在实际运行中,除了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座驾的火花塞之外,还有一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各种积污,充分发挥火花塞的作用。比如避免长时间低速、低负荷运行;减少怠速运行时间,越来越多的汽车专家认为怠速着车损伤汽车;避免超高速、超负荷运行,如果不是换车跟买手机一样,最好不要飙车;燃油要保持一定的纯净度,认准油品的品牌非常关键;避免急加速、急减速运行等不良驾驶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火花塞的各种积污,延长火花塞的使用寿命,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寿命火花塞的寿命,往往用电极的消耗来衡量,火花塞的寿命定义为“直到电极不能跳正常的火花为止”,可见电极的消耗对火花塞寿命的影响之大。电极的消耗是由烧蚀(由电点火引起的烧损)和腐蚀(化学、热学作用)而引起的,又同电极材料和电极工作温度有关。实际测试表明,温度到580℃以上电极就开始发生腐蚀,而且随温度上升腐蚀相应地增加,到890~1000℃附近就开始氧化。如果产生侵(烧)蚀,电极的棱角就变成弧状,电极间隙将变大,这样就会提高电极间跳火所必须的放电电压。一般随着发动机的运行或汽车行驶距离的增加,电极间隙所必须的放电电压也在不断地上升,会越来越接近点火线圈所提供的电压极限,于是点火越来越困难,并最终发生了断火。火花塞的使用寿命也就终结于此。10、规格国外以螺纹直径M14和M12为主,M10次之;我国仅以M14为主,M12和M10的火花塞在特殊情况下生产。火花塞型号各国的表示方法有所不同,比如表示为T8126J型火花塞,其中“T”表示结构类型,“8”表示螺纹尺寸和六角对边,“12”表示螺纹旋合长度,“6”表示热值,“J”表示特征,常见的结构类型有标准型(用B表示)、突出型(用T表示)。螺纹尺寸规格有1,4,8三种,1表示M10×1,S=16;4表示M14×1.25,S=19;8表示M18×1.5,S=22。螺纹旋合长度有11,12,19三种。热值包括1~9九个数字;其中1~3为低热值,4~6为中热值,7~9为高热值。热值越高,散热越快,为冷型火花塞;热值越低,散热越慢,为热型火花塞。11、结构由中心电极、线柱芯、陶瓷绝缘体、导电玻璃等组成。12、种类按照热值高低来分,有冷型和热型;按照电极材料来分,有镍合金、银合金和铂合金等;如果更专业一下,火花塞的类型大体上有如下几种:1、 准型火花塞:其绝缘体裙部略缩入壳体端面,侧电极在壳体端面以外,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2、 缘体突出型火花塞:绝缘体裙部较长,突出于壳体端面以外。它具有吸热量大、抗污能力好等优点,且能直接受到进气的冷却而降低温度,因而也不易引起炽热点火,故热适应范围宽。3、 电极型火花塞:其电极很细,特点是火花强烈,点火能力好,在严寒季节也能保证发动机迅速可靠地起动,热范围较宽,能满足多种用途。4、 座型火花塞:其壳体和旋入螺纹制成锥形,因此不用垫圈即可保持良好密封,从而缩小了火花塞体积,对发动机的设计更为有利。5、 极型火花塞:侧电极一般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优点是点火可靠,间隙不需经常调整,故在电极容易烧蚀和火花塞间隙不能经常调节的一些汽油机上常常采用。6、 面跳火型火花塞:即沿面间隙型,它是一种最冷型的火花塞,其中心电极与壳体端面之间的间隙是同心的。此外,为了抑制汽车点火系统对无线电的干扰,又生产了电阻型和屏蔽型火花塞。电阻型火花塞是在火花塞内装有5-10kΩ的电阻,屏蔽型火花塞是利用金属壳体把整个火花塞屏蔽密封起来。屏蔽型火花塞不仅可以防止无线电干扰,还可用于防水、防爆的场合。、功能和作用凡是汽油发动机上都有火花塞,一缸一个,个别的高速汽油发动机每缸还装有2个火花塞。火花塞虽然只有是一只小零件,但它却极其重要,没有它发动机会动弹不得。凡是经常开车的人都会很熟悉这个玩意儿。火花塞的作用是把点火线圈产生的高压电(1万伏特以上)引入发动机气缸,在火花塞电极的间隙之间产生火花点燃混合气。火花塞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以一台普通四冲程汽油机的火花塞为例,在进气冲程时温度只有60℃,压力90KPa;而在点火燃烧时,温度会瞬间上升至3000℃,压力达到4000KPa;这种急冷急热的交替频率很高,不是一般材料所能应付得了,还要保证绝缘性能,因此对火花塞的材料要求也就很苛刻了。火花塞很小,一只口袋可以放好几只,但它构造不简单。它有绝缘体和金属壳体两大组成部分:金属壳体带有螺纹,用于拧入气缸;在壳体内装有绝缘体,它里面贯通着一根中心电极、中心电极上端有接线螺母,连接从分电盘过来的高压电线;在壳体的下端面焊有接地电极,中心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有0.6-1.0毫米的间隙,高压电经过这个间隙入地就会迸发出火花点燃混合气。火花塞关键部分是绝缘体,如果绝缘体不起作用,高压电就会“抄小路”而不经两极入地,造成无火花现象。火花塞的绝缘体必须要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高电压、耐高温冲击,耐化学腐蚀的能力,普通火花塞多采用以氧化铝为基础的陶瓷做成。火花塞的尺寸是全世界统一的,任何汽车上都可以通用,但由于汽油发动机类型有区别,因此火花塞也会分有二种基本类型,冷型和热型。冷型与热型是相对而言,它反映了火花塞的热特性性能。火花塞要有适当的温度才能工作良好,没有才能工作正常。实践证明火花塞绝缘体保持在500-600℃温度时,落在绝缘体上的油滴能立即烧去不会形成,高于这个温度会早燃,低于这个温度有。在不同发动机上的温度会不一样,设计者就利用绝缘体裙部的长度来解决这个矛盾。有些裙部短受热面积小,散热快,因此裙部温度低些,称为冷型火花塞,适用于高速高压缩比的大功率发动机;有些裙部细长受热面积大,散热慢,因此裙部温度高些,称为热型火花塞,适用于中低速低压缩比的小功率发动机。自己的汽车用什么火花塞,要按照厂家的规定型号选用,不是什么火花塞都适用的。火花塞这个玩意儿看上去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它对材料及制造工艺的要求十分高,由于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火花塞绝缘体被击穿、电极失效常会发生,因此它属于“易损件”,有不少司机的工具箱里常备火花塞,以便随时更换。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火花塞的耐用性也提高了,电极材料使用铂合金来代替传统的铜-镍合金,延长了火花塞的使用寿命,现代轿车的火花塞一般使用里程达十五万公里左右。选择火花塞考虑的因素较多,如发动机型号、冷却方式、冲程数、燃油标号和使用环境温度及常用工况等。一般摩托车、汽车出厂时已将火花塞型号确定,在安装尺寸相符的情况下,用户可根据环境温度、道路条件、机器新旧对火花塞的热值作选择。如国产火花塞标准条件下一般采用的热值型号为5(日本 NGK为7.8),当气温低于5℃时,就应选用热值再低一级的火花塞以保证火花塞裙部的工作温度。对于旧发动机而言,选用热值低一级的火花塞,可抵制因机件磨损窜油对火花塞的污染。、损坏很多时候汽车会出现发动机冷、热机启动都较困难,有时要启动多次,发动机才能着车。着车后,怠速不稳、抖动、加速不良、动力不足,频繁出现怠速自行熄火现象,油、气消耗量增大。这是由于火花塞的损坏导致的。首先应该进行故障检查。清洗节气门、更换火花塞和高压线后,故障现象没有好转, 开空调时故障现象更加明显。连接好油压表测试,在怠速抖动、熄火时,油压保持在260 千帕,说明供油正常;采用断缸法检查各缸点火及工作状态,取下第1 缸高压线,用良好的火花塞做跳火试验时, 发动机虽然抖动但不熄火;而分别取下第2、3、4 缸高压线做跳火试验时, 发动机则难以启动,即使偶尔启动了也会自动熄火。由此判定第1 缸火花塞工作不良。其次进行故障排除,将第1 缸新火花塞更换后,故障彻底排除。最后进行故障分析,查证该车型的点火系统资料得知: 本车采用模块式、无分电器型、双火花静态高压分配点火系统,静态高压配电体内有2个点火线圈,每个点火线圈次级各有2 个输出端,通过高压线分别连接到各缸的火花塞上,形成双点火回路。当点火线圈正常点火时,若2 个火花塞间隙正常,做功的一缸在压缩上止点, 可燃混合气压缩后,在火花塞电极间所形成的阻抗较小,易被击穿跳火,点火电量就会集中到做功缸的火花塞上跳火;而另一缸相对因处于排气上止点,缸内气体形成的阻抗较大, 不易被击穿跳火, 这样便保证了做功缸的正常点火。当某个火花塞有短路现象时, 该火花塞击穿电压降低, 大部分电能经故障火花塞流失,致使另一缸无法正常点火,造成2 个汽缸都工作不良, 发动机就不易启动; 而当某个火花塞有断路现象时, 因该火花塞击穿电压过高, 点火能量都经正常火花塞跳火,所以,另一相对缸仍可正常点火工作, 发动机有3 个缸能正常工作, 所以稳定性和动力性很差。[1]返回目录↑15、热值火花塞的热值代表其散热快慢。数值越大则散热越快(或称为火花塞越冷),不同的发动机要求使用的火花塞不同,必须配。一般而言,小汽车行驶速度快,气缸内压缩比高,需用热值高(散热快)的火花塞,大车一般行驶速度慢,一般用热值低(散热慢)的火花塞。热值过高,即散热过快,易使火花塞温度过低,点火头部产生,引起跑电,使火花塞打不出火来;而热值过低,散热不够, 使火花塞温度过高,会导致爆燃等,易使火花塞头部陶瓷烧损, 电极溶解。各品牌火花塞热值数字代表的并不相同,可参照以下表格:DENSO(电装)--日本 NGK--日本 CHAMPION(冠军)--美国 BOSCH(博世)——德国9 2 18 1014 4 16.14 916 5 12.11 820 6 10.9 7.622 7 8.7 524 8 6.63.61 427 9 4.59 329 9.5 5 731 10 55 232 10.5 5 334 1135 11.5返回目录↑16、品牌如果将火花塞的品牌全部一一列举出来不太可能,只列举四种常用常见的。1、博世博世(BOSCH)集团是全球500强之一的著名跨国公司,由罗伯特?博世先生于1886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创办。经过120年的发展,博世集团已成为全球最专业的汽车技术研发机构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集团产品范围包括:汽车技术研发、汽车装备、汽车零部件、通讯系统、无线电及交通系统、安防系统、电动工具、家用电器,厨房用具、包装及自动化、热能科技等。尽管很少有人了解博世品牌代表系列极为广泛的优质产品,但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博世。驾车者对博世维修站、博世的火花塞、雨刮片或起动马达、电瓶非常熟悉,但或许不知他们的车也许就配备了博世的电子电气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Motronic)、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柴油控制(EDC),甚至还包括1994年问世的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VDC)。2、NGK创立于1936年的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总部位于日本名古屋)分别于2001年在中国广州、2002年在上海设立了驻在员事务所,通过各种市场分析后的结果,预想到中国经济的高水平持续增长,并预测中国的汽车市场将以上海等沿海城市为中心继续扩大,特别是由于已进入中国的摩托车和汽车厂家对现地供货的强烈要求,针对这种要求通过体制的强化,在2003年作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生产基地上海特殊陶业有限公司(独资)成立了。至此在中国也能够提供世界最高水准的技术和服务,我们坚信能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尽微薄的贡献。3、湘火炬主导产品为“火炬”牌火花塞、高压线、点火线圈,是国内最大的点火系统专业制造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作为美国通用与福特公司的供应商,2004年与国际行业巨头成功签订了转产合作协议;2005年成功进入了俄罗斯市场;成功与世界最大的小型汽油机公司配套。拥有美国GM技术、德尔福公司的AC自动化生产线、博大自动化装配线等多条专业生产线,并于2006年再次斥资全面收购美国德尔福(delphi)火花塞生产工厂,引进全套生产设备、技术、专利;顺利获得国际先进火花塞开发、生产、制造技术,确保公司符合国际发动机的配套要求。4、电装1949年,电装从丰田集团独立分离出来,以1500万日元的资本金和1445名员工的规模,在日本爱知县刈谷市成立了“日本株式会社电装”。如今,电装已发展到日本排名第一、世界顶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集团公司,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87家关联公司,集团员工数达119919名(2009年3月31日截止)。 作为电装在中国的统括公司——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电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及其售后服务,包括汽车空调设备和供热系统、电子自动化和电子控制产品、燃油管理系统、散热器、火花塞、组合仪表、过滤器、产业机器人、电信产品以及信息处理设备。目前,电装共有21种产品排名世界第一。5、其他品牌有:Autolite(美国奥特莱托), Eyquem(法国益康)等。国内的火花塞品牌也比较多,总的来说,市场上越是名牌厂家的质量性能一般要更好,使用寿命也长,当然价格肯定更高。据资料显示,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在250万辆左右,汽车每年需更换火花塞近1000万只,按正厂普通火花塞平均零售价20元计算,年消费近2亿元。返回目录↑17、车何时该换火花塞通常情况下,火花塞的使用寿命为15000公里,长效火花塞的使用寿命也不超过30000公里。然而不少车主的火花塞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达不到其正常使用寿命。其实,火花塞的工作温度是相当高的。发动机正常运转时,火花塞绝缘体裙部的温度一般保持在500到600摄氏度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火花塞影响都不好。在火花塞温度过低的情况下,火花塞上的绝缘体容易,最终引起漏电以至于产生缺火现象。如果火花塞工作温度过高,容易引起早燃和发动机爆震。火花塞出现的常见故障归纳为两种:一为火花塞严重烧蚀,另一种为火花塞有沉积物。火花塞烧蚀 当车主发现火花塞顶端有疤痕或是破坏、电极出现熔化、烧蚀现象时,都表明火花塞已经毁坏,此时就应该更换火花塞。在更换过程中车主可以检查火花塞烧蚀的症状以及颜色的变化。症状1:电极熔化且绝缘体呈白色 诊断:这种现象表明燃烧室内温度过高。这可能是燃烧室内积炭过多,从而造成气门间隙过小,进一步引发排气门过热或是冷却装置工作不良造成的。在火花塞未按规定力矩拧紧时也会造成电极熔化,绝缘体呈现白色的现象。症状2:电极变圆且绝缘体结有疤痕 诊断:这就表明发动机早燃,可能是点火时间过早或者汽油辛烷值过低,火花塞热值过高等原因带来的。症状3:绝缘体顶端碎裂 诊断:一般来说,爆震燃烧是绝缘体破裂的主要原因。而点火时间过早、汽油辛烷值低、燃烧室内温度过高,都可能导致发动机爆震燃烧。症状4:绝缘体顶端有灰黑色条纹 诊断:这种条纹的出现表明火花塞已经漏气,车主需要无条件更换新件。[2]返回目录↑18、工作原理当发动机随火花塞电极间隙(0.6-0.9mm)电压的升高,电极间电场强度不断增大,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约10,000V)时,电极间的间隙即形成放电通道而被“击穿”。在强电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的电子及高离子使放电通道形成炽热的气体发光体,即火花放电现象。点火花的温度极高,一般可达2,000-3,000°C,足以点燃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为了使火花塞经常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必须使其裙部螺纹部分的工作温度保持在450-850°C之间,这个温度范围称为火花塞的自洁温度。如低于450°C,裙部极易产生,并将导致短路;如高于850°C,会产生炽热点火现象,即混合气由于炽热而点燃,而不是由火花塞放电当然,出现早点火现象。要使火花塞工作时的温度保持在450-850°C的范围内,就必须保持火花塞的热平衡,即吸收的热量等于散出的热量。而吸收的热量取决于裙部表面积的大小。发电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与压缩比的大小,混合气的浓度,散热效率,空气的流通等有关。一般来说,对于经常高速行使和负载大,压缩比大的摩托车发电机,应选用传热较好的冷型火花塞(即热值数字较大);而对于中低速行使,负载较小的摩托车发电机,应选用传热一般的热型火花塞(即热值数字较小),以保证火花塞正常的工作温度。当汽车出现启动困难、怠速不稳、顿挫或加速性能不佳时,很多人都认为是火花塞出了问题,一言不合就换换换。误诊错断也是常有的事情。在排除火花塞问题时,可先将引擎运行一段时间,如果中心电极呈红褐正常颜色或者没有明显的烧蚀热熔现象,就要考虑是不是其他零部件除了问题(声明:此文章内容仅作为汽车爱好者感言发布,并不作为新闻内容发布)

稻草狗

德国工业实力有多强?企业靠卖零件成世界500强,还自己发电用

德国这个国家我们应该都不陌生,虽然只有37.7万平方公里,但却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上,德国一直表现得非常抢眼,GDP仅次于中国、美国、日本,但这只是输在了人口上。德国的人均GDP有4.82万美元,比日本还要高出将近1万美元的,比中国更是高出近4万美元。很多人都喜欢拿德国跟日本比,因为这俩国都是工业强国,特别是在汽车方面,均处于世界前列。两国知名的汽车企业基本都是世界500强,不过德国大众排名世界500强第9位,比日本丰田略高1位。事实上,日本的汽车技术最早就是来自欧美的,而德国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对象。但现在要量化地比较德国日本谁更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其实也没有多大意义。不过,却可以相作为互参照。德国的工业实力有多强呢?我们可以看看世界500强榜单,一些德国企业靠卖零件都卖成了世界500强。先说一个让人一听就感觉很强的公司吧,就是博世公司。个人觉得这个中文译名取得很好,是不是让人一听就觉得很强?这家公司可不仅仅是中文译名取得好,历史也很长,成立于1886年,距今133年。主营业务是精密机械与电气工程。在2019年的世界500强上排名第77位。这里就可以以日本电装为参照了,日本电装是跟德国博世类似的企业,在日本的“咖位”也与博世在德国的“咖位”差不多。日本电装的排名是多少呢?第230位。很多人听说博世肯定是通过一些小家电,但家电其实并非博世的发家业务,也并非主业。这家公司最开始是其创始人罗伯特·博世创办的一个小车间,专门制造在当时被称为“难点中的难点”的汽车点火系统。罗伯特·博世就是在这个小车间里发明了电磁点火系统,就是这个发明奠定博世博世的后来的地位。如今,这家公司赖以“称霸”全球的,依然是高端汽车零部件,当然也不止做点火系统了。纵观世界500强,还是做成品的企业排名比较靠前,做零部件的企业不要说排名靠前了,能进入世界500强的就屈指可数了。我们都知道日本有很多“隐形冠军”,其产品在行业都占有近乎垄断的地位,但其实企业规模和营收总额都并不大。而德国靠卖汽车零件年入百亿欧元以上的企业就不止一家,博世的后面还有这样一串名字:蒂森克虏伯、巴斯夫、马勒、采埃孚、大陆集团。德国大众大家都很熟悉,德国大陆可能只有汽车发烧友比较熟悉。但只需简单一句话就能让不开车的人也记住这家巨头了:美国的通用、福特,德国的大众、戴姆勒,日本的丰田等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都是它的忠实客户。克虏伯、巴斯夫这几个巨头还有不少其他业务,而大陆集团就是专门卖零件了,世界500强排名第205位。写到最后,小编又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上面提到的那个博世,在德国的工厂一半以上的电力是自己的水电厂发的。德国的工业实力可见有多强。

穗花

这款SUV搭载1.6L、2.0L和1.4T发动机 或成为下一个爆款车型

今年的2月7日,启辰品牌正式从东风日产独立出来,从一个合资自主品牌化身为自主品牌,变化后的东风启辰依旧保持着销量的快速增长。1-10月,东风启辰累计销量突破10.6万辆,同比增长12.9%,保持了月均两位数的高增长,也打消了人们对于脱离东风日产以后,东风启辰能否把车卖好的疑虑。在销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逐步完善产品矩阵、打造核心产品力,为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造血”也成为了东风启辰的核心战略。启辰M50V填补了MPV产品线的空白;启辰D60杀入高端自主家轿市场,而占到东风启辰销量47%的启辰T70,也迎来了一次产品的全面革新。打造属于启辰的设计标签东风启辰在产品1.0时代更多的是一种拿来主义,产品在设计上很难让人看到原创设计的存在;在产品的2.0时代,虽然有了一定的原创设计,但生硬的线条还是略显稚嫩;直到以T90、D60为代表3.0产品时代,东风启辰在设计上才算找到了感觉,形成了“风雕美学”设计理念。▲几经摸索之后,“风雕美学”设计理念成为了东风启辰独特的家族化设计风格,提升了品牌的辨识度,这也是目前市场上成熟的自主品牌惯用的设计手法。基于新的设计理念,全新启辰T70不再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感觉,前脸在视觉上更有层次感,并且格栅内部饰条采用了不同的材质,来突出时尚感和品质感,这也是年轻消费者所喜爱的。车尾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熏黑处理的尾灯,并且刹车灯和示宽灯还采用了LED光源,算是跟上了时下的潮流,相比现款车型来说,也少了一些呆板的感觉。车身尺寸方面,全新启辰T70的长宽高分别为4614mm、1786mm、mm,轴距为2630mm,相比现款车型长度增加了72mm,高度增加的11mm,让车身的比例看起来更加协调。全新启辰T70的内饰设计无论是视觉还是触感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内饰加入了更多软质材料,还采用了更为精致的缝线工艺,并且未来还提供黑色/棕色双拼的内饰风格,尽可能的避免廉价感也是讨好消费者的一个诀窍。配置不再是一个短板现款启辰T70是2015年上市的产品,在配置上已经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而在全新启辰T70上,东风启辰的智联系统被整合到了中控台8英寸的触摸屏上,除了常见的媒体播放、导航、倒车影像等功能之外,还涵盖了语音交互、手机互联等功能。更重要的是,这套智联系统不仅仅是顶配车型的专属配置,而是会搭载在全新启辰T70的主销车型上,车联网技术将是全新启辰T70的一个主要的卖点。系统还提供4G移动Wifi、车辆远程控制等功能,导航、远程控制、语音等基础服务的流量提供终身免费服务。▲活动现场的全新启辰T70仅配备了标准尺寸的天窗,如果能够提供全景天窗,将提升产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驾驶员左侧的卡槽被设计成了两种尺寸,可以满足停车卡、高速通行卡等多种卡片放置。从配置上看,全新启辰T70也并不吝啬,博世博世9.1版本的ESP、胎压监测、HSA上坡起步辅助系统、ATC主动循迹控制系统、一键启动、紧急制动提醒、定速巡航等配置都出现在了实拍的车型上。成熟可靠的日产技术支持相比其他的自主品牌,启辰还拥有纯正的合资血统和造车工艺来为产品背书,全新启辰T70与东风日产共用发动机、变速器、底盘三大核心技术,成熟可靠的技术仍然是消费者选择东风启辰的一个考虑因素。全新启辰T70除了搭载1.6L和2.0L自然吸气发动机外,还将搭载一台全新的1.4T发动机。其中1.6L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21马力,2.0L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44马力,全新的1.4T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40马力。传动系统匹配的是手动和CVT变速箱。▲全新启辰T70搭载的代号为A14T的1.4T发动机也匹配在多款东风集团旗下的自主品牌车型上。东风日产天籁的座椅舒适性一直都是其产品的一大亮点,此次全新启辰T70在座椅的设计上采用了与天籁座椅同源的技术,通过对座椅的曲线结构、坐垫、弹簧的优化,提升整体的驾乘舒适性。TA竞争力怎么样?在车身尺寸上,全新启辰T70还达不到越级的表现,但是相比竞品来说也都在同一水平线,而在配置层面来看,虽然智能互联、语音控制系统现在不少品牌都有配备,不过对脱胎于东风日产的启辰来说,在系统的人机工程、实用性上应该会有不错的表现。此外全新启辰T70将会在郑州总装车间生产,而郑州总装车间也共线生产过老款的奇骏、逍客、启辰D50等车型,因此在生产工艺和做工上,全新启辰T70相比不少自主品牌来说更有优势。全新启辰T70将在广州车展正式亮相,随后在12月初正式上市销售,价格将是影响其销量的关键,尤其是主销车型的性价比能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决定了全新启辰T70能否成为月销万辆俱乐部的一员。

搜书院

罗兰贝格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白皮书2020

【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前言新一代汽车形成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三条新供应链。 无论是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跨界企业等都需要重新梳理自身在新供应链条中的定位与价值,需要重新定义供应链关 系,共同研发、数据共享、加速迭代、并购重组已成为形成 新供应格局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动力。在全球整体车市低迷的大背景下,以纯电动、插电混动为代 表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表现抢眼,未来也将会是全球汽车销售 的中坚力量。当前仍处于全球新能源市场发展初期,规模待 进一步放量,整体产业链增长与发展潜力巨大,美国、欧洲 与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产业链玩家在应对与之而来的供应链变革推动下的产业竞合 新趋势如核心供应链高集中度和寡头格局的持续、主机厂自 研带来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竞争边界逐渐模糊、共建生态 体系从而实现风险分摊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和把握供应链 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挑战与机遇,实现供 应链能力提升,强链补链。第一部分 、在“零和博弈”中生存——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变革趋势1.1 全球汽车产业趋势扫描1.1.1 全球汽车行业整体趋势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销量持续走高后,全球汽车销量在2017年 达到了9,500万台的峰值水平。自2018年起,全球车市增长步 伐趋向停滞,未能成功突破1亿台大关,反而出现了可预见的 轻微下滑势头,2019年销量更是收于8,800万台,年降幅超过 6%。全球部分车市已不可避免地步入了“零和博弈”存量市场 发展阶段,竞争环境将更为激烈,无论是主机厂还是零部件供 应商,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新常态”挑战。“新常态”下汽车销量的趋稳甚至下跌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各 主要国家和地区无一幸免。中国虽以接近2,500万台的年销量 牢牢占据全球销量榜首的位置,但2019年销量9%的下跌则超过平均水平;在欧洲与北美等成熟市场,汽车年销量均维持 在1,700万台水平,但也出现了4%-5%的下滑势头,形势不容 乐观;日韩市场则相对稳定,始终保持1,300万台/年的销量规 模,近年销量基本持平,降幅微弱;南美市场体量虽小,仅有 300余万台年销量,但2019年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3%的销量 回撤。整体来看,宏观经济的不景气、购车需求不足是近两年全球汽 车销量增长下行的主要推手,导致消费基盘持续走弱。聚焦区 域来看,中美贸易战大背景下的经济疲软、消费信心降低等成 为两大区域销量双双下跌的主要原因,加之中美贸易摩擦的 继续也将为两国汽车销量的回暖带来不确定性;欧洲市场的 销量不振同样离不开英国脱欧带来的动荡影响,叠加更为严 苛的排放与燃油消耗法规的执行,导致需求端更多消费者持 观望态度。聚焦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走势与全球较为一致,但呈现出 更显著的周期性特征。自2010年起,受到人均收入水平快速 提高、供给侧产品不断丰富、政策积极鼓励汽车产业发展等因 素驱动,中国乘用车新车销售市场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年销量 从1,000余万台翻番至2017年的2,400余万台,年均增速超过 10%。2017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在整体宏观 经济增速放缓、需求预支与中美贸易战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整 体上乘用车市场多年增长势头终结,销量甚至出现了一定程 度下滑,步入波动调整期。背后的核心驱动要素集中于政治经 济、供给端、需求端和基建设施等方面:a) 政治经济: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战等区域性摩擦增加,全球化 格局受到冲击;劳动力红利逐步消失,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整体不确定性增强;城镇负债率显著上升,住房、养老、医疗等 问题挤压消费信心。b) 供给端:新车型投放保持强劲势头,但SUV热潮不断降温,吸 引力动能不足,小众Coupe车型当前仍难以带动新一轮的增 长。c) 需求端:用户结构发生变革,年轻化、女性化、下沉化成为关 键趋势,消费偏好更注重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体验化,对 产品及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共享出行、网约车等新模式和自动 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对用车需求产生深远影响;高线限牌、限 行城市政策无显著松绑,政策工具使用将非常谨慎。d) 基建设施:新基建政策下,发力重点将集中于5G、车路协同 等信息化道路建设与升级,带来技术升级与驾乘体验升级。各驱动因素综合作用下,正面与负面影响兼备,意味着不确定 性将成为未来国内乘用车市场发展的主旋律。由此带来汽车 行业洗牌的不断加速,无论是主机厂还是零部件供应商,都将 进入硬实力比拼的“白刃战”阶段。但长期来看,国内市场还有 增长潜力。1.1.2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趋势1.1.2.1 全球新能源车市趋势及驱动要素在全球整体车市低迷的大背景下,以纯电动、插电混动为代表 的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的下一代技术迭代方向,销量表现十 分抢眼,未来有望逐步替代传统动力,并成为促进乘用车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从当前来看,全球新能源市场仍处于发 展初期,规模仍待进一步放量,整体产业链增长与发展潜力巨 大,美国、欧洲与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美国作为全球主要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发展以插电混动为 主导,当前新能源整体销量不足80万台/年,仍处于发展初期。 未来增长势头有望继续维持,2025年销量可超过200万 台/年,渗透率超过10%。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消费者接受度提 升、初创企业层出不穷以及严苛排放政策等要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特朗普政府对新能 源补贴的负面态度,随着中期大选的来临,选举结果或将对未 来美国新能源市场走向带来一定影响。a) 需求端:绿色环保意识逐步崛起,逐步摒弃高污染的传统燃 油车;而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也对用户实现了良好的教育作 用,消费者对新能源接受度与购买意愿度不断提升。b) 供给端:特斯拉、Rivian、Lucid等硅谷基因新造车企业层出不 穷,以创新产品与模式提升用户体验,破圈入局,倒逼通用、福 特等传统车企将重心从高利润SUV及皮卡车型向新能源车型 转型,以稳固市场地位,形成良性竞争循环。c) 政策端:加州为代表的清洁空气法规适用州对碳排放监管 趋严,并针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给予额外补贴,刺激需求的释 放。欧洲新能源汽车的渗透应用则更为激进,纯电动车型占比更 高,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接近500万台/年的水平。 环保意识的崛起、政府强力补贴支持以及严苛排放政策将为 新能源产品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劲支持。a) 需求端:环保理念得到广泛认同,消费者更注重绿色用车、零 排放出行,希望通过新能源车型减少碳排放与大气污染。b) 政策端 – 供给端激励:针对主机厂新能源车型的研发、生产 等环节,均提供对应资金与优惠政策支持,鼓励主机厂进行产 品转型。c) 政策端 – 市场端激励:为消费者置换老旧燃油车、购买新能 源车型提供较大额的购置费用补贴,引导用户选择新能源产 品。d) 政策端 – 排放政策:通过制定极为严苛的CO2 排放标准(预 计在2020/2021年正式启用),加速老旧传统燃油车型的淘汰。1.1.2.2 中国新能源车市趋势及驱动要素国内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自2001年“863”电动车重大专项 计划诞生起,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发展,销量规模已突破100万 台/年大关,年均增速超过80%。从全球视角来看,国内新能源 汽车销量占据全球的近50%,已连续5年占据全球第一,成为 无可争议的新能源行业领导者。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起步阶段、过渡 阶段与成熟阶段。当前已从起步阶段,跨入各驱动因素接力、 共同作用的过渡阶段,预计在2022-2025年前后进入成熟发 展阶段。起步阶段:2017年以前,国内新能源市场处于初期起步阶段, 整体技术水平与产业链配套成熟度低,消费者认知不清晰,导 致市场端对新能源的需求与接受度相对疲软。在此背景下,国 家与地方层面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构成了国内新能源市场起 步的核心推动力,整体发展相对粗放。a) 技术与产业链:三电技术路线尚未定型,摸索为主,纯电续驶 里程普遍不超过300公里,电机性能与安全性相对较弱;充电设 施不完善,补能便利性差。b) 用户认知:对汽车的理解和定义仍停留在传统燃油车层面, 大多数人对新能源车型认知有限,接纳度低,加之且过高的购 车成本与低可靠性,进一步打压了消费者实际购车意愿,实际 购车用户更多为国企/事业单位客户。c) 政策支持:新能源鼓励政策密集出台,大力扶植新能源产业 的战略大方针落定,新能源补贴激进且粗放,产能短期结构性 过剩。d) 竞争格局:自主品牌玩家为主,且多为A00/A0级产品,私人 市场吸引力相对较弱。过渡阶段:2017-2018年以后,随着新能源产业链整体水平提 升,用户购车理念愈发成熟化,且补贴政策管理更加精细化, 国内新能源市场进入各主导因素共同作用、逐步接力替代的 过渡阶段,驱动力多元化、复杂化,但整体发展方向与增长预 期坚定不动摇。a) 技术与产业链:三电技术逐步成熟化,部分领域接近燃油车水平,续驶里程最高可达600公里以上,充电便利性大幅提 升,且安全性、可靠性问题基本解决。b) 用户认知:消费者对新能源趋势认同度大幅提升,部分用户 开始从更优异的动力性能、智能化水平等角度出发,更倾向于 选择新能源汽车而非传统燃油车型,个人、家庭用户占比逐步 提升。c) 政策支持:产业政策细节逐步完善,管控更为精细化;中央 层面补贴逐步退坡,奖惩措施逐步明晰,由补贴激励向双积 分引导逐步过渡;整体更为细致化,以增效提质、均衡发展为 目标。d) 竞争格局:自主品牌进入产品迭代升级周期,造车新势力产 品量产落地,老牌合资品牌同样开始集中发力。成熟阶段:2020-2022年以后,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节降,新 能源汽车的产品力与体验大幅提升,同时消费者需求逐步释 放,两者共同催化新能源汽车的良性快速渗透,进入成熟的自 循环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政策法规从刺激鼓励向引导管控 定位转型。a) 技术与产业链:新能源产品基本实现了对传统燃油车的追赶 甚至超越,续驶里程有望超过700-800公里,快充/换电模式的 大范围应用进一步消除里程焦虑;同时在智能化水平、驾乘体 验上也表现优异。b) 用户认知:新能源动力类型被广泛接受,应用场景全面覆盖, 成为主流车型;真正触达刚需用车人群,个人用车成为主导。c) 政策支持:补贴优惠基本退出,以顶层行业引导与管控为主, 将新能源市场驱动的责任与接力棒交还给产品与用户需求。d) 竞争格局: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全面发力,开启真正的正面 较量,揭开比拼产品力与用车体验的白刃战;造车新势力多被 淘汰,部分存活玩家凭借独特的产品/服务逐渐站稳脚跟。1.2 汽车供应链变革趋势与驱动力2017年以后,随着全球各主要轻型车市场进入缓慢增长的“ 新常态”,市场红利逐步消失,存量竞争愈发白热化。过去野蛮 增长下的高利润空间也被逐渐压缩,无论是全球领先主机厂, 还是本土自主品牌主机厂,大多都出现了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的情况。其中,奔驰、福特、现代、日产、江铃、长城等主机厂的息税前利润年降幅超过10%,经营压力最为显著,生存挑战压 力紧迫。仅有大众、广汽等个别车企能够依靠体量优势实现利 润的持续增长。整车利润下跌的影响将沿着产业链不断蔓延,同样波及到上 游的一二级供应商,对全球汽车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过去5 年里,汽车供应商行业整体息税前利润始终稳定在7.1%- 7.3%区间内,但2019年则下跌至6.3%,降幅超过10%。这也 印证了整车层面的利润下滑压力已广泛传导,价值链核心价 值或将出现转移,竞争格局开始重塑,面向未来的技术与商业 模式创新势在必行。1.2.1 “规模效应”取胜的传统模式将被弱化传统模式中,汽车供应商通常以“规模效应”为盈利模式的核 心,以弥补行业负面影响。销量规模的提升意味着固定资产折 旧的进一步分摊、生产制造成本的节降以及集约化采购带来 的采购成本降低,从而实现成本端的持续优化。以某典型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为例,在上年度7.3%息税前利润的基础上,市 场整体销量提升导致的规模自然增长,将带来~2.5%的息税 前利润增加。另一方面,供应商通常还要面临主机厂采购价格年降以及原 材料涨价带来的营收降低与成本增加压力。同样以某典型供 应商为例,价格年降与原材料涨价,普遍会带来~2.6%的息税 前利润下降。综合作用下,下年度该供应商的息税前利润将在 上年度基础上微降0.1%,整体维持较好的稳定趋势。因此,供 应商盈利性能够实现长周期的稳定性,规模效应的持续增长 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前提。而随着近年全球车市“新常态”的到来,销量增长动能持续疲 弱,整车及零部件产销规模的增速放缓甚至零增长或成为新 的共性局面。长期来看,供应商每年利润增长的核心要素“规 模效应”将被愈发弱化,难以通过规模提升换来成本大量节 降,而与此同时,主机厂降价与原材料涨价压力仍然存在,导 致利润不可避免地进入下行通道,盈利压力与日俱增。未来,汽车产业链供应商需要从新的增长空间、新的商业模式 与新的竞争优势三大维度出发,重构自身软硬实力,挖掘新的 增长机遇与动能,探寻“后规模效应”时代的生存法则。1) 新的增长空间:长期来看,全球产量增速或存在下降风险,供 应商需要通过增加单车中供应占比/延伸多样化产品组合或向 其他领域发展,以确保未来的增长。2) 新的商业模式:以往,供应商一般通过提升销量的方式弥补 生产成本增加和价格下跌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随着前沿技术 成熟,长期来看,企业整体增速预计停滞,全球产量或有所下 降,以往的商业模式需被重新审视,新的利润增长点亟待挖 掘。3) 新的竞争优势:行业整合压力进一步提升,许多供应商将投 入重点放在具有增长潜力的技术上,从而增加了这些领域的 竞争压力,但并非所有供应商都具备进入潜在增长技术领域 的能力、竞争力或资本力,如何在新时代构建核心壁垒成为重 点话题。1.2.2 技术与商业创新重构零部件价值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内部竞争多为直接成本导向,供应商通过 实现BOM(物料清单)成本增加与成本节降之间的平衡,确保 业务盈利性。随着软件与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与演进、技术与 功能迭代加速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的探索,将带来更多的全生 命周期价值提升机会,成为供应商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掌控 点。从未来零部件产品价值链演进趋势来看,可分为BOM成本增加、成本节降与全生命周期其他费用三大关键环节,三者叠加 构成未来的零部件全生命周期价值增值。1) 厂商BOM成本增加:因零部件替代与升级造成的BOM成本 增加,面临因产品价格下降和规模经济导致的传统成本竞争。2) 厂商成本节约:主机厂通过直接/间接方式实现总成本降低, 并借此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例如合规避免罚款、系统集成以 降本。3) 用户在全生命周期内支付的其他费用:向愿意为良好产品体 验和低TCO(总体拥有成本)付费的终端用户收取溢价,通过标 准化、可迭代,形成可持续性收入。 价值链条中,BOM成本增加与成本节约为传统模式中成本竞 争的核心。而从长远来看,只有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发挥核心技 术和系统的真正价值,通过商业模式演变带来的全生命周期 附加价值提升,代表着未来企业的价值高地和核心竞争力。其 中,车载软件与算法作为主要驱动因素,其市场份额与价值占 比不断增加,而功能创新带来电子电气架构创新,进而带来商业模式的演进,如BaaS(电池即服务)、可更换DCU(动力总 成域控制器)、OTA(空中下载)升级等。1.2.2.1 零部件价值潜力演变趋势从零部件未来生命周期价值增值与差异化两大维度出发,可 将当前及未来主流的汽车部件/系统进行划分归类。针对不同 类型的细分产品,应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的布局策略,实现最 优产品组合的构建与长效发展。1) 商业模式创新:高价值、高差异化的部件系统,如高度自动驾 驶系统、智能座舱、中央计算芯片等,软件与电气化功能占价值 主导,且商业模式创新潜力显著。2) 远期标准化:高价值但相对同质化的部件系统,如ADAS(如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电机、轻量化部件,相对成熟,以标准化 硬件为主,是未来关键价值高地,但差异化竞争力贡献度相对 有限。3) 短期价值延续:中等价值、略有差异化的部件系统,多为发动 机、变速箱等传统核心模块,技术基本成熟,短期内仍占传统燃 油车的主要价值份额,变现能力强。4) 价值潜力丧失:价值低、同质化的部件系统,如底盘、车身结 构件等传统非核心模块,已从技术竞争转向价格竞争,是整车 价值洼地,竞争激烈且利润率低。 整体来看,在基于规模效应的商业模式已难再发挥作用的大 背景下,供应商已开启了从产品创新向整体架构创新转型的 新阶段。各路玩家在维持以往传统技术优势、积极变现当前价 值的同时,也需要在前沿性的产品和商业模式领域投入更多 资源,抢占未来价值高地,掌握议价权与主导权。其中软硬件 的可更新及可升级性将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为企业带 来更多价值创造的同时,也补偿了由于纯成本竞争带来的经 营风险。以IVI(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与传统变速箱为例对比分析,传统 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将放缓并逐步停滞,价值增长动力明显不 足;而具备可更新升级功能以及新营收模式的组件则能为企 业带来创造可持续性收入的价值。传统燃油车变速箱在差异化程度上表现有限,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增值动能不足,增幅较小。1) 自动挡产品的不断出现拉升厂商BOM成本。2) 厂商将主动降低产品定价,以应对产品竞争风险。3) 由于共享出行等商业模式的出现,使得终端消费者对拥车及 相应动力形式的关注度减弱,进一步降低消费者对该类传统组 件的溢价支付意愿;同时,仅少数高端品牌能够凭借其差异化 的品牌价值维持传统组件业务收入,但消费者的注意力也正由 传统动力相关组件向互联服务等车辆功能转移。厂商将重点研发应用IVI及域控制器等下一代前沿技术,长期 来看可以节省更多成本,并带来可持续的全生命周期增值收 入。1) 通过重点投入域控制器及IVI,实现从传统座舱向智能化座 舱升级迭代,导致厂商的BOM成本增加。2) 由于厂商在车内空间设计的自由度更大,使得其在生产环节 可以获得更多的成本节省空间。3) 从长期看,以服务终端消费者为目的的IVI应用可帮助厂商 和供应商每年从消费者处获得可观的持续性收入,并获得相 应的长期利润。 1.2.2.2 零部件价值重构对供应商的影响为应对未来零部件价值链条重构与演变带来的挑战,供应商 应在维持对现有技术投资、促进价值变现的基础上,持续加码 前沿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投入,实现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的全 方位布局。传统燃油车的技术研发提升对于实现减排目标仍然起着重要 作用。即使是未来新兴市场,仍然需要传统技术作为基础和支 撑,故对现有技术的投资仍存在必要性。若急切转移业务投入 重点或存在过早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且投资风险更高。针对未来前沿技术与商业模式,潜在投资者过多及潜力性投 资目标有限,抬升了寻求领先增长机遇的业务拓展成本;而特 殊技术人才与内生发展经验缺乏也导致了新技术研发能力不 足,供应商需要基于现有能力进行广泛补充。与此同时,来自 消费电子领域的新进玩家正投入大量资源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进一步抬升厂商开发具备竞争力产品所需的投资成本。以 上原因共同作用下,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或并购成本将高企不 下,供应商应做好充分资源支撑准备。1.2.3 汽车产业链竞争格局打破重塑1.2.3.1 零部件厂商发展方向与挑战基于产品细分覆盖范围和其业务体量,目前市场上可识别出 四种传统汽车零部件厂商:跨国领先厂商、区域领先厂商、细 分领域领先厂商和小型厂商。与此同时,随着汽车市场的规 模、技术与商业模式变革,拥有先进技术能力的新进入者正在 加入市场竞争,试图分一杯羹。因此,传统汽车零部件厂商不 仅需要相互竞争,还需要与拥有先进技术能力的新进入者进 行正面角逐。整体来看,各类玩家均基于自身定位与核心能力,进一步摸索 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中、大型厂商正尝试构建技术创新能 力,小型厂商由于较低的利润水平和收入天花板,在竞争中处 于劣势,面临较大风险,而新进入者则依托技术创新实力构建 其关键的差异化优势,对传统厂商形成猛烈攻势。1) 跨国领先厂商:年营收大于100亿欧元,拥有规模效益,能够 以出色的技术实力保持优势。密切关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能 够在保持规模的前提下,依靠自身强大的资金实力针对创新 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进行投资,获取新的经济效益。2) 区域领先厂商:年收入在25-100亿欧元之间,通常在所在地 区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但并不擅长技术创新。尝试扩大业务 领域和覆盖面,但面临系统集成利润被挤压的局面。同时,由 于主机厂掌握定制化集成且部分供应商以低价标准件实现规 模效益,利润被上下游进一步挤压。3) 细分领域领先厂商:年收入在10-25亿欧元之间,通常专注于 某一特定产品,产品组合较为单一明确。基于其短期在技术积 累与创新方面的优势,能够保持高于行业平均的利润水平,未 来将在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重点发力。4) 小型厂商:年收入小于10亿欧元,通常以压低价格取胜,或者 在某个利基市场较为强势。部分小而精的厂商以某一细分领域 独有的技术和自身敏捷的组织保持一定行业竞争优势,但依旧 难以解决如何在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提升盈利水平的发展难 题。5) 新进入者:拥有超前技术储备,如自动驾驶、数字化、共享出 行等领域,通常是以其他行业起家,比如ICT(信息通信技术)、 消费电子等,依靠其技术创新的优势,激进地进入汽车零部件 市场,意在颠覆传统汽车产业的规则与标准。1.2.3.2 零部件厂商未来发展路径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未来汽车产业链全新竞争格局的形成, 不同类型零部件供应商的发展路径及横纵向定位也将出现显 著分化。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包括大/小型、跨国型及区域型)将出现 三种发展路径:升级成为整车制造厂商、部件生产商/服务赋 能者、淘汰退出市场。1) 升级成为整车制造厂商:对于少部分集成能力强、技术覆盖 广的Tier-1/Tier-0.5供应商,有机会凭借核心系统/模块技术优 势,实现整车制造的切入。2) 部件生产商/服务赋能者:大部分拥有核心技术积累及壁垒 的零部件供应商,能够继续维持现有市场定位,并积极探索新 的商业模式,切入全生命周期的用户服务领域,或为主机厂提 供服务赋能。3) 淘汰退出市场:部分技术实力差、资源薄弱的供应商,难以跟 上新一代技术发展趋势,逐步被市场淘汰。新进入的零部件玩家则更多瞄准Tier-1/Tier-2供应商的市场 定位,希望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占据一席之地。但跨界的背后需 要实现对车规级标准的深刻理解、产业链生态的准确把控与 产销规模的快速提升,任意环节的缺失均会导致最终走向淘 汰的结局。1.2.3.3 典型零部件厂商破局案例——博世博世的当前核心优势与积累在于底盘、车身、动力总成和汽车 电子等领域全方位、强大的技术积累与车规级集成经验,并手 握丰富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关系资源。在此前提下,其未 来业务发展的核心逻辑为“基于博世的优势和资源,在安全范 围内,博世将开拓新的业务来满足主机厂日益变化的需求”。基于业务发展规划核心逻辑,博世确定了Tier-0.5的系统级整合者行业定位,并在未来重点发力布局自动驾驶、新能源、智 能座舱与地图导航四大主攻方向。1) 自动驾驶:驾驶辅助与高级无人驾驶并驾齐驱,从控制器与 传感器出发,以硬件收入为基础,以软件算法为战略性布局, 主算芯片合作外采,提供交钥匙的一整套自动驾驶技术研发、 匹配、测试解决方案。2) 新能源:重点关注核心电动系统的系统级集成(集成电驱 桥),战略性放弃电芯研发制造,聚焦BMS(电池管理系统) 与整车热管理方案。3) 智能座舱:基于在IVI显示、控制和软件方面的技术积累,提 供车机以及与车内交互相关的产品与系统性解决方案(包括 中央控制器、交互算法、OS系统)。4) 地图导航:定位偏向Tier-2供应商,与地图供应商合作,贡献 其在高精定位与规模化数据积累方面的优势。1.2.3.4典型零部件厂商破局案例——深度合作新四化技术发展趋势迫使供应商在具有高潜在价值的领域提 前布局,如电动汽车配件、智能设备等,以实现先发优势。而面 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供应商倾向于通过双方甚至多方深度 合作,此举不仅能够使其共同承担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也有 助于开发独特、专属的解决方案,以获得产品性能优势及面对 主机厂更好的议价权。弗吉亚+马勒的战略性研发合作:弗吉亚基于其在内饰的积 累,更多专注于智能座舱的设计研发,而马勒则聚焦于空调系 统开发。双方共同开发针对未来智能座舱的热管理解决方案, 具体包括新能源汽车的气流组织方案、空调与内饰集成方案、 未来智能座舱的定制化热管理解决方案。海拉+彼欧的合资研发:海拉在车辆照明方面技术成熟,而彼 欧则在外饰方面是行业领先玩家。数字化与自动驾驶的行业 发展趋势促成双方在智能照明和通讯方面共同研发,具体包 括智能保险杠与后背门、智能外饰与照明的集成解决方案。博世+ PowerCell的授权合作:博世逐渐弱化锂电池业务,转向 燃料电池的研发,而PowerCell则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处于行 业领先地位。双方通过授权合作,实现商用车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具体包括PEM(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研 发与生产。1.2.4 产业链玩家核心能力要求变革新四化发展趋势同样带来了企业管理与业务能力要求的重 塑。市场的快速迭代需要供应商通过敏捷组织灵活响应,而软 件价值的不断加码也对相关领域人才与技术能力的需求日益 迫切。以软件开发能力要求为例,2000年以前,汽车基本由纯粹机 械部件构建而成,汽车差异化特性主要集中在操控与动力等 机械素养上,汽车电子系统较为单一,暂无复杂的、差异化的 应用;到2018年,机械零部件技术基本成熟,发展进入瓶颈 期,而高级驾驶辅助以分散的软件解决方案形式被装载,汽车 差异化特性开始在生态友好度、个性化设置和信息娱乐系统 方面体现,软件的重要性逐步凸显;预计到2025年,机械零部 件和发动机将逐步转变为标准件,可实现统一规模化供应,全 面集成的软件解决方案能够提供独特的、千人千面的驾驶体 验,汽车差异化将通过高舒适度的全自动化与增值服务来实 现。由此可见,未来软件算法的开发和迭代能力将成为汽车产品 力构建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关键决胜要素,而传统主机厂引 以为傲的机械开发和集成能力将逐步边缘化。因此,各大主 机厂均已招兵买马,快速搭建软件与算法研发团队。以某德 国车企为例,与2017年相比,2018年的机械工程师数量减少 了20%,IT团队雇员数量增加了~14%,而软件工程师人数上 涨了50%以上,团队规模迅速扩大。1.2.5 零部件厂商行业地位与价值被追赶近5年以来,汽车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具体体现在 市盈率与估值逐步走低,供应商与主机厂之间的价值差异在 2018年到2019年间逐步缩小,主要原因在于供应商先前积累 的技术优势正逐步被追赶,结合市场因素以及变革带来的成本 压力,挑战日益升级。同时,主机厂自研、自建的比例不断上升, 以构筑新四化下的核心技术优势,也导致了供应商话语权与价 值的走弱。1) 主机厂开始构建自有研发体系,供应商先前积累的技术优势 逐渐式微。2) 供应商价值乘数历史上曾超过主机厂,因为主机厂较为保守 的经营模式放大了行业变革驱动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与此同时,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关的并购活动数量也在持 续走低,从2015年的252起已下降至2018年的178起,行业热 度与活跃度不足,这意味着市场环境逐渐趋于艰难,尤其是对 寻求出售或者兼并机会的小型供应商,谋生压力更为显著。1.3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变革趋势1.3.1 新能源部件主导未来价值增量随着未来汽车电气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动机、变速 箱等内燃机动力系统逐步被取代,传统机械部件价值大幅缩 水。与此同时,汽车电气化部件则将迎来跨越式发展,成为最 重要的整车价值提升环节。以2019年某款主流A级轿车为例,其仍由内燃机驱动,搭载L1 级别驾驶辅助功能,整车电子电气部件总价值约为2.2万元人 民币,主要由车载传感器、屏幕、线束、线控执行机构、芯片等 电气化零部件贡献。但预计到2025年,假设该车型已升级为 纯电动汽车,智能化水平可达L3级别,其整车电子电气部件 总价值将翻倍,高达约5万元。价值增量主要由新能源驱动系 统贡献,占比超过50%(不包括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价值),其 次为自动驾驶等级提升带来的价值增长,而智能座舱与车联 网带来的价值提升相对有限。因此,未来3-5年,由于驾驶辅助功能仍停留在L3及以下级别, 新能源浪潮下的电驱动系统将成为整车价值的主要增长点, 尤其是考虑到更高价值的动力电池对整车价值增量贡献将更 为显著,从而带动技术升级与产业链价值转移。而长期来看, 随着L4级别以上无人驾驶的实现,中央计算平台与激光雷达 陆续搭载,价值增量将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移。聚焦新能源汽车BOM层面,以搭载50 kW·h电池的纯电动车为 例,与其同平台、同车型的传统燃油车相比,整车价值增加高 达10万元以上(增加60%以上)。其中,电池组成本约6-7万元( 占比70%),成为最大价值贡献者,动力电池成本的高企也正 是纯电动汽车价格仍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其次,电驱动系统 成本以及其他间接成本(规模较小导致)均为1.5-2万元(占比 15%),同样成为整车价值增加的重要原因。而电驱动系统成 本增加中,主要为电机与电控(含逆变器,主要为功率半导体)成本,两者价值各占一半。综上所述,未来3-5年汽车电子的深度渗透将成为整车价值提 升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新能源部件又将成为最核心的价值贡 献者,动力电池占绝对价值主导,电机与电控价值同样突出。1.3.2 电气化系统垂直集成在新能源技术应用过程中,电驱动系统与电控系统的集成化 为核心趋势。集成化带来的优势十分显著,能够减小系统体积 与质量,提升整车布置便利性,增加车内乘坐空间;系统间能 量损耗也有望进一步降低,整体效率大幅提升;由于壳体、连 接件的省略,系统成本与价格将显著下降;此外,也有利于模 块化标准供货,缩短研发与匹配周期。然而,集成化也将带来部分弊端,例如前期研发与匹配费用增 加;NVH(振动噪声)、可靠性、散热等技术指标挑战难度提 升,对研发能力要求更高;而标准化供货也意味着定制化空间 有限,车企需做出更多妥协。整体来看,集成化电驱动/电控系统仍然利大于弊,已成为新 能源技术成熟过程中的必然走向,尤其对于技术水平较差的 主机厂更为友好。目前,电驱动系统的集成以三合一技术路线为主流,即将电 机、电控(逆变器)与减速器集成为电驱桥,常见于P3/P4混动 的插电混动和纯电动车型上。电控系统的集成则倾向多合一 模块,通常将变压器、车载充电机、加热器、功率分流模块等进 行集成,甚至会将VCU(整车控制器)、MCU(微控制器)等包 含在内。随着未来纯电动车型的进一步渗透,集成化新能源模块的应 用将愈发广泛。尤其是三合一电驱动,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 成本低等核心优势,在合资车企及自主品牌未来的纯电平台 车型上均将成为标配。例如,吉利PMA平台的几何系列车型、 长城欧拉纯电动车型将采用自研的三合一电驱桥。而以奔驰 为代表的老牌合资主机厂也将在未来的EQS/EQA上采用国 际顶级供应商提供的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由此可见,三合一电 驱的渗透已经大势所趋,将进一步加速性能优越、成本低廉的 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出。电驱动系统的集成化不仅将带来技术的革新,也将对产业链格局带来深刻影响。主机厂与三合一系统中各模块玩家均使 出浑身解数,希望成为最终的集成方,掌握话语权与最大利润 空间,占据新的价值高地。1) 主机厂玩家:通过采购/自制核心部件,最终自主集成,最大 限度满足本品牌车型对电驱动系统的技术要求,并或向其他 玩家开放化供货,其核心优势在于系统集成能力以及产品性 能要求的准确把握,例如比亚迪、长城、宝马等。2) 驱动电机/电控玩家:凭借自身的电机/电控技术优势,外采或 自制减速器,实现三合一系统最终集成,最终作为Tier-1向主机 厂供货,其核心优势在于高性能电机/电控的研发制造能力,掌 握三合一系统的核心技术门槛。绝大多数三合一供应商过去均 为驱动电机玩家,例如日电产、精进电动、法雷奥西门子等。3) 减速器玩家:凭借自身的减速器/两档变速器设计研发以及 系统级的集成能力,外采电机/电控或直接收购相关玩家,实 现三合一系统供货,其核心优势在于车规级的系统集成能 力,例如采埃孚、万里扬等。1.3.3 新能源系统跨链融合随着电气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未来整车架构的研发重点将 从平台化、模块化、轻量化的物理架构向域融合、软硬解耦的 电气架构革新转移,推动电气化系统与智能化系统不断跨链 融合,且在供应链角度不断垂直整合,提升集成度。电子架构的演进成为关键动因。传统燃油车以机械部件为主, 电子系统相对简单,大多应用ECU(电子控制器)分布式架 构,ECU和功能几乎一一对应,系统相对封闭;而在电气化与 驾驶辅助功能已实现初步应用的现阶段,分布域架构将成为 当 前 及 未 来 几 年 的 主 流 技 术 选 择,实 现 功 能 导 向 的 控 制,ECU和ECU之间开始整合,出现域管理,用DCU和MDC( 磁鼓控制器)取代ECU;长期来看,随着高级自动驾驶的实 现,对电子架构算力、带宽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意味着只 有整合域的中央计算平台架构能够满足未来智能化汽车的要 求,以此带来芯片能力进一步提升,用一个集成电路实现对不 同功能芯片的整合,更加依赖云端的存储分析能力。 18现阶段领先的电动汽车电子架构中,已实现电气化系统的域 独立,通常通过设置单独的动力域与控制器,实现电机控制、 电池管理等功能的平台级集成。在该阶段中,新能源系统的链 融合更多集中在内部,将驱动、电池、管理等价值链模块进行整合与统一管控。未来随着域整合与中央计算平台架构的出现,新能源系统将 进一步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域进行功能整合甚至统一上云, 这将带来新能源系统横向更为广泛的跨链融合,与自动驾驶、 数字座舱等功能的界限将愈发模糊,融合点将主要出现在集 成电路/半导体、高性能计算芯片以及软件算法等领域。以集成电路为例,新能源系统的电机控制器(逆变器)、电池管 理系统、变压器、车载充电机等核心部件均涉及到半导体与集 成电路的应用,与此同时,智能驾驶的感知、融合、决策、控制 等环节也都将引入大量集成电路部件提供算力。虽均为半导 体与集成电路的大规模应用,但前者更偏向控制和管理功能, 后者则更偏向算力提供,侧重不同。此外,新能源电气系统的垂直整合趋势也愈发明显。新能源电 气系统在整车安全与性能表现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主机厂掌 控意愿较高,以规避潜在技术缺陷与产能短缺风险。同时,相 关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垂直整合带来的独家供应能够构建 主机厂新的核心竞争力,且更高的产品价值与利润也成为重 要诱因。以电机控制器(逆变器)中的功率半导体IGBT(功率器件)/ SiC(碳化硅)为例,越来越多的主机厂选择直接与Tier-2供应 商进行合作甚至并购,以实现技术研发的内化和产能保障。例 如,大众跳过Tier-1供应商,直接与Cree(科锐)达成深度合 作,将后者变成大众专属的SiC供应商,以确保未来新能源汽 车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而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也与ST(意 法半导体)达成类似合作,以生产车载充电机所用的高性能 SiC半导体。1.3.4 价值链能力要求跨界延伸新能源价值链对各环节的能力要求更加全面且广泛,能力重 点由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集成能力等向新材料研发应用、 电气化系统开发、软件算法研发等新兴能力转变,对主机厂及 上下游各玩家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需要在招募相关 领域人才团队的同时,对现有研发流程与模式进行调整匹配。1.3.4.1 新材料研发应用新材料研发应用的主要难点体现在电池新材料、电控新材料 与电机新材料三大领域。1) 电池新材料更多是正负电极与电解质材料的革新以及工艺 的升级,以实现能量密度的不断增长、安全性的持续保障、充 电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充分平衡。未来电池材料的升级将 成为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广泛应用的关键突破点(例如固态电 池、锂硫电池等)。同时,新材料能否实现更高效率的自动化生 产也将成为降本关键。2) 功率半导体材料成为电机控制和充电系统的关键部件。由于 当前IGBT已远不能满足未来高性能、高续航新能源汽车的需 求,以SiC、GaN(氮化镓)为代表的下一代功率半导体材料将成 为研发重点。这些新材料将进一步满足高压系统(如保时捷最 新的800V高压系统)的控制需要,减少散热与能量损耗,提升 效能,同时能够实现超级快充(例如15分钟补能80%),大幅降 低续驶里程焦虑。因此,在新能源汽车续航与性能提升过程中, 功率半导体将成为关键瓶颈,材料级别的革新势在必行。3) 驱动电机的新材料应用主要集中在轻量化外壳、绕组材料与 永磁体。轻量化外壳通过采用新合金材料,实现系统质量的降 低。而更强大的绕组材料和永磁材料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电机性 能的进一步挖掘提升。1.3.4.2 电气化体系开发电气化系统的开发与集成对能力的要求与传统机械系统差异 显著,带来了新领域、高层次的技术挑战。在汽车电子国际标 准ISO 26262的指导与牵引下,电气化系统功能安全方面的开 发流程和技术标准被严格框定。以动力电池系统开发为例,由于其电化学属性,导致电压、电 流、电量等核心参数均随着时间呈现非线性变化,为电池组工 作状态的监测、建模与评估带来了显著挑战,例如剩余电量的 准确估计、电池寿命的预测等。这也成为了动力电池组设计与 管理系统开发的核心难点。另外,传统整车层面的匹配和优化更多集中在NVH、整车动 态响应和耐久性,但未来,随着400V甚至800V高压系统的引 入,整车电磁环境将愈发复杂,各电子系统间的干扰屏蔽和电 磁兼容面临的挑战十分艰巨。这就需要在掌握整车电磁兼容 与屏蔽的设计方法、流程、测试和风险控制策略等基础上,从 研发与架构设计阶段开始考虑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变压器、逆变器等电气化转换部件的选型也需要与整车电气架构、供电系统、关键系统需求相匹配。因此,对这些电子 电气部件的工作特点和建模仿真分析变得至关重要。1.3.4.3 软件算法开发软件系统同样将成为新能源系统的重中之重,研发内容也将 由机械部件转向算法与代码。软件开发需求将集中于整车控 制、电机控制和电池管理系统等。尤其对于前后多电机车型而 言,通过算法协调多个电机实现四驱、差速器等传统机械部件 功能的挑战尤其显著;而电池管理软件重点在于电池组系统 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以及热管理等。软件算法开发与传统机械工程师的能力要求差异十分显著, 需要招募专业的IT和软件工程师。同时在研发流程、测试和验 收方法上均需进行针对性调整,充分发挥软件算法轻量化研 发、远程更新、快速迭代的优势。国际及国内领先的各大主机厂 (如大众、宝马、上汽、广汽等)均在积极构建上千人的内部软 件研发团队。第二部分 、重塑在加速——供应链变革下的产业竞合趋势2.1 新能源价值链梳理与典型玩家识别相比于传统汽车,在新四化趋势影响下,汽车价值链进一步细 化和延长,涉及环节增多,带来更多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机遇,竞争格局发生变革。整体可按照上游、中游与下游三大 环节进行分析。2.1.1 新能源价值链上游在价值链上游,传统整车及零部件仍为重要基础环节,具体包 括车身、悬架、制动、转向、内外饰、传动等系统,整体相对成 熟,线性传动、转向等还有潜力。而新能源系统则构成未来主要增量,主要由电机、电控、电池 为代表的三电系统构成。进一步拆解,电机可分为定子、转子、 外壳等部件;电控部分由硬件与软件组成,硬件核心为IGBT, 负责电流控制与逆变;电池由电芯、模组与BMS构成,电芯核 心为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等部件,BMS主要负责电池充 放电与热管理。除此以外,还有车载充电机,负责整车充放电 管理。另外,智能网联部件同样将对整个价值链起到颠覆作用。以自 第二部分 重塑在加速供应链变革下的产业竞合趋势 动驾驶系统为例,具体包括传感器、计算平台、软件算法与网 联模块。传感器由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 构成;计算平台则包含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形处理 器)、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或ASIC(特定用途集成 电路)等多种芯片,各司其职,以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与信号为 输入,完成自动驾驶的感知、融合、决策规划与控制算法的运 行与结果输出;网联模块则包括T-BOX(远程信息处理器)、网 关等,负责车辆与外界的沟通与信息传输,实现车路协同。在传统整车部分,更多是由传统主机厂与供应商牢牢把控;而 新能源系统一方面催生了较多新兴新能源价值链供应商(如 宁德时代、精进电动),另一方面,主机厂针对关键系统也在实 现自研自产;在智能网联环节,新兴创业企业更多,分别从激 光雷达、算法软件等角度切入,寻求一定市场地位。2.1.2 新能源价值链中游价值链中游主要围绕整车制造与销售展开。由于新能源系统 复杂度降低、模块化、标准化与集成度水平提升,故制造与装 配难度有所降低;同时,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应用, 生产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但整体变革相对有限。除整车技术 水平的提升,在整车销售环节,更多新零售、电商、体验式营销业态的切入和应用将带来更丰富、更生动的用户购车体验。价值链中游仍为传统主机厂的核心战场,通过把控整车制造 与销售环节掌握核心利润池与消费者对接界面。但与此同时, 新零售和金融购车业态的兴起带来更多互联网玩家与平台进 入整车销售领域,推出融资租赁、1+M灵活订阅等购车拥车模 式,由此带来更多选择。2.1.3 新能源价值链下游价值链下游主要围绕车后服务展开,包括汽车金融、售后维 保、出行服务与车联网服务四大板块。汽车金融涵盖了新车金 融、二手车金融和车辆保险,主要由主机厂、银行等金融机构 和保险公司进行覆盖;售后维保既有主机厂主导的4S授权体 系,也有社会玩家构建的独立后市场,其又可分为社会维修 厂、配件流通/交易体系和配件制造商等,参与玩家众多,也是 近年来互联网玩家的切入与整合热点;出行服务包括出租车、 网约车、分时租赁、顺风车等多种业态,主要由以滴滴为代表 的互联网背景玩家主导,主机厂同时也在试探性布局,但规模 仍待提升;车联网服务则包括车载联网硬件、通讯服务、内容 服务等,分别由供应商、通讯服务商和互联网玩家主导,最终 在车端进行集成与整合。整体来看,未来价值链下游延伸潜力更为显著,且价值挖掘与 生态互联空间较大,或将成为实现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 键补全环节,带来更显著的收益提升。2.2 关键趋势1:核心供应链高集中度和寡头格局仍将持 续2.2.1 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芯行业集中度高,寡头格局出现。自新 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以来,动力电池电芯行业集中度较高, 并逐渐提升,国内Top 10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2016年的77%上 升至2020上半年的94%。其中,领头企业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有 率从2016年的22%提升至2019年的51%,逐步成为行业寡头。未来,随动力电池市场进一步扩大,领先企业固定成本被摊 薄,原材料方面将获得更低的供货价格,企业的规模效应将更 加显著;同时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开始与强势主机厂深度绑定, 将前期打拼下的市场份额提前锁定,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 海外动力电池企业的冲击;由于动力电池仍处于技术快速发 展期,优势企业较为充足的现金流和较强的投资吸引能力使 其能有更多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上,推动动力电池技术革新, 持续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同时拉大与尾部企业的差距。综合以 上原因,未来动力电池市场行业集中度高的现象仍将持续,寡 头格局也将存在,而尾部玩家则会因为资金和产品力等问题被悉数淘汰出局。2.2.2 BMS(电池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BMS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未来车企自研或成为 行业趋势。新能源汽车BMS在国内发展初期行业集中度较高, 并在近五年进一步提高,行业Top 10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2016 年的59%上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78%。其中越来越多的车企( 含部分领先造车新势力)逐步开始自研BMS。未来,随动力电池市场扩大,领先BMS制造企业将获得更大 的生产规模效应优势,进一步压缩制造成本,提升产品竞争 力;而随着动力电池安全、新能源汽车使用数据等方面的重要 性提升,强势主机厂开始自研BMS,以提高对新能源汽车安 全的把握能力,掌握车辆使用数据,为此后动力系统技术提升 提供支持,同时也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拉开与二、三梯队 主机厂的差距;而头部主机厂具有充足的资金优势,在零部件 产品研发上没有太大的投资压力,能始终保持BMS的技术先 进性,形成竞争优势。综合以上原因,未来BMS行业的市场集 中度也将进一步提升,二、三梯队企业如能依靠主机厂,也将 保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而车企自研将成为主流趋势,BMS行 业的优势企业也将与主机厂重合。2.2.3 驱动电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行业集中度较高且发展平稳。新能源汽 车驱动电机在国内发展初期行业集中度较高,在近五年内发 展态势平稳,行业Top 10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直维持在60%左 右。与动力电池和BMS不同的是,驱动电机行业的行业集中度相 对较低,也没有出现寡头格局,由于很多领先的驱动电机企业 本身就有其他电机业务,企业规模较大,具有充足的资金和技 术储备,竞争格局与其他电机领域相似;同时,领先主机厂通 过成立合资工厂、投资入股等方式与驱动电机企业深度绑定, 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甚至部分主机厂开始自研电驱动系统, 以进一步压低新能源汽车成本,提高对车辆电驱动系统的把 握能力。综合以上原因,未来驱动电机行业集中度或将维持现 状,不同模式的驱动电机企业间将继续竞争。 26 272.3 关键趋势2:强势主机厂带动效应明显车企带动效应巨大,中小企业进入强势车企供应链体系将迎 来快速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三电等核心零部件的市场集中 度逐步提高,中小零部件企业生存环境不容乐观,面临被淘汰 的风险。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也使部分领头车企 的带动作用愈发明显,这将给能进入其供应链体系的零部件 企业带来巨大机遇,中小企业如能进入强势车企供应链,将有 机会大幅提高市场占比,甚至迈入业内头部企业行列,扩大盈 利空间,为此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中航锂电自2019年起进入广汽乘用车和长安汽车动力电池 供应链体系后,行业占有率逐年攀升,大车企带动效应明显。 中航锂电作为国内优秀动力电池供应商,在2016年-2018年 平均每年为19家车企供货,但市场占有率偏低,2018年仅为 1.26%;2019年起,中航锂电进入广汽乘用车和长安汽车两家 国内领先新能源车企的动力电池供应链体系,并搭载于长安 逸动EV460纯电动汽车和广汽传祺Aion S纯电动汽车两款热 销车型,其动力电池装机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到2020年上半 年市场占有率达到3.79%,跻身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五企 业,充分体现出大型车企对零部件企业的显著带动效应。同 时,2019年-2020年上半年,中航锂电年均仅为10家车企供 货,在出货量大增的情况下,客户数量并未增加,也从侧面体 现出大车企对零部件企业的影响力。LG和松下作为国际领先动力电池供应商,在2016年-2018年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基本被自主品牌掌握,其动力电池供应商也以国内企业为 主,2018年两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合计不足0.2%;2019年特斯 拉在华建厂后,其爆款车型Model 3在国内大卖,LG和松下作 为其动力电池供应商,出货量大增,到2020年上半年市场占 有率分别达到14%和10.3%,分列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的第 三、四位,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可以看出,国际新能源汽 车巨头的带动效应极强,而随着特斯拉在中国逐步实现零部 件国产化,将给国内核心零部件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如能在 产品上取得技术突破,进入其供应链体系,将有机会一跃成为 业内领先企业。日本电产自2019年成为广汽乘用车和广汽丰田驱动电机供 应商起,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占有率快速上涨。日 本电产作为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2016 年-2018年还未登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2019年进入广汽乘用车和广汽丰田驱动电机供应链体系,其装机量快速上涨, 到2020年上半年市场占有率达到6.5%,进入国内驱动电机企 业装机量前五。可以看出,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 商在进入中国市场后有实力快速进入大车企供应链体系,加 剧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态势。2.4 关键趋势3:主机厂自研带来的供应链重塑2.4.1 主机厂重新定义采购策略,转向重度自研主机厂采购战略对汽车供应链影响重大。主机厂持续优化供 应链整合程度的决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首先 是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维护等战略角度考量;其次是确保良 好的成本控制与上市速度,同时还需结合自身内部资源、规 模等因素。因此,每个主机厂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独特的 供应链战略。但总体而言,在新能源行业发展初期,因为销量 较低,内部研发能力不足等因素,主机厂普遍选择充分利用 供应商资源,通过采购电池、电机、电控等部件推出第一批新 能源汽车,这种模式也为新能源零部件厂商创造了机遇。但 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越来越接近成熟期,新能源汽 车销量高速增长,许多主机厂开始转向自主研发或合资生产 关键零部件,从而加强对零部件的安全性与成本以及供应稳 定性的掌控。在三电领域,国内除比亚迪历史上一直坚持自研,很多其他 主机厂也逐渐提升自研或合资的比例。由于合资供应模式既 能发挥专业第三方研发制造优势,又能利用主机厂的产品质 量管理体系优化供应链,短期内受到主机厂的青睐。在电机电控领域,国内外市场合资比例均有明显提升。国内 市场中,大洋电机、安徽巨一等电机/电控企业已与整车厂商 展开相关合作;奇瑞汽车、华域汽车等整车厂商也已与第三 方企业共同开发电机电控产品。海外市场方面,博世与戴姆 勒早在2011年便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开 发;2017年,日立汽车系统与本田汽车成立合资公司,用于纯 电动车动力总成的开发。可以看到,掌握技术优势的电机/电 控企业是整车厂主要的合资对象。而对于规模小、技术能力 较弱的第三方供应商来说,获取订单的难度将进一步提高, 议价能力将受到很大挑战。在电池领域,合资比例的提升同样明显。自2018年起,国内多 家主机厂纷纷与宁德时代合资生产电池。2020年,丰田与比亚迪合资开展纯电动车及该车辆所用平台、零件的设计、研发等 相关业务。此外,博世计划建立一个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 预计2021年团队规模将达17,000人。而特斯拉一直与松下合 资生产电池模组,将来可能会考虑自主研发并生产,甚至可能 衍生至矿业业务,进一步实现产业链整合。虽然不同企业做法 不同,但目的同样是加强对核心零部件供应链的掌控,尤其是 当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进入成熟期,稳定的电池供应将变得 至关重要。除了硬件,软件的地位在未来将愈发重要。业内专家估计,未来 软件占整车价值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0%提升至最终的60%。在 此背景下,多数主机厂开始逐步推进软硬分离,并提升软件自 研能力,以更好地实现软件整合,从而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 自研也有不同的玩法,大众集团在2020年成立了全新部门 Car.Software,整合集团各品牌3,000余名软件专家,统一管 理汽车软件开发工作。大众计划投资70亿欧元,到2025年将 该部门扩充至1万人,同时计划将软件自研比例从10%提升至 60%。在汽车行业,软件的重要性正不断提升。未来汽车有望从单一 的交通工具变成一个结合出行、娱乐、工作等功能的平台,在此 背景下,许多主机厂已经提出软件定义汽车 (Software Defined Vehicle) 等概念。2.4.2 主机厂供应链垂直整合案例——特斯拉造车新势力代表特斯拉是供应链垂直整合与高自研度的典 范。特斯拉的核心目的在于在掌握新能源、自动驾驶等新兴利 润高地的同时,通过自研而非依赖白牌化的供应商形成技术 优势,从而持续构建产品竞争力壁垒与领先优势,这也逐渐成 为其一路高歌猛进、股价飞涨、扭亏为盈的关键驱动力。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例,特斯拉的自研垂直战略也经历了多个 阶段。早期妥协下外采Mobileye提供的EyeQ3芯片+摄像头半 集成方案,主要是为了满足快速部署与量产需求,且外部方案 领先性尚可,同时研发资金不足也是关键制约因素;中期则采 用了算力水平更高(20 TOPS)的英伟达芯片平台+其他摄像头 供应商的特斯拉内部集成方案,做出如此转变的主要原因在 于集成方Mobileye占据主导权,开发节奏无法紧跟特斯拉需 求;而目前来看,其已经实现自研NPU(网络处理器)为核心的 芯片+外采Aptina摄像头的特斯拉核心自研方案,主要原因在 于市面方案无法满足定制需求,而后期时间和资金充足,可招收“大牛”自研定制AI算力的FSD(全自动驾驶)芯片。在此过 程中,为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的持续领先,核心算法及软件采用 贯穿始终的自研方案。除了自动驾驶系统,特斯拉在其他核心系统(如新能源系统) 上也采用了高度自研的解决方案。三电部件中,电芯逐渐由特 斯拉+松下联合研发的方案向自研正负极甚至制造工艺转变; 电机从特斯拉+富田联合研发向自研新一代永磁同步开关电 机转变;而电控与BMS部分则一直是特斯拉核心掌握的关键 技术。除此以外,例如座椅、车机系统等传统主机厂纷纷外采 的系统部件,特斯拉对其也实现了自研自产。综上所述,特斯拉的自研战略与垂直供应链整合体现在多个 维度,涵盖硬件与软件。这背后不仅需要强大的人才团队和资 金支持,更需要从流程与机制上灵活协调、敏捷响应,挑战显 著。2.5 关键趋势4:价值链竞争边界逐渐模糊2.5.1 智能网联竞争边界模糊近几年,汽车行业在M.A.D.E.(M-Mobility移动出行,A-Autonomous driving自动驾驶,D-Digitalization电子化,E-Electrification电气化)大趋势之下面临许多颠覆性的变化。移动出行、自 动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不仅为行业原有的供应链各类玩家 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也为新进入者创造了一个发展窗口。除了 造车新势力,出行公司、科技公司等也纷纷进入汽车行业,这 使得汽车价值链竞争边界逐渐模糊。其中,自动驾驶与出行服 务的新竞争格局具有代表意义。针对自动驾驶和出行服务,“五大阵营”中的各类玩家均基于 自身能力和战略定位,采取了不同的行动方向。自动驾驶竞争格局分析(5大类玩家,各家均在扩展范围)。移动服务提供商:出行层分为两类玩家:现自动驾驶系统/服务 商(如Waymo, nuTonomy)与现移动服务提供商(客运, 如滴滴/ 货运,如京东)。两类玩家殊途同归,自动驾驶算法的成熟是出 行服务的盈利关键,算法价值也必须通过移动服务实现。现自 动驾驶系统/服务商依靠内部自研,短期以有限移动服务积累 路测数据,验证、优化自动驾驶算法,长期以移动服务为主要变现和盈利方式。现移动服务提供商(客运/货运) 短期通过收 购和组建团队加速获取自动驾驶算法以求提前布局、避免出 局,长期通过自动驾驶技术降本增效、实现盈利,并基于出行 大数据介入部分交通服务,放大规模效应。主机厂和Tier-1:以车为核心,基于行业标准和经验,向出行层 和出行辅助层双边拓展,把握自动驾驶产业链高价值服务,避 免利润被压缩。传统主机厂采取“车企式收敛”发展,在安全边 界内,与Tier-1共同引领技术革新,通过投资、收购等提前布局 价值链后端,目前已开始考虑投资回报及变现模式。而造车新 势力试图从用户出发,提供颠覆性产品及服务体验,利用灵活 性和轻资产等优势,迅速抢占一席之地。Tier-1此前在传统核 心技术上已建立高门槛,对主机厂话语权强,且掌握车规级标 准,有能力将任何创新车载技术标准化。在此基础上,Tier-1通 过“搭积木式”发展,借助重组、收购、投资等举措发展硬软件 及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巩固壁垒,提高溢价空间。新兴核心供应商:在原有技术上向汽车领域拓展以巩固垄断地位,通过软硬件结合促进商业落地,局限于硬件的企业将面 临来自互联网巨头的挑战 。芯片供应商(如英伟达、英特 尔、Mobileye)基于在其他行业积累的核心技术优势,定位核 心供应商(Tier-2)向汽车领域进行跨越。芯片供应商通过收 购、投资等途径与自动驾驶算法软件公司融合,获取汽车市场 渠道资源,同时收集实测数据反哺AI技术,促进商业化落地, 在市场发展中抢得先机。此外,以激光雷达企业Velodyne为首 的自动驾驶硬件供应商保持独立供应商身份,不涉足自动驾 驶系统等方面。互联网巨头:以获取数据为目标,其中百度更专注自动驾驶, 阿里和腾讯以智能网联为切入点抢占车端入口,整合现有资 源建立大生态。百度以获取数据提升AI技术为目的,通过自 研、合作、投资的方式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领域全面布局,更 专注于前端自动驾驶技术,同时开放Apollo平台打造汽车生 态。阿里以数据变现为目标,从TSP(远程服务提供商)、车载 OS(操作系统)切入,与汽车整合程度更深,把握入口,根据场 景整合资源构建生态,最终实现智能交通;同时,基于其电商业务,逐步自研发展无人物流服务以实现降本(尚处于起步阶 段)。腾讯则利用现有庞大的社交、娱乐应用生态和丰富的资 源,从车载应用方案切入;且为弥补技术不足、降低风险,腾讯 采用投资第三方公司为主、自研为辅的策略布局自动驾驶领 域。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分为地图服务商(如高德、HERE)与通 信服务提供商(如大唐)。两类玩家均因原有技术成为自动驾 驶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入场,并以赋能为主促进行业发展。现地 图服务商作为未来自动驾驶的核心部分,将成为数据的容器 和入口。其中,绝大多数保持独立图商角色定位,少数领先图 商基于地图收集的数据,以提高变现能力为目的,开始涉足出 行服务整合商、OTA解决方案、交通管控环节等。现通信服务 提供商瞄准未来数据传输和计算的刚需,在原有云服务和通 信服务基础上向C-V2X(蜂窝车联网)、5G网络、智能交通等自 动驾驶业务拓展,以合作、自研方式,从V2X和智能交通切入 赋能汽车行业,定位面向城市的Tier-1和面向车企的Tier-2,并 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抢占市场主导权。2.5.2 新能源竞争边界重新划分在新能源领域,价值链竞争边界同样逐渐模糊。一方面,主机 厂通过自研或合资逐步整合上下游玩家;另一方面,新能源供 应商行业内部的变化也使得更多的玩家进入直接竞争状态。 例如,电驱动集成趋势促使各类电驱动零部件供应商都想成 为集成方,行业竞争加剧。电驱动集成化的到来为零部件供应商带来一定的挑战:一方 面,这将大幅增加研发成本与研发难度;另一方面,由于电机、 电控与变速箱的供应商都希望成为集成方,致使行业竞争水 平提升。此前,博世首先推出e-axle集成化系统,国内领先的电 机/电控供应商,如精进电动、上海电驱动等,也推出了集成化 产品。2.6 关键趋势5:生态体系共建实现风险分摊2.6.1 新四化浪潮带来价值链合纵连横汽车行业新四化趋势对于整个汽车价值链造成非常大的压 力,企业在面对全球车市不景气的同时,还面临庞大的投资需 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主机厂、供应商等玩家采用战略 合作的形式减少投资需求并提升研发能力。未来汽车产业链 将更加开放。以智能驾驶为例,为了更快实现智能驾驶,车企 普遍选择开放系统与多方合作。在智能驾驶技术开放方面表 现最为突出的是比亚迪,比亚迪的D++平台向全球开发者开 放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并进行针对性优化,以降低研 发难度。车企的合作对象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互联网科技 巨头,如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第二类是传统零部件 巨头,如伟世通、英飞凌、安波福等;第三类是智能驾驶领域新 兴的供应商,如Mobileye、中海庭、地平线、小马智能等;第四 类是传统的通讯巨头,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际市场中的合作趋势同样越来越明显,且跨界合作越来越 多。Waymo已宣布与多个主机厂合作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合作 对象包括沃尔沃、捷豹路虎、FCA(菲亚特克莱斯勒)等, Waymo可通过合作获得所需汽车硬件,而主机厂可以降低自 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成本。2017年,宝马、英特尔与Mobileye达 成合作,整合各自在整车、芯片与摄影机领域的强大实力,共 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宝马、奔驰与奥迪也通过持股Here地图 进一步控制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除此以外,直接竞争的主机 厂之间也开始打破原有竞争格局,通过合作加快前沿技术研 发速度,提高投资效率。2019年,奔驰和宝马决定合并出行业 务,共同投资11亿欧元打造出行行业龙头,同时宣布共同研发 自动驾驶技术的合作意向。虽然合作今年已停止,但这一尝试 也表明了双方的合作意愿,体现了将来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 与其他德国厂商合作的可能性。在新能源领域,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并快速应用新能源汽车技 术,FCA于2019年宣布将利用PSA(标致雪铁龙)的CMP平台 研发新的B型车型。由于欧洲本土电池生产能力不足,欧盟更 推出电池产能提升计划,该计划将联合7个国家17家厂商,包 括汽车与化工行业巨头宝马、PSA、雷诺、巴斯夫、Solvay(索 尔维)等企业,项目总投资82亿欧元,其中欧盟将出资32亿欧 元。总而言之,面对新四化带来的挑战,国内外汽车行业不得 不打破原有的竞争格局,建立新的合作模式应对变化。2.6.2 主机厂与供应商合资深度绑定除了跨界合作之外,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开始与供商建立合资 公司,以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保障供货稳定性与产品质量, 同时增加对技术的掌控,提升研发速度。从供应商的角度,这 样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加深与主机厂之间的绑定。这一趋势在 电池领域最为明显。海外市场中,日立与特斯拉合资已久,通 过深度合作(如日立的电池模组直接建在特斯拉的Gigafactory),特斯拉不仅可以减少研发投入与生产成本,有效保障 供应,还能深度参与电池的设计与生产,掌握电池核心技术。 此外,若未来电动汽车快速放量,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零部件, 或将发生供不应求的情况,成立电池合资公司是主机厂保障 供应的有效方式。2.6.3 创新充换电模式兴起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因此一直受到新能源 汽车行业的高度重视。在行业发展初期,面对充电桩缺乏的情 况,特斯拉选择自建充电网络来补充这个短板。近几年充电桩 行业发展迅速,国有、私有的企业纷纷入场建立第三方充电网 络。尽管如此,充电设施发展仍然不足,甚至阻碍着电动汽车 行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主机厂与充电企业不断尝试新的模 式,加强合作与创新,共同优化国内的充电体系。联行科技:由充电桩巨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和星星 充电联合推出,通过整合全国充电运营商的资源,基于大数据 来创建充电服务“全国一张网”格局,提高消费者便利性,促进 充电行业发展。联行平台签约运营商已超过140家,累计接入 公共充电桩48万余台,超过全国总量的85%。主机厂联合提供互用的充电网络:蔚来与小鹏将各自的自建 充电网络打通,小鹏车主可以通过小鹏汽车App启动蔚来NIO Power超级充电桩,享受免费充电服务。换电模式技术发展:未来,换电模式与车电分离有望在提升充 电便利性的同时降低购车成本,解决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面 临的电池回收再利用、二手车交易等问题,利于动力电池全生 命周期价值管理,并能衍生出更多新业态和新模式,换电模式 和充电模式将会协同共存。目前国内换电领跑者为北汽和蔚 来。受到2020年4月23日发布的新能源政策的支持和标准化的 进一步推广,未来换电模式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部分、 在挑战中寻找机会―供应链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挑战与机遇3.1 关键挑战1:核心“卡脖子”产品与技术3.1.1 电子电气架构与软件算法自动驾驶与新能源技术的快速渗透,对整车电子化控制与算 力要求大幅提升,推动整车集成的重点从物理架构向高速、 安全、可靠的电子架构转变。算力提升、线束优化、软件扩展 与安全冗余是未来电子架构发展的核心要求与驱动要素。1) 多源数据融合,需要提升算力:摄像头、各类雷达、GPS(全 球地位系统)等数据须在一个计算中心内进行处理以保证输 出结果对自动驾驶决策最优,原有单一功能ECU分布式计算 架构无法满足需求。2) 线束总长增加,需要优化结构:由于传感器、交互设备等围绕 自动驾驶的零部件增多,传统分布式架构下线束长度增加将带 来成本负担,DCU架构可有效减少线束总长。3) 软件重要性提升,需要提高扩展性:未来整车系统中的软件 尤为重要,域控制器能够允许传感器类型和数目、相应软件分 别拓展和升级。4) 保障安全冗余,同时控制成本:与单中心电子架构相比,域控 制架构下车辆安全冗余(备份)的成本更可控。整车电子架构技术路线已逐渐明朗化,即从过去的ECU分布 式到如今的域控制,再到未来的中央计算单元整体控制。整车 电子架构演进的背后存在五大核心技术难点,即安全性、可靠 性、解耦性、冗余度与集成度。国内主机厂与供应商由于技术 积累薄弱,仍处在跟随理解阶段,难以在电子架构领域实现领 先。1) 安全性:电子架构与外界实时互联,易通过网联模块实现对 车辆的入侵,且控制器集成化也会使单一模块被攻破,导致波 及面扩大。2) 可靠性:电子架构的复杂化使得模块失效可能性增加,而控 制系统的多域集成化,使得单个控制器的失效会导致更多功 能受影响。3) 解耦性:传统汽车电子的硬件与软件算法存在强耦合性,不 利于电子架构的模块化及拓展,且主机厂自主选择及按需调 整空间受限。4) 冗余度:电子架构的算力和带宽需要从功能扩展性角度出 发,留有一定性能冗余,但过度冗余会导致成本上升及能耗 增加。5) 集成度:需从性能、成本、时效性、可靠性等多个维度对现有 控制单元的集成情况进行权衡,采取最优的集成方案。3.1.2 中央计算芯片新四化技术中,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层级的提升,对算力的要 求指数级上升,车规级的中央计算未来将成为重中之重,综合 要求极高。一方面,需要提升算力以满足更高级别运算需求,例 如英伟达PX Pegasus为满足L5级别自动驾驶所需的320 TOPS 算力,配备了两颗Xavier处理器和两颗单独的GPU芯片;另一 方面,需要在保证算力的情况下降低功耗,例如英伟达PX2 for Auto Chauffeur搭载Pascal架构GPU, 而Xavier搭载Volta架构 GPU,能效提升15倍。综合来看,自动驾驶芯片算力提升和能 效提升将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感知与决策的日渐复杂使当前芯片算力难以满足要求,而 ASIC定制芯片与V2X云计算作为主流解决方案,可满足未来 大算力的要求,但均存在发展瓶颈,且国内玩家起步较晚,在 相关领域突破有限,仍由国外英伟达、英特尔等老牌芯片厂商 主导。1) ASIC定制芯片:主要瓶颈在于架构设计、研发投入与车规级 应用。需基于自动驾驶融合/决策算法需求与特征,实现定制化 芯片的物理架构设计与开发;前期研发周期长、投入高且技术 门槛高,实现难度较大;同时,ASIL(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芯 片车规级标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以实现高可靠性与长 寿命周期。2) V2X云端算力支持:主要瓶颈在于通信传输、云端计算与设 施覆盖。V2X传输需实现高速度与低延时,同时保证数据传输 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自动驾驶车辆数据传输在GB/s级,要求 数据延迟<10 ms,需要5G技术支持;同时,对云端服务器的计 算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快速实现决策规划;再者,云端算 力支持依托于V2X通讯设备实现,需实现基础设施的大范围覆盖。其中,ASIC芯片作为未来自动驾驶芯片的重要技术路线,未 来突破点将集中在物理架构、运算架构与编译器指令集层面, 国内玩家同样优势不明显。物理架构上,芯片的物理层涉及多 个功能单元,需针对算法特征选取功能单元、确定性能参数、 设计布局尺寸;运算架构上,针对深度学习数据矩阵运算量大 但所需精度低的特点,针对性设计芯片运算架构,减少性能与 内存压力;编译器与指令集上,由于ASIC芯片的独有架构特 征,通用的编译器与指令集均无法使用,需实现定制化设计, 方便后期功能开发。3.1.3 功率半导体汽车自诞生以来,采用的半导体产品成本占比逐步提升,目前 成本已达汽车制造成本的35%,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50%。 除了常见的多媒体、自动控制系统外,汽车半导体还广泛应用 于汽车的动力控制系统、安全系统、辅助驾驶系统等。汽车半 导体产品的大量应用使汽车半导体全球市场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半导体总体产值低,销售规模占比与欧美日差距很大。从产业规模上看,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2019年销售规模 达410.13亿美元,预计2022年有望达到651亿美元,在半导体 细分领域中增速最快。其中,欧洲、美国、日本汽车半导体 2019年产值分别达到150.88亿、133.87亿、106.77亿美元,产 值占比分别达到36.79%、32.64%、26.03%,合计产值占全球 总额比例超过95%。而中国大陆2019年汽车半导体销售收入 仅为10亿美元左右,与欧美日相差甚远。此外,国内缺乏汽车半导体行业的领头大企业,仅有一家中国 企业进入全球前20汽车半导体厂商排名。全球汽车半导体产 业格局十分稳定,并且由于供应链和产品验证周期形成高壁 垒,致使产业中新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市场几乎被领头企业垄 断。3.2 关键挑战2:供应链第二/三梯队玩家生存压力倍增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行业集中度逐年升高,行业寡头逐渐显 现,尾部玩家面临被淘汰的局面。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BMS、驱动电机的CR10分别达到94%、78%、59%, 第一梯队企业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3%、58%、30%。其中,动 力电池市场中,2019年宁德时代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行业寡头开始显现;与此对应的是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大,尾部企 业几乎没有生存空间,2016年-2020年上半年,有出货量的动 力电池、BMS、驱动电机企业数量快速下降,尤其是动力电池企 业,四年多时间内企业数量腰斩;在企业数量大幅下降的同时, 市场占有率低于1%的中小企业数量比例没有大幅下降,只呈 现略微下降的趋势,总体比例依然居高不下,其总市场占有率 不足20%,2020年上半年更是低于10%。未来几年随着行业集 中度继续提升,各核心零部件的尾部玩家将被悉数淘汰。3.3 关键挑战3:国际巨头强势入华,本土供应商面临挑战3.3.1 合资主机厂新能源产品进入发力期在国内新能源市场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自主品牌与新势力 玩家凭借敏捷反应成为市场主角。相对来看,合资企业受限于 庞大的体量与更复杂、精细化的决策流程,整体包袱较重,转 型步伐较慢,相比传统燃油车市场的主导地位,其在新能源市 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长远来看,合资品牌将依仗品牌影响 力、研发实力与广大客户基盘,进入集中发力期,在扩充基于 燃油车插混产品线的同时,陆续推出全新纯电平台的车型,进 一步催化中国新能源市场前进,但与此同时,本土现有玩家市 场地位将受到严峻挑战,压力进一步增加。以大众为例,当前已有插电混动帕萨特、途观,以及纯电朗逸、 宝来等“油改电”产品,销量已逐步爬坡。随着纯电MEB平台在 2020年底的量产(首款MEB车型白车身已于2020年8月正式 下线),大众将正式吹响中国纯电产品战略的号角,陆续推出 ID.4、ID.3等车型,并进行全面的本土化开发与优化,以充分满 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而丰田、别克等其他主流合资品牌也同 样在电动车型布局上不断提速,势在重夺市场主导地位。而在豪华品牌中,奔驰、宝马、奥迪为代表的领先集团的电动 化战略同样激进。以宝马为例,当前插电混动版本的5系与X1 车型销量火爆,而纯电版本的iX3也将在今年上市,并实现中 国生产、全球销售,后续也将有多款纯电SUV与轿车车型陆续 推出,以实现2025年15%-25%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目 标,对于老牌合资企业而言也是颇为激进。同样,奔驰、奥迪也 不断发力,分别推出了纯电车型专属的MEA平台(又名EVA)与 PPE平台 (并共用MEB),打造高品质的电动车型,布局未来。3.3.2 日韩系电池重返中国市场2020年上半年,受特斯拉国产化的影响,日韩系动力电池电芯 (以LG/松下为代表)装机量合计占比达到17%。德系美系新 能源车型在国内逐步上市,市场份额提升,带动德美电池包市 场占比明显提升,2020年上半年电池包装机量合计占比达到 19%。欧洲和日韩等国家的BMS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 快速提升,2020年上半年,美德日韩和西班牙五国的BMS装机 量合计占比达到30%。3.3.3 欧系电机重返中国市场自2018年起,德美两国驱动电机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 自2018年起,德美两国驱动电机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 快速提升,2020年上半年合计占比达到30%。电控方面与驱动 电机相似,2020年上半年德美两国装机量合计占比达到23%。 463.4 关键挑战4:后补贴时代的价值链盈利压力增加3.4.1 销量规模待释放,带来基数挑战新能源汽车销量基数有待提升成为盈利性首当其冲面临的挑战。2019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仅100万余台,即使乐观估计, 到2025年销量达到500-600万台,整体行业规模仍远不及传统 燃油车。整车销量的小基盘将导致研发费用和生产制造固定 成本难以摊销。以特斯拉为例,自2003年创立以来直到2016年的初次季度盈 利,13年间持续处于亏损状态,其中Model S、Model X高端定位 导致的销量爬坡难成为重要原因之一。而随着近年主流定位 Model 3的推出,特斯拉年销量已超过30万台,从而实现了稳 定、连续的盈利。从中不难看出,无论对于新势力玩家还是老牌 主机厂,规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4.2 整车利润率最低,补贴退坡后盈利压力最大沿着新能源供应链环节来看,整车制造销售由于成熟度相对 较高、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平均毛利率不足20%,远低于正负 极、隔膜、锂电设备等环节毛利,当前盈利性较差。未来在新能 源整车持续降价、补贴逐渐退坡两大因素影响下,盈利压力将 进一步提升,挑战显著。一方面,当前新能源车型无论是一次性购置成本还是综合用车成本大多高于传统燃油车,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要成为车市 主流,未来价格的持续下行势在必行。以主流A级车为例,到 2025年整车价格降幅需超过20%,此时TCO与传统燃油车基 本持平;而到2030年,相比2020年整车价格需降低50%,与燃 油车购置成本基本持平,并在TCO上凸显优势,才能实现新能 源产品的广泛接受与渗透,以及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在此过 程中,主机厂所面临的降本压力将保持较高水平。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型购置补贴不断退坡、门槛不断提升,预计 到2022年将完全退出。以某续航400 km纯电车型为例,2013年 能够获得6万元的补贴,而2020年只能拿到2.25万元,到2022 年补贴金额仅有1.26万元,整体降幅高达80%,与此同时,更多 低续航车型甚至将与补贴无缘。因此,国补退坡、地补退出将进 一步影响主机厂生产新能源产品的收入,带来更为急迫的降本 需求与盈利压力。3.4.3 三电部件盈利性尚可,未来预计进一步承压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核心部件盈利性尚可,尤其是电池 正负电极材料环节毛利最高。但未来几年在主机厂降本需求 愈发急迫和原材料涨价的双重打击之下,三电部件企业同样 将面临显著的盈利性压力。以锂电池为例,近5年以来,价格年降幅高达20%,到2025年将 进一步降低至600元/千瓦时或以下(电池组含税采购价),收 入端压力增加;而与此同时,以碳酸锂盐、氢氧化锂为代表的 原材料需求猛增带来的价格年涨幅超过20%。两者共同作用 下,电池供应商盈利压力不断凸显,毛利率从2016年的~50% 降低至当前的~30%,未来将进入进一步下降通道。在此背景下,电池生产商需积极从材料变革、系统结构创新与 工艺创新三大方面出发,实现成本节降与利润维持,保证健康 发展。1) 材料变革:正负极与电解质材料的颠覆性变革,例如无钴电 池、固态电池等;同时,降低高成本材料的占比,例如特斯拉的 8/1/1甚至9/0.5/0.5技术路线。若新材料体系可在3年内出现, 则能颠覆现有价值体系。2) 系统结构创新:典型代表为比亚迪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CTP (Cell-To-Pack)、C2C(Cell-To-Chassis)电池方案,二者均通过电池模组的进一步精简与整合,减少元件与组件数目,从而实打 实地降低电池包物料成本。3) 工艺创新:生产规模提升叠加智能化制造工艺与方案将带来 更为显著的成本降幅。主流玩家均在积极探索进一步提升自动 化率的智能化生产方案,包括引入人工智能、图像分析、光谱分 析、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电池生产的在线监测能力,做到实时 负反馈,在关键的生产环节形成闭环控制,从而提高电芯的一 致性和良品率,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降低产品制 造成本。3.5 关键机遇1:基盘市场——中国保持领先,消费者接受度快速提高3.5.1 非营运车辆占比稳步提升非营运车辆比例稳定,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领域接受程度较 高。新能源汽车推广初期(2017年之前),由于很多地区推出新 能源汽车运营补贴,叠加运营车辆的使用强度大及新能源汽 车使用成本低等原因,企业购买比例高;而在2020年上半年, 非营运新能源乘用车销售占比超过85%,私人消费领域接受 程度高。3.5.2 限购城市占比逐步降低限购城市销量占比逐步下降,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接受度逐步 提升。新能源汽车推广初期(2017年之前),虽然由于价格、充 电便利性等原因限制,消费者接受度较低,但部分限购城市给 予优惠政策,因而购买占比相对较高,而非限购城市购买比例 低。随着新能源汽车性价比逐步提升以及充电基础设施逐步 完善,国内非限购城市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上涨,2020年 上半年,非限购城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已超过80%,消费 者接受度明显提升。3.5.3 国内终端消费者接受度高涨与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国内终端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 受度与购买意愿名列前茅,营造了优良的终端市场氛围。当前 受限行、牌照政策优惠的影响,购车消费者主要以高线城市用 户为主,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TCO优势凸显以及购车理念的 成熟,用户群体有望进一步下探至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与农村 地区,通过不同定位车型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中国现有纯电动车车主购车过程中,对纯电车型独有优势关 注度最高。其中,用户对纯电动车的动力性能、使用成本及高科技形象认同度较高,尝鲜心理明显,与用户年轻化的趋势相 吻合。而用户主要痛点则集中在里程焦虑、充电焦虑与安全性 担忧等方面。未来,随着电池与整车技术的进步迭代,相关担 忧将进一步消除,从而促进纯电动车型的广泛渗透与接纳。3.6 关键机遇2:新能源核心技术不断突破3.6.1 整车层面:能耗降低,续航提升国内新能源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提升体现在整车集成层面的优 化,而纯电续驶里程的不断增加为核心结果指标。以工信部推 广目录中产品的续驶里程为基准来看,2017年第一批目录中, 纯电动车平均续驶里程仅200 km左右,仅能满足城内以及郊区 代步通勤需求,应用场景较窄;而2020年第五批推广目录中, 纯电续驾里程已大幅提升至400 km以上,实现了翻倍增长,进一 步逼近了传统燃油车出行半径,有效缓解了里程焦虑。整车续驶里程提升的背后离不开电池容量增加以及整车电耗 降低两大维度的升级。其中电池电量的增加得益于纯电平台 应用带来的可装载体积提升和电池技术升级带来的能量密度 优化;而整车电耗降低更考验主机厂整车集成的经验与水平, 需要从电机效率、电控能耗、BMS、整车热管理等多角度协同 推进、同步优化、综合权衡。国内主机厂在纯电动平台开发和集成优化上起步更早、步伐更 激进,已实现在续驶里程体验上的全球领先。例如,小鹏最新推 出的智能轿跑P7,NEDC续航高达706 km,超越特斯拉660 km 的最长续航,不断逼近燃油车续驶里程;而最新发布的比亚迪 汉、荣威Ei6等主流定位纯电轿车续航也纷纷超过600 km,跻身 第一梯队水平。3.6.2 部件层面:电池跨入全球第一阵营;电机有望实现国产替代 我国动力电池技术不断提升,单体能量密度超过250Wh/kg,单 体成本降至0.6元/Wh左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动力电池 材料、系统及工艺创新加快将有助于缓解电动汽车相对传统 燃油车的竞争劣势,如宁德时代CTP技术,电池包体积利用率 提高15%-20%,零部件数量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50%,电 池包能量密度提升10%-15%,将大幅降低制造成本。比亚迪“ 刀片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较原有电池包可提升30%以上,成 本有望降低30%,散热及安全性更好。因此,行业普遍认为我 国目前规模化的动力电池性能和成本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从产业规模角度来看,得益于国内庞大的新能源市场基盘,动 力电池装机量不断增长,产业规模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14- 2019年累计装机约200GWh,年复合增长率达70%。宁德时 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领先自主企业连续进入全球装机量前 十,其中宁德时代在2018年和2019年位于全球第一,宁德时 代和比亚迪未来的产能规划均超过100GWh。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动力电池产 业链,上游材料、中游制造及下游应用及回收等环节逐步完 备,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例如,宁德时代进 入特斯拉和大众等国际车企配套体系,当升科技、贝特瑞、新 宙邦、江苏国泰、上海恩捷等材料企业供货三星SDI、LG化学 和松下电器等企业,先导智能、嘉拓智能、利元亨等设备厂商 也进入国际一线电池企业供应链。在驱动电机领域,国产替代趋势同样显著,甚至进入领先优秀 品牌配套体系。例如,精进电动成为吉利、几何、广汽新能源等 纯电车型的驱动电机供应商,巨一成为本田纯电、插电车型的 电机供应商,而卧龙电驱更是成为了奔驰全新纯电平台车型 的指定驱动电机提供方。3.6.3 基础设施层面:充电桩市场加速成熟国内充电桩市场在经历过2014-2016年野蛮生长期(充电桩 保有量<20万个)、2017-2019年的整合优化期后(充电桩保有 量<100万个),从2020年起已逐步进入更有序的高质量发展 期,规模增长有望提速,产业链将持续完善与成熟。根据罗兰 贝格充电桩市场预测模型,预计2025年国内将保有~700万个 充电桩,形成私桩+交流为主、公桩+直流辅助的局面,分场景 最大化满足用户补能需求,为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渗透打下 坚实基础。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随着新能源汽车保 有量的快速增长而不断提升,全球市场占比已超过50%,远超 欧洲、美国等成熟国家。从充电功率分布来看,公共充电桩中 1/3以上为>43 KW的快充桩,同样领先其他发达国家。国内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全球领先主要得益于政策端的大力支 持与推动。2020年4月,发改委首次将充电桩建设囊括在“新 基建”范围内,作为融合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设立了 车桩比1:1的战略目标,强制要求新住宅100%配备充电桩、公 共停车场配比不低于10%,同时加大充电桩建设与服务补贴, 将新能源产业补贴从整车购置向运营和服务倾斜,尤其加大 对智能化充电桩的支持力度。除此以外,超级快充、智能群管 群控、线上整合平台(联行)等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进化同样成 为充电桩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3.7 关键机遇3:基盘市场增长下,供应链各环节百花齐 放3.7.1 自主品牌持续发力,高端新能源品牌层出不穷按车型级别来看,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中高端车型均贡献了国 内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量,将成为未来的市场机会 点与兵家必争之地。中高端市场为老牌合资品牌的主战场。在此背景下,各大领先 自主品牌均将中高端市场的切入作为未来重要发展方向,推 出焕然一新的高端定位新能源独立品牌,以实现品牌升级,与 合资品牌正面抗衡。3.7.2 主机厂多供应商采购策略,国内玩家渗透机遇显著在新能源产业链仍未完全成熟、产能不稳定的大背景下,无论 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主机厂均在核心三电部件上采取A/ B供模式,甚至有开发三供的趋势,以确保核心供应链的安全 性或实现成本节降。领先国际品牌如奔驰、保时捷、奥迪、起亚均曾由于过度依赖 1-2家电池供应商,导致供应商电池产能出现瓶颈后,直接影 响其纯电动车型的上市进度,出现1个月以上的周期顺延。为 避免此类情况的再度发生,各家均积极寻求额外的定点供应 商,确保电池产能的稳定性。例如,奔驰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 的采购合作拓展,以及大众在采购宁德时代的同时,入股国轩 高科实现深度绑定。二三供开发的另一大动力来自成本的降低。国内供应商凭借 规模效应与人力成本的优势,在满足主机厂技术要求的基础 上,供货价格通常更低。例如,特斯拉在国产Model 3标准续航 版车型上将采用宁德时代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从而进一步 降低成本,整车价格还有下探的可能性;而本田国产的电动车 型理念VE、X-NV均采用了国产驱动电机,以进一步降低价格 门槛,提升市场竞争力。综合来看,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的多供应商开发,均为国产 供应商的进一步渗透提供了良好机遇。国内供应商与领先合 资/自主品牌的绑定不仅能够锁定更多产能,更有利于自身 技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提升,实现双赢。3.7.3 产业链环节延伸,全生命周期闭环覆盖“智能电池生命周期管理”是除开发新材料体系外,动力电池 产业链发展的另一重要方向。在动力电池的使用阶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技术等手段,对电池健康状态、剩余电量等 关键指标进行准确的实时监控,实现提前预警,提高电池安全 性;与此同时,对电池进行智能充电,提升充电安全性,延长电 池寿命。在动力电池退役阶段,利用收集的使用阶段数据进行 分析,评估电池是否能够进入梯次利用阶段以及选择合适的 梯次利用场景,并可继续收集梯次阶段的数据。而利用“智能电 池”收集到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可以指导建立动力电 池价值评估体系,从而促进电动汽车残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动力电池企业价值链进一步延伸,将向综合能源企业发展。一 方面,电动汽车不仅是出行工具,也是移动储能单元,当电动 汽车作为储能单元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结合时,既能最大程 度体现电动汽车的低碳性、增加电动汽车的价值,又能在一定 程度上平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企 业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我国部分动力电 池企业正在向能源领域开拓发展,如2020年1月以来,宁德时 代与国家电网相继在新疆和福建成立储能合资公司,布局电 网侧储能和“光储充”领域的业务;同时,新能源企业也通过在 电池领域的布局,发展综合能源业务,如以风电业务起家的远 景集团,在收购为日产聆风车型供货的日本AESC电池公司 后,与日产汽车合作,在荷兰和德国开展V2G(电动汽车入网 技术)实验性项目,探索电动汽车的增量价值。第四部分、 面向2030―强链补链,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4.1 应对疫情与国际形势变化的战略建议从全球视角来看,由于中国是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第 一季度疫情导致的国内上下游停摆也传导至全球供应体系。 虽然当前中国出口部件在海外整车价值中占比相对有限。然 而,短板效应下,即使是单个零部件的短缺也将给全球汽车生 产带来重大影响,即使有其他零部件供应商作为替补,但由于 全球产能有限,短期内也无法弥补严重的供应短缺。此外,欧 美国家若提高部件的本土化生产率,则会导致成本显著增加, 使得整体利润下降。以国内某出口供应商为例,考虑到在途部 件以及物流运输所需时间,若其停工时间超过一个月,将使海 外车企客户面临部件短缺及成本增加等严峻挑战。疫情对产业链供应商的日常经营与盈利性也带来了巨大挑 战。一方面,整车销量下滑将导致配件需求下降,供应商收入 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停工停产将带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 闲置与边际收益损失等成本增加。以国内某年收入8,000万美 元的汽车供应商为例,其全年息税前利润率降幅或达7%。除去短期疫情带来的表征影响外,地缘政治冲突带来了更深 层次的国际政经环境演变,导致未来供应链结构发生明显且 长远的变化。其中,分布式交叉贸易关系向分布式垂直整合关 系的转变最为关键。与当前的全球供应体系交叉互通不同,车 企将更倾向于在销售地实现更高比例的本土化生产配套,尽 可能垂直整合当地供应链,减少对全球供应体系的依赖度。例 如,欧洲销售则欧洲生产,并且在欧洲当地供应配套;东南亚 市场在越南、印度进行配套,或至少在重要的市场附近布置二 供。由此,提升供应链安全性,实现垂直内循环,减少无论是疫 情还是国际关系动荡带来的不稳定风险。综上所述,在国内疫情逐步好转的背景下,汽车产业链各玩家 应积极有序推动复工,重新梳理战略目标,提升供应链韧性与 抗风险性,借此机会开启转型之路。1) 以保障员工健康安全为基础,积极推动有序复工,快速恢复 现有产能。2) 重新梳理年度目标与规划,充分平衡增长预期与疫情影响。 第四部分 面向2030―强链补链,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3) 加深上下游各类玩家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重审全球化体 系布局,强化本土化配套供应,打造综合抗风险能力。4) 借机提速创新销服模式转型,打造新业态体验,围绕回暖后 用户的需求释放寻找产业机会点。5) 提升组织敏捷性,增强运营效率,针对市场动态及时应对。4.2 实现供应链能力提升,强链补链的战略建议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的目标始终为全面、均衡的产业链能力 建设,这也正是跻身汽车强国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避免出现 价值链短板的大前提下,需重点推进强链补链,以现有优势价 值链能力为核心牵引,实现综合能力塑造与短板补齐。背后核 心在于顶层助力、头部牵引、积极应用三大环节,挖掘内需和 外在市场的潜力,尽快形成以汽车产业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 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汽 车产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顶层助力为重要出发点与动能来源。国家与地方政府需以终 为始,从产业战略发展目标与终局出发,提升战略重视度,制 定详尽的产业发展规划与路线图,形成高层次方向指引。在此 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作为抓手构建相关产业 平台、统领资源分配与技术协同共享,尤其是针对“卡脖子”的 高端材料、芯片、设备等清单,形成合力进行攻关;另一方面, 通过产业基金、政策扶植与补贴等途径,强力助推行业发展。头部牵引是产业进步的主要途径。针对已在特定产业链环节 形成技术和规模优势的领导玩家或新兴势力,应充分发挥行 业带头人的作用,局部带动整体,强链带动弱链。一方面,应针 对原有领域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着力布局下一代技术开发, 以确保领先优势的持续保持与行业地位的稳固;另一方面,则 应发挥现有技术、人才与资源优势,在协同性可达成的基础上 适当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以自建、合资、合作等丰富形式,为 其他弱链环节赋能,帮助其尽早突破核心卡点。例如,宁德时 代在不断突破电池材料技术、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积极参与 到下游的电池资产管理与回收上,通过与蔚来合资建立电池 资产管理公司,实现车电分离服务运营与后端电池管理,帮助 整车企业解决车价高、里程短等用户核心痛点。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标准规范制定,持续推动我国新能源 汽车产业融入世界,提高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和国际合作的能 力与水平。积极应用是实现成熟与商业化的关键环节。对于已取得一定 成果、可实现初步商业化的传统弱链环节,政府与上下游玩家 可通过采购补贴、定点扶持等方式,积极引导相关产品的上车 搭载与商业化应用,提升对本土供应链的支持力度,在回笼资 金、减轻研发压力的同时,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尽可能发现潜 在问题,对产品与技术进行持续优化改进,促成良性的正循 环,不断提升竞争力,最终达到业内领先水平。例如,比亚迪在 IGBT研发初期,在功率较小、逆变器性能要求较低的入门级 纯电动车型上进行试点应用与搭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 发现并修正问题。(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罗兰贝格)【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艾琳娜

壁挂炉排名推荐的有哪些?

壁挂炉是冬天采暖的一个有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特别好,体现了多供暖就多花费的原理。1、德国菲斯曼菲斯曼算是世界知名牌子,主要做空调和制热企业,产品非常专业,在欧洲也享誉盛名。虽然进入中国比较晚,但是市场保有量还是很好的。这个牌子一直专注于做供暖,研发也很出色,售价也很贵,但是质量很有保证,同时热能转换效率比较高。2、德国威能威拥有140年的企业历史,也是欧洲出色的制冷制热设备的厂家,同时对壁挂炉很有研究。威能壁挂炉采暖技术的人性化设计可以远程用手机控制温度。同时采取自动调速设计,充分的考虑了不同人需求。3、德国博世博世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牌子,有着各种家电设备。它涡轮水流传感器技术,非常的先进,同时使用寿命很长,损耗率很低。同时博士更注重节电环保,热水转换更快,同时材质都是不锈钢的,不易上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