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想读博士,硕士生导师拒绝给写推荐信,我该怎么办?蜚大屋者

想读博士,硕士生导师拒绝给写推荐信,我该怎么办?

硕士毕业后申请读博,却缺少硕导的推荐信,该怎么办?小西相信有类似问题的硕士不在少数,总归有一些导师会拒绝给学生写推荐信。也许,每个导师和硕士间遇到的问题均不同,想要确定谁对谁错不容易。-硕士生答辩-曾参加一个硕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在学院有听说他和自己导师关系不好,激烈争吵过几次,不清楚具体原因。答辩中论文、汇报都是比较不错的,不过后续致谢环节他主动"批评"导师,如没有修改论文、未提供实验条件、日常做不少杂事等。不过,半年后看到他回学校,找自己的导师、学院的另外一个导师帮忙写推荐信。和他打招呼聊过几句,是要走申请-考核制读985大学的博士。以为他的导师不会给写推荐信,可结果是他导师有写,还是自己手写的。推荐信全文都是"美言",称赞自己的学生有科研潜力、肯做事、能做事。-博士生-之前,不少推荐信都是学生自己拟好草稿,电子版发给推荐人。经过修改调整(拔高)后,打印签字后找个其他学生将推荐信内容手抄两份(部分学校支持打印版,仅需签字)。当然,也有部分导师都是自己手写,毕竟写一两份推荐信时间不长。给你讲这个事例,是想说很多事情得你去尝试才知道结果。我也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导师,同样盼望有一天桃李天下,更盼着学生们能更好。因此,我也了解大部分导师的心理。不管你是什么原因,之前和导师间闹过矛盾,吵架、砸水杯之类的我都见过,毕业后回去看看导师,真诚地聊聊,都会缓和彼此间的矛盾。不太建议随手一个电话、一个邮件发自己之前的导师,比如我要读博,需要一个推荐信等。平时,你没有给导师打过一个电话、发过一份邮件,甚至春节、中秋等节日群内祝福语都没一个。换位思考,你会乐意给写推荐信吗?面谈很重要。-手写推荐信-不清楚你申请博士的学校,对于推荐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一般来说,找2个正高(教授、研究员)的老师写推荐下即可,部分院校明确要求其中一个得是自己的硕士生导师。必须要求导师推荐信的话,尽量找导师沟通一次,比如请全体在读的同门、课题组老师一起吃个饭啊。或者,找个博士师姐、师兄之类的,帮忙中间调和下气氛,缓和下和导师的关系。这个推荐信的话题也可以由他们引出来。要是不要求自己的硕士生导师,直接找自己熟悉的2个老师写推荐信也没问题的(职称符合要求即可)。之前,帮毕业的学生写类似读博、做博后、出国深造的推荐信,大部分老师都不会拒绝的,而且很友好的。-导师沟通会-读博找人写推荐有3个小的事项:1.推荐信仅仅是资格审查材料之一,并非你能否读博的必要因素。关键还是得看你联系的博导意向、个人科研成果(如小论文)等"硬通货"。说的直白些,在不少学校推荐信仅仅是个形式,有就可以的那种。2.推荐人并非越大牛越好,合适就行,关键还是第1点中提到的靠自己。大学内博士招生,推荐信等材料审核均是学院招生委员会负责的,如某个辅导员复杂初审报名人的资料。审核的人不一定是做学术的,圈内的大牛导师也不认识几个,结果你也就懂啦。3.找大牛推荐,不是要写这类推荐信,得是直接联系的那种。比如当着你的面打个带你话给你意向的博士生导师。简单介绍你的情况后,期望推荐你到他们那边读博。这才是"真推荐"。毕竟,推荐信信上的"套话"反馈不出什么东西,谁也不会当真看的。-求学深造-不过,有一类情况是非常特别的,也是不少人遇到后觉得觉得烦躁的。就是导师希望你留在团队读博,但是你想要去更好的平台,至今尚未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只能说尽量不要争吵来解决这个难题,尝试换换思路,如不在国内读博(出国),"忽悠"导师自己读博后回来等。遇到这个难题的话,您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相与

发表武大首篇Nature,读博3篇Science,这个85后教授又拿“杰青”

为什么优秀的孩子总是别人家的?这大概是很多家长都会有的疑惑,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除了家长和老师的奋力托举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自身要足够努力。这个年轻的85后教授到底多优秀?1985年,邓鹤翔出生于武汉,高中就在化学竞赛中获一等奖保送复旦,随后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成为大牛导师OmarYaghi教授的弟子,并继续攻读博士后。2013年,28岁的邓鹤翔读成回国,直接被聘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85后正教授,轰动一时。本科毕业前,就在导师的指导下,与系里的研究生合作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博士期间,陆续发表3篇Science正刊。2015年,他的团队发表了武汉大学建国后第一篇以第一通讯单位的《Nature》主刊论文。2020年9月,再发Nature,第一署名单位为武汉大学。今年,35岁的他已经是杰青……天才的背后也是“特别能吃苦”如此经历、如此成就,恐怕万人里边也未必会有一个,有人说这是上天的眷顾,但他靠的的的确确是自己的吃苦。“鹤翔一直拼劲十足,特别能吃苦”是本科同学对他的评价,本科暑假,上海的夏天酷暑难耐,他选择不回家,37℃的高温天气,他在阅读文献、在实验室做实验。即便是课业繁重,时间很有限的情况下,他还是挤出大量的时间去做实验、看文献、学习。本科毕业后,他去的其实是美国休斯敦大学化学系,但这个学校当时在国际上的排名是200左右,算不上一流高校,内心不甘的一边就读,一边请国内导师写推荐信,终于如愿去了加州大学。大牛心得:科研的道路上要学会取舍在武汉大学组织的一次讲座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心得:国外研究生的压力很大,周末大家都全心投入在实验室里,对于本科生来说,要有一篇很牛的文章,英语的应用能力要强;对于研究生,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文章,还要有一封很牛的导师推荐信,另外要多参加国家会议,武大这方面就有很好的资源,希望同学们能抓住机会,与大牛们满对面交流。如果想做一件很想做的事,就必须要做更多不想做的事情。一些想法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目标,太迷茫了,刚到大学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去做什么的人少之又少,不少人都在这种没有方向的生活中浑浑噩噩度过大学四年,过完了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其次就是把科研看得太难了,总以为距离很遥远,事实上,哪怕是在一般院校,也有不少同学能够发表很厉害的文章,只是太多的人不愿意付出相对应的努力;最后就是英语水平,不要再说什么英语不重要了,也不要有那种抵制英语的幼稚想法了,因为不久你就会发现,各个行业比较先进的一些思想和理论都在国外,如果英语蹩脚,给你一个和大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是无用,何谈学习呢?所以各位啊,还是要努力啊!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观点!参考资料:部分资料来源于武汉大学、武汉晚报、半月谈等。

伽利略

考博容易,毕业难?博士:错,都难,没有容易的

不知道怎么就有了这种说法,博士容易考,但是毕业特别难,或许这些都是没有经历过考博的人杜撰出来的吧?对此,很多博士表示,错,考博难,毕业难,都难,没有容易的!!!读博和高考和考研有所不一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难度之大。因为每年的博导手里的名额都是比较少的,所以都希望自己能够招到直博的学生,这便造成了很多博士都是硕博连读,或者就是直博,因此通过统招进入博士的名额就相对的少了很多。其次,如果你想顺利的考上博士,你需要太多方面都做到完美了。首先,你在读硕士时,必须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自己第一署名的论文,当然不仅仅是一篇就能够解决的,有些985高校要求2篇到3篇,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在读研期间能够在这核心期刊发表几篇文章是多么的难,不仅仅需要的是你文章写得好,还需要价格高昂的费用,就这一方面就难倒了很多考生。其次,还有就是推荐信,一般都需要两份,一份是你研究生导师的推荐信,另一份就是你所研究方向的另一位研究生导师给你写的推荐信,而且要求这两位导师必须是副教授以上的,在其领域内有重大建树的。同时,考博对英语的要求,一般院校的外语考试难度是英语6级的水平,但是很多985高校的英语考试是远远高于6级水平的。此外,在面试时还有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测试,尤其是口语真的是很伤脑筋的一件事情。最后,在考博面试时,必须具备完整的你所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因为面试的博士都是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因此问的问题绝对是最专业的,所以你的知识体系稍不完整就可能被刷掉了。那么当你顺利的进入博士生活时 ,你会发现你想毕业又是那么的难,如果写不出富有创新的文章,或许你得延期一到两年才能毕业,如果不能在C刊上发表论文,你的博士生活将是苦难的代名词。因为博士想正常毕业,你需要在C刊上发表最少两篇文章,而且还是自己第一署名,这难度真的是比登天还难,有很多博士几乎三年都在研究自己的博士论文,都在写论文,发表论文。所以,考博难,博士毕业难,我们能够做的或许仅仅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写出最为漂亮的论文。

去国旬月

理工科硕博申请最强讲义来咯,10000 字神级申请讲稿全文吐血整理

前不久,灯塔学院的独家签约导师,目前就职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半导体公司,博士毕业于 RPI 的材料和化工 Ph.D,硕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材料科学的 Ning Xin,为大家展开了一场硕博申请的理工科讲座。为了方便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参加这次讲座的学生家长们查阅相关信息,Ning Xin 特意将自己的讲座内容整理成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讲座大纲I. Why? 为什么申请?II. What? 申请什么?III. How? 如何申请?第一部分:Why? 为什么申请?- 申请的过程,是不断灵魂拷问的过程,我要不断地问自己:我想做什么?1)第一,我是不是喜欢现在的专业,是否继续申请我的专业?对理工科来说,换专业的可能性比较低,范围比较窄,但依然有可以调整的空间,比如从工科转到计算机等。所以,首先我们需要想好,是否喜欢并且希望继续学习自己的专业。2)第二,我偏向研究型/交流型的职业?当我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时,需要考虑,我以后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研究型——做科研做学术,还是交流型——工作中充满了人际交往?明确以后,可以为之后的职业选择提供便利。在接下来的介绍中,我们会涉及到关于 master 的选择。除了 PhD 之外, Master 选择有两个方向:一个是 course based,注重课程型,另一个是 research based。明确自己想做什么之后,对于申请的方向和项目可以更有偏向性和侧重性,能够提高自己的申请的成功率。3)第三,未来规划,希望去工业界、企业还是科研院所?考虑清楚未来职业规划的方向,可以在选择项目时会有更侧重的方向。4)第四,地域选择上,需要考虑去欧洲,比如英国;还是去北美,包括美国、加拿大?- 方法:如何对自己进行灵魂拷问,解决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a) 自己的条件经济:经济条件较好,可以考虑去大城市的知名学校,比如 NYC 的哥伦比亚大学,有非常好的一些研究生项目,但同时会面临学费、生活费较高的问题,需要考虑自身家庭条件能否满足;若不能满足,可以考虑其他中小城市,如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不在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但具有优越的学术条件。硬件:三维,包括 GPA、GRE、托福/雅思。软件:科研背景、project 背景,对理工科申请尤其重要,如有亮眼论文发表、核心 research,可为申请加分。情感:如果和男女朋友一起申请,可以尽量往同一个地域申请,如西海岸、东海岸等,便于双方交流见面。b)前辈的经验:可以多了解学长学姐们的心路历程,如毕业后职业发展情况,选校侧重点等。c)资源整合:灯塔学院如果有好的机构资源,能够辅助提高录取的概率,为什么不擅加利用呢?灯塔的理工科申请在过去几年里,除了我分享的材料和化学是灯塔的专长方向之外,录取学生案例涵盖了 CS,数据科学,电子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学,运筹学,很多细分的方向,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HCI,以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管理,工程管理等细分专业,灯塔都有涉及。第二部分: What? 申请什么?Part I:专业与英国学校介绍- 专业——常见理工科专业,如Computer ScienceElectrical EngineeringInstrial EngineeringInformation SystemsMechanical EngineeringBiologyMaterials EngineeringChemistry Engineering等等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些专业是可以相互交叉的,就比如说 ME、Material Science,还有 Chemistry Engineering,会有相互交叉的老师或教授,在申请的时候了解学校,了解系里面老师的背景非常重要。- 学校——在英国,有大家比较熟知的Imperial College LondonUniversity of ManchesterUniversity of BirminghamUniversity of York等等选择学校时可以考虑学校在英国的地理位置,或者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说自己是某些地方的球迷(如利物浦等)。以我熟悉的材料专业举例,曼彻斯特大学有非常著名的石墨烯研究所,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现在还在这里任职,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也是一个可以近距离接触诺奖的机会。第三部分:What? 申请什么?Part II:美国学校重点介绍- 美国著名高校,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西海岸、西北(比如西雅图)、中部(比如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南部(比如 Florida University、Texas-Austin)- 每所学校录取分数要求不同,总体要求上,托福建议高于 100,GRE V 155+, Q 165+, AW 3.5+ 是一个基本。- 托福成绩是门槛,如申请研究生或博士,GRE 成绩也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对于 Verbal 和写作成绩非常注重。比如我博士毕业的伦斯勒理工学院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官网要求 GRE 写作分数达到 4 分,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是弱项。如有时间和机会,希望大家认真复习、积累语言基础、提高自己的托福和 GRE 成绩。具体学校列举请见如下图片。P.S. 了解学校地域分布情况后,还需要了解学校每年的招生情况。部分州立大学可能对国际生以及 master 招生有所限制。第四部分: What? 申请什么?Part III:主要的材料方向以材料这个细分方向展开来讲。- 材料主要方向包括:半导体材料、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金属材料/金属冶炼/焊接、陶瓷/玻璃材料、以及新型纳米材料。- 新型纳米材料其实和上述四种材料都可能有 overlap,这里不单独说了。- 每个学校的院系有自己的侧重,CMU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材料系大部分老师侧重的方向是金属材料方向,有 1-3 位教授做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医学材料,申请时要有所侧重。- 金属材料领域的知名高校还有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陶瓷/玻璃材料,如伦斯勒理工学院,也有很多教授是该领域领军人物,很多毕业生去了著名的玻璃制品公司 Corning 康宁。- 半导体材料:由于高新科技发展(如芯片、无人车等),对半导体材料需求逐渐增大,很多公司会偏向招收有相应背景的员工。相比于高分子这些传统材料,半导体材料在不断发展,该领域对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大家可以比较以下毕业生就业去向,有很多学高分子材料或电学材料的学生最后去到了半导体公司。- 大家可以通过 paper、新闻等渠道了解不同方向发展前沿和应用前景,可以为申请专业选择作参考。-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我本科研究金属材料,申请时是否可以申请其他材料?答案是可以的,包括读完 Master 继续读 PhD 时,也可以转换,只要我们在申请 PS 中表达出强烈的研究兴趣,会让对方的 committee 注意到我们。第五部分:What? 申请什么?Part IV:主要的高分子学校- 不同材料方向有交叉性,就业时如果有相似的研究背景,确实会更加 match,但就业时公司其实会更看重你的研究能力,比如我的专业是高分子方向,但现在就职于半导体公司。其实半导体公司,也会有许多地方需要应用到高分子材料,对相应人才会有所需求。- 我是高分子方向,所以现在着重给大家介绍一下主要的高分子学校。马萨诸塞州:Amherst University,高分子 Top 1 的顶尖院校。The University of Akron,也是高分子领域著名高校,但最近有新闻称学校的高分子院系被并到了其他系,大家在申请时可以确认并考虑一下这一信息。还有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 部分学校并未完整设立高分子系,在化学系会设置相应的 division。- 材料系研究领域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一些高分子领域 top 学校的材料系有高分子领域的大牛教授,如果大家对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方向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些学校材料系的教授情况和他们的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甚至是整个材料科学方向都具有跨学科属性,在机械系、土木工程系或是生物医学系,也可以找到相关的研究材料科学的教授,如果感兴趣的同学申请材料系难度较大的话,也可以考虑该学校的机械系,来增加自己的录取概率。有些学校的机械系,master 项目会有奖学金,如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UIUC 等,背景较好的同学可以尝试申请。第六部分:What? 申请什么?Part V:Master or PhD- Master:1)自身经济条件2)求职导向3)PhD 跳板:需要考虑那些学校的 program 比较好,需要申请 research based 项目,同时可以关注那些可以 transfer 到 PhD 的 master 项目4)时间灵活:一般 1-2 年5)目标不确定:如果还不确定要研究什么方向,可以先选择 master 作为跳板6)Master 由于自己提供学费,可以在选择老板(导师)时空间更大;申请 PhD 进入大牛老板组的难度更高,申请 master 则有更大的几率,未来也可以有更多机会与大牛接触,甚至为未来申请 PhD 或者求职获取强有力的推荐信- PhD:1)学术圈;2)求职;3)经济:4)真爱;5)申请难度高第七部分:What? 申请什么Part VI:PhD- PhD:老板>专排>地域因素>>综排1)申请 PhD,好老板大于所有:PhD 生涯会相对不那么痛苦;好老板可以为你的研究和未来人生方向作指导,为未来职业生涯提供辅助作用2)专排:看重相应专业的学术质量3)地理:为以后找工作考虑,近水楼台先得月,许多公司会在当地学校寻找未来的员工,也有学校会和相应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周围有许多新兴的半导体公司。4)综排是最次要因素- Master:The order is determined by your goal (Course Based / Research Based) 综排和专业排名要优先考虑——资源整合原则(师资和校友资源可以为学习和求职提供更大帮助)第八部分:How? 如何申请?- 硬件背景+自我软实力提升- 对 PhD 申请,论文、奖项、会议非常重要,需要在 PS 中有所侧重- 对于 Master 申请,首先是三围,可以过门槛;CV 和推荐信很重要;PS 要多姿多彩一些,除了学习有业余活动;Project 等是加分项,申请过程中要不断强化重申- 写出一份完整、有逻辑、重点突出,而非一厢情愿想当然的 PS,会离申请成功近一大步本科时期如何规划?- 大一:认真思考、灵魂审问,充足的准备时间- 大二:确定申请的决定,为 GPA 打下好基础,同时可以多开展实验室工作,联系导师或学长学姐开展 project 等- 大三:保证 GPA 的同时准备语言考试(托福、GRE)和科研,如果有 paper 发表则更好- 大四:准备好标化成绩,确定推荐人人选(从不同的侧重角度出发),准备申请文书最后祝大家都能收获满意的录取结果啦。作者 / 灯塔学院 编辑 / 灯塔学院每一篇优质内容均为原创推送这件事,灯塔学院已经坚持了 4 年

美神

他38岁成为复旦大学博士,如今发挥特长担任教师,努力改变命运

引言有的人生在书香门第不用为读书而发愁,有的人却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办法凭借读书改变命运。纵览中国上下五千年,出现的名人轶事不在少数。而努力的人更是大有成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孟子》里的一段话,看上去晦涩难懂,实际上非常的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一些人。蔡伟,这个人大家一定不知道,但是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他,他是一个励志的人,他的故事比任何市面上的心灵鸡汤都要真实。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竟然这么的厉害。1991年,蔡伟高中毕业了,他只有语文能拿得出手,其他的成绩一塌糊涂,理所当然的他也没有考上大学,他落榜了。他的父母也很普通,不要求孩子能够飞黄腾达,只要平平安安的就可以。因为父母都是工人的缘故,所以没有学上的蔡伟就到了一个胶管厂里去工作,但是厂里的效益并不好,三年不到蔡伟就下岗了。没有办法只好到一家商场的门口摆了个小地摊,用来维持生计。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家庭,他的妻子也生病了,家里的劳动力少了一个,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蔡伟开始蹬三轮,这样比摆地摊强一些,多的时候能挣三十块钱。虽然生活的无比困难,但是蔡伟却爱好看书,喜欢钻研。迫于家庭的条件和生计,他买不起书,只能在图书馆借书抄下来。像一些古典诗词都是他的最爱,他的书法也是不错,因为不用花钱,他的家人并不管他的小爱好。但是也没人会想到他的命运会因为他的这些爱好而改变。裘锡圭,他生命的第一个贵人。中国有名的古文字学家,复旦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个闻名中外的学者也是这个领域的泰斗。裘锡圭治学严谨,受很多的前辈学者赏识,在古文字方面和古代史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1997年,这位老先生在一个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到《神乌赋》,不了解里面的"佐子"是什么意思?这时候被蔡伟看到了,就写信告知他,"佐子"真正的意思,是一个叹词。就在后来文章中改了过来,开始关注蔡伟这个人。裘教授开始找一些蔡伟的文章,发现蔡伟是一个人才,虽然蔡伟发表的文章不多,但是他却能够把出土的文献和已经传承许久的文献结合起来,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方式,再加上蔡伟的一些观点和想法非常的好,对裘锡圭非常的有启发。他便建议蔡伟考研究生,只是蔡伟婉拒了老师的好意。就在这个时候,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出现了。刘钊教授,他也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在和裘锡圭教授商量后,两个人决定临时录用蔡伟,参与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但是蔡伟一直当临时工非常的不合适,就想让他报考复旦的博士,只是根据规定蔡伟没有资格报考。刘钊等三位著名的学者向教育部写了推荐信,还有复旦大学的申请,教育部很快就给了批复,蔡伟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裘锡圭教授的学生,这个时候他三十八岁了。因为蔡伟的特殊性,学校特别为他定制了课程,但是蔡伟不负众望他的成绩依旧优异。现在的蔡伟,在贵州安顺学院里任教,他发挥他的特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蔡伟不单单是在学校里,他还走出学校参加各种访谈,与全世界的学者进行交流,与他们进行思维的碰撞。在出席各个研讨会的时候,蔡伟也没有闲着,他在充实着自己,努力学习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发表了众多的论文。他向来访的各个领导人介绍着学校里的一些古文化,古书籍,一些领导也没有忘记他,来看望慰问蔡伟。结语蔡伟的一生非常的励志,他完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个中年人即使处在逆境也是自强不息,努力的充实着自己。如今的生活早已不像过去那么艰难,但是也很少有人像蔡伟一样对自己喜欢的事业,自己的学问有着求真问实的精神了,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作为年轻人应该是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样子。参考资料:《孟子》

不言而出

博士生被导师骂忘恩,论文无法通过,打工20年,58岁终于大发异彩

大家都知道学术研究是十分漫长且枯燥的,一个学术成果的出现,大都要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研究。学者们的付出不仅仅是在时间上,还包括研究经费等问题。他们面对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所以大家都对学术研究者们报以崇高的敬意。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华裔学者,他当服务员20年,凭借一篇论文名震数学领域。他就是张益唐,他的那篇关于“孪生素数猜想”论文在国际顶尖数学期刊《数学年刊》发表后,在随后的一年,他接连获得美国数学学会柯尔数论奖以及瑞典罗夫肖克奖。大家可能第一眼看到张益唐,就会觉得他是一个儒雅平和的学者。张益唐出生于上海,从小跟着外婆生活。在小的时候,他就对数学极为感兴趣,也表现出了他的数学天赋。他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完了中学课程。但当时因为时代原因,张益唐并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在辍学期间,他依旧不断努力学习。恢复高考后,张益唐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四年接受严格系统的数学训练。本科毕业后,他师从著名数论专家潘承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打下了非常扎实的数学基础。在读研期间,张益唐认识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莫宗坚。莫宗坚是一名美国数学家,上个世纪多次访华,在高校进行交流。莫宗坚认识了张益唐之后,意识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数学天才,并想把他带到美国进一步学习。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张益唐选择来到美国。在刚到美国时,他与莫宗坚的关系十分友好,两个人一起研究。但很快,俩人在论文上开始有了分歧,矛盾也越来越大。莫宗坚认为张益唐不知感恩,对他进行打压,他的博士论文迟迟没有通过。当时的美国,博士毕业生必须有导师的推荐信才会容易就业。但张益唐37岁博士毕业后,没有导师的推荐信,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当时一些朋友愿意为张益唐提供一些其他领域的岗位,但张益唐不愿意放弃自己所热爱的数学,婉言拒绝了朋友。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甚至面临在车里过夜的窘境,历经坎坷。最后只得来到朋友开的快餐店打工。不过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数学研究,一边在餐厅打工,一边进行研究。这一干就是20年。直到58岁那年,他的学术研究成果有极大的突破。他将自己的“素数孪生猜想”论文寄给《数学年刊》,论文主审稿人伊万尼茨是如今顶级的解析数论专家。这份只有几个人才能看懂的问问,在短短三年就通过了审核。创下了《数学年刊》130年间想和接受通过论文最快的记录。张益唐研究成果可能大家看不懂,但大家可以从他的身上学会很多。他在面临居无定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困境下,一面努力维持生计,一面依旧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为了潜心研究数学,他除了工作就再无其他活动。他的成功也告诉了大家,逆境中不要放弃,成功有可能近在眼前。

若不闻之

读博连发3篇Science!28岁任武大教授再发Nature

有这样一位学者,读博期间以一作身份发表3篇Science,28岁成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再发2篇Nature,35岁荣获杰青......今年9月,他还入选了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拟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他就是集多数荣誉于一身的邓鹤翔教授!1985年出生于武汉,在高中化学竞赛获一等奖保送复旦,随后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被“大牛”导师OmarYaghi教授收为弟子,并留校继续念博士后,2013年加盟武大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图源:邓鹤翔课题组铸就武汉大学建国后的首篇Nature2015年11月,武汉大学邓鹤翔教授团队为武汉大学完成建国后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讯单位发表的《Nature》主刊论文,而且该项研究成果也是由韩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罗特格斯大学、斯特哥尔摩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论文题为“Extra adsorption and adsorbate superlattice formation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此项研究采用小角X射线衍射原位观察孔材料中的气体吸附行为,首次揭示了小分子在限域空间中的有序自发聚集行为。而在此前,小分子吸附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无序的。这项研究表明,不同孔道中的分子能够通过与具有原子厚度的MOF孔壁相互作用,与周围孔道中的分子进行“沟通”,从而形成跨孔道的不均匀分布,这种不均匀分布导致了额外气体吸附区域的产生以及气体分子的超晶格有序排列。尤其对社会中广泛关注的温室气体CO2的富集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2020年9月9日,再发Nature邓鹤翔、昝菱教授课题组合作,于《Nature》在线发表了本校在人工光合作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署名单位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后江卓和2015级博士徐晓晖为共同第一作者,邓鹤翔、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学Osamu Terasak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题为“Fill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sopores with TiO2 for CO2 photorection”。该研究系统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制TiO2生长的理论机制,最终实现了半导体纳米材料在MOF中的无损填充。两种材料特性的高效协同,将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团队合影读博期间发表3篇Science2007-2008年,邓鹤翔教授本科毕业后以 “visiting student”的身份赴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进修。由于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在国际上的排名在200位左右,算不上是一流院系。邓鹤翔内心十分不甘,于是一边就读,一边请国内导师帮忙写推荐信,最终如愿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Omar M. Yaghi教授组里攻读博士学位。Yaghi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和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是MOFs、COFs、ZIFs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鹤翔教授博士的研究课题便是MOFs。那段时间,邓鹤翔教授成长迅速,不到两年便发了人生中的第一篇 Science 。 自此之后,邓鹤翔教授的科研如同“开挂”一般,成果迭出,2010-2013年期间,陆续发表了第二篇、第三篇 Science 。博士期间,三篇正刊。邓鹤翔教授博士毕业后回国,直接被聘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85后正教授,轰动一时。天才学霸的背后被人评价“特别能吃苦”“鹤翔一直拼劲十足,特别吃得起苦”,邓鹤翔本科的同学是这样评价他的。本科时,他想利用假期阅读文献、在实验室做实验,不回家便成了他的常态。上海的夏天酷暑难当,当时他的寝室没有装空调,遇上37℃以上的大热天,晚上他就拿着一条草席,跑到装了空调的同学寝室打地铺。邓鹤翔的本科同学、化学系2003级学生肖沙(化名)记得,那时课业繁重,能够去实验室的时间有限,但邓鹤翔却在实验室花了大量时间学习。除了做实验,他还阅读了很多文献,常常请系里的教授为他推荐书目和论文。当时在每周的组会上,邓鹤翔往往能更为详尽地表述哪些文献为什么值得一读、如何设计实验,“他还特别关注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情况,相关领域哪些人正在做什么研究、获得了怎样的成果”。本科毕业前,邓鹤翔在导师的指导下,与系里的研究生合作,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即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是世界最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研路上学会取舍邓鹤翔教授在做客武汉大学的一次讲座中,也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心得:当被问到如果想走出国这条路,需要提高什么能力,才能成为科研界的大牛?谈到留学,邓教授说,国外研究生的压力很大,周末大家都全心投入在实验室里。他回答,对本科生来说,要有一篇很牛的文章,英语的应用能力要强;对于研究生,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文章,还要有一封很牛的导师推荐信,另外要多参加国际会议,武大这方面就有很好的资源,希望同学们能抓住机会,与大牛们面对面交流。主持人请他分享科研道路上开心的事。“说实话,开心的时候比较少。”他说,你如果想做一件很想做的事,就必须做更多不想做的事。当然,认识一帮朋友、好哥们,是最快乐的事!你能够找到和你一起做研究的人,你就会走得更远。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573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38-2本文系募格课堂整合。参考来源:武汉大学、武汉晚报、半月谈等

风骨

当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没当过院士的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但周围有人当过。首先,院士的研究生面子上还是很好的,自觉比其他导师的学生来得高大上一些,层次高一些。当院士的学生好处也是比较多的,课题组比较有钱,设备好,经费足,出去开个会,交流一下很方便。另外,出去找工作或者再深造也容易,院士写封推荐信,非常管用。如果今后自己还在学术圈或者产业界混的话,院士导师非常非常管用,给你搭台子,找人脉,申请基金。当然啦,前提是你也很优秀,也挺能来事,跟院士关系不错,他喜欢你。如果院士能亲自指导科研,则是更好,一般院士站得高,看得远,他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都有独到之处。如果学生能学到一些,就受用终身。我听过好几位老教授说过,比如当黄昆院士的学生,黄昆的为人、治学、做科研影响了他一辈子。最好的院士导师是这种,他很有当院士的潜质,你读博的时候还不是院士。他需要成果,所以,他对学生要求极高,要出成果。这个时间的导师最好,跟学生更为亲近,俩人一起奋斗啊,一起搞研究,而且要求高,能真正提高水平。大家有心的话,可以看到一些院士的学生也都是大牛,业内一般把这样的院士称为学阀。一方面,确实他的水平高,带出来的学生水平也高。另一方面,他的人脉也很重要,学生可以很快在圈子里面出道。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挺重要的。次一些的,即便不给你搭台子,你出门说自己的导师是院士,也是非常有面的事,也能提高自己的身价。我周围就有人,时不时把自己的导师挂嘴边,他导师是名人院士,大家都知道。中国得诺奖的人不多,我认识几位自己导师是诺奖得主,他们的简历就直接把导师名字写上去的。这些大牛的学生总体来说,学术生涯要比普通人要平顺许多。前面说的是混得好的学生,混得不好的学生有时候会比较痛苦。一般院士不管具体学生和题目,学生见到他的次数非常有限,一学期见两次算不错了。一般都有小导师带,那位小导师负责一切。在学术上有小导师带,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不算什么。麻烦的是,院士一般自重身份,对学生要求很高,比如,科研题目要本领域最前沿的,有自己的独到性。一个课题讨论会,就会让人很害怕,训斥学生概念不清,或者知识面不够。写篇论文,也会被各种训,从参考文献到行文,到标点符号,要求都是非常严格,必须一丝不苟。当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更是比普通导师的要高不少。有些只想混博士文凭的人就很惨。我见到过一位,博士读了6年没毕业,她都要崩溃了。她托其他人去问那位院士,能否通融一下。我在旁边,听到了对话。那位院士说,不好意思,她的课题还没有足够多的成果,我要求严一点,没有达到要求就不能毕业,再待一年吧。所以,当院士学生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要看自己的本事哦。

红孩儿

2020年考博常见的10个问题

1.报考南师大的建议有哪些?首先是提前联系导师,最终决定录取的是实力;其次,南师大采用初试、复试一块考的模式,因此需要提前准备好哦。如果应该过线了就不用考英语,如果没有过,还需要考哦,不过不计入成绩;接着,应该了解南师大的复试模式,关于英语的考察不是特别固定,有翻译与自我介绍2种模式,都要提前准备;最后,考试应该有个好的心态。2.考博需要秉持什么信念,重点是什么?信念是支撑大家走完考博路的基础。一定要秉持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1:迅速划分好自己的学术领域,并做好专业基础的复习准备。2:选择一位自己向往的导师,发去一封真诚的邮件,请不要无端奉承。3:不要忘记学英语,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作为博士研究生的必备技能。对于1,相信你会完成的很好,这是参加考试的基本技能。对于2,你可能会得到回复,也可能得不到回复。但这一步,很关键,这是你与导师的首次接触,要持续,并尽可能做出简明而果断的有效沟通。对于3,请作为日课。3.复试PPT应该包括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介绍下自己,什么学校毕业什么专业,让大家了解你(一页)自己参加过的项目、工程之类的,让人明白你干过些什么(一页)如果论文较多,可以罗列出来,但是报告的时候不要读,带过就行(一页)硕士论文的情况(一页)目前主要干的工作是啥(你如果是应届生,手上一定有一些正在参与的工作)下一步你想干什么(重点)作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时间,这个很重要的。在回答面试小组人员的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肯定他提出的问题,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要一开口就是反对或者一开口就是否定。关于将来的研究方向,最好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幻灯片上的链接,最好是直接点开就能放的,不要切换来切换去,浪费时间。你的时间必须控制好,给8分钟,就是8分钟,宁可舍弃一些不重要的内容,也不要多占用听众的时间。在8分钟内完整地讲完你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4.如何联系导师以及与导师交流?通过参加会议、讲座的时候遇到一些导师,比如在会议茶歇、就餐的时候,有礼貌地向这些导师请教学术问题或者询问实验室的考博事宜,借此给导师留下印象。联系导师以后,如果导师对你满意,基本会尽量把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指点大概;如果导师今年不参与命题或者对你不太感冒,大多会说“欢迎报考”或“回去根据参考书好好准备一下”之类的客套话,这就需要你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斟酌导师的意思了。在此我们也提出一个建议,就是如果你考上博士了,你愿意用什么样的方式与导师沟通,那么在备考的过程中就采用吧,毕竟我们不知是为了考博,还要用几年的时间读博,如果考上一个根本与自己无法沟通的导师,即便导师再牛,有啥用呢?5.推荐信找谁写?拥有几封好的业内人士推荐信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增加博士的成功录取几率。既然是读博,那么你的硕导一定要给你写,除非他不符合推荐标准(如非教授)。在推荐信中应该全面表达自己硕士期间的学术研究以及帮助硕士生导师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情况,这样的话,对于博导而言更会认可这样值得培养的优秀学生。6.有哪些可以提升自我的途径?多参加学校的学术研讨会,在结识老师的同时更能与同层次的同学进行交往学习,提高自己的硕士期间的视野和完善自己考博的目标。多参与学术研讨也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学习研究,更多的接触本专业的前沿研究领域。另外尽可能的参加自己心仪高校的暑假班和夏令营无疑能成为提升考博的另一个“敲门砖”。7.如何抓住出题的方向?一般说来,报考学校、报考专业基础课的考题,是由报考单位的比较有学术威望的老师来出,大多是报考专业的博士点负责人出题。推断出了老师,基本可以判断出题的内容。通过文献检索和网上查询,弄清楚这几个老师近几年来,特别是近两年的发表的论文、著作和所从事的课题研究题目。考题的题目大致就是这些。通过各种渠道,尽量了解可能出题老师的学术背景,比如他的年龄、学术观点、研究领域、毕业学校等等,另外,报考学校其他老师的有关研究也要关注,因为他拥有的资料,可能出题老师也拥有。去年考了的题目,今年不会考,但是邻近的内容一般就是考试内容。8.如何准备专业课复试?在考前就有关热点问题加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尤其需要强调一点,考生应在中国期刊网上查到导师近五年中发表的文章以及导师近年的专著,有些观点、数据、理论要掌握,特别是有关老师的论文一定要烂熟于心,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搬上去,这对于提高你的成绩会大有裨益。特别要注意教师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围绕这种问题,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再收集相关资料。关于面试内容,主要是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主考老师一般要问你的毕业学校、工作经历、硕士论文、发表论文情况,然后针对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有的还会用英语提问。 9.有哪些读博的捷径?如果有条件与实力,可以选择到香港、澳门、台湾读博,时间周期短,竞争相对较小。澳门地区共有四所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它们分别为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这四所院校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是澳门的公办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是私办大学。10.考博英语复习五大忌一、忌对于学习任务毫无目标;二、忌办事拖拖拉拉;三、忌对自己没信心;四、忌光啃真题;五、忌临时抱佛脚。

羽翼

考上博士后,我想告诉你这些考博的捷径

来源:考博圈(ID:kaoboquan100)作者:听雨 编辑:学妹2019年我考上了南京某双一流高校管理学专业的博士,2019年9月3日-2019年12月3日,我在博士征程中已度过了约90个日日夜夜,过上了“7117”的生活,真正体验了博士是什么、怎么做,不得不感慨一句:博士真苦真难啊。不过在这3个多月的日子里,博士生活虽苦,但我过得很踏实和充实,我找到了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我确定了为之一生而奋斗的事业。所以我还是比较支持考博和读博的,因为在读博的过程中你会进一步沉底自己,思想会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在此为正在犹豫不决或迷茫不知所措的研三即将毕业生提供一些考博的经验和建议,为你拨开考博迷雾见真章。报考报考哪所或哪几所学校?联系哪个导师?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怎样联系导师?什么时候报考?应该提交什么报考材料?一些列报考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首先,关于该报考哪几所学校。学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考上,在选择学校前最好咨询一下有关老师或博士过来人。我认为选择报考学校主要有两个依据:第一是你的专业,根据你的专业去选择报考学校,首先去搜索一些有你专业博士点的高校,之后去逐一筛选;第二是你的能力,现在很多学校招生都是申请审核制的,所以你学术水平必须过硬,必须有学术成果,也就是有发表论文,而且还是核心期刊的论文,所以选择学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是选择985,还是211或其他。其次,关于联系哪个导师、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怎样联系导师。确定好报考的学校后就开始联系导师,联系导师越早越好,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联系导师那就要抓紧了,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所谓适合自己的导师是指专业和研究方向和自己相似的导师,我建议选择比较年轻的博导,一般年轻的博导比较有活力有能力,在学术上更能帮到你,年纪大点的博导一般都没有精力去搞学术了,选择好自己心仪的导师就要给导师发邮件,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再次,关于什么时候报考。可以参考去年的招生简章,关注好报名时间,关注好报名时间不要遗憾错过。最后,关于提交报名材料。提交的报名材料需提前准备,可以参考往年报名需要提交的材料,一般高校都需要提交报名信息表、专家推荐信、硕士成绩单、英语证明、学术成果证明和攻博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字数不少于3000字,这个一定要提前认真准备,比较重要)。材料审核标准:科研计划书、科研成果和专家推荐信。备考备考内容为笔试和面试的英语和专业课。备考要有针对性和高效性。首先,对笔试和面试英语的复习备考。笔试英语复习方式主要是获得报考院校的英语真题,真题是最好的参考和复习资料,通过做真题了解英语出题动态和主要出题源,充分利用英语真题高效复习英语。其次就是英语单词,坚持单词的记忆,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因为句子是由单个词汇组成的,单词是基础。再次就是其他练习题了,做完真题就要做一些模拟练习题,可以选择其他高校的真题进行练手,可以选择考博英语各大院校考博英语真题,我是选择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考博英语真题。复试英语的复习主要是听力和口语,听力我们可以用手机下载星火英语或扇贝英语等APP,口语就要出声朗读阅读,大胆去说英语。其次,对专业课复习备考。学校没有指定专业课复习教材,专业课主要考试专业知识综合和研究方法两门。专业知识综合主要是借鉴该院硕士考试指定参考教材去复习的,我专业课所用教材为: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该教材比较厚,学科知识也比较全)、张成福的《公共管理》,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欧阳康,张明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笔试是你进入博士的拦路虎和敲门砖,你必须通过笔试才有资格进入面试,另外笔试的成绩比例约50%,所以你必须考出一个好成绩才能在没有关系和人脉的情况下杀出重围,因此做好笔试的复习备考工作。此外,复习备考需要合理规划好考博时间,该怎么规划时间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具体安排,前期注重写毕业论文,后期注重考博。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所以在考核中你需要认认真真做好笔试,踏踏实实完成面试。首先,关于笔试。我报考的南京双一流高校管理学专业考试科目为英语和两门专业课。笔试英语题型为阅读、文献翻译和写作,和往年英语真题一样,考试时间3个小时,其中阅读1和2比较简单,难度相当于四级,阅读3和4比较难,难度介于六级和考研英语之间,1篇英译汉比较难,1篇汉译英比较简单,写作是关于人工智能(AI)未来发展展望。笔试专业课主要考试内容为论述题,论述题主要考的内容为理论基础,即让你用某一个或某一些管理学、政治学或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一社会现象,出题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其次,关于面试。面试考察英语外语水平和培养潜质,外语水平面试主要方式为面试导师提问英语问题(1-2道)。培养潜质主要考查学术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要求以PPT(8-10分钟)的形式汇报本人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科研成果,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对研究方向的认识、设计思想和展望。心得体会:笔试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所以要构思好答题思路,尤其是论述题回答要有条理和逻辑,字体要工整和清晰。在面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稳住心态,灵活应对,在面试的过程中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沉着灵活应对即可,重要的是要全程保持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