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刚刚获得“世界航天奖”的三位中国科学家,毕业于哪些大学?不知深矣

刚刚获得“世界航天奖”的三位中国科学家,毕业于哪些大学?

6月11日,我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正式发布消息,经过国际宇航联合会投票表决,我国“嫦娥四号”任务团队的吴伟仁、于登云、孙泽洲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0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近些年,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嫦娥四号”更是表现出色,它不仅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还成功地完成了多项科研任务。我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很多优秀的航天人才,吴伟仁、于登云、孙泽洲能获得世界航天大奖,说明他们都是顶尖航天人才,那么,这三位航天科学家都毕业于哪些大学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吴伟仁吴伟仁是我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承担或参与的项目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78年,吴伟仁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这所大学可是我国的顶尖985高校,并且也是我国首个顶尖名校联盟“九校联盟”成员高校。在一些大学排名中,中科大甚至排名我国高校第三名,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从中科大本科毕业后,吴伟仁就直接进入航天部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工作,并一直在这里工作了近20年。2004年、2007年,吴伟仁分别在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吴伟仁担任我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二、于登云于登云是我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他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名气很大的985高校,长期以来,这所大学一般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前10名。作为我国重点组建的“四大工学院”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的工科一直都非常强。根据ESI最新发布的排名,华中科技大学的工程学在我国内地高校当中排名第六名。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于登云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老牌顶尖名校,入选“九校联盟”,这所大学的工科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二。从研究方向来看,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要是以航天为主,学校在航天领域的实力一直都是全国顶尖水平,我国航天领域的很多知名专家都毕业于这所大学,比如“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三、孙泽洲孙泽洲是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之前他还担任过“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1992年,孙泽洲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所大学由原航空工业局在1951年创建,现在已经发展成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又一所名校。但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只是一所211大学,并没有入选“985工程”。从学科设置来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直都是以航空航天类学科为主,学校也是著名的“国防七校”之一。根据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排名全国高校前五名,这所大学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进入我国航天国企。除了孙泽洲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神舟四号的副总设计师秦文波也都是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王反国

航天军工电子龙头航天电子

惠迎:《军工核心资产》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航天电子,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为航天电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销售及电线、电缆产品研发与生产销售。公司航天产品业务为航天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主要包括军民用无人机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系统;测控通信系统、遥感信息系统、卫星应用等系统级产品;军民用惯性导航产品、卫星导航产品、遥测遥控设备、精确制导与电子对抗设备、计算机技术及软硬件等专业设备;军民用集成电路、传感器、继电器、电连接器、微波器件、精密机电产品等,产品主要应用于运载火箭、飞船、卫星等航天领域。公司测控通信产品主要包括高性能传感器、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特种电子通信、自动跟踪系统和数据收集及传输处理系统、卫星电视广播系统、数字化有线电视网络设备、卫星通信地球站、大型地面工程业务测控站和电子支持设备,GPS/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系统及终端设备等,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型号卫星、火箭运载工具、相应的地面通信测量与控制设备及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中。公司航天机电组件产品主要包括星上精密机构及结构部件、火箭、卫星、舰船、飞机、核能等产品配套使用的各种电连接器、继电器、电子仪器设备及开关设备等。子公司桂林航天、杭州航天和郑州航天主要从事航天用继电器和电连接器的设计、研发和生产。继电器和电连接器是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公司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完善的航空航天配套产品,具有过硬的品质和高可靠性。全资子公司北京时代民芯是公司集成电路业务的主要经营主体,通过重组航天微电子资源而成立,依托航天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以及长期以来军用微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所积累的技术优势,以中、高端集成电路产品为主线,开展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及混合信号电路的研发,形成了卫星导航芯片组、以 MCU/CPU 为核的SoC、接口与总线控制、转换器、电源管理、消费类电子等多个系列产品,涵盖卫星导航、通讯、计算机、汽车电子及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并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以珠三角、长三角和西北地区为重点,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高端军用惯性导航设备仅美国、法国、俄罗斯、德国及中国等少数国家具备研制能力,因相关技术和产品广泛用于国防领域,欧美国家就此类产品对中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国内具备惯性导航设备研制能力的企业有两类:一类是军工科研院所或企业,主要包括中航 618 所、航天 33 所、航天 13 所等,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另一类是以耐威科技、西安晨曦、星网宇达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公司在惯导领域技术优势突出,不仅向航天领域配套,还积极拓展空空导弹、运输机、直升机、鱼雷、地面装备等各个领域。受益于我国军费保持较快增长以及实战化训练催生的消耗类弹药需求,公司惯导业务将保持较快发展。公司航天产品业务隶属于航天产业,该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安全的重要保障。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这将带动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航天器制造、发射、地面设备设施、国防武器装备、卫星及航天应用服务产业市场需求巨大。公司具有装备发展部无人机研制生产资质,是全军无人机型谱项目研制总体单位及无人机系统集中采购合格供应商名录单位。公司于 2018 年与航天时代电子共同投资设立飞鸿技术有限公司。航天飞鸿专业从事无人机系统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致力于国内先进无人机技术研发及以无人系统为载体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是全军型谱无人机总体研制单位、全军无人机系统集中采购合格方名录单位、军委装备发展部无人机专家组成员单位及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单位。2019年公司圆满完成了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和“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为代表的航天发射配套科研生产任务,继续巩固了公司在航天电子领域的市场配套地位。公司深耕航天电子信息领域多年,在火箭、卫星、飞船和地面接收设备等航天专用电子设备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以航天电子信息产品为核心的航天产品业务,直接受益于国内航天装备产业的发展,是公司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公司电线、电缆业务为电线、电缆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包括民用导线、电缆及军用特种电缆产品。民用导线、电缆主要用于输变电工程、各类电力传输等领域,军用特种电缆主要用于航天军工、核电等领域。一、航天军工电子龙头航天电子前身武汉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6 年,1995 年上市,主营业务为电线、电缆的生产;1999 年9 月火箭院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于同年11 月及2000 年12 月与公司电缆类资产进行了两次资产置换,将其所属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建华电子仪器厂的航天类资产注入公司;2000 年1月公司火箭股份;2002 年12 月公司与中国航天电子元器件公司进行资产置换,置入航天时代旗下上海科学仪器厂、桂林航天电器公司、杭州电连接器厂的经营性资产以及河南通达航天电器厂的生产用地和厂房设施;2004 年航天时代成为第一大股东;2007 年公司通过定增方式募集资金净额10.70 亿元,2.83 亿元用于收购控股股东航天时代相关电子设备研发制造类资产,剩余资金用于航天电子信息产品等产业化项目建设;2009 年航天九院组建成立,公司更名航天电子;2013 年5 月公司通过配股方式募集资金14.65 亿元,其中10.15 亿元用于激光雷达与激光通信等8 个产业项目建设,4.5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2016 年10 月公司通过定增方式作价30.14 亿元向航天时代及其一致行动人发行股份,完成对航天时代技改资产、北京兴华和陕西导航及陕西苍松等经营性资产及负债、时代光电58.73%股权、时代惯性76.26%股权、时代激光50%股权、航天电工100%股权等资产的并购;2017年2 月通过定增方式募集配套资金净额22.23 亿元,13.47 亿元用于新一代测控通信及宇航电子元器件科研及能力等3 个产业项目建设,8.76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二、业务分析2016-2019年,营业收入由115.48亿元增长至137.12亿元,复合增长率5.89%,19年同比增长1.35%,2020Q3实现营收同比下降6.09%至87.1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8亿元、5.25 亿元、4.57 亿元、4.58 亿元,19年同比增长0.34%,2020Q3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3%至3.43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2亿元、4.79 亿元、4.03 亿元、4.18 亿元,19年同比增长3.82%,2020Q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59%至3.02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2.52亿元、-5.23 亿元、-1.03 亿元、2.59 亿元,2020Q3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下降31.97%至-15.21亿元。分产品来看,2019年航天产品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0.50%至90.36亿元,占比66.73%,毛利率增加0.87pp至22.88%;民用产品实现营收同比下降14.39%至45.06亿元,占比33.27%,毛利率减少0.76pp至9.76%。2019年公司前五名客户销售额359,081.86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26.19%;其中前五名客户销售额中关联方销售额181,329.99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13.22 %。三、核心指标2016-2019年,毛利率由17.28%提高至19.20%;期间费用率由12.07%下降至18年低点9.68%,19年上涨至10.49%,其中销售费用率由1.74%上涨至2.00%,管理费用率17年上涨至高点9.03%,18年下降至低点6.52%,19年上涨至6.84%,财务费用率17年下降至低点1.28%,随后逐年上涨至1.65%;利润率由4.39%下降至3.66%,加权ROE由5.93%下降至3.78%。四、杜邦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由图和数据可知,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下降。五、研发支出2019年研发支出5.64亿元,占比4.11%,其中资本化1829.16万元,占研发投入3.24%。六、估值指标PB 1.77,位于近5年50分位值上方。看点: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从事航天电子测控、航天电子对抗、航天制导、航天电子元器件专业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作为航天电子设备配套龙头,受益于航天强国发展战略,业绩稳健增长可期;无人机、精确制导炸弹两类系统级产品毛利较高,随着军改影响的逐渐消除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未来放量可期;公司电线电缆业务转型成功,有望增加市场占有率,扩大营业收入,优化长期偿债能力;公司作为航天九院旗下唯一上市平台,有望受益于科研院所改制。

王道

第二届遥感应用技术论坛召开 遥感行业迎来新蓝海

近日,第二届遥感应用技术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聚焦跨界融合、赋能百业,800余名遥感领域专家、企业界人士、行业组织和政府代表参会,论坛还发布了国产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IE6.0。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表示,当前遥感数据海量增长,行业需求加速扩张,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遥感应用领域既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又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问题。我国测绘科技正在深度跨界融合。随着5G技术和“卫星+AI”发展,将推动未来实现通导遥一体、卫星在轨解译、遥感图像处理智能化,实现卫星凝视成像、动态跟踪目标等应用,还将促进遥感软件国产化和应用产业化,形成产学研用国产遥感软件的市场氛围,推动我国遥感技术创新发展。推动遥感软件国产化和应用产业化是本次论坛的重要主题,论坛发布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国产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IE6.0,该软件实现全流程业务实时可视、全载荷影像精准融合、大区域影像高速处理和目标解译智能高效,构建遥感云平台实现云上业务敏捷、按需定制灵活和时空信息融合、多维数据感知。在论坛上,航天宏图分别与自然资源部海洋技术中心、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中船重工第七一五研究所、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我国遥感卫星市场规模约为74亿元,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5亿元。专家估计,如果实现人工智能识图以及目标动态跟踪监视等功能,遥感产业将开辟新的蓝海。

第三章

中国商业航天高光谱卫星数据首发会在京举办

中国日报12月18日北京电(记者 赵磊)12月17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贵阳市人民政府、太原市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珠海市人民政府、长治市人民政府、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参与指导,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山西北斗信安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城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广东国产卫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办的中国商业航天高光谱卫星数据首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邀请了国家部委领导、省市政府领导、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高校及行业专家、卫星配套单位、行业应用单位、行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媒体在内的近400名行业精英参会,聚集了商业航天的全产业链代表。据介绍,本次大会的召开旨在推动高光谱卫星大数据的产业化应用,开启定量遥感的新时代,助力国内卫星大数据产业及商业航天经济的发展,谱写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据了解,一直以来,商业遥感都是商业航天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18年4月26日欧比特公司“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4颗高光谱卫星的成功发射,填补了中国商业航天高光谱领域的空白。这4颗国内最早完成发射组网并独立运行的商用高光谱卫星已成为全球高光谱卫星家族的重要成员,为国内遥感卫星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上游数据保障。本次大会,欧比特全面展示了公司在应用领域的成果,包括:政府精细化管理决策、自然资源监测、精准农业、保险定价与理赔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其特色的高光谱数据具备对植被、水体、土壤等地物进行精准定量分析的能力,在军民融合、政府精细化管理决策、自然资源监测、环保监测、海洋监测、精准农业、保险定价与理赔、应急管理、智慧城市、重大工程监测等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欧比特公司作为目前国内高光谱遥感微纳卫星的先行者,更需全力以赴、主动出击,真正的把机遇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生产力。在专家圆桌论坛环节,与会的多位院士就国内航天现状、存在的问题、各自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度的研讨。未来商业遥感应用领域中,商业航天用户将会占比70%以上,商业航天未来可期。随着议题的深入,更多行业痛点被深度挖掘,与会专家提出商业航天“抱团”发展才能拥有更多可能性,应对新形势下行业的新特征,降低时间和人力成本,支撑各行业对高光谱数据的应用期望。会上,欧比特公司与贵阳经济开发区、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国电中能源、广东城智科技进行了签约。各方表示,将继续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智慧环保、智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与欧比特公司展开更紧密的合作,集合各单位资源优势以及欧比特高分辨率卫星、高光谱卫星遥感时空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分析技术,充分挖掘遥感影像数据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优势,集成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和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做到真正将商业航天与“产学研”紧密结合,落地商业航天项目,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航天经济。

丰山犬

北斗芯片销量突破7000万片!权威组织发布北斗“功臣名单”

集微网消息(文/小北)近期北斗好消息频传,随着北斗三号的初步完成,国产北斗芯片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当然,国内芯片厂商也是“摩拳擦掌”,仅在12月就有两家厂商对其北斗芯片最新情况进行公布,海格通信表示北斗三芯片已完成流片;合众思壮北斗三号基带处理芯片研制成功,2019年正式发布。近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正式发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案例(2018年12月)》(以下简称“北斗应用案例)。该应用案例指出,截止2018年11月,北斗导航芯片、模块、天线等核心产品性价比与国际主流产品相当,导航型芯片(模块)总销售量突破7000万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产品分别占国内30%和90%的市场份额。北斗基础产品已输出到90余个国家和地区,包括30余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北斗应用案例对北斗产品及厂商进行了相应的推荐。推荐情况如下:1.多模导航型基带芯片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中科微电子有限公司西安航天华迅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2.多模导航型射频芯片广州润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杭州中科微电子有限公司西安航天华迅科技有限公司3.射频基带一体化集成芯片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中科微电子有限公司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4.多模多频高精度 OEM 板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5.多模导航型天线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陕西海通天线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海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多模多频高精度天线深圳市华信天线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北京华力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华颖泰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湖南航天环宇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外,根据北斗应用案例内容,海格通信与合众思壮分别是北斗公务车管理应用、北斗禁毒作战指挥应用的承担单位。(校对/春夏)

周昌

星间激光通信载荷批量采购举行线上签约 “行云工程”β阶段建设正式启动

来源 | 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6月5日下午,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两家单位举行了线上签约仪式,就批量采购星间激光通信载荷签署了合作协议。行云公司总经理刘萧磊代表公司发言并签约,副总经理项斌主持了签约仪式。今年4月20日,“行云工程”星间激光通信载荷研制项目挂网公开招标,计划一次性采购12套星间激光通信载荷。5月20日,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两家单位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本次招标是国内同行业首次针对星上激光通信载荷的公开批量招标,双方签约标志着“行云工程”β阶段建设序幕已经拉开。行云公司总经理刘萧磊在签约仪式上透露,“行云二号”01、02星自今年5月12日成功发射入轨后,随即开展了平台及载荷状态测试、星地通信测试、通信业务流程测试等多项核心技术测试,目前已完成的测试项目完全符合设计预期,系统表现优秀,为“行云工程”按计划稳步推进β阶段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刘萧磊总经理表示,今年是充满机遇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行云公司作为新基建的代表企业之一,正积极推进既定的天基物联网建设。星间激光链路技术的应用有望进一步降低卫星通信对地面网络的依赖,赋予天基物联网更大的应用空间,行云公司期待与两家签约单位一起,为促进中国卫星物联网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北京遥测技术研究院谌明副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张文丛副校长代表签约单位分别致辞,他们对“行云工程”α阶段的建设成果表示衷心祝贺,并表示希望与行云公司携手并进、共创佳绩,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构建万物互联生态圈贡献力量。版权声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至微信公众号或其他媒体平台,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及作者。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号主体机构无关。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Gloria,投稿邮箱:zhangxiaoyun@leobit.com.cn

丹心令

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

2020年,我国航天领域频传喜讯: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样品,如期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行星探测新征程,正在逐渐抵近火星……这一代中国航天人用行动标注了继“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之后,又一重要的航天精神新坐标。当世人屡屡“中国航天为什么能”时,答案就潜藏于无数个望向星辰大海的专注眼神中;当航天成为全民话题时,被称为“航天女神”“花总”的张玉花被更多人所熟识。干练短发,任何时候都保持微笑,瘦小身形之下蕴含着强大力量——这就是张玉花。31年来,她耕宇牧星,探寻苍穹,将青春岁月先后献给了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及火星探测三大领域,在时代长空留下了中国女性的奋斗航迹。目前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我国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嫦娥奔月,天问奔火,肩负祖国的重托,接续科学的求索。张玉花统筹推进深空探测领域两个国家重大工程的型号研制计划、质量、经费和条件建设,带领团队圆满完成嫦娥五号轨道器、天问一号环绕器总体及其所属各分系统的研制。勇闯深空探测“无人区”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舱按照预定方案,翩然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这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壮举。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已是六战六捷。“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几千年来埋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如今,“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梦想已变成中国科学探索的现实。多少艰辛,多少奇迹!张玉花等一批航天女科学家巾帼不让须眉、撑起“嫦娥”研制的“半边天”。此前,张玉花在载人航天领域工作了17年,奉一纸调令转战探月工程,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再到嫦娥五号,她一路走来,从无到有,带出了一支作风硬朗的探月科研队伍,从方案论证到初样完成,硬是拼出了深空探测领域的一片新天地。随后,她带领团队钻攻嫦娥五号轨道器,这成为多次探月任务中经历时间最长、研制最为艰苦的一个航天器。历经7年研制、3年贮存,终于一朝梦圆。2009年,探月工程三期展开立项论证。论证过程中,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均有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一期、二期的研制基础,而嫦娥五号轨道器可谓是白手起家。针对轨道器结构承载大、飞行状态多、分离次数多、地面验证难、月球轨道对接与样品转移难等特点,张玉花组建队伍,勇闯深空探测“无人区”,突破结构轻量化、多舱段多级可靠分离等4项系统级关键技术,通过抓短线、抓瓶颈、抓流程实现“集群式”难点突破,建立“总体、分系统、单机”三级立体责任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月球轨道无人对接和样品转移。2020年12月6日,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设计师团队激动地说:“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我们做了35项故障预案,一项都没有用上,这就是最好的结果。”火星上空一抹“中国红”今年2月10日晚,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阵阵欢呼声与掌声点燃了原本沉寂的夜空。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靠近火星的制动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火星上空的这一抹“中国红”,在全国人民迎接牛年新春的喜庆时刻,更增添了浓浓的家国情怀,也进一步增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火星你好,我们来了!”为了这一瞬间的喜悦,张玉花和团队整整等待了十个年头。“这是辛勤耕耘的十年。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踩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在创造新的历史。”2010年,我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论证拉开帷幕。2013年,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对火星探测的任务分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组织研制团队投入火星环绕器的总体论证工作,张玉花再一次成为项目领头人。我国是世界深空探测领域的后来者,对深空探测所需的技术积累有限,为实现深空探测工程的目标任务,亟需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机会唯一的制动捕获如何踩刹车?过程复杂的两器分离如何设计?遥测遥控中断30天的“日凌期”如何度过?数亿公里外的火星探测器如何开展自主管理?面对这些困难,张玉花带领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明白,关键技术是环绕器的核心,绝不能假手于别人。在2016年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正式启动立项后的几年里,张玉花团队接连攻克了火星制动捕获、超远距离通信、长时间在轨自主管理、深空光学自主导航等多项关键技术。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踏上前往火星的飞行旅程,跨越4.75亿公里后成功进行“太空刹车”,进而环绕火星飞行,几个关键环节的成功让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逐梦深空,我们永远在路上”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向心力——四个“力”,蕴藏中华民族“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的密码。在航天领域,更是如此。作为深空探测领域的后来者,我国需要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辉煌的背后,是一群人孜孜以求的不懈努力。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查学雷、轨道器技术副总负责人胡震宇、轨道器主任质量师唐洁,还有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副总指挥褚英志、环绕器试验队政工孙大强……梦想在九天之上,征途在星辰大海,永远葆有一颗为国奉献、矢志航天的赤诚初心。“宇宙有多大,深空探测的舞台就有多大。逐梦深空,我们永远在路上。”张玉花的话语掷地有声。目前,天问一号探测器正在火星停泊轨道进行环绕探测,将于今年五六月间择机着陆火星。【来源:文汇】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可形已信

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组建专家顾问团 40位院士专家领衔

10月11日上午,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专家顾问团正式成立。33位航天领域两院院士、7位人才研究专家受聘成为顾问团首批成员,标志着我国航天发射测控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步入新阶段。据了解,专家顾问团由航天领域院士专家和部分从事人才研究工作的知名专家组成,在战略咨询、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等方面,为航天发射测控系统发挥战略智库和育才导师作用,每届任期一般3年。双方按《工作章程》履行需求对接、资源共享、计划督导等职责。首批受聘的40位院士专家,既有我国重大航天工程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也有航天新兴技术领域主要倡导者、领军人,还有长期在人才建设领域从事教学研究的名师,平均年龄64岁。他们将指导帮带测发测控、测绘导航、气象水文等领域的110余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在基础理论、突破方向、核心技术上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部从组建之初,就从大局出发统筹谋划人才建设,采取工程化思路用平台优势历练人才,研究出台“创新发展二十条”和“团结融合二十条”意见,制定39项措施积极支持所属院校争创一流,立起“人才先行、人才为本”的理念导向。组建以来,该部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保留和稳定等方面综合施策,大力实施“航天英才战略工程”,从源头抓起、按特点设计、成系统培养、分类别建设,培育了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一大批专家骨干,初步形成了以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为龙头、青年科技英才为中坚、科技创新团队为支撑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方阵。通过外部引智和内部挖潜有机结合,打通数据壁垒和业务链路,成立人才建设研究中心、人才数据中心,开动了人才建设理论牵引和数据支撑的“双引擎”。综合运用院校培训、任务锤炼和岗位历练等方式全面培养,不断厚实人才素质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如今已逐步形成“一项工程”牵引、“两个中心”支撑、“三图一统”实施的人才建设格局。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领导告诉记者:“我们诞生于改革大潮,由航天领域多支主干力量重塑而成,肩负比肩超越、弯道超车的特殊使命,正处在铺路奠基、开局起步的关键阶段,人才最为重要,也最为需要。这次成立专家顾问团,就是让这些高端人才成为顶层谋划的‘智囊’、技术创新的‘外脑’、借智引智的‘桥梁’、人才培养的‘伯乐’,这既是紧跟战略形势、抢占发展主动的现实需要,又是缩短技术差距、补齐人才短板的迫切要求。”专家顾问团成员、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一定不忘初心、不负时代、不辱使命,弘扬科学精神、加快科技创新,为培养堪当重任的中国航天高端人才群体,为建设航天强国倾尽心血、倾己所学”。沈荣骏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1936年11月出生,安徽合肥人,长期从事航天工程管理与航天测控工作,是我国航天测控网和某试验场建设主要奠基人之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杰中国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1960年7月出生,山东莱阳人,长期从事运载火箭导航制导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研制工作,开拓了火箭直接入轨发射深空探测器、中高轨卫星的新领域。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沙飞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和信息系统专家。1964年10月出生,河北张家口人,长期从事卫星通信信号处理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主持完成多个重大项目的工程研制,在推动领域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专家。1953年10月出生,四川平昌人,长期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研究,主持实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树立了中国航天新里程碑。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59年3月出生,山东莒南人,长期从事海洋卫星工程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率领组建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持建立了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解决了海洋卫星资料处理难题和海洋应用关键技术。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叶丰源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赵倩 北京报道图为部分院士专家顾问编辑 柴畅

烧之剔之

中科院空天院发布近50年中国典型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数据库

3月4日,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增祥研究员(右二)和团队成员在讨论科研进展。当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增祥研究员带领的国土资源团队,发布1972-2020年中国典型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长时序、高频次的特点,反映了近50年中国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新华社发(中科院空天院供图)3月4日,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增祥研究员(左三)和团队成员在讨论科研进展。当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增祥研究员带领的国土资源团队,发布1972-2020年中国典型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长时序、高频次的特点,反映了近50年中国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新华社发(中科院空天院供图)这是中国典型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数据库里1973-2020年北京市城市扩展示意图。3月4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增祥研究员带领的国土资源团队,发布1972-2020年中国典型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长时序、高频次的特点,反映了近50年中国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新华社发(中科院空天院供图)【来源:新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可不哀与

十年磨一剑,迎来天链卫星的新一代!

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胡彪、孙平安天链翩跹谱新篇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执行“天链二号01星”发射天基测控任务特写三月的最后一个夜晚,微风拂面,夜色渐浓。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任务大厅内,参试人员正密切关注着各分系统任务状态,反复检查主备机软件和控制脚本运行情况,为“天链二号01星”发射提供运载火箭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各号注意,一小时准备!”清晰的口令从调度指挥岗位上传来。“今晚是我国第五颗‘天链’系列中继卫星的发射,也是二代中继卫星的首颗星,发射成功后,卫星将交给我们中心管理使用,经过多年运控系统建设,如今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大家都万分期待。”调度指挥员马超微笑着告诉笔者。任务总体岗位上,工程师们正在密切关注系统任务状态。任务前,他们认真拟制《总体技术实施方案》《用户中心入网验证大纲》和《联调演练细则》等数百页任务文档,参与完成了单向联调、综合过程演练和全区合练,确保了任务状态的正确性。“和一代中继卫星相比,二代中继卫星不仅增加了执行多址任务功能,执行单址任务能力和传输速率也成倍提升,地面系统支持多任务并行能力增强,故障诊断及异常处置能力有较大提升,资源统筹分配能力也更强。”远程监控岗位上,工程师罗军向笔者介绍。作为监控系统主要负责人,罗军不仅积极参与二代系统建设,还牵头推进相关问题归零,对出现监控网络交换机故障问题,他认真细致进行排查,通过更换故障机器,多次测试确认状态,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16号报告,参数计算完毕,结果正确。”轨道与控制计算岗位上,工程师李峰神情专注。作为技术骨干,他开发了多个二代中继卫星控制策略计算软件进程,并对控制策略计算软件提出了功能补充需求,保质保量完成了软件开发工作,为二代中继卫星在轨顺利运行打下坚实基础。“一分钟准备!”随着发射时间越来越近,显示屏上时间的每一次跳变都牵动着现场每一个人的心。23时51分,随着“点火!”口令的下达,只见大厅屏幕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喷出熊熊的尾焰,载着“天链二号01星”奔向太空。“跟踪开始,前返向链路已建立!”卫星总体岗位上,工程师胡文静从容镇定。任务准备阶段,她牵头完成了二代遥控指令巡检脚本编写,同项目组一起完成三千余条遥控指令巡检及三千多个遥测参数处理方法检查。“26号报告,数据收发正常!”数据分发岗位上传来工程师吴宏清晰的口令。作为数据分发软件配置项负责人,他积极投身软件功能开发和测试,累计完成代码10万余行,认真制定一二代系统兼容策略,并利用动态调度机制大幅度提高服务器资源使用效率。工程师刘文华告诉笔者,卫星的研制和验收过程,他们都全程跟进,验收时,他对上百个验收小项逐一核对,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确保卫星功能满足需求。“太阳翼帆板展开!”4月1日0时50分左右,大厅里传来任务成功的消息,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立项到发射,“天链人”十年磨一剑,终于迎来天链卫星的新一代,他们用忠诚奉献和默默坚守,谱写了我国天基测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美篇章。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