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学城实验高中到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为学校“双高教学”定制导师旦而田猎

大学城实验高中到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为学校“双高教学”定制导师

8月13日下午,大学城实验高中校长郑玉香,副校长郭福祥、张兴卫,名师研发中心主任张继平一行四人,到位于济南高新区创新谷的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参观调研,为学校“双高导师特色课程项目班”定制导师。活动现场,郑玉香校长聘请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雪梅博士担任学校师生导师。陈雪梅博士向郑校长一行详细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共同开展高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情况。校长郑玉香介绍了大学城实验高中办学特色及办学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学校作为市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四高学校”,一直秉持“双高特色领航”、快速内涵高位发展的办学思路;省教育厅基础教育重点实验改革项目“双高联合育人”更是硕果累累。2020年起,大学城实验学校开设2个“双高导师特色课程项目班”,一个突出航天主题,一个突出文理共赢课程。学校前期已经聘请了中科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胡海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北理工大学副校长龙腾教授等专家团队兼任学校师生导师,并邀请过他们到校做过高水平学术报告,跟学生做了面对面交流。本次调研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学校“双高班”定制更多的导师。陈雪梅博士表示,一定会介绍更多院士、教授跟大学城实验开展全方位合作,并接受了成为大学城实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提议。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是北理工与济南市政府共建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围绕“前沿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大数据智能处理”等领域,开展人才聚集、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企业孵化等工作。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模式助力北理工“双一流”建设和服务地区区域发展。最后,郑校长表示,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成为大学城实验又一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学校师生搭建一个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会加速学校校特色化内涵发展,学校“双高导师特色课程项目班”一定会取得不凡成绩!(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潘世金 实习生 赵长春 通讯员 张继平)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来源:齐鲁晚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我为“十四五”建言丨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业亮:拓展赛道 力争引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发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新形势,为实现国家新基建、大物流、数字经济、信息强国等战略布局,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必须提供强大的韧性支撑。我国半导体市场消费能力仍远高于生产能力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数据,2019年世界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了4540亿美元。2021年东亚区域的半导体制造市场预计会成长1330亿美元。我国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根据统计,中国半导体工业市场在2018年仅850亿美元,而在2019年增长25%左右,达到1100亿美元。由于半导体产业具有的环境复杂、开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等特征,并且其发展需要多个产业相互结合促进,尤其需要强大的精密工业制造基础,这导致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目前发展不均衡,消费能力仍远高于生产能力,并且差距还在逐年递增。从新技术发展和新产品开发来看,国际顶级大公司仍处于霸主地位。为了抢占未来市场份额与知识产权,这些公司还在不断提出新的技术与发展规划。例如多家公司基于传统MOS技术,采用先进的Fin-FET技术架构,逐步实现了从22nm工艺到5nm工艺的更替,并向着3nm制程挺进。其中,三星于2019年提出了针对3nm技术节点的全栅工艺(GAA-FET)。回顾过去,我国半导体产业仍没有走出“迭代卡脖子”的怪圈,其根源在于核心装备的缺失。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多产业综合促进的过程,尤其以国家精密设备制造业为重。工业母机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但我国对工业母机这种“制造设备的设备”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共工业基准,加上国际出口限制,导致我国半导体产业相关制备设备发展滞后,关键装备及核心技术依然落后。另外,由于我国高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导致相关技术(专利)壁垒已经形成。回顾过去,我国半导体产业仍缺少核心技术专利。新概念、新思路的提出一直是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帮助相关领域发展赢在起跑线的基础。指导信息领域和半导体产业的新概念和思路,如“冯·诺依曼”架构、“摩尔定律”、类脑计算、量子芯片等概念,均由西方国家率先提出,中国在创建主导领域发展的概念与思路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没有形成核心技术专利。核心技术专利在国外,导致我国在高端技术领域发展上难以占得先机。国际半导体大公司平均研发投入长期保持在营业额的20%,但是我国半导体企业迫于生存压力,难以投入充足的研发资金,这也造成了人才吸引力度不够,半导体人才缺乏的后果。因此,造成了技术落后、市场窄、利润低、人才短缺的恶性循环。新材料和新器件不断面市立足当前,基于新理念的新材料和新器件将不断被提出。当前半导体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器件尺寸越来越小,如芯片的功耗过高和量子尺寸效应等新的科学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前沿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解决途径之一是探索新材料及新原理器件。基于新理念的新材料和新器件也被提出,以满足未来信息器件低能耗、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要求。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半导体信息技术为信息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与核心元件。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半导体信息技术正朝着低能耗、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方向迈进。为满足未来信息器件低能耗、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要求,在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来看,新概念新原理新器件在不断提出。立足当前,在面向未来信息器件的新材料和新理念方面,中国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例如,过去几年,中国科学家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论文逐年增加。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端学术论文还只是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还没有对前期投入产出倍增效益。如果论文成果没有转化为新技术,没有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研和技术两张皮”现象没有克服,就难以改变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落后的局面。当前,新型二维材料在电子学、光学和磁学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特性,被称为“未来材料”或“变革性材料”。具有高迁移率、高光电响应、自旋量子效应等性能的新型二维材料开发、新原理器件探索、与现有硅基微电子器件的互补、智能芯片的设计等,处于世界研究前沿,正在成为国际新兴研究领域。量子计算器件是实现低功耗、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新兴概念之一。类脑计算及器件被认为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借鉴人类大脑可并行处理信息数据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有着超低功耗和高集成,得到业内的广泛支持。力争引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发展展望未来,我国需加大对新的颠覆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拓展赛道,引领前沿技术发展,避免出现“迭代卡脖子”现象。目前,信息器件及系统的制造采用“自上而下”加工技术,精度达到纳米尺度。然而,在纳米尺度下,加工制造遇到了原理性的瓶颈和壁垒,探索和发展新的信息器件制造技术势在必行。近年来,以二维材料、量子点为代表的纳米尺度新材料的出现,为发展新的加工制造技术提供了基础。发展原子精度的加工制造技术,发展“自下而上”的变革性制造技术,实现器件的图案化、自组装及系统的集成,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也具有战略意义。展望未来,我国需加快引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当前,新兴二维电子信息材料、新奇拓扑物性、基于超快光学的新应用这三个国际重大前沿方向分别于2010年、2016年、2018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奖。把这些处于国际前沿方向的技术作为突破口,有望制备具有拓扑电子态的新型二维电子材料,发掘电子能谷极化等新现象,有望构建基于谷电子的新原理器件。一方面,拓扑材料具有新奇性质,其电子运动方向具有选择性,可显著降低传导电子间的散射、减小宏观电阻、降低热耗。另一方面,利用二维层间近邻效应,有望在材料中引入新奇特性例如局域电场和磁场,产生光电流不需要外加电场,响应速度快到飞秒级,可望研究出无需外加电场或者磁场的低功耗高速器件以及新原理性器件,例如低功耗自旋电子器件、高容错性量子计算器件、超快光电响应器件以及光电互联器件等。这些新型信息器件不仅仅对于基础科学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望牵引信息、材料、生物、医学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若在诸如此类的多个方面取得国际重大影响力的突破,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引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及产业的发展。

韓奕

北京理工大学“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获批立项!

近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部关于2019年度前沿科学中心立项建设的通知》,北京理工大学“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获批立项建设。中心立足北京理工大学长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优良传统和高能量物质领域的优势特色,依托学校“兵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A类学科和“航空、力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核心学科,汇聚学校相关领域最为优质的科研/人才资源,瞄准高能量物质领域前沿科学方向和问题,围绕“原子尺度高能量物质计算与模拟、多模式储能和能量调控机制、高能量物质的可调定制释放机理、能量时空协同转化与精准控制、一体化先进结构设计”等五大研究方向,从微观结构调控到宏观储能释能的重大基础研究领域开展研究,探索新理论,构建新方法,建设国际领先的开放性前沿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作为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试验区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枢纽,将努力建成高能量物质领域前沿理论的发源地,颠覆技术的产生地,关键技术的突破地,顶尖人才的培养地,成为具备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加快推进学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进程。在2019年度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大会上,北京市联合教育部共同为“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等4个中心揭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八十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北京理工大学能量满满!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出品: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科学技术研究院 编辑:戴晓亚

同乎无欲

打造新型智力引擎 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

打造新型智力引擎 助推东南创新发展――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12月27日,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东南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福建省莆田市召开。东南研究院的正式成立,是莆田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福建省部省合作协议、加快推进莆田新兴产业和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揭牌仪式后,东南研究院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正式组建了东南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听取了东南研究院筹备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章程》《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工作计划》等文件,并聘用东南研究院首任院长。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莆田市地处海西经济区中心位置,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紧密衔接,是东南经济区域的重要成员。当前莆田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新福建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体经济创新转型。东南研究院的创建,将以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才为依托,立足莆田产业优势,面向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整合科技、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加速器”与新兴产业“孵化器”,有助于莆田市提升科教实力、加速产业转型,有助于福建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为建设“数字福建”“数字中国”提供信息化引领示范和有力支撑。新型研学联动,打造新工科人才高地东南研究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支持下,将充分发挥北京理工大学信息技术学科优势,结合莆田市产业特色与发展需求,探索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研教融合新型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打造全国新工科人才高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区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需求,拟设置聚焦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通讯、软件工程等专业研究所,聚焦“新工科”专业开展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培养。支持新工科产业学院办学,加强“新工科”专业人才培育,支持输送新工科学院本科生赴东南研究院进行短期学习与毕业设计,鼓励东南研究院教师赴新工科学院授课指导,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端数字人才,为莆田、福建新型产业带乃至东南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办院模式,打造云上智力引擎作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建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信息技术重点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多项科技成果直接服务国计民生重大项目。东南研究院面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构建“互联网+”智库模式,打造云上研究院,建设特色新型智库。柔性利用云上智力资源,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按需专家团队,依托北理工“211”“985”一流专家人才基础,广泛联络运用工信部属高校、大型科研机构乃至全国科研院所的专家人才资源,汇集各领域专家团队,打造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慧化科研服务模式,实现智能化数据分析和业务处理,为党政部门及产业企业提供基于云的柔性、动态、高水平决策咨询与支撑服务,为莆田建设企业、科技、金融、人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速产业转型,增强产业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旨在成为东南创新发展的智力引擎。推动国家级项目落地,做好区域创新经济带示范近年来,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发展方式,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工业互联网作为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可通过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实现数据、知识、人才、资本等各类要素的在线汇聚共享,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东南研究院将进一步深化落实工信部与福建部省合作精神,充分发挥莆田市的区域发展引擎作用,聚焦我国东南地区纺织鞋服、工艺美术、电子信息、医疗健康等特色产业,整合北理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资源与工业互联网实践成果,加速工业互联网先进技术与解决方案在东南沿海地区规模化推广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区域工业互联网发展“高地和创新“标杆”,实现东南沿海工业互联网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共建和技术协同创新。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引领东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据了解,东南研究院将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紧紧依托莆田市及福建省的产业、区位与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北理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在人才、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资源,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区块链、交叉学科、巨量技术、融合应用、集成创新等重点领域规划建设,以“创新为先、产教结合、转型发展”为宗旨,围绕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人才培育、生态构建、国际推广构建“产、教、研、金、介、用”六位一体的业务体系。引导区域产业和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和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整合当地行业头部企业打造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打通从前瞻研究、技术攻关、试点应用到产业化推广的完整创新链条,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加速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研究院将构建以“创新平台+联盟”为主体的科技企业创新孵化基地,聚集创新产业链发展亟需的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核心要素,形成集技术研发、工程试验、产业化应用以及投融资等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同时,支持“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等产业服务机构在莆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以垂直方式完善解决方案并推动地方产业普及应用,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氛围。来源: 新华网

无道

北京理工大学领导来济调研

8月24日至25日,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纪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政法科技创新专家咨询组组长张军率调研组来济调研智慧社会建设情况。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立成参加活动。在24日召开的座谈会上,张军就“创新社会智治、赋能智慧社会”作了专题介绍。北航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实验室副主任、民航数据通信公司副总经理朱衍波就“中国航空5G宽带通讯产业助力区域经济新动能新生态”作了专题介绍。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发言。张军充分肯定了我市在智慧社会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他说,智慧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国家战略部署的迫切需要,是主动顺应信息革命大势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济南在智慧社区、智慧警务、智慧公交等方面建设有着坚实基础,可以说,济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着先行示范的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济南发展战略需求,在平台搭建、技术支持、标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加力,为济南智慧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孙立成对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加快智慧社会建设事关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打造美丽舒适宜居现代化济南的重点工作。通过深入交流,深刻感受到各位专家站位高、视角独特、未来构架清晰前景广阔,对济南在智慧社会建设的理念、架构、实施路径上做了全面梳理和指导,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智慧社会建设增添了信心。我们将全力以赴提供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最优质的服务,推动双方合作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绩。25日,张军一行先后来到市中区杆石桥街道乐山小区、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市公安局指挥中心、龙奥大厦、市委政法委多功能会议室暨济南市综治中心、北理工前沿技术研究院,调研智慧社区治理、智慧公交数据大脑建设、智慧警务、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智慧城市治理等工作开展情况。科技部、北京理工大学、国家政法科技创新专家咨询组有关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市领导秦传滨、蒋晓光、王宏志、孙斌参加有关活动。(文章来源:济南日报)

虚霩

揭晓!北京理工大学2020年度十大新闻出炉!

2021年1月2日北京理工大学启动十大新闻评选工作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综合评议北京理工大学2020年度十大新闻评选结果新鲜出炉!快来一起看看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哪些“大新闻”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北理工记忆?素材来源:北京理工大学01北理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加强2020年,北理工党委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党委常委会坚持将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第一议题;同时,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实际,促进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不断凝聚思想共识、提升能力水平。学校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效,累计投入、引进扶贫资金3333.18万元,培训人员3500余人次,助销农产品3652万元,超额完成了年度扶贫任务。方山县顺利通过脱贫攻坚全国普查和绩效评估。学校党委完成对机关党委及组织关系在机关党委的32个职能部门的校内第三轮巡察工作。机电学院党委、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系党支部、物理学院大学物理教学与实验中心党支部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崔涛、邱丽荣、丁刚毅、贾晓明荣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薛正辉荣获优秀党务工作者。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02北理工师生共克时艰,筑牢疫情防控校园防线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理工加强党的领导,夯实疫情防控责任体系,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校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党委多次组织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会议、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不断统一思想,压紧压实防控责任,筑牢防控体系。学校实施最大规模线上教学,实现“延期开学不停课”,2000余门课程顺利开课,1000余位教师、2万多名学生和身处140多个国家的1100余名国际学子顺利开展在线教与学。学校还积极通过在线课堂、讲座等方式做好思想引导和疫情防控宣传教育,5000余名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学校建立师生员工健康管理系统,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各项工作有序开展。03北理工举行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及系列纪念活动,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汇聚磅礴力量9月19日上午,北京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关村校区东体育场隆重举行。校庆前夕,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同志对学校工作作出批示,工信部、北京市主要领导到校看望慰问师生代表,对学校建校80周年表示祝贺。校庆期间,还举行了“红色育人路”高等教育论坛、“挑战与机遇——世界格局变化中的高等教育”大学校长论坛、卓越大学联盟第十一次校长联席会、“光荣与梦想”建校80周年纪念晚会、国防文化主题广场落成仪式等系列活动。在80周年校庆期间,学校接受来自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累计14.2亿元,位列全国高校校庆捐赠榜第4名。千万级捐赠18笔,其中亿元级捐赠3笔,杜江涛校友8亿元现金捐赠位居全国高校个人单笔捐赠榜首。纪念建校80周年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成就,汇聚了新时代全体北理工人开拓进取的磅礴力量。04北理工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多项创新创业赛事中连续夺冠、夺杯、夺金,高标准打造立德树人新范式北理工学子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10金5银,勇夺总决赛冠军;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5金3银,以总分第二名捧得优胜杯;在无人机国际挑战赛、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等多项国内外高水平赛事上获得最高奖。2020年,学校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延河联盟红色资源协同育人,建设“延河课堂”品牌。加快一流专业建设,获批教育部一流专业18个。打造“金课”体系,获评3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探索“智慧教育”新模式。推进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研究生获学会优秀学位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二。理科全国生源排名均值稳步升至“双一流”A类高校第11位。获批教育部首批拔尖计划2.0建设基地。“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05北理工完成“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评估,学科布局持续优化北理工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了既定建设目标,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9月9日召开的“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评估会上,学校“双一流”建设成效获专家组高度评价。2020年,学校学科布局得到持续优化,瞄准国家急需,立足优势特色,挂牌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汇聚工理管优势,增设储能技术领域2个交叉学科;培育医科发展,拓展生物医学工程2个医学学位授予方向。一年来,学校坚持围绕“四个面向”战略方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系统总结“十三五”建设成效,深入开展“十四五”规划论证,为学校事业发展谋篇布局。06北理工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育人育才一流环境持续优化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获奖单位代表。北理工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近年来,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崇尚真理的学术生态、和谐美丽的宜学生态,将文明校园建设贯穿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取得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2020年,学校基本建设和校园环境提质升级,良乡校区生活区组团和教学楼组团投入使用,北湖景观升级、中关村校医院完成建设,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大楼、博士后宿舍楼、西山综合实验楼基本完工,文博中心、工科实验楼启动建设,新增建筑面积19.65万平方米,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07北理工牵头的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不断提质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北理工牵头的5项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大功率高速机电复合传动技术与装置”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打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北理工模式”,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北理工获批立项建设“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中心”,率先开展技术转移研究生教育;入选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获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不断提质,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北理工力量。08北理工各类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提升,人才培引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北理工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构建全球人才选聘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引新模式,各类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提升。全年引进双聘院士4人,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64人次,获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国防创新团队2个,引进158名海内外优秀人才。18个博士后流动站在五年一次的国家综合评估中获“3优15良”。坚决“破五唯”,突出业绩贡献导向,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广大教职工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新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和信息处理技术专家毛二可先生获颁第二届“懋恂终身成就奖”,并将百万奖金全额捐赠给学校人才培养事业。龙腾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魏一鸣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人才培引工作成效显著,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09北理工开拓对外合作新局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北理工不断拓展与政府、企业的交流合作,整合创新要素,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对外合作开拓新局面。怀来科研试验基地开工建设,长三角研究生院(嘉兴)签约启动,重庆创新中心持续高质量发展,唐山研究院首批研究生正式入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全面投入运行,与航天科工、华为等20个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创新研究院。对外合作全方位促进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深度服务学校事业发展。10北理工实施就业保障“春风行动”,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双一流”高校前列2020年,北理工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推出就业保障“春风行动”十大举措,全力保障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全员就业率95.09%,位居“双一流”高校前列。在QS全球毕业生就业力排名中,连续四年位列北京第三。学校获评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受疫情影响,学校数千名2020届毕业生未能返校参加毕业典礼。在7月8日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学校通过“智云学位授予仪式平台”,给毕业生们带来了第一视角的360度全景学位云授予体验,将思政教育通过“云端”送进学生心里。6月29日起,学校组织教职工为2020届6000多名因疫情未能返校的毕业生集中开展行李打包、邮寄和留置物品存放工作,把对学生的关心关爱融入贴心暖心的工作中。北理工全力保障2020届毕业生顺利毕业、高质量就业,“春风”送来疫情之下“最暖”毕业季。2020年,北理工人用辛勤与汗水铸就了充实而难忘的记忆2021年,北理工人必将肩负新使命,展现新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缇歧为义

北京理工大学成立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5月26日,“共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助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暨北京理工大学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举办。据悉,研究院下设军民融合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法律研究中心。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军民融合法律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院士总结了学校在推动军民融合实践中形成的三点认识:一是高校军民融合的根本在于服务人才培养。要围绕部队改革、新军事变革需求和高精尖方向进行专业布局,采用本硕博贯通、军地联合人才培养等多种模式,通过教学体制改革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高校军民融合的重点在带动科技原始创新。要发挥在军民融合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开展创新探索,面向重大应用和战略需求进行布局,通过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带动军民融合整体科技创新。三是高校军民融合的关键在构建创新体系。要通过搭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平台,打开校、地、军、企合作新局面,构建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全链条军民融合体系。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李长萍指出,海淀区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也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的重点区域之一。北京理工大学与海淀区共同建设了军民融合创新园,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和创新型企业,推进了军民融合深度创新发展。海淀区作为属地政府,将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支持以北理工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让军民融合的种子在海淀、在中关村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据悉,研究院将着眼于提高军民融合自主创新能力,汇聚优质科技资源,产出前沿创新成果,构建深入融合、要素齐全的军民融合“大体系”。

豳风

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度“十大新闻”出炉,看看都是哪些?

2020年1月初,北理工启动十大新闻评选工作,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综合评议,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十大新闻评选结果新鲜出炉!快来看看哪些“大新闻”为我们的2019留下精彩的北理工记忆?从第10名至第1名排序10、北理工新文化体育中心和书院社区全面启用,构建宜学宜居“幸福园”4月27日,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文化体育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主要建筑功能包括主场馆、游泳馆以及其他文体活动场所等,项目荣获“北京市建筑结构长城杯金质奖”,成为校园新地标。2019年,学校印发《北京理工大学“书院制”育人工作实施方案》,经过多次论证,统筹资源,于年内建成承载师生导学、学业指导、学术沙龙、社团活动、小型报告、心理辅导、社团活动等功能的社区空间约4000平方米,精工、睿信、求是、明德、特立、北京等六个书院社区投入使用,形成了“一书院一社区”的工作格局,为书院“家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形载体。中关村校区持续美化,良乡校区提质升级,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大楼和博士后宿舍楼封顶,生活区组团6栋宿舍楼建成,教学楼组团和校医院即将落成。09、“北理工1号”卫星发射成功7月25日,第一颗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卫星“北理工1号”搭乘星际荣耀公司的双曲线一号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理工1号”卫星,代号为BP-1B,是由北京理工大学作为总体研制单位,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是学校新技术验证系列卫星的第一颗卫星。在本次发射任务中,“北理工1号”卫星完成了帆球航天器技术和新型空间电台技术两项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验证任务。08、北理工本科生招生录取成绩全面刷新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继续实施本科一批“0退档0调剂”优惠政策,进行大类招生培养,新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3个新工科专业,分别纳入“信息科学技术”和“智能制造与车辆实验班”进行招生。2019年学校各省份招生录取成绩斐然,继续全面刷新历史最好成绩,本科生源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学校在所有省份实现“双一流”A类高校排名较2018年持平或提升,其中6个省份持平,24个省份提升。24个省份理科录取分数线排名进入全省考生总数前1%,本科理科招生成绩跃升至全国“双一流”高校第12位。07、书写决胜脱贫攻坚的北理工答卷2019年4月,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努力下,北理工定点扶贫县——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顺利脱贫摘帽。北理工动员全校之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坚决助力方山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2018年底,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方山县贫困村由118个减至7个,贫困户由20015户51486人减至283户670人,贫困发生率由45%减至0.63%。学校扶贫工作得到山西省和吕梁市党组织和政府高度肯定,多次作为典型案例被媒体广泛报道。06、北理工项昌乐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可喜成绩11月22日,北京理工大学项昌乐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至此,在校工作的两院院士共有23位。2019年,学校持续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放眼国际构筑全球人才选聘体系,举办“特立论坛”广揽英才,全球新设18个人才工作站,1名外籍全职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新增“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和国家级人才奖项59人次,获批优秀青年人才数量翻倍,205名预聘制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入校评审,博士后量质双升。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着力打造“师缘·北理”等教师思政工作品牌。05、北理工牵头的6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不断提质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北京理工大学牵头的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学校加快科技创新提质,“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已获授牌,“多模态智能机器人及系统集成攻关大平台”获批立项。这一年,学校科研团队也荣获佳绩,1月,高能材料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入选2018年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基础领域),远程火箭研制团队当选2018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团队)。04、北理工发起成立“延河联盟”,共同发布“延河宣言”, 探索红色育人新模式3月16日,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延安大学举行。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发起和倡议下,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延河联盟)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延安大学9所诞生于延安的高校自愿组成联合组织。11月30日,学校在京举办“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宣言”发布会。全年深入开展“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布“青春奋进十大行动”,深化学思践悟相统一的思想引领长效机制,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之路。03、北理工高质量通过“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学科建设取得新成绩9月5日,北京理工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会,专家组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经过讨论和评审,形成了评估意见,认为学校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中期目标。5月16日,北京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与创意学”“光机电微纳制造科学与技术”和“空天智能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这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学科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1月9日,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入选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学校还通过增列马克思主义一级理论学科授权点、建设学校党建研究中心等方式,不断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11月,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顺利通过AACSB认证,标志着管理学院正式加入国际精英商学院行列。2019年,学校揭牌成立国际争端预防和解决研究院、未来立体交通研究院。02、北理工全力服务保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在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中,北京理工大学共参与了阅兵式受阅装备中12个空中方队中的10个方队、32个地面装备方队中的26个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彰显学校国防办学特色。学校累计派出5058名师生参与到阅兵式、群众游行、广场合唱、联欢活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志愿服务和庆祝活动道具安检7项任务中,成为直接参与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北理工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团队、焰火技术团队、彩车设计团队为国庆庆祝活动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国庆庆祝活动后,学校党委迅速挖掘参与国庆活动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宣讲会和总结表彰大会,精心组织宣讲团赴湖南省开展宣讲活动等形式,在全校上下打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课堂,掀起北理工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新高潮。01、北理工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9月12日上午,北京理工大学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党委书记赵长禄作动员讲话,对全校开展主题教育进行全面动员与重点部署。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目标任务,坚持学思结合、查改贯通,推动重点措施有机融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突出问题导向,将“改”字贯穿始终,找准症结,解决问题,通过建设教师服务大厅、建成国内首家高校职涯体验中心、为社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有力举措,切实提升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关注,11月5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整版报道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出品: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王朝阳、王艳芳、戴晓亚

红苹果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工作纪实

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金秋9月,北京理工大学成功举办了建校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北理工将迎来第十五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之际,为全面展示学校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就,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砥砺奋进、辉煌北理”系列专题报道,营造昂扬向上、激情进取的良好氛围,凝聚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矢志一流的磅礴力量。部署于云南江城的昆虫雷达实验样机“嘀,嘀,嘀……”随着倒计时钟声的响起,晚六点,“Ku波段高分辨全极化昆虫探测雷达”准时现身在CCTV17农业农村频道,为大家准点报时。该空中昆虫生物迁飞监测雷达由北京理工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历时三年研制完成,通过向空间辐射电磁波的方式开展全天候、全天时探测。当电磁波与昆虫“相遇”,昆虫的信息便可一清二楚,可有效预防虫害的发生。目前,两台Ku波段昆虫雷达已经部署于云南地区国境沿线,针对草地贪夜蛾等重大迁飞害虫入境,可提供第一手监测信息,把好空中国门。近年来,在北理工,诸如昆虫探测雷达这样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工作蓬勃发展,这是新时代北理工科技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校以此为科技发展目标,不断优化“数理化文融为基,机信生材智为干,地信天海医为领”的科研体系,坚持“聚大团队,建大平台,担大项目,出大成果”的科技创新范式,大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交叉融合,整合优质资源,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重大科研攻关的协同联动机制,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的“北理工之路”,为服务国家安全、国计民生重大需求贡献北理工力量。理工并重,做服务重大战略的国家队北理工研发的电动车用于北京奥运会“1994年我参与研究的纯电动公交车‘远望号’试车成功,这是我国首部纯电动公交车。准备批量生产之际,美国供应商却突然狮子大开口,零部件售价从一套4万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这直接导致了中国首台电动公交车量产计划的搁置。”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孙逢春因为这次打击,更加坚定了要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电动车辆的决心和信念。此后,孙逢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终于研发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大客车。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电动汽车首次大规模使用,实现了奥运中心区零排放。这套纯电动公交运营体系还服务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APEC会议。2019年以来,孙逢春又带领团队攻克极寒等恶劣条件,使新能源汽车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普及使用成为可能。孙逢春院士团队是北理工众多科研团队的一个缩影。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排头兵,北理工的科技团队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着眼人类社会发展新需求、世界科技革命新趋势,始终秉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向未知领域挺进、向科技高峰进军,推动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勇当科技报国的国家队。《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主流的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都是由发达国家开发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在这些模型中没有得到清晰刻画,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影响与适应、成本与效益方面的评估比较粗略,这很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争取合理利益。”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魏一鸣每一两个月就要参加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工作会议,感触颇深。为改变我国在气候变化综合评估建模方面相对滞后的状况,魏一鸣带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深耕细作、矢志创新,自主研发了“中国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C3IAM)”,实现了地球系统模式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双向耦合,打破了发达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路径设计中垄断的格局,所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有力支撑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科技成果的产出,不仅要有“大团队”,还要有“大平台”。近年来,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设交叉融合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立项建设如“多模态智能机器人及系统集成攻关大平台”等一批高水平国家级科研平台,启动建设了分子能源实验中心等13个先进平台,打造了电子政务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前沿交叉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争端预防和解决研究院等一批“人文+”战略平台和高水平智库。多年来,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含能材料、制导控制、动力传动、雷达信息、指挥控制、人工智能、大数据、特种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突破与重大进展。“十三五”以来,学校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牵头承担“科技冬奥”重点项目,解决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原始创新,做攻坚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做学问,既要枝繁叶茂,更要固本强基。物理学院姚裕贵教授自2001年访学开始深入研究反常霍尔效应,2004年他和研究伙伴创造性地将贝里曲率引入到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框架中,解决了国际物理学界“内禀机制贡献在反常霍尔效应中是否重要”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2010年,他又和研究伙伴另辟蹊径提出一系列材料设计的方案,将拓扑绝缘体材料从原有的“个案”变成“系列”,2011年他首次预言硅(锗、锡)烯是二维大能隙拓扑绝缘体,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深耕基础研究十数载,剥茧抽丝,追求创新,凭借着在计算物理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姚裕贵主持完成的“固体材料中贝里相位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项目于2018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关于MOFilter纳米晶膜材料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基础研究不是“悬在空中”“停在纸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化学与化工学院王博教授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展科研攻关,发挥在MOFilter纳米晶膜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优势,成功研制出可以有效灭杀病毒的MOFilter材料。“我经常想,作为一名学者,我要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内产业发展上,我要为给国家发展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2011年,为了心中的科研梦,王博拒绝了多个留在国外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国到北京理工大学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多年来,王博长期致力于MOF(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基础研究,带领团队解决了环保领域若干关键技术难题,并将先进的MOF材料广泛应用于空气过滤净化等国计民生领域,形成多种滤芯和工业产品。如今,北理工已经汇集了一大批致力于基础研究的高水平学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依托长期积累的研究优势,聚焦疫情防控急需,用科技助力抗“疫”,展现了北理工厚积薄发的“硬核”实力。在抗病毒药物方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黄渊余课题组基于在核酸技术方面的多年积累和专长,积极与合作单位开展mRNA疫苗开发和新冠病毒核酸防治技术攻关。在应急装备方面,学校精准对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求,设计开发应急建设集装箱式医疗单元,实现了与移动CT、移动P3实验室和检验设备的对接,并能针对疫情隔离要求以及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进行迅速调整,为战胜疫情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面向人工组织构建的多机器人协同微操作系统在造福人类健康的道路上,北理工不断探索前行,成绩斐然。把一个个最基本的细胞单元变作“积木”,组装起来去复制人类的组织和器官,已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发生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中。北理工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科研团队用微纳机器人组装人体器官,使组织再造在未来成为可能。他们深耕微纳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提出了微纳操作机器人在人体微组织重构中的应用理论,通过跨尺度多机器人的协同微组装,实现功能化人体组织与器官的体外仿制,搭建了一套先进的微纳机器人协同操作系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基于微纳机器人生物操作的200微米直径人工微血管的体外构建,“细胞组装、再造器官”的梦想在北理工落地生根。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传统工科与基础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突出影响的重大科技热点难点,提炼世界科技若干科学和前沿问题,力争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此外,学校还在新兴方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突出智能科技的引领作用,逐步形成特色优势。基础研究是学校科技工作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十三五”以来,学校瞄准具有颠覆性、探索性的前沿方向,凝练高能量物质、跨域变体飞行理论等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重大基础研究,成功申报了教育部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瞄准新兴技术领域,打造优势工科与特色理科融合的基础前沿交叉平台,在医工融合、先进材料、空间载荷等领域催生新兴研究方向,在计算物理和凝聚态理论、激光制造等方向取得重大突破,牵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项。成果转化,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队“雷达是人类眼睛的延伸,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都值得加快创新发展。大众也许会觉得这项科技离自己很遥远,但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雷达都发挥着妙用。”谈及雷达研究的重要性,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龙腾颇有感触。边坡雷达金沙江白格滑坡监测本文开篇提及的正是龙腾所在的信息与电子学院毛二可院士团队研发的雷达辨虫技术,在“一只虫也别想逃”的背后,凝聚了这个“老牌”雷达团队始终瞄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潜心追求。2017年8月28日,贵州毕节纳雍发生山体崩塌。应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邀请,学校雷达技术研究所联合理工雷科公司组建的“勇士”救援队,携带虎眼AB21型地质形变监测雷达系统(又称边坡雷达),第一时间到达滑坡现场,协助开展抢险工作。边坡雷达可实现对公路、边坡和桥梁的监测,对高速公路和公路两侧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一系列地质灾害起到预防作用。“我们请医生戴上一个光学透视式头盔,同时把病人的CT或核磁共振影像处理成三维图像,给予了医生全新的视野。”光电学院王涌天教授团队为医生戴上“透视镜”,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手术导航。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太空遨游33天,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就借助我国首套登陆太空的VR眼镜,实现与家人隔空“团聚”。这套酷炫的设备正是由王涌天教授团队联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共同研制完成的。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混合现实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医疗等领域。柔卫甲柔性防爆装置“在高速摄影记录下,1公斤TNT当量的炸药,套上北理工的‘柔卫甲’后,爆炸瞬间不仅所有杀伤破片被拦截,实验房间内没有一片木板被炸飞或者掉落,小屋内的窗户、冰箱、电视机、绿植均完好无损……”在央视节目中,北理工机电学院黄广炎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柔卫甲”大显身手,以柔制“爆”。这一装备已用于全国两会、青岛上合组织会议、“一带一路”国家外警培训、亚太维和等重要活动的安全保障中,并在国内外机场、地铁、高铁、银行等重要场所广泛应用。争做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先锋队”,近年来,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需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先进材料、海洋科技、医工融合等方向,加快重庆创新中心、唐山研究院、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谋划论证与浙江、广东等地合作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形成了以六大板块为主要支撑的对外合作崭新布局。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学科性公司新模式和成果转化服务新机制,创办学科性公司近20家,其中理工雷科、理工华创实现上市。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十三五”以来,学校谋划发展,紧抓落实,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写下了许多精彩篇章。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扎根中国大地,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攀登创新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勇立新功!

大卫镇

又1批!武大、交大、北航等7所名校获批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

日前,教育部官发布了《关于2019年度前沿科学中心立项建设的通知》,通知中公布,来自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7所名校的7个前沿科学中心获批建设,这也是教育部发布的第二批立项建设的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武汉大学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该中心依托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管理和运行,由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担任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舒红兵院士担任中心主任。具体名单如下:在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的立项名单,当时共有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7所高校入选。祝贺上述高校。综合青塔、教育部、武汉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