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万科南审项目智慧园区建设建议蟒蛇窟

万科南审项目智慧园区建设建议

合作背景介绍:鸿鼎金(天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的技术支持,基于拥有的核心技术,我们建议万科将南京审计大学莫愁湖小区打造成一个高端的智慧园区。关于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中国航天二院207所对外称为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承担完成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工程中的光电监控、光电跟踪制导与光电探测测量系统的研制与生产任务,光电产品研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国家边海防委员会指定的边海防视频监控系统标准起草单位和生产单位。自1980年开始承担武器系统光电产品的研制任务以来,已形成了光电监控、光电搜索、光电跟踪、光电制导4大系列多种产品并批量生产装备陆、海、空、天多种武器系统,具备了研制各种车载、舰载和星载光电设备的能力。自2008年至今,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已成功完成了奥运反恐防暴视频监控系统、上海世博会立体监控系统、国庆60周年阅兵天安门监控系统及特警车载、便携视频侦测监控系统、广州亚运会、厦门金砖国家首脑峰会、深圳大运会水面监控系统、北京物联网示范工程/九三阅兵开窗视频监控系统、一带一路住地安保智能监控系统等,形成了智能高端视频监控系统系列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应用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其视频识别技术具备越界报警与区域入侵、截图录像与报警联动、图像复原、人脸识别、视频检索与摘要等多种功能。其军品品质,造就了系统应用的超高可靠性,复杂环境瞬间识别、逆光识别、夜视识别等技术,非一般民用产品可比。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在多个产品中得到成功应用,可快速辨识目标人员,自动判断人员身份信息。人脸捕获与比对的整个过程不超过1秒,在特定应用场景下,人脸识别+步态识别的成功率高达99%以上。这一技术可成功应用于智能安防、智能考勤、智能客服、智能停车管理等领域。合作的基础: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背景下,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积极寻求军转民产品的孵化和应用,与鸿鼎金(天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独家授权鸿鼎金(天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民用市场资源,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做好孵化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样机和样品提供等工作。目前,已在旅游轨道可视化综合监控、发电厂输煤皮带监测、城市和工业园区智能监控、矿井智能监控等领域开始了孵化和应用。旅游轨道可视化综合监控免费体验:针对万科南京审计大学项目,鸿鼎金(天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可全方位对接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进行充分的参观考察、技术交流。可在万科南审项目施工改造现场,免费提供智能考勤、智能安防样机,为万科提供智慧园区系统的真实体验。万科南审智慧园区样机架构原理示意图该样机可实现如下功能:实时监控园区人员进出情况,根据人员识别数据,提取施工现场人员考勤、非施工人员越界报警等简易功能。基于人员识别,可根据企业应用实际,定制开发特定的应用系统。鉴于此,建议万科考虑南审智慧园区建设方案。鸿鼎金的承诺:基于特定的数据,只要用户能想到,鸿鼎金就能做到!

星崎

5G 不止是快

6月28日,上海,2018年世界移动大会召开。视觉中国供图5G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在前不久举办的2018上海世界移动大会上,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亮出了时间表:计划到2020年,实现5G网络正式商用。从4G到5G,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5G时代 高清电影“秒”下载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带给人们的第一感受就是——“快”!打开手机视频客户端,下载一部高清视频,只需一秒就能完成。5G身上有很多新标签:“大规模天线”“新的编码技术”“超密集组网”……5G的“高带宽、高速率”这两个有别于4G的特性,使得5G网络的峰值速度比4G高出20倍。在5G时代,人们能流畅地观看比现在1080p分辨率更高的视频,“5G时代的分辨率可以提高到4K、甚至是8K。”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邓伟用视频举例,希望让普通用户更直接地了解5G的特性。然而,这些只是5G最基础的本领,5G更大的“威力”,在于它的“低时延”特性。4G网络下,终端到基站的时延一般为5毫秒,终端到服务器的时延为50~100毫秒。5G网络下,终端到基站的时延可降低到1毫秒,终端到服务器达10毫秒。如果你是一位电子游戏玩家,那么5G的这一优势,能给你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尤其是用手机打实时类对战游戏时,游戏时延将大大降低。”邓伟告诉记者。4G时代主要实现了“人与人”的快速通讯连接,但5G的“志向”远不止于此,它的目标是要让更多的“人和物”、“物和物”快速相连,进而推进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车联网”“物联网”……这些科技领域的“新风口”,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但4G网络技术的“天花板”,某种程度上,让这类技术的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如虚拟现实技术,VR、AR设备虽经过几次迭代,但目前大多数设备的视觉效果仍不佳,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和网络环境有关。而5G的高速率、低时延的特性将改变这种现状。赛迪顾问机构曾预测,5G网络大规模商用后,VR、AR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千万台级别。“5G技术天生是为自动驾驶服务的”,在邓伟看来,5G的高速率、高稳定性和低时延特性将提高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能,“自动驾驶需要加载高清地图,并对周围环境做出迅速判断反应,以及对车辆的远程控制,这些都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速率有很高的要求。”而5G网络的普及,会极大地推动无人驾驶应用场景的发展。除了“无人驾驶”,借5G网络这股“东风”,2020年之后,“远程手术”“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走近消费者。根据目前业界的分析,全球5G应用领域将主要集中在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媒体及信息娱乐四个方面。这也是业界人士认为5G网络最大的价值,“能够和更多的产业深度融合”。据赛迪顾问机构预测,我国5G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15万亿元,比4G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增长接近50%。尽管离5G正式商用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但眼下在一些城市已能捕捉到5G的身影。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雄安新区看到中国电信已经搭建了5G基站设备,并开始着手5G外场试验。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网络技术与规划部专家邢燕霞告诉记者,中国电信将在外场试验上布局支持5G商用场景的5G试验网络,并进行组网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5G信号的覆盖能力、强度、基站间的切换、4G和5G核心网之间的互操作等等。同时,中国电信会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规划,配备不同的测试业务。事实上,三大运营商均已进入“5G时间”。中国电信计划在成都、雄安、深圳、上海、苏州、兰州等12个主要城市开展5G外场实验;中国移动将在杭州、上海、广州、苏州、武汉五个城市开展5G规模外场试验;中国联通将在北京、天津、青岛、深圳、杭州、南京、武汉、贵阳、成都、福州、郑州和沈阳等16个城市展开测试。5G标准 融入更多中国智慧今年6月,5G国际标准的出台,被视为5G“破壳”。6月,3GPP 5G NR标准SA(独立组网)方案正式完成并发布,标志着首个真正完整意义的国际5G标准正式出炉。SA独立组网相对于NSA(非独立组网)存在,其引入的新能力也是5G区别于4G的一个重要特征。NSA模式是只建5G基站,不建5G核心网,不能做到终端到终端直达的5G网络,信号传输要经过的路径多,时延也很长,不能很好地支持网路切片、边缘计算等5G的技术特征。而SA独立组网模式下,5G的基站连接5G的核心网,可通过核心网下沉部署到基站侧,使传输信号所需要经过的路径很少,可以直接从基站侧到达业务服务器。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李朕告诉记者,SA独立组网方案的冻结,意味着基于5G网络的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在统一的标准下,开始进行研发生产测试。据媒体报道,2019年,基于5G芯片的商用终端将面世,其中包括英特尔的全互联PC、华为的5G手机等。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5G项目组负责人王友祥认为,在5G的国际标准制定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话语权”。在已经冻结的SA方案里,有一个重要的服务化架构(SBA),这个架构就是以中国为主导提出的。如果说3G时代,中国是在追着跑,4G时代是在齐头并进跑,到了5G时代,中国正力争成为领跑者之一。从2013年开始,我国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推动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从国家层面,统一组织运营商和设备厂商,全面推进5G研发、国际合作和融合创新发展。这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是我国推进5G的一个标志性起点。如在带动标准制定上,中国移动向3GPP提交文稿1000余篇,担任了3个工作组副主席职务,担任了“需求与场景”“5G网络架构”等多个报告人职务;中国电信共主导5G国际标准立项30余项,提交国际标准文稿400多篇,获得技术专利保护100余项。同时,中国电信牵头国家重大专项7项,包括《5G网络边缘计算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和《5G多无线接口融合架构及关键技术研发、试验与验证》等;中国联通成立了5G创新中心,在3GPP上牵头5项自主立项课题,在ITU牵头23项自主立项课题,提交自主文稿600余篇,发布16项5G相关产业白皮书,成立并推进了多个产业联盟。据王友祥介绍,目前,联通集团从管理部门到网络发展、政企、市场和各研究单位,都将5G列为重点工作。有行业分析机构认为,5G面世后,互联网业务对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替代效应,将进一步强化,会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更大的压力,直接影响运营商的总体收入。王友祥认为,在TO C(面向个人)的市场上,目前通讯网络等业务的普及度很高,运营商面临的发展压力巨大,“5G时代,运营商应该更多的开拓TO B(面向企业)的市场。”相较于传统的移动用户群体,面对功能强大的5G网络,电信运营商加快了在垂直行业上的布局,“在垂直行业的应用上,5G对电信运营商是一个更大的契机。”邢燕霞告诉记者。在5G应用培育方面,中国移动成立了5G联创中心,在全球建立了12个开放实验室,已经发展了130家合作伙伴,汇集联合各行业合作伙伴,聚焦能源、交通、医疗、工业、视频娱乐、智慧城市等应用,开展新业务、新应用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孵化和探索,为5G的全面商用做准备;中国联通组建了多个产业联盟,如中国联通5G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国联通物联网产业联盟等等;中国电信在5G应用研发方面聚焦于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将5G的技术特性与云(雾)计算、物联网等相结合,实现与垂直行业的跨界融合。走向商用 还需迈过多道坎距离2020年正式商用还有一年半时间,时间紧、任务重。SA独立组网的国际标准在今年上半年才正式冻结,从时间上看,比NSA非独立组网的冻结时间迟到半年。5G要商用,意味着要有进入市场的各种终端产品,而目前留给产业链上的研发、测试和生产,只有一年半时间,“这对整个产业都是个不小的挑战。”邓伟告诉记者。5G的SA组网模式具有4G所不具备的能力,如切片、边缘计算等。它能更好地满足垂直行业在安全、服务上的传输保障。因此,更多运营商还是会选择SA作为目标网络架构,但从全球看,一些声称明年就要5G商用的国家,可能暂时只能选用NSA模式生产。而国内运营商倾向于选择SA组网,这也需要运营商对5G核心网进行新建,并且能将目前存量的核心网、用户数据,进行很好的对接。在2018上海世界移动大会举办期间,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总工刘光毅就表示,5G网络要商用,还要迈过许多坎。目前,我国5G频谱还没有分配,不确定的频率分配会影响产业对设备开发等各方面的支持。希望政府能够尽快明确5G频率的分配方案,这样产业链便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产品的优化和完善,确保2020年5G商用。据邢燕霞介绍,在产业研发和网络部署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如网络云化部署经验少、安全挑战环节多,“这是业界碰到的新问题”。“对于运营商来说,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做好组网,让5G网络性能更优,更好服务大众用户和垂直行业用户”,频段越高、穿透性反而会下降,5G的高频段特性,要求运营商重视室内穿透性问题。“这需要从现在就开始研究组网方案的问题,以及4G网络和5G网络如何顺利进行互操作,确保业务的连续性。”而建立一个完备的网络,让各种垂直业务能顺利地“跑”起来也很重要。“运营商更要关注网络切片如何更好地服务垂直行业,满足垂直行业的个性化需求。”邢燕霞告诉记者。“未来的网络将走向‘云化’,运营商面临着转型问题,如何摆脱传统架构,走向云网协同时代?网络转型增加了运营商的人才需求。”王友祥说,这是全球运营商都会面临的问题,“原来运营商以通讯领域的人才需求为主,但未来需要更多的软件工程师。”5G商用进入倒数计时阶段,终端设备的研发生产怎么办?邓伟告诉记者,和4G组网模式不同,5G目前有两种组网模式,由此,终端在研发上要考虑到独立组网和非独立组网两种模式。“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研发成本,尤其是非独立组网的终端,实现复杂度较高。”而用户对终端尺寸等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提高终端芯片的集成度值得思考。邢燕霞说,终端设备既要支持5G这个“新生儿”,也要保证4G、3G传统网络用户的正常使用。所以在设计上,终端需要支持多频多模,复杂度大大提升。“空口5G物理层器件的挑战也很大,包括高频滤波器、功率放大器和模数/数模转换器等器件,这些器件的产业规模、良品率、稳定性和性价比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芯片”是近期广受关注的领域,在5G基带芯片上,高通是全球的领跑者,也是国内设备厂商的合作伙伴,“国内在核心芯片上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自主研发。”李朕告诉记者。5G最终实现商用,将是产业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刀语

二院25所牵头发布重要环境实测数据

为推动行业基础数据研究,挖掘数据应用潜力,在2014年12月发布“多种场景下射频与光学试验数据V1.0”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院25所、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于2020年10月发布“多种场景下射频与光学试验数据V2.0”,供科研工作者选择使用。该数据的发布为环境特性研究、环境适应性算法研究提供了实测数据支撑。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取环境实测数据是认知环境特性、研究验证环境适应算法的重要途径。为此,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牵头、二院25所具体实施,航天科工、航天科技、航空集团、兵器集团等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国防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相关高校开展联合课题研究。25所作为精确制导领域骨干研究所,创造了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史上多项第一, 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研制实践经验和数据资源,在此次数据获取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于2011年~2020年期间,组织完成了六次数据获取外场试验,针对射频、光学两类传感器,获取积累了多种场景下的多频/波段多体制数据。课题组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牵引,落地“数据+”工程,在设备及环境机理认识与验证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实践了一种集成我国精导领域前沿技术,使之再深化、再提升的联合研究模式。2019年8月,课题组选取部分数据,在第二届“空天杯”全国创新创意大赛中以特定背景弱小目标探测识别为应用背景,对参赛算法进行了评测验证,数据质量得到评审专家和参赛团队的高度认可。2020年试验数据的发布,得到了行业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数据库数据还可以为场景建模仿真、机器学习与知识库构建等提供支撑。获取环境实测数据期间,由行业专家组成的精确制导专业组、二院领导多次到联合试验现场指导课题研究工作,为联合课题的路线规划、思路创新、技术发展和数据应用提出了明确的措施建议,对实现基础数据积累及核心技术整体能力跃升,支撑精确制导武器装备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试验数据的发布,还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院士的充分肯定。院士寄语“开展环境基础测量和数据库的建立非常重要,实测数据验证是推动和完善理论研究的重要一环。不仅要研究目标,还要研究环境,研究环境对目标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持之以恒来适应环境的过程,未来要进一步挖掘现有数据的应用潜力,把数据库不断地完善、建立起来。”“数据库的建立为复杂环境下的探测设备特性表征建模、以及体制选择、算法优化等等多方面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所以今后一方面是持续开展数据获取与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要用好数据库,与相关的基础研究专业开展跨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数据深化应用研究。”“经过这十年的努力,我个人感觉完成了这么多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这个是过去我们朝思暮想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是做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能说走完了,但还是前进了一大步,为我们今后产品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这些事情我们以前也是想到、希望做,但是有的没做那么好,也没做那么多。现在条件好一些了,我觉得前进这么一大步确实是很有意义的。”

拜访者

11.10|学术盛宴!来一场与科学的周末约会

2019年第171期 总第1081期西南大学第六届含弘青年学者论坛材料与能源学院分论坛第一分会场报 告 一:电沉积铁-锌镀层的结构和组分以及与聚合物涂层的粘结性能时 间:11月10日(星期日)09:30-10:00地 点:21教105会议室报 告 人:Ievgen Kolesnyk副教授报告人简介:Ievgen Kolesnyk副教授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于乌克兰国立冶金学院,是乌克兰土木工程院院士、维也纳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涂层科学与工程,发表论文44篇,申请专利4件,撰写专著3部,作会议报告20余次。报 告 二:同步辐照TEM、TKD、高分辨二次离子质谱仪在核材料中的应用时 间:11月10日(星期日)10:00-10:30地 点:21教105会议室报 告 人:刘军良博士后报告人简介:刘军良,毕业于牛津大学材料科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Chris Grovenor 教授、Sergio Lozano-Perez 教授和Angus Wilkinson教授, 研究方向为核材料的辐照损伤与腐蚀机理,不锈钢中马氏体相变机理以及多种微观表征技术(NanoSIMS, (S)TEM, EELS/EDX, EBSD/T-EBSD, SEM/FIB等)的开发与应用。发表包括Acta Materialia, Ultramicroscopy,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等顶尖杂志论文18篇。报 告 三:微观尺度原位探究氢对先进金属结构材料纳米力学行为的影响时 间:11月10日(星期日)10:30-11:00地 点:21教105会议室报 告 人:王栋博士后报告人简介:王栋,1989年9月出生,201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2014年硕士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硕士期间在亚琛工业大学钢铁所以及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做过研究助理的工作。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德国联邦材料测试研究院任职全职研究员。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挪威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氢至材料失效的分析研究,着重于纳米尺度的原位研究手段以及后期的先进电子显微技术的使用。并通过聚焦离子束切割微型立柱和悬臂梁来探究新型高熵合金的力学性能。目前为止在Acta Mater., Scr. Mater., Intermetallics, Mater. Sci. Eng. 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报 告 四:吹气法小孔泡沫铝的制备、表征和性能时 间:11月10日(星期日)11:00-11:30地 点:21教105会议室报 告 人:王宁珍 博士后报告人简介:王宁珍,2009-2013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3-2018年于清华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期间曾在法国里昂应用科学院做交换博士生;2018-2019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泡沫铝的制备、表征、性能和应用。主要关注动态吹气法制备小孔径泡沫铝,并成功将泡沫铝的泡孔尺寸降低到均匀的1mm左右,建立了相应的气泡形成数理模型;利用X射线断层摄影技术对泡沫铝的三维泡孔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泡沫铝在大密度范围内的压缩性能,及泡孔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理论关系。读博期间曾获得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学术新秀、国家奖学金、中国材料大会的优秀论文奖、《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的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及荣誉。第二分会场报 告 五:富磷型金属磷化物电催化剂时 间:11月10日(星期日)09:30-10:00地 点:21教210会议室报 告 人:蒲宗华博士后报告人简介:蒲宗华,重庆人,于2018年6月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师从木士春教授。2018年12月至今在加拿大魁北克国立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换中的应用等方面,包括(1)电解水析氢/氧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2)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以及相关电催化反应研究。(3)氮气还原和二氧化碳还原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在金属磷化物及碳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催化动力学参数的测定以及催化剂的种类、结构、形貌和组成与其性能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已在能源、材料、化学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63篇,引用 >4300次, H-Index = 34,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6篇。包含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 Environ. Sci.、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Appl. Catal. B-Environ.、Chem. Mater.、J. Mater. Chem. A等。1篇论文选以封面论文刊出(J. Mater. Chem. A, 2016, 4, 15327-15332)。报 告 六:非贵金属化合物在电催化中的应用时 间:11月10日(星期日)10:00-10:30地 点:21教210会议室报 告 人:邹雨芹助理教授报告人简介:邹雨芹,湖南大学助理教授,岳麓学者。博士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催化、有机电催化合成。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41篇,包括Adv. Mater. 3篇、Angew. Chem. Int. Ed. 2篇,其中高被引论文7篇。报 告 七:有机/无机光功能材料合成、光物理及其应用时 间:11月10日(星期日)10:30-11:00地 点:21教210会议室报 告 人:朱晓林 博士后报告人简介:朱晓林,男,生于1987年9月,中共党员,美国化学会以及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本科、博士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师从于朱红军教授。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从事访学研究和博士后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非线性吸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能的表征,合作导师孙文芳教授。2017年6月-2018年8月,在新泽西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有机/无机半导体材料的高效光催化,合作导师鄢勇教授。2018年9月-至今,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鄢勇教授。至2019年8月,申请人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8篇,包括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Chem. Commun.; J. Mater. Chem. C; Inorg. Chem.等。根据谷歌学术检索,申请人论文SCI累计引用33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106次,H-Index为11。博后期间,先后荣获美国化学会年会的Travel grant award;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的Outstanding Graate Mentor;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的Excellence Graate students and Postdocs award。报 告 八:高质量TaSe2薄层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时 间:2019年11月10日(星期日)11:00-11:30地 点:21教210会议室报 告 人:邓娅 博士后报告人简介:邓娅 ,2012年于西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于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随后于2017年12月至今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低维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光电学性能研究。已在Nat. Commun., Adv. Mater., Adv. Sci., Adv. Funct. Mater., Nano Res., Small, J. Phys. Chem. C, RSC. Adv., Chinese Phys. B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项。西南大学含弘青年学者论坛人工智能学院分论坛时 间:11月10日(星期日)8:00-12:00地 点:6教师元讲堂报 告 一:微机电系统技术智能化的血管支架报 告 人:陈行博士报告人简介:陈行,先前任职和任教于全球顶级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2012年博士毕业于国立全南大学微纳技术国家实验室,荣获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以及“博士优秀论文奖”。2012年到2016年分别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犹他大学的电子计算机工程学院任职。长期致力于将微机电系统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已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被引用两百余次。担任多家SCI期刊客座主编。报告介绍: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致病和致命疾病。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最为常见临床治理手段之一。支架是金属管状植入物,可永久性的置入并支撑打通狭窄血管恢复血运。然而,金属支架在动脉内的存在会导致各种短期或长期并发症,如高灌注综合征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在这里,我介绍了智能支架,不仅是一种医疗植入物,而且开拓了基于MEMS技术的自诊断和自治疗功能。自诊断支架与微型压力传感器集成,均基于医用级不锈钢,可无线读出血管内血压作为支架内并发症的诊断指标。智能支架的设计和构造满足工程和临床要求,同时证明其与标准介入手术兼容。热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利用局部施加热应力来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一种无线射频功能支架与基于MEMS温控器被集成开发,并应用热疗法来抑制支架内再狭窄。本报告还将讨论这种植入式传感器的封装技术,并揭示了封装后偏压大小和占空比对传感器寿命的影响,建议了系统灵敏度和可靠性之间的设计权衡。报 告 二:词嵌入、文本表示及多模自然语言生成报 告 人:胡飞博士报告人简介:胡飞,西南大学博士,南京大学访问学者,西澳大学博士后。从事深度学习研究并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近三年来以一作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5篇(其中二区3篇,CCF推荐B刊论文1篇、C刊论文2篇)、CCF推荐B会论文1篇,主持重庆市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主研国家自科面上项目1项。报告介绍:介绍近年来研究内容及未来研究计划。以深度学习算法和模型研究为主,并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本报告包含词嵌入、文本表示及文本分类、多模自然语言表示及多模自然语言生成等内容。报 告 三:同步辐射光源衍射数据的自动分析报 告 人:刘霁亮博士报告人简介:刘霁亮,美国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博士,现就职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美国)的国家光源中心-II的助理研究员。报告介绍:X光衍射技术在研究材料的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实验室X光,同步辐射光源能够产生极高通量和相干性的X光,这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能够采集大量的高质量的实验数据。运用光源产生微米级光束对不同的生物组织,包括神经细胞,植物细胞和大脑切片,进行扫描。通过对微光束扫描的衍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观察到目标分子在活体组织中的结构变化。例如,神经细胞中神经髓鞘在朗飞节附近的结构变化,木质纤维素在不同茎干组织中结构变化,还有淀粉纤维素在阿兹海默症患者不同的病兆区域的结构变化。这些结构变化为理解目标分子在活体组织中的功能性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处理光源数据的过程,NSLS-II的大部分线站每天能够产生几百GB甚至TB级别的数据,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数据,人工对实验数据进行逐一分析已变得不可行。因此,自动快速的处理实验数据已经成为新一代光源最为紧迫的需求之一。本报告还将讨论自主开发两个X光衍射数据的重构软件。一个是X光衍射图像修复软件,这个软件通过自动识别衍射图像的对称性,修复数据的瑕疵和坏点。另一个是分析软件,主要针对掠入式小角散射数据。通过采集多个入射角数据,再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迭代拟合,最终从掠入式小角散射提取出正确的小角散射数据。这些软件实现了对于特定衍射数据的自动分析。报 告 四:基于多媒体融合的多目标定位与追踪报 告 人:钱馨园博士报告人简介:钱馨园,本科和硕士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进入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攻读计算机博士,并于博士期间赴意大利FBK研究所进行了为期2年的学术交流。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多目标定位于追踪,麦克风阵列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报告介绍:说话人跟踪是当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广泛应用在视频会议、智能环境、人机交互、机器人、安防监控等需要对对象进行实时跟踪的领域。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方法与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脸或人体跟踪方法分别利用说话人的音频信息与视频信息估计说话人的空间位置,己成为解决说话人跟踪问题的基本手段。但这些方法仅利用了单一的音频信息或视频信息,无法有效识别和排除跟踪过程中的干扰。例如,摄像机采集的图像容易受到视频遮挡、姿态变化和人物交错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强背景噪音或房间混响的情况下,利用声源定位进行说话人跟踪的准确性也大为下降。因此,我们提出了利用音频视频融合的方法,去定位和追踪多目标。报 告 五:半实时三维视觉系统报 告 人:余锦泽博士报告人简介:余锦泽,毕业于东京大学电子情报研究所博士课程。本科清华大学数学系,硕士法国巴黎高等理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工程系。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过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的研究。在图像处理、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学等领域发表十几篇期刊及会议论文。曾作为共同作者在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过图像处理相关书籍。现于东京大学始发的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公司MUJIN担任人工智能视觉算法工程师,从事项目研发与项目管理工作。研发成果已经用于中国和日本的多个大型自动化项目中。作为第一发明者和共同发明者拥有10余个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专利。报告介绍: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感受系统,工业机器人视觉在机器人自动化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一部,也是复杂环境机器人运动规划的依据。作为对精度和实时性都有要求的机器人视觉系统,其对算法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容错率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本报告根据报告人在工业视觉产品研发中的经验和研发经历,讲述工业视觉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以及报告人的研发成果。报 告 六:基于近似动态规划与增强学习理论的输入受限系统最优跟踪控制方法报 告 人:张坤博士报告人简介:张坤,东北大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控制、自适应动态规划、强化学习与优化算法。目前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担任《IEEE Tra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 on In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IEEE Access》,《Neurocomputing》,《Applied Soft Computing》,《Circuits,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和《Control Theory and Techn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中国控制会议,美国控制会议,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审稿人。是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学生会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会员,获得2018年Elsevier期刊杰出评阅贡献奖。报告介绍:对一类连续时间非线性仿射输入受限系统,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近似动态规划与增强学习算法的最优跟踪控制方案。针对非渐进稳定的参考轨迹动态,首先通过增广技术,根据系统动态和参考轨迹构建新的跟踪系统,从而将最优跟踪控制问题转化为求解最优调节控制问题。其次针对性能指标函数,通过设计新的积分型效用函数代替传统的二次型效用函数,实现带有饱和边界的最优控制策略。最后结合单评价网络结构,设计了新的神经网络更新率,实现了算法的实施与运行。该设计克服了传统最优跟踪控制方法的应用局限性和自身严苛的假设要求,通过采用神经网络结构和修正的梯度下降方法,根据Lyapunov 理论,保证了算法实施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两个仿真例子验证了设计的最优跟踪控制方法。报 告 七:复杂系统中信息交互的局域约束描述 报 告 人:张齐博士报告人简介:张齐,荷兰莱顿大学,洛伦兹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信息描述。主要研究内容是从统计物理的基本模型出发对复杂系统中的信息传输与信息储存进行统计力学描述并且找到与其对应的物理意义,从而为理解以多变量耦合以及多约束限制为主要特点的复杂系统信息特性提供基本的理论基础。内容介绍:复杂系统作为新的研究方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复杂系统中的信息交互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大脑里的信息传输,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大规模社交网络中的实时通讯, 对复杂系统中的信息传输研究,不仅是对原有的信息论的拓展更是对复杂系统本身的特性进一步了解。本次报告将从统计物理的角度出发,利用统计系综对复杂系统中可能存在的相互耦合的信息源与信道进行描述,对复杂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关系使用局域约束进行描述,并找到在不同约束条件的系综描述下复杂系统的信息极限。为理解以大脑神经网络为代表的复杂信号源与复杂信道提供新的理论工具。西南大学第六届含弘青年学者论坛数学与统计学院分论坛报 告 一:组合中的Hopf代数时 间:11月10日(星期日)9:00-9:30地 点: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14楼 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李舒啸博士报告人简介:李舒啸,约克大学博士,约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基础数学,主要研究代数组合学中的Hopf代数。报告介绍:代数组合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是Hopf代数。Hopf代数是一个向量空间与两种运算:乘法和余乘。许多组合结构上都可以定义Hopf代数,包括洗牌代数(shuffle algebra),对称函数(symmmetric functions),置换群的表示(representations of symmetric groups)等。我们将介绍Hopf代数的基本性质,然后讨论几个具体例子,研究它们的乘法公式,对极映射,自对偶,偏序,以及peak algebra。报 告 二:欧拉多项式和超越统计量时 间:2019年11月10日(星期日)9:30-10:00地 点:25教14楼 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韩斌博士报告人简介:韩斌,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博士报告介绍:Stembridge的公式通过二次变换相连置换peak多项式和descent多项式 .用排列的cyclic peak 和 excedance 来考虑这个公式. 通过考虑基于 excedance 优化的欧拉多项式, 我们证明一系列由置换统计得出的多项式。我们的方法包括置换枚举技术, 其中包括从置换到Laguerre histories 的经典双射,组合生成函数的连分式展开。报 告 三:外形约束下的贝叶斯非参估计时 间:2019年11月10日(星期日)10:15-10:45地 点: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14楼 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庞丽雪博士报告人简介:庞丽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博士报告介绍:在统计推断中,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根据观察到的数据找到合适的概率模型。贝叶斯统计假定数据和未知参数都服从某些概率分布,也就是先验,所有的推断都基于后验分布。如果未知参数的维数是无穷维的,我们称之为非参。贝叶斯非参估计(BNP)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在这个报告中,我们主要介绍在外形约束或者说不完全数据下的贝叶斯非参数估计。通过回顾一些常用的BNP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三个模型上,主要结果包括给出后验分布的渐近一致性以及收缩率,以及如何从后验分布中抽样的算法。报 告 四:求解非局部问题的一种准确且高效的数值方法时 间:2019年11月10日(星期日)10:45-11:15地 点:25教14楼 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赵微博士报告人简介:赵微博士于2018年于马克斯普朗克复杂技术系统动力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当前作为博士后在香港城市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系进行计算数学与湍流燃烧的交叉学科的研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无网格径向基函数方法,快速算法,以及非局部问题等等,相关的结果发表在AMC,CMA,以及AMM等国际期刊上。报告介绍:由于空间导数在不连续处不存在,基于偏微分方程的数学建模方法不适于描述多裂缝和带跳跃的问题。近些年来迅速发展的非局部理论为不连续问题提供了更为广义的建模方法。在该理论下,经典的偏微分方程模型中的空间导数被积分型算子所取替,该积分行算子被称为非局部算子。在数值模拟非局部模型的过程中,数值实验往往由于计算效率低下而被迫中止。在这个报告中,我们将介绍一种基于无网格径向基函数的数值方法,称之为局部径向基函数伪谱方法。这种方法和已经存在着的数值方法相比,无论是精度还是效率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基于这种方法,我们进一步对更为复杂的非局部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西南大学第六届含弘科技论坛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分论坛主 办:西南大学承 办:人事处、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时 间:2019年11月10日(星期日)8:30地 点:隆平楼204报告厅报 告 一: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降水时空调配与丰产节水机理报 告 人:王云奇博士报告人简介:王云奇,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作物高产高效栽培与逆境生理研究及农业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1篇,主持基金2项。小麦季干旱缺水和玉米季后期低温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面临的两大问题,本研究揭示了减灌和玉米季深松调配麦玉体系降水分布的机理,探究了品种间混作稳产机制,明确了栽培管理御逆生态生理机制。报 告 二:水稻叶片不同类型细胞对强光的特异性响应机制报 告 人:熊海燕博士报告人简介:熊海燕,女,32岁,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学系博士后。主持国际自然基金及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等资助)等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在Plant Physiology等刊物发表SCI论文3篇。目前主要从事水稻叶片单类细胞组学研究。植物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研究首次发现了水稻叶片不同类型细胞对强光的特异性反应,并结合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和深度测序等确定了支撑这种反应的分子原理。它将为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强光应答的人们开辟新的领域。报 告 三:玉米籽粒大小性状的遗传结构解析及候选基因挖掘,助力高产、稳产转基因玉米新材料的创制报 告 人:刘敏博士报告人简介:刘敏,女,四川农大玉米所博士。从事QTL定位、GWAS分析;农杆菌转化玉米机理等研究。荣获研究生国奖、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2篇,专利5项。玉米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保证高产、稳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籽粒大小是决定籽粒产量的重要性状,结合QTL定位和GWAS分析挖掘产量相关的候选基因,将高产基因通过MAS育种或批量转基因技术获得高产品系至关重要。报 告 四:控制玉米侧芽休眠的关键基因和分子调控网络报 告 人:肖玉国博士报告人简介:肖玉国,英国邓肯大学遗传学博士,美国唐纳德植物科学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与分子调控网络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New Phytologist、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5篇。玉米与其祖先大刍草相比分蘖明显减少。分蘖由侧芽发育而成。在玉米里,侧芽形成不久后很快进入休眠状态。我们通过对两个玉米分蘖突变体的研究揭示了控制玉米侧芽休眠和分蘖生长的关键基因和分子调控网络。西南大学第六届含弘青年学者论坛资源环境学院分论坛时 间:2019年11月10日(星期日)8:30地 点: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35教201教室/35教202教室主办单位:西南大学承办单位:人事处、资源环境学院报 告 一: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报 告 人:陈文昊博士地 点:35教201教室主讲人简介:陈文昊,男,博士,2007-2011年 南京农业大学 学士,2011-2012年 都柏林大学可持续能源与绿色技术专业硕士,2013-2017 都柏林大学生物系统工程博士;2017-至今就职于都柏林大学/爱尔兰国立生物经济研究中心 。先后参与多项爱尔兰国家级和欧盟重大课题,作为项目参与人参加爱尔兰农业部研究基金项目1项(E-ruminant);国际民航组织可持续航空燃油与减排项目(CORSIA);作为LCA课题组负责人参与项目欧盟信息化与自动化农业项目1项(Smart Integrated Livestock Farming)以及欧盟‘地平线2020’研究项目2项(AgroCycle以及Valumcis)。过去3年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知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包括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研究方向: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估等方法评价与管理不同生物系统工程,农业和食品供应链,以及循环经济系统的综合可持续性(包括环境,社会与经济三方面)。具体研究课题如下:1.不同农业食品供应链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例如产品环境足迹类别规则,企业环境足迹产业规则)和贸易活动对供应链的综合可持续性影响。2. 各产业和生产系统的循环经济模式,例如农业和食品业,航空业,城市固体废物,污水处理 和城市的整体可循环性变化。3. 基于不同原料的生物燃料供应链(例如能源作物,废物,海洋资源)以及生物燃料对运输业的可持续性影响,特别是对航空业的作用。报告介绍:1.LCA概论:基本构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2.LCA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贸易与合规中的作用3. 集合自身研究经验介绍LCA实列报 告 二:光化学法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报 告 人:叶訚博士地 点:35教201教室报告人简介:叶訚,男,博士。2008-2012年在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12-2014年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15-2018年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技术系学习,获博士学位。过去四年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兼唯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研究方向:叶訚博士主要从事光化学法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研究。报告介绍:报告人研究了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法去除:1.对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在光催化法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对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其理化性质对微量有机污染物光催化法去除效率的影响、背景水质对系统效率的影响以及反应机理等做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系统效率的思路;2.提出了利用红光-亚甲基蓝光敏化体系协同降解染料和微量有机污染物,为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源头控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报 告 三: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形成机制与控制的研究报 告 人:程鸿博士地 点:35教201教室报告人简介:程鸿,男,2012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15年,获得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硕士学位;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硕士学位(UCAS-KAUST双学位项目);2019年,获得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三篇,并参编Elservier出版的书籍一部。研究方向: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主要方向为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膜污染控制。报告介绍:膜污染阻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的应用。通过对13个独立运行的AnMBR的膜污染的大数据分析,我们鉴定出膜污染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微生物。并通过Sloan中性群落生态模型(Sloan neutral model)的分析,证明了膜污染形成过程中,中性漂变起主要作用。基于该结论,我们采用CuO和ZnO纳米颗粒来抑制膜污染的产生。通过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的方法,我们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深入地探究了该纳米颗粒抑制生物污垢的机理。该研究揭示了膜污染形成的机制,并提供了一种抑制膜污染的方法。报 告 四:城市形态的环境效应:测度与启示报 告 人:宋伟泽博士地 点:35教201教室报告人简介:宋伟泽,男,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香港理工大学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访问学者,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1.城市形态变化对环境、能源、气候、社会、经济的影响;2.面向公共政策的地理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空间统计模型的应用研究;报告介绍:本报告将介绍城市形态学的相关概念、城市形态测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并详细介绍地理空间视角下环境问题研究的侧重点,特别是城市形态变化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并将分享两个实证研究案例。报 告 五:旱地豆科绿肥提升土壤质量及降低环境代价的潜力与机制报 告 人:姚致远博士地 点:35教202教室报告人简介:姚致远,男,博士。2008-2012年在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2015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2015-2019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学习,获农学博士学位,其中2018-2019年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土壤学专业学习。过去四年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知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篇。研究方向:植物营养与环境报告介绍:主讲人研究主题为在传统种植模式中引入豆科绿肥如何改善土壤质量和降低作物生产的环境代价。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实测数据和模型评估,分析在目前气候条件下不同豆科绿肥对旱地麦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及未来储存潜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命周期评估法明确豆科绿肥降低小麦生产过程碳足迹的效果。通过对多年田间定位试验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分组,比较绿肥和对照处理下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变化,明确绿肥提升土壤有机碳的机制和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再以小麦高产和麦收后非根区土层低硝态氮残留量为标准,确定绿肥的氮肥替代潜力。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构建绿肥优化管理模式情境,结合多种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估法发现,绿肥优化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其氮肥替代潜力降低小麦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上述研究表明,种植豆科绿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并通过促进土壤固碳和替代氮肥降低在不同气候情境下小麦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是面向未来可持续田间管理的优选措施。报 告 六:土壤反硝化方法学与反硝化机制研究报 告 人:秦树平博士地 点:35教202教室报告人简介:秦树平,男,1983年9月生, 博士。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主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9篇(包括中科院分区一区论文12篇:SBB 8篇, EST、Water Research、Geoderma与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各1篇)。获发明专利授权两项。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与中科院院长奖,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河北省与福建省杰青、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金山学者”特聘教授与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土壤反硝化方法学与反硝化机制。具体包括土壤反硝化研究方法创新;硝酸盐、可溶性有机碳与氧气等关键因素对土壤反硝化脱氮总量与产物构成的微生物调控机制;深层土壤硝酸盐淋失阻控机制与技术;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减排机制与技术等。报告介绍:本报告主要涉及本人近五年的具体学术创新与贡献:1. 创新了土壤反硝化研究方法,为土壤反硝化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2.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发现:高氮投入抑制厚包气带农田表层土壤N2O还原酶活性,而有机碳源匮乏深层土壤反硝化脱氮的限制因素,为降低厚包气带农田N2O排放提供了理论依据;3. 发现了深层土壤微生物可直接利用电极电子进行反硝化脱氮,为靶向移除深层土壤NO3-提供潜在的技术途径;4.发现了土壤微生物好氧产N2现象,为土壤氮损失过程提供新的认识。报 告 七:宁夏沿黄城市带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权衡关系和社会-生态驱动机制研究报 告 人:吕荣芳博士地 点:35教202教室报告人简介:吕荣芳,博士,女,2009-2013年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学士,2013-2016年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硕士,2016-2019年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博士,2018-2019年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联合培养博士;作为重要参与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41371176),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一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lzujbky_2017_it91)。在地理学领域知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包括Land Use Policy、Applied Geography、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等。研究方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关系和影响机制报告介绍: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各项产品和服务,是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桥梁,其可持续供给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研究区,对产值生产、碳储存、碳固定、污染截留、防风固沙和娱乐文化六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权衡关系和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探索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然后利用SLEUTH模型和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数据对未来30年间不同城镇扩展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模拟预测,探索不同管理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为研究区不同子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出建议。西南大学第六届含弘青年学者论坛 纺织服装学院分论坛时 间:11月10日(星期日)8:30-12:00地 点:45教101报告厅主办单位:西南大学承办单位:人事处 纺织服装学院报 告 一:一维合成/天然纤维及其应用报告时间:8:50-9:20报 告 人:陈靖禹博士报告人简介:陈靖禹,博士,澳大利亚籍。2007年获得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由诺贝尔奖得主Prof. Alan G. MacDiarmid和吉林省跨世纪科学家张万金教授共同指导)。2007-2011年,在德国亚琛工大德国羊毛研究所和柏林工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至今,在澳大利亚迪肯大学IFM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天然纤维的研究与应用,一维纤维在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CS Nano,J. Mater. Chem. A,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等SCI刊物上发表22篇学术论文。兼任Textile Research Journal、the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ChemElectroChem等期刊审稿人。报 告 二:一维电纺丝纳米纤维及其在传感器、超级电容器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报告时间:9:20-9:50报 告 人:李振宇博士报告人简介:李振宇,博士。2007年获得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同年留校担任讲师,2011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5月在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1月在四川恒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研发总监。主要从事一维纳米纤维在气体(压力)传感器、超级电容器、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吉林省(四川省)科技厅项目、成都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等多项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刊物上发表7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英著作《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 and Unique nanofibers》;2015年获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年入选成都市人才计划青年创新项目。报 告 三:非织造材料的声学性能研究报告时间:9:50-10:20报 告 人:杨涛博士报告人简介:杨涛,博士。2019年获得利贝雷茨技术大学(捷克)纺织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受聘利贝雷茨技术大学纳米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于2017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声学实验室访问学习;于2018年初在法国勒芒大学声学实验室访问学习;于2018年秋在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访问学习。主要从事纤维材料的声学以及热学性能的研究。重点研究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再生纤维等纤维材料的声学和热学性能探究,以及这些纤维材料在吸音以及隔热方面的应用。在Textile Research Journal、Applied Acoustics等SCI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报 告 四:姜黄素喷墨墨水的配制及对纺织品的着色和功能改性报告时间:10:30-11:00报 告 人:周宇阳博士报告人简介:周宇阳,博士。2018年12月获得苏州大学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博士学位(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瑞典University of Bors博士生联合培养)。2019年1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功能性生态纺织品材料和环保可持续纺织品加工技术的研究,领域涉及纺织品生态加工技术,生物基功能性着色剂的应用,纳米技术,分子合成与改性等。参与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竞争项目等6项,主持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 Dyes and Pigments等SCI刊物上发表15篇学术论文,获得授权专利2项。报 告 五:先进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报告时间:11:00-11:30报 告 人:贾浩报告人简介:贾浩,博士。2019年获得东华大学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6-2018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纺织与化学系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2019年3月在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服装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仿生太阳能集热纺织品,先进纺织基柔性电池,新型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重点研究领域为高性能电池电极及隔膜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及其在柔性电器件方面的应用。以第一作者在SCI刊物上发表13篇学术论文,其中6篇1区,4篇2区,累计IF=67.4,论文引用数超200次,h指数=10。报 告 六:功能纤维材料个人研究进展报告时间:11:30-12:00报 告 人:陈凤翔博士报告人简介:陈凤翔,博士。2017年获得湖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卓百博士后,高精尖博士后),合作导师江雷院士。主要从事纤维材料功能表界面研究,包括功能蚕丝纤维及制品、彩色碳纤维、高抗紫外芳纶纤维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1项,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多项项目。在ACS Nano,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hemical Communication,Applied Surface Science,Textile Research Journa等SCI刊物上发表29篇学术论文。西南大学第六届含弘青年学者论坛生物学研究中心分论坛报告时间:11月10日(星期日)9:00-12:00;15:00-18:00报告地点:蚕学宫报告厅承办单位: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报告一:多响应性金属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报告人:韩斐博士报告介绍:多响应性金属纳米颗粒材料在纳米光学,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具有温度响应性的高分子材料与金属纳米颗粒相结合,制备出具有温度响应性的等离子体纳米凝胶或纳米核-卫星结构,研究其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可逆光学性质,并利用‘光镊’研究其单个核-卫星结构的光学性质。除此之外,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引起的局域电磁场增强效益在纳米光电学和单分子光电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报告中还对量子点和配位聚合物在防伪领域和光电探测领域的应用进行广泛的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动态信息存储的不可复制的防伪标签。报告人简介:韩斐,男,2010年6月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2013年6月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同年10月国家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博士,师从Justin Gooding教授;2017年7月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回国跟随福州大学青年千人郑远辉教授进行博士后工作研究至今。报告二:共生菌群调节树突细胞视黄酸信号参与免疫反应报告人:张宗德 博士报告介绍:动物出生后免疫系统功能性成熟依赖于共生菌群。我们研究发现肠道特定真菌定殖刺激RALDH+CD103+CD11b+亚群树突状细胞从肠道黏膜固有层向淋巴结迁移,诱导CD4+T细胞分化,产生肠道黏膜固有层趋向性CD4+T细胞,同时诱导淋巴结高内皮静脉结构变化。淋巴结高内皮静脉表达多种粘附分子,地址素分子及趋化因子CCL21,是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的必经通道,其结构的完整性对于免疫反应至关重要。菌群失衡损害免疫平衡构成多种疾病的基础。“卫生假说”被用来解释日益升高的过敏性疾病(食物过敏,哮喘等)。其核心理论为:伴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转变导致共生菌群变动引起免疫失衡。我们发现长期摄入抗生素诱导小鼠菌群失衡,导致分泌视黄酸RALDH+CD103+CD11b+亚群树突状细胞在淋巴结比率升高,产生食物抗原特异性IgE和IgG,出现食物过敏反应。报告人简介:张宗德,男,201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得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5年,进入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至2016年在芝加哥大学病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南京大学模式动物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共生菌群与免疫系统发育。报告三:白血病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的开发与精准医疗的实施报告人:张贝贝博士报告介绍:白血病是一种由造血干/祖细胞病变导致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由于其异质性强、患者生存率低且易产生耐药性等原因,临床上急需开展新的治疗策略并相应开发新的治疗药物。高通量筛选是新药研发及癌症精准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前期基于各类细胞培养模型及斑马鱼等小动物建立起多种抗白血病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并筛选获得若干新型抗白血病抑制剂。同时,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深入探究了药物的作用机制,为药物后期的临床应用及白血病患者的精准医疗奠定了初步基础。报告人简介:张贝贝,男,日本国立三重大学博士,挪威奥斯陆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合作导师,欧洲癌症研究协会青年研究员,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目前主要从事药物高通量筛选、癌症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首次构建了人源癌症干细胞特异性药物高通量活体筛选模型,获授权日本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目前已在《Biomaterial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7篇, H指数13,他引次数 > 400,取得一系列具有一定国际前沿创新特色的研究成果。报告四:医学技术在心血管临床与转化医学中的应用报告人:吕盛杰博士报告介绍:在急性心梗中,经皮冠脉介入疗法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在临床中,植入血管支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为了进一步降低失败事件,支架技术以及植入技术依然是心血管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报告将简单介绍几种医学实验技术在体外评估支架系统及其临床问题中的应用, 进而探讨如何促进临床转化的研究。报告人简介:吕盛杰,男,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专业,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目前,作为research fellow, 在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研究所(NHRIS/NHCS)工作, 同时被聘为Duke-NUS医学院联合讲师,研究兴趣包括新型可降解心血管支架、药物球囊的评估与临床应用,以及纳米药物在急性心梗中的基础研究。作为PI,正在主持3个国家、区域级基金项目(约60万新币),另外参与了其他3个国家级基金项目。报告五: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联性研究报告人:马晨博士报告介绍:微生态对于宿主营养、免疫及疾病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对于人体来说,主要的微生态集中在皮肤菌群、口腔菌群、生殖道菌群、肠道菌群。而肠道菌群则起到关键的中枢作用,影响着其他部位菌群的结构与活力。肠道菌群是人体消化道内复杂菌群的统称,如何将复杂的菌群与宿主的营养免疫以及疾病发生进行关联性研究,是建立在传统的微生物学、医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集合的基础之上。以无菌动物为模型,结合临床样本的收集与分析,在复杂微生物群落的动态结构、菌群代谢调控等方面与宿主免疫系统持续互作,为解析菌群与疾病发生的关联乃至开发新型的微生态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证明与解决方案。报告人简介:马晨,女,2016年博士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联性研究以及益生菌在菌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围绕生物信息学,无菌动物免疫与菌群干预等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毕业后至今在益生菌研发企业研发中心进行益生菌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在《Microbiome》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报告六:二萜合成酶功能基因挖掘及生化功能研究报告人:贾美荣博士报告介绍:萜类化合物是自然界种类最繁多的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生物活性。报告人主要研究二萜合成途径相关酶,通过基因组比对,转录组分析,生物功能鉴定等发现了新的二萜合成功能酶,并运用现代化的“合成生物学”策略,在微生物等异源系统内实现了萜类等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报告人通过在大肠杆菌内异源共表达不同的二类酶和底物广泛识别的一类酶,首次实现了二萜化合物组合生物化学合成并成功发现了四十余个新骨架的二萜化合物。报告人通过引入定点突变改变一类酶的催化功能,首次实现了一类酶产物的立体构型翻转,并科学阐述了酶催化改变的分子机制。报告人简介:贾美荣,女,山东大学2005届药学院本科生,2009年推免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学习抗肿瘤药物 的相关研究。2012年至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 攻读生物化学全奖博士,主要研究二萜一类合成酶的催化功能机制和应用。2016年博士毕业后,在同一实验室继续博士后研究两年,目前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继续博士后的研究,主要学习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的基因挖掘和生化研究。目前总计发表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11篇。累计影响因子96。报告七:肿瘤微环境响应性探针用于蛋白酶成像的与药物机理的研究报告人:穆婧博士报告介绍:荧光成像因其高灵敏度、毒性低等独特的优势已经广泛用来实现蛋白质可视化、活体定位以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能够实时监测蛋白水解活性和功能,特别是在病理状态的新型高灵敏型探针的设计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本人及其课题组人员合作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简单、灵敏及信号放大等方面的优势,设计了一系列新型探针,实现细胞特定部位或亚细胞器上的furin蛋白酶活性的实时成像。另一方面,将分子探针和纳米材料结合,建立基于白蛋白纳米颗粒上负载的抗癌药物的药物机理研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荧光成像及药物疗效的实时评估。报告人简介:穆婧,女, 2012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2017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博士导师为邢本刚教授。现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际知名分子影像学和纳米医学专家、Theranostics 杂志(IF =8.063)创刊主编陈小元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从事领域为分子探针设计、纳米材料在影像学、生物医学的应用等。2014年至今在Chem. Soc. Rev.,Coord. Chem. Rev., Angew. Chem. Int. Ed., Bioconjugate Chem.等国际高水平权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9 余篇,发表英文专著《Biocatalysis and Nanotechnology》第 13 章节,成功申请国际专利一项。报告八:三维细胞牵拉力的测量及启示报告人:韩玉龙博士报告介绍:细胞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组织中,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是具有高度非线性弹性响应的生物聚合物三维网络。我们介绍了一种利用这种非线性特性来测量细胞在三维系统中牵拉力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我们证明了细胞的收缩会产生较大的应力,从而在胶原蛋白、纤维蛋白和基质胶的三维网络中产生长程的的刚度梯度。报告人简介:韩玉龙,男,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微环境工程。随后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与其微环境的力学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ysics、PNA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上,引用800余次(google scholar)。曾在Cancer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和 Journal of Postdoctoral Research 杂志担任助理编辑。报告九:靶点金属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报告人:杨浩博士报告介绍:SAM 自由基蛋白酶催化的反应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的研究显示,这种酶在催化的过程中先形成有机金属键(铁-碳)中间体再释放5’-脱氧腺苷自由基氧化剂来实现各种各样的催化反应,包括氢原子提取、碳-碳/氮/硫键合成、重排反应和碳手性转变。我们发现的SAM自由基蛋白酶机理与维生素B12有着共同进化起源,所以它在根本上转变了人们对这种酶促功能的理解。固氮酶在常温常压下催化分解氮气形成的氨气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化肥前体,从而为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增长提供了食物来源。我们运用无机小分子模拟了该蛋白酶催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关键中间体,对其光谱学结构研究帮助我们对固氮酶催化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及为设计金属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的研究发现,非典型H2金属小分子在可见光下能够可逆性地形成金属氢化物,为氢能源储存提供了创新性途径。报告人简介:杨浩,男,2010年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2015年获得美国迈阿密大学博士学位,现在在美国西北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靶点金属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SAM自由电子基蛋白酶的催化机理及其在碳-碳键交叉耦合反应的应用,固氮酶仿生催化剂,以及非典型性H2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光催化反应在清洁能源的应用。研究领域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无机生化等基础与前沿的交叉学科。在包括J. Am. Chem. Soc., Inorg. Chem., Biochemistry 等期刊发表论文14篇,总引用近200次。具体研究包括:医学金属蛋白酶NDM-1和MMPs催化机制的研究、结构解析以及药物研发; SAM 自由基蛋白酶催化机理及应用。报告十:从疾病起源说角度研究母婴代谢类健康的预防及治疗报告人:朱晔一博士报告介绍:Dr. Zhu的科研核心在于研究代谢类疾病的生命早期起源:1)研究孕期糖尿病及其发展为产后二型糖尿病的机理 (Zhu et al. Diabetes 2016, AJCN 2018, Front Endocrinol 2018, Obesity 2019, PLoS Medicine 2019; Diabetes Care 2019);2)研究孕期不良暴露物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起因及生命周期中健康的影响(Zhu et al. AJCN 2016, AJCN 2017, IJE 2017, IJE 2019)。目前,通过美国NIDDK的科研资金资助,Dr. Zhu通过使用代谢组学、流行病学及生物信息学的交叉结合,进一步拓展第二板块核心内容,以指导基于疾病或药物治疗的概率来进行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另外,基于特殊、多样、深度的电子医疗数据,Dr. Zhu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来预测孕期糖尿病人中最后需要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报告人简介:朱晔一,女,现任美国最大的综合性医疗集团Kaiser Permanente科研所的研究科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Adjunct助理教授。于2015、2016年连续两次获得NIH Fellows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奖项。曾任美国流行病学会青年学者主席,美国营养学会Publications Management Committee,现任BMC Pediatrics and BMC Pregnancy & Childbirth Associate Editor。主要科研方向集中在疾病胎源说,及疾病分险预估的模型建立及干预的研究,并致力于基于千万级医疗大数据进行精准医疗的研究。具有大型出生及人群队列的丰富科研经历,现于NIH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Child Health Outcomes (ECHO)项目,进行全美范围的出生队列的数据采集以及分析应用;并于由美国11家综合性医疗集团联合成立的PORTAL network(涉及1100余万病人)参与糖尿病与肥胖的研究。目前已发表50余篇SCI论文及著作,以一作、通讯作者发表于Diabetes Care, PLoS Medic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Diabetes, and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等。西南大学第六届含弘青年学者论坛地理科学学院分论坛学术研讨会系列报告时 间:11月10日主 办: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承 办:西南大学人事处 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地理学学会报 告 一:中国真的科技崛起了吗?高科技贸易下的全球地缘科技格局报告时间:9:30-10:15地 点:24教0301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段德忠博士报告人简介:段德忠,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研究员。2011年、2014年和2018年分别于江苏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16.09-2017.09,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地理与科技创新政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社科基金、上海市软科学重点课题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等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央高校自主科研经费课题2项。在《地理学报》、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Growth and Change、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等国内外地理学权威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编写副组长编写的《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获得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连续9篇转载。曾获得第十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长三角一体化”博士后论坛优秀论文、第六届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国际论坛优秀青年论文奖和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优秀青年论文奖等多项奖励。主要研究领域:地缘科技、创新地理报 告 二:农户生计视角下的农业转型研究:从温带草原到热带雨林报告时间:10:15-11:00地 点:24教0301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张乐博士报告人简介:张乐,京都大学地域研究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长期从事乡村地理学领域的科研工作,研究聚焦于农户生计转型、农业系统革新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方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及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技部、日本环境省以及日本学术振兴会等机构的科研项目十余项。研究发现主要包括:借助西双版纳香蕉种植扩张的案例,阐明了农户生计资本对农业系统革新的影响;提出并详细解释了西双版纳橡胶种植扩张已经几近结束的论断;证实了农民的生计策略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相关的研究结果在Agricultural Systems、Land Use Polic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主要研究领域:农户生计转型、农业系统革新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报 告 三:面向城市研究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时间:11:00-11:45地 点:24教0301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张永平博士报告人简介:张永平,男,1987年出生,江西上饶人。2006-2015年间,先后获得武汉大学学士学位(地理信息科学)、北京大学硕士学位(城市与区域规划)、荷兰拉德堡德大学(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硕士学位(环境社会政治学)、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硕士学位(空间规划与环境政策)。预计2019年11月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欧盟委员会全额奖学金、两年度国家奖学金等。主要从事智慧城市、城市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和城乡规划与治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在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Applied Energy, Applied Geography等国际知名SSCI/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篇(含7篇一作,3篇通讯作者;7篇SSCI;平均影响因子4.45),在《城市规划》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D等十余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领域:智慧城市、城市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和城乡规划与治理等报 告 四:颗粒物的毒性、健康效应和风险评价报告时间:14:00-14:45地 点:24教0301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岳扬博士后报告人简介:岳扬,男,1984年10月出生,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博士,现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大气污染,颗粒物毒性,生物气溶胶和污染物扩散分析的工作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Nanotoxic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6篇,2015年获得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Luce Grivat prize),同时还获得2015年度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颁发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7年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的论文在2017年的欧洲环境化学与毒理学年会(SETAC2017 Europe 27th, Brussels)上获得年度最佳论文奖。主要研究领域:大气污染,颗粒物毒性,生物气溶胶和污染物扩散分析报 告 五:MODIS地表温度产品验证、分析与后处理报告时间:14:45-15:30地 点:24教0301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段四波博士个人简介:段四波,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表温度遥感反演与验证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课题等项目。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农业遥感机理与方法”。发表SCI论文43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22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入选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遥感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助计划”主要研究领域:地表温度遥感反演与验证研究报 告 六: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开发研究报告时间:15:30-16:15地 点:24教0301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窦杰博士报告人简介:窦杰,东京大学博士,东京大学空间情报中心博士后,日本国家国立研究開発法人土木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研究员。从事人工智能和遥感与GIS在降雨-地震-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相关的预防预警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PI)主持并领导了4项科研项目,主要是受日本国土交通(MLIT)部和日本文部省的资助,还担任土木研究所火山小组的PI雷达研究的工作(由日本宇航天局签署的雷达影像在防灾中的应用)。迄今已发国际刊物,书章和会议50余篇,其中SCI-30篇,第一作者及通讯共15篇,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Landslides》《Journal of Hydrology》,《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Remote Sensing》《Scientific Reports》和《Natural hazards》等多个国际学术刊物上,Google scholar引用500余次,受邀为20多个国际SCI期刊审稿,担任四个国际期刊编委,此外,在日本地球惑星科学会议和世界滑坡论坛上被作为邀请嘉宾作报告。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和遥感报 告 七:气候变化下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城市防涝研究报告时间:16:15-17:00地 点:24教0301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胡茂川博士报告人简介:胡茂川,男,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特任助理教授。胡茂川博士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南京大学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于2016年3月获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为日本土木学会,水文水资源学会会员与干事,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国际期刊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编委,多个top期刊审稿人。胡茂川博士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区域水资源环境响应,海绵城市及大数据在洪涝灾害上的应用。先后参与了多个日本重点研发课题,负责重点研发课题中专项子课题1项,主持2个青年学者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多篇,近2年内发表一作SCI 6篇。被多个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作报告,曾获亚太水文会议最佳报告奖。主要研究领域:气候变化与区域水资源环境响应、海绵城市及大数据报 告 八: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关闭:来自漠河盆地的证据报告时间:17:00-17:45地 点:24教0301学术报告厅报 告 人:郭知鑫博士后报告人简介:郭知鑫,男,1989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2013年7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获得地球化学学士学位,2018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2018年5月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沉积盆地分析和板块构造方面的研究。研究生和博士后期间主要对中国东北及邻区的二连盆地、漠河盆地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重建了二连盆地、漠河盆地晚中生代地层构造演化历史,并初步提出中国东北及邻区晚中生代演化与区域大地构造事件的关系。目前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主要研究领域:沉积盆地分析和板块构造西南大学第六届含弘青年学者论坛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分论坛时 间:2019年11月10日上午8:30地 点: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0114报告厅主办单位:西南大学承办单位:人事处、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报 告 一: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信息中心网络的发展及其标准化报 告 人:余恪平博士报告人简介:余恪平, 2016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取得国际信息与通信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信息中心网络)、物联网、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及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参与科研著作2部,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8余篇,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9余篇,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主题演讲7次。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人,先后主持并参与了8项日本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担任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 下一代互联网网络技术标委会工作组骨干成员,提交ITU-T标准化文稿11余次,制定国际标准2项。担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IEEE Open Journal of Vehicular Technology编辑。担任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主席2次。2016 年入选日本“外国人高级人才”资质。报告介绍:随着互联网承载内容的飞速发展,用户访问网络的主要行为之一己经演变成对海量内容的获取, 这一行为模式与基于端到端通信的TCP/IP网络架构逐渐产生了矛盾,例如,对热点视频的访问可能 会造成部分网络反复传送相同的内容,既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服务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术界提出未来网络应该从当前以“位置”为中心的体系架构,演进到以“信息”为中心的架构,即网络的基本行为模式应该是请求和获取信息,而非实现端到端可达,这类网络体系架构统称为信息中心网络。本报告针对信息中心网路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包括研究动机、网络结构、信息中心网络优点等。其次,针对信息中心网络在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标准化进程,本报告将会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报 告 二:基于稳定性的无人机视频目标跟踪报 告 人:王勇博士后报告人简介:王勇博士201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14年至16年在深圳海思半导体从事无人机研究,16年至今在加拿大渥太华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视频目标跟踪,检测和识别。报告介绍:本次报告,介绍的是一种无人机实时的视频目标跟踪算法。我们用梯度直方图特征和颜色特征来描述目标。在相关滤波的跟踪框架下,采用了前向跟踪和后向跟踪的策略。通过比较前后向跟踪响应图的相关信息,可以对各种特征的跟踪位置进行有效的融合,最终实现比较鲁棒和准确的跟踪。我们的方案在5个无人机视频跟踪数据库上做了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报 告 三:基于上下文建模的小目标检测方法研究报 告 人:冷佳旭博士报告人简介:冷佳旭,博士,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相关的研究工作。硕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主要研究内容为基于稀疏表示的目标跟踪,硕士期间申请专利3项,均已授权。后任职于海信集团数字多媒体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职期间主要负责了双目立体视觉平台的搭建项目和基于双目的辅助驾驶项目,在职期间申请8项专利,已授权1项。目前,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具体内容包括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的舰船检测与识别、机场跑路面异物检测和X光机危险物品检测等。主研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科技厅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共计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2区论文4篇,CCF B类国际会议论文4篇,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多篇CCF会议论文。担任Pattern Recognition,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顶级期刊审稿人。 报告介绍: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目标检测性能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现有的目标检测方法仍然难以精确地检测出场景中的小目标。其原因在于现有的方法只是考虑目标自身的特征,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其周围和全局的上下文信息。此报告首先阐述研究小目标检测的意义,然后对现有的目标检测算法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最后重点介绍我们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小目标检测方面的工作,包括利用特征融合、上下学习和上下文推理和锚框自适应的方法来提升小目标的检测。报 告 四:基于三通道卷积神经网络的动作识别报 告 人:王亮亮报告人简介:王亮亮2017年7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1月至今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媒体交互计算实验室Research Fellow,研究方向为机器视觉。报告介绍: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框架近年来被大量应用到机器视觉领域。在现有深度学习框架中,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因其基于对每层神经元卷积和池化操作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图像及视频的特征提取及分类问题,其在动作识别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在传统二通道卷积神经网络(Two-stream CNNs)的基础上,本报告介绍一种包含空间、局部时域和全局时域三个通道的卷积神经网络 (Three-stream CNNs)算法,对人体动作进行深度特征提取。其中全局时域通道输入信息为动作累计差分,表征动作在一定时间内的全局特征。同时介绍一种符合软分配策略的特征表征算子,对深度动作特征进行更为高效的表征。利用深度数据增强和支持向量机,在流行的动作数据库中给出验证实验,以证明方法的有效性。报 告 五:全增强双向多残差回归神经网络报 告 人:王烨硕士报告人简介:王烨,从2014年开始就读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ECE(电气工程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重庆邮电大学获得硕士与学士学位。曾在美国三星研究所(Samsung Research America),美国T-Mobile,重庆誉存科技公司实习工作。报告介绍: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已经证明了其在处理时序数据的有效性。然而传统的RNN一直饱受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的困扰,直到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的出现。但是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长序列依赖一直受限于有限的记忆网络(cell memory)。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网络:Attention-augmentation Bidirectional Multi-resi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ABMRNN):这个网络可以解决传统LSTM的缺点。我们提出的这个网络在引用了注意力机制后,同时还结合了过去序列和未来序列的双重特征,使得我们的网络不止依赖于当时时态(current time step)和之前的一个时态(One previous past time step),还能同时回顾过去所有的时态找到最相关的信息。我们将模型应用在一些公共数据集里,实验结果证明了我们模型的优越性,在和传统统计模型与一些其他RNN的变体比较中,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报 告 六:Skyline图:Skyline查询的有效空间划分报 告 人:刘金飞博士后报告人简介:刘金飞是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的联合博士后。他已经发表20多篇论文,其中七篇一作数据库CCF-A类论文,他是所有CCF数据库领域A类顶级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报告介绍:Skyline查询在很多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在本报告里,我讲报告一个skyline图结构。像Voronoi图对于knn查询一样,skyline图可以加快skyline的查询。报 告 七:面向基于挑战的协同入侵检测网络的被动消息指纹攻击报 告 人:李文娟博士报告人简介:李文娟在中国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获得了学费奖学金和杰出学术表现奖。她现在是丹麦科技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她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网络管理和安全,入侵检测,信任管理,Web技术,区块链和电子商务安全。报告介绍:为了增强单个入侵检测系统 (IDS) 的性能,协同式入侵检测网络 (CIDN)被广泛应用。在这样的分布式网络中,诸如共谋攻击之类的内部攻击是主要威胁。本报告设计了一种共谋攻击,称为被动消息指纹攻击(PMFA),它可以通过收集消息并以被动方式识别正常请求来破坏质询机制。报 告 八:大数据建模的范畴理论报 告 人:赵珩博士报告人简介:赵珩,男。1988年12月出生。2019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法国上阿尔萨斯大学计算机专业,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本人的博士补助来源为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CSC)。本人主要从事运用范畴论进行大数据建模与大数据交换的研究。博士三年期间,本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各类论文多篇。内容介绍:大数据需要一些新的处理模型,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大规模数据。因此,数据模型是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主线,是也大型数据库的核心和基础。我的报告关注于一些大量的数据上,这些数据直接影响程序的性能(例如查询特定的信息)。因此,它们需要特定的体系结构来改进它们。我的报告将介绍一些用于大数据处理的模型。编辑:李梓贤 李宗君 蒋明仪 杨丹妮 汪雨荷 颜宏艺内容来源:学校官网青春缙云网络文化工作室投稿邮箱:media@swu.e.cn

精而又精

中疾控发布北京新发地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

(抗击新冠肺炎)中疾控发布北京新发地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中新社北京6月19日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日发布消息称,该中心18日晚通过“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正式发布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消息指出,中疾控发布的三条数据来自北京市确诊病例基因组序列数据(NMDC60013902-01、NMDC60013903-02)以及环境样本基因组序列数据(NMDC60013903-03)。中疾控同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及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提交了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向国际社会共享。中疾控此前发布消息称,新发地病例的病毒分离培养成功,对于此次北京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株的序列特点、复制特性、疫苗评价和药物筛选均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的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的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共同建设。数据显示,截至5月初,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已为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840万次的数据浏览和检索,访问量前十的境外(海外)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印度和新加坡。6月11日,北京市新发地批发市场发生聚集性疫情。截至6月18日24时,北京市自6月11日以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83例,尚在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例。(完)【来源:中国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不顺天子

寻找中国半导体

谢希德和张忠谋离开麻省理工校园,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却怀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谢希德转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后,苦读2年便成功取得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令她兴奋不已,可是朝鲜战争已经爆发,美方对于科技人才的东归多有阻挠。直到著名学者李约瑟出面担保,谢希德,这位后来的“中国半导体之母”才辗转多地,回到祖国。相比之下,张忠谋的求学之路反倒没有那么顺利。张忠谋出生浙江宁波,在麻省理工完成硕士学业后申请本校博士竟然被拒。年轻的他将之视为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站在没有自己名字的榜单前,多年积累的自尊心、自信心倏忽消灭,十几年读书生涯戛然中断,不知下一步何去何从,何以面对父母,何以面对新婚不久的妻子。一人满怀期待,一人沉沦迷茫。从同一个校园出发的两个人,最终都把一生献给了半导体事业,把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拼接一处,就是整个中国半导体的故事。01落榜麻省理工一直是张忠谋的心里阴影,不堪回首,不过多年后,他的看法竟然突然有了180度大转弯,将那次落榜视作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求学遭拒的张忠谋被逼无奈地找着工作,陆续到手的offer中,福特汽车的工作邀请最令他心仪。彼时的福特如日中天,列席全球前十大企业。张忠谋作为麻省理工机械专业的硕士,去福特,方是才尽其用。奈何不作死就不会死,由于手中另一个offer给的月薪比福特高1美元,年轻的张忠谋竟然希望福特给自己涨薪,在吃了一个官僚式的闭门羹后,他去了那家月薪高1美元的企业——希凡尼亚(Sylvnia)。这家以生产电灯泡、电视机、收音机、真空管为业的公司,当时正在研究一项新的产品——以半导体为材料的晶体管。张忠谋学的是机械专业,论及和公司主业的契合程度,远不如物理专业,因此同一时期也在希凡尼亚的另两位中国年轻人才是热门——哈佛大学物理博士黄敞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博士林兰英。不过,后二人选择了谢希德一样的道路,先后辞别高薪,辗转回国。那艘著名的威尔逊游轮,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严密搜查,甚至连学科教材和学生笔记都被扣下。林兰英,这位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用药盒,偷偷带回了自己提炼的锗单晶和硅单晶,作为给新中国的献礼。在此之前,黄昆已经先从英国登船。曾经,在西南联大他是和杨振宁齐名的物理系“三剑客”;现在,和量子力学鼻祖、后来诺奖得主马克斯·玻恩(Max Born)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已经令他在世界物理界声名鹊起。当张忠谋还在为由机械专业转入半导体职业而挑灯苦读。太平洋彼岸,在新中国聚首的黄昆、谢希德、林兰英、黄敞、王守武们,已经组建了一支年轻有为、群星闪耀的顶配阵容。不妨用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为里程碑,中国半导体起步之处,只落后美国3-5年。02根据导电性,物质分为导体(比如铁)和绝缘体(比如木头),所谓半导体,顾名思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其导电性受到导带中电子数量的控制。科学界很早就认识到半导体的存在,只是一直不知道怎么利用它。直到1948年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以半导体材料发明晶体管,其小、轻、短、省的优点,完美替代电子产业的上一代技术(真空管),至此一场持续至今的产业革命正式起步。肖克利登高一呼,无数青年才俊慕名而来,加入他的商业化公司。但是除了商业理念不合,肖克利家长式的作风令人作呕。比如,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摩尔定律的提出者)回忆,实验室发生小事故,员工们要通过测谎仪来分辨谁撒谎,谁有错。终于,以诺伊斯为首的8人组团出走,创办仙童公司(Fairchild),史称:仙童八叛将(The Traitorous Eight)。仙童八叛将(The Traitorous Eight)尽管仙童历经短暂的高光,众人便再次四散,但是无论从事产业、研究还是投资,都颇有建树,以至于几乎一半以上的硅谷公司,都有仙童的直接基因,这才有了“先有仙童,后有硅谷”之说。其中,诺伊斯(Robert Noyce)和摩尔新创立的公司,取名英特尔(Intel),在集成电路行业独领风骚,几乎历经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科技争霸,化成一座高峰矗立至今。1956年,新中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总理的关心下,教育部集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300人,由黄昆和谢希德牵头,在北京大学开设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这300人中包括后来的中芯国际董事长王阳元、华晶集团总工程师许居衍、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如沐春风里,中国半导体事业扬帆起航。期间,中国独立提炼的锗晶体、自主研制的集成电路相继问世,各项里程碑只和美国差距5-7年,和日本几乎同步,领先韩国整整十年。除了北大顶配的半导体班,黄昆和谢希德编写的《半导体物理学》问世,北黄昆南希德,坐镇复旦大学的谢希德,推动固体能谱研究,组队伍,进设备,筹实验。中国半导体从人才培养,到产业探索,稳步推进。可惜,正在“仙童播种,硅谷花开”的同一时间,运动席卷中国。谢希德连同剑桥博士的丈夫很快被安上“特务”罪名。 这位“反动学术权威”的新工作是在复旦大学物理楼后面的荒草地上拔草,不许停也不许抬头。烈日暴晒下,她头顶那间复旦低温实验室被改造成关押科学家的牛棚,液氦设备作为废物送给了工厂。戴了多顶“帽子”的她,不准接触研究,不准出席外单位的学术会议,不准订阅刊物。离科学最近的距离,是被安排到校办工厂磨硅片。那“空有射日手,不许挽大弓”的十年,恰恰是西方世界半导体行业腾空而起的十年。03早期晶体管的半导体材料是锗,但科学界已经认识到硅是更好的材料,只是受限于技术,炼不出成本合适且足够纯度的硅。位于美国西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盛产牛仔,民风粗犷,在美国主流人群看来,就是乡巴佬。当偏居一隅默默无闻的德州仪器(TI)宣布提取出可以用于工业生产的硅,着实令人吃了一惊。张忠谋也是因为德州仪器的硅材料革命而认识这家公司,在希凡尼亚完成自己由机械系学生到半导体专家的转型后,张忠谋跳槽到德州仪器。幸运的是,硅材料的革新仅仅是德州仪器的开始,张忠谋亲眼见证了另一项开天辟地的发明。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身高2米,体型瘦削却有着一个大头颅,30多岁年纪却异常显老,但是那冲破天际的发际线霸道宣扬着一名卓绝工程师的实力。和张忠谋年龄相仿,又同时加入公司,两人很快成为每天一起喝咖啡的好朋友。基尔比将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组成一个线路放在同一粒硅晶片上,取名“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基尔比不仅凭此发明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一举革新行业。半导体行业正是热火朝天,德州仪器手里有了利刃,从此披荆斩棘,一跃冲天。而张忠谋一干就是30年,期间南征北战,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作为德州仪器的第三把交椅,正值壮年的张忠谋已经是全球电子行业的华人第一人。但是,那依旧还不是他个人成就的巅峰,往后还有更大的辉煌等着他。第一块IC很长一段时间,德州仪器从一无所有到割据称雄的励志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以小博大”,“后来居上”,这类看似凿凿的商业规律,既是激励后人前赴后继的商业鸡汤,又是造成行业累累白骨的死亡诅咒。04电子产业的未来辽阔到没有边际,大国间的军备竞赛立即打响。在集成电路发明之后仅仅几年,日本和中国先后拍马赶到。其中,日本以通产省为领导,以富士通、日立、三菱、NEC、东芝5大企业为核心,联合各大研究院、研究所,推出超大规模集成电力计划(VLSI)。三年后,携自行研制的64K随机存储器,杀进Intel的主战场。竞争手段简单粗暴又实际高效:永远比Intel便宜10%。凭借禀赋优势和价格血战,日本人迅速在美国发明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值超越美国。打得行业鼻祖Intel宣布退出存储器市场,玩不起,不玩了。尽管事后来看,Intel凭借断舍离,聚焦微处理器市场反而走向了更大的成功。但是彼时彼刻,行业明星亏损1.8亿美元,解雇8000名员工的消息让美利坚举国震惊再举国焦虑。美国分别从立法、产业政策、直接干预、贸易战等多个角度,组织了针对日本的狙击。除了克林顿力推的“信息高速公路”,美国政府还发起成立半导体制造技术联合体(SEMATECH),由仙童+Intel创始人、商业和科技领袖诺伊斯挂帅。经费上联邦政府出一半,企业出一半,研究成果共享。当然更著名的是对日贸易谈判,以100%的关税及各项条件相胁。最终日本承诺自行对半导体产品管制,减少产量,提高价格。日本商业领袖、索尼创始人盛田绍夫,连同日本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写了一本《日本可以说不》,骄傲神情跃然纸上。可是,随后日本就滑入“失落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尽管电子产品依旧荣光,但是走下神坛的趋势已经注定。不得不说,韩国人来得刚刚好。三星李秉哲去渴望牵制日本的美国引进技术,来军心动荡的日本高薪挖人,其中东芝半导体事业部部长川西刚的加盟尤为关键。90年代正是计算机产业井喷发展的时候,日本的限产限价,为韩国发展半导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星不光趁势利便,还给行业带来更大的腥风血雨。半导体是典型的强周期行业,价格上涨,大伙砸钱投产加班加点;价格下跌,又裁人关厂贱卖保命。可是三星却清新脱俗,每每价格下降,行业日子难过,三星偏偏进一步扩大生产,继续打压价格,逼死竞争对手,形成垄断。这套由Intel发明的“逆周期投资法”被韩国人玩出了风格,玩出了水平。不过三星之所以敢于摆出一副赌徒模样,拉着整个行业跳悬崖,是因为背后韩国政府的支持。在韩国,半导体行业被称为“工业粮食”、“孝子产业”;政府以行政方式指示各大财团给企业放贷。之后连续20年,几乎连年巨亏,但又屡败屡战,学生终于打败了老师。随着日本尔必达的倒闭,如今DRAM存储器市场,三星绝对领导,身后跟着海力士(韩国现代集团分拆)、美国美光,除此之外,在世界范围内拿着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找不到竞争对手。通过日胜美、美惩日、韩国逼死所有人的江湖历史,不难总结出半导体产业的精髓:坚定国家意志、引进先进技术、抓住领军人才、穿越长期亏损。可惜,深陷运动的中国没有条件知道,重回世界的中国走过足够的弯路才能了解。如今的中国既有清晰的认知,也有积累的实力,但是行业的命题已经不同以往,由于半导体行业的奇葩特性,面前这道积年累月长成的天堑,恐怕要狠狠考验一番中国。05纵观六七十年代取得的成绩,言必称“两弹一星”。这项在国际封锁+国内混乱背景下诞生的成就,衍生出一个当代中国的疑问范式:中国人连“两弹一星”都能造得出,为什么造不出芯片?为什么造不出汽车?为什么造不出中国女孩爱用的美妆品?……钱学森的话发人深省:20世纪60年代,我们全力投入“两弹一星”,得到很多;70年代我们没有搞半导体,为此失去很多。在我们总结的半导体行业四项精髓之中,最容易模仿的是“引进先进技术”。70年代,中美和中日先后实现邦交正常化。俗话说趁热打铁,7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引进7条生产线,不过设备有了,技术、软件能力没有跟上,因此效果不佳。70年代末,美国产业升级,中国引进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组成24条生产线,但是同样因为技术、软件能力跟不上,没有达成预期,成了夹生饭。为什么一模一样的错误可以重复犯?六七十年代举国封锁,涉及引进西方技术的事项往往事出有因,但是尽管如此,每当运动来潮,还是要被扣上“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的帽子,批判打倒一番。时代风雨摇曳,又谈何思考总结?两弹一星和半导体产业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事业,前者是尖端科技的局部突破,靠的是不计成本的运动式投入,而后者是成本收益匹配的规模经济,靠的是整个社会产业链的成熟和效率。“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世界半导体行业日新月异,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是中国报纸却沉迷在这样的宣传典型:某某弄堂里街道老奶奶靠拉扩散炉做出了半导体。当我们关上大门时,中国半导体只落后世界5年;当中国再次回到世界,已经落后20-30年。1977年,王守武说: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ー。痛心疾首的邓公问他:你们一定要把大规模集成电路搞上去,一年,行吗?怎么把中国半导体产业搞上去?让谢希德们重回讲台和实验室,立刻拾起中断十年的人才培养,肯定是题中之义,算而今正是77、78级半导体学生撑起了当下行业的半边天。但是在人才培养之外的探索,时代主题恰恰是弯路的起点。改革开放之初,举国上下认为只要引入竞争,开放市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整个国家的治理思路是减少直接投入,鼓励大家去经济规律中自己找出路。政企分离后,财政拨款没了,但是有银行贷款。鉴于中西方差距显著,也为了短期见效,全国半导体工厂,纷纷放下自主研发,引进国外生产线。同样的命运也发生在中国大飞机上。不过,简单的放任自由并不是良药。半导体制程一日千里,各自为政的引进,缺乏专业性和谈判筹码。既拿不到最新的工艺,又做不到消化吸收。“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口号没有做到,却形成了“引进、消化、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很快,连年亏损加上银行利息,企业陷入困境。认识到错误的执政者调转方向,国家项目531工程和908工程接踵而来。可惜,目标“普及5微米,开发3微米,攻关1微米”的531,最终还是“引进了设备,却消化不了技术和管理”。这一次重蹈覆辙,已经不仅仅是认识不足的问题,更大的原因在于,十年运动,中国半导体人才青黄不接,即使清楚软件和管理更重要,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908的失败是另一种典型。目标是跻身世界一流的908工程,审批2年,论证3年,建厂2年,7年过去,华晶工厂一落地就落后。不但落后了先进工艺4-5代,月产能也只有可怜的800片,连目标产能1.2万片的一成都不到,可以说毫无商业价值。面对沉重的银行利息,华晶后来的选择很是被动。历经辗转和反复,直到新世纪被央企华润收购,成为现在的华润微电子。那注定是中国半导体事业最昏暗的一段时间。论国家投入,改革开放成果积累有限,财政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论激励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在襁褓,国企改革还在摸索,根本吸引不到国际一流人才。而十年教育停滞带来的人才断档,阵痛不断,令人心痛,又无可奈何。回首531、908,唯一听上去算作宽慰的评价是,它们真是中国半导体事业的“黄埔军校”。其实“黄埔军校”是名副其实的哀辞,其所指往往曾经辉煌,终而没落,前景索然,因此人才四散。跌跌撞撞,我国集成电路产量终于迈过了1亿块的槛,进入业内所说的大生产阶段。以此为口径,落后美国25年,落后日本23年。06集成电路一阵腥风血雨,行业开创者、DRAM存储器三元老——英特尔、德州仪器、IBM分别在1986年、1998年和1999年退出该领域。其中,由于德州仪器关闭DRAM业务,49岁张汝京提前退休,接任台湾世大半导体总经理。旧制度已经被打碎,新制度还未被建立,继三星的翻江倒海之后,行业即将迎来下一位重塑者。更早之前,中国台湾成立电子研究所,政府出资从美国RCA购买技术,并无偿转让给新成立的联华电子公司(UMC)和台湾积体电路公司(台积电,TSMC)。台湾“科技教父”李国鼎几番赴美,曾经一个月在硅谷拜访2000多名华裔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最大的成绩是把54岁的张忠谋请回了台湾。此前,在三星那场著名的世纪豪赌中,李秉哲就在自己的金元战队中为张忠谋留了一个关键位置,但是几番盛邀都没有成功。不久,张忠谋在台湾当局的支持下接手台积电,近30年德州仪器生涯,曾经的麻省理工落榜少年已经是半导体行业华人第一人,用他上任伊始的话来说,自己早已“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好一个“望尽天涯路”。在我们总结的半导体行业四大精髓之中,“引进先进技术”最容易模仿,而“抓住领军人才”最可遇不可求。海峡两岸半导体渊源颇深,成立之初的台积电并无过人之处。其大股东是荷兰名企飞利浦。当时飞利浦刚步入全盛,在其亚洲战略中,布局了两家合资半导体公司。除了台湾的台积电,同一时间飞利浦和上海无线电七厂合资的上海飞利浦半导体,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先进。上海先进的英文简称是ASMC和台积电TSMC如此相近,原因也在此处。如果说谢希德和张忠谋命运迥异,是基于人生选择——一者献身新中国教育,历经磨难,当属开山大师;一者投身最前沿实业,奇遇不断,终成教父。可是,同宗同源的台积电和上海先进,却也有大相径庭的发展轨迹,真是令人感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张忠谋为台积电设计的道路叫做:专注代工。“代工”二字,初看之下毫无亮点,细品之后low感十足。它也可以创造奇迹吗?07经过市场激励和国家工程的轮番攻坚之后,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和销售额占世界份额仅仅0.3%左右,不仅低到忽略不计,而且生产水平上停留在4-5英寸晶圆、2-3微米的工艺,落后第一梯队15-20年。更令人诧异的是,5年前提出的908工程竟然还拖拖拉拉地处在论证阶段。顾不上了,909工程立刻启动。这一次吸取教训,审批、经费一切从简从快,由电子工业部部长亲自出任工程主体(华虹微电子)董事长,特事特办,规格之高难有匹敌。合作伙伴是日本电子巨头NEC,当时正是韩国半导体绞杀日本同行关键时刻。话说这么多年,即使中日因为历史问题不共戴天,只要提起另一个邻国,双方总能冰释前嫌,其利断金。NEC为了展现情谊,不光在合资合同中承担更大义务,给中方更多实惠,而且把原来拟定的工期一而再再而三地缩短,以一个神奇的速度实现投产。华虹NEC不仅在工艺上跻身世界一流,而且在2000年实现月投产2万片规模,第一年就产生利润。只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000年第四季度互联网泡沫破裂,计算机行业一天之内由盛夏转入寒冬。拉里·佩奇,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叫卖Google,都鲜有人搭理。华虹NEC在2001年前8个月巨亏7亿,眼看再撑一撑会有转机,紧接着发生911恐怖袭击。中国半导体人,眼看着天空中伸出一只巨大的手,把正准备抬头的半导体行业再次按进冰冷彻骨的寒水里。唯一没有悬念的是,三星再次祭出自己的逆周期投资,拽着整个行业跳悬崖。一年之内,合作方NEC面目全非,曾经的西装革履被整成当下的破衫褴褛,不但业务巨亏,而且剥离了半导体业务。自顾不暇中,哪里还顾得上华虹NEC。华虹NCE本来的策略是“存储器起步,转入逻辑产品”,如今被逼无奈,转型代工。不过,代工制造的秘诀恰恰在于越亏损越投资。一来,行业低迷,可以用最低的价格买设备,二来工厂建设周期大约18个月,和行业周期基本吻合,等到新工厂投产,新增加的产能正好可以赶上行业繁荣,吃一波大利。可惜,历经重创,华虹壮志难续,没有成为带领中国半导体行业杀出重围的领军人。909工程最终也成了“黄埔军校”,不过,中国芯片行业的进步还是有目共睹。上海推广银行IC卡、公交一卡通、社保卡,原本配套的进口芯片巨贵,但是908、909实现了自主产业链,IC卡芯片的价格一路下跌90%。SIM卡片也是如此,由80多元一口气跌到8元。再后来我国的民生卡和二代身份证都用上了中国自己的芯片。华虹投产的世纪之交,也是中国半导体事业的转折。2000年,复旦老校长谢希德在上海去世。2002年,台积电开始发动针对中芯国际的诉讼。2004年,华为将刚独立出的半导体业务改命海思……不妨说,909承前,909启后。0877年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用四川话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不仅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还说以后要“五天工作,一天政治学习”,以前政治学习太多了,现在减少一点。40岁的徐匡迪、33岁的任正非坐在下面,时而洒泪,时而欢呼。徐匡迪后来得以去英国帝国理工做访问学者,成为钢铁冶金专家。一次出访中获得朱镕基青睐,1995年,同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上海市市长。909项目,他担任副组长,见证了华虹以神速落地上海,上海像一个少年学生,狠狠一跃摸了一把世界半导体行业的天花板。至此之后,上海成了集成电路的坚定支持者。909正赶上上海整个城市大步前进,同一时期,和909一样超过百亿的建设项目还有通用汽车和浦东国际机场。除此之外,南北高架、内外环线、金茂大厦、香格里拉宾馆二期、东方明珠电视塔陆续开工,整个陆家嘴在90年代末拔地而起。尽管台积电和通联已是台湾半导体双雄,同样从德州仪器回到台湾岛的张汝京,依旧把世大做得风风火火,以至于张忠谋开出一个明显偏高、令人无法拒绝的收购价格。离开世大的张汝京继续在中国寻找创业机会。首先和香港董建华一拍即合,可惜因市民意见,建厂计划受阻。上海当机立断,徐匡迪市长亲自陪着张汝京在张江选地。城市规划里,上海的张江微电子开发区,面积上是3个台湾新竹工业园。张汝京不愧是世界级的建厂大师,专业素养、领导能力、职业态度俱佳。初期经费节省,张汝京招徕国际人才,让对方自费机票,最好有事来上海的话“顺便”见见。拿过Intel最高成就奖的谢志峰在接到电话第二天就“顺便”来了,而且谈得不错,只是中芯国际开的薪资比Intel 12年前发的还少,还不算通货膨胀。张汝京看他犹豫,让他回家和太太商量下。临走前说道:你呀是上海人,我是台湾人,中芯国际是上海的企业,我一个台湾人在农田里(张江当时还是遍地农田)每天从8点干到12点,你呢?话说到这个份上,堂堂上海男儿,岂还用和太太商量?谢志峰当场就接了聘书。2000年4月,中芯国际成立。8月破土动工,距离华虹只有4公里。3年时间,从无到有,跻身世界四大。张汝京,中国大陆集成电路教父,当之无愧。这篇该死的文章,每每写道中国半导体转机的喜讯,总要蹦出一个可恨的“但是”。真的不得不感叹中国造芯的艰难和苦涩。正在一切向好之际,“院士市长”徐匡迪在任期未满之时被调离上海;随后,中芯国际在台积电两场针对性的诉讼中元气大伤,张汝京引咎辞职;接棒的江上舟毕业于清华无线电专业,为政精炼,改革锐意,是中国芯、大飞机、电动汽车的重要推动人,可惜因为癌症英年早逝。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但是这里明明是上海啊!09中国人到底能不能造芯?翻翻半导体历史,华人的贡献颇为亮丽。集成电路行业中多位巨人,博通(Broadcom)、英伟达(NVIDIA),Cadence、Marvell创始人都有华裔。妇孺皆知的摩尔定律是电子行业的圣经——每过18个月,集成电路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会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但是Intel早早宣布,根据物理特性,20纳米是晶体管间距的极限,半导体工艺将在20纳米到达尽头。试想一下,如果摩尔定律失效,半导体行业的下场将和纺织、钢铁一样,曾经异常辉煌,如今缺你不可,但是,行业固化,创意平庸,淹没在存量博弈和机械重复当中。正当整个产业渐渐萌生世界末日的挫败感,伯克利大学的胡正明登高一呼:FinFET工艺。这位出生北京豆芽菜胡同的科学家把世界半导体行业带向新大陆。简单来说,20纳米的极限存在于两维平面下,但FinFET将半导体器件的设计由两维扩展到三维。不妨用周杰伦在《双节棍》中的一段旋律作陪:摩尔定律的极限已被我一脚踢开。毫不夸张的说,没有FinFET就没有今天电子产品的繁荣。难以想象人类停滞在20纳米的模样,作为比较,2019年智能手机的百花齐放是建立在7纳米的工艺之上,而越来越近的5纳米和3纳米,更是物联网、5G的技术坚石。张忠谋“望尽天涯路”的自评所言不虚,台积电第一时间邀请胡正明以技术长身份参与新生产线的布局,把握住了行业内少有的换挡期。当909工程、中芯国际先后落地上海,台湾岛上台积电和通电还是伯仲之间,但是十年之后,台积电已经远远甩下通电,杀进了世界第一梯队。全球范围内看,有三家企业在集成电路生产能力上遥遥领先。其中元老Intel“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赌徒三星“一将功成万骨枯”,而跻身其中的台积电不仅毫不逊色,每每代际切换之际,还常常力压一筹。需要指出的是,三巨头的模式并不相同,Intel和三星设计并且生产自己的产品,业内称为IDM。而台积电不设计,没有自己的产品,专注代工模式,业内称为Foundry。(三星和Intel也有少量代工,但是影响不大,故不再展开)行外人一听“代工”两字,常因扑面而来的low感面露小觑之色,再联想到自己没买过台积电品牌的产品,自然更不把这家企业放在眼里。可事实上,台积电早已深入每个人的生活。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被A总、L总、Y总、C总的发布会忽悠得心花怒放,可是说好6月份上市的旗舰手机要么推迟要么缺货。不知内情的人只说是“饥饿营销”,其实真实的原因十有八九在台积电。没办法,高通、苹果、华为都是客户,甚至三星和Intel的部分产品也要靠台积电代工,而产能就那么多,高峰期除了拼关系,难免要辛苦大家挤一挤匀一匀。半导体行业规模经济显著,生产工艺的革新越到后期越是烧钱,正是因为深刻认识行业实质,张忠谋的台积电专注代工,构筑起顶级芯片生产能力。今天全世界除了Intel和三星,只要你想生产一流芯片,那么就“只此一家,过期不候”。因此,台积电的估值长时间力压Intel,收入、利润至今比另一家中国科技企业华为还要高,足够令初识者咋舌。10世纪末,北京的科协主席和相关领导开始频繁赴硅谷约见华人精英。1999年,建国50周年大阅兵,在天安门左手边的第三个格子里,坐了25位硅谷华人。这25人后来几乎全部回国创业,其中有百度李彦宏,有中兴微电子邓中翰。新世纪开始,中国继续探寻半导体,上海和集成电路共进退,设计、封测、设备、零件、化学品等半导体企业在张江如雨后春笋,其中,有紫光赵伟国大收购大整合的资本杠杆,有汉芯造假丑闻带来的行业超级低谷和超级阴影,同时也有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俗称“大基金”)登高一呼的壮心不已。这些努力在2018年遭受检验,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封锁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竟然导致这家世界电信巨人直接休克。国人这才震惊,改革开放都40年了,中国竟然还有落后世界30年的产业?!半导体产业,也称集成电路产业,在产品上分为处理器芯片,记忆和存储芯片、特定功能芯片、存储器、分立器件、设备、材料等等。从生产工序可以分为IP开发、设计、代工、封测等环节。如今已是分工精细、内容繁帙。我们不如化繁就简,因循几个疑问,完成文章的总结,首先:当我们在谈论中国“缺芯”的时候,具体是指什么?2018年,中国芯片进口超过3100亿美元,数量上是石油的两倍,大于石油钢铁粮食进口额的总和。数字并不能展现全貌,其实中国自主研发芯片在全球占比并不低,仅次于美、韩、日,和德国不相上下。2018年全世界芯片产值4688亿美元,这当中的2/3来到中国,考虑到中国负责生产全世界90%的电脑、90%的手机和90%的家电,根据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魏少军的研究,进口芯片中60%再次出口,只有40%是真的被中国消费了。因此“进口多”并不是问题,更实质的是,在关键品类上,中国几乎空白。除了前文提到的存储器(三星、海力士、美光)、光刻机(AMSL)要仰人鼻息。再比如最近很火的可编程逻辑芯片(FPGA)基本被Intel和赛灵思(Xilinx)垄断,还有高铁缺一不可的(IGBT)、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CPU、GPU、MCU、半导体设备、硅片等等都依赖进口。用通俗的话来讲,中国“缺芯”,缺的是高端芯片的生产能力。除了华虹NEC,909工程还进行了上下游的投资,其中包括一家叫做华为的企业。这家负重前行的民营企业,如今可以算作中国科技产业的担当。翻看集成电路各细分行业的前十榜单,中国品牌鲜有上榜。但是在芯片设计上,华为旗下的海思已经跻身世界前十,当下谈起中国芯片,几乎言必称海思。在电子产品空前繁荣的时代,产品的差异性一定是通过芯片体现。可以引以为幸的是,中国在芯片设计领域已经做出成绩。目前,收入过亿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已超过百家,放在全行业是不错的成绩。对此,张忠谋颇有功劳,正是由于台积电把“芯片制造”专业化,从而大大降低了芯片设计的门槛。在次之前,如果没有工厂和上几千人团队谈何造芯?但是现在,经常看到一个从硅谷回来的博士带着3个人就能开一家芯片设计公司。不过,此景之下有些问题必须指出,第一,借着举国“芯片焦虑”,中国商业界普遍过渡包装过渡宣传。比如所谓的AI芯片,名字很高大上,但实质是该芯片专用于图像或语音识别,又或者只能用来挖矿。也是就俗称的特定场景集成电路(ASIC),其设计难度远远小于通用芯片(CPU),因此Intel等依旧代表了芯片能力的高峰。用“XX企业自主设计芯片的XX芯片,在XX环境(特定场景)下性能超越的intel”的宣传标语来消费国人的芯片焦虑,是误导且恶意的。第二,芯片设计的上游依赖ARM的IP授权,过程依赖EDA等工具,下游依赖台积电的生产,是所谓“受制于人”的典型。欧美日的芯片设计公司毛利普遍在50%以上,而国内一般在20%,其一是因为技术不够unique,其二是因为产业链没有话语权,常常被人“加价不加量”。不妨以此为标准,督查一下你身边繁杂的商业真相——谁在蹭热点,谁在干实事。中兴事件后举国激愤,几乎人人言必称自主芯片,也有很多企业家跳出来承揽担当人的角色。中国芯片设计行业率先繁荣是好事,是进步,但是并没有根治行业痛点。最典型的如董小姐,高调宣布“格力造芯,即使500亿也要把芯造出来”。业内人听了都是直摇头,这句话说得就很外行,500亿到底是设计芯片,还是制造芯片? “设计”用不了那么多,“制造”又远远远远不够。事实上,针对每一家中国芯片设计公司,都可以送上关键三问:(1)谁来生产?(2)卖给谁?(3)有没有利润?目前来看,这关键三问,往往也是死亡三问。11造芯为什么那么难?或者更针对地问:屡试不爽的中国模式为什么没有在半导体行业发挥奇迹?不得不说,凭借国家力量,统一方向,后来居上,中国堪称顶级玩家。比如,以技术换市场的高铁模式。当然,和集成电路更有可比性的是面板行业。就在5年前,“缺屏少芯”还是并列的痛事,面板是和汽车零配件、芯片、石油一样年进口额5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2010年尤其令人沮丧,中国台湾供应商联合日韩品牌集体涨价,澎湃向上的中国大陆电子产业咬牙切齿又只能引颈就戮。但是就在这之后,京东方累计耗资3000亿,轮番亏损轮番投资,终于迎来回报,不仅逼迫日韩关闭低世代产线,把台湾企业逐出市场,而且在连年亏损后实现盈利。巧合的是,60年前,在京东方的前身——北京电子管厂,诞生了中国独立拉制的锗单晶,那正是中国半导体事业的起点。此番读来颇有意味。中国半导体,不仅有大型国有企业的加持,光是2014年大基金5年投资1400亿,规模不可谓小,但是却没有掀起太多波浪,归根到底,和半导体行业的奇葩特性有关。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是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而在半导体行业尤其显著。张忠谋很早说过:当工艺进步到5纳米,全行业只有三家公司,英特尔和三星一定会在里面,第三家如果不是台积电,应该就没人了。张大帅更有名的一句话是:这个行业,不进前3,没有太大意义。随手翻翻细分行业的市占率,图像传感器市场前三名占了90%的市场份额,还算少的。DRAM存储器市场前三名占了99%的份额,属于正常发挥。这种“老大吃肉喝汤,其他人坐等饿死”的局面,原因在于集成电路是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行业一流产线每年都会这样进化:在多大直径(越大越先进)硅圆片上,加工间隔多少纳米(越小越先进)线宽的晶体管。(并不绝对,集成度是更关键的指标)晶圆片更可怕的是,工艺研发需要的花费是累进的,32/28纳米的芯片制造工艺研发费用在人民币90亿元上下,12英寸晶圆厂的投资额已达200多亿元,现在行业主流的14纳米或7纳米芯片制造生产线的投资额以500亿元起步。就在中兴被制裁后,中芯国际向世界顶级光刻机制造商ASML购买了一台极紫外光刻机(Extreme Ultravidet Lithography),售价是惊人的1.2亿美元。只一台光刻机的价格,就超过了中芯国际一年的利润。需要注意的是,这还只是一台设备,并不是整条生产线。一条生产线,除了光刻机,还需要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单晶炉、CVD、显影机、离子注入机、CMP抛光机等等。算成本的时候,记得算上每年20%的维护费用,也可以不算,因为如果你想保持在队伍最前列,基本每年都要更新。紫光赵伟国说,现在一座先进的工厂,随随便便要花上100亿美元。再看看行业巅峰的对决,三星和台积电的在7纳米生产厂上的投资都超过了200亿美元。大基金5年1400亿的投资看似很多,但是平摊到一年,其实赶不上三星或台积电一年的研发开支。遑论还要在中国成百上千的集成电路企业上广撒网。不仅价格吓死人,更令梦想窒息的是,由于玩家越来越少,行业逐渐固化。比如前文提到的ASML,市场占有率75%,由于长期专注生产顶级光刻机,搞来搞去全世界也就Intel、三星、台积电会买,为了保证游戏能一直玩下去,大家逐渐构筑起联盟。2012年,在一次增资扩股后,Intel、三星、台积电成为了ASML的股东。衣公子常说,所有的规矩都是老一辈定下,管住新一辈的。不用展开,已经可以想象作为行业后来者要面对多大的困难。集成电路产业是当之无愧的“碎钞机”。行业内有过玩笑,怎么让一个亿万富翁破产?答案是怂恿他从事集成电路行业。Intel、三星、台积电从八十年代开始,每年把赚到的钱全部掏出来,甚至还不够,真正的狠人再借钱继续砸。当然,由于产业大投入、长周期、高利润的特点,只要熬得住,也可以成为“印钞机”。随着玩家不断被冲刷洗礼,每一年赚的钱和每一年需要砸的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30多年后的今天,令人望而生畏。12你会关心集成电路代工(Foundry)的第二名是谁吗?第二名是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2009年从AMD独立出来。AMD是Intel一生的死敌,却也是终身的挑战者,以坚韧和不服输闻名。在芯片生产上对于亲儿子格罗方德一直照顾有佳。不过,最新的7纳米制式上,AMD设计的Vega 20芯片放弃了格罗方德,交给台积电代工。因为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根本没有7纳米制程的生产线,并且在2018年宣布放弃进军7纳米。不只是格罗方德,飞思卡尔、恩智浦、英飞凌、德州仪器等IDM企业陆续分拆制造业务或宣布不再投入研发新一代制造技术。当年,摩尔的随口一说,成了贯穿行业60年的金科玉律,也是缠绕在全行业头顶的生死咒符。18个月晶体管数量翻一倍,性能翻一倍,各人以此为目标玩命冲,凡是跟不上的,就被一脚踹下飞速前进的时代列车,在石子和荆棘上翻腾几下,从此消失不见。行业龙头的护城河越来越宽。台积电目前在代工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不仅仅是数字上构成垄断。市占率的计算考虑了所有段位的芯片,如果只看个别顶级工艺,那么台积电就是100%。智能手机之后,电子产品飞速发展,产能永远不足,除了2019年1月出现少见的松动,一直都是客户围着台积电要产能,后者成了电子行业名副其实的“爸爸”。每当台湾地震,科技界没人关心地区领导人安危,只关心会不会影响台积电生产。2017年,老爷子在夏威夷摔了一跤,从深圳、中关村、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都在打听要不要紧。更有记者日夜守在台北桃园机场,老爷子是被人抬下、扶下,还是自己走下,直接关系兆亿基金对于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的持仓。张忠谋哪里有领先,哪里就有追赶。梁孟松,是张忠谋手下开发14纳米的干将,2008年从台积电负气出走,环伺良久的三星n顾茅庐,盛邀其加盟。当时台积电14纳米已经投产,三星还尴尬地研究着20纳米。梁孟松甫一到来,就建议三星放弃20纳米,直接攻坚14纳米,最终不仅顺利投产,而且从台积电手中抢夺了苹果A9的大订单。在上演了行业内精彩绝伦的复仇大戏后,2017年梁孟松加盟中芯国际,一年半后,中芯国际从28纳米直接迈入14纳米工艺。我们再次重温半导体行业四大精髓,坚定国家意志、引进先进技术、抓住领军人才、穿越长期亏损。“引进先进技术”最容易学,“抓住领军人才”可遇不可求,而剩下两项才是对举国智慧和韧性的考验。从投资回报期看,集成电路制造行业一般两年建厂,两年爬坡,生产线投入5年后开始产生效益。考虑到中国人才梯队不平衡,团队里常见“一个大神,带一群普通工程师”,如果第一个周期消化不佳,往往要第二、第三个周期才能出成绩。穿越长期亏损,这当中的苦果和成果,中国都已尝够。2005年,成都和中芯国际合作,建成了中国西部首座、全国仅有三家之一的8寸厂——成芯,亏损之中,卖给了德州仪器。熬过周期的德仪成都如今非常赚钱。而成都政府只能吸取教训,重复投资,从零开始。成都之后,武汉遭遇同样困境,史称“武汉保卫战”。2006年成立的武汉新芯,一完工就赶上全球DRAM价格崩盘。2008年金融危机,武汉新芯订单几乎为0,美光收购最是积极,几乎已成囊中之物。然而,美光带来的印象不算愉快。先前和中国北方大省谈合作,美光提出只技术入股,但是要当大股东,出钱出地出厂房都交给中国地方政府,而且产能和技术不能给别人用。其主席兼首席执行官Steven Appleton是美国境内“中芯阻击论”的高调鼓吹者。所幸中央支持、武汉输血、中芯自救,武汉新芯最终留了下来。考虑到集成电路“碎纸机”的特性,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做出的决定,武汉新芯的持续投资超过三峡大坝,但是也成为了一颗火种。现今的长江存储,主攻3D NAND存储器,和主攻DRAM的福建晋华和合肥长鑫一样,有望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的空白。龙争虎夺70年,世界半导体行业不但没有沉寂,反而派生出一番新的刀光剑影。中美间的经贸博弈,大概也给了日本灵感,两个月前宣布以限制材料出口的方式制裁韩国半导体,风光无限的三星、海力士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2018年东芝出售旗下半导体业务,世人还感慨日本这位曾经半导体巨人的迟暮。如今,蓦然发现,尽管在产品上接连撤退,日本却构建起自己在半导体材料上的霸主地位,扼住了行业的咽喉。在半导体的19中必备材料之中,日本在硅晶圆、合成半导体晶圆、光罩等14种材料中占据50%以上份额,此外还为世界贡献了1/3的制造设备。半导体还将是一场由创新、繁荣、争夺和大起大落交织而成的大江湖。回到中国,6%的经济增速,是历史新低,但是并不可怕。既然低端制造向越南等国的转移是大势所趋,那么中国如何辞别旧模式,迎接新突破,是持续拷问时代精英的大问题。卡尔·萨根(Carl Sagan)说过,判断我们是否进步,要看我们是否有提问的勇气以及解答的深度,还有我们对真相的接纳,而非那些让人感觉良好的东西。在70年前东归的游轮上,迎着海平面的夕阳,前辈们就开始了思考。在历经东归精英、国家工程、合资探索、举国奋进之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下去。但没有疑问的是,半导体产业,没有弯道超车的讨巧,考验的,是在这个已经习惯炽热和浮躁的国度,还有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冷静和坚持。

狗故事

王新红:蓝色地球的捍卫者

王新红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水体组成部分。近几十年,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海上石油开采、船运活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有毒有机污染物和金属元素等纷纷被带进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整个蓝色地球逐渐变了样。海洋污染中陆地污染源占了80%甚至更多,它们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汇入海洋。污染物一旦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特别是一些不易溶解和较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毒物质,随着时间的积累,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并在生物中富集,通过食物链传递,达到金字塔顶端,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海洋污染已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它们在海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带来哪些危害?怎样才能及时止损?研究这些关乎人类在地球上长期生存的问题,厦门大学教授王新红当仁不让。顺应发展的选择王新红读大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全球经济阔步发展,但同时催生了诸多环境问题。在学术界,环境地球化学——一门融合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专业的新兴学科,渐渐被人熟知。同期成长的一人、一学科在十几年后的厦门大学有了交集。“我之前学的是石油有机地球化学,后来在大潮流背景下,从地球科学研究开始向环境科学转型,也就是利用地球科学的交叉性、系统性理念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研究环境问题。”1994年,从成都理工学院硕士毕业的王新红顺势踏过这道门槛,入职了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在那里,她遇到了对自己科研生涯尤为重要的两个人,洪华生教授和郑微云教授。洪华生是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的首届主任,也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位回国的海洋学女博士,主攻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在她的引导下,王新红基于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厦门及其邻近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地球化学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取得环境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环境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天然和人为释放的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环境质量、人体健康的关联性。这就要求,研究人员除了做到合理布点采样、精确分析监测以及质量控制和保证等,还需要深入探索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挥发、吸附、降解等过程与机制,并掌握有毒化合物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毒性效应和危害。由于早期条件有限、资历尚浅,在分析痕量有机物污染时,王新红坦言进行得并不顺利。但她留意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海洋污染事件:在海洋环境中,有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含量不高,没有随着时间延长而消失,反而靠着常年在生物体内的累积产生严重的毒性效应,甚至影响到种群的发展。关于这一现象的种种疑问,促使王新红叩开了生态毒理学的大门。这是一项与环境地球化学联系紧密的研究,由生态学、环境化学、毒理学、海洋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在这条道路上,海洋生态毒理学专家郑微云教授是王新红的引路人。“生态毒理学研究关注污染物的生物生态效应,即污染物等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可为国家制定海水及沉积物等环境基准提供依据。我经常和郑教授沟通,受益颇深,还和他一起起草了国家基金项目申请书,了解到更多污染物对鱼类等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机制。后来,我们接连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他很高兴,鼓励我利用自己的学科背景优势,把海洋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地球化学融合起来研究下去。”2001年,王新红博士毕业。她回忆说,受实验技术等条件限制,当时的环境地球化学想开展的创新性研究工作推动较为缓慢。幸运的是,生态毒理学这一“副业”,倒是带来了国家项目审核通过的好消息。于是,王新红坦然地接受了研究重心的变化,一边开展海洋生态毒理学工作,一边密切关注海洋环境分析化学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进展。那些年,她寻找合作方、前往知名学府深造、为研究工作引进新技术,目的是为自己的优势研究领域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积蓄力量。积跬步以至千里与其说王新红在等待发展机遇,不如说她在争取为自己创造机会。在香港科技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她均有或长或短的停留时间,多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交流,思考国际前沿技术与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结合。这个过程正是王新红拓展领域,迈开对新兴污染物创新性研究的重要一步。“环境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在不同高校研究所的访问经历让我把接触到的化学、生物、海洋、地质方面的知识慢慢融会贯通起来,科研思路理顺了,科研视野拓宽了。”如今,在王新红的研究体系当中,环境地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已经很好地实现了融合。她将有机污染物视作起点,沿着这个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过程做现场采样调查、实验室分析,研究它们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它们对生物及其种群的生态毒性效应,通过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价,科学地评估并确定污染物对人类和自然界影响的安全警戒线。在这个日臻完善的研究链条中,污染物的痕量分析方法建立是研究的基础和根本,也是开展后续研究至关重要的起始环节。据王新红介绍,海洋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多环芳烃、有机锡化合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浓度低(10-9~10-12)、毒性大,因依赖严格的洁净实验室及高精度的大型分析仪器,痕量分析实验室的建设不尽如人意,可以说严重阻碍了该领域的发展进程。也因此,她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将方法体系建立作为突破点,从未停止对环境分析化学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实验室条件有限,王新红曾为了建立海洋环境中痕量有机污染物如有机锡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从实验室蒸馏和提纯到试剂开始,到后面实验方法与国际标准参照物对照过关,一忙就是5年时间。她说,那时候国内没有现成的技术和满足痕量分析条件的有机溶剂,分析手段、实验体系都要靠着一遍遍摸索来修正和完善。“不同于分析化学等研究方向,我们摸索出来的分析方法必须满足质控要求,具备良好的重现性。” 王新红日积月累的探索最终实现了海洋环境中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的技术突破,她在环境地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领域的研究也越发顺利。从拓展的环境区域和污染物种类来看,她系统研究了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全氟化合物等在流域-河口和近海环境中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影响效应等,并大尺度研究了中国陆架边缘海东海、黄海、南海北部等近海海域的污染物地球化学,引领了我国海洋环境科学在该领域的研究,推动了国内陆海统筹规划的科学制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她应国家及地方需求,还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省市科技研发工作中,在2009年当PM2.5尚未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词汇时,王新红已经完成了一项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面向城市大气气溶胶物化特性及时空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她说,这种前瞻性研究意识和自己丰富的访学经历、合作经验有着分不开的联系。2010年王新红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访问,发现单体烃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技术是地学领域前沿技术,它可以精确地分辨环境中有机质的来源,当时国外科学家已在领域顶尖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她认识到该技术的先进性,希望用到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研究。回国后,她和博士生在实验室搭建了可进行单体有机化合物富集、分离、纯化的前处理系统,并成功用于我国近海大气、海水环境的污染物溯源研究中,在环境领域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文章。时至今日,王新红仍然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目前除了和日本相关团队进行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共同开发河口-港湾化学品归宿模型预报污染物迁移轨迹、预警生态风险程度,其团队还面向海洋塑料污染物问题,联合俄罗斯、巴西等高校研究所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他们致力于以优势互补、技术创新翻开合作的新篇章,有望为国家海洋塑料垃圾的监控和管治提供重要支撑。个人与集体的共赢王新红从以往的经验中总结出来,取长补短是一件技术活。要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考虑怎样通过合作运用别人的优势,拓展自身研究工作。“比如说之前的一项采样分析,如果是我们自己做,需要采集大约20升深海层的海水。而我们合作的实验室,只需要带1升海水回实验室。”显而易见,这就是合作带来的“捷径”。类似例子不在少数。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或者是一方提供研究设备,另一方贡献研究方法,又或者双方实现两种技术手段的融合,产生1+1>2的效应。面对日新月异的环境科学技术,王新红不断尝试搭建更广泛的合作关系。这不仅仅是站在个人、团队的角度,更是身为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她对整个学院发展的考量和责任。“我分管的是学院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在这方面,厦门大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积淀,与瑞典德隆大学、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等高校合作,已经有了14年的历史。包括本科生的暑期班、项目交流,一直保持在高水准,这也成为厦门大学对外招生的一大优势。”另外,她长期负责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设,由厦门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4所院校联合举办的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班,邀请领域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为学生讲课、辅导、讨论,每两年在不同学校举办,合作共赢,让学生们享受到更丰富的平台资源。除此之外,王新红还兼任了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院挂靠环境与生态学院,我一并负责了相关的管理工作。”管理说到底就是服务。她为了“双一流”学科建设奔走,为了学生的联合培养出谋划策,同时还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诸如通风系统和卫生间的改造、仪器平台的集中管理,以及消防安全等,王新红都要操心一番。“这些事情很琐碎,一开始确实花了很多时间。现在慢慢地熟悉、理顺,已经不像之前那样手忙脚乱了。”王新红作为导师对学生要求既严格又宽容。她表示,在入学的时候,就为学生准备了三条“欢迎规则”:一是养成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二是践行实事求是的扎实工作作风,三是具备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学生培养过程中,因材施教,但要求他们首先要夯实自己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其次要求端正的科学态度和诚信。另外,抛开毕业、工作等功利性因素,我希望他们能真正做到因对科研感兴趣,而不断创新,并追求卓越。”谈及未来规划,王新红对于领域发展和自身研究有着十足的自信。除了进一步凝练前期成果,让技术落地,她还希望以科学的手段、严谨的数据为支撑,帮助国家争取到更多国际话语权。王新红,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目前兼任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环境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水环境健康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职务。她致力于近海环境有机污染物地球化学及生态毒理学研究,曾赴香港科技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访学,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863”重点计划项目、海洋公益项目等2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作为主要参与者曾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谜中迷

中科院北京分院系统多单位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 陈听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1月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系统单位共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技术进步奖7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北京分院系统单位(个人)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人)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何珂、马旭村、吕力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孙斌勇完成的“典型群表示论”项目。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光亚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的“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冯万祥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的“固体材料中贝里相位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项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刘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谷战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吴晓春、赵宇亮完成的“纳米材料蛋白冠的化学生物学特性及其机制”项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夏云生主导完成的“自组装纳米结构的构建及功能化”项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景富、蔡亚岐、刘倩、赵宗山、江桂斌完成的“纳米材料的选择性吸附环境污染物机理及水相分离功能调控”项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树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的“中国蝙蝠携带重要病毒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侯剑辉、何有军、霍利军、赵光金完成的“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北京分院系统单位(个人)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人)共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祝宁华、刘建国、刘宇、陈伟主导完成的“集成化宽频带光发射器件与模块”项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魏志义、王兆华、韩海年、刘成、滕浩、田金荣完成的“飞秒脉冲激光的高对比度放大及精密控制”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分院系统单位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共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作为第三完成单位参与完成的“高分辨率遥感林业应用技术与服务平台”项目。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主导完成的“笔式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主导完成的“全过程优化的焦化废水高效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及应用”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第三完成单位参与完成的“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作为第四完成单位参与完成的“台风监测预报系统关键技术”项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第四完成单位参与完成的“畜禽粪便污染监测核算方法和减排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独立完成的“高光谱遥感信息机理与多学科应用”项目。

树里

智库建言|“十四五”时期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任务和建议

文|王 钦“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在移动通信、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都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是中国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的关键阶段,加速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支撑。当前,既面临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带来的战略机遇,又面临核心技术遏制带来的挑战,需要我们聚焦核心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十四五”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处于“三期叠加” “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技术创新面临着“三期叠加”的新形势,既处于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核心技术遏制的挑战期,更处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期。(一)处于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夜,未来颠覆性技术将会带来核心产业、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各国都将对未来颠覆性技术的掌握, 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并掀起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为目标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比如,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2017)首次将AI纳入其中,《国家在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2018)则重点针对高端制造业;《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2020)则明确了为保持美国全球领导力重点关注的20项关键与新兴技术的清单。还有德国的《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2013)目标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德国工业战略2030》(2019)则聚焦信息网络和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未来核心产业发展。世界各国科技创新还表现出一个新特点——从单一技术创新转向技术创新生态的构建,积极推进跨学科、跨产业的创新资源整合,努力形成闭环的工业增值链。比如,美国完成14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英国已建成11家“弹射中心”,这些都是各国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平台。因此,新形势要求我们超越单一技术创新视角,更加重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建设,抢抓在5G、新能源汽车、量子技术等领域的新机遇,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二)处于核心技术遏制的挑战期2017年,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而科技是两国战略竞争的核心。近期,美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实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在人才、技术和投资交流上设置重重障碍,甚至以国家安全名义联合盟友遏制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正常经营。有学者指出,中美科技脱钩不是一时“风潮”,而是一个“大逆转”,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相比贸易摩擦,“科技脱钩”给中国的冲击更深远、更严峻。这一系列遏制,在短期内会对某些产业的供应链造成冲击,抑制现有产业的持续升级发展。长期看,这一系列遏制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封锁和割裂,造成中国“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断裂,从而为自身在下一代信息通信、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领域获取产业领先优势创造条件,确保持续领先地位。面对一系列遏制的挑战,我们需要正视中美两国在科技创新、核心技术、高端制造和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差距,平衡好短期和长期冲击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应急问题的同时,更需要用长期思路来应对核心技术遏制的冲击,持续加大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建立国内外各方创新资源的长期合作机制,创新共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治理和运营机制。(三)处于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期“十四五”时期,需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已经总体进入中后期阶段,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投入、高消耗、大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工业附加值水平下降,核心技术受限,都是工业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十四五”时期,只有通过大力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拓展工业提质增效的发展空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走过了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强调自主创新道路三个大的阶段。“十四五”时期,正是自主创新阶段从具备制造能力向研发能力提升跃迁的关键期,需要进一步强化工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开放性”和“系统性”,进一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进而促使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快速提升。提升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任务“十四五”期间,面对“三期叠加”的新形势,我们需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挑战、单点突破和生态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聚焦提升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任务。(一)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十四五”是中国工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高精尖技术支撑, 其中核心技术攻关至关重要。核心技术是保障制造业产业安全、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成果显著,但原始创新少、核心技术落后、高端装备、关键元器件依然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为什么核心技术长期以来处于“突而不破”的困局?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创新逻辑的选择。到底是“由点到面”,还是“由面到点”?到底是“逆向突破”,还是“正向突破”?十分值得思考。我国很多工业技术创新主体,希望以单一核心技术、单个项目或单一企业牵头的形式进行攻关突破,并常常将攻关的重点集中在“设备”或“材料”项目的“逆向”突破上,进而实现“由点到面”的带动作用,提升全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水平。但仅从“单点”进行突破,一方面可能出现突破的速度赶不上技术发展速度,始终处于落后局面;另一方面, “材料”和“设备”环节突破了,但工艺环节跟不上,工艺环节突破了,又发现应用基础研究跟不上,最终并没有改变被动模仿的发展局面,形成持续提升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加快构建核心技术攻关的有效组织模式?就成为未来工业技术创新工作的一项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十四五”核心技术攻关工作中,不只集中于“点”的突破,更要从“面”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只集中在从产品到工艺再到基础研究的“逆向”突破上,更要从“正向”突破的角度思考问题,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技术创新体系的力量,实现“点”与“面”,“逆向”与“正向”的结合和共同突破。(二)进一步构建良好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在产业分工细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进一步融合以及新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产业竞争模式正在改变, 产业技术往往呈现链式和网络形态,以技术创新生态为基础的产业竞争超越了单个企业的能力边界, 越来越多的体现为技术标准和技术平台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进一步构建良好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就成为“十四五”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项核心任务。目前,中国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尚未形成创新网络,更没有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其中既缺乏基石企业、科研机构、技术标准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各类创新主体,也缺乏各主体之间的“网链式”连接和深度互动。然而,创新主体和连接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工业技术创新“新物种”能够加速涌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十四五”时期就需要将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就位、形成创新群落和创新网络,以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型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作为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内容。(三)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还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统计数据显示,3200家高校院所中,共有687家单位(21.5%)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只有306家单位认为技术转移机构在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已下放给高校院所,但落实不到位是一个突出问题。对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而言,不仅普及面不够, 还存在“规模小、服务少、能力弱”的现象,缺乏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此外,关于中试熟化服务平台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金融支持、供需双方对接不畅等一些老问题依然未解决,阻碍了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连接和畅通,延缓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影响到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释放和产业链水平的提升。因此,“十四五”时期更需要将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强化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提升技术创新网络整体效率,作为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内容。“十四五”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十四五”时期,为了更好地完成核心技术攻关、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构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任务, 我们需要在强化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分类组织共性技术研发活动,创新科技成果机制等方面,进行精准施策,大力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一)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工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能力应用基础研究是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支撑,区别于自由探索未知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它主要是解决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凝练的科学问题,将纯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使基础研究与相关产业之间能够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多元化地连接,它是产业基础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企业对应用基础研究投入非常有限。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占全国R&D支出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60%上升到2018年的77.4%,但企业基础研究的占比非常低,仅占0.2%左右,同美、英、日、法、韩等国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占比非常低。“十四五”期间,可以采取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招标等多种方式,由政府和企业发挥协同互补作用,强化在应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并配套相关财税激励政策,引导和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独立或联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这些重点平台和实验室可以进一步打通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一流人才的流动,对行业中的技术难点和共性关键技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为重大技术创新突破提供支撑。(二)分类组织共性技术创新活动,提升工业技术创新协同能力共性技术创新是促进各创新主体之间有效协同,构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的关键。由于共性技术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特性,世界各国的通用做法是由政府主导或引导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共性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如美国的半导体制造技术联合体(SEMATECH)、欧盟的创新驿站(IRC)、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十四五”期间,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共性技术创新活动,采取分类的组织形式。第一类为国家专项计划类,主要是针对风险性高,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主要通过财政资金为主支持研发。第二类为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主要是针对支撑工业发展的基础共性技术,比如测量、测试、基础工艺技术等,主要由财政承担日常运营和研发经费。第三类为产业共性技术联盟或研究联合体,主要是针对比较接近市场应用阶段,企业具有较高积极性参与研发的产业共性技术,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由参与主体共同出资,采用市场化治理和运营模式,促进政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三)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工业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十四五”时期,需要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一是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权属、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改革。通过职务发明创造由单位和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的方式,积极推进从事后激励向事前激励的转变;通过“技术股+现金股”的激励方式,积极推进科研人员与孵化企业“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二是进一步贯通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针对应用基础研究,发挥原始创新阶段基金引导作用,推进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交叉研究平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针对产业应用研究,建立“预孵化器— 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全程对接机制;针对中试验证,搭建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中试基地,大力发展工程化平台、中间试验线、工艺试验线、检测评价服务。三是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释放技术成果转化的网络效应。构建以区域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龙头,以地方产业集群创新中心为节点的“1+N”新型研发组织体系,形成以市场化机制运行的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创新发展中心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0年第23期聚集智慧 创造价值 传播文明国研智库是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背景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单位中国发展出版社发起设立的智库咨询与传播平台。国研智库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的专家优势,整合国家部委和首都高校智库资源,创新发展以智库为核心业务的文化产业,旗下有咨询研究、出版传媒、会议会展、大数据、教育培训、智能金融和智库园区等七大业务。其中,国研智库论坛是国研智库品牌旗下的智库交流平台,已成为中国智库行业的知名品牌。作为国研智库品牌的运营机构,国研文化传媒集团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批准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中国智库创新科学园亦城财富中心1号楼7层网址:www.guoyancm.com邮箱:guoyancm@guoyancm.com电话:010-67889142

文竹

谁说中国没有 Linus?中国初代 IT 宗师封神榜

作者 | 马超责编 | 伍杏玲最近我国科技界在面临美国施压之际,不少人在问“为什么林纳斯一个人写出 Linux,而中国却出不了一个林纳斯?”笔者有感于六代技术人在岳麓对话,写下《如何成为一名求伯君式的黑客》后,很多读者留言问求伯君研发 WPS 时是否参考 Word 的相关代码。在回答这些灵魂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下,据 GitHub 数据显示,目前 GitHub 新增的活跃用户中有 70% 以上是来自中国程序员,他们绝大部分是 90 后,得益于 1995 年后搭载着的 Windows 个人 PC 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普及,我国 90 后程序员是 IT 原生一代。按照比尔·盖茨最初的时间表,微软原计划在 2000 年后再将 Windows 全面带入中国,在看到王志东的中文之星以后,时间点至少被提前了五年。笔者看来,我国初代程序员大神所取得的成就并不亚于林纳斯,所谓中国林纳斯式之问根本就是伪命题,如果没有严援朝、王志东这些前辈的贡献,中国的 IT 行业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繁荣。令人遗憾的是在 80 年代 IT 人的主战场是 DOS 这个快被人遗忘的平台,而时代抛弃 DOS 的时候不但没说一声再见,甚至连它曾经辉煌过的痕迹都一同抹去了。DOS vs *nixIT 界每十年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生态,如四十年前由 IBM 兼容+MSDOS的IT生态联盟,二十年前 Wintel 的 PC 生态,十年前安卓、iOS+ARM 的移动终端生态。DOS是最早用于个人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从 1981 年到 1995 年的 15 年间,DOS 在 IBM PC 兼容机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到现在 DOS 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日常在重装电脑时就是在 DOS 下的操作。不过令人唏嘘的是,前不久微软开源MS-DOS操作系统(https://github.com/microsoft/MS-DOS),并在项目首页用粗体特别标注了不要提交PR,一代操作系统界的霸主以这样的方式谢幕,不知道算不算是最好的告别。接下来的主角 Linux,前身 UNIX 系统于 1970 年问世。系统在结构上分为核心程序和外围程序两部分,两者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Unix 给 IT 界带来两个开创性的技术标准,一是标准化 C 语言(ISO C),二是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 POSIX,不管是 AIX、HPUX 还是 Linux,凡是 *ux 系统都是使用 C 语言编写的,符合POSIX接口规范的操作系统。虽然 Linux 与 Unix 在代码方面并没有传承关系,但是在设计理念上 Linux 参考了Unix很多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作为互联网基石的 TCP/IP 协议就是在 UNIX 系统上开发和发展起来的,这使得 Linux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大行其道。随着 X-window 以及安卓等众多优秀的 Linux 图形界面的诞生,Linux 开始展现出其强大的潜力,初现一统江湖的王者之气。10 月初,开源界前辈《教堂与集市》的作者 Raymond 曾公开称微软的 Windows 将正式转投 Linux 内核,虽然这一说法后来被微软否认,不过目前微软对于Linux及开源社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目前每台 Windows 主机上可通过 WSL 技术,开启一台 Linux 虚拟机,最近华为发布的鸿蒙操作系统也是将 Linux 内核与 Lite OS 内核并列放入了系统支持列表:如今,Linux 内核的操作系统几乎占领云服务器市场的 95% 以上,上述种种迹象表明,Linux 在今后很多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操作系统界的 C 位。可能站在 40 年前的角度来看,没有人能预测到今天的局面,林纳斯创造 Linux 可能不是他的远见,我国初代 IT 宗师们从事的 DOS 绝非一时的盲从。严援朝研发 CCDOS,还不署名?!在上世纪 90 年末,中关村一带的网吧中,流传着一位年近半年的老年游戏高手的传说,无论是《雷神之锤》还是《红色警戒》,这位高手操作和意识都堪称顶级而且精力无限,即使是通宵对局也能完虐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有人开玩笑讲如果这位高手晚生几十年,那肯定会是中国电竞界的第一人,这个人便是一手创造 了CCDOS、长城汉卡、人民大会堂表决系统的中国初代程序员大宗师严援朝。严援朝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在严援朝成为中文网吧传说时,当时严援朝的老板——王志东(中文之星的作者),就说老严生理年龄47岁,心理年龄只有20岁,据说熟悉严援朝的人喊他“老顽童”。这种程序员式的浪漫与天真,是严老功成名就之后才返璞归真,年轻时他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狠角色。1976 年,严援朝从华中科科技大学毕业,去到内蒙古一家工厂当技术员,因为干部不许调回京,1979 年他为了回京,请求厂长把他降格为工人,在北京低压电器厂焊了一年板子之后,他在家里的安排下去到四机部六所工作。报到第一天,室主任问严援朝:“你会计算机吗?”见都没见过计算机的严援朝说,我会!“我干嘛说我不会。我说,我什么都懂,我都会。只不过没有机会接触,但我都知道。”严援朝说这话是吹牛了,因为他连 CPU 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室主任没有当场拆穿严老的大话,只是给了严援朝三本讲微处理器的书,严援朝看了三个月。三个月后,室主任问严援朝看得怎么样,严援朝说,我什么都会了。主任就让严援朝改造一个进口的单板机,加内存、改软件、添外设,严援朝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看到严援朝真行,让他正式参加课题组参与设计摩托罗拉系列的计算机。1983年,有专家观察到计算机技术的大潮将全面到来。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在京召开协调工作会议时,与会的 100 多家大学、研究所没有一家愿意承担开发汉字系统的任务。虽然工农兵学员出身的严源朝连参加这个会议的资格都没有,不过他听到相关消息之前还是通过朋友放出风来愿意承担这个项目,相关领导于是找到了他,问他能不能做,严随即钉截铁地说:“能”。不过严总这次又吹牛了,因为上文说过他是学摩托罗拉芯片出身的,一直和摩托罗拉 6800 系列机器打交道,对 Intel 8086 系列的汇编语言基本没有太多把握。为了尽快写出 CCDOS 来,他先是用了三个月通宵学习 8086 系列汇编语言,将自己关在机房里,不停写代码,近乎“007”工作模式。历经 3 个月的奋战,一个近两万行代码的 CCDOS 成功出世,比预期的时间还提前了 2 个月。如今看来,严老创造的 CCDOS 只是汉化版的D OS,考虑当时的显示器一般是线式扫描的,一个英文字符用 7 条线就可以显示清楚,而一个汉字至少要 15 条线才能显示清楚,显示汉字要比显示字符更加耗费 CPU 和显卡资源,在当时主流英特尔 088 CPU 主频只有 4.77 M,显示卡只有 320×200 分辨率的情况下是非常难的。CCDOS 是为中国第一台 PC 长城机做的,所以取汉语拼音的字头,就成了CCDOS。CCDOS 成为国家六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严援朝仅拿到 2000 元的资金。值得一提的是,日文也有汉字显示的问题,日本参考 CCDOS 完成日文最早的汉化,任天堂红白机上的日文显示本质是参考严老的设计思路完成。一般来讲,宗师级的程序员对于自己的作品署名是非常看重,如林纳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Linux,程序员大宗师求伯君的 WPS、鲍岳桥的 UCDOS、朱崇君的 CCED,全都在程序显著的位置标明了作者,严老却没有在 CCDOS 上署名。他说:“我们家没有这个传统。直到现在,我写程序从来不署名。我的源代码谁都可以 COPY,我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从这个角度上讲,CCDOS 应该算是国内最早的开源操作系统了。CCDOS2.13 作者吴晓军、UCDOS 作者鲍岳桥正是在严援朝的引领下,涌现一批 DOS 程序员,其中能称宗师级人物的有:CCDOS2.13 作者吴晓军,UCDOS 作者鲍岳桥。作为 50 后程序员吴晓军,可能年轻一代的程序员很少听这名字。初代 IT 宗师大部分出身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名校,未上过大学的吴晓军在其中略显草根,这不影响他在当时汉化 DOS 领域的领军地位。1983 年,即便是微型计算机也是须穿鞋套、戴手套才能摸的新鲜玩意。已过而立之年的吴晓军劝说当时北京化工三厂的领导花 5 万元买了一台 BCM-3 型计算机,虽然字长只有 8 位,这台高精尖的设备依旧牢牢的吸引了吴晓军的所有注意力。他就在这台机上构建自己的汉字系统。经过改造,BCM-3 可以做出相当不错的报表了。网上不少人都在问笔者:我 30 岁了,还能不能转行做IT?吴老用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两年后,化工三厂见吴晓军是搞计算机的料,斥资十几万购买 5 台 PC/XT 机。吴晓军为这几台机器忙乎起来:办培训班,装汉字系统,打印报表等。当时的软件需要使用软盘安装,当时 CCDOS 2.10 需要动辙十几张软盘才装得下基本版,要想装全字库软盘的数量要暴涨到几十张。在打印效果方面也不如人意。吴晓军拷了个 2.10 版 CCDOS 24 点阵的打印字库,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并把它压缩成3张软盘就装下了。两个月后,增强版本 2.12 诞生。1986 年初,在军事博物馆举行的一次展览会上,吴晓军的 2.12 版 CCDOS 初露锋芒,为了减少字库对内存的占用,保证硬盘访问频率更低,吴晓军开始思考对 2.12 的改进版。1986 年 4 月,2.13 问世,该版本仅将一级字库驻留内存,同时采用绝对扇区方式访问硬盘。1990 年,在工厂工作了 19 年的吴晓军递交辞呈,创办晓军电脑工程部。后来 2.13饱受盗版的困扰,每每新版本上市不久,解密版便流行开来。吴晓军的商业头脑明显没有编程有天赋,1996 年开始晓军电脑彻底陷入困境,后来当时的教育软件巨头 CSC 收购了晓军电脑,吴晓军辞职。如果把初代宗师们集成一个电竞战队,那么鲍岳桥无疑是“战队经理”的最佳人选,他除了创建 UCDOS 外,还一手打造风靡一时的联众游戏平台。中文 DOS 平台大战,鲍岳桥不算是先行者,也不是技术最领先者,不过他最终胜出了。《程序员》杂志2004年第一期关于鲍岳桥的报道当时最流行的中文文字处理软件和表述处理软件都推荐与 UCDOS 共同使用,当你启动 UCDOS 时,会看到作者鲍岳桥的大名出现在屏幕上。自 UCDOS 流行起,鲍岳桥成为中国无数程序员的偶像。然而,和其它的初代宗师们一样,鲍岳桥没从 UCDOS 的成功中赚到钱。UCDOS 一统中文 DOS 平台没几年,Windows 和网络的大潮到来了,当时技术公司的至高追求是浏览器,DOS 平台由于客户端的特性限制,很难支持像样的浏览器应用,UCDOS 上演中文 DOS 平台最后的辉煌。后来鲍岳桥创建了联众游戏平台,虽然在 QQ 游戏的冲击下最终黯然离场,不过在去年 CSDN 的采访中发现,52 岁的鲍岳桥还在熬夜写代码,创业在线教育的公司乐教乐学。中文环境缔造者王永民、王志东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王永民是初代宗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代表作就是五笔字型——王码。据说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王永民出国接受海关检查时,刚递上签证,海关工作人员随即从座位上弹跳起来,立正给王永民敬了个礼,王永民当时吓了一跳,以为自己的签证出了什么问题,工作人员毕恭毕敬地说:“王老师,我们正在学习您的五笔字型。”1978 年始,王永民用了五年时间,研究了汉字编码原则,提出“形码设计三原理”,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最终发明“五笔字型”,以多学科之集成和创造,发明 25 键 4 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1984 年,王永民带着一台 PC 来到了北京,在严援朝的帮助下,他将五笔字型移植到了 PC上。王永民在府佑街 135 号中央统战部的地下室 7 号房间,一住就是两年。正当王永民在地下室时,DEC 掏出 20 万美元购买了五笔字型专利使用权。1987 年 3 月 6 日,王永民从地下室搬到远望楼宾馆。1989 年,王码电脑工程开发部成立,在这之前,王永民就成立了一个王永民中文电脑研究所,经营他请香港人开发的汉卡,一块汉卡卖 1700 多元。“我从小就做过一些生意,摆摊刻图章,一个图章五分钱,上初中给人理发,理一个头五分钱。我当时有一个想法,与其让人去移植五笔字型,还不如我移植好了卖给他们。”王永民可坐收专利费,不过他没有这样做。2004 年 6 月 26 日,“数字王码”成功发布,王永民认为他的汉字输入的第二个梦想已经实现,现在他朝着使汉字进入“输入代码”和“检索代码”完全统一的时代迈进。北大的王志东是后来严援朝在四通的老板,中文之星的创造者。1992年5月,王志东独立研制并全球第一套Windows3.1中文平台——“中文之星”,1993 年又成功制出中文之星海外升级版“中文之星 1.2”。“中文之星”一经推出即在国内得到迅速普及,极大加速了中国的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速度,“中文之星”的横空出世,让比尔·盖茨吃惊不小,也让微软明白原来可以像中文之星一样做多语言支持,据说在看到中文之星后,盖茨就和鲍尔默说我们现在就可以进入中国市场了,正如上文所言“中文之星”至少让微软的产品提早五年进入中国。虽然如今,王永民与王志东从大众眼中逐渐模糊,但不可否认他们是先知先觉者,王永民在中国生产出第一台 PC 前,在汉字终端上实现汉字 26 键输入,宣判 PC 汉字大键盘输入的死刑,王志东则使中文在图形化操作系统中站稳了脚跟,成功避免了中国 IT 行业的全盘西化。WPS 求伯君、CCED 朱崇君,中文软件遍地开花“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程序员的水平很容易通过作品水平准确得到量化,微软 Office 之父,被盖茨成为全宇宙最好的三位程序员之一的西蒙尼,他对于 0.1 版本的Linux评价是,这个目前还只是个玩具,但他看到同时期的 WPS 时只说了一句话“What a programmer”。求伯君生于 1964 年,从小就展示了过人的数学天赋,据说还没上小学求伯君的就达到了业余五段的围棋水平。从高一开始求伯君就连续 3 年参加包揽了县里的数学竞赛第一名,高考时求伯君以数学满分的傲人成绩考入国防科大数学系,国防科技大学一直在中国计算机技术的第一梯队,后来中国开源第一人,LVS 之父章文嵩博士也是求伯君的学弟。1983 年,我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银河在国科大成功问世,不过求伯君不在当时的庆功人群中,因为他当时正忙着编写国科大图书管理系统,随后一篇题为《一个学生成功开发国防科大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报道被刊登在长沙日报上,求伯君一时间成了新闻人物。1984 年 8 月,求伯君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徐水的石油部物探局仪器厂。当年年底,他就解决了 CCDOS 拼音输入法中的一个 Bug,使厂里的汉字录入速度提升 60% 以上,求伯君就成了当地红极一时的人物。两年后,据说求伯君暗恋上了一位来厂里实习的深大女生,等她走了后,求伯君才回过神来“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他后悔莫及,决定马上追去深圳。等到了深圳后,求伯君先把暗恋的事放在一边,因为他听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于是立刻就打定主意回原单位辞职。辞职后求伯君先去了趟涿县,帮同学解决一个打印难题。仅仅用了几天时间求伯君就搞出来一个 24 点阵打印驱动程序。同学当时就说,那你为什么不搞一个通用的驱动,于是求伯君把自己关在老同学的电脑房里,熬了整整 9 天 9 晚,全部重写了打印驱动程序,改成了一个可以支持多种打印机的驱动程序。后来四通把求伯君连人带打印程序全盘接收了,而这个打印驱动程序被冠以每套500元的价格,卖了大几百套,成了四通不大不小的一个盈利点。求伯君与金山结缘是因为张旋龙,当时张已经是金山的老板。而金山又是四通合作伙伴之一,当时张旋龙进的一批计算机有问题,计算机无法启动,他找到求伯君,结果求伯君只花了一个晚上就给解决了。张老板随时大惊失色,“他在香港 50 人的团队蹲了三个星期都没解决的问题,被这个小求同学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张旋龙发现了求伯君的编程天赋与程序员的纯粹,当时抛出绣球“来金山,我让你专心搞软件!”这和求伯君的想法一致。到了金山,求伯君决定大干一场,目标很明确“重新写一个汉字处理系统,取代当时最火的 WordStar。”于是求伯君带着一台 386,把自己关在南山的一间偏远小房间里。只要是醒着,他就不停地写代码,什么时候困得看不清电脑屏幕了,才眯一会儿。2 个月后,求伯君就被送进了医院,连续3次“急性肝炎发作”。医生强制要求住院一个月,求伯君就把电脑搬进病房里继续写,“那段时间很孤独,有问题不知道问谁,解决了也没人分享。”1 年 4 个月后的 1989 年 9 月,求伯君在医院里敲完 12 万 2 千行的最后一行代码。中文处理的 WPS 1.0 横空出世,自此中文文字处理软件成为业界标配。上世纪 90 年代,微软在商业上强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但把苹果、宝兰、网景等巨头打得丢盔弃甲,也让 WPS 进入低谷,微软刚入华时曾给求伯君开出 75 万美元年薪的 Offer,这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万元户当道的背景下!求伯君虽然拒绝微软,但在微软提出“WPS 与 Word 文档相互兼容”时,求伯君答应这请求。可在 2 个月后,金山 2000 多万用户被微软抢走一大半。后来求伯君通过 WPS97、2000、2005 多次逆风翻盘,在 2007 年带领金山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自此中国一初代IT大宗师的代表求伯君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朱崇君与求伯君是同年生人,如果说初代大宗师组成的电竞队当中,鲍岳桥是团队经理,严援朝是打野位,求伯君是 ADC,那朱崇君就是那个最稳的中单。如果晚生个几十年,朱崇君放到今天肯定也是阿里、华为百万天才计划追逐的对象。朱崇君的代表作是中文字表编辑软件 CCED。CCED 卖出第一个 Copy 时,朱崇君在读清华研究生,天津大学力学系的用户在宿舍找到了他。当时朱崇君完全没有意识到 CCED 能卖,当对方试探性地询问价格时,朱崇君问对方带了多少钱。当对方表示带了七八百元的时候,朱崇君提出“450 元”的价格。CCED2.0 和 3.0 是联想帮朱崇君做的销售,他分别拿到 3500 元的版本费。朱崇君曾表示:“中国程序员不仅要写好程序,还要学会经营。尽管理论上说,写程序的只管写好程序,搞市场的只管搞好市场,这是社会的分工进步。但在目前的中国,如果程序员最后不想落到为别人打工的地步,还是要学会自己经营。你整天在琢磨程序,而你在公司中却整天被别人琢磨,最终吃亏的必定是你。朱崇君在众多的程序员中,还算是比较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权益。在和其他公司合作时,只签一个版本的合作。这样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不适宜合作时,可以通过软件升级,解除原来的合作关系。朱崇君在信息中心工作时,每年要单位出据证明——CCED 是用自己的计算机在业余时间所做的业余开发。永远的逆行者——王江民王江民(下文尊称“王老”)于 1951 年出生在上海。三岁因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腿部残疾,别说和清北出身的其它大宗师相比,就算普通人中,初中学历、腿部还有残疾的王老也没有优势可言。小学一年级,王老的病腿还被自行车压断了,不过上帝关上一扇窗总会打开一道门。三年级时他在海边钓鱼,涨潮回不到岸上,王老一个猛子扎进海水里,虽然呛了好几口海水,不过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学会发腿部残疾人士很难掌握的游泳,这样坎坷的经历铸就了王老百折不弯的精神品质。初中毕业后,没有工厂愿意要他。王老在孤独的一年中,在家自学了针灸,给自己治腿。1971 年,王老找到第一份工作,勤奋刻苦的他一两年后就成为该厂的技术骨干,三年后破格提拨成为厂领导,据说在 1977 年恢复高考时王老曾经想过要上大学,但是厂里实在离不开他,死活不放人而做罢。据说阿里的技术大拿,3 个月撸出淘宝的多隆在晋升评审答辩时曾经说“我只会写代码,别的不会,当合伙人恐怕不行”。上级给王老的评语是“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只专不红,不能重用,不能当领导”。从这个角度上说多隆和王老应该属于同一类型的程序员。王老与计算机结缘纯属偶然。1988 年,已经年近四旬的王老意识在搞机电自动化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不学计算机肯定会落后。用他自己的话说“我 38 岁开始学计算机,没有感觉我老了,没有感觉我不行,只感到我的英语基础不好。再说,计算机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搞计算机是用计算机,不是学计算机。”1989 年,王江民花 1000 多元买了一台中华学习机,当时王江民的儿子王营正上小学一年级,王老就现学现卖,用 BASIC 编出了中国第一套成体系的小学低年级教学软件。这套教学软件后来在《软件报》的中文软件排行榜中名列第二,第一名是前文提到的 WPS。当时不少《软件报》的读者都找到报社来购买王老的教学软件,王老赚到在软件行业的第一桶金,800 元。王老当时的本职工作是开发工控软件,一旦工厂的机器感染病毒就不能正常工作了,这会使整个流水线停摆,会让客户就认为是王老开发的工控软件不好用。面对无端的指责,王老没有过多解释,“死磕”到底,直接手工 Debug 杀掉病毒,写一段程序杀一种病毒,王江民第一次编程序杀的是 1741 病毒。王老有个很好的习惯,杀一种病毒就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公布这段杀病毒的程序。后来,王江民觉得这些各自独立的杀病毒程序用起来很麻烦,就把 6 个杀不同病毒的程序集成到了一起,命名为 KV6,后来发展到 KV8、KV12、KV18、KV20,而这就是 KV300 的前身。原本王江民的 KV100 与鲍岳桥的 UCDOS 有可能成功牵手的,因为当时鲍岳桥很想找一个杀毒软件捆绑到 UCDOS3.0 ,因为用户的汉字系统染上了病毒,总说 UCDOS 系统不好用。王老就通过天博的李鸿业就找到当时负责 UCDOS 市场营销的宋明华,虽然双方对于转让费没有异议,但宋明华只同意署名 UC-KV,但是王老坚持要把介绍人天博公司放进来署名,这使双方在署名问题上没谈拢,李鸿业有感于王老的仗义,就说留几套 KV100 帮忙卖下,结果没想到不试不要紧,这一试就打造出中国史上第一个杀毒软件的大爆款。KV100 卖得非常火,王老一路升级了 KV 系列的防伪方式,从 KV100、KV200 发展到 KV300,并不是一帆风顺,但王老依靠顽强的拼博精神,成功逆袭走出不凡人生:2003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同年入选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的东方之子;2005年被北京工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同年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授予“中国软件杰出贡献奖”;2006年获得“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荣誉称号;2007年奥组委聘为信息与网络安全专家。2010 年,王老突发心脏病逝世。王老的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我国 IT 行业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中关村不再有传奇,但王老张扬的个性、不屈的精神,依旧在中国 IT 历史长河中闪耀。结语近日,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联合进行了一次户名支持度测试,组织名字中包含有生僻字的用户随机到各银行进行转帐试验,结果中信银行对于生僻汉字的支持度达到 100%,所有用户的转帐都获得了成功,一方面是我行有马良有老师这样的顶级汉字编码专家,另一方面说明这上述终生致力于开发中文平台的初代大宗师们,给我国带来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发表了 CCDOS、五笔字型。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国内汉字与计算机之间不能相容的思想束缚,并首创 26键标准键盘形码输入方案,这个意义比 DOS 或操作系统要深远得多。假如没有这些大宗师,没准我们程序员还得继续啃英文的《User Guide》。谨以此文感谢那些在上世纪脚踏泥泞,却一路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仰望星空的初代IT宗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