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购物中心华北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北京领跑华北区域「组图」阿贝尔

2020年中国购物中心华北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北京领跑华北区域「组图」

北京市领跑华北区域虽然新冠疫情对我国国内市场消费造成短期的巨大冲击,但长期来看,不断扩张的内需仍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前行。加上政府采取多项举措如发放消费券,改造商业街等刺激国内消费增长,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2020年下半年商业项目不断放量,购物中心市场也将逐渐恢复,迎来开业。据联商网,2020年下半年华北区域拟开业的商业项目数量达到51个(不含专业市场、酒店及写字楼,商业建筑面积≥2万方)。具体从华北区域各省市来看,北京拟开业商业项目最多,达到20家,占比39%;其次为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新开购物中心数量分别为10个、11个、8个和2个,占比分别为20%,21%,16%和4%。具体从规模看,北京市同样占据绝对优势。据联商网,2020年下半年华北区域拟开业的51个项目中,规模在15万方以上(含15万方)10家,其中北京占有5家,河北占有4家;10至15万方(含10万方,不含15万方)有10家,其中北京占有6家,超过一半数量;5至10万方(含5万方,不含10万方)有16家,北京占有6家。可知无论是开业项目数量,还是商业体量,北京领跑华北区域其他省市。具体从北京市各个区域看2020年下半年新开购物中心情况,北京计划下半年新增购物中心20家,商业项目体量将新增223.41万方,超过华北新增商业项目体量一半。北京商业发达,聚集大量品牌地产开发商。其中朝阳区占有大多数,2020下半年北京市朝阳区拟开业商业项目达到6家。具体从购物中心商业项目来看,2020年下半年,北京大兴区、通州区、昌平区以及门头沟区等均有新增商业项目,且商业建筑面积庞大。通州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为北京新的市场增长点之一,另外大兴国际机场的开通运营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吸引了商业项目入驻,随后交通网建设不断完善,大兴未来或将迎来商业供应高峰期。城市副中心可能成为发展重点但是由于城市商业地产发展渐趋成熟,核心商圈几近饱和,如房地产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施工面积中,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房地产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施工面积为52.2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2%。表明土地供应愈发有限,未来城市副中心或周边区域可能成为发展重点。未来,在商业土地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商业运营,创新购物中心经营内容,对存量商业进行优质化改造,进一步吸引流量成为关键。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购物中心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院交流互动。(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谋杀犯

2020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文化+”或将成为主流业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6日讯 (记者 魏金金)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情况备受业内关注。9月5日,在第九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大会上,清科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田静现场发布了《2020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就当前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全国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情况、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性介绍。《2020 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报告指出,从整个中国文化和相关产业的体量来看,从2013年到现在,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今年整个中国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增加值预计突破5万亿,整个市场体量会逐步扩大,未来发展潜力相对较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得益于政府层面的高度关注,多次发布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将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文化及相关领域融合共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出炉将持续推进整体文化法制建设,尤其是为契合于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未来也将进一步推动体育、旅游等细分领域多样化发展。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当前我国整个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报告指出,2017-2019年北京地区的文化产业投资规模几乎占据全国半壁江山。2017-2019年期间,全国与北京地区文化产业领域分别披露投资案例3961起,1649起,投资金额2786亿元、1443亿元。2019年受资管新规及配套政策持续影响,“募资难”困境深化,投资机构出手谨慎,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活跃期后,文化领域投资热度有所减弱。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北京地区集聚了文化产业各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2018年今日头条、华人文化、快手、新丽传媒等超大融资事件,直接上拉高了北京地区文化产业投资金额。投资热集中北上深浙 报告指出,从投资案例数来看,2017-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集中在北上深地区,北京、上海、深圳合计占全国总案例数的比重达到68.7%。从披露的投资金额来看,文化领域投资的地域集中性更加明显,北上广江浙地区的文化产业披露投资金额合计2452亿元,占全国的88%。细分领域教育类更密集 根据报告,从细分领域上来看,教育培训领域披露的投资案例数最多,其次是传媒、影视、体育、游戏等,分别占比14.7%、9.4%、8.0%、7.9%。从披露投资金额来看,传媒领域披露投资金额最大,超过了900亿,占全国规模的32.8%;其次是教育培训、旅游,占比分别是18.1%、11.9%。从投资轮次来看,天使轮、Pre-A轮、A轮的投资案例数更多,占总数的70%,其中A轮最为火热,披露投资案例1428起,占全国总投资23.6%;其次是B轮、D轮、C轮,总占比分别是17.9%、12%、10.1%。由于投资机构现在比较偏好于头部项目,因此其中不乏大额投资事件的产生。大数据勾画百家价值型企业“脸谱” 截至目前为止,北京已连续8年发布北京市最具投资价值文化企业榜单,累计评选出320家最具文化投资价值企业。报告指出,从分布的地区情况来看,320家上榜企业中,更多企业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和东城区,占整体的71.7%;从细分领域来看,海淀区更多集中在数字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教育领域,朝阳区集中在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且成熟度高,东城区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市中心区域文化产业建设更加集中;从所属细分领域来看,多集中在传媒广告、数字创意相关领域,占比高达70%。在对320家企业成立时间进行相关统计后可以发现,在2013年-2016年期间成立的企业有189家,其中2015年成立的企业数量最多。企业整体融资向头部集中 那么,这些榜单发布后上榜企业整体融资情况如何?报告指出,从融资的案例数和融资金额来看,320家上榜企业中,已有130多家企业成功融资或挂牌上市,覆盖视频、内容IP、文化跨界、消费、教育、体育等领域。同时,上榜企业在2015-2018年融资活跃,融资案例数和融资金额均在2018年达到了峰值,与国家文化产业整体投融资的趋势相吻合。2019年以来,受募资收紧、市场监管趋严、新冠疫情等影响,整个融资规模明显下滑。从历年情况来看,文化领域投资有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五大趋势 关于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今后或将呈现出以下五方面发展趋势:第一,疫情之后整个头部企业强者恒强,加速文化产业网络化升级;第二,“文化+”或将成为主流业态,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包括“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智慧城市”等,以“文化+”推动整个经济发展核心力量已经显现;第三,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新基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人工智能、5G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包括超高清视频、影视还有文化体验、文化娱乐、智能化的文化创作等细分领域产业前景广阔。第四,从区域来看,未来文化产业将进一步向发达地区进一步集聚,中西部发展潜力较大。其中,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中。同时,未来文化产业将逐步丰富,整个文化消费也将逐步活跃。伴随着整个股权投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中西部文化产业基于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 文化IP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相关知识产权政策的出台以及相关行业监管制度逐步规范,都对整个文化产业环境的优化产生利好;文化IP的定制开发、IP运营管理早期化和专业化等特点也在逐步体现出来,新技术进一步将催生IP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乐而非乐

2020年北京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规模扩大开源领域话语权不断提高(图)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驱动下,北京在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形态。2019年,北京云计算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01.3亿元,同比增长21.7%。目前,北京云计算产业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已实现部分国产化替代,在云计算开源领域话语权不断提高。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云计算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将超突破2000亿元。数据来源: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近年来,北京已成为全国云计算产业发展高地,云计算相关企业云集北京。据企查查数据,北京在业/存续云计算相关企业8.14万家。北京在业/存续云计算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海淀区云计算相关企业数量占比超45%,朝阳区海淀区云计算相关企业数量逼近20%。备注:本文只展示部分北京云计算相关企业,若需要完整企业名录,请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莫知其处

2020年北京网络安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结构较为完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图)

我国全面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努力构建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产业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网络安全产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北京以网络安全产业为重要抓手,积极践行创新理念、完善产业生态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引领我国网络安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北京网络安全产业结构较为完整一方面,北京网络安全产品集中在安全防护和安全管理,尤其是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御、安全网关、防病毒、身份管理与控制、内容及安全管理方面,主要以奇安信、绿盟科技、启明星辰、天融信等企业为代表;另一方面,在安全运维新兴服务领域,启明星辰、360企业安全等是从事云安全的典型厂商;360企业安全、青莲云等企业在物联网安全颇有优势;梆梆安全、爱加密等专注于移动安全市场;永信至诚在安全人才培训和安全咨询方面走在前列;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大数据安全新技术已经应用广泛。北京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北京网络安全企业营业收入44.6亿元,2012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2018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2019年,北京网络安全企业营业收入645.2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奇虎360、天融信、启明星辰、奇安信等企业营业收入规模超1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年北京网络安全企业营业收入将超700亿元。数据来源: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北京网络安全高端人才聚集效应显着北京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迅速,网络安全公司聚集较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量大。据360联合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19年网络安全行业人才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网络安全人才需求最大,网络安全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量占全国比重为29.82%。由于北京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雄厚,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教育方面的投入大,重视层度高,人才较为集中。北京网络安全求职者最多,北京网络安全求职者占全国比重为13.31%。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形成“三园协同、多点联动、辐射全国”的总体布局网。海淀园(创新驱动策源地):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通州园(产业发展拓展地):位于通州区西集镇,占地面积5.0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3万平方米。经开区信创园(信创产业率先突破地):以移动硅谷创新中心为核心,占地面积6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已落地信创核心企业近50家,对接生态企业400余家,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核心基地攻关适配云公共支撑平台启动建设;信创产业核心环节实现布局,“四梁八柱”企业快速聚集,产业生态搭建完成。 备注:本文只展示部分北京网络安全相关企业,若需要完整企业名录,请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检阅式

2018年北京经济运行情况分析:GDP总量突破3万亿(附图表)

中商情报网讯:2018年,北京全市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提质。初步核算,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7亿元,下降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47.7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553.6亿元,增长7.3%。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全年新经济实现增加值10057.4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9.3%,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3.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6976.8亿元,增长9.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893.4亿元,增长9.2%。1.农业持续转型升级,都市农业稳步发展2018年,全市深入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在传统农业进一步收缩的同时,农业的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6.8亿元,比上年下降3.7%;其中,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拉动下,林业产值同比增长61.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观光园、民俗游分别实现总收入27.3亿元和13亿元。设施农业效益提升,亩均效益实现2.5万元/亩,比上年提高2.2%。2.工业生产增势稳定,生产效率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二者有交叉)分别增长13.9%和7.8%。重点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6.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2%,汽车制造业下降5.8%。工业产出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4.8万元/人,比上年同期提高5万元/人;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5%。3.第三产业稳中向好,优势行业发挥带动作用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9%。其中,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0.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贡献率合计达到67%,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084.6亿元,增长7.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59亿元,增长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3.9亿元,增长10.4%。1-11月,规模以上第三产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4.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9.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0.7%,其中,交通运输领域投资增长1.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其中,保障性住房投资增长44.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1.7%,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9%;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3.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6.3%,其中,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行业投资较快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1.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1.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7%。2018年,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321.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33.6万平方米,增长0.6%。商品房销售面积696.2万平方米,下降20.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26.8万平方米,下降14%。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全市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1049.2万平方米,占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45.2%,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销售面积221.7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1.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5.市场消费增势较好,服务性消费贡献超过八成2018年,全市实现市场总消费额25405.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实现服务性消费额13658.2亿元,增长11.8%,占市场总消费额的53.8%,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6%,交通和通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消费分别增长12.3%和12.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4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632.9亿元,增长10.3%,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2.1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收入10648.5亿元,增长2.2%;餐饮收入1102.1亿元,增长7.3%。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3.8%、13.6%和11.8%。6.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价格总体平稳201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5%。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3.1%,居住类价格上涨3.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6%,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2%;衣着类价格下降0.3%。12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环比上涨0.1%。2018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与上年持平,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0.8%。12月份,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3%。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9%,环比持平。7.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61元,比上年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8.常住人口稳中有降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8%。从年龄构成看,0-14岁常住人口226.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0.5%;15-59岁常住人口1562.8万人,占72.6%;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364.8万人,占16.9%。从城乡构成看,城镇人口1863.4万人,乡村人口290.8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

阮籍

2018北京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日均新登记企业790户 户均资本全国居首

北京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改善营商环境以来,市场准入门槛大幅减低,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压缩至5天,登记便利化改革取得突出成效,市场主体总量稳步增长。今天上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企业数量增速领先,户均资本规模居全国首位。2018年,全市新登记企业18.33万户,日均新登记790.26户。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实有市场主体(含分支机构)215.11万户,较上年同期增加5.57万户,同比增长2.7%。实有资本总额38.4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40万亿元,同比增长9.7%,资本总额居广东、浙江之后,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三。实有市场主体户均资本规模1785.87万元,同比增长6.9%,户均资本规模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有企业165.45万户,同比增长6.5%;注册资本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9.7%。新兴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升,新兴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有服务业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分别为154.42万户、32.3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10.6%,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分别为93.3%、84.2%。其中2018年新登记17. 31万户,日均登记746.01户。从行业发展来看,北京市2018年新登记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4.8%)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此外,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同比增长11.1%)、卫生和社会工作(同比增长2.6%)等公共服务领域企业数量也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企业数量同比均有增长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实有企业中科技型企业55.34万户,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2.79万户,金融业企业9882户,企业数量同比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9.7%、4.0%和2.8%。从日均新登记企业来看,2018年全市日均新登记科技型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金融业企业分别为312.45户、119.27户、2.02户。科技型企业增长较快,增速高于全市实有企业总体增速3.2个百分点,带动科技型企业在全市实有企业中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占比达到33.4%。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户均资本规模为4263.20万元,是全市实有企业平均规模的2.02倍。金融业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规模高达4.63亿元,是全市实有企业平均规模的21.91倍。2018年新登记金融业企业中,注册资本规模亿元以上的大企业有40户,占到实有亿元以上金融业企业总量的4.0%,其中新登记金融业企业中,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大,为661亿元。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两地举办,北京成为全球首个荣获夏、冬两季奥运会的举办权的城市,以此为契机,全市体育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有体育业企业8980户,同比增长9.7%。从日均新登记企业来看,2018年全市日均新登记体育业企业5.40户。“高精尖”产业是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有“高精尖”产业企业59.55万户,占到全市实有企业总量的38.3%,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从日均新登记企业来看,2018年全市日均新登记“高精尖”产业企业292.77户。“三城一区”新登记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过半截至2018年底,“三城一区”实有企业46.48万户,同比增长5.5%,其中科技型企业有21.16万户,占比45.5%,高于全市实有企业中科技型企业的占比12.1个百分点。2018年,“三城一区”新登记企业5.55万户,其中科技型企业有2.87万户,占比51.6%。分区域看,“三城一区”新登记的企业中,中关村科学城企业数量最多,共3.02万户,占到2018年“三城一区”新登记企业总量的54.4%;怀柔科学城新登记企业1.13万户,占比20.4%;未来科学城新登记企业9714户,占比17.5%;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登记企业4306户,占比7.8%。北京对中西部地区投资辐射增强2018年,北京市企业累计对外投资26515次,投资额8641.50亿元;累计吸引外埠企业投资6775次,吸纳投资额1801.27亿元。其中,对外投资次数是吸引外埠投资的3.91倍,对外投资额是吸纳外埠投资的4.80倍。从资本流向来看,北京市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投向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河北等经济水平较高的省市或者与北京临近的周边省市,五省市企业合计吸纳投资额占到2018年北京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44.5%。但从增速来看,北京企业投向广西、陕西、云南等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均超10%。北京迁出企业四分之一迁往津冀2018年,迁出市外企业共计780户,其中内资企业766户,外资企业14户,注册资本共计894.90亿元,户均注册资本1.15亿元。初步判断,企业迁往市外的原因主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效应持续释放,2018年迁往市外企业中27.3%迁至河北、天津;受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影响,2018年迁往市外企业中三成属于批发零售业;地方政策对迁出企业存在影响。为提升金融业风险防控能力,北京市加强了对投资类企业的监管,受此影响2018年迁往市外的企业中投资与资产管理占比8.2%。从迁移区域来看,北京市迁出市外的企业主要迁往河北省、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湖北省、江苏省、天津市,上述合计占到北京迁往市外企业总量的72.2%。从迁出企业行业分布来看,2018年全市迁出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述合计占到北京迁出市外企业总量的84.1%。从迁出地分布来看,2018年迁往市外的企业迁出地主要集中在:丰台区、朝阳区、海淀区,上述合计占到北京迁出市外企业总量的64.6%。

天忘朕邪

2020年北京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规模扩大 开源领域话语权不断提高

中商情报网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驱动下,北京在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形态。2019年,北京云计算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01.3亿元,同比增长21.7%。目前,北京云计算产业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已实现部分国产化替代,在云计算开源领域话语权不断提高。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云计算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将超突破2000亿元。数据来源: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近年来,北京已成为全国云计算产业发展高地,云计算相关企业云集北京。据企查查数据,北京在业/存续云计算相关企业8.14万家。北京在业/存续云计算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海淀区云计算相关企业数量占比超45%,朝阳区海淀区云计算相关企业数量逼近20%。备注:本文只展示部分北京云计算相关企业,若需要完整企业名录,请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彻志之勃

2020年北京网络安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结构较为完整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中商情报网讯:我国全面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努力构建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产业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网络安全产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北京以网络安全产业为重要抓手,积极践行创新理念、完善产业生态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引领我国网络安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北京网络安全产业结构较为完整一方面,北京网络安全产品集中在安全防护和安全管理,尤其是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御、安全网关、防病毒、身份管理与控制、内容及安全管理方面,主要以奇安信、绿盟科技、启明星辰、天融信等企业为代表;另一方面,在安全运维新兴服务领域,启明星辰、360企业安全等是从事云安全的典型厂商;360企业安全、青莲云等企业在物联网安全颇有优势;梆梆安全、爱加密等专注于移动安全市场;永信至诚在安全人才培训和安全咨询方面走在前列;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大数据安全新技术已经应用广泛。北京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北京网络安全企业营业收入44.6亿元,2012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2018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2019年,北京网络安全企业营业收入645.2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奇虎360、天融信、启明星辰、奇安信等企业营业收入规模超1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年北京网络安全企业营业收入将超700亿元。数据来源: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北京网络安全高端人才聚集效应显着北京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迅速,网络安全公司聚集较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量大。据360联合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19年网络安全行业人才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网络安全人才需求最大,网络安全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量占全国比重为29.82%。由于北京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雄厚,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教育方面的投入大,重视层度高,人才较为集中。北京网络安全求职者最多,北京网络安全求职者占全国比重为13.31%。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形成“三园协同、多点联动、辐射全国”的总体布局网。海淀园(创新驱动策源地):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通州园(产业发展拓展地):位于通州区西集镇,占地面积5.0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3万平方米。经开区信创园(信创产业率先突破地):以移动硅谷创新中心为核心,占地面积6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已落地信创核心企业近50家,对接生态企业400余家,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核心基地攻关适配云公共支撑平台启动建设;信创产业核心环节实现布局,“四梁八柱”企业快速聚集,产业生态搭建完成。 备注:本文只展示部分北京网络安全相关企业,若需要完整企业名录,请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网络安全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麦德龙

2020年北京幼儿园行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众所周知,作为首都,北京有着中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教育资源、就业机会以及多如过江之鲫的达官贵人。这些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他们来到这个城市,呼吸着雾霾,忍受着拥挤的交通,梦想着在此工作、生活、定居、结婚生子乃至终老于此。作为一个外来者,其最初接触的北京教育资源通常是她的高校资源(自己的教育)然后才是幼儿园(子女的教育)。我们习惯了媒体给北大清华人大等众多高校的排名,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北京的幼儿园行业发展状况如何?有鉴于此,我们组织精干力量编撰了《2020年北京幼儿园行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据统计,2019年北京共有幼儿园1733所,较2018年的1657所增长了76所,超过了2001年的1719所,为历年来最高。就在园人数来看,2019年北京幼儿园在园儿童数为46.76万人,较2018年的45.06万人增长了3.8%。但整体来看,从2015年开始,北京幼儿园的在园儿童数同比增长速度在放慢。其中,2018年的同比增长速度只有1.1%。《2020年北京幼儿园行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分三个阶段研究了北京学前教育行业的政策变迁、北京的人口基础及人口结构。此后,报告研究了北京幼儿园的数量、入园儿童变化情况以及师资配备情况(含师资素质)。报告还对北京的民办幼儿园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门的介绍,以及幼儿园在北京各区的分布状况,各区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状况。在最后,我们介绍了发端于北京的几家大的、公司化运作的连锁幼教集团。更多报告内容,详情参阅下文!以下为报告目录及部分内容:北京幼儿园数量统计显示,2019年北京共有幼儿园1733所,较2018年的1657所增长了76所,超过了2001年的1719所,为历年来最高。在2010年北京市的幼儿园数量为1245所,此后持续增长,至2019年攀升至1733所,累计增长了488所。北京幼儿园的开班数伴随着幼儿园数量的增长,北京幼儿园的开班数也在上升。2019年北京幼儿园共开班16934个,较上年的16176个增长了4.7%。回查历史数据发现,在过去的九年间,北京幼儿园的开班数接近翻番。在2010年北京幼儿园的开班数只有9883个,仅为2019年16934的58%。北京幼儿园的入园人数在2018年,北京幼儿园的入园人数为16.51万人,较2017年的17.74万人显著下降了6.9%。但最新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北京幼儿园的入园人数又开始上升了。根据北京市教委提供的数据,2019年北京市幼儿园入园儿童数量为16.82万人,较2018年的16.51万人增长了3100人。2010-2019年北京幼儿园入园人数及同比变化情况如下:北京幼儿园的在园儿童在园儿童数衡量的是一所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全部在园人数。根据北京市教委提供的最新数据,2019年北京幼儿园在园儿童数为46.76万人,较2018年的45.06万人增长了3.8%。不过,整体来看,从2015年开始,北京幼儿园的在园儿童数同比增长速度在放慢。其中,2018年的同比增长速度只有1.1%。北京幼儿园的离园人数整体来看,北京幼儿园的离园人数一直在增长。2019年北京幼儿园离园人数为11.82万人,较2018年的11.71增长了1100人。下表为2010-2019年北京幼儿园离园人数及同比变化情况:北京幼儿园的平均规模及班额我们也统计了北京幼儿园的园均规模,发现整体情况是北京的幼儿园园均规模较大。在2010年平均每个北京幼儿园的在园儿童数量为222.5人,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据攀升至277.8人,但从2017年开始,北京幼儿园的园均规模又开始缩小,到2019年降至269.8人/园。不过,整体来看,北京幼儿园的园均规模要比全国平均水平大得多。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26.67万所幼儿园,在园儿童数量为4656万人,平均每个幼儿园的在园儿童为175人。从班额的情况来看,2010-2019年北京幼儿园的平均规模一直在28人/班附近徘徊。更多报告内容详情,详见报告全文!请私信咨询!

地狱犬

产业之问|北京为何能领跑IDC行业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IDC产业诞生于美国,并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逐步发展而兴起。在我国,2019年,IDC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562亿元。在IDC区域竞争格局中,北京市凭借机架规模、资本吸引力、绿色等级数据中心数量和头部企业数量等优势,领跑我国IDC行业的发展。据预测,至2020年,北京市IDC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327亿元。那么,北京为何能领跑IDC行业发展?本文将从IDC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和产业链发展现状进行分析。1、2020年北京市IDC市场规模将达327亿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IDC产业诞生于美国,并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逐步发展而兴起。在我国,IDC行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如下图所示。目前,随着5G网络商用持续推进,新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有望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客户差异化需求展现,我国IDC产业分工有望进一步明确。在区域竞争格局中,北京市凭借机架规模、资本吸引力、绿色等级数据中心数量和头部企业数量等优势,领跑我国IDC行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IDC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突破150亿元;据预测,至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327亿元。2、北京为何能领跑IDC行业发展?——数字经济在北京经济中已占据主导地位从产业发展环境来看,数字经济的高发展水平为北京市IDC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超1万亿元,数字经济在北京经济中已占据主导地位,数字经济GDP占比已超过50%。——政策驱动行业可持续发展IDC产业在北京市得以迅速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一方面,“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建设作为发展重点。2020年6月,在5G建设如火如荼的趋势下,北京市紧抓机遇,由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其中提出,将加强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推进数据中心从“云+端”集中式架构向“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演变。另一方面,在IDC产业绿色转型方面,北京亦是全国范围内对新建/扩建高耗能数据中心进行限制或禁止的先行者。2018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由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年版)》,《目录》明确,将禁止新建和扩建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中的数据中心(PUE在1.4以下的数据中心除外)。同时,为加快北京市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广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经验,2019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开展了北京市绿色数据中心(第一批)征集评选工作;2019年末,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了《2019年度北京市绿色数据中心(第一批)示范名单》,名单内容如下:——北京IDC行业产业链较为完善上游供给方面,IDC行业的主要供给方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基础运营商等。以软件产业的企业数量为例,据工信部于2020年1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与5年前相比,北京的企业个数继续保持领先全国;2019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共有32家企业分布于北京,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强大的软件供给能力为北京IDC企业创造了较好的资源优势。下游的市场应用方面,互联网公司的作为IDC行业的主要应用市场,在促进IDC市场需求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19年末,在135家互联网上市企业中,工商注册地位于北京的互联网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占互联网上市企业总体的33.3%;其次为上海,占总体的17.0%;杭州、深圳、广州的互联网企业分别占总体的11.9%、11.1%和4.4%。同时,从网信独角兽企业地区分布来看,2019年,网信独角兽企业仍然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总占比达90.4%。其中,北京的网信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为85家,同比增加31家,占总体的45%。3、“5G”驱动北京IDC产业未来发展云计算是IDC行业的重要驱动力,随着5G商用的前景驱动,云计算行业有望迎来新动能,从而带动IDC行业发展。2019年,北京、深圳、上海、广州5G基站的建设数量均超过1万个,除此之外,四个城市分别出台了后续5G基站建设的计划。根据36氪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城市5G发展指数报告》,截至2019年,我国城市5G发展总指数得分位居前五的城市分别为北京(85.66)、深圳(82.55)、上海(77.84)、广州(74.97)和南京(72.69)。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IDC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