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京动物园回应网红熊猫秃头:很早已了解相关情况,并积极处理有头有尾

北京动物园回应网红熊猫秃头:很早已了解相关情况,并积极处理

挺“秃”然!北京动物园网红大熊猫“谢顶”了。最近,北京动物园奥运熊猫馆,一只名叫“福星”的网红大熊猫引起网友关注。福星的头顶中央有一块直径约2厘米的深色圆形凹陷在白色的毛发中很显眼。专家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前段时间户外太炎热,熊猫希望通过打滚蹭地吸引饲养员注意,尽快回到洞中。9月8日下午,北京动物园表示:“福星”正在接受专家会诊,将尽快公布具体情况。7月25日网友拍摄的图片中,就能看到福星头顶的毛发比周围略短,到了8月初能明显看出它的头顶“秃”了一小块。有游客推测,福星头顶的毛可能是它打滚蹭地时磨掉的。从今年6月起,陆续有游客发现福星有打滚行为。8月1日,8分钟左右有6次打滚。8月2日,9时回家前打滚6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劲硕说,福星还比较年轻,这个时期的大熊猫比较好动、有个性。饲养员在笼舍内打扫卫生时,一般会关上门,以保证安全,这时熊猫可能会不高兴,它便通过打滚蹭门的方式引起饲养员注意。张劲硕建议,还应进一步观察福星,看它的行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短期的问题不大,若是长期的则需要矫正。饲养员在笼内工作时,可以用食物、玩具吸引它的注意力,把它引开,也可以通过适当改变工作时间、关门频次等方式调整福星的习惯。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成林9月8日下午表示,福星头顶毛发磨损问题已持续一段时间,公园很早就已了解到相关情况,并积极处理。(原标题:挺“秃”然!北京动物园网红大熊猫“谢顶”了!回应来了……)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晚报、每日新报流程编辑:TF015

北京生物图鉴:“动物世界”在身边

“我们总说坐在家里看《动物世界》,但到了北京的郊外,你就会发现,周围就是动物世界。”全文6813字,阅读约需13分钟 新京报记者 彭冲 实习生 谢婧雯 朱世晨 编辑 左燕燕 校对 吴兴发▲红隼悬停,高晓奇于密云区不老屯镇拍摄。受访者供图似乎很少有鸟会这样自信。密云区石城镇,一只胖胖的领岩鹨(俗名大麻雀)站在青石上,“披”着一身棕褐色的羽毛,“隐身”在周围的枯枝落叶里。面对距离不到三米远的人类,一动不动,丝毫不慌。但这逃不过高晓奇的眼睛。这位“鸟类博士”能熟练识别北京市的各种鸟,他拿出相机,连续按下快门。照片拍摄时间是1月5日下午四点,也是高晓奇进行野外调查时,离鸟最近的时候。从去年开始,高晓奇参与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有点像自然界的人口普查。”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冯晓光提到,此次调查涉及哺乳动物、鸟类、大型真菌等十余个类群,预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时间里,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情况。2020年的调查已经进入了数据统计阶段,在此基础上编撰的“北京生物图鉴”也开始与读者见面。生态环境局计划每一到两周发布一期,图文结合,像唠家常一样,给读者介绍北京常见的和不常见的生物,以增强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我们总说坐在家里看《动物世界》,但到了北京的郊外,你就会发现,周围就是动物世界。”▲2017至2018年,李春旺在延庆拍摄到豹猫。受访者供图━━━━━丛林中隐蔽的兽光影斑驳的山地上,一个灰色的小家伙踩着散落在地的枝叶,“漫步”前行。它看起来像是一只猫,但体形似乎更为纤细;几条黑白相间的条纹从它的鼻子延伸到两眼间,看起来又像是幼年的豹子。这是红外相机在门头沟区清水镇小龙门林场拍下的画面。李春旺最终确认,这是北京目前唯一确认的野生猫科动物——豹猫,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山区森林地带和林缘村落附近,仅在门头沟区和延庆区,他和同事们就发现了140余条豹猫的分布信息。李春旺有着三十多年的野外调查经验,他是中国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博士,也是此次北京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哺乳动物调查团队负责人。豹猫等兽类,活动比较隐蔽,生性害羞,发现有人类靠近就迅速“逃离”,要想观察到它们,放置红外相机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李春旺一般选择叶落的季节去布放相机。▲李春旺和同事在野外工作。受访者供图草木枯黄,地面植被少,调查人员更容易发现动物的足迹。不论是悬崖下边,还是茂密的林子里,他总能凭感觉准确摸出那条虚虚实实的小路——那是哺乳动物漫步行走的兽道,可见动物走过、蹭过的痕迹。把相机固定在这里和一些水源点附近的树干、岩石上,才能尽可能多地捕捉到影像。闯入动物的领地,红外相机用镜头开始了自己悄无声息的观察。只要感应到动物的温度,便会被触发、自动开始拍照和录影。尽管它们不过巴掌大小,有着迷彩色的外壳、便于和周围的枯枝落叶融为一体,“暴露”也是常有的事。会有野猪凑过来一对湿漉漉的鼻孔,嗅来嗅去;还有穿着迷彩服的驴友站在镜头前,用一口北京话讨论着“这是个什么”,最终通过相机上的“科考专用”四个字得出结论——这是拍野生动物用的相机,随后离开。野外调查的经验告诉李春旺,红外相机被动物弄倒、折腾坏,或者被人拿走,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只要这个相机没被破坏,就会留下非常珍贵的影音资料。从去年春天开始,李春旺和同事们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走遍了北京的城区、平原和山地,放置了200余台红外相机,等到今年3月,将全部收回。那些小小的“盒子”们已经在外“生活”近一年,他不知道里面盛着什么样的收获,但内心的期待仿佛是要拆开一款款盲盒。━━━━━清晨的大山是个“宝藏”这些隐蔽的“小盒子”并不总是万能的。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体形小,夜间行动迅速,红外相机往往不是“对手”;蝙蝠多栖息于悬崖峭壁的山洞里,而刺猬、黄鼬一类的夜行性的动物,常在人类聚集的城区出没……在这些地方,红外相机不宜布放。李春旺和同事们想了更多的办法。他们在傍晚时分放置活捕笼,早晨一早去收,对老鼠进行分类判断、拍照和取样后,再把它放走。寻找山洞里的蝙蝠太过危险,但在城区一些桥的涵洞和废弃的房屋建筑物里,也可以捕捉和拍摄蝙蝠。针对刺猬、黄鼬,李春旺往往在晚上来到城区的公园,打着手电筒寻找踪迹。“北京很大的,不可能每个地方都跑到。”为了更精准地确定兽类数量,李春旺和同事根据它们的栖息地情况、地形地貌等,划定了30个10乘10公里的网格,涵盖北京所有的区,覆盖了山区、平原农区和城区。在每个网格中,他们会再选择至少两条线作为“样线”,这些样线就是他们的行动路线。中科院参与哺乳动物调查的共有8人,3人为一个调查小组、一起走样线。沿线走的时候,他们要寻找动物的足迹、粪便、啃剩的枝叶,拿望远镜观察是否有动物出没,用手机GPS记录下行走路线和沿途获得的数据。幸运的话,还要用相机拍下动物的影像。“(一条样线)长度大概在5公里到7公里的样子,我们通常会走得更长一些。”李春旺和同事常常早上七点出发,下午三四点钟下山回城,一天下来,他们最多能走一条样线。▲2017至2018年,李春旺在延庆拍摄到野猪。受访者供图夏天天亮得早,李春旺早上不到六点就起床。他知道清晨的大山是个“宝藏”——或许有机会和狍子、斑羚、獾打个照面,如果睡个懒觉,等到明晃晃的阳光不那么新鲜的时候再进山,动物早都躲起来了。“除了夜行性的,很多哺乳动物都是晨昏型的。”李春旺解释道。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李春旺就一头扎进秦岭做调查,到如今已是三十多年,看惯了动物的各种姿态,反而觉得队里年轻人的适应过程是有趣的,“一开始很害怕,很回避,到后来慢慢克服困难。在野外他们跑得很开心,工作一天回来还要发个朋友圈。”但在安全问题上,李春旺一直没有松懈,他每天都会跟队员重复注意事项,“要注意回避野猪和蛇,尤其是在夏天繁殖期,带着幼崽的野猪往往会有一定的攻击性。”他提醒年轻人,走路不要看手机,如果需要做观察和记录,就停下来。他曾在野外边走边记,有条腿不小心陷进暗河里,相机狠狠地撞到胃部,李春旺疼了好半天,喊也喊不出来,下山都比别人慢了半个多小时。从2017年开始,李春旺开始在北京的部分地区做野外调查。曾有欢腾的大野猪拖家带口、一家子整整齐齐地跑进他的红外相机镜头,他也拍到过受了外伤的狍子,反复出镜的獾,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我觉得北京的生态环境是得到了改善的,人的素质也提高了,很多动物出现在公园和居民区,比如奥林匹克公园里,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李春旺说。━━━━━“我看见灰喜鹊和雀鹰打架”在这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中,高晓奇是专门找鸟的人,能熟练辨识北京的各种鸟。要想发现鸟,一靠看,二靠听。六年的野外调查将高晓奇的感受力打磨得愈发敏锐,他甚至能感知到鸟翅膀扇动起来的风。“有的鸟会唱歌,有的鸟会发出特定声音,当听到小鸟紧张而急促的警报声的时候,往往就需要观察周围是否有 “危情”——比如猛禽飞来。”▲高晓奇在怀柔区琉璃庙镇观鸟。受访者供图有些鸟,如猫头鹰,白天很难发现它,高晓奇便会用一些录音回放设备播放它的叫声。“有时候同类鸟会回应,就能确认周围是否有这种鸟。”有的水鸟离人太远,高晓奇总会备好单筒望远镜,诸如密云水库,面积大,鸟离得太远,仅凭肉眼难以分辨清楚;有的猛禽飞得快,长焦相机就派上了用场,“看不清的时候,可以先用相机记下来。”夏天的时候,日出早,高晓奇和同事凌晨四点就要起床。2021年年初迎来了21世纪以来的最低温。高晓奇记得,降温那几天,他正在北京郊外的怀柔和密云,“手刚掏出来,一下子就凉了。”好在还是能看到很多鸟在觅食,一只只都鼓鼓囊囊的,“这些鸟不是胖,而是为了御寒,让羽毛蓬松起来,创造隔热空气层。”人没有这样的本领,只能裹得更厚。“爬山本来就很累,穿多了对体力也是一个考验。”电子设备也遇到了考验,锂电池的相机和数据记录设备,续航时间开始缩短。下雪后,山阴面铺着一层雪、藏着一层冰,看不清状况的调查人员开车上山做调查,差点下不来。从那以后,要去山上的观测点,高晓奇都选择步行。他不觉得这是一件辛苦的差事,只觉得有意思。他见过伯劳鸟吐轴,这是一种性情凶猛的小型雀鸟,“有些食物伯劳鸟吃了后消化不了,就会把这些东西吐出来,叫‘吐轴’。”红隼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也是北京最常见的猛禽。高晓奇曾见过红隼在半空中“刹车”,羽毛和翅膀小幅度抖动,但既不向前飞、也不往下落,而是定在空中不动,像是被钉在了空气里,一双眼睛认真地观察地面环境。灰喜鹊和雀鹰也爱骂骂咧咧地打架。“雀鹰有时候会闯入灰喜鹊的领地,但是灰喜鹊非常团结的,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迅速组织起来把雀鹰给赶走。”高晓奇最偏爱的,还是北京的大嘴乌鸦,“鸦科鸟是最聪明的一类鸟,它们会利用工具满足需求。”他见过大嘴乌鸦抓着坚果站在高处,等待时机,汽车一开过来,它就把坚果丢下去。坚果壳轧碎了之后,它再过去享用。━━━━━每一种鸟都不能少在高晓奇看来,这一次调查,北京的每一种鸟都不能少。“北京所有的区都在调查范围内,会先选出有代表性的、可抵达的、生物多样性高的一百平方公里的网格,将其作为一个样区,全市一共有40余个。”这40余个样区,高晓奇和同事一年内要跑4遍,也就是160多平方公里。高晓奇同样使用样线法。“简单来说,沿着样区里一条两公里的线走,观察、记录两边的鸟。”为了防止重复记录,对于飞行中的鸟类,调查队伍要控制好行走速度,不能走得过慢,而且只记录朝自己方向飞来的鸟。“以一个方向为准,要不然,因为鸟是飞来飞去的,有可能它飞过去你记了一次,转了一圈飞回来你又记了一次。”调查队伍采用抽样估计的方式来计算北京市鸟的数量。“比如在进行黑头䴓(䴓科䴓属的鸟类,俗名贴树皮、桦木炭儿、松树儿。)数据调查时,选择一个针叶林进行调查,然后用这个针叶林的黑头䴓分布密度乘以北京市针叶林总体面积,可以测算北京市所有针叶林的黑头䴓的数量。同理,可以以一块田野为样本测算北京市所有田野的黑头䴓数量。”一趟线走下来,如果树林茂密、鸟类繁多,通常需要两个多小时。▲领岩鹨,高晓奇于密云区石城镇拍摄。受访者供图队伍一般有六个人,有的负责观察拍照,有的负责记录沿途所见鸟类的数量和栖息高度等信息,有的负责录下鸟类的鸣叫声。一行人总是保持安静,生怕惊扰到鸟;他们多数穿着迷彩服,“不能穿得鲜艳,要和环境融为一体。”日出前半小时到日出后三小时,以及日落前的三个小时,是鸟最活跃的时间段。“鸟休息了一夜也饿了,日出后第一件事就是觅食。”在这段时间去观测,调查人员才能找到尽可能多的鸟。一年中,高晓奇和同事要出动4次,分别在鸟的夏季繁殖季、秋季迁徙季、冬季越冬季和春季迁徙季去野外调查,一去就是25天。目前,高晓奇完成了三次调查,虽然红外相机的数据还没有回收,他已经记录到了200多种鸟。等到春天来,鸟儿回迁,他和同事要再去走一次样线,据他估计,“这个数字可能要增加至300。”有数据统计,在二十国集团(G20)所有国家的首都中,北京的鸟类种类排名第二,仅次于热带的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来讲,温带的条件并没有热带好,北京能有这样一个排名,属实不易。高晓奇说,在钢筋林立的北京,人们可能想不到,就在几公里外的山林里,每个生命都活得生机勃勃。“虽然大家都感觉大都市的城市化进程很快,但是在相关部门的保护下,我个人感觉,北京的山区自然环境还是保护得非常好,而且近些年还有变好的趋势。”▲刘冬梅拍下的马鞍菌属。受访者供图━━━━━确定一棵蘑菇的身份“和动物不一样,反正它只要长出来就长在那里了,直到腐烂。”“它”是大型真菌,也就是“肉眼可见、伸手可摘”的一类真菌,是这次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冬梅博士的调查对象。7月到9月是北京的雨季,也是大型真菌集中生长的季节。刘冬梅和同事便每天清晨带着采集刀(铲)、采集篮和照相机出门,有的大型真菌长在地面,有的挂在树干上,有的和昆虫共生,还有的晶莹剔透,隐蔽在枯叶枯枝里,人一不小心就能踩倒。和动植物相比,人们对菌物等微生物的探索是一个处女地,但这不代表菌物不重要。“微生物和动植物的地位是并列的,它具有分解的功能,把营养物质归还到大自然界当中,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有很重要的生态功能。”正是因为已有的可参考的材料不多,而且很多大型真菌的形态往往相似,所以,要确定一棵蘑菇的身份,刘冬梅往往需要把它带回实验室,用微观、分子手段做鉴定。“手拔的话可能会拔断,尽量不破坏它,很小心地采出子实体(肉眼可以看到的部分),然后放到采集篮里,要用吸水纸给它包上,防止破坏失水。”刘冬梅等调查人员细心地对待这些柔软的生物,晚上回到驻地,她们把一棵棵菌物放在脱水干燥器里烘干,小心割开,观察,测长度,再带进实验室,进行分析。等到完成这些工作,往往已是午夜。▲刘冬梅拍摄的地星属。受访者供图“但总会发现一些东西把你的疲惫感减轻一些。”一次,在平谷四座楼自然保护区,刘冬梅一行人在山上待了一天,中午只吃了面包和饼。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她感觉身体又累又沉,突然一簇鹅膏菌闯进她的视线,“长得很大,又很可爱。”就像是被玩具叫醒的小孩,刘冬梅一行人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大型真菌中,她很喜欢鲍姆桑黄孔菌。这种菌既可以生长在活的阔叶树上,也能在垂死木上生存,可以把木材分解成木质综合纤维素,让物质回到自然界当中。在北京,这种菌原本只在海淀区有发现,这次调查,刘冬梅一行人在延庆也发现了它。“它长得挺可爱,形状像耳朵,边上有点黄,中间有点黑,我们在延庆还拍了一些照片,当时还挺兴奋的。目前好像有研究发现桑黄对抗肿瘤有一定作用。”对这些菌物感兴趣的,不只有刘冬梅等科研人员。她在城市公园里曾遇到过挎着小竹篮、采摘蘑菇的市民,“有的市民很热情,对我们的工作也很好奇,知道我们做什么之后,还会问问哪些蘑菇能吃。”有游客在直播分享自己的见闻,觉得大型真菌调查工作有意思,也把蘑菇拉进了直播间。“大型真菌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这次本底调查,就是要试图了解北京有哪些物种、分布情况,还有它的经济价值,哪些是食用菌,哪些是药用菌,哪些有毒。”刘冬梅说道。▲昆虫调查组布设马来氏网。受访者供图━━━━━见证每一种生物的“成长”为何要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不了解北京都有什么物种,就很难去制定政策或者一些措施,因为你没有本底数据。”高晓奇解释道,这次调查,就是使用标准化的调查方法,搞清楚各种生物在北京各个区的分布规律,再对其现状和受威胁状况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监管措施。到目前,这项调查工作已开展1年时间,2020年的调查也到了数据整理阶段和扫尾阶段。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冯晓光提到,此次调查涉及维管植物、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大型真菌等10余个类群,计划在未来的3到5年内持续进行。冯晓光进一步总结说,通过调查,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而且我们也想试着逐步把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纳入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当中。”在现有调查基础上编撰的“北京生物图鉴”也开始在微博上与公众见面,每一期图鉴介绍一种生物,截至目前已发布8期。从敏感胆小的豹猫到敏捷机警的黑鹳,从水里的水毛茛到林间的鲍姆桑黄孔菌,人们开始熟悉这些“生物居民”。冯晓光提到,他们后续会争取一到两周出一期,至少持续到今年的五六月份。“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一种亲切感,觉得这些生物就在身边,就跟唠家常一样,或者像谈论身边的小宠物一样,引起群众对这项工作的关注,也增强大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水生植物调查组调查工作。受访者供图李春旺说,他从不怀疑人热爱生物的本能,“因为人自己就是生物。人对生物是感兴趣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去动物园?孩子们是喜欢(生物)的。”他很喜欢去看公园里的松鼠。“其实它是几种离人距离最近的动物之一,在城区都能见得到,也是很漂亮的一种动物。”有时候,松鼠会忙着搬家,把自己在一个树洞里储存的全部“家当”搬到另外一棵树里。看看动物们努力又从容地生活,似乎也成了现代人解压的方式。高晓奇希望,这个城市的每一种生物都有机会继续成长,而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去见证。他一直忘不了,在怀柔的雁栖湖,他和同事正在走样线、找鸟,忽然发现前面远远的一处山顶上,一只比羊还要大的中华斑羚正站在高处的岩石上,一动不动地盯着他们。“这不是能轻易在野外亲眼见到的动物。”高晓奇很兴奋。他一遍一遍感叹,“北京市的生物多样性基础其实特别好,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需求的不断提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将给市民带来巨大福祉,希望大家能够关注、保护。”值班编辑 康嘻嘻

庞朴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乐韵 打开生命研究中的“黑匣子”|U30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文/福布斯中国人的生命起源于一颗小小的受精卵,从最初的受精卵到胚胎的发育再到生命的形成,生命研究中有许多神秘的“黑匣子”有待人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挖掘。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王乐韵博士在发育生物学领域不断探索未知难题,在无数次失败中,一次次重新开始挑战世界级难题。这也是当下本土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利用中国科研特殊的增量式、渐进式创新的方式,实现国际追赶,并在中国挑战世界难题,造福人类!原本对工商管理和机械制造感兴趣的王乐韵最终涉足生命科学领域。图片来源:DR“我现在的研究大致有三类:第一类研究是动物克隆,该方向的研究可应用于优势畜牧业大动物的育种,比如像超级奶牛、超级种公猪等,同时克隆技术研究还能用于保护濒危物种。第二类研究是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该方向研究对于药物研发以及疾病机制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新冠疫苗就需要利用动物模型去做抗体药物筛选。第三类研究是有关干细胞应用,利用干细胞去做器官的再造。”如果初次接触,你可能会对王博士的某些课题一头雾水。比如2018年在业内轰动的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生出一只纯父源基因组来源的小鼠。“难道这项研究是让男人生娃?抑或是让生孩子都没有男人的事?”答案当然是不,实际上,这是王博士和团队在做印记基因的研究。那么什么是印记基因呢?尽管大多数来自父母基因的两个拷贝均能表达,但有一小部分基因带有“印记”(印记基因imprinted gene),它使基因呈现出亲本依赖性的差异表达,对个体的生长和发育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孤雌/孤雄小鼠的突破在于——王博士和团队用单倍体干细胞技术来“清洗”印记。而已发现的印记基因中,有很多与严重的人类疾病相关,包括精神类疾病(某些自闭症)、代谢类疾病(BWS综合征等),生长发育异常(小胖威利综合征等),这类疾病统称为“单亲二倍化疾病”。该研究也为印记基因疾病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解视角。这项研究突破哺乳动物同性生殖障碍,颠覆传统生殖理论。2018年这项研究被国内外顶级期刊和媒体报道并引起广泛反响。而王乐韵拍摄和署名的研究图片在Nature杂志首页封面置顶多达2周。这项研究也获得The Scientist杂志评选的“2018年度科技进步”等多项嘉奖。从那时候起,尽管王乐韵博士需要出席一些科普和专业学术活动,大多数时间还是呆在熟悉的实验室里做实验。但实验中的挫折没有因为他获得的成绩而减少,“这在研究中是常事,每当碰到这个时,满脑子就是如何解决。从失败中总结,然后再做一次。”王博士笑道。不过,王乐韵博士的研究倒有柳暗花明渐入佳境的感觉。2019年王乐韵再接再厉在Cell上发表细胞命运决定(即胎儿和胎盘的决定)起始于2细胞阶段受精卵分裂后阶段,即生命起始的第一次细胞分裂阶段),该成果改变发育生物学教科书传统观念,并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这份研究为“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等疾病的干细胞治疗的源头细胞获取提供重要的技术评价指标。同年,他以评选结果全A的身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也是其所在单位生命科学领域获得该项目的最年轻的获选者之一。而这个国家项目对初入科研之路的研究人员来说是业内含金量最高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020年,王乐韵博士好消息再传,他发表了一种显著提高克隆效率文章并申请技术专利,这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克隆效率使得该技术在大动物上的应用转化变得接近可能,也为大动物育种、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一条有效途径。按目前市场载有量,每年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增加约1.4亿元,该项目现下正在与多家上市畜牧业公司洽谈合作推进落地实施。一连串的硕果也助力王乐韵博士跻身2020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王博士的成长很普通,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机缘巧合,让本对工商管理和机械制造感兴趣的王博士误打误撞的进入了东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理科基地班本硕博连读专业,在结束东北的四年学习后来到北京中科院跟导师继续做研究,走上了与当初完全不一样的路。“当一个领域不让你讨厌,且随着从事的过程中投入的东西,精力越多,然后你就会觉得这可能是你一个擅长的和你喜欢并愿意付出的事。”研发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王博士自得其乐。加班、连轴转做实验在他眼里都是很平常的事情。这位经常超时工作的90后博士信念其实挺简单,“我真正想做的是把技术运用到更多的人身上,让它们更好的服务人类。这可能需要我不断提升和提效技术。” 守住初心,简单纯粹,不受外物影响,坚持几年,总会有收获。当被问及给青年研究者的建议,他表示,就是坚持。在短时间内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首先一定是更多的付出。其次,要独立思考,不跟风,要有科学的思维和自由的精神。“科学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要不断努力,发挥优势,为生命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王乐韵正在践行。

宁于祸福

北京国家动物博物馆——亚洲第一,一定要带孩子来看一看!

北京国家动物博物馆,是世界公认的、亚洲最大、研究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研究中心,北京国家动物博物馆引入4D动感影院等高科技视听设施,让深奥的科学哲理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所以有时间一定要带孩子来逛一逛哦~让孩子在拥有一个欢乐的童年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北京国家动物博物馆上下共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共有9个展区:昆虫与蝴蝶厅;无脊椎动物厅;鱼类两爬分馆;动物与人类厅鸟类分馆;鸟类厅;兽类分馆;濒危动物厅;数字化分馆;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厅。(ps:最好不要租用讲解器,小编租了,但由于内容没有更新,所以信息是有误的!所以最好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去详细了解~)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小编知道的吧~(1) 国际上公认的孔雀品种有哪些?只有蓝孔雀(印度孔雀)和绿孔雀(爪哇孔雀)两种。(2) 齐天大圣孙悟空头上的两根须叫什么?雉鸡翎,齐天大圣孙悟空头上的雉鸡翎来源于京剧,京剧武生帽冠上的就是雉鸡翎,取材于白冠长尾雉。(3)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鸟蛋是什么蛋?最小的呢?最大的:非洲鸵鸟的蛋;最小的:南美蜂鸟的蛋。(4) 燕窝是什么?真的有血燕吗?燕窝就是金丝燕为产卵孵育小金丝燕,用唾液分泌物所筑的窝巢,成红色可能是含有铁物质或者就是商家自己染的颜色。(5) 美国的国鸟是什么?白头海雕。(6) 鹈鹕、鸬鹚的羽毛防水吗?不防水。(7) 鸟类的颜色大概分为哪几种?1、鸟类自身皮毛自带的化学色,这是不会退化的。2、由物理结构产生的结构色,比如折射产生特定波长的光的物理色。3、食物色,跟鸟类的饮食有关。(8)家养大白鹅的祖先是谁?鸿雁。(9)秦岭四宝 都是啥?羚牛、金丝猴 、朱鹮(huán) 、大熊猫(10)老虎有多少种?虎只有一种,但分出了一些亚种,目前中国唯一亚种就是华南虎。门票:40元通票:60元(含博物馆参观和观看4D电影)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南侧)开放时间:5月1日至8月31日 9:00—17:00(16:30停止售票)9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 9:00—16:00(15:30停止售票)周一闭馆

合气于漠

注意,这个局专骗好心人!“实验用狗狗,没人领养就安乐死!”

最近,朋友圈里突然刷起了这样一则消息文中说,坐标上海中医大 问有没有人要领养 做过实验的6只比格犬 在周五前如果没人领养 这些狗狗都会被安乐死狗狗这么可爱,时间这么紧迫看完不少人都开始转发希望能有人领养,救几只小狗一命世上还是好人多大家这么有爱心,固然是好事然而坏就坏在,有些不怀好意的人在利用别人善意▼在这则“求转发”的朋友圈刷屏后有网友指出这个所谓的 “领养实验狗”是假的 划重点,假的!假的假的!网友表示这种声称“领养”的帖子很多并且背后还很有套路在网上查了一下“领养”信息里附上的电话是一个归属地为成都的号码根据网友描述,在类似的“领养启示”中如果你有“领养”意向电话打过去, 对方会问你要钱有网友向在中医大工作的朋友询问了情况他表示:没有上述转发所述之事而在上海,没有一个简称“中医大”的学校, 名称与之最为接近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记者致电上海中医药大学办公室,工作人员明确告诉记者,没有“实验用比格犬求收养”这回事,这纯属谣言。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从今年3月到5月间, 类似的启事早已在北京、成都、南京等地出现过不同版本。 其中,各个版本提到的领养机构虽然不尽相同,但所留的电话号码却是同一个,都是“151XXXX9653”。记者随后拨打了该电话,无法打通;手机号码属地查询显示,该号码是四川成都。网络上关于此事的讨论也不少,很多网友在论坛表示,都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看到过这条消息,而其中有一位上海网友是在今年3月发的帖。北京、上海等地网友在论坛留言质疑记者还发现,类似的认养启事2015年就曾经出现在了豆瓣网的某个帖子中。当时这个帖子写的是“四川省人民医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用的实验犬求收养,有网友当时按照图片上的单位打电话过去询问,对方表示没有这件事情。帖子发布于2015年而就在今年5月,这条认领启事中的单位被换成了“南京医科大学”后在南京也大肆传播,南京医科大学相关人员随后进行了辟谣:已跟学校实验动物中心核实,该消息不属实,动物中心的老师称他们在五台和江宁两地都仔细核查了,并没有实验用比格犬。“南京版”收养启事那么,骗子如何用这个领养启事赚钱呢?其实,网上领养犬只的启事非常多,不排除有些的确是真的,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骗子设的套,网上曾经还出现过“狗场拆迁求领养,过期就安乐死”的骗局,但到最后都是要钱。骗子的惯用伎俩就是 “骗取运费法” ,一旦有人联系他们,就声称这些狗都在外地,需要空运, 让你打个几百块钱的空运费到他账户,然后过段时间说飞机走空运钱不够,又开口问你要钱,等你的钱再打过去,骗子就玩起了消失。此外,还有一些犬只认养启事纯属恶作剧,把别人的电话号码发到网上,作弄他人。相关部门通过微博提醒“防范认养宠物骗局” 讲真,这类骗局和谣言的出现 不仅伤害了大家的爱心 还占用了有效信息资源 幕后的操作者实在是可恶! 希望大家遇到类似信息 要注意甄别 不要让自己的善心被别人利用

红信封

“动物翻译官”赵序茅:科普是科研的望远镜

57:51【CCTV10】《科学动物园》另类家族一只母滇金丝猴正怀抱着一只小猴子在他办公室的墙上。别担心,这是一幅挂在墙上的丝线版画。金雕、雪豹、黑猩猩,狗儿、山羊和黑熊……这些动物在他的办公室随处可见。别怀疑,这些只是他所写的科普读物上的一个个主人公,它们静静地躺在他的书架上。您要问他的姓名?“西域鸟国”“动物翻译官”。别奇怪,这些只是博客和公众号的昵称。您要问他在哪?过去几年,可能身着迷彩服,手执缰绳,徜徉新疆,策马寻雕;也可能在云南、四川一带找寻滇金丝猴的踪迹。硕士期间研究禽类,博士期间研究兽类,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禽兽”的他于2019年7月份来到了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成为了一名擅长动物科普的宏观大生态方向的青年研究员。他就是赵序茅,一位88后动物研究工作者,凭着扎实的科研功底以及对写作的热爱和细腻丰富的情感,他在繁忙的野外考察间隙,写下了200多万字的作品,既记录下考察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也描述了考察对象的生存环境与状态,是一位新锐科普作家,也是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在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赵序茅身上,科研和科普比翼齐飞。截至2020年1月,赵序茅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等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中国科技馆、国家动物博物馆、CCTV,以及各地的大学、中学、小学做过科普讲座100余场次,出版了《西域寻金雕》《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一鸟一世界》等13本科普类的图书,其中,《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获2017年中国年度好书入围奖,《红唇美猴传奇》获2018年中国年度好书奖。近期,他还应邀多次在央视十套“科学动物园”栏目,“芝麻开门”等节目担任专家评委。如今,赵序茅对科普和科研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科普可以扩大科研的视野,科研可以提升科普的深度,科普应该成为一线青年科学家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赵序茅也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我计划每年在甘肃最贫困的地方讲30场科普讲座。扶贫先扶智,扶智先科普。我要把最前沿的科普,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科普写作:一只小熊引发的人性思考“科研和科普恰是源与流的关系,科研是科普的发动机,科普是科研的望远镜。科研干得好,科普就会写得好。”赵序茅在科学网博客中写道。在赵序茅众多的科普读物中,金雕、滇金丝猴是两位出镜率最高的主角,因为它们都是他科研过程中的主要研究对象。赵序茅的科普写作就是从参加新疆阿拉套山调查金雕项目开始的。“小金雕妈妈回来了,它冒着风雨回到自己的巢中,展开翅膀,两米多长的翼展立即将小金雕紧紧裹住……雨不久便停了,我的视线却模糊了。——《西域寻金雕》”。赵序茅在单筒望远镜的这头,金雕在那头。这种在一线科研过程中发现的珍贵场面,他不忍让它白白流失,在动物行为科研观察的间歇,他用手机将这段文字记录下来。荒凉的戈壁是人类网络的禁区,但却是动物们的天堂。“没有网络,环境很美”激发了赵序茅将所见所想用笔记录下来的初衷。他笔下第一个主人公就是一只在科研途中发现,被同胞公熊杀害、被母熊埋葬,又被猎人割下熊掌的小棕熊。2013年7月,赵序茅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这篇《棕熊葬子》的故事。经过一番科学分析推测母熊葬子的原因,他感叹,“伟大的母熊!为了保护幼子敢于和凶狠的公熊决斗;当幼子遇害后,母熊一点一点在坚硬的土地上抛开一个大坑将孩子葬下;伟大的母熊,我们向你致敬,向一个伟大的母亲致敬!我们悄悄地离开,不忍惊动这里的亡灵。”而后面对人类没有一丝道德底线,无情割下熊掌的行为,他又发出拷问:为何茫茫阿尔金山竟然容不得一个孤寂的灵魂?面对网友们的赞许和期待,他在留言区回复:“以后还会更新更多的东西,多多关注了!”没想到从2011年开始接触科普写作到如今,这一拿起笔,就度过了10个年头,诞生了13本科普著作,获得了多项科普大奖。“我喜欢用手机,利用碎片时间写科普文章。”赵序茅说,“很多人只知道我能写,或者说我写作欲望强。他们不知道我的辛苦付出,别人逛街,我在写;别人喝咖啡,我在写;别人风花雪月,我也在写。”科普讲座:“我的听众遍及天涯海角”鸟兽无言,单纯依靠文字也无法淋漓尽致表达“话痨”赵序茅对科普的心声。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场特别的讲座,一个特殊的眼神,打开了赵序茅动物科普的一扇新窗。那是一个怎样的眼神呢?第一次遇见那眼神是在2012年一个春天,在一个美丽白湖边,赵序茅为一群小朋友,讲述白头硬尾鸭的故事。那是一种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的眼神,这种眼神也向赵序茅传递了一种力量,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价值。“孩子们对我的研究充满了好奇,这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做科普还是有作用的。”赵序茅说。除了一个个渴望的眼神,还有一个个可爱的小问题。“科普讲座和写书不一样,讲座是双向互动的,孩子们经常会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有的问题反映出当下科普和小说的混淆:“斑羚真的能飞度吗,金雕是否可以重生?”有的引发了赵序茅的科研思考:“我讲到滇金丝猴携带死婴的时候,就有学生问,它们要携带多长时间,为何如此?我不禁为之一动,这不就是我们研究的科学问题吗?”有的唤起了孩子们心中小小的梦想:“有学生私下问我,如何能选择我读的专业,像我一样进行科学考察。试看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多数都是从小对某一事物充满探索欲望。”“我做的科普讲座,绝大多数都是公益的,每次和孩子们做科普分享,都能感受到他们灿烂的笑容,这就够啦!看着孩子们的求知眼神,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赵序茅提起孩子脸上总是挂着掩饰不住笑容。从北京名牌学校到新疆乡村小学,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从稚嫩幼童到耄耋老人,赵序茅的科普讲座开遍了大江南北,但他仍旧认为自己只是一株科普界的小草。他在博客中写下这样一句话:“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听众遍及天涯海角。”科普扶贫:“扶贫先扶智,扶智先科普”“你出一本书能赚多少钱?”“你办一场讲座能赚多少钱?”这是亲朋经常对赵序茅“科普”的好奇心所在,但赵序茅科普的初心并不在此。赵序茅至今对贫困地区那些“小听众们”的眼神记忆犹新,他说:“他们听一两个小时的演讲,一动不动,连厕所都不去,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那种渴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们太缺乏科普了,扶贫先扶智,扶智先科普。”中国的贫困地区大多数是野生动植物丰富的地区,我如果能给贫困区的孩子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去观察周边的动植物,这样就可以把原本教育、经济的洼地,打造成科学探索的高地。回想起贫困地区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他暗暗下定决心:“我要把最前沿的科普,带到最需要的地方。这里面有科学知识,有科学思维,更有生活智慧和人生理想!”翻开赵序茅的《红唇美猴传奇》,你可以发现,不只是有金丝猴家族轻松活泼的故事,还会抛出许多打开脑洞的科学问题:猴群中的等级是怎么建立的?滇金丝猴为什么携带死婴呢?金丝猴为什么会“季节性生育”?激发小读者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知识的传递只是赵序茅科普的第一个目的。他说:“让孩子们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才是我的目的。”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科普。澳大利亚林火造成考拉大规模死亡,有网上流言:考拉功能性灭绝了。“一个物种不会因为一场火就功能性灭绝,这就是缺乏求真求实的科学思维引发的谣言。”赵序茅说。如何将小众的科学知识普及到大众?从故事中最初的科学知识传递发端,赵序茅希望通过科学思维的培育,最终达到思想启迪的效果。“棕熊藏子——母子情深”“乌鸦精神——未雨绸缪”“老鼠态度——克制冷静”,他将一系列正能量的生活哲理蕴含在科普故事中,带领读者从理工思维回归到人文思想,从而启发人类从多种角度看世界影响世界,这是赵序茅科普中最深一层的要义。2019年7月,赵序茅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毕业,手里拿到了多个offer。“我选择来到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一方面在于其宽松自由的科研氛围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和学院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我做科普的大力支持。”赵序茅说,“甘肃虽是经济的洼地,而兰大却是西部文化的高地。如果心中感受不到温暖,再繁华的都市又能怎样?兰大的温度在,它的高度就一定在。因为,一所高校的温度决定它的高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志成表示:“引入赵序茅老师,最看重的就是他科普方面的能力,学校大力鼓励学科交叉并制定出台了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来认可老师们的科普成果,知名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读物可以量化工作成果认定。”“在科研方面,学校和学院也提供了优越的科研条件,我们会支持他的科普工作,并希望能够将他发展成智库方面的工作者,进一步发掘他‘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智库语言’的能力。”赵序茅所在的生态学创新研究院2018年5月刚刚成立,一年半时间,教职工人数达到19人,其中14名科研人员,3名行政管理人员,2名实验技术人员。王志成说:“短时间内引进人才数量快速增长,其背后一是离不开院长刘建全老师将人才引进作为头等大事,并亲自抓人才引培工作;二是学校深入开展综合改革,特别是人才引进机制改革发挥了成效,实行“一人一策”,健全人才保障;同时学校及生命科学学院大力支持新成立的实体性科研机构的发展,可以说‘既要引大师,也要修大楼’,在学校创造的基础条件保障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有信心招揽更多优秀人才。”生态学创新研究院下一步将进一步引进优秀人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西部生态屏障建设,以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三个研究方向作为新的增长点,支撑我校生态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同时支撑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生态学创新研究院二楼的一间普通办公室里,赵序茅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打开窗望向窗外,他目光坚定,这里就是他的诗和远方。不能错过!

人类悲之

动物多样性的宝库——走进亚洲最大动物博物馆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题:动物多样性的宝库——走进亚洲最大动物博物馆新华社记者温竞华、董瑞丰动物园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熟悉的科普乐园,深受大小朋友的喜爱。而说到动物博物馆,则显得有些陌生。从著名的北京动物园向北约13公里,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旁,坐落着一座低调但充满“内涵”的博物馆——国家动物博物馆。国家动物博物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集科研、标本收藏与科普为一体的国家级学术机构,有着与其名称相匹配的“殿堂级”地位——亚洲最大的动物专业博物馆。从毫米大小的虱子到12米长的布氏鲸,博物馆馆藏动物标本超过890万号,其中对外展出的就有6500余件。数百种五彩斑斓的蝴蝶争奇斗艳,形态万千的贝壳珊瑚琳琅满目;馆内展出的500余种鸟类标本中,仅“乌鸦”就有十种;以中华穿山甲、长臂猿、藏羚羊为代表的多种珍稀哺乳动物,展示着我国丰富的哺乳动物种类……在这里,动物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去动物园、自然保护区能看到活泼的动物,那么来到一座全是标本的动物博物馆,我们看什么?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博士给出答案:看细节。“在动物园很难近距离观察动物的细节,而很多有趣的知识往往就隐藏在细节中。”站在一只海狮标本前,张劲硕就势介绍起来:“我们凑近了仔细看才能发现,海狮有一个小小的耳朵。很多人分不清海狮和海豹,有耳朵的是海狮,没有耳朵的是海豹。”游客来到博物馆,最好奇的就是镇馆之宝。国家动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呢?走进濒危动物展厅,记者见到一个独立的展柜,里面摆放着一大一小、一黑一白两件动物标本。小而黑色的是被誉为“长江的微笑”的长江江豚,另一件大而白色的则是已经几乎灭绝的“长江女神”白鱀豚。张劲硕介绍,虽然白鱀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级,但我国科学家早已宣布其“功能性灭绝”。2002年,生活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白鱀豚“淇淇”去世,这意味着它可能是人类见到的最后一头白鱀豚了。他透露,目前,白鱀豚标本在国内其他博物馆很难见到,观众若想一睹白鱀豚的真容,“就来国家动物博物馆吧”。此外,馆中还珍藏着朱鹮、华南虎、雪豹、云豹、金猫、林麝、白头叶猴等一大批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它们大多也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级、濒危级的物种。在这里,国宝大熊猫已经排不上号了。博物馆逛到这里就结束了吗?还早!不如找个晚上来“博物馆奇妙夜”体验一下在黑暗中打着手电筒听科普专家讲解、支起帐篷在动物标本旁睡觉的感觉。此外,博物馆每个月的科普讲堂、昆虫工作坊等各类科普活动也已经举办了百余期,受众达万余人次。科学的精彩绝不受限于一座博物馆本身。近年来,博物馆借助中科院动物所拥有多个野外研究基地的优势,组织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跟随国内顶尖的动物学家、生态学家前往全国各地开展野外科考。有不少参加过活动的孩子,在步入大学时选择了生物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我们希望观众走进国家动物博物馆,可以学到与动物有关的科学知识,感受动物带给我们的自然之美;走出博物馆,也能够不断去思考、去探究、去热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以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张劲硕说。据了解,国家动物博物馆目前限流开放,观众可通过“国家动物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购票参观。编辑:王丹

意境

动物多样性的宝库 走进亚洲最大动物博物馆

原标题:动物多样性的宝库——走进亚洲最大动物博物馆 动物园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熟悉的科普乐园,深受大小朋友的喜爱。而说到动物博物馆,则显得有些陌生。从著名的北京动物园向北约13公里,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旁,坐落着一座低调但充满“内涵”的博物馆——国家动物博物馆。国家动物博物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集科研、标本收藏与科普为一体的国家级学术机构,有着与其名称相匹配的“殿堂级”地位——亚洲最大的动物专业博物馆。从毫米大小的虱子到12米长的布氏鲸,博物馆馆藏动物标本超过890万号,其中对外展出的就有6500余件。数百种五彩斑斓的蝴蝶争奇斗艳,形态万千的贝壳珊瑚琳琅满目;馆内展出的500余种鸟类标本中,仅“乌鸦”就有十种;以中华穿山甲、长臂猿、藏羚羊为代表的多种珍稀哺乳动物,展示着我国丰富的哺乳动物种类……在这里,动物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去动物园、自然保护区能看到活泼的动物,那么来到一座全是标本的动物博物馆,我们看什么?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博士给出答案:看细节。“在动物园很难近距离观察动物的细节,而很多有趣的知识往往就隐藏在细节中。”站在一只海狮标本前,张劲硕就势介绍起来:“我们凑近了仔细看才能发现,海狮有一个小小的耳朵。很多人分不清海狮和海豹,有耳朵的是海狮,没有耳朵的是海豹。”游客来到博物馆,最好奇的就是镇馆之宝。国家动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呢?走进濒危动物展厅,记者见到一个独立的展柜,里面摆放着一大一小、一黑一白两件动物标本。小而黑色的是被誉为“长江的微笑”的长江江豚,另一件大而白色的则是已经几乎灭绝的“长江女神”白鱀豚。张劲硕介绍,虽然白鱀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级,但我国科学家早已宣布其“功能性灭绝”。2002年,生活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白鱀豚“淇淇”去世,这意味着它可能是人类见到的最后一头白鱀豚了。他透露,目前,白鱀豚标本在国内其他博物馆很难见到,观众若想一睹白鱀豚的真容,“就来国家动物博物馆吧”。此外,馆中还珍藏着朱鹮、华南虎、雪豹、云豹、金猫、林麝、白头叶猴等一大批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它们大多也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级、濒危级的物种。在这里,国宝大熊猫已经排不上号了。博物馆逛到这里就结束了吗?还早!不如找个晚上来“博物馆奇妙夜”体验一下在黑暗中打着手电筒听科普专家讲解、支起帐篷在动物标本旁睡觉的感觉。此外,博物馆每个月的科普讲堂、昆虫工作坊等各类科普活动也已经举办了百余期,受众达万余人次。科学的精彩绝不受限于一座博物馆本身。近年来,博物馆借助中科院动物所拥有多个野外研究基地的优势,组织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跟随国内顶尖的动物学家、生态学家前往全国各地开展野外科考。有不少参加过活动的孩子,在步入大学时选择了生物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我们希望观众走进国家动物博物馆,可以学到与动物有关的科学知识,感受动物带给我们的自然之美;走出博物馆,也能够不断去思考、去探究、去热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以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张劲硕说。据了解,国家动物博物馆目前限流开放,观众可通过“国家动物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购票参观。(新华社记者温竞华、董瑞丰)(责编:李强强、章华维) 【来源:新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诗以道志

北林大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禁食野生动物不存在黑白名单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北林大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禁食野生动物不存在“黑白名单”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印发实施后,社会各界对人工繁育的哪些动物允许食用、哪些动物禁止食用十分关注。有的还建议主管部门通过发布“白名单”和“黑名单”方式对此予以明确、区分。3月5日,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时坤就《决定》进行解读时指出,长期以来,滥食野生动物一直是诱发乱捕滥猎、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主要原因,不仅危害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很大隐患。但由于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管理范围有限,不少对公共卫生安全具有很大风险的陆生野生动物,如蝙蝠、鼠类、鸦类等,没有纳入该法管理范围,制约了打击滥食行为的效能。“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决定》,不仅弥补了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空白,同时对允许食用的动物范围作出了十分清晰的原则规定。”时坤说,《决定》一是明确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动物,属于家畜家禽,适用《畜牧法》的规定。这表明,人工养殖的动物只要列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制定并公布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就可以按其规定的方向进行利用。列明为食用的,就允许食用;二是明确除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外,其他水生动物没有列入禁止食用范围,按照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条第四款的规定,其管理适用《渔业法》的规定。但时坤指出,网传的“白名单”和“黑名单”是不存在的。对陆生动物而言,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制定并公布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所列允许食用的动物种类,其人工养殖种群是被允许食用的,但其野外种群和该目录以外的其他所有陆生野生动物均属于禁止食用范围。对水生动物而言,《野生动物保护法》已规定禁止食用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其他水生动物不在此次《决定》禁止食用范围。

其一

「战地日记」党旗下的科学战“疫”——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疫情防控科研攻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爱华正在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科研攻关。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供图1月20日,新闻上传来了新型冠状病毒“明确可人传人”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爱华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出于职业敏感性,他把仍在北京的同事和学生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今年可能不能回家过年了,要抓紧做一些很重要的工作。17年前非典型性肺炎肆虐时,正在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的郑爱华展开了针对SARS病毒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动物研究所,郑爱华课题组多年从事虫媒病毒传播机制的研究,在疫苗研发方面也有一定积淀。他很快就知道,他们这支小分队绝不是在孤军奋战。国家有难,应急攻关1月23日,动物研究所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动物研究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当天下午,应急领导小组便通过分析疫情需求和所内科研优势,紧急召集和组织了一批科研优势团队和力量。包括郑爱华课题组在内的相关团队,纷纷提交了项目申请。很快,动物研究所便聚集起一支涉及快速检测、细胞药物、疫苗开发、大数据支持疫情研判等领域的应急攻关队伍。1月30日,动物研究所“新型冠状病毒研究(2019-nCoV)”第一批应急攻关项目立项,同时经费拨付到位。截至2月10日,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在快速检测方面,进一步优化即时检测方法,设计产品和仪器;在细胞药物方面,开展试验性治疗和观察;在疫苗研发方面,开展动物实验免疫评价,并优化疫苗株的扩增方法。同时,研究所积极发挥高端科技智库作用,及时开展宏观决策咨询研究,共完成疫情相关专报信息4份。郑爱华课题组正在构建的是一种“VSV病毒重组载体疫苗”。据他介绍,这种疫苗一般具备免疫原性强、安全性较好、成本较低等优点。“目前国内外许多团队都在争先恐后地开发疫苗。亚单位疫苗、腺病毒疫苗、灭活疫苗、mRNA疫苗……各种类型的疫苗都有人在做。”郑爱华说,“但这绝不是无谓的竞争。不同类型的疫苗各有优缺点,但具体到某一种病毒上,事先难以判断哪一种会有最好的综合效果。只有大家都各尽所能,才能确保我们最后得到有效的疫苗。”特殊加班,特殊支持疫情警钟敲响时,全国已经进入了农历春节的倒计时,动物研究所的多数学生早已放假回家。郑爱华课题组里,除了他本人外,只留下3名成员,其中一名还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接受集中教学的研一新生。郑爱华提出过年不回家、用实际工作参与抗疫之战时,大家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或许是巧合吧,留下来的4个人,有3名共产党员,另一个是预备党员——这也是我们课题组全部的党员。”郑爱华说。这“巧合”,也给他们平添了一份信念的力量。除夕夜里,组里一名年轻教师邀请几个学生到自己家里吃了简单的年夜饭,看过春晚后,几个人又悄悄返回了实验室。大年初一一早,郑爱华来到办公室,发现几个年轻人都睡在了行军床上。这样史无前例的特殊加班,无疑需要来自研究所的特殊支持。刚开始加班时,大家每天只能自备盒饭。很快,动物研究所开始为加班人员统一订餐,按时送到大家手里。这样,科研人员白天基本上不用再迈出研究所大楼。“学生们都表示这几天快要吃胖了。”郑爱华说。尽管生物学实验室日常都会储备一批口罩、手套、酒精等防护用品,但在高强度的加班加点下,这些东西也出现了短缺。所幸很快,所里及时送来了补给。封装在厚重罐子里的液氮也是实验室必不可少的物资。但正值春节期间,再加上疫情烦扰,很多运送工人还没有返岗。动物研究所也及时宣布,将在疫情阶段实行统一液氮管理配送服务。为给一线科研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动物研究所还专门购置了视频会议系统、折叠床、被褥等加班所需物资,建立起高效的保障组织体系,随时准备为应急攻关团队解决困难和需求。更让郑爱华惊喜的是,正月十五这天,动物研究所工会买了电煮锅、纸盘纸碗等,把热气腾腾的元宵送到实验室,送到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师生手上。党旗鲜艳,党员风范郑爱华课题组的“党员加班小分队”,只是动物研究所众多党员科研骨干攻坚克难、共战疫情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提高动物研究所战“疫”效率,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物研究所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攻关临时党支部,落实中科院党组要求,团结带领全体科研攻关团队成员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吃在实验室、睡在研讨室,攻坚克难,让支部成为战“疫”的精神家园和信念依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给科研一线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资金保障和生活保障,管理支撑部门的党员同志连续战斗在疫情防控工作岗位上,加班加点,坚持值守,为科研一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疫情考验着每一个人,更是对战“疫”攻关人员的大考。动物研究所党委也将疫情科研攻关当做了考验党员、发展党员的试金石。战“疫”一线党员科学家的忘我攻关与服务科研的管理部门党员的无私、无畏的奉献感动着年轻人,关键时刻、困难之际党员不计风险、不畏困难冲在前面,让更多的人看到党员的模样。2020年2月9日下午,战“疫”科技攻关的团队成员之一、动物研究所2015级硕博研究生郭璐,面对着鲜艳的党旗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还有5名科研攻关团队成员在抗“疫”一线提交了入党申请,他们中有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有年轻的副研、助研科研骨干,也有更加年轻的“90后”研究生。他们在攻关一线经受住了党组织的考验,表现优异,全部被临时党支部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聂常虹感叹道:“这些天,我时时被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战友感动着。作为科研机构的国家队,我们肩上不仅担着沉甸甸的责任,更有以身报国的信念,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担当。”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