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跨专业上岸北大,这是我的考博故事西干道

跨专业上岸北大,这是我的考博故事

来源:考博圈 作者:洲洲本人普通二本,硕士北京211、985高校,本硕皆为英语专业,跨考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现已成功上岸。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仍旧充满了不真实感。回想自己从读研时期爱上学术,到备受挫折远走他国,再到重返故土奋力一搏。期间的各种心酸不易,真的不足为外人道也。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机缘巧合地被北大中文系最知名的教授之一录取,深感自己幸运,也深叹功不唐捐。故而将我的考博经历和心路历程与还未上岸的学弟学妹们分享,愿各位能从中获取一二经验,早日圆梦。我是在读研期间接触到了现在从事的研究方向,那时便深深为之吸引,立下了深造的宏愿。因本人英语系出身,当时学院老师都鼓励我出国念书。谁知道在成功陶瓷,写完研究计划,得到老师的offer之后,我没能申请到奖学金。因家境普通,实在无法在经济上支持我完成学业,于是我只好放弃。参加了学校某项目远赴欧洲一年。期间学术梦想始终无法泯灭,于是毅然回国考博。北大中文系是我的夙愿,我现在的导师曾是我不敢企及的梦想。因此虽然心之所向,但是仍旧不敢冲动,考虑到诸多现实因素,还是稳妥的报考了我硕士学校的中文系,选择的专业是文艺学。因为之前便有雅思成绩,研究计划也是早已写好的,便抱着试试的心态,报考了北大中文系。从去年九月至疫情前,我除了去旁听北大报考导师的课(每周3小时),便一直在复习文艺学。此时我已经算是半工半读,一边需要一定的收入保障生计,同时也抓紧时间复习,找导师。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我面见了报考的两所院校的老师,老师不会许诺什么(尤其是文科),只是说欢迎报考,鼓励好好复习。因为博士生考试没有参考书,我找到了自己报考的老师录取的博士,询问了一下他们当时看过的书,又买到了历年真题的回忆版(北大没有),以供参考。在这样知己知彼之后,我便安下心来全力投入复习。复习基本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专业课基础书目,尤其针对跨专业的我而言,硕士入学的参考书都需要重新阅读一遍,拎出该领域的研究架构和历史脉络。这一阶段大概需要一个月即可完成。在了解基础知识和学科架构之后,深入重点,反复阅读几本书(具体书目可以咨询心仪导师的博士生当年的备考书目),并且有条理有逻辑地做笔记。这一阶段相当于二轮复习,要深入,反复研读,做笔记是重中之重!博士考试不在知识点本身,而在于你的思辨、批驳和表达能力。所以二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点的串联,逻辑框架的搭建,更重要的是对大的理论和问题的整合性思考。这一阶段过后,是输出环节。博士生考试是表达能力的考核,需要谨记书面写作能力是考核一个博士的重要标准。因此一定要多写,多练,把思考化作笔尖的文章。试着自己给自己提问,并且让自己限时作答。这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一方面,它能让你在输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有些知识点记忆不深,有时逻辑不够清晰,理解不够到位等;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帮助你练就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达。因为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表达,都将是博士生入学考核的关键。而如果是申请制的录取制度,研究计划和论文发表则是重中之重。因为我是转专业考试,所以本身没有并没有该领域的研究作品。此前在外语系成绩平平,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幸而今年北大的初试是以研究计划为考核标准,不参考背景,所以非常公平。研究计划的写作虽然大概只有三四字,但实则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独立思考。个人总结下来,研究计划的写作核心问题就在于发现一个好问题,即一个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老师在这个阶段考察的是你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问题的发现一定是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拓展。这就使得文献阅读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大概确立研究对象之后,要快速检索相关文献,迅速筛查做出判断。再根据不同研究视角分类打包,按重要性标记阅读等等,都是做文献综述必不可少的技能。阅读之后记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批判性思考,最终以此形成自己的问题,设定自己的研究步骤。针对我的学科和报考导师而言,一个好的问题意识便是研究计划致胜的关键。而研究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你的问题,并且详述该研究的意义和合理性,以此说服导师你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的种种为考试所做准备都没能如我所愿的派上用场。但是深感功不唐捐,不管是比较文学还是文艺学,学习的方法、能力,以及学科本身便是相通的,这使得我在面临北大的面试机会时,能迅速重拾之前读过的书,写过的东西,快速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架构和历史发展,最终成功被北大录取!记得面试结束的时候,在场的诸位老师为我是英语系出身而研究了中国问题而吃惊,更没曾想我的哲学(文艺学)知识了解如此详实。因此印证了硕士导师曾说的,博士需要的是独立研究和学习的能力,这才是导师的首要考量,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离成功便很近了!最后仍旧想给未上岸的准博士们说,其实无论如何备考,如何报考,愿大家坚持心中所爱,勇敢追梦。在我看来,对学术最真挚的爱,对报考专业的执念,对报考导师的认同和钦慕,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你要相信,只要不断走在进步的路上,最好的、最对的一切,都会来到你身边。祝各位都得偿所愿。事事皆尽力,则好运常相伴!

分分失失

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学海津渡”之考博经验交流会!

2020年11月15日晚,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会学术部成功举办了第二期“学海津渡”系列交流会之考博经验交流会。本次交流会分为文学、文献、语言三个会场,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B123、B114及B117同时进行。本次嘉宾共有十二位,分别为:文学方向的陈昭玉、丁程辉、刘以宁、卢多果、潘悦,文献学方向的陈启远、王琦、张鸿鸣,语言学方向的程珊珊、刘瑞、刘伟、赵小保。(排序按照首字母拼音顺序)在嘉宾分享环节,师兄师姐们分享了自己走上学术之路的历程及对学术的思考,并针对大家在问卷中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具体回应。在自由交流环节,师兄师姐们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们在学业生涯规划上指点迷津,让前来交流的同学们收获颇丰。文学会场嘉宾们首先就为什么选择读博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感受。他们指出,要想清楚自己是否对读博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有钱、有闲、有爱”,可能是最理想的状态。针对考博的准备阶段,嘉宾强调要加强对经典作家作品的熟悉、对经典命题和前沿话题的理解,以及对学术史和研究现状的把握。从提交攻博计划到现场面试,考博的各环节都要注重问题意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此外,英语成绩也是很关键的硬成绩,必须尽早考过。嘉宾们还分享了在选择导师时,有近乎“追男神”“追女神”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也激励自己在考博路上不断努力,最后梦想成真。考博是一段艰辛而又充实的旅程,嘉宾分享了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的文字与在场诸君共勉:“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并指出,在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之后,便不要轻言放弃,尽量将问题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进行理解。语言会场关于如何联系导师,赵小保师兄指出,联络导师要主动、要有策略、也要有质量。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亮给老师看,以留下好印象,要积极主动地和导师保持联系,同时也不能表现的过分急切。刘瑞师兄指出,自己也是出于兴趣而选择了读博,并分享了自己将写论文和准备考博并行的经验。他指出,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会阅读很多文献,这也是拓展学术视野的机会。同时还分享了自己的备考经验,即:看经典著作 + 追踪学术界热点问题,如关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等 + 追踪报考老师的论文。另外两位嘉宾都是工作之后,又选择回来继续未竟的学术之路,他们给同学们带来了新的故事。程珊珊师姐指出,出去工作之后,才认识到语言学的东西会让自己快乐。回来的一两个月觉得本科、硕士的同学都目标明确,这是很好的事情。针对考博,她指出,一定要关注官网上的时间节点,个人综述可以从上过什么课、交换收获、参加过的学术活动/会议来展开论述。研究计划则可以结合毕业论文来写作,这样会更加顺手。此外,还给同学们推荐了《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一书。关于为什么选择读博,刘伟师兄作出了这样的回答:1. 精神上的快乐。2. “我”能够对人类知识(精神文明)上有所贡献。对“我”触动很大的是王汎森在《假如再让我做一次研究生》里所引的一句拉丁文:“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贡献,因此授予你博士学位。”文献会场对比文学和语言方向,文献方向学习人数相对较少,因此简化了原定环节,采用了问答形式。嘉宾与同学们直接就感兴趣的问题互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三位师兄首先介绍了关于考博的准备流程以及考试的相关情况,指出笔试题型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面试则是抽题现场作答。并强调面试准备的范围要尽量广一点,可以从本科开设的《古代典籍概要》等入手。针对推荐信和研究计划怎么写的问题,师兄们认为,可以先介绍自己目前已经做过的研究工作和想法,再指出研究现状和不足。研究计划也可以和硕士论文相结合。此外,师兄们还就读博的动机、工作的选择、怎样阅读和做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十二位中文系师兄师姐来到现场,分享了自己关于考博的故事,不仅解答了同学的困惑、为同学们扫清了不少选择道路上的盲区,也为大家在未来学术道路的规划上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我们相信,不管选择学术与否,大家都会有着光明的未来。如果选择了学术,那便是:虽千万人,吾往矣。中文系研究生会学术部致力于服务同学们的学术需求,助力大家的学习道路。欢迎同学们继续关注学术部的后续活动。求学之路,与你同行。来源:北京大学 北大中文人 供稿:中文系研究生会 王铮 王芷晨 吕淑娴 覃嘉欣审核:中文系研究生会 李若白 王芷晨编辑:中文系研究生会 覃嘉欣图片:中文系研究生会 孟曦 王芷晨 王馨璐 覃嘉欣

其我独芒

北大文学博士介绍了5本书,3本语文老师没看过,儿子只看过1本

高中同学姓张,因为长相比较成熟,同学们都叫他老张。他是班上的学霸,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作文写得非常好,经常在报纸和网络上发表,在学校很有名气。他比较喜欢文学,成为一名作家是他的梦想。他如愿以偿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一路本科、硕士、博士很顺利。博士毕业后在上海一所私立学校教语文,收入不菲。放假了,同学一起聚会。我就问他,你是大文学家,给孩子们推荐几本书呗?他说,你还真是问对人了。他推荐了4本书,这4本书也是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过的,是不同类别的,学生们都抢着看。他还给出了推荐理由和他和孩子的阅读感受。我将他推荐的4本书发到班级群里,家长们都觉得孩子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如果你的孩子是上小学或者中学,这4本书一定不要错过,认真监督孩子看完。第一本书是《昆虫记》作者:法布尔推荐理由:该书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球。法布尔自幼家境平寒,基本上是自学成才,凭着自己对“科学真理的热情”走上了科学之路。他一生涉猎广泛,被誉为“现代昆虫学之父”,在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等领域也是硕果累累。精彩片段:夜间,有很多蟋蟀在园子里歌唱,每一簇红花怒放的岩蔷薇上,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郁郁葱葱的野草莓变成了一个个乐队,这些可爱的蟋蟀们在灌木丛中以清脆动人的声音互相交流。更确切的说,每一个歌手对别人唱的曲调旋律并不关心,只是在抒发着自己的欢乐。阅读感受:在《昆虫记》中,作者用充满爱与诗意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螳螂外表看起来很虔诚,但是心情非常凶猛,它有像镰刀一样的捕捉足,常对过路的昆虫发出致命的一击;人们都说蝉懒家伙,实际上它很勤快,自食其力,反而是蚂蚁常来抢它的食物;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发着亮光,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殊不知他却有着相当高超,也相当残忍的猎食方法;蜘蛛和昨蜂类都!是天生高明的建筑学家,它们运用几何学,一个把网织的对称而结实,一个把巢建的稳固而精致;还有快乐的歌唱家蟋蟀、为爱而生的大孔雀蝶、笨拙可笑的松毛虫……第二本书是《戒了吧,拖延症》书的作者:王奕鑫推荐理由:今年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戒了吧,拖延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人做事拖拖拉拉,犹豫不决,干一会就想玩一会,久而久之,就患上了拖延症。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很好地形容了这种心态—最后通碟效应。简单来说,这种效应指的是对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人们总是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努力去完成。拖延症是阻碍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大杀手。精彩片段:一个成功的人,不能没有接受挑战困难与未来的勇气。完全可以说,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是成功者的灵魂,人生的每一步发展,就是在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中寻找机遇,进而实现成功的。可以说,成功总属于那些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先锋和行动者,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勇于接受挑战的斗士,是面对困难挺身而出、从不退缩的勇士。意大利首屈一指的菲亚特汽车公司是菲亚特集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年利润占据了菲亚特公司的2/3,也是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谁也不会料到这家赫赫有名的公司,在1979年以前的十年里,竟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由于它连年亏损,无法进行再投资,被迫将13%的股票卖给了对外银行。面对这种困境,菲亚特集团老板艾格龙尼是卖掉剩余股票,彻底将这个目前亏损的公司转手出让,还是接受挑战,对菲亚特汽车公司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改革?而面对目前的情况,想让企业起死回生,这在别人的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即使再有回天之力,未来也不过是一个未知数。但是,艾格龙尼没有就此罢休,具有闯强的魄力与胆识使他义无反顾地接受挑战。他一方面继续积极管理着菲亚特集团,一方面在努力寻求摆脱困境的方法。上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艾格龙尼想到了一位朋友维托雷.吉德拉,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与能力的人。但艾格龙尼也没有把握,吉德拉是否愿意接受他的邀请,面对着菲亚特汽车公司目前的窘境,是否有勇气接受无法预知未来的挑战。吉德拉上任后,没有让艾格龙尼失望,他面对着眼前濒临倒闭、一团乱麻无法正常运转的公司,果然出手不凡,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比如,注重提高员工文化素质,改组管理机构;加强了新车开发,还冒着风险,重新设立了首席工程师一职,并授予广泛的权利。在吉德拉的改革下,菲亚特汽车公司很快摆脱了困境,到1984年终于使新车销售达到了100万辆,跃居欧洲第一,吉德拉本人也由于经营有方而闻名,被人们称之为欧洲汽车市场的一代“霸主”!阅读感受:拖延症是可怕的,试想一下,如果医生喜欢办事拖延,那么有可能病人会因此而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如果工人进行拖延,有可能会耽误后面的工作;如果学生进行拖延,有可能会在深夜还没有完成作业……拖延症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一头尖牙利齿的怪兽,给我们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坏习惯,学会如何的去提高效率,利用时间,那才是我们生活的最高秘诀。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对时间的感知是错误的,他们总觉得时间是无穷无尽的,今天过去了,还有明天;明天过去了,还有后天……却没有意识到“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可是古人都明白的道理。如果你是一个拖延症患者,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应当慢慢矫正自己的拖延症,让效率和自信回归,这样你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第三本书是:《丛林历险记》书的作者是:[英]拉迪亚德·吉卜林著推荐理由:狼孩毛可利由母狼喂养大,棕熊巴鲁教给他“丛林法则”和各种鸟兽的“要语”,黑豹巴格伊拉传授他捕猎技能和生活经验。在丛林中长大的毛可利,经历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冒险和考验:他遭受过猴子们的绑架;与丛林居民一起经受了百年未有的干旱;他凭借自己的智慧驱赶水牛大军,踩死了邪恶的老虎希尔汗;他指挥大象捣毁了一座作恶多端的人拥有的村庄;他目睹了人为财死的经过;他凭借自己的智慧挽救了狼群,消灭了凶残的野狗……精彩句段:《丛林夜曲》蝙蝠蔓恩把夜晚放走,鸢鹰兰恩把它带回家中。牛群关进茅屋牛棚,直到天明我们都玩得轻松。这是耀武扬威的时间,这是锋牙利爪的表演。噢,听那呼唤声声!祝所有遵守丛林法则的,狩猎大获全胜那是在西澳尼山区,一个十分暖和的夜晚。狼爸白天睡了一整天,醒来时已经是傍晚七点了。他自己挠了挠痒痒,打了个呵欠,将爪子挨着个地伸展开来,好祛除爪子尖上还残存着的睡意。狼妈还躺着,她那灰色的大鼻头深埋在她四只呜呜叫着撤欢儿打滚的小崽子身上嗅来嗅去。月光从洞口直射进他们一家居住的山洞。“又该去打食儿了。”狼爸说着正要跳下山去,忽然一只拖着蓬松的大尾巴的小个子身影挡在洞门口。小个子喊道,“噢,狼大王,祝你们好运,祝你们出身高贵的孩子们长一口结实而又洁白的牙齿,愿他们永远也别忘记这世上挨饿的兽民。”这是豺狗塔巴奇,专捡残羹乘版的塔巴奇。全印度的狼都挺瞧不上塔巴奇的。因为他好到处惹是生非,搬弄口舌。但是他们也都怕他,因为塔巴奇会动不动就发起疯来。而且他一犯疯病的时候就全不记得他曾经是多么害怕别人。他会在森林里横冲直撞,见谁咬谁。每逢小个子塔巴奇犯疯病的时候,连老虎也会飞奔着躲藏起来,发疯这种最不体面的事是会让一只野兽非常害怕的。“那就进来看看吧,”狼爸板着脸说道,“不过这儿可没什么东西可吃”阅读感受: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危险,都要勇敢去面对,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要靠智慧去化解。流眼泪,哇哇大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吉卜林的丛林故事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严格按照“丛林法规”生活的动物世界也会对我们有所启迪:目前的世界,环境污染,森林滥伐,公害无穷,在这种情况下,毛葛利故事译本的出现无疑是一服绝好的清凉剂。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保卫地球而加油吧。第四本书是:《三体3·死神永生》书的作者是:刘慈新推荐理由:这本书分为六部分为我们讲述了《三体》这个命运故事的结局。《三体》为“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且对人类充满愤恨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三体》三部曲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曾获得美国科幻奇幻协会“星云奖”提名。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精彩分享:太阳亮起来,它亮得很慢,最初只能显示自己的圆盘形状,然后才用阳光揭开这个世界的面纱,像一首乐曲,从几乎听不见的音调渐渐流淌开来。太阳的周围出现一圈蓝色,慢慢扩展开来形成一片蓝天。在蓝色天空下,一片田园渐渐显形,或者说这只是田园的一角,有一片未播种的土地,土壤是黑色的。在土地旁有几幢精致的白色房子,还有几棵树,这树是唯一能带来异域色彩的东西,树的叶子阔大,形状奇异。在渐渐亮起来的太阳下,这片幽静的田园像对他们张开的怀抱。阅读感受:这部小说不仅表达了一系列思想,同时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没有明确的“主角”,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与思想,有血有肉而不空洞。这些个体在危机中的挣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影射出一个宏大又不失细节的整体。人类,对于宇宙来说是如此的渺小!没有人知道我们将会经历什么?一个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人性的力量是伟大的,这也使得整个人类文明拥有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世界,对于社会与个体来说都意味着弱肉强食,但只要我们敢于抗争,便绝不会失去希望。只要有爱,“灿烂的阳光也能照进黑暗森林!”第5本书是《寻找阿加莎》书的作者是:【美国】埃米·廷伯莱克 著, 周玉军 译推荐理由:《寻找阿加莎》这部书的作者是在历史小说的类型文学传统基础上,加上了悬疑谜样的氛围。锻造出了 一个极具刺激和张力的冒险故事。她无缝地结合了1871年发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两个重大事件。书中的小主人公乔吉带领大家踏上一段悬疑冒险之旅,只为寻找那份亲情与坚持的信念。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斯康辛州的宁安镇,来感受小主人公乔吉的冒险故事吧……精彩分享:“每逢下午,老人喜欢坐着想事情。他什么都想,思考关于动物、树木、飞鸟、昆虫和植物的一切;他思考事情进行的过程,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生;他思考每一种生命在这世界上的归属。因为他花这么多时间思索,所以他变成了村里最有智慧的人……”“你讲的是你自己的故事!”我叫道。阿加莎的故事讲来讲去都有她自己的影子,而且,关于大自然的事情,她可以讲个没完没了。刷头发的力道突然变大了。“这是塞内加印第安人的故事,反正,大部分都是。”阿加莎道。我一动不动地坐着,装作自己什么都没说过。刷子又恢复了正常的力道,轻轻地在我的发丝间下滑。“一天下午,老人正坐着思索,一只白鸽飞进木屋,落在木凳上。要知道,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鸽子,而是一些比智慧老人和他的村民伟大得多的生命派来的信使。老者看着鸽子,等待着。白鸽先朝他眨了眨一只眼睛,转了下脖子,另一只眼睛也向他眨了眨:‘为了表示对你的敬意,群鸟议会决定,由我的族类----鸽子----给你们人类送上一份礼物。每年春天,人类可以捕野鸽子,可以捕猎一些年幼的,但要放过成年的,在夏、秋、冬,人类和鸽子则要相安无事。阅读感受:书中的小主人公--乔吉和我在许多名著中读到的女主角不一样。她一点都不浪漫。她的理想就是和姐姐一起开店。她对数字敏感,喜欢算账、擅长把东西卖出去。这些特点我都喜欢 。就像乔吉自己说的,姐姐阿加莎是要在天上飞的羽毛,她则是必然回归地面 的树叶。我喜欢踏实的落叶,多过飘飞的羽毛。乔吉让我欣赏的,除务实之外,还有她的坚持。我仿佛跟乔吉在一起,在那神秘的森林中穿过,看到了她看到的一切。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一份坚定的,只为寻找亲情和坚持的信念。学习她----做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大商场

文科博士太难了,为什么我还要读?

文科博士的生活并不刺激,但文科博士的境遇,却是个笑中带泪的流量话题。文科博士丧吗?没你想象得那么糟。怎样读博读得爽?也没你想象得那么好。对于文科博士的精神健康而言,能一起吹牛B的学术共同体很重要。而流水化论文生产与知识分子的地位激变,则影响着文科博士的自我认知。2020年各大高校的博士招生简章正陆续公布。念书,还是工作?困扰着很多文科生。本期反向流行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傅正、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杨宸,聊聊有志于读理论、做研究的人如何才能过得好。01文科博士,丧并快乐着“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想这个事情,如果当初不搞学术,我会干吗?当时头一个感觉就是,我现在孩子应该都会打酱油了,生活非常美好。”每个读了文科博士的人,大概都会像美国诗人佛罗斯特那首诗《未选择的路》里说的一样,对黄色森林里的另一条路心有所想。“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刘瑜对文科海外博士生活的描述,跟港台博士生的状态也大体一致,大家处在鸡犬不相闻、高度原子化的状态;而在中国内地读博,有传统的人情与师门文化,烟火味道更浓,也更欢乐一些。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刘瑜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不论如何,文科博士可以一天待在寝室里不出门,吃饭靠外卖,任何交流和工作都靠电脑来进行。但中文系不是读读小说,谈谈恋爱,风花雪月一下就好,研究工作总是非常枯燥和繁琐。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经历一些很丧的时刻,但就像在沙漠里行路,这也是很考验自觉性的阶段。因为你可能每天都毫无成就感,研究推进很慢,不是马上能得到反馈,而来自学术共同体的正反馈则更漫长。一些文科博士的“自救组织”出现了,互相督促对方的写作进度,免得放纵掉了自己。为什么文科博士的孤独与丧容易成为热点?这也与知识分子的地位变化太快有关。上世纪80年代读中文系的人,常常是高考赢家。而今天,所有的人都被拉平了。整个社会对于文科博士的质疑似乎是永恒的:你们干的是一些对社会没有帮助的工作。02最经典的博士论:马克斯·韦伯文科博士为什么容易不快乐?文科的研究很难被量化评价,不易进入大众,也很难获得圈子外人的理解,学的东西往往跟自己的生活分不清楚。而社会有另一套评价系统,文科博士在这里会显得渺小。文科博士学科内部还有鄙视链:搞人文的看不起搞实证科学、数据模型的;在中文系,搞古代的看不起搞现代的,搞现代的看不起搞当代的,搞当代的看不起搞文化研究的,搞文化研究的就只能看不起新闻传播的了。很多文科博士的焦虑,其实跟读书本身没有关系,读书本身是快乐的,难的是跟如何把读书的结果转换成学术论文有关。所以说,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马克斯·韦伯而马克斯·韦伯老兄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现在翻译作《科学作为天职》),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就告诉我们即将面对怎样一种学术体制:参与世界大学排名,加入国际资本主义竞争。大学老师就像项目经理,带一帮学生来做课题项目,而博士就是项目经理的预备期。03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还能“我手写我心”吗?“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可以用来形容所有的文科生。读书一时爽,但一直读书(读博)未必爽,因为要在学术抱负之下,进入到专业体系之中,成为职业学人。博士阶段类似于苦行的学术生活,给“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赋予了一个沉重的肉身。这种沉重需要整个博士生涯来克服。△漫画来源@《念书,还是工作?》学了人文社科以后,也未必能把这世界看得很清楚,甚至,人文社科专业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今天,文科博士的公众表达力在下降吗?忙于学术生产与发表,文科博士没有过多精力去关注公共话题;而青年学者的黑话写作和翻译体语言,也很难进入大众。我们正进入分众的时代,每个群体都有小圈子,各种亚文化,“次元壁”需要用劲儿才能去打破。惯于写论文的文科博士,常常陷入一种普遍的焦虑:平常写散文时,能我手写我心,非常流畅;而写论文时,却始终是挤牙膏的状态。如何文思如泉涌,让“生命经验自然流淌”而又能够“带着理论与格式的镣铐跳舞”,这是每个文科博士写作路上都会面临的困惑,也是一项颇有趣味的挑战。就像韦伯所说,每位从事学术工作的人都要接受机遇的挑战——“灵感”会不会来?人们往往未能意识到,灵感在学术领域的作用,不亚于它在艺术领域所起的作用。04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文科博士就像作家,这门职业会积累太多的毒素。中产阶级最爱的作家村上春树,每天跑步。假如不通过某种自律的生活把毒素排泄掉,就无法度过一个有效的博士生涯。 当作家写下一个故事时,他是在面对体内的一种毒素。假如你没有这种毒素,你的故事就会无聊而平庸。这就好像河豚:河豚的肉是极为鲜美的,然而它的卵、肝和心脏都有足以致命的剧毒。——村上春树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博,就像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流的诗人和小说家那样。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本期反向流行嘉宾这么说:“想法比较少的人,目标比较明确的人。来读博士之后,知道我要做的研究是什么。从博一的时候开始很好地规划,积累材料和前人研究,到时候论文顺理成章就写出来了。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目标比较明确。不能今天读的是康德,明天就去读康有为了。”(傅正)“读博的人要自律。像刘瑜教授说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一直有开足马力、高度自律的状态,每天都要跟自己进行斗争,要‘于虚无处坚守,向平凡中证成’。”(杨宸)总之,读博没有想的那么坏,也没有想那么好,还是要像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想好了就去长久地做。作者:董牧孜编辑:张进校对:薛京宁

故乐通物

中文系博士给儿子推荐了三本书,儿子看完后从此爱上了读书

儿子同学的爸爸是中文系博士,大学中文系老师,带硕士研究生。这位博士爸爸给儿子推荐了三本书,要求儿子必须认真读完。儿子读完后还写了自己的感想受益匪浅,从此爱上了读书。1.《鲁滨逊漂流记》书的作者:丹尼尔·笛福(英国)推荐理由: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漂流者——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鲁滨逊所乘坐的巨轮突然遭到海水猛烈的袭击,大部分人都被海水冲走,幸运的是鲁滨逊没死,而是被冲到一个小岛上。从那时候起,他开始了长达二十八年的野人生活。在小岛上,恐慌、孤独、食物、住宿等困难威逼着鲁滨逊,但鲁滨逊并不畏惧,而是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生存下来。他用帆布搭了一个帐篷,并将船上有用的东西都搬到帐篷中,他也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学会了制作粗糙的面包,并在岛上种植大麦、水稻等粮食。为了不让自己孤独,鲁滨逊养了一只鹦鹉作伴,之后他又救了一个俘虏,取名“星期五”,从此,他们俩便在岛上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二十八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有一天,一艘英国轮船将他们带回了礼貌社会。精彩片段:整整一天,我一直注视这海面上的那个东西,不久便发现它一直停在原处不动。于是我断定那是一艘大船.我急于想弄清真相,于是就拿起枪向岛南边跑去,跑到我前次被激流冲走的那些岩石前面.到了那里,天已经完全晴朗了。我一眼就看到,有一只大船撞在暗礁上失事了。我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忽然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求伴求友的强烈欲望,有时不禁脱口而出大声地疾呼:“啊!哪怕只有一两个人,或者是只有一个人能从这只船上逃出来也好!那样他就能到我这来,与我作伴,我就有人说话交谈了,那该多好啊!”阅读感受:我十分敬佩鲁滨逊那大无畏的冒险进取精神,我们要学习他,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应对困难不畏惧!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学会自立,我们不能总依靠父母的保护,一朵温室里的花永远经不起风吹雨打,学做一个勇者!战胜一切困难!我推荐这本书,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帮助的。2.《青铜葵花》书的作者: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推荐理由:这个小说主要讲了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男孩在5岁那年由于一场高烧成了哑巴。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便常常在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这本书里有许多好词佳句值得积累。特别在描写葵花的爸爸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从水中挣扎了出来,他看到了岸。他多么想最后看一眼自己的女儿,然而,岸上却只有那棵老榆树。”当我读到这里眼泪不禁夺眶而出。朴实的话语,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精彩片段: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下飞翔着,只听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各种形状的云彩,浮动在它的四周。有时,天空干脆光光溜溜,没有一丝痕迹,像巨大的青石板。实在寂寞时,它偶尔会鸣叫一声,但这鸣叫声,直衬得天空更加的空阔,它的心更加的孤寂。阅读感受: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苦难几乎是永恒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小说的青铜一家在此经历了蝗灾后家里最后一粒米也吃光了,但他们没有一个人会哭丧着脸喊:“我饿。”他们想方设法地从广阔的田野里找到能吃的东西,他们把家收拾得比原来还干净。主人公青铜和葵花与我们年龄相仿,可他们却经历那么多的苦难,那样勇敢的去面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的。3.《爱的教育》书的作者:亚米契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推荐理由: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就是这句话使我用心读完了这本书。书中主要写安利柯成长的故事,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口吻叙写了主人公一年的所历,所闻,所见,所感,抒发了乡国之感,师生之谊,亲子之爱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友爱之情。通过一个个平常又满蕴人情味的生活条件,把爱和美注入读者的心田。精彩片段:我的弟弟被编入在名叫代尔卡谛的女先生所教的一组里。午前十时,大家进了教室,我们的一级共五十五人。从三年级一同升上来的只不过十五六人,惯得一等奖的代洛西也在里面。一想起暑假中跑来跑去游过的山林,觉得学校里暗闷得讨厌。又忆起三年级时候的先生来:那是常常对着我们笑的好先生,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先生。那个先生的红而卷拢的头发已不能看见了,一想到此,就有点难过。这次的先生,身材高长,没有胡须,长长地留着花白的头发,额上皱着直织,说话大声,地瞪着眼一个一个地看我们的时候,眼光竟像要透到我们心里似的。而且还是一位没有笑容的先生。我想:“唉!一天总算过去了,还有九个月呢!什么用功,什么月试,多讨厌烟!”一出教室,很不得就看见母亲,飞跑到母亲面前去吻她的手。母亲说:“安利柯啊!要用心罗!我也和你们用功呢!”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因为那位亲爱快活的先生已不在,学校也不如以前的有趣味了。阅读感受:这本书通过朴素的描写和精彩的语言,使我知道爱是无私的也是无价的,爱是用任何东西都换不回来的,爱是人世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爱是人人都需要的!阿三教育,超强专注家庭教育和课外教育,助力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作者的孩子上小学,曾多次获得科学知识网络竞答奖、三好学生、最美朗读者、新时代好少年等奖励,成绩优异。作者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

强之

录取 NYU 全奖博士和一堆藤校硕士的北大少年:读博是为了什么?

讲述人 / Scott 采访编辑 / Echo Q:关于大学生活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记忆吗?A:可能是参加辩论队吧,我是从大一开始参加的,本科一直在学校校队,其实我本身是中文系的,但因为辩论占了大学生活的主要,所以也经常被大家笑称为辩论系的。Q:回忆起来打过的最好玩儿的辩题是关于什么的呢?A:其实关于会涉及到的辩题,通常可能会和政治、经济相关,但是每一个辩论赛也会有自己的主题。比如,我就曾经参加过一个禁毒主题的辩论赛,讨论应该如何对待吸毒人员当时感觉还挺不知所措的,触及了很多知识盲点,准备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很多领域,其实还挺锻炼人的,可能是现在回想起来最让自己感觉好玩儿又很有收获的一场辩论了吧!Q:想起来我对于辩论最直观的认识可能是来自近几年很流行的辩论节目,Scott 平时也会看吗?A:其实我认识的辩论圈的朋友们也有很多人参加过节目的海选和录制,考虑到综艺节目的受众群,辩题的题材上都很大众化,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节目效果方面也在追求有趣有传播点,其实综艺辩论节目让辩论走红是一件很好的事,起码让很多人认识到了 “辩论” 的存在和价值。但是从校园辩手的角度来看,也会给辩论本身带来一些不太一样的想象。以前辩论队面试新一批的学弟学妹们时,他们刚进来时候都以为在台上辩论要讲很多段子,要观察观众的反应给回馈,但是其实打辩论大部分时候是一个很寂寞的活动,会有些冷清,也不会有坐满的观众在看,更重要的其实是要考辩手的逻辑、数据、论述严谨性和对手交锋时的反应速度。Q:你刚刚提到的这一点我还挺受启发的,我本身的逻辑性就没有很强,而且很多时候上一些课反而会要求解构逻辑,创作无逻辑的作品,那Scott怎么看逻辑和艺术创作的关系呢?A:我觉得真善美是我们要追求的,而这背后代表的价值取向很不同,辩论是一个很好的活动,但也并不是包罗万象,很大程度上锻炼了人们求 “真” 的能力,同时这也是科学或者学院里所追求的。善是道德,美是艺术,这三者看上去矛盾摸不到头脑,但其实不矛盾,在美的世界里,艺术的自律性和线性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都背过的古诗 “疑是银河落九天”,在逻辑世界里这是讲不通的,但并不妨碍它很美,而且有很多伟大的爱情故事也是压倒逻辑和道德的,但不妨碍它们的美。在科学领域,逻辑是一切的起点,但这样一种挣脱束缚对美的追求也是艺术家的使命吧。Q: 当年大学选择读文学系是出于怎样一种选择呢?A:读中文系,可以说是从小的一个梦想吧!从初中开始就特别迷恋看红楼梦,第一印象是诗词太美了,特别有意思的是当时上学语文课需要背诵的文言文都很背住,但是回家读葬花词这些竟然好像都能很快的背出来,觉得很美。读红楼梦可以说是我接触文学的启蒙了吧,算入门时刻,别的正规的学习也没有特别多,所以当时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蛮不犹豫的就选择了读文科。后来也有跟身边的同学聊起来,都觉得让学文学成为一个专业是很奢侈的,也更感谢身边长辈们的支持,他们也都很开心我做这样的选择,利用大学四年学习人文通识学科,而不是着急的去走进一个具体的专业。Q:那当年考入南大中文系是一直以来的目标吗?A:坦白来讲当年高考成绩确实没发挥好,是稍微有些意外的,关于学校之前心里也有别的更好的期待,但是最后进入南大是很有缘分的一件事:当年南大来湖北录取招生的老师正好是中文系的老师,一拍即合。Q:那后来研究生考到了北京大学,算是实现当年的遗憾吗?A:也不算是吧,读大三的时候考虑接下来的安排,挺迷茫的,大学也去美国宾大交换过,挺想来美国读研的,国内的话本校保研的选择也可以,很不好做抉择,是挺迷茫的一段时期的。此外,往下一步的专业方向也有点儿捉摸不定,政治与国际关系或者社会科学的方向都很感兴趣,在这个背景下就看到了北大燕京学堂的项目,其实是很 experimental 的。可以跨专业学习是很吸引我的点,对录取的学生没有限制,选课的流动性也很强,而且同学们的专业背景也会很丰富,是当时阶段很想要的一种状态吧,能够有地方学习接触自己很想尝试的领域,但是又不限制可能性。当时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是不是在北大上学” 这个因素也没有那么重要和关键了,更多的是因为项目的个性化设计。Q: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最终选择了东亚研究专业呢?A:一方面,对于文学很感兴趣,但纯粹从审美的角度研究的话,对于世界的解释力有限,希望看到文化与时代之间更复杂的关系。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大学在宾大交换的时候亲身经历了 16 年的大选,蛮让自己变得困惑的。宾大其实是 Trump 的母校,但是没有一个人挺他,10 月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学生穿着蓝色的T恤在学校游行,好多画面回想起来现在还记忆犹新。结果出来那天晚上,从 9、10 点钟开始我就在宿舍里听到从楼下面往上传来哭声,撕心裂肺的哭声。也有很多人,跑到楼顶上抱头痛哭互相安慰。这是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从来没有见过的,但是能够理解他们当时被自己国家遗弃的心情。后来我看选举图发现宾州全是蓝色的,至少 95% 的铁杆粉丝挺希拉里,在这个州人们都活在 liberal bubble 里面。一方面黑天鹅的世界在眼前发生,看到了整个国家在根本上处在撕裂中的状态,另一方面理解起来很有意思,又真的产生了实际的影响,经济政治上的,中美关系的,最后又波及到了每个人,甚至是我们留学生,是云端政治大历史舞台上个人命运的喜与悲。Q:还记得当时在宾大交换的时候上过什么很有意思的课吗?A:当时在宾大交换的一年,其中一个想法就是体验不同的东西,上的主要的一半以上的都是东亚系的课,也有选很多有意思学校里面有影响的课,比如社会学系和传播系的课,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印象特别深的是上过一节社会学的课讲 popular opinion,第一节课教授就放了一个视频,是卡戴珊的节目,当时觉得特别奇怪。后来放完教授和大家讲 sociological,分析收看节目的 base,哪个区最多,受众又是什么阶层,节目制作又经历了什么变化,从而一步步越来越懂得拿捏观众的口味,觉得特别震撼,看似和学术没关系,其实是在用批判性思维从 sociological 的角度一点点庖丁解牛。后来就想,如果有了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后看任何节目都可以去慢慢剖解背后的逻辑了。Q:交换的这一年时间里觉得和在国内读书对比,最大的冲击是什么呢?A:是有很直接的对比的,触动也很多,最大的改变可能是对于表达的认知吧。刚才也聊到,我大学的时候是辩论队的成员,觉得自己对表达很有自信也很有想法,同时也带来了在美国上学时候最大的冲击。刚开始就发现课堂上交换的中国留学生都很沉默,经常是听完班里同学课上的发言,会和一起来交换的同学在底下吐槽,觉得发言的质量也不怎么样。后来一起和美国同学吃饭的时候就聊到了这件事,他就说 “某某同学在课上讲的话就是蛮不对的,但是你们在课上为什么不说出来呢?” 当时他的反驳有问住自己,是啊,为什么课上不直接表达出来呢?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自己再反省的时候就想到,在辩论队受到的培训和教育都是讲深思熟虑,不打无准备之仗,可能之前自己就会觉得没有 80%、90% 的自信就不要发言,会是没有价值的言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对任何即将发生的事都有所准备的,都是真实的 flow 和反应,没有必要畏首畏首,思想传递和交流的价值不在于每一句话的质量,而在于碰撞之后可以达到的高度。Q:为什么想要继续出国读 PhD 呢,于你而言,学术的吸引力在哪里呢?A:大学阶段性的目标是理清想追逐的东西,后来总觉得在北大求学的过程其实还没走完,想继续研究下去,做学术,出国读 PhD 从西方国家的角度来反观自己的文化,能够读得更深一些吧。关于学术对我的吸引力,打个比方来说可能一个人对于物理的高深概念不了解,不懂摩擦抛物线,但是投篮可以很轻松完美的投进去,而物理人是有对于事物发生的自觉的,会思考研究投进篮背后的原理,流体是什么,重力又是什么。别的领域也是这样,一个完全没学过文学的人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研究文化是为了对过程的发生有自觉的理解。Q:是怎么认识灯塔学院并决定加入灯塔一起申请的呢?A:最早知道灯塔是看公众号,一篇关于申请者的人物介绍,写了很多他在美国上学的计划,当时第一印象就是觉得写的很有干货,很感性真实,同时也很能 relate 自己的经历。而且灯塔也经常发一些很透彻的关于专业的分析盘点,会很详细的讲近几年的变化趋势,点出注意点。Q:加入灯塔学院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A:真的在很用心的做。当时身边也有很多同学、朋友找留学机构,所以这方面的信息不要太多,也会有比较,但是灯塔学院通过公众号平台做分享传播这件事,做得真的很出色,是一个印象上很好的地方,后来见面聊的时候也很合拍。灯塔学院和别的留学机构在做的事是可以区分开的,市场上会有模版和程式化的套路,看到什么样的文书题目就走什么样的方案,并不是贴合个人需求,但是灯塔学院很在乎设计最贴合申请者个人的方案,很定制化。比如我申请的时候就是 PhD 和 Master 混申,是不常见的组合,因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也有很不一样的侧重点,对于我的申请老师们来说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去构思和安排。博士申请和硕士申请相比侧重点和流程都有非常大的区别,需要投入不同的资源和精力,沟通想法的时候,老师们也没有说这样做不可以、行不通,而是都在尽可能的贴合我的申请需求。博士申请这个过程里,其实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在最重要的申请时刻,不仅要寻求适当的帮助,也要寻求正确的帮助。Q:在灯塔学院有特别想表白的老师吗?A:最感谢帕克老师。第一他回复真的很快、很及时,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发消息给他都是秒回,也都很详细,而且很多时候明显都已经不是工作时间了,是很少有的反馈速度。另一方面,专业度也非常好,帕克会很快补足不对称的信息,对于我的选择,在交流的时候都会尽可能地把能收集到的信息都给我,会分析怎么组合会更好。申请过程中我们也会有想法上、方案上反复的时候,涉及到很多来来回回的交流,在最终敲定之前商量过很多版,虽然反复,我们也没有花很多时间在沟通时,基本上每半个月讲一小时的电话,但是很有质量,会很清晰地把双方的想法高效沟通清楚。最后,再次感谢灯塔这一路博士申请之路上对我非常多的帮助呀。作者 / 灯塔学院 编辑 / 灯塔学院每一篇优质内容均为原创推送这件事,灯塔学院已经坚持了 4 年

魔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岳川书法的正大气象之美

王岳川四川省安岳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院副院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中国书法“文化书法”理论的创始人。专访中国书协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人民艺术】大境之美文|潘呈杰 石豪王岳川对于书法的热爱,源自家庭的国学熏陶。王岳川五岁习字,临遍诸体,早年专攻颜楷,后转向研习“二王”、怀素、王铎等诸大家,自成一家。不仅如此,王岳川还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他在文艺学研究领域亦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北京大学执教期间,王岳川长期从事书法研究与实践,博采众长,使其书法在学养、品格、境界、经验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如今的北大,书法气息浓厚,一种“文人书法”的潮流正悄然兴起。王维诗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魏征语《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浩然正气 文人风范欣赏王岳川的书法,总有一种非常开阔的精神气象。龙蛇飞动,气韵逼人。在王岳川的居室内,能感受到一股笔墨交锋的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一种文人式书风的形成,其实是家风、文脉在其心灵中根深蒂固的体现。与其他书法家不同,王岳川是非常纯正的文人。他有着一种大视野,大精神,即“回归经典、守正创新”。他对中国经典子集,推崇备至,且能在当下包容并进,将古典文学与书法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别出心裁的书法美学理论体系。王岳川正是凭着这种“继承传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的鸿鹄之志,构建起一套“文化书法”的理论体系,在中国书法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他在传统与当代之间不断探索,意古人之心,完今人之事。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一座艺术的桥梁。作为学者型的书法家,王岳川一方面追求个人书法的造诣,另一方面为传统文化复兴寻找道路。他所提出的“文化书法”“发现东方”“文化的输出”均体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与责任。多年来,王岳川潜心研习书法。对于书法,很多人都只关注技法,很少去发现书法中的文化韵味。王岳川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一定是技与道的统一,“道”其实就是文化意味。杜甫《春夜喜雨》回归经典 正大气象作为一个在文艺研究领域有着自己艺术主张的艺术家,王岳川一直在践行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精神使命。他对书法的钟情,体现出了一个学者型书法家的远大抱负。王岳川的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神会古人的文化意味,在行笔处,气韵贯之,畅快之意淋漓尽致。王岳川对经典子集的神会领悟,使其在书法上营造出“游心于情,深会其道”的艺术境界。书法的灵魂就在于意境,而意境则是体现在行笔间的气韵,但更多的还在心底里的学养。2015年7月18日,“正大气象——王岳川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的展览就是“回归经典”的一次有力的证明。他的作品主要以“经史子集”为主题,在文化上追求书法正脉,在美学上追求恢宏磅礴的大美,大幅作品给人以视觉上的艺术震撼力。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曾评论道,在王岳川的作品中,那些经过思想和感觉过滤的线条,以其纯净的运行轨迹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精神,那变化丰富、莫测端倪的线条的集合,其势、其意、其味、其情难以穷尽。王岳川提到“文化书法”的概念,其实代表了文人心底里最为纯正的、关于书法的美好精神。在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中国人内在的灵性是最值得探讨与传承的。然而在当代的文化环境中,派系细分与媚外主义使传统的文人观衰退。其实书法的产生,不光是一个文艺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是一种大文化的姿态。所以,王岳川说,书法当下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创新性,而是传承与继承的事情。书法的创新不是一种刻意,而是一种自然而为的事情。王岳川身上有一种传统儒雅的文人风范。他对传统经典的坚守与传承,体现出了一个书法家最本真的生命姿态。如今他的书法愈显成熟老练,会心处往往一挥而就,线条干净,气韵升腾。王岳川书法的正大气象之美——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社长)7月18日,《正大气象:王岳川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不仅让我们有机会系统全面地欣赏到岳川教授多年来在书法创作上不断提升、不断思考的创作历程和成就,让我们系统全面地欣赏到他在书法创作上诸体兼擅、自成风貌的艺术风采,而且会引发我们对中国书法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艺术挑战、文化机遇的深层思考。在当代和当下的中国书法创作群体中,王岳川几十年来的书法之路是与众不同和难以复制的。他是具有一种特别含义的“独辟蹊径”的书家。他八十年代以来曾经专治西学20年,对西方文论、西方美学、西方哲学与文化有深刻的领悟和十多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并且有到世界各国与西方学者对话、交流的丰富学术经历。这为他建立起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中西文化比较观念,确定了一种全球和人类性的文化思想的高度。他在北京大学又曾经追随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为季先生做了8年的学术助手。这又是一段难得的学术经历。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问大家。季先生可以说是当代学人中为打通中西学术文化丝绸之路的一位先驱和先贤。岳川教授在这条学术的丝绸之路上几十年间致力“发现东方”“文化输出”、全力观照“中国镜像”、重新书写“中国身份”,出版了四十几部学术著作和主编上百卷著作,为弘扬中国文化创新理念,为向海外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着一己的然而又是重要的思想和智慧。王岳川教授著作我这里还有一组关乎岳川教授的数字。早在35年前的1980年,岳川在大学就读期间就获得过四川省大学生书法比赛的一等奖,1981年获全国大学生书法优秀奖。其后,多次获全国书法奖项。早在20多年前,岳川教授与北大著名学者金开诚先生主编出版250万字的大著《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其后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近些年又一直主持书法所的工作,为传承北大书法研究、研习、美育的传统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不仅培养了众多的书法新秀、名家、学者,也为中国书法研究巩固了一个学术重镇和保留了一方学术净土。在此期间岳川教授还在书法学术上做了无数开拓性的工作。比如,他曾经与国内外最著名的30余位书法名家、学者开展对话、访谈,这种高端的、国际性的书法思想交流、文化对话、学术探讨,触及当代书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为中国书法发展打开了思想的天窗。迄今为止,书法界还没有人可以复制这样的工作。比如,他著述和出版了《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艺术美学》、《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书法身份》、《书法文化十五讲》、《美丽书法》等书法学术专著,提出“文化书法”的美学主张,强调“回归经典、走近魏晋、守正创新、正待气象”的文化书法发展道路,使沈尹默、宗白华、季羡林、金开诚、吴小如等著名学者建构的北大书法美学、书法学术、书法艺术学派和传统得到新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书法是全世界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艺术门类种类中最独特、最另类、最杰出的艺术。它是一门需要深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艺术,它也是一门需要大量时间投入和堆积才能慢慢悟透的艺术,它还是一门需要无穷练习和不断临摹的艺术。从古至今,这三道门槛把无数的书者挡在了大师的门外。虽然今天的书法在技术上大有进步,恨不得24小时都在临池的职业书家也数量可观,热爱和痴迷书法的学者、文人不乏其人,但能称为真书家的人,能被学界、书界公认和公认的书家少之又少,罕有其人。王岳川:感悟书法与文化书法最高的书法境界是哲学徐朝江笔下的小楷古朴秀逸法度严谨结构外舒内敛以获气势开张之效欣赏范曾徐里书法,看看谁的书法更能体现书法的古意?画家邱汉桥的作品达到了一种壮阔、雄厚、具有大美精神的绘画风格黄建南笔下一幅幅的作品景色犹如仙境气势沉雄苍郁意境悠远空灵

君火

将近80%的留美博士不回国,北大教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危害更大

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陆北老师最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又被大家频繁提起。因为前段时间,留学生们似乎成了不好的代表。有出国说不会再回来的,有回来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还有对着祖国大放厥词的。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很多留学生是先在国内接受了十二年教育培养,出国还在继续深造。这样的人按理说都是高素质的精英,但是他们的表现却不符合我们对精英的期待。比如在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曾报道,中国的留美博士有79.4%打算留在美国。也就是说,大部分的高端人才,选择了在国外发展。虽然我们一直为当年钱学森一心为国的热情感动,但是留在国外吧,算个人选择,我们也不能道德绑架。顶多像原清华副校长施一公那样,对80%的清华高材生留在国外表示痛心。但是那些阴阳怪气甚至是恶意说话的,就实在无法理解了。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有人说,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呗!提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人心里都没有这个概念。其实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提出来的,他曾经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也包括北京大学,培养了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这些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乍听起来,这种人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也没见谁天天把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挂在嘴上,即使有,他过他的,我过我的,也不影响我们的生活。钱理群教授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连着好几天来上他的课,每次都要坐在第一排,听他课的时候很认真,而且特别会配合老师,听到精彩的地方频频点头互动,下课以后还经常去找他探讨问题。然后过了几天,学生请他帮忙写一封推荐信,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信写完了学生再也不来了。我相信,大部分人在学校里都是“小透明”的存在,心里都偷偷羡慕那些在班级里人缘好,学习好,还会讨老师欢心的同学。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擅长同他人打交道,他们经常表面为他人着想,通过为多数人说话而获得支持,注意打造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千万不能被表象蒙骗,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还是自己受益。比如说大家的同事里,肯定有那么几个人愿意指责别人。别人上班迟到就是偷懒,自己迟到就很正常。别人工作没完成鼓励人家加班,自己工作没完成就要劳逸结合。同事晒娃十分反感,自己让人天天砍价。这些人的种种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双标。而且归根结底,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自己永远是不吃亏的那一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典范,他们习惯用两套标准来评判他人,在他们眼里,别人永远都该做得更好,总喜欢用过高的或者不切实际的理由指挥或控制他人的行为,但是对自己来说又奉行另一套行为准则。相信每个人都有迷茫的时候,当你深陷泥潭的时候都希望有个人可以拉自己一把,给自己指引个方向。这时候有一类人总能及时的出现,对你嘘寒问暖,给你加油鼓劲,但是一点实际事情都不会去做,隔岸观火明哲保身才是他们的信条。每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是一个合格的“意见领袖”,平时说的天花乱坠慷慨激昂,实际上却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不仅说得多,做得少,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各种理由推脱,一旦别人做出点成绩他们还想抢夺过来,占为己有。人之初,性本善,其实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是受害者,没有人是生下来就善于钻营的,往往是教育的缺失才让他们变得只在意自己的得失,不择手段为自己谋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是一天就炼成的,他们都是从开始的“粗糙”一步步走到“精致”。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苗头,趁现在还来得及,一定要及时的从这几方面纠正他们的这种想法:1. 真诚地和人交往,真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家长要鼓励孩子交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更有自信去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但是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带着目的去结交朋友,交朋友的前提是坦诚相待,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才是真正的情商高。2. 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当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的时候,在遇到问题才能更多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和别人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而没有同理心的孩子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好感。3.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孩子从实践中体会到生活的不易,父母和他人的艰辛,孩子自然会理解父母、理解他人,而且养成身体力行的习惯也会让孩子更加自信。精致利己主义者频频出现,说到底是教育出现了问题。如果上学时你只看重孩子的成绩,长大后孩子也只会计较自己得失,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最终受伤的也只会是自己。如果对留学生来说,祖国无用之时可以抛弃,那么对于子女来说,父母无用之时是否也要抛弃呢?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与他们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对于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

不如避之

博士生送快递!很多人说浪费学历?他怼回去了……

堆成小山的快递,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匆匆忙忙来领取包裹的学生……如果不是刻意观察,很多客人不会发现,烟台大学综合商店一角的快递网点,跟别处有些微不同。34岁的谭超,是延边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送了八年快递。自创了快递编号法,效率翻倍,却饱受质疑,甚至被老师说成脑子有病。“为什么选择了做快递员?”谭超是这么回答的: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啊,你没钱不得想尽一切办法去赚钱吗?你还有工夫管你是不是本科毕业吗?他说,刚毕业那会自己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同学结婚自己都没有合适的衣服穿,找工作也只干日结的,如果工资不日结,自己第二天就没饭吃了。你们能想到的底层工作我全部都干过,擦玻璃的、房产中介、收报纸收瓶子的、保安……8年间,也有老师指责谭超:“这么一个高学历的人抢低学历的活,脑子是不是有病。”谭超不认同这种说法:“这是通过学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不是努力。我讨厌的是他那种鄙夷的神情,他那种根深蒂固的阶级分化的神情。不管一个人是做学术也好,去送快递也好,去说相声也好,只要他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就是一个好博士。他还说,我是接地气的博士,境界到了就知道,快递和世界史是相通的!”社会没给他温情的怀抱,但他自己足够乐观。“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这是谭超最喜欢的一句话,写在常用的书签上,“我自己用两只手挣钱吃饭,自己追求理想,管别人怎么看呢?”谋生是为了读书但读书不是为了谋生。没错,高等研究教育本身就是奢侈品,我并不觉得个人的谋生手段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同样都是为了生存。大家想想,如果他衣食无忧,他还会去送快递吗?应该不会吧,谁也不是有瘾。送快递,仅仅是为了糊口,谋生。能踏踏实实,我挺佩服谭超的。而且,谭超是兼职挣钱读书养家。最后还是为了搞学术。老实说有时也真的想去做体力活,动脑子的事实在讨厌,看到大马路边民工两分钟就能睡着,脑力劳动者有几个做到,全是各种压力。在2003年,一个偶然的采访报道,使得北大学子卖猪肉的故事一瞬间晓谕大江南北,曾一度引发是否浪费人才的大讨论。陆步轩,1966年出生,1985年以长安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80年代的“北大才子”,毕业分配至长安县柴油机厂工作,后下海经商。于2003年,因南都报道“北大才子街头卖肉”而出名。回顾他的过去,会发现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年少成名,以极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人人羡慕。特别在那个大学生匮乏的年代,一张“北京大学”的名片是多么难得,意气风发。命运并没有给他一帆风顺的人生,把他高高捧起之后,又狠狠砸下!陆步轩看起来一点也不“北大”。年过五十,他有点驼背,皮肤黝黑,任由发根一截截发白。他每天要抽掉一包半二十块钱的烟,一边抽一边咳嗽,一笑露出被烟和茶染出褐色的门牙。“我这个人就是穷命。”陆步轩说。尽管有“北大”和“商人”两个头衔加持,他仍然习惯把农村出身挂在嘴边。可想像之中甚是美好,拿笔杆子的人,去做经商的活,显然有很大难度,陆经商多年,均以失败告终,又做了四年的职业赌徒,但仍不见起色,最终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走投无路,只好在34岁的年纪,开了一家“眼镜肉店”。从不被人理解到一度哽咽“我给母校抹了黑”,争议从来没有中断过。有人说,他是在“作秀”;有人说,他在浪费教育资源。但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多少年风雨过去,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愧是北大人”。"我们是北大的丑角,但我们是正面的"1984年北大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的陈生,是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未名湖畔走出来的“猪肉王子”。2015年11月16日,陈生回到北大,再度为师弟师妹们演讲,表示养猪卖肉是能托付一生的行业 。陈生说,"演员不止有漂亮的,还有赵本山、潘长江那种长得不好看的,我们就是北大的丑角。我们没自杀、没跳楼、没出国,我们是正面的。"北大学生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我在演讲时经常拿陆步轩当例子,这是一个普通校友,有心酸的经历,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大家的固有观念是,北大毕业生怎么能当屠夫?可是反过来,如果是一个屠夫考上了北大呢?就成了励志典范。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哪一个更重要? 谁都希望有尊严的活着,然而面对生存的压力,尊严二字似乎根本无从谈起。25岁北漂情侣的辛酸事。有一对准备分手的情侣突然决定不分手了,是因为什么?1.发现彼此还爱着对方。2.女生怀孕了。3.男生被查出得了绝症。都不是。因为房租涨了。程悦和男朋友本来打算分手的,得到房租暴涨的消息后,又决定在一起了。北漂青年,在房租面前,连分手的资格都没有。成人世界各种各样的规则让我们明白,我们不可以再任性、逃避、随心所欲,我们需要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我们需要扮演好不同的社会角色,甚至,为了能更好的活着,我们需要违心的做些不愿做的事情。无论是陆步轩,陈生,还是谭超,没有人能规定他们的人生轨迹,代替他们品尝酸甜苦辣。一个人只有经历过内心的挣扎悔恨,才能变得成熟。但请相信,足够的坚强与渴望,会帮助你在全是墙的地方,找到一扇门。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青春时代我因为只读到了哲人的前半句,所以拼命挣扎,中年开始我深陷哲学家的后半句,所以困惑不已。世道太喧嚣,生活要继续,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生活赵出路。祝我们好运!

请治剑服

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湖南卫视“汉语桥”连结中国与世界

     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9月4日开播。这个由湖南卫视承办的电视节目多年来一直有很好的影响和很强的传播力,为世界各国的公众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了一个窗口,也为中国电视观众通过节目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青年与中国的联系打开了一个窗口。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优秀学生能够通过这个节目的平台汇聚中国,感受和体验中国的生活同时也展现自己的汉语学习的水平和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让这些大学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使者,让他们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而和中国结下的“缘”更加深入,让他们的中国“情”更加浓郁,也让中国的观众得到了对于不同文化交流的认知和体验的同时感受自身文化之美的同时也感受不同文化的多样魅力。汉语桥已经落户湖南卫视九年,这个节目的积极意义就在于让正能量的国际国内传播,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动的视听感受,其实正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希望传递国家的大国的形象。   第十五届的节目无论从编排设计到制作都力求创新,把汉语之美,中国文化之美通过生动活泼的竞赛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们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精彩的节目的同时也能够学到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也让不同国家青年有机会充分地表达和展现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我也参加了这个节目的制作,在现场感受了节目的魅力。奥运的大竞技平台让90后的中国青年在世界的面前展现了自己的生动的个性和魅力,而汉语桥的小竞技平台也让世界各国的90后有机会在中国和世界的观众面前展现自己和中国的连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了解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和认知。让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文化特色通过这个平台得到展示。   这个节目很好地运用了近年来很多成功的“真人秀”和知识竞技节目的长处,精心设计了竞赛的方式,在决赛阶段用外国选手分为五大洲队,有竞赛。而外国选手和中国的主播团对抗有对抗,把观众带入到始终精彩的竞赛之中。通过一系列别出心裁的环节和精心设计的题目,既展现传播了很多关于中华文化的有趣的知识,也让外国的选手们通过这些题目来更深入地认知中国文化,也能够通过和中国主播团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和他们相似年龄的中国年轻人,竞赛之中有生动的交流,展现之中有有趣的沟通。竞赛既有紧张激烈,也有轻松活泼。中国年轻主播和外国选手的不少生动交流都让人忍俊不禁。既有每个个人展现自己魅力的机会,也有充分的现场的交流。这种设计很好地让现场的气氛格外活跃,真实的互动和交流中选手们更好地展现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学习的成果的同时,也通过他们的表现展现其所在国和所在大洲的文化和生活。世界年轻人对中国的现实需要和情感交流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节目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亮点是其题目的精彩的设计和环节的巧妙串联,这些让这个节目不仅仅是一般的知识竞赛节目。“我是汉语王”“中外对对碰”等设计都很巧妙。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汉字麻将和飞船穿越的环节。这两个环节的设计都很巧妙。“汉字麻将”是把中国传统民间的麻将通过精巧的改造变成了通过汉字组词来展现选手运用汉语的能力的方式。你来我往的热闹中,中文知识的传播就自然地展现出来。既让选手感受一种中国的民间的文化形式,又让观众看到了有趣的竞赛。而飞船穿越,则通过一组选手进入飞船穿越到中国历史之中,通过这种身临其境般的真实场景再现来测试选手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让中国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文学知识等等通过这样的过程让选手在答题中感受体验,让观众也跟随选手一起感受体验,知识和趣味有了很好的结合。让知识更生动,让趣味有意义。许多知识中国人也相对陌生,其实大家既分享了趣味,其实也更深入地认识了中国文化和语言。总决赛时的选手讲中国故事,更是将自己和中国结缘的历程做了精彩的分享,看到了从一个个普通的个人身上所投射的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现实的连接。中国和这些选手有不解之缘,而他们未来就是在海外让世界和中国之间交流得更为顺畅的使者。      在场内的节目之外,更有一些比赛间隙的生活实际的体验的环节,让选手感受中国生活,感受中国当下的发展和文化魅力。到深圳体验设计之都的魅力,在岳麓书院感受人文中国,在和中国小学生的互动中教学相长……这些场外活动都增添了整个节目的光彩。一个活的中国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环节得到了真实的呈现。场外场内都是中国文化和世界连结的空间。汉语桥,就是以汉语为桥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努力。通过语言的沟通,让文化能够突破限制,得到更好地呈现和展示。主流媒体的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让中国故事能够发扬光大,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公众感受到精神向上提升的力量和丰富而多样的滋养。湖南卫视在寓教于乐上下功夫,在节目中始终坚持传播主流价值和正能量,把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和正面积极的主题结合,让节目在好看中有深度,在快乐中促人向上,能够让人们得到更多有益的东西。《汉语桥》多年来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华文化通过生动的形式传播,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让中国和世界的沟通之中凸显中国故事的内在的精神魅力,这都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也真正助力于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国家形象的推广,在国际和国内都让中华文化得到弘扬。《汉语桥》这个节目正是中国的魅力,中国的悠久传统和现实发展通过生动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个节目的努力正是为了这个大目标而进行的扎实努力。查看原文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shou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