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农学专业要回暖了?纷纷发力农学的高校能站稳脚跟吗?金银滩

农学专业要回暖了?纷纷发力农学的高校能站稳脚跟吗?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程唯珈 任芳言 )农学专业真要卷土重来了吗?2017年末至今,不到一年时间,国内众多高校先后成立农学院,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院校。在此之前,不少农学院与大学经历了分分合合。上世纪50年代的高校院系重组,农学院脱离高校另组农业院校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今新一批农学院在各高校筹建,无论背后原因是政策变化、社会经济转折或其他,若想在高手林立的环境中拔得头筹,势必要明确新成立农学院的发展定位。对于农学热兴起背后可能存在的重复建设、就业遇冷等问题,也有学者表示担忧。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新建或成立的农学院共有10所。转向新发优势今年10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 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提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在未来5年建立多类型、多样化的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与普通高校农学院相比,科学院更能发挥科教融合的优势。”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下称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傅向东表示。进入国科大的研究生,首先要完成一年的规定学习任务,然后再进入各个所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新成立的农学院则将涉及不同农业科学的研究所资源整合起来。“我原来是做植物发育的,现在对植物生长与代谢耦合调控机制感兴趣,因为农学院这个平台,就会认识一些土壤化学研究方面的老师。学生也有机会、有目的地去选修土壤化学研究相关的课程,这在以前是没法做到的。”傅向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对于其他院校成立农学院的举动,傅向东表示,院校间存在相对竞争,但“蛋糕足够大”,“现在农学院刚成立,与其他院校完全没有交叉不太可能,因此更要明确发展重心,找准侧重目标”。在傅向东看来,国家建设“双一流”学科势必影响到新一批农学院的建立,但另一方面,储备农业科技人才的市场需求也比较大。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林鸿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的农业大学更侧重应用,新成立的农学院应更注重基础研究。“现在农业基础研究人才还是少,长远来看,培养基础研究人才还是很有必要的。”站稳脚跟宣布成立农学院后,各个高校建院进度不一。如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早在2014年就开始筹建,2018年正式成立后,频频见到学院研究团队取得科研成果的消息。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黄季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学院正式成立之前,自己就参与了农业经济管理教研团队、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下称CCAP)等的筹备工作。目前,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已有教研人员9位、博士后5位、研究助理20多位、博士研究生18位。据黄季焜介绍,CCAP在过去一年中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和中国工程院等项目16个。今年10月,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未来北大还将正式招收相关专业的博士生。为吸纳人才,有院所直接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今年5月,郑州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棉花所(以下简称中棉所)联合发布招聘公告。公告指出,将针对“绿色高效农业”一流学科发展需要,在作物遗传育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6个相关学科领域招聘博士后。这份全年有效的招聘计划还明确提到,符合条件的博士后聘用后年薪可达15万~35万元。达到双方培养要求的,可同时获得两家单位的绩效奖励。郑州大学农学院首任院长、中棉所所长李付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新时代发展农业科学,目光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概念中的第一产业,应更聚焦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对于公告中提到的待遇条件,他表示:“现在年轻的博士不缺体力、不缺智力、不缺奋斗精神,但他们普遍缺钱。我们就是要给这样的人才提供相对宽松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李付广还表示,高校人才条件加上研究所的科研条件,有望为建立创新型农学院提供良好基础。隐与忧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胜毅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国家对农业高等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现在大学,包括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官方就业率基本在90%以上。但到农业农村一线的毕业生,远不能满足农村当地或国家需要。”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李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为了获得某些利益,“一窝蜂”的发展方式并不少见。“这应当引起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公立院校应用型学科,其发展规划应与国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更紧密的联系。”李奇说。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培养专业对口的农业人才,需要在学科方向上下一番功夫。“现在国内农业学科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很落后,国内需要大量高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傅向东表示。另一方面,农学作为一个多学科领域,的确更具科研创新潜力。在李奇看来,如何建立安全、可持续的农学发展模式,是发展中的系统问题。“我国只是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怎样吃得好、吃得安全,这些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此外,农业科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足够专业的实验场地和器材。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新忠曾与研究者对国内36所高校农学专业进行调查,发现实践基地面积不足、位置偏远是现有农学院的“通病”。因此,新成立的农学院能否提供足够资源,解决设备、场地问题,也有待观察。李奇表示,对有条件、有需要的院校来说,发展农业科学是理性选择。同时,政府的规划、审核、监管和质量保障部门还应该在各个环节充分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从而最大限度地把潜在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果孰是邪

中国农业大学:实力没得说,但这些考研专业不应该冷门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一直是以农业为特色的大学中的排头兵。然而很多考研党在在考研择校时,往往为因为这所大学的名字敬而远之。其实这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和双一流高校还有很多好专业可以选择。历史背景中国农业大学肇始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中国农业大学。从学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农业大学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再加上国家的重点扶持,除了特色的全国顶尖的农业类专业之外,还有很多其它重点专业。中国农业大学这所以农业为特色的大学,在每年的考研中热度可能都没有其它985大学那么受欢迎,相对来说也就成了考研比较容易成功的985高校。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所农业类大学的其它综合类专业不会那么好,但是要知道中国农业大学顶着985、211和双一流高校这三个名头,每年国家扶持的力度肯定不会小,完善的专业设备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在这里读研究生绝对不亏。学校优势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国农业大学地处首都北京,校外科研基地遍布全国。东西两个校区各有特色,既有毗邻北大清华、周边商场众多的繁华东校区,还有地处圆明园景区、包括大片试验田,驴舍、兔舍等的西校区。很多考上农大研究生的同学在这所高校里面感受最深的就是包容:“校方”并非是高高在上的、与农大师生对立的概念,事实上,不论是无门槛的转专业制度,还是学硕专硕统一两年制,另或是率先实施博士申请考核入学制度,以及为农大学生设定制度章程,为的就是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另外农大的食堂已经出圈了,首先物价比较低的食堂是比较能够理解的,因为本身就是以农业为特色的大学,食堂所需的食材肯定不贵,而且同学们肯定很会吃就对的。值得报考的考研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95135:在现在社会人们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这一专业一出来肯定是很吃香的。在中国农业大学 2019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这一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高达94.44%,而且每年的招生人数相比其它专业也比较多,还是比较容易考上的。工商管理125100:这一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的排名也很高,在每年农大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中也是所有专业最多的,在政治经济高度发达的首都,再加上就业前景广阔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很值得广大考生报考。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95132:在农大21年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里,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的招生人数是35人,根据去年没有招够的情况来看,这一专业的考研竞争力还是很小的。但是结合我国现在大力发展环境旅游的背景,其实就业前景还是很客观的。新闻传播学50300:这一专业虽然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不多,但是考研竞争压力绝对会比北京其它985高校大的多,因此努力冲一冲还是可以考上的。再加上在传媒最发达的首都,相信就业率不会低。最后,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关于中国农业大学值得报考的考研专业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啦,想了解更多关于考研的内容,可以收藏关注并留言哦。

官治其职

中国农科院与北大“牵手”打造科教融合新模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9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支持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建设、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合力打造国家“三农”高端智库、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农业科教深度融合全新模式。据介绍,北京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文理工医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中国农科院是农业科研创新的“国家队”,是引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战略科技力量,双方有着相近的发展理念、相似的目标愿景、相通的战略优势。此次合作,对于服务我国农业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助力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合作将充分发挥北京大学雄厚的基础研究能力与学术创造力,以及中国农科院完整农业学科门类和强大应用研究体系优势,共同解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为实现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全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当天,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等出席会议见证了战略签约。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作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主旨演讲。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纪恋日

强强联合中国农科院与北京大学打造科教深度融合新模式

9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为原则,围绕支持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建设、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合力打造国家“三农”高端智库、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农业科教深度融合全新模式。北京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文理工医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中国农科院是农业科研创新的“国家队”,是引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战略科技力量,双方有着相近的发展理念、相似的目标愿景、相通的战略优势。据介绍,此次双方推动合作,是推进科教融合、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实质举措,对于服务我国农业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助力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具有重要意义。双方的强强合作,将充分发挥北京大学雄厚的基础研究能力与学术创造力,以及中国农科院完整农业学科门类和强大应用研究体系优势,共同解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为实现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全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座谈会上,原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作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主旨演讲。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等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以及媒体代表共计80余人参加了会议。(文章来源:光明网)

国际歌

除医学院之外,名校还特别“青睐”农学院!

最近几天,成立仅一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简称生医部)的部分成就被媒体晒了出来。且不说2018年取得的优异成绩,仅2019年一月份,生医部就接连有两项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国内十大医学新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有中国科大那么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底气。但成立医学院一直是高校努力的方向。从2018年开始,涉足医学或准备涉足医学的高校越来越多,它们或筹备或成立医学部(医学院),或参与共建医院。2018年四月,天津大学医学部成立;2018年六月,重庆大学正式成立重庆大学医学高等研究院(重庆大学医学院);2018年十一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医学与健康学院;2018年十二月,西南大学为医学研究院正式授牌,同一时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共建航空总医院;近期,关于大连理工大学筹办医学院的信息被相关部门确认,又一所985高校将发力医学……医学院遍地开花,就连以工科著称的高校也未能免俗。其实除医学院之外,名校还特别“青睐”农学院!2017年十二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正式成立;2018年一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现代农业科学学院;2018年二月,河海大学成立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七月郑州大学农学院成立暨发展论坛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郑州科研中心举行;2018年八月,中山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未来或许会有更多高校涉足农业,难怪有人惊呼:农学院“复兴”了。医学院遍地开花,农学院“复兴”,为何名校如此青睐它们?有人说,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医科类人才,知名高校建立医学院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质的医科类人才;农业则是国家安定繁荣的根基,农业科学化、产业化也需要大量优质专业人才。另外知名高校大力发展医学和农业,在这两个领域进行相关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医疗水平和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从这点看,名校建立医学院和农学院有一定的道理,而且还有一定的必要。不过,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个现实,如今医学类人才并不缺乏,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富余。很专业的医科院校毕业生尚且不能完全充分就业,别说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苏州大学熊校长就对高校频频进军医学有些看法,他认为全国范围内并不缺医科,高校学科结构也比较平衡,此时盲目入局医科或有较大风险。而农学毕业生的日子也不太好过,由于农业行业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等原因,很多农业类高校都不太有人问津,即便名校开设农学院,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这个现状。农业学科的情形和医学学科有部分相似,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农林类和医科类高校,数量不少,一些综合类高校也早已开设了农林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农科和医科都不缺。细心的网友发现,高校纷纷进军医学和农学多数在“双一流”建设实施之后,不否认医学升级和农业转型期的强需求是其背后的部分动因,但更为关键还是“指挥棒”效应。在资金扶持力度和科研立项数量上,医科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有医学院的高校不仅能获得大量资金支持,还能产出大量“高质量”论文,能大大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从不少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榜看,有医学院的综合类高校和医学类专业院校都很有优势。农科虽然在资金扶持力度上不如医科,但重大项目也相当了得,而且成立农学院是争取建设“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研究都属于生物学,倘若众多高校都在生物学下竞争“双一流”,势必非常激烈,就算是实力很强的高校,也没有把握一定能胜出。农学门类下面有九个一级学科,若把研究内容划分在农学学科门类之下,就有九个学科可以选择,竞争强度就会缓和很多。对高校来说,只有建设“双一流”,才能获得经费与资源;也只有建设“双一流”,才能吸引到越来越优质的高考生源。这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医学院和农学院已然成为了高校的“双翼”,让高校“腾飞”。或许有人会质疑,这样是不是有些不妥?可是,如果不这样,高校怎么发展,怎么生存?高校竭尽全力争取更多的经费和资源,帮助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即便我们深知这种做法有很大弊端,也不得不为之。

不能出气

中国农科院与北京大学“强强合作”推进科教融合

9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7日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支持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建设、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合力打造国家“三农”高端智库、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农业科教深度融合全新模式。北京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文理工医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中国农科院是农业科研创新的“国家队”,是引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战略科技力量,双方有着相近的发展理念、相似的目标愿景、相通的战略优势。双方的强强合作,将充分发挥北京大学雄厚的基础研究能力与学术创造力,以及中国农科院完整农业学科门类和强大应用研究体系优势,共同解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为实现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全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双方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为原则,瞄准“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高端”的目标,开展全方位的务实合作。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开展学科领域结对:聚焦北大现代农学院现有四类学科方向,鼓励中国农科院各相关研究所相关团队与北大现代农学院相关团队(课题组)结对共建,聚焦创新研究交集,明确学科共建任务,开展长期稳定合作。开放共享科技资源:中国农科院相关领域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 室)、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重大平台资源向北大现代农学院开放共享,提供条件能力支撑。加强学术人才交流:联合举办农学相关国际国内论坛和会议,互派青年学者,并依托高层次人才优势为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互配成长导师,进行“一对一”学术指导。作者:李丽颖 来源:中国农网【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及至圣人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

齐鲁网潍坊6月15日讯6月15日下午,潍坊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情况。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是山东省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不定行政级别,经费来源为财政补贴),给予180个事业编制,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大学共建,委托潍坊市政府管理;并作为北京大学外设研究机构,业务指导由北京大学负责。研究院位于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峡山水库北面、如意山南侧,占地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860平方米、投资5.6亿元,主要建设包括综合科研楼、专家公寓、教师公寓、食堂及配套设施。研究院的设立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底,当时北京大学决定筹建现代农学院,其筹建负责人为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北京大学希望与国内一个农业发展先进的地区合作,同步建设现代农业研究院,为正在筹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搭建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平台。2015年7月23日,邓兴旺院士来潍坊市考察,对潍坊在农业发展、教育环境、地理条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非常认可满意。2015年11月15日,潍坊市政府与特拉维夫大学生命学院、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筹)签订三方合作备忘录(特拉维夫大学提供人才支持),确定启动共建现代农业研究院可行性研究。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在2017年8月18日,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济南签署了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落户潍坊。2017年10月15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设立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通知》(鲁编〔2017〕34号),正式设立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2018年5月9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在潍坊市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正式登记。自动议设立研究院,到今天开工建设,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北京大学都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龚正省长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要求、作出决策,给予优越的政策支持,出席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研究院的签字仪式,今年5月又到峡山实地视察,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大学郝平书记、林建华校长多次对接,直接推动研究院建设,特别选派许智宏院士担任首任院长、邓兴旺院士出任首席科学家,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学对研究院发展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调度推动项目建设;市教育局与相关单位全力配合,合力推进了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建设。就在今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在峡山区隆重举行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开工仪式,北京大学原校长、现代农学院院长许智宏,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兴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副院长彭宜本等专家教授出席开工仪式,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曙光出席并宣布开工,标志着研究院建设进入了全面启动新阶段。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是北京大学在京外设立的首个高端农业类研究院,将由全球知名科学家组建科研团队,院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原校长许智宏担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兴旺任首席科学家。研究院将按照“理论学习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的模式,致力研究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着力培养世界一流的农业和生命领域科研专家,倾力建成国际尖端人才集聚和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国内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高端平台、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计划五年内形成国际前沿学科,十年内建成全球知名农业研究机构。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优化流程、贴心服务,在制度建设、人员招聘、绩效薪酬、人才政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创新,打破旧的思维定式,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全力支持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建设。在研究院建设方面,积极加强与施工单位昌大建设集团的沟通联系,坚持“百年名院、国际一流、最高标准”的原则,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研究院建成齐鲁大地新地标,“泰山杯”“鲁班奖”的新作品。在研究院运行方面,一是尽快组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研究院有关重大事项。二是尽快组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监事会、学术委员会,完成内设机构设置。三是启动实验设备购置、人员招聘、科学家招募、实验室组建等相关工作。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所拥有国际一流科研管理团队、多个世界前沿实验室、科研水平全球知名的现代农业研究院,将会诞生于峡山湖畔。这将大力提升我市乃至山东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潍坊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提供重要的创新支撑,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重要人才和智力支持。

常萌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作探索农业科教融合新模式

2020年9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座谈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支持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建设、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合力打造国家“三农”高端智库、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农业科教深度融合全新模式。  会议指出,北京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文理工医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中国农科院是农业科研创新的“国家队”,是引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战略科技力量,双方有着相近的发展理念、相似的目标愿景、相通的战略优势。此次双方推动合作,是推进科教融合、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实质举措,对于服务我国农业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助力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具有重要意义。双方的强强合作,将充分发挥北京大学雄厚的基础研究能力与学术创造力,以及中国农科院完整农业学科门类和强大应用研究体系优势,共同解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为实现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全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座谈会上,原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作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主旨演讲。(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海波)

陌要爱

为何有些综合性大学开设农学院,有人觉得农学院会变成香饽饽?

为何有些综合性大学开设农学院,有人觉得农学院会变成香饽饽?有些综合性大学开设农学院,的确是18年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比如:北京大学2014年10月决定筹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2018年1月正式成立。2018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挂牌成立。2018年2月,河海大学成立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5月,南京大学与南京市农委共建创意农业研究院。2018年7月郑州大学农学院成立。2018年8月中山大学成立农学院。成立农学院,在宏观上可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和输送人才,同时在产学研合作的背景下,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同时,乡村振兴这样的国策离不开农学,农业领域"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建设至关重要。不过,就小西接触到的信息来看,农学类专业的高考、考研报名热度都不算高,家长和学生了解不深,存在一些误解,尤其是毕业后相关工作的社会地位。在高校学科发展上,农学院是科研大户,容易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如国内前三的浙江大学农学文章真心多啊。另外,农学口的项目经费也多,单个项目的额度比我们这些专业高多啦,羡慕喔...另外,这些高校设立农学院也是一种风向引导,就和当年清华大学1977 年建立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一样,77年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提环境保护在当时同样不被理解,但是在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是否觉得很有必要呢?

低海拔

第三届三角洲论坛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9月22日讯 9月19日-20日,由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营市人民政府、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三角洲论坛在我市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中国作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春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副校长谭保才,鲁东大学副校长邹海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柳景武、副市长韩利学出席开幕式。本届论坛以“生态·农业·科技—盐碱地利用与种业创新,大江大河与湿地保护”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46个高校院所共1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聚焦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改良、盐碱地种业创新、湿地和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为实现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本届论坛还举行了产才对接签约仪式和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等揭牌仪式。论坛期间,钱前院士现场视察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农科院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山东基地。与会专家到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科研基地、中国农科院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山东基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现场考察。与会专家对我市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盐碱地农业发展方面开展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纷纷表示就相关工作进行深度合作,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