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复试比例200%,千里挑一,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该怎么考?书正

复试比例200%,千里挑一,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该怎么考?

版主分析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历史学高校,是每一个历史学考研学子所向往的学府。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当然,考研的难度也是极高的。就在昨天,北京大学照例发布了2019年历史学考研招生目录,(每年9月8号发布新一年的招生目录)这份目录是一份正式的目录,里面包含了招生专业、招生人数、考试科目等等内容。版主对其一一做一个分析。第一,招生专业,北京大学2019年招收中国史、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中国学研究生。其中,中国史招生方向,相较于去年减少了“礼学与经学”“敦煌吐鲁番文书”等方向,增加了“全球史”“经济史”方向。世界史专业则由原来的三个方向“世界历史”“艺术史”“国际关系史”,变更成现在的5个方向。第二,招生人数,北京大学2019年中国史招生人数为22人,世界史16人,中国学5人,考古文博30人,而2018年北京大学历史学招生中国史计划为25人、世界史17人、中国学5人、考古文博30人。从中国史、世界史专业来看,全面缩招,缩招人数为4人。这就使得本来已经竞争压力很大的北京大学历史学考研,难度更上一层楼了。第三,招生考试科目,北京大学2019年中国史考研考试科为“667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世界史考试科目为“662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而2018中国史考试科目为“627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世界史考试科目为“628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这种变化是不是意味着北京大学的历史学考研命题会发生变化呢?版主下面还要说。第四,北京大学除了历史系招收历史学研究生之外,还有考古文博学院和燕京学院,这里面我们需要单独说一下燕京学院。燕京学院招收中国学研究生,包括历史学和考古学,但这并不是为了给考试学生准备的。燕京学院的中国学研究生只招收推免生,所以不会给出考试科目。需要说的是,燕京学院的历史学推免生可能大家并不是熟悉。燕京学堂成立于2014年,原本就是想依托北京大学强大的人文社科实力,汇聚海内外人才。记住,是海内外,所以说,这里招收历史学研究生并不只是针对国内的学生,全世界都有。进这里读研可比近北大历史系读研难多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燕京学堂”官网看一下,每一年的每一位新生都会有单独的介绍,(厉害了)大家可以“瞻仰”一下。以上就是版主针对北京大学2019年历史学招生目录的一些分析,总体而言,变化并没有那么大,主要就是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2018年考研分析北京大学2018年历史学考研统招考试中国史录取8人,世界史5人,总共13人,推免生中国史17人,世界史13人,总共录取43人。比招生目录公布的42人,多一人。录取的13人,中国史平均分为394分,世界史平均分为387分。录取平均分,在历史学名校中笑傲群雄,居于绝对的高度。从报考人数来讲,报考人数早已经突破了200人,也就是说报录比早已经突破了10:1。当然,这个报录比肯定无法反应北京大学的考研难度。我们看一下北京大学历年的复试分数线就知道了:2018年 3652017年 3452016年 3802015年 3452014年 3452013年 345从过去六年的复试分数线,我们看到北京大学基本稳定在345分以上,最高的时候达到了380分的离谱高分。即使进了复试,竞争压力也极其之高。2018年北京大学复试比例为2:1,也就是说复试比例200%!在复试中,需要淘汰一半人!这种复试压力之恐怖,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2019年考研分析不管北京大学的考研难度多么大,每年还是有无数学子前赴后继,奔赴前线。所以,版主对于北京大学难度的分析,只是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印象。对于2019年备考北京大学的考生来说,需要注意以下两件事:第一,考试科目变化会不会影响到考试命题?答案是否定的。北京大学的历史学中国史、世界史考试科目名称这几年就没有怎么稳定过,一直在变。2017年是“630历史学基础(中国史)”,2018年就成了“628历史学基础(世界史)”,到了2019年又变成了“662历史学基础9(世界史)”,所以说,考试科目名称一直在变,但从每年的考研真题来看,(主要是题型)变动不大。所以,考生们可以不用担心考试重点、题型会不会变化。第二,招生人数减少,相较于去年,整个招生人数减少了4个。乍一看人数其实并不多,但是要知道,这可是北京大学,少一个招生名额就是一个量级的考研难度,更何况4个。所以不出意外,2019年北京大学的考研难度将会增加一个量级,特别是中国史专业,一下子少了3人。你猜这三人会不会放到推免生名额中减少??最后,需要提醒一下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的学生,在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史专业新增了一个方向为“全球史”,放在中国史里招生,这里的全球史肯定就不只中国史了。既然招生方向里面包含了“全球史”,(我也不清楚为啥把这个方向放在中国史招生)那么考试的试题中,会不会额外出一些世界史的知识点呢?这个还不清楚。由于考试科目为“667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所以原则上应该不会考察世界史知识点。

潜水艇

2020中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排名,北大第一,北师大、复旦第二!

历史学,相比较于很多热门专业,很多同学会认为历史学“清冷陈旧”。可是近年来,因为古装剧的影响,历史,在不断升温。从《万历十五年》到《明朝那些事儿》《新宋》,从严格的史料考证到“细说”“穿越”,有关历史的书籍屡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人们忽然发现,除了枯燥、乏味,历史也有生动、活泼的一面。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是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为自身的处境找到历史根源,并因而形成文化传统,迎接未来的挑战。历史学主要以人类历史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理解和弄清历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相关史实的原委、作用和影响,并力图发现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借鉴。2020中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排名,供参考!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历史文选、民俗学、史学概论、考古学概论等。历史学专业就业方向近年来,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能够胜任公务行政、基础教育、文博与档案管理、文化宣传、科学研究、新闻出版、网络平台史学信息处理等实际工作。每年有近20% -30% 的学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外,大多数会去往全国各地中等学校担任历史教师,还有部分学生去往与档案、方志、党史、文物考古、博物馆、编辑出版相关的部门工作。

李达

跨考一战上岸北京大学2020年中国史考研干货经验贴

笔者自认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实在不敢谈什么方法经验,姑且写这一篇经历回顾,希望能给以后想要报考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一些微末帮助。首先,笔者私认为,考研最重要的就是志向,尤其是对跨考生而言。在决定考研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考研,为什么选择跨考这个专业;是一口气考研考下来,还是一战不成功就边工作边准备考研;跨考风险很大,万一失败了,自己该怎么办,能不能承受得住后果。私以为,考研过程中,看书、刷题很重要,但一个坚定的目标和稳定的心态更重要,它能让你在考研的这一年里尽可能平稳地对待各种不顺,不至于因为一点点挫折而情绪崩溃。感觉这也算是一个变相的历练吧,学会让自己的心境尽可能沉稳下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历史对我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常常想,若是以后能以此为业,那简直是我毕生之幸。现在想来,大概也是出于这种想法吧,所以备考阶段,心态总体上还是平静而稳定的。虽然也有在刷题时因为自己的出错而懊恼,或者在夜里因为那遥远到看不清终点的前路而焦虑,但想想自己现在没看完的专著史料,考上了以后还是要继续看的,而且以后读书的日子还长着,自己不过是在没考上之前多读两年书而已,而且还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心里那点不安也就慢慢平复了。既是把它看作了一生之业,那么在这之前,为它潜心做两年准备,又算得上什么呢。坚定自己的目标,明白自己所谓何求,剩下的,就是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去努力。再者,笔者根据自己的备考经历,试试给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推荐一些书籍或者资料,不一定很全面,毕竟笔者自己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也实在谈不上方法,学弟学妹们姑且一听,若觉得有几分助益便试一试,没有的话也还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见怪。笔者仅就专业课而言,政治英语实在不是笔者所长,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很多,笔者就不叙述了。1. 因为笔者属于跨考生基础不是很好,在之前考北大的同学推荐我在新祥旭报了专业课的辅导。这是笔者学习专业课最直接啊办法,通过听老师们的讲课,笔者觉得收获很大。跨考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咨询下,本科就是历史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根据需求,有足够的自信你也可以自己学。这个因人而异!大家平时也可以看看课程视频学弟学妹们可以在B站上搜索,有阎步克老师的中国古代史上,邓小南老师和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史下。慕课上另有叶炜老师的中国古代通史,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看一看。2. 历史专业的教材:标准五件套,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下,李侃《中国近代史》,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另有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很值得一看。3. 史学论著:北大历史系感觉比较重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三百分的卷子,一半都是论述,而这是仅仅看教材看课本所不能达到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多看一些老先生们和北大老师们的论著,每一个朝代最好都看一两本,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朝代多多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自己的观点或者想法不一定对,但贵在自己思考这一过程。老师们也不会苛求学生想法的对错,也是注重思考和阐述这一过程。论著方面,笔者自觉阅读的还是太少,姑且舔着脸向学弟学妹们推荐几位老师及其论著。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田余庆的《秦汉魏晋史探微》《东晋门阀政治》,祝总斌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邓广铭的《辽宋夏金史讲义》《王安石传》《岳飞传》,黄永年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陈苏镇的《春秋与汉道》,还有吴宗国、周一良、阎步克、张帆等等老师的著作,学弟学妹们都可以去阅读。阅读论著的时候,若时间充裕的话,学弟学妹们最好细读,或许书中很普通的一句话能让你灵光一现,想通一些问题。而且先生们的论述严谨而考究,阅读论著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先生们对史料的节选、分析、考据的一系列流程,这对以后研究生阶段是大有帮助的。若时间实在不充裕,学弟学妹们可以试着只读先生们考证后的结论,并进行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理解。4. 史料:阅读史料一方面是练习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不是仅仅依靠各位先生的论著去了解那个时代。学弟学妹们可以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相关的正史进行阅读就好,最好是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本的正史。5. 辅导书:新祥旭老师提供的一些资料,笔者备考也是看了一些参考书的,但参考书种类很多,而且褒贬不一,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也不同,笔者不好说那一本好那一本不好。针对名词解释,笔者用的是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虽绝谈不上能完全覆盖所有可能的考点,但私以为也比较全面。以上就是笔者考研的一点经验吧,肯定有疏漏和不足,学弟学妹们可以略作参考,若有不到之处,还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见怪。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

九罭

北大这四个专业考研相对容易,第3个专业多年少有人报你们知道吗

据统计,2018年大学本科的研究生报名非常火热,人数达到200万人次。通过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研究生的竞争压力有多大了。很多大学学生之所以会想考取研究生继续深入学习,是因为想在结束学业以后可以有更优越的岗位就业。清华、北大这两所高校的推免的人数已经占总人数的50%了,如果考研想去这些国内比较好的学校,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了。但是相对来讲,想考上著名学校的非热门专业,还是有机会的,下面就来看看有哪些专业吧。首先是我们少有听闻的“自然地理学科”,这个学科主要是为了探索地理环境的成分结构以及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专业的培育目标是:培养一批有能力研究我们地球、地壳表层科学的专业学者。毕业以后可以到一些专业的研究机构或者是高校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次是社会工作的专业,这个学科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在北京大学,这个学科属于社会学学院,在国内也是实力不凡。这个专业对于考研学子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录取学生的机会也比较大。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是就业前景的问题,但是顶着北大硕士生的身份就业自然也不成问题。第三个是古代生物学科,这个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不热门的,哪怕在闻名中外的北京大学。在北大,这是第一个跨越学科的本科学生试点专业,连续好几年这个专业的学生都只有一个人,因此毕业的学生也只有一个人。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专业是在历史系学院的旗下,因此就很少考虑进入这个行业了。最后一个专业隶属于北大的教育学院,由于他们录取的硕士生差不多都是跨学科考试的学生,并且专业主要也是倾向于学科的交叉性,因此考核的难度系数是很低的。在这门学科学习以后的后面的发展主要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在教育层面的分支。上面提到的四个专业可以说是北京大学最容易考上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了,但这只是和一些热门的哇学科来比较。实际上它们的分数线依然很高的,因此,大家按照兴趣爱好和专长来选择就可以了,祝愿大家考试顺利哦。

黑武士

本科北大历史,硕士复旦管理,反向读研是自降身价还是明智选择?

一名本科就读于北大历史专业的同学,跨专业保研到了复旦的管理专业。其现身复旦管院的官方视频,讲述了自己从历史跨专业到管理的读研小目标,引起了众多同学的热议。北大历史学系在读研圈,有一种读研叫做“反向读研”,所谓反向读研,是指研究生就读学校的名气不如本科时就读的学校。一般而言,这样的同学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会被周围同学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为何?因为按照“人往高处,水往低处流”的古训,这样的反向读研似乎是退步了。按照一般的理解,就是面子上挂不住。从北大读历史,到复旦读管理,虽然专业似乎变成好专业了,但是就读的学校“档次”降低了,到底是自降身价还是明智选择?复旦管理学院其实,这样的反向读研不在少数,一些同学列举了身边的例子。比如从北大护理转到武大法学读研。很多清北复交人等学校的学生想留本校,但是可能被外校竞争下去,即便没有转专业,如果转专业,那就更正常了。去年就有本科北大物理考研考厦大计算机的,结果还没考上,调剂到了厦大物理。每年北理工车辆工程都有不少本科清华的保研过来,这该如何评价呢?我这211一届总有几个985保研过来的,多正常的事,本硕博985到211到双非的都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上海大学2020年研究生部分生源又比如今年上海大学公布了部分研究生生源信息,其中有不少来自国内的985大学,清华,北大,武大,山大,中大,厦大,南大,西安交大等等。一所211大学,为何会吸引如此众多的985学子?也许有人会问,这些大学的学子,为何不选择在自己的学校读研,或是去更好的学校读研。答案很简单,如果能留在本校或者更好的学校读研,专业也满意,何乐而不为?但实际情况是,一些985大学虽有保研名额,但在这些这保研名额中,也是有排名的,那些排名靠后的同学是没有机会留本校的,只能去竞争其它高校的保研机会,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退而求其次。北大毕竟,保研机会珍贵,放着保研机会不用去考研,一是压力大,二是竞争也会更激烈,存在风险,就像上面那个例子,北大物理考研厦大计算机,失败后被调剂到厦大物理。本来是想换专业,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本科专业,就读学校的名气也降低了。如果说选择本科院校主要看学校名气与平台,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会看所学专业和导师的名气了。复旦话题回到这名北大历史专业的同学,其从北大“自降身价”保研到复旦读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其实是一种很明智的选择!据了解,清北保研名额多,大约有百分之四五十的同学有保研机会,百分之三十出国留学,其余选择就业。但清北本校接收的名额没那么多,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学生保研到外校或中科院,这名学历史专业的同学,选择保研到复旦管院,看似“自降身价”了,但从后续的就业与职业发展上看,却更加有利了。欢迎各位留言发表看法。我是教育向前冲,图文等部分素材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敌基督

北大学子谈历史专业:鉴古知今,成全为人!值得一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燕园学子的回忆,听听他们和基础学科“历史”之间的故事!王安然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毕业于北京101中学我与北大历史系结缘于高二的史学夏令营。短短几天的时间,我听到了很多教授的课程,感受到了历史学系的温度,还结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同学。表面上看上去非常严肃非常专心于学术的老师们,其实也有着非常可爱风趣的一面。我认为学历史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信念。对于历史学,我认为历史的魅力正在于其厚重与博大精深,在于对史实的了解,探寻历史事件的真相,也在于理论的架构,从中寻找历史车轮的行进方向。而历史又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的学科,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现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历史依旧不可或缺。史学人要学会鉴古知今,要回头看一看来时的路,并且从过往的脚印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这是史学人的使命和信念。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历史文选、世界史通论、欧洲史、中国古代史等课程都让我受益匪浅,北大历史系就像是一座未知的宝库,在这里随时会遇到不一样的惊喜,随时会有未知的收获。在这里的每一天都非常充实、非常快乐、非常饱满。“欢迎大家加入北大历史系!我们在燕园等你!”何天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2017级本科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专业选择方面,我进入历史系后有几种选择:中国史、世界史、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古典语文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划分并没有那么细致,更多的是了解和打基础。我选择世界史主要还是因为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兴趣。无论是选择世界史还是中国史,都需要选择相对应的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家稳固良好的史学基础。而到了大三,开始学年论文的写作时就需要体现出自己的兴趣偏好,这往往与研究生选择导师相关。外国语言和外国历史是在英语之外再学一门语言和相对应的国家的历史,较之中国史、世界史这种传统的项目来说压力会更大。如果对经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中学古典班,如果对古希腊罗马史感兴趣可以考虑西学古典班,如果对两河流域、古埃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亚非古典班。另外,我还修了双学位。回顾在北大三年来的学习经历,我觉得有三个特点:通识教育、循序渐进和种类丰富。就通识教育来说,大家需要学习一些其他院系的课程。北大所要塑造的是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是具有丰富视野及知识面的未来领袖,而非仅仅教会我们一技之长。黄鸿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2013级本科生2017年本科毕业后留系工作两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要学好历史学必须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也需要有毅力和韧劲。历史学对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逻辑能力,还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的严谨态度。历史学系四年的本科培养不仅是对学科的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尽管如今我已不再进行史学研究,但本科阶段的学术品质和能力培养却深入骨髓。对于毕业前景的问题,多数同学在本科毕业后会选择在本系、其他院系或高校、出国留学进行深造。从就业角度而言,本科生的就业路径主要有公务员、教育、媒体、自主创业等;研究生的就业路径大概分为高校或研究单位、考公务员、中学教师、媒体这四个方向。此外,近些年来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也有不少同学进入银行、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工作。作为历史学系的毕业生,我要感谢历史系四年的本科培养,让我从一个青葱的少年走向成熟,也从一个史学小白走向入门。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加感受到历史学系的深度和温度,学术氛围和人文关怀。“我祝愿每一位怀有史学梦的学子能够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习,领略史学的斑斓和精彩。最后祝大家好运,高考成功!”翟浩帆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毕业于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踩着史学营的尾巴来到燕园,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历史学专业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很多人都对历史学很熟悉,因为历史学研究的是我们的过去,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我们的过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你可能看过百家讲坛、阅读过或严肃或活泼的历史著作、和同好们畅谈过时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历史学专业往往被很多人误解。比如,历史学并不等于考古学,历史学也根本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简简单单地掌握史实。我在选择历史学习之前,对它也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凭着一腔对历史故事的热爱。所以,我才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历史学,希望你因为热爱和了解才选择这个学科,选择历史学最强的北大。史学既有科学的意识,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历史的长河沟通了过去和未来,浩如烟海的史籍里,不仅安放着个体的灵魂,蕴藏着民族的气质,更凝聚着千年来人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特有看法。史学提供一种特有训练,我们能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中领会到一种学术的境界,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积累一种贯通古今的智慧,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下面,我想谈谈我眼中的大学历史学习。历史学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不同的答案。历史学追求的不是绝对正确,而是多样化的理解。我们掌握的不仅仅是基础史实,不是某人与某时在某地干了某事,而是不断史实之下的动因、影响,区分何为事实、何为价值;在不同视角、方法、立场下,力求对这一史实有更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历史学没有所谓的捷径,依靠的是扎扎实实的阅读和写作。历史学系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要求是很高的。以朱孝远教授为例,他希望学生们最好养成每天写3千字的习惯,一个月写9万字,一年写108万字,4年写432万字——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要钻研学问,必须勤奋刻苦。希望你是因为了解和热爱才选择这个学科,学历史需要理想,需要热爱,需要坐得冷板凳的精神。如果你真的热爱它,那么在燕园你会有无限的宝藏与欢乐。在北大历史学系你会遇见风格各异的名师,无论你对古代史醉心已久,还是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有兴趣,抑或是对世界史了解颇多,这里都有最全面、最卓越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跳出教科书的说教,亲身体会自己找史料、找问题,并解决这一问题的趣味。探索、思考、发现——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着迷的过程。阎步克老师曾给所有的学习历史的学生这样的寄语: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长征上,不能只有眺望远方的人,更要有回首过往,在灯火阑珊处挖掘经验、警示和教训的人。而我们北大历史人就是这样一群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在这里等着你的加入。”来源: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招生办 编辑|童祎璐 郇冰皓 陈绚 张谦 审校 | 王紫薇 戎子艺 美编|李馥先

静之至也

清华大学迎来新的副校长,北大本科,清华硕士,历史系教授!

9月6日,清华大学新闻网公布了教育部对清华大学新副校长的任命,任命彭刚为清华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彭刚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198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本科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3月毕业后留人文社科学院工作。1995年至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7月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2017年5月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2018年11月任校长助理。加上彭刚,清华大学现有副校长7名,其中常务副校长1人,副校长6人,党委副书记4人,这领导数量在全国高校都算比较多的了。校长、书记、副校长、副书记、纪委书记加起来有14人。在学术研究中,彭刚主要是研究史学理论,在历史经验、历史叙事、历史观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关注。习惯性地在知网上对其论文进行了搜索:从高校的升职体系来看,一般校长助理就是副校长的预备人选,只要不出问题,基本上校长助理都能够成为副校长,一些副校长又会到比本校差一点的学校当校长,最后还有可能回到本校当正校长,一步一步,高校的体系也是如同行政一般。

黄土情

历史学考研院校哪所好?看2019年历史学考研院校排名

2019年历史学考研院校排名情况是怎样的?在选择历史学考研院校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今天,就让天津新东方小编来为您解答心中的疑惑吧!(一)金平果前十(二)校友会前十(三)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中国史前十(四)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世界史前十如果把各份统计报告综合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排在前面几名的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和北京师范大学。(一)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二)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是复旦大学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则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设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当代中国史七个二级学科,各学科均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基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安排的需要,基本学科架构主要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而在科研工作中,则不限于此。除此三者外,还按照专门史、历史文献学、西方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等上述二级学科方向进行组织。(三)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学一级学科于1978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历史学院的中国史学科,门类齐全,除以清史研究为突出特色外,秦汉、唐宋和民国史的研究力量也较为雄厚。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二级学科,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世界史学科则以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力量较强,其环境史研究的特长,正逐渐形成。考古学科侧重北方民族考古,现正朝气蓬勃地快速发展,力图取得全面进步。(四)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和考古与博物馆学等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为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等。世界史学科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日本史等。历史文献学学科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史、博物馆学等。

事而无传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承认差异、欣赏区别

原标题:欣赏差异,才能共创未来——专访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世界艺术史大会是国际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会议,每4年召开一次,被称为“文化艺术界的奥林匹克”。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前,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当选新一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过去几十年,朱青生一边教授艺术史课程,一边为艺术作品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推动视觉与图像研究。当选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后,他更是不遗余力地“搭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推动中国的世界艺术史研究的机构建设。今年10月,朱青生来到上海,主持成立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在秋日暖阳的照拂下,朱青生将他对艺术史研究的理解和期许缓缓道出。这门学问的宗旨,是对人的本性和世界的本质的解放周末:您从2016年起担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此前也在北大连续20多年讲授艺术史这门课。对于艺术和艺术史,您觉得人们了解多少,理解多少?朱青生:我认识的不少专家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作点诗词和书法,还有很多人认为,艺术史研究就是“看好看的东西”。这种对艺术和艺术史的理解没有什么不对,但与艺术史的专业理解相差很远。狭义的“艺术”概念,是相对电影、电视、建筑、绘画、雕塑、舞蹈、音乐而言的“造型艺术”概念,一般称之为美术。艺术史是针对这个狭义概念的学科,也称作美术史。也就是说,艺术史是关于造型艺术的作者、作品、观众及其创作、接受行为的专门学问。艺术史涉及视觉与图像,图像、语言、器物,共同组成了一种文明的精神表象。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观察和理解的历程,离不开对包括艺术史在内的深入探究和分析。这样一门学问,曾经精致又无关日常利益,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相比,确实让一部分人感觉到可有可无。但是,即使如此,只要注意到人们举手投足、对镜相照,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场合,都会注意自己的形象如何才能恰当得体,就知道每个人都注重对于自己的视觉与形象的塑造。一个人的气质与修养依据的是自己对感觉和美好的判断,一群人的风度和形象的综合就是这个文化和这个时代的潜在的艺术史。艺术史研究可以解释现象,记录经验,揭示心态,显现思潮。而研究这门学问的宗旨所在,也与人的终极问题之所在是相同的——对人的本性和世界的本质的。解放周末:有许多人认为,艺术史研究的是枯燥的“过去”,您却认为艺术史是一门面向未来的学科,为什么?朱青生:所有对过去的研究都是为了关注未来、走向未来,探索人类在机器逐步替代人类的智力和能力的时代到来时,如何更有尊严地活下去。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人造的”世界,是人以自身的创造能力使用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及其他已知和未知的科学技术与自然和社会“合作”的“艺术品”,是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上所有的愿望、欲望、理想、幻觉和向往所建造的一个新世界。在这样的未来,每个人都有责任,因为每个人都是创造者,可以参与和改造世界,也可以对世界的整体和局部形成破坏甚至毁灭。正在接近这样一个时代的我们,应该对此有彻底的认识和足够的警醒。艺术史引领着我们意识到这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对过去,艺术史可以通过人类留下来的痕迹和遗址,研究以往人类经历的一切文明和留下来的文献、物质和图像;对现在,可以用图像来观察现实,分析图像所处理和承载的社会与人性的各种问题;对未来,可以关心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理想,根据人类未来15年至50年中将要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设计。因此,我希望科学家与艺术家能够在新的高度上携手,共同反思日益危急的人类遭遇中到底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未来人性将遭遇困难和希望,两种力量的汇合与结合可以给人类寻找出路,而对这种可能的研究和设计就是作为未来科学的艺术史。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都需要美育和图像训练解放周末:您深耕视觉与图像研究多年,并多次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图像与信息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每个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朱青生:图像是人性和世界的人为的载体和符号,是人类的思想行为、意识和所有活动的痕迹。通过艺术史研究我们发现,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经历最后一次进化时留下了证据,标志已经成为与我们一样的现代人(晚期智人),洞窟壁画中野牛等动物图像表明人是“语言与图像的动物”。但是很可惜,当人类慢慢学会使用简化了的图形记号,进而再度简化成文字来记录语言之后,人类中间的大多数成员逐渐丧失或者被剥夺了图像的能力,一别就是1万年。但如今,图像时代回来了。1839年摄影发明,1895年电影发明,1994年、1995年互联网开始普及(商用)。当2003—2005年个人介入社交媒体并开始运用以后,每个人都可以用诸如手机这样的移动终端来记录图像、处理图像、传输图像,并使用越来越多的图像来寄托和表达自我及同类。前段时间,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在一个报告中提到,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视觉与图像占据了交流和传播方式的80%以上。既然如此,图像在未来可能不仅可以描述世界,甚至可以改造世界。而现在,有多少人掌握了理解图像、利用图像,并通过图像研究问题的方法?为此,我一直呼吁图像教育要从小抓起。我建议,把幼儿园和小学的美术课改为图像课,与语文平行教授图像观念、技能和方法。解放周末:具体有哪些设想?朱青生:对于图像能力的训练课程,就像语言一样,其中包括知识和技能训练,包括经典范本和创作实验,引导和教育学生如何观看经典、观察世界、记录事实,如何寄托自我的感觉和情绪及精神,表达自己的意见、意味和意识,加强交流能力,形成合适的礼仪与行为,塑造自我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改善环境、整治家园、美化国家、赞美人类、和谐社会。这一整套观念、知识、方法和技巧,需要专业的老师帮助学生提高感觉和审美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事实上,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都需要美育和图像训练。但图像教育不局限于美育。如果仅仅把图画看作为了意义表达和形象、现象的记录,或者把图像仅视为一些证据和形态,都不足以理解图像的多种层次和对人类的价值,也无法让人应对现在和未来社会已经日益紧迫的需要。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花费10万亿美元用于全球15亿孩子的教育,却很少有人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教给孩子们的,大部分内容还是15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来临时的课程和科目,还是蔡元培先生从德国引入的体系,这是不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我们的孩子更应该学习与之相适应的东西,比如如何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更好地做一个员工,做一个创业者。中国本来就有不同的艺术传统,文字还保持着图性,图画具有意义的直接表达性(写意),图与词并存而形成了产生第三种意义的间性。这使得中国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和教育的事业具有开创性的引领义务和使命。艺术史就是强调差异的精彩而成其为专业解放周末: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全球抗疫的特殊时期,您以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的身份向全世界同行发出了一封信《此刻,让我们互相看见,让世界看见我们》。为何以此为题?朱青生:艺术史从来就是时代和世界的呈现,是人性的一种流露和向往,是希望和光彩的象征。疫情发生之时,我们深知难以超然地讨论艺术,但是当被病毒隔离、封闭之时,我们关心和惦念每一位同事,更希望抚慰、开导与服务他人。我们也希望在此刻,让艺术史同行互相看见,让世界看见人类的美好如何通过艺术史超越政治藩篱,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图景。这一年是艰难的,但我们不能让它在恐惧和怨怼中浪费,而要尽可能以积极的态度引导艺术史学界突破限制,互相观照,让世界经由艺术史而保持光明的心态。如果我们目前不能面对面,至少我们可以在国际艺术史学会的鼓励和协助下用互联网保持互相观照。解放周末:在当前的形势下阅读这封信,感触更加深刻。朱青生:艺术史的特点就是承认差异、欣赏区别。不同个体之间是如此,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艺术史就是强调差异的精彩而成其为专业。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促进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解放周末:国际艺术史学会一直在扩大成员国,您成为学会主席后也一直致力于邀请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加入,是否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朱青生:我们学会的宗旨是“从国际到全球”,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联络网。只有掌握整体,通盘了解,才能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纵观国际艺术史学会的发展历程,1873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艺术史大会”只是德国和奥地利的学者聚在一起,后来逐渐加入了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但成员还是局限在欧洲国家。上世纪60、70年代,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艺术史学者意识到,西方艺术史概念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原则上并不能覆盖东亚国家、非洲国家以及南美洲国家。但碍于当时的冷战格局,学会无法采取较大的举措。冷战结束后,学会有了一个新原则——全球化。何谓全球化?即不仅了解邻近国家或同文化圈国家,而且要在人类全体成员的艺术和艺术史中寻找更多交流和发展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学会找到了中国。2005年,我在巴黎索邦大学做客座教授期间,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长Dufrene教授找我,表示非常希望和中国联络。我当即将此信息传达给邵大箴老师和范迪安馆长(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在国内迅速得到了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史研究单位和学者的重视。自此,中国与国际艺术史学会正式建立了联系。2008年,中国再一次组团参加了国际艺术史大会。2016年,经过8年的申办和筹备,中国成功举办了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这也是艺术史大会自创始以来第一次在非西方国家举办。“苦活累活”要做个15年到50年,积极进取,但不追求快解放周末:10月14日,您在上海主持成立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为何在一个非美术专业院校成立艺术史研究所?朱青生:刚刚说到,如今已是图像和信息的时代,艺术史实际上就要利用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图像和未来将要创造的图像,来研究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么做的前提是对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图像和世界上现存的图像都有所把握。而要做到这一点,专家必须先过语言关。我是研究中国汉画的专家。如果有一位外国学者要来中国做汉代研究,只会说英语而不会汉语,那我一定建议其换个课题。若不能掌握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基本语言,就谈不上基本的研究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拥有46个语种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无疑独具优势。除上外之外,中国美院也同时建立了世界艺术史研究所,两个研究所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通,彼此配合,共同推进学科布局。解放周末:长期以来,您从事图像数据库和艺术档案的建立。您主持的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就建立了汉画数据库,将存世汉画逐一著录、整理,储存数据,出版并传布于网上。这项“苦活累活”,您为何坚持做了20多年?朱青生:“苦活累活”才要做,这是基础。中国研究外国艺术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情况介绍;第二阶段是通过翻译来综述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利用西文二手材料结合中国问题进行研究;如今我们正处于第三阶段的起步,从基本做起,通过全面调查基础文献和图像建立图像和文献的数据库,建立在国际艺术史学会框架下的各种数据库之间的链接、协议和联盟,让局部问题关联所有问题。建立数据库及全球—全体互联非一日之功。我们的想法是先做15年到50年,积极进取,但不追求快,也不可能马上就有轰动效应。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跟随邵大箴先生读研究生,从事旧石器时代艺术史研究,为每一个洞窟中的每一张图做卡片,相当于纯手工做了一个前计算机时代的数据库。那时候,我们研究使用的是二手材料,而基本材料都在法国图卢兹。毕业之后,因为无法到图卢兹继续深造,我只能转而研究中国艺术史的问题。那时我就意识到必须从基本材料开始研究,而且基础工作越早开始越好。过去的25年来,我们一直在做《汉画总录》,目前已经出了40多卷,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方法论——形相学,在图像学的基础上更注重形相逻辑和图像性质分析,掌握了一套古文献—研究文献—图像—考古(物质材料)闭路回环的数据库系统。在这个实践基础上,再加上现有的技术,我们现在再去做希腊艺术研究、文艺复兴研究,便会有很多新的观念和技术。另一方面,过去的工作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存在许多误解。要突破和穿透语言的障碍,使得信息和知识传达到每个人、每个国家,便需要精准的传播。过去我们做研究强调双重证据法,认为要有文献(语词)和出土材料(物质),而现在,还应该加入图像,以构成一个“图—词—物”的三角意义理解框架,保证信息传播的自我校正机制。这也是我们建立数据库闭路回环的意义所在。做具有引领性的工作,一方面要实在,一方面要创造解放周末:未来您有什么计划?朱青生:做长远的事,要有扎实的安排。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有两个项目启动。一是调查汉代匈奴相关各国各种文本文献、考古和图像,主要是通过博士后和高级学者研究引入。二是做希腊瓶画研究,在西方已有数据库的基础上继续补充希腊近年来发现和收藏的全部材料数据库并出版图录。经过文艺复兴和西方近现代的解释,希腊成了理性的象征。的确,希腊对人类的哲学和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我看来这只是希腊的一部分。我们要更深入地走近希腊的整体“核心”,从基础图像开始做数据库,对照文献和考古材料(“图—词—物”),从根本开始重新全面考察基础材料,在艺术作品和图像中观察神谕在希腊启动思想和信仰中的作用,从神性、情性和理性的“三性一身”来全面观察完整的人性如何构成“希腊的”希腊精神,学习但并非只是顺着西方研究路径往下走。在外国艺术史研究上,中国起步晚,差距大,到处是空白。沿着前人的路继续走,把在国外学习后的笔记翻译到中国来讲,并不难,但对这个学术问题本身,进而推动文明未必有贡献。在同一个问题领域,中国学者既要与各国学者共同参与,做出前沿研究,也要对似乎相同的基本材料,重新调查和反复观察,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开辟新的可能,从而推动艺术史学科的发展。2016年,北京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是“概念(TERMS):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艺术与艺术史”。由于历史原因,科学、哲学、艺术的学术概念源自西方。艺术史概念框架是西方建立起来的,其研究对象起初是西方艺术传统的模仿写实图像,而中国的书法、绘画以及伊斯兰地区、非洲黑人地区等非西方的艺术都没有办法完全纳入现行的艺术史框架。而西方艺术自身经历过数次现代艺术革命,突破西方传统艺术后进入“无问西东”的当代艺术之后,也不能被完全纳入现有的艺术史框架。所以,仅从西方的艺术概念出发的观念和方法,试图以之涵盖全世界艺术史发展的脉络,显然不够。因此,我们要重写世界艺术史,艺术史应该对所有文明的艺术进行解读,也从不同的文明角度对人类的艺术进行解读;另外也要从基本做起,通过对传统西方艺术史理论的反思,不一味照着西方的路数去研究世界上西方之外的其他地方,推动整个世界文化格局、艺术格局的重组,推进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史是一门探索的学问,是一门实验的学问。在这个学问中,所有的现存的知识都会受到怀疑,所有的已有的规范都会经受质疑,所有的规定都会受到挑战和超越。中国应该对人类文明有一些原创性的贡献,做一些具有引领性的工作。一方面要实在,一方面要创造,切忌投机取巧。从这一角度说,我在北大汉画研究所25年才做了《汉画总录》总量的1/4,恐怕只能如此。而这两点,同样是我们这次建立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的“性格”之所在。朱青生1957年生于江苏镇江。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著有《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导论十三种》等,主编《汉画总录》50多卷、《中国当代艺术年鉴》15卷,主持“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解放日报更多内容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id:ourcecn)

玄远

北京大学历史上的10个校名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一百多年的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大学有着不同的学校名称。1,京师大学堂。1898年6月北京大学创建,当时名称为“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名称一直沿用了14年。2,北京大学校。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但这个名称只使用了几天。3,国立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后,随即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直到1927年。4,京师大学校。1927年,北京大学编制被取消,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成立京师大学校。5,中华大学。1928年,京师大学校被更名为中华大学。6,北平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华大学后不久,又被改名为北平大学。7,北平大学北大学院。更名为北平大学不久,北京大学被命名为“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之名。8,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9,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4月2日,迁到昆明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办,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返回原地复校,北京大学迁回北平恢复“国立北京大学”之名。10,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北京大学”与其他国立大学一起去掉“国立”之名,更名为“北京大学”并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