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肖瑞平:医生型科学家有义务去平衡重大疾病研究白桑

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肖瑞平:医生型科学家有义务去平衡重大疾病研究

每经记者:滑昂 每经编辑:张海妮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滑昂 摄11月3日,在腾讯医学ME大会期间,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其结合当前国内外创新药研发现状,尤其是在创新药多集中在肿瘤和干细胞领域时,提出“医生型科学家有义务去平衡重大疾病的研究”。据肖瑞平介绍,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已经是肿瘤的两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杀手”,但为什么大家都关注肿瘤,而不关注其他重大慢性病?“这个是大众心理问题,民众往往认为肿瘤才是被判死刑。”肖瑞平谈及。但在其看来,做科研的医生型科学家,确确实实有义务去平衡重大疾病的研究。肖瑞平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多年,而在促进中国创新药研发上,她提出要在重大法规方面,尤其是在中国2017年介入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后,继续完善和加快与国际接轨,“这是一个基础设施问题”。此外,肖瑞平谈到了转化医学对于新药研发的重要性。其结合团队在心血管领域研究经验,认为不仅是创新药,包括很多医疗器械的研发都会涉及转化医学。如在心血管领域,以支架为例,哪些材料跟人体能更好匹配,“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动物实验,最后才能用到人体。新药源于新的靶点,而转化医学对新药研发(来说)是必由之路。”肖瑞平介绍。每日经济新闻

冲遥

程和平:抢占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制高点

编者按:2020年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程和平、颜学庆、季加孚等三位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京大学校报采访了三位获奖者,讲述他们的科研学术之路和教学育人的故事。2020年金秋,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院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掖他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制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程和平近照作为“钙火花”和“超氧炫”等生命现象的发现者、2.2克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研发团队领军人和“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程和平在生命科学的理论、技术与应用的多层面颇有斩获。在他朴素而明亮的办公室里,程和平接受了校报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他近40年学术生涯里的艰辛、惊喜与感动。交叉背景——从未名湖畔到马里兰1980年,程和平从家乡安徽桐城进入北京大学力学系求学。初入燕园的青涩少年大概很难预想,就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会成为北大交叉培养的“实验品”。“我在北大有三位导师,力学系的吴望一先生、生物系的陈守良先生与无线电系的王楚先生,他们是我跨学科研究的三位引路人。”本科攻读力学的程和平最早与生物学结缘,就是在陈守良的生理学课上。“生理学是讲原理的,讲逻辑和实验论证的,陈先生又补充了很多科学发现和历史人物故事,我觉得特别有兴趣。”程和平笑谈,当时有一个章节的考试难度较大,“同学们都考趴下了,我力学系的数理底子不错,一下子获得了老师的青睐。”攻读硕士之初,吴望一先生在未名湖畔偶遇陈守良先生,“他们决定拿我做个实验,想要交叉培养。”因此,程和平在跟随吴老师学习生物力学的同时,还在陈先生的指导下研修生理学专业课程,此外,吴老师还规定他要在北医修人体解剖课。当时北大开始设立双学位,申请只对本科生开放,在两位老师的积极争取下,我有幸入选,修完了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课程”。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的同时,程和平拿到了“001”号本科第二学位证书。为了进一步锻炼实验能力与动手能力,硕士毕业的程和平在无线电系担任助教。第一年旁听王楚先生的电子学原理和电子线路实验课,第二年在数字电路教研室做“数字电路原理”课程的助教,为本科生大实验课设计PID温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勤学敏思的程和平还发表了多篇小论文。谈及在北大的“坎坷”学术经历,程和平感慨良多:“在北大的九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在美国做科研,这些年学的‘十八般武艺’都用到了。”1990年,程和平追随妻子肖瑞平的脚步远赴美国留学。如果说燕园九载为他奠定了求学之基,那么在马里兰大学的学术浸染则是将他带到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在美国,我接触到尖端的科学技术,见识到一批科学大家,并在文化的交融中视野更宽广,体会到科研从发现现象到提炼概念与原理的真谛。”程和平至今对他在美国的导师心存感激。第一次拜访导师时,他就“坦白”了自己的学成回国意向。“我当时告诉导师,我一定要回到中国去,希望您不要失望。”让程和平意外的是,他的导师对此非常支持,导师的鼓励使得程和平在学海的搏击愈发坚韧自信。成就斐然——从“钙火花”到“超氧炫”马里兰大学生理系实验室的门口至今仍挂着一个牌匾——“钙火花诞生地”,以纪念1993年程和平和他导师师徒三人的著名发现。钙离子是细胞内重要的信使物质,1992年冬天,正在攻读博士的程和平利用一台自主改装的二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发现静息状态的大鼠心肌细胞中存在自发性的微点钙释放现象,并将其命名为“钙火花”。1993年,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 (Science) 杂志,这也让程和平在生物学界一举成名。钙火花的发现使得在微纳米尺度研究钙信号的分子过程成为可能,也给众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探索带来了新的契机。此后的20余年中,程和平及其团队在“钙火花学”这一新兴领域开展纵深研究。2008年,程和平应《生理学评论》 (Physiological Reviews) 杂志之邀,对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进程撰写了近五万字的综述。程和平告诉记者,在美国做实验时共聚焦显微镜还是稀有物品,一般人也不会用。“发现了新现象后,还有大量的编程问题、图像处理问题,还要数学建模。因此需要动手能力、图像处理能力和数理能力的多管齐下。我在无线电系旁听过图像处理课程,恰好还派上了大用场。”1998年,程和平开始协助北大建设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他辞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高级研究员的终身职位全职回国。“我是下了决心要回来找“根”的。母校支持我,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设备,还成立了分子医学研究所。有了设备和平台,Ping(肖瑞平)和我终于可以回母校为祖国做点贡献了。”程和平说道。重返燕园,程和平、肖瑞平夫妇决定在转化医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她当时提出来要做转化,我很支持。国家投入了那么多钱,应该研发出新药物、新装备、新的诊疗方法来回馈社会。我们的‘上篇’是做基础研究,‘下篇’就要做转化。”这一设想得到了许智宏校长、林建华校长等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但在研究所草创阶段,依旧困难重重:“分子医学所是一项非常超前的事业,整个系统那时并不成熟。比如我们做灵长类研究,就得从建动物房、去全国各地‘抓猴子’开始,还要建国际最高标准的实验动物管理体系。” 程和平回忆道。程和平在分子医学所主持“钙信号转导实验室”,继续在“钙火花学”领域做探索。在线粒体钙信号的研究过程中,程和平团队意外观测到心肌细胞内的单个线粒体会随机爆发式地产生超氧信号,这一现象被他命名为“线粒体超氧炫”。“超氧炫”是广泛存在、高度保守、量子化的线粒体信号事件,以之为靶点,有望发展出调控生理病理过程的相关策略。2008年,《细胞》 (Cell) 杂志发表了程和平团队的相关进展,这项成果也入选了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被收入《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09)》中。大科学平台——从怀柔科学城到江北新区程和平告诉记者,生命科学是一门前沿科学,复杂的、发现型的实验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技术与手段的竞争。“大科学平台是能改变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建设航空母舰级的大科学平台,为未来的生命科学创新抢占一个关键制高点。”早在求学阶段,程和平已然深刻体会了高精尖仪器的重要性。“倘若国内的前沿设备始终依赖进口,或者我们的科学家只能去外国做实验,那么将错失许多具有开创性价值的成果。”结合自己的理学与工学背景并响应国家的需求,程和平将研究重心逐渐向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倾斜。2017年,他的团队推出了自主研制的重仅2.2克、高时空分辨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FHIRM-TPM)。程和平(右三)与团队成员在一起在美国求学时,程和平曾赴康奈尔大学世界上首个双光子实验室,做了最早的双光子细胞成像实验。“那里的机器太大了,贵且笨重,还特别娇气”,他又去看了斯坦福大学研发的微型单光子显微镜,但比起双光子显微成像,存在成像深度浅、没有“光学断层效应”等缺点。“我们就想研发出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通过一个佩戴式装置就能看到小鼠脑中的各种变化。”一开始这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程和平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双光子显微镜的核心部件逐步降低至2.2克,可以轻松将其佩戴在小鼠或者小鸟头上。变不可能为可能——程和平团队站到了脑科学成像领域的最前沿。目前,他正在领衔建设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这项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国之重器”倾注了程和平的大量心血。“力争今年全面封顶,明年装备入驻,后年开始试运行,五年之内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程和平告诉记者,该平台前后建设投入20多亿人民币。“大科学平台将带来生命科学研究的范式创新,我们希望能够挖掘到‘大科学发现’,培育年轻一代的‘大科学思维’”。他们正在面向全国科学家征集具有前瞻性的原创科研构想,以制定富有价值的、依托大设施的研究计划。另一个让程和平倾力推动的项目是转化平台的落地。2019年4月,北京大学与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校地合作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转化院分为“脑园”和“药园”两个部分,由程和平、肖瑞平分别领衔“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置”“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两大科研方向。“‘脑园’汇集中国科学家原创独有的成像技术,从整体大脑到神经环路再到活体细胞与分子,揭示大脑这个‘小宇宙’内部的景象。所以,我们给它取名为 ‘南京脑观象台’”程和平告诉记者。桃李春风——从“一对佳人”到“一批将军”今年七夕,程和平与肖瑞平的爱情故事在北大官微一经推出迅速收获了“10万+”的点击量,官微后台更是收获了读者满满的祝福。这对“神仙眷侣”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国、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扶持的故事温暖了整个燕园。程和平坦言,一路走来最感谢的还是妻子肖瑞平。“我们一个是金星,一个是火星。”学术伉俪彼此提携与欣赏,高度互补的研究领域与思维方式常常碰撞出别样的灵感。“当然,我们也常有冲突争吵的时候,但争吵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程和平笑道。为中国、为北大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是夫妻俩回国伊始就坚定起的志向。归国从教十余年,程和平精心培育了一届又一届燕园学子。尽管学生们对程和平的评价是“可爱”“随和”“没有任何负担”,但是程和平却认为自己是个“急性子”,甚至有时候觉得对学生有点过于严格。“不少女同学都被批评哭过,有的学生哭了五年半,因为科研成果非常理想,笑着毕业了!”程和平笑着说。程和平对北大学生有着很高的期许。他将科研攻关形象比喻为打仗,每打一个大仗,就要出一批将军。“学生们一进实验室,我就会告诉他们,我们是要培养‘将军’的。”程和平说,“受益于严格的学术训练模式,学生们毕业后在世界各地,在祖国大江南北,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我为他们欣慰。我也鼓励学生多元性的选择,如果你愿意从政,为百姓做些实事,也是一样很有价值,我为他加油。”在程和平看来,现在的中国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非常幸运。伴随着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本土的科研条件正在改善,中国学人也拥有了更多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自信。但在当下,相较于前辈师长,青年学子们更需修炼一颗不急不躁的沉潜之心。“北大的学生和我上学那会儿比,本质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三观都很正,也愿意为国家和事业奋斗。大方向是正的,人生才能有境界。我愿意尽己所能,为学生‘打工’,我的老师怎么带我,我就怎么带自己的学生,也希望他们将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程和平由衷地说。信息来源: 融媒体中心文字:校报记者 楼雨欣| 摄影:王天天

相与

北大校长来了!这一转化研究院揭牌!

5月24日上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揭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市领导徐曙海、蒋跃建,新区领导陈潺嵋出席揭牌仪式。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于2018年12月被认定为南京市第四批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由北京大学携手新区共同打造,集中了一批成像技术、新药研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倾力打造创新成果的转化研究平台,拟开展高端生物成像技术、创新药物研发等多个创新科研转化项目,引领全球脑科学研究及创新医药研发。活动中,郝平和张敬华共同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揭牌。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者Moser教授发来祝贺视频。罗群对研究院揭牌表示祝贺,他说,新区按照市委“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发展愿景,通过深入实施 “两落地一融合”战略,壮大了产业链,优化了创新链,完善了资金链,强化了服务链,明确了医药研发、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以及健康服务四个主攻方向,不断集聚世界顶尖创新资源,引导和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有绿色金融、数字货币等高端科技金融支撑的同时,辅以新区特色政策扶持,解除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罗群表示,北大是文化的先锋、思想的高地、创新的摇篮。作为举全市之力建设的江北新主城,新区将以项目揭牌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北大的沟通协作,将北大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与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相结合,共同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国家一流新区和世界一流大学,谱写双方合作共赢的新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程和平表示,南京转化研究院将围绕“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备”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两大研发方向,与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无缝衔接,打造由脑园与药园“双园”协同驱动产学研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承载转化医学的探索与实践,真正把生物科技研究的原始创新转变成为百姓真实感受的生产力,助力江北新主城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动前,郝平一行调研了新区规划展示馆和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他表示,新区聚力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产业基础扎实、国际合作广泛、营商环境优越,希望学校进一步深化与新区的合作,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拓展阅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团队携十多年潜心研究的创新成果落户南京,建设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未来将围绕“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备”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两大研发方向,打造由脑园与药园“双园”协同驱动产学研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脑园已形成高通量动态脑成像平台、脑信息处理院士工作站、生物医学显微成像设备公司的“三位一体”功能布局。未来,将助力江北新区规划“脑与类脑产业园”,为中国脑科学计划、国际脑科学合作项目以及重大脑疾病的病理机理研究与新药创制,打造国际品牌的科技服务平台,催生新兴战略产业。药园聚焦重大疾病的“大品种”一类创新药及干细胞与心脏再生药物的自主研发,搭建成果孵化创业公司。其中,和其瑞医药率先完成A轮融资,有望帮助饱受脱发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困扰的病患走出阴霾。忻佑康医药利用斑马鱼心脏可再生系统,揭示出心脏再生的分子机制和新药靶。作为中长期目标,南京转化研究院针对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集中布局,以MG53等为药靶研发特异抗体、多肽及小分子药物。

逐北

她为了喜欢的专业高考时放弃清华,现为北大最年轻美女博导!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学生和家长们,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好的话,就会成为家长们显摆的资本,孩子自己脸上也有光,更多的是还能成为其他孩子学习的榜样。不过小编觉得,成绩并非能够代表所有事物,即使孩子小时候的学习很棒,但是在长大之后,不一定能够成为最成功的人。对于很多家长和孩子们来说,在高考的时候,能够考进一流的大学,是家庭的最大的愿望了。当然,除了好学校,在选择专业上面也是很重要的,毕竟这点会决定孩子未来的就业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一位学霸,是一名很厉害的小姐姐哦。这位小姐姐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如今的她已经是一名博士生导师,年纪轻轻便如此有才华,成为了不少人心目中的女神。这位学霸小姐姐的名字叫做刘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但她参与了《一站到底》这个节目之后,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线中。在容貌上,她端庄清丽,在学识上,她让人信服赞赏。但最让大家感兴趣的是,她和大家不一样,在兴趣和名校之间,她毅然选了兴趣。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刘颖就很喜欢读书,如此好学的她,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除此之外,她也很乖巧懂事,是众多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也是众多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2002年,她高考后获得的成绩非常突出,这个成绩是足以前往清华大学造就的。面对这样的选择,大多数人认为能够上中国最好的学府,高兴还来不及,基本上都不会拒绝这个请求。按旁人想像,刘颖也会毫无例外地会选择清华大学,但是,她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她为了报考自己心爱的专业,居然放弃了清华大学,最后决定前往南京大学造就。理由很简单,因为刘颖很喜欢生物专业,不过以她的成绩,如果想到清华学习生物专业,在录取几率不大。相比之下,南京大学的生物专业也是很不错的,在生物专业及学习优势上面也是不输于清华大学的,经过慎重思考,刘颖做出了放弃清华,选择南大的决定。目标明确后,她在填志愿的时,只选了南大的生物专业,连服从调剂都没有勾选。到了南大后,刘颖依旧努力地学习,成绩非常突出。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本科毕业后到美国深造,最终能够建立自己的课题组和实验团队,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生命问题。在这里小编想说,大学期间目标是多少重要,有尽早定下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一点点努力,才有可能实现梦想。刘颖就正是因为本科阶段就早早地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一步步朝着这个梦想去不断地努力,最终排出各种艰难险阻,获得成功。2006年本科毕业之后,刘颖顺利地考进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在2011年她获得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3年期间,她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及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12月,29岁的刘颖回国,加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简称IMM),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线粒体与衰老研究室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如今,她已经在北大工作了四个年头了,已经33岁的她,一直在分子医学研究所中进行着科研。不仅如此,她还在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论文,获得了很多成就。在北京大学,她可是在博士生导师年龄最小的一位了?不得不说,这么年轻优雅的美女学霸,谁听闻都会心生敬佩。当然,在这些光环的背后,凝聚着刘颖多年如一日的付出。她的成功,看似很轻松,但是这些成功的人的背后,绝对是挥洒了多少血汗。刘颖的故事,给了我们告诉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面,一定要确认好自己的梦想方向,朝着目标奋斗,努力前行。刘颖老师也曾经回应过,表示之所以自己能够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成就,是和之前早前认定好梦想方向有关的。另外,除了天赋和努力之外,这一切的成就还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大家都知道,自己在实现目标的前进道路上面,总会遇到挫折苦难的时候,这时候都会希望家人朋友的陪伴,尤其是父母。在高考的时候,刘颖表示当时父母是很尊重她的决定,也很信任她的计划,包括后面的留学学习。因为有父母的支持,有家庭这个港湾,她才能专心致志地钻研着领域,并走向成功。因此,小编觉得,各位家长,如果您的孩子和刘颖有了这样清晰明确的目标之后,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是,尊重、理解、支持和陪伴。最后,关于刘颖小姐姐传奇的经历,小编认为在这段道路上面,更多的是她的梦想目标在引领着她。虽然说清华大学确实是很吸引人,但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才是使她不断前进的动力啊。大家想一想,如果能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里面,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一定会获得成功的,不是吗?

爱在路

拿到北大编号“001”的这个证书后……

编者按2020年秋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程和平又获得了一项沉甸甸的荣誉因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高端科研仪器自主研制领域的突出贡献程和平院士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从1987年在北大拿到编号为“001”的第二学士学位证书后程和平院士的学术生涯一直致力于在学科间的交叉处攀登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制高点交叉背景——从未名湖畔到马里兰1980年,程和平从家乡安徽桐城进入北京大学力学系求学。初入燕园的青涩少年大概很难预想,就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会成为北大交叉培养的第一批受益者。程和平的跨学科研究之路上有三位引路人——我国人体科学先驱陈守良教授、我国生物力学奠基者之一吴望一教授和当时的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王楚教授。本科攻读力学的程和平最早与生物学结缘,就是在陈守良教授的生理学课上。陈教授将科学发现和历史人物故事穿插于逻辑和实验论证的讲授之中,引起了程和平极大的兴趣。他记得当时有一个章节的考试难度较大,同学们纷纷“考趴下”,自己则凭借力学系的数理底子,获得老师的青睐。攻读硕士之初,吴望一教授在未名湖畔偶遇陈守良教授,两人商议后决定向程和平发出交叉学科培养的“邀请”,这也成为北大学科交叉的开始。此后,程和平同时跟随吴老师和陈老师学习生物力学和生理学专业课程,并在北医修习人体解剖课。当时,北大刚刚开始设立双学位,申请只对本科生开放,在两位老师的积极争取下,程和平有幸入选,修完了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课程。1987年,在获得硕士学位的同时,程和平拿到了“001”号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后,程和平在无线电系担任助教。第一年旁听王楚先生的电子学原理和电子线路实验课,第二年在数字电路教研室做“数字电路原理”课程的助教。在这个过程中,程和平大大提升了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发表了多篇文章。在北大九年的交叉学科学习,让程和平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校报记者访谈程和平院士1985年,在太原的一次生物力学学术会议上,程和平与肖瑞平初识。一年多的书信往来让二人在探讨学术问题的同时,也逐渐走进彼此的生活。他们互相分享珍贵的英文原版书籍和权威科研资料,理解并竭尽全力支持彼此的研究。1990年,程和平远赴美国与妻子肖瑞平一同在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留学。燕园九载奠定了程和平的学术之基,在马里兰大学的那段时间,他走向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尖端的科学技术、云集的科学大家和深度的文化交流开拓了他的视野,让他体会到科研从发现现象到提炼概念与原理的真谛。程和平至今仍对他在美国的导师心存感激。第一次拜访导师时,他就“坦白”了自己学成回国的意向。让他意外的是,导师非但没有表示反对和失望,甚至非常支持。导师的鼓励使得程和平在学海的搏击愈发坚韧自信。成就斐然——从“钙火花”到“超氧炫”马里兰大学生理系实验室的门口至今仍挂着一个牌匾——“钙火花诞生地”,以纪念1993年程和平和他导师师徒三人的著名发现。1992年冬天,正在攻读博士的程和平利用一台自主改装的二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发现静息状态的大鼠心肌细胞中存在自发性的微点钙释放现象,并将其命名为“钙火花”。“钙火花”的发现使得在微纳米尺度研究钙信号的分子过程成为可能,也给众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探索带来了新的契机。1993年,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钙火花”也被誉为心肌领域有史以来十大发现之一,这让程和平在生物学界一举成名。1998年,程和平开始协助北大建设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来,程和平与妻子肖瑞平先后放弃美国终身职位回国。在母校的大力支持下,他与同仁共同创建分子医学研究所,为祖国贡献力量。重返燕园,程和平、肖瑞平夫妇决定在转化医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实现从基础研究到转化的转向,研发新药物、新装备、新诊疗方法来回馈社会。程和平在分子医学所主持“钙信号转导实验室”,继续在“钙火花学”领域做探索。在线粒体钙信号的研究过程中,程和平团队意外观测到心肌细胞内的单个线粒体会随机爆发式地产生超氧信号,这一现象被他命名为“线粒体超氧炫”。“超氧炫”是广泛存在、高度保守、量子化的线粒体信号事件,以之为靶点,有望发展出调控生理病理过程的相关策略。2008年,《细胞》(Cell)杂志发表了程和平团队的相关进展,这项成果也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被收入《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09)》中。大科学平台——从怀柔科学城到江北新区早在求学阶段,程和平已然深刻体会了高精尖仪器的重要性。假如国内的前沿设备始终依赖进口,或者我们的科学家只能去外国做实验,那么必将错失许多具有开创性价值的成果。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国家的需求,程和平逐渐将研究重心向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倾斜。2017年,他的团队运用微集成、微光学、超快光纤激光和半导体光电学等技术,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成功研制出2.2克微型化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这也是全世界最小、最轻便的双光子荧光显微镜(FHIRM-TPM)。程和平团队站到了脑科学成像领域的最前沿。FHIRM-TPM以及实验动物的实物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是“十三五”规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这项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国之重器”由程和平领衔建设,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成像设施效果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参观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模型。程和平介绍说:“生命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从手工作坊走向到大科学模式,从假说研究到大数据驱动的研究。”依托大科学平台建设,可以改变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核心动力,为未来的生命科学创新抢占一个关键制高点。他相信,大科学平台能够挖掘到“大科学发现”,培育年轻一代的“大科学思维”。另一个让程和平倾力推动的项目是转化平台的落地。2019年4月,北京大学与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转化院分为“脑园”和“药园”两个部分,由程和平、肖瑞平分别领衔“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置”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两大科研方向。桃李春风——从“一对佳人”到“一批将军”今年七夕,程和平与肖瑞平的爱情故事在北大官微上一经推出就迅速收获“10万+”的点击量,后台更是收到了满满的祝福。这对“神仙眷侣”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扶持的故事温暖了整个燕园。学术伉俪彼此提携与欣赏,高度互补的研究领域与思维方式常常碰撞出别样的灵感。在燕园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才,是夫妻俩一直以来的心愿。归国从教十余年,程和平精心培育了一届又一届燕园学子。尽管学生们对程和平的评价是“可爱”“随和”,但是程和平却认为自己是个“急性子”,甚至觉得自己有时候过于严格。他时常将科研攻关形象地比喻为打仗,每打一个大仗,就要出一批将军。受益于严格的学术训练模式,程和平的学生们毕业后在世界各地,在祖国大江南北,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程和平为此深感欣慰。同时,他也鼓励学生多元性的选择,只要是有价值的事情,他都愿意为学生加油。校报记者访谈程和平院士在程和平看来,现在中国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非常幸运。伴随着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本土的科研条件正在改善,中国学人也拥有了更多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自信。当下的青年学子们,更需要修炼一颗不急不躁的沉潜之心,把握正确的大方向,过有境界的人生。而他则愿意尽己所能,“我的老师怎么带我,我就怎么带你,也希望你怎么带你的学生!”人物介绍程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中心” 首席科学家。1980-1987就学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和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4-1987辅修生物学系生理学专业,获第二学士学位;1987-1989 任教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5 获美国马里兰大学(Baltimore)医学院生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获聘美国 NIH老年研究所终身资深研究员(Senior Investigator)。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迄今发表论文170余篇。主要学术贡献有以下方面:(1)细胞钙信号研究:发现“钙火花”(Calcium Sparks),由此创立一门新的研究领域 — 钙火花学。其原始论文1993年发表于Science,曾被誉为100多年来十篇最杰出的心肌研究论文之一。成果被写入国内外多种生理学和医学教科书。(2)线粒体活性氧研究:发现线粒体“超氧炫”又称“线粒体炫”(Mitoflash),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3)高端科研仪器创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项目,研制国际首创的2.2克微型化可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成果获评 “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与微型化单光子成像一起,获评Nature Methods “2018年度方法”。获2016年度国际心脏学会研究成就奖,2020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目前,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设施建成后,将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来源:北京大学

花打朝

北大001号第二学士学位证书获得者程和平的故事

2020年秋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程和平又获得了一项沉甸甸的荣誉。因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高端科研仪器自主研制领域的突出贡献,程和平院士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从1987年在北大拿到编号为“001”的第二学士学位证书后,程和平院士的学术生涯一直致力于在学科间的交叉处,攀登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制高点。交叉背景——从未名湖畔到马里兰1980年,程和平从家乡安徽桐城进入北京大学力学系求学。初入燕园的青涩少年大概很难预想,就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会成为北大交叉培养的第一批受益者。程和平的跨学科研究之路上有三位引路人——我国人体科学先驱陈守良教授、我国生物力学奠基者之一吴望一教授和当时的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王楚教授。本科攻读力学的程和平最早与生物学结缘,就是在陈守良教授的生理学课上。陈教授将科学发现和历史人物故事穿插于逻辑和实验论证的讲授之中,引起了程和平极大的兴趣。他记得当时有一个章节的考试难度较大,同学们纷纷“考趴下”,自己则凭借力学系的数理底子,获得老师的青睐。攻读硕士之初,吴望一教授在未名湖畔偶遇陈守良教授,两人商议后决定向程和平发出交叉学科培养的“邀请”,这也成为北大学科交叉的开始。此后,程和平同时跟随吴老师和陈老师学习生物力学和生理学专业课程,并在北医修习人体解剖课。当时,北大刚刚开始设立双学位,申请只对本科生开放,在两位老师的积极争取下,程和平有幸入选,修完了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课程。1987年,在获得硕士学位的同时,程和平拿到了“001”号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后,程和平在无线电系担任助教。第一年旁听王楚先生的电子学原理和电子线路实验课,第二年在数字电路教研室做“数字电路原理”课程的助教。在这个过程中,程和平大大提升了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发表了多篇文章。在北大九年的交叉学科学习,让程和平练就了“十八般武艺”。1985年,在太原的一次生物力学学术会议上,程和平与肖瑞平初识。一年多的书信往来让二人在探讨学术问题的同时,也逐渐走进彼此的生活。他们互相分享珍贵的英文原版书籍和权威科研资料,理解并竭尽全力支持彼此的研究。1990年,程和平远赴美国与妻子肖瑞平一同在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留学。燕园九载奠定了程和平的学术之基,在马里兰大学的那段时间,他走向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尖端的科学技术、云集的科学大家和深度的文化交流开拓了他的视野,让他体会到科研从发现现象到提炼概念与原理的真谛。程和平至今仍对他在美国的导师心存感激。第一次拜访导师时,他就“坦白”了自己学成回国的意向。让他意外的是,导师非但没有表示反对和失望,甚至非常支持。导师的鼓励使得程和平在学海的搏击愈发坚韧自信。成就斐然——从“钙火花”到“超氧炫”马里兰大学生理系实验室的门口至今仍挂着一个牌匾——“钙火花诞生地”,以纪念1993年程和平和他导师师徒三人的著名发现。1992年冬天,正在攻读博士的程和平利用一台自主改装的二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发现静息状态的大鼠心肌细胞中存在自发性的微点钙释放现象,并将其命名为“钙火花”。“钙火花”的发现使得在微纳米尺度研究钙信号的分子过程成为可能,也给众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探索带来了新的契机。1993年,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钙火花”也被誉为心肌领域有史以来十大发现之一,这让程和平在生物学界一举成名。1998年,程和平开始协助北大建设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来,程和平与妻子肖瑞平先后放弃美国终身职位回国。在母校的大力支持下,他与同仁共同创建分子医学研究所,为祖国贡献力量。重返燕园,程和平、肖瑞平夫妇决定在转化医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实现从基础研究到转化的转向,研发新药物、新装备、新诊疗方法来回馈社会。程和平在分子医学所主持“钙信号转导实验室”,继续在“钙火花学”领域做探索。在线粒体钙信号的研究过程中,程和平团队意外观测到心肌细胞内的单个线粒体会随机爆发式地产生超氧信号,这一现象被他命名为“线粒体超氧炫”。“超氧炫”是广泛存在、高度保守、量子化的线粒体信号事件,以之为靶点,有望发展出调控生理病理过程的相关策略。2008年,《细胞》(Cell)杂志发表了程和平团队的相关进展,这项成果也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被收入《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09)》中。大科学平台——从怀柔科学城到江北新区早在求学阶段,程和平已然深刻体会了高精尖仪器的重要性。假如国内的前沿设备始终依赖进口,或者我们的科学家只能去外国做实验,那么必将错失许多具有开创性价值的成果。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国家的需求,程和平逐渐将研究重心向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倾斜。2017年,他的团队运用微集成、微光学、超快光纤激光和半导体光电学等技术,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成功研制出2.2克微型化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这也是全世界最小、最轻便的双光子荧光显微镜(FHIRM-TPM)。程和平团队站到了脑科学成像领域的最前沿。FHIRM-TPM以及实验动物的实物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是“十三五”规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这项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国之重器”由程和平领衔建设,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成像设施效果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参观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模型。程和平介绍说:“生命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从手工作坊走向到大科学模式,从假说研究到大数据驱动的研究。”依托大科学平台建设,可以改变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核心动力,为未来的生命科学创新抢占一个关键制高点。他相信,大科学平台能够挖掘到“大科学发现”,培育年轻一代的“大科学思维”。另一个让程和平倾力推动的项目是转化平台的落地。2019年4月,北京大学与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转化院分为“脑园”和“药园”两个部分,由程和平、肖瑞平分别领衔“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置”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两大科研方向。桃李春风——从“一对佳人”到“一批将军”今年七夕,程和平与肖瑞平的爱情故事在北大官微上一经推出就迅速收获“10万+”的点击量,后台更是收到了满满的祝福。这对“神仙眷侣”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扶持的故事温暖了整个燕园。学术伉俪彼此提携与欣赏,高度互补的研究领域与思维方式常常碰撞出别样的灵感。在燕园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才,是夫妻俩一直以来的心愿。归国从教十余年,程和平精心培育了一届又一届燕园学子。尽管学生们对程和平的评价是“可爱”“随和”,但是程和平却认为自己是个“急性子”,甚至觉得自己有时候过于严格。他时常将科研攻关形象地比喻为打仗,每打一个大仗,就要出一批将军。受益于严格的学术训练模式,程和平的学生们毕业后在世界各地,在祖国大江南北,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程和平为此深感欣慰。同时,他也鼓励学生多元性的选择,只要是有价值的事情,他都愿意为学生加油。校报记者访谈程和平院士在程和平看来,现在中国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非常幸运。伴随着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本土的科研条件正在改善,中国学人也拥有了更多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自信。当下的青年学子们,更需要修炼一颗不急不躁的沉潜之心,把握正确的大方向,过有境界的人生。而他则愿意尽己所能,“我的老师怎么带我,我就怎么带你,也希望你怎么带你的学生!”人物介绍程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中心” 首席科学家。1980-1987就学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和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4-1987辅修生物学系生理学专业,获第二学士学位;1987-1989 任教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5 获美国马里兰大学(Baltimore)医学院生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获聘美国 NIH老年研究所终身资深研究员(Senior Investigator)。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迄今发表论文170余篇。主要学术贡献有以下方面:(1)细胞钙信号研究:发现“钙火花”(Calcium Sparks),由此创立一门新的研究领域 — 钙火花学。其原始论文1993年发表于Science,曾被誉为100多年来十篇最杰出的心肌研究论文之一。成果被写入国内外多种生理学和医学教科书。(2)线粒体活性氧研究:发现线粒体“超氧炫”又称“线粒体炫”(Mitoflash),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3)高端科研仪器创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项目,研制国际首创的2.2克微型化可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成果获评 “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与微型化单光子成像一起,获评Nature Methods “2018年度方法”。获2016年度国际心脏学会研究成就奖,2020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目前,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设施建成后,将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

阖辟

北京大学3位校友、3位教授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奖

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1955级校友钟南山院士,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级校友樊锦诗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院士、物理学院颜学庆教授、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党组副书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1届EMBA校友曾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入选人数在全国高校中最多,6位北大人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取得了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钟南山钟南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专注于呼吸疾病领域的创新研究,目前和团队致力于解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这一世界难题,争取研发出原创性的抗击肺癌药物。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并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对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诊断成功率达85%,重症监护室抢救成功率达91%。2003年,他就曾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抗击“非典”中,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12月,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当选“最美奋斗者”。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召开发布会,钟南山任专家组组长,再次挂帅,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2020年8月11日,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樊锦诗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获考古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即至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98年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以来,她推动敦煌在全国首创“旅游预约制”,撰写《莫高窟第266至275窟考古报告》,主编《解读敦煌》丛书,成立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留下“永远的敦煌”……樊锦诗从事石窟考古、保护、研究、弘扬与管理实践工作长达57年,创建基于价值和系统论的世界遗产综合保护管理体系,开拓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石窟考古新模式,提出数字敦煌构想,研发高保真、高精度石窟文物数字化成套关键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率先在国内开展遗产地游客承载量研究,建成了我国首个石窟高科技数字展示中心,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数字敦煌页面(来源:数字敦煌)樊锦诗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大杰出校友”之一。2018年12月,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8月,获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2019年9月,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同月,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程和平程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致力于钙信号、活性氧信号、线粒体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以及高端生物医学仪器的自主创制。1993年程和平在美国求学期间,发现细胞钙信号的最小单位并命名为“钙火花”(Calcium Spark),其原始论文被誉为100多年来最杰出的10篇心肌论文之一,相关成果被写入国内外多种生理学和医学教科书。2006年程和平全时回国后,继续做出以“钙闪烁”和“纳米钙火花”为代表的重要成果,同期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发表了关于“超氧炫/线粒体炫”(Mitoflash)的系列原创性工作,为研究细胞活性氧信号及其调控开拓了新视野,获国际心脏学会“研究成就奖”。在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期间,程和平率领团队成功研制2.2克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自由行为动物记录神经元网络及突触水平的动态活动。该项成果获“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入选Nature Methods“2018年度方法”。长期以来,程和平与中国科学家一起积极倡导基于大科学设施与大平台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目前,他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设施建成后,将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颜学庆颜学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离子加速器物理研究,在低能核物理和核技术领域开展了系统研究。颜学庆教授通过提出和证实激光稳相光压加速方法,揭示了超强激光整体推动薄膜和加速离子的物理机制,推动激光离子加速器走向应用;提出和证实临界密度等离子体透镜方法,利用飞秒激光将碳离子加速到580MeV,打破飞秒驱动碳离子能量加速纪录;提出匹配束流动力学方法,用于多个大科学装置理论设计;建造了首台1%能散激光质子加速器装置,成功应用于磁约束聚变、质子照相和粒子辐照等领域,首次利用激光加速质子束实现了聚变等离子体芯部极向磁场的实验测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二维磁场诊断新方法。研究推动设立了怀柔国家科学中心交叉研究平台“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和教育部“十四五”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北京激光加速器装置”。首台1%能散激光质子加速器装置(CLAPA)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颜学庆教授先后承担了科技部的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和基金委的创新群体项目,曾入选中国核物理学会胡济民教育科学奖(2007年)、德国洪堡学者(2008年)、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2018年)和美国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Rostocker杰出讲师(2019年)。2019年获得世界加速器大会Hogil Kim加速器奖。季加孚季加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院长,教授,创建我国胃癌治疗规范,显著改善胃癌临床治疗效果。为我国创新胃癌防治计划作出重大的开创性贡献。季加孚从事胃癌外科工作38年,是国际知名的胃癌领域专家,先后任国际胃癌学会主席和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主委。他通过系列自主创新研究突破瓶颈,推动胃癌治疗成为了标准、精确、整合的系统工程,带领中国研究跻身国际一流行列。季加孚创建模块化胃癌手术规范、降低手术风险,并主办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向48个国家介绍中国经验,为制定D2手术共识起到了关键作用;开拓胃癌综合治疗模式,突破腹腔镜D2手术难题:率先开展围术期化疗研究,将胃癌的3年无病生存率从56%提升至78%,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率先证实微创技术可安全应用于进展期胃癌;阐明胃癌发病分子机制,建立全球最大胃癌样本库:率先开展胃癌组学及侵袭转移机制等研究,精准筛选化疗耐药人群;并确立了国内样本库质量管理规范,为人类癌症基因组计划等104项国内外重大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季加孚在Lancet、Science、Nature和JAMA等期刊发表论文406篇,主编国内首部胃癌英文专著及首个SCI肿瘤学期刊,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120余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吴·杨奖、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职业成就奖及中菲亚洲国际和平奖,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突贡专家、北京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曾毅曾毅,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1986年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大学毕业,1996年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系统工程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2011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综合研究室处长、规划计划处处长、副院长、常务副院长(法人)、院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副主任、科技部主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延伸阅读何梁何利基金于1994年设立,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创建,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该基金设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旨在奖励长期致力于推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卓着,历史上取得国际高水准学术成就者;授予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攀登当今科技高峰,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者;也授予推进技术创新,建立强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其产业居于当今世界前列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予在特定学科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尤其是在近年内有突出贡献者,按学科领域分设物理学奖、医学、药学奖等十七类奖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授予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而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著名品牌、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杰出贡献者。该基金每年评奖一次,由专业评审组初评、评选委员会终评,最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人选。

银冲

她是北大最年轻的博导,高考放弃了清北选择南京大学,为了什么?

刘颖,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出生,29岁当上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在《细胞》、《自然》、《科学》这些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均发表过论文,并入选为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一个热爱生物学且为之奋斗不懈的人。刘颖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学习好能力强,在高二的时候就对生物学抱有浓厚的兴趣。2002年,刘颖参加高考,不出意料地上了清华北大的分数线,但因为当时清华北大的生物科学专业只招收省内高考成绩前几名,于是她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全国最高等学府,选择了在全国也知名的南京大学生物专业,并且不给自己留后路,只填报了这一个专业且勾选了“不服从调剂”那一栏。刘颖的大学之路并非上文讲述的这么潇洒决绝、一帆风顺。考上了清华北大不去上,在中国做得到能有几人?同样,刘颖的父母也对此感到不赞同,但刘颖坚持自我,不愿放弃自己喜欢的生物学,最终取得了家人的支持。上大学期间,在有机化学期中考试中,刘颖没能及格,面对自己拼命去学却取得这样一个成绩,刘颖也忍不住感到阵阵沮丧。沮丧归沮丧,刘颖并没有放弃,仍咬牙坚持,最终在期末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后,刘颖很快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本科毕业后要去美国深造。以此为动力,刘颖在本科期间也没有放松自我,花大量时间在学习上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在本科毕业后,刘颖进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读取博士。博士毕业后,刘颖回国申请了北京大学的教职,于是,她在29岁那一年成为了北大最年轻的博导。又是一段令人艳羡的经历,好像所谓学霸的人生历程都不约而同地看上去像“开挂”一般,你我等凡人难以望其项背,连攀比之心都生不起。可事实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刘颖也遇到过,还不止一次,甚至还为此生过放弃生物学的念头。尽管困难重重,坎坷无数,但刘颖对生命、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没有变。在常人所意想不到的痛苦和煎熬中,刘颖从连最基本的转化实验都不会做,到以线粒体为研究方向并于2009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之后的每一步,刘颖都踏得坚定无比。现如今,刘颖成为了一个孩子的母亲,尽管她曾经说过本科没有谈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感到很遗憾,但仍看得出她很幸福——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还有自己愿意毕生追逐的理想。毕竟学霸也有生活,学霸的生活还过得很精致。闲暇时,刘颖喜欢烘焙,喜欢玩旅行青蛙,还参与大众马拉松比赛,当然,身为一个母亲,她也喜欢“晒娃”。这样高质量的生活,提高了刘颖的工作效率,使其能够兼顾工作与生活。在刘颖看来,科研是她的兴趣,也是追求所在,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但她并不会因此放弃生活,牺牲家庭,那样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生命不息,热血不停,追求不止。无论是理想还是生活,都要精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关注一下小编哦!我们会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讯!

龙太

「青年女科学家」刘颖:让“逆境”细胞迸发“核爆力”

编者按:2004年,中国科协与全国妇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设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旨在为国家选拔高端优秀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经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初评、复评,10位年轻女科技工作者获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荣誉称号。“科协改革进行时”为您陆续刊发相关文章,讲述她们的科研人生,敬请关注!01:41细胞会感受环境带来的压力,例如饥饿会导致营养物质的匮乏,线粒体损伤会导致能量匮乏等。细胞一旦“身处逆境”,其内部的“小宇宙”就会发生变化,造成严重的生理病理结果:不但会造成机体疾病,也可能激起免疫系统“奋起反击”。弄清其中的原理,帮助人们找到疾病的发病机制甚至是延年益寿的良方,正是刘颖探索的课题。作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剖析“逆境”是刘颖醉心的研究,也是她源自生活的体会。腿长、个高的刘颖有着运动员般的身材,规律运动,坚持长跑让她悟透了一个道理,“科研工作就像马拉松,只要坚持跑下去就会苦尽甘来”。在一次题为《我选择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的演讲中,刘颖讲述了自己一路走来最艰难、最有压力的一个阶段——面对新生命的降临。“我半夜每隔两小时就要起来给宝宝喂一次奶,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宝宝不哭。”刘颖说,本以为孩子就像一个小天使降临到自己身边,但现实却是打乱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虽然过程不易,但“逆境“让刘颖学会了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学会与自己、与环境和解,然后以良好的状态重新出发,耕耘收获。“我不希望大家认为做女科学家就一定是要放弃家庭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刘颖说:“女科学家完全能够平衡工作和家庭,可以兼顾科学研究和对孩子的陪伴。”刘颖希望所有热爱科研的女学生不要受世俗观点的影响,更不要因为家庭放弃感兴趣的科研。同时她也以亲身经历告诫学生,“在读博士头两三年最低谷的时候一定要挺住,在不断进行知识和技术体系积累的同时调整好心态,从‘逆境’中走出来。在正确的方向上有多大的投入,就会有多少回报,就会决定你之后能走多远。只要忠于初心,都会收获成果”。善于在“逆境“中调整状态,从不轻言放弃的刘颖是“最美女性科学家”的典范。而“逆境”细胞的自我调整机制,也在她孜孜不倦的坚持下渐露端倪。刘颖研究的细胞“逆境”主要包括“冷”和“饿”。一旦细胞没有线粒体的“发动”,或者没有氨基酸的“供能”,就会启动一系列细胞通路操作,犹如“多米诺骨牌”。刘颖要把其中一张或一连串的牌抽出来,看个究竟。“线粒体为细胞提供90%的能量,我们会用线粒体的抑制剂限制它工作,看看细胞会做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刘颖在哈佛医学院跟随Gary Ruvkun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决定将线粒体作为研究方向。刘颖发现,线粒体受损后,模式生物线虫会把线粒体的损伤理解为坏的“外敌”,激活排毒和免疫反应,这说明生物体一直在检查线粒体功能。与此同时,刘颖还找到了监察的“摄像头”基因,并发现一些生物代谢途径在监察中起作用。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反过来想,这样的监察体系是不是能够被我们利用从而防治衰老呢?“线粒体应激的启动对于延长寿命和延缓衰老非常有利。”刘颖说:“我们有可能通过对线粒体应激的研究,实现对线粒体应激启动的控制,最终能够延缓衰老并预防相关疾病。”虽然更进一步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刘颖的研究无疑带来了全新思路,让人们更加了解细胞和线粒体的关系。线粒体受损,细胞内有反应,那么隔壁细胞会怎样?细胞的“儿子”“孙子”有反应吗?一个点的爆发与延伸,带来刘颖触类旁通的探索。“我们发现如果在神经系统内特异性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信号会传导到其他组织,激活应激和反馈。”刘颖表示,损伤的信号也在隔代传递,子代在出生时就对上一代感受到的抑制环境有更好的适应性。这些类似“意念转移”的细胞现象听起来神奇,其研究和证明过程更费周章。“我做研究是问题导向,顺着思路想下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挡路。”为了扫清路障,刘颖阅读大量文献、尝试最新实验技术,“没有办法就去创造办法”,她说。抗衰老、乳腺癌、神经系统疾病……刘颖的研究给多个领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虽然在别人看来,刘颖的研究工作跨度很大,但这些传递给其他领域“核爆力”的终极源头仍是她兴趣点上的那个主题——“逆境”下的细胞。刘颖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文/科协改革进行时 编辑整理

马纳图

她们,都在29岁成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被网友成为最年轻的博导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被网友称为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刘颖和黄芊芊,小编之所以同时介绍她们两位,是因为她们有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是在29岁的时候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看过这两位年轻博导的相片之后,更是被网友称赞,不仅学历高,颜值更高!工作生活两不误的刘颖先说一说刘颖,2002年的她报考了南京大学,当时她的成绩已经超过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她还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填报了南京大学。在填专业的时候,她只填了生物专业而且还是不服从调剂。大学期间,她的成绩一直很优异,毕业后她考到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读博士。从刚开始的什么都不懂,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到后来慢慢有所成就。在2年之后,她的相关论文于2009年在著名杂志《科学》上发表,这个也成了刘颖科研之路的新起点。后来,她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发表了多篇优质的论文,刘颖被更多人所熟识。29岁的时候,刘颖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成为了最年轻的博导。如今,她已经在国际最顶尖的《科学》、《细胞》、《自然》等杂志上发表过论文。33岁时,刘颖已经是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并于今年入选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除了工作,刘颖也是一位生活爱好者,她会尽可能地留出时间陪陪家人、陪陪孩子,真是工作生活两不误!黄芊芊,被称为北大新生无人不知的老师。她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的微电子系,在大学期间,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0年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留在北京大学继续深造。2015年博士生毕业后,她又继续留在北京大学里从事博士后相关的研究工作。29岁时,她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网友们又称赞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2016年,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赞助项目资助,2017年的时候,黄芊芊成为中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入选者,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只有四名入选者,她就是其中的一位。2018年时,黄芊芊还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称号。黄芊芊黄芊芊并没有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她把最美好的时光留给了北京大学。已经是北京大学研究员的她,这几年先后发表了50多篇论文,并且申请了70多项专利,骄人的成绩让无数网友折服。不过,网友表示,这两位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不仅学历高、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她们俩的颜值还非常的高。有的网友已经被这两位女神深深地圈粉了。在佩服这两位女神的成绩的同时,也有网友认识到,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需要自己更加的努力拼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