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松山湖:开展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安全生产检查,确保“双节”期间安全生产泂酌

松山湖:开展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安全生产检查,确保“双节”期间安全生产

为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预防和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9月29日,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带队,对园区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当天,检查组先后来到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重点督导检查科研实验室、原材料储存室、废弃物储藏室、易燃易爆化学品暂存点、可燃气体存放点、员工生活宿舍等防火、防电、防漏、防爆等安全处置与防范情况。在走访过程中,检查组对部分新型研发机构严格、缜密的安全生产管控给予肯定,而对于部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现场提出整改要求。刘炜指出,对于易燃化学品、可燃气体等危险物质的存放点,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行到位,并做好充分的预警措施。对于可燃原材料堆放仓库,必须做好分类管理,尽可能在源头规避风险。对于机构员工生活场所,必须做好安全排查,杜绝不规范用电等安全隐患问题。刘炜强调,新型研发机构涉及许多专业设备和专业场所,必要时应引入专业消防安全力量进行专业指导。接下来还要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安全演练,确保“双节”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媒体记者 张帅/文、图、视频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来源:东莞时间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必取其绪

湾区大学总投资超百亿元 东莞加快打造“最强大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大湾区融合发展样本: 湾区大学总投资超百亿元 东莞加快打造“最强大脑”作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东莞2021年有望跨过万亿GDP门槛,成为广东省第4个万亿城市。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东莞高等院校的匮乏一直令外界诟病。因此,近些年,东莞市也在积极谋求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东莞的高等教育驶入发展快车道,这其中,最受瞩目的是湾区大学的落地和加快筹建。就在上个月,东莞市大学筹建办公室发布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工程勘察设计招标预公告。按照此前的规划,湾区大学将在今年正式动工。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东莞的定位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湾区大学的建设,有望补足东莞在创新领域的一块短板。根据规划,湾区大学至少将投资100亿元。在受访专家看来,东莞举全市之力打造“最强大脑”,足见其对高水平大学的渴求。而作为一所全新的高等学府,湾区大学要想在未来承担起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任,必然需要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同时,湾区大学的建设,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一个新样本。湾区大学建设提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筹建“湾区大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湾区大学落户在何处,也引发了外界的诸多讨论。直到2019年5月,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上,东莞市市长肖亚非首次透露:国家已经初步同意,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设立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湾区大学。此后,东莞市正式启动湾区大学的筹建工作,力争做到“高起点谋划、高格局定位、高水平建设”。进入2020年,湾区大学的筹建工作明显提速。东莞市大学筹建办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2020年5月,明确了湾区大学创校负责人。目前,创校负责人正牵头组建创校团队,部分人员已到位开展前期工作。上述负责人介绍,为强化组织领导,由东莞市和省教育厅主要领导牵头的湾区大学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成立,为推进湾区大学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另外,成立了包括王恩哥院士在内的2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湾区大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建议,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对湾区大学选址地块开展多次实地调研,结合学校办学思路,东莞市明确湾区大学开展“一校两区”建设,同步在松山湖高新区和滨海湾新区威远岛设立校区。今年1月15日,东莞市发布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工程勘察设计预审公告,校园设计工作正式启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划,湾区大学将于2021年动工,2022年将先行开展人才培养,2023年完成松山湖校区教学区建设并实现招生办学。从规划可以看出,湾区大学建设的每一步都争分夺秒。构建现代高校治理体系作为一所全新的高校,湾区大学如何培育起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考验着各方的智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湾区大学将探索构建现代高校治理体系。2020年7月,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湾区大学办学初步方案》,明确了湾区大学的办学定位,着力打造成为以理工科起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对于湾区大学的办学思路,东莞市大学筹建办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围绕上级关于新机制高起点开展筹建工作,探索建立开放办学,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有关要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和东莞市科研资源聚集、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湾区大学将积极整合资源,着力推动开放办学,以服务、支撑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理念的践行需要相应制度的配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湾区大学将构建现代高校治理体系,赋予校长充分办学自主权,并建立学校理事会,引入相关领域、行业精英力量参与,提高大学管理咨询团队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未来,湾区大学将创新教学组织架构。学校将构建更加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和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聚焦物质科学、先进工程、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向,集中力量开展前沿科技融合及创新研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湾区大学还将实施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整体性,使各类专业理论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联结并有机整合。由“科教产合作共同体”向学生提供现实场景的研发项目和产业项目,通过实践教学串联学生的整个理论学习过程,构建从知识体系到能力体系、从单一结构到多元融合、从书本问题到真实场景的全新课程体系。在考核体系方面,湾区大学将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引进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共同参与考核过程,结合学习和实践过程,考核学生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探索建立创新合作链条今年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全面深化与中科院、国内高校的战略合作,推动形成大科学装置的集聚协同效应,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东莞市大学筹建办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今后,湾区大学在重视理工科基础研究和教育的同时,将充分融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结合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以及龙头科技企业资源,建立“学校+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的“科教产合作共同体”,构建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合作链条。对于与湾区大学的合作,东莞的一些科研机构充满了期待,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就是其中一家。“未来,光电研究院将和属下(含孵化)企业共同致力于光电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在东莞构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光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义说,希望未来能够在湾区大学建设光电领域的研究院,为东莞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再添动力。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未来投资集团董事长林至颖一直对大湾区人才培养保持密切关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林至颖就针对湾区大学建设提交了一份提案。林至颖在提案中建议,湾区大学的研究主题、教学课程和学生活动安排,应该围绕大湾区产业升级所需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对于湾区大学未来的发展,林至颖也强调了开放办学的重要性。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强调的是融合发展,而要想办好湾区大学,也要集中整个湾区的力量。东莞有制造优势,深圳有科技创新优势,香港则能够配套全球创新资源,只有通过合力办学,湾区大学才能真正成为“最强大脑”。(作者:于长洹 编辑:李艳霞)

重言十七

北京大学召开校地产学研平台工作座谈会

1月19日上午,北京大学校地产学研平台工作座谈会在英杰交流中心召开。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会议设校内主会场和校外多个分会场。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平文出席会议,各校地产学研平台负责人、相关院系、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科技开发部负责人姚卫浩主持。姚卫浩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区域布局产学研平台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进展、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会议现场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院长王新强、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谢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崇任、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执行院长陈继涛、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蒋云、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助理苏丁丁、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院长助理赵婷、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焱、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院长周力平和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负责人胡俊分别就各地方研究院的建设进展进行了介绍。在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者围绕北大产学研平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建言献策。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肖瑞平提出,产学研平台在使用北大品牌时需要谨慎合规,希望学校出台相关的办法予以规范。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吴虹提出,平台发展到一定规模,学校要重视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并给予相应的指导。物理学院副院长颜学庆提到,相关院系应大力支持产学研平台的工作,平台也应当加强与当地校友会的合作交流。人事部、法律事务办公室、财务部、审计室、国内合作委员会办公室、医学部负责同志先后围绕教师兼职取酬、平台法人治理机构与知识产权管理、财务管理、合规管理、校地合作成效评估、平台文化建设与资源共享等交流了相关建议。张平文讲话张平文在总结讲话时充分肯定了各产学研平台的工作成绩,指出产学研平台是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利用平台统筹做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张平文对产学研平台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产学研平台的重要意义,学校将从战略高度布局和支持平台建设。二是要加强风险控制,学校将研究出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平台运行。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在校内要由对应机构具体负责,严格把控风险。三是要解放思想,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持续完善管理规则,支持帮助产学研平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来源:北京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浮城记

松山湖科学城:湾区创新之城加速崛起

不久前,东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举全市之力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按下“加速键”。一个多月来,松山湖科学城先后迎来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C9高校联盟调研专项推介会、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重磅活动;与此同时,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主体建筑封顶,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揭牌……顶级创新资源不断加码,松山湖科学城频现“高光时刻”。重大活动落地举办、重大项目加速推进、高水平人才四方汇聚,折射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迎来“大提速”。通过构建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一座湾区创新之城正加速崛起。大科学装置群支持湾区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科学研究向深水区挺进,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拓展,一系列重大原始创新问题都呼唤更加先进的研究手段。11月6日下午,松山湖科学城巍峨山脚下,随着混凝土浆被填筑进最后一块区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综合实验楼主体顺利完成封顶,标志着南方先进光源的规划和建设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紧邻该项目几十米处,就是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银白色建筑群如今已经成为松山湖科学城乃至东莞的创新名片。“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要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特殊基础设施。此外重要的是,它能够成为众多高新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分部主任陈延伟表示,以大装置为核心筹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契合国内外科学中心发展规律。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布局中破土发芽的首枚“种子”。自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两年多时间内,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服务超过1500位全球用户,已经完成300多项原创性课题研究。一花独放不是春。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基础,东莞已经提出要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群,包括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全球领先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在巍峨山北麓打造形成大科学装置群,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诞生提供重要支撑。其中拟建的南方先进光源,是一台衍射极限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与已经建成的散裂中子源一样,同为观测物质微观结构的大科学平台。刚刚封顶的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使得松山湖科学城距离第二座国家大科学装置更近一步。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和预研项目是未来南方先进光源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解决未来工程建设中技术上的所有“拦路虎”。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副主任金大鹏介绍,在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建设的同时,南方先进光源的预制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总体设计已经初步完成;超导高频腔已完成设计,启动招标;国产化常温高频腔整腔冷测结果达到设计指标;超高稳定度稳流电源工作按计划开展……一系列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正稳步推进。“大科学装置建在一起,可以极大方便用户。好比去医院,既能在一个科室做CT,也能直接到隔壁做核磁共振,而不必要再到很远的地方重新检查。”陈延伟说,散裂中子源和南方光源装置群就像一盏明灯,其光亮可以辐射整个大湾区,共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发展。一流资源汇聚构建创新矩阵在大科学装置立项、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科学数据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11月10日,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揭牌,正式成立大湾区分中心。该中心未来将面向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在内的国内外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需求,为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以及跨学科交叉应用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国家队”资源加码,带来的是松山湖科学城创新链条的日益完善。依托大科学装置,松山湖科学城还在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大湾区电镜中心、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松山湖科学城正以国际化视野、“双一流”标准筹建湾区大学,加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同时加快构建一流科研机构与实验室体系,形成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体系集体发力的源头创新矩阵。“2008年初到松山湖,这里是‘好山好水好寂寞’。12年间,我们见证了松山湖的快速发展。”现任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的张国军说。12年间,研究院从最初20多人的团队发展到现在拥有一支600余人的研发队伍和1000余人的工程化成果转化团队,从“0”建造我国制造领域知名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支撑产业到引领产业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先后发起组织了全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了全国电机能效提升示范点、全国智能制造现场会唯一示范点,2019年成功中标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全国23家之一)。张国军感慨:“2008年过来的时候,我见过松山湖的基础建设时期;2010年到2020年,我见证了松山湖逐步积累爆发的时期;到了2020年,松山湖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又是一个新起点。”当前,包括张国军所在的工研院在内,东莞已经成立有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广东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清华创新中心等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大部分集中在松山湖科学城,其中有4家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累计培育科技企业1600多家。这些机构有力带动了一大批高端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成果、新项目在本地出现并落地转化。今年7月,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还入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者。全链条创新体系激发“双创”活力创新成果能落地是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创新体系的重要特色。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当前推动的原始创新、技术创新,都是在强大的制造业产业链基础上开展的,对整个东莞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付超研究员带领的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团队,研发出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的多孔碳化硅陶瓷材料,可承受1600摄氏度高温,以此制作的燃气燃烧器,应用于能源、化工和环境等领域,可大量节省能源消耗,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近期,他们的创新成果刚刚在胜利油田成功应用。“通过企业合作,可以明确需求导向,帮助我们生产实践。”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表示,“好的原创性的科学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在松山湖科学城,实验室通过合作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头活水”。依托东莞深厚的产业基础与科学城完善的创新链条,正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松山湖亮相并实现产业对接。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东莞松山湖),促成了企业和挑战团队签订意向合作协议30项,意向金额达8730万元。粤港澳院士峰会期间,乳腺癌生态学说机制和免疫治疗研究成果等十大最具代表性创新成果在松山湖发布,有明确产业化前景和产业化资源需求的成果、项目与投融资机构实现对接。“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它们的1/5到1/4——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优势。”曾孵化了大疆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这样评价道。如今备受网友追捧的扫拖一体智能机器人“小白鲸”,让云鲸智能在2019年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舞台上一鸣惊人,获得一等奖。通过创赛平台,一大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与技术优势的创业项目在松山湖汇聚,并且寻找到可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创业土壤。短短1年间,云鲸智能在松山湖创造了销售额从0到10亿元的创业传奇。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各类创新活动持续举办,各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创业的热情在这里奔流不息,以2020年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为例,该项赛事目前仍在面向国内外公开报名,却已经吸引到近600组创新项目报名参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等多重机遇加持下,松山湖科学城正朝着充满活力的国际创新创业高地快速迈进。“最强大脑”提供智力支撑“各位院士都是全国科技事业‘大厦’的栋梁之材。东莞这些年来很多方面的创新发展都得益于各位院士的大力帮助。”在粤港澳院士峰会期间,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对院士群体为东莞创新发展提供的支持,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谢的背后,是松山湖科学城拥有的以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对创新发展起到的关键支撑作用。11月3日上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院士,作为粤港澳院士峰会全体大会特邀嘉宾,在报告会环节首个发言。他以《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为主题,纵论新材料与产业变革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详细介绍了材料实验室创新团队与创新成果。“2017年我年满60岁,12月30日下午5时,离职报告交到了中国科学院办公厅。我非常高兴这个时候广东省提出要建省实验室。”王恩哥表示,过去做物理研究的材料往往都离应用比较远,俗称“没有用的材料”。从21岁读大学到60岁,他花了40年时间做“没用的材料”,剩下一点时间准备在这里做一点“有用的材料”。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2018年挂牌以来,不到3年的时间就集聚了24个创新样板工厂科研团队,有双聘和全职科技人员超过700人,其中10名两院院士、5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与王恩哥一样,我国著名网络安全专家方滨兴院士,作为东莞引进的首个特级特色人才,也选择了在松山湖科学城开启职业生涯的新阶段。他总结道:人生前两个8年在哈工大教书,第三个8年在政府部门历练,第四个8年在北邮当校长,而人生中第五个8年,想做一些企业化的事情,促进产学研的结合。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网络空间安全与大数据研究等工作,在松山湖成立了广东安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云盾信息安全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广东积智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并在产业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此次峰会上,李国杰院士是与东莞交流合作最为密切的院士之一。李国杰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他表示,每年自己一半时间在北京工作生活,另一半时间在东莞工作生活,在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指导科研工作。来到松山湖近10年,他已经适应和喜欢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光大集团合作引进的甘子钊院士团队,则建立起了国内首个氮化镓外延片衬底材料生产企业——中镓公司,随后一大批半导体行业相关企业先后在东莞培育起来。除此之外,在松山湖科学城,还活跃着卢秉恒、汪卫华、钱清泉、杨志峰等一大批院士群体,与本地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进行着多领域、深层次的创新合作,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提供着强大智力支撑。院士建言紧跟国家战略布局加强区域协调联动11月2日与3日晚,东莞市区及松山湖多处地标性建筑灯光璀璨,以最热情姿态为2020年粤港澳院士峰会的召开造势添彩。今年,粤港澳院士峰会连续第三年落地东莞,同时也是这一顶级人才交流活动首次走进松山湖科学城。在中国科学界,院士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代表着相应专业领域的一流水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则处于国家创新体系金字塔的塔尖,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院士论道松山湖科学城,带来了“最强大脑”与国家战略的融合碰撞。顶级盛会恰逢重要历史节点。峰会开幕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召开,如何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峰会期间,东莞如何在国家战略赋能下更加有所作为,松山湖科学城规划建设如何与国家战略融合衔接等,都成为院士专家热议的焦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放到了相当突出的位置。所以今后一段时间,科技创新对我国的发展意义极其重大。”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院士表示,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下,谋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共同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体,这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必须立足于“四个面向”,从更高层面做好发展战略谋划。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刘人怀院士也做出了同样判断。他表示,当今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松山湖从“园”到“城”,彰显了东莞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实力,凸显了东莞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具备发展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人才集聚优势,相信东莞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活动期间举办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战略咨询座谈会上,10位院士及多位业内专家受邀出席,从全球视野和专业角度,为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支招。“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周期是10年以上,中子源建设之初还并没有大湾区概念,建成以后,赶上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这是历史的机缘巧合。”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扎根东莞十余载,领导建设了中国散裂中子源。他表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需要一支几百人的团队协同工作,还要有适应大科学工程建设、管理、开放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才能建设好。他希望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区能够加强协调联动,集中区域优势资源,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进行部署,解决国家发展战略当中的重大瓶颈问题,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攻关。作为东莞籍院士,何镜堂对松山湖科学城的规划发展也十分热心,他从科学城定位出发,提出松山湖科学城未来应该成为“体现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科技与人文同步协调发展的一座科学之城”,其中包括:提供利于创新创业空间环境的“创新之城”,科技人文与自然生态融合的“生态之城”,提供优质配套的“服务之城”。南方日报记者 陈启亮通讯员卓奇文策划:黄少宏

大知闲闲

创新动能: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

日前,东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围绕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个定位,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领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东莞将进一步举全市之力,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按下“快进键”。“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表示,2020年是东莞科技创新能级提升的关键之年,东莞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创新的源头供给,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升东莞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创新动能。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启亮 吴擒虎统筹:吴擒虎1 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一流的装置产出一流的成果。随着科学研究向深水区挺进,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拓展,一系列重大原始创新问题,都呼唤更加先进的研究手段。而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聚集,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影响。今年8月,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内,发布了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下称“BNCT”)实验装置,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将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革新。这是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国之重器”布局东莞以来,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实际上,自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两年多时间内,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服务全球用户,已经完成超过200项原创性课题研究,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结构、斯格明子的拓扑磁性、自旋霍尔磁性薄膜以及太阳能电池、芯片中子单粒子效应等,同时也开展了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气和催化剂等的前期研究。本次东莞出台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群。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全球领先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在巍峨山北麓打造形成大科学装置群。事实上,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已经在建设之中。“以大装置为核心,松山湖正在建松山湖科学城,纵观国内外的科学中心,也都是以大科学装置作为牵头和引领,东莞现在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分部主任陈延伟说。另一方面,大科学装置并是不孤立的“奇观”,而是一整套从研究手段到运行队伍,再到用户群体、产业衍生的长链条。《意见》还提出,要依托大科学装置,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大湾区电镜中心、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大科学装置及其上下游链条,为原始创新提供了坚实平台,在此基础上,东莞还提出推动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以国际化视野、双一流标准筹建湾区大学,加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等。与此同时,加快建设一流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体系,积极争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推进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东莞分布式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建设。一系列组合拳之下,东莞将加快形成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体系集体发力的源头创新矩阵,真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2 围绕七大重点产业发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锂电池研究团队负责人黄学杰最近接待了多批前来寻求合作的访客。因为他带领的研究团队正在研发新一代锂电池,相比于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有望使续航提升40%的同时,成本下降30%,在电动汽车、数码产品等领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这一突出表现吸引了众多潜在客户登门寻求合作,其中不乏知名龙头企业。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付超带领的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团队,则研发出具有优良理化性能的多孔碳化硅陶瓷材料,可承受1600度高温,以此制作的燃气燃烧器,应用于能源、化工和环境等领域,可大量节省能源消耗,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我们过去潜心研究了几十年的东西,一旦到市场上去,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付超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原创性产品带来的突出竞争力,是松山湖科学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东莞已经成立有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清华创新中心等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大部分集中在松山湖科学城,其中有4家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累计培育科技企业1600多家。这些机构有力带动了一大批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成果、新项目在本地出现并落地转化。今年7月,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还入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者。《意见》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其中包括建设高水平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新兴产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交融,以及培育自有核心技术科技企业,加快构建与先进制造业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体系等。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7大产业,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一批新型协同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同时,立足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突出5G、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先进封测、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生物工程、高性能高通量材料制备等重点,鼓励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的用户企业、合作企业在东莞设立研发中心、项目公司,争取培育出一批科技初创型企业、未来型企业,引进一批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头部企业、“高精尖缺”创新型企业。在松山湖科学城,更多的原创性创新成果,正通过完整的创新链条实现落地转化,纸面上的论文,变为了流水线上的产品,带来最大化的效益,也改写着东莞的增长逻辑。3 集群化引进各类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人才是第一资源。上世纪,人们用“孔雀东南飞”来形容全国各地人才南下广东的盛况。如今,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人才汇聚的模式已经从点对点的引进,向集群化引进转变,整建制、成规模引进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材料实验室的数百位科学家成为社区内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揭牌两年半以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拥有理事长王恩哥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在内的共10位院士,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一流的智力支撑。除院士团队外,实验室还成功引进陈东敏、赵金奎、汤雷翰等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通过创新样板工厂引进的18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实验室多元化人才队伍框架初步显现。“与同批启动的其他三家省实验室相比,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背后依托中科院物理所,以全所之力筹备、建设,有集团作战的优势。”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认为,高层次人才的“朋友圈”还可以发挥特殊的“磁吸”效应,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前来参与。业内专家的推荐和示范无形中形成了实验室的品牌效应,提高了人才引进效率。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内,同样有来自中科院系统的超过400名专家学者,甚至专门挂牌成立“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其中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已经落户东莞,成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者与参与者。人才团队的整个引进,往往为本地产业发展带来质的突破。光大集团合作引进的甘子钊院士团队,建立起了国内首个氮化镓外延片衬底材料生产企业中镓公司,随后一大批半导体行业相关企业先后培育起来。2013年底,光大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图公司,是半导体衬底材料专业制造商,核心技术就是从中镓公司分化而来。该公司研发的新型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年产能超过4500万片,成为该产品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商。十年来与甘子钊院士团队开展的深度合作,为光大集团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中镓半导体的成功探索带来北大光电研究院这一新型研发机构。成立8年来,研究院获批110多项专利,为东莞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此次发布的《意见》提出,一方面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同时构建“科技+金融+人才”的创业新生态。另一方面,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在海外高精尖人才引进方面实现更大制度突破,引进更多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创新团队,并且构建国际化科研人才交流平台。以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更包容开放的人才环境,吸引更尖端的创新人才,产出更一流的研究成果。通过借智借脑,松山湖科学城将逐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4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人文宜居地近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内的商业综合体“佳纷天地”刚一开业,就成为社区市民争相打卡游玩的“网红景点”。松山湖佳纷天地引进了45家知名品牌,并且还引入松山湖首个巨幕影院。它的正式亮相,填补了松山湖科学城中心城区原本的商业配套空白,未来将发挥社区配套的服务作用,满足社区9家新型研发机构、400多家科技型企业,以及3公里内的3所高校、12个住宅区超30万人的休闲娱乐与生活配套服务需求,助力打造松山湖“创新创业不夜城”。而在一周前,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扩建项目迎来正式封顶。经过扩建,未来学校的办学规模将得到大幅度扩充,将由原有72个班3600个学位,扩容到144个班7200个学位,更好满足适龄学子的就读需求。在松山湖科学城,城市品质与社会民生领域近期不断传来这样的“好消息”,真切展现着科学城宜居性与舒适度的迅速提升。实际上,在本次发布的《意见》中,除了提到加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营造生态宜居环境等方面,还给科学城的未来生活留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根据《意见》,松山湖科学城将进一步融入大湾区交通生活圈,积极争取国家、省在科学城布局轨道交通资源和设立站点,全力实现与大湾区轨道网络联通,加快与光明科学城的通道建设,强化科学城与滨海湾新区的快速联系,主动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未来,松山湖科学城内外交通将更加便捷。此外,科学城还将建设智慧城市标杆区域,以打造未来范式的科学家园为目标,加快全域感知、万物互联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生活等智能化应用,优先在松山湖中心区、中央创新区建设示范区域。良好文化体验是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方面,松山湖科学城也将加强文化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创新型的文化设施,建成大湾区知名文化消费区和文化艺术聚集区,打造文化建设新中心和新高地。建设一批高品质的集演艺、展览、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综合体,全面提升松山湖的文化软实力。■创新故事从一个口罩看全链条创新体系从精准“狙杀”癌细胞的尖端装置,到口罩上的一个耳带、一根鼻梁条;从太空中宇航员使用的纸尿裤,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时签名的钢笔……这些产品,无不打上“东莞智造”的烙印。而东莞智造背后,离不开一个全链条创新体系的支撑。近年来,东莞市科技局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距离,在东莞大地上被无限拉近。日前召开的东莞市委全会提出,要以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东莞的创新体系,肩负新使命,迈上新征程。故事,要从一个口罩说起。一个口罩的创新之旅一个小口罩,会在东莞经历怎样的创新之旅?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杰教授带领的新型纤维团队,根据近20年静电纺丝研究经验,开展“电纺纳米纤维膜用于高性能防护口罩滤膜”的研究,制备出满足应用要求的纳米纤维滤材。科研人员介绍,纳米级纤维膜超高的孔隙率和纳米级细孔,使其拥有低阻高效过滤特性,更优于市场熔喷布。纳米纤维口罩的开发普及,不仅有利于解决口罩供应不足的问题,还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在位于东莞沙田镇的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刚刚生产出的聚丙烯颗粒,如同一条晶莹透亮的溪流,从车间顶部的管道流出,然后被自动化的包装生产线封装后进入传送带。聚丙烯正是生产口罩及防护服的关键原材料。巨正源董事长曾一平介绍,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只用不到10天时间,就研发出熔喷布粒料,可日产聚丙烯1700吨,足以满足广东全省口罩及防护服生产对聚丙烯的需求。在位于松山湖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工程师们连夜设计高速全自动平面式口罩生产线,致力于提升口罩生产能力,缓解口罩供应压力。广智院副院长倪明堂表示:“高速全自动平面式口罩生产线研发出来后,迅速实现了成果转化,在很短时间内,就签订了十余台订单。”在东莞全球先进制造招商大会上,市长肖亚非向全球投资者推介东莞制造业的优势。推介一开始,肖亚非就饶有兴致地以口罩产业为例,列举了几组数据:东莞生产的口罩原料,涵盖熔喷布、无纺布、耳绳、鼻梁条等多个部分;东莞口罩机生产企业产能占全国60%以上,复工复产仅一周,就从5家增至11家;东莞口罩机产能,从2019年全年的881台,增长到2020年一季度的3195台,翻了3.6倍;东莞口罩日均生产数量,从1月不足20万个,增至5月的超过2000万个,翻了100倍。肖亚非说:“东莞口罩产业链,就是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城市的生动缩影。”从纳米纤维滤材的源头创新,到熔喷布粒料的技术创新,再到高速全自动口罩生产线的成果转化,最后到产能增长100倍的企业培育,一个小小口罩,在东莞走过了全链条式的创新体系。一个口罩的创新之旅,正是东莞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的生动缩影。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在源头创新上,中国散裂中子源打靶束流功率,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年半达到100kW的一期工程设计指标。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技术创新上,2019年全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同比增长62.2%。在成果转化上,2019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17份,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在企业培育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至6217家,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为贯彻市委全会精神,接下来,东莞市科技局将围绕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一步优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在源头创新方面,东莞致力于将松山湖科学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深化与大院大所战略合作,加快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平台建设,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在技术创新方面,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攻克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在成果转化方面,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中试验证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在企业培育方面,扭住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可以预见,东莞全链条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引导更多企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同时,也将推动“东莞智造”登上新高度。

嗅之

“一院一策”助力发展!东莞召开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座谈会

8月13日下午,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在松山湖生态城市科普馆主持召开了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座谈会。市科技局、松山湖管委会、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有关领导以及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等15家新型研发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通报了新型研发机构2018和2019年度绩效考核结果。随后,各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重点围绕下一步改进措施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发言。市科技局局长卓庆对各研究院提质增效提出了对策安排和具体措施建议,并表示市科技局将持续加强服务意识和提升服务能力,一如既往地支持各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刘炜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东莞新型研发机构对全市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市委市政府也会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但也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本次绩效考核结果,认清差距,理清下来发展方向。市科技局要实行分类指导,按照“一院一策”的方式,会同各研究院研究下来的工作计划,做好推动提质增效的“加减法”。接下来,各研究院要紧紧抓住东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机遇,结合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群和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建设,坚定信心、扎实推进研究院下一步工作,为东莞科技创新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记者】吴擒虎【作者】 吴擒虎【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高凤山

东南大学校友芯片论坛召开,共话中国芯片现状与未来

芯片投资的“风口”来了。来源 :本文内容由老兵戴辉记录整理。2018年,是集成电路发明六十周年。10月21日,以“东大人 ·中国芯”为主题的东南大学校友芯片论坛于深圳圆满举行!东南大学黄大卫副校长、校友会姚志彪秘书长、无线电系张锡昌老师、两任深圳校友会会长满志、林嘉喜均参加和观摩了本次论坛。从左到右:阮文侠、胡林平、戴辉、李献杰、谢文刚、王角、赵勇、代新社经管学院校友、主持人阮文侠介绍: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华为芯片第一人徐文伟、国微电子董事长祝昌华、洪泰基金合伙人黄学良等芯片领域知名校友均表示了对东南大学及校友积极参与微电子事业的期待。东大校友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集成电路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微电子总裁谢文刚讲话纪要 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目前从事研究领域包括存储器、可编程器件及SoC产品。1、国产芯片的发展策略。国内的民用芯片90%是进口,统计数据不是太清楚,但估计差距也不大。而且在高端产品中估计更加严重。这个问题在特种行业里稍好一点。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技术水平上,有些高端(高性能、高可靠性)芯片的设计、生产确实落后,比如FPGA、高端存储器,这方面国内在持续追赶,有个别点的突破,但整体还需要一点时间,也需要国内整机行业的支持。一个是业界生态,芯片的应用不仅仅是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到标准、体系的问题,这个要依靠技术进步体系更替的出现、或者抓住新技术颠覆性的替代升级,比如手机互联网取代PC机互联的机遇。一个是从经济成本上考虑的,这个属于低值易耗消费品领域,与生产制造的成本效率有较大关联,这一块进口器件已经在逐步退出,国内正在逐步占据这个领域。2、国产芯片的危机与机遇。如果政策引导国产化的发展,暂时会忍受一段时间的阵痛,忍受短暂的混乱或者退步。但是未来的战略机遇是巨大的:A、中国的巨大市场需求,任何一个国家和行业都不能忽略,一百多年前西方甚至不惜用战争都要去参与的;B、从历史经验来看,只要不是闭关锁国夜朗自大,越是封锁的行业发展得越好。数不清的正反例子,关于石油、关于大飞机、关于航天领域。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数字电视的标准讨论过程中,日本东芝的工程师曾问过我们:你们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要去遵守西方人的标准?应该是他们来遵守中国的标准。中国市场有足够大的容量来牵引世界标准的发展。C、中国人对发展的渴望、以及愿意投入的热情是全世界都无法比拟的,中国人的劳动生产率极高,这是我们追赶的基础。3、现在是一个追赶的好时点。A、摩尔定律遇到了瓶颈,前行者需要更加辛苦的突破,追赶者有加速赶上的机会;B、一些新技术新市场的出现比如人工智能,尚未形成标准和固化,这类探索性的竞争,让后行者有机会先踏到风口。正轩投资合伙人胡林平讲话纪要 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系,芯片投资案例有:锐石创芯 PA,裕太车通 车载以太网芯,韬润半导体 ADC,左蓝微电子,手机滤波器,芯能半导体 IGBT,华芯商城-半导体交易平台。1、风险投资最早就是投资芯片而起的。我越来越感觉到“科技自信”中,半导体行业投资是风险投资永远的重点。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风险投资正是从投资半导体起步的。 仙童半导体就是因为获得了Fairchild家族的天使投资而建立的。KPCB和红杉等也因此而起家。硅谷的崛起正是依靠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而半导体公司的起步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风险投资。2、芯片投资的“风口”来了。回顾二战后的美国经济,每个朱格拉周期都对应了一个主导产业的系统性投资机会:60年代汽车三巨头、70年代化工三巨头和石油三巨头、80年代消费品行业“漂亮50”、90年代计算机和移动通信、00年代房地产金融、10年代移动互联网和新能源。中国这四十年也有蓬勃发展的产业,“铁公基”,地产,加工贸易业,通信,互联网!未来,环保、半导体、互联网、航空物流、软件、生物科技、电子元件、汽车零部件、通信设备等行业的投资、利润以及政策支持都较为出众,是“风口中的风口”。北大深圳研究院赵勇先生发言纪要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博士毕业,专注于视频和人工智能研究。国内第一款基于TI DM355芯片全高清网络摄像机的开发者,华为海思芯片车牌识别和IVS开发的参与者。车牌号码识别可以认为是最早一个阶段的人工智能。海思的成功之处是将视频编解码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都做成了专用的芯片内核,使用硬件解码,因此效率更高。海思与TI最大的不同之处,也就是海思能最终在安防领域战胜TI的地方,在于海思把所有客户的需求,当成是自己的需求,把每一个细节都联合最专业的合作方将其做到最好,并且几乎免费开放给下游厂家,即所谓的MTK式的turn-key solution。而TI则是追求高大尚的超级的DSP计算性能,而把客户的所有需求、所有的细节优化,交给第三方,这是TI所谓的、并且引以为豪的、第三方的生态链,结果导致做最终产品的厂家需要大量第三方厂家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支持,直接大大推高了产品的成本。举一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开发团队中负责图像处理ISP的、曾在柯达工作过的工程师报告说海思芯片的图像质量超过TI的方案,当时是大吃一惊;第二个是海思芯片的端到端延迟非常小,远远小于TI的,又让业界感到震撼,当时海思安防芯片的迅速的进步让业内人士刮目相看。当然,后来海思的IVE越来越强大,各种智能分析的技术不断添加进去,以致在安防行业中傲视群雄,独步江湖。因此,认真研究市场上每一个客户的需求,与每一个细分方向上最专业合作伙伴一起攻关,最终打造出业界最优秀的产品,是值得其它芯片开发商借鉴的。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副院长李献杰发言纪要 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产业领域:光通信和红外探测器、激光器、THz器件及光电集成电路;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不知是从何时何人开始,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开始在谈到包括半导体芯片等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时开始热衷于使用“弯道超车”这个词,殊不知在交通法规里所谓“弯道超车”就是违章行驶,是要发生翻车撞车等交通事故的,后来又有人发明“换道超车”、“借道超车”的说法,不管是“换道”还是“借道”前提是要遵守规则,也不是你随意想换就换的。事实上这些貌似时髦的说法骨子里都是一种投机取巧、耍小聪明的思维。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看,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要靠扎扎实实的技术进步和积累及国家政策的扶植,不要幻想什么”弯道超车”。总体来讲我国的半导体工业综合水平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是客观现实,并不是我们自己妄自菲薄。就目前消费产品领域国产芯片的占有率,因为不同行业和应用领域差别很大,不好去说。但就比较熟悉的光通信领域,主要涉及光有源器件芯片(FP和DFB半导体激光器、调制器、VCSEL面发射激光器以及pin和APD光探测器)及相关TIA等集成电路产品和光波导光开关等无源芯片产品。在10G速率市场以下中低端市场,激光器、光探测器和相关集成电路国产芯片应该还是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但价格上竞争很激烈。但在25G和100G以上应用方面,目前只有少数公司在25G pin 光探测器方面实现了小批量供货,其他高端激光器和探测器芯片及相关集成电路芯片主要还依赖于国外进口芯片。此外在硅光芯片技术方面,国内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批量商业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在以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为典型的新兴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方面,主要集中于微波射频功率器件和集成电路以及电力电子器件和半导体照明光源芯片; 在某些特殊应用领域和半导体白光照明、景观照明和植物照明领域已实现自主芯片供应,在高端芯片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但总体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不像硅基集成电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那么大。关于中兴事件,作为芯片领域的从业者,最后还想感谢川普总统:首先对中兴的制裁,无异于当头棒喝,使国内大众和官员认识到我们在芯片领域还不是狮子,认识到了差距;其次,关于此次事件的热炒,帮我们给全民上了一堂半导体芯片的科普课,使得各阶层群体对半导体芯片的关注空前高涨,吸引了人才和资本向芯片行业流动;第三,对芯片行业制裁和禁运,提高了政府领导层对半导体关注度,从政策和资金方面会加大对芯片领域的持续投入。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各级政府和资本对芯片领域的空前关注的形势下,要注意防止盲目一哄而上,造成重复投资及部分不良人员恶意蹭热点骗取政府和地方资金及资源的现象。科比特无人机王角发言纪要 毕业于东南大学自动化系,主攻行业应用无人机。个人主要的工作经验是利用芯片,是芯片的使用者,谈谈无人机行业的芯片。大家都知道无人机行业最近几年呈现井喷式发展。怎么个井喷法呢?给大家举个例子:2012年,大疆无人机年产值大概在2~3亿,到了去年2017年底,该公司年产值高达180亿。这还仅仅是消费类无人机的市场,满足的是航拍爱好者和影视制作的需求。未来无人机将更多地用在工业场合,在更更为严酷的作业环境下,替代传统的人工和地面机器的作业。可以预计,未来在工业领域,无人机还将迎来另一波爆发式的增长。在工业领域,也将涌现出像大疆这样伟大的企业。那这和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一台无人机少的话也需数百个电子器件。智能化的无人机,电子器件数量更是高达3~5千个左右。从各类传感器到电源管理再到各类CPU单元,无人机产品中,就现状而言,国产化的核心电子器件数量非常低。在这些领域,中国芯片设计与制造业,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就现状而言,国产图传解决方案,有一些可以在民用合法频段做到5公里以上,整体性能指标都还算不错。其他的部分,还是以进口电子器件为主。有公司与海思合作,试图使用海思的方案做飞控,提升无人机的集成度,但没有获得成功。我们可以数数无人机上有多少颗CPU。无人机的飞控需要一颗CPU,每个电机对应的电调上一颗CPU,图像感知与图像内容处理一颗CPU,图传一颗CPU。大家可以想象,一台智能的无人机,需要多少CPU在一起工作。这么多的CPU,体积,功耗,生产制造的工艺要求都将相应提高。提到重量,大家可能觉得多几个芯片,影响不大。这里我补充个小知识,受限于当前电池技术发展,市面上的无人机续航时间普遍不长。为了增加续航时间,无人机的重量是几克十几克抠出来的。大家可以想象这些CPU,对无人机系集成的影响。上面提到的CPU任务,对CPU性能的要求总体而言并不高,只是市面上缺乏对应的高度集成的产品可供选择。如果有更高集成度的方案可供选择,我想,他们应该可以分享包括无人机在内,智能驾驶,医疗影像,微型智能机器人在内的诸多市场。龙腾半导体代新社发言纪要 毕业于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曾任职于华为、艾默生,曾参与麦格米特上市。现从事功率半导体业务。从功率半导体角度来看,国内在低端的消费级方面做得还是可以的,比如说为充电器这些大众产品提供电源芯片。从工业来讲,现在正在发展过程之中。短期看中端,长期看高端。国内发展功率半导体的一个好处是,不需要7nm等这样高精尖的工艺,国内目前的生产设备已经可以基本满足要求。此外,国内的整机市场也比较成熟。龙腾主要做的是MOS管和IGBT,还是硅基的,未来在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领域也会持续投入。自由撰稿人戴辉发言纪要 毕业于生物医学工程系,曾服务华为16年,投资了明锐理想SMT与芯片封装AOI,京华科讯桌面云操作系统,东方之泷全息降噪耳机。过去一年多,关于芯片、操作系统、5G标准、中兴“禁供”事件,我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总结一下我曾提出的观点。1、中国在电子整机领域强大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对芯片的设计至关重要,也是成功的要素。2、芯片的设计(fabless design)和整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一颗SoC(系统芯片)加些外围器件,就是一块整机电路板。3、SoC的开发中,需要广泛地对外合作,如获得IP的授权等。 芯片领域无法独善其身,需要跨国合作。4、芯片的生产装备和相关材料,还大量需要进口,没有办法“弯道超车”。(晋华事件)5、有芯还要有魂,魂就是操作系统。云计算、桌面云、PC、手机、物联网、车联网等都有相关的操作系统。人工智能也一样是算法和逻辑。中国人可以做到。6、标准的参与很重要。国内已经大力参与了5G、NB-IoT、AVS等,对芯片的发展至关重要。7、中兴禁供事件一开始,本人就预言最终会解除。原因很简单,美国产的芯片也需要通过中国来进行整机的设计和制造。7、先进封装、第三代半导体等都是值得中国努力的方向。我投资的明锐理想从事芯片封装视觉检查,也会大有可为。

依依不舍

惠阳梅龙湖智造新城,奋力打造千亿电子信息产业链产业园

为助力惠州市构建“2+1”现代产业集群,惠阳区正大力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阳”,深度融入“双区”建设,以“丰”字交通为引领,规划打造两大千亿级产业园区——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惠阳新圩千亿产业园梅龙湖一期拿地即开工碧桂园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简称梅龙湖智造新城)一期作为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的首开区,于2020年9月1日土地摘牌, 9月27日举办开工暨首批进驻项目签约仪式。从摘牌到动工,历时19个工作日,创造了“惠阳速度”。动工仪式上,惠州市、惠阳区领导以及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等出席,和利时等21家智能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活动现场集中签约入驻,预计投产后年总产值约59亿。2020.9.27 梅龙湖一期奠基据了解,碧桂园梅龙湖智造新城总规划约17.78平方公里,总投资超600亿元,首开区约1860亩,其中一期约180亩,是惠阳区的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项目,连续三年入选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位于惠阳区“一城两区三带五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的临深发展主城区,往南约5公里接壤深圳龙岗,往西约10公里到东莞清溪、凤岗,北接仲恺高新区,东连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碧桂园集团副总裁、惠州区域总裁梁继业表示:碧桂园将全力打造梅龙湖智造新城,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产城村人融合发展新标杆、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智能制造新高地,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及惠阳“十四五”期间打造2000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做出积极探索和贡献。项目建设现场建设、招商提质加速助力惠阳打造智造高地如今,梅龙湖智造新城的工程建设如火如荼,预计今年5月可开放展示中心,一期2021年内封顶,2022年内即可投入使用,迎来首批企业入驻投产。梅龙湖智造新城总经理 高国城介绍:尽管项目仍在建设,但前期招商进展顺利。截至2021年1月30日,动工后短短4个月时间,梅龙湖智造新城已对接意向进驻企业达60余家,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达103亿元,主要为电子信息、光电科技、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等智能制造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其中约10%为上市企业,超30%为规上工业企业,超50%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打造“智造高地 活力惠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要打造好一个产业园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不仅仅是要把企业招进来,还要能把企业留住,并培育其发展壮大,通过引进原创性技术、创新孵化的源头,和公共技术平台,对园区及惠阳电子信息、光电等优势产业提供产业链升级、技术升级等服务,梅龙湖智造新城正积极引进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广东省院士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惠州中心)、第三代半导体照明重点实验室等行业知名产学研机构,就是因为他们有成功的产业孵化的经验,希望能为引进的企业赋能,同时培育出一批属于惠阳的,真正的,拥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基于碧桂园集团全球强大产业资源体系支持,目前,梅龙湖智造新城已与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杭州等超66家行业协会、机构、129家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磋商引进,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相关院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关村、深商总会等一批知名机构达成合作,统筹业内超过102家科创服务机构,聚焦工业企业研发、中试、量产等环节需求,以“产业发展+配套设施+金融服务+应用场景"融合发展模式,从孵化—加速—中试—VC等全过程扶持企业发展。同时,碧桂园创投联合惠阳城投及相关投资方共同发起成立10亿规模智能制造产业基金,专注投资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类优质入驻企业园区运营中心固链、补链、强链实施产业链培育工程项目前期招商,梅龙湖智造新城紧紧围绕惠阳区“十四五”期间2000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目标,聚焦电子信息产业,在分析惠阳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优势和特点后,以“固链、补链、强链”为核心抓手,重点瞄准产业链急需的光电显示、第三代半导体照明、关键电子元器件、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同时,重点挖掘华为、小米、大疆、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智能硬件、设备、安防、汽车等头部企业的产业链资源。目前,已初步形成智能制造、光电信息两大产业聚集效应。与此同时,随着项目与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推动共建广东省院士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惠州中心),带动了广东燕园半导体照明、维冠视界、艾博德、尚为照明等十余家光电企业入驻意向,初步培育形成了预计年产30亿级光电显示、照明细分领域新高地。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实验室“三生”融合发展匠心规划产城村人融合新标杆2021新年伊始,连接深莞惠一体化的深圳外环高速通车。与此同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制定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河源都市区、汕尾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战略机遇叠加之际,惠阳区作为深圳都市圈主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位于深圳都市圈主中心的几何中心,无缝衔接深圳、东莞,已成为深莞惠经济圈战略枢纽,在产业规划方面,积极拥抱5G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提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双核驱动,以“智慧、绿色、关联、共享”的建设规划理念,立足惠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主中心超5万亿智能制造产业基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效果图通过对惠阳区新圩镇未来城市产业发展、功能定位方向深度调研,梅龙湖智造新城致力于打造融合“创新、创业、生产、生态、生活”复合功能于一体的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功能区,构建全息化的城市产业节点。通过构建产业、空间、科技等资本要素的融合,为产业、科技、人才赋能。以前瞻眼光和愿景,优化配置城市空间功能,合理布局生产、研发、物流、商务、生活、医疗、院校、商业等业态,实现千亿产业新城未来“两创三生”融合发展的全面场景,打造“双区”及“丰”字交通建设多重机遇下的智造惠阳样本、标杆。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将引进超50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聚集超150000名科技人才,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助力惠州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同时为十四五期间惠阳打造2000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已完 感谢阅读 ·若你想咨询楼市,可以私聊小编免责声明:本栏目所使用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收集,主要用于供给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

烧之剔之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频现“高光时刻”

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不久前,东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举全市之力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按下“加速键”。一个多月来,松山湖科学城先后迎来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C9高校联盟调研专项推介会、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重磅活动;与此同时,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主体建筑封顶,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揭牌……顶级创新资源不断加码,松山湖科学城频现“高光时刻”。重大活动落地举办、重大项目加速推进、高水平人才四方汇聚,折射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迎来“大提速”。通过构建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一座湾区创新之城正加速崛起。大科学装置群支持湾区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科学研究向深水区挺进,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拓展,一系列重大原始创新问题都呼唤更加先进的研究手段。11月6日下午,松山湖科学城巍峨山脚下,随着混凝土浆被填筑进最后一块区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综合实验楼主体顺利完成封顶,标志着南方先进光源的规划和建设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紧邻该项目几十米处,就是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银白色建筑群如今已经成为松山湖科学城乃至东莞的创新名片。“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要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特殊基础设施。此外重要的是,它能够成为众多高新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分部主任陈延伟表示,以大装置为核心筹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契合国内外科学中心发展规律。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布局中破土发芽的首枚“种子”。自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两年多时间内,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服务超过1500位全球用户,已经完成300多项原创性课题研究。一花独放不是春。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基础,东莞已经提出要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群,包括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全球领先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在巍峨山北麓打造形成大科学装置群,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诞生提供重要支撑。其中拟建的南方先进光源,是一台衍射极限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与已经建成的散裂中子源一样,同为观测物质微观结构的大科学平台。刚刚封顶的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使得松山湖科学城距离第二座国家大科学装置更近一步。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和预研项目是未来南方先进光源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解决未来工程建设中技术上的所有“拦路虎”。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副主任金大鹏介绍,在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建设的同时,南方先进光源的预制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总体设计已经初步完成;超导高频腔已完成设计,启动招标;国产化常温高频腔整腔冷测结果达到设计指标;超高稳定度稳流电源工作按计划开展……一系列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正稳步推进。“大科学装置建在一起,可以极大方便用户。好比去医院,既能在一个科室做CT,也能直接到隔壁做核磁共振,而不必要再到很远的地方重新检查。”陈延伟说,散裂中子源和南方光源装置群就像一盏明灯,其光亮可以辐射整个大湾区,共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发展。一流资源汇聚构建创新矩阵在大科学装置立项、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科学数据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11月10日,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揭牌,正式成立大湾区分中心。该中心未来将面向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在内的国内外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需求,为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以及跨学科交叉应用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国家队”资源加码,带来的是松山湖科学城创新链条的日益完善。依托大科学装置,松山湖科学城还在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大湾区电镜中心、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松山湖科学城正以国际化视野、“双一流”标准筹建湾区大学,加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同时加快构建一流科研机构与实验室体系,形成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体系集体发力的源头创新矩阵。“2008年初到松山湖,这里是‘好山好水好寂寞’。12年间,我们见证了松山湖的快速发展。”现任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的张国军说。12年间,研究院从最初20多人的团队发展到现在拥有一支600余人的研发队伍和1000余人的工程化成果转化团队,从“0”建造我国制造领域知名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支撑产业到引领产业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先后发起组织了全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了全国电机能效提升示范点、全国智能制造现场会唯一示范点,2019年成功中标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全国23家之一)。张国军感慨:“2008年过来的时候,我见过松山湖的基础建设时期;2010年到2020年,我见证了松山湖逐步积累爆发的时期;到了2020年,松山湖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又是一个新起点。”当前,包括张国军所在的工研院在内,东莞已经成立有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广东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清华创新中心等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大部分集中在松山湖科学城,其中有4家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累计培育科技企业1600多家。这些机构有力带动了一大批高端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成果、新项目在本地出现并落地转化。今年7月,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还入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者。全链条创新体系激发“双创”活力创新成果能落地是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创新体系的重要特色。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当前推动的原始创新、技术创新,都是在强大的制造业产业链基础上开展的,对整个东莞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付超研究员带领的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团队,研发出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的多孔碳化硅陶瓷材料,可承受1600摄氏度高温,以此制作的燃气燃烧器,应用于能源、化工和环境等领域,可大量节省能源消耗,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近期,他们的创新成果刚刚在胜利油田成功应用。“通过企业合作,可以明确需求导向,帮助我们生产实践。”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表示,“好的原创性的科学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在松山湖科学城,实验室通过合作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头活水”。依托东莞深厚的产业基础与科学城完善的创新链条,正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松山湖亮相并实现产业对接。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东莞松山湖),促成了企业和挑战团队签订意向合作协议30项,意向金额达8730万元。粤港澳院士峰会期间,乳腺癌生态学说机制和免疫治疗研究成果等十大最具代表性创新成果在松山湖发布,有明确产业化前景和产业化资源需求的成果、项目与投融资机构实现对接。“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它们的1/5到1/4——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优势。”曾孵化了大疆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这样评价道。如今备受网友追捧的扫拖一体智能机器人“小白鲸”,让云鲸智能在2019年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舞台上一鸣惊人,获得一等奖。通过创赛平台,一大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与技术优势的创业项目在松山湖汇聚,并且寻找到可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创业土壤。短短1年间,云鲸智能在松山湖创造了销售额从0到10亿元的创业传奇。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各类创新活动持续举办,各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创业的热情在这里奔流不息,以2020年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为例,该项赛事目前仍在面向国内外公开报名,却已经吸引到近600组创新项目报名参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等多重机遇加持下,松山湖科学城正朝着充满活力的国际创新创业高地快速迈进。“最强大脑”提供智力支撑“各位院士都是全国科技事业‘大厦’的栋梁之材。东莞这些年来很多方面的创新发展都得益于各位院士的大力帮助。”在粤港澳院士峰会期间,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对院士群体为东莞创新发展提供的支持,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谢的背后,是松山湖科学城拥有的以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对创新发展起到的关键支撑作用。11月3日上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院士,作为粤港澳院士峰会全体大会特邀嘉宾,在报告会环节首个发言。他以《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为主题,纵论新材料与产业变革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详细介绍了材料实验室创新团队与创新成果。“2017年我年满60岁,12月30日下午5时,离职报告交到了中国科学院办公厅。我非常高兴这个时候广东省提出要建省实验室。”王恩哥表示,过去做物理研究的材料往往都离应用比较远,俗称“没有用的材料”。从21岁读大学到60岁,他花了40年时间做“没用的材料”,剩下一点时间准备在这里做一点“有用的材料”。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2018年挂牌以来,不到3年的时间就集聚了24个创新样板工厂科研团队,有双聘和全职科技人员超过700人,其中10名两院院士、5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与王恩哥一样,我国著名网络安全专家方滨兴院士,作为东莞引进的首个特级特色人才,也选择了在松山湖科学城开启职业生涯的新阶段。他总结道:人生前两个8年在哈工大教书,第三个8年在政府部门历练,第四个8年在北邮当校长,而人生中第五个8年,想做一些企业化的事情,促进产学研的结合。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网络空间安全与大数据研究等工作,在松山湖成立了广东安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云盾信息安全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广东积智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并在产业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此次峰会上,李国杰院士是与东莞交流合作最为密切的院士之一。李国杰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他表示,每年自己一半时间在北京工作生活,另一半时间在东莞工作生活,在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指导科研工作。来到松山湖近10年,他已经适应和喜欢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光大集团合作引进的甘子钊院士团队,则建立起了国内首个氮化镓外延片衬底材料生产企业——中镓公司,随后一大批半导体行业相关企业先后在东莞培育起来。除此之外,在松山湖科学城,还活跃着卢秉恒、汪卫华、钱清泉、杨志峰等一大批院士群体,与本地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进行着多领域、深层次的创新合作,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提供着强大智力支撑。来源:南方日报

淚眼俠

「芯版图」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四箭齐发,大湾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野心初现

芯版图——探究国内集成电路布局“版图”,跟踪产业最新走向。集微网消息,广东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和通信类产品最大的生产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抓手和手段,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点任务之一。伴随粤芯12英寸晶圆项目落地投产,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得以串联,“大湾区一日半导体产业圈”雏形已现,成为广州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着力点。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逐步成熟,第三代半导体成亮点作为电子信息大省,广东发动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有其先天优势。据此前官方数据,广东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广东发展集成电路,聚焦哪些细分领域?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中,对于广东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有更深一步的阐释。“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加快推进EDA软件国产化,布局建设较大规模特色工艺制程生产线和先进工艺制程生产线,积极发展先进封装测试。以广州、深圳、珠海等为核心形成两千亿级芯片设计产业集群,做强广州、深圳特色工艺制造,加快深圳、珠海、东莞等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广州、深圳、珠海以及东莞,正是大湾区内几座重点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国政府实施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十四五”蓝图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5年将与北京、上海一道,形成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南到北串成一线,成为辐射带动全国科技发展和自立自强的骨干支撑。此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中也指明了未来广东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机遇,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而在2020年2月发布的《广东省加快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利机遇,积极发展一批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重大项目。广东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也早有提及。《广东省加快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广东将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前瞻布局毫米波芯片、太赫兹芯片等。在材料及关键电子元器件方面,将大力发展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锌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2020年9月,广东省政府发布了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行动计划,广东将设置首期规模达到200亿元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基金,每年并投入不低于10亿元,支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技术创新,就基于氮化镓等前沿新材料的第三代半导体和先进封装技术等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未来五年打造湾区芯片半导体产业链。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大湾区高度集中了华为、中兴、OPPO、vivo、比亚迪、南车、大疆等一批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终端厂商,为东莞的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下游应用场景。大湾区如何聚焦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被官方政策重点提及的“深圳、珠海、东莞”三地,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又如何谋篇布局?深圳:坪山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区深圳是国内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排头兵之一。2019年深圳印发的《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中,就重点提及了第三代半导体。该政策中表明,要进行第三代半导体培育工程,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为了加快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步伐,深圳市已相继成第三代半导体器件重点实验室、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发中心。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于2018年3月底成立,并于当年10月正式落户深圳龙华区,是深圳市的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深圳市政府计划五年内投入30亿以上的资金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在建校初期2011年左右就开始进行第三代半导体研究,在深圳市的统一规划部署下,建立了“第三代半导体重点实验室”,也成立了广东省GaN器件工程技术中心,并有总面积1200平米的专用实验超净间,以及皮米尺度上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心,可用以支持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的先导研发。此外,南科大开创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相关课程,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课。2020年1月,广东省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在深圳龙华区签约揭牌。广东省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是以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为依托,经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复成立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从地理区位来看,坪山区为深圳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优先发展区域。深圳市已经在坪山设立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未来产业集聚区,集聚区由位于坪山高新区西部的核心区和东北部的拓展区组成,总规划用地面积5.09平方公里。现已集聚中芯国际、基本半导体等多家集成电路和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核心企业。在2018年,坪山专项发布了《坪山区关于促进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从资金支持、信贷融资、用地保障、用房支持、落户奖励等多维度给予企业扶持。2020年6月,深圳坪山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开工。该项目计划实施“工改工”提容,将园区的企业集聚在第三代半导体上下游产业链上。2021年1月18日,“青铜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奠基仪式在深圳坪山举行,青铜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是深圳市2020年重大项目,占地8073.7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预计2022年底完工。青铜剑科技控股的基本半导体也是国内第三代半导体行业领军企业,专业从事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东莞:首抓知识产权,松山湖第三代半导体积累深厚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是大湾区重要节点。2015年东莞成立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专利联盟,并且推出“第三代半导体专利导航与创新服务平台 ”,这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而设立的专利服务平台。在科研力量上,东莞则拥有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2012年,北京大学与东莞市政府共同组建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2013年,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在松山湖正式奠基。按照规划,北大东莞光电研究院主要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技术的研发为核心,建设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等4大基地和半导体照明技术、激光器与显示技术、电力电子功率器件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光电精密仪器设备和公共检测服务6大研发平台。中镓半导体、中图半导体皆是光电研究院孵化的企业。2019年,中镓、中图与北京大学团队共同完成的“氮化物半导体大失配异质外延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镓半导体官网介绍,公司已建成国内首家专业的氮化镓(GaN)衬底材料生产线,制备出厚度达1100微米的自支撑GaN衬底,并能够稳定生产。中图半导体是一家面向蓝宝石上氮化镓(GaN on Sapphire)半导体技术的专业衬底材料供应商。起目前主要产品包括2至6英寸图形化蓝宝石衬底(PSS)、图形化复合材料衬底(MMS),主要应用于照明、显示、背光源、Mini/Micro LED、深紫外LED等领域。今年3月,中图科创板IPO获受理,募资10亿元投建Mini/Micro LED衬底等项目。作为东莞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松山湖在第三代半导体的布局远不止于光电研究院。早在2016年9月,中国第三代半导体南方基地在东莞松山湖启动,这是国家继北京顺义基地之后在全国设立的第二个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产业园以广东东莞松山湖作为第三代半导体联合技术核心区,整合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空间,围绕光电产业、电力电子应用产业、微波射频应用产业、激光产业等四大产业,以消费类电子、节能照明、移动通信、电动汽车、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和新能源等应用行业为主要发展产业方向。2017年12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启动建设,2019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团队进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该团队以研发具有优异杀菌效果的高功率AlGaN基深紫外UVC-LED为目标,涵盖了上游材料外延与发光区量子结构设计/制备、中游芯片设计/制备、下游器件模组封装等全产业链范围,建立了一条具有小规模产业化能力的中试生产线。为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型,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团队和实验室联合成立 “中紫半导体科技(东莞)有限公司”。2018年6月,广东省首个第三代半导体制造业创新中心“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功率器件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在松山湖成立。该创新中心由广东省科技厅、东莞市政府支持及引导,易事特、中镓半导体、天域半导体、松山湖控股集团、广东风华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多家行业内知名企业共同出资发起设立。2019年11月,广东省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东莞基地在松山湖揭牌。珠海:中国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生产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曾表示,珠海有相当好的产业基础、土壤肥沃,在产业链里应聚焦智能制造和芯片设计领域,在大湾区打造继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的半导体产业的第三个极点。珠海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聚焦于英诺赛科8英寸硅基氮化镓生产线。英诺赛科(珠海)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年12月由美国英诺赛科集团与珠海市高新创投等共同发起成立的半导体企业,一期项目坐落于珠海市高新区,共投资10.9亿元。英诺赛科采用IDM模式,集研发、设计、外延生长、芯片制造、测试与失效分析为一体,成功打造硅基氮化镓全产业链平台。2017年11月9日,英诺赛科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生产线在珠海正式通线投产。目前产线运转稳定,产品持续出货中。英诺赛科“InnoGaN”氮化镓功率器件产品出货已达数百万颗。而低压氮化镓产品已取代美国EPC 公司产品,成为中国领先的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的供应商。2021年1月21日在珠海举行的签约仪式上,英诺赛科科技有限公司和ASML公司达成批量购买高产能i-line和KrF光刻机的协议,用于制造先进的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英诺赛科将在今年第二季度搬入首批光刻机,这是第三代半导体领域首次量产应用先进的ASML TWINSCAN(双工件台)光刻技术。2020年《珠海市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支持8英寸硅基氮化镓外延与芯片大规模量产生产线增资扩产,迅速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打破阻碍珠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瓶颈。广州:南沙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除深圳、东莞、珠海以外,广州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也是大湾区上重要一环,其中,广州南沙已形成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南沙已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并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形成了多项关联产业布局。早在2018年,南沙汽车产业产值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广汽丰田新能源整车项目、恒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广汽蔚来 “三辆整车”将为南沙奠定数千亿规模的整车制造基础。核心零部件领域,南沙已引进日本电装、日本卡耐电池、英国Protean电机、德国Hofer动力等一系列关键零部件项目落户。在产业加持下,南沙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思路也尤为明确:重点瞄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逆变、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消费电子等方向,全链条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同时深化主机厂商合作,以汽车半导体为切入点带动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和应用。2018年9月,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落户广州南沙,2019年9月,在广州南沙举行奠基活动。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第一阶段将建设用于新能源汽车的IGBT和SiC功率器件与模块生产基地,第二阶段将面向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的汽车功率模块、半导体器件和系统产品。2020年7月8日,南砂晶圆碳化硅单晶材料与晶片生产项目在广州南沙区动工。该项目总投资9亿元,将开展碳化硅单晶材料研发、中试等工作,达产后年产各类衬底片和外延片共20万片。2020年11月,广州市南沙区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南砂晶圆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恒大新能源汽车(广东)有限公司、山东大学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研究院、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代表6家首批发起单位共同签约。2020年12月,《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发布,提出扶持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领域。目前南沙已形成以晶科、爱思威为代表,以联晶智能、芯聚能为龙头的从晶圆生产到芯片设计、封装及应用的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正在积极促进第三代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融合创新。近年来,南沙持续加强对第三代半导体的政策支持,出台《广州市南沙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优先支持面向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和人工智能的先进半导体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将南沙打造成国内重要的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创新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南沙正完善《南沙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南沙还将构建“以新能源汽车应用为牵引,半导体照明为龙头,电力电子为主导”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校对/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