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北大学习了9年,来自中文系的她,分享了这些经验和经历吉格舞

在北大学习了9年,来自中文系的她,分享了这些经验和经历

2020年,即将是陈子丰在北大燕园学习的第九个年头,也将是最后一年。在求学路上,她一直希望将阅历的扩充和学识的增长结合,期待能够成为有机地存在于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从本科到直博,一路走来,她从质朴的坚信到经过打磨的反思,看到过文字未能覆盖的真实与痛苦,经历过对自我与外物的几番怀疑,但在此刻,仍然对更好的未来怀有期待,并志愿承担学者对于未来的责任。尝试——冰与火之歌大学四年,陈子丰修了社会学双学位,做过校学生会国交部代部长,主持过模联,带过两次“一二·九”合唱比赛,参加过“十佳歌手大赛”、音乐剧表演和散打社训练,大三时又到香港交换,大四通过了直博考试之后,找实习,做NGO,进博物馆上班……就四年时间而言,这份履历不可谓不丰富。然而她说:“我没有经验,都是很惨的教训”。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不久的学弟学妹,她想分享的不是如何把履历像徽章一样挂满前胸,而是在有限的时间、体力、精力下她曾经如何取舍,现在又如何看待这些取舍。尽管和很多人一样,填报高考志愿时陈子丰以为中文系等于文学系,但本科前两年,她没有匆匆给自己确定方向,而是抱着 “语言、文学、文献都尽可能地学一学”的想法,她不希望自己错失了了解它们的机会,不愿草率地选择一条路,斩断另一条路。“尽管,这样的结果就是你会很累。”她开玩笑称:“我在本科的时候是以‘刷夜小天后’闻名于世的。”当时的宿舍楼里没有自习室,为了避免打扰室友,她待过学校附近一切通宵营业的地方,包括酒吧,周围劲歌热舞,而她在疯狂码字。在这些奇异的学习环境中,她感觉到了文字背后生活的温度和重量,像她在中文系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言时说的:“在中文系,我们学会了尊重文字、爱文字:尊重坐秋窗对风雨提着毛笔、或是在屏幕嗡嗡作响的荧光前敲着键盘写下它们那凝重的时刻;爱它们的昨日今朝,爱这些严肃古板、活泼脱线背后深藏的柔情蜜意或是痛彻心扉,爱它们透过纸背直达肺腑的活生生的温度。”周围的一切存在:酒吧里搭讪的男青年、餐厅里守夜的保洁员、肯教里无家可归或者精神失常,在半夜放声大哭的人……都在提醒她,文字就是从他们的生活里诞生的。“后来,附近的酒吧餐厅一个个都黄了”,她回想着,“我就骑车跑到更远的五道口,在这期间被抢劫过一次,但是他未遂,被我扯自行车锁打跑了。又有一次手机被偷了,还有种种悲惨的经历……“当然也没有多了不起,但应对过它们后,我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第一反应都不会是害怕了。”与本科毕业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专注对口实习不同,陈子丰在大四上学期通过保研考试,已经确定了下一阶段的道路。这时她开始疯狂地寻找多种跟学术没有直接关系的实习。她当过博物馆的资料员、夜校的老师、支教组织的数据小工……“虽然现在觉得挺可笑的,但当时的感觉是我好像这一辈子就要跟文字打交道了,我还是应该有一个更丰富的人生经验……这种经历真的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会更加确信我做出一个选择不是因为我不够了解其他的选择。而是我真的比较喜欢这个方向,这个方向对我更有意义。”回顾种种,陈子丰有辛酸,有收获,亦有遗憾。第一层遗憾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是掌握了一些技能,但是我没有爱好。”大一大二的时候她参加了很多社团和工作,不断尝试,不断告诉自己应该探索新的领域。然而“高考狗思维的余毒让我沉浸在背诵和刷题中,这不仅不是做学术,还很浪费时间。”于是,一旦她担心“没有用的”课余活动会影响到学习,就选择了放弃。如果有机会,她希望能够有机会非功利地深度参与某一个社团,在里面得到参与感和浸润感,与一群人因为“爱好”联系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体验到同舟共济的“燃”。而第二层遗憾则是长年熬夜使她的身体机能一度受到影响。现在,在有计划的训练之下她的体质和体能都在恢复,她也明白:“人生的征途很长,聪明的战士不应该在第一次冲锋就把子弹打光。”在陈子丰看来,探索是人生的常态,学者不应该只会学习。实践——中文人的广度和温度在学术研究中,陈子丰始终将眼光聚焦于意识形态、观念和文化,而不只是纯粹的文学和美学,她将研究视为一种实践,也希望研究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出于这个原因,她在本科阶段修读了社会学双学位。在她看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中文学科训练是很好的补充。其实很多思想家,如福柯、阿甘本、拉康等早已同时被文学和社会学科关注,但侧重点不同。社会学更强调理论的现实联系、对权力结构的揭示、对社会现实和社会想象的描述。此外,尽管社会科学的一些调查抽样、定量分析的方法,其科学主义的弊端已经广为人知,但它们时常仍然是称手的工具。面对一个现象,如果只靠肉眼观察,很多深层次的关联和规律都不能发现或者确定存在。因此,做人文研究也可以活用定量方法。陈子丰对女性问题的看法,同样流露出她对于总体意识形态的关注。她表示自己在实践上是个女性主义者,但不以女性主义理论为主要“抓手”。她希望找到一种理论话语或者分析框架,既能穿透性别秩序,也能分析阶级、种族等。她更愿意相信这种理论,因为它能够找到看似无关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的内在关联,并且抵达这些问题的深层根源。基于此,她更倾向于在今天把关于女性的问题放到整个社会的框架,而不仅是身体、性、感情、家庭关系当中思考,尤其是希望关注女性的社会教育、就业保障、经济收入等。“就像老舍说的,‘人活着就是要吃饭,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如果被剥夺了收入,很多其他方面都没底气谈了。”关于女性主义,还是有很多更广阔的领域可以关注。反思——清醒,痛苦与坚守谈到大学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反思”。 在陈子丰看来,大一大二是一个累积知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在逐渐形成,她认为可以不用太在意学到的观点的对错,尽可能的广泛涉猎不同观点。这个阶段之后,反思就变得格外重要。大三分专业后到研究生、博士深造阶段,如果想要更加独立地走学术道路,她相信反思的能力是必备的。学术之路初看是一条大河,无论是选择哪个方向,深入之后都会发现“流派的区分就在眼前展现出来了,我们迟早要选择跟随、背离或者融合,这个时候必须进行庄重的独立思考,依靠对各种观点差异的反思判断我们相信什么,选择什么”。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她反复对高中时惯有的思维方式反思:原来不是学到的知识越多、越成体系越好,封闭的体系对于学术来说经常是陷阱。大学课堂和高中课堂非常不同: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教授的不再是普遍性的真理,更多的是具有开放性的、有探讨空间的知识;老师经常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其它多种观点都展现出来,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好恶,以鼓励学生独立判断和思考——为什么A和B说的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是他们实际上是矛盾的。要决定采纳哪个观点,就需要不断的反刍和反思之前学的东西——相信A与相信B相比有什么区别?A和B是不是还有什么潜台词?以之前我的知识和经验更接受哪一种?如果之前接受了A,以我新掌握的知识重新审视后,对于A的信仰是否被推翻了?当然,我也可以觉得它们都很片面,有更好的解释。她谈到自己在反思性学习时的一些例子:“例如研究鲁迅,首先要对他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时候杂文中的只言片语看上去激进,甚至怪异。这时你可以找找看这篇文章的事件背景,在这个语境中你对他的观点是不是会有变化。有时候他是在对话、辩论,但论敌的声音已经湮没了,找到他当时对话的对象、语境,可以更透彻地理解他持这种观点的原因。又如今天很多同学完全不能接受福柯,认为福柯说的东西是离生活很远的,很空泛玄虚的一个想象。那么我会反思,当你评判某个人某种描述离生活很远的时候,是否可以想想他是不是只是离你的生活很远,毕竟每个人的经历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更有甚者,他是不是说的就是你的生活,而你先入为主的一些观念阻止你看到这一点?”此外,不盲信权威是她的切身体会,求学的最初阶段大家都会觉得闪光的名字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如果真的进行思考,会发现他们之间常常是存在矛盾和争议的,“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他们还是你,都没有默认的正义性。”这样的反思,远远不止于学术研究的层面,陈子丰将这种批判与省视的目光投向了她自己的内心。剖析别人,剖析作品需要技巧,而审视自己需要勇气。八年多大学时光,焦虑的体验于她并不陌生。曾经,由于成长过程中父母严格要求,让她永远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焦虑、沮丧、困惑成为她刻意忽视的主观体验。然而坚持完成一项项不易为,有时也不愿为的工作的同时,她的内心仍然难以克制对事情的意义和休止时刻的反复质问。直到经历过几次内在的崩溃后,在不断地反思中,学会了在“通常”、“必须”、“很难”、“值得”、“不值得”的废墟堆里挖出那个致命问题“那我活着为了什么?”每个人的答案当然都不一样,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情绪,正视问题, 个人平凡生活“意义”也许很快会找到落脚点。她以一种理性的目光审视中文系对自己的影响。某次发言中她提到,“‘思远忘近,背故向新’是头脑的本能,很多学过的知识都难以再回升,而什么是不可剥夺的?是在中文系这三年、四年、五年之中我们的‘自我’的形塑。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年纪,如同陶器的收口,兵器的淬火,我们成为了都印着‘北大中文出品’底款,却每一个都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她认为中文系赋予她最宝贵的财富是对于这个世界敏锐的感知力,无论是用于迅速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意,还是发现问题。在有关现实世界的思考上,陈子丰坦言自己仍然没有从一个“愤世嫉俗”的状态中走出来。越是相信学术研究有“无用之大用”,越不甘于这种“用”的踪迹渺然。她也意识到,超越“愤世嫉俗”的阶段,抵达所谓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才是最关键的。这种意识的重要性在今天非常迫切地显露出来。尽管,她依旧迷惑:“泛泛地说,很多人想着真善美,世界当然会更美好,这就是大用,但我仍然看不到我能体现在最切近的日常生活的用在哪里。”或许这就是成长必然带来的茫然与痛苦。15年本科毕业时,她分享:“在中文系,盲信的人学会了像后现代主义者一样怀疑。怀疑天经地义、怀疑黑白分明、怀疑约定俗成,怀疑被书写下来的一切……我想起我的起点,导师陈晓明老师课上‘解构一切也解构我’的德里达,和保罗·策兰的‘灰烬,灰烬,灰烬’。”但有些东西仍然是值得相信的,在15年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于一个年轻的学者,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答案仍将变化,减少、扩充。但她说:“没关系,我觉得恍然大悟中得到的‘原来真的有’比失去的天经地义的‘人们都说有’宝贵得多。”谈及在北大多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己的变化,她觉得这是近似于“成为另外一个人”的过程,也许不是better self,但是她确信自己从内到外都不一样了。“我感觉20来岁可能是每个人变化最大的时候,无论是世界观还是能力,都是一个可以重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里,你待在哪里可能还是挺重要的,从外界吸收哪一部分也挺重要的,北大这么大,你可以尽量自己选择去接触它的哪一部分,然后让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每个人对于北大,对于在其中的这一段经历的感情都很复杂,但是她知道,如果她没有在这,她不能够确定自己是否会成为今天的自己。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重构中,陈子丰的认识和目标一直在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她入学之初就拥有的一颗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真心。来源:北大中文人 采访:中文系学生会学术部 刘雨佳撰稿:中文系学生会学术部 杨闰涵 审核:中文系学生会学术部 王睿临编辑:中文系团委微信平台 刘悦月

贰拾蚊

他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北大中文系主任,却因一句谣言被家长误会

说到语文这个科目算是我国从小学开始一直学习并且影响一生的最重要学科之一,就算你数学不好或者英语等科目不好,但是语文很难有人会讲看不懂的,毕竟作为各类学科中的基础科目,语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语文的重视性也成为了教育部门关注点之一,而说到语文教材的编排却存在了多个版本,比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西师版等,因为这些教材施教区的不同,所以存在了一定的差异,但是从使用度来看,人教版的最为广泛,而且很多其他版本的中小学教材也会根据人教版作为范本来进行具体编制。而在如今的中小学教材制定当中,说到温儒敏的名字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状态,他作为中小学语文科目的教材总主编成为了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在人教版的高中和小学语文科目编排中,温儒敏起到了重要作用。温儒敏今年已经73岁,但依然活跃在教育领域之中,而且还兼任了北大和山大的教授博导等职位,温儒敏作为当下语文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很多话流传在了教育界,早年间从人大这所985毕业的他后来考入了著名的北大中文系,在北大先后读完了硕士和博士,并且凭着自己的能力在北大留校任教。除了语文总主编的头衔外,其实温儒敏曾经还在北大最著名的中文系担任过系主任,同时在国内的语文学界拥有很多譬如会长所长的称号。而从十多年前开始,这位大学教授参与到了新课标改革中的语文教材编写当中,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比如编写的内容框架等方面都是要由温儒敏来决定的。也正是如此,使得高考、中考语文的风向标都要以此为依据,语文科目我们都了解虽然很难拉开分数差距,但是想在高考中胜人一筹依然要考出不错的分数才行,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对语文科目的关注度。因为主编的名字要写在教材的显眼位置,所以很多人认识了温儒敏,但曾经在网上流传许久的一句话,让不少家长和考生开始憎恨了温儒敏那就是“高考语文考试中要实现这个目标,那就是要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做不完”。虽然这句话看着并不长,但是让人听后还是蛮刺耳的,特别是对万千的家长来讲,很多人早已对教育形成敏感性,而这样的言论招致非议就再正常不过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俗话说三人成虎,以讹传讹就是指的一件事情经过多人的传播后,一句话会出现内容的曲解和意思的改变,而温儒敏也正是遭受了这样的谣言传递最终被广大中小学家长所误会。而后来我们才知道,温儒敏并没有讲上面那句让人看完以后让家长和考生胆寒的话,而是曾经说过类似于这样的话“高考需要有区分度,难度存在很正常,而高考中出现15%左右考生做不完试卷也是一件正常的事”,由此可以看到他所表述的内容与此前被大众所听到的言论有很大的不同。而温儒敏的观点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对,我们都知道高考是一类选拔性考试,有难度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无论是在数学还是英语科目上都体现得十分明显。虽然语文学科作为大众都可以接受和不容易考低分的一个科目,但为了能够在高考中为各类学校和国家遴选出更优秀的人才,让尖子生和普通生有所区别,因此加大一定难度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高考若特别简单和特别难都是两种极端行为,不仅对选拔人才无益,而且失去了高考本身的价值)所以从温儒敏因一句谣传很久的话可以看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一定要辨别信息的真伪,在三人成虎容易言语遭到传播中曲解和引发谣言的情形之下,还是需要大家更加理性看待问题,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你认为大众对温儒敏的误解委屈吗?

剑灵

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报录比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所有考生,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是:本专业考试科目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外文学基础,政治,外语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每年录取2-3人本专业考研情况介绍:专业排名顶尖,报考人数众多,录取人数较少,竞争压力大;考研需复习的内容较多,对考生的知识要求较深厚、学术能力要求较高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考试范围相对较小,但考试深度相对较深、专业性与学术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对考生的综合学术水平考察较为深入关注微信公众号:pku考研圈

神者征之

清北网校携手北大中文系,面向语文教学开启三大重点项目

1月21日,大力教育旗下聚焦K12赛道的教育产品——清北网校,正式宣布与北大中文系达成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当天,清北网校负责人杨康和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代表合作双方出席活动。清北网校负责人杨康宣布,未来将与北大中文系在课程研发、人才建设交流及人文大师讲堂三个方向上展开合作。签约现场,杨康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与北大中文系的战略合作,让每一节清北语文课都参照北大标准,惠及更多的青少年。”据悉,双方将在之后聚焦语文课程的研发,并尝试将教育平台优势与顶级教育资源相结合,推动清北网校语文教学教研创新升级。此次合作的达成也意味着,百年“北大基因”将注入清北网校的在线课程中,助力清北的语文产品升级。(清北网校与北大中文系战略合作仪式的签约现场。左为清北网校负责人杨康,右为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为在线课程注入“北大基因”,清北助推语文产品升级“我理解,‘大力’之‘大’是指格局之‘大’,‘大力’之‘力’是情怀之‘力’。我相信,这是一家有大格局、有大情怀的教育公司。我相信,我们都是怀有敬畏之心去做教育的人,我们都会带着爱心与责任去创新教育。”为什么选择与大力教育合作?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解释道。(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在签约仪式现场发言)签约现场,清北网校负责人杨康也表示,“北大中文系是全国中文学科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总体实力最强的院系,正所谓百年中文,斯文在兹。与北大中文系合作,我们努力将北大深厚的学术积淀,同清北网校的课程相结合,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愿望,清北网校极力促成与北大中文系的战略合作。在清北网校方面看来,这不仅是将高校顶级师源引入平台,更是借势北大中文系的教学教研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法,为全平台的语文产品升级提供更新、更专业的思路。(清北网校负责人杨康在签约仪式现场发言)在签约仪式上,双方正式宣布在课程研发、人才建设交流及人文大师讲堂三大方向上的合作探索。据了解,在教学体系方面,清北网校将充分借力北大中文系的学术积淀,如让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为语文课程内容提供专业指导,参与审定、编写有关教学内容,让每节语文课日臻“北大”标准。以此完善站内语文学科教研教学体系,提升语文课程内容的品质。在师资力量培养层面,清北网校将进一步携手北大中文系,开设“教师进修班”,帮助清北网校主讲教师和教研人员提升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参与培训的老师可获得由北京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此外,清北还将联合北大中文系的知名教授,打造“人文大师课”,邀请教授专家入驻清北网校,为清北的学生开设讲座,带来深度、专业的语文素养知识分享。加码在线教育大语文赛道,推动教育普惠近两年,在线教育行业发展迅猛,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然而,对当下各家头部在线教育品牌而言,最本质的竞争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因此,在线教育品牌不仅要为用户带来优质的课程,提供高质量在线教育供给,更要通过不断优化产品内容与教研体系,来赢得用户信赖。诚如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所说,一方是“互联网+教育”行业新生力量的清北网校,一方“常为新”的北大中文系,双方在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有合作的良好基础和美好前景。而从清北网校的角度来看,此次合作意在融合双方教育资源优势,让平台能够在最专业的学者指导下,参照中文学术领域最新研究趋势,来更新语文教学内容与教研方法,在大语文赛道上持续加码。签约仪式上,杨康表示,“中小学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真实处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清北网校一直探索如何应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优质教育资源的广度和宽度,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因此,清北网校正在通过携手顶级名校教育资源,依托互联网公司的强技术能力,推动教育普惠,让更多孩子能够在中小学阶段接触优质语文课程。“语文远不只是学会阅读、识字、考个好分数。一节优质的语文课,能让孩子感受到美,能影响孩子的品质与性情。”杨康说,接下来清北网校将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向北大中文系的老师请教、取经;另一方面,作为在线教育的探路者,清北网校会致力于通过技术的迭代更新,给孩子们带去更优质、更个性化的课程体验,探索教育普惠的实现路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持续加大投入,借助平台的传播力,让更多的孩子在中小学阶段能够接触到最优质的语文课程,让孩子们从课堂上受益。”杨康在签约仪式上表示。

八节课

学霸故事:她热爱诗歌,作为理科生却义无反顾选择了北大中文系!

孙陈亦毕业高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录取院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初心“叶上初阳干宿雨。”我跟朋友说,如果最终能去(北大中文系),就一定要改名,以示祝贺。高三后期时一直是“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尽管以诗心自诩,也仍然是梦想未就之时断章的、微缈的祝福。其背后是多么希冀那一个“胜利”,几乎是押上了全部对“文”的热情——毕竟北大中文系是所有中文系里罕有的招理科生的。而“北大中文系”名声在外,吸引了多少前赴后继的学子。这样的竞争之下,对作文竞赛不出彩的我而言,它又多么像一个梦。但我还是在出分前、家长建议我考虑志愿问题的时候说:“所有志愿不过是北大中文系和非北大中文系而已。”我是先选的专业的,最开始大概能溯源到初中。从小学升上来、到清华附中,我发现似乎自己只有语文学科还说得过去。大概正是那一本《诗风词韵》选集吸引了我,而能在班级名列前茅的语文成绩更给了我自信,如一缕不知所起的阳光照进心里。情亦不知所起。我醉心于“俗世奇人”的烟火味道,沉醉于诗词的水绿色的气氛和每一篇赏析文字的若有若无的微笑。也是在那时候开始给自己准备“语文附加阅读材料”,美其名曰“人生自是有情痴”,知道了“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直到今天,偶然翻出那些打印得工工整整的纸张,有些文章我仍然不敢说全部懂了。但那大概是我尝试“观照人和世界”的无意识的萌芽。辗转但梦想是什么?一己之私。没有人能只为了一己之私就做出决定。高一升高二,我面临着文理分科的选择。我是毫不犹豫想要选文科方向的,但家长坚持我选择理科,好以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我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不想违背家长的意愿,但我也不能对自己仰慕已久的北大中文系轻言放弃。于是我从网上找来公开贴出的北大招生老师的电话,一个字一个字地按下,向老师咨询“理科生能不能报中文系”。等待的过程十分煎熬,我知道任何一个字一句话的回复,都在左右着我人生的轨迹。朋友们那时候也没法劝我,大家都一度以为没有中文系为理科生敞开大门。所以在得知即使选了理科也可以报考北大中文系的时候,我的欣喜若狂可以想见。那个特例,恰恰好是北大。其实我去北大的次数屈指可数,并不是从小在燕园跑到大的孩子。在心里却每每觉得“北京大学”四字异常亲切。那种亲切不仅仅是为一个西红柿的甘甜所打动、而产生的认可,更是看着它红澄澄的样子、心里所涌起的温暖与欣然。大概就是缘分吧。高二升高三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去为应届毕业生准备的“高招咨询会”上观摩。刚一入门就看到远处一群条幅里的“北京大学”,忽然有一种不知所措。听同学咨询了几个大学的情况之后,我终于开口:“我先去北大那儿看看。”——其实我当时的成绩无疑露怯,囊中羞涩的行者差一点就回班自习了,还是同行的同学为我提供了一个过去咨询的理由,让我再去确认一下今年是否还继续招收理科生进中文系。这才慢慢过去,排队,再坐在桌前。老师很温和,没有一般招生老师的天花乱坠的热情,只是讲述着事实。——这样温温然如玉的气质正是我心里那一棵永远朝向北大的花的、最好的养料。在听说了我略显不足的成绩之后,老师也依然笑着鼓励我。尽管他给出的参考排名令我紧张不已,但如今再看,那无疑是对当时的我最好的激励。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家大学的招生老师亲口说出的,更是因为那份淡定的谈吐气质的张弛有度。彼岸后来自己也到了高三,备战,然后高考。出了分以后,欣喜是不言而喻的,但扑面而来的专业选择也如五色令人目盲。高中两年的理科训练被分数认可,一时亲切起来。而在理科冲击之下的语文、在高三冲击之下的人文则显得单薄了。真的是内外犹豫。其实根本上是对自我的不确定。一方面以我浅薄的文学素养、眼光,真的适合中文系吗?另一方面对“应用语言学”的了解也实在片面。学长说:“这可能是你十八年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了。”那时候也还不知道分够不够跨入那一道门槛,毕竟以中文系的热门程度,我早已习惯仰望的姿态。梦想成为现实的时候,心态往往被冲击得有些彷徨。我庆幸那日下午的决断的理性。同学们各有选择,平静、庆幸或是抱憾。听着他们聊自己最终的选择,我心里也漾起一湖水的波浪。“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是那年开放日的时候在一份海报上看到的——好像就是中文系的海报吧?那时候的我即为这句话的灵机所打动,一直默默记着,也总题写在考试失利的试卷卷头。如同插一支火把在漆黑小巷的壁上,既照亮向白日前行的路,也无疑就是光明本身。临毕业时候有老师寄语:“要有接受胜利的勇气。”我最终以理科生的身份,认识并接受自己对中文系不改的执着。这就算是勇气吧。故园永远是故园。地学楼不远处的繁柯之后便是未名湖。出分那天的下午,我去湖边捡了一个石凳把自己扔下,静静看那波光,听游人的声音交织成网,看对岸的树向此方招摇。忽然想起上届一位学姐,理科,如我一样坚持,却最终到中文系的小院子巡礼兼告别,并在夜幕里从千公里之外的城市,向我讲述她曾经的绮梦。一时我心里如当时般涌起感动和怅然。高中三年无数次因为成绩、因为选择而怀疑自己,但每每因为有湖水弥散在心里,这才每每用力把各种表述的“一旦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写在理科练习册扉页。我是幸运的,我有可以来此的成绩;我是感性的,我欣赏把黄河月担在肩上的胸怀;我是决然的,路过纷繁而不驻足。我远来为的是这一湖水。他者匪我思存。于是坦然地走入地学楼。于是敬且爱的得见老师和学姐。于是为能够贴着梦想跳舞而哭。于是为能够贴着梦想跳舞而直面一些不赞同的声音,终于发现自己所有犹豫都不过是自家人“近乡情怯”。于是欣然确认,全身心地属于了这里。在黑夜里摸爬滚打的孩子等到了她的太阳。初阳既出,只觉万事万物自来亲人。哪里有什么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专业,顺心而行即是最好。我是心重的人,始终以“北大中文系学生”自我鞭策,不断丈量并直面之间的距离。如今终于可以无愧的回望来路,终于可以偿还“汝当衣锦归,否则永莫回”的允诺。不为此刻光彩多么绚丽,只为那光彩是旧梦里的颜色、初心的选择。北大中文系 资料图未来我喜欢在理科笔记本封面上贴大考成绩和考号条形码,然后于空白处抄诗句。曾经对着“以额扣关阍者怒”默然不语,如今终于等到“大人虎变愚不测”那一句。在纸页的右下角,我想画下我自己。真正的、完整的我自己。不,不仅仅是完整。我要做饱满的人。在北大这片学术沃土,汲取知识的甘霖,开拓四方视野,具有社会担当。为了每一寸土地与山河,为了我观照和观照我的、那些砖缝里的动人的细节。敬它们摇曳生姿的、鲜活的生命,敬那凝望着这生命的清澈目光——敬人文。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来源:北京大学招生办 文字:孙陈亦 美编:杨圆

悬悬而望

一份系统研读古典诗词的书单,读完可以和中文系研究生谈笑风生

按照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概有这么几个核心课程:文学理论、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中国文学批评史。因此以下这些教材不妨一备:《文学理论》 童庆炳 掌握点理论,对什么是文学有个起码的认识。《古代汉语》王力 基础打底,其中有讲诗词格律的,不能不学。《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厘清诗词发展的历史脉络。《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最基本的诗词食粮,相当历年世界杯精彩瞬间合集。《中国文学批评史》陈少康 文学不是作家与读者的单向联系。从艾布拉姆斯文艺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来看,光读作品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有古典情怀的人,以下书籍当然也是标配:《唐诗三百首》 不解释《宋词三百首》 不解释《宋诗选注》 钱钟书 说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师若何?《诗经》 中国诗歌的第一个母亲《楚辞》 中国诗歌的第二个母亲《唐诗鉴赏辞典 这书实在好呀,实在好《宋词鉴赏辞典》差不多同上《唐诗杂论》闻一多 书很薄,容易读,文笔流畅,颇多创见。有了这些,基本上跟大学中文系的谈笑风生毫无压力了。如果平时喜欢舞文弄墨、附庸风雅,到了这一步,不能再读选集了,要读原典。中华和上古出的,都不错。文本方面:大小李杜苏辛等人的集子,至少要挑一两种通读。有条件的话,枯坐图书馆,翻《全唐诗》《全宋诗》《全宋词》。文论方面:《历代诗话》 其实不多,重点关注《诗式》《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这些是探讨理论的。还有一些宋人笔记,或品评诗句,或记录典故,着实有趣,并且可以训练审美,帮助理解时人对作家及文本的接受情况。《人间词话》:海宁先生实在创见叠出。某些观点你可以与其商榷,却不能无视。其它:李杜等重要诗人的传记、年谱 ,新旧唐书等,了解作家身世、时代背景,俟兴趣选读。近代学者:吴梅、唐圭璋、龙榆生、叶嘉莹。

天德

北大中文系庆建系110周年 百余年培养英才上万名

新京报讯(记者 杨菲菲)鲁迅、周作人、刘半农、胡适、沈从文……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名师大家辈出。11月22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举办建系110周年纪念大会,93岁高龄的唐作藩等十几位北大中文系老教授来到现场,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也对中文系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期待。北大中文系老教授唐作藩讲述自己与北大的故事。110年培养1.3万余名学子自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设立“中国文门”起,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历史已有百余年。“1910年我们仅招收了38名本科生。而今年,我们招生的本科生就有204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陈晓明表示,育人是大学的根本,北大中文系110年来所培养的诸多人才,尤其应该成为值得珍视的财富。数据显示,110年来,北大中文系培养了全日制本科生9073人,专科生675人,硕士研究生2774人,博士研究生1473人,共计13995人,其中外国及台港澳学生1875人。此外,还接收博士后79人,国外访问学者及进步教师1813人,国内访问学者及进修教师2212人。人才培养的成果与北大中文系完善的学科设置密切相关。记者了解到,北大中文系目前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制,共有5个本科专业方向,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文系是国内唯一细分并具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学、古典文献、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汉语言文学(留学生)五个中文本科专业的学科院系。北大中文系给到场的十几位老教授献花。93岁老教授回忆与北大的结缘之路“我的梦想就是进北大。”作为北大中文系的老教授代表,93岁的唐作藩在发言中回忆了他与北大结缘的故事。唐作藩说,因家境贫穷,在小镇上做小买卖的父亲本想让他长大后也做小买卖,但是因为二叔的一句“还是读书好”,本来在私塾的他在13岁那年到了黄桥镇高小。“校长说,你这么大了不能读一年级了,从五年级开始读吧。结果我第一次考试数学只考了37分,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个分数。”唐作藩“坦白”了自己并不漂亮的考试成绩。小学毕业后唐作藩进入了湖南武冈洞庭中学,考北大的梦想越来越清晰,“那会儿北大和清华一起招生,我就想着一定要考上北大,没想到差了几分没考上。”1948年春,唐作藩考到了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在1953年7月毕业后留在了语言学系。彼时,因为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合并,此前在岭南大学任职的王力也在中山大学兼任,后来还做了语言学系的系主任。“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胡乔木建议,集中全国语言学的教师培养语言学的人才。没想到1954年,王力先生带着中山大学语言学系的师生一起进入了北大。这样我也有幸实现了我的理想。”唐作藩“调侃”自己,没有经过考试但是成功进入了北京大学。1954年9月,唐作藩跟随王力先生调至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汉语教研室的助教兼秘书,跟随王力先生学习汉语史与音韵学。在此后的66年里,唐作藩在北大中文系从事音韵学、汉语史和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继续推进中文系三大平台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站在110年的新起点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将如何发展?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提出了对中文系发展的期待。“首先将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继承传统文化肩负时代使命,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郝平表示,在北大60多个院系中,只有中文系以中国冠名,期待中文人面向国家基础重大研究,继续深入挖掘中国文学、语言、文献的价值内涵,共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郝平表示,北大中文系要引领中国高校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在新闻和教育改革实践中,起到模范引领作用。郝平表示,面对新技术、新要求,要探索学术研究的新范式,提升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性,开放包容性,继续推进中文系三大平台建设,激励跨专业、跨学科的突破性探究。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使课程设置、教学手段适应时代发展特征,培养继往开来引领未来和建设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在学术交流、国际影响力等领域,郝平提出,希望北大中文系坚持开放包容、融通中外,“一方面,建设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人才和知识在国际社会更广泛地流动,增强交流互进,在国际坐标中不断激发学术创新潜力,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用中国理论阐释和解决问题,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李铭

妃蕊

面对高考,别人学累还学她却看小说,终考入北大,一句话回应争议

#看小说却进北大的女高考状元#很多人错认为,人的一生,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但是也有不少的人不服输命运的安排,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一生成为了这些人的终极目的。不约而同的这些人选择了读书,更准确的说是高考。每年高考都涌现出一批一批寒门子弟。不管成功与否,他们总是前仆后继,一次接着一次,一代接着一代。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俨然已经成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因此,边远地区的孩子最渴望的就是进入学堂来学习。老听父母讲,好好读书通过高考走出大山进入城市,“这就算改变了命运了”。01地地道道的北京人齐肇楠然而,远离乡村的首都北京,也有一位特别的学子在认真读书。她是一位女生,名字叫做齐肇楠,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父母有着别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但齐肇楠身为她们的女儿,却没有本地人的嚣张和骄纵。齐肇楠从小,学习成绩就特别优异。从小学开始,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因此父母也对这个孩子没有太多的操心。一直到高中,齐肇楠全身都是才气满满。02齐肇楠爱好文学诗歌、戏剧创作身为女孩子,也是北京第五中学的一位才女,对于文学巨著方面的涉猎是她的个人兴趣。因为这个兴趣,她对书中的知识一直在日益增多。齐肇楠还喜欢写诗,班级中的一次朗诵诗歌中,她自己写的诗歌一度让班级里的女生泪如雨下。对于诗歌的创作也衍生为其它,例如戏剧也是她涉足的一个领域。曾经学校很多人不敢触碰的戏剧《暗恋桃花源》,就是齐肇楠自己编写的。因为时间关系,学校给这个戏剧的时间不多只有15分钟。但是最后,齐肇楠还是靠着自己对该剧的理解,生生把该剧缩短到15分钟。令人惊讶的是,被压缩后的该戏剧,演出效果依然很好。03齐肇楠积极回应看小说休息最让人意外的是,高三的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很多人选择奋笔疾书、秉烛夜读,但是齐肇楠却在累的时候选择看小说。有人认为这样不是在耽误时间吗?更有人认为别人都在认真学习,这位考生却在看小说。但是,齐肇楠对此却有自己的解释,并回应称“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齐肇楠对此开始解释:我觉得这不算不务正业,我把这种行为看成一种休息。写作业写得烦了,看小说调剂一下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休息。最后也说出了她自创的一句话: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04齐肇楠成2010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眨眼间马上就是2010年高考,齐肇楠不负所望,考出了家长和老师都认可的成绩。总分一共685分,语文142分、数学142分、英语131分、文综260分、其它加10分。因为这个成绩,齐肇楠成为了北京省2010年的高考文科状元。按道理来说,别人在学习,齐肇楠却在看小说,成绩不应该如此优异。但是再看看平常,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出这样的成绩也正常。在齐肇楠身上,饱含着人们的争议和佩服。最终,齐肇楠选择了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因为喜欢,觉得擅长”,原因如此简单。在齐肇楠对专业的选择中,更多的是自己的兴趣。这在现在看来,很多孩子听从父母和老师的看法,选择了当红的专业。这种因为兴趣、因为喜欢所以选择了专业的精神值得人们去学习,甚至可以说弥足珍贵。

帝之所兴

文科660,北大中文系和人大法学怎么选?追名选北大,逐利选人大

某北方省份文科考生,高考成绩660分,在全省排名15名。这样的分数有一些尴尬。这名考生喜欢中文与法学,但北大的法学在该省份不招生,选北大的中文系又存在失败的风险,退而求其次,如果选择人大的法学,则一点问题都没有。该考生有些纠结,北大中文和人大法学怎么选?现在纠结北大中文还是人大法学。但是亲戚朋友老师都推荐北大,毕竟牌子亮,现在成绩能进北大,北大确定要了,但是中文系还不能确定一定能上,但是有机会。据了解,北大对该省招生的专业只剩下中文系,社会学,新闻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对于这名考生而言,感觉除了中文,其余的都不太适合自己,所以有点舍不得人大的法学。人大虽然名气不如北大,但法学是该校的强势专业,A+学科,如果单从就业前景来看,人大法学甚至要好于北大中文。当然,不能如此简单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对于这名考生的纠结,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读北大,平台比专业更重要,有的同学则认为既然北大中文不一定能被录取,剩下的专业又不是自己喜欢的,不如选人大法学。比如下面这些同学的看法。当然人大法学了,首先人大法学很牛,其次法律比中文就业好很多。这种情况去人大法学不是更香,都是国内顶级学科,中文基础学科出路跟法学比还是差一些。从职业角度考虑人大法学,考生自己也感兴趣,如果非常喜欢中文就报北大,学中文除非学到顶尖,否则毕业后会有落差,钱途不太乐观。老师亲戚更看重北大的名声,毕竟教出北大的学生有名更有利,高中学校不看专业,只希望学生考进北大就好。也要部分同学坚持读北大,就算不是中文系也要读北大,毕竟660分不读北大清华可惜了,浪费了这么好的分数。是进北大后转专业还是人大法学,人大法学全国第一,出来不会比北大中文系差,但北大清华是信仰,是我的话肯定选北大。如果换做是我的话即使没有中文也要去北大,因为我对专业并没有明确目标。建议你同时找到学法律的学长,普及一下大学法学究竟学什么做什么,如果依然想学法,那必然去人大。专业排名肯定是人大更强。可能我考虑更多的是北大能给学生带来的环境,接触的老师和四周的同学基本都是国内最顶尖的一批人,我想这是要比人大优势的地方。我个人觉得这种成长和学习的环境对个人的塑造和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如果从就业来看,当然人大法学更容易找到工作。还有同学建议先读北大,不管是不是中文专业,大一大二的时候再转专业。这种想法并不是太切实际,据了解,在北大虽然有转专业的操作,但难度很大。在笔者看来,这名高考学子无疑非常优秀,不管是读北大中文还是人大法学,只要大学努力学习,一定会拥有比绝大部分光明的未来与前途。所以,选择的根本点在于:追名选北大,逐利选人大。这么说虽然有些俗气,但是事实。北大名气高于人大,老师家长亲戚都会引以为傲,这就是追名,选择人大法学,就业前途比北大中文要更好一些,在职场中,人大法学的地位就是北大清华强势专业的地位。欢迎各位读者朋友评论,我是教育向前冲,漫谈高考,关注高考二三事。图文等部分素材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命不可变

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经验备考指导汇总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与内容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汉语史、现代汉语、文字学。汉语史研究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现代汉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发展、演变以及整理、规范等内容。对外学术交流本专业同国外和港澳台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广泛的学术联系。多数教师曾分别赴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从事过教学和访问研究工作。本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典籍研读、中国语言学史、语法学、词汇学、汉字研究、音韵研究、方言研究、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出土文献研读、《说文解字》研读、《春秋左传正义》研读等。毕业生去向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地区分布来看,以北京为主;从单位分布来看,大部分在新闻、出版、高校、政府机关,也有一部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工作。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38汉语言基础849汉语言文字学复试: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外语学制三年复试成绩计算 1.原则上要求专业综合课笔试成绩60分以上,外语笔试成绩30分以上,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30分以上,专业面试60分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30分以上,即为复试合格。2.对各项复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将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加权求和,排列录取顺序。初试成绩权重为70%,复试成绩权重30%。加权总成绩=(初试成绩/初试满分)×初试成绩权重×100+(复试成绩/复试满分)×复试成绩权重×100<!--[if !msEquation]--> 复试结束后,我院将汇总考生各科目复试成绩,并按照学校规定在我院网站公示,请考生关注我院通知公告。2020年复试录取情况2020年分数线:50 50 90 90 3652020年进入复试21人 最高分417 最低分3692020年推免录取了5人2020年统考录取了9人(最高417 最低374)参考书现代汉语:黄廖版《现代汉语》上下册;pdf 版黄廖版《现代汉语》笔记和课本习题(含考研真题);《现代汉语》同步辅导·习题精炼·考研真题(武汉大学出版社);北大版现代汉语上下册;pdf 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配套(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真题及答案古代汉语:王力版《古代汉语》上下册;王力《古代汉语》同步辅导与练习上册;人大殷国光,赵彤版《古代汉语》;郭锡良版《古代汉语》一二册语言学概论: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段曹林《语言学纲要辅导及习题集》;pdf版叶徐《语言学纲要》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人大胡明阳版《语言学概论》2020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638汉语言基础】一、名词解释(30分)语义场义项音位变体句类说文解字集解二、分析题50(每题10分)1、给出一句话,分析出语素,并按照功能分类例句无2、喜欢的是她,喜欢的是玫瑰花,哪句有歧义,解释原因3、变换分析法分析句子,说明其差异的原因“吃食堂”“吃苹果”“晒太阳”“晒被子”“洗冷水”“洗衣服”4、“性质形容词+了”的条件饭熟了 生了*身材瘦了 胖了5、解释5个古汉句子(1)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三、问答题(70分)1、“能走”有的学者认为是动宾结构,有的认为是状中结构,你怎么看,说出理由(20分)2、大部分学者认为汉语里有体的范畴,没有时的范畴,你怎么看(20分)3、什么是词的本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探求词的本义要注意什么问题(30分)2021年专业课备考指导首先是专业课。人大的考试科目有两门:一是汉语言基础;二是汉语言文字学。前者侧重考语言学理论(现汉古汉也有);后者侧重考现汉和古汉,最后一道大题通常是给出一篇古文,再针对古文提几个小问题。题目类型无外乎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只要扎扎实实备考,难度不高。接下来进入正题,我的参考书目如下:一、北大版《现代汉语》+黄廖版《现代汉语》,两者同等重要,做笔记时可以北大版现汉为主,以黄廖版为辅(相反亦可),把知识点记全。黄廖版《现汉》的知识点概念性比较强,方便背诵。小贴士:复习时不要忽略书本中的语法现象、例子,知识点虽小,但很可能会考。如2020年初试汉语言基础科目有一道论述题是辨析“能走”是状中结构还是述宾结构,这个知识点在黄廖版下册p11有讲过。二、人大赵彤版《古汉》+王力《古汉》。私以为时间不够的话,只看人大版《古汉》足矣。《古汉》的编排方式是通论+文选。复习时把通论过一遍,文选要日积月累,挤时间尽量把书中的选文都过一遍,平时有时间也要多看王力《古汉》的常用词,毕竟初试有一道文选题分值很大。小贴士:跟《现汉》一样,不能忽略书中的例子,如讲“六书”时,把书中分析六书时举的汉字例子都用一个小本本记录下来掌握,初试时让你用六书去分析汉字就稳过了。三、胡明杨《语言学概论》+徐叶版《语言学纲要》,二者相互补充。徐叶版《语纲》出版较早,知识点讲解不如胡明杨《语概》详细。但是看徐叶版《语纲》真的是一种享受,行文逻辑流畅,感觉有位前辈在你面前侃侃而谈。胡明杨《语言学概论》概念性更强,适合拿来背诵。虽说2020年初试更侧重考《语概》,但最好二者都看,不可偏废。四、学有余力可看的书本: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个人认语法是现汉最难的地方,如果不懂词类问题、语法分析问题,看这本书可以帮助理解。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从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以专业课的复习为例,孤立地看这六本书,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未免过重。但学会建立不同书目、科目之间的联系,整合知识点,就越学越轻松。如《语概》和《语纲》之于《现汉》就是普通语言学与个别语言学的关系,可对照复习。如《语概》语音一章“语流音变”知识点对应《现汉》“上声变调”“儿化音变”等知识点;对比《语概》“句子的聚合和句类”知识点与《现汉》的句类句式知识点的异同,可合二为一。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