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心理学专业实力最强的五所大学,第一不是北师大,第三名有点意外纱山

心理学专业实力最强的五所大学,第一不是北师大,第三名有点意外

近些年,随着社会问题的逐渐显现,心理学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主要学习以下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截止目前,国内招收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多达120多所,具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只有24所。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心理学专业实力最强的五所大学依次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是目前国内第一个进入ESI 世界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心理学院系。在QS 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理学院一直位列大陆高校的榜首,在QS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心理学科排名位于世界第47位。历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心理学院人数均位居大陆心理学教学科研单位前列。2017年,北大心理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同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心理学A+单位。基础心理学是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本科阶段设有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研究生阶段实行导师指导下的学分制,心理学院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包括侧重基础科学研究的学术型硕士和侧重于应用实践的专业型硕士,学制均为三年制。从2017年起,心理学院招收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方向上的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创办之初即设心理学为学生的通习科目;1920年创建心理学实验室;1980年成立心理学系;2001年成立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心理学院;2005年,成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心理学院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心理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是国家世界一流心理学科建设单位,唯一一个心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心理学部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心理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等。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心理学科连续排名全国第一;"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 进入 ESI 世界前1%。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在2009年、2012年连续两届均排全国第三名,在2012年全国“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中,心理学科“学习与人的素质发展”在全国人文社科大类100多个项目排名前四名(3.36%),在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华南师大心理学科与北师大心理学科、北京大学心理学科并列被评为A+,2017年、2018年心理学科在上海软科学科排名中均位居第二。华南师大每年招收心理学专业基地班、心理学专业心理辅导与咨询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测评方向等本科生120人,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博士研究生200人左右,在职兼读研究生200人左右。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创建于1951年。1956年开办全国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生班。1979年成立心理学系,是国内最早的四个心理学系之一。2008年成立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下设两系两所(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华东师大设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四个二级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个教育部心理学特色专业。心理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应用心理实践教学平台。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1986年设立心理学专业,1988年成立心理科学研究所,1994年成立心理学系,2003年设立心理学院,2011年12月组建心理学部。心理学部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博士、硕士授权点,即重庆市重点学科),同时拥有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教育硕士授权点;设有心理学(非师范)、心理学(师范)、应用心理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心理学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国际公认的qs排名是北大心理第一,北师大心理第二,北大心理学位列全球50到100名,北师大位列100到150名之间,这个排名已经持续好些年了,而且esi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排名也是这样。总的来说,北大的人均sci和高影响力文献都是北师之上。小伙伴们,这样的排名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机械工

还在为孩子学习头疼?北大心理学博士独家传授三大诀窍!

小编整理总结了李松蔚老师讲座的精华内容,大家快快收藏啦!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这是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很常见的两个现象:◆ 想让孩子多学一点,坚持做一些对他好的事情,但孩子不愿意去做;◆ 在教育的大环境下,按部就班的完成课堂规定的学习任务好像不够,需要去增加很多的课外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一个平均水平。针对这两个现象,讲座会对应讲几个部分:讲座主要内容1、为什么孩子缺乏主动性;2、家长在推动孩子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误区;3、怎么去培养主动性,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4、QA环节孩子不主动只因家长参与太多缺乏主动性的两种表现:◆ 抵触学习,和家长、老师的要求斗智斗勇;◆ 只完成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不能再更深入主动的多学一些。这两种现象背后有一个相同点——过程中家长参与了太多,为什么参与?因为孩子不主动,家长焦虑。例如孩子不爱学习,家长担心他将来会吃苦头,给孩子布置很多的作业,孩子不情愿的做作业,家长看到后不放心只能加码,不但要完成作业还要做课外习题,孩子就更不情愿,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一圈一圈不断的积累。主动=好玩+有成就感+不被迫其实孩子要主动去做一件事情,从心理上来讲需要有几个原因:第一这个事情能带来一些乐趣,他觉得很好玩;第二他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做到了会得到成就感,做不到会很着急。比如玩游戏,在团队里取得胜利时孩子会产生很强的荣誉感,如果拖了后腿,他会很自责,会去积极主动的研究和练习。第三他没有被强迫,是自己想去做这件事情。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玩乐高积木,但当被送去乐高兴趣班后可能会渐渐失去对乐高的兴趣,甚至不愿意去上课了。一件事情要做到孩子能真正喜欢首先是不去强迫他,像魔力耳朵的学习中,精美的动画课件点燃孩子的注意力,丰富趣味的游戏化互动让孩子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就把英语学习了。孩子的主动需要家长避开误区 强行制定规则。例如:家长跟孩子规定说每天必须要练一个小时的琴,家长人为制定了一个规则,长此以往,家长认为督促孩子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孩子会觉得这是爸爸妈妈要我做的事情,不是我的事儿。 刻板的督促。当家长看到孩子坚持不下去时,有时会用一种比较强硬的方式来强迫孩子。例如:孩子说我今天能不能够歇一会儿,家长说不行,已经说好了每天都要做这个事情,就必须要去做。 负面的预设。家长把学习想的特别辛苦,很多时候会用悲壮的概念去谈论学习,学海无涯苦做舟,梅花香自苦寒来,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不恰当的赞美。在孩子做一件事情刚起步时,家长为了让孩子坚持会很夸张的夸奖孩子,如果孩子感觉到了夸奖的虚伪,他会去想是不是这件事情有不好的地方需要用赞美去掩饰;孩子也有可能因为没努力就得到了高赞美而难为情,会去回避。 过高的评价标准。比如说学英语一开始很多发音可能都不标准,但如果每一次家长都去纠正,孩子就会感到非常挫败。 代替包办。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忍不住要快速给到一些解决方法。但对孩子来讲没有思考的过程是感受不到乐趣的,同时他会很挫败,因为爸爸妈妈很快就给了答案,可他却想不到。 物质的诱惑。经常有家长会和孩子讲,完成什么事情就能得到奖励,但如果频繁的使用,会让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奖励,如果哪天奖励没有吸引力了,孩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跟别人比较。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诉诸情感绑架。家长有时会和孩子说,我这么辛苦工作送你去上辅导班,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增加了孩子学习上不愉快的体验。 标签化。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学习需要推动才能进行,就会对孩子说,你没有恒心、缺乏专注力、不认真、不自觉,这种话语会暗示孩子他是一个不主动不积极的人。制造环境,兴趣会自己生长首先,需要转化一个观念,孩子的主动学习不应该由家长来激发。举个例子:培养一棵花,我们会去浇水、施肥,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可并不代表着做了这些花就能长起来,什么时候开花、长得快还是慢,我们很难去干预,我们的行为只是提供了一个条件。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家长只需要制造环境,让兴趣被看到、被滋养,自然的生长出来。有的孩子喜欢玩游戏,有的孩子喜欢玩玩具,还有的孩子可能喜欢跟小朋友一起,这个过程中孩子是有兴趣的,这就是种子,虽然没有立刻表现在学习上,家长只需要想办法把这棵种子培养成想要的样子就好。三种培养主动性的办法第一步:积极倾听听一下孩子自己怎么说。例如听到孩子讲喜欢玩游戏,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非常的恼火,可玩游戏真的是一件坏事吗?一些80后父母,世界地理知识就是在大航海游戏里学到的。所以家长要按耐住否定的判断,和孩子去沟通,耐心去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游戏,喜欢游戏里的哪个部分,从他有兴趣的事情里去发现兴趣点,这个兴趣点怎么能用在学习上。第二步:积极关注先举一个典型例子,如果孩子考试考了95分,大多数家长不会开心的说孩子考了95分,他一定问的是为什么扣了5分?家长最先关心的是孩子还不够好的部分。积极关注需要在视角上有一个转化,看到95分去想为什么扣了5分这是人性之常。但要想让孩子发展得更好,即使心里认为还不够,但讲出来的部分应该是他做的好的部分、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有哪些进步,关注到孩子的成长。第三步:积极心态它有一个术语叫成长型思维,强调所有东西通过练习和不断的反馈可以再提高。也许现在只掌握了10%,过段时间也许就是30%,以后甚至会达到100%。在成长型思维里,孩子现阶段遇到了困难,那么他可以想办法去挑战困难,从过程中学东西,问题是阶段性的,解决了问题就能让孩子变得更好。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永远都会看到孩子是在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即使现在某一个方面没有展现出家长希望的部分,但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停滞不前的孩子,这只是他成长的一个环节。重点来了,具体的操作建议1、和孩子沟通,了解他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喜欢的理由;2、学会观察孩子,即使是现阶段表现得还不够好的方面,观察这里积极的东西,观察孩子有哪些成长和进步;3、转化思维,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有可能在未来变成孩子的机会和资源。QA环节Q: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完成学校的任务都不错,可是最近我发现她比较懒,在需要创作的东西依赖性很强,比如造句,比如看图写话,他就想等着妈妈的提醒,或者最好妈妈说出来,它写下来就是了,我应该怎么去引导。A:首先说孩子懒已经给孩子打了标签,接下来要求必须自己造句,老是问妈妈不行。这样的要求很可能让孩子认为自己不擅长做创造性的工作。要和孩子去沟通她不需要妈妈帮忙的事情是怎么做到的,鼓励孩子去主动思考怎么样才能在造句上不依赖妈妈的帮助。Q:我们家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做作业很磨蹭,主动性不是特别高,如果没有人盯着他做作业,他就要偷偷的看书或者玩玩具,为此我说过很多次也不见效,现在我打算送去托管班来纠正这个坏毛病,我应该怎么办?A:这就是很典型的消极关注,忽略了孩子喜欢看书的积极部分。最简单的办法是和孩子协商好睡觉前看书和玩玩具的时间,但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他写作业的快慢,把事情变成孩子自己的事情。Q:女儿今年上一年级,作业可以按时完成,但是特别喜欢被夸奖,做一点点小事情就要来邀功。课外的老师没布置的作业她一点也听不进去,就只听老师的作业,怎么样才能让她学会主动地,更多的预习和巩固知识呢?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A:如果孩子喜欢被夸奖喜欢邀功,这是一个很好的动力。就像魔力耳朵的课程中设计了很多游戏环节,比如复习预习会通过精心设计的关卡来完成,像打怪闯关一样,孩子能持续的获得成就感,自然能更积极的去学习。建议在家里给孩子制定计划,告诉她完成任务可以得到小星星,完成的进度取决于她自己,最后小星星还可以兑换奖励,满足孩子想要被夸奖的心态,孩子就能更积极主动了。大家在看这几个问题时,不要只是看这几个具体情况该怎么解决,而是要去了解问题解决背后的共性思路。以上就是所有的讲座精华啦,希望这个讲座分享能带给大家一点启发,孩子的主动性需要慢慢培养,要学会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哪怕是现在还不太符合期待,家长看到的越多,孩子的成长空间就越大!

技兼于事

高校心理学专业实力很强的院校有哪些?北大上榜!看看有你母校吗

越是名牌大学,精神出问题的越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此口诛笔伐者有之,理性分析看待问题的人也不少,不管这句话是否属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社会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那么接下来就介绍一下高校心理学专业实力很强的院校有哪些?北大上榜!看看有你母校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创立之初就将心理学作为学生的通学科目,1920年创立了心理学实验室,2001年设立了中国大学的第一心理学院,2005年,成立了认知神经科学和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心理学院和大脑和认知科学研究院合并设立了心理学部,心理学院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实验心理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模范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先后获得心理学一级学位授予权和心理学博士流动站。北京大学心理认知科学学院是国内第一个进入ESI世界排名第一的心理学部,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北京大学心理学院一直位于大陆大学心理学院/学部的首位,在2015年中国高等学者排行榜中,北京大学心理学院的人数(4人)排在大陆心理学教育研究部门的首位,北京大学心理认知科学学院现在是一级科博士号授与权单位,授予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设立博士课程,目前,北京大学心理和认知科学学院有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包括认知神经科学、工业和经济心理学、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四个研究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创立于1951年,2008年作为心理与认知科学院建成,目前拥有国内首个博士授予专业和国家重点学科、心理学专业基地的博士课程,学院设立心理学系和应用心理学系,建设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学院拥有两个国家的教育团队、五个国家的精品课程,获得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三项,学院有上海市两名教育名士和两个国家精选视频课程,两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两个网络国家精品课程。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系是由上一代心理学家阮镜清(19051993)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的,2012年7月成立了心理学院,心理学院有心理系、应用心理系、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评价系、心理应用研究中心等二级机构,现在的学院和学科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上,学习认知与脑科学研究、心理健康与危机相关的研究、语言认知与发展研究、心理统计与评价研究,现在拥有心理学一级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共建)、“国家级实验教育模范中心”(全国心理学界第一号)建成。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设立的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学研究室,2011年12月正式成立了心理系,2017年被登记为西南大学的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博士后期研究流动站、心理学一级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拥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的授权点,有心理学(非师范)、心理学(师范)、应用心理学三个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了认知和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和心理研究中心(共同建设)、国家级心理学实验教育示范中心等多个教育研究平台。以上就是高校心理学专业实力很强的院校有哪些?北大上榜!看看有你母校吗?

浮生门

科普战“疫”——北大心理人构筑坚固心理防线

2020初春是不平静的,一场疫情席卷中国。始终心系疫情的北大心理人拿起手中的笔,在学院公众号上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构筑成一道无形的心理安全屏障。21篇科普文章的背后,是21个洞彻人心的故事,是串联起的心灵防线,是用心理学点亮希望、传递温暖、充满能量。让我们来听听科普专栏的几位写作者、绘图者、编辑者的故事。涟漪下,阻断焦虑,传递希望伴随着手机的震动,一则则消息在屏幕上弹出:“紧急扩散!这196个车次、航班发现患者,急寻同行人!”“最新消息,确诊11791例,死亡259例”——每一个数字的变动都扰动着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8级硕士生王洁莹的思绪,在家隔离的日子里,从早到晚反复刷新着新冠肺炎的新闻,成为了她的常态。事实上,不单是身处西安老家的王洁莹有着过度焦虑的情绪。各式各样的信息带着忧虑、恐惧,也传播、影响到了远在吉林县城的2019级硕士生金珊。“这是一种‘涟漪效应’,疫情之下,很多人处于涟漪中,容易陷入焦虑泥潭而无法摆脱。” 所幸作为心理学院的学生,她们很快便从这种无助的情绪中挣脱出来。因为她们知道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不过是人们应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是一种保护机制,本身并不可怕。但如何让“涟漪”不再扩散,如何让更多的人不再困宥于这种情绪中,则是两个相隔千里的心理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什么是涟漪效应她们分别投入到科普写作中,希望通过心理知识,为他人照亮一束摆脱恐慌的光。王洁莹以“希望”为主旨,向大家分享“提升希望感”的小练习、小游戏,借此感染他人去了解、接纳和正确应对自己的情绪,向大众传递正能量。王洁莹分享的小游戏:铺设通往未来的路、那些年,那些成功与成长、未来的我金珊和课题组的天鸿则关注到了“涟漪”不单传递着忧虑,也传递着爱和支持,他们感受到有某些温暖的、热烈的情感正在逐渐战胜恐慌。“最近要注意安全,口罩备好!”几乎成了金珊与家人朋友聊天时必说的一句话,她的一位朋友还为金珊的微信头像画了一个口罩。看到那些穿着白色防护服的医务人员毅然转身的背影,看到一辆又一辆载着志愿者的大巴,看到无数平凡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的身姿……金珊为无名英雄而喝彩的同时,也想让文章的受众感受到,“涟漪效应,也存在于逆行者的身影之中,传递着勇气和信心”。金珊的口罩头像和她绘制的可爱插图让谣言止于智者各式信息也随着“涟漪”传入到千家万户。看着“吸烟能预防新冠肺炎”等不实消息铺天盖地的在长辈群里传播,2018级博士生朱敏帆惊讶于长辈从不以为然到偏听偏信的转变,由此也萌出了依托心理学分析背后机理的念想。所以,她和实验室同学一起,结合前期做过的谣言相关的研究,撰写了“为啥谣言满天飞”的科普文章。疫情来临之时,谣言似乎总要发生。这也很好理解——在我们面对潜在的、不确定的风险时,人们常常会觉得对事件信息以及如何去应对它等内容掌握不充分,就很容易自发地脑补很多信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很多错误的信息在还没有得到纠正的情况下便不断地出现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中,从而造成了谣言的泛滥。在科普文章里面,朱敏帆希望可以让辟谣者和信息受众都可以有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抗谣言,确保舆论环境的理性。另一方面,她也发现其实在防控疫情期间,尤其是中后期中,政府在及时辟谣方面做得很好。各个地区官方的微博每天会推送当日谣言的总结并进行辟谣;“丁香医生”“腾讯较真”等平台一直在进行“谣言粉碎机”的工作,“人民日报”“共青团”等微博账号也常常会发布辟谣的信息。“辟谣虽然艰难,但我们一直在行动。”让真实、可靠的信息在涟漪中传递,是朱敏帆和她的小伙伴的努力。朱敏帆文章截图让每个家都是一个港湾疫情的突然来临,让原本忙于学业奔波于路途的孩子们被“困”家中,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父母相处。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如何妥善处理亲子关系成了许多父母的心病,这样的思考同样也存在于赵红梅身上。她是心理学院2006届博士毕业生,也是一个5岁女儿的妈妈。“如同我们无法在日历上圈出所有时间点,预测出孩子的成长轨迹一样,我们也无法确定哪一天疫情才能结束。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需要心理学来提升生活品质,特别是亲子之间精神互动的品质。”在陪伴女儿之余,赵红梅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其他父母做好疫情期间同孩子的相处与陪伴。“宅在家中,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学点儿什么?”她从自己带娃的亲身体验出发,为在家中不知该如何陪伴孩子的父母提供了诸多建议,“胡思乱想”“尝试记录”“刻意练习”等方法为孩子枯燥的学习带来了乐趣;“疫情期间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安全感?”想到这里,她又提供了两个有趣的小游戏,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也就是在这样的实践和结合专业的思考中,“宅在家中,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学点儿什么”等文章才得以孕育而生,才能更好地投入的实际应用中,让每一个亲子互动充满理解,让家庭成为港湾。赵红梅部分文章截图赵红梅在谈到参与科普的初心时说:“心理学科普对疫情的心理防控起到了预警、扭转、平衡三个阶段的积极作用。当所有心理人跨越时空地连接起来,就会构筑成一个无形的心理安全屏障。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小点点,不仅拥有了强烈的专业幸福感,也见证了北大心理人最美好、最坚韧的一面。”让牵绊成为动力对2019级硕士生王婳婳来说,武汉有不一样的含义。四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求学的经历,那些她曾经朝夕相伴的老师和同学,那些朋友圈的动态,都让她时刻牵挂着。所以,她决定拿起手中的画笔,用另外一种方式为防疫作出自己的贡献。在疫情期间,王婳婳承担了公众号科普文章的有关绘图和美编的工作,虽身处后方,但丝毫没有吝惜努力。王婳婳为公众号画的插图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我们能做的也大抵如此——一面为逆行者们而担忧,一面寻找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个人力量虽弱,但积沙成塔,我们也可以成为逆行者最牢固的后盾。对于像王婳婳一样在武汉生活过的人来说,盼望武汉疫情结束的心情比任何人来得都要迫切。“武汉,华科,同济协和,希望你们快快好起来。春天来了,待到樱花烂漫,我们再一起去东湖赏花啊!”正如春天会再度到来,樱花会再度盛开,武汉也正在重启。我们坚信着。“以我所能,学以致用,一份真情,千里相送。”虽有千山万水,中华儿女却始终心意相通。疫情之中,每一位奉献者都是最美的英雄。新时代的北大心理人,以自己的方式,为这场疫情构建起最坚固的心理防线。因为有了爱,所以始终坚信:走过疫情的寒冬,中华大地上,必将处处欢腾着幸福的春风。

巴洛克

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心理调查报告,结果真的触目惊心

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老师做了一个对北大大一的学生和研一的学生的心理调查得出来的数字真的触目惊心。30.4%的学生觉得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很厌学,40.4%的人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活着无意义感,无法感知快乐,无法创造幸福,创造快乐。简单来说就是得了一种叫做”空心病“,心里面有个大空洞,不知道自己一天干嘛,很没有意义感。有很多家长说:“我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就行了”,这种要求怎么能把它当成养孩子的最低标准,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为什么孩子会得空心病?因为孩子已经深度认同自己是一个学习的工具人,就是为了达成父母给自己的指令而活着的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如何能够避免让孩子得空心病?必须要无时无刻不再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但是家长要明白“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感”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很多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让自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特别低。举个例子:“你要是考得好,就带你出去旅游,这时爸妈脸上有笑模样,考得不好他的脸就撂到地上了“。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这也是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特别低的原因之一,因为孩子就会感受到一个观点,说我的爸爸妈妈并不是那么爱我的,他们爱的是我的高分。为了能够获得爸爸妈妈的笑脸而去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的一个工具人。因此建议各位为人父母的一定要把教育目标设定好,明白我们不只是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一个硕士生或者研究生而已,要培养出一个对生活积极的、稳定的、有抗压能力的、有感知幸福能力的人,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欢迎各位家长和教育行业的朋友们在评论区交流。孩子越小,对安全感的需要就越强一场在线教育的国内大风暴正在上演中,如果你家有孩子建议看完

栩栩如生

让孩子学英语?他根本没兴趣!听听北大心理学博士讲英语育儿之道

在现今这个技能比拼的年代,很多家长都愿意花钱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无论是收入水平高的还是普通的工薪家庭,在英语教育上花钱那是毫不含糊的。最近,我又听说了身边几个生活条件比较富裕的家庭给他们的小宝贝们又报了在线的XX班,纯外教教学,孩子很乐在其中。当然,对于收入水平比较一般的家庭来说,纯外教的培训多多少少是奢侈了些。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老师写过一篇文章,主打是让孩子学会玩,在玩儿中体验到学英语的乐趣。其实,这个道理我早就懂,只是走着走着似乎就忘了最初的想法,变成了“我希望他喜欢英语”了。身边的很多人也劝我说要把我的英语知识早早灌输到我们家辰哥的身上,于是在他一个月的时候我就尽量地用英语跟他交流,不得不说,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持之以恒,第一次当妈妈的辛苦相信妈妈们都感同身受,而一边上班一边还要带娃的妈妈就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于是,跟他说英文这件事就被我渐渐淡忘了随着辰哥Terrible Two(两岁的叛逆期)的到来,对语言的好奇心也就越来越大,常常自己能蹦出一两句我根本想不到的句子,当然,是中文的,但意思已经能很好地表达了。我很吃惊,于是决定利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会重新发展他的英语技能。买了很多的英文原版书,每天睡前给他讲,下班后回去跟他用英文表达。可是我发现,他更多的是对中文感兴趣,一听到我说英文,就扭头转去做其他事了,于是我不得不把英文故事变成了中文故事讲给他听,这下效果还真神奇,立马就又回到我身边,乖乖听故事了。于是我思索,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么小就已经能区分英语的枯燥了?还是继承了他爸爸的“英文盲”?百般思考后我得出了结论:有一种学英文,是“我想让”他学英文。带了功利心,事情就变了味。李松蔚老师说:“英语等于是一套彩笔,把孩子们留在一个满是彩笔的屋子里,什么都不用管,他们就会往墙上涂满东西。这时候千万不要说:‘要热爱这些彩笔!它很重要!将来更重要!’孩子本来就享受这个过程,享受的同时,自然就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件事上。一旦他感觉到这里面有大人的企图,事情就变了味道,无论这企图有多正确。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最好的做法就是真的没有企图。”是啊,我总想着我这水平,怎么也得培养出一个英语说得很溜的小孩吧,其实无形中就是给自己压力,有了一种功利心。将孩子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让兴趣来主导他们学习,让他们自己发现日常生活中用英语可以达到某些目的,自然就会愿意去学了。我打算赶紧重拾起我的自信,让他自己去发现语言的美好!

黑活儿

备考心理学博士的这些日子

文字 | 若水来源:禅喜(亦名若水心灵小屋) 昨天S大2021考博报名最后一天,凌晨一过,发现自己没报上名。 小心脏的颤抖呀!不过尘埃落定,可以歇歇,刚好回头看看。 之前,当我寻找自媒体和某种专业的结合点时,目光就投向了心理学,一则自己很感兴趣,二则社会人士很有需求,并且很多问题也确实亟待解决。 于是,开始学习,粗略了解,知道心理咨询从业需要1、国家二三级咨询师证证;2、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本科以上学历;3、社工证等(以下任选其一)。 原来硕士学的社会学不白学,算是心理学相关专业,可以“直接上岗”,当然,资质上是允许从业,具体到胜任还需要持续的技能培训、前辈督导、同行切磋等等,总之,是一条磨炼修炼,一边学习一边成长的过程。于是,开始搜寻各种正规的学习机会。五花八门的流派,长程、短程,或理论,或实战,我着实有点花了眼,系统学下来,得有坚强的“后盾”才行。 和娃爹聊天,他没法做我的后盾。这个理工科的PHD和我一合计,觉得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最可行的,持续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是——考博。 这是一个真的能系统学起来,能够接触各种心理同行,并且成本很低,唯独需要自己付出很大苦功和心血的计划。我至今记不起来,是我先提的,还是他先提的。 提出来的时候,我否了。因为实在不想那么烧脑,写写小文章,带带娃,接接不那么严重的咨询,它不香么? 但,同样是在某个时刻,我发现孩子一天天长大,很快要中学、大学,而我,如果再不学习,其实,真的就没有学习的热血和机会了。主意打听,娃爹也支持,略微仓促,于是开始搜寻目标院校各种信息,买好参考书,联络导师。应试教育的长河中,如今博士也成了其中的一个环节,竞争仍然是满激烈的。 发现,人到中年,学习能力真的是不如从前,尽管其实我不太想要承认。硬着头皮背单词学英语,看理论书,心里还要惦记着那一本本被我搁置起来的统计书——数学+统计,其实是我的软肋。 翻了几天书,才发现,更重要的是准备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十年后再考博,发现情况有了变化,排名靠前的高校博士也改成了审核制,类似申请国外高校那样凭材料说话,不用初试,择优进入复试。 看起来似乎是简单了不少。但和去年考上的博士交流发现,研究计划和个人陈述相当重要。于是,硬着头皮开始搜文献,写综述。时间是不太充裕的, 并且我又把这个最重要的排到了最后,之前还真以为写论文其实和写新闻稿差不了太多,无非是字数更多,往里填一些英文文献,逻辑上更清晰一些。 但真正写起来才发现还是满辛苦的,我理解为啥那些经常做研究的人会头秃会抑郁。概念和概念之间要理出个前因后果的关系,要系统、要穷尽,要有新意,要设计实验出来,让数据可论证,那真的还是满不轻松的,并且描述性的研究要结合定量,如果真的要做到科学,确实是满烧脑的,这不是1+1=2那么直接的问题。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多一些文献,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大脑总是会有一些灵感出来的。 错就在于,我其实安排得有点太急。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零点惊心动魄的时刻,为了报名准备的各种材料算是弄好了,5000字的研究计划和10000字的研究设计也弄好了,但是,最终填表提交时,预留时间不够,我没有在截止时刻,报上名! 无论我算了多少个开头,但其实算不到这个结尾。人生其实比戏还精彩。跟娃爹聊天,说都不好意思跟导师说,人家引导了一段时间,突然就跟丢了,这还挺丢人的。 不过对于自己而言,每个失败或者不圆满的当下,也恰有总结和进步的可能。 略微梳理一下吧,也是提醒自己。1、阶段性回望自己的日子,如果有方向性的变化,比如说我想从新闻改到心理学,其实是个蛮大的决定,那一定要从长计议,不能草率;2、决定好的事情要分配好时间,紧急+重要的先做,其次是重要的,再次是其他的,这里其实是看到时间分配的四象限法,确实是这个道理;3、不要“轻敌”,有时绊倒自己的也许反而是你觉得相对擅长的那个东西。比如我觉得写东西不费劲,所以给研究设计留的时间很短,两天要写一万字,其实是真的蛮不容易的,因为不能写流水账,得看文献写综述;4、安排事情一定要留出提前量,这方面我是惯犯了,因为常常总是有什么突发情况会出来,比如这次报名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但到最后关头发现发表的论文等材料要求匿名,我又忙着临时去把名字遮拦,有的软件不熟练,就没那么快;5、反思时我想,如果当时不管是否匿名的情况,先赶在 deadline前把材料都提交掉完成报名,其实好过没提交成,没有报名成功,因为前者顶多是资料部分不符,不是大错; 6、长期看书或者写东西,一定留一些时间来休息,人毕竟不是机器,不然大脑也会短路,简单的事情都容易办错了。7、天底下没有多少事情比得上健康和每天开心自在地活着,考博也不应该将我们和那个快乐的自己分开,全力以赴不代表完全不管别的事情。不然,一旦遭遇不顺,心态很容易蹦掉。人需要很多的支持系统,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兴趣癖好等,某个时刻,都能拯救自己。 总之,通过备考S校的这短短一个月,让自己体验式地学到,真的是细节决定成败。 我想起去Z所找老师写推荐信时,他耐心地给我改错字和语句不通,指出我个人陈述中写得不合适的地方,这点点滴滴都指向其实我需要更踏实、更细致地来做事情。 言到尾声,这个没报上名的糗事出来后,当然,也还有其他学校可以去准备。当我和孩子爹说,不想考了,太累了,但他仍然鼓励我,他说:既然方向是对的,那就努力下去,强烈感觉到真的是被逼考博。 他希望我不要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好吧,诤友如此,也只能,勉力而行。 他说的也真的没错,路很多条,还是选难的那条路,不试试看,哪行呢? 那就加油吧~ 最后,感谢在这前前后后给过我帮助的老师、同学、出租车司机、亲友~文字作者:若水 北大社会学硕士,11年报社记者编辑经历,心理咨询师成长中。

慨其

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简析,大学生现身说法篇

专业介绍:学什么——学习与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与机制,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注意:北大心理学系仅招收理科生)。人类科学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认识意识与物质或心智与大脑的关系。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以人(和动物)的外在行为以及认知、情感、意志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探讨人类精神世界和行为模式的科学,是一门综合使用行为测量和最先进技术手段的、文理交叉的科学,是一门进可研究艰深科学问题、退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学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使得人们越来越关心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关心人际关系和公平正义;心理学帮助你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如何影响他人、他人如何影响自己。心理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生活习惯、是职场升华的技能和保障。心理学让你知道生活的意义,知道“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何在。做什么从事科研(要读博士,北大心理系本科毕业生每年有1/3-1/2会出国读博,在国内保研毕业后的也有一部分继续去国内或国外读博的,做学术是北大心理系最强势、最主流、最受鼓励的出路)从事能至少部分应用心理学知识的相关工作(一般要读硕士,北大心理系本科毕业生除了出国深造之外大部分会在国内保研,硕士毕业后工作方向的不完全举例:人力资源、用户体验、商业咨询、消费者研究、心理咨询与治疗等)非专业相关的其他工作(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很少,工作内容多与专业关系不大)课程设置:主要专业课——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 、变态(异常)心理学等;其他——数学、物理、算法与数据结构、SPSS等。你专业中你觉得有趣的事情?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学科,可以学习和在科研中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有趣规律;临床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则有助于自我了解和成长。有什么想吐槽的?参见《如何让一个心理系学生吐血身亡》北大是研究型大学,所以学的和做的主要还是科研、学术、理论,会比较微观、细节,大部分内容很难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如果想学以致用,主要需要自己下功夫学习和思考,系里不会有太多直接的鼓励和辅导。如果想学心理咨询与治疗,至少要读硕士心理学专业必修物理学,生理学实验似乎也变成必修了(生理心理学实验至少是必修),前者跟专业基本毫无关系(培养科学思维我觉得也完全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后者会很挑战那些很不忍心伤害小动物(如小白鼠等)的同学们的忍受力,因为实验通常是要伤害它们甚至让它们付出生命的——虽然这是它们为科学研究做出的贡献,但是真的有必要每个学生都去经历这些么,那些不做学术的、学术内容与生理学关系不大的同学,就不能放过他们和这些小动物么……北大心理系很小,小有小的好处,如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很容易熟悉,但也有小的坏处,如缺乏存在感(社会上大部分人都不太了解心理学是什么,常以为心理学就是催眠、读心术之类的,不过现在慢慢应该在改善了),觉得跟其他大院系比势单力薄,容易有受压迫和不受重视的感觉(其实都在于心态,应该也有改善的)。本科毕业还好,读硕和读博一定要在选择导师之间做足功课,充分了解导师和研究的内容,多向导师现在的学生了解情况,看看是否适合自己 (尤其是导师的厚道程度!严师有严师的好,但要看你受不受得了……),否则后果很严重(比如延期毕业神马的……)院系的氛围如何?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有的特别团结、积极向上,有的一盘散沙、颓丧,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科研氛围很浓,“很学术”是对人最流行的褒奖,“不学术”则接近贬义词……但是这种氛围是把双刃剑,对学术的同学有福,对本来兴趣就不在学术、但在社会实践上有才能的同学则具有不良的影响,还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学术和非学术活动平等对待。大学四年怎么规划?大一适应环境,学好专业基础课,摸索这个专业是否是自己未来想干的,考虑大二要不要开始修双学位; 大学成绩还是很重要的,对出国深造影响最高,其次是国内保研,最次是国内工作,不要完全相信“大学看重能力不看重成绩”的说法——本系确实有一些成绩很差甚至肄业的传奇人物,让人非常佩服,不过你要想想自己有没有他们那样足够NB的能力。根据需要选择是否修双学位,如果本科毕业就想工作,大二毕业的暑假最好找一份公司实习(通常第一份实习很难找到大牌公司,主要在家乡或者小公司找,获得一定的经历);大二大三的专业课很重,也是最关键的时候,本科毕业后的去向基本在这段时间里定型,后期要开始和完成保研和出国的申请阶段;北大社团活动很丰富,大一大二比较有时间玩社团,如果不往社团骨干发展到大三大四可能就没这个精力了;大四的人通常忙着申请出国或找工作,保研成功的人这时候是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还可以说说:哪些证对你的专业很重要?最好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起?如果想在高校或中小学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硕士一二年级时最好考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也最好考个教师资格证,最好尽早入党(这个不限于此行业,对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均适用)——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是一定有要求的,但是某些单位会有要求,每年的岗位本来就很少,这个单位要咨询师证你没有,那个单位要教师证你没有,那个单位要求是党员你不是,最后能去的地方就很少了……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是如果你想要获得更多选择,就尽量让自己少因为硬件缺失而失去机会吧。你会推荐那些专业方面的书或视频等资料给学弟学妹?专业书上课后自然会接触,就不多说了;对看穿别人心理感兴趣的推荐《每天学一点行为心理学》,但是告诫一下,书里面的东西在心理系里学得很少;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感兴趣的推荐《登天的感觉》;对心理成长、幸福感感兴趣的推荐哈佛的积极心理学公开课,在优酷上搜索“哈佛幸福课”即可,网易公开课里也有。但是如果想了解心理学专业学些什么,最好看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课程(渠道同上),至少北大心理系是没有哈佛幸福课这种课的,其他院校我估计也没有,但可能有一些生命教育、心灵成长类的课程或讲座。

双声

心理学专业超过北大的高校,考上将成为顶尖人才

心理学专业给人的印象是“高大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心理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管理和医疗等各方面。其中“破窗效应”是最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说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这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破罐子破摔”。成功地应用“破窗效应”的著名案例是纽约市对地铁站的管理,纽约市警察局从抓逃票这件小事开始做起,最后使纽约地铁站的犯罪率大幅度下降。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目前国内有230余所大学开设了心理学专业,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在心理学学科建设中排名第一,超过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地处首都北京,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23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临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并为学校题写校名,毛主席亲笔题名的高校不超过十所,“北师大”是其中之一。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北师大”已成为教育部直属的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现有三个校区,其中主校区(校本部)在新街口外,辅仁校区(北校)在定阜街,还有正在建设的丰台校区。拥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5000人,校本部有教职工3000余人,现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3人。大家耳熟能详的梁启超、李大钊、鲁迅、钱玄同、李达等大家均曾在“北师大”任教任职,著名的书法家启功、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都是“北师大”校友。北京师范大学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北师大”有15个一级学科进入A类,其中A+学科有6个,除了心理学外,还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地理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我国唯一一个心理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拥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全部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北师大”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院,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实验室或基地,在全国高校心理学科评比中一直稳居首位,"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

棋战

北大心理学教授方方:一门“有趣学科”的严谨探索者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题:北大心理学教授方方:一门“有趣学科”的严谨探索者樊攀、魏梦佳人为什么会需要注意力集中?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注意力实现最优分配?人的大脑是怎样分配注意力的?这些关于人的“注意力”的问题,都是心理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的研究领域之一。“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说,其有趣之处在于,“我们试图去理解人类行为的内在规律、心理活动的脑神经基础,以及意识如何产生、智力如何测量等重要科学问题。”这位与心理学结缘20多年的北大人,诚朴稳重,严谨认真,有着标准的学者气质。他用极严谨的态度完成了从学生到国际知名心理学教授的蜕变,让心理学的更多领域为人所知,也在倾心研究中教会学生如何钻研学术,探索科学。见到他时,他刚结束一天的会议,有些疲惫。走进办公室,桌上摆放着几摞厚厚的英文论文。“这是我十多个博士生和博士后的科研论文,研究方向是视觉、人脑成像、无创神经调控、心理物理学等,我要给他们做指导,自己必须得先学习。”他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说。1992年,方方从家乡安徽蚌埠来到北大,成为心理学系的一名本科生,将自己的研究领域确定为认知神经科学。从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硕士毕业后,他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视觉认知和脑成像方向的博士。严格的学术训练,使他逐渐成长为擅长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学者。博士毕业时,方方已在一些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我国心理学研究团队规模扩张很快,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是跟不上,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教学科研任务,影响着心理学的研究及学科发展。”为此,2007年,方方谢绝了多所知名境外大学提供的教职,作为北大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回校工作,成为一名心理学系的教师。此后,在国家及北大支持下,方方带领团队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视觉与脑成像实验室,10年来致力于视觉与脑成像方面的研究。对学术的热爱、勤勉与专注让方方在无意识视觉信息处理及其神经机制、物体识别与表征的认知神经机制、视觉系统的可塑性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共有70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为表彰方方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2016年,国际心理学界最高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授予其“青年科学家奖(基础科学)”的荣誉。这一奖项每4年评选一次,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两个领域各授予1名具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在学生的眼中,方方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对学术的要求极为“严苛”,虽然话不多,但勤奋、严于律己、关心学生,总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博士生莫测说,有一次做眼动实验时,测试阶段发现被测试者在自由观看时眼跳次数少于正常数值。“为了找到哪儿有问题,方老师带着学生从原始数据到实验程序等一步步排查,最后发现实验设计上有一处很不起眼的纰漏。”方方办公室的隔壁就是实验室,在这里,他经常会和学生一起热烈讨论、解决问题。“方老师不管怎么忙,每周都会跟我们碰面,讨论课题,指导我们研究。”方方的学生、博士生李遥说:“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论文的一个单词、字母都会仔细推敲。”对学术要求严格的同时,方方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放手去做。莫测说:“方老师对我们非常信任,他鼓励我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展开研究,但如果最后课题没结果,他也很宽容,给我们充分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即将博士毕业的莫测说,方老师对他影响很深,“如果没有他,我不会在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学术道路,真希望能多留一段时间跟着方老师做科研。”“心理学教会了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跟每个人都密切相关。”谈到自己最喜欢的研究领域,方方说,“我希望能继续深入探索、不断钻研,为学科发展多做一些贡献,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