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来自一名本科非北大研究生的心声,满满的自卑、压抑感冬柏花

来自一名本科非北大研究生的心声,满满的自卑、压抑感

一个北大的研究生,本科就读的不是北大,是后来通过考研考上的,,但是,自从进了北大,原来的优越感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处处自卑,于是在论坛上发表心声,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帮助,缓解心理压力。这名北大研究生在论坛上发不的内容心理咨询师的评论以上就是这名北大研究生的倾诉内容,看着就好心疼。大学生有的同学出来劝慰说:老师和班里的学姐都挺好的。题目一时没理解过来,也是正常的,谁都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的。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及时跟老师沟通,而不是自己在那胡思乱想。学姐的提示也是善意的,并没有看不起你这类的意思。有问题找老师沟通,也许老师一句话就能让你茅塞顿开。很多同学的留言都是很善意在劝解这位同学。北京大学小编想说的,这位同学真的是想太多了。没有搞清楚自己考入高等学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在这个平台上更好的发展自己。而不是深陷老师的评价和跟同学们之间的差距之中。这种思维真的很不成熟。当然,一个非本校的本科生,在突然进入这种群英荟萃的环境里,原来的优越感可能会立即被碾压,一时间造成了心理上的很大压力。也或许周围确实有带着有色眼镜的人,但是,这些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靠自己的努力达到了你想要的结果。这个结果需要珍惜,也许正如那位心理咨询师说的“你确实在努力,也有点太紧张了”,或者真的努力的时候方向有一点点偏了,都没关系,调整过来就好了,相信自己,没问题。

其信然与

从专科生到北大硕士生,绝大多数人的逆袭,靠的从不是天赋

文/星主 本文为星主原创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与分享。在比较和否定中成长的孩子近日,一名学生给我的留言令我揪心了很久。他叫小狄(化名),是一名高二学生,长相平平、成绩平平,上的初中、高中都是踩线上的普通学校。从小被父母评价最多的两句话就是“没啥天赋”“干啥啥不行”。父母会一直这么强调,大概是因为小狄的哥哥从小就对数字很敏感,被大人们认定对“数学”有天赋。而哥哥从小到大的表现也没让大人们失望过,一直成绩优异,初中、高中参加过很多竞赛,均获得不俗的成绩,后来被保送进了名牌大学。正因为哥哥的光环太大,他就显得更加暗淡和卑微。他说,还有一年半就要参加高考,按照他现在的学习情况,不出所料,到时也就勉强上个专科。一想到这里,突然感觉人生毫无意思。他在留言最后感慨道:“幻想过无数次的逆袭,但是慢慢意识到,所谓逆袭,不过是拥有天赋的人的精彩,像我这样的人,只能当个废材。”看到小狄的留言后,我陷入沉思很久。我一直在想,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因为从小活在比较和否定中,困在天赋的泥沼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光亮。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就是像小狄这样的孩子,我想告诉你:事实上,所谓天赋,从来都是少数人拥有的东西。诚然,天赋可以让一个人年少成名,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像我们这样平凡的大多数,没有天赋没关系,至少我们还可以努力,让自己逆袭,实现大器晚成。从专科生到北大硕士,绝大多数人的逆袭不是靠天赋天赋,这里指的是一个人天生智商高、悟性好。一个天生智商高、悟性好的孩子,确实学什么东西都会比普通孩子更快更有效率,他们的付出也更容易被其他人看到和赞赏。这类孩子就算一时懒散,荒废学业,但只要他们突然醒悟,肯好好努力,往往很快就能实现逆袭。而相比之下,一个智商和悟性都一般的孩子,学东西则要费劲很多。就算诚诚恳恳地学习,一时之间也未必能达到满意的水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这辈子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与一个被定义为“有天赋”的孩子站在同一线上?是否意味着毫无逆袭的机会?其实不然。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神经在受到刺激之后会迅速恢复。随着刺激的增加,这种恢复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而这样的循环会促使大脑进行无穷无尽的记忆,犹如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规律后越学越快一样。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不受天赋眷顾的人,可以在后天的努力奋斗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智商和悟性,从而让人生逆袭成为可能。比如从一名专科生逆袭成北大硕士的张国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2008年因高考分数过低,张国帅只能在烟台一所专科院校学习。因为他一直有通过考研考取名校的想法,所以在专科毕业后他通过专升本进入了青岛工学院继续学习。2013年,在本科毕业之际,他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张国帅说:以前总觉得只有具备天赋的人才能成功,因为天赋意味着捷径。但后来在努力、认真学习中,慢慢发现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努力就是逆袭的一大法宝和变聪明的最佳捷径。其实,多年前,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通过对一系列行业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进行研究后,就得出了同样结论,即普通人通过后天成倍的努力,也能创造自己的潜能,从而成为杰出人才。为了让这个结论更有说服力,安德斯·艾利克森还为此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一所音乐学院的小提琴专业班中,挑出一群资质相同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这群孩子在18岁之后被分进了三个组,分别是演奏杰出组、演奏一般组以及演奏逊色组。进入演奏杰出组的孩子意味着会成为世界级的演奏家,而进入演奏逊色组的孩子则会成为某些机构或院校的教师。安德斯·艾利克森调查发现,能进入演奏杰出组的孩子,在18岁前平均练琴时间超过了7401个小时,进入演奏一般组的孩子平均练琴时间是5301个小时,而演奏逊色组的孩子则平均练习的时长只有3420个小时。这组数据说明,在没有天赋的情况下,一个人平庸或者卓越,取决于为此付出了多少。也说明,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逆袭,靠的从不是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暗示教育威力大,要学会相信“我能行”前文谈到,小狄的经历令我揪心。但真正令我揪心的不是他没有天赋还不努力,而是他充满悲观的人格特质。尽管,他这样悲观的人格特质有很大的因素来源于原生家庭给予的错误暗示。稍有点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暗示效应在教育中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孩子会不自觉接受对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因此,通常父母说出口的话,孩子会信以为真。如果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多用积极性词语来评价他,那么孩子往往就会从潜意识里将这些评价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特质。相反,如果父母常常贬低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这些糟糕的特质中发展,从而活得悲观又卑微。举个例子,玛丽刚上学就常因专注力问题被老师批评,因此很排斥老师,上这个老师的课时自然更加难以专注。玛丽妈妈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于是把老师的投诉电话变为夸奖电话,她告诉玛丽,因为今天她在课堂上比昨天多专注了5分钟,所以老师表扬了她。玛丽听到妈妈这么说,信以为真。为了继续得到老师的表扬,她在课堂上就尽量让自己专注。由于与之前的表现有了明显变化,老师当堂夸她有进步。玛丽受到鼓舞,此后在学习上的专注能力就越来越好了。从玛丽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暗示教育的威力。 回过头来,我们看小狄父母对他们兄弟俩的不同评价,小狄的哥哥从小就活在“天赋”的褒奖里,而小狄则常常在比较后被评价为“没啥天赋”“干啥啥不行”。因此,我们很难说清楚,小狄哥哥的所谓天赋是不是被父母暗示出来的效果,也很难证明小狄的平庸是不是被父母错误暗示形成的代价。但无论如何,我希望所有像小狄这样成长的孩子,在意识到自己的暗淡和卑微可能是被错误的暗示教育引导的结果后,要有勇气从这种错误的原生家庭教育模式中逃脱出来。然后,利用暗示效应的积极一面进行自我教育。重新学会开始相信奇迹,相信自己“我能行”,相信通过后天的努力,自己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只有开始相信,才会真正看见。只有看见,才能有力量跨过人生荒凉,抵达辉煌彼岸。成名不一定要趁早,大器晚成也不错当然, 小狄之所以会被困在天赋的泥沼中,认为自己只能当废才,充满了悲观,很大的另一个因素是因为他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没有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的光亮。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我们大多数人从小接受到的教育观念是“成名要趁早”、“别输在起跑线上”,整个成长环境都充满了焦虑和急躁。现在,因为“天赋”或其他因素,被同龄人和身边人落得太远,要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节奏,耐下心来等待,确实很不容易。然而,也正是因为不容易,逆袭才有了它真正的意义。记得81岁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芭芭拉·麦克利托克在颁奖台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那些拥有天赋而年少成名的人,他们的花期来得快,开得早。而对于那些没有天赋,只能通过厚积薄发来实现逆袭的人来说,虽然花期需要等待,成长也相对波折,但是要相信花开那一刻,一定更加令人惊喜。在此,祝愿所有没有天赋的孩子,都拥有这样的信念去决定自己人生的模样,去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逆袭,也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厚积薄发那一天的到来。总之,没有天赋,成为不了天才没关系,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地才。没办法少年成名也没关系,我们至少能做到大器晚成。————————作者简介:我是星主,专研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坚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传递。关于教育的种种问题,上到大学,下至小学,有困惑来咨询。

半边人

心理学专业超过北大的高校,考上将成为顶尖人才

心理学专业给人的印象是“高大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心理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管理和医疗等各方面。其中“破窗效应”是最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说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这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破罐子破摔”。成功地应用“破窗效应”的著名案例是纽约市对地铁站的管理,纽约市警察局从抓逃票这件小事开始做起,最后使纽约地铁站的犯罪率大幅度下降。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目前国内有230余所大学开设了心理学专业,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在心理学学科建设中排名第一,超过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地处首都北京,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23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临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并为学校题写校名,毛主席亲笔题名的高校不超过十所,“北师大”是其中之一。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北师大”已成为教育部直属的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现有三个校区,其中主校区(校本部)在新街口外,辅仁校区(北校)在定阜街,还有正在建设的丰台校区。拥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5000人,校本部有教职工3000余人,现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3人。大家耳熟能详的梁启超、李大钊、鲁迅、钱玄同、李达等大家均曾在“北师大”任教任职,著名的书法家启功、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都是“北师大”校友。北京师范大学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北师大”有15个一级学科进入A类,其中A+学科有6个,除了心理学外,还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地理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我国唯一一个心理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拥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全部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北师大”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院,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实验室或基地,在全国高校心理学科评比中一直稳居首位,"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

而似无能

这个村的副书记是个北大心理学硕士!他回村干了啥?

2018-03-10 20:3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见习记者王璐怡 市委报道组吴敏力(陈森(右)向潘保友了解家庭近期情况)“哐当哐当”这两天,温岭市大溪镇沈岙村东面空地上,打桩机不停挥舞巨臂,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村里总投资近800万元的村级妇女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工程正开工建设,按计划年底就要投入使用。“建成后不仅村民们有更多活动设施了,村里还能靠出租场地每年增加100万元收入。”28岁的沈岙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森每天准时出现在现场,这位额头饱满、架着眼镜的年轻人从北大应用心理学硕士毕业后,便一头扎进农村,致力乡村振兴。“村官干得好,引进一个项目可能就会给整个村好几百人的生活带来改变,多有成就感啊。”陈森想为家乡干大事,他觉得这“很酷”。2015年他通过考试,成为选调生村官走进了沈岙村。北大高材生来当村官,村民们都觉得很新鲜,但看他一脸书生气,不少人嘀咕,“光会念书在村里可不顶用,能把事做好吗?”就连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潘明奎也有些没底,分配给他的都是文字、打印等工作,“但这孩子一开始连写材料都不会。”因为内容不接地气、脱离村庄实际,材料都被潘明奎退了回来。想干点“大事”的陈森没料到会在写材料这件“小事”上碰了壁。憋了口气,收集资料、分析原因、请教书记,他卯足了劲干。“找我改了好多次,一次比一次好。”潘明奎说。去年年底,沈岙村荣获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台州独一份。这背后除了全村上下共同努力外,还少不了陈森精心准备的高达20cm厚的展示材料。每天,写材料、解决村民纠纷……日常接触的农村工作很琐碎,这与陈森最初的想法有些落差。“村民的小事就是村里的大事。”潘明奎的一席话点醒了他,陈森意识到,要做好这些细碎小事也不简单。“村民愿意说心里话才说明工作到位了。”陈森说,但一开始和村民们对话这件小事也让他犯了难,“不会搭话,聊得也不深。”陈森观察发现潘明奎走村入户时并非带有一定目的性,有时甚至就在路边简单聊聊家常、说说见闻。耳濡目染,晚上,住在村里的陈森便趁着空闲到处串门,“先听听大家都在聊什么。”半年不到,他把村里400多户村民家都走了遍,与村民们熟悉了,村里大情小事也都熟稔于心。“陈森没事就来家里转转,还经常带东西给我们。”68岁潘保友的老伴患有胰腺癌,家庭比较困难。陈森得知后主动送去了血糖测试仪,还不定期送去试纸。“做好小事实际就是为干大事铺路。”陈森渐入佳境。2017年5月,“干大事”的考验真正来临。当时,104国道温岭塘岭至吕岙段进行改建,工程涉及到沈岙村近69亩约500万元征地款的土地。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加之村民都守着旧观念,怕没了“子孙田”影响后代生活,工作很难开展。而此时村庄正进行产业改造,急需资金来发展村集体经济。陈森明白还得要让大家转变观念,他决定抓“关键主要”——先从党员户开始走村谈话。30多家党员户,都是他平时常串门的地儿,他与村两委班子一个个做工作、讲发展,渐渐有党员松了口。有党员带了头,征地工作顺利进行。眼下,沈岙村的“大事”越来越多。“我们正准备创建A级景区村庄、AAA级旅游村。”陈森介绍,作为千年古村,沈岙村枕山面水、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浓厚,从2016年开始,他就不断引进新项目支援村里的新农村建设,共获项目补助89万元。村里修建了3000米长的环山健身路道,还新增了一个观光烽火台。“到时再做一个一日游规划,把村里的古门台、古树等几个景点串起来,村里的农家乐就可以开张了。”陈森希望自己的奋斗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桑柔

浙江这个村的副书记是个北大心理硕士!他回村干了啥?

“哐当哐当”这两天,温岭市大溪镇沈岙村东面空地上,打桩机不停挥舞巨臂,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村里总投资近800万元的村级妇女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工程正开工建设,按计划年底就要投入使用。“建成后不仅村民们有更多活动设施了,村里还能靠出租场地每年增加100万元收入。”28岁的沈岙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森每天准时出现在现场,这位额头饱满、架着眼镜的年轻人从北大应用心理学硕士毕业后,便一头扎进农村,致力乡村振兴。△陈森(右)向潘保友了解家庭近期情况“村官干得好,引进一个项目可能就会给整个村好几百人的生活带来改变,多有成就感啊。”陈森想为家乡干大事,他觉得这“很酷”。2015年他通过考试,成为选调生村官走进了沈岙村。北大高材生来当村官,村民们都觉得很新鲜,但看他一脸书生气,不少人嘀咕,“光会念书在村里可不顶用,能把事做好吗?”就连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潘明奎也有些没底,分配给他的都是文字、打印等工作,“但这孩子一开始连写材料都不会。”因为内容不接地气、脱离村庄实际,材料都被潘明奎退了回来。想干点“大事”的陈森没料到会在写材料这件“小事”上碰了壁。憋了口气,收集资料、分析原因、请教书记,他卯足了劲干。“找我改了好多次,一次比一次好。”潘明奎说。去年年底,沈岙村荣获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台州独一份。这背后除了全村上下共同努力外,还少不了陈森精心准备的高达20cm厚的展示材料。每天,写材料、解决村民纠纷……日常接触的农村工作很琐碎,这与陈森最初的想法有些落差。“村民的小事就是村里的大事。”潘明奎的一席话点醒了他,陈森意识到,要做好这些细碎小事也不简单。“村民愿意说心里话才说明工作到位了。”陈森说,但一开始和村民们对话这件小事也让他犯了难,“不会搭话,聊得也不深。”陈森观察发现潘明奎走村入户时并非带有一定目的性,有时甚至就在路边简单聊聊家常、说说见闻。耳濡目染,晚上,住在村里的陈森便趁着空闲到处串门,“先听听大家都在聊什么。”半年不到,他把村里400多户村民家都走了遍,与村民们熟悉了,村里大情小事也都熟稔于心。“陈森没事就来家里转转,还经常带东西给我们。”68岁潘保友的老伴患有胰腺癌,家庭比较困难。陈森得知后主动送去了血糖测试仪,还不定期送去试纸。“做好小事实际就是为干大事铺路。”陈森渐入佳境。2017年5月,“干大事”的考验真正来临。当时,104国道温岭塘岭至吕岙段进行改建,工程涉及到沈岙村近69亩约500万元征地款的土地。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加之村民都守着旧观念,怕没了“子孙田”影响后代生活,工作很难开展。而此时村庄正进行产业改造,急需资金来发展村集体经济。陈森明白还得要让大家转变观念,他决定抓“关键主要”——先从党员户开始走村谈话。30多家党员户,都是他平时常串门的地儿,他与村两委班子一个个做工作、讲发展,渐渐有党员松了口。有党员带了头,征地工作顺利进行。眼下,沈岙村的“大事”越来越多。“我们正准备创建A级景区村庄、AAA级旅游村。”陈森介绍,作为千年古村,沈岙村枕山面水、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浓厚,从2016年开始,他就不断引进新项目支援村里的新农村建设,共获项目补助89万元。村里修建了3000米长的环山健身路道,还新增了一个观光烽火台。“到时再做一个一日游规划,把村里的古门台、古树等几个景点串起来,村里的农家乐就可以开张了。”陈森希望自己的奋斗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幸福。(见习记者 王璐怡 市委报道组 吴敏力)认真做小事,为这位新时代奋斗者点赞!大家都爱看两高今年要干这12件大事,将影响你的生活新的一周将入春!气温跃上25℃ 来杭州的朋友注意了:景区交通有变化速看!你的“五险一金”又有新变化!责编:侯玮编辑:杨柳

恭子

北大心理学教授:为什么这些孩子考入顶尖学府却失去活着的意义?

看到北京大学心理学徐凯文教授的一篇演讲文稿:《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来了》,不禁泪眼婆娑,为那些拼命考入一流名校却因患上焦虑抑郁和空心病而无法继续完成学业的孩子而难过。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养出一个考入北大、清华的孩子就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功。但是,徐教授晒出这样一组数据却令人怀疑让孩子拼命考入一流大学的执念到底正确与否: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的研究生,高达30.4%的学生厌恶学习,甚至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一个学生,也是心理咨询中心的患者,刚入北大第一学期时,考试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他却尝试了自杀,因为他找不到努力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大学四年,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和他的父母想尽了一切治疗办法:吃药、住院,想努力拉他回到正常的轨道,却终究没有成功。最后,他还是退学回家了。想当年,高考的分数出来,再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父母肯定感觉非常荣耀;而4年后,父母却不得不将无法继续学业的孩子领回家,被迫承认失败。这其中的落差有多大?父母的溃败感可想而知。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北大并不是个案,而是有较大的比重。这些非常优秀的孩子,本来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在考入顶尖大学之后,却连成为一个正常的人都是奢望。什么样的父母会养育出有“空心病”的孩子?非常焦虑的父母。在中国,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80年代大约是1%到2%,现在是13%,说明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症患者。抑郁症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当中有一项调查研究证实:在身患焦虑的孩子中,有高达50%的家长就是焦虑症患者。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上最安全的时代,也是最衣食无忧的时代,也是寿命最长的时代,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的焦虑?1、信息太多网络时代的来临让我们更快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大数据分析能够让平台推送给我们更精准的信息,但是,太多的负面的信息让我们惶恐,那么多优秀的孩子让我们感到压力,各路教育专家的观念让我们难辨谁是谁非,中考、高考竞争如此激烈……在这些信息的狂轰乱炸下,能保持住平和的心态确实很难。2、物质的丰富让我们不必为生存而担心往上数两代,我们祖父母可能每天发愁的是孩子今天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生病的话怎样才能不花钱就能治好?只是为了活下去他们就付出了全部的精力,所以他们没有富余的精力来关注孩子是否成材。而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有了更多闲散的时间和精力,孩子是我们最得意的作品,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所以我们投入更多的成本来成就孩子的未来,并期望孩子达到我们设定的目标,若孩子稍微偏离设定的轨道便会感到失控的危险。前段时间有一位妈妈火了,因为她让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在寒假里做了376张试卷。话说,我家上高中的孩子一个假期也做不了这些卷子的一半,一个7岁的孩子,本来应该以玩乐为主的年龄,却被迫埋在题海里,妈妈说是孩子自己喜欢做,我却担心孩子到了十几岁会不会厌学。如果说这位妈妈是在折磨孩子她肯定觉得特别委屈,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当然,这样的妈妈属于个例,但是确实有很多父母在鸡娃的路上乐此不疲,她们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掌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有些孩子可能是成功了,有些孩子却失败的一塌涂地。适当的焦虑是人面对未来不确定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焦虑感,我认为只要这种焦虑不影响到周围的人就在正常范围之内;而过度焦虑就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的伤害。怎样才能做一个不过度焦虑的家长?如果我们的家充满压力和焦虑,你会喜欢回家吗?你会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很难是吧?孩子也是如此。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给孩子提供一个平静的、温暖的家庭环境。1、欣赏你的孩子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做到无条件爱孩子。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开始对他有所期望时,我们发现,无条件的爱孩子、包容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我们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督促他们努力学习,将来考入名牌大学,而孩子却不听我们的安排,我们难道要表现得无所谓吗?我认为,不管我们对孩子怀有什么样的期望,首先要让孩子有成为他自己的权利。允许他有自己的爱好,支持他做喜欢的事情,哪怕自己并不喜欢这个爱好,哪怕占用了孩子一部分学习的时间。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有会良好的自我控制感,才会激发出内在的驱动力。他有自己的目标,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他有努力的方向,他就知道如何能让自己开心。2、别害怕未来作为父母,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其实所有的焦虑都关乎我们控制不了的未来,所有情绪上的痛苦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有一种要改变当下现实的愿望(我想让我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更好,社交更好,焦虑更少,吃得更多[或者更少,或者更好],而不要如此沉迷于打电玩和刷社交媒体等)。我们以为自己能够掌控孩子的生活,安排给他一个美好的未来,实际上,只有没有特殊情况的发生,大多数孩子都能安危度过童年和青春期,哪怕中间会遇到一些麻烦,但都会得到圆满地解决。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认为儿童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准确地引导着他们成长,而我们成人既不能创造物质,也不能缔造精神,一切都由自然掌控,那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有爱的环境,让他们的心智得到茁壮地成长。所以,对孩子的未来少一些担心,他们会成长为应该成为的样子。3、做一个平和的家长家长的焦虑会通过日常行为渗透并影响到你的孩子,哪怕你想装都不行,孩子是天生的敏锐的观察者。如果家长本身非常容易焦虑,若孩子有一点风吹草动,他就会开始担心,于是对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而这很可能导致孩子叛逆,继而会让他的焦虑指数飙升,控制欲更加强烈......有这样父母的孩子,绝大多数的行为和表现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欲望,自身的控制感会大大降低,导致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最后,成长为一个“空心”的人。如果,你是这样焦虑的家长,首先,想想你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那些挑战,今天还在吗?是否依然困扰着你?既然你当年都有机会战胜挑战得到成长,那你的孩子在今天也同样如此。其次,认真考虑一下:我的孩子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还是普通的孩子?我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子?甚至,你可以想象一下:我能接受的孩子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孩子当下的状况,那么我们就要相信他,他即使在某个阶段表现不佳,或者他有一些很难纠正的缺点,我理解这是他人生道路的一部分。但我并不纵容他,我要给他设置合理的边界,在必要的时候帮助他前行,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人类的虚荣心让我们产生攀比,对未来的不确定让我们焦虑,阶层的滑落让我们恐惧,但孩子不是我们的工具,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属于自己的使命。他们只有在完整的精神世界里学会掌控自我,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才能完成自我的统一,找到活着的意义。

威也

北大心理学——下

致富经学派《北大心理课》读书笔记阻碍积极情绪身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内心一个人能够成功首先是因为他自信,如果能够经常保持这种自信,那么自信也就变成看属于人的本能反应,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潜意识打破限制意味着获得自信,也意味着“永无止境。”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要灌输“不行”的暗示潜意识具有无穷的正能量学者遗言:“如果把人生一分为二,那么前半生应该是(不犹豫)而后半生应该是不后悔。”比利时心理学家的一次专题调查:“你最后悔的是什么。”72%的人后悔年轻时不够努力,以致事业无成67%的人后悔年轻时选择了错误的职业63%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58%的人后悔没有加强身体锻炼只有11%的人后悔,没有赚到更多的钱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根据吸引力法则,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想要得到的是回报,就是回报,但是这个回报也是别人的付出多问你自己要“什么”首先你要明确你自己的目标财富和头脑比起来,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拥有一个时刻保持清醒并且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头脑,你就能得到任何你想要的财富。目标始终如一,绝不轻易言败莎士比亚所说:“只有思想能让你的身体富有起来”信念是你唯一需要得到的思想的行动必须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是实现理想的关键戴尔.卡耐基说:“一种既简单又最重要的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牢记别人的名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并不在于他的大脑与众不同,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于超越常人的勤奋和努力以及科学事业而忘我牺牲的精神。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任何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据研究记忆力的阿诺欣教授和劳金茨科可教授说,我们脑子的容量非常大,几乎进来的信息全部都能收容下来,人的大脑是一个“超级内存”。像一座望不到边的金矿可以供无限开采。至今为止这座金矿被我们开采得太少了,世界著名的控制论专家维纳说“每一个人,即便是做出辉煌创造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自己的大脑的潜能还不到百亿分之一。”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系统。别看它的重量只有1400克左右,其中包含了100多亿神经元,在这些神经元的周围包含1000多亿胶质细胞,大脑的储存量大得惊人,在从出生到年老的漫长岁月中,每秒钟足以记录1000个信息单位,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记住从小到大周围所有发生的事情。人生苦短,匆匆几十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我一定要拥有的,也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忘记的,我竟可以放开那些我们生命中无法长久存留的额,不去钻进欲望的沼泽。——林语堂利用好奇心吸引别人目标细化后更容易实现没有知识上的门户开放,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灵扩展,而没有真正的心灵扩展,就不可能有进步——辜鸿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多说:“你”能促进交流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正确的定位是幸福的开始,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不要傲慢无礼,务必谦虚敬慎,过分的骄傲自大或者对别人炫耀自己的能力,这都是不对的。比尔盖茨的劝告:“年轻人,从小事做起吧,不要再日复一日的幻想中浪费年华。”

彼岸花

北大部分专硕新生需自行解决住宿?校方这样回应

昨天,一篇题为《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万》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文中称,北大今年有至少45%的专硕新生将无法入住万柳公寓,需自行解决住宿问题;而那些可以拥有宿舍的55%的“幸运儿”,将利用“听天由命”的抽签方式决定。对此,北京大学昨晚作出回应,称学校拟协调住宿资源,帮助其余同学解决住宿问题。热文截图热文截图热文截图热文截图热文截图突如其来的通知让人措手不及这篇引起热议的文章实为几名2018级北大法律专业硕士给校长的一封联名信,信中指出法学院招生简章上说明了:法律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可申请入住北京大学万柳学生公寓。而在 27日下午四点,法硕学生收到通知短信:“全校2018级专业硕士研究生住宿创维资源发生重大变动,对于申请在万柳公寓住宿的2018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校无法满足全部住宿要求,且差额较大。” 晚上七点,有学院率先进行了55%的宿舍配置抽签,并指出“没抽到的同学好尽快找房子,至少能比大多其他院系同学早下手”。同时,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等学院学生也收到了相同通知。对此,学生在致信中表示“突如其来”的通知让大家措手不及,并提出了质疑:一是当宿舍不够用时,学校为何拖拉至今,甚至推诿各院系自行解决;二是今年专硕宿舍是否减去了一半的名额,消失的那一半宿舍去哪了;三是专硕也是学生,为何待遇如此“凉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考虑学生特点和经济条件,尽量为学生安排宿舍;若实在无法安排,恳请学校为学生提供租房时必要的协助与合理的经济补助。校方:将协调住宿资源帮助学生北京大学公寓服务中心昨晚对此事做出了回应,回应称《北京大学2018年硕土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第六条“住宿安排”中已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的学术型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考虑到全日制专业硕士同学学业生活实际,多年来相关院系通过各种途径,在万柳学区和校园周边帮助联系,协调住宿事宜。据了解,万柳学区可供院系协调使用床位数需在各类招生录取结束后,并结合延期毕业情况,每年7月下旬才能最终确定。今年万柳学区只能帮助部分2018级全日制专业硕士同学解決住宿需求。鉴于有同学反映住宿困难,北大相关院系会同研究生院、公寓服务中心、圆明园校区共同协商,拟通过调整圆明园校区进修教师、访问学者原定住宿安排,帮助其余同学解决住宿问题。来源: 教学大缸编辑:TF010

彼以利合

北大教授:中国大学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自2002年从北大退休后转教中学,并持续关注中学与农村教育。他曾经表示,自己之所以退休后转教中学,是因为对中国的大学教育太失望了。他认为,“中国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在内,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虽然智商高,却世俗虚伪,尤其善于利用体制来达到目的。如果权力掌握在了这些人手中,给国家带来的危害比一般的贪官污吏还要大。”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指的是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和品味,一切活动的核心是利己。那么,从心理角度来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Snakes in Suits》作者Robert Hare认为,利己主义者通常具有虚假的人格魅力、内心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有反社会人格倾向。人们在谈论有关利己主义的话题时,总会激烈地争吵一番。一方是用道德和利他进行批判,另一方则以人类自私的基因来辩护。在这一过程中,就形成了两种声音:支持利己主义:利他是虚伪的表现,只是假装道德支持利他主义:利己主义者没有共情能力,难以体会到别人的伤痛共情首先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指的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具备共情能力的人能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对方适当的支持,不会考虑对方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Robert Hare认为,一切通过“善意”获得的外部奖励或者精神愉悦都是利己主义的表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切以物质、名声、权力为目标,本质上来说并非出于共情,甚至连怜悯之心也没有。《乌合之众》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在书中提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宁愿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所谓的安全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群正在不断扩大,这给那些还未成年的年轻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少人甚至将其看作真理。为了追求物质、名利,竟然将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全部抛弃。很多时候,我们都容易受到“利己”观点影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这种方式的“利己”,是缺乏人情味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而所谓的“精致”,也只是披着合理外衣的绝对利己主义而已。心理利己主义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林火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源自于对自我的关怀。简单来讲就是,人类完全无私的行为是不存在的。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化价值观的时代,“利己主义”扭曲了事物原本的模样,与自然规律不符,忽略了现实逻辑。心理利己主义认为,唯一可能让任何人当成最终目标去追求或实现的东西,就是他自己的利益,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幸福。但是,当欲望得到满足后,他们的内心开始感到空虚和孤独。在中国,就业与大学教育关系是当代大学生最不能逃避的问题。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都太过老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学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供需矛盾。很多公司在招聘职工时,都对大学生素质有所不满,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独立性、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这些问题是精神素质问题,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的。所以,社会应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度,客观看待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隐患。

物化

北大专硕新生无法全部安排宿舍,背后是学硕与专硕的“待遇之差”

在我决定考研那一刻起,我的众学长学姐们都告诉我,你要是觉得自己非常有实力,你就去考北大,那,是最公平的地方。作为众学子心中的高等学府,北大自然是无数人都向往追求并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可是,考上了就可以无忧无虑在那学习了吗?现实似乎不是这样。近日,一篇名为《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20万》的文章火了。事情还要从7月27日下午说起,北京大学2018级法学专硕新生潘某接到一条短信,称对于申请在北京大学万柳公寓住宿的2018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校无法满足全部住宿要求,按录取比例的55%配置床位。而接到通知的不止他一人,7月11日到7月27日,社会系,中文系创意写作,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等院系的专业型硕士新生先后收到短信通知,住宿将由抽签决定,各学院抽签方案也不尽相同,未抽到的学生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此前,北京大学法学院招生简章中写着“全日制法硕可申请入住北京大学万柳学生公寓,每年1500元。尽管《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写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的学术型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先来看一下北京的房价,潘某通过网上查得离学院 5 公里的六道口地铁站附近的一个上下铺床位,每月最低也要 900 元,是住在万柳的 7 倍。新生群里,有人接到中介闻讯打来的电话,学校周边一居室报价每月 3000 元起,一年 3.6 万,是住在万柳的 24 倍。寒门学子,如何住得起?学硕与专硕的区别通俗讲,学硕就是学术研究型硕士,一般为三年制,专硕就是专业型硕士,经教育部部署,从2009年开始面向应届生招生,是应用技术型硕士,一般为两年制,也有一些院校为三年制。学硕可以直博,而专硕不可以,专硕读博仍然需要考试。学硕学费相对便宜,奖学金多,专硕学费贵,有的甚至没有奖学金。学硕可以调到专硕,而专硕不可以调学硕。社会上,学硕的认可度仍然比专硕要高得多,尽管二者都是全日制硕士。学生:学费生活费都是借的,难道又要借住宿费了?就像这段时间大火的700+学霸所说的感谢贫穷那样,寒门出一个“贵子”真的不容易,尽管专硕在考试难度上,专硕要低于学硕,但北京大学的专业型硕士也不见得那么好考。潘某听到此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不想读了,但是后来转念一想,应该争取一下。贫穷,真的是一种最致命的病。某考研机构主要负责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多掏点钱上咯。下图为北京大学部分专业硕士学位学费。可以看出并不便宜,寒门实在难上。专硕也是学生,为何待遇如此凄凉?同学硕一样,专硕也是通过正规考试录取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而此现象在学硕中并没有出现,足见其待遇之差。虽然专硕考试相对于学硕来说简单点,但是随着近年来报考人数呈爆发式的增长,专硕也不好考。而学硕以及专硕中,推免生要占到很大一部分名额,统招人数逐减少,而推免,大部分来自211,985和双一流,甚至有部分学校不惜刷掉统考人数,通过调剂系统去拦截来自名校的优秀生源。招录环节闭口不提无宿舍问题,开学报到在即,家境贫寒的,是上还是不上?2018 级中文系专硕希某是那篇《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万》作者之一,在接受《财新》采访时,希莹表示最令她失望的是校方临时性的决策方式,“在招录环节闭口不提没有宿舍的问题,却在众多专硕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等待 9 月报道的开学前夕临时变卦。”让学生如何承受?校方: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此事一出,在广泛传播之下,校方也做出了回应。7 月 28 日当晚 7 点半,北大学生公寓服务中心在未名 BBS 回复了法学院的联名信,称“将通过调整圆明园校区住宿安排,为无法在万柳入住的同学解决住宿问题”,但并未明确说明具体方案。7 月 30 日(周一)上午 10 点,法学院院长潘剑锋向 292 名法硕新生回复了邮件:“信中所反映的情况知悉,相关要求我们会向学校反映……为学生争取合法的利益,是我们共同的认识。但学校有自己的困难……这样的结果,据我们所知,学校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而这整件事背后,似乎是学硕与专硕之间巨大的待遇鸿沟,专业型硕士学费一年比一年高,多数高校都是居高不下,考取难度也在逐年增加。在《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两者的差异也凸显在住宿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校可安排住宿;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不安排住宿。目前此事仍在积极解决中,每一个消息,都牵动着万千学子的心。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新京报快评栏目指出,将质疑引向专硕与学硕、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地位之分,沿袭的还是“学校办社会”的思维。寄宿制管理方式已明显不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不应由大学承担的责任,该剥离的迟早要剥离。注:部分信息和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实,欢迎各位指正,观点若有不对,也欢迎各位进行纠正,侵删,学生潘某和希某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