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他是北大博士,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初期他写的论文也被贬得一文不值夫天地者

他是北大博士,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初期他写的论文也被贬得一文不值

童晨: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童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6级直博生,金融学专业,师从黄卓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计量和金融工程。目前已在《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Economics Letters》,《经济学(季刊)》和《金融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学术创新奖,同时也是2018-2019学年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最难的永远是没有做过的事情。”2016年9月,我成为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一名直博生,两年半的求学生涯转瞬即逝,每每回想起这段时光,我都为自己在这里培养出的坚定执着的学术信念和乐观笃定的生活态度而感到自豪和幸福。博三时我有幸获得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这一殊荣,这不仅给我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极大帮助,也对我一直以来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回顾读博以来的学习经历,能够拿来分享的普适性经验也许并不多,更多的是一些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够对在读博士和意在读博(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同学带来更多启发。学术,从认识自己开始从本科开始,我就将做学术作为我的坚定追求。这种坚定从根源上来自于对自己的充分认识。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是自己”,所以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希望能够了解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不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人文领域。“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做学术成为我自然而然的人生选择,而选择后的“义无反顾”使得我能更好地处理学术道路上的困难和负面情绪。在充分认识了自己之后,我在本科毕业时选择了经济学,选择了国发院,因为在我心里,这里是经济学学术的圣地,在这里汇集了经济学领域杰出的学者和优秀的学生,我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们一样做出世界一流的优秀科研成果。带着这份信念,我留在了燕园。积跬步,至千里博士生涯的第一年是最具挑战的一年。刚开学,三高(高宏、高微、高计)课程几乎占据了一周的课表。对于国发院的博士生而言,这三门课非常关键,因此学业上的压力就显得无比沉重。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模型推导,课后堆积如山的作业,让我忙得几近忘记一开始的雄心壮志。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及时地进行了调整,我开始在三高课的学习之余加入学术研究,在每次学习完专业课后,我都会尽量花时间看文献,整理数据,写代码,推模型,并固定和导师交流学术进展,这样的习惯使得我的时间利用效率极大提高。同时,每天或多或少的进步,也使我在忙碌的学业中得到宽慰,让我的心态更加平和,从而可以开始欣赏经济学知识及其对现实世界的洞悉。博士学习期间,让自己每天都觉得有所进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能带给你一个乐观的心态。参观香港交易所先搞起来!对于如何开展学术研究,我想借用我的导师黄卓教授的一句话:“先搞起来!”。从我的研究领域来说,在有了想法之后,如何将其编程实现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而能否快速实现就取决于自己的编程熟练程度以及手中有多少代码的“存货”。这需要平时大量的工作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思考。因此,在科研的初始阶段,应尽快开展工作,把数据收集、模型估计、实证结果整理、论文书写和投稿这个过程完整地走一遍。论文最后能否发表是其次,关键的是这个过程会帮助你走上科研的正轨。你已经在科研路上起跑,而不是只能眼睁睁地在跑道边望着其他人。最难的永远是没有做过的事,很多时候,你以为永远跨不过去的坎,回头再看也不过如此,学术亦是如此。论文发表永远是博士生涯中无法避开的话题。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研二时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被拒稿,而且拒信的言辞极为犀利,句句扎心。自己精心准备和撰写的论文,到了审稿人手里一文不值,这时能做的也只有和合作者抱团取暖,互相安慰,含着泪继续改论文。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每次的拒信都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经过多次“被拒”的经历,我总结出一个道理:论文的“立意”非常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立意中靶的几率呢?首先我们需要进行详尽的文献调研,这样才能清楚地了解该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以及自己的研究是否有所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便了解最新的学术动向。幸运的是,北京大学对研究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丰厚的资助,这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国际金融衍生品会议上与Robert Webb教授合影写在最后朗润园里一位我非常喜欢的老师曾这样评价我:“童晨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人,只要他认定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能动摇到他”。在北大这片园子里,我度过了近七年的学习生活,最后我想说:谢谢你,美丽的北大,让我的未来有了更美好的可能。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或使莫为

他是北大第一位博士,留校任教却连做三件“傻事”,博导都没评上

自北大1898年创办至今,早已度过了风雨百年,一路发展、创造辉煌,令人慨叹不已。身为我国名校的门面招牌之一,北大底蕴深厚、实力强劲,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不知是多少学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学府。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曾展出这样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对北大具有重大意义——一张编号为001的博士证书。001,意味着这张证书是新中国成立后北大签发的第一张证书,它的主人叫做张筑生,也是从北大走出的第一位博士。张筑生1940年出生于贵州,1978年考进北京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3年拿到了北京大学的第一张博士证书。这个时刻,实在是意义非凡。毕业之后,张筑生选择留在北大任教,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系的一名教授。在那个年代,高材生的数量还相当稀少,能够拿到北大博士学位并且任教于北大,在常人看来已经相当厉害,不可估量的辉煌前途就摆在眼前。张筑生教授也的确有着极高的学术天分和创造才能。早在他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就曾经把著名数学家Smale提出的“四大猜想”中的一个给“干掉”了,引起不小的轰动。而他的学术研究也一直走在学科前沿,并且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和文学造诣,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学生深奥晦涩的数学内涵。因此,有许多学生都非常崇拜他。但张筑生似乎却并不在意名利之类的身外之物,而是甘于潜心从事最最基础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他一生清贫,勤勤恳恳奋斗在岗位上,最后却连博导都未能评上。很多人都叹息,张筑生的一生,似乎都在做着“傻事”。【“吃力不讨好”,依然接下编写教材任务】众所周知,大学教师想要取得更高成就、得到晋升,就必须有过硬的科研成果。因此,大学教授的主业大都是由教学和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而张筑生却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课题研究,接下了当时编写教材的任务。编写教材,难度不小,却并不能算入所谓的科研成果之中。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一件非常“吃里又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张筑生却完全不在意,而是放下手头学术课题,白天教学、晚上整理书稿和讲义,花费整整五年时间、倾注大量心血,于是有了《数学分析新讲》三册的问世。随后,张筑生还编写了《微分动力系统原理》、《微分拓扑讲义》教材,都倾注了大量时间精力。编写教材,无论讲得多好,都不算学术成果。能够这样用心投入地编写教材,是非常非常难得的。而这套书也被众多名教授予以高度好评,至今还是数学系的首选教材之一。【查出鼻咽癌,却依旧担任中国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接着,张筑生又干了一件人们眼中的“大傻事”。早在1990年就已经被查出患有鼻咽癌的张筑生,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理想。他要接受十分痛苦的放疗,并且长达数十年;癌症病变转移到了肝部,同时还患有严重结肠炎。而张筑生却依然接下了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队的主教练的工作,并且一干就是五年。说他太傻,是因为这项工作难度高、强度大,不仅累还非常艰苦;付出无数,到头来还算不上学术科研,甚至连教学工作量都不包含在内。但他却依然全心全意地担任好主教练之职,甚至差点将命都搭进去。张筑生教授拖着病体,却带领数学奥赛国家队接连斩获五届总分第一,赢得学生们由衷的崇敬和佩服。在身体状况很糟糕的情况下,他还能够每年拿出几十道奥数级别的新题给学生训练,甚至为学生培训讲到口腔溃疡、唾腺损坏,严重时每天只能吃些流食。拖着半身癌细胞,张筑生创造了一个奇迹,也成为学生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为教师开课长达八年,分文不取】此外,张筑生还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办“数学教师研讨班”,为老师们授课教学一讲就是八年,并且一开始分文不取、不计报酬,直到后来才拿一些授课费。整整八年,左手残疾的张筑生,就单手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路上,风雨无阻地坚持授课。他面容清瘦,衣着简朴,完全看不出一丝“北大名教授”的样子。许多人都难受得看不下去,劝他“不要这么拼”,领导想让他全休养病,他不同意。张筑生说,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忘掉痛苦,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在思考中享受快乐。而他,也的确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所热爱的数学事业,一直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2002年2月6日,张筑生与世长辞。北大校园网上贴满了对张筑生教授的悼念,无数学生痛哭流涕。《光明日报》更是出了一期张筑生教授为头版头条的报刊,赞扬他的学术天分和才能堪称楷模、在基础教学上的无私情怀令人敬佩。一辈子不争成果、争头衔,不计回报地为教育真心付出,心中永远只装着数学工作与自己的学生们。张筑生教授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与怀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清华北大博士生,正排队挤进街道办……

来源:正和岛作 者:将爷来 源:人格志(ID:ISeeCQ)这两天,很多人被一张杭州市余杭区招聘公示的截图,搞得不淡定了。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 ,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我除了看学历,还特别看了一下相关专业,简直要晕倒,很多专业都算是这两所名校中的王牌了。绝对是天子骄子中的牛人!以我的经验,当初这帮人考上清华北大,家长至少要吹上三年,孩子要傲娇五年。这就么一帮牛娃大神,最后竟然都在头插蜜罐往这里面钻——街道办事处!运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新闻传播学硕士乔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软件工程硕士临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中国哲学硕士东湖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法律硕士南苑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仓前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中泰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法律硕士五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生物学博士说实话,我的判断与很多网友是一致的,这种行为,就是大材小用,就是官本位思想,就是太过精致利己主义!当地官方在回应:街道办很多工作也需要专业性人才。不错,街道办很多工作确需要专业性人才。这话有点道理,但细究起来,鬼扯成分太多了。只要有起码经验,都能明白,基层工作与清北硕博专业本身的关联性,属于典型的弱关联。这方面,不必装。我认识大量街道办的,其中还有我的徒弟,也是清北毕业的。他每天拼命混人际关系,写材料,目标就是追求调到上级机关。材料写得好还真牛逼,他成功闯关,调进机关。这些年一路高升,逢年过节,偶尔也会给我带两瓶牛二,感谢我教他写作之恩。比如,2018年来到余杭区东湖街道工作的柳云南,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材料也写得好,他就这样回应为何到街道办:自己的工作稳定,晋升渠道畅通。真不绕了。这些清华北大硕士博士到就业街道办业,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其中的事业编制,看重其中的权力身份。不妨看看这段表述:这地方对表现优秀且符合《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资格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聘为招聘单位中层正职,期间按事业副处级标准享受绩效工资待遇;首次聘期为3年,聘期满表现优秀的可续聘一个聘期。聘为中层正职期间,根据工作需要且符合任用条件的,可择优提拔为党政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登记。官场基础站得高,仕途速度前景又快又好,这才是清北博士硕士到街道办工作的一个重大动因。当然,还有第二动因,就是钱!很多当事人说,这里生活和工作环境如何如何好:2019年余杭GDP数据位列杭州市第一,全区人均GDP为24.99万元。这推出20个岗位面向海外世界百强高校硕研以上毕业生招聘“双十”政府雇员。目前在岗清北人才76名、海外“双十”雇员20名,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这样的财务支撑,就算没有编制,来做府部门高级雇员、国企高级职员,年薪总额也都在35—50万元。真不少!更何况,他们还拥有更多的普惠待遇。博硕可以得到8万或6万的生活安家补贴,可以无偿使用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可以申请领取1600元/月、800元/月的租赁补贴,可以得到20万、10万的购房补助,此外,还有医疗、健康体检、相关人才疗休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先保障。有这样的待遇福利,过有权有钱有好生活,只要是个理性经济人,谁不想去,谁就在装逼。不过,这次余杭街道办招8人,全是清华北大博士硕士,仍然让我感觉五味杂陈。我是个开放包容的人,当然不会板起面孔,一脸正义去指摘那些编制的追求者,还有那些热衷做官的年轻人。不论哪一种职业选择, 其实也都是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甚至,我也能接受精致的利己主义,追求金钱收入和现世安稳,这没错。但是,在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到今天,在市场化被几代人念兹在兹追求到今天,清华北大硕士博士扎堆往街道办挤,我还是嗅出一种权力的腐臭味。比起看到这些人扎堆往权力场钻,我更愿意看到更多年轻人自由在高处!我知道,很多年轻人都被编制伤害过,很多年轻人也都被一个编制捆绑住了,不敢创新,不敢远飞。甚至,很多人因为没有编制,还成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我有两个朋友,在同一单位,很多时候,没编制的,要干更苦更重的活,流更涩更酸的泪。而没编制的种出树,结出果子,轻易就给有编制的摘走了。 “在编”与“临时工”的标签,不经意间,就以各种方式往他身上贴。同工同酬,很多时候只过是说给外人听,各种或明或暗制度性歧视,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与人的隔膜与冷遇。至于社保公积金,更是低人一等。有人说过,有一种单位,三分之一人做事,三分之一在闲混,还有三分之一人嘲笑做事的。而其中做事的又被嘲笑的,就是那没编制的那三分之一。说白了,这样不是一个正派社会应有的样子。关于正派社会,马格利特这样说:制度上不羞辱所有人。清华北大的优等生都往街道办挤,背后站着的就是向往编制的庞大人群,站着的就是一个拥有权力就能摆平人生很多困境的复杂社会。也正因如此,这些年,才会有研究生在参加完一个有事业编制环卫工人的考试时说: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是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死在编制里”的价值支撑,不是环卫工人职业价值本身,而是事业编制的魔力。然而,过去中国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最大的动力,就是有大量没有选择“死在编制里”的人们!他们昂首阔步,奔向市场,在各自领域要“将改革进行到底”。比如,1992年,受南巡讲话的影响,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纷纷主动下海创业,俞敏洪、任正非、王石、陈东升、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等等,不断创造市场的神话。余杭街道办招8人,全是清华北大博士硕士!我可以理解,但绝不激赏。说实话,今天的中国,包括一些所谓的清华北大的名校生,正在成为把创新埋葬在编制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只知道选择追逐体制的红利,沉醉在权力自肥和既得利益的幻觉中,而没有真正“释放自己”的动力和勇气。年轻人没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这才是一首时代改革和创新的沉重挽歌。鲍勃迪伦这样说:没有人是自由的,甚至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要体验到飞在高处的自由自在,惟有唤醒年轻人的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清华北大博士硕士,在学历标签符号上,是闪光的。不过,这些往街道办挤的高材生,还是让我想到了北大图书馆前那只惨遭绝育的北大公石狮子。关于北大公石狮子的梗,这里我不多说,大家到网上查。但我一直觉得,那个北大曾经引以为傲的谈资,曾经精神壮阳的载体,曾经莫名移情的物象,在光天化日之下,就连根拔走了,是一个“把根留住”而不得的隐喻。清华与北大,五十步笑百步,都正在丢掉了什么?大家可以想想。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百年孤独呀。鲁迅先生。这些年,一些名校传统沦陷,精神不断矮化的事,真是伤尽人心。连北大的钱理群先生都说,现在大学只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了。我经常在一所中学听校长和老师们的讲演,我能听到的是,他们从来不讲分数和升学,他们只谈情怀,只谈报国!每次都让我感动到想哭。当然,这个学校在分数升学上,恰恰又是顶级的。我在清华北大闲逛的时候,耳边总是回落那些闪耀群星话语,他们有蔡元培、胡适、蒋梦麟、傅斯年等: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我在人格志上,无数次引用电影《无问西东》的图片和话语。比如:无问西东,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说实话,想到上面这些人物,想到影片里的场景,再想到清华北大博士硕生拼命往街道办挤的样子。我理性是能理解与尊重,但是,我的情绪体验也有一种强烈的反胃。我知道,扎堆挤进街道办之前,每一个清华北大博士硕士都在勇闯权力场!而不是造芯片!这确实不是一个需要羞谈权钱的年代,但是,当权力和金钱就这样赤裸裸地召引着时代精英,我还是不寒而栗,我还是感觉糟心呕心。我想骂一声,一纸狗日的编制,一点权力的梦想,为什么就是会让那么多人放不下!?我更想长叹一声,我日夜期待的创新,我一直醉心梦想的改革,明天,会好吗?!

万物亦然

她16岁就击败大自己很多的北大博士,当初颜值被吐槽,现在成班花

现在真人秀、综艺节目很多,但受邀嘉宾几乎都是同一群人,容易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一些流量偶像很受欢迎,但其实除了粉丝,观众都不喜欢,再加上除了综艺节目的套路都相似,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看这样的节目。近年来,央视综艺频道在节目制作上也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推出了几档非常好的节目,融合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好评。其中,《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很多观众认为这是一档属于文化人的选秀节目。的确,通过这档竞演诗词储备的节目,很多优秀的学生走进了大众的视线,几乎每一季都会有几位实力非常强的选手,其中很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众多参赛选手中,最出名的应该是武亦姝。参加比赛时,小女孩只有16岁,还在上中学,但因为从小就非常喜欢诗歌,所以积累了很多。在节目中,她排除万难,最终击败了年龄比自己大得多的北大博士。这也让她一时成名。俗话说人红是非多。虽然小姐姐只参加了一次知识竞赛,但因为很多人都是通过这个节目认识她的,所以难免会在赞美她的人中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些人都评价这个小女孩的长相,认为她的长相太普通了。因为现在很多人认为颜值很重要,甚至颜值排第一也是很多人的想法,所以很多人认为只有颜值才有出路,而武亦姝在大众美学中也不是美女。所以有很多人抱怨她的外表。但武亦姝并没有受到这些声音的影响,也没有因为夺冠成名而膨胀,而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最终,她在高考中表现得非常出色,顺利进入了知名学府清华大学,这也让那些近视的人吃了一惊。进入大学后,武亦姝变得越来越漂亮。原本带着一股古典文学的气息,如今的她看起来更优雅、更雅致了。看到她的现状,网友纷纷表示:这就是班花!

猫头鹰

北大博士涉嫌学术不端,母校撤销博士学位却被判败诉!

翟天临涉嫌学术造假事件持续发酵,今天北大的说明确认了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也算是对网友质疑北大纵容学术造假行为的回应。今天带大家回顾另一起“打假事件”——北大博士涉嫌论文抄袭,北大做出撤销其博士学位的决定,该博士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及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北京大学撤销学位的决定未遵循正当程序,予以撤销。 事件回顾于艳茹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于2013年7月5日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1月,于艳茹将其撰写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以下简称《运动》)向《国际新闻界》杂志社投稿。同年3月18日,该杂志社编辑通过电子邮件通知于艳茹按照该刊格式规范对《运动》一文进行修改。同年4月8日,于艳茹按照该杂志社要求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了修改稿。同年5月31日,于艳茹向北京大学提交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及科研统计表。于艳茹将该论文作为科研成果列入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注明“《国际新闻界》,2013年待发”。于艳茹亦将该论文作为科研论文列入研究生科研统计表,注明“《国际新闻界》于2013年3月18日接收”。同年7月23日,《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7期)刊登《运动》一文。2014年8月17日,《国际新闻界》发布《关于于艳茹论文抄袭的公告》,认为于艳茹在《运动》一文中大段翻译原作者的论文,直接采用原作者引用的文献作为注释,其行为已构成严重抄袭。随后,北京大学成立专家调查小组对于艳茹涉嫌抄袭一事进行调查。同年9月1日,北京大学专家调查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聘请法国史及法语专家对于艳茹的博士学位论文、《运动》一文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其他论文进行审查。同年9月9日,于艳茹参加了专家调查小组第二次会议,于艳茹就涉案论文是否存在抄袭情况进行了陈述。其间,外聘专家对涉案论文发表了评审意见,认为《运动》一文“属于严重抄袭”。同年10月8日,专家调查小组作出调查报告,该报告提到审查小组第三次会议中,审查小组成员认为《运动》一文“基本翻译外国学者的作品,因而可以视为严重抄袭,应给予严肃处理”。同年11月12日,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第117次会议,对于艳茹涉嫌抄袭事件进行审议,决定请法律专家对现有管理文件的法律效力进行审查。2015年1月9日,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第118次会议,全票通过决定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同日,北京大学作出校学位[2015]1号《关于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的决定》(以下简称《撤销决定》),决定决定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收回学位证书。该决定于同年1月14日送达于艳茹。于艳茹不服,于同年1月20日向北京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同年3月16日,北京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作出2015[3]号《北京大学学生申诉复查决定书》,决定维持《撤销决定》。同年3月18日,于艳茹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教委)提出申诉,请求撤销上述《撤销决定》。同年5月18日,市教委作出京教法申字[2015]6号《学生申诉答复意见书》,对于艳茹的申诉请求不予支持。于艳茹亦不服,于同年7月17日向一审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北京大学作出的《撤销决定》,并判令恢复于艳茹博士学位证书的法律效力。一审判决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第八条规定,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该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根据上述规定,北京大学作为学位授予机构,依法具有撤销已授予学位的行政职权。因此,北京大学向于艳茹作出的《撤销决定》,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行为;于艳茹不服该《撤销决定》而提起的诉讼,亦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了该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行政诉讼法第六条亦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因此,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关键所在。本案中,北京大学在作出《撤销决定》的过程中,其行为是否合法,是本院应当审查的主要问题。“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原则。同时,该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位条例第三条规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其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级。因此,为了培养我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院校在授予学位,特别是最高级别的博士学位过程中,应当按照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审慎进行处理;对于已授予的学位予以撤销的,亦应遵循正当程序进行,保障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北京大学不服一审判决,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判决二审法院审理认为,结合双方当事人的诉辩主张,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一、北京大学作出《撤销决定》时是否应当适用正当程序原则;二、北京大学作出《撤销决定》的程序是否符合正当程序原则;三、北京大学作出《撤销决定》时适用法律是否准确。关于焦点一,正当程序原则的要义在于,作出任何使他人遭受不利影响的行使权力的决定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正当程序原则是裁决争端的基本原则及最低的公正标准,其在我国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基本行政法律规范中均有体现。作为最基本的公正程序规则,只要成文法没有排除或另有特殊情形,行政机关都要遵守。即使法律中没有明确的程序规定,行政机关也不能认为自己不受程序限制,甚至连最基本的正当程序原则都可以不遵守。应该说,对于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行政机关没有自由裁量权。只是在法律未对正当程序原则设定具体的程序性规定时,行政机关可以就履行正当程序的具体方式作出选择。本案中,北京大学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其在行使学位授予或撤销权时,亦应当遵守正当程序原则。即便相关法律、法规未对撤销学位的具体程序作出规定,其也应自觉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践行上述原则,以保证其决定程序的公正性。关于焦点二,正当程序原则保障的是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通过相对人的陈述与申辩,使行政机关能够更加全面把握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防止偏听偏信,确保程序与结果的公正。而相对人只有在充分了解案件事实、法律规定以及可能面临的不利后果之情形下,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陈述与申辩,发表有价值的意见,从而保证其真正地参与执法程序,而不是流于形式。譬如,行政处罚法在设定处罚听证程序时就明确规定,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本案中,北京大学在作出《撤销决定》前,仅由调查小组约谈过一次于艳茹,约谈的内容也仅涉及《运动》一文是否涉嫌抄袭的问题。至于该问题是否足以导致于艳茹的学位被撤销,北京大学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提示,于艳茹在未意识到其学位可能因此被撤销这一风险的情形下,也难以进行充分的陈述与申辩。因此,北京大学在作出《撤销决定》前由调查小组进行的约谈,不足以认定其已经履行正当程序。北京大学对此程序问题提出的异议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关于焦点三,作为一个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其所依据的法律规定必须是明确的,具体法律条款的指向是不存争议的。唯有此,相对人才能确定行政机关的确切意思表示,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权利救济。公众也能据此了解行政机关适用法律的逻辑,进而增进对于相关法律条款含义的理解,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法律规范的指引、教育功能。本案中,北京大学作出的《撤销决定》虽载明了相关法律规范的名称,但未能明确其所适用的具体条款,而上述法律规范的条款众多,相对人难以确定北京大学援引的具体法律条款,一审法院据此认定北京大学作出的《撤销决定》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无不当,本院应予支持。二审法院最终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录像带

北大博士被退学,失业18年靠救济,他再让“寒门出贵子”只成为可能!

#北大肄业张进生#在人们记忆中,农家的孩子因为知晓生活的贫苦,十分珍惜能够学习的机会。很多贫苦中的孩子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总是满眼希冀地说“我想上学”、“我想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等等。听者一阵唏嘘,只有寄托时间让这些出生“寒门”的子弟早日成才。寒门到底还能不能出贵子?这是人们争议的一个问题!01不负众望的“寒门”张进生!茶余饭后,人们的口中开始谈论一位典型人物!他就是今天要谈的主角张进生!张进生,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村庄,家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自幼,张进生天资聪颖,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全乡父老也希望这个孩子的将来能改变村民的现状。张进生也不负所望,高考时考上了湖南医科大学。在当时,医学专业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专业,张进生恰好也选择这个专业。02天津某医院辞职,张进生考进北大却被退学!大学5年的学习,让这个出身“寒门”的张进生成绩名列前茅。毕业时,张进生庆幸的被分配到天津的一所医院工作。但因为他晕血等原因,不敢做手术,在医院的3年中他一直是一名普通医师。反观和自己同期进入医院工作的人,已经不同程度成为科室骨干,他内心开始不平衡。最终,他选择辞职。回到校园深造的他在不懈努力下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北大的一幕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的他选择攻读博士,博士最后一年,张进生成功收到一所皇家学院的录取通知。对于未来的焦虑让他开始迷茫,偏执的性格和交不起20万元的天价留学费用让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迫不得已休学。休学的期限内,张进生的近况没有丝毫改变。因此学校决定做退学处理。03失业18年,考家人接济过活!张进生当时32岁,年纪的偏大的他在找工作方面屡屡碰壁。想想自己曾经是家庭和村里的希望,一事无成的他开始心灰意冷。张进生不再找工作,开始无业游民的生涯。这样的生活,一直长达18年之久。失业中,张进生一直靠父母和姐姐的救济来生活。浑浑噩噩18年后,张进生忘记了学过的专业知识,也开始忘却自己救死扶伤的理想。这也导致政府在帮助他办理低保的时候困难重重。04“寒门出贵子”只成为可能?“寒门”子弟张进生的一生就这样被耽误了!“寒门出贵子”着实不易,学子也并不多,能考取北大博士的更是弥足珍贵。这个案例让“寒门难出贵子”成为人们的新认识,张进生的案例再次让“寒门出贵子”只成为可能。恍恍惚惚已经是2020年,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让一切成为可能,但现实却让这一切只成为可能!你认为“寒门出贵子”的说法还可能吗?创作于:2020年5月11日18:36:43文章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幻想家

北大数学天才:博士毕业后即失业,差点流落街头

他本是北大数学天才,他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获得了硕士学位。他深受当时北大校长的器重,并推荐他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灰暗人生从此开始。他历经7年,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是他的导师却不喜欢他,拒绝为他写推荐型。他博士毕业后就失业了。他的同学他的师兄师弟,很多都到了大学任教,有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从此他开始了为了糊口而过上了可以说是凄凉的生活,他做帮工,他送外卖,他还流浪过。他过着那段时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唾弃他。一个博士竟然沦落到送外卖的地步。他本可以回到北大任教,但是爱面子的他,好强的他却拒绝了,他也丧失了在学术界立足的机会。就这样过了7、8年时间,他终于由他的同学引荐,到了一所大学担任临时讲师。仅仅是临时讲师,没有高的收入,没有编制。更没有研究经费。但他终于安定了下来。这个时候他也是40多岁的人了,人生几乎再也没有了翻盘的机会。在这个讲师的位置上,他一呆就是14年。距离他博士毕业已经20来年了,谁都会认为他这辈子就是这样了,没有大的出息。他也确实一直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出来。任何人都没有对他报以任何的希望。但是他自己一直没有放弃。他都58岁了,58岁的年龄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一数学论文让他闻名世界,当他将喜讯告诉妻子的时候,妻子还说他喝多了。2013年,《数学年刊》刊登了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这篇论文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弱形式,突破了困扰数学界近两个世纪的难题。一个游荡在学术圈的人,就这样成了数学界的大牛!他出名了,但是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他,他的母校很多人也不知道他。有的人甚至还将他当成民科。现在他获奖无数,但是他仍然未忘初心,他仍然老实地在数学上默默的求索。他是谁?他就是数学上的扫地僧吧。

本然

北大博士“消失”20年,拒绝见母亲最后一面,背后真相或另有隐情

近日,关于家庭伦理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最近就有一起真实家庭伦理事件备受大众关注。家住江苏常州的郭巧娣老人,今年已经是77岁了,如今正卧在卧在病床上,鼻子里插的氧气插管格外的显著,正为郭巧娣输送着氧气。郭巧娣因患上严重的尿毒症和严重的贫血,已经在病床上躺了几个月了。她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够再见一面她的小儿子王强。王强是郭巧娣的小儿子,自从1999年出国后,至今20余年,音讯全无。 王强。1969年出生于常州的一户村口家。小时候,王强读书认真,成绩优异。1987年的时候考上了苏州大学,之后又在苏州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业。读完了硕士之后,相继考上了中科院的物理博士,北京大学的博士后。1994年的时候,王强告诉家里人,准备出国,而且一年可以赚到18万RMB。王强的父母觉得儿子懂事了,出息了,老两口也倍欣慰。但谁能想到,这一别,这一面却成了终身最大的愿望。王强出国后,刚开始还会给家里打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直到1999年,王强在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之后,至今便消失了20年。据家里人的描述,1999年王强给家里打电话,是向家里借了一点钱,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信息。直到今年2019年,王强的母亲很想儿子,郭巧娣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想念儿子的心情越来越强烈。于是,郭巧娣的兄弟也就是王强的舅舅,郭学武为了完成郭巧娣的心愿,决定通过媒体的力量来寻找王强。消息传出又后,网上各路网友纷纷提供各个信息。最后终于有网友在外网上发现了王强的信息。郭学武通过几处关系辗转联系到了王强,郭学武向王强说明了郭巧娣的情况。没想到王强表示,希望家人不要再通过媒体寻找自己了。关于是否会和母亲见一面,王强只说了七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便挂断了电话。这个回答令家人伤心极了,家人表示再也不会寻找他了,就当没他这个人存在过。但是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背后难道没有另外的隐情吗?我们相信,一个正常的人是不会无缘无故的与家人断绝。究竟是怎么样的“家务事”导致了王强的冷漠,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在早年时期,家里人对王强管教过于严厉,忽视了王强心理上的教育,从而导致如今的局面。对不孝顺父母的新闻逐年增加,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后会发现,一些案例并不是子女单纯的不孝,也有一些父母曾经伤害过子女,为人父母者也应该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百善孝为先,俗语有云:“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即便父母有再多的不是,再怎么样还是可以回去见见父母最后一面。最后,别忘了关注我哦~

二合一

北大博士被985大学录用,晒出收入对比后网友:羡慕

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硕士生也比以前多很多。但是博士生相对来说还是香饽饽,找工作很好找。小编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楼主是北大的一名博士生,毕业后晒出高校老师的年收入后令网友们非常羡慕。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这位楼主是北方人,家庭没有什么背景,北大博士毕业后收到了两份工作邀请。其中一份工作是去一个985大学当大学里的老师。基本代课工资加上课题等一些奖金每年到手能有20万。还有一个选择是一个省的选调生,博士过去是副县长的级别,两年后级别会上升。楼主目前很纠结不知道该选哪个好,一旦选错了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一生,于是就在网上求助网友。有的网友给楼主支招,如果楼主想走学术这条路,就去大学里当老师,安安稳稳的有个比较稳定的收入,以后升为教授还能带学生研究课题,所有收入加起来也不少了,像很多大学里的教授做的好的一年到手都得几百万了。还有的网友非常羡慕楼主现在达到的成绩,直夸楼主的智商高。但是随即表示楼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法回答,毕竟很多人都达不到楼主目前达到的高度。这两条路截然不同,会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自己没到那个层次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小编觉得能进到985高校当老师是很多人都羡慕的工作,大学老师没有太多的升学压力,假期还多,福利待遇都比很多行业要好得多。放假的时候还可以辅导学生,算下来一年也得有30万的收入了。不过博士刚毕业参加工作才只有20万的收入确实不算高,因为小编身边一些985研究生毕业做互联网的轻轻松松就能拿到这样的年薪。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质疑仅仅是北大毕业而没有海外留学经验就被985大学聘用了,有点不可思议。小编觉得可能是楼主比较的优秀所以就直接被聘用了,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对于第二份工作,如果自己情商一般,家里还没有啥背景,还是不要优先考虑了。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卡普里

北大博士出名了,半天走98800步,你相信吗?

刚毕业就吹牛?北大博士半天走98800步,遭质疑专家:半天跑两个马拉松不合常理,微信步数98800步,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博士生代表的庄方东发言表示由于微信运动的限制,98800步只是他半天的步数。17日,运动康复专家谢博士表示10万步就是80到100公里,跑步1小时10公里的配速就要跑10个小时,半天跑两个马拉松不现实不符合常理。你每天走多少步?有网友就开始调侃了“邪恶帐篷:是80公里半天,而且这个半天是上午或下午这样算的话,没有错这个人就是水浒传里的神行太保戴宗了”晨曦陨光:放摇步器也没那么快啊~这孩子怕不是吧手机系在电风扇扇叶上了~也有网友为博士证言我没战斗你便宜:我相信他说的是事实。一个暴走团一天不用太多也能走50公里左右,还是业余组。全民柠檬精么现在。一个北大博士会在这样的仪式上胡扯么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