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行业竞争激烈「图」诡衔窃辔

2020年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行业竞争激烈「图」

一、保险行业市场规模从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保险业就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2004年底保险业结束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率先在金融领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保险业也成为了我国金融体系中开放时间最早、程度最高的行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保险业的资产也开始迅速发展。截止到2020年6月,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了219792亿元,增长迅猛。数据来源:银保监会 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保险行业竞争格局从1949年第一家保险公司成立以来,经过70年的发展,到2019年已经有235个保险机构,保险从业人数达到1233180人。从业机构和人数的增加意味着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不论是机构还是从业者都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三、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尽管近年来保险业保费增长率连续放缓,寿险业转型、渠道质量提升、车险市场化改革等仍是接下来的挑战,但从我国的基本面来看,长期的保费增长空间尚未停滞。国盛证券认为,我国当前人口红利虽已处于后期,但人口基数足够庞大,同时经济增长、相对优势的利率环境以及客观指标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能够支撑未来较长时间里的保费增长空间。数据来源:银保监会 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四、再保险行业再保险是保险人为了减轻自身承担的保险责任而将其不愿意承担或超过自己承保能力以外的部分保险责任转嫁给其他保险人或保险集团承保的行为。再保险又称分保。个人及企业通过签订保险契约以得到面对不同风险(如:龙卷风、地震、法律诉讼、疾病或死亡)时的保障。因这种办理保险业务的方法有再一次进行保险的性质,故称再保险。同理,再保险为保险公司提供类同的保护。这种风险转嫁方式是保险人对原始风险的纵向转嫁,即第二次风险转嫁。再保险业务是国际保险市场上通行的业务。它可以使保险人避免危险过于集中,不致因一次巨大事故的发生而无法履行支付赔款义务,对经营保险业务起了稳定作用。随着保险制度的完善,再保险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2020年6月,再保险的总资产已经达到5133亿元。数据来源:银保监会 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五、资产管理行业资产管理通常是指一种"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业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拥有了更多的存款用于理财,因此国内的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当然也推出了这项业务。但是由于保险公司在国内的信誉并不是很好,人们对于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不高,因此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进展缓慢。截止到2020年6月资产管理业务总资产才644亿。数据来源:银保监会 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此独无有

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疫情下的五大特征与当下的配置吸引力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周晶晶、孙寅、谢宇尘)一、核心数据解读2020 年上市险企年报已经披露完毕,主要核心数据概括如下:权益市场向好下投资收 益增速较好,对利润增长有所支撑;准备金计提仍然承压,对全年业绩增速拖累较大。 负债端新单增速、价值增长承压,疫情影响下全年整体增速相对上半年继续放缓,但总 保费和 EV 增长基本保持平稳。权益市场表现良好,投资收益对利润贡献突出。全年权益市场表现较好,沪深 300 及创 业板指数分别收涨 27.2%与 65.0%。五家 A 股上市险企合计实现投资收益 5,274.9 亿 元,同比增长 15.8%。从数据来看,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分别实现投 资收益 2,109.8、1,199.3、874.9、493.7、597.2、502.4 亿元(太平单位为亿港币,下 文同),同比增速分别为 19.3%、-1.4%,27.6%、28.6%、18.8%和 51.1%。本期五家 A 股上市公司责任准备金计提同比增加 19.2%,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来自折现率等假设变 动导致责任准备金额外计提增加,显著拖累当期盈利增速。本期保险公司利润增长普遍 表现较差,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502.7、1,431.0、 245.8、142.9、200.7、65.5 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3.8%、-4.2%、-11.4%、-1.8%、- 10.4%、-27.3%。全年来看,上市险企 NBV 增速相比上半年整体继续下行。国寿、平安、太保、新华、 人保和太平 NBV 同比分别变动-0.6%、-34.7%、-27.5%、-6.1%、5.6%、-16.4%。受疫 情影响,各家公司价值率普遍有所下滑,其中平安与新华价值率下行较大。保费收入、内含价值增速平稳。从数据来看,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分 别实现保费收入 6,122.7、7,978.8、3,620.6、1,595.1、5,636.1、2,335.4 亿元,同比增 幅分别为 8.0%、0.4%、4.2%、15.5%、1.5%、4.7%,寿险内含价值分别增长 13.8%、 8.9%、11.7%、17.3%、20.8%、10.7%。 总结 2020 全年行业发展情况,疫情影响贯穿全年,负债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和代理人 展业活动,资产端影响利率水平冲击保险公司投资。2020 年年报反映出保险公司以下 特征,一是代理人增长乏力,产能提升缓慢,高质量发展是各家主题;二是保障型业务 销售难度加大,价值率普遍有所下行,重疾类业务迎来发展瓶颈;三是储蓄型业务成为 复苏先行者,流动性宽松利率低位下需求回暖较快;四是投资收益率受权益市场影响较大,普遍获取到较好的总/综合投资收益率;五是利润增长在高基数下较为平稳,下半年 受投资影响改善明显好于上半年,而下半年也多提了较多准备金作为平滑。二、负债端:疫情下人力遇瓶颈,储蓄业务逐步发力2020 年,保险行业受疫情影响整体增速显著下滑。人身险方面,上市险企“险种+渠道 +期限”结构调整优化已基本到位,规模增长是下一阶段的重点:1、除人保和新华外, 个险新单占总新单比例均超过 50%,个险为主的模式已经稳固,疫情之下银保权重有所 提升;2、除人保外,个险期缴保费占个险新单比例均超过 60%;3、保障型产品新单占 比超过 15%。后续关注储蓄型业务复苏趋势,将带动渠道活跃度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 整体 NBV 增长复苏。财产险方面,疫情影响新车销售,车险综改之下单均保费显著下 降,综合成本率有所恶化;非车业务继续发力,增长迅速且盈利较好,结构持续优化, 保证保险出现一定亏损,但处于改善状态中。市场竞争仍然激烈,人身险集中度略有下行2020 年,人身险行业保费集中度小幅下行。在增速分化的背景下,人身险保费前五的 市占率和前十的市占率继续呈现小幅下滑趋势,2020 年 6 月其累计保费市占率分别为 51.8%、68.1%,到年底分别下降至 50.6%和 67.3%,中小险企低价保障类产品和银保 储蓄产品的销售仍然对头部企业形成一定冲击。上市险企累计保费集中度由上半年的 50.6%下降至 49.0%,稳中略降。车险受新车销量和车险综改的影响增长有所放缓,非车险保持较好增速。2020 年,受 疫情影响汽车销量整体偏弱,同时车险综改降低单均保费,上市险企车险增速持续放缓, 同时成本率整体有所提升。非车险仍保持着平均 14.3%的高增速,推动全年产险增速稳 定增长。车险综改背景下,行业集中度略有上升。随着针对报行合一的监管力度加大,以及下半 年车险综改的全面推进,大型财险公司因具备更好的销售渠道、更强的定价和成本管控 能力,保费增速相对行业更优。2020 年 1-12 月财险行业保费前五/前十的市占率分别为 73.0%、84.6%,相比去年同期变动+0.1、-0.3pct,集中度较 2019 年相对稳定,头部略 有上升。人身险:个险期缴占比下滑,保障业务增长放缓2020 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整体增速下滑,二季度后逐渐回暖。分渠道看,个险期缴保 费增速略有放缓,但仍是新单保费的主要缴费渠道,且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占期缴保 费比例也较高,续期保费整体增长平稳,但部分险企由于近两年新单增速下降导致续期 增长水平有所下行。分险种看,保障型产品增速受疫情影响显著放缓,而储蓄型业务则 处于恢复周期。个险期缴仍是主力销售方向,整体略有降低1、个险新单占总新单比例较高。2020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的个 险新单保费收入分别实现 1,198、994、290、211、215、168 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变 动+19.8%、-20.2%、-26.7%、+7.1%、+6.4%,-43.6%,增速表现分化;从个险新单占 新单比例来看,太保、平安仍然保持较高占比;国寿、人保则受益于转型,个险新单保 费占比提升较快,同比分别增加 6.6 和 9.8 个百分点。2、个险期缴保费占比、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占比均较高,续期保费增速发力。除人保 外,上市险企个险期缴保费占个险新单比例普遍较高,均超过 70%,整体保费结构较优。 期缴保费中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略有下滑,其中新华、国寿占比分别为 45.9%、48.9%; 受过往期缴保费增长的推动,续期保费表现良好。3、保障型产品新单占比较高。保障型产品通常更依赖线下销售,疫情影响之下新单保 费增长受阻。国寿、新华、平安长期保障型产品新单同比分别-14.5%、-11.1%、-43.7%, 其中新华全年降幅较上半年收窄。从新单占比看,除国寿口径不同外,上市险企长期健 康险/保障型新单保费占总新单保费的比重均超过 15%,占比较高,但相较去年同期均 有下滑,其中新华降幅较大。近年来,受益于保障类产品、长期储蓄型产品占比提升,保费结构持续优化,上市险企 退保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国寿、太保退保率较低,仅为 1.1%、1.2%。国寿、新华 在逐步消化前期高退保业务后,退保率分别下降 0.8 和 0.3 个百分点至 1.1%、1.5%。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有助于公司长期稳健经营。储蓄年金复苏得到验证2017-2019 年行业主动或被动经历了规模收缩结构优化的调整,从目前来看,上市险企 结构优化均已达到较优状态,后续规模增长成为主基调,在规模增长空间和动力方面, 持续关注渠道和储蓄年金两类变化。2020 年保险公司代理人增速承压。从代理人数量看,相比 2019 年,国寿、平安、太保 代理人数量分别下降 14.6%、12.3%、5.2%,而新华、人保则分别增长 19.5%和 5.9%; 从举绩率看,平安活动率下降 11.6pct,新华月均合格率下降 9.3pct;保单件数方面,太保每月人均寿险新保长险件数受口径调整增长 4.6%;代理人产能大多同比下行,国寿、 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同比分别+22.3%、-5.9%、-22.6%、-22.7%、-19.8%。国寿保 费结构转型下,代理人规模虽有下行,但产能升高推动新单增速较好;平安受疫情影响, 活动率显著下行,叠加寿险改革之下代理人量质略有滑落;太保改革之下经营相对谨慎, 人力较为平稳但受疫情影响产能和收入有一定程度下滑;新华代理人高速增加下产能有 所下降。展望后续发展,代理人规模增长出现瓶颈,质量提升是重点方向,但预期改革 储蓄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如何平衡人力规模和质量的投入是各家公司经营的核心。利率高位震荡,储蓄类产品依然保持收益率优势。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受短期债券影响 较大,万能险和分红险收益率相对平稳,当前分红储蓄类业务定价利率预期在 2.5%- 3.0%,分红率在 1.0%-1.2%,隐含收益率 3.5%-4.2%左右;万能账户收益率在 5.0%附 近。收益率优势之下储蓄类产品依然保持较强的吸引力。长期来看考虑利率中枢长期下 行趋势,以及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储蓄类保单吸引力将逐步提升。储蓄类业务的主要销 售途径银行渠道正逐渐回暖,新华、太平、平安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同比分别增加 125.4%、 60.5%和 41.5%,2021 年持续看好储蓄年金业务的恢复性增长和银保渠道的持续复苏。财产险:成本率有所恶化,非车增速延续良好势头车商渠道、代理渠道占比较高,交叉销售渠道基本稳定。2020 年上市险企财险渠道结 构中,平安车商渠道占比达到 24.6%,占比有所上升;商车费改下渠道竞争激烈,对产 品服务要求提高,代理人渠道占比较高;同时,交叉销售占比基本稳定,公司协同能力 助力财险保费增长。2020 年上市险企产险增速承压,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和太平财险 2020 年 1- 12 月累计保费增速分别为 0.1%、5.5%、11.0%和 4.5%,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显著下滑。 四家公司综合成本率分别为 98.9%、99.1%、99.0%和 103.9%,整体来看有所恶化。疫 情影响保证保险业务有所亏损,车险综改之下单均保费显著下行是财险综合成本率上行 的主要原因,其他业务整体成本率呈现改善或平稳态势。分拆业务看,车险增速略有承压,综合成本率下行。受疫情下汽车销售下滑及车险综改 影响,2020 年险企车险增速略有放缓,人保、平安、太保和太平车险增速分别为 1.0%、 0.9%、2.6%和-2.2%,其中人保、平安、太保车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为 96.5%、97.9%、 98.2%,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分拆车险综合成本率,太保赔付率上行但费用率有所 下降,人保、平安赔付率下行但费用率上升。随着车险综合改革的继续推进,竞争或将 加剧,定价以及控费能力较强的龙头公司或将脱颖而出,看好未来行业竞争格局改善。 非车险增速较快且盈利整体较好,保证保险成本大增。上市险企非车险增速均表现较好, 其中意外伤害及健康险、农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新兴险种增速均超 10%,同时,企财险、 责任险、货运险等险种因市场竞争格局和专业性等原因或具有更低的综合成本率;保证 保险受疫情带来的信用环境恶化影响,亏损明显,但基本消化完毕,预期 2021 年对业 绩的负面影响将显著改善。三、资产端:权益市场提振投资收益率表现从资产端来看,全年权益市场向好叠加债券利率在下半年逐渐回升的背景下,上市险企 投资收益增速较快,且有较好浮盈生成,同时大类资产配置稳健,适度增配安全性较高 的非标资产。新会计准则下,预计上市险企将更注重稳健资产配置,稳定投资收益,更 好的匹配资产负债久期,预期长债、高股息和长投仍是重要方向。权益向好改善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率表现较好2020 年上半年沪深 300 涨跌幅为+1.6%(去年同期为+27.1%),下半年沪深 300 涨跌 幅为+25.2%(去年同期为+7.1%),受益于权益市场表现良好,2020 年上市险企投资收 益(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高基数下保持平稳增长,下半年贡献较多。5 家 A 股上市险企合计实现投资收益 5274.9 亿元,同比增长 15.8%,总投资收益率水平整 体来看稳定上行,平均来看同比上涨 0.3 个百分点,但净投资收益率有所下行。上市险 企投资收益的提升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价差收入明显提升,同时利息收入、对联 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收益增速平稳,也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增量。累积浮盈大幅增加2020 年年底累计浮盈依然可观。2020 年国寿、太保、新华、人保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 收益规模均取得正收益,平安因会计准则调整计量方式有所变化。拆分其他综合收益, 2020 年,债券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现浮亏,国寿、太保、新华的债券型可供出售金融 资产转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分别为-20、-11 和-9 亿元,同时因权益市场向好,股权型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分别为 401、230 和 192 亿元,整体处于较 高水平。截至 2020 年年底,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累积浮盈分别为 549、-68、 223、113、175 亿元,占净资产比重分别为 12.2%、-0.9%、10.4%、11.1%、8.6%。大类资产配置稳健从大类资产配置来看,2020 年国寿、平安提高了债券资产配置,股基资产配置相对平 稳;人保和太平在增加债券配置的同时也增配了权益类资产;太保和新华减配了债券类 资产,并转向股权类和定存类资产。截至 2020 年年底,上市险企定存占比在 6%-13% 左右,债券类资产配置占比在 36%-50%左右,而股基类资产配置占比在 11%-17%左右。 非标资产配置分化。2020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非标类资产投资相 比 2019 年分别变动+4.2%、-3.5%、+18.1%、-2.3%、-11.2%、+16.3%。太保持续大 力增加配置非标产品,非标配置比例正在向同业看齐。平安、太保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的名义投资收益率分别为 5.5%、5.3%,相较于去年同期均小幅下降,但仍收益可观。同时,上市险企非标资产的安全性较好,AAA 占比超过 90%。高分红高股息策略有利于降低利润波动同时抬升投资收益,长投策略有利于拉长久期。 会计准则落地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规模大幅提升,利润 波动将大幅提升。考虑资产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利润的 FVTPL、仅允许股息分红进入利润 表的 FVTOCI,保险公司更偏爱高分红、高股息的大盘蓝筹股。蓝筹股也具备较强的防 御属性,可提供稳定的流动性和现金流。同时,配置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久期的 匹配方面也能够更好的匹配较长的寿险负债端,对于偿付能力的资本要求也较普通股票 等权益资产更低。上半年受到疫情和经济下滑的冲击,部分高股息资产的分红不确定性 增强,如汇丰控股宣布暂停派息,给保险公司高分红策略带来一定影响,同时即将落地 的偿二代二期工程,也存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资本占用的可能性,从而影响长期股权投 资的配置。预期后续险企整体资产配置占比相对平稳,权益资产配置或有持续提升。四、价值表现:价值率提升现瓶颈,EV 增长平稳NBV=新单规模*新单价值率,2020 年上市险企 NBV 增速显著分化,疫情影响下价值率 普遍下降,规模增长也受到一定影响。在保障业务销售趋缓而储蓄型业务略有复苏的背 景下,VIF 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略有提升。EV、ROEV 增速保持相对稳健,剩余边际 储备较好,上市险企业绩安全边际较高,关注评估利率走平的后续利润影响。价值增长分化,价值率下行压力增加NBV 增速受疫情影响明显下滑。整体来看,2020 年 NBV 增速较 2019 年显著下行,国 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分别实现新业务价值 583.7、495.8、178.4、91.8、 54.9、87.8 亿元,同比分别变动-0.6%、-34.7%、-27.5%、-6.1%、+5.6%、-16.4%。 2018 年以来,囿于行业保费承压,上市险企 NBV 增速明显下滑,疫情以来需求整体进 一步萎缩,市场竞争有所加剧,NBV 下滑幅度加大。价值率普降,未来提升存在瓶颈2020 年价值率普降,展望后续,在结构优化达到一定边界背景下,价值率提升压力增 加。2020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新业务价值率分别为 30.1%、33.3%、 38.9%、19.7%、11.1%、24.6%,同比分别变动-2.3 pct、-14.0 pct、-4.5 pct、-10.5 pct、 -0.3 pct 和-3.8pct,价值率普遍下降。当前时点,上市险企高价值业务销售受阻,储蓄 业务销售有所回暖,预期整体价值率提升存在一定困难,规模增长将是带动 NBV 增速 抬升的重要方向。NBV 和 VIF 投资敏感性分化在保障业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NBV 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表现分化,VIF 敏感性整体 略有增加。假设投资收益率增加 50BP,国寿、太保、新华、太平的新业务价值敏感性 同比分别变动+0.6、-1.6、+4.2、-3.1pct;有效业务价值敏感性同比分别变动+0.9、+0.2、 +1.2、-2.3pct,整体略有上升。随着储蓄业务逐步回暖,分红险的增加或降低投资敏感 性,而传统年金类业务将抬升投资敏感性,预期投资敏感性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窄幅波 动,或有小幅上行。利润储备较优,关注准备金变化剩余边际储备较好,营运利润平稳增长上市险企剩余边际储量高,释放稳健,营运利润增速平稳。2020 年,平安、太保、国 寿、新华的剩余边际余额分别为 8,373、3,511、9,602、2,272 亿元,相比去年同比分别 变动-8.8%、+6.5%、+25.0%、+5.9%,增速稳健,利润储备丰富。从平安剩余边际的 摊销来看,每年的剩余边际摊销占税前营运利润比重在 60%-70%,占比较高,对营运 利润增长有较好贡献,为上市险企业绩提供了较强的安全边际。2020 年,平安、太保集 团归母营运利润分别为 1394.7、311.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9%、11.7%,增速平稳。权益投资利润敏感性较高股基资产变动对利润影响较大。2020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太平、人保股基资 产占投资资产比重为 11%-17%左右,测算 10%股基资产变动占净利润比重,分别为 92.4%、30.2%、76.2%、98.8%、254.6、70.8%,占比较高。上市险企配置股基资产占 比虽然并不高,但利润对权益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较强,其中国寿、新华和太平的股基弹 性更大,因此需要重视保险公司的市场β弹性机会。准备金影响反转从基准评估利率的表现来看,1-10 年期国债收益率 750 日移动平均变动在 2017 年四季 度达到拐点,2018、2019 年呈上行趋势后将再次迎来拐点,2020 年起将逐步下行,预 计将在 2021 年下半年趋平。2020 年下降幅度为 21.3-37.7BP(去年同期提升 9.7- 12.6BP),假设未来利率水平以 2021 年 4 月 2 日的水平延续,预计全年下降幅度在 13.8-16.1BP,对利润影响趋于稳定。从实际多提准备金规模来看,2020 年计提/回拨规模显著提升,占归属净利润的比重为 10%到 75%(去年同期为 4%到 47%),与 2019 年相比明显上升。考虑到国债 750 日 均线将逐渐趋于平缓,且 2020 年准备金计提已经较为充分,预期后续对于利润的影响 也将趋于平缓。EV 增长受投资影响略有波动,ROEV 平稳2020 年上市险企寿险 EV 增速为 10.6%-21.0%,投资偏差影响下略有波动。EV 增长的 贡献因素拆分来看,主要包括期望收益、新业务价值增长、运营偏差、投资偏差等。其 中期望收益部分相对比较稳定,能够贡献 8-9%的寿险 EV 增长;新业务价值下滑对于 EV 的影响较大,NBV 贡献 EV 增速约在 4.5%-6.5%;投资偏差今年因权益市场波动影 响较大,贡献 EV 增速-0.8-4.3pct。上市险企寿险 ROEV 有所下行。因投资回报差异变化幅度较大,同时市场价值调整、股 东分红等与公司经营相关度并不高,在剔除这些短期波动后,我们计算 ROEV 来衡量寿 险公司的基础增长中枢,国寿、平安、太保、新华寿险业务 2020 年 ROEV 分别为 14.3%、 13.2%、17.9%、13.5%,相较 2019 年分别下降 1.5、11.9、3.4、0.4 个百分点。死费差敏感性较强死费差贡献持续提升。一方面,除人保外,上市险企 NBV 对于死亡率-10%的敏感性同 比变化-0.6 到+2.0pct,对于发病率-10%的敏感性同比变化-0.7 到+2.0pct,对于费用率 的敏感性同比变化-0.1 到+1.2pct,整体来看,上市险企对于死费差的敏感性增强。分红水平可观,股息率吸引力较高上市险企是较为优质的高股息资产。从分红率角度来看,大多上市险企近年来均稳定在 较高水平,在利润增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无疑是值得关注的高分红资产。以 当前股价计算,保险公司股息率为 2.0%-3.4%(含 H 股公司则为 2.0%-6.7%),而沪深 300 成分股当前股息率中位数仅为 1.7%,保险板块配置价值较优。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舍之则悲

保险科技行业调研:2021年中国保险行业IT市场将达146.52亿元(可下载)

获取《保险科技行业调研报告:商业模式多样化,健康险站上风口》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综合报告”,该报告编号为20bg0126。保险科技是金融科技在保险行业的应用范畴,所采用的底层技术与其他金融领域类似,也主要包括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及物联网。保险公司包括传统的保险公司和互联网保险公司。不同规模的传统保险公司在保险科技的布局上有较大的区别,头部大型保险公司在科技上的投入较大;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历史包袱较小,可以采用比较新型的技术架构以及轻资产的运营模式。 根据艾瑞的数据,2019 年国内保险公司的科技投入达到 319亿元,预计到 2022 年将达到 534 亿元,年复合增速接近 20%。保险科技的应用最终能帮助保险公司降本增效,通过数字化运营降低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实现客户的有效触达,增强与客户的交互,通过创新的产品及服务覆盖更广阔的客户群体。根据 IDC 预计,2021 年中国保险行业 IT 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和服务)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 146.52 亿元,2017–2021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2.35%。保险 IT 行业的集中度较高,中科软、软通动力、易保网络占据市场份额前三名,合计占比超过 50%。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以近五千分,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方其梦也

保险行业深度报告:观分化调整,望雨后初霁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摘要从负债端看,负债端整体处于恢复周期,结构优化或已至边界,NBV 增长将更依赖规 模提速。2019 年保障型产品增速略有放缓但增长仍较为稳健,储蓄型业务略有回暖, 负债端整体处于恢复周期,各公司业务节奏及战略规划不同下新单增速分化:国寿受益 于开门红准备较早+转型效果初显,代理人量质提升下新单增速优于同业;平安代理人 产能提升新单降幅收窄;太保转型+竞争加剧下代理人量质下滑;新华代理人高速增加 下产能明显下滑。上市险企“险种+渠道+期限”结构调整优化或已达到一个高点,部分 险企个险+期缴+健康险保费占比增速放缓或略有下滑,预计价值率承压下后续规模增长 将成为 NBV 增长主基调。而新单规模增长方面,我们看好储蓄年金类业务的弱复苏。从资产端看,2019 年权益市场向好下投资收益亮眼,高分红高股息+长投策略更受青睐。 受益于一季度权益市场整体向好叠加二三四季度权益市场企稳,全年上市险企投资收益 (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速较快,净/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 4.6%-5.3%/4.9%-6.9%,相比去年同期,净投资收益率整体企稳,总投资收益率增加 0.3-3.2pct,同时截至 2019 年底累计浮盈可观。上市险企大类资产配置稳健,适度增配 股基类资产及安全性较高的非标资产,同时上市险企在利率阶段性高位着重配置超长期 国债、地方债、定存等,稳固净投资收益率中枢;利率下行叠加新会计准则即将实施背 景下,预计上市险企将更偏爱高分红高股息资产和长投资产,稳定投资收益,更好的匹 配资产负债久期。展望 2020 年,分析的逻辑不变但各因素状态已发生较大变化。1)重点关注疫情对新单 保费的影响及后续代理人的复产复工:疫情下公司新单短期有所承压,目前各公司根据 不同地区政府安排逐步恢复代理人职场办公,但客户面谈需求和购买力仍然有一定惯性 影响,恢复正常增长节奏尚需要一定时间。2)持续关注低利率下行带来的影响:目前 利率短期快速下行可能性不大,对内含价值敏感性进行测算,同时考虑投资收益率及风 险贴现率-50BP 情况下,EV 降幅 3%-6%,目前的估值已有充分反映。3)重视股基资 产弹性及市场β机会:上市险企配置股基资产占比虽然并不高,但利润对权益市场波动 的敏感性较强,需要重视保险公司的市场β弹性机会。目前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估值底部 位置,中长期 EV 15%-20%的稳定增速支撑板块绝对收益配置价值,相对收益机会来自 于负债端增速反弹的估值修复和β行情,持续推荐。核心数据解读2019 年上市险企年报已经披露完毕,主要的核心数据概括为:权益市场向好下投资收 益增速较好,叠加税收政策调整返还 2018 年税费,准备金略有增提下仍实现利润高增 长;负债端新单增速、价值表现持续分化,保障型产品增速稳健,储蓄型产品略有回暖, 行业处于恢复周期,总保费收入、EV 增长平稳。投资收益增速较好叠加税收政策调整推动利润高增长。2019 年权益市场向好,5 家上市 险企合计实现投资收益 5,556.7 亿元,同比+51.6%。从数据来看,国寿、平安、太保、 新华、人保分别实现投资收益 1,769.0、2,215.8、685.6、383.8、502.5 亿元,同比分 别增长 71.3%、64.3%、33.6%、14.8%、14.9%,其中,各家联营及合营企业投资收 益增速平稳,为投资收益的重要增量;依《关于保险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 策的公告》,返还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2018年度汇算清缴分别为51.54、104.53、 48.00、17.85、47.05 亿元,增厚利润;同时,5 家上市险企合计提取责任准备金 8,392.3 亿元,同比+67.0%,准备金增提下利润较半年报略有放缓,但仍实现高增长,国寿、 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净利润分别大增 411.5%、39.1%、54.0%、83.8%、66.6%。2019 年上市险企 NBV 增速持续分化。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 NBV 同比分别 变动+18.6%、+5.1%、-9.3%、-19.9%、+7.9%,国寿、平安、人保改善动力主要来源 于新业务价值率的提升,同比分别增加 4.6、3.6、0.9pct,价值率提升受益于险种结构、 渠道结构和期限结构的优化;太保价值率企稳而新单下滑明显,新华新单增速较好但价 值率大幅下行,导致 NBV 增速下滑。各公司负债端分化主要原因为业务节奏及战略规 划不同。保费收入、内含价值增速平稳。从数据来看,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分别实现 保费收入 5,670.9、7,950.6、3,475.2、1,381.3、5,552.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8%、 10.5%、8.0%、13.0%、11.4%,寿险内含价值分别较年初增长 18.5%、23.5%、18.2%、 18.4%、26.1%。总结 2019 年行业发展,最值得关注的是负债端增长路径及资产配置。2019 年行业整体 处于恢复周期,各公司业务节奏及战略规划不同下新单增速分化,“险种+渠道+期限” 结构调整优化或已达到一个高点,预计价值率承压下后续规模增长将成为 NBV 增长主 基调。资产端权益弹性显著,2019 年股基资产高收益率推动利润高增长,新会计准则 实施背景下,上市险企更青睐高分红高股息资产和长投资产,从而稳定投资收益,更好 的匹配资产负债久期。 负债端:新单仍有承压,负债端持续分化2019 年,人身险方面,从保费结构看,上市公司“个险+期缴”战略不断深化,续期保 费增速持续发力,支撑总保费较快增长;从新单增长动力看,各公司业务节奏及战略规 划不同下代理人量质发展路径分化;目前上市险企结构优化大部分已达到较优状态,后 续规模增长成为主基调,持续关注储蓄年金弱复苏。财产险方面,新车销售下滑影响下 车险保费增长较慢但综合成本率可控,同时非车业务开始发力,增长迅速且盈利较好, 结构持续优化。行业保费增速逐步回暖,人身险集中度略有下行 2019 年,以储蓄年金为代表的寿险增速逐步回暖,以重疾为代表的健康险增速稳定。 2017 年以前,寿险增速保持在 20%以上,2018 年受到 134 号文和外部理财环境变化 的影响下降至个位数,2019 年增速逐步回暖至 10%左右的增长;在寿险增速放缓的同 时,健康险保持了 30%左右的稳定增长。市场格局中,上市险企的集中度在明显下降。上市险企集中度从 2018 年初的 56%降低 至 2019 年底的 48%,集中度下降约 8 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 2019 年非上市公司增速 在 20%左右,上市公司增速 7%左右,或源于中小险企重疾险年交保费更低与储蓄型产 品 IRR 更高。产险:车险受新车销量影响增速放缓,非车险高速增长。2019 年,汽车销量、乘用车 销量增速持续放缓背景下,上市险企车险增速在 2%-7%区间内,而非车险仍保持着 17%-33%的高增速,推动产险增速较为稳健。报行合一监管加强下财险行业集中度稳中有升。2019 年初以来,随着针对报行合一的 监管力度加大,行业费用率水平可控,大型财险公司因具备更好的渠道销售能力和品牌 服务保费增速较快。2019 年财险行业保费上市险企/前五公司的市占率分别为 64.1%、 73.8%,相比去年同期增加 0.1、0.3pct,集中度稳中有升。人身险:负债端整体承压,静待储蓄年金弱复苏2019 年,保障型产品增速略有放缓但增长仍较为稳健,而储蓄型业务则处于恢复周期, 负债端整体仍有承压。上市险企“险种+渠道+期限”结构调整优化或已达到一个高点: 1、已处于高位的平安、太保、新华个险新单占总新单比例略有下滑;2、除人保外,个 险期缴保费占个险新单比例均超过 70%;3、保障型产品新单占比超过 25%,结构优化 或已至边界,后续规模增长将成为主基调,持续关注储蓄年金弱复苏。各公司业务节奏 及战略规划不同下新单增速分化:国寿受益于开门红准备较早+转型效果初显,代理人 量质提升下新单增速优于同业;平安代理人产能提升新单降幅收窄;太保转型+竞争加 剧下代理人量质下滑;新华代理人高速增加下产能明显下滑。结构优化或已至边界,关注规模增长方向 1、个险新单占总新单比例较高。2019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的个险新单 保费收入分别实现 999、1,246、396、197、202 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变动+9.4%、 -4.7%、-15.2%、+1.6%、+58.9%,增速表现持续分化;从个险新单占新单比例来看, 平安、太保因已完成“个险+期缴”的转型,行业承压下处于高位的个险新单占比略有 下滑;国寿、人保则受益于转型,个险新单保费占比提升较快,同比分别增加 1.8、13.9pct; 新华因销售银保趸交产品,个险新单占比大幅下滑 12.4pct。2、个险期缴保费占比、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占比均较高,续期保费增速发力。除人 保外,5 家上市险企个险期缴保费占个险新单比例普遍较高,均超过 70%,整体保费结 构较优。同时,期缴保费中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占比较高,其中新华、国寿占比分别 为 55.5%、54.1%;受过往期缴保费增长的推动,续期保费表现良好。3、保障型产品新单增速平稳,占比仍处较高位置。国寿、新华健康险保费增速回暖, 同比分别+30.6%、+3.3%,而平安长期保障型产品新单同比-7.8%。从新单占比看,上 市险企健康险/长期保障型新单保费占总新单保费的比重超过 29%,占比较高。近年来,受益于保障类产品、长期储蓄型产品占比提升,保费结构持续优化,上市险企 退保率水平较低,前期高退保业务均已基本消化,目前国寿、平安、太保、新华退保率 分别为 1.9%、1.4%、1.1%、1.8%,相比年中略有提升,主要原因为权益市场向好下 短期储蓄产品退保同时行业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有助于公司长期稳健 经营。上市险企“险种+渠道+期限”结构调整优化或已达到一个高点,后续持续关注储蓄年金 弱复苏。 利率低位静待长期储蓄保费回暖。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受短期债券影响较大,万能险和 分红险收益率相对平稳,当前分红储蓄类业务定价利率预期在 2.5%-3.0%,分红率在 1.2%-1.4%,隐含收益率 4.0%-4.4%左右;万能账户收益率在 3.5%-4.5%;考虑利率下 行空间和政策调整,银行理财收益率下行压力增加,储蓄类保单吸引力正逐步提升。 2019 年储蓄年金以及主要销售渠道银行渠道已有回暖趋势,国寿、平安、人保银保渠道期缴 保费同比分别增加 2.5%、24.4%、10.8%,持续关注利率低位下储蓄年金业务的恢复性 增长和银保渠道的持续复苏。业务节奏及战略规划不同下负债端增速分化 各公司业务节奏及战略规划不同下,代理人产能及新单增速分化。从代理人数量看,相 比年初,平安、太保代理人数量分别-17.7%、 -6.7%,而国寿、新华、人保则分别+12.1%、 +37.0%、+59.3%;从举绩率看,平安活动率-1.7pct,太保月均健康人力、绩效人力占 月均营销员比重分别-4.3、-1.1pct,新华月均合格率-5.7pct;保单件数方面,平安件均 新单数量+13.1%,太保每月人均寿险新保长险件数-7.9%;代理人产能表现分化,国寿、 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同比分别+8.2%、+3.4%、-9.0%、-22.5%、+2.4%。可见, 国寿开门红准备工作较早,同时受益于转型效果初显,代理人量质提升下新单增速优于 同业;平安代理人数量虽略有下滑,但强化考核加强清虚背景下产能提升,同时代理人 收入略有提升,预计后续代理人稳定性将提升;太保转型+竞争加剧下,代理人量质略 有下滑,新单下滑明显,预计随着转型 2.0 的持续推进,代理人量质和新单增速降幅将逐步回暖;新华先大后强战略下代理人高速增加下产能明显下滑,持续关注后续新人的 产能情况。财产险:成本率企稳,非车发展延续良好势头车商渠道、代理渠道占比较高,交叉销售渠道占比略有下滑。2019 年上市险企财险渠 道结构中,平安车商渠道占比达到 24.2%,占比整体企稳;商车费改下渠道竞争激烈, 对产品服务要求提高,代理人渠道占比较高;交叉销售占比较 2018 年略有下滑,但占 比仍较高,公司协同能力助力财险保费增长。2019 年上市险企产险增速良好,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 2019 年累计保费增速 为 11.2%、9.5%、12.7%,增速平稳。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综合成本率分别 为 98.9%、96.4%、98.3%,同比分别变动+0.4、+0.4、-0.1pct,财险综合成本率的抬 升主要为非车险带来,台风等自然灾害、猪瘟及社会信用风险提升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分拆业务看,车险增速略有承压,综合成本率可控。受商车费改影响,2019 年上市险 企车险增速略有放缓,人保、平安、太保车险增速分别为 1.6%、6.9%、6.0%,同时, 人保、平安、太保车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为 96.7%、97.2%、97.9%,整体盈利表现改善,分拆车险综合成本率,商车费改持续深化下人保、平安、太保车险赔付率提升而费用率 下降,持续关注后续行业综合费用率变化趋势。疫情之下预计新车销量承压,虽赔付方 面存有利影响,但预计车险增速下滑影响更显著。非车险增速较快且盈利较好。上市险企非车险增速均表现较好,其中责任险、意外伤害 及健康险、农险等新兴险种增速均超过 15%,同时,责任险、货运险等险种因市场竞争 格局和专业性等原因或具有更低的综合成本率。2019 年受“利奇马”等自然灾害影响 企财险成本率略有承压,社会信用风险提升下保证险成本率上行明显,农险受猪瘟影响 成本率略有上行,但整体盈利来看,非车险表现仍优于车险。资产端:投资收益亮眼,增配股基类资产从资产端来看,2019 年权益市场向好叠加债券利率略有震荡的背景下,上市险企投资 收益增速较快,且有较好浮盈生成,同时大类资产配置稳健,适度增配股基资产及安全 性较高的非标资产。新会计准则下,预计上市险企将更偏爱高分红高股息资产和长投资 产,稳定投资收益,更好的匹配资产负债久期。权益向好改善投资收益,累计浮盈较好 投资收益率提升明显 2019 年沪深 300 涨跌幅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为+28.62%、-1.21%、 -0.29%、+6.33%(去年同期分别为-3.28%、-9.94%、-2.05%、-12.45%),受益于一 季度权益市场整体向好叠加二三四季度权益市场企稳,全年上市险企投资收益(投资净 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速较快。5 家上市险企合计实现投资收益 5,556.7 亿元,同 比大增 51.6%,净/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 4.6%-5.3%/4.9%-6.9%,相比去年同期,净投 资收益率整体企稳,总投资收益率增加 0.3-3.2pct。上市险企投资收益的提升主要是公 允价值变动损益、价差收入明显提升,同时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收益增速平稳。累计浮盈大幅增加 2019 年累计浮盈大幅提升,利润储备较好。2019 年,国寿、太保、新华、人保利润表 中的其他综合收益规模均取得正收益,平安因会计准则调整后计量方式有所变化。拆分 其他综合收益,2019 年,利率震荡背景下,国寿、太保、新华的债券型可供出售金融 资产转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分别为-5.05、+14.30、+12.47 亿元,同时因权益市场向 好,股权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分别为 654.70、223.35、175.00 亿元。截至 2019 年末,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累计浮盈分别为 291.6、134.6、 129.5、39.6、117.8 亿元,占净资产比重分别为 7.22%、2.00%、7.26%、4.69%、6.43%, 待释放利润储备较好。大类资产配置稳健,增配股基资产 从大类资产配置来看,2019 年权益市场向好下上市险企增配股基类资产,国寿、平安、 太保、新华、人保股基资产占比分别为 11.05%、12.07%、9.53%、12.17%、11.33%, 较 2018 年底分别增加 1.24、0.63、2.70、1.52、0.48pct,定存占比在 7%-15%左右, 债券类资产配置占比在 32%-47%左右,资产配置较为稳健。非标资产配置增速较好。2019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非标固收资产投资 相比年初分别变动+18.15%、-2.73%、+23.16%、+4.22%、+4.84%,增速较好,其中 国寿太保持续大力增加配置非标产品,非标配置正在向同业看齐。平安非标准化债权类 资产的名义投资收益率达到 5.75%,相较于去年同期略有下滑,但仍处较高水平。同时, 上市险企非标资产的安全性较好,AAA 占比超过 90%。高分红高股息+长投策略 高分红高股息策略有利于降低利润波动同时抬升投资收益,长投策略有利于拉长久期。 会计准则落地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规模大幅提升,利润 波动将大幅提升。考虑资产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利润的 FVTPL、仅允许股息分红进入利 润表的 FVTOCI,保险公司更偏爱高分红、高股息的大盘蓝筹股,同时也具备较强的防 御属性,可提供稳定的流动性和现金流。同时,配置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久期的 匹配方面也能够更好的匹配较长的寿险负债端,对于偿付能力的资本要求也较普通股票 等权益资产更低。盈利表现:NBV 驱动因子分化,评估利率下行NBV=新单规模*新单价值率,2019 年上市险企 NBV 及价值率表现分化,在单品类价值 率上行有限,且险种结构、渠道结构和期限结构均处于较优状态背景下,综合价值率上 行压力增加,NBV 增长将更依赖新单规模提升。EV 增速较好,投资偏差贡献明显,剔 除投资等短期波动的 ROEV 增速稳健,剩余边际储备较好,上市险企业绩安全边际较 高,但同时警惕利率下行带来的评估利率下滑,前期基数较高的背景下利润增长将周期 性承压。 价值增长分化,价值率下行压力增加 新业务价值表现分化。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分别实现新业务价值 586.98、 759.45、245.97、97.79、61.88 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8.6%、+5.1%、 -9.3%、 -19.9%、 +7.9%,增速分化。国寿、平安、人保 NBV 改善动力主要来源于新业务价值率的提升, 同比分别增加 4.6、3.6、0.9pct;太保价值率企稳而新单下滑明显,新华新单增速较好 但价值率大幅下行,导致 NBV 增速下滑。结构优化达到一定边界背景下,价值率提升压力增加。分渠道看新业务价值率,国寿整 体价值率提升主要为银保、个险渠道价值率提升及保费结构优化;平安受益于长期保障、长期储蓄、短交储蓄价值率持续上升,整体价值率表现较好;太保价值率微降主要为保 障型产品占比未有显著提升同时价值率较低的团险占比提升;新华价值率下降较多主要 是售卖高预定利率保单及银保趸交产品;人保价值率提升主要依赖于保费结构改善。在 单品类价值率上行有限,且险种结构、渠道结构和期限结构均处于较优状态背景下,综 合价值率预期略有下行,NBV 增长将更依赖新单规模提升。NBV 和 VIF 投资敏感性略有上升。在保障业务占比企稳而储蓄型业务略有复苏的背景 下,NBV 和 VIF 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略有提升。假设投资收益率增加 50BP,国寿、 平安、太保、新华的新业务价值敏感性同比分别增加 1.2、1.0、0.6、2.5pct;有效业务 价值敏感性同比分别增加 0.30、0.24、0.40、0.82pct。预计保费结构变化和负债久期 拉长是主要原因,随着储蓄业务逐步回暖,分红险的增加或降低投资敏感性。利润储备较优,关注准备金变化剩余边际储备较好,营运利润平稳增长 上市险企剩余边际储量高,释放稳健,营运利润增速平稳。2019 年,国寿、平安、太 保、新华的剩余边际余额分别为 7,683、9,184、3,296、2,145 亿元,相比年初分别增 长 12.3%、16.8%、15.5%、9.7%,增速稳健,利润储备丰富。从平安剩余边际的摊销 来看,每年的剩余边际摊销占税前营运利润比重在 60%-70%,占比较高,对营运利润 增长有较好贡献,为上市险企业绩提供了较强的安全边际。2019 年,平安、太保集团 归母营运利润分别为 1,329.55、278.7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8.1%、13.1%,增速平 稳。股基资产高收益率推动利润增长2019 年股基资产综合收益率达到 25%-37%,推动利润高增长。2019 年权益市场向好 下,上市险企股息投资收益率亮眼,公允/总/综合股基投资收益率分别达到 19%-28%、 5%-17%、25%-37%,高投资收益率推动利润实现高增长。评估利率下行,对利润存一定压制从基准评估利率的表现来看, 1-10 年期国债收益率 750 日移动平均变动在 2017 年四季 度达到拐点, 2018、2019 年呈上行趋势后将再次迎来拐点, 2020 年起将逐步下行。 2019 年提升幅度为 9.7-12.6BP(去年同期为 8.8-16.1BP) ,假设未来利率水平以 2020 年 4 月 3 日的水平延续,预计全年下降幅度在 31.7-53.1BP,对利润形成一定压制,预期基 数较高的背景下利润增长将周期性承压。从实际多提准备金规模来看,2019 年上市险企均增提准备金,占归属净利润的比重为 +4%到+47%(去年同期为-22%到+48%),部分公司调整发病率假设及综合溢价调整。 利率下行趋势将带动评估利率下行,预期基数较高的背景下利润增长将周期性承压。EV 增长中投资偏差贡献明显,ROEV 平稳 2019 年上市险企寿险 EV 增速为 18%-24%,投资偏差贡献明显。EV 增长的贡献因素 拆分来看,主要包括期望收益、新业务价值增长、营运偏差、投资偏差等。其中期望收 益部分相对比较稳定,能够贡献 8%-9%左右的寿险 EV 增长;新业务价值增长对于 EV 的提升效应较为明显,2019 年贡献寿险 EV 增速约在 6%-12%;投资偏差今年因权益 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增加寿险 EV 增速 2-5 pct。上市险企寿险 ROEV 较为平稳。因投资回报差异变化幅度较大,同时市场价值调整、 股东分红等与公司经营相关度并不高,在剔除这些短期波动后,我们计算 ROEV 来衡量寿险公司的基础增长中枢,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寿险业务 2019 年的 ROEV 分别为 15.8%、、 25.0%、21.3%、13.9%、16.6%,较为平稳。投资展望:负债端长期具潜力,投资端关注利率对于保险板块的投资分析,权益、利率和保费是最重要的三大因素,其中权益市场表现 直接影响短期投资弹性,利率环境影响中长期投资判断,保费及其相关的价值成长表现 影响市场对于其中长期成长性的考量。展望 2020 年,分析的逻辑不变但各因素状态已 发生较大变化。重点关注疫情对新单影响及代理人的复产复工 疫情下公司新单短期有所承压,目前各公司根据不同地区政府安排逐步恢复代理人职场 办公,但客户面谈需求和购买力仍然有一定惯性影响,恢复正常增长节奏尚需要一定时 间。中长期看,随着民众保险意识抬升,保障型产品销售将提速,利率低位下长期储蓄 型业务增速将持续回暖,代理人量质和新单增速将逐步提升,推动 NBV 稳健增长。持续关注低利率下行带来的影响 长期来看,利率仍处于下行周期,但目前已处较低位置,短期快速下行可能性不大;对 内含价值敏感性进行测算,仅考虑投资收益率-50BP 情况下,EV 降幅 5%-9%:同时考 虑投资收益率及风险贴现率-50BP 情况下,EV 降幅 3%-6%。以 2019 年的敏感性数据 进行线性计算,假设利率影响下仅投资收益率变动,则当前估值对应的投资收益率为 2.0%-3.9%;假设利率影响下投资收益率及贴现率同时变动,则前估值对应的投资收益 率为 1.0%-3.4%,可见估值对利率已有充分反映。重视股基资产弹性及市场β机会 2019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股基资产占投资资产比重为 9%-12%左右, 测算 10%股基资产变动占净利润比重,分别为 68.5%、29.9%、59.0%、78.6%、51.9%, 占比较高。上市险企配置股基资产占比虽然并不高,但利润对权益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较 强,需要重视保险公司的市场β弹性机会。目前板块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除平安 2020 年动态 PEV 在 0.9 倍附近左右外,其余公 司估值位于0.5-0.7倍PEV附近,处于历史估值底部位置。中长期EV仍能保持15%-20% 的稳定增速支撑板块绝对收益配置价值,相对收益机会来自于负债端增速反弹的估值修 复和β行情,持续推荐。个股推荐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长江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告子

2020年中国保险科技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疫情之下,各保险企业积极推行零接触的在线理赔服务,简化理赔流程,同时在开展业务时更多依托于线上营销并实现在线投保核保。而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保险科技正在发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正是由于过去几年保险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保险机构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线上运营流程,从而为此次应对疫情提供了必要的底层技术支持。相信疫情过后,保险行业会更加重视保险科技的发展,行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仍将进一步深化。本报告将从保险科技发展背景、落地应用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解读。发展背景:驱动:在中国保险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多数险企经营惨淡的现状,另外长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更是带来了诸多行业痛点。因此,科技驱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战略:传统保险公司积极投入保险科技建设,以平安、国寿、太保、人保为代表的大型险企近几年纷纷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达319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资本:2019年中国保险科技创业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金额达39.8亿元,相比于支付、信贷等金融科技领域,保险科技的发展更加平缓却一直维持着资本热度,预计未来三到五年行业将迎来上市窗口期。保险科技落地应用:本报告第二章主要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四项核心技术在保险价值链中的落地应用进行梳理分析。云计算: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都需要底层的算力支持,因此云计算是企业发展保险科技的第一步。然而对数据安全的顾虑限制了当前保险公有云的发展,不过随着监管的完善和行业标准的建立,这一桎梏将逐渐被打破。大数据:大数据技术的意义在于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改变传统的定价、营销、核保方式。人工智能:2019年保险机构人工智能投入达42.9亿,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是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其中,重人力的业务成为人工智能主要渗透场景,保守预计2022年人工智能可以为行业节省350亿左右的潜在人力成本。区块链:区块链本质上是解决保险行业互信问题,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打破信息壁垒。目前区块链在保险行业整体处在试点落地阶段,2019年行业投入约3亿,不过在监管的牵头下,区块链未来能够发挥巨大的应用价值。发展趋势:趋势:更多的新兴技术将融入到保险领域中改变行业业态,保险从业机构需要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以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保险科技发展背景规模增长的背后科技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行业必由之路从行业整体来看,中国保险市场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龙头企业包揽了绝大部分的行业利润,而大多数中小险企经营情况惨淡,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另外,中小寿险公司过去依靠“短平快“业务提升规模的突围方式也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难以重现,在此情况下,中小保险企业的转型需求更加迫切。近几年,保险科技为全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头部企业可以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降本增效进一步发掘利润增长点,中小险企能够借助保险科技实现业务创新和差异化发展帮助企业破解经营困局。行业痛点的破局保险科技将成为解决行业痛点的重要驱动力过去几十年,中国的人口红利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保险企业大多通过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快速抢占市场实现规模扩张。随着近几年跑马圈地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保险行业开始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而在这一转型进程中,如何解决行业内长期存在的痛点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例如保险销售误导、用户理赔体验差等问题都直接拉低了行业形象,从而深远的影响着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好在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保险行业带来了破局机遇,而这也是驱动保险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快与慢的融合传统险企开始拥抱科技趋势,预计2022年投入将超500亿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都落后于银行、证券等其他传统金融领域,而在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保险业基础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在保险行业的创新应用。近几年,中国保险企业开始加大保险科技投入,其中头部保险企业和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布局更加迅捷,以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为代表的大型保险机构纷纷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并且积极出资设立保险科技子公司。根据艾瑞测算,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达319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保险科技融资情况保险科技行业资本热度不减,未来三到五年将迎上市窗口期作为金融科技的细分领域之一,保险科技在2015年迎来了第一轮融资热潮,不过相较于支付、信贷等金融科技领域,保险科技的发展更加平缓。从一级市场投融资数据来看,2019年中国保险科技行业融资金额达39.8亿元,可见在金融科技普遍面临强监管的背景下,保险科技依然保持较高的资本热度。同时,保险科技创业公司以其创新能力正在为行业不断注入活力,在业务模式上大致可以分为:面向代理人赋能、专注企业团险/场景定制、保险代理平台以及为企业提供保险技术服务。经过数年的发展,当前各个细分赛道已经有企业发展进入成熟期,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保险科技领域将迎来创业企业的上市窗口期。保险科技企业图谱保险科技落地现状科技重塑保险各环节价值链四项核心技术在保险各环节的主要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技术的日益成熟为保险行业各环节价值链的重塑再造带来机遇。从实际的落地情况来看,保险科技在产品研发环节的应用程度相对较浅,主要是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辅助精算师进行风险定价以及定制化产品开发;其次在保险营销环节由于其痛点较多并且业务场景更有利于AI大数据等技术的落地,因此成为目前保险科技落地最多的环节;而在核保和理赔环节,保险科技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提升风控能力和效率以及改善用户体验,而这也是保险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云计算随着云计算的推广,保险行业的IT硬件投入占比有望下降云计算从服务模式上又分为IaaS、 PaaS和SaaS,其中IaaS提供的是基础设施服务,与传统IT架构不同,IaaS的优势在于能够对硬件资源进行快速且动态的调配,以满足业务扩展需求。根据IDC的数据,保险业2018年IT硬件投入为161.4亿。整体而言,当前中国保险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低位,随着保险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公有云IaaS的价值会逐步体现。当然,在传统IT架构上运用虚拟化技术也能够一定程度上的实现资源池化,从而提升资源利用率,因此云计算更核心的优势在于PaaS和SaaS。PaaS是在基础设施之上提供平台级的服务,运用PaaS服务能够使得保险企业开发人员更加专注于业务逻辑,无需关注底层资源和系统的维护,同时基于PaaS实现业务的敏捷开发。而SaaS顾名思义就是能够直接获取具体的业务应用,例如保险理赔系统、展业出单系统等,因此SaaS是保险科技公司在云计算领域的主要切入点,也是目前更容易向行业内进行技术输出的部分。大数据改变传统保险的定价、营销、核保方式过去保险公司对用户信息的掌控主要停留在一些基本信息和投保信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数据源的扩充是大数据技术得以发挥价值的基础,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大数据能够进一步提炼出用户画像、用户需求以及风险识别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渠道分销和核保理赔环节上提供帮助,从而通过产品的合理定价、精准营销、反欺诈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目标。人工智能2019年保险机构AI投入达42.9亿,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逐渐体现出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在保险行业,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改变定价、分销、承保、理赔、投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从而达到提升业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艾瑞预计,2022年中国保险机构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将达到94.8亿。当前行业内AI技术的主要投入方是头部保险公司,主要方式是自主研发,而由于人工智能研发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储备以及数据和基础设施的支撑,因此目前中小险企的人工智能应用进程相对落后,不过市场上科技公司的保险AI解决方案正不断成熟,未来中小险企能够通过采购SaaS服务或联合开发的方式获取保险AI的应用,保险企业与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将成为趋势。AI带来保险核心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改善交互体验人力密集向技术密集转移,AI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落地中,为企业降低成本是其最核心的价值之一,而保险行业一定程度上属于人员密集型行业,中国保险企业的人力成本大约占总成本的30%,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据此估算2019年保险行业的人力成本约在5000亿左右。但实际上,一些重人力的业务场景由于其高工作量、高重复率和经验导向的特性非常适合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替代(例如呼叫中心、两核等)。对保险企业而言,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解决上述场景人力成本高,培训成本高、人员流动率高的问题。从行业情况来看,2017年是保险行业开始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的起点,其中呼叫中心是目前渗透率最高的场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加深,保险企业的成本将逐渐得到优化,从而改善盈利水平。区块链区块链的本质是解决保险行业的互信问题区块链是一种集合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从技术特性上来看,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数据防篡改、可追溯、一致性等特点。简单来说,区块链能够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可信体系,使得链上的参与方以极低的成本达成互信共识,而这一点恰好契合保险长期存在的信任问题,因此保险也是区块链的重点落地场景之一。不难理解,除了区块链本身的技术成熟度以外,机构参与度以及公链数据量是影响区块链应用价值的关键,从目前保险企业的投入情况以及行业现状来看,区块链技术在保险行业内仍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大规模的应用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不过随着2019年区块链被提上国家战略高度,保险监管层也在积极推进行业规则制定与研究,预计未来5-10年保险区块链将迎来重要发展时机。区块链的应用价值来源于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打破数据壁垒基于区块链的诸多技术特性,目前行业内已经在个险、再保险、农业保险等领域有了实际落地的应用。由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加密存储的特点,多方参与者可以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共享,例如各保险公司可以建立区块链反欺诈联盟,打破过去机构间的数据壁垒,提升欺诈识别和核保风控能力,同时用户健康信息及医疗机构的信息上链能够极大缩短理赔流程,在引入智能合约后实现赔付条款的自动执行,无需人工参与。另外,在再保险领域区块链能够解决交易双方信息流转效率低下和信息不对称的痛点,促进行业发展。保险科技的应用价值降本:积极运用科技赋能的企业能够实现综合成本率的优化艾瑞认为,2025年一家积极运用保险科技赋能的中型财产险企业可以收获由营销渠道优化、合理定价、反欺诈、流程自动化、人力替代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实际收益,在不考虑市场竞争因素的情况下,保守测算企业能够优化6.6%-8.9%的综合成本率。同时,优化掉的成本能够重新投入到市场推广以及用户服务提升上,从而使保险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善经营状况,实现良性发展。增效:实现保险的普惠化,并改变触达和连结方式正如金融科技重新定义了支付、理财、消费金融等传统金融场景一样,保险科技的渗透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整个行业。在这一进程中,更具互联网思维的保险企业和保险科技公司仍然是创新的先头部队,为行业带来“普惠”、“触达”和“连结”的改变,而保险产品的普惠化、触达方式的变革、服务体验的改善、连结感的提升都能够从根源上逐渐解决中国居民保险意识弱的问题,实现国民保险意识的缓慢觉醒。企业案例分析i云保赋能保险上下游,解决传统业务痛点i云保是面向保险机构、保险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解决方案的保险科技服务平台,平台于2016年5月正式上线,当前已完成A+轮融资。i云保针对传统保险业务痛点,利用平台技术优势赋能保险上下游,提升产业效率。目前平台合作保险公司40家以上,包括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中国人保、众安保险等头部保险机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聚焦保险代理人核心领域,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i云保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保险销售全流程提供“科技+服务”支撑。通过前台拓展(销售线索获取、产品开发挖掘)、中台支撑(用户需求分析、促成在线交易)和后台保障(售后服务体系、代理人培训系统),为保险代理人提供端对端一站式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代理人更好完成展业。保险极客以团险为切入点,全方位满足企业、员工及家庭保障需求保险极客成立于2014年10月,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员工福利保险和健康管理解决方案。2018年10月,公司获得1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联想控股。保险极客通过B2B2C的商业模式触达企业端、员工端的商保需求,并且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重塑传统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定价方式及承保风控模式,为企业员工及家庭量身定制保障方案。另外,保险极客与医疗健康机构开展合作,进行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的延伸,实现“保险+医疗健康”的服务闭环。蚂蚁金服面向行业开放技术实力,赋能保险业态升级蚂蚁金服成立于2014年10月,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2017年,蚂蚁金服发布BASIC战略,通过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物联网和计算五大领域的探索,不断驱动新金融的发展。2018年6月,蚂蚁金服获得太平洋保险集团16亿元的最新一轮战略融资,在保险领域,蚂蚁金服持续通过科技赋能重构传统保险业态,并面向行业开放技术产品,先后推出了定损宝、医保快赔等应用。未来发展趋势保险科技发展趋势科技进程的推进将不断为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回顾保险业的发展历程,P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保险网销渠道的发展,也由此诞生了一批传统保险电商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互联网保险的概念应运而生,场景化保险一时成为行业热点;而当前行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向保险业渗透,众多保险科技企业也在积极用创新的力量改变行业业态。随着2019年5G进入商用时代、L4级自动驾驶不断成熟、基因检测开始走进消费者视野,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兴技术融入到保险领域中改变行业业态。因此,保险从业机构需要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以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办公室

保险科技行业调研报告商业模式多样化健康险站上风口

参与方包括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及非持牌公司。保险业务的流程环节多、持续时间长,大致可分为投保端和理赔端,越来越多的业务环节被外包给了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化分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能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可以降低综合成本,改善盈利。保险科技公司可以在细分领域构建自身独特的竞争力,需要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保险科技是金融科技在保险行业的应用范畴,所采用的底层技术与其他金融领域类似,也主要包括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及物联网。保险行业的后发优势在于可以采用相对成熟的技术手段,结合保险业务的场景进行快速的开发及应用,实现保险产品的创新及业务流程的优化。保险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1、行业层面。保险科技的渗透由点及面,逐渐深入,从单纯的销售渠道向保险生态演变。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保险公司获取客户、销售产品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保险产品具有标准化、碎片化、客单价低的特点。健康险站上风口,金融科技有助于解决健康险领域的痛点。2、公司层面。保险公司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对外合作,拓展服务边界,打造保险生态圈。保险科技领域的创业保持较高的活跃度,2B 模式的公司占比提升,围绕健康险提供服务的公司数量较多。目前主要的头部互联网公司都已取得保险业务相关牌照,互联网公司在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上具有优势,数据能力会增加互联网公司在保险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从而获取更多的业务价值。3、监管环境。金融监管环境从边际上有所放松,鼓励回归保险本源的产品及服务创新。保险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多元化1、从保险产品角度来看,保险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健康险和车险领域,其中以健康险相关公司居多。2、从服务对象角度来看,保险科技大致可分为 2A(代理人)、2B(保险公司或企业)、2C(个人消费者)、2G(政府监管部门)四种模式,其中 2B 模式的公司最多、商业模式的多样化带来增量市场空间。3、从发展趋势来看,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个方向,一种是在某特定险种中参与产业链尽可能多的环节,例如特定的健康险种;另一种是在一个保险业务环节或职能中深耕,以覆盖各种险种,风控是典型的场景。保险科技公司的业务边界模糊,单纯的技术不是壁垒,数据是核心,生态圈是护城河。保险科技带来的投资机会1、保险 IT 的投入增加。提高保险产业链的运转效率,提升盈利能力。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的 IT 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预计保险公司会持续加大 IT 投入,给保险行业的技术服务商带来市场机会。2、保险市场规模和边界的扩张。做大保险市场,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国内保险产品的碎片化、场景化发展,降低了保险产品的购买门槛,覆盖更多的长尾市场;此外,保险行业的服务能力由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而不断提升,服务半径持续扩大,健康险与健康管理服务、车险与汽车后市场服务是空间最大的两个细分市场。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保险行业的监管趋严、医保相关政策的变化金融行业三季度投资:改革驱动力强化,加配优质金融股华泰证券沈娟,陶圣禹,蒋昭鹏 核心观点我们认为当前资本市场战略地位已提升至新高度,作为核心参与者的金融机构带来发展的关键历史机遇,行业或将迎来增量市场中的高阶竞争新格局。我们预判未来金融业经营环境逐步优化,资本市场改革机遇逐步体现,把握优势金融配置机遇。券商推荐“全线领跑+攻守兼备”的中信证券,“改革加速+估值低位”的国泰君安,及“区位优势+管理稳定+战略得宜”的东吴证券;银行建议精选优质中小行,推荐股份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以及特色区域性银行常熟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成都银行。保险推荐优质险企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券商:受益于“政策面+市场面+基本面”三面共振我们认为券商板块受益于“政策面+市场面+基本面”三面优化。政策自上而下引导创新,同时积极推动打造航母级券商,行业格局面临分化重塑。市场风险偏好阶段改善。个股挖掘遵循“长看机制,短看增量”逻辑。长期看好“管理+创新+科技”领先的券商。短期关注投行、财富管理引导的轻资产价值率提升,及融券、FICC、衍生品推动的重资产扩容。据公募基金一季报,2020Q1 偏股型公募基金持有券商股仓位处于 2018Q3 来最低位,我们认为仓位有较大提升空间。银行:估值仓位双底部,配置银行正当时我们认为当前银行股有较高配置价值,主要基于基本面稳、估值较低、资金配置需求渐起的判断。目前股价已充分反映市场对银行年内基本面的预期;而宏观政策对经济及银行基本面的影响存在滞后性,但银行股估值一般会提前修复。当前为银行板块估值、仓位双底部,在经济修复驱动环境下是战略配置时机。资本市场改革提速,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证监会回应正在讨论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等壮大资本市场举措为银行创造估值修复动能。保险:边际逐步改善,关注中长期配置价值我们认为保险股正处于保费与投资边际回暖,价值触底回升的拐点。上半年保险行业在疫情影响下受到明显冲击,但负债端寿险保费正呈现边际改善、健康险保费稳步大幅增长的良性发展周期中,长端利率在 2.9%附近波动,有效缓解市场对险企潜在利差损的悲观预期。我们认为未来有多个维度的催化因素,利率波动或将带来理财险销售的边际提升,居民保障意识的提升或带来健康险的快速发展,险企线上能力的提升优化自身竞争力,叠加估值优势突出,建议关注中长期配置价值。风险提示:市场波动风险、制度推进不如预期、经济下行超预期、资产质量恶化超预期。(文章来源:财富动力网)

汗流至踵

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

摘要在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背景下,数字保险既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风险管理和保障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化转型是保险行业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在“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各行各业开始逐步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 5G 等信息技术提升业务拓展、运营管理效能,提高核心能力创新水平。保险行业也在积极培育数字化能力,在渠道、产品、服务、风控、生态等方面加速迭代,重塑竞争优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一方面,延期复工、隔离管控等疫情防控措施对保险机构的线下经营和销售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疫情加速并提升了保险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与思考。为响应保险业渠道全时化、经营线上化的现实需求,课题组深入调研财产险、人身险、专业互联网保险、保险中介、保险科技等各类从业机构,聚焦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内涵和框架,梳理行业现状与市场格局,提供行业优秀实践案例参考,并结合咨询公司的良好实践总结和转型成熟度方法论,提出框架性转型策略和实施方案。数字化转型内涵丰富,综合主流观点,各界普遍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企业通过一系列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实现组织架构、业务模式、内部流程升级改造,提升服务质效的过程。课题组综合了国际咨询公司方法论和国内领先保险机构实践,提出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框架和实施路径,主要包括战略侧重点、业务能力和支撑体系三方面。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侧重点可分为品牌宣传推广、客户体验、生态拓展、产品创新、成本优化五种模式。不同模式所需能力不同,保险机构在不同发展阶段可根据自身业务重点,偏向不同的转型战略侧重点。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 10 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客户洞察,典型实践有客户画像和基于客户洞察的智能决策;二是数字化营销,其关键能力与实践体现为数据营销分析、智能险顾引擎、营销活动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和营销策略引擎 ;三是数字化生态,其构建可从数字化渠道构建、生态圈获客及保险能力开放三方面展开;四是数字化产品创新,典型实践有产品原子化及组装创新、产品多层次精细化定价及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五是数字化资管,当前保险资产管理领域,已实现从应用分析模型和信息系统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的转变;六是数字化运营,典型实践有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协同作业平台、智能客服 ;七是数字化风控,即通过大数据分析建模及机器学习技术,识别承保、理赔业务中的风险模型,实现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风险控制,支持智能辅助功能;八是数字化合规,包括数据整合及向量化、智能合规、智能稽核、处罚分级模型;九是数字化财务,当前保险行业正在探索智慧财务相关的技术和工具来代替基础工作,从而释放更多空间至经营分析端;十是数字化职场员工,疫情发生后,许多保险公司已全面利用各种远程办公系统协同工作,部分公司还组织员工针对远程协作模式开展相应培训,提高协同效率。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数据资产管理,保险公司应了解其数据资产全貌、价值并配备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具作为保障;二是数字化技术与架构,纵观业内发展,当前保险业技术及架构已呈现服务化、中台化、云化、智能化等特点;三是数字化组织与机制,主要包含数字工厂、科技加速器、科技公司三种典型模式;四是数字化团队与文化,引入数字化转型人才,搭建数字化转型团队,是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保险行业生态内各类供给主体基于自身资源、技术、场景等优势,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在产品设计、营销宣传、核保理赔、精算定价等业务领域不断探索,推动行业更好地适应创新驱动下的数字经济保障需求。课题组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提炼出行业各类供给主体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特点,并指出其面临的挑战。一是传统保险公司基于既有业务优势,通过“金融+科技”的探索和创新优化原有作业模式;二是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以“科技+场景”为特色,寻求互联网保险的独特发展之道;三是中介公司寻求两端突破,一方面建设数字化平台,另一方面细分市场和需求场景,深耕细分领域,努力形成在特定产业链环节的比较优势;四是保险科技公司努力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升级赋能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课题组基于保险上下游产业链的数字化延展视角,举例展示了大健康、养老养护、汽车产业链和农业保险领域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成果。基于保险行业生态内的各类供给主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现状与挑战,课题组提出了相应的转型策略、实施方案与治理建议。一是数字化转型策略方面,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与业务需求的复杂度,针对不同的适用对象,分为局部优化、模块提升和全面改造三种。预期效果评估时,则可从增加保费收入、提升运营效率、改善用户体验、降低成本风险和生态协作效果方面,选取可量化预测指标,开发相应的模型或标准体系。二是数字化转型评估模型方面,可从数字文化、组织协同、治理能力、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资金投入、技术能力、生态搭建八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估。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策略方面,为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应从网络治理的规律中探寻监管逻辑和风险治理路径,聚焦数字保险的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工具三项核心要素。在治理主体方面,建立完善多层次数字保险治理体系;在治理客体方面,数字保险的监管首先是管业务,其次是管技术 ;在治理工具方面,数字保险的监管和治理更应注重新兴技术工具的支撑和辅助。一、数字化转型是保险行业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一)在“数字中国”发展战略指引下拥抱数字化变革是保险业的必然选择(二)在“数字经济”体系中,数字保险既是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其健康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和支持(三)在“数字科技”赋能下,保险业务模式得以优化,成为行业创新发展新动能(四)在“保险姓保”的初心使命下,数字化转型将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合数字鸿沟(五)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加速变革的整体趋势二、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框架(一)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具体在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可以理解为保险机构为应对数字化时代,利用数字化手段,选取适合自身资源禀赋的战略侧重点,建立由数据、技术、机制等组成的数字化支撑体系,实现以数字化客户洞察为核心的全方位数字化业务能力,最终达到用户(A 销售人员、B 合作机构、C 客户、D 决策层、E员工)体验及服务效能的提升。(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框架综合国际咨询公司方法论和国内领先保险机构实践,保险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框架涵盖战略侧重点、业务能力和支撑体系三方面。具体包括一个战略、十大能力、四大支撑(见图 2)图2 数字化转型框架(三)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侧重点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首先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约束条件,明确不同的战略侧重点。可分为以下五个层面:一是侧重品牌宣传推广:通过塑造数字化品牌体验提升用户忠诚度,将营销投资从传统广告转向沉浸式数字体验,以新方式将消费者与品牌联结起来。二是侧重客户体验:通过卓越的端到端客户体验和持续的对话或联系保持用户粘性,注重多接触点重塑互动和赢得客户的数字化能力。三是侧重生态拓展 :通过多种数字渠道推动在线流量并尽可能多地转换销售,注重销售效率和市场份额的数字化。四是侧重产品创新:通过数字产品创新实现差异化,利用数字能力识别、开发和推出新产品。五是侧重成本优化:致力于实现高效率运营、自动化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专注于推动成本效益的数字化提升。不同模式所需能力不同,“品牌宣传推广”对市场调研及品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客户体验”对产品设计及解决方案管理要求较高,“生态拓展”对渠道管理要求较高,“产品创新”对市场调研、产品及服务设计、解决方案管理要求较高,“成本优化”对运营技术及效率、实现收益要求较高。保险机构在不同发展阶段可根据自身业务重点,偏向不同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侧重点。(四)数字化转型的业务能力1. 数字化客户洞察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客户为中心”已逐渐成为国内外保险公司普遍认同的战略重点。公司业务焦点跨越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再到完全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其中,以产品为中心意味着注重产品或服务研发,先开发产品再开拓客户;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意味着注重产品或服务的获益并改善客户全生命周期体验 ;完全以客户为中心意味着以了解客户目标为焦点,为客户及其自身家庭配置适应的产品或服务。如何从不同渠道获取更优质的客户,提供匹配的保险产品与服务,从而提升客户粘性,降低运营风险成为了各个保险公司在维持业务规模增速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点。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则是具备数字化客户洞察能力。然而,保险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当下保险公司与保险客户之间是处于“低频交易、弱连接”的关系,保险公司自身客户信息质量普遍不高。部分保险公司在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碰到了不少与客户信息相关的痛点,如客户识别要素信息不准确,客户信息缺乏整合,客户基本信息以外的内容严重缺乏,缺少客户洞见能力等。一些保险集团虽然具备一定规模的客户信息,但在逐步趋严的监管要求下,对于如何谨慎地合法合规使用客户信息缺少标准和指南。2. 数字化营销精准匹配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能力正在成为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这要求其在客户端具备对客户全面信息(内部保险信息及外部大数据)的收集和整合能力,具备针对客户特征与偏好进行挖掘与分析、实现客户洞察的能力,这是数字化营销的基础。数字化营销能力致力于打造营销活动的数字化闭环,通过清洗整合内外部客户信息,构建用户分析模型和智能引擎,实现包括全面用户洞察、智能推送触达、营销规则管控、广告精准投放的智能营销平台。其关键能力与实践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数据营销分析: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客户360 度视图和客户画像,并支持营销分析,含客户产品营销差异化分析、客群市场营销分析、公众社交舆情分析、客户满意度与客群关系分析等。二是智能险顾引擎:在产品工厂增强产品原子化和组件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智能险顾引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客户与产品的匹配能力。三是营销活动管理:打造业务营销的功能闭环,实现营销计划一站式创建,实现营销计划审批、监控、评估的全流程,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业务体验。四是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化内容管理是线上营销非常重要的功能,有助于实现营销活动快速投放。数字化内容管理包含营销内容素材库(如海报、大转盘、优惠券等)、内容模板配置以及内容的设计、维护、审批、发布、检索等功能。五是营销策略引擎:支持业务人员对营销活动的界面化配置,包括客户生命周期、产品库、客户群分组、渠道配置、营销活动规划、营销话术配置、营销流程及规则配置等,并支持实时的策略调整。3. 数字化生态保险行业数字化生态的构建可从数字化渠道构建、生态圈获客及保险能力开放三方面展开。自有渠道构建方面,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保险公司全渠道、全业务、全媒体的全场景服务,是当前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自有渠道建设主要包含线上微信、APP 客户接触体系构建及线下网点智能化。一方面是 APP 建设 :大型保险集团进行超级 APP 建设,具备“入口聚合、场景多样、营销导向、总分联动”多重优势;中小型保险机构出于经济性和实用性的考量,部分选择不进行 APP 建设,转而由微信小程序承担数字化获客及客服作用,如永诚保险。另一方面是渠道建设 :下沉社区的智慧服务终端以其体验化、轻量化、智能化获得行业认可;提供全渠道接入全场景服务的远程柜面也成为多家机构的选择。生态圈方面,保险公司积极运用生态圈思维,充分发掘自身隐形资源,通过与邻业生态圈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多方共赢的格局。为更好地提供多元化服务,保险公司或自建或参与生态圈,两种方式各有优劣。首先是自建生态圈投入大,收益不确定,国内外成功与失败案例均有,主要由大型保险机构尝试。典型代表是平安集团,其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通过外部收购及内部孵化,覆盖出行、医疗健康、房产等主要生态场景。自建生态圈有利于平安集团掌握核心技术、业务场景和流量入口,成为生态圈的主导者。中小公司也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选择细分场景进行突破,如南非 Discovery Vitality 的“健康管理计划”。然后是相比于较高投资成本的自主构建生态圈,目前业内保险机构以参与第三方场景居多。如人保等十余家保险公司接入滴滴出行保险板块,提供驾乘人员意外险、堵车险等。参与外部生态圈可极大拓展保险机构获客场景,但获得流量的同时,入口端高额手续费压缩了保险产品的盈利空间,保险机构相较于大型平台处于低议价能力的弱势地位。能力开放方面,近年来,伴随着“开放银行”概念的兴起,“开放保险”概念呼之欲出。以德国的安联集团为例,对内部,安联开放其保险核心业务系统,使合作的保险公司或 IT公司在资源共享的平台上共同开发系统;对外部,安联接入其他互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消费者可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安联的服务和产品,通过流量导入快速扩展市场份额。依据目前的市场实践,“开放保险”战略定位可分为以下五类,不同模式所需能力不同,机构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业务重点,选择不同的“开放保险”战略。一是业务环节开放型:保险公司为提升客户体验,对已有产品或服务的某个节点对外开放,此类模式门槛较低;二是领域开放型:此类型对商业模式产生了更多实质性变化。例如将销售业务整体外包,自己专注于提供工厂式保险服务,聚焦产品研发和设计;三是技术开放型:将自身技术优势开放给中小保险公司,对外赋能;四是数据开放型:将自身数据建模、数据分析成果共享至合作伙伴 ;五是全面开放型:构建全面、灵活的开放平台,可将除产品精算模型及风险承担外的诸多业务环节与外部进行对接或开放。4. 数字化产品创新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客户对保险认知的成熟 , 市场对保险产品的核心需求愈发广泛 , 而传统保险尤其是财产险产品供给却高度同质化 , 对客户内在需求的覆盖明显不足。为及时有效地弥补这一供需缺口,进行产品创新,多数保险机构通过设立专门的创新机构,对不断涌现的新型风险以及相应的市场需求进行捕捉和分析。在新产品研发方面,以财产险领域为例,围绕新兴领域的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共享经济保险、行为数据保险、新兴技术保险和 UBI 保险等(见图 3)。除保险产品设计之外,销售、承保、营销、理赔等价值链环节也需同时进行挖掘更新。在产品定价方面,应用大数据进行精算定价。此类应用对数据积累要求较高,目前大多数传统保险公司采取跟随策略,互联网保险公司则较为积极,快速迭代快速试错。但就产品规模占比看,互联网式创新产品还未成为市场主流。在产品运营管理层面,通过产品个性化(定制)匹配机制和数字化闭环管理,对其进行运营规划。目前数字化产品创新的典型实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产品原子化及组装创新:支持产品的保险责任、保险条件、增值服务、渠道营销以及客群定制的分层定义,实现从过去的单一产品销售到未来多样化解决方案的提升。二是产品多层次精细化定价及核算:按部门、区域、产品组合维度设置差异化定价与营销参数,为产品定价、业务精细化核算、财务核算与业务归属提供有效的工具与规则。三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产品设计、上线、升级迭代到退市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产品创新。在数字产品创新领域,保险科技公司也为保险销售带来了新助力。如爱选科技基于公开信息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的二次处理,形成爱选人身保险产品库,覆盖 80 余家保险公司、六大类 19 细分类的 3700 多个保险产品;同时基于对产品的分类,结合产品价格量化评分及保险公司综合实力评分加权,推出人身保险产品评级服务。近期来看,针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爱选科技、法国再保险、小乐健康、南开大学金融学院联合推出公益项目“新冠肺炎赠险查询系统”,并在爱选科技公众号上线。此外,新一代的产品工厂可以支持产品责任拆分、产品模型扩展、产品规则配置、模型驱动界面自动生成等多样化配置,提升产品上线速度。5. 数字化资管当前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已实现从应用分析模型和信息系统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的转变。未来金融科技在智能投资领域,可能呈现出如下两种趋势。一是辅助中小型或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相对标准化、简易化的投资产品;二是助力投资顾问数量多、营业网点布局广的大型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满足投资者个性化的投资需求。然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业内带来诸多挑战。一是数据存储和安全问题,机构内各个系统间尚未完全互联互通,存在数据孤岛化和分隔化的痛点;二是信息所有权问题,我国法律对于数据权利归属及数据收集、存储、分析、流通和商用的规定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需要企业依据监管要求、确保合规。除此之外,各方对数据要求的不断提升,挤压了中小型保险资管公司的生存空间。一方面是监管方对报送时效、数据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使中小型公司面临较高的合规风险,如评级和牌照等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型公司现有 IT 系统及数字化能力有限,存在与客户系统无法直接对接、拓客环节无法远程实时支持、“事前”风控缺失制约投资活动等诸多问题,影响其获客及业务拓展效率。金融科技在保险资管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多家保险资管公司在智能投研、智能投资、智能投顾等方面有所布局。如泰康资产智能投研深度学习分析平台,在阅读研报、主题投资分析、公司财务分析、新词发现等方面取得进展,实现研报实时处理,每分钟阅读量高达万篇,新词识别准确率达到 90%,数据处理情感分析准确率达到88%。而平安资管已将 90%的应用系统上“云”部署,充分利用平安云的计算能力和快速扩展能力支持日常业务开展;二是大数据 :保险资管公司将大数据分析主要应用于信用风险监控、交易合规、量化投资等领域。如泰康资产管理公司研发的智能合规系统,已存储 400 余部法律法规,涉及公开市场另类投资、保险关联交易、内幕交易等诸多维度,实现各类法规实时检索;三是区块链 :针对保险资管行业中存续期不透明、信息造假、风险信息共享难、数据实效性低等问题,区块链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实时掌握关联方的身份信息与资产情况,提供透明、真实的信息,并实现全流程所有信息的上链,使监管机构能实时追踪,提高交易的信任度。6. 数字化运营数字化运营管理能力指利用新技术搭建系统平台,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运营效率和精细化程度。以数字化的运营产出作为基础,支撑客户洞察的整体战略决策制定,指引业务支撑(渠道、营销、产品及风险)实现收入和效益的增长,提升企业价值。寿险公司和产险公司的业务运营特点并不相同,因此在构建数字化运营能力的侧重上也有所区别。寿险的业务发展以代理人和线上数字化渠道为主,其中代理人模式依旧是短中期内的主要渠道。因此寿险公司运营的主要痛点在于如何提升代理人的业务能力,提升对于代理人展业的数字化支持以及优化代理人队伍管理。产险公司运营的主要痛点在于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中小型产险公司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部分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降低运营的人力成本,是产险公司关注的重点。目前数字化运营的典型实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利用 RPA 极大提升运营效率;二是协同作业平台:围绕资源连接、协同作业支持、管理推动三项重点,实现企业客户、个人客户、集团型客户在集团体系内全方位协同,推动协同成为集团经营重要生产力;三是智能客服 :利用语音交互技术,通过线上智能机器人为用户提供风险教育、保险知识解答、投保推荐、智能保单分析和理赔服务,提高客服效率。7. 数字化风控中国保险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高赔付、低盈利”的现状不容忽视,居高不下的赔付率直接影响保险业的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而加强风险管控是控制赔付率的关键。如何通过风险的识别及制度化管控,有效控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降低整体赔付水平,提升运营效率,是保险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通常包括业务风险、财务风险、资金运用风险等,而业务风险中的承保和理赔风险尤为突出。承保风险来自于对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投保人等风险的把控不足;理赔风险则主要来自被保险人、从业人员和第三方服务商的欺诈与渗漏。当前承保与理赔风险管理的痛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保险欺诈频发且日益专业化,全球每年约有 20%-30% 的保险赔款涉嫌欺诈;二是核保核赔等风险管理仍高度依赖人工经验审核,成本高效果差;三是保险公司及行业数据割裂,数据质量低,无法有效支撑风险管理需要;四是大部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仍以事后稽核为主,数据、业务系统陈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风控能力的前置化实施;五是风险模型以经验规则为主,缺乏学习能力和扩展能力,难以长期应对欺诈与渗漏方式的变化。数字化风控是指通过大数据分析建模及机器学习技术,识别承保、理赔业务中的风险模型,实现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风险控制,支持智能辅助功能。一方面是底层支持层:数字化风控离不开大量的数据积累,目前较为先进的方式为通过数据湖、数据集市、模型实验室分别实现内外部数据收集、风险数据集市汇总及模型要素管理支持等功能;另一方面是业务应用层:基于上述风险数据基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手段构建黑名单、反洗钱、智能合同、欺诈识别、舞弊识别等风险预警或拦截模型,并将训练的模型内嵌至各个业务环节应用。8. 数字化合规当前监管合规要求日益严谨,保险机构的合规成本不断提高。尤其对于数据的稽核和审计,需要灵活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方便服务提供者、监管机构和公司本身的使用。此外,保险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也希望与监管机构建立更高效的交互平台。数字化合规即构建合规账户,涵盖业务类别、业务相关政策、业务流程规则、业务相关流程记录数据、历史稽查记录、历史稽查处罚记录、员工信息数据等,通过文本处理、清洗、信息提取、向量化、词频统计等自然语义处理技术,进行人工智能模型构建。功能包括:数据整合及向量化:整合各业务及子公司政策规则,形成监察参考数据库,包含合规规则库及业务流程图;智能合规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文件审阅、法律检索、案件预测、律师画像等流程,提高效率、提升工作准确度、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合规管理的智能化;智能稽核:获取、整合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利用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建立各类模型,强化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合的风险预测分析能力,实现稽核由揭示风险向预警风险转变,推动“稽核关口前移”;处罚分级模型:基于历史处罚记录,多维度进行处罚等级关联分析,根据特征权重自动判定案例的处罚等级(低 /中/ 高)。此外,业界还有监管规则智能查询应用,创建覆盖多个监管文件及文档的搜索工具,并将搜索结果分类、可视化展现,专业的合规人员可便捷搜索并结合本公司业务对监管信息进行加工解释,还可进行内部知识沉淀与共享。9. 数字化财务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智能化程度较低,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预测以及风险控制的人工操作比重较高,存在一定比例的误判和漏判。同时,保险公司的财务主要承担经营结果的记录工作,缺乏对绩效管理、风控管理和前瞻性经营预测的支持。当前保险业正在探索智慧财务相关的技术和工具来代替基础工作,从而释放更多空间至经营分析端。主要可总结为以下三个维度:内环:数字化财务实现财务角色转型,从对经营结果的记录转向更多前瞻性的预测和规划,从基于交易处理转向具有更多附加值的综合分析与决策,从被动式的响应转向实时的动态管理和主动式的发起;中环:赋能业务发展,基于精致化分析与预测,为六个业务管理领域提供决策支持:一是战略与市场选择:客户价值分析、市场/客户细分、行业洞察分析、品牌价值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二是客户与营销:客群市场营销分析、事件与营销相关分析、客户产品营销差异化、产品响应、客户满意度与价值、交叉销售;三是业务与产品创新:产品贡献度分析、产品定价;四是渠道与销售管理:渠道客户回报、渠道价值、渠道资源投入与价值相关性、销售业绩预测、团队效能、激励分析、销售人员脱落;五是服务与运营:运营成本分析、投入资源预测、产能分析、服务投入价值、IT 财务模型优化;六是风险与管控:风险画像、风险图谱、风险预警、风险预算、风险考核。外环:财务科技输出,基于内部驱动完成智慧财务产品方案雏形,包装后投放市场,从成本中心转型为利润中心,涵盖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智慧决策等。10. 数字化职场员工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机构容易忽视对办公系统的全方位升级,部分办公领域自动化程度低,缺乏智能化办公工具和平台,如会议室及工位预定未全面线上化、会议室缺乏交互显示屏和缺少虚拟前台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客户的数字化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无接触、线上化、云端化行为涌现。能否提供线上化服务已成为衡量保险公司能否及时应对挑战的关键。疫情发生后,许多保险公司已全面利用各种远程办公系统协同工作,部分公司还组织员工针对远程协作模式开展相应培训,提高协同效率。未来,产品开发、运营管理、文档作业和信息技术支持等,也会更加强调云协作模式。企业可以对职场和员工进行数字化办公升级 :一是数字化职场:对办公系统进行全方位升级,实现办公领域的自动化、移动化和智能化(如办公室内的访客登记、智能闸机、智能门禁、人员管理、智能考勤、智能迎宾、行为轨迹生成等)。二是数字化员工:数字化员工管理能力构建,优化管理的置信度、提升员工效率,支撑客户洞察能力建设中的客户体验、客户满意度等;同时数字化员工管理是客户服务资源调配、业务支撑(渠道、营销、产品及风险)、实现收入和效益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体系1. 数据资产管理数据资产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资源,十九届四中全会亦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资料,数据资产管理已是业内共识。保险公司应了解其数据资产全貌、价值并配备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具作为保障。然而,当前保险行业的数据多以业务流程或保单为中心,与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有所冲突,数据孤岛化问题凸显;不同公司数据管理能力差距明显,中小型保险公司多处于手工处理的阶段,且数据质量较低,缺乏数据标准和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系统支持。数据资产管理涵盖如下四个内容:一是设立数据资产管理的组织与体系,制定数据资产管理制度,盘点数据资产;二是实施数据模型、数据安全、数据标准、元数据、主数据、数据质量管理,支持数据资产服务应用;三是灵活配置数据存储检查策略,进行数据标准、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检查 ;四是对数据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实现数据资产内部共享和运营流通。构建自上而下的数据治理体系,规范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是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基础。中小型保险公司由于自身数据基础薄弱、数据管理能力不足,可从建立科学的数据治理体系入手,同时将布局建设数据治理平台作为长期规划,逐步实现数据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提升数据治理的质量和效率。2. 数字化技术与架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保险蓬勃发展,业务及产品的不断变化对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和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业务方面: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敏捷应对业务变化,以及如何更好赋能业务创新和发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以服务替代产品,将服务与场景进行融合,更好地提升客户体验等;科技方面: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降低系统的耦合性,提升系统的扩展性、可配置性,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解决线上大流量、高并发的业务场景等。以上应是数字化技术重点关注和需要探索的内容。纵观业内发展,数字化技术与架构已呈现服务化、中台化、云化、智能化等特点:一是架构敏捷,且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扩展性:架构能够敏捷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特别是线上业务 ;具备较好的延展性,核心功能可沉淀,客户、账户、运营、风控等领域有统一的、标准的、可共享复用的服务或者组件,从而更好地支持业务运营和创新;二是后台核心功能能够保证其稳定性,更加聚焦在相对稳定、固化、变动的频率和几率不会很高的基本核心功能范围内;通过业务中台和渠道端实现个性化、经常变动的功能,保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 ;三是数据架构由传统仓库式向数据中台式转变,实现数据资产化、管理运营化、开放服务化;四是增加业务弹性、降低IT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向一体化的云架构转型;建设异地双活的数据中心,实现前端和关键应用的双活;五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和流程,进行数字化技术应用及技术平台设计。构建一体化、标准化的大数据中台,促使信息互联互通 ;建设私有云平台,形成资源弹性供给 ;构建共享技术平台,提升开发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已成为业内数字化技术和架构的主流趋势,更是数据驱动保险经营的重要选择。3. 数字化组织与机制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各个保险公司经常面临如何平衡日常工作与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此时,需要专门的数字化组织,配备数字化专职人员,进行数字化研究,牵头落地、推广,并设立专门的数字化预算及数字化创新基金,为数字化项目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激励员工创新。当前部分大型保险公司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潮流,设立数字化创新部门,建立数字化创新机制,确保公司在数字化方面资金投入充足、IT 建设敏捷;中小型保险公司步伐相对滞后,大部分未设立专门的数字化创新组织和机制,信息技术仍以传统的应用建设为主。获取数字化创新能力主要包含数字工厂、科技加速器、科技公司三种典型模式:第一种数字工厂:创新需求孵化,将需求概念转化为数字化解决方案;第二种科技加速器:创新科技转化,有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研企合作等方式;第三种科技公司:创新市场化,包含 IT 部门市场化型、金融科技输出型、集团融合型等。数字化建设时,“敏态+稳态”的双态 IT 体系建设非常重要。敏态是指业务采用“互联网 +”思维模式,本身处于不断探索、优化、总结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逐步完善 ;IT 则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业务创新。稳态是指业务按照传统方式经营,战略目标明确,业务流程相对成熟;信息化是业务的有效支撑,IT 重点聚焦于业务电子化。当前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增设数字化能力中心、数字化建设委员会或是数字化部门,是组织增设的成功实践。中小型保险公司可投入的数字化资金相对有限,可依据自身发展情况,开展组织与机制革新,赋予新增部门数字化相关职责与权力,同时设立有效的数字化绩效考核机制,保障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落地。此外,聘请外部专家和专业团队承担重点项目的管理运营工作,是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型公司)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推进数字化战略落地的路径之一。4. 数字化团队与文化数字化团队方面,保险公司(尤其中小保险公司)通常面临 IT 外包占比过重,IT 骨干人员占比低,IT 薪资待遇低,留人难招聘难的问题。引入数字化转型人才,搭建数字化转型团队,是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转型举措如下:发展通道 :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有 H 型、Y 型、I 型等通道,专业通道的搭建有助于技术类人才长期发展;薪酬激励:在金融科技类人才激励方面,通常由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构成,其中浮动薪酬依据科技在项目成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来计算与衡量;此外,一些公司也会考虑用长期激励的方式激励核心骨干;绩效管理:关键成果法 (OKR) 是较为流行的科技类人才管理工具,该方法更侧重于过程性、阶段性管理,但同时也需考虑其对企业文化、工作模式等企业特性的要求。数字化文化方面,受数字化形势倒逼,目前很多公司出现管理层高度重视数字化,但员工普遍意识不足的问题。数字化文化影响能力依据思想、行为及驱动的划分方式分为数字化战略意识、数字化敏捷机制以及数字化创新激励三个维度。一是数字化战略意识:通过宣讲、培训及相应考核机制培养以客户为中心、以数字化为第一的思维,以及以数据驱动决策的战略意识;二是数字化敏捷方式:通过建立敏捷、灵活的方式促进决策及执行的速度,加快迭代;三是数字化创新激励:设立数字化创新奖励基金,数字化创新考核、排名机制,建立跨部门的创新小组,鼓励员工创新、合作。三、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挑战保险行业供给主体包括持牌和非持牌两类,其中持牌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非持牌机构主要为保险科技公司。其中保险公司又分为传统保险公司和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深刻影响到保险行业生态内的各类供给主体。各类主体基于自身资源、技术、场景等优势,在产品设计、营销宣传、核保理赔、精算定价等业务领域不断探索,推动行业更好地适应创新驱动下的数字经济保障需求。与此同时,保险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领域,也将经历一轮数字化洗礼与优化提升。(一)基于保险市场供给主体的竞争与合作视角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保险行业市场格局呈现出如下特点:传统保险公司基于既有业务优势,通过“金融 + 科技”的探索和创新优化原有作业模式;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则以“科技+ 场景”为特色,寻求互联网保险的独特发展之道;中介公司则寻求两端突破,一方面建设数字化平台,另一方面细分市场和需求场景,深耕细分领域,努力形成在特定产业链环节的比较优势;保险科技公司则努力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升级赋能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传统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转型(1)现状与挑战为积极应对数字化浪潮,传统保险基于不同的行业地位和资源禀赋,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其中,大型保险公司由于其数字化转型起步早、投资大,已获利于各自数字化转型的初期成果,开始“扩建赛道,打造生态”,围绕自身业务优势,全面发展、构建保险生态,拓展业务边界;中型保险公司尚处于“选择赛道、科技赋能”阶段,聚焦业内成功实践,应用成熟技术,通过科技赋能“找长板、补短板”;小型保险公司受限于自身现状和能力,着重“赛道突围,探索细分市场突破”,主要聚焦于渠道,围绕业务模式和保险场景进行体验优化,且以完善现有 IT 能力为主。具体而言大型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呈现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内外部数字化体验并重:数字化驱动从以外部客户为中心,向涵盖客户、员工、代理人、合作伙伴、管理人员等更广泛的范围延伸;二是中台化、云化:随着竞争加剧,对于快速扩展、敏捷响应前端需求变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整体数字化应用建设也逐渐由前向后,向纵深发展,构建专业化中台应用、共享技术平台、基础设施云化等成为热点;三是全方位新技术应用探索:关注重点包括以提高客户体验为目标的客户信息识别、共享经济、可视化技术 ;物联网领域的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 ;人工智能领域的预测性分析、智能机器人;数据领域的网络安全、数字技术平台、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接口)和数据、区块链服务等;四是统筹建设和敏捷管理成为主流趋势:以统筹建设的方式,充分发挥集团优势,追求协同效应;注重整体交付机制的敏捷转型,双速、多态,成为行业数字化建设的热点;五是组织与机制变革加速转型进度:创新组织方面,从组织架构入手,设置首席数字官并成立相关部门,将 IT 部门职能向主动创新引领转变;创新机制方面,构建数字化发展长效机制,立足长远布局;六是内外通力合作助力转型进程:通过建立外部合作,多渠道增加技术触点。对于实力雄厚的保险集团,借助企业风险投资及孵化器、加速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行业调研发现与大型保险公司相比,由于自身规模及资源劣势,大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发展遇到以下挑战:一是数字化尚处于基础支撑阶段:整体数字化转型创新的引领者仍然是头部保险机构或大型保险集团,中小保险公司普遍处于吃力跟随状态,多将数字化转型视为“生存”所需,未能借助数字化实现差异化竞争;二是分散式建设,难统筹考虑:由于数字化起步晚导致自身 IT 能力薄弱,数据基础较差,需要优先满足业务移动化、线上化的迫切需求,缺乏整体规划导致系统模块复用性差,技术应用零散化,未能实现统筹布局、降本增效的理想状态,业务智能化、生态化是更是长期目标;三是数字化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缺少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领导、专有机构和配套机制,导致转型方向无人引领,数字化文化尚未形成,创新激励基本缺乏 ;四是陷于数字化投入有限的窘境 :人力、财力资源有限,原有 IT 部门员工疲于承担业务需求的基本工作,缺少精力投身于数字化转型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资金投入多追求短期回报,短期逐利的商业本能有悖于数字化成果长期才能获益的特点,使部分机构轻视这项战略投资。(2)案例分享 :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与经验总结(略)2. 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转型(1)现状与挑战众安保险、泰康在线、易安保险和安心保险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业务模式、经营理念、科技投入方面与传统保险公司有较大差别(见表3)。由于在成立初期便特别重视科技投入和能力建设,其数字化建设模式和应用更有互联网化的特征。互联网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四大优势:一是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极致体验:以客户体验为主,更加贴近用户需求,风控等业务流程及规则管控均围绕客户旅程进行优化设计;二是场景化特征鲜明:基于业务场景进行数字化应用建设,实现场景连接,服务场景需求,提升获客能力并优化产品设计;三是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能力,满足互联网海量交易、众多合作伙伴的对接要求,以及基础设施及交易系统的云化需求 ;四是实现深层次的生态合作:以科技能力输出作为核心竞争力,支持嵌入合作伙伴场景,实现更深入的生态合作。同时,这类公司也面临如下四大挑战:一是市场层面:市场竞争激烈,除同类型公司外,传统保险公司积极通过自有官网和中介网站销售产品,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以及电子商务渠道也分流了一些客户;二是信息层面:由于业务在相对开放的网络平台中完成,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风险隐患成为很多投保人的关注焦点;三是运营层面:互联网保险产品件均保费普遍较低,导致客户平均服务成本较高,给企业运营造成较大负担,同时对客户体验提升形成制约;四是服务层面:区别于传统保险业务,由于互联网保险在营销环节与客户直接交流较少,因此容易产生由于保险合同条款解释说明不足、客户形成理解偏差等问题。(2)案例分享 :互联网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与实践(略)3. 中介类公司的数字化转型(1)现状与挑战保险中介公司正在向依托场景与流量的新型数字化保险中介平台转型。即所谓的保险中介 3.0 时代,中介公司将通过互联网平台切入碎片化场景,搭建场景下的保险渠道,延伸客户触达的同时反哺保险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保险中介公司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竞争壁垒已出现向“产品 + 服务”的模式转变:开始为保险公司提供产品研发、用户分析等服务,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咨询、保障方案定制等服务,为保险代理人提供移动展业工具等服务 ;二是行业内的多元主体更多转变为竞合关系:以平台积累的客户数据为基础,与传统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客户需求分析、保险产品开发等;数字化中介平台将在开放的生态中通过连接各合作伙伴的能力,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保险中介公司,正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保险中介市场将迎来“全渠道”监管: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保险中介行业的乱象问题,并已逐步通过监管手段,对运营管理活动提出新要求 ;二是互联网平台加码保险业务对传统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形成冲击:一方面,互联网保险平台会引起保险的“脱媒化”,挤压中介机构的生存之本 ;另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优势,挖掘客户更加精准 ;三是传统保险公司的“去中介化”趋势显现 :保险中介在利用金融科技助力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埋下隐患,如借助算法进行“智能保顾”,在提高用户转化率的同时,也加剧传统保险公司的“去中介化”趋势。(2)案例分享 :中介类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与实践(略)4. 保险科技公司的数字化转型(1)现状与趋势保险行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多方参与者的共同协力。基于保险科技前景可期的市场预判,大量保险科技公司快速崛起,如车车科技、豆包网、爱选科技等,以及广义上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软硬件平台、系统技术、数据分析等服务的技术服务商。这些企业在商业模式、业务模式方面各有布局,以解决保险链条上不同环节的痛点为目标,在保险流程的各个环节尝试创新,在提供快捷保险服务的同时,构建多元的保险科技生态圈。保险科技公司依据主要业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产品及渠道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初创公司最集中的领域。主要关注直销以及保险产品的个性化,提升保险客户的用户体验 ;第二类是定位业务流程提升的公司:占据保险科技行业约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专注于提供外包的保险技术服务以及技术驱动产品,包括数字化营销、承保、结算、理赔以及员工福利相关服务 ;第三类是注重数据分析服务的公司:专注于分析开源数据以及外部数据,或者为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提供协助。包括可以量化风险的数据挖掘和建模公司,以及提供自动化机器学习技术的公司;第四类是聚焦理赔管理领域的科创公司:专注于理赔管理流程的流畅化、自动化。通过使用 AI 及其学习技术提供理赔管理软件及移动应用,在理赔流程中进行数据抓取、自动化分析,也可以提供远程侦查技术以协助理赔。(2)案例分享 :保险科技公司助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与最新尝试(略)(二)基于保险上下游产业链的数字化延展视角1. 聚焦大健康领域2019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 )》《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等文件,“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动,将给商业健康险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2019 年末,银保监会修订并发布《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将健康保险定位为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险的增长速度将保持较快水准,为推进我国人身险市场回归保障,以及“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力后盾。而科技无疑将为保险业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机遇。保险科技在人寿与健康险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数据应用:从健康问卷、体检报告、理赔记录及物联网设备等收集用户的健康数据,例如诊疗数据、生活习惯、养老偏好等信息。基于其上的数据分析,建立用户健康档案,辅助保险公司进行风险评估,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健康咨询服务。如 Dacadoo 公司可基于实时数据提供个性化健康评分,以色列大数据公司Atidot可提供人寿保险行业大数据和预测分析工具。差异化的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围绕客户需求痛点,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传统精算技术手段的升级和迭代,进行差异化产品设计和精细化定价。如 Ladder Life通过利用第三方数据,直接在线或通过移动 APP 提供寿险报价,如果客户有资格获得即时保险,则消除了对血液和尿液样本的检测需求 ;推出 Ladder API,并与Sofi(社交金融)平台合作,为其系统中的个人提供更广泛的服务。数字化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包含健康管理、疾病控制、疾病诊断等。传感器健康管理 / 疾病预防/ 控制是指可穿戴设备正被用于健康保险业务,它们会传输关于用户锻炼频率等预防疾病行为的相关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调整个人保费,如以优惠的利率奖励积极的投保人,或针对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用户提高保费。数字化疾病诊断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进行某些特定疾病的高质量检测与诊断,提高后续核保理赔工作阶段的服务质量与效率,降低人工诊断疾病的成本。例如 Boundlss 公司提供 AI 健康保险助理,旨在预防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疾病。2. 提高养老养护保障水平近二十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养老投资保障诉求扩大。除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外,企业、职业年金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具备较大增长潜力。养老险数字化转型除了提升养老险自身价值链上的效率及体验外,还包含保险公司向养老产业链的扩展。近 10 年来,国内已经有多家保险公司开始以轻、重资产等多种模式布局养老产业,其中尤以泰康在线、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合众人寿等表现突出,它们一方面建设运营养老社区,吸引老年客户入住,获取运营收益;另一方面以“养老保险支付+实体养老服务”的概念主攻高净值客户人群,销售对接养老社区的大额保单,极大地拉动了保费的增长。养老险的科技赋能目前包含以下方面:产品创新:如中国人保寿险联合蚂蚁集团共同推出“全民保 终身养老金”创新型保险,将商业养老险起保门槛降低至 1元,并通过全线上流程让用户随时随地投保,按月领取分红。提升客户体验:如中国平安养老险整合集团科技优势,在好福利平台推出了“团体体检”“360 健康管理服务”“平安好礼”等多款产品,自助理赔和人脸识别领取养老金也被广泛应用。运营升级 :如中国平安养老险研发了企业年金受托管理系统“盈管家”,搭建起包括受托人内部管理端、外部管理人传输端、客户使用端的全流程系统群 ;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职业年金受托系统“智管家”,通过智能监控、智能交互的创新,满足了对资金的安全性、数据的精准性、信息的透明性、决策的执行性的需求。机器人养护服务 :机器人辅助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为病人提供服务,还会为保险公司降低理赔支出、控制风险。如 AIG 和日本大同寿险公司(Daido Life) 与 HAL 设备开发公司 Cyberdyne 达成合作,开发整合护理机器人的寿险产品。3. 加速布局汽车产业链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新车销售量增速下降,商车费改致使竞争加剧等因素共同影响了车险保费的增速。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不断科技化,也为车险市场带来了不同的机遇与挑战。产品形态新风险:新的技术带来新的未被覆盖的风险,如新能源汽车拥有特殊动力系统和独特风险的车型,可联合汽车生产企业及平台构建依托技术和数据的电动汽车保险风控评价体系。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现有车险形态可能发生深刻变革。乘用方式新风险:共享出行的快速发展不仅给车险业务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在定价、风控等环节向保险公司提出了挑战,如对于同一车辆标,驾乘人员多样化,终端客户、平台与保险公司的责任边界模糊等,均是保险公司需考虑的因素。基于使用的定价:UBI 全称 Usage Based Insurance,意为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UBI 运营的一大难点是车辆行驶、人员驾驶信息的采集、存储及使用,面临采集设备成本、对接成本、消费者隐私等挑战。经销商赋能:如上汽保险以保险为抓手,提升经销商保险及关联的增值业务经营管理效率,同时为车主、保险公司、整车厂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满足经销商需要的“傻瓜式”保险出单工具。4. 赋能农业保险2019 年 2 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农业保险在抗灾减灾、灾后恢复生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以及保障农民收入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2019 年10月9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林草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到 2022 年,稻谷、小麦、玉米 3 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 70% 以上,收入保险成为我国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农业保险深度(保费/ 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 1%,农业保险密度(保费/农业从业人口)达到 500 元 /人的目标。在农业保险发展备受重视之时,科技也成为重要的赋能工具。农险的科技化与农业的科技化息息相关,针对农险对于精确承保、理赔中的难点,目前业界有如下科技服务 :地图应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遥感初步标定及实地修正获得地块信息标记,精确划定承保范围,帮助厘清损失。此技术在农险监管上也获得了应用,北京市农委在中国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国内首个农业保险综合服务平台,利用3S 技术实现了“农险一张图”功能。可以通过浏览地图的方式,看到每个地块的所有保单信息和报案及理赔情况,使得重复投保等套取补贴资金的违规行为无处遁形,补贴资金的去向也更为清晰,农业保险风险更是可以有效估算。科技赋能查勘定损:一是使用无人机进行查勘,无人机可以克服受灾区域分布广阔、道路行走艰难等困难 ;二是通过部署在土地上的传感器和遥感信息,提供风险防范服务,帮助理赔定位,协助定损。农险种植服务 :The Climate Corporation (TCC) 利用先进的数据及分析技术为决策提供支持,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提升种植利润并且降低风险,通过代理门户对业务效率进行管理,并为种植者提供风险管理建议。四、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策略、实施方案与治理建议(一)数字化转型策略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可基于两个维度,一是信息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推动业务增长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二是业务需求的复杂度,复杂度低意味着只需在局部对业务进行优化升级,复杂度高表示可能会给业务带来重大重组变革。基于以上两个维度,我们将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归纳为局部优化、模块提升和全面改造三大方面。1. 局部优化:基于业务需求,对现有的功能、流程、用户体验和系统进行局部的优化改造,以实现业务提升。此策略投入费用较少、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数字化转型风险较小,见效相对容易。适用对象 :一是信息化建设比较完整、且现有保险系统可满足大部分业务需求的大型保险机构,有整体的数字化建设战略,明确知道后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二是信息化建设投入有限、业务量不是很大的中小型保险机构,可通过对现有业务模式和系统建设的优化来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业务能力。2. 模块提升:此策略是小修小补策略的加强版。整个优化提升不局限于具体的业务功能、流程和用户体验,而是从业务模块或者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改造,实现对业务更加有效的赋能。此策略费用投入适中、建设周期可控,可在短期内见效,且风险适中。适用对象 :具备一定数字化基础,聚焦数字化转型的保险机构。3. 全面改造 :选取此策略意味着保险机构现阶段面临较大的信息化问题,现有信息化体系在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和应对市场变化方面能力不足,已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短期内的局部优化或者主要功能模块改造,仍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情况下,可考虑此策略。适用对象 :信息化系统建设达到 10 年以上且没有进行深度优化,同时已不能很好支持现有业务和未来业务发展的保险企业。此策略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且在短期内较难见效,转型风险较大。(二)数字化转型的预期效果无论采用哪种转型策略,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增加收入、提升效率、优化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然而,转型效果都存在一定滞后,且部分转型效果难以用定量的指标进行预测和分析。相关企业通常有需求细化和量化数字化转型,为此,需要开发相应的能力评估模型或标准体系。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展开:一是增加保费收入: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应能增加保费收入。例如精准营销提升客户转化率,从而提升保费收入。可量化预测指标:客户有效标签、客户营销转化率、客户人均保费单价等。二是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对数字化转型具体目标的定义,例如操作流程优化,渠道融合、数字化工具使用,来评估分析,预测效率的提升效果并进行优化。例如智能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提升录入效率。可量化预测指标:操作时间长度、出单速度、理赔速度等。三是改善用户体验:通过用户界面优化、系统性能优化、操作连贯性优化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用户操作习惯和爱好,从而提升体验。可量化预测指标:在线时长、关键点击数量和客户评分等。四是降低成本和风险:通过引入数字化工具降低人工成本,同时降低承保和理赔的风险。例如智能机器人降低人力成本、反欺诈模型降低理赔风险等。可量化预测指标包括:综合成本率、销售费用、风险识别率等。五是促进生态协作:通过生态合作,例如渠道对接、外部合作伙伴接入,对保险客户引流、转化、保费贡献等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模型,实现最终业务目标。可量化预测指标:渠道转化率、引流数量、保费贡献率等。(三)数字化转型的评估模型保险机构可通过数字化转型评估模型,从数字文化、组织协同、治理能力、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资金投入、技术能力、生态搭建八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估。一是数字文化:数字文化是数字化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了数字化的意识、形成了数字文化,才能很好地推动数字化技术在保险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公司是否有内部数字文化,是否强调敏捷性、合伙制、创新力和时效性是关键指标。二是组织协同:在组织架构方向。组织架构是保险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骨架,是支撑转型落地的核心。公司是否有清晰的数字化组织架构定义与职责划分是关键评估指标。在内部协同方向。数字化转型一定是跨业务条线、跨业务部门的。未来的数字化发展不会有明显的边界,协同发展将成为趋势和基础。数字化团队是否与其他部门,如市场、IT 和外部合作伙伴有机协同与合作,将成为协同发展的关键指标。三是治理能力:一方面是高管参与。转型一定是自上而下的,从业务跟随到业务技术协同、到技术(数据)驱动业务发展。高级管理层对数字化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度,决定了转型效果的好坏。高级管理层是否直接参与数字化管理,特别是在数字化治理方面,是数字化转型治理的关键指标。另一方面是适应市场。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升,个性化和市场化的产品会变得越来越多。快速迭代的产品、基于产品经理的产品设计、开发和运营模式,将直接决定市场化竞争的表现。是否采取项目制/产品制、是否具有快速产品化和市场化的能力是关键指标。四是人力资源:科技人员比例。科技人员的占比决定着保险机构的技术实力、科研能力及数字化落地的能力。相对互联网保险公司近 30% 至 40% 的科技人员占比,传统保险企业的科技人员占比多少,成为衡量其数字化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数字化人员比例。相比科技人员,数字化人员主要是指具备保险业务和金融科技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类人员能更好地从业务场景出发,结合保险机构的实际能力,规划设计发展方向。因此,数字化人员占科技人员的比例,是决定该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终效果的核心指标。五是激励机制:考核激励。数字化转型意味着保险机构在业务模式、工作流程、薪酬设计方面等和之前存在不同。传统的考评机制和流程,更多的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情况。数字化模式下业务指标加强,从创意产生到产品市场化,都应具备有效的考核标准。激励对象。未来的考核激励机制将更加地细颗粒度化和动态化,是否适用于公司各层级(含高管),是否与业务、个人发展挂钩,都会成为综合考核的关键参考指标。六是资金投入 :专属资金。资金的投入程度会影响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因此,数字化资金的支持情况是决定一个机构转型成功与否的最核心指标。通常传统保险公司每年在IT 方面的投入约为保费收入的 0.5% 至 1% ,数字化转型时期约为 1% 至 2%,互联网保险公司约为 2% 至 5%。七是技术能力: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除了资金投入就是机构的研发能力,保险机构的数字化研发能力是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是否掌握数字化技术的研发能力,是衡量一个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力的关键指标。八是生态搭建 :孵化合作。保险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一个高频的场景。而提升业务必须要用高频促低频,要把保险产品和某个高频的产品或者场景进行融合,借助生态的力量实现保险业务的增长。因此,保险机构是否具备相应的数字化创新孵化机制(设计创新产品、寻找创新业务模式)、是否建设数字化创新实验室 /孵化室等机构(试验创新场景、创新合作)、与外部的合作情况是保险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潜力的关键评估指标。(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策略……(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2020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保险专业委员会,普华永道)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莫富于地

2021中国保险行业市场规模及前景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个人财富的持续积累、保险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推动了中国寿险和健康险市场的高速增长。此外,经济活动持续数字化的趋势,将为创新型、场景化的财险产品带来巨大的增长机遇。(一)市场规模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多增长,我国保险保费规模也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17-2019年我国保险保费由3.7上增至4.3万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两年我国保险保费将继续保持7.8%的增长率上涨,2021年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可达5万亿元。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研究院整理奥纬咨询分析保险主要是由寿险,财产险,健康险、意外险组,截至2019年底寿险占全行业的53%,起主导作用,财产险占全行业的28%,随着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人们对于财产安全意识也在逐步提升,因此保险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变化着。值得关注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深度仅为4%,渗透深度不高,显著低于美国,日本及德国。未来随着消费者购买意识不断提高,我国保险市场深度将逐步上升,保险市场前景可期(保险深度:保费规模占GDP比重)(一)市场前景预测分析1、中国个人储蓄、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的提升中国家庭持续提升的储蓄规模和消费支出将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驱动市场对于更为复杂金融服务的需求提升,并助力保险行业市场更快地发展。2、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提升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活跃度的不断提升,持续驱动数字支付及数字金融服务的增长,同时也推动保险行业的发展。如今许多保险业务可以在网上直接办理,大大增加了行业的透明度,大大提升人们对于保险行业的接纳度,况且绝大多数人对于传统保险行业具有一定偏见,许多用户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购买保险产品,而不是他人的营销。3、保险理念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我国保费规模占GDP比重,仅为4%,而美国这一比例为11%,该现象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仍处于开发阶段,购买保险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保险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狼跋

保险行业深度报告:透视平安,保险业供给侧改革路在何方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人身险瓶颈期迷思1.1 行业保费增速低迷 自 1979 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2017 年已位列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近年来人身险保费增速却逐渐降档,具体来看,2016 年我国人身险保费增速高达 36.5%、2018 年降至 1.9%、2019 年略微反弹至 13.8%(2016 年增速一半)。同时,主要上市险企自 2018 年起保费增速也出现了大幅滑坡。行业规模发展趋缓,从表面上看,主要系代理人渠道增速放缓所致。自 2015 年我国放开代理人资格考试以来,各大险企加速代理人增员力度,2015-2016 年行业人数出现“井喷”; 而 2017 年代理人“人口红利”拐点到来,增员速度下降的同时,由于传统管理模式粗放、代理人留存较低,代理人整体规模进入个位数增长时代,“人海战术”“快进快出”的发展模式遭遇挑战。1.2 平安人寿的困境:增速下降、代理人渠道承压 平安人寿的主要渠道为代理人渠道,并在电网销渠道实现了行业领先优势。近年来,随着代理人增员困难、流失率加大,叠加内部改革变动,在本轮的行业低迷中,平安人寿也未能幸免。从保费上看,平安人寿在 2014-2018 年年均增速位列主要上市险企首位,但 2019 年随着代理人数量的下滑,代理人渠道新单增速降档,加之电网销渠道新单增速出现下滑,仅银保渠道新单增速有所提升。1.3 疫情的打击:激化了矛盾 2020 年受新冠肺炎影响,代理人渠道展业困难,我国人身险行业在本身增速放缓、寻求渠道转型的困局中,寻求模式突破与规模增长之间的矛盾激化。Q1 除国寿、新华外,国内上市险企寿险单月总保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其中新单乏力成为最大拖累。但随着疫情压制的缓解,上市险企寿险业务自 4 月以来重新回正,重回发展轨道。以平安人寿为例,自 2019 年下半年启动改革以来,渠道转型不断推进,但新模式的迭代与补充尚需时日,传统模式的改革推进仍待突破,因此疫情的突然爆发激化了转型缺口,造成 Q1 人身险新单保费与续期保费的双降(根据月报同比增速分别为-15%、-7%)。目前虽然新单增速低于国寿、新华,但业务模式的“由量到质”符合险业长远发展需求、同时金融科技赋能也对未来的加速反超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新单增速看,自 3 月以来个险新单负增长已持续 2 个月收窄,呈边际改善趋势,后期改革效果有望逐渐释放。2 探究低迷背后的原因2.1 当下的难题:渠道发展的困局与探索 2.1.1 寿险公司的核心渠道是代理人渠道 原因一: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率最高。从渠道本质看,不同渠道的适配产品不同,而不同产品背后反映的利润率不同。1)复杂的、保障类、长期的险种,更适合由代理人渠道销售;2)简单、理财类、短期的险种,更适合银保渠道销售,尤其在开门红期间,其保费增速最快;3)简单、短期、件均低的险种(如:定期寿、百万医疗、消费型重疾等)更适合在互联网等新兴渠道发展。从利源分析上看,虽然我国主要上市险企的的利差占比相对死差、费差更高,但因利差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波动较大,在我国及全球进入低利率环境趋势下,对于死费差高、缴费期长的寿险公司,其利润的稳健性、增长性更好。保障类、期缴长险产品,更适合在个险渠道(即:代理人渠道)销售,代理人渠道的良性发展也随即成为了衡量主要寿险公司长期经营能力的主要指标。原因二:监管导向。近年来监管以“回归保障、保险姓保”持续引导行业转型,通过2017 年、2018 年的 134 号文、19 号文后引导行业压缩储蓄类保险产品、转向发展保障类产品,因而更加大了以保障类产品为核心的个险渠道权重。经过改革调整,当前我国上市险企均已“聚焦个险”,形成了以个险为主的渠道经营模式,主要上市险企的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占总的新业务价值的比例保持在 85%以上。代理人渠道的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当前主流寿险公司业务规模、新业务价值持续扩张的核心引擎。原因三:竞争壁垒。互联网渠道的信息传播性迅速,中小公司可以通过爆款产品成为行业热点甚至实现弯道超车,银保渠道也可通过提高银行手续费实现迅速的规模扩张。但代理人渠道网点及规模的扩张并非朝夕之事,尤其在各家公司主要采取粗放经营模式、人力脱落率较大的背景下。而一旦通过长期持续人力积累形成了“规模效应”,则会造成大公司与中小公司在市场份额、新业务价值、盈利能力等方面建立自身的竞争壁垒。2.1.2 当前代理人渠道发展遭遇增长瓶颈 自 2015 年代理人资格考试放开后,行业人力数量出现“井喷”;经过3 年的“清虚”“脱落”等自然沉淀,目前我国代理人与城镇人口之比已触达发达国家寿险渠道总人数1/城镇人口 1%的比例上限。因此尽管代理人渠道的 FYP 规模、NBV 及 margin 具有绝对优势,再继续如3 年前般大规模增员变得尤为困难。同时,我们了解到代理人新人(入司不满 1 年)留存率不及 50%、个别公司首年流失率甚至高达 80%,导致行业“大进大出”“人海战术”难以逾越人口红利衰退的限制,如何在保持或扩张份额的同时,开启高质量的渠道转型,成为各家公司的改革重点。2.1.3 上市险企对渠道转型策略的探索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上市险企形成了各自的优势渠道,大型险企仍主要以代理人渠道为主,但在不同发展时期主流渠道有所不同,采取的渠道策略不同。近年来,为解决渠道发展的难题,上市险企纷纷开启了渠道转型改革。平安寿:坚守价值,推动渠道多元化。 平安一直以个险渠道为主导,以期缴、保障类业务为核心,其个险产能位列上市险企之首。除此之外,平安寿电销市场份额维持市场第一,网销依托自建平台金管家及集团互联网资源及五大生态圈的交叉引流,在网销渠道位列行业前列,领跑传统保险公司。但自 2018、2019年遭遇个险增长乏力后,于 2019 年下半年开启了“2355 工程”,构建五大职能中心和五大销售区域,做大做强“三个渠道”——代理人、银保和电网销,深度开展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探索。纵览上市险企的渠道转型策略,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在保持或扩张份额的同时,开启高质量的渠道转型。但客户利益、渠道利益、公司利益似乎本身就是不可能三角,难以通过渠道端的改革或优化达到帕累托最优。拨开渠道改革的迷雾,从更大的范畴来看,如何更好的适配、弥补我国的寿险需求缺口应是各家险企渠道解困的最好答案。2.2 根本原因:供给与需求的错配 2.2.1 供给端: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反应机制 人寿保险业务主要分为销售、运营和投资三大环节。销售环节是寿险公司日常经营的核心工作。在销售渠道的牵引下,不同的公司策略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决定了当下的业务规模及利润。公司所推的新产品,在产品开发阶段已基本确定产品层面的 NBV 及 margin,但因最终客群结构、缴费期限及保额等因素的影响,全年实际 NBV 及 margin会有差异。因此,公司的 NBV 及 FYP 规模,均是由渠道端最终确定。每年新增保费进入投资环节产生的投资收益,及运营环节对于公司的经营成本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也将对寿险公司的长期利润产生影响。新增业务来源是寿险公司持续实现承保盈利和投资盈利的先行环节。一直以来,寿险行业均在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但寿险公司仍需要通过渠道触达和了解客户并最终成交,可以理解为渠道会根据自身的特性来触达和完成相关的指标。从各分支机构的经营实际的角度,因当期的配套产品及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主要由总部决定,活动率、人员数量成为各级机构日常经营的核心抓手,对于产品、服务的及时影响或控制能力有限。各级机构在总部统一的要求下,完成代理人的“招募-培育-留存”,可以逐渐培育代理人的销售技能。分支机构虽然是直接接触市场和客户的第一位,但在产品策略的适配性、客群需求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畅通的机制前后联动机制完成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改革。这是传统寿险公司管理机制本身存在的缺点,在层级森严的大公司尤其明显。2.2.2 需求端:客户需求本身已发生变化 近年来,我国客户需求本身已开始产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分收入阶层、分地域及分年龄的消费习惯的差异化特点。(1) 财富水平:随着我国人均 GDP 收入破 1 万美元大关,我国中产、富裕消费群体逐渐增加。高净值人群与中产、大众人群呈现不同的保险需求;同一阶层的人群,因职业、年龄、性别等影响,其偏好的保险产品及服务不同。中宏保险发布了《中国都市人群保险消费理念白皮书》,面向 25-55 岁已自行购买过商业保险、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四大城市的客群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不同财富水平的客群,对保险产品的偏好程度不一致:大众、新富人群更侧重保险的保障功能,偏好优先配置保障型产品,但也会根据自己的财力配置储蓄型产品;而富裕人群最看重保险的稳健性,他们将保险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之一,保障、储蓄产品两手抓。(2) 地域差异: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2018 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通过对全国 25 个省市的家庭按照不同区域及年收入进行了统计2,发现不同区域的家庭年收入、家庭平均资产差异较大。其中,下沉市场的投保率较低、对保险的认可度较低,但下沉市场的保险支出占其财富水平的比例较高。我们发现,一二线城市与下沉市场在投资渠道、投资收益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在有限的金融投资渠道中,下沉市场的富裕人群对高件均保单的追逐热潮甚至高过一线城市。(3) 人口结构变化推动保险需求演进: A.年轻客群消费习惯变化: 年轻客群受教育程度提高,加之互联网加速信息传递的便利性,对保险的意识和消费习惯已与过往人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20 年 5 月4 日央视财经发布《2019-2020 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年轻群体的消费支出调研中,保险支出占比达到了 19.1%,位列消费支出第 6 位。根据泰康在线、水滴研究院等相关报告的研究显示,年轻消费群体对保险的意识已经不同于以往“被销售”而是变为“主动了解”,将保险作为人生规划、财务配置的一种理性手段。相比于“前浪”,80、90 后更偏好便捷的购买和理赔体验,并且希望未来保险可以更有趣、更有创造性、更贴近生活。B.老龄化程度加深催生“银发经济”: 自 2011 年起,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达到 1.85 亿,占比 13.7%。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的标准(60 岁以上人口占比 10%),我国自 2011年起即已经进入全面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相关的老年人消费需求不断形成。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2015 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 2000 年的 6.6%上升将近 9%。城镇老年人照护需求比例从 2000 年的 8% 上升到 2015 年的 14.2%,而农村老人 2015 年照护需求比例达到了 16.5%。从具体服务项目来看,38.1%的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服务,12.1%的老年人需要上门做家务服务,11.3%的老年人需要康复护理服务,10.6%的老年人需要心理咨询/聊天解闷服务,10.3%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教育服务,4.5%的老年人需要助浴服务,3.7%的老年人需要老年辅助用品租赁服务。随着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这些潜在需求都将转变成老年人有效需求,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长期照料服务制度研究课题组2014 年预测,2050 年中国长期照护支出将不断提高,占 GDP1.1%。银发经济中的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正在催生新的保险渠道和运营模式的产生,如:泰康的 CCRC 社区养老模式及对应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太保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模式及对应的保险产品及服务等。但该类保险仅解决了部分富裕人群的老龄化需求,对于中低端收入的老龄客群需求有待进一步解决。富裕群体的保险需求、下沉市场的保险新需求、年轻客群及老龄客群的保险需求均对现有的保险产品、服务及渠道模式开启了新的挑战。从机制上看,如何快速洞察市场需求,开发适配的保险产品及服务,并成功的激励渠道模式触达、成交新兴的客户需求,变被动、低频的保险营销为主动、高频的与消费者的互动,成为了保险公司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解题思路:应进行供给侧改革 2.3.1 需求总缺口的度量:完美情形下市场空间预估 通常我们会根据保险深度、密度与发达国家进行横向对比测算,这一指标是在寿险市场保费与 GDP 呈正相关的强假设下的结论,无法根据本国国情量化保险市场的实际增长空间。2019 年我国人均 GDP 已迈入 1 万美元大关,按照 S 曲线预测,我国保险深度和密度将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但受监管政策、人口结构、可支配收入、社保水平、医疗通胀、老龄化、城镇化及保险意识等因素影响,我国保险深度、密度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应该如何量化这一市场规模呢?虽然我国人身险市场需求空间较大,但目前市场需求远未被满足,核心业务(死亡保障、健康保障)存在年均超 84%的增长空间。如何提高供给侧的适配能力,成为我国保险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2.3.2 分区域的发展策略:寿险需求饱和度的度量 根据今年人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0)》,我国保险市场的区域化明显,各区域的寿险发展空间呈现不一致性。为测算各区域的寿险发展空间,我们采用寿险需求饱和度来定义各区域的寿险发展情况。我们发现:虽然我国人身险市场需求空间较大,但在不同区域的市场空间不同,因而区域策略应该不同。通过区域分层化经营思路,可提高供给侧的改革效率:(1) 在现有模式下,上海、浙江、福建一带的东部沿海区域值得大力开拓,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且市场饱和度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潜在发展空间较大;(2) 而我们通常认为中西部区域(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甘肃、新疆等)发展潜力大,该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实际寿险饱和度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该类区域的经营需要更精细化的运作管理。 供给侧改革自 2015 年底提出至今,主要上市险企均已尝试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改革之路。但因对市场声音“倾听”不够、组织层叠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及渠道利益绑架后的客户需求的曲解等原因,加之保险本身具有低频、被动消费的特点,各公司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对渠道诉求的把握,及客户本身对保险需求的理解程度尚浅,“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转型之路略显漫长。3 他山之石——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渠道改革借鉴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寿险保费占比逐渐提升,保费增速较快,寿险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受历史传统、人口结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收入水平及法律监管等因素的影响,寿险销售渠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不同的结构和模式,但从各主要发达市场的寿险渠道演进规律可以看出,由客户需求引导的产品结构的变化,是寿险渠道变革的核心动力,而监管政策往往成为推动渠道变化的催化因素。而应对需求的变化,各地区市场供给均经历了由粗放到精细、由低效到高能的转变。目前从供给形式看,日本以代理人渠道为主;台湾以银保渠道为主,代理人渠道次之;美国以经纪、独立代理人为主。3.1 日本:以代理人为主,多元、分层化渠道发展趋势(略)日本是全球最重要的寿险市场之一, 2018 年日本寿险4保费 3,342 亿美元,全球寿险市场占比 12%,位居全球第二。日本寿险业渠道经历了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保险周期,对我国渠道演变具有借鉴意义。从渠道类型来看,日本寿险业目前主要的渠道包括寿险代理人、代理店、银保、网络等。代理人渠道主销的是长期期缴、定期险和终身险等传统险产品;银行保险主销的是个人年金、第三领域产品、趸缴终身险产品;来店型代理店主销的是医疗险、保障型产品和储蓄型产品;网销主销的是定期险、医疗和重疾险、小额死亡险等产品,这些产品则相对简单,保费较低,对营销渠道要求也较低。从渠道演变结果来看,日本寿险渠道当前仍以代理人为主,银保、代理店、网销等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模式。3.2 中国台湾地区:以银保渠道、高质量代理人渠道为主(略)中国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寿险业发展较为成熟,2018 年人均寿险保费达到 4320 美元,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370 美元,台湾寿险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渗透率位列世界第一。在向高度成熟发达的保险市场发展过程中,台湾也经历过代理人模式从人海战术逐渐向精英化、专业化的过渡,并形成当前以银保渠道为主、代理人为辅的业务模式。3.3 美国:以独立代理人、专属代理人为主,多渠道发展格局(略)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寿险市场,2018 年寿险收入达到 5934 亿美元,人均寿险保费 1810 美元,寿险市场发展成熟。得益于二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保险意识增强、社会养老问题开始显现和政策调控,整体寿险业发展快速,逐渐呈现以年金为主、个人寿险和团体健康险为支撑的发展趋势。美国寿险市场起步较早,当前的分销渠道占比相对稳定,总体维持以独立经纪为主、专属代理人及银保渠道为辅的结构,渠道发展和变革的动因主要来自市场自身要求及渠道效率的导向。具体体现在:保险公司降低经营成本的诉求:近年来美国老牌相互制保险公司纷纷转为股份制,股东对盈利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美国经济持续疲软,保险公司必须不断降低自身经营成本。消费者对独立代理人/独立经纪人信任度更高,促使自身专属代理人乐于转向独立代理人以提高市场认可度。3.4 我国寿险渠道发展模式展望 美国寿险渠道的主要产品为年金(尤其是 IUL 指数万能)等储蓄投资类产品,其对渠道的金融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持有专业资格的独立代理人、专属代理人较受市场欢迎。加之独立代理人可代理多家公司产品,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因而自 2009 年以来美国寿险渠道以独立代理人为主、专属代理人次之,而美国的银保渠道、新兴渠道仍以基础、标准化产品的“通道”作用为主。 日本、台湾也主要以代理人渠道为主,通过监管层向高质量代理人渠道转型的政策引导,日本险企为适应市场需求,逐渐采取分层多样化的渠道发展模式,给中国寿险代理人发展方向以借鉴参考;而台湾因银保产品对利率的敏感性滞后,加之后续监管政策金控法案等助推,银保渠道深度融合,成为市场第一大渠道,紧随之后是代理人渠道,其代理人渠道也从粗放型模式转向了高质量模式,以台湾位列第一的国泰人寿位列,其代理人渠道是未来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3.4.1 寿险渠道模式的转变根本原因来自于客户产品需求的变化 在产品需求和监管引导的发展中,渠道演化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保险公司会寻求效率最大化的营销模式,通常表现为代理人专业化再到多样化分层化的过程。(1) 早期代理人都是保险销售的起点,随着市场的扩容和客户需求的深化,粗放式管理的代理人模式效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则由客户需求引发的渠道改革逐渐走向专业化发展路径,以进一步释放销售活力。(2) 产品进一步复杂化多样化后,客户需要更多购买建议和对比选择,进行保险规划具备多种类产品销售技能的专属代理人或独立中介将得到发展机会。(3) 在整个市场相对成熟、客户保险意识和认知较高的发展阶段,各类保险需求将倾向于向成交效率最高的渠道转换,从而形成一定的分层化状态,实现不同公司、不同渠道、不同产品、不同客群的最优组合,体现为渠道端分层化、多元化模式。 3.4.2 多元化、分层化的渠道模式是渠道改革的终极方向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速度较快,短短 30-40 年间就从刚刚起步跃升至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我国市场寿险渠道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寿险渠道发展规律具有一致性和特殊性。(1) 从一致性来看,我国保险需求与国外市场类似,均需要经历从广覆盖到深挖掘的阶段,客户持有保单从“0-1”到“1+N”的过程过渡,即客户将从开始持有保单到持有保单组合。在需求引领下,渠道将进入专业化、多样化的过程。(2) 从特殊性来看:首先,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大大缩短了我国寿险发展的进程,短短 30-40 年间市场便直接从起步跃升至全球第二大市场,整体寿险市场“大”而“不够成熟”。其次,我国人口数量、结构等因素的深刻变化,银发经济、高端客群、中产阶级崛起、下沉市场等对当前的寿险渠道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第三,互联网消费习惯的普及,线上化、数字化的消费行为正悄无声息的深刻影响着寿险渠道模式的变迁。在这些因素下,国外的渠道演变规律不会仅在我国重复上演,我国的寿险渠道发展或会走出与发达市场不一样的路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渠道变革最终将形成更高效、更多元化的局面,不同的客户需求、不同的渠道特点、不同的公司特征,在供给与需求的高效配置中存在更多分层结合的可能。4 平安人寿的渠道改革展望2019 年下半年,平安人寿开始新一轮渠道改革方案,通过实施“2355”改革工程计划,构建五大职能中心和五大销售区域,一方面继续坚持向全面数字化的战略转型措施,通过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综合金融优势,深化科技化、数字化转型成果落地;一方面大手笔改革代理人渠道,进一步提高渠道产能。改革的初衷来源于对市场及客户需求变化所引发的公司发展策略的转变,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成果,也存在着不足。从满足客户需求角度看,如能进一步加强对中高端客群的经营能力、对现有客群的持续服务能力、对下沉市场的把握能力,持续发挥在互联网科技优势,则平安人寿的渠道改革必将带来更高的业绩回报。4.1 当前:已构建竞争优势,在渠道改革上取得阶段性成果 4.1.1 独特的核心能力:1+N 综合金融,5 大生态圈交叉引流 平安人寿代理人人均产能(人均 FYP)位列上市险企首位,依托平安集团丰富的客户及业务资源进行交叉销售,实现了“1+N”的收入赋能。通过五大生态圈(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实现增量用户和未来用户的延展。相对国寿、新华,因代理人渠道优势及电网销渠道及交叉销售的综合影响,平安已实现多元化渠道增长策略。4.1.2 渠道效能的提升:人均 NBV 的提升 平安一直以来坚持价值发展路径,平安人寿在渠道端探索了多元化、分层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客户分层、渠道分层、产品分层的管理体系,实现了改革的阶段性成果。虽然自 2018 年来,平安人寿代理人数量下降,但人均产能开始逐步提升,显示出较强的渠道发展基础及渠道提升能力。当前,平安寿为提高新业务价值,在人数和渠道产能及产品策略上均进行了改革。1)代理人数量:“健康人海”+优才+绩优策略 A)增员方面:聚焦“优才”,提高增员效率。B)脱落方面:改革基本法,持续提高科技赋能代理人全面、深度的培训支持(如:ASKBOB 赋能代理人展业),提高绩优代理人比例;提高绩优代理人收入及其他软性奖励,提高绩优代理人留存率。2)人均 NBV:聚焦价值,以快速响应的产品策略为支撑,完善产品体系。针对客群需求向上延伸设计面向高端客群的保障类、高价值储蓄产品;向下延伸设计低端、平价保障类产品;并为不同的队伍设计不同的适配产品。继续坚持科技化战略,在内部改革中力推数字中台战略,通过端到端销售流程,增强对客户、渠道效率的理解力和指导性,为未来提高渠道能力奠定基础。4.2 从客群需求来看,平安人寿渠道改革的提升空间较大 4.2.1 中高端客群的经营能力逐渐改善,服务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平安集团的客户结构逐渐改善,高端客群数量及服务深度提升较快。(1) 从总量上看,客均合同数逐年增加,但受代理人渠道人力数量降低的影响,2017 年以来平安寿的个人客户增速逐渐放缓。(2) 从结构来看,富裕客群占比提高。虽然平安的主力客群是中产(年收入 10-24 万)和大众(年收入 10 万以下)两大类(68.8%),但富裕(24 万年收入以上,个人资产规模 1000万以下)客群的增速最大(年复合增速 36%)。(3) 从运营成果来看,高端客群的服务深度提高,但在中高端客群把握上与外资公司(如:友邦)仍存一定差距。2019 年高净值、富裕客户的客均合同数分别增加 2.7 份、0.8 份,客均营运利润提升。平安集团的中高端客群经营取得了成绩,但大众、中产在客群中仍然占据主要份额,是集团的主要客群,也是平安人寿的主要客群。在面向中高端客户时,代理人渠道及配套产品、服务与普通客群的“区隔感”有待提高。虽然平安人寿的渠道产能已位列国内上市险企首位,但与友邦等专注中高端客群经营的公司相比,渠道产能增长空间仍然较高。平安人寿与友邦在市场份额、客群规模、代理人体量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无法直接对比。我们选取了四个维度,测算二者的代理人渠道经营效率。(1) 高产能人数占比:以全球通用的 MDRT 为代表,友邦中国、平安人寿的 MDRT 人数均稳步上涨,平安人寿的 MDRT 已位列全球第一。但从 MDRT 占代理人的比例来看,友邦中国的MDRT 相对更多。(2) 人均 ANP:ANP 即新单标准保费,相对新单规模保费更能体现价值,经统一年报披露的计算口径,我们发现:友邦通过深度开发中高端客群,其代理人渠道人均 ANP 高于平安人寿。(3) 人均 NBV:人均 NBV 综合反应了渠道销售能力及产品利润率,友邦的产品体系虽然简单,但 NBV margin 较高,配合强大的销售能力,人均 NBV 相对更高。(4) 从单位盈利能力看:NBV margin=NBV/FYP NBV margin 是去除了 FYP 和 NBV 规模差异的、能够体现该渠道所销售的单位产品对公司利润贡献率的指标。虽然 NBVmargin 在产品开发时已基本确定,但 NBV margin 最终由渠道的“带货”能力体现。如前所述,从渠道间的对比来看,银保渠道、互联网渠道所售产品的 NBV margin 较低,通常该类产品较为简单,对销售人员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低;代理人渠道的 NBV margin 相对较高,该类产品通常更为复杂,产品的死差、费差占比较大,对销售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而从公司层面看,不同公司的代理人渠道 NBV margin 除受渠道“带货”效率影响外,与公司的产品策略、产品设计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公司间 NBV margin 的对比是综合体现公司潜在的渠道能力、产品策略对公司单位利润影响的指标,一家公司的 NBV margin 高,则代表公司的潜在利润较高。公司间的 NBV margin 相对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产能(人均 FYP)来说,是人均 FYP 的进阶指标,NBV margin 更能体现单位产能对公司的价值贡献。通过对比二者 NBV margin,我们发现友邦中国的渠道单位利润率更强。综上,平安人寿在中高端客群结构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友邦中国等长期经营中高端客群相比,在渠道建设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渠道经营成果上看,加强对于中高端渠道的建设,将进一步推高平安人寿的高产能代理人数量,对于新单保费规模及人均 NBV 及 NBVmargin 也将得到有效提高,未来发展空间较大。4.2.2 更加注重对现有客群的维护 2016 年以来,平安寿的代理人年末净人力增速逐渐放缓,其中,2018年代理人增速跌至个位数(2.3%, yoy-22pt),2019 年启动转型改革继续下跌至人力负增长(-17.7%)。18-19 年,平安寿当期 FYP 增速由17 年 34%分别下跌至-4%、-5%;而续期保费增速则从 31.7%降至10.3%;此外,13 个月保单留存率也同时从 91.4%降至 87.8%。续期业务增速、保单留存率的下降,反映出改革转型中对现有客户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通常代理人脱落率加大,会自然分流部分“人情保单”及客户,同时也意味着由新人为通过转正考核所带来的的“自保件”的减少。因此,代理人数量下降时,通常当期 FYP 增速、保单继续率会自然下降。但此时更需要公司能及时加大对现有客户的服务和维护,以保持续期业务的稳定,续期保费及增速的稳定。随着未来平安人寿人均产能提高,即便人力增速下降,整体保费规模未来可受到的冲击更小。4.2.3 更加对注重下沉市场的渠道分层经营能力 受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人均 GDP 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客户对保险的理解、由此引发的保险需求及所适配的渠道及展业模式会有较大的差异。为更好的开拓我国保险市场,对于更进一步的下沉市场(如:县域市场)的渠道策略,平安应进一步进行分区域的差异化的渠道建设。同时,对同一区域的一二线城市、中心城市、县域市场建立分层经营理念。根据保险年鉴披露的各地区情况,我们发现与主要竞争对手中国人寿相比,平安人寿主力区域分布在中心城市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部分内陆(重庆、湖北)地区。近年来,虽然国寿占据我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市场份额的首位,但整体而言,平安与国寿的市场份额在不断缩小:自 2017-2019 年,平安人寿与国寿在四川、湖南、江西山东等内陆地区的市场份额差异呈逐年缩小的趋势。4.2.4 进一步发挥数字化优势,提高年轻客群经营能力 近年来,对于客单价较低、追求“性价比”的互联网年轻客群,中小保险公司纷纷加大了投入和迅速的产品迭代开发,网红重疾险层出不穷,如:弘康人寿的哆啦 A 保、百年人寿的康惠保等。虽然该类产品本身的 NBV margin 较低,但各中小公司仍然把互联网渠道作为重点经营。原因有三:(1) 互联网渠道主要面向年轻客群,该人群的理赔发生率相对老年、少儿客群较低,短期赔付成本可控;(2) 低门槛、低 FYP、低 margin 产品较容易吸引年轻客群;通过对年轻客群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习惯的培养,保险公司可伴随其生命周期进行二次开发和引流,提高单个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保费收入;(3) 对年轻客群消费心理的影响和洞察,对未来保险产品开发和经营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中小险企在发展互联网渠道时,因本身线上化客户流量有限,需要依托具有较大流量的互联网平台(如:支付宝、慧择等)实现销售,也因此受限于平台较强的产品设计及佣金手续费要求。平安寿已自建金管家互联网客户平台,及五大生态圈:汽车之家、平安好医生等生态圈也可对平安寿进行交叉销售引流,具有较强的科技及互联网实力,对基于互联网客群的渠道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3 未来:高产能、分层化代理人渠道为主,电网销、银保多渠道协同 通过理解国外寿险渠道演进策略,对照我国及平安的寿险渠道改革策略,我们发现目前我们的寿险渠道仍然处于从粗放型到高产能提高的第一阶段。受疫情及全球经济进入低利率的影响,长期来看,我国寿险市场也将逐渐进入稳步增长态势,但相对全球保险市场增速依然较高。庞大的中产人群及不断增加的高净值人群,催生了寿险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同时,死亡保障、健康保障等需求也将被进一步激发。我国寿险公司应结合各自发展优势渠道,积极探索如何提高保障类产品的渠道及面向中高端客群的储蓄+保障产品的供给能力。因代理人渠道对复杂产品的“带货”专业性更强,我国代理人渠道在可预见的 3-5 年内也将继续保持行业第一大渠道趋势,并必然会从当前的粗放模式向高产能、分层化的模式发展。当前,针对不同客群需求(中高端、下沉市场)各家公司应思考代理人渠道的分层管理模式,在现有的基础上从“招募”-“培育”-“留存”三大环节提高对中高端客群所适配的代理人培训,同时,应结合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中高端代理人的收入水平,以进一步巩固培训投入成果。在寿险代理人留存方面,我国寿险公司也应加强对现有客户服务的要求,将代理人回访和售后服务纳入基本法考核中。4 月 16 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倡导高素质“独立代理人”的发展,并对规范行业代理人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平安现有的渠道改革虽然在当前遭遇代理人数量下滑导致的保费及NBV 增速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其所具有的 1+N 的金融服务体系、领先的科技水平,及平安寿自 2016 年以来的人均 NBV 渠道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对比台湾、日本的渠道改革经验,因提高代理人招募门槛、改革基本法绩效考核会对现有的粗放型代理人团队造成一定的冲击,因而脱落率加大不可避免,但无论是日本 1973 年-1987 年的四次“展业体制三年规划”改革成果,还是台湾 1996 年-2008 年的“业务经营自律准则暨招揽体制阶段改善计划”中各公司的表现来看,经过改革,虽然初期的脱落率加大,而后经过 3-5 年不等的时间,人员素质逐渐提高,高素质代理人成材率提高,续保率提高,且代理人队伍的脱落率逐渐减少。据此,我们预测,未来平安将在进一步发挥“综合金融”“科技化”优势的基础上,代理人渠道收入持续增加,并将吸引更多高素质代理人的加入,虽然暂时脱落率加大对保费收入有影响,但不改代理人渠道继续向高产能演进的趋势。通过美国、日本、台湾的渠道演进及平安当前的渠道改革模式来看,随着客户需求的细分和产品复杂性的提升,新兴渠道对效率的逐渐提高,及区域差异化、精细化经营的需要,渠道的发展也将向分层化方向发展,在不同区域、不同客群推不同模式的代理人发展方式。同时,平安人寿也将继续保持电网销、银保渠道的竞争优势,继续向多元化渠道策略演进。……(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方正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精武魂

保险行业深度报告:健康险的蓝海

▌商业健康保险:打开保障空间的钥匙战略重地:医疗保障第三大支柱商业健康保险是我国“基本医保+雇主投保+个人投保”保障“三支柱”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领域。自2012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剔除和谐安赢)以38%的年复合增速(CAGR)成为了保险行业增速最快的险种,同期寿险CAGR19%、意外险CAGR18%、财产险增幅CAGR13%。健康险保费占人身险、保险行业保费比重均实现了5年翻倍,分别从8%提升到16%,从6%提升到12%。尽管产品增速快,但健康险保费收入规模仍然较低。截止2017年底,人均健康险保费支出(保费密度)316元,健康险消费收入占比(保费深度)仅0.5%。对比当期人身险整体保费密度1924元、深度3%,仍有较大差距。与海外发达经济体对标,2015年德国、美国、法国、英国健康险保费密度达3472元/人、3131美元/人、1588美元/人、1007美元/人,分别为我国的11倍、10倍、5倍、3倍(按当前汇率人民币/美元6.3,人民币/欧元7.8计算)。而我国健康险保费深度较德国、美国也分别低约两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费用的承担力不足,作为医疗保障“第三支柱”的核心力量尚未完全发挥,健康服务供给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矛盾突出,险种发展潜力巨大。医疗保障体系压力催化商业保险需求从卫生费用支出上看,医疗卫生费用的快速上涨不仅加重了个人负担,也使得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承压。人均收入的提升、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和慢病化的趋势加剧了医疗费用增长。截止2016年卫生费用总支出达到4.6万亿元,较20年前提升16倍。其中社会卫生支出占比不断提升,至2016年占比达30%。作为社会卫生支出重要组成的医疗保障基金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不断扩大,支出增长长期高于收入增长,将可能面临收不抵支风险。而商业健康保险支出占比仅为2%,并未形成实际支撑力。而美国、德国等国2015年健康险保费占医疗卫生支出分别达到33%、10%,为我国20倍、6倍。面对日益突出的医疗财务支出负担与医疗卫生需求增长矛盾,参考海外成熟经济体商业保险的作用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有更大的空间。百度搜索“乐晴智库”,获得更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配合供给侧:政策支持与险企觉醒除市场供需缺口拉大带来的增长潜力,近年来政府也加大对健康险行业的支持,在“回归保障、保险姓保”的纲领指引下密集出台支持健康保险发展的相关文件。其中2015年推出税优型健康险试点工作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以加深健康险渗透率,并在2017年推广至全国。由于税收优惠力度有限,以及“保本微利”的政策原则影响,税优型健康险落地效果有限,但行业支持方向与态度逐渐明确。此外,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它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针对商业健康保险,《纲要》明确将从税收、政策上鼓励和支持保险产品的开发,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设立将在2030年实现商业健康保险进一步发展,赔付支出占卫生费用比重显著提高的目标。▌理解健康险:具备量、质双优的人身险人身险的重要组成:重疾、医疗为主商业健康险以被保险人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受疾病或意外事故伤害后获得补偿。按照保险责任,分为疾病保险(给付型)、医疗保险(补偿型)、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四大类。以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的发生为给付条件的为疾病保险;以约定医疗行为的发生为给付条件的是医疗保险;以因意外伤害、疾病导致工作能力丧失,为保险人提供收入减少或中断保障的为失能收入保险;以因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失去自理能力导致需要看护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为长期看护保险。我国健康保险出现于1982年,20多年来经历了萌芽(1994年前)、发展(1994~2002年)、专业发展(2003年至今)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健康险业务保险责任单一、保障范围有限,多作为附加险经营销售。1994年后,社会医疗保险领域新旧交替,实行城市职工保险后商业健康险逐步起步,并于1995年引入重疾险。2003年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开始重构,随着健康险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商业健康保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中国健康险市场主要组成为疾病保险+医疗保险,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疾病险单类占比近50%,且主要为长期重大疾病保险。同时市场集中度高,截止2015年底,平安寿险381亿元、中国人寿健康险收入达到420亿元,占健康险市场整体份额33%。倚重病差益盈利,穿越周期的高价值产品长期重疾险盈利模式与寿险类似,寿险利润来源“死差、费差、利差”,而长期重疾险利润来源为“疾病差、费差、利差”。对疾病、伤残等人身因素的定价使得“疾病差”成为健康险利润,能够平抑利差波动风险,带来稳定的利润现金流。当前大型险企长期重疾险新业务价值率75%~85%,随着健康险业务的快速发展,长期重疾险将成为新业务价值内在增长的核心动力。按当前大型险企储蓄型产品新业务价值率20%,占新单保费比重70%计算,若重疾险保持30%新单保费占比,则新业务价值率可达到37%。当其它险种保费收入稳定,而以健康险为核心的保障型保险保费收入增速达30%时,新业务价值率将达到40%,较增长前提升3pct;推动新业务价值增长18%。▌海外对标三大保障模式,商业健康保险影响不同欧美各国由于医疗保险承担主体、政府主导性强弱和资金筹集方式的不同,商业健康险发展路径也各有差异,但发展均已相对成熟。按商业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同作用,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商业健康保险主导模式,资金来源为个人或雇主缴纳,以美国为典型代表;2)国家健康保险主导模式,国家为全民以低收费甚至免费形式提供医疗保险,资金来源高税收,公民也可自愿选择商业健康保险接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典型代表国为英国;3)社会健康保险模式,国家以第三方医疗机构提供主要保障,居民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之外的自付费用。不同的模式下,商业保险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程度不同。从覆盖面看,商业健康保险主导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国家健康保险主导模式。因此以2015年统计数据计算,健康险保费占比美国(25%)>德国(15%)>英国(3%),人口覆盖力美国(63%)>德国(34%)>英国(11%)。然而由于商业健康保险主导模式下,基础医疗服务需求为主使得人均保费支出并不高;同时管理式医疗制度下,医疗保险计划接入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也控制了人均保费规模。相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下,居民为享受更全面、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而投保商业医疗保险,因此人均保费支出更高。同样按2015年数据计算,健康险深度、密度来看德国(3472元/15%)>美国(3131元/0.88%)>英国(1007元/0.27%)。我国的发展模式:建立在三种模式基础上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医疗制度改革的条件与经验不同,并没有照搬以上三类模式,而是在德国社会健康保险模式基础上借鉴英国、美国经验,打造了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主,医疗救助、公费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辅的制度架构。▌我国的借鉴与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蓝海尽管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当前商业健康保险仍面临着渗透率低、规模狭小、产品结构偏倚、区域失衡、谱系狭窄的问题。而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源既包括产业本身的特性制约、行业体制的束缚,也包括保险公司本身的滞后。当前我国健康险市场尚处发展初期,相关数据较为匮乏,精算数据库较为薄弱,专业健康保险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在售健康险产品结构失衡,以重大疾病定额给付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型保险和住院津贴类,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护理保险、收入损失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以及各类转向医疗服务险种近乎空白。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是健康险面临的发展问题。从规模看,我国健康险人均支付水平、支付占比仍低,对卫生费用补偿作用有限。截止2017年底,健康保险保费密度316元、保费深度0.5%,医疗费用承担占比2%。而同样社会健康模式下的德国2015年商业健康险保费密度3742元,保费深度1.2%,医疗卫生费用承担占比10%,分别为我国10倍、2倍、6倍。从区域看,购买力集中于北京及长三角、珠三角发达省区,而中西部地区居民购买力偏弱。2016年北京、上海、广东保费密度均高于300元/人,而广西、贵州、西藏三地健康险密度均在100元/人以下。值得注意的是,购买意愿与购买力并不完全等同。除北京、上海、广东以外,黑龙江、四川、新疆也有较高的商业健康保险购买意愿,健康险保费支出占GDP(保费深度)均高于0.55%,而以上地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比重均较低。由此可见,健康险区域发展的不均背后,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更有人口结构、人口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保障资源分布不均紧密相关。从谱系看,占商业健康保险比重逾80%的重疾险和医疗保险谱系狭窄,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在保障范围上覆盖有限,缺乏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的产品供给。重疾险仅包括合同约定的有限病种,不能完整覆盖基本医保目录以外的疾病。而医疗险也以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为主,仅提供事后补偿,缺乏病情监测和健康管理。另一方面,长期护理和失能收入补偿险匮乏。同时,前期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结构呈现“寿险化”特征,设计集中在分红、保费返还上,寿险化、意外险化倾向明显。尤其在失能险、长期护理险上,中短期返还现象较为普遍。这一趋势在2016年《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及2017年《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后得到了抑制。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目前已全面参与大病保险的经办,个别地区还参与到了基本医保的经办中。但目前的合作模式下,商业保险公司仅对医疗报销费用简单核赔,提取经办费用,尚未参与医疗费用管控。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商业保险公司也可抓住机遇主动与医院及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掌握健康信息并进行费用管理。另一方面,多家保险公司已投资或准备投资医院、体检机构等。同时,不少保险公司也通过网络问诊等技术来搭建医疗管理平台,以更快搭建自己的健康生态圈。百度搜索“乐晴智库”,获得更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上市险企健康险市场谋篇布局健康保险市场,商业保险公司的兵家之争商业健康保险的空间和业务价值驱动下,以及监管“回归保障”供给侧改革推动下,保险公司近年来从产品、渠道、技术手段等各方面深入健康险市场。我国寿险公司、专业健康险公司均可经营健康险业务,同时财产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也可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当前共有平安健康、中国人民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太保安联健康、复星联合健康6家专业健康险公司。而上市险企也纷纷将商业健康保险视为拉动当下业务增长、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陆续开发核心健康保险产品。(报告来源:方正证券 分析师:左欣然)获取本文完整报告请百度搜索“乐晴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