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心理咨询师模拟题傅说得之

心理咨询师模拟题

一、Single Choice Exam 单选题(每题0.5分×60,共30分)1. 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 )阶段。A. 知觉 B. 思维萌芽 C. 思维 D. 意识正确答案:B2. 当你运用知识和经验思考为何你家的灯不亮时,你运用的是( )。A. 经典条件反射 B. 顿悟学习 C. 先天行为 D. 试误学习正确答案:B3. F. H.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和社会意识的学科。A. 社会认知 B. 社会心理 C. 社会行为 D. 社会影响正确答案:C4. 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A. 角色不清 B. 角色失败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冲突正确答案:B5.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个阶段。A. 3 B. 5 C. 4 D. 6正确答案:C6. 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模式是( )。A. 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 B. 从“为什么”转向“是什么”C. 从“是什么”转向“怎么样” D. 从“为什么”转向“怎么样”正确答案:A7.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共同的研究对象是( )。A. 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B. 心理与行为的异常C. 各种不良行为模式 D. 各种脑器质性病变正确答案:B8. 思维奔逸是一种( )障碍。A. 思维内容 B. 思维逻辑 C. 思维联想 D. 思维定势正确答案:C9. 发展常模就是( )。A. 团体的分数 B. 百分位数 C. 个人的分数 D. 年龄量表正确答案:D10. 在心理测验中,对于非典型群体需要制定( )。A. 普通常模 B. 特殊常模 C. 一般常模 D. 发展常模正确答案:B11. 下列哪项是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需求?( )。A. 尊重需求 B. 安全需求C. 生理需求 D. 自我实现需求正确答案:D12. 我们无法直接了解的想法或欲望称为( )。A. 道德 B. 无意识 C. 有意识 D. 梦想正确答案:B13. 真正沟通的两部分是( )。A. 说和听 B. 听和喊 C. 说和做 D. 听和手势正确答案:A14. 下列哪项心理学研究方法允许实验者围绕因果关系进行推理?( )。A. 个案研究法 B. 自然观察法 C. 相关研究法 D. 实验研究法正确答案:D15. 具有下列哪项人格障碍的人通常都不合群且对于发展亲密关系不感兴趣?( )A.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B. 回避型人格障碍C. 依赖型人格障碍 D.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16. 具有( )人格障碍的人往往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且人际关系一团糟。A. 自恋型 B. 表演型 C. 边缘型 D. 反社会型正确答案:C17. 雷蒙娜是经其雇主向你推荐的一名客户。由于疑心重,她的人际关系不太好。她说,她的家人常说她好斗、多疑及悲观。被问及友谊情况时,雷蒙娜表示她没有朋友。因此,雷蒙娜多半属于( )人格障碍。A. 精神分裂型 B. 偏执型 C. 两极型 D. 卑劣型正确答案:B18. 无法获得充足睡眠称为( )。A. 失眠 B. 嗜睡 C. 睡眠呼吸暂停 D. 催眠正确答案:A19. 为实施一项针对较大群体的有效研究,你应当采用( )。A. 自然观察法 B. 非代表性样本法C. 代表性样本法 D. 个案研究法正确答案:C20. 下列概念中属于“社会学习理论”的是( )。A. 最远发展期 B. 顺应C. 替代性强化 D. 社会化正确答案:C21. 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 )。A. 成熟 B. 经验C. 模仿 D. 动作正确答案:D22. 按皮亚杰的理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不包括( )。A. 守恒性 B. 脱自我中心性C. 泛灵论 D. 可逆性正确答案:C23. 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 学习 B. 吃喝睡眠C. 游戏 D. 观察模仿正确答案:C24. 安静顺从的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人气特点是( )。A. 受尊重 B. 受欢迎C. 受忽视 D. 受排斥正确答案:C25. 患者对他所熟悉的环境突然感觉气氛不对,觉得周围环境已经发生了某种对他不利的变化,这种症状是( )。A. 非真实感 B. 被害妄想C. 妄想心境 D. 影响妄想正确答案:C26. 对脑外伤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有参考价值的症状是( )。A. 顺行性遗忘 B. 逆行性遗忘C. 心因性遗忘 D. 选择性遗忘正确答案:B27. 内心被揭露感属于( )。A. 知觉障碍 B. 感知综合障碍C. 思维形式障碍 D. 思维内容障碍正确答案:D28. 患者不但正常情绪反应量减少,并且劳动感、荣誉感、责任感等逐渐受损,这种症状是( )。A. 情绪低落 B. 情绪迟钝C. 情绪淡漠 D. 情绪倒错正确答案:B29. 噪音、气温变化属于( )。A. 生物性压力源 B.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C. 精神性压力源 D. 破坏性压力源正确答案:A30. 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 )。A. 急性应激障碍 B. 分离性障碍C. 偏执型人格障碍 D. 持久的妄想性障碍正确答案:D31. 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 )。A. 高尔顿 B. 比内C. 卡特尔 D. 瑞文正确答案:A32. 在常模样本中低于某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被称为( )。A. 百分点 B. 百分等级C. 十分位数 D. 百分位数正确答案:B33. 以5为平均数,2为标准差的标准分数是( )。A. T分数 B. 标准九分C. 标准十分 D. 标准二十分正确答案:B34. 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特质的程度,被称为( )。A. 内容效度 B. 表面效度C. 构想效度 D. 效标效度正确答案:C35. 在为编排合成测验而审定题目时,应注意题目数量要比最后所需数目( )。A. 多一些 B. 多一倍C. 多几倍 D. 多一倍至几倍正确答案:D36. 实施心理测验时主测者的职责是( )。A. 测验前不讲太多无关的话 B. 主测者应时刻保持严肃的态度C. 出现特殊问题时可以忽略 D. 可以按个人理解来解释指导语正确答案:A37.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生殖器期的年龄阶段大致是( )。A. 1—3岁 B. 2~3岁C. 3~5岁 D. 5—12岁正确答案:C38. 咨询结束,咨询关系也就终止,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不能以“朋友关系”的名义继续进行往来,这是心理咨询的( )。A. 职责限制 B. 关系限制C. 感情限制 D. 目标限制正确答案:B39. 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工作是为求助者( )。A. 确定咨询目标 B. 提供释放压抑的空间C. 整理临床资料 D. 提高心理活动耐受力正确答案:B40. 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并借此控制会谈方向,这种方法是( )。A. 中断 B. 情感反射C. 释义 D. 情感指导正确答案:B41. 如果心理测量结果与临床观察和会谈得到的结论不一致,心理咨询师应该( )。A. 以观察和会谈的结果为准 B. 以心理测验结果为准C. 以上级咨询师的判断为准 D. 重新进行会谈和测量正确答案:D42. 心理咨询师针对健康人的发展问题所进行的会谈属于( )。A. 治疗性会谈 B. 咨询性会谈C. 危机性会谈 D. 鉴别性会谈正确答案:B43. 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的方法不包括( )。A. 就事论事 B. 分析迹象C. 相关分析 D. 补充提问正确答案:D44. 咨询师提出诸如“您知道,一个人怎么能发现真理呢?”这类问题,会把会谈内容引向空洞和抽象的评价,这类不恰当的问题属于( )。A. 责备性问题 B. 修饰性反问C. 解释性问题 D. 多重性提问正确答案:B45. 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是( )。A. 求助者的责任 B. 求助者的义务C. 求助者的权利 D. 求助者的愿望正确答案:A46. 心理咨询的总体任务,就是达到( )的目的。A. 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无障碍地生活下去B. 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使人健康无障碍地生活下去C. 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下去D. 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下去正确答案:C47. 中年人心理问题的特点是( )。A. 在社会、家庭和自我需求的重压下产生心理问题B. 由于人格重建带来的痛苦C. 因工作满意度下降而烦恼D. 容易陷入对过去的回忆正确答案:A48. 对确立咨询关系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A. 第一印象 B. 声明权利 C. 承诺保密 D. 心理测验正确答案:A49. 使用多重问题可能使求助者( )。A. 不知所措 B. 遗漏细节 C. 过度关注 D. 思路清晰正确答案:A50. 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的人际距离应属于( )。A. 公众距离 B. 社交距离 C. 个人距离 D. 亲密距离正确答案:B51. 自我管理程序依据的原理是( )。A. 投射技术 B. 操作条件反射 C. 关注技术 D. 经典条件反射正确答案:B52. 由于心理咨询师在价值观上的偏见而形成的咨询关系不匹配属于( )。A. 忌讳型 B. 冲突型 C. 欠缺型 D. 敏感型正确答案:A53. 中国比内测验的适用年龄是( )。A. 2~14岁 B. 2~18岁 C. 6~14岁 D. 6~18岁正确答案:B54. SCL一90评定的症状应该发生在( )。A. 一年内 B. 一月内C. 一周内 D. 任何时间正确答案:C55.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的蔓延,时尚,谣言像滚雪球一样传播。下列不属于塔尔德模仿律的是( )。A. 上升律 B. 下降律C. 先内后外律 D. 几何级数率正确答案:A56. 过去35年来,每到秋季,枫叶就会变色。因此,今年它们也会变色。这是( )推理的一个例子。A. 逻辑 B. 归纳 C. 演绎 D. 谬误正确答案:B57. 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这种记忆叫作( )。A. 陈述性记忆 B. 程序性记忆C. 内隐记忆 D. 外显记忆正确答案:C58. 一般认为,记忆广度( )。A. 为4个项目 B. 为7±2个项目C. 小于5个项目 D. 是无限的正确答案:B59. 通过视崖实验证明,有深度知觉的婴儿是( )。A. 5个月 B. 6个月 C. 4个月 D. 3个月正确答案:B60.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 )个阶段。A. 3 B. 4 C. 5 D. 6正确答案:B二、 Multiple Choice Exam 多选题(每题0.5分×40,共20分)61. 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 )。A. 寻求行为参照 B. 群体凝聚力C. 遗传素质 D. 对偏离的恐惧正确答案:ABD62.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A.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 人类的本能C. 人类的遗传素质 D. 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正确答案:AC63.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包括( )。A. 经历一个质变过程 B. 没有发生质变C.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D. 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形象正确答案:AC64. 幼儿记忆的特点包括( )。A. 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 B. 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C. 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D. 词语记忆占主导地位正确答案:AB65. 不安全依恋包括( )。A. 亲子依恋 B. 依赖型依恋C. 回避型依恋 D. 反抗型依恋正确答案:CD66.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包括( )。A. 上下原则 B. 头尾原则 C. 近远原则 D. 大小原则正确答案:BCD67. 心理学确定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包括( )。A. 主观和客观统一性 B. 心理活动灵活性C.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D. 心理活动平衡性正确答案:AC68.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包括保障( )。A. 顺利地适应环境 B. 正常地人际交往C. 正确地反映世界 D. 幸福地享受人生正确答案:ABC69.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包括( )。A. 年龄 B. 知识水平C. 性别 D. 自尊水平正确答案:ABCD70. 人际关系的特点包括( )。A. 个体性 B. 直接性C. 情感性 D. 易变性正确答案:ABC71. 关于身体语言,正确的说法包括( )。A. 目光比面部表情更能反映人的真实态度B. 任何情况下,身体越接近,反映双方关系越好C. 一般情况下,个体与他人在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D. 语调的变化也是一种身体语言正确答案:AC72. 关于说服与态度转变,正确的说法包括( )。A. 高吸引力的传递者说服力强B. 恐惧情绪总是能够提高说服效果C. 分心不利于说服D. 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关系正确答案:AD73. 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童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包括( )。A. 获得自主感 B. 获得勤奋感C. 克服自卑感 D. 克服内疚感正确答案:BC74. 一岁以前,婴儿的记忆主要包括( )。A. 表象记忆 B. 情绪记忆C. 动作记忆 D. 词语记忆正确答案:BC75. 关于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正确的说法包括( )。A. 语速要慢 B. 诱导注意C. 话语多重复 D. 句子要简单正确答案:ABCD76. 根据安斯沃斯的说法,婴儿的依恋包括( )。A. 安全型依恋 B. 道德型依恋C. 回避型依恋 D. 反抗型依恋正确答案:ACD77. 关于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正确的说法包括( )。A. 起病前有相应心因 B. 病前人格多固执、猜疑C. 两天内急性起病 D. 2~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正确答案:AD78. 对于求助者的问题形成初步诊断所依据的资料来源包括( )。A. 临床观察 B. 会谈过程 C. 理论分析 D. 心理测验正确答案:ABD79. 目前,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大致包括( )。A. 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B. 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C. 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 D. 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正确答案:ABCD80. “灾难症候群”的阶段包括( )。A. 警觉期 B. 惊吓期C. 恢复期 D. 康复期正确答案:BCD81. 对于心理测量,正确的说法包括( )。A. 测量大脑形态 B. 心理测量是间接测量C. 测量人的行为 D. 心理测量有绝对标准正确答案:BC82.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 )。A. 稳定性 B. 准确性C. 一致性 D. 有效性正确答案:AC83. 项目区分度的计算方法包括( )。A. 通过率计算 B. 点二列相关C. 鉴别指数计算 D. 二列相关正确答案:BCD84. 心理测验按照测验的用途可分为( )测验。A. 文字 B. 显示性C. 操作 D. 预测性正确答案:BD85. 健康心理咨询的对象应具备的特征包括( )。A. 心理正常 B. 心理不正常C. 心理健康 D. 心理不健康正确答案:AD86. 就亲子关系的本质来看,其内涵包括( )。A. 人伦道德关系 B. 法定的监护关系C. 自然的血缘关系 D. 法定的赡养关系正确答案:ABCD87. 关于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的描述,正确的是,该因素( )。A. 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B. 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C. 自身的性质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改变D. 自身的形式不随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正确答案:AB88. 心理咨询师在进行摄入性会谈中提问过多,容易使求助者( )。A. 转移责任 B. 减少自我探索C. 形成依赖 D. 社会交往下降正确答案:ABC89. 验证临床资料可靠性的办法包括( )。A. 补充提问 B. 相关分析C. 心理测验 D. 分析迹象正确答案:AC90. 进行摄入性会谈时,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包括()。A. 求助者可接受 B. 有效C. 可以量化评估 D. 积极正确答案:ABD91. 心理咨询师的( )对咨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有至关重要的影响。A. 咨询理念 B. 咨询理论C. 个性特征 D. 咨询态度正确答案:ACD92. 痴呆是一种( )。A. 智能障碍 B. 后天获得的损害C. 意识障碍 D. 先天获得的损害正确答案:AB93. 正常心理中,心理不健康包括( )。A. 严重心理问题 B. 各种神经症C. 各种人格障碍 D. 可疑神经症正确答案:AD94.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包括( )。A. 对自身价值的态度变化 B. 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体验上C. 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不变 D. 时间感觉发生变化正确答案:ABD95. 效标效度的主要评估方法有( )。A. 相关法 B. 区分法C. 失误法 D. 命中率法正确答案:ABD96. 测验题目常见的排列方式有( )。A. 并列直进式 B. 专列式C. 混合螺旋式 D. 公共汽车式正确答案:AC97. 百分位常模包括( )。A. 百分等级 B. 百分点C. 四分位数 D. 十分位数正确答案:ABCD98. 常模的构成要素包括( )。A. 团体分数 B. 原始分数C. 导出分数 D. 对常模团体的具体描述正确答案:BCD99. 破坏性压力可以造成( )。A. 破坏行为 B. 灾难综合征C. 兴奋行为 D. 创伤后应激障碍正确答案:BD100. 言语的特点包括( )。A.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B. 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C. 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D. 言语是一种社会现象正确答案:ABC

若弃名利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 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3.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4.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5.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6.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①价值中立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伦理原则。7.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档案法。8.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①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②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③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④培养社会角色。9.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①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②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10.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①家庭;②学校;③大众传播媒介;④参照群体。11. 自我:也叫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认知。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12. 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这是詹姆士提出的。13.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14.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现在一般主张,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15.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16.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17. 印象形成:是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景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18.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19.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0. 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德又下衰

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复习题集2019-12-16

一、单选题1.F.H.奥尔波特(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  )的学科”。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观念【答案】: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认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就是社会心理学。---------------------------------------------------------------------------------------2.(  )不属于特殊条件下的幻觉类型。A、心因性幻觉B、功能性幻觉C、假性幻觉D、思维鸣响【答案】:C【解析】:此题暂无解析---------------------------------------------------------------------------------------3.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取决于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后,压力的(  )。A、稳定程度B、相对强度C、主要特点D、本质属性【答案】:B【解析】: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是由中介系统对压力进行增益或消解后的相对强度决定的。中介系统的总体功能,由三个子系统各自的功能状态决定。---------------------------------------------------------------------------------------4.海德(1958)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  )原则。A、不变性B、易变性C、协变性D、特异性【答案】:A【解析】:此题暂无解析---------------------------------------------------------------------------------------5.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为(  ),标准差定为(  )。A、100、16B、100、15C、100、14D、100、13【答案】:B【解析】: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出的标准分数,为使其与传统的比率智商基本一致,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定为15。---------------------------------------------------------------------------------------二、多选题1.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包括(  )。A、逻辑的矛盾B、文化价值的冲突C、观念的矛盾D、新旧经验相悖【答案】:A,B,C,D【解析】:此题暂无解析---------------------------------------------------------------------------------------2.人类“性”之功能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  )。A、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性活动形式B、能满足人的生殖需要C、在维系夫妻生活上起纽带作用D、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答案】:B,C,D【解析】:性行为的功能多样性有如下几个方面:(1)它满足人的生殖需要,是生儿育女手段。(2)它在维持夫妻关系上起纽带作用。(3)他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维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4)在某些人群中,它是为了达到性以外某种目的的手段。---------------------------------------------------------------------------------------3.rxx为信度系数。(  )属于极端情况。A、rxx=0.90B、rxx=0.80C、rxx=0D、rxx=1.00【答案】:C,D【解析】:此题暂无解析---------------------------------------------------------------------------------------4.成人和婴儿言语交流的必要规则和语用技能有(  )。A、言语交流的内容要贴近婴儿的已有知识和经验B、采取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C、运用互动方式和促进言语发展策略D、不断地叫孩子的名字,并提升语调【答案】:A,B,C【解析】:此题暂无解析---------------------------------------------------------------------------------------5.下列符合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观点的是(  )。A、一切心理动力来源于人类的性本能B、力比多不是个体唯一的心理动力C、自我保存本能是个体唯一的心理动力D、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成为心理动力【答案】:B,D【解析】:“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性本能和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为此,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一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汪宽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考研真题详解——才聪学习网

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影响感觉阈限测量的非感觉性因素主要是什么?()[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智力水平B.性别与年龄C.人格D.动机与期望【答案】D查看答案2.根据人对问题思考的速度的差异,卡根等将认知风格类型划分为()。[统考2012年研]A.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B.冲动型与沉思型C.同时性与继时性D.整体加工与部分加工【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卡根等人将认知风格分为冲动与沉思,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其中,冲动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3.让一个吸烟上瘾的人扮演因吸烟患肺癌而接受治疗的病人,之后他戒了烟。这一情境中对戒烟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统考2012年研]A.相似性 B.可说服性 C.卷入 D.心境【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吸烟上瘾的人扮演因吸烟患肺癌接受治疗而戒烟是因为卷入因素起了作用,“卷入”指设定某一特定环境,让被说服者融入其中以改变他的态度,如通过引发人们恐惧感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态度。4.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统考2013年研]A.基因B.合子C.染色体D.DNA【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基因是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5.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构成个体独特性的那些重要特质属于()。[统考2012年研]A.首要特质 B.中心特质 C.根源特质 D.共同特质【解析】奥尔波特将人的特质分为:①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②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l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③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很顺从,这里的“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6.自我服务偏差的主要成因()。[统考2012年研]A.利用认知捷径 B.团体极化 C.维持和保护自尊 D.可得性启发【解析】在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中,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在对他人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则正好相反,即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而把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7.IQ的平均值为100,标准差是16。一个人的IQ是116,表示他的智力比总体中多少人要高?()[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50%B.68%C.84%D.95%8.Richard Nisbett和他的同事认为整体思维模式(holistic styles of thinking)可以追根于:()。[中山大学2005年研]A.当代强调合作的教育实践理论B.中国哲学C.古希腊哲学D.当代强调批判思维技能的教育实践理论9.小张性情急躁,成就动机水平高,具有很强的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他的人格类型属于()。[统考2014年研]A.T+型B.T-型C.A型D.B型【解析】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敌意、竞争、性格急躁、富于上进心、有苦干精神、过分的时间紧迫感、外向、言语举止敏捷、社会适应性差。A项,T+型人格的特点是喜爱漂流、赛车等运动项目。B项,T-型人格的人有酗酒、吸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D项,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因此,答案选A项。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失之也死

关于“偏见”的集大成之作

《偏见的本质》初版于1954年,彼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烟熄灭已久,随着纽伦堡审判等战后清算的展开,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有计划灭绝被公诸于世。这一骇人的暴行揭示了当偏见付诸行动,将会产生何等恐怖的后果。而此时的美国作为民族大熔炉,几乎所有形式的偏见都得以呈现,例如美国仍在实行“隔离但平等”的政策,社会上对黑人存在普遍的歧视现象。此外,对犹太人、天主教徒等群体的偏见也大行其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偏见的本质》一书的出版就不是纯粹致力于知识的探索,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本书作者戈登·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度过了整个学术生涯,他对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被认为是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在其整个学术研究生涯中,奥尔波特竭力弘扬人的尊严与价值,认为心理学要注重发展人的自尊心和自重感。奥尔波特一生著作颇丰,《偏见的本质》一书就是他对人类偏见进行开创性研究的成果。之后数十年中,对偏见的研究成果蔚然大观,但本书并未过时,其中大部分观点的正确性得到了后续研究证实,成为了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正如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马扎林·贝纳基所言:“当我们向学生介绍对偏见的现代理解时,我们仍然一定要向他们推荐《偏见的本质》这本书。”何谓偏见?英语中的偏见(prejudice)一词源自拉丁文praejudicium,后者大约是先入为主的意思。奥尔波特将偏见定义为“对属于某群体的个体持有一种厌恶或敌对的态度,仅仅因为他属于该群体,就被推定具有人们归于该群体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这里重要的是,这一定义暗含了将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贴上没有根据的标签。而这是因为人类往往会犯“过度分类”这一常见的思维谬误。正如孩子要将人简单分为“好人”和“坏人”,当他们长大以后,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他们往往发现仍然需要依靠这样简化的分类机制。有些过度分类可能只是误解,但当这种分类变得僵化,在面对新知识时依旧不改变原有想法时,就成为了偏见。针对一些学者发表的为种族歧视辩护的观点,奥尔波特借助实证研究方法,对群体之间差异进行探讨,他不仅指出没有证据证明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关研究有待深入,他还指出:“也许没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群体的差异能够被应用到每一位群体成员之上。”因此,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基于群体划分的歧视是站不住脚的,是对每个独特个体价值的武断否定。不幸的是,人有一种产生偏见的倾向。人性本能使他们易于作出泛化、概念和分类。即使没有事实根据,他们依旧能根据传闻、情感投射和幻想形成偏见。特定群体的自我认同导致内群体忠诚,这在加强该群体成员团结的同时,导致对外群体的排斥,并引发言语拒斥、实质歧视和身体攻击等拒斥行为,最终加剧了不同人群的对立和撕裂。偏见的产生偏见的产生是认知因素、动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认知因素对产生偏见的影响,现代心理学已经产生了大量成果,而奥尔波特当时对此的强调具有开创性。奥尔波特介绍了基础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指出人类倾向于将所有信息简化到同一分类中,这便于简化自己的应对策略。而当事实与分类冲突时,人们会通过扭曲事实来维持自己的分类。当分类完成后,人们还会给有关群体贴上标签,并形成刻板印象,譬如“犹太人唯利是图”“爱尔兰人都是酒鬼”“黑人都是懒惰的”等等,而这种刻板印象可能根本没有实际依据。而大众传媒促成了刻板印象并使其持续存,不断加深。偏见之所以生成,还因为它满足了一定的功能需求。人们将一些不良特征投射到外群身上,仿佛这些特征与自己无关。如认为希特勒是将自身低劣特性投射到了犹太人身上,并通过谴责后者来逃避对自身的批判。还有一些人会采取侵略性的方式应对挫败感,并将导致挫败的责任归咎于外在条件,还有些人忽略导致挫败感的真正原因,将之错置到其他对象之上,亦即所谓替罪羊。这典型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流传所谓“背后一刀”的说法,宣称是国内左派政党妨碍了德国获胜。而希特勒则顺势在“背后一刀”传说中注入了恶毒的反犹主义,将犹太人视为德国战败和战后耻辱的主要原因。犹太人遂成为德国人眼中德国战败和帝国崩溃的替罪羊。此外,奥尔波特还将“人格”视为是偏见的基本决定因素,并区分出两种人格类型:偏见人格和宽容人格,前者采取严苛的道德观念,譬如希特勒宣扬全方位的禁欲主义。在他看来,这种人格与儿童早期生理冲动受到挫折有关。投射和寻找替罪羊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心理需求。通过识别出一个应该对混乱局面负责任的异质群体,内群体成员得以加强彼此认同。同样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以异质性为特征的地方、社会正在发生快速变革的地方、存在无知和交流障碍的地方等处,社会文化偏见被证明是高发的。而通过接触,主流群体与少数群体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可能能够减少偏见。此外,宗教等因素也与偏见有关,但奥尔波特对此没有定论,因为他发现宗教既可能遵循民族中心主义的规则促成偏见,也可能将兄弟情谊的理想融入教徒的思想和行动。怎样消除偏见奥尔波特最后设想了如何规制偏见,以缓解群体冲突。他赞同立法,尽管立法无法控制个人思想,而只能控制负面行动,但他认为外显行动最终会对信念产生影响,因此倾向于将立法行动视为减少公共歧视和个人偏见的主要手段之一。此外,他还推荐采取跨文化教育、鼓励不同群体接触、进行集体再培训、以大众传媒重塑公众认知等手段,推动族群间的宽容和关系缓和。今天的美国,族群冲突依然激烈。今年发生的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美国多地骚乱,而教育和就业中对亚裔的歧视也始终如同不散的阴霾。在国际关系中,美国政客的傲慢与偏见,表现为长久以来的霸权主义。因此,本书对美国的现实依然有解释意义。而对中国而言,虽然传统上不是移民国家,但由于历史原因,依然存在地域、宗教、贫富等导致的巨大差异性。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以及广袤国土带来的地域间的隔阂,加上与外来文明的碰撞,也导致大量偏见存在。这些年来热议的女性议题、地域歧视,仇官仇富,对经济弱势群体如农民工的歧视等等屡屡见诸报端。因此《偏见的本质》对中国来说同样具有镜像意义。尽管两国经济社会存在很大差异,但偏见背后的有关因素本质上是相同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弥合群体差异、减少偏见具有参考价值。本书十分厚重,500多页内容涵盖与偏见有关的方方面面,堪称百科全书式的。由于信息量大,阅读本书既辛苦也充实。读完之后,读者对偏见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现代心理学对具体领域的偏见,如刑事司法过程中导致错案的确认偏见等有专门研究,结合《偏见的本质》一书,对这类偏见的产生和预防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

名亦不成

读《乌合之众》:谁也避免不了盲目跟风,只不过高级低级之分

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勒庞本文为法国古斯塔夫·勒庞著心理学作品《乌合之众》的读书感悟。本文作者简介:考了两次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依旧复习再战的考生第 5 篇读书感悟:4266字建议阅读时长:3.6分钟从何而知勒庞大学专业书在大学期间有一门课是《传播学》,郭庆光老师写的,这本书堪称传播学经典,在其中有一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中“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提到: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是无意识、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因为人们在面对突然或灾难性事件时,用常规防范很难应付局面,反应一般趋于本能,最简单省力的反应莫过于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非理性的模仿基于“匿名性”,如打砸抢分子很多都是平时规矩的常人,之所以做出越轨的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他们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考研参考书在准备考研期间,《乌合之众》是新闻传播学的参考书目之一。作为大众心理学的典范,这是传播学的重要读物。裂变方法论参考书加入知识付费圈后,被网易、千聊、新世相等这些营销大号刷屏后,才知道背后有一个运营团队叫“深度运营精选”,交了399元学费加入了他们的“实战营”。在每周的分享学习中,又看到了这本《乌合之众》。的确,裂变营销必须要深谙大众心理,群内的舆论、朋友圈刷屏所产生的势能是引起大众跟风的重要因素。勒庞是谁?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的开衫乔治米德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中评论勒庞的思想时曾说“勒庞是这样一批法国人员的一员,他对自己民族的文明几乎已经感到绝望,只有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个人主义,使他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唯一希望。”我们从这段话中可知:勒庞身处思想混乱、歧见纷呈的世纪末,是属于法国思想界中“亲英派”的边缘人物。勒庞这本书被美国社会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奥尔波特评价为:“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具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有此高评价,源于本书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在他们的时代中,只有在极少数思想家中,才能看到这种不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本领。对于社会心理学家以及所有思考自己社会的人,勒庞的著作所关注的问题,几乎无一例外的注定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持论稳健而超脱的熊皮特在其著名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也曾特别强调了勒庞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作为一个时代表征的重要意义,认为勒庞最早阐明了“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忽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的真相。尽信书不如无书。平心而论,勒庞用来建立群体心理学理论的种族观念,却没有更多“科学人类学”中的生物学色彩。他更多地把种族看做一个“历史的”和“文化的”概念。勒庞为证明个人行为方式在集合行为中的差别所列举的证据,是没有实验心理学的充分支持的。墨顿在给《乌合之众》作序中认为,勒庞在历史科学性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态度,是他的一个幸运的自相矛盾之处,因为他在实践中并没有否定史实的作用。但《乌合之众》虽然偏见多多,却是非常令人难忘。这一点让人想起传播学种“技术论”代表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颇像,后人对麦克卢汉的观点褒贬不一,但其指导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勒庞过人的“问题意识”,使他的见识即使只从经验层面看,也没有人敢于断然否认其价值。《乌合之众》解读群体无疑总是无意识的,但也许就是在这种无意识中间,隐藏着它力量强大的秘密。如果我们打算待在狭小而安全的界限之内,利用科学来获取知识,不想步入模糊的猜测与无用的假设的领地,则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仅仅是,留心这些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现象,把我们自己限制在对它做些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得出的每个结论肯定都是不成熟的,因为在这些我们能够明确观察到现象背后另有一些我们只能隐约看到的现象,而它背后,还有我们一无所知的的现象。这些不可知的秘密就隐藏在各种群体中。什么是群体?从平常意义上说,“群体”一词实质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和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在心理学上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种一种十分不同的含义。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众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研究过社群运营,或看过《社群思维》这本书的人,对心理社群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不陌生的: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得他们获得一种集体心理,这使得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但一定要明确一点: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书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整个世界”指的是群体,那就根本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整个世界要比伏尔泰更聪明,倒不妨说伏尔泰比整个世界更聪明。为什么群体智商会1+1<2?第一,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会在群体中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群体是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第二,群体传染现象的存在。 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这是一种与他的天性极为对立的倾向,如果不是群体中的一员,他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第三,群体暗示的影响。这也是相互传染所造成的结果。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不久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它非常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迷幻状态。他变成了自己脊髓神经中受催眠师随意支配的一切无意识活动的奴隶,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直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群体中的人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吧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想一想世界杯发生的一切。想一想购物街疯狂大甩卖。想一想特朗普离奇般的投票。群体中道德观,非黑即白的道德观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显然可以说,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因此他不可能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则我们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极高的道德。研究过群体的少数心理学家,得出过结论: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似乎有写偏颇)。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源于人类从原始时代继承来的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中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一旦加入群体便会放纵,因为我们很清楚在群体中是不会负责任的,也不会收到惩罚。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赴汤蹈火,慷慨赴死得的地步。群体虽然经常放纵自己低劣的本能,他们不时也会树立其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如果不计名利、顺从和绝对献身于真正或虚幻的理想,都可算作美德,那就可以说,群体经常具备这种美德,而且它所达到的水平,即使最聪明的哲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群体中的领导力我们进入职场后对“领导力”应该不会陌生,对“向上领导”也应该有所耳闻,但何为领导力?我们也许未必清楚。在此书中,又讲到这样一段话: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的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就人类的群体而言,所谓的头领,有时不过是个小头目或煽风点火的人,但即使如此,他的作用也相当重要。他的意志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他是各色人等形成组织的第一要素,他为他们组成派别铺平了道路,一群人就像温顺的羊群,没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见领袖”、“KOL”,这些人有一个共性,就是有信仰。无论信仰是宗教的、政治的或社会的,也无论这信仰的对象是一本书、一个人或一种信念,信仰的建立永远取决于人群中领袖的作用。我们用这个观点来看樊登读书会,每个分会长无不以樊登为读书界的信仰;我们来看“得到”,每位用户无不以“认知革新”为信仰;我们看“混沌大学”,每个学员无不以“终生学习”为信仰......在每个领域,无论是互联网原住民还是稍显“out”的50后60后,人只要脱离孤独状态,立刻便处于在某个领袖的影响之下。大多数人,尤其是群众中的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行业外,对任何问题都没有清楚而合理的想法。领袖的作用就是充当他们的引路人。这也是“术业有专攻”的合理性。领导力如何形成?通过断言、重复和感染这三种手段实现领导力的塑造。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听上去很荒谬,但总是屡试不爽。书中举例说: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部深知断言和重复的价值。重复对头脑发挥着极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来自这样一个事实:从长远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某一个断言经过重复后,几乎没有人再敢有什么异议,此时强大的感染过程开始启动。各种情感、观念、情绪和信念,在群众中都具有和微生物一样强大的传染力。这是一种十分自然的现象。马厩里有一匹马啃咬食槽,另一些马也会起而效尤;几只羊感到惊慌,,很快也会蔓延到整个羊群。在聚集成群的人中间,所有情绪也会迅速传染,这解释了恐慌的突发性。很多原因都归因于模仿。人就像动物一样有着模仿的天性。模仿对人类来说是必然的,正是因为这种必然性,才使所谓时尚的力量如此强大。无论是意见、观念、文学作品甚至服装,有几个人有足够的勇气与时尚作对?支配者大众的是榜样,不是论证。从这个角度看,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模仿力。此时少数人即使掌握真理,恐怕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乌合之众》对现实有什么指导作用?这届世界杯,不是看球的,就是赌球的?世界杯为何有明目张胆的博彩?为什么害怕在台前表演/演讲为什么社群时代来临,越来越多的人抓住社群的力量崛起?裂变式玩法为何会越裂越大产生“规模效应”?(抛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心理有答案的进群聊一波~)★『始于颜值,终于人品』★REVIEW往期评论⊙消费的终极意义是如何度过充实的人生--《第四消费时代》⊙苹果都红了,国足都赢了,out的我在NIKE上榜后才知道...--《鞋狗》⊙在感情上没有能打赢的官司--《我不是潘金莲》⊙碎片化时代,我们需要理解媒介--《理解媒介》⊙就一秒钟,窥见你的拖延症--《拖延心理学》

老鼠街

浅谈《乌合之众》中群体心理的智慧与偏见

导语: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这是一句来自书中关于群体的经典语句。它揭示的是:当人们一旦进入群体中,人的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取在群体中隐藏的那份归属感和认同感,个体愿意放弃是非,完全不去思考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而随着群体的思想去判断。《乌合之众》的全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他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也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最著名。最早的一版出于1895年。群体的定义01 《乌合之众》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它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既然本书是群体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群体?首先需要明确"群体",它并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就是一个群体,只有当这群人用了相似的心理特征,才是一个群体。这个怎么去理解呢?举个列子:拿现在网络热点事件说,每当出现一个网络事件的时候,都会有很多ABCD等吃瓜群众,在评论区议论,点评自己的观点。虽然大家都在议论同一件事,但是在这个讨论区的,也不是一个群体。而是当评论区针对热点事件,有正方观点一派的A BCD等,也有反方派ABCD等。就形成一个群体。而这种形式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网络群体。书中还特别说明:群体未必一定是同一时间汇集在同一处地点的人,当某个心理一致性形成后,很多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各式各样的人,尽管他们没有直接面对面凑在一起,他们可能彼此之间互不认识,但他们依旧可以成为一个群体,展现出群体特有的特征。02 看完本书,才明白自己原来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乌合之众”的一份子,也明白了自己随群体一起表现出来的振奋或激愤,欢笑或哀伤,并不是自己轻信,易受蛊惑,而是作为群体的一员,自己不自觉地会失去个体的思维和判断能力,陷入群体思维的泥潭之中。就如书中所说的:一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所以每当有明星或者风云人物获得奖项总有网友发起群体,不分青红皂白就骂声一片,一竿子打死。这种都是受群体行为的影响而导致的。当人们步入网络科技时代,这种被放大的“蝴蝶效应”有时候会显得更加疯狂。但我们也应该冷静下来,辩证地看待。03 本书对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解析充满了智慧,同时对领袖如何领导群众具有较实用的借鉴作用,所以尽管本书写于120多年前,书中描述的众多事件早已化为历史尘埃,但是这些事件带来的启示并没有一起消亡,类似的事件反而在之后的历史时期不断重演,一次次彰显出民众力量之大。而且还被一些知名的心理学家用来研究。比如被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勒庞的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这些都可以辩证地说明它是智慧中的结晶。就如我上面说的,自己有时也会被群体的行为陷入泥潭之中,但是我们只要做好以下三点,同样可以避免进入“乌合之众”的圈子。如何避免进入极端的群体圈子具体方法:1 明确自己的方向,确立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因为在面对群体的时候,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被群体的观点所影响,做出一些有违背自己原则和底线的事情。所以当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惕,不要被他们的行为所影响到。2 不管是什么事情,我们要树立明确地方向,不能被旁人所左右,需要冷静思考,再作出判断。因为群体的行为它是有攻击性的,有可能会被他们的节奏而带上去,而做出一些急躁,冲动,不理智的行为。所以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让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思考,设想下如果你不是在这个群体内,你会怎么去看待这个事情,深度思考之后再作出判断和自己的观点。3 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多阅读,多观察,刻意练习。安提斯德内曾说过:思想是比任何货色都牢固的城墙,因为它毫不会倒塌,也不会交到敌人手中去。这说明独立思考的能力真的非常重要。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那些经常不思考的人,他的行为和思想会更容易被他人所影响,人家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从来不举一反三,也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那些常阅读,勤思考的人,他们一般很难被一个不理智的言论或者行为所影响。往往会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再去做出理性的判断。结语:虽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但无论如何,步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细读一下百年前的群体心理的经典著作,取之所长,避其所短,对我们自身而言,在群体行为中保持冷静和克制,“洁身自好”,而不随波逐流,做出自残、犯法和莽撞的行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数米而炊

笔记|《人格》B6 人格特质理论 之 C2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 C3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B6 人格特质理论C2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一、理论观点(一)人格界定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特定条件下将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的一种预测。(二)人格结构/简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因此,特质结构也就是人格结构。他对特质的分类继承并发展了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提出了心理元素周期表: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共同特质是某一地区、某一群体、某一社会中各成员所共有的特征;个别特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特征。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彼此关联的可以观察到的特质,不是一种解释性概念。根源特质是行为的内在根源,它们是个体人格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支配个人的一贯行为。两者既可能是个别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特质,是人格中最重要的一层。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根源特质又可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的,而环境特质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的。4. 能力特质、 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这是人格的最下层特质,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1)能力特质:是指个体所拥有的根源特质中决定他如何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特质。智力是最重要的能力特质之一。(2)气质特质:指人们存在着遗传决定的特征,它决定人的一般风度与速度。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对情境做出反应的速度,能量和情绪。它决定一个人的举止,脾气和坚持性的程度。因此,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的情绪的体质根源体质。(3)动力特质。指个性结构中那些使人趋向于某一风格的行为动力,是一种积极成分。它是人格的动因,卡特尔划分出不同的动力或动因特质:能、外能和辅助。三者既可能是体质特质,也可能是环境特质。(三)人格动力卡特尔假定动力特质以复杂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了一种动力格状,意指人格中能、情操和态度等动力特质复杂的动力关系。(四)人格成因1.学习因素卡特尔认为有三种类型的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工具性条件反射学习和统合学习,他认为第三种学习是更为重要的。2.社会文化不同团体所具备的特色特质群,可以说明社会文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3.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卡特尔认为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五)人格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是这个人的人格和特定环境刺激的函数。R=f(P,S),式中R=个体的反应,P=人格,S=情境。二、研究方法1.理论建构的方法:归纳—假设—演绎法;2.双变量、多变量与临床研究策略;3.因素分析技术。R技术 R技术是因素分析中最普通的形式,通常是对很多被试进行多种人格测量,然后求出被试在这些变量上得分间的相关系数,利用因素分析萃取相关变量背后的共同因素。P技术P技术是在一定时期、不同场合下,对同一个体的一些人格特质进行重复测验,以了解单个个体独特特质结构及其变化过程的因素分析技术。4.数据资料的来源卡特尔通过三种资料来进行因素分析:(1) L资料:生活记录材料;(2) Q资料:问卷资料;(3) T资料:客观测验数据。三、理论应用(一)神经症与精神病的病因与特征和弗洛伊德一样, 卡特尔也认为神经症与精神病起源于个体内部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二)治疗方法1.量化精神分析法:卡特尔非常重视测量技术在病态人格诊断中的作用,甚至提出建立一种“量化精神分析法”;2.综合治疗方法:卡特尔主张综合的治疗方法,究竟是采用精神分析的抑或是行为主义的,还是生理的、药物疗法,应视具体案例来定。四、理论评价(一)学术贡献1.研究范围广博;2.以统计资料为基础建立理论;3.对临床研究和工商心理学的贡献;4.为行为遗传学的产生作了开创性的贡献。(二)理论不足1.卡特尔的研究报告,常常充满了许多统计资料,偏重研究中的技术性;而且他喜欢应用些新的字词,看起来颇为生涩,因此不大受欢迎。2.卡特尔经常应用因素分析方法,那固然是相当可观而明确的统计方法,但是也有人认为因素分析所运用的资料,仍然是由研究者放进去的,并不能完全免除研究者偏见的影响。3.卡特尔对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没有给予适当的重视和注意,这样自然会影响到别人对他的反应。4.卡特尔一直致力于人格特质的探究,直到晚年,才将环境因素的影响纳入到其对行为预测的公式里。5.理论的启发性不够,他所做的研究更多是实证性的,鲜有新创的理论观点。C3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一、理论观点(一)人性观1.艾森克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可以主观报告自己的态度、需要、动机、价值观,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2.艾森克重视遗传对人格的重要影响。3.艾森克认为个体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格理论应该重视个体独特的特质构成。总体来看,艾森克认为人类基本上是生物性的个体。人们生来就具备了一些先存的特性或特质,对于环境中的刺激,会表现出一些特定的反应。(二)人格界定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慧和体质等,一个相当稳定而有持续性的组织,它决定了对于环境独特的适应。”(三)人格结构1.简述艾森克的人格层次模型艾森克把人格放在一个层级组织里,建立了人格层次模型。他依据各个特质对行为影响的范围大小彼此不同而将人格特质分为几个层次。(1)居高层次的特质,他称之为“类型层次”,它几乎会影响到一个人所有各方面的行为,使之和其他的人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2)其次为“特质层次”,其影响的范围也很大,但往往只涉及某一方面。(3)第三个层次是“习惯反应层次”,其涵盖的范围将会更小一些,常只涉及和某方面有关的行为。(4)最下一个层次是包含一些“特定的行为反应”,往往只和某一个情境的某一种行为有关。2. 简述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艾森克强调人格由三个基本维度组成,既由外向—内向(E)、神经质(N)和精神质(P)组成。通常由P、E、N三个字母来代表人格的三个维度。(1)外向—内向维度:在这一维度上,可以确定内、外向人格特征的差异。①艾森克把典型的外向型人格描述成为“开朗的,冲动的和非抑制的,有广泛的社交接触并经常参加群体活动。典型的外向型是喜欢社交、喜欢集会、有许多朋友,需要有人与之交谈,并不喜欢一个人读书学习”。②内向型人格是“一个安静、退缩、内省的人,不喜欢交往而喜欢读书;自我保守,除了亲密朋友外,与人的距离较远”。(2)神经质—稳定性维度:这一维度表明人格异常到正常的连续特征。①在这一维度 上得高分的人是“情绪易变的,过度反应的。高得分的个体在情绪上倾向于过度反应,并且体验到一种情绪后,不易恢复常态”。我们有时把在这一维度 上得高分的人视为情绪不稳定或情绪化的人。②在这一维度上得分落在另一端的人表现出情绪的稳定性,他们更少出现情绪失控,也不大会有大起大落的情绪体验。(3)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精神质,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的程度,则易发展成为行为异常。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挑衅,做一些稀奇的事,并且不顾危险。在这一维度上得高分的人被描述为“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冲动的、不考虑他人的,并且通常是不关心正义和他人福利的”。(四)人格成因1.人格的生物学基础(1)抑制理论、唤醒理论与内外向性;(2)自主神经系统与神经质;(3)荷尔蒙和精神质;(4)遗传作用的研究证据。2.社会化过程二、研究方法1.研究取向艾森克认为心理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2.效标分析效标分析是一种借助因素分析来证明理论假设的方法。3.问卷式测量法艾森克编制了两种测量人们内—外向维度的问卷:《毛德斯里人格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量表》。三、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1.理论启发性强;2.理论具有可验证性并强调精确性;3.理论的简约性强;4.理论的解释性强;5.促进了行为治疗技术的发展;6.推动了心理学多领域的发展。(二)理论缺陷1.忽略了外在环境差异对人格的巨大影响;2理论过分简单化。

四叶

每天3分钟,8天带你学完社会心理学,第1天,概述

用心理学的视角,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小烦恼。关注,留下,不迷路。导语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什么鬼?“达尔文的进化论”催生了社会心理学?为什么咨询师不接熟人做来访者?我是怎么学会吸烟的?如何预防孩子再次学会吸烟?孩子早恋,怎么破?学完这一节,你就都明白了!之前,通过九篇文章,介绍了学习心理咨询师的基础心理学知识部分。此次,将开始介绍心理咨询师的社会心理学知识部分。第一节概述主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1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历史上充满了巧合,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也是如此。1908年,美国的罗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与此同时,英国的麦独孤从心理学的角度,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诞生了。1.1.1什么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G.W.奥尔波特给出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以及隐含的存在影响。总而言之,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还是在研究个体。1.1.2什么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艾尔乌德给出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即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的。1.1.3我们将学的社会心理学我们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2.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2.1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的内容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勒温提出了社会行为公式为B=f(P,E),表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2.2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间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即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区别在于,社会行为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易察觉的;社会心理是内隐的、主观世界的、不易察觉的。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研究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2.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 社会层面,包括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2) 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3) 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4)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3.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代表人物与代表观点如下图所示。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这些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到了直接“催生”的作用。1908年,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诞生了。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美国的特里普利特、德国的莫德是社会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先驱。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熟人之间很难保持中立,因此,咨询师一般不会接受熟人来访者。需要正确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不要任意夸大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5.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5.1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以班杜拉、沃尔特斯学习机制为代表。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怎么理解呢?举个栗子!1) 一个小孩看到身边的大人或是电视中的人物在吸烟,觉得很有意思,这是注意过程。2) 然后多次观察吸烟的动作,在头脑中记住,这是保持过程。3) 偶然看到桌上有烟,或是得到一支烟,放在嘴上学着抽,这是动作再现。4) 大人看到小孩抽烟,或是觉得很好玩,或是告诉他的动作像什么人,或是把孩子训斥一顿。这些行为都是对孩子的抽烟行为,进行了反馈,反馈会促使孩子重复,这就使孩子有了动机。5.2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的创始人是霍曼斯,主张从经济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助,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霍曼斯提出了五个普遍性命题,分别是: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5.3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为美国的詹姆士和米德,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有三个基本假设:1)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3) 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5.4精神分析论(深层心理学)5.4.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意识与潜意识的概念,力比多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提出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5.4.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有三个:1) 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2)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3) 集体无意识(集体潜意识)。5.4.3新精神分析论代表学说有两个,分别为: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和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结语学完这一节,体会最深的是知道了自己是如何学会吸烟的。用班杜拉提出的“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过程,来解释吸烟养成,真是非常恰当。那么如何预防孩子学会吸烟呢?“注意、保持”的过程不可控,毕竟不能保证孩子一直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如果打断了“动作再现”的过程,那么也是一种反馈,会不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我认为应该控制孩子的“动机”,当他“动作再现”的时候,既不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告诉他模仿的像或好玩;也不要给予消极的反馈,严厉制止。以一种“抱持”的态度,既不鼓励也不制止,接受孩子的好奇。这样是不是就能通过抑制孩子的动机,预防孩子学吸烟了?预防吸烟如此,预防其他的事件也是如此。比如,越把早恋挂在嘴边,孩子越是好奇,您经历过这种好奇吗?你有什么好玩的或想说的吗?欢迎与我交流,或投稿。谢谢你关注心灵生长。独自前行,可以走得很快;结伴而行,才能走得更远。心灵生长的路上,有你、有我。让我们共同成长,相互扶携。如需本次分享的思维导图原文件和课程学习链接,请直接留言联系。往期精彩每天学点基础心理学之九——三岁看老,不是预言而是暗示和诅咒!每天学点基础心理学之八——定个“小目标”,赚个“一个亿”?每天学点基础心理学之七——我终于明白了,我为什么会拼命每天学点基础心理学之六——梦是压抑到潜意识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

千晶

浅谈社会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

【摘 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作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破窗理论对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破窗理论 应用“破窗”是一种比喻,意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这好比是一扇破碎没有修理的窗户,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人们对此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从而会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一、破窗理论的提出破窗理论的思想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比得曼等在1967年提出,他指出:行为不检、扰乱共公共秩序的行为与重大犯罪一样,都会造成一般大众犯罪被害恐惧。但是其思想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曾做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将它们分别停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一个环境比较脏乱的街区。结果,一天之内,他发现停放在贫民区的车被偷走了,而摆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车过了一星期仍然完好无损;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那辆车就被偷了。1982年3月,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在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破窗”——警察与邻里安全》的文章,首次提出破窗理论。作者指出,公共场所和邻里街区中的乱扔垃圾、乱涂乱画、打架斗殴、聚众酗酒、强行乞讨等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跟破窗一样,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整治和处理,人们对于犯罪的恐惧感就会削弱,就有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并因此诱发更多的犯罪。 二、破窗理论的案例 80年代的纽约市处于犯罪猖獗、人心惶惶的状况,然而,正是这样一座道德沉沦的城市,却在短时间内起死回生,其中的原因便是警察合理运用了破窗效应理论。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先组织警察改善了都市的环境,使人们不容易实施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使社会回归秩序。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也简单的出奇,可是结果却令人相当满意。纽约警察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击犯罪,打破了犯罪的环结,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破窗理论合理运用到社会当中,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一位出租车司机就十分大胆地利用了这个理论。他将自己的出租车内部整理得十分干净,地上铺上一层地毯。结果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车上几乎从来不会出现客人丢弃的口香糖、烟蒂等垃圾,每天都保持着干净整洁的环境迎接每一位客人。这位出租车司机在开出租车以前,曾经是一位在出租车公司工作的清洁工,他发现:如果出租车早上出车时是干净整洁的,那么晚上回公司时往往也能保持干净;相反,如果出租车早上出去时很脏,那么晚上回来时就更加脏乱不堪。三、破窗理论的分析从最初菲利普·津巴多的汽车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初始状态的重要性。破旧汽车容易让人联想为废弃物、垃圾等。这些被人嗤之以鼻的事物,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引起人们的厌恶心理。(二)城市规模。菲利普·津巴多的实验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斯坦福大学相对于纽约大学来说可算是“默默无闻”,帕罗奥托市与纽约相比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在纽约这样一个大规模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身份变得更加模糊。这就好比在一场大暴乱中,没有人知道某一个人具体做了些什么。大城市因此成为破坏、犯罪的最佳场所。(三)环境的诱导。20世纪的纽约一直是犯罪率很高的城市。即使是本性善良的人,在他目击或经历过更多偷窃和抢劫事件以后,或许也会做出破坏社会治安的事情。无数有关破窗理论的案例说明,“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扇未及时得到修理的窗户具有强烈的暗示和诱导性,纵容别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人们的普遍想法是:窗户既然是破的,让它更破一点也没什么。既然别人都敢这么做,我学习别人肯定也不会受到惩罚。所以那些有残缺的东西,大家就会去加快其损坏的程度。而对于那些完美的事物,大家则会想尽办法去保护,不由自主地维护它的良好状态,舍不得去破坏。这种心理在中国的一句俗话中得到很好体现:“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锤。”环境和人,往往发生相互作用。人在影响和改变环境的同时,又会受到环境的制约。“破窗”的出现,会改变人的心理状态:(一)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当别人做出破坏秩序的行为时,作为群体的一份子,自然也会放弃存在于内心的道德观念。(二)使人们一起做出一些单独一个人时不会做的事。社会助长实验表明,群体能唤起人们的唤起状态。社会懈怠实验表明群体能扩散责任。一旦唤起和责任扩散结合在一起,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人震惊。(三)使人产生“责任分散心理”。我国有句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一个人破坏社会秩序,他就必须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然而当他发现自己不是第一个“破窗”的人,他就不会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因为“破窗”的责任已经由更多人分担。四、破窗理论的启示从破窗理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要防止一种不良现象的进一步恶化,根源在于掌握“源头”,控制“第一”,即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要及时得到修复,第一个破坏“窗户”的人要得到相应惩罚。我国有个成语叫做“防微杜渐”,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起眼却影响深远的“小过错”,要大张旗鼓地按照“小题大做”的方法去处理,及时矫正和补救。五、破窗理论的应用(一)教育上的应用在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破窗”现象。其中,学校规章制度的“破窗”现象最为显著。一所学校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部门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提高学校的服务质量,有效维护学校工作和秩序。然而,在学校课堂管理过程中,总会有人想方设法钻管理制度的空子和漏洞,比如旷课、考试作弊等。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如果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种行为,其他学生就有可能收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加入到“破窗”行列。如果学校管理约束方面执行不力,再好的课程管理规章或校纪也将会重蹈“破窗”的覆辙。因此,学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这种“破窗”现象:1.加强学风环境的建设。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办学理念、学风、教风,是关系学校教学质量的软环境。学生的学习行为、道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些软环境决定,软环境中被破坏的“窗户”不容易被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了也不容易立即修复。所以,积极地避免和及时地弥补软环境中的“破窗”就显得尤为重要。2.制定良好的课堂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和完善课堂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是抑制学生“破窗现象”的根本保证。作为任课老师要对第一个“破窗者”给予严肃处理,从而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对旷课和抄袭者予以处罚,对作业和考试优秀者予以奖励等。(二)企业中的应用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做到有制必依、执制必严、违制必究。内部控制制度在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提高企业信息有用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之后,必须严格执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在熟悉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的同时,也要让员工了解和熟悉自身从事岗位的各项具体规章。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企业管理层要严格追究,杜绝不法行为的发生。2.对内部员工要加强教育,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教育,职工能够自觉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按程序办事,不做“破窗”第一人;实施表扬和奖励措施,鼓励“补窗”行为,使员工积极维护企业利益。3.加强企业内部牵制制度。凡是涉及企业款项和财务收付结算工作,必须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办理,以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作用。企业应避免因必要程序任意简化带来的财产损失,坚持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复核制原则,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三)司法中的应用根据对破窗理论的理解,无序的环境会直接导致该环境中人们对犯罪产生恐惧感,进而导致该区域社会控制力的削弱,最终导致严重违法犯罪的产生。无序的现象对人的反常行为和违法犯罪具有强烈的暗示性,社区或街区混乱的迹象表明这些地方的犯罪控制很薄弱,潜在的犯罪者将利用这里的机会进行犯罪活动。因此,必须通过实施一些法律政策,降低犯罪的发生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实施规则性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区域性无序警察对于社区或邻里等无序性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涉规则来进行清除。比如,在外面饮酒是允许的,但是必须严厉打击酒后驾驶行为;你可以坐在公共场所的凳子上,但是你不能躺在那里。警察应当根据社区的特点采取与社区安全相适应的规则来处理无序问题,这些规则因社区的特点不同而可能有所不同。2.警察与社区应当建立合作关系,强化社区的自我控制力。根据破窗理论,对于无序环境的清理,警察负有主要职责,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警察而没有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那短时间内被清除的无序就很快又会滋生。因此,警察必须尽早获取社区的配合和支持,以便快速处理突发安全事件。3.加强我国法治化建设。我国对犯罪控制的转换还要从完善司法制度入手,将各类执法活动纳入到严格的法治轨道,特别是要加强刑事政策的法治化,提高刑事政策在防控犯罪方面的权威性和正当性。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环境对人强烈的暗示和诱导效应。它不仅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典型的心理现象,而且反映了当今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和深远影响。我们不能忽视破窗理论中细节对于事件处理的重要作用,合理把握好破窗理论的实践意义,既能使其有效指导我们的生活,又能促进社会不同领域事业的快速发展。【参考文献】[1]同春芳、刘韦钰:《破窗理论研究述评》,《重庆科技》,1989年第23期[2]邓荣进:《对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新西兰联合报》,2013年08月08日[3]魏兴广:《“破窗理论”的延伸》,《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6年第11期[4]秦必瑜: 《“破窗”理论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6期[5]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6]孙述威、解丽娟:《由“破窗理论”看企业内部控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2期[7]李本森:《破窗理论与美国的犯罪控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