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安徽师范大学发布研招简章!招2452人!

安徽师范大学发布研招简章!招2452人!

文章来源:香蕉原创文章编辑:香蕉编辑 香蕉排版信息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最早的历史脉络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是安徽省最直接接受老安大历史的高校,底蕴深厚,实力好,2003年,即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安徽省综合实力排名一直仅次于安徽大学,排名第四!近日,安徽师范大学发布了2021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根据简章规划,该校2021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共计2452人,招生规模位居省属高校第二,仅次于安徽大学!具体如下:【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是安徽师范大学最重要的学院之一,也是体现其办学实力、办学优势、办学方向的最直接体现的学院,该学院实力雄厚,2021年有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众专业硕士点进行招生,拟共计招生203人,招生规模不可谓不大,据悉,该校的教育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次,全国30%~40%,实力还可以的。【体育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的体育学获评C+,在安徽省,安师大的体育学学科实力是全省最好的,2021年,该校体育学院拟招收研究生144名,其中,学术硕士32人,专硕112名。【文学院】文学院文学院也是安师大最好的学院之一,该校的中国语言文学是安徽省跟安徽大学并列第一的,学科评估均获评B-等级,2021年,该学院拟招收研究生236人,招收规模最多的学院之一了,可见其学科实力的雄厚程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师大的外国语言文学综合实力一般,没有上榜学科评估,所以,招生规模也不大,2021年度,该学院拟招收研究生125人,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硕士招收仅20人。综上所述,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文史、教育、社科、理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小编只帮助大家看了上面几个学院,其他学院相关招收信息请具体看一下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官网,那边有较为详细的解答,希望大家努力掌握报考资讯!感谢大家的支持,小编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带来最新的信息!

出为无为

枣闻枣报|教育部专家组进驻我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现场考查

兼爱 尚贤 博物 戴行10月26日至28日,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一行9人进驻我校,对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两个专业进行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现场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证专家组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俞晓红教授任组长,成员为池州学院院长柳友荣教授和内蒙古海拉尔第二中学校长马丽,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科长刘娜任专家秘书;生物科学专业认证专家组由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督导专员毕华林教授任组长,成员为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青平教授、海南省海口市教育局局长兼书记汪娟,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李富兵任专家秘书。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学院董琛博士担任专家组项目管理员。26日上午,我校在综合楼三楼会议室召开师范类专业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见面会。专家组全体成员,校领导曹胜强、李东、曾宪明、明清河,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汉语言文学和生物科学专业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认证专家组组长俞晓红主持。俞晓红代表专家组就此次专业认证的目的、意义、认证理念、重点任务、方式和方法等予以说明。俞晓红指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重要抓手;是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推进师范教育改革,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全面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必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任务,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课堂教学质量和质量保障力度。此次认证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工作基调,强调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期间,专家组会和学校专业老师一起对照认证标准,按照专业举证、专家查证的方式,查找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起对问题进行反思与剖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帮助学校建立“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主线和“三个达成”的底线,帮助专业遵循认证理念、认证标准,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党委书记曹胜强致欢迎辞,代表学校对专家组莅临我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及近年办学发展成就。曹胜强表示————此次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我校办学发展史上的首次专业认证,是对我校师范类专业建设和教师教育工作的一次把脉问诊,更是学校提升内涵发展质量的一次难得的重要机遇,将对我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曹胜强指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希望各位专家通过全面检查,对学校的两个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多开“良方良药”。我校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专业负责人分别就专业自评材料进行补充说明。在提问询证环节,专家组根据认证标准,就教育经费使用、师范生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养成、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及标准的制定、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询问,我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现场进行了解答。观看完我校专题片会后,专家与校领导集体考察了我校中兴通讯学院二楼5G体验馆、山东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晟智能制造学院(“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世界语博物馆和图书馆。之后两天,专家组围绕认证标准的8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查阅资料、内部交流、实地走访等方式,对两个认证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考查。期间共召开工作会议10次,听课看课20门次,调阅毕业论文75份、教育实习报告96份、试卷或课程考核材料1389份,查阅学校和学院的管理文件、教学档案、支撑材料等481份,访谈在校师生、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100人次,相关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15人次,访谈用人单位代表与校友代表53人次,实地走访校外教学实践基地3个。28日上午,专家意见反馈会在我校综合楼三楼会议室举行,专家组全体成员,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副处长刘依林,校领导曹胜强、李东、曾宪明、明清河,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汉语言文学和生物科学专业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俞晓红主持。会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场考查专家组组长俞晓红和生物科学专业认证专家组组长毕华林分别反馈考查总体情况和专家组整体考查意见。专家组一致认为,我校专业认证工作成效明显,学校和学院高度重视,能够积极开展专业自评,根据认证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建立持续改进和推动发展的工作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专业优势与特色突出,学校大力引进专业人才,优化师资结构,为专业发展提供学科学术支撑,教师和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保障有力,为师范生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和教学实践能力,打造了援疆支教、山区支教等志愿服务品牌,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技能培养体系,围绕师范专业开展的第二课堂反映良好;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特色鲜明,形成了学业导师、专业班主任、辅导员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机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专家组成员围绕认证标准,对两个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质量保障等方面,逐条反馈查证发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刘依林代表省教育厅对教育部认证专家组给予枣庄学院的精心指导表示感谢。刘依林表示————专家组进校认证既是对枣庄学院两个师范类专业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一次全面检查,又是对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的一次总结和验收,更是对山东师范教育的一次现场指导,专家的考查意见也帮助我们找寻到推进师范类专业建设、加强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山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教学教育工作,在和枣庄学院一起抓好整改工作的同时,将把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作为下一步全省师范类专业建设改进推进的重点。枣庄学院要认真研究、深入领会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拿出切实有效的整改办法和措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耕深耕师范专业,通过认证推动师范专业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党委副书记、校长李东代表学校作表态发言,对专家组现场考查期间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悉心指导表示感谢。李东表示————专家们经验丰富、工作严谨,评价客观、建议中肯,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两个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学校将全面梳理、深刻领会专家的反馈意见,紧紧围绕意见要求,开展全面整改,分步骤、分阶段逐项将专家组的意见建议落实好,弥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促进学校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反馈会上,我校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专业负责人分别就专家意见作了表态发言。●枣闻枣报 | 校领导检查指导师范类专业认证准备工作●枣院排球赛:赛事结束 激情永存●毕业100天 | 枣院想对你们说···●枣闻枣报 | 曹胜强应邀出席第七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枣院“我的教师梦”征文作品展 | 孙晋诺:教师的快乐源于精神的成长———— / END / ————文 | 葛晓霞 图 | 李申磊、邵清清 编辑 | 焦成冉、孙世恺责编 | 康荣佳编审 | 焦成冉监制 | 王丽

情采

师大教授和軍嫂走进社区讲国学、诵经典

昨天上午,芜湖市旭日天都社区古色古香的慈孝文化大讲堂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老春快报在现场看到,在老师的领读下,30多位社区党员居民齐诵《朱子治家格言》,开展学习传统文化促进廉政建设活动。“人的一生出发以后,应该一直向上走,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人应该像太阳,遵守应有的道,发出光芒,照亮大地。天地人都有道;孝乃天下大道。再多的钱也换不来幸福;孝,才是一切善果的根源。”随着省十佳軍嫂杨洪女士的开讲,赢得在场的党员、社区志愿者阵阵掌声。百善孝为先,孝,乃人伦之首,八德之根本,人生第一要义。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重在孝德实践,为人子女只有躬行孝道,才有感恩心、恭敬心,才会懂得恩情的宝贵,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才有反求诸己的心灵境界;孝心、孝行自然成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的源头活水。 一句句感言,给人启发,引人思考,让人顿悟。杨洪,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芜湖蓝天文化艺术学校创办人、校长,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多次取得各级教学成果奖,享受骨干教师津贴。先后荣获安徽省十佳军嫂、芜湖市十大女杰、芜湖好人等荣誉。杨老师说,她也曾有过困惑,经常思考,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才是好人?有钱就幸福吗?为什么会有抱怨?在杨老师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她艰苦的成长历程,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了解到她相夫教子的辛苦与快乐,对待公婆敬重体贴,一如亲生爹娘。杨洪老师的丈夫是驻芜某部的一名军人,身为分队长的丈夫专注于国家的事业,而且部队纪律严明,每天回家很晚,周末难得休息,她无怨无悔支持丈夫的工作,照顾家中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2017年6月,旭日天都社区和“好德之家”签订协议,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治理,将传统文化、国学教育融入社区居民服务之中。社区坚持每月19日,召开一次全体党员学习会,依托“慈孝19”大讲堂,开展传统文化促联大讲堂活动。以社区党员和工作人员学习为纽带,全年分三期分别学习《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分别在早、中、晚时间段,开展党群早会《弟子规》、党群午间《治家》讲习会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元琳组织一批文化学者、专家担任学习指导老师,走进社区,开设慈孝文化大讲堂,为社区居民讲国学、诵经典,将中华艺术、高雅情趣引进党员群众生活,培养优良家风,增进邻里和睦,打造和谐、幸福社区。开讲现场,周元琳教授与在场听众分享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周教授说,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周元琳教授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芜湖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中国方言学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曾因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受到中国和罗马尼亚两国元首的亲切接见。讲座中两位老师说得最多的是“感恩”,感恩父母双亲、公公婆婆,感恩丈夫,感恩挫折和艰难。2016年5月1日,杨老师走进了周教授创办的传统文化课堂,跟随周教授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潜心苦读圣贤经典,“下笨功夫,做老实人”,她的生命品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人也目睹了杨老师学习传统文化给她带来的改变和升华。读书学习,身体力行,分享助人,给她带来了无尽的喜悦!“放下自我,坦白心迹,以最真的经历最真的情感,分享最真实感受和心得,感动自己,打动别人。”杨洪老师话语感动着在场所有的听着。“我们聆听了杨老师挑战自己内心,发愿,内求,精进,......突破小我,走出困惑,豁达人生真谛,明了人生的方向,达到和谐。”企业家马立修老人表示,听了两位老师的讲座,很受教益,以后这样的讲座还要来参加。为了让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中 “正己化人”,旭日天都社区在党建、教育、治理大框架下,开展“传统文化促进廉政建设”活动,通过把传统文化与基层党建、廉政建设相结合,提升社区党员干部爱民、亲民的服务意识,加深与居民的鱼水亲情。“我们开展‘传统文化促进廉政建设’活动,就是为了强化党员干部的爱民之心,树立为民服务的清风正气,让崇德向善、互助友爱、邻里和睦在社区蔚然成风。 ”旭日天都社区党委书记汪整斌说。

我们俩

中国科大对拟提拔或调整干部进行任前公示 涉多部门

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 近日,中国科大官网发布关于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等岗位拟任人选的公示。具体如下:为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参与范围,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需对拟提拔或调整的干部进行任前公示。经2019年6月26日校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吴恒安拟任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刘明侯拟任工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余玉刚拟任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刘乃安拟任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和平拟任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马壮拟任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郑红群拟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凡拟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汪银生拟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曾杰拟任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瞿启发拟任纪委办公室副主任;梁宏飞拟任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李方元拟任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蒋家杰拟任国际合作与交流部副部长兼国际学院副院长、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朱洪超拟任对外联络与基金事务处副处长;詹月红拟任基本建设处副处长;曹学含拟任保卫与校园管理处副处长;张宪锋拟任保卫与校园管理处副处长。现将拟任人选的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进行公示。各单位、个人有何意见,请于6月27日至7月3日将意见反馈至纪委(老图书馆楼418室)或党委组织部(218楼113室)。纪委联系电话:63602591,电子邮件:jwjcsj@ustc.e.cn党委组织部联系电话:63602232,电子邮件:zzb@ustc.e.cn党委组织部2019年6月26日吴恒安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吴恒安,男,汉族,1975年7月出生,籍贯湖北黄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04年2月参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1993.09--1997.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本科生1997.09--2002.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固体力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2002.08--2004.02 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2004.02--2014.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师(其间:2009.07 工程科学学院院长助理;2010.06 聘任教授;2010.06--2011.05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2013.10 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4.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其间:2015 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7.09-- 挂职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18.02 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刘明侯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刘明侯,男,汉族,1966年7月出生,籍贯江苏如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工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85.09--1989.07 南京航空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生1989.09--1992.07 南京航空学院动力工程系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2.07--2014.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教师(其间:1997.09--2000.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1998.02--1999.01、1999.10--2000.03、 2001.05--2002.03 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2000.01 聘任副教授;2010.06 聘任教授;2010.12 任工程科学学院院长助理)2014.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其间:2019.03 当选校第十二届党委委员)余玉刚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余玉刚,男,汉族,1975年3月出生,籍贯安徽肥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6年12月参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管理学院执行院长。1993.09--1996.07 合肥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学生1996.12--1997.12 合肥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工作1998.01--1999.09 合肥市华安纯净水有限公司工作1999.09--2003.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2004.01--2004.10 香港大学助研2004.10--2005.12 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博士后2006.01--2012.03 荷兰伊拉斯莫大学助理教授2012.03--2012.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其间:2012.08 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10--2014.0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2014.0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其间:2015.12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9.02 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03 当选校第十二届党委委员)刘乃安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刘乃安,男,汉族,1974年4月出生,籍贯安徽太湖,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00年6月参加工作。现任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1.09--1995.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本科生1995.09--2000.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2000.06--2009.0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其间: 2000.09--2000.12 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JSPS资助中日大学群计划);2004.01 聘任副研究员;2005.02 任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与城市火灾研究室主任;2005.12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12 聘任研究员)2009.0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其间:2014.04 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08 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6.08 入选中组部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12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8.02 当选国际燃烧学会会士)张和平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张和平,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籍贯湖北浠水,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2.09--1987.07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本科生1987.09--199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07--1992.09 安徽省水利厅计划基建处工作1992.09--1995.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5.07--2004.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其间:1997.02--1998.02 英国ULSTER大学访问学者;1998.10 任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00.01 聘任副研究员)2004.11--2009.0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其间:2005.04 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常务副主任;2005.12 聘任研究员) 2009.03--2014.0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14.0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壮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马壮,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籍贯安徽怀宁,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2005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党政办公室副主任。1998.09--2002.07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汽车与拖拉机专业本科生2002.09--2005.06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07--2016.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政办公室综合秘书(其间:2005.07 聘任研究实习员; 2007.05 聘任助理研究员;2014.10 聘任六级职员) 2016.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其间:2017.11 聘任五级职员)郑红群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郑红群,女,汉族,1976年10月出生,籍贯安徽黄山,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2002年7月参加工作,199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机关党委副书记兼党委组织部副部长。1995.09--1999.07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生1999.09--2002.07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2002.07--2014.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办公室、党政办公室工作(其间:2005.12 聘任助理研究员) 2014.07--2015.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工作(其间:2014.07 任部长助理兼党建办公室主任;2014.10 聘任六级职员;2015.05--2015.07 借调安徽省教育厅组织干部处工作)2015.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关党委副书记、党委组织部党建办公室主任(其间:2018.10 兼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杨凡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杨凡,男,汉族,1977年12月出生,籍贯安徽霍邱,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9年6月参加工作,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1995.09--1999.06 安徽农业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本科生1999.06--2003.09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工作2003.09--2006.06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06--2014.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工作(其间: 2007.05 聘任助理研究员;2011.01-2012.02 借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实验室处工作;2012.07--2012.09 借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工作;2012.10 任教务处处长助理)2014.05--2017.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其间:2014.06--2015.06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教育处副处长(挂职);2014.10 聘任六级职员;2015.12--2016.12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2017.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其间:2010.09--2018.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汪银生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汪银生,男,汉族,1964年12月出生,籍贯安徽南陵,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1982.09--1986.07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本科生1986.07--1989.10 皖南农学院农学系工作1989.10--1998.09 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原料学系工作(其间:1992.12 聘任讲师;1997.11 聘任副教授)1998.09--2000.01 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工作2000.01--2017.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其间:1999.04--2001.04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2014.11 任党委宣传部理论宣传办公室主任;2015.10 任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2017.06 任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2017.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曾杰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曾杰,男,汉族,1980年9月出生,籍贯河南商城,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12年4月参加工作,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1998.09--2002.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2002.09--2008.0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2008.01--2008.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助理 2008.12--2011.08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后2011.08--2012.04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助理教授2012.0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其间: 2016.05 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12 兼职担任校团委副书记;2017.12 任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2019.03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瞿启发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瞿启发,男,汉族,1969年6月出生,籍贯安徽肥西,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纪委办公室副主任。1990.09--1994.07 合肥经济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会计学专业本科生1994.07--1998.08 合肥经济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工作1998.08--2000.01 合肥经济技术学院会计系工作2000.01--2017.0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工作(其间: 2005.07 获南京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9.11 聘任助理研究员; 2011.10 任管理学院院长助理、院办公室主任; 2014.10 聘任六级职员; 2015.09 任管理学院研究生党总支书记)2017.02--2017.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纪委办公室工作2017.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纪委办公室副主任梁宏飞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梁宏飞,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籍贯安徽肥东,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人力资源部副部长。1984.09--1988.07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生1988.07--1995.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工作1995.09--2014.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事师资处、人力资源部工作(其间: 1996.10 任人事干部科科长;2000.01 聘任高级工程师; 2011.12 任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2014.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李方元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李方元,男,汉族,1976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广德,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6年8月参加工作,200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人力资源部副部长。1992.09--1996.08 安徽省电子工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1996.08--2017.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事师资处、人力资源部工作(其间: 1999.04--2002.12 在职攻读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士学位; 2002.01 聘任助理工程师;2006.03--2008.12 在职攻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2005.12 聘任助理研究员; 2014.06 任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 2014.10 聘任六级职员)2017.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蒋家杰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蒋家杰,男,汉族,1968年1月出生,籍贯安徽明光,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91年5月参加工作,198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国际合作与交流部副部长。1985.09--1989.07 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本科生1989.09--1991.0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系研究生班学习1991.05--2004.0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系教师(其间: 1995.06 聘任讲师)2004.08--2007.06 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副领事2007.06--2008.12 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领事2008.12--2014.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部工作(其间: 2009.05 任研究生院培养评估办公室主任兼外事办公室、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2009.05 聘任六级职员)2014.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副部长朱洪超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朱洪超,男,汉族,1979年1月出生,籍贯江苏宝应,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2001年7月参加工作,201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09--2001.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2001.07--2014.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工作(其间:2008.09--2014.02 在职攻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05 任管理学院分团委书记;2010.06 聘任助理研究员;2013.07 任管理学院校友会秘书长)2014.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对外联络与基金事务处工作(其间:2014.07--2019.04 校友总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詹月红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詹月红,女,汉族,1962年4月出生,籍贯安徽休宁,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84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资产与后勤保障处副处长。1979.09--1983.07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1983.07--1984.08 因病缓分1984.08--1991.01 芜湖市供电局设计室工作1991.01--2010.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其间:1995.03 总务处动力科副科长;1998.05 聘任高级工程师;1999.08 总务处动力科科长;2000.08 后勤管理处办公室主任)2010.06--2014.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产与后勤管理部副部长2014.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产与后勤保障处副处长曹学含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曹学含,男,汉族,1980年11月出生,籍贯安徽淮南,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02年7月参加工作,200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保卫与校园管理处副处长。1998.09--2002.07 阜阳师范学院政法系本科生2002.07--2005.09 安徽省淮南市毛集中学教师2005.09--2014.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保卫处工作(其间:2009.06 聘任八级职员;2009.12 任保卫处处长助理;2012.10 任保卫处副处长;2012.10 聘任六级职员)2014.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保卫与校园管理处副处长 (其间:2015.07--2017.07 挂职担任宿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宪锋同志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张宪锋,男,汉族,1975年10月出生,籍贯湖南新化,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04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保卫与校园管理处副处长。1994.09--1999.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1999.09--2004.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粒子物理与原子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4.07--2006.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2006.09--2014.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其间:2006.12 聘任讲师)2014.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保卫与校园管理处副处长(其间:2014.05 聘任六级职员)

出塞计

《文献》杂志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文献》2020年第4期封面书籍史研究专刊书籍史研究的回望与前瞻 (代导言) 程章灿《思溪藏》刊刻事项汇考 王传龙内容摘要:关于《思溪藏》的刊刻事项,包括刊刻时间、刊刻地点、主要主持者等等,仍有许多被学者广泛接受的观点存在讹误。本文将证明思溪圆觉禅院并非《思溪圆觉藏》的雕刊地,而首任主持怀深虽然列名刊记之中,但对经藏的雕刊工程几无贡献,真正的劝缘者是净梵和尚。《思溪圆觉藏》的开雕时间应当在大观四年(1110)之前,完工于绍兴二年(1132)四月,前后历时二十馀年。《湖州思溪圆觉禅院新雕大藏经律论等目录》即为《思溪藏》最初的入藏目录,元伟不仅是此目录的编集者,也是圆觉禅院实际的建立者。而《思溪资福藏》是一个伪命题,资福禅寺从未参与过《思溪藏》的补板与增刻。关键词:《思溪藏》 圆觉禅院 《思溪资福藏》 怀深 净梵作者简介:王传龙,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哲学。再论南宋刻书业的利润与刻工生活 丁红旗内容摘要:现今所能见到宋时较全面的刻书价格史料,主要有《小畜集》等七种,但这些史料的解读因角度、计算方式、视野等不同而呈现差异。从镂版的一些关键信息———刻书史料的性质、纸张价格、刻字工价等,可以推知这一时期刻版的利润,至少能维持在40%的高位。与此相连的是刻工的生活:开禧北伐之前,除维持一家四五口人的温饱问题,还能有不少结馀;之后,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下降,但仍能维持一家的温饱。横向比较,刻字仍旧是一项待遇很不错的技术工作。这一结论能改变传统一些不无模糊的刻书观念。关键词:纸张价格 刻字工价 利润 刻工生活作者简介:丁红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汉魏六朝唐宋文学文献学。伪书的诞生:明中叶文化学术氛围与丰坊的作伪 王赫内容摘要:丰坊是明代造作伪书的代表人物,其遍伪群经的行为受到明中叶文化和学术氛围的直接影响:丰坊在“大礼议”后欲通过作伪重振四明丰氏的声望,故他在虚构伪经的接受情况时有家族、地域和政治的考量;丰坊的伪经吸收和落实了明中叶经学家的疑经、改经观点;《鲁诗世学》的成书过程体现了明中叶作伪与辨伪的互动;丰坊造作的伪“古文”字形等,迎合了明中叶文化界由好古到作古的风气。从疑经、改经到丰坊的伪经,体现了宋以后中国经学史和书籍史中一种独特的“改写”传统,这一传统在丰坊处走向了极端和异端。关键词:丰坊 伪书 作伪  明代经学  明代文化作者简介:王赫,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经学史、明清思想文化史。明代图书生产与思想争鸣:以李贽的图书刊刻为中心 俞士玲内容摘要:李贽一生“随手辄书,随书辄梓”,以著书刻书宣传自己的思想,与他人展开思想争鸣,同时告知世人自己的行踪,以此维持一位活跃思想者的曝光度,也以图书生产解决生存困境并作为身后遗产。李贽尽量自刻己作,掌控出版权,确保一己思想的准确表达,也确保图书生产能始终跟进自己的思想进程。其万历十八年和二十八年刻《焚书》的不同堪称明证。对于书坊刻书,他并不强调作者著作权,但抱怨对方事先不告知、事后不赠书;对自己意欲合作的书商,则尊重对方的决定权。李贽图书生产绝不能仅在商业刻书框架下进行讨论。判定假托李贽之作以及逝后横空出世的“遗书”的真伪,并非研究的终点,其中呈现出李贽及其思想的抗逆性和形塑力同样值得重视。关键词:明代 图书生产 思想争鸣 李贽 《焚书》作者简介:俞士玲,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魏晋、明清文学文献。从《尺牍新语》编纂看明末清初尺牍选本的商业出版 蔡燕梅内容摘要:尺牍选本的编刊在明末成为一时风气,经历鼎革之际的急剧衰退,继而于顺治末康熙初年再次兴起。其中,清初新刊的三部尺牍选本《尺牍初征》《尺牍新钞》与《尺牍新语》非常盛行,大获商业上的成功。以上各书皆以“新”为编纂旨趣,足见对原创性之重视,但又有研究者指出《新语》是对《新钞》的恶劣“盗版”,二者之编刊存在复杂的纠葛关系。那么,为何“盗版”能如此畅销,又如何在续编的出版上抢占了先机? 显然,将《新语》三编置于明末清初尺牍选本商业出版背景之下,详细考察其编纂问题,才可能对上述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新语》初编以刊本著作为主要材源,并加入少量包括编者在内的时人作品,这是承袭明末尺牍选本中十分常见的手法;为提升选本的商业竞争力,《新语》续编采取以下策略:充分发挥编辑群的人脉资源,获取大量时人作品,并在评点等副文本中披露作品来源及选本编纂过程,借此与读者进行良好的互动。可以说,某种程度上该系列尺牍选本在取材与编法上的新变反映了明末清初尺牍选本商业出版发展的脉络。选本对收录作品篇幅长短倾向的调整,一方面是清初文坛主流的古文观念波及尺牍文体的体现,另一方面恐怕是尺牍文体自身的缺陷难以克服,选家试图借助文体边界模糊的“书”文体作品来增强选本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关键词:《尺牍新语》 编纂 尺牍选本 商业出版 文体观作者简介:蔡燕梅,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明清文学与文献、东亚汉籍。从匡赞风雅到鼓吹休隆:丛书与明清文化转型 刘仁———以《檀几丛书》《昭代丛书》为例内容摘要:丛书因其开放与灵活的形式,天然地成为知识汇聚的良好载体而与思想文化联系紧密。在明清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檀几丛书》《昭代丛书》因其编选清初时人小品所具有的“灵敏性”,在这种与思想文化密切相关的特质上更具有典型意义。晚明以来崇尚个人主体性、满足自我情感欲望的文化氛围,塑造了《檀几丛书》文本的“私”领域特质。而在清初构建王朝统治合法性、政治权力积极介入文化领域的局势下,整合社会秩序、粉饰王朝形象的要求则促使《昭代丛书》在编纂过程中逐渐偏向“公”领域知识。丛书中“公” 对“私” 的知识压制,营造了“昭代”文化对“晚明”文化的胜利景象。由此可见,书籍不仅是文化的被塑造物,而且是其构建力量。关键词:明清文化 国家认同 知识 丛书 张潮作者简介:刘仁,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献与文化。武英殿本“清六通”刊竣时间新考 韩李良内容摘要:“清六通”曾经武英殿“刊版颁行”,这是清代武英殿刻书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其具体刊印于何时,却无明文记载。后世虽众说纷纭,但都认为是在乾隆年间刊竣。然前贤意见与殿本“清六通”书中内容多有抵牾。更关键的是,殿本“清六通”书中已避嘉庆讳,说明其在乾隆时并未刊竣。通过进一步考察殿本“清六通”卷首所附武英殿修书处刊刻“清六通”职名表,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藏相关内府刻书档案,可考证出“清六通”刊刻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嘉庆年间完成的。关键词:“清六通” 武英殿本刊刻时间 内府刻书档案作者简介:韩李良,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版本目录学及清代经学史。徐乃昌影刻《玉台新咏》考 南江涛内容摘要:徐乃昌影刻明崇祯赵氏小宛堂本《玉台新咏》是近现代影刻古籍的代表之作。通过细读《徐乃昌日记》和相关资料,可以确定徐氏是影写付刻,而非原书上板覆刻,其所用底本并非北大藏徐乃昌旧藏本,而是刘承幹旧藏本。徐乃昌影刻此本的用途,更多是作为“礼品” 书。成功造就这一出版佳话,有赖徐乃昌严谨有序地确定底本、负责认真地校勘以及陶子麟团队高技术的刊刻等多方面因素。考察这些细节,对研究民国传统刻书和出版史不无裨益。关键词:徐乃昌 《玉台新咏》 《徐乃昌日记》 覆刻 影刻作者简介:南江涛,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编审。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和出版史。民国以来《永乐大典》海内外流通价格变迁考 郑云艳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永乐大典》流通价格变迁史。由于币制改革,“元”在不同时期币值并不相同,再加上《永乐大典》流通时常以外币结算,故不能单凭价格数字判断书价。经过综合研究发现:清末民初该书开始进入书籍流通市场,但价格不高;而此时外国人已开始有意搜集该书残卷,且出价颇高。1920 年代以后,《永乐大典》流通价格逐渐水涨船高,此时国内外竞购局面逐渐形成。1930 年代是该书价格普遍上涨最为迅速之期。到建国之后,该书残卷逐渐向大型藏书机构集聚,但在国际上该书的市场交易案例仍时有发生。关键词:书价 《永乐大典》 物价史 中外交流史 汇率作者简介:郑云艳,中国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文献学和书籍史。

将弃而天

安徽师范大学:育人于匠心 聚国之先生

安青网讯 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称号30人,国家优青2人,全国最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道德模范等更是成批涌现,层出不穷。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安徽师范大学交出了师德师风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的傲娇答卷。群英荟萃的“师大现象”教师是社会的典范、人格的楷模,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作为安徽高等教育的“母体”和基础教育的“母机”,安徽师范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拥有孕育名师大家、弘扬高尚师德的丰厚土壤,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薪火相传,将立德树人融进血脉,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成为引领校风学风建设的一面旗帜,成为教职员工躬行一生的行为标杆,无数大师和先贤铸就了安徽师范大学光亮的精神风骨。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始终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以制度规范推进师德建设;以教育引导培育师德精神;以强化监督规范师德行为;以考核评价树立师德导向。弘扬传承优良的师德师风,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建设了一支政治合格、师德高尚、作风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房玫、路丙辉等一批批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在这里不断涌现,他们坚持明道信道,矢志不渝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安徽教师教育的摇篮,安徽师范大学以“培养当代陶行知与未来教育家”为己任,积极构建“师德塑造,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批批师大学子在这座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求学深造,传承代代师魂,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追梦者和圆梦人。先后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好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优秀学子,形成了群英荟萃的“师大现象”。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了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近30万名。校友中有5位两院院士(王文兴,王如松,李亚栋,韩斌,汪卫华)、2位欧洲科学院院士(曹进德,尚必武)、40位国家杰青、14位“长江学者”。目前,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和管理骨干中有一半以上是该校校友;近三年我省基础教师获评正高职称的教师,接近一半是该校的毕业生,他们延续着母校的优良传统,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起了九秩师大的师德之光。未来,安徽师范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永远在路上”的执著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造就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关键词 名师风范安徽省教学名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俞晓红:红了课堂 红了半边天“没有听过俞老师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俞晓红于1978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年在上海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7月晋升教授职称。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从教近40年,她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工作热忱,长期坚守本科教学一线。“课堂教学是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抢俞老师的院选课是要拼手速的”。每逢期末系统里的“抢课大战”,不出10分钟,俞晓红课的选修人数就会达到上限。这是俞晓红连续二十多年开设的金牌课程“《红楼梦》研究”抢课的火爆景观。“讲台是教师传达智慧的舞台,而课堂教学是一门要精益求精的艺术。”俞晓红曾以这样几句话概括她对课堂教学的体会。数十年来,她以教育家的匠心打造每一节课,追求能产生师生共鸣的“知音境界”。她每每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学术思维。她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虽然一些文学史教材比较经典,但由于出版时间较早,知识构成相对滞后,难以跟上学术界推陈出新的步伐。”很多学生评价:“俞老师的教学内容条理清晰、独一无二,新增知识和学术见解是现有教材上找不到的。”“学术研究要为教学保驾护航”“科研分两种,一种是高入云端的,一种是下接地气的。我比较倾向第二种,科研成果可以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服务一线课堂”。俞晓红认为,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并非对立关系,她的理念是将两者有机融合,互相促进。“要提高学生,先提高先生”。三十多年来,俞晓红致力于《红楼梦》、宗教文化与敦煌文学、明清区域文学及戏曲等领域的探索研究,尤其在《红楼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俞晓红认为,优质的学术研究应为教学工作保驾护航。从教几十年,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俞晓红在学生中一直保持着很高的人气,每届都有不少学生自诩为“红粉”“鱼丝”。学生查桂义每当回想起读研时光,就觉得十分温暖,“俞老师是那段岁月里最温暖的光,是她千百次的鼓励和帮助让我‘脱胎换骨’,从见人就脸红的农村姑娘成长为落落大方的职场女性,以前老师常说职场更需要‘王熙凤’‘贾探春’这样的女性,我想我便完成了这样的‘蝶变’”。俞晓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书结合育人,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受益终身,为一线教师、学者树立了标杆。关键词 青年先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邵振奇:德艺双馨“孺子牛”打开邵振奇的教本扉页,工整地书写着蒲松龄的一句话“书痴者艺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可谓是他的心声流露。邵振奇,祖籍山东省乳山县,1985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博士,中共党员。省教坛新秀,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协会会员,省朗诵学会会员。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擎烛人,责任重大。邵振奇就是痴心教艺的“孺子牛”。“毕业汇演是华美的绽放,也是不舍的离别,同学们的纯真、灿烂、跃动赋予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年一度的毕业汇演,身为铮铮男儿的邵振奇免不了侠骨柔情。邵振奇特别强调口传心授,每次汇演和比赛都带领教师们为学生排练、打磨,经常通宵。他指导的研究生、本科生多次获评优秀学位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一百余项,连续八年被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邵振奇以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成熟心智和健全人格作为着力点,追求每个教学环节的精致准确。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马梅教授评价道:“邵振奇老师在教学方面非常出色,他将理论讲授、技能训练与审美培养深度融合,对学生宽严相济、张弛有度。是新一代年轻教师的翘楚。”“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一名”“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省教坛新秀”,校、院首届“课堂教学优秀奖”“最受欢迎的教师”,展示出邵振奇的风采和不俗实力。作为戏剧与影视学博士,邵振奇在潜心教艺之余,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承担多项教科研课题。他的研究成果三次被《新华文摘》转载,并获中国电视最高奖——金鹰奖。追梦路上,邵振奇守望着学生,找寻着他们所钟爱的那支话筒、那束追光、那方舞台。关键词 扶贫专干宿松县凉亭镇三德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桂晓骏:写好扶贫的“三德”论文桂晓骏说,要无愧无悔地扎根在三德村,做一个有信念、有信仰、有信心的“三德人”。2017年4月,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安徽师范大学总务处的桂晓骏作为第七批选派干部赴宿松县凉亭镇三德村挂职,任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2018年4月,改任工作队副队长。三年多来,他以“扎根三德村,做好‘三德人’”为工作、生活主线,努力将自己驻村帮扶的“毕业论文”写在三德大地上,写在7000名三德父老的心中。律己忠诚的“守德人”。驻村之初,桂晓骏就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很快就从“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人”。平时在入户走访或村里接待群众来访中,有些群众往往因为不了解政策而怒气冲冲,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享受某些待遇等,他都会仔细了解群众的需求,再向他们解释相关政策、规定,经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那些带着怒气、怨气而来的群众通常都能予以理解。勤勉务实的“弘德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10个人每天都会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而且随着电子化办公的普及,很多村干部因为不会使用电脑导致工作效率比较低,出错概率也大。面对这种情况,他积极介入,一方面主动承担了很多文字材料的撰写,另一方面积极帮助村干部学习使用电脑,提高他们电脑操作水平。现在,已有部分村干部能熟练运用电脑处理日常工作。真情投入的“立德人”。开展教育扶贫是学校定点帮扶的侧重点。2017年11月,学校启动援建三德村光荣小学在线课堂录播教室。在随后的五个月时间里,桂晓骏除去春节放假的几天,几乎天天都在施工现场,严格对照招标、投标文件监督施工。用他自己的话说,不但要确保工程质量可靠,更要确保施工材料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能影响孩子们的健康。2018年5月,在线课堂建设完工,各项指标均达到预定标准,完美实现了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光荣小学师生在线教学互动。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桂晓骏和工作队同事立即赶赴三德村,在防护装备只有20只口罩的情况下,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一道入户宣传、上路值守、劝导群众,做好居家隔离观察对象的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通讯员 杨穆龙 本报记者 程榕娟

柴生乎守

山水意蕴的挖掘者 画家胡业民对于艺术的自我诠释

《岛》 胡业民人生来都是一座孤岛。不同的是你内心的温度和灵魂的色彩。山水之灵,秀丽无匹,集自然造化之精华。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天地有神,而万物有灵。高山大河更是其中翘楚。野史怪谈中关于山神、水神等的记载也不少。文人墨客间,吟咏山水秀丽的诗篇词赋更是多如牛毛。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描摹山阔水长、山高水远、山清水秀的画卷从古至今亦是不断。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中的《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便是杰出的代表。山水以其磅礴、灵秀、深远等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时至今日,仍有艺术家真诚地描摹、诠释着它们。画家胡业民便是这样一位山水意蕴的挖掘者。他用浅淡水墨、细腻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山水画。在胡业民的画作中,山水以最纯粹的水墨色出现,深浅浓淡枯湿各有其致。整幅画给人的感觉是淡而有味,静而不失灵气。简单,寂静,偶尔又独特、标新立异。譬如他画《岛》。在色彩的运用上极为大胆,破除陈规。他用了黄,明黄,耀眼夺目的颜色。对于山水来说,这是个生僻色,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被用到的。但胡业民用了,而且,画的意境无比契合、圆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美妙的创意,也体现了画家本身对于色彩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意象的灵觉描绘。《岛》给人的感觉是闭塞的,却又明亮。它将自己圈在一个固定区域内,显得孤僻沉静,但周边大片的明黄却让人感受到向日葵仰慕阳光一般的明媚,整幅画面就这样,亮了。画家运用俯视的视角来创作一幅画,给人以新奇的观感。最中心的树木人家,即使是简单勾勒,亦让人感受到人间烟火的温暖、安全和祥和。人生来都是一座孤岛。不同的是你内心的温度和灵魂的色彩。《岛》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缩影。也是画家胡业民艺术人生中最亮的一颗星,迄今为止。胡业民胡业民,1992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大专学历。200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学历,获文学硕士学位。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获奖经历4尺《黄岳松云》获安徽师范大学“八十周年校庆抒怀书画大赛”一等奖;6尺设色《大王洞图》获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研究生画展优秀奖;6尺焦墨《大王洞图》入选安徽省美协举办的“水墨安徽”画展(省美术馆收藏);8尺《岛》获得安徽省美协举办的第三届安徽美术作品大展优秀奖;8尺《崩落》获得安徽省美协举办的大学生(研究生)画展优秀奖;6尺《东庐观瀑》入选2012年第四届安徽美术作品大展;6尺《七彩瀑图》入选2013年安徽省青年美术作品展;6尺乘6尺《好山醉我》入选2014年第五届安徽美术作品大展;6尺《紫金》、《帆山》、《万笔东林》参加铜陵、马鞍山、池州书画精品联展;4尺《龙首崖头王阳明》、《古意山水》参加省文联举办的“我的沃土我的梦”展览;6尺《山水》入选安徽省文化厅“重履新安路.第二届全省书画院作品联展”;参与创作巨幅山水画《中国生态铜都》(长6米,现陈列于安徽省铜陵市天井湖宾馆)数幅水彩画发表于《铜陵日报》。

不敢饮食

刘学锴:下笨功夫,做真学问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李商隐诗选》 资料图片国家图书馆藏明毛氏汲古阁刊《李义山集》 资料图片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手稿 资料图片中州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九年版《唐诗选注评鉴》 资料图片【求索】学人小传刘学锴,1933年生,浙江松阳人。1952—1963年,就读并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著有《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传论》《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唐诗选注评鉴》等。另发表专题论文多篇,较有代表性者,收入《唐音浅尝集》一书。2016年获安徽师范大学教师终身成就奖。洋洋三百万字的《唐诗选注评鉴》,是刘学锴先生75岁时开始撰写的。他不顾年高笔颤,历时四载,一笔一画在稿纸上写成此书。2013年初版后,每次重印,刘先生都会对已发现的疏失进行修改。2019年的新版也不例外,86岁的他,又新增修订400余处。了解刘学锴学术生涯的人,对他以如此高龄成此巨帙不会感到意外。刘先生曾说:“哪怕就是笨人,只要肯下笨功夫,持之以恒,肯定会有比较像样的成果。”在迄今已逾一甲子的学问人生中,他就是凭借一点一滴的笨功夫,做出了真学问——有近千万字的著述为证。兀兀穷年的学问人生刘学锴1933年生于浙江松阳,1952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59年留校任教,直至1963年主动要求调往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前身,后迁回芜湖)与家人团聚。在燕园生活的十二个春秋,为他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初的北大,激情洋溢,许多中文系学生,对文学创作充满向往。然而在入学后的第一场师生见面会上,系主任杨晦先生就说,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希望同学们刻苦读书,将来准备当老师,当学者。这给了刘学锴很深触动。大学期间,他通览了许多重要作家的诗文词集和戏曲小说。作为文学史课程课代表,与游国恩、浦江清、吴组缃、林庚等名师接触较勤,他就借助这个“便利”,多方请教。1956年,刘学锴被免试录取为林庚先生的第一届副博士研究生。1959年,又奉魏建功先生之命到新组建的古典文献专业担任教师。在随林庚先生读研期间,刘学锴不仅通读了20余部古代文学经典,还根据指导老师要求,认真阅读自魏晋至五代的名家别集,撰写读书报告,定期呈改,然后师生讨论。为了协助正在撰写《盛唐气象》一文的林庚先生做资料统计工作,刘学锴对唐诗做了通览。到古典文献专业任教后,他又在吴小如等先生的指导下,从阅读《书目答问补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起步,继而钻研清儒和近人有关校勘学的专著和古籍校注,花了一年多时间撰写讲义,终于开出新设置的“校勘学”课程。刘学锴后来在古籍整理上的建树,与这段时间的勤学深思有很大关系。“文革”期间,已经移教安徽的刘学锴,像很多学者一样,处于困境之中,但他没有放弃自己钟爱的古典文学。1975年,他和余恕诚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撰写《李商隐诗选》。从此开始,他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专力从事李商隐研究。他的李商隐研究,从诗集解、文校注、资料汇编,到传论、接受史、选本乃至普及读物,形成了完整体系。2014年余恕诚去世后,刘学锴撰写了《我和恕诚合作撰著有关李商隐的几部书稿的具体情况》一文,其中回忆自己为写《李商隐诗选》赴京抄录材料的情景:(1975年)9月,由我至京听取专家对样稿的意见,并用了20天左右的时间,以《唐人八家诗·李义山集》(毛氏汲古阁刊)为底本,至北京图书馆善本室过录了清影宋抄《李商隐诗集》、明悟言堂抄本《李商隐诗集》、明蒋孝刊《中唐十二家·李义山诗集》、明胡震亨辑《唐音统签·戊签·李商隐诗》、明姜道生刊《唐三家集·李商隐诗集》、清席氏刊《唐诗百名家全集》之《李商隐诗集》的全部异文,及傅增湘过录在席本上的蒙叟(钱谦益)抄本、季沧苇抄本的异文。又抄录了王鸣盛在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初刊本上的手批。又追记自己如何开始撰写《李商隐诗歌集解》书稿:1979年3月至4月,我和恕诚用了约一个月时间赴北京查阅抄录我们已抄录材料之外,师大馆藏所无的有关李商隐的资料……并补录了钱谦益东涧老人写校本《李商隐诗集》的异文及蒋斧的跋文……我1979—1981年无课,即专力投入此项浩繁的工作。从科研处领了5000张大方格400字稿纸,便按凡例所定“诗正文”“集校”“集笺集评”“撰著者按”各项逐篇进行,夜以继日,历时约一年半,独立将近600首义山诗歌整理笺释完毕,共4000余页,约160余万字。1980年暑假后,恕诚边写论文《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边逐篇看我写的初稿……恕诚看完我的全部初稿后,我们就分头开始作修改、誊抄、定稿工作。刘学锴、余恕诚两位先生的李商隐研究,是20世纪的学术经典,但是仅从以上这些远非全部的自述中,即可想见他们投入多少心血,经历多少不易。刘学锴2005年退休后定居北京。这十多年来,他先是完成《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温庭筠诗词选》三部书,其后又因“不能忍受闲暇无事的状态”,撰写了这部《唐诗选注评鉴》。关于后者,刘学锴说自己开始时计划比较大,选了2700余首,基本上把现存唐诗中的精品一网打尽,但后来因精力实在不济,就压缩到600多首。尽管如此,该书的工作量仍很大,光笺评一项,就需要翻阅、选择、抄录大量前人文字。一位专家对该书“李白”部分引用资料做初步统计后发现,竟达155种之多,其中不少文献,连专门从事李白研究的学者都未曾关注,而这都是刘学锴以颤抖之手一笔一画完成的。当刘学锴委托次子把满满十大包手稿送到出版社时,编辑们无不感到震撼。重估李商隐的文学价值刘学锴集三十年之力从事李商隐研究,撰写出以《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传论》为代表的系列论著。这些论著,正如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所称道的那样,无一不是“用专业的工匠精神仔细打造的精品”。刘学锴的研究,不仅使李商隐这位晚唐大诗人的人生与创作得到彻底清理,实现了李商隐在中国古典诗歌史经典地位的重估,其研究方法的创新亦能给人以启迪。从清代到民国,李商隐研究持续不断,正如刘学锴所言,可以列举“一长串研究者名单”,但就是这样一位被岑仲勉先生形容为唐代作家中“后世治之最勤”之一的大家,无论是生平行踪,还是作品系年、错简异文、诗意理解等,都存在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刘学锴的李商隐研究,在文献整理考证方面,得出了大量有突破性的或有创新性的结论。其中,关于义山“开成五年江乡之游”的辨正和“梓幕期间归京”行程的考辨,最为典型。清人冯浩、近人张采田等人认为李商隐在唐文宗开成五年秋末至翌年(武宗会昌元年)春曾有过一段历时数月的“江乡之游”(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岑仲勉对此虽有质疑,但因缺乏有力内证,并未获得学界普遍认同。刘学锴撰《李商隐开成末南游江乡说再辨正》等三文,根据李商隐诗中的内证,特别是对《哭刘司户蕡》诗“更惊骚客后归魂”一句的正确解释以及对罗衮《请褒赠刘蕡疏》文中冯、张误引的“身死异土,六十余年”一句的还原,又证之以新发现的刘蕡次子刘珵墓志中关于刘蕡“贬官累迁澧州员外司户”的记载,以及文宗开成五年秋冬间,李商隐随王茂元赴陈许幕府前夕、途中、初到时代拟的一系列表状启牒和诗作的详实考辨驳正,彻底否定了冯、张之说,从而对三十余首义山诗文重新做了系年和阐释,纠正了冯、张等人的错误。宣宗大中五年至九年,李商隐在东川柳仲郢幕府生活了五个年头,此间他是否回过长安?在历代研究中,只有曾国藩在《十八家诗钞》中说过一句李商隐“曾回京一次”,但未提供任何佐证和考证。刘学锴《李商隐梓幕期间归京考》一文,则由《留赠畏之》《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等诗中出现的明显矛盾生疑,继而通过对《为同州张评事(潜)谢辟启》《为山南薛从事(杰逊)谢辟启》《赠庾十二朱版》等诗文所涉人物行迹的细致辨析,考明大中七年仲冬,在梓州幕主柳仲郢的安排下,李商隐曾有过一次归京探亲之旅,并指出这段行程的意义,在于释放了李商隐郁结已久的怀土思亲之情,从而导致其后两年的诗歌“没有再出现先前那种强烈而频繁的思乡情绪。”类似考辨,有益于深化对李商隐其人其诗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的“李商隐热”,最引人注目的是袁行霈主编的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文学史》。在以往的文学史著作中,李商隐往往只占一节的篇幅,在这部文学史中则改为列专章论述,李商隐得以与从屈原到曹雪芹那些公认的古代一流作家并列。对于这个变化,各种意见都有。面对某些质疑,作为“李商隐热”的主要推动者,刘、余两位倒一直显得淡定从容,因为他们的结论,都是从深入研究中得来,有其坚定底气。比较而言,余恕诚为文力求创新,并认为李商隐之所以成为卓然大家,主要缘于义山“无题”诸作在“表现心灵世界”上的独创新体与重大开拓。而刘学锴因历来对李诗的歧解纷出,则更重视在继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和创造,他既在整体上概括义山“感伤情调、朦胧诗境、象征色彩,抒写内心幽隐情绪,歌咏悲剧性爱情体验、人生感慨”的诗歌风貌,又揭示李商隐“在一系列传统题材、各种体裁中都有一流之作和创造性贡献”,认为这是“全面理解李商隐、恰当评价其地位”的重要一端。《李商隐与宋玉——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感伤主义传统》《古代诗歌中的人生感慨和李商隐诗的基本特征》两文,列举大量富有感伤色彩、饱含人生况味的义山诗歌名篇,证明将李商隐置诸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一流文人行列中,确有其依据。历史总在向前,对一个作家的认识也往往处在变化之中,宋人即高倡“子美集开诗世界”,李商隐则直到清代才有吴乔提出“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但不能因为后出,就忽视某些经典价值有再发现再评价的可能和必要。刘学锴曾自谦其李商隐研究,“用的方法基本上是传统方法,没有多少新花样,但自感每一步都走得比较踏实”。踏实是肯定的,但他的研究也表现出新的学术理念,《分歧与融通——集解李义山诗的一点体会》《古典文学研究中李商隐现象》等即为代表。这些文章既是李商隐研究的重大进展,对于古典文学研究的深入也有借鉴意义。清代以后,李商隐研究渐成气候,但问题不少,方法落后是重要原因。刘学锴云:“特别是索隐猜谜、穿凿附会的解诗方法,从吴乔发端,到程梦星、冯浩大加发展,到张采田则登峰造极,产生了极为深远的负面影响。不走出索隐阴影,李商隐研究就会越来越陷入误区,不能自拔,甚至走火入魔。”他认为这种“索隐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钟摆现象”“纷歧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对李商隐的象征诗风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科学的评价”,因此必须着力折中分歧,追求更高层面的融合众说和统摄,他对《锦瑟》一诗的阐释就是如此。《锦瑟》诗旨,长期异说纷纭,刘学锴指出它们“既有其各自的优长与合理性,又各有其自身的缺陷”,必须互补和融通。他认为:“(诸种)异说虽貌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却是一体连枝,异派同源。这个‘体’和‘源’就是具有悲剧身世,在政治生活、爱情生活和婚姻生活上遭遇过种种不幸的感伤诗人李商隐。他的诗,就是上述种种不幸的表现和寄托。”这就在解诗理念上为把《锦瑟》“还原为一个艺术整体”扫清了根本障碍。切实有用的唐诗鉴赏古典文学研究以整理阐释弘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学遗产为中心使命。紧扣作品,讲清经典的价值,探析成因、总结经验,既是古典文学研究的起点,也应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归宿。刘学锴早年从林庚先生研读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诗,在长期的熏陶下,很早即意识到“细读文本,特别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始终是研究的基础一步”。在安徽师大中文系,他又遇到了多位看重且擅长古诗文鉴赏的知音。上世纪八十年代“鉴赏热”中的代表性著作《唐诗鉴赏辞典》,开篇即录刘学锴为虞世南《蝉》诗所撰鉴赏,他和同事余恕诚、赵其钧以及研究生周啸天等人,撰写了该书四分之一的文字,为新时期唐诗经典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写出好的鉴赏,学者不仅需要有一流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扎实的文献功底、深厚的理论修养与敏锐的艺术鉴别力。因为长期从事鉴赏,且对鉴赏热兴起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都有深察,刘学锴希望能在清人编《唐诗三百首》后,再选出一部“既充分吸收前人对唐诗经典业已定型的认识成果和编选成果,又能反映两个世纪以来经历史淘洗,广大读者品读实践、研究者阐释赏鉴所肯定的一系列新的经典作品和优秀作品,并加以吸纳的新的唐诗选本”。(《选本时时新》)《唐诗选注评鉴》以及以此为基础浓缩凝练而成的《刘学锴讲唐诗》,集中体现了他的鉴赏理念和成就。文学鉴赏的目的,首先在于发现精品,讲清好处。《唐诗选注评鉴》共选杜诗60题69首,其中《前出塞九首》只选其六,是因为此篇“纯用议论”又“在一气直下之中富于深刻的蕴含,经得起咀味并启人思考”;而宛如“一篇幽蓟从军记”的《后出塞五首》只选其二,则考虑本篇尤其“以意境的阔大悲壮著称”;《秋兴八首》为组诗却全部入选,是缘于艺术上内在的完整一贯,不容分割。选诗之外,刘学锴的赏析尤见力道,如指出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之所以要好过杜甫、李贺、温庭筠等人的类似诗句,就是因为贺诗在“新巧的比喻中有丰富的蕴含和隽永的诗味、活泼的诗趣”。去取之间,品评辨析,对于日常教学和阅读,无疑都有启示性。刘学锴的唐诗鉴赏,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前提,绝不妄谈戏说。崔颢的《黄鹤楼》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在《唐诗选注评鉴》中,刘学锴将其回改为本初面貌“昔人已乘白云去”,除广征历代文献寻找版本依据外,更揭出“白云”用《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之典作为依据。对王湾《次北固山下》异文的比较辨析和定本考订、李商隐《夜雨寄北》正确文本和写作时间的考订,都是在对版本、典故、地理、人事背景深入考察后做出的可信按断。本事方面,《唐诗选注评鉴》选李白的名作《长相思》,既从字面上讲透该诗写男女相思的深情与对所思者的虚化乃至仙化处理,又“以李证李”,联系李白天宝三载所作之《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发明诗中有李白放还后“眷恋玄宗”的政治托寓。这对实现更高层次亦更近作家本意的诗歌鉴赏,是至关重要的。刘学锴主张诗歌鉴赏应力戒穿凿。他笺解李商隐的《嫦娥》《乐游原》《无题》诸作,就注意“使诗歌阐释更富包容性、开放性,而不是追求定于一尊”。中唐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历代均认为有政治托寓。但刘学锴的鉴赏,则首先强调“应将对原题及文本的解读与后来关于此诗本事及托意的分析评论分开来讨论,否则会治丝愈棼,缠夹不清,无法理清头绪”,继而在承认此诗确有寄托的基础上,指出其更具超越性的艺术魅力在于“非常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婚姻乃至人生缺憾的无奈”。这种坚持把诗当诗读而非当谜语猜的正确态度,有助于对诗歌丰富意蕴的揭示。刘学锴鉴赏诗歌,尤其注意从具体的诗意诠解中提炼具有普遍性的艺术经验与思想精华。由于刘学锴对中西文论及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都有过深入学习,特别是他自己拥有珍贵的人生阅历,他的鉴赏一般不满足于就事论事,而是希望从诗中读出自己对于文学、对于社会乃至对于生命的体验。《唐诗选注评鉴》中对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其一)两句的鉴赏,不仅用近乎小说的笔法,精彩还原了“一个极富生活情趣和戏剧性的场景”,而且引出一番深长的人生感慨:“人们总是在对照中才强烈感受到自然的永恒和人世的沧桑。”诗歌作者与鉴赏者在这里近乎合二为一。刘学锴对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等暮年诗歌既文采纷披又情思苍郁的解读,对《秋兴八首》组诗既高屋建瓴,又剥茧抽丝,并上升到对杜甫后期乃至整个中晚唐诗歌情感基调概括的长篇鉴赏,许多论断与发挥,背后可见刘学锴阅世至深后的生命沉吟。在2018年的一次学术专访中,刘学锴先生说:“我自知先天不足,悟性不高,缺乏才气、识见,后天又学养不足,短板甚多……任继愈先生谦称自己是过渡的一代,我只能是过渡的一代中最平凡但多少做了些实事的人。”其实像刘学锴先生这样的学人,既以长期辛劳做出无愧于心、无愧于世的业绩,他们的创造勇气与顽强意志,亦将是推动学术前行的坚实助力。(作者:王树森,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吸毒者

全国招收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等院校名录

全国招收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等院校名录(2010年—2019年,以各学校官网公布的信息为准)序号院校名称导师姓名学科方向研究方向招生人数所在院系备注1北京师范大学倪文东教授邓宝剑教授李洪智教授虞晓勇副教授查律讲师美术学、书法学书法理论书法史13艺术与传媒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2首都师范大学王元军教授叶培贵教授解小青教授甘中流教授云志功讲师宗成振副教授王亚辉副教授孙学峰副教授美术学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理论、书法文献、汉字与书法、碑帖学、篆刻学、印论与篆刻、书法与文化、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国书法艺术未公布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3中央美术学院刘彦湖副教授徐海副教授美术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史与鉴定研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与鉴藏史研究2中国画学院学术学位4中国人民大学郑晓华教授艺术学书法理论书法临摹与创作2艺术学院学术学位5清华大学杜大恺教授苏士澍教授陈驰瑜教授赵健教授邱才桢副教授艺术书法创作研究书法史论研究汉字书写与应用研究书法史研究未公布美术学院绘画系(书法所)专业学位6北京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书法艺术未公布艺术学院专业学位7中国传媒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中国书写文化9戏剧与影视学院学术学位8中央财经大学未公布艺术书法鉴藏与交易2文化与传媒学院专业学位9北京语言学院朱天曙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书法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书画美学、书法文献研究、书法创作与国际传播2文学院学术学位10中国艺术研究院陆明君副研究员胡抗美研究院李一研究院陈忠康博士陈海良一级美术师杨涛教授一级美术师骆竼竼一级美术师美术学书法史论中国书法创作研究中国书法创作与技法研究中国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中国书法创作研究中国书法篆刻创作研究中国篆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13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11北京交通大学未公布设计学书画基础书画理论书画艺术创作未公布建筑与艺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12北京城市学院林岫教授等(外聘)美术学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10美术学院专业学位13华东师范大学周斌教授美术学书法篆刻5艺术研究所未说明14上海师范大学张信副教授美术学书法、中国书画2美术学院未说明15上海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书法篆刻20美术学院学术学位16天津美术学院喻建十教授美术书法1中国画系未说明南开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中国书画艺术与美学未公布文学院学术学位17中国美术学院韩天雍教授沈浩教授方波副教授美术学(书法篆刻理论研究与创作方向)书法理论与文献研究3书法系专业学位沈浩教授沈乐平副教授张爱国副教授传统书法实践与理论研究2韩天雍教授陈大中教授白砥教授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218浙江大学陈振濂教授汪永江副教授美术学中国书画篆刻理论研究中国书画篆刻创作研究中国美术史与美术考古故宫学与中国古书画研究5人文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19杭州师范大学方爱龙教授徐清副教授美术学书法篆刻史论研究、书法篆刻创作与研究2美术学院未说明20浙江财经大学未说明文学汉语言文字(书法方向)4人文学院专业学位绍兴文理学院未公布美术书法创作书法文化传播44艺术学院专业学位21南京艺术学院黄敦教授李彤教授金丹教授薛龙春副教授美术学书画美学、书法篆刻理论、书法篆刻未公布美术学院专业学位22中南大学王希俊教授向彬教授罗红胜副教授艺术美术(含综合绘画与书法)26建筑与艺术学院专业学位23南京师范大学尉天池教授王继安教授吴汉平副教授美术学书法研究、书法、书画修复与鉴定34美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24江苏师范大学侯学书教授马亚教授美术学书法理论及创作2美术学院学术学位25江苏大学未公布美术绘画与书法研究29艺术学院专业学位26南京大学未公布美术书法、书法创作与研究12艺术学院专业学位27东南大学未公布美术书法理论与创作、书画鉴定与市场、书法未公布艺术学院专业学位28江南大学未公布设计书法未公布设计学院专业学位29苏州大学未公布美术学美术书法篆刻创作与理论研究书法篆刻25艺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3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邱世鸿教授张其凤教授美术学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2艺术学院学术学位31南通大诶未公布美术书法9艺术学院专业学位32扬州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书法未公布艺术与设计学院专业学位33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薛养贤教授杨锁强教授艺术书法10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学位34陕西师范大学张岩教授江锦世副教授美术学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4美术学院未说明35西安工业大学于惟德教授傅如明副教授刘天旗副教授美术学书法艺术研究、书法创作研究5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学位36西安美术学院李青教授贺文荣副教授美术学美术书法、篆刻的创作与研究717中国画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37长安大学未公布艺术美术10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专业学位38广州美术学院祁小春教授美术学美术历史与理论、书法篆刻艺术、美术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国画与书法创作理论研究2美术研究所未说明39暨南大学谢光辉教授陈志平教授蔡显良教授朱圭铭副教授美学艺术美学——书法4文学院学术学位40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未公布民族艺术书法未公布美术学院未说明4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未公布书法未公布艺术学院未说明42山西大学姚国瑾教授刘维东副教授武晓梅副教授胡紫南副教授王力军副教授美术学书法技法与史论研究5美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43山西师范大学柴建国教授杨吉平副教授美术学书法书法创作研究3中国书画文化研究所学术学位专业学位44太原师范学院未公布美术书法艺术8美术系专业学位45河北大学刘宗超教授美术学美术书法艺术书法4美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46河北师范大学寇学臣教授美术学书法研究3美术学院学术学位47鲁迅美术学院马新宇副教授美术学书法理论与艺术实践、书法研究2中国画系未说明48东北大学未公布艺术设计设计学书法与设计艺术研究、书法艺术研究未公布艺术学院未说明49沈阳师范大学李世俊教授美术学书法艺术、书法理论与创作、书法教育、书法理论美术学院未说明50辽宁师范大学宋民教授美术学美术学——书法方向1美术学院未说明51渤海大学陈国成教授张俊教授张明副教授王者利博士美术学书法篆刻创作与理论研究17艺术与传媒学院学术学位5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不分方向6设计艺术学院学术学位53渤海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书法37艺术与传媒学院未说明54大连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书法与篆刻9美术学院未说明55哈尔滨师范大学高卉民教授宫建华教授美术学书法篆刻艺术研究2150美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56吉林大学丛文俊教授张金良教授考古学古代铭刻学与书法3古籍研究所未说明57长春师范大学苏显双教授杜永刚教授美术学书法5美术学院学术学位58吉林艺术学院书法艺术创作研究、书法创作研究、二王书法创作研究、书法与篆刻艺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研究59北华大学美术学书法美术学院专业学位60曲阜师范大学王步强教授张韬教授邢建岭教授杨坤衡教授朱乐鹏教授艺术学美术学中国书法理论与创作研究、艺术理论、书法创作研究3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未说明61山东艺术学院于明诠教授刘光教授顾亚龙教授(外聘)美术书法艺术、书法创作理论研究3美术学院专业学位燕守谷教授(外聘)篆刻162山东师范大学李宗玮教授文艺学书法美学1文学院未说明63聊城大学向彬教授美术学美术书法研究书法2美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64山东大学张传旭教授美术学中国书法文化1艺术学院未说明65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于茂阳教授美术学书法艺术研究造型艺术学院未说明66山东建筑大学邵仲武副教授美术学中国书画理论与创作研究4艺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67齐鲁工业大学晁岱双副教授设计学(书法方向)书法理论与创作研究艺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68广西师范大学黎东明教授美术学书法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美术学院未说明69广西艺术学院唐楷之教授郑军健教授刘彦湖(外聘)曾来德(外聘)美术学书法与篆刻研究、书法与篆刻美术学院未说明70南宁师范大学学科教育、艺术、文化艺术美术与设计学院71广西师范学院*闭理书教授美术学书法美术学院未说明72广西大学*哲学美学(书画美学)艺术学院专业学位73西南大学胡长春教授陈航教授美术学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书法教育与实践、书法创作4美术学院未说明74四川大学吕金光教授胡抗美教授美术学书法4美术学院未说明75西华师范大学刘清扬教授美术学书法教育2美术学院未说明76成都大学王兴国教授美术学书法美术学院专业学位77西南民族大学未说明美术学绘画(书法)4艺术学院未说明78四川美术学院傅舟教授毛峰(外聘)美术学书法篆刻艺术2中国画系未说明79重庆大学龙红教授艺术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艺术学院未说明80重庆师范大学罗江玫龚 文美术学中国书画艺术研究2美术学院81江西师范大学范坚教授刘赞爱教授美术学书法美术学院专业学位82景德镇陶瓷大学未公布陶瓷文化与设计陶瓷书法与设计研究2艺术文博学院学术学位83赣南师范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书法4美术学院学术学位84南昌大学韩顺任教授李夏副教授美术学中国画与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4艺术与设计学院学术学位85湖南大学未公布考古学考古学、文博2岳麓书院学术学位86湖南科技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11艺术学院未说明87长沙理工大学未公布艺术设计书画艺术设计未公布设计艺术学院未说明88湖南师范大学未说明美术学美术书法创作与研究书法1632美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89河南大学赵振乾教授美术学文献学书法研究书学文献5艺术学院文学院未说明90河南师范大学未公布美术学美术书法篆刻艺术实践与创作924艺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91郑州大学李放教授王蕴智教授张典友教授美术学书法艺术研究3美术学院未说明9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金玉甫教授美术学美术书法实践与理论研究书法实践与创作64艺术与设计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93安徽师范大学未公布美术学美术书法艺术研究书法创作研究1337美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94淮北师范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书法艺术研究12,美术学院学术学位95湖北美术学院叶军教授美术书法与篆刻研究1中国画系专业学位孟庆星副教授书法创作及理论研究196三峡大学*周德聪教授美术学书法学与书法文化中文系未说明97厦门大学宋明信副教授陈胜凯副教授美术学书法研究3美术系学术学位98华侨大学未公布美术美术——书法美术学院专业学位99云南师范大学骆锦芳教授美学中国书法与审美1文学院学术学位戴杰教授美术学书法1艺术学院专业学位100云南艺术学院陈鸿翎教授资长寿副教授书法学书法创作与实践5美术学院专业学位101云南大学未公布美术学美术书法研究书法220艺术与设计学院昌新国际艺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102贵州师范大学未公布美术学中国书画艺术8美术学院学术学位103贵州民族大学未公布美术书法30美术学院专业学位104福建师范大学朱以撒教授蔡德清教授美术学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书法篆刻研究2美术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105泉州师范学院黄鸿琼教授美术学书法8文学院专业学位106海南师范大学书法107西北师范大学李逸峰副教授美术学书法1美术学院学术学位108青海民族大学*陈治元教授美术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书法)艺术系未说明109宁夏大学未公布美术书法、中国少数民族书法艺术研究21美术学院专业学位110新疆艺术学院未公布美术书法5书法系专业学位110所高校120位硕士研究生导师5个学科50个研究方向学术学位专业学位说明:1. 全国有110所高等院校招收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2. 许多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官网上没有公布硕士研究生导师姓名和招生名额;3. 除了未公布导师的院校,有超过150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在9个学科、70余个研究生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4. 全国110所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研究生招生点大部分设在美术学院(美术系)、艺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少数设在中国画系、文学院(中文系)、人文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等;5. 有*号的院校为2019年停招书法专业的院校;6.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高等书法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倪文东教授、虞晓勇副教授,傅如明博士、陈思博士,杨杰、李伟、王渊(硕士研究生)。如果您喜欢此类文章,我们请关注或使用评论功能↓↓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是谓能移

“朱光潜暨皖籍现代美学家研究中心”在安徽师范大学成立!

10月14日,“朱光潜暨皖籍现代美学家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圆形报告厅成功举办。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合肥学院等国内20余所高校以及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美学学会、安徽教育出版社、芜湖日报社的3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揭牌仪式和相关活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的领导老师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活动。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庆亮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并专门看望了与会嘉宾。14日上午,朱光潜暨皖籍现代美学家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由文学院院长储泰松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张庆亮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主任凌继尧教授、武汉大学景观文化研究规划中心主任陈望衡教授,以及朱光潜先生嫡孙、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安徽大学宛小平教授分别致辞。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张庆亮教授向大家叙说了朱光潜先生与“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前身)的一段不朽因缘,高度肯定了朱光潜及宗白华、邓以蛰、方东美、常任侠、黄宾虹、吕荧、郭因、汪裕雄、王明居、曾繁仁等皖籍现代美学家为中西美学理论研究的开拓以及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学校将对研究中心的建设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并提出“内部练好内功,外部专家指导”的中心发展思路,希望借此来传承、弘扬朱光潜及皖籍现代美学家的学术思想。张校长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与建设现状,对研究中心带动学校文学学科,特别是美学学科的发展寄予厚望。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教授向大会发来贺辞,热烈祝贺中心的成立。张庆亮校长和中心主任宛小平教授共同为中心揭牌。揭牌仪式结束后,全体与会嘉宾出席了在敬文图书馆二楼展厅举办的“有美之境,光风霁月——美学大师朱光潜学术人生图片展”开幕式,并参观了图片展。14日下午,大会围绕“中心学术建设规划”“当代美学研究展望”的主题展开了两场讨论,与会代表对中心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大量富有建树的意见。20世纪以来,朱光潜等诸多皖籍美学家为创建与发展现代中国美学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学院美学学科在汪裕雄、王明居、朱良志等学者的带领下,在意象美学、书画美学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受到学界赞誉。为纪念并弘扬朱光潜等皖籍现代美学家的学术贡献,进一步强化学科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和学科平台建设,学校特建立“安徽师范大学朱光潜暨皖籍现代美学家研究中心”,通过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推进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责编:余仁洁 校对: 刘海智 素材来源:校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