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不灯港

不灯港

专栏作者

35

推荐

2

最新

942

查看

  • 学科中心课程(Subject-centeredCurriculurn)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从学校一产生,学科中心课程论就发展起来了。随着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在我国古代,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文”(诗、书、礼,乐)说,是我国最初形成的学科研究理论依据。在西方,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前347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等认为一个真正的自由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当由少数经过仔细选择的学科组成,具体表现为“七艺”,即第二章第二节所提到的“三艺”、“四科”。这个学说自古希腊时期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前,支配了欧洲的学校课程,长达一千五百年以上。文艺复兴时期以后,资本主义兴起,生产和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冲破了宗教的束缚,教育也获得很大的发展。英国教育家培根(F.Bacon,1561~1626年)首先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学校主要应当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年)倡导“泛智主义”(Pansophism),在他的专著《大教学论》(1632年)里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都是有用的,是培养“全知全能”的“智慧接班人”所需要的,都应该包括在课程之内。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年)是最早以心理学为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人,他信奉“主知主义”(Intellectualism),把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看作一个根本的教育任务。他认为应当培养六种兴趣(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宗教),并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例如,为培养思辨的兴趣(进一步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应设数学、逻辑学、文法等学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年)在学科中心课程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从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观点出发,提倡实用科学知识,反对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绅士教育课程或古典文科中学课程,主张适应资产阶级新需要的实科课程。这反映了工业革命或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科学和生产、科学和教育开始结合起来的趋势。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作用是使人们为过“完满生活”作准备。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这是考虑到所有各方面得来的结论。”科学作为学校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说来,也具有最大的价值。斯宾塞还对所谓的“完满生活”的活动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五个方面,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科进行分类安排。例如数学、力学等学科,就是为了准备间接自我生存的活动,包括谋生、赚钱、设计、生产等而设立的。值得一提的是,斯宾塞的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对于佩里有极大的影响,促进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数学课程近代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是:(1)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教人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2)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3)把一定的知识,技术的基本要素有组织地传授和教导,符合教育任务的要求;(4)受到悠久传统的支持,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5)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它的主要缺点是:(1)由于教材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2)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而忽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4)教学方法划一,难以实施区别化教育。网 更多

  • 曹小秋,男,1961年生,会计学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现为南昌大学财务处处长。从事本科教学的主要课程有:会计学、财务管理。研究生主要课程有: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曾独立在多种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教材3部,主持省级和横向课题10项。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更多

  • 办公室:博学楼910房间电话:86-10-64495070传真:86-10-64495059Email:linjing_99@sohu.com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200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财政与税收,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教学课程财政学、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与分析主要学术成果译著《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2002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译著《如何进行投资评估》2002年12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金融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更多

  • 周晓慧,男、1963年出生、教授、博士、本科获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学士,研究生分别获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方向:综合自动化、过程控制、优化调度、智能系统;数据库、数据仓库、知识工程、企事业信息化和物联网。所从事的课题涉及国家863、国家发改委、国防预研、浙江省重大攻关和企业合作等方面。完成的主要课题主要有:“浙江新华发行集团—采供业务管理系统软件开发”,“计算机温度监控系统”,“智能信号分析仪”,“具有七种感觉的机械手”,“流程工业拟实优化调度软件”,“流程工业拟实优化调度系统开发”,“基于数字化标识的远程交互式设计与商务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印染行业应用”、“浙江美欣达集团面向印染行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高档棉织物染整生产在线控制技术及活性染料液化稳定的开发应用”和“支持绿色制造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集成平台开发与应用”。在国内外发表了40多篇论文,其中10余篇被SCI、EI收录,获浙江省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2011年“印染色彩数字化设计与生产优化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5年“流程工业拟实优化调度系统开发”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八;2005年获电子学会三等奖,排名第三;2007年中国纺织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二;2003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浙江省绍兴纺织块状经济专家。招收的研究生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