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殡之森
专栏作者
推荐
最新
查看
-
研究生招生简章是各招生单位发布的关于院校概况,报考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的介绍性文件,当前正是国各大研招院校研究生招生简章陆续发放阶段,为方便大家及时了解今年国各省市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并早作准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0年湖北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湖北经济学院于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完善。2012年开始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70人,其中教授114人、副教授37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45.87%。 一、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 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专业代码为125300。 我校2020年拟招生计划人数205人,其中会计硕士(日制)175人(含“推免生”招生计划5人、含“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5人),会计硕士(非日制)30人。学校终招生计划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的2020年招生计划为准。 二、报名条件 (一)报名参加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校、成人校、普通校举办的成人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下同)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报到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且需国家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报告单的成绩在425分以上或取得国家大学英语四级合格证,该条件将在复试前核实。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拟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推免生接收条件等相关规定详见我校研究生处网站的《湖北经济学院2020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章程》。 三、报名程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一)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至31日(每天9:00-22:00)。9月24日至27日(每天9:00-22:00),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网上预报名。已参加预报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报名有效,无需重复网报。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和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 3.首次登录的考生先实名注册,一个身份证号只能注册一个账户,每个账号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考生在网报期间可自行修改报名信息(考试方式、报考单位和报考点等除外),如果一个报名信息中不允许修改的项目填写错误,考生无需重新注册,应在网上报名截止时间(10月31日)前,取消错误的报考信息,然后用当前账号新增一条报名信息。 4.考生核对所填报考信息无误后提交;打印或记录网报系统分配的报名号,供现场确认用。 5.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现场确认时应提交在有效期内的学历(学籍)认证报告,以供核验。 6.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校学生指日制普通本专科(含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7.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8.考生应认真填写各项信息。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9.报考点选择:届时详见网报须知。 (二)现场确认要求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并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事项,逾期不再补办。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其中,湖北省内报考点的考生请于11月6日-10日到所选择的报考点现场确认。 2.考生现场确认应当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当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原件及复印件。 3.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5.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 6.考生应当在2019年12月14日至12月23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四、入学考试 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更多
-
>从考研趋势看,新闻与传播学一向是竞争比较激烈的专业,而暑期又是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为了帮助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考研同学更好地复习专业知识,切实地利用好暑期时间,根据历年新闻与传播的考试情况,为大家暑期备考工作做出了一个整体的规划。一、复习规划1、自身定位自身定位就是复习前要认清自己,是本专业考还是跨专业报考,若是跨专业考生要加强学习和了解基础参考书、专业理论知识,对各门课程要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参考书得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和重点所在。若是本专业的考生就相对轻松点,从暑期开始每天适当的复习专业课足以。2、复习目标在暑期的这段时间,通读专业阶段的核心课程,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兴趣爱好,了解专业知识得得框架和理念,既要将基础性的理论、概念等进行扎实的掌握,又要能适应新题型的变化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主要做的就是将考试需要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强化与综合运用,提高拿分能力,确保考试时基本题型一分不丢。此外,还要深刻理解各种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技巧,训练出一定的解题综合能力。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指定的参考书目,这是必看的书目。往年的试题中,很多题目在书中没有答案,所以,考生们要拓宽知识面,多阅读一些权威的书籍和期刊,多了解与传播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西方社会思潮、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潮、文化理论等。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传播学史论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要注意开阔自己的传播学理论视野。期刊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重要资料,期刊上的文章多为学术论文或业界经验短文,言简意赅、含金量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大量的学科信息,了解学科前沿状况。同时,期刊上的文章有很多案例,各种学派权威意见碰撞明显,启发作用非常大。这样做可以博采众长,在深入广泛了解关于某些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逐渐搭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这样在答题过程中给阅卷老师展现出考生独特的思维,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拿到高分。3、时间安排在历年的专业课培训中,我们发现培养好了一套良好的复习习惯和套路,是在复习早期能够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的,绝大部分在最后阶段能够很好的平稳地走下去,这才使得后期复习游刃有余。本专业报考,基础好、功底比较深厚、解题能力比较强、知识丰富的同学,那么暑期复习时间上专业课时间可以适当少安排一点,大致每天2-3个小时即可。跨专业报考,对新闻与传播专业了解还不够,基础较薄弱、解题功底或者知识功底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同学,那么在暑期复习中应注意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建议考生每天至少花3-5个小时来朗读书本,把字朗读出来这样有利于思考,可以更系统的复习专业课。如果英语不好的考生,每天一样要抽出至少三个小时的时间在英语上,反复的读背,寻找出题的规律,同时加强写作练习。这样连续攻克,持之以恒。 二、复习方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报的院校、专业等信息自由选择。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试题及考题的拟定和出题老师的偏好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考生应该认真分析及明确考试重点是考研专业课中非常重要的复习资料。建议大家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深入研究目标院校历年的专业课试题,弄清每一道题属于书中的哪一章、哪个知识点,经过做了解清楚考试形式、考试重点、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研究分析时,考生还要注意对照专业试题,看看曾经的考试重点落在哪里,并揣摩其命题思路和动机,进行适当的考题?。这些资料的搜集,一般是经过教育的网站,而搜集内部资料以及笔记等可以经过网站论坛等等。另外,选择新闻传播专业辅导班或者选择网上专业课辅导是个不错的方法,值得广大考生考虑。在暑期复习阶段,考生应该在扎实推进理论复习,对含义、分类和作用等会以怎么样的形式考察的同时,还要达到分析和应用的水平。复习之余,考试应注意多关注传播学专业领域内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备受争议的问题,学会运用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考生可以上一上传媒类的网站,了解各方对最新时事、社会热点、新闻传播界热点或有争议问题的评论,锻炼自己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视角,并积极提炼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三、暑期复习心态的调节人是靠精神支撑的,考研人更是如此。考研毕竟是很辛苦的过程,而树立一个好的心态,会对自己战胜这个困难起到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到了炎热的夏天了,各个高校已经陆续放假,校园开始笼罩在宁静祥和的气氛中。但这股静谧中,却流动着亢奋、烦躁、不安、彷徨、庸懒,又一轮考研复习的强化复习期拉开了帷幕,这对于不少考研同学来说是一个挑战。许多考生会因为天气炎热而坐不住,学习上打不起精神,难以忍受闷热的天气和坐在那里苦学的寂寞与枯燥从而导致复习半途而废。所以,在此建议考生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一时困难不能克服就前功尽弃,学习本来就是要认真踏实,容不得半点浮躁心理,尤其是对于考研更得是扎扎实实的。考生要不断给自己打气,不断地鼓励自己。告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肯定能成功。千万不要被一时的困难吓倒,从中逐渐树立自信心。在炎热的天气,情绪焦躁是正常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在于大家要怎么样来调整自己的身心,具体地说考生可以用目标刺激自己、注意劳逸结合,可以适当的听听歌,出去散散步,抽出一定时间锻炼、郊游,多与考研战友交流,多看一些其他考研成功者的经历以鼓励自己坚定信念,打磨意志。最后,希望正在复习的考研朋友们能够三管齐下,在安排好复习计划与进度,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做到信念、意志与静心三管齐下,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的决心,充分利用好暑期这整个黄金复习备考期。> 更多
-
【个人简介】刘少和,1970年01月生,湖南永州人,男,在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研究兴趣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转型与升级、旅游战略管理、体验教育,主讲《区域旅游开发研究》、《旅游业案例研究》(研究生),《旅游管理专业导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策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岭南文化地理》(本科)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教学评价均在90分以上,为学校旅游管理省级重点扶持学科骨干梯队人员之一,A岗重点骨干教师之一,第5批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之一。1991年6月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获学士学位;2001年6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民俗旅游;2002.9—2004.7,进修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班;2007.9—2008.7,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10.9-?,就读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与管理。2002年9月晋升为旅游管理专业讲师;2005年12月晋升为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自2001年6月硕士毕业以来,本人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旅游学刊》、《人文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思想战线》、《社会科学家》、《热带地理》、《旅游论坛》、《商业研究》,以及《中国旅游报.理论版》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副主编教材2部(07、08年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参编教材5部;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1项;主持横向项目2项,参与横向项目20多项;获2007-2008年度省哲学社科三等奖1项(排名第2)。【学习经历】1.2010.9—?,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读博,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管理,导师:梁明珠教授、系主任。2.2007.9—2008.7,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导师:王宁教授。3.2002.9—2004.7,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4.1998.9—2001.6,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读硕,研究方向:文化与民俗旅游,导师:周作明教授(现为福建武夷学院旅游系主任、教授)。5.1987.9—1991.6,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读本,导师:左双文教授(现为华南师大历史系教授、副院长)。一、科研与教研项目(一)纵向【国家级】1.参与国家社科项目(No.09BSH040):《和谐休闲文化与文明生活风尚建设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2009.6-2011.6)。2.主持国家社科项目(No.12BJY124):《城市休闲文化消费主导下旅游转型升级路径及其综合改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2012.6-2014.6)。【省部级】1.第2参与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3C2851):《广东山区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2004.01—2008.9)。2.第2参与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8B060600016):《岭南水文化的演变、旅游价值及其创新开发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2008.12-?)。3.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GD10CGL02):《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综合配套改革研究》,2010.11-2012.12,4万。【市级】1.第2参与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08):《基于城市幸福指数提升的广州市休闲游憩业发展研究》,2011.6-2012.6,1万。【校级】1.主持广东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04XB79009):《都市休闲文化及其建设对策——以珠三角为例》,广东商学院(2004.12-2007.12)。2.主持广东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JY2010178):《校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广东商学院(2011.3至2011.12)。3.参与广东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03XB63001):《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方式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广东商学院(2003.12-2005.12)。4.参与广东商学院2006年度校级课题(06YB79007):《休闲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广东商学院(2007.1-2009.1)。5.参与广东商学院2006年度校级课题(06YB79008):《区域旅游产业化及其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广东商学院(2007.1-2009.1)。6.参与广东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07YB05):《基于亚运旅游的岭南文化展示与传播研究》,广东商学院(2007.12至2009.12)。(二)横向【2012年】1.参与主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肇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肇庆市宣传部(2012.3-6)。2.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南沙湿地国际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广州南沙围垦开发有限公司(2012.4-5)。【2011年】1.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中山市旅馆业发展研究》,中山市旅游局(2011.3-2011.12)。2.参与主持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汕尾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5)》,汕尾市旅游局(2011.10-2012.10)。【2010年】1.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佛肇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广佛肇旅游局(2010.8-2011.3)。【2009年】1.主持《梅州市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2009-2020)》,梅州市旅游局(2009.3-2009.12),到位经费4万。2.主持《乐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5)》与《乐昌峡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乐昌市旅游局(2009.4-2010.12),到位经费20万。3.参与(第3)《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5)》,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局(2009.5-2009.10),到位经费10万。4.参与(第3)《梅州市梅江区玉水村旅游开发规划(2009-2020)》,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局(2009.6-2009.12),到位经费2万。5.参与(第3)《梅州市丰顺县黄花村旅游开发规划(2009-2020)》,梅州市丰顺县旅游局(2009.6-2009.12),到位经费2万。6.参与(第3)《广州番禺区“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广州市番禺区旅游局(2009.5-2009.12,到位经费10万。7.参与(第3)《珠海(拱北)中旅集团广州新电视塔投标书》(2009.10-12,到位经费6万)。【2008年】1.参与(第3)《广东丰顺县富豪(音乐)温泉度假村总体规划》,广东省丰顺县富豪温泉度假村委托课题(2008.3-08.8)。2.参与(第3)《广州开发区会展中心运营研究》,广州市东进新区开发区有限公司委托课题(2008.3-08.8)。3.参与《2008年奥运效应与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0.5万,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2006.6-2008.6)。【2007年】1.参与(第3)《广东省梅县王寿山风景区概念规划》,广东省梅县旅游局委托课题(2007.8-08.12)。【2006年】1.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蕉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蕉岭长潭旅游区营销策划》,广东蕉岭县旅游局委托(2006.12-2007.12)。【2005年】1.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广东省梅州市旅游局委托(2005.5—2007.5),到位经费5万。2.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局委托(2005.10—2006.3),到位经费8万。3.参与主持(第2)《广东清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其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广东省清新县旅游局委托(2004.12—2005.9),指导了广东“旅游强县”(06年)、中国“旅游强县”(07年)的申报成功。【2004年】1.参与(第2)《广东省九和、黄沙洞温泉度假区开发战略规划》,广东金鹅温泉有限公司委托(2004.5-2004.8)。2.参与(第3)《广东省阳山县神笔洞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局委托(2004.5-2004.10)。3.参与(第3)广东省林业科技项目(粤林科函[2004]1号):《江门市林业高新技术园区旅游总体规划》,广东省林业厅(2003.12—2005.06)。【2003年】1.参与(第4)《广东省乐昌市三龙谷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广东省乐昌市旅游局委托(2002.10—2003.2)。2.参与(第3)《广东省韶关市十里浈江风景区总体规划》,韶关市浈江区人民政府委托(2003.2—2003.5)。二、专著与教材(一)专著(二)教材1.副主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08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ISBN7-5623-2219-8),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2、9、10章,合计3章6万字。2.副主编《旅游策划学》(07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ISBN7-5623-2220-1),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6、7章,合计2章5万字。3.参编《休闲经营管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6月,第2章,合计3万字。4.参编《旅游学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8章,合计1章3万字。5.参编《中外民俗》第6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6.参编《中国民族民俗》第6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7.参编《旅游应急管理》第3、6、9章,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三、获奖1.研究报告《广东省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2005-2010)》获2007-2008年度省哲学社科三等奖(排名第2)。四、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与教研论文【2012年】1.刘少和,梁明珠《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城市休闲游憩系统优化升级研究》,《人文地理》(CSSCI),2012年8月8期(采稿)。【2011年】1.刘少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发展的区域旅游成长模式研究——广东与中国“旅游强县”清新县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CSSCI),2011年4月2期。2. Liu Shao-he, Liu Zhi-hong.,Basics on Resort Hotel(Village) and Its service management ideas—Taking Gudou hot spring resort villag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 example. Proceeding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ee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Guangzhou, China, June25-27,2011. 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2010年】1.秦学、刘少和《经济发展是否促进休闲质量提高——以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旅游学刊》(CSSCI),2010年3月3期。2.桂拉旦、刘少和《“以旅助农”传导机制及其政策建议》,《开发研究》(CSSCI扩张版),2010年2月1期。3.秦学、刘少和《创新与包容:广州市休闲发展考察》,《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国首部休闲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4.刘少和《深化旅游综合配套改革,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发展》,《中国旅游报》2010年07月11日第11版“视野”。5.刘少和、吴建华、桂拉旦《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的差异及其服务主张》,第14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09.11.19-21)会议论文,论文集。【2009年】1.刘少和、李秀斌《大型节事的文化展示与文化传播》,《旅游学刊》(CSSCI),2009年3月3期。2.刘少和《全球化、经济社会转型与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旅游学刊》(CSSCI),2009年8月8期。3.刘少和、李秀斌《度假酒店(村)的健康体验经营管理研究》,《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9年6月3期。4.刘少和、李秀斌《旅游产品转型与广东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建设思考》,《现代乡镇》,2009年1-2月1期。5.刘少和《休闲经济:提升“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中国旅游报》,2009年3月27日第10版“视野”。6.刘少和《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制度创新思考》,《中国旅游报》,2009年6月12日第11版“视野”。7.刘少和《发展休闲旅游,为城市居民减压》,《中国旅游报》,2009年9月4日第11版“视野”。8.刘少和、李秀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的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研究》,《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9年10月5期。【2008年】1.刘少和《基于奥运旅游平台的中华文化展示思考》,《中国旅游报》,2008年1月25日10版“视野”。2.刘少和《建设城市休闲文化,提升城市“软势力”》,《中国旅游报》,2008年3月28日10版,2008年4月2日11版“视野”。3.李秀斌、刘少和、张伟强《旅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分析》,《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6月3期。4.刘少和、李秀斌、张伟强《广东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模式探讨》,《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7月4期。5.刘少和、张伟强《旅游资源的组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中国旅游报》,2008年6月18日11版“视野”。6.刘少和、桂拉旦《环城地理梯度背景下的旅游休闲业空间布局结构分析—以粤港澳为例》,《社会科学家》(CSSCI),2008年05月05期。7.刘少和、张伟强《中国区域旅游转型发展探讨——以广东区域旅游转型发展为例》,《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第13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8.25-29牡丹江第13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8.刘少和《旅游转型研究综述及我国旅游转型发展探讨》,《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8年12月6期(《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9年4期)。9.刘少和《旅游市场营销需要关注旅游消费行为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期。【2007年】1.刘少和、张伟强、乔纪纲《广东旅游休闲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构建》,《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7年3月2期。2.张伟强、刘少和、李秀斌《文物建筑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旅游学研究》第2辑,2007年4月。3.刘少和《奥运旅游与文化展示》,《旅游学刊》(CSSCI),2007年9月9期。4.刘少和《环大珠三角城市群1-3小时游憩圈探析》,《中国旅游报》,2007年11月28日13版“视野”。【2006年】1.刘少和、桂拉旦《城乡商旅互动发展研究》,《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6年08月15期。2.刘少和《休闲发展趋势及其管理对策》,《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6年09月18期。3.刘少和《发展休闲娱乐业,创造旅游吸引物》,《旅游学刊》(CSSCI),2006年12月12期。【2005年】1.刘少和《粤港澳大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珠江经济》,2005年02月02-03期。2.刘少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需要成熟的旅游者》,《旅游学刊》(CSSCI),2005年03月02期。3.张伟强、刘少和《旅游产品的品牌战略研究初探》,《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5年03月05期。4.刘少和《“文化强旅”战略构想》,《华夏文化》,2005年03月01期。5.刘少和《“港澳游”对内地的文化效应》,《中国文化报》(2005年5月23日,文化旅游版)。6.刘少和《中国休闲教育发展初探》,《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7月14期。【2004年】1.刘少和《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建设的文化战略》,《社会科学家》(CSSCI),2004年1月1期。2.张伟强、陈玲、刘少和《文物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及其对策》,《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月2期。3.刘少和、张伟强《广东科技旅游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广东科技》,2004年4月4期。4.刘少和、张伟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思想战线》(CSSCI),2004年5月3期。5.刘少和《现代酒店管理中的“服务链”模型探讨》,《中外酒店》,2004年7月7期。6.刘少和《略论“文化生态旅游”》,《生态经济》(CSSCI扩展版),2004年8月8期。7.刘少和《我国农业民俗及其旅游开发研究》,《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2003年】1.刘少和《服务企业中“服务链”模型研究》,《商业研究》(北大核心期刊),2003年06月11期。【联系方式】邮箱:liushaohe38@yahoo.com.cn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沙路21号(广东商学院旅游学院);邮编:510320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更多
-
胡世文,男,汉族,1975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讲《古代汉语》、《训诂学》、《汉字学》、《语言学概论》、《汉语言与汉文化》、《语言表达与口才》等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承担我校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主讲《初级汉语听力》、《初级汉语阅读》、《汉字文化》等留学生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史、训诂、古典文献整理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1项、其他厅局级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省部级及以下项目多项。在《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长江学术》、《云梦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国家一级期刊4篇。获首届中国海洋文化“浪花奖”优秀奖,获教学优秀奖多项。社会学术团体兼职有:浙江省语言学会会员、浙江省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会员等。*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更多
-
姓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