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谁有自动化专业研究生的各个学校的详细排名?

恐高症
性善
学位授予单位代码及名称(依次排下来)10145东北大学10335浙江大学10003清华大学10248上海交通大学10286东南大学10698西安交通大学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9000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0007北京理工大学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487华中科技大学10699西北工业大学10217哈尔滨工程大学10288南京理工大学10533中南大学1035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0043第二炮兵工程学院10251华东理工大学10532湖南大学10561华南理工大学10141大连理工大学1070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028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614电子科技大学10255东华大学10183吉林大学10674昆明理工大学10426青岛科技大学10459郑州大学

自动化考研一般考哪个学校,比如?

护林员
三一
不是,我没理解,哥们,自动化现在东北大学排名全国第一,你说了一堆,怎么就没有东北大学呢?双控每年都只有清华和东北大学争第一。真纳闷了。是,东北大学没有那几个学校名气大。清华、交大我忍了,咋还同济也来了呢?0.0不懂了。 985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比如哈工大是航天、军工比较厉害,比如北理,军工很厉害,看看你将来的计划和自己的能力决定吧。

自动化在研究生时,专业名字是什么?

角色们
几死
自动化研究生阶段叫做控制科学与工程,下设五个方向(二级学科):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系统工程。4、导航、制导与控制。5、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双控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校:清华、上交、东南、东北、浙大、西工大等;/>检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校:浙大、天大;/>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校:西交、华科;/>导航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校:哈工大等;/>模式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校:清华、上交、西交、南理工等;/>下面是看到的一篇较好的文章与自动化考研的同学分享:/>首先谈谈顶尖牛校.毫无疑问,清华一支独秀,上交紧随其后,这在圈内是人所共识的。清华自动化的特点是研究领域广度深,在拥有传统优势,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面极负盛誉,在新兴的信息学科交叉领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方面以明显优势领先于国内同行.之所以会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归功于该校强大的工科整体实力.事实上自动化系的许多研项目都是在与计算机系,电子工程系紧密合作下开展的.清华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挂靠这三个系.自动化系负责智能信息处理的相关研究.另外,清华的CIMS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更是该系的金字招牌.因此,无论国家投入,自身实力,国际声誉,发展前景上看,清华自动化在中国的霸主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

自动化专业考研的话,稍微好点的学校有哪些?

海公子
沔水
本人开学大四,学自动化,也准备考研,自动化最强的大学当属清华东大和浙大,是全国A+标准,向楼主考虑的也很现实,推荐一些A级的学校,比如北京化工,北理,大连理工,燕山大学也都不错。不过考研来说,复试还是需要“门路”才行的。有的时候学得再好也有可能刷下来。当然降低一点点标准,选一些稍差点的,或者选一些在其本校并非最热门的专业的学校也不错,脚踏实地嘛,而且如果以后还想继续深造这样的起点也并不低,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矿业都很好。提醒楼主一点,如果真的想考很好的学校,不要怕考不上,因为初试科目复试科目各学校都不同,考题难度没有什么可比性,而且考研来说不怕目标高,而怕准备不充分,还怕目标院校朝三暮四,影响学习效率。祝考研成功!

自动化专业考研去哪个学校比较好?

克隆人
水旱不知
西安交通大学,全国排名第三,第一是东北大学,第二是清华,这两个就不要考虑了要是不是北京的。

自动化考研各个学校都什么专业比较好啊

见巧乎王
大决赛
自动化考研就是,一般专业主要就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基本上每个学校都差不多,而且学自动化的去了之后一般都是搞软硬件两块,真正做自动化本行的你还得好好考就考就!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研究生哪些大学

梦饮酒者
决绝之行
行业认可度较高的大学有: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学校简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 、“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学校诞生于1911年,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学校南迁长沙,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52年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恰如清华园工字殿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简称华电(NCEPU),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与国家电网等七家电力央企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等九家单位组成的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由北京迁至河北邯郸,1970年学校由邯郸迁到保定,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同年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含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合并组建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华北电力大学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2017年9月,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截至2016年3月,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一校两地(北京、保定)三个校区的办学格局,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学校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图书总数239.1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82亿元;设有10个教学学院,有本科专业59个;有教职工2961人,全日制本科生21852人,全日制硕士生6828人、博士生1110人,外国留学生370人。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位于古都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九所高校之一,“双一流”战略的36所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之一。是中国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111计划”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西安交通大学为中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肇始于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学。截至2017年4月,学校设有兴庆、雁塔和曲江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98.94万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203.85万平方米;有26个学院(部)、9个本科生书院。有85个本科专业,28个一级学科、15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5个一级学科、24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日制在校生33604人,其中研究生16505人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简称“上海交大”,位于中国直辖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入选“双一流、”“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Universitas 21、21世纪学术联盟的重要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多个源头之一;1911年更名为“南洋大学堂”,1929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1955年,学校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两部分独立建制,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1999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学校;2005年,学校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截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七宝、浦东等6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共有28个学院/直属系,21个研究院,13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12个直属单位;有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6195人、研究生(国内)30270人,学位留学生2401人;有专任教师2835名,其中教授891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6名(含双聘);有本科专业6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6个。浙江大学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竺可桢老校长因其历史贡献,成为了浙大校史中最伟大的人,并为浙大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文言文《浙江大学校歌》。浙江大学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是中国“学科最齐全”、“学生创业率最高”的大学,是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 ,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7个校区,占地面积约6398.52亩,校舍建筑面积约257.6万㎡,图书馆藏书693.5万册。学校有7个学部,36个专业学院(系),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附属医院。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全日制在校学生4876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092人,博士研究生9537人;留学生6237人,其中学位生3498人。天津大学天津大学(TianjinUniversity),简称“天大”,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天津,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沿用至今。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国家教育部、天津市、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111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重点建设大学,“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合作高校,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截至2015年末,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占地面积1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5万平方米;北洋园校区占地总面积243.57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90万平方米建设,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30067人,其中本科生16285人,硕士研究生10377人,博士研究生3405人。拥有61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天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2017年11月,天津大学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H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主要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享有“工程师的摇篮”之美誉。学校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其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据2016年9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校本部、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筹),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其中校本部校园面积347.49公顷,建筑面积203.86万平方米 ;专任教师总数为3695人,其中正高职1122人,占教师总数的30.4%,副高职1534人,占教师总数的41.5%,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为75.7%;下辖20个学院,开办87个本科专业。东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简称东电(NEEPU),坐落在吉林省吉林市,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6年加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同年发起加入“中国智能量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形成了以电力特色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截至2016年1月,学校共有15个教学院系,43个本科专业,教职工1402人,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19000人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据学校官网显示,截止2015年6月30日,学校设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临港新校区正在建设中,其中,杨浦校区位于上海市区东部长阳路,毗邻杨浦大桥,现为电力特色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电力系统中高级培训、电力科技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孵化基地;浦东校区位于浦东新区学海路,现为本科、研究生教育基地和中外合作教育基地。截至2017年5月,学校设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含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共13个院部。学校拥有工、管、理、经、文5个学科门类,共有全日制本科专业31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市高校一流学科1个。学校在2006年获得硕士点授权,已在18个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独立招收和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独立招收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现有在编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8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50.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54%;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11000余人。长沙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简称长沙理工(CSUST),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省会长沙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理、管、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重点大学,为国家交通运输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湖南省2011计划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绿色交通联盟”六所高校之一、教育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学校、电力企业、电力行业“特高压奖学基金”院校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学校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学校由原国家交通部所属的长沙交通学院和原国家电力公司(原国家电力工业部)所属的长沙电力学院于2003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截至2017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298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5.6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4亿元,全校藏书总量331.19万册。学校设有19个教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6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5000人。有专任教师1931人,其中教授283人,副教授66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43人。

自动化专业读哪个大学研究生好。

天之所助
果瓜有理
如对你有帮助望采纳!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1 天津大学 A+2 浙江大学 A+3 清华大学 A+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5 华中科技大学 A+6 南京理工大学 A+7 中南大学 A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9 同济大学 A10 东北大学 A11 东南大学 A12 西安交通大学 A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14 北京科技大学 A15 华南理工大学 A16 北京理工大学 A17 电子科技大学 A18 哈尔滨工程大学 A19 大连理工大学 A20 北京工业大学 A21 沈阳工业大学 A22 华东理工大学 A23 西北工业大学 A24 太原理工大学 A25-60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B+ 北京化工大学 B+ 四川大学 B+ 长春理工大学 B+ 合肥工业大学 B+ 中国矿业大学 B+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燕山大学 B+ 北京邮电大学 B+ 重庆大学 B+ 桂林工学院 B+ 山东大学 B+ 广东工业大学 B+ 湖南大学 B+ 武汉工程大学 B+ 河北工业大学 B+ 大连海事大学 B+ 武汉理工大学 B+ 北方工业大学 B+ 西安理工大学 B+ 重庆邮电大学 B+ 北京交通大学 B+ 上海理工大学 B+ 南京林业大学 B+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B+ 华侨大学 B+ 上海大学 B+ 长春工业大学 B+ 沈阳理工大学 B+ 南京农业大学 B+ 浙江工业大学 B+ 安徽工业大学 B+ 中山大学 B+ 江南大学 B+ 山东轻工业学院 B+ 上海海事大学 B+61-96 郑州大学 B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西安工程大学 B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河南大学 B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B 河海大学 B 安徽大学 B 武汉大学 B 中北大学 B 广西大学 B 山东建筑大学 B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B 长江大学 B 长安大学 B 山东科技大学 B 东北电力大学 B 天津理工大学 B 青岛科技大学 B 兰州交通大学 B 华东交通大学 B 天津科技大学 B 西安科技大学 B 厦门大学 B 兰州理工大学 B 河北大学 B 西南科技大学 B 中国地质大学 B 北京工商大学 B 东华大学 B 南华大学 B 西安工业大学 B 中国石油大学 B 河南理工大学 B 沈阳化工学院 B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B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 浙江大学 A+2 清华大学 A+3 东北大学 A+4 上海交通大学 A+5 西北工业大学 A+6 东南大学 A+7 华南理工大学 A+8 哈尔滨工业大学 A9 北京理工大学 A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11 中南大学 A12 南京理工大学 A13 哈尔滨工程大学 A14 大连理工大学 A15 燕山大学 A16 西安交通大学 A17 广东工业大学 A18 北京科技大学 A19 华中科技大学 A20 上海大学 A21 重庆大学 A22 同济大学 A23 天津大学 A24 华北电力大学 A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26 北京交通大学 A27 南开大学 A28 东华大学 A29 北京化工大学 A30 北京大学 A31 山东大学 A34 同济大学 A35-82 江南大学 B+ 华东理工大学 B+ 浙江工业大学 B+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兰州理工大学 B+ 河北工业大学 B+ 吉林大学 B+ 中国石油大学 B+ 西安理工大学 B+ 武汉理工大学 B+ 武汉科技大学 B+ 山东科技大学 B+ 江苏大学 B+ 中国矿业大学 B+ 郑州大学 B+ 湖南大学 B+ 大连海事大学 B+ 厦门大学 B+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B+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B+ 兰州交通大学 B+ 重庆邮电大学 B+ 内蒙古科技大学 B+ 天津工业大学 B+ 河南理工大学 B+ 沈阳工业大学 B+ 南京师范大学 B+ 电子科技大学 B+ 合肥工业大学 B+ 苏州大学 B+ 广西大学 B+ 武汉大学 B+ 河海大学 B+ 青岛科技大学 B+ 太原理工大学 B+ 北京工业大学 B+ 南通大学 B+ 鞍山科技大学 B+ 南京工业大学 B+ 上海海事大学 B+ 四川大学 B+ 湖南科技大学 B+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B+ 沈阳理工大学 B+ 黑龙江大学 B+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B+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B+ 北京邮电大学 B+83-129 西南交通大学 B 西华大学 B 河北理工大学 B 青岛大学 B 东北电力大学 B 中国海洋大学 B 辽宁工学院 B 江苏科技大学 B 太原科技大学 B 三峡大学 B 长春工业大学 B 北方工业大学 B 安徽理工大学 B 新疆大学 B 昆明理工大学 B 安徽工业大学 B 曲阜师范大学 B 深圳大学 B 内蒙古工业大学 B 南昌大学 B 哈尔滨理工大学 B 天津理工大学 B 南京邮电大学 B 河南科技大学 B 河南大学 B 福州大学 B 中北大学 B 西安科技大学 B 陕西科技大学 B 湖南工业大学 B 长沙理工大学 B 北京工商大学 B 天津科技大学 B 河北大学 B 大连大学 B 江西理工大学 B 长安大学 B 扬州大学 B 西南科技大学 B 东北林业大学 B 渤海大学 B 郑州轻工业学院 B 贵州大学 B 中国地质大学 B 河北科技大学 B 南京大学 B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B就自动化专业来说,全国最好的应该是清华的自动化了,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可以报那里。其他学校的话,偏工科的都还不错,像哈工大等等这些学校。

本人自动化专业。想考研,看了几个学校。没多少概念。正在考虑一些自动化研究院所

美洲狮
玉面侠
1、报考学校的选择主要考虑层次差异(985、211和一般学校)和地域不同(沿海与内地、大小城市、1区与2区等),因为竞争程度不同。此外还要考虑生活习惯和将来就业取向。一般先选地方然后再选学校。2、上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然后打开上方的“硕士专业目录”,选择省份、学科即可了解该省市有哪些学校招生。然后去拟报学校招生信息网查看初试复试科目、参考书目等信息。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给您提几条参考建议: 首先,你要搞清自己想要读研的目的何在。多数人都认为其目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既然如此,若本科毕业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可以考虑先工作几年,等想充电的时候再读研也不迟。如暂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妨考虑先读研。 其次,你要考虑好自己的实力,毕竟考研和找工作会有些冲突。如果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不妨作一个两手准备,在考研的同时兼顾找工作。 最后,我想家庭的经济势力也是自己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如果经济状况不允许,还是先工作较好。 希望以上几条建议能够给您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