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专题研究

一针一线
小秘密
(一)储层优选1.选取原则适宜规模化CO2地质封存的储层应具备如下基本条件:相互连通的孔隙度大、渗透率高,储层条件下CO2的密度足够大以确保经济可行性;储层灌注能力足够大以避免灌注过程中地层压力过高(Doughty et al.,2008)。Bachu(2003)提出了一套储层选取原则,主要考虑盆地特征、储层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具体选取原则、方法和步骤如下。(1)盆地特征:包括盆地类型、构造背景、水动力条件、地温体系、盆地资源和成熟度等。盆地类型和构造背景:适用于CO2封存的储层应处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避免因构造活动导致CO2逸散出来。较为有利的盆地类型是内陆克拉通盆地、前缘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水动力条件和地温体系:为有效封存CO2,降低风险,盆地流体体系应该处于深部且为区域规模,受地形变化或剥蚀反弹驱动。另外,冷盆比热盆更利于封存,因为冷盆地表温度和地温梯度都较低,这样CO2在相对较浅的深度就可具有较高的密度。盆地资源和成熟度:查明盆地内是否存在油气或矿产资源和开发利用程度。比较理想的情况是盆地曾富含油气且基本开采枯竭,这表明盆地储层物性好,并且发育有封存所需的盖层和地质圈闭,同时钻探资料丰富,施工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2)储层特征:包括地质特征、盖层封堵性、储层大小和储层深度等。地质特征:断层、断裂和不整合等构造可能构成CO2向上运移的通道而泄漏地表,不利于封存。地层有一定角度倾斜可增加残余气封存,减少可动CO2含量,利于封存。另外地层倾斜可加强垂向运移,缩短最大水平运移距离(Hesse et al.,2006)。盖层封堵性:储层上覆盖层必须是不(或低)渗透低孔隙度的地层,以阻止CO2垂向运移,使其长期稳定封存于储层内(Bentham and Kirby,2005)。因此,需要查明盖层的性质,寻找有效的储盖层组合,确保CO2地质封存的安全性。储层大小:储层必须有足够大的空间,以封存大量的CO2。储层深度:理想的储层埋藏深度,即可使CO2处于超临界状态的深度为800m以下,在此条件下CO2具有液体的密度,可以大量封存,同时又能像气体一样运移。另外,要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CO2容易灌注且可大量封存。储层流体性质和岩石矿物成分也直接影响着CO2的地质封存。如储层盐度较低时,CO2溶解度较高(APEC,2005)。(3)社会经济因素:从封存安全性和有效性上讲,所选储层应符合法律要求并被公众认可和接受。第一,避免与矿产资源开发和地下水利用等发生冲突;第二,不危及生命安全,即不会给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伤害,CO2在封存期不发生泄漏(BachuS,2003)。CO2封存的经济成本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盆地所处位置(海上或陆地)、气候条件、CO2运输距离和灌注深度等。温和的气候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近碳源的内陆中等深度储层是节约成本的理想选择(Bachu S,2003;Gibson-Poole et al.,2007)。2.单储层灌注能力模拟通常选取储层时,需要进行谨慎的筛选和精细的地质特征描述。初步筛选时,需要评价盆地的适宜性并识别出可选储层。这一过程需要了解储层的地质背景,根据相关信息资料大致确定某些重要的储层特征参数,如储层体积大小、地下埋藏深度、孔隙度和渗透率等,为数值模拟提供必要的参数。同时运用常规油藏描述的研究方法,如对地质图、地球物理勘探、测井解释、岩心分析和压裂试验等资料的分析利用为储盖层筛选提供地质依据。初步确定可选储层后,利用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对各储层分别按照不同的灌注方案(给定速度、给定压力等)进行灌注能力模拟,掌握CO2在储层内的扩散速度、运动状态和各种状态的相互变化过程,计算单层封存量,优化灌注方案。3.目标储层确定根据单个储层灌注能力的模拟计算,对比各储层的最大灌注能力及封存量,确定具有最大单井灌注能力和单层封存量的储层以及对应的灌注方案,同时还要考虑CO2在储层中径向和垂向运移速度,以优选出封存量最大、安全性最好的储层。(二)布井方案优化1.灌注井布井方案模拟通过对单井灌注能力的模拟,计算在给定灌注量的前提下所需灌注井的数量。通过数值模拟对多井布井方案进行优化,使它们既能完成目标封存量,又不出现井间互相干扰。2.观测井布井方案模拟封存场地地层的各向异性决定了灌注的CO2在储层中的各个方向上运移扩散速度不同。为了使监测井在预定的时间点能够监测到CO2的扩散情况,可以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CO2扩散羽进行模拟预测,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方向扩散距离合理布置监测井。(三)灌注方案优化1.单层灌注方案模拟采用给定灌注速率和给定灌注压力两种方式,对CO2封存场地各储层进行单层CO2灌注模拟,比较各储层在不同的灌注方式下CO2的扩散、运移情况,计算灌注能力和CO2穿透上覆盖层的时间等,对储层的封存能力和盖层的安全性进行评估。2.多层统注方案模拟在单层灌注模拟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可选储层进行多层统注模拟分析。灌注试验时,从底部储层开始射孔灌注,依次向上增加,直至所有的可选储层全部射开,灌注方式分别采用给定灌注速率和给定压力灌注。计算CO2的灌注能力,优选储层组合。广泛,上覆青山口组超高压烃源泥岩,并有断层与其沟通疏导,具有得天独厚的油气成藏条件(图3-11)。图3-11 松辽盆地地层岩性柱状剖面简图中下白垩统泉头组的第三、第四段是深部咸水层和产油层位,平均厚度约50m,埋深约1200m。由于长山热电厂位于该油田附近,因此,该区域有可能成为CO2地质封存目标靶区。下白垩统夹杂了沉积于湖泊三角洲环境中的页岩、泥岩和砂岩(Huang et al.,2004),页岩和泥岩构成的盖层有利于CO2地质封存的安全性,故以下白垩统泉头组的第三、第四段中的砂岩为数值模拟的储层。(二)二氧化碳地质捕集机理和相互转化模拟为了预测CO2在储层中的扩散运移和不同CO2捕集方式之间量的转化情况,以及矿物捕集发生的时间和主要的固碳矿物等问题,数值模拟时利用更加详尽的建模区相关数据进一步丰富地质概念模型,针对CO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数值模拟。为了准确地计算CO2被不同捕集方式捕集的量和它们之间的转化情况,在模拟过程中设定以固定速率方式灌注。1.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值模型的建立提取相关地层岩性的典型特征和具有代表性的参数,将建模区概化为一圆柱形、厚度为50m的均质二维砂岩体系的地质模型(图3-12)。在垂向上划分为5个模拟储层,每一储层厚度10m。水平方向上距离为10km,划分为50个径向网格,总共剖分为250个单元格。灌注井附近为关键区域,剖分分辨率为0.2m,最外单元格设为具有无穷大体积的一类边界。CO2在底部灌注,注入的储层厚度为10m。CO2灌注速率为31.7kg/s(100×104t/a),灌注时间为100a,模拟时间为1 000a。模拟时采用多相流体和反应地球化学软件TOUGHREACT来进行模拟研究。2.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储层结构概化为以砂岩为主的均质多孔介质。岩石物理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来自于实验室测量和搜集得到的数据。另外一些模型参数如毛细压力和相对渗透率等参数见表3-21(Wei Zhang et al.,2007)。垂向上压力分布采用静水重力平衡方法,重力系数取9.81。平衡后获得的顶层压力为12MPa,底层压力为12.9MPa。储层储集岩矿物组成来自松辽盆地碎屑岩地层的岩矿分析成果(Wei Zhang et al.,2007)(表3-22)。因钠长石比钙长石不容易风化,在Audigane等的模型中(Audigane et al.,2007),斜长石的组成尚不确定。因此,本示例模拟时采用纯的钠长石来代替斜长石。低温时,硅土的溶解受玉髓控制而不是石英(Pearce et al.,1996)。所以,玉髓被列为次生矿物。本示例模拟考虑到了灌注的CO2与围岩矿物发生化学反应时,可能产生的几乎所有的碳酸盐。这些碳酸盐的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参考现有的模拟研究以及室内试验和现场观测(Watson et al.,1994;Steefel et al.,1994)。模型区深层地下水主要为NaHCO3型水。矿化度介于7 000~10 000mg/L之间。氯化物是重要的阴离子(浓度超过4 000mg/L)。在进行模拟反应前,首先进行水-岩地球化学模拟,通过平衡0.17M(mol/kg H2O)的氯化钠溶液生成类似于典型卤水成分,经合理的模拟时间来获得基本稳定的水相化学成分(表3-23)。图3-12 CO2灌注二维径向井流模型示意图表3-21 模型中应用的水文地质参数统计表表3-22 模型中松辽盆地砂岩原生矿物初始体积分数及可能产生的次生矿物(体积分数为零)表3-23 储层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初始浓度表3-23中的Iron包括Fe2+、Fe3+以及相关的化合物;Carbon指含C的物质总和;Sulfur是指含硫的组分总和。3.矿物溶解和沉淀动力学有些矿物反应速度很快是受平衡控制的,如方解石。而其他矿物的反应则是受动力学常数控制的,矿物溶解和沉淀的速度采用式(3-6)计算(Steefel et al.,1994):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指南研究式中:m为第m种矿物;rm为溶解/沉淀速度(正值表示溶解,负值表示沉淀);km为与温度有关的速度常数,mol/m2·s;Am为比表面积;Km为每摩尔矿物与水反应的平衡常数;Qm为反应熵;αH+为H+活度;μ、v为由实验所确定的两个正参数。对于很多矿物的速度常数k(T)可以用式(3-7)计算(Palandri et al.,2004):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指南研究式中:nu、H和OH分别为中性、酸性和碱性机制;Ea为活化能;k25为在25℃的速度常数;R为气体常数,8.31J/(mol·K);T为绝对温度;α为反应活度。涉及的矿物的溶解沉淀动力学参数取自搜集的数据(表3-24,Lasaga,1995)。表3-24 模型中用到的矿物反应动力学参数注:K25为25℃时的反应动力学常数,E为活化能。n为指数。4.数值模拟结果分析(1)超临界CO2扩散与液相溶解:图3-13显示了CO2饱和度在不同时间随空间分布情况。CO2灌注以后,超临界CO2从灌注井向储层扩散。灌注100年时,CO2两相区域已经扩散到径向距离4 000m左右(图3-13(a))。停止灌注后,CO2继续扩散,500年时CO2两相区域已经扩散到径向距离4 500m左右(图3-13(c)),1000年时扩散到5000m(图3-13(d))左右。从扩散速度来看,在灌注期间扩散得较快,年平均为40m;而停止灌注后,超临界CO2运移速度较慢,1 000年时年平均速度为1.111m。图3-13 CO2饱和度在50年、100年、500年和1 000年后随空间变化分布图图3-14为灌注的CO2被三种捕集方式捕集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灌注期间CO2以气体(超临界态CO2,为方便称为“气体” CO2)的方式捕集的量最多。随着时间的演化,气体捕集的量减少,溶解于水相和矿物捕集的量逐渐增加。1 000年时,以气体的方式捕集的量为578×108kg,溶解于水相的量为222×108kg,矿物捕集量达到了200×108kg。虽然以矿物捕集的量最少,但是这些被捕集而固定下来的CO2可以被长时间地固定在深部地层中。本示例中,导致矿物捕集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模拟时,把斜长石用纯的钠长石来代替,因此,模拟得出的矿物捕集量是一个最保守的估计。因超临界CO2的密度相对于咸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的密度较小,超临界CO2在沿着径向扩散的同时,受浮力作用,在储层中向上扩散(图3-12)。随着CO2的扩散,溶解于水相的CO2的量迅速增加。因超临界CO2溶于周围地下水而使该区域地下水的密度增加,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的CO2与在浮力作用下上升的CO2形成对流。此时,形成的混合物因密度大于咸水而开始下沉;随着溶解了CO2的咸水下沉而纯粹的咸水上浮,进一步增加了CO2的溶解量,也扩大了与CO2接触的咸水区域,从而扩大了CO2展布的面积,但尚不能使其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储层中(Hassanzadeh et al.,2007)。随着地下水中CO2浓度的增加,地下水pH值逐渐降低。CO2灌注50年后,pH值在灌注井附近到达到3.1。随着酸度增加,如方解石等矿物与CO2发生化学反应而溶解,消耗水中的H+与CO2,使pH的变化得以缓冲。停止灌注后消耗掉的CO2得不到及时补充,使得地下水的pH缓慢升高,在100年时pH值达到5.5左右(图3-15a),1000年以后达到6.0左右(图3-15b)。图3-14 不同捕集方式捕集CO2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图3-15 pH值在100年和1000年时空间分布图(2)矿物捕集:注入的CO2溶于地下水中引起pH的变化,介质中的酸碱度(pH)对大部分矿物的溶解-沉淀都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但对溶解度较大的盐类矿物影响不明显(韩吟文等,2003)。本示例研究中考虑到的能固定CO2的矿物包括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菱镁矿(MgCO3)、菱铁矿(FeCO3)、片钠铝石[NaAlCO3(OH)2]和铁白云石[CaMg0.3Fe0.7(CO3)2](表3-22)等含碳酸盐矿物。从图3-16 可以看出,在灌注期间即模拟的前50年内矿物捕集CO2的量几乎为零,当模拟时间超过80年以后才出现了极少量的矿物捕集。随着时间的推移,矿物的捕集量随之增加,100年时出现了少量的矿物捕集(图3-16a)。到1 000年时达到最大,单位体积储层介质可捕获4.37kg的CO2(图3-16b)。图3-17 显示,铁白云石体积丰度变化在模拟时间内均为正值,说明此期间内铁白云石一直沉淀。模拟显示对CO2矿物封存起到主要作用的是铁白云石。菱镁矿100年内没有出现沉淀,大约500年时出现了少量的沉淀,1000年时体积分数产生的变化为10-5数量级,捕集量甚小,不能作为主要固定CO2的矿物。片钠铝石是在高CO2分压和富含钠铝硅酸盐溶液的条件下形成的,生成温度为25~100℃,形成于碱性流体、中性流体和弱酸性流体环境(曲希玉等,2008)。在本示例模拟过程中,灌注井附近CO2的分压没有超过180.0bar,且均呈强酸性,因此结果中没有显示片钠铝石沉淀。在模拟时间内,周围地下水环境的pH值较低,方解石一直处于溶解状态,没有产生沉淀。同时也没有发现白云石产生。5.主要结论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泉头组的第三、第四段中的砂岩作为CO2地质封存的目标储层,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CO2地质封存的3种捕集方式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发现:(1)CO2不同的捕集形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灌注期间,大部分CO2以超临界形态存在于储层中,随时间增长,溶解于水中的CO2的量逐渐增加。停止灌注后,气体捕集量逐渐减少。由于CO2与水两相混合区的扩散、迁移和饱含CO2的地下水与非饱和地下水之间的对流混合,溶解于水的CO2显著增加,矿物捕集量随着时间的演化而增加。图3-16 单位体积储层介质捕获CO2量(kg)在100年和1 000年空间分布图图3-17 铁白云石500年(a)和1000年(b)时体积丰度空间分布图(2)在灌注初期,随着CO2溶解于地下水,地下水的pH值开始降低。pH值的降低导致了方解石的溶解,同时消耗H+和CO2。停止灌注后,CO2得不到及时补充,地下水的pH值有所增加。方解石一直处于溶解状态,同时没有发现白云石产生。菱镁矿发生沉淀时间较晚,且数量级较小,不能作为主要的固碳矿物;菱铁矿先产生沉淀后又全部溶解,不是稳定的固碳矿物,不能作为长期固定CO2。模拟过程中由于CO2分压过低以及储层环境偏酸性等原因没有出现片钠铝石沉淀。CO2矿物捕集过程中的主要固碳矿物为铁白云石。模拟显示,储层矿物捕集CO2的能力可以达到4.37kg/m3。矿物捕集能力和原生矿物组分有关,如斜长石中钙的含量高,矿物的捕集量就高。如绿泥石含量高,矿物的捕集量就高。(三)场地封存潜力及安全性评价1.场地地质概况据已有资料,本节重点研究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中央凹陷区和东南隆起区3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西部超覆带、康泰隆起、龙虎泡阶地、齐家-古龙凹陷、大庆长恒、三肇凹陷、朝阳沟阶地、长春岭背斜和宾县凹陷等三级构造单元(图3-18)。图3-18 松辽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数值模拟场地位置图(据高瑞琪等,1997)松辽盆地总体属湖泊-河流相沉积,岩性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由此选择砂岩层作为储层。松辽盆地符合储层条件的地层包括:四方台组、嫩江组第三和第四段、姚家组、泉头组第一段、登娄库组第二和第三段。从地层埋深来看,四方台组及嫩江组第三和第四段地层埋深小于800m,不符合CO2超临界状态的条件。姚家组地层在部分构造单元埋深为1000~2000m,CO2能以超临界状态封存。泉头组第一段、登娄库组第二和第三段地层大部分埋深大于2000m,符合埋深条件,但对CO2灌注的操作要求较高.经济成本相对较大.不适宜作为优先储层。初步确定姚家组地层作为优先封存地层。三肇凹陷单元又因其分布面积大、废弃井分布密度最小被认为最适宜作为CO2封存场地。选取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的姚家组地层作为CO2的封存地层。模型选取三肇凹陷姚家组100m的砂岩地层作为模拟储层,二维模拟深度为1300~1400m,储层厚度为100m。2.网格剖分采用RZ2D型网格剖分,其中Z方向上100m,共剖分10个网格,每个网格10m。选取R方向上为10km。共剖分50个网格。这样剖分的网格总数为10×50=500个。CO2灌注点设置在距模型底部15~20m的位置。3.岩性参数的计算及选择岩性参数中最重要的是孔隙度和渗透率,这两个参数都是随深度变化的。需要说明的是,模拟时将100m的岩层划分为10个储层,每个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同,计算时选取埋深z为每层的中心点高程,利用相关计算公式计算孔隙度和渗透率,岩性参数、相对渗透系数和毛细压力模型等见表3-25。表3-25 场地模型中应用的水文地质参数统计表注:表中klr(液相的相对渗透率)、kgr(气相的相对渗透率)和Pcap(毛细压强)三栏中的S1指液体饱和度。4.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设定模型的初始压力为静水平衡压力。根据灌注点的压力条件,计算整个模型的压力分布。温度场的变化遵循地温梯度3.8℃/100m,计算后设置每个单元格的温度值,模拟过程中温度不变,为恒温模拟。模型的盐度和液相中CO2质量分数分别取0.4%和0。除CO2灌注点有CO2流入外,径向侧边界设为具有固定压强的无穷边界。CO2的矿物捕获是非常缓慢的过程,一般需要数千年的时间,在场地优选阶段暂不考虑矿物捕获。根据所获得的场地的地质资料,建立二维径向地质模型对场地进行注入能力评价。在灌注模拟过程中分5个储层来注入,每次模拟一个储层。首先从最底层开始注入,然后依次向上。最后把5个储层的最大注入能力相加得到整个场地注入能力。为方便计算注入量,本次模拟采用固定速率的方式进行注入封存能力的估算。利用试探性注入方式通过模拟计算获取注入速率。注入时间为50a,模拟时间为100a。5.模拟结果及分析图3-19为该场地单储层注入时5个储层中CO2量变化模拟对比图。从中可以看出,单层注入时封存量最大的为上部的第一储层,注入速率达到0.70Mt/a,最小的为底部的第四储层,最大注入速率为0.45Mt/a,其他依次为第二储层为0.60Mt/a,第三储层最大注入速率为0.53Mt/a。按照此种单层固定速率注入方式计算,该灌注场地整体注入速率为2.28Mt/a。此注入速率是在不考虑各个储层之间影响前提下的估算值。从各层注入能力来看,虽然储层深度越深越有利于CO2封存,但是由于储层压力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注入量反而减小。相反,浅部储层由于压力小等原因注入量比深部大。图3-20显示不同储层在灌注CO2时灌注井附近压力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4个灌注层内压力变化趋势基本上相同。在CO2灌注很短时间内,压力骤升到一个较高的峰值,达到205bar左右。之后,随着CO2的扩散,压力遂得以释放。由于维持着一个固定的灌注速率,CO2得到及时补充,压力一直维持着一个较高的值,其中第四储层的压力比其他储层要高,这主要是由于第四储层较深,初始的静水压力较高。当停止灌注CO2以后,储层的压力大幅度降低,基本上回落到初始的静水压力值,然后基本保持不变。图3-19 封存场地不同储层中CO2量变化对比图图3-20 封存场地不同储层压力变化对比图从单个储层灌注能力来看,底部储层的灌注能力要低于上部储层,并且从压力的变化情况来看,底部储层的压力要比上部储层高得多。但是从安全角度分析,上部储层距离区域主力盖层的距离较近,一旦发生泄漏,上部储层的CO2会优先通过逃逸通道到达地表。(四)灌注方案优化模拟尽管深部咸水层中CO2封存量主要与储层本身性质有关,但储层改造等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可影响封存量。如果储层得以合理改造,可改善灌注条件,提高CO2封存量。因此,有必要对储层改造对CO2封存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灌注井完井方案提供依据。采用前述场地所建的地质模型,设定不同层段射孔模型,从底部第1层开始,依次往上直至全部储层井段射开,进而分析射孔层段影响。考虑全部可选储层射孔的情况下,分别以给定速率和给定压力两种灌注方式对CO2灌注能力进行模拟,估算最大灌注量,优化灌注方案。1.射孔层段图3-21是深部咸水层中不同射孔层段条件下地质储层中CO2总量随时间变化关系曲线。由图3-21可以看出,射孔层段越多,地质储层中的CO2量越大。其原因是射孔层段较多时,同样时间内压力升高幅度较低,CO2灌注速度下降之前,可在更长时间内以最大速度灌注。另外,比较全部4层射孔和仅底部1层射孔时地层中CO2总量的大小可以发现,射孔层段差异对CO2总量的影响程度较高。在模拟100年时为例,全部4层射孔时储层内CO2量为915×108kg,而底部单层射孔时为225×108kg,使CO2封存量升高幅度为306%。由此可见,在适宜的条件下,良好的储层改造可改善灌注条件。2.不同的灌注方案对CO2注入量的影响在实际灌注前,以多大的速率或者以何种方式进行灌注,才能既实现灌注量最大又能节约成本、降低实际操作难度是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数值模拟可在所建的地质模型基础上,通过修改模型参数、模型边界和模型初始条件等方式实现不同灌注方案之间的对比,评估出封存场地最大封存量,选出最佳的灌注方案。本示例在讨论不同的灌注方案时主要以给定灌注速率和给定压力进行模拟。(1)给定速率灌注:灌注速率过大,井内的CO2来不及扩散,积聚的CO2将导致灌注井内及井周围的压力急剧增加。井内高压要求提高相应的井口灌注压力,而井周围压力的升高易引起上覆盖层的破裂与失稳等一系列安全性问题产生。相反,灌注量过小将造成储层空间的闲置和无效运行成本的增加。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在红线压力范围内寻找出最佳的灌注速率与灌注量,优化灌注方案。(2)给定压力灌注:进入到储层的CO2的量会随井内、外压力差变化而变化,起初由于井内、外压力差较大,CO2进入到储层的量多,随着CO2不断灌注,井内、外的压力差不断减小,甚至消失,此时CO2进入到储层中的量就会减少。多层统注固定压力情况下的模拟同样采用灌注时间为50a。模拟时间为100a。按照给定压力方案进行灌注模拟时,处理井内各个层位压力时采用P0+ρCOg△h的方法进行估算。其中,P0为静水压力平衡后获得的最上储层的压力;ρCO为超临界CO2的密度,根据实际平衡后的压力情况,取值700kg/m3。通过改变基础压力P0的倍数,不断增加井口的灌注压,且在灌注过程中压力保持恒定。图3-22和图3-23为不同的灌注压力情况下,CO2进入储层的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和灌注井附近第一储层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从上图可以看出,当恒定压力灌注时,由于CO2的注入引起储层的压力不断变化(图3-23),导致井壁内、外压力差发生变化,根据达西定律,单位时间进入到储层的CO2的量相应发生变化(图3-22)。图3-21 不同射孔层段条件下储层中CO2总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图3-22 不同灌注压力情况下单位时间CO2进入储层量变化对比图图3-23 不同灌注压力情况下灌注井附近第一储层内压力变化对比图图3-24 不同注入压力情况下储层中CO2总量变化对比图从不同灌注压力下储层中CO2总量变化对比图3-24可以看出,压力越大进入到储层中的CO2就越多。但对应储层的压力亦相应增加大(图3-23)。100a时,当维持1.5P0时,进入地层的CO2量为6 863.99×108kg;当维持1.4P0时,进入地层的CO2量为5 612.53×108kg;当维持1.3P0时,进入地层的CO2量为4 323.50×108kg;当灌注压力维持1.2P0时,进入地层的CO2量为3026.70×108kg;当维持1.1P0时进入储层中的CO2量为1 725.72×108kg。从增加幅度来看,从1.1P0增加到1.2P0,地层中CO2总量增加75.4%;从1.2P0增加到1.3P0时,地层中CO2总量增加42.8%;从1.3P0增加到1.4P0时,地层中CO2总量增加29.8%;从1.4P0增加到1.5P0时,地层中CO2总量增加22.3%。综上所述,虽然高的灌注压力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地层中CO2的量,但同时也增加相应储层的压力。储层压力较高容易造成上覆盖层的破裂,形成CO2逃逸的通道,导致CO2的泄漏,并且加大了灌注工程实施的难度和经济的投入。从灌注压力的增加幅度与CO2进入储层量的增加幅度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当灌注压力在1.2~1.3P0时,CO2进入储层量的增加幅度较1.3~1.5P0时大。因此,综合考虑经济、安全和工程操作等因素,本示例模拟结果建议采用基础压力P0的1.2~1.3倍较为安全、经济。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专题研究怎么做 及其相关报告怎么写

荀融
电气
一、课题的提出:提出一个研究课题,一般是从背景、现状和基础(或说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三个方面去思考的。 1.背景:即我们所面对的发展了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观念、思想、要求或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对教学工作实际产生了重要影响。 2.现状: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变化了的教育背景存在着的差异中,我们必须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最急切的问题。 3.基础:对这方面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或他人所作的探索性研究,已经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二、概念的界定: 指主课题(有时也包括某些子课题)名称中容易产生异议的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 注意:不必阐述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三、理论基础: 课题研究试图借鉴、应用的主要理论、学说、观点、原理,从而得出支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思想和教学理念。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达到的主要研究目标(课题的假设),以及主课题分解为哪几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的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子课题之间应具有较合理、紧密的逻辑关系。各子课题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表明主课题的研究框架,这些子课题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为课题组的成员落实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什么是教学专题研究?

八识
玫瑰城
就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并非所有教师都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专题研究的作用和意义。有的教师课务很重,感到没有时间进行教学专题研究;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专题研究是专门从事教研人员的事情;有的教师则对普通任课教师能否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信心;有的教师还认为搞教学专题研究会分散精力,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有的教师认为搞教学专题研究花费时间,但研究成果未必就能在报刊上发表。因此,为了搞好教学专题研究,首要任务是要弄清进行教学专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扫除上述心理障碍.在实际中,若任课教师不搞教学专题研究,只凭教学经验,也许能把课勉强地讲下去,但教学质量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若能结合教学进行专题研究,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对象和教学规律,就能使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会使教育者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专题研究类论文

火儿了
身必有殃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dajianwu3918专题研究类论文 本文件阐述MBA、MPA、MPACC专业学位论文撰写要求,在总结以往论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撰写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旨在帮助研究生提高论文工作效率和质量。MBA毕业论文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每一篇论文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提交答辩前应有指导教师负责审定,本文件仅供MBA学员和指导教师参考。一、什么是专题研究对于MBA毕业论文,专题研究是针对企业或行业管理中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提出新的见解、观点和方法,并加以科学论证。通过论文培养并考核MBA学员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1)      提炼并清晰阐述有实际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2)      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新的解释和解决方案的能力(3)      对所提新解释和解决方案加以科学论证的能力(4)      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中运用本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二、专题研究类论文性质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单凭直感判断和常识不足以写好论文,要按照科学方法所具备的客观、清晰和可重复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论文工作。撰写论文并不是把自己所掌握的与研究主题有关的所有知识汇总起来,更不是将书本或网上所看到的有关内容汇编在一起。第一步论文写作容易出现一种弊病,选择好一项论题以后就希望“全面”“系统”地论述,构建一套理论框架,企图包含概论提的所有

什么是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工作

戴蕾
可谓畏矣
就是领导们聚在一起不干别的,只讨论目前的党风廉政工作搞的咋样,有啥经验,有啥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的,还有啥不好的苗头是需要扼杀在摇篮中的,以上就叫做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工作。

专题研究报告怎么写

罗莉
狄人攻之
就写自己研究的进展和成就

( )是从事专题研究的重要环节。

刻经人
笛吹川
选题,团队,主帅,大环境

专题研究党建工作会议记录

铮铮佼佼
告子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文库资源专题研究党建工作会议记录专题研究党建工作会议记录(一)时间:20**年**月**日地点:村会议室会议主题:部署党总支部下一步党建工作参加人员:村所有党员主持人:***记录人:***会议内容:在实施部门发展战略中,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改革发展、服务建设的第一线,直接担负着团结带领党员和职工群众完成改革创新发展任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会议要求:党支部要紧紧围绕落实改革发展和战略性结构调整这个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切实履行好以下职责:一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各项决议指示的贯彻落实。二是紧密结合党支部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保证服务建设任务的完成。三是充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村民的根本利益。四是全面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创建学习型支部。五是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创新培训途径。六是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维护和保障党员权利。七是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服务村民,维护村内安全稳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会议记录(二)时间:20XX年6月29日星期一地点:招商局会议室会议主题:研究下半年党建工作具体安排参加人员:全体党员会议主题:第一季度党建工作研究

高分求 鲁迅专题研究 材料 急急急

大力王
妙米
  这是我找的看看合适不  鲁迅专题研究  2002年08月22日 张丽芬  今天是我们这门课是“鲁迅研究四题”的辅导课。我们这门课有三个大重点,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而鲁迅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因此,这个内容我们将用四节课的时间来进行。  我们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从填空题、选择题到简答题和分析题,常常会占到一份试卷总分的一半上下。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急于往前赶,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鲁迅都不为过。  我们知道,电大学习的特点就是以自学为主,学习鲁迅也一样,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辅导上面,必须立足自学。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反复地读作品读教材,在可能的基础上再去读有关的参考资料。因此,我们下面讲的内容仅仅是一个“提示”,大家可以通过与这个提示的对照和检查,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需要补充和加强。  一、学习常识提示  这些常识都应该是“大专阶段”(或者叫“大本的低年级阶段”)在文学史课程中学习过的,但是,当我们开始进入专题研究课程的学习时,仍然有必要重新学习,“温故”才能“知新”。对于其他非中文专业专业的同学来说,则必须补上这一课。对此,任何同学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1.关于鲁迅生平  “鲁迅研究四题”是本学期的三个大重点之一,而这一讲的一个主要重点或者说是中心议题、中心内容,则是鲁迅“对传统的态度”。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人对传统的态度,则必须首先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历程,而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历程,最简单、最快速同时也是最有效方法,就是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掌握这个人的人生道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个人生道路主要就包括“生平”和“创作简况”两个方面。  (1)简历。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终年55岁),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2)青年时代。1898年(17岁)到南京求学期间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3)日本留学。1902年(21岁)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1906年,受到“幻灯片”事件的影响,其中,茁壮而麻木的“看客”给他留下了终身不灭的印象,遂“弃医从文”,立志改变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在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而失败后,一方面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4)回国“幻灭”。1909年(28岁)回国,在浙江当中学教员,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1911年开始小说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怀旧》。1912年应邀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后随部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袁世凯复辟后,陷入幻灭,沉没于古籍。  (5)排遣寂寞。1917年,当风行一时的《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小说、白话诗和白话散文的创作。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  (6)彷徨之路。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1926年离开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再到上海(同年9月),直至病逝。  (7)文艺论争。自新文学诞生以来,新旧文学之间和新文学内部一直论争不断,而在鲁迅的有生之年,这些论争大都与鲁迅有关。比如,与郭沫若等展开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与梁实秋展开的关于“人性论”的论争,鲁迅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乏走狗”; 在关于“京派”与“海派”的论争,鲁迅称“京派”近官,是官的帮闲,“海派”近商,是商的帮忙。  2.关于鲁迅的作品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  (1)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A.《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前三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末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第一篇:《祝福》作于1924年。末一篇:《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C.《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D.主要知识分子形象: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E.主要农民形象: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等。  F.“看 / 被看”模式的主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  (2)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A.《野草》:散文诗集,共23篇。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1919年,开“独语体”散文开河。  B.《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C.《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3)16部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  这些杂文集的命名,有的具有连续性,如《华盖集》与其“续编”,《且介亭杂文》与其“二集”和“末编”, 《集外集》与其“拾遗”,还有的具有对称性,如《华盖集》与《而已集》,《三闲集》与《二心集》,《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了解了其命名特点,可以便于熟悉和掌握。  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  如果说我们这门课涉及的以作家为主的“研究专题”,在作家的常识部分不仅仅限于主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还包含有在专科阶段学习的文学史内容,那么,在学习重点所涉及的问题上,则大致局限于主教材之内。而把教材中涉及的问题学会学透,我想也是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要求。  要解答的问题局限于教材之中,但我们的眼光却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除了阅读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外,阅读这些总是所涉及的作品才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自己去阅读了原著,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什么叫“有感而发”,那就是“有感”才有可能“阐发”。  我们将“重点”分为大与小,仅仅是我们从主观上认为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小重点”,就是我们认为难度不大的重点,并非它就没有“大重点”重要。也许,可以这样说,所谓“小重点”只是重点,而可能不是难点;“大重点”则既是重点,可能又是难点。  在这里,我特别要说明的是,考试的试题肯定不会是思考题或练习题的简单照搬,在试卷上,大小重点是没有区别的,也无法区分的。  第一、 如何看待鲁迅在批判中的偏激?  (1)鲁迅、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小重点)  这是一个带有比较性的题目,但仅止于说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不同之处。简单地说,第一,鲁迅:主要是批判,甚至表现为一种“决绝”,一种“偏激”。要再进一步说,则是由关心引起的思考,由思考引起的焦虑,由焦虑引起的否定。第二,胡适:主要也是批判,但态度比较温和,富有建设性。第三,周作人:也是带批判性的,但很快就有所改变。鲁迅的态度是必须要了解的,也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而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得以深化:我们应如何看待鲁迅的态度。  (2)举例: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从历史地位看,二是从“语境”看(两道题一如何看待鲁迅在批判中的偏激?二是进十多年来,国内有些人,对鲁迅有很多批评,甚至否定。为什么?)  A、如:《狂人日记》是怎样表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历史地位)  我们已经知道,文学革命开始时,鲁迅正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古碑,对传统文化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他这时应《新青年》同仁之邀并答应写作小说,一方面含有应和“前驱”之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寂寞,而《狂人日记》就是鲁迅这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因此,直接地表达了鲁迅积压了多时的对传统的愤闷,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吃人,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比喻为“吃人的筵度”,而传统中国也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度的厨房”。能说出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这种人也只能是“狂人”。  这当然是一种小说的形象表现,不是逻辑判断,但其中有鲁迅独特的体验和发现。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为什么写《狂人日记》?因为偶谈〈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他说自己重视这发现,而知者尚寥寥也。〈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但的确又是一种猛烈而深刻的批判,是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在“五四”时期,鲁迅谈到旧文化旧制度,往往深恶痛绝,有时把话说的狠“绝”。他甚至曾经用这样义无返顾的语言来表示:“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宗千元,天球河图,今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  B、如:鲁迅不主张读中国书,最为一些人所“诟病”的。(语境)  光就言论来看,鲁迅的言论太绝对了,但我们要结合“语境”来分析,鲁迅在1925年,〈青年必读书〉中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而提出的要“少看中国书”的,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正寿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正面临王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这样,有时,他就难免要表现为“有意的偏激”。所以“吃人”也好,“不读中国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的,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摘出一些句子,就来否定鲁迅,要看所处立场以及发言论的基本的精神指向,不能脱离时代的分析。  (3)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 (大重点)  近十多年来,之所以会出现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指责,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是因为“五四”时期的鲁迅对传统确实是采取全面而彻底的否定态度的,也就是说,确实是“全盘否定”的,所以我们说,这些指责从表面上不无根据;另一方面,这些指责者并没有历史地看待鲁迅,并没有理解鲁迅在否定传统时的“语境”和真正用意,也没有真正认识鲁迅,只看到了鲁迅对传统进行的批判,而没看到鲁迅对传统的“价值重估”。而后一方面也正是产生误解的原因 。  (4)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大重点)  对于鲁迅所作的这些工作,可以重点掌握教材第7-8页中所介绍的内容,如果同学们自己还有新的补充当然更好。但是,在这里,我们提出这一学习要点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要大家重视并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说鲁迅对传统确实是“全盘否定”的,但又不应当简单的断言鲁迅就是“全盘否定传统”的。  第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1)理解鲁迅的用心---------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教材中一再强调,“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 苦心”。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在教材第10页上,特别就小说《示众》对“看客”心态的揭示,来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如:《示众》里的场面:看犯人。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无论是叫卖馒头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赤膊的红鼻子大汉”、“夹洋伞的长子”、还是有着发亮的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的“老妈子”、一个“猫脸的人”,都是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  (2)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大重点)  我们希望大家能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必要的了解。一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重点了解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看/被看”模式的形成,可以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弃医从文”变化开始梳理;二是在鲁迅的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外国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在教材第12页中有一些介绍。  (3)举例:《阿Q正传》要理解《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除了应知道鲁迅在这部作品中是怎样批判国民性的。还应能够说明鲁迅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其实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但是,以批判国民性为主要创作目的的作品,则当推他的这部代表作。有趣的是,《狂人日记》虽然如惊天霹雳,振聋发聩,人们还只是目瞪口呆,而《阿Q正传》虽然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而且充满喜剧色彩,但是,在报上刚开始连载不久,人们就开始惶惶不安,这种不安实际上一直延续到现在出现的对鲁迅“丑化”中国的指责。  第三、 鲁迅对文化传型的思考有那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注?  (1) 吸收外来文化 如《拿来主义》  (2) 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3) 科学的态度  具体内容在教材第14------16页 (大重点)  第四、 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1)鲁迅《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小重点)  在教材第18页上,这样说道:《呐喊》、《彷徨》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如两部可以作为“纲”来读的作品《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如《药》、《风波》、《阿Q正传》和《示众》。三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如《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和《伤逝》。这三个方面的归纳,既是《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又是最能体现《呐喊》、《彷徨》思想价值的地方。要求大家能根据鲁迅作品中的具体内容,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鲁迅《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和文学史地位。(大重点)  鲁迅的《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忧愤深广”,这不是难点,而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比如,为什么既说鲁迅的小说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又说鲁迅的小说并非直接配合五四运动?也许可以这第说,一方面,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五四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旗手和前驱,而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另一方面,在这时期的新文学作家中,大多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而鲁迅已进入中年,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都是其他作家无法相比的,因此,与这时期大多数作品“感伤”和“激进”的格调相比,鲁迅的作品就显得“深沉蕴藉”。而这深沉蕴藉中所透露出来的“苦的寂寞”,或者说内心的绝望和苍凉,则可以看作是所谓的“鲁迅气氛”。而最能代表鲁迅气氛的作品,鲁迅的弟弟周作人首推《在酒楼上》。  鲁迅《呐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可以主要通过它既是现代小说的开始,又标志着现代小说的成熟,这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也罕见现象来作简要的说明。可以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内容,即“表现的深切”,二是形式,即“格式的特别”。看百家讲坛 孔庆东那个大小眼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