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硕士生 属于“在校大学生”吗?

慎到之道
爱之则亲
硕士生有在职硕士和普通全日制硕士两种,应该是在校大学生包括全专日制的,在职的不属属于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学历层次。拥有二级三等:(二级:高级大学-本科;高级大学-研究生 高等教育三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管什么学习类型。从国际通行严格意义上说:"学士、硕士、博士"层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等级形式。目前中国人才市场89%的学历层次为专科(大专为主导)。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而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即在大学注册入学和接受教育的群体统称,包括全日制和在职业余学习两类,通常为在校生,不含自考生。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般称大学学历。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是什么?

似圈
大混乱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到底有什么区别?考研的童鞋,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别再傻傻分不清,这几个维度理解一下

专硕是全日制的还是在职的

玛利翁
向北
1、专硕也分很多种2、全日制专硕是和学硕一样,在学校上学,非全日制就是在职的,利用假日或休息时间上课,具体以报考院校招生简章为准

全日制研究生可以转成非全日制的吗

不庄
麑裘
完全可以;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73739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相同学科门类下,即专业代码前三位相同,全日制研究生可以转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学术型硕士可以转为专业型硕士。参考文件三、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关系。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内容从2016年开始,十月联考被取消,一些专业被纳入到了十月联考中,而且也被改为了“非全日制(双证在职研究生)”,主要是以在职人员的身份,半脱产,部分时间在职工作,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属于国民教育系列。一、非全日制(双证在职研究生)定义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在职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二、能报考专业学术型研究生没有非全日制,只有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才有非全日制这个学习方式。究根结底是因为通过这个学习方式,更适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专业型硕士是一个统称,包含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等等,是更偏向于实务的硕士培养。如果是学术型的学习,可能需要的时间在校去沉浸在科研里,而专业型硕士,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务,所以很少会有学术硕士招收双证在职研究生。三、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关系“非全入统”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执行,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弛说“与考生息息相关的是,同一招生单位的同一专业,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分数线、录取标准要保持一致。”1.分数线参加2016年的考试“非全入统”政策正式开始落实。当然不是所有的学校在2017年度招生中都开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统一划线。2.考试科目比如在艺术硕士、法律硕士的考试中,无论是全日制还是在职的考生,都要考同一张卷子。3.报考条件双证在职研究生应届生和在职人员均可报考,且同时可以工作;而对于全日制研究生,如果在职人员想报考就得辞职,好好上学。4.招生招生名额不同,部分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名额相对较多。因此大家在报考之前一定要看好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院校会明确写出该专业的是否招收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的人数也会做出规定。相同学科门类下,即专业代码前三位相同,全日制研究生可以转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学术型硕士可以转为专业型硕士;但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可以转为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型硕士不可以转为学术型硕士。四、双证在职研究生学制对于双证在职研究生采用在职学习的方式,不安排住宿,不享受奖助学金和资助政策。考生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了使报名的学习和工作不发生冲突,学校一般会在周末开课,目前还没有开设网络上课的方式,所以大家只能利用周末时间到校上课。五、双证在职研究生证书认可度全日制和双证在职研安生毕业时,所在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上会标有“非全日制”的字样),但是同样可以作为第一学历。全日制和双证在职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而在教育部“非全入统”政策指导下,非全日制的社会认可度也会慢慢提高。

现在全日制的会计专硕学制只有两年吗?还是跟会计学硕一样都是三年?

反案记
面包师
大部分是2年,但个别学校像东北财经什么的是3年。但是这样的学校很少。

东北大学计算机专硕是全日制吗?学费大概多少?

今不可也
量论
全日制,目前在本校学习。我本科同学读研的有一半去了计算机技术的版专硕,人家是保研去的多。那权个专业是2010年才新成立的专硕,2010年只收本校的保研的和考研调剂的,不对外招,后面才对外招的。学费跟学硕一样,一年1W,奖学金制。我们这届的时候(2010),计算机技术的专硕可以在整个信息学院找导师,也就是说你可以找计算机的导师,可以找自动化的导师,我同学有的找的计算机的,有的找的电路与系统的,有的找的通信的导师。与导师近不近得看是哪个导师。一、东北大学计算机专硕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二、学费,全日制是内1万元,非全日制是1.5万元。容三、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简称东大(NEU),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先后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为“21世纪学术联盟”成员高校,是研究生招生三十四所自主划线高校之一。

专业硕士属于全日制研究生吗

色若死灰
某某某
您好,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分为学术型硕3335333638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我国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类,13大类下面再分为88个一级学科,88个一级学科下面再细分为300多个二级学科,同时还有招生单位自行设立的760多个二级学科。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主要是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可获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专业硕士对大家来说或许很陌生,但说到MBA、MPA却是耳熟能详。其实,MBA、MPA正是专业学位中的两种类别。我国经批准设置的专业硕士已达15类。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工程硕士(ME)、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09年初,又新增了艺术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3个专业学位。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比较简单的区分办法是:招收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的专业学位考试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名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毕业后学历依然是“本科”,但是有专业学位证,也就是“单证”;招收全日制学生的专业学位硕士在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中举行,毕业后学历是“研究生”,领取专业学位证,也就是“双证”,全日制专业硕士是学历教育,GCT在职硕士不是学历教育,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统招研究生按学习方法分为:按学习方法不同,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前者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欢迎向158教育在线知道提问。

研究生全日制的可以调成非全日制的吗

八识
太虚
完全可以。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3365643661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相同学科门类下,即专业代码前三位相同,全日制研究生可以转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学术型硕士可以转为专业型硕士。参考文件三、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关系。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内容从2016年开始,十月联考被取消,一些专业被纳入到了十月联考中,而且也被改为了“非全日制(双证在职研究生)”,主要是以在职人员的身份,半脱产,部分时间在职工作,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属于国民教育系列。一、非全日制(双证在职研究生)定义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在职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二、能报考专业学术型研究生没有非全日制,只有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才有非全日制这个学习方式。究根结底是因为通过这个学习方式,更适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专业型硕士是一个统称,包含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等等,是更偏向于实务的硕士培养。如果是学术型的学习,可能需要的时间在校去沉浸在科研里,而专业型硕士,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务,所以很少会有学术硕士招收双证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关系:“非全入统”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执行,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弛说“与考生息息相关的是,同一招生单位的同一专业,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分数线、录取标准要保持一致。”分数线参加2016年的考试“非全入统”政策正式开始落实。当然不是所有的学校在2017年度招生中都开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统一划线。2.考试科目比如在艺术硕士、法律硕士的考试中,无论是全日制还是在职的考生,都要考同一张卷子。3.报考条件双证在职研究生应届生和在职人员均可报考,且同时可以工作;而对于全日制研究生,如果在职人员想报考就得辞职,好好上学。4.招生招生名额不同,部分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名额相对较多。因此大家在报考之前一定要看好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院校会明确写出该专业的是否招收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的人数也会做出规定。相同学科门类下,即专业代码前三位相同,全日制研究生可以转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学术型硕士可以转为专业型硕士;但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可以转为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型硕士不可以转为学术型硕士。四、双证在职研究生学制对于双证在职研究生采用在职学习的方式,不安排住宿,不享受奖助学金和资助政策。考生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了使报名的学习和工作不发生冲突,学校一般会在周末开课,目前还没有开设网络上课的方式,所以大家只能利用周末时间到校上课。五、双证在职研究生证书认可度全日制和双证在职研安生毕业时,所在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上会标有“非全日制”的字样),但是同样可以作为第一学历。全日制和双证在职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而在教育部“非全入统”政策指导下,非全日制的社会认可度也会慢慢提高。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全日制专业硕士还有学术硕士的区别

大处男
戴望
一、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区别1、全日制专硕和学硕是属于周一到周五全日制脱产学习的,非全日制硕士是属于非脱产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学习。2、全日制是学位学历双证,非全日制是一种学位再教育,是硕士学位证书和研究生同等学力结业证书。3、全日制多是一直在校的学生;非全日制多是相关领域的在职人员,甚至还有很多是有着深厚工作背景和技术经验的高层人员,学员间可以相互交流,拓展人脉。 4、非全日制相较于全日制学费较为高昂。5、非全日制的分数较低。二、学硕与专硕区别1、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学硕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毕业后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2、学硕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少数两年,专硕基本两年,少数三年。3、专硕学费较贵,学硕学费有国家补贴。4、学硕初试内容一般为政治,数学,英语和专业课,而专硕初试包含管理类联考和英语。5、学硕培养理论人才,专硕培养实践人才。扩展资料全日制硕士的招生考试主要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简称"统考"),英语、思想政治理论、高等数学等公共科目由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主要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部分专业通过全国联考的方式进行命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通过以后才有资格参加复试, 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时,若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均符合学位条例的规定,可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非全日制2017年之前主要是指在职研究生,大多只授予学位而未纳入国家公认学历范围。在职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为在职攻读,招收在职人员且部分专业要求工作经验、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其考试方式考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名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2017年取消“在职研究生”称号,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纳入统考,在学习方式上划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者执行相同的考试,划定相同的分数线,具有同等的培养标准,毕业时同时具有学历与学位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都可招收应届毕业生与在职人员,上课与课程安排,住宿等待遇部分院校实行方式相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日制专业硕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术硕士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