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医药现状的调查报告应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风花
好校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将大力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并列为国家战略。并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使得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在深化医改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可期。据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届时健康服务业总规模预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而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医药产业,基于“治未病”的理念,在健康服务领域有比较优势。  跟踪搜集的市场数据,本报告分析框架分为三大篇,第一篇主要呈现了呼吸系统中成药市场的整体概况,分析了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内优秀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品牌竞争力;第二篇从行业各细分市场入手,详尽地分析了每一类呼吸系统中成药产品的发展概况、药品竞争格局、企业地位竞争以及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第三篇是在前两篇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行业企业面对竞争时所应该选择的竞争策略。通过层层分析,企业可以清楚谁是该产品领域目前主要的竞争对手、谁是潜在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位及区域市场在哪里等。

如何谈中医药: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播鼗
今夫嫠牛
宣传中医药文化历史。历史是文化的积淀,中国医药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有过很多的辉煌。从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到东汉的华佗最 早发明用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从中医针灸疗法到东汉时期张仲景创立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从宋代开始就在民间流传的用人痘接种 预防天花的方法到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问世等等,都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医药学成就。对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蕴 藏,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特别是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论作为指导中医 药认识健康、辨证论治、预防保健“治未病”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所具有的超前性和有效性。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提 倡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重视平时保健调理,关注日常养生的思想至今仍弥足珍贵,传承这种理念,对于增强社会的中医药 共识大有裨益。 弘扬中医药传统医德。中医提倡的是“医为仁术”,强调一个“仁”字。“医为仁术”便是对一个合格医者的道德标准定义,它是中国古代 医学家对医学的定性,是对医学灵魂的高度概括。对于医者而言,所要求的就是对病患者要怀抱一颗仁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与患者 的交流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进行,而不是没有表情的程序化的诊治。“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 良,不可信也。”中医药服务只有充分体现中医药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环境形象,才能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医患 关系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而良好的服务。 建设中医药“名科”品牌。几千年形成的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和独到的诊治方法,是中医能够保持其活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从中医服 务机构角度看,应该着力打造自己的“名科”品牌,突出中医药在养生、预防、康复中的特色优势,通过“名科”品牌打造走出一条“中医院以 中医药收入为主导”的路来。 发挥中医药文化助推区域发展的作用。中医药在群众中具有广泛认同感,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我们应努力 探索如何使中医药真正成为我市破解农民“看病贵”难题的重要手段、融入“海西”的重要纽带、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重要媒介、提高 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让中医药在助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尽管当下中医药发展步履维艰,但只要它的文化根基还在,它就有迅速走向复兴的可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中医药发展的不

关于中医药专业的前景分析。

名止于实
罗曼斯
我们天津中医药大学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护理学院。不同的学院又有不同的专业,我们中药学院就有八个专业,这些在报考志愿填报手册上都有。不同的学校优势专业也不同,我们学校的针灸专业是全国的Number.one,成都中医药,南京中医药,广东中医药都挺不错的。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药品如何做市场调查

内美
蹈火不热
1、自己调查,你拿个小本子到药店一一查找2、可以查阅一些相关药品调查报告,下面应该有你要找的2005-2006年中国医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医药产业现状 第一章 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情况 第一节 中国医药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2002—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指数 第二节 中国医药各子行业经济对比 一、2002—2005年中国医药各子行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中国医药各子行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中国医药各子行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中国医药各子行业发展指数 第三节 中国医药行业规模经济 一、2002—2005年中国医药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中国医药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中国医药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中国医药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第四节 中国医药各产权经济运行 一、2002—2005年中国医药产权经济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中国医药产权经济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中国医药产权经济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中国医药产权经济发展指数 第二章 医药投资特性与投融环境 第一节 医药行业投资特性研究 一、医药业行业特性 二、医药行业地位 三、行业集中度分析 四、医药上下游产业链 五、医药行业壁垒 第二节 2004年医药行业投融资环境研究 一、产业政策 二、市场准入条件 三、行业与市场管理体制 四、相关政策环境 五、行业改革 第三节 医药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一、各子行业投资价值 二、中药类公司最具投资价值 三、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四、医药投资业的五处风险 第三章 我国医药行业热点回顾 第一节 GMP认证分析 一、GMP认证对市场的影响 二、关注中小制药企业GMP认证 三、GMP认证后我国医药行业产能整体过剩情况仍加剧 四、后GMP认证时代的营销走向 五、制药企业将如何巩固和扩大GMP认证成果 第二节 并购热潮分析 一、透视医药企业并购风云 二、医药行业重组的动因、特征和趋势 三、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浪潮成因及特点分析 四、国际医药企业购并动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五、2004医药行业再掀并购、重组高潮 六、并购重组将成为中国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主旋律 七、对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的预测分析 第三节 医疗改革分析 第四章 医药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第一节 总体投资情况 一、新建、在建项目数量 二、投资项目的子行业分布 三、资金使用方向 四、投资资金来源 五、投资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六、投资项目完成情况 七、投资效益及存在问题分析 第二节 重点投资项目分析 一、化学原料药企业项目 二、化学制剂企业项目 三、中药企业项目 四、医疗器械企业项目 五、生物制药企业项目 第二部分 全球医药市场分析 第五章 全球及其主要地区市场规模情况 第一节 全球医药市场规模情况 一、2002—2005年医药全球市场规模发展情况 二、2002—2005年全球医药市场分地区销售情况 三、2002—2005全球主要治疗种类排名及其销售情况 四、2002—2005全球畅销处方药销售额及其增长情况分析 五、2001~2002年全球十三大药品市场销售情况(分国别) 六、2003年及其以后新药开发动向 第二节 世界非处方药转换市场分析 一、Rx向OTC转换的总体趋势 二、Rx向OTC转换的驱动力 三、Rx向OTC转换的安全机制 第三节 美国医药业现状分析 一、美国医药市场总体状况 二、美国医药市场现状分析 三、美国现代医药零售管理 第四节 日本 一、日本医药市场总体概况 二、日本汉方药材生产概况 三、日本医药市场的国际化变局 第五节 欧洲 一、欧洲医药市场概况 二、医疗管理制度美欧的差异性分析 三、欧洲医药市场分析 第六章 全球医药领先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第一节 全球医药领先企业总体情况分析 一、2003—2005年总体经营情况分析 二、研发投入情况分析 第二节 辉瑞制药2003—2005年经营情况 一、2003—2005年总体销售情况 二、主要产品2003—2005年销售情况 三、新产品研发及其上市情况分析 四、企业经营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三节 罗氏制药2003—2005年经营 第四节 百事美施贵宝2003—2005年经营 第五节 瑞士诺华制药2003—2005年经营 第六节 默克制药2003—2005年经营 第七节 葛兰素史克2003—2005年经营 第八节 印度南星制药2003—2005年经营 第九节 世界主要生物制药公司2003—2005年经营情况 第七章 全球医药研发状况分析 第一节 全球医药研发情况分析 一、世界医药开发研究现状分析 二、世界医药开发研究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全球已经过期及即将过期的专利药物情况分析 一、专利已过期或将过期的专利药 二、1998—2007年全球过期专利畅销药物情况 三、全球抗病毒药物研发情况 第三部分 化学制药产业 第八章 化学原料药产业 第一节 化学原料药总体运行情况 一、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行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行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行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行业发展指数 第二节 化学原料药规模经济 一、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第三节 化学原料药产权经济 一、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产权经济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产权经济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产权经济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产权经济发展指数 第四节 化学原料药产量情况分析 一、2002—2005年产量增长情况 二、2004—2005年化学料药分月变动情况 三、化学原料药主要地区产量情况 第五节 化学原料药主要地区运行情况 一、总体情况 二、河北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 三、浙江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 四、山东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 五、黑龙江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 六、江苏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 七、天津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 第六节 化学原料药领先企业运行情况 一、2003—2005年化学原料药前十家企业运行情况分析 二、2003—2005年化学原料药前100家企情况分析 第七节 中国化学原料药外贸情况 一、总体情况 二、2002—2005年进口情况 三、2002—2005年出口情况 四、化学原料药出口问题 五、化学原料药外贸政策 第九章 化学制剂产业运行 第一节 化学制剂总体运行情况 一、2002—2005年化学制剂行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化学制剂行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化学制剂行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化学制剂行业发展指数 第二节 化学制剂规模经济 一、2002—2005年化学制剂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化学制剂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化学制剂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化学制剂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第三节 化学制剂产权经济 一、2002—2005年化学制剂产权经济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化学制剂产权经济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化学制剂产权经济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化学制剂产权经济发展指数 第四节 化学制剂产量情况 一、2002—2005年产量增长情况 二、2004—2005年化学料药分月变动情况 三、化学制剂主要地区产量情况 第五节 化学制剂主要地区运行情况 一、总体情况 二、江苏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 三、广东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 四、上海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 五、浙江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 六、陕西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 七、北京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 八、山东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 九、河南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 十、四川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 第六节 化学制剂领先企业运行情况 一、2003—2005年化学制剂前十家企业运行情况 二、2003—2005年化学制剂前100家企情况分析 第七节 中国化学制剂外贸情况 一、总体情况 二、2002—2005年进口情况 三、2002—2005年出口情况 四、化学制剂出口问题 五、化学制剂外贸政策 第四部分 中药产业 第十章 中药饮片产业分析 第一节 中药饮片总体运行情况 一、2002—2005年中药饮片行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中药饮片行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中药饮片行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中药饮片行业发展指数 第二节 中药饮片规模经济 一、2002—2005年中药饮片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中药饮片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中药饮片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中药饮片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第三节 中药饮片产权经济 一、2002—2005年中药饮片产权经济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中药饮片产权经济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中药饮片产权经济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中药饮片产权经济发展指数 第四节 中药饮片产量情况 一、2002—2005年产量增长情况 二、2004—2005年化学料药分月变动情况 三、中药饮片主要地区产量情况 第五节 中药饮片主要地区运行情况 一、总体情况 二、广东地区 三、广西地区 四、四川地区 五、江苏地区 六、吉林地区 七、浙江地区 第六节 中药饮片领先企业运行情况 一、2003—2005年中药饮片前十家企业运行情况分析 二、2003—2005年中药饮片前100家企情况分析 第十一章 中成药产业分析 第一节 中成药总体运行情况 一、2002—2005年中成药行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中成药行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中成药行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中成药行业发展指数 第二节 中成药规模经济 一、2002—2005年中成药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中成药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中成药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中成药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第三节 中成药产权经济 一、2002—2005年中成药产权经济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中成药产权经济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中成药产权经济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中成药产权经济发展指数 第四节 中成药产量情况分析 一、2002—2005年产量增长情况 二、2004—2005年化学料药分月变动情况 三、中成药主要地区产量情况 第五节 中成药主要地区运行情况 一、总体情况 二、广东地区 三、吉林地区 四、江西地区 五、贵州地区 六、山东地区 七、四川地区 八、浙江地区 九、天津地区 十、北京地区 第六节 中成药领先企业运行情况 一、2003—2005年中成药前十家企业运行情况分析 二、2003—2005年中成药前100家企情况分析 第十二章 中药外贸及优劣势分析 第一节 中药与中药材进出口情况 一、中药与中药材出口情况分析 二、中药与中药材进出口2003—2005年情况综述 第二节 中药产业优劣势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中药产业行业政策分析 二、中医药行业技术分析 三、中药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四、中药行业现存问题分析 五、中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部分 生物制药产业 第十三章 世界生物制药产业 第一节 全球生物制药市场规模 第二节 全球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公司情况 第三节 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趋势 一、全球预测 二、国际市场现在和将来销售最好的生物药物 三、近期(2002年来)将投产和正在开发的畅销药 第四节 美国生物制药产业情况 一、美国生物技术业2003年重现上扬 二、备受资本追捧生物技术公司成了暴发户 第五节 日本生物医药业 一、日本生物制药业情况 二、日本生物技术产业远期规模 三、日本蛋白质结构方面的成就 第六节 德国生物制药产业情况 第七节 世界主要生物制药产品市场状况 一、总体情况分析 二、世界基因工程药物产业情况分析 三、2002-2010年全球治疗性蛋白市场分析与预测 第十四章 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分析 第一节 生物制药总体运行情况 一、2002—2005年生物制药行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生物制药行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生物制药行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指数 第二节 生物制药规模经济 一、2002—2005年生物制药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生物制药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生物制药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生物制药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第三节 生物制药产权经济 一、2002—2005年生物制药产权经济盈亏情况 二、2002—2005年生物制药产权经济产销情况 三、2002—2005年生物制药产权经济效益情况 四、2002—2005年生物制药产权经济发展指数 第四节 生物制药产业各地区发展情况 一、地区经济对比情况 二、湖北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三、浙江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四、山东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五、上海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六、广东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七、北京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八、天津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九、江苏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第十五章 中国生物制药细分市场 第一节 主要产品总体销售情况分析 一、主要生物药品销售情况 二、基因工程药物研制开发情况 第二节 国内干扰素市场产销状况 一、我们生产干扰素的主要种类 二、市场空间大 三、竞争日趋激烈 四、成长尚需时日 五、目前生产干扰素的上市公司 第三节 疫苗市场 一、我国疫苗市场蕴藏巨大商机 二、我国疫苗生产企业现状 三、流感疫苗市场情况 四、乙肝疫苗市场 第四节 其他细分市场情况 一、人血白蛋白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 三、白介素 四、集落刺激因子 五、人生长激素 六、胰岛素 第十六章 中国生物制药领先企业运行情况 第一节 生物制药领先企业排名情况 一、2004年生物制药销售收入排序前10家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情况 二、国家统计局2004年生物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前200名企业 三、国家统计局的生物制药企业按利润前200名企业 四、国家经贸委监测生物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前100家企业 第二节 中国生物制药上市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第十七章 生物制药进出口情况分析 第一节 生物制药2004年主要产品进口情况 第二节 生物制药2004年主要产品出口情况 一、出口总量情况 390 二、主要产品出口国家、数量、金额情况 第六部分 医药终端市场分析 第十八章 消费者分析 第一节 消费者基本状况 一、全国各地区城乡人口构成 二、全国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节 药品消费结构分析 一、城乡消费结构 二、中国农村药品市场 三、国产药与进口药、合资药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三节 消费者消费心理分析 一、消费者购药心理分析 二、消费者对中西药的选择 三、病患就医习惯 第四节 消费者常备药品 一、家庭常备三大药品 二、常备药品的购买渠道 第五节 疾病发病模式变化 一、21世纪全球发病模式的变化 二、中国人口疾病发病模式 第十九章 医药市场销售渠道状况 第一节 医药销售渠道现状 一、医药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 二、药品零售业的现状 三、实现医药零售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运作者 四、医药批发市场分析 五、中国药品零售应对挑战 第二节 我国医疗服务现状 一、产业组织分析 二、医疗服务现状 第三节 医药连锁经营现状 一、医药连锁经营概况 二、美国连锁零售药店经营模式 三、医药连锁配送社会化 四、医药连锁经营分析 第二十章 医院用药主要药品细分市场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医院用药 一、抗生素各主要种类总体情况概述 二、大环内酯类药品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三、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表现突出 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青霉素类药物全国医院销售分析 第三节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医院用药分析 一、医药用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二、国内厂家——市场份额重新分配 三、市场份额——国药上升洋药下降 第四节 万古霉素医院用药情况分析 一、万古霉素总用药金额状况 二、万古霉素分城市用药情况 三、万古霉素生产厂商销售现状 四、国产与进口比重 第五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医院市场分析 第六节 头孢类药物用药情况分析 第七节 喹诺酮类药重点品种分析 一、左氧氟沙星 二、环丙沙星 三、氧氟沙星 四、氟罗沙星 五、诺氟沙星 六、加替沙星 第七节 全身用激素类药物医院用药情况分析 第八节 秘治疗药物医院用药情况 第九节 消化系统用药医院市场 第十节 呼吸系统用药市场 一、2002年我国医院市场呼吸系统用药走势 二、医院市场呼吸系统用药类别分析 三、主要品种市场情况 四、呼吸系统用药零售市场情况分析 五、哮喘病用药市场分析 第十一节 2003年中国皮肤科外用药市场分析 一、2003年总体情况 二、市场特点 三、具体品牌分析 四、2002年市场情况分析 第十二节 眼科用药市场分析 第十三节 我国主要城市植物生物碱类抗肿瘤药市场

寻中医跟师学习

废一于堂
王肃
建议上中医师承网了解情况.办公地址:北京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附1:关于举行传统医学师承集中面授的通知各师承人员:2010年4月21~25日将举行[第九期]全国传统医学师承拜师典礼,拜师仪式结束后,将举行为期3天的传统医学师承集中面授,请各期师承人员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参加面授学习.面授时间:2010年4月23日~25日,上午08:00-12:00,下午13:00-17:00.面授地点:2010年4月23日~24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学术报告厅,2010年4月25日在京东宾馆北楼二层第三会议室面授课程:4月23日中医基础理论刘文龙教授主讲,4月24日中医诊断学刘文龙教授主讲4月25日中药学附2:2009年8月30日上午,第七期全国传统医学师承拜师典礼在北京京东宾馆隆重开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吴刚副局长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表重要讲话.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指导老师和师承人员: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受邀参加第七期全国传统医学师承拜师典礼,首先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前来参加拜师典礼的指导老师和师承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大家都知道,今年4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了.该意见充分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各地在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中创造的有益经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针政策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也是一部指导当前乃至今后1个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意见》当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训,完善中医药人才的考核评价制度.从师承教育来说,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1个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历代中医药名家独到的技术经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后学者长期跟师实践,通过口传心授,反复揣摩,才能逐步领会,掌握真谛.师承教育符合中医药的人才成长规律,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但是在如何发展师承教育的问题上,有1个认识过程.50年代末期,开展中医带徒的活动,当时号称50万中医带50万徒弟,但是这种带徒模式在后来也产生了一些遗留的问题.1985年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当时我们做了1个调研,普遍存在三五"现象,即50年代的学徒,50岁的年龄,50元的工资.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大的背景,计划经济时代,很多徒弟没有解决工作公职问题,再1个是学徒没有解决学历问题.所以,到90年代初期,我们为了避开这些问题,和人事部.卫生部联合搞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在全国遴选500名指导老师带徒弟,这个徒弟都是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避开了学历.工作单位等问题.目前已经开展到了第四批,并且能够和国家学位制度衔接起来.从第四批开始,出师合格的人员,国家承认其相应的学位.但是在开展这个师带徒工作的同时,基层关于中医药人员如何继承发展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1998年颁布《执业医师法》以后,把执业医师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执业医师,一是助理执业医师.同时,在《执业医师法》第十1条里也提出了中医药师承人员和确有专长人员可另行制定办法,来解决他们的执业问题.但是《执业医师法》颁布这么多年以来,真正通过卫生部6号令师承取得参加医师考试资格的人员寥寥无几.现在我们经过调研,回头来看,当时对于师承的相关要求是太过严格了,不利于中医药传承和发展.加上现在我们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附3:拜师帖我爱秋天,因为它象征着成熟.收获和绚丽.在这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秋季,迎来了隆重的第四期师承拜师大会,首先感谢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名中医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给了我们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能够让我们在这里一圆拜师梦.我是来自河北唐山的1位民间中医,从小酷爱中医,立志长大后学医.跟1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师承学习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感谢国家有关部门为了中医的发展及时出台了一些新政策.新举措,重新提倡恢复师承教育,让我们这些民间中医能够有机会接受名师的指点.名家的教诲.中医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以它简.便.廉.验和神奇的疗效深受人们的喜爱.传承中医,发展中医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一定会谨遵师训,刻苦学习,矢志岐黄,精研医术,济世救民,誓为中医事业奉献一生.不辜负领导和老师的培养和期望,为中医事业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弟子唐山杨满江敬呈找你们当地的一些中医看看吧,吧学历搞上去也行啊

谈谈怎样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梦中人
山无蹊隧
调查研究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工作,逻辑性条理性很强,因此,应该有它自己的程序,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形成了调查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程序,这就是:准备工作、了解情况、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练。1、准备工作和了解情况首先是调查目的准备。调查研究是有目的而进行的。在起始调查研究之前,就应该对本次调查研究的动机,意图和任务有充分的正确的理解,每次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吃透调查研究的目的,搞清下去调查什么,研究什么,当然,目的准备不是让调查者钻领导的框框,目的准备只能是下去调查研究的一个方向,不应成为调查研究的结论要求。其次是调查对象的准备。在确定调查研究的任务之后,就要对调查对象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成果和目标要求,如萌芽期,就是事物发展初期,调查的目标要求是讲清其性质和发展方向,指出应肯定还是否定即可,不应确定总结经验的目标。生长期,就是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已经清楚,应当讲如何使它进一步发展,即主要讲思路、讲措施、成熟明,应当讲如何使它进一步完善提高。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才能事半功倍,避免无效劳动。第三是知识准备。调查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调查研究者本身对某一问题没有较深的知识,就不可能做好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前,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上级有关方针、政策、指示以及有关业务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学习,可以明确调查研究的方向,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思想政策水平。做好与调查内容、调查对象有关的材料收集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前人已有的调研成果,以免重复劳动,浪费时间和精力。当然,这些知识是不可能在调查研究之前就一下子全部掌握的,主要还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积累掌握,到了临近调查研究时的再熟悉一次。知识的准备一般从三个方面来做:一是学习和掌握与调查研究的内容有关的上级规定、制度等文件;二是传阅有关研究成果和报刊资料;三是学习和掌握与调查研究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第四是组织准备。调查研究是一种开放型工作,除一些极单纯的问题接触人少以外,一般的调查研究涉及的人员都比较多。因此,必须做好组织准备工作。一方面是调查研究人员的组织准备工作。根据调查研究的任务大小,确定参与人数。如果一个单位承担难以完成,可以联合其他单位一起搞。如果参与调查研究的单位和人员比较多,就必须首先确定牵头单位和负责人,然后根据人员多少和素质确定分组,并对调查的时间、步骤、方法、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调查研究的经费、交通工具等作出详细计划。另一方面是调查对象的组织准备工作。一般的调查研究都是上级对下的,因此调查者可以提前向被调查单位提出调查提纲要求,以便调查对象有充分准备。被调查单位一般应根据调查提纲和要求,对调查对象进行安排组织,比如什么时间、什么人参加座谈会,什么时间现场参观等。在组织调查对象时,应特别注意不要史挑选报喜的人,而把那些有头脑、平时爱报忧、甚至持不同政见者排除在外,即使有些人的意见不顺耳,是错误的,但听一听,分析分析,使问题更加明确,还是有好处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进入调查阶段了。了解情况是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情况吃得透,问题摸得准,就为整个调查研究工作打好了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应该尽可能地接触有关人员,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第一手资料。掌握的情况越多,对下一步的分析研究就越有利。2、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练其实,这在调查了解情况的阶段就开始了,因为在收集情况时,不可能像是录音机一样不用费脑子,而是一边听情况,一边就开始分析研究了。分析研究是了解情况阶段的升华。了解情况阶段的工作,只有通过分析研究才能成为成果。这一阶段包括:一是调查报告提纲的准备,二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经过分析研究阶段,对问题的认识就更清楚了,但这并不是调查研究的结束,还要经过一个综合提练阶段,即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是调查研究的关键,因为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为解决问题。在综合分析中,要有步骤地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从调查材料中剖析事物的本质,找准主要矛盾,确定所有提出和回答的中心问题;二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找出带规律的东西,并沿着这个规律研究得出有关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三是再按照这些基本观点,从调查材料中找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进一步加以论证,使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三)调查研究工作的方法是指调查的途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的调查研究除了采用传统的方法外,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科学方法。1、会议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会议调查法。是调查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召集一些了解详细情况的同志,用座谈或讨论的形式,请他们谈谈某些问题的情况和他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提出建设性意见。开调查会的好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比较详细的情况,效率比较高,而且由于参加会议的同志是比较熟悉情况的,因此掌握的材料会比较可靠。开调查会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选定适合参加调查的人员。参加调查会的人员应是熟悉情况的同志。如果对情况不熟悉,就不可能谈出真实的情况来,甚至会把调查者引向事物的反面。二是参加调查会的人员应尽可能挑选各个层次、各个行业或部门、不同年龄的人员,这样便于更广泛地了解各方面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三是调查会要有活泼、畅所欲言的氛,主持调查会的同志要善于用坦诚的态度、民主的作风、轻松的语言、活泼的手势等谈话艺术,解除与会者的紧张心理,引导大家展开讨论。四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调查会的规模大小以及分几次开还是一次开。有时事情情况较复杂,发言人较多,可以分开两次或多次,让参加座谈的人员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由于一些领导或权威人士的参加可能会使参加调查的同志紧张或拘束,不利于发表意见,主持人就可以分层次召开或个别征求领导及权威人士的意见。五是将调查的内容提前告诉参加会议的人员,请他们提前做好准备,防止调查会开始才提出议题的做法。 实地观察法。是指调查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工具和手段,直接考察正在发生的经济或社会现象。实地观察法是搜集非语言行为资料的首选方法。实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调查者能够在实地直接感和客观对象,所获取的是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实地观察法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2、文献调查法和民意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指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和摘取,以获得关于调查对象的信息。文献是指记录知识的信息资料,是调查资料的重要来源。对于社会现象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等,文献资料就可能成为首要的资料来源。文献调查法的目的作用,在于充分了解事物的背景与概貌,以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文献调查法往往是一种先行的调查方法。一般只能作为调查的先导,而不能作为调查结论的现实依据。 民意测验是一种充分体现民主精神的调查方法,可以充分了解群众对某问题的态度和意见。民意测验一般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走访调查。调查者通过抽样法,选定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通过同他们面谈或电话联系等,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和意见。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到与调查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其缺点是容易使被调查者产生一些拘束,不愿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来。民意测验选的对象越多,了解到的情况就越接近真实,民意测验挑选对象时应注意不要单调地选一种人,而应从年龄、职业、收入、政治面貌、种族、性别等不同的方面选出不同的人来,这样才能保证民意测验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二是书面调查。一般采取无记名方式,调查者提出一些题目或调查内容,通过卡片、信函和问卷等书面形式分发给一定数量的群众,由群众自愿填写,然后收回,进行统计分析,由于采取无记名方式,群众没有任何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压力,可以无所顾忌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来,因此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到群众真实的心理和看法,对改进工作很有帮助,而且由于这种调查面广,增加了解调查的材料。 3、访谈调查法和资料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与被访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了解调查对象情况的方法。访谈调查法要求访谈者不仅要做法访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而且要善于进行人际交往,与被访谈者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和一定的感情,熟练地掌握访谈中的提问、引导等技巧,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面谈。 资料调查法。即通过收集有关现成的书面资料,查阅各种历史档案,进行调查研究。这种方式简单易行,尤其对于不容易接触的东西或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得一定的情况,资料调查法的缺点是收集到的资料是第二手资料,有时会由于其记录者的水平问题,使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进行资料调查时,要认真核对资料,尽可能地掌握完整的资料。 4、统计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统计调查法。是利用固定统计报表的形式,把下边的情况反映上来,通过分析而进行的一种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由于统计报表的内容是比较固定的,因此可能通过报表分析出某项事物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势,如通过每月报表,可以分析出某个企业逐月产值完成情况,并能分析出比上年同期增减情况,还可预测出下一步的趋势。运用统计调查法,应注意几点:一是统计口径要统一,否则是不可比的;二是应以统计部门的数字为准,否则分析的依据难免有误;三是报表分析和实际实际调查相结合,不能就报表进行单纯分析,如对产值大幅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报表中难以反映出来,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才能形成完整概念。 实验调查法。是指经过特殊安排,适当控制某些条件,使一定的社会现象发生,以提示其产生原因或规律的方法。其特点是:控制某种条件,较准确地了解有关现象的变化,深刻地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实验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尤其是取决于对实验因素的控制和对非实验因素的控制,实验调查法通常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达到一定的理论目的,即检验一定的假设;二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实践目的,即对新的政策、措施或社会形态的合理性进行检验。 5、综合归纳法和问卷调查法 办公室工作人员在调查研究中可能会接触到很多零碎繁杂的情况,如果把这些情况不加整理地全给领导端上来,就不能达到整体研究的目的,因此,必须对这些情况加以整理,整理的办法之的就是综合归纳法,所谓综合归纳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虑,通过考虑得到普遍性的、有规律的东西,形成多样性的统一,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综合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并不是事物各个方面的各个部门的简单相加。综合归纳离不开分析研究。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并选定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同时进行大范围的调查,调查资料便于汇总整理和分析,资料较为可靠,能够用较小的人力物力消耗收到比较大的效果。 6、回溯分析法和典型调查法 回溯分析法一般用在对某项决策效果的调查研究中,即在某项决策面临失效的情况必须重新决策时,就需要对原有决策的产生背景及决策本身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过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纠正失误。 回溯分析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从原有决策的起点开始,一步一步按事物发展顺序来进行,通过对当时决策背景、决策实施的每一步的演示,找出问题的症结。二是从决策的结果开始,倒着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先摆出失误的后果,然后找出引起失误的原因,再找出更深层次的原因,直到找出最终的原因。回溯分析必须以充分的事实说话,不能想当然搞假设推理。 典型调查法,是指在定范围内选具有代表性的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这是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虽然是选择部门对象进行调查,但这些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也能够达到认识事物总体的目的。典型调查必须注意对象的选择,如选择的对象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就很难得到对事物整体的正确认识。这就要求调查者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详细了解所有调查对象的概况,认真加以分析比较,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象,只有这样调查才能具有全面的代表意义。 以上介绍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只是一般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调查研究中使用时,并不是单一运用的,而是互相交错运用的。因此,办公室人员应在调查研究工作中灵活运用。 三、如何提高调查研究水平 刚就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已谈了很多,大家也有很深的体会,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调研水平,这里,结合平时的感受,我用古人的几句诗来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要强内功。我感到搞调查研究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就是“三懂”:首先要懂政策。只有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问题,才能提高调查研究的准确性、科学性。如果不懂政策,我们就会无的放矢,说不定政策早出台了,我们还在研究,这样的成果就成了“马后炮”。其次,要懂人。俗语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说明人的思想、心理、性情、性格,千差万别。搞调研工作,要学会懂人、学会了解被调研的对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广泛涉猎我们工作范围内的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否则,在调研中就会出现答非反问,难入正题现象。所以,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管理学等等方面都要涉猎一些。通过学习,切实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自觉贯彻于调查研究的全过程。第三,要懂写作。调查研究后,对于调研结果,需要用调研文章把它反映出来,这就要求从事调研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定作水平。 第二,“不畏浮云遮眼望,自缘身在最高层”,要站得高。要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确保工作符合实际、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因此,搞好调查研究的前提是要明确调研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的不明,就是无效劳动,无事找事,无病呻吟。因此我们在调研之前,首先要对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发挥什么作用心中有数,而不单为了完成任务写篇文章。站得高,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重点要明。就是要明确调研的重点,要紧紧围绕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要注意新出现的关系全局的苗头性问题,做好超前调查研究,把矛盾和问题消解在萌芽状态。第二,立意要高。立意对调研工作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在笔先”,即立意(主题)要在调研之前就应明确,操笔为文,连立意也不明确,那就很难下笔。明朝黄子肃在《诗法》中说:“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制约着文章的内容、思想。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立意或立意不明确,形成的调研结果就会是现象的罗列、材料的堆砌。在调查研究中要善于抓住第一材料,然后经过科学的提炼、概括和总结,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和方法,用以指导实际工作。第三,炼意要深。也就是提炼主题,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我国古人认为发现“意”后,还要从大量的材料中下苦功夫求得其精,称之为“炼意”。炼意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金百炼则杂气而精光发”,“意”须百炼才能除掉杂质。拿现代语说,就是确立主题后,还要提炼主题,要从事实材料中提炼出符合事物规律的认识。立意是事实材料的客观性和作者的主观性相统一的产物。而炼意则是实现统一的手段,是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上进行概括实现的。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现象达到本质的认识。这就是马克思指的头脑加工。我国古人称为“胸有炉锤”,经过千锤百炼,才显现精意。我们在处理从调研中得来的材料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政策的高度、历史的高度、上级的高度、群众的高度、创新的高度来考虑和思考问题。站在这样五个高度,我们的调查研究就具有时代精神,就有高度,体现了某一时期党的路线、政策的内容,对工作就有一定的推动,借鉴作用。 第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要沉下去。一个人要获得感性认识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亲历亲为,二是间接获取,作为基层干部来讲,亲历亲为更为重要。必须做到“三个深入”:第一,深入工作。我们的调研要为工作服务,必须深入到工作中去,要参与工作的全过程,坚决克服工作调研“两张皮”的问题,要及时对工作推进的反响、效果、典型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及时改进和完善。因此,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坚持直接调查和蹲点调查相结合,不搞“花拳绣腿”,防止蜻蜓点水。第二,深入群众。群众最有发言权、评判权。要多听群众对的看法,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过程;第三,深入实践。要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以及价值大小。搞调查研究,不能只能写篇文章就完事,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方案,要组织实验,要用实践来检验其可行性,要带头践行所提出的思想观念,带头去宣传所提出的主张。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人,对理想有衷情,对事业有真情,对工作有热情,对创新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只有设身处地,深入现场,才能有的感性、理性、悟性和灵性,才能有的想法和办法。 第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要钻进去。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会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还只是调查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成果,就像淘金一样找到了矿沙,但要找到金子,必须辛勤、淘漉。不同时期对调查研究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要求,这要求我们从大量复杂纷繁的现象、问题、事例中找准所需要的东西。一是追求真理。我们搞调研就要追求真相,找寻本质,不断地探索发现真理,不随人俯仰,不任人方圆,不唯上,不唯书,这是古往今来许多知识分子的宝贵品质。要保持客观的、冷静的头脑,不被世俗流行的观点和自己的先天之见所蔽,不能只收集那些有利于现有成见的东西,而对改变现有成见的东西视而不见。第二,崇尚科学。就是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处理我们的研究课题。调查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传统的方法和现代的科学方法。传统方法如召开调研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是多年来我们坚持的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应当继承和完善。同时也要以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注意典型调查,也要注意利用统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既要从政策的角度进行定性的分析,也要适当采用数学模式等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要努力从定性和定量、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纵向和横向等方面的结合上得出对调研对象的科学认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提高调研效率,并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翔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第三,辩证选材。材料对调研具有佐证和深化作用。要围绕主题选材,材料是主题的体现,主题是选材的依据。不管材料多么生动,如果与主题无关,就应舍弃,决不可因偏爱而损害了主题。选材要真实,材料真实,合乎实际,合乎情理,合乎科学道理,才可信,才能有说服力。选材要有代表性,“以一当十”,越精越好。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对材料开掘要深,轰轰烈烈的大事,其意义容易识别,但小事也往往有深远的含义。要用心开掘,由表及里,由小见大,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性,反映工作的本质。选材要有时代气息,有时代感的材料,才能与现实相吻合,才能与时代的脚步合拍,才能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引起共鸣。选材要新颖,陈旧的材料,已经失出了它的生命力,不会对组织工作起作用。材料新颖,才能使读者如独辟蹊径,耳目一新。 第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要静下来。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浮躁心态,就是急功近利,什么事都想一蹴而就。不愿用硬功、不愿下死劲,这对调研百无一利。要搞好调研必须静得下,沉得住气。首先强化责任心。责任心决定着工作的动力。心中要时刻想到要把调研工作与推动工作创新结合起来,而不是为写文章而调研,为任务而调研。其次强化奉献精神。搞调查、写文章是吃苦的事,辛苦的事。有时候很辛苦,很累,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稿,常常是头昏、眼花、手酸、肩痛,嘴里苦,没有奉献精神、吃苦精神且搞不好的。三是强化求精意识。文章不怕改,观点不怕炼。越改越精,越炼越新。因此,古人有“面壁十年图破壁”、“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句,我们写调研文稿也要有这种精神,许多同志有思想火花,有研究能力,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勤于思考,提出好的建议,多出一些好的调研成果。从事调研工作,对自己的成长大有益处,实际上也培养了不少人才。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去。”

2016中医健康养生指数发布了什么?

乃使象罔
婚礼服
昨日,2016全民中医健康指数发布。这是我国国内首个根据全国城镇居民调研发布的中医健康养生指数。研究结果显示,超四成的焦虑情绪人群处于疾病状态,从20岁至44岁被调研人群中,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3%。肉食者已病比例25.4%昨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北京发布《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该报告从中医角度对全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调研对象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规模的城镇以及不同的人群。结果显示, 2016年度中医健康指数60.9分。健康状态居民比例为51.0%,中间状态比例为 31.7%,疾病状态比例为17.2%。经常感到焦虑情绪的人中,41.4%的人处于疾病状态,无焦虑情绪的人只有4.1%处于疾病状态。从饮食习惯来看,有吃夜宵习惯的人42.4%处于已病状态,有不吃早餐习惯的人36.2%处于已病状态,三餐有规律的人只有14%处于已病状态。从饮食结构来看,肉食为主的人25.4%处于已病状态,素食为主的人18.3%处于已病状态,荤素搭配的人14.9%处于已病状态。20至44岁疾病比例最高根据不同年龄调研差异来看,从20到44岁这个年龄阶段,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3%,45-59岁这个年龄段疾病状态比例为11.7%,60-80岁这个年龄段疾病状态比例为12.1%。也就是年轻人群的疾病状态相比老年人而言比例反而更高。本来20到40岁正是身体强健,血气盛满的时候,但是近年来,许多疾病都呈现出发病年龄不断降低的趋势。中医专家分析,20岁至44岁这个阶段正是人生学习和奋斗的阶段,透支精力、透支体力的情况经常发生,对健康危害极大,而且人们往往觉得年轻身体好,不注意养生、维护健康。按居住环境分布,城镇居民的已病状态比例18.1%,高于农村居民的13.6%。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整体来看农村的空气质量较城市更为清洁,农村生活压力也较小,食材更新鲜等等,农村有利健康的因素较城市。有娃家庭与老人同住更健康从运动频率来看,每天坚持运动的人处于健康状态的比例为41.5%,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为20.5%。这提示了合理而良好的运动习惯,是维护健康状态的重要方式。另外,不同家庭结构健康数据也存在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小三口之家”(年轻夫妇+孩子) 疾病状态比例为25.1% 。易患健康问题中病位主要是胃、肝、脾;而复合家庭(年轻夫妇+孩子+老人)已病比例较低,为13.8%。对于这一点,与会专家认为,数据结果支持了“有了孩子之后和老人一起住更有利于家庭成员健康”,这也反映出照顾年幼的孩子对家庭成员的健康影响较大,家里老人分担照顾孩子的事务有利于全家健康。年龄20-44岁,疾病比例23%,45-59岁疾病比例11.7%,60-80岁疾病比例12.1%运动天天坚持运动健康比例41.5%,疾病比例20.5%饮食有吃夜宵习惯的人已病比例42.4%,有不吃早餐习惯的人已病比例36.2%,三餐有规律的人已病比例14%居住环境城镇居民已病比例18.1%,农村居民已病比例13.6%

论述弘扬中医药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100字

吃人井
立之本原
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中医药文化从《周易》和儒、释、道及诸子百家学说为主的丰腴的母体中源源不断吸收着养料,积淀了深厚的内涵和功力,从而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中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成果,并与古代哲学、诸子文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今天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思想形态和治法治则。中医学不但有“术”还有“仁”,践行“医乃仁术”。因此要在大医情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视野下,培养新时代中医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做好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育,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养成教育。从中医药文化缘起切入,从中医药文化思想、中医药文化伦理、中西医文化比较等问题出发,在传承中提高认识,在扬弃中发展创新~

我国经济状况对中医药的影响

缉毒战
田何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民族特色和发展优势的产业,是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最有可能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然而,在这个产业竟出现了“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局面,究其原因,中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企业的成败取决于经营企业人才的优劣。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振兴民族产业。      一、学科特点因素      (一)思维方式因素。思维方式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中医学从它诞生的《内经》起,就浸润了浓厚的儒、道文化色彩,其整个理论体系充满了宏观(整体观)与思辨(辨证论治)特色,其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主要依靠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通、水乳相融。中医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医学科的发展:一是对人文和哲学科学先进的研究成果非常容易接纳和吸收,中医理论在其发展历程中,移植和吸收了各个时代的先进的人文和哲学科研成果内容,如阴阳、五行、气及阴阳学说等,都是从中国哲学中吸取而来的,中医学体现了医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二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医与现代自然科技文明的嫁接,而更注重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中医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中医教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理论和自身的发展没有象西医那样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突飞猛进,不仅使中医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延缓了,而且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因素。按照民族、区域、社会、历史等原因形成的研究习惯来划分,方法论大体分为两大体系。其一是以综合为主要倾向的研究方法,即在整体上把握对象的方法。它多以哲学方法、系统方法以及最新出现的模糊集合、模糊识别方法等为基础。我国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就是运用这种宏观和综合的研究方法。其二是以分析为主要倾向的研究方法,即把整体分为若干部分来研究的还原性研究方法,多以物理学、化学、数学方法为基础。这就是西方西医所习惯采用的研究方法。中医学和西医学由于其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形成两个不同的生命科学理论体系。两者理论体系的截然不同又决定了两者基础课程教育的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医学模式。西医学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为基础课程,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其对感性知识的获取能力,其医学研究方法是比较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而中医学以文学、历史、哲学为基础课程,侧重训练学生的思辩思维能力,培养其对理性知识的认知能力,其医学研究方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时空-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单靠某一种方法进行科学研究,难以达到探寻科学真谛目的,因此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高度综合的倾向,产生了以自觉综合为主要倾向的现代科学方法论。研究方法的改变势必导致两种医学模式在理论研究或者临床实践上的结合。这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形成和培养将产生重大变革的影响。   (三)教育模式因素。中医教育模式有两种:一是师承教育;二是学院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均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最早模式,它是由中医学的人文思想和其经验医学的学术特性决定的,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医的学术体系中,“师带徒”已经成为中医传承的关键。虽然中医师承传统的带徒式的教育方式,为中医学的生存、传承、发展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但是传统师承方式由于少数人、小范围的限局性,无法适应现代这种大规模的、群体性的、敞开性学院教学的需求,不利于中医学主动融入到大教育、大卫生的体系中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长期发展下去,其传承的相对局限和单一性可能导致中医阵地的萎缩和市场的丢失。另外,传统的师承教育特点难以承担中医事业培养多元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中医教育模式因素直接影响到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质量,产出的中医药卫生人力数量过多或过少、质量好与坏,不仅会影响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市场,也会影响到市场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因此,只有把师承教育和学院教育这两种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医药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也才能适应中医学科的市场竞争。      二、供需平衡因素      中医药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因素包括两组供需关系:一是中医药卫生服务的供方和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构成的供需关系。在这组供需关系中供方提供的医疗服务量(病床总量、门诊总量、病床使用率等)受社会需方(包括人口总量、城镇人口比例、老龄化和14岁儿童以下人口比例)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供方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数量取决于社会需求量的多少,如果过多或过少提供医疗服务,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不能满足人们的医疗卫生的需求;二是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它们构成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第二组供需关系。中医药教育机构是中医药卫生人力的生产者,中医药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决定了中医药卫生人力的基本情况,中医药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中医药卫生人力质量的好坏,而中医药卫生人力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医药卫生供方产出状况。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对中医药人力的需求是中医药教育层次、规模、结构确立和优化的基本依据。因此,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是辨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医药教育产出的中医药卫生人力,应当满足和符合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方的要求,这样二者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不至于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无谓的损失,才能符合人力市场规律。但是我国近几年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服务这组供需关系的实际情况却违背了人力市场的供需运转规律。从1999年到2004年,全国实际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呈递减趋势,平均每年减少5729人,平均减幅为0.75%。而中医药每年各种层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表明中医药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并未按照中医药卫生人力服务供方对中医药人力的需求相吻合,出现较大的偏差,不符合按照教育与人力市场需求的关系规律。   中医药卫生人力的产出和需求牵扯到中医药教育市场、中医药卫生人力市场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给市场,如果这三个市场的衔接和运转过程不畅通,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将会导致中医药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从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社会经济因素      (一)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社会因素。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规模、储量、结构是由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的需求所决定的。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的提供的中医药人力数量却取决于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量。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社会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因素、医疗观念因素和医疗保险制度。   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老年人口比例和少儿人口比例)、城镇人口比例。   (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卫生服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口增长与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呈正比例关系,但人口数量的增长对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影响有多大呢?为了考察人口增长对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程度,我们把1999年——2004年人口增长情况与中医药人员数量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造成对中医药人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我们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对人口增长、中医药人员增长数量情况进行比较,排除2002年的人口增长统计数据非正常因素,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人口增长600万左右,中医药人数增长数为2人,中、西部地区人口增长300万人,但中医药人员数则为负增长。   (2)人口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比例的变化也将直接影响卫生服务的需求,而人均年龄与人均医疗费用密切相关。根据《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服务调查分析报告》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住院率为80‰,14岁以下少儿人群的住院率为52‰,中青年组住院率为30‰;从门诊数量看,两周就诊率65岁以上组接近300‰,14岁以下组为430‰,中青年组平均为160‰-180‰。根据最新人口老龄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在未来15年里,老年人每年增加590万人,到202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5亿人,人口老龄化必将导致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3)城镇人口比例。由于经济水平、文化程度、交通条件和医疗观念等因素的差异,城镇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卫生服务利用等高于农村居民。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镇)化步伐也随着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将成为城镇居民,根据预测,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我国城镇居民的比例将达到50%-60%,为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中医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必须考虑人口城镇化水平这一重要因素。   2、社会医疗观念。社会医疗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医药的认同;二是对疾病的看法。虽然社会医疗观念属于文化认识范畴,但它对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人为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很多人群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西医对此疗效不理想,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营养、食品安全、美容美体、整形护肤、健身、养生等中医药保健,老年人对中医药的认同感要较其他人群要高,社会医疗观念的变化会促进和带动了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   3、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国家对医疗卫生市场的宏观干预,是一种解决医疗卫生消费的制度,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利用社会医疗保险的渠道组织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这将势必改变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人们医疗消费的方式,我国目前医疗保障制度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家属半劳保医疗、其他各种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等,这些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减轻人们对医疗的负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医药人力资源市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国际上一些国家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认同,也在逐步把中医药治疗纳入政府和社会的医疗保险范围,这对中医药人力资源走向国际市场起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二)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经济因素。综合国内外多年来的卫生服务研究结果,经济因素对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的影响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不仅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增量效应,人均GDP每增长1%,卫生服务消费则增加1.04%;二是在影响医疗服务的诸多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在不同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婚姻及就业状况等组别中均是第一位影响因素;三是经济因素不仅影响卫生服务的需方,而且对卫生服务的供方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就卫生服务需方来讲,经济水平决定了居民的就医意愿,就医能力,就医地点等;就卫生服务供方来讲,经济水平决定了卫生服务的设备、卫生人力、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经济因素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影响宏观观测指标可以从人均GDP和卫生费用占GDP比例测得。   综上所述,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市场因素既有市场供需平衡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      四、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区域差异因素      (一)城乡差别因素。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的统计,1997年至2001年,全国农民卫生总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6%左右,即20%的城市人口占用了8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城乡在医疗卫生领域已经形成了巨大“剪刀差”。随着“新农合”医疗试点和不断推广,中医药人力资源出现了巨大的需求市场,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激励政策让中医药卫生人力流向农村,培养中医药人力资源的高等院校也要密切关注农村医疗市场,大力培养适合农村的中医药人才。   (二)东、中、西部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区域差异导致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人口拥有中医药卫生人力的不均衡。2002年-2004年,东部地区的中医药人员数量大幅增加,西部地区却急剧减少,数据表明西部地区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大量流向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城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中医医疗环境、中医药人员待遇等因素可能是吸引西部地区中医药人员的主要原因。为减少区域差异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影响,应当进行卫生事业改革,制定有效的区域卫生规划及卫生人力总量控制政策,以重新配置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分布。政府应当在尊重各省市区的中医药卫生人力的发展规律基础上,通过卫生改革和政策引导,使继续增长地区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流向继续下降的地区,或使在可能增长的省市区减少增幅,而在预测中医药人力可能下降的地区要通过人才流动保持适当增加态势,从而使全国各省市区之间的中医药人力资源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发展趋势当中。   综上所述,只有当我们全面了解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因素,才能够有针对性的从政策、体制和教育源头等方面去调控和解决这些影响因素,从而振兴民族产业,使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