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硕士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张苍
如果爱
硕士的称呼最早起源于五代,指的也是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但是一直不是官职。古人曰:硕者,大也 。古代常用与硕士含意相似的“硕老”、“硕儒”称呼那些博学之士。中国国民教育序列按照层次高低,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基本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级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教育,包括高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又分为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是学历,而学士、硕士、博士是学位。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准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说博士后表示的是一种工作经历。因此我们说的“研究生”就是指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对于本科同学而言,提到“研究生”,通常指硕士研究生。本手册中提到的研究生也指硕士研究生。在中国大陆地区,普通民众一般也将硕士毕业生称为“研究生”,将博士毕业生称为“博士”。所以,按照俗称,则变成了“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的阶梯。

研究生院的发展历程

口中有珠
197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筹建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个实体两块牌子),并于1978年10月14日开学。198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教育部正式发出了《关于在北京大学等二十二所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通知》,同时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几点意见》。1984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2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后并入复旦大学)。198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10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中山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6月,教育部批准了2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北京邮电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12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批准分别独立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5月,教育部批准哈尔滨工程大学、河海大学2所大学试办研究生院。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2011年前,根据《研究生院设置暂行规定》,高校设置研究生院必须经教育部批准,自1977年至2002年的25年间国家先后批准设立了57所研究生院,其中56所设立在中央部属高校,1所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2011年,中国研究生院设置制度实施大幅改革,由原来的“报批”改为“报备”,研究生院成立不再需要经由教育部批准,使得中国的研究生院迅速超过100所。2011年3月,2011年全国省级学位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高校除56所研究生院高校外,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根据高校拥有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首次遴选了24所高校参加了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逐步将自行审核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范围从研究生院高校扩大到这24所高校;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比例将逐渐增加到15%。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的历史沿革

采茶女
钓鱼去
2002年10月学校获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开始了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历史新征程。这一时期学校首批进入“985工程”序列、“十五”“211工程”建设通过验收、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通过国家论证等;2007年,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开始自1948年国立山东大学时期;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高校;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1978年,学校恢复研究生招生以后,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以及管理的要求,学校于1983年在教务处设立了研究生科,负责研究生的学籍管理及招生工作。1987年,随着学科的发展及学位点的增多,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为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将研究生科从教务处中分离出来,成立了研究生部,使研究生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1994年在原国家教委的直接关心下,由我校牵头,会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等五个单位联合成立了海洋科学研究生教育中心,实行人才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使我校成为全国海洋科学教学和科研的中心,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1997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将研究生部更名为研究生教育中心,下设学科及学位办公室、管理部、培养部等,进一步强化了“中心及部门”的职能。1998年,我校与国家海洋局所属科研单位共建研究生教育,使我校成为中国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2001年,为了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加强研究生党组织的建设,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成立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与研究生教育中心合署办公 。2012年11月9日下午,学校迎来一次重大改革,将研究生教育中心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至此,我校又上一个新的高度。

在中国大陆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木札岭
理统
你说的那个硕士有学校给她悦心2500她不愿意去,回去种地了!不过大学像历史、教育学、思政、美学、社会学、档案管理、企业管理、生物、物理、食品等垃圾专业,就业非常困难,即便你读完硕士也十分难就业,毕业基本上等于失业;很多人一不小心选择垃圾专业,毕业后或失业或改行,十分悲惨;一旦选择垃圾专业,或者你可以继续读硕士读博士读博士后然后进某大学做教师,或者你大学毕业改行做销售、做服务生、做与你所学毫无关系的工作!纠正下楼上观点,中文在文科专业中属于中等专业,不属于太烂的专业,如果就读中文强的国家重点大学,毕业就业一般不至于太差;还有一点,不要动辄拿北大举例,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考上北大的,比一本线多140分+(满分750为例)!我们看问题,从大局,从主要方面看吧~我们小区门口还有个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研究生毕业的,在卖鸡蛋灌饼,因为专业太差了就业待遇也十分低,不如摆地摊卖灌饼了,所以我劝你自己想清楚,学点有用的东西,不要整那些垃圾专业。

《中国研究生》是核心期刊吗

妃蕊
张敖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起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的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摘自 《中国研究生》另外,虚机团上产品团购,超级便宜

硕士研究生 历史学教材

其俱是也
立德明道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定价 ISBN1 《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21.20 7-04-004704-7 2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18.30 7-04-004705-53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21.10 7-04-009439-84 《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18.10 7-04-009440-15 《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19.90 7-04-005325-X6 《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22.90 7-04-005326-87 《简明中国古代史》(第四版)北京大学 张传玺 35.0 978-7-301-03905-2 8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中华书局 李侃 21.00 7-101-01295-7 9 《新编中国通史》(第四册) 福建人民 李良玉 25.0 7-211-02005-9 10《世界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 张芝联 55.00 7-5031-2435-0山东的不错 但是我认为教材还是要好好看的 我就吃了不好好看教材的亏了 还有北师大的 我考研的时候同学基本上就用的这两个。你要考历史的研究生吗 现在就业很难啊 考研的内容看考纲了

张蕴岭的成长历程

末路人
大骗子
1978年是改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是在这一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圈阅批准成立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当时,研究生院刚刚创办,还来不及建校舍,张蕴岭便进入研究生院读书。用他的话讲,他们这批“黄埔一期”居无定所、学无定室,不得不借租北京师范大学教室和师大附中校舍求学,所谓的图书馆则是简易搭建的木板房,但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刻苦攻读,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畏艰辛、努力奋斗,如饥似渴、拼搏攻读,不仅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造就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而且培养和铸造成了勇于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这些都成为他们人生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张蕴岭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语专业,大学毕业后正逢“文化大革命”开始,被分配下乡劳动,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经济日渐衰退,人民生活的疾苦。出于强烈的爱国热忱,张先生心急如焚,一心想为中国做些事情,因此他大量阅读经济类书籍,希望能够为改变中国的状况添砖加瓦。当1978年社科院研究生院刚刚成立时,他就抓住机会考入研究生院学习世界经济。我们采访张蕴岭时,他充满激情地回忆起当年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学习生活。刚开始社科院研究生院在北京师范大学借租教室,大家就在“木板房”(图书馆)里刻苦读书一直到深夜图书馆关闭才离开。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最前沿的经济理念,大量阅读经济学原著,热诚地就某些专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并且写了大量读书笔记,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收获巨大。由于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匮乏,白天大量学习消耗能量,到夜里的时候经常饥肠辘辘,饥饿在张蕴岭脑海中印象颇深,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鲜明时代特征。除了这些,张蕴岭谈得最多的还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老师们,师恩难忘,老师的辛勤培养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一些老经济学家,比如罗成西、厉以宁等老先生,他们为人正直,待人诚恳,淡泊名利,具有知识分子的气节,学识丰富但为人谦虚。他们是大学者,但他们的人品、师德同样令人无比尊敬。对于他们的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可能会过时,但世界观、方法论是不变的,从他们身上学到的良好品格是最有用的东西。师者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学者。这批优秀的教授,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课的思路、专业的精神、对学生的严格,今天我们在张先生身上看到了同样的影子。 1985~1986年张蕴岭到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做访问学者。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经历过很多的苦难,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在美国期间,他非常珍惜难得的机会,经常在图书馆夜里零点关门之后才休息。在国外的交流经历,使张蕴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关注跨国公司的研究,并且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世界经济中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者。1989年,他创办了第一个研究APEC的中心,并且在中国政府和外国政府之间牵针引线、四处奔波,组织相关人员参加APEC研究会议,最终中国政府于1990年加入APEC组织。张蕴岭研究的重点是区域经济,对亚太经济也颇有研究,先后多次担任“东亚展望小组”成员,为亚太合作出谋划策;2001年还担任了中国东盟合作官方专家组成员,参加构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框架,等等。在中日关系降到最低点的时候,张蕴岭又成为了中日友好委员会的中方委员,为中日关系的“融冰”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1994~2007年张蕴岭开始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并于1995~2001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他在多年的对外交流中结识了许多国外经济学者,在担任行政职务时,他充分整合这些资源,为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和国外研究机构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虽然张蕴岭在担任社科院亚太所所长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最让他得意的还是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尽管行政岗位任务繁冗琐碎,但是他不顾劳累,对进入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学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为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研究生们拟定了一份科学的、系统的培养方案。学生从进入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导师就拟定出具体的培养计划表,选定研究论文的方向和题目,经过一年专业课学习后,研究生们就可以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参加实习和课题研究,并且在第三年安排他们出国交流。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青年才俊,他们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和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共同培养下,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国外学到了最前沿的经济理论,他们已经开始在各个场合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青年学者。而他们都是张蕴岭的骄傲。张蕴岭最新的身份是社科院学部委员,卸掉行政职务后的他,更加关注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的建设,更加重视青年人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能够更多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奉献力量,这也圆了他年轻时改变中国的梦想。2008年3月,他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在会上他提了三条建议,“必须加大社保基金的筹资力度”、“要更加重视办好教育”、“应对价格上涨应有大举措”。 张蕴岭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经过了30年的探索实践,是到了好好总结的时候。社科院研究生院的教育是讲求方法上的掌握,有了基本方法可以自由发挥。在这里,实行研究生相对集中地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并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这样一种两段式培养。在这里,学习什么专业不是重点,大可不必太强调专业;社科院研究生院给学子的是思想境界,是眼界,是方法。有了这些,就可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在工作中很快掌握方法。张蕴岭特别关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教育,期盼社科院研究生院能够越办越好。同时,他也指出,社科院研究生院办学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主要是科研机构办研究生教育不被纳入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的困难;另外,由于导师和学生距离较远,交流不便,也容易对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影响。虽然社科院研究生院存在办学物质条件不足的困难,但是正可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正是因为研究生院有张蕴岭这样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组成的导师队伍,吸引了大批青年学子投奔到研究生院来求学问知。社科院研究生院过去30年的积累,深厚的底蕴,较高的起点,让张蕴岭对母校年轻的师弟师妹提出了殷切期盼。他不忘叮嘱记者要告诉师弟师妹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地干。虽然社会上目标很多,存在着太多的诱惑,但他认为青年人不应该太看重收入问题和住房问题,要对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如果立志于学术研究,更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冷板凳”。社科院研究生院自由、宽松、民主,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较多地掌握在学生手中,这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社科院研究生院是一座真正的宝库,如获至宝,抑或熟视无睹,就看你是否能物尽其用了。而事实上,当年那些求知若渴的校友们,在今日的竞争中仍然以他们的睿智与耐劳占据着优势。通过访谈,我们得到的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给学生的教诲,终生受益无穷。作为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学生,前行的路任重而道远,未来的天明丽而灿烂。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的院校历程

调而应之
追魂镖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是中国经济管理大学有限公司依香港特别行政区法例合法注册、全资运营高等教育专案;学校从创立之初经历了研究院、学院、大学公司化管理等成长阶段,至今已经大踏步走向成熟化、实战化、国际化的专业教育模式阶段。学校的快速成长与学校及时开发国际同步新课、提高教学辅导品质有著紧密的关系,更与积极回应国家教育政策、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主管单位: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受HKSAR(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保护,同时接受HKRD(香港税务局)监督管理。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基本国策下,香港的学校与研究生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香港高等教育在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三号报告书发表前,从未规定过高教育的学制和办学方式,即使三号报告书规定高校学制後,也不干预各高校的事务,政府实行宏观指导,允许高校高度自治,自行安排和决定高校事务。香港高校受法规制约,但香港并无统一的高等教育条例,只有各校自己的“高校条例”,内容各不相同,各校如何办学则由各校自己决定。香港高校都是法定组织,实行高度自治,政府只进行宏观指导、监督及评估并按一定的程式对各校办学实际以及发展需要是否拨款做出决定。正是由於香港高校高度自治,政府对高校颁发文凭,授予学位不予干涉。高校若通不过学术评估或资不抵债,则由相关法规来调整。高校事务一切均与国际惯例接轨。各高校通过自身设立的管治机构、如校基会、校董事会等实施管理。香港已建立起系统严密的高教制度与学位体系,有各种进修院校、专科层次专业教育学院、本科以上层次种类大学,开设了从一般证书、文凭、学士、研究生毕业证书、课程硕士、哲学硕士到博士学位和各种课程,修读形式多种多样,尤其重要的是,香港已按照国际惯例成立了独立的学术评审机构,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在2004年7月1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和香港特区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在北京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周波、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等出席了签字仪式。协议中明确,内地学士学位获得者可以到香港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和进行职业学习;内地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直接攻读香港高校的博士学位。同样,香港高校学士学位获得者可以到内地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和进行职业学习;香港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直接攻读内地高校的博士学位。

如何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

神之又神
豆满江
只需要到研招网上进行报名,在网上直接选择这所学校的历名研究所的研究生的专业就可以了,没有其他的过程了。不过,需要看一下自己的报考条件是不是满足,以下是报考条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四)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6.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名是网上报名的每年10月份开始报名,这时候可以报多个学校多个专业,11月份确认报名,这时只能选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首页http://yz.chsi.com.cn/在这个网站里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