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中国,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华尔街
无止
1.奉若神明像亲爹!导师推荐他出国,提教授,申经费,吃喝拉撒,身家性命全仰仗这个亲爹!2.刻骨仇恨若仇寇!成了导师的长工,有怒不敢言,毕不毕业掐在导师手呢!咬牙切齿毕了业,多年后导师一招呼,还屁颠屁颠来给导师庆生!3.卿本无情分了手!导师也不能给自己铺路,跟着他学的学术也不当饭吃,毕了业就忘了,还得自己扑腾啊!

在中国的大学中,有哪些导师不能选

非阴非阳
蓼萧
转载一篇文章参考一下:一戒“光当老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都称导师为老师,很亲切。八十年代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同学之间提到导师时亦有称“boss”。时下研究生在网络文化等等影响下经常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老板”这个称呼有几重涵义,可以是爱称,导师给学生提供科研资助,指导研究方向;可能是憎称,学生觉得导师让自己做各种事情;也可以是戏称,是导师不在场时同学之间互相调侃。但是,导师自己不应以老板自居。导师地位建立在三个权威基础之上,学术权威、道德楷模和经济资助的争取者。导师在学术上站得高、看得远,能够为学生争取到各种各样的资助,支持学生的研究,成为学生的楷模,这样才能确实建立起权威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我教你学”的过程。研究生做论文应该有创新,其中的创新点有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有些是在导师指导下悟出来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导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探讨,互相促进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友”更为贴切。作为导师的最高境界不应该是“门徒遍天下”,而应该是“桃李满天下”。个人学术上很有成就、得到学界的尊敬,这都是比较高的荣誉,但是最高的荣誉应该是“桃李满天下”,这是导师自己内心世界能够得到最大满足的境界。二戒“尽做监工”导师们应该做到帮助学生在学术方面尽快成长,而不是整天监督学生每天做了什么事情,这样无益于学生的发展,也无助于学生做出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所以导师要把学生当学生,不能视学生为劳动力、下属。在学术上应该和学生互相探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导师进行指导也应该是以激励为主,督促为辅。在导师和一群学生所形成的团队中,需要有和谐的学术生态,让大家都能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导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不能要求学生过于循规蹈矩。完全循规蹈矩的学生可能成就也不高,而且要求学生完全循规蹈矩,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引发师生关系紧张。三戒“漠不关心”导师对学生漠不关心是一种极端情况,但是这种情况目前有发展。现在全国高校每个导师平均指导在读研究生8人左右,这个数量在全世界是相当高的。美国是2-3人,欧洲更少,台湾地区、韩国和我们的情况差不多。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这在一个导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或许可行,但人数多了以后就有一个规模化培养的问题。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增加,容易导致精力分散,导师对每个研究生不可能都关注到。对学生关心不够很容易产生负效应,即个别学生或一批学生表现不是很好,影响到导师、学科甚至整个学校的品牌,这就是个人发展与集体品牌的关系。所以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关心。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往往影响到学生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再谈一下结构梯队化的喜与忧。目前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导师下面有老师团队、博士后帮助带学生,博士后下面又有博士,博士带硕士,形成了一个梯队结构。这种结构有好处,就是可以带很多学生,梯队的成果看起来很大。但是这种情况也有负面效果,就是导师跟学生的指导过程已经关系不密切了,极端例子也有,答辩时导师竟然不认识自己的学生。部分学生因没有得到导师及时的教导,尚未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为了达到毕业要求,可能出现论文抄袭等问题,到这时候学生和导师就要遗憾终身了。每个导师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可能培养很多名学生,每个学生对你来说是诸多学生之一,但是对每个学生而言,他的几年研究生生涯是他的一段重要人生经历,而导师就是这段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人,是领路者。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分类型关注与全过程关注的问题。导师要区分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自主性很强,只要给予一些指导和指点就可以融会贯通;有的学生自主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好,这就需要全过程关注。导师要体会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关注。四戒“呵护过紧”导师对学生关心的频次也需要把握。对一个学生,导师一个月关心一次和半个月关心一次,差别可能会很大。但关心的次数过多过频也未必合适。创新需要空间,学习研究需要时间,所以导师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何在?是为了完成某篇论文或者某个项目吗?不是,是为了培养他的研究能力。所以“呵护过紧”对培养能力不利。导师要在“呵护过紧”和“漠不关心”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也是做导师的艺术。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具有多样性,造就品格,促进创新。这有点类似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比例是需要掌握的。规定动作是基本的方法、学识,自选动作是学生的发挥。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有一个过程。有的工作是熟练性工作,做一段时间就会了;还有的工作是挑战性工作,要求高,要做的准备多。培养学生的过程就是逐渐从熟练性工作转为进行挑战性工作的过程。怎样判断对学生是不是呵护过紧呢?有多种迹象可供观察,如在组会时学生不会讨论;学生不会提批评性、建设性意见;或者是导师在与不在大不一样,导师在场学生不肯交流,导师不在场学生可以交流得很好,等等。五戒“批评不停”导师不要总是批评学生。自信是学生很重要的品质,千万不要剥夺学生的自信。屡屡的心理挫折会使学生无措手足。偶尔一次严厉的批评是必须的,但是经常的批评是会产生负面效应的。导师和学生在学识上可能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但师生在学识上的高下不应演化为滥用话语权。这会引起创新意识的泯灭,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师生关系紧张。实际上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的损益是一致的。学生有好的创新性成果,导师有荣誉感;同样导师的学术地位提高,学生也会有荣誉感。对学校来说也一样,学生培养得好、科研成果丰富,便充分赢得了学校的利益。过度批评还会造成过度批判的学风与文风。蔑视权威的目的不是为了与权威作对,不是为了单纯批判,或者依靠批评成名。批判是为了对新领域、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六戒“处事不公”导师处事不公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导师断错一事便会挫伤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来,导师可以给学生一定资助,但是切忌将学生待遇过度细化、量化,导致学生之间的不平衡。导师也不要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亲疏远近,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或不信任导师,或奉承之风盛行。如果在学生中出现这样的风气,就和大学精神背道而驰,就很难出成果了。七戒“用心不专”导师在其学术生涯的开始阶段往往是比较专注的。随着其学术地位的上升,就容易受到庞杂事务的干扰,从而分散精力。我想提醒年轻导师不要丧失“学术前行”的精神支柱。在逐鹿学术前沿时不要盲目跟风。导师自己如果不够了解,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对学生的指导就不会很中肯。研究中还要注意干与枝的关系、磨刀与砍柴的关系。导师要时刻把握研究方向,准确区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对年轻的导师而言,年轻时要打好学术底子,待阅历深厚后再做战略科学家。八戒“治学不实”前段时间,美国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项目不命中率接近90%,评审通过的只有极少项目。申请项目基金产生了“博彩”效应。因此有些申请人尽量将申请书写得令人印象深刻,提出一个个“good story”,制造一些新概念,而对实现的可能性却缺乏重视。当然,大多数科学家在申请书中用的是略为夸张的语言,在实际治学中保持了一个清醒的头脑。2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硬”科学与“软”科学的概念。“硬”科学是指可以完全被验证的科学理论,而其他无法完全验证的都是“软”科学。现在的科学很大一部分已经是“软”科学了。我这里并不是说“软”科学就不好,但治学需要尽可能的“实”,但又不可能完全“实”,需要从一个学者的良心上说: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实”了。人脑具有“造概念”与“逻辑批判”两重功能。“造概念”功能太强会变成空想者,“逻辑批判”功能太强则没有创新,这需要一个平衡。借用胡适先生的话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九戒“逐末忘本”学生在研究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Tangent Off,走死胡同(或者说是刀不快,光砍枝蔓)。研究中遇上问题后,就容易沿着细梢末节走入歧路,把原来的研究目的丢开了。过度追求细节会导致丧失研究方向,容易做的东西先做,不太重要的东西做了很多,而忘记了真正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与导师的判断力、价值观有关。导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什么是重要的”这一价值观,认准方向以后往下走,不要过多理会细节。当然也有可能出来一个细节是重要的、可以出成果的,这就需要导师的判断力,也要让学生具有这样的判断力:做大事,顶天立地,原始创新。十戒“快速扩张”年轻导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和其他研究组攀比学生数,喜欢多招学生。这样加速度过快、惯性过大,结果无力驾驭。因为年轻导师在初始阶段往往还不知道如何指导这么多的学生,也往往不知道如何获得科研项目来支持这些学生的研究;同时年轻导师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招到最好的学生。年轻导师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还处在攻坚阶段,过早分散精力会导致成就不高。所以我建议年轻导师在起步阶段指导三四名学生就足够了,等到自己视野比较开阔、可以触类旁通、科研经费也比较充足的时候,再来指导的学生。本文作者: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曾在2006年8月~2013年2月期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研究生 导师

地下城
孔阳
告诉你:在中国如何选导师相信许多同学考研后,如愿以偿进入自己的目标学校。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选导师。如何选导师一直是一个被无数次提出的问题。这里给出一些规则给新入学的同学作为参考。首先要声明的是,这些规则并不一定普适,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导师的情况也不一样。你可以把这些规则作为一个基准框架来思考你自己的问题。选导师问题要解决的好,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知己,是指自己喜欢什么行业?喜欢哪个领域?今后准备从事什么工作?是学术研究,还是到企业中混?知彼,就是对导师要了解。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了解导师的学术指导风格,了解导师的学术道德和人际关系情况。先说知己。大凡读书毕业者,出路有三:学术研究(包括硕士毕业读博)、政府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做哪一行比较好,这没有定论。在欧美等竞争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从事学术研究一定要读到博士毕业,否则很难跨入这个领域。但是平均意义上看,这个领域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富有的。最富有的群体还是进入企业。这就是为什么MIT的PHD会大量跑到华尔街去,因为他们想发财。政府公务员可能是最差的选择(不是指高层公务员,例如总统,财政部长,央行行长等),因为公务员职位所要求的技能和水平非常低下,一旦日久,往日所学必定荒废。如果哪天政府裁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再就业,到企业中就业非常困难。除非自律能力非常强,平时一遍工作一边学习,没有荒废。在中国这个转型社会中,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公务员是首选,因为稳定而高薪。但是最近毕业生骤增,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关系横行,对于身无靠山的广大毕业生,进政府机构并不容易。企业就业是一个很好选择,但竞争激烈,尤其是类似于公务员的那种企业职位,例如电信、移动等垄断部门。对于实业企业和身处激烈市场竞争的那些企业而言,才能的比重要稍微高一点。学术研究在中国可能是最没落的一个领域了。因为这是一家生产学术垃圾的“企业”。整个企业除了充斥着垃圾以外,就是位高权重者控制资源分配,无权无势者帮助有权有势者造垃圾论文,还有到处晃荡的学术骗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交大的汉芯丑闻)。进入这个行业是需要有勇气和胆识的。如果不能寻找靠山分享资源,那这个社会上比你穷的人可能只有边远地区农民。一些乞丐的收入都会比你高。据新闻报道,乞丐都已经出现专业乞讨,正常收入都在每年5-6万,只要你舍得面子和尊严。现在高校讲师,如果申请不到课题,无法走穴(因为没有名气),仅仅靠讲课,每年5-6万还是一个很大问题。一些人文性质的学科,例如哲学、历史等,高校给新进的博士毕业生3万一年多的是。为什么和企业收入相差这么大?答案是显然的。你在企业中工作,为社会创造贡献。你在高校中工作,除了造出几篇垃圾论文外啥用也没有。国家给这么几个钱,已经是算给面子了。想清楚了自己想干啥,就来看看能选哪些导师,如何选导师。导师也分为好几类:第一类是擅长学术研究的导师。这类导师的特征是有很好的发表记录,而且这些导师一般比较正直,坚持学术道德底线。因为能做研究,所以没有造假动力,所以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概率就大。如果你要准备从事学术研究,这类导师是首选。但这类导师有时候人际关系并不太好。一则研究能力强遭人嫉妒。二则忙于研究而忽视社交。三则瞧不起周围众多蝇营狗苟之辈而被孤立。在海归稀少的领域新进的海归“通常”是这一类。第二类是不学无术但有权有势的导师。这类导师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经营人际关系和申请课题,至于学术研究,全部都承包给其他人士,例如其他无依无靠的而又想依想靠的青年教师、自己的学生等。这类导师由于其专业化于人际关系,因此如果你并不想研究学问,只图毕业后有个好工作,那么完全可以师从之。但师从这类导师必须注意一个问题,这些导师由于不从事研究,因此学术道德底线是基本不存在的,安然无恙是因为他关系经营的好,利益摆得平。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毕业的时候导师是否能给帮忙还是一个问题,即使愿意帮忙,是否全力帮忙也是不得而知。所以选这类导师需要自己承担一定风险。第三类是努力学,但术不高,也有一定资源分配能力的导师。他们和不学无术者的区别在于主观上是否努力学习,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学而术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因此被学术研究前沿淘汰。但这类导师还坚持学习,使自己不被淘汰得太远。不学无术者则完全是不愿意学习,认为学问根本没有用,有用的只是关系和人情。据我观察,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老师中的大部分又多是副教授或教授,但并没有很高的行政职位。这三种类型只是大致分类,并不是非常严格。有一些青年教师,研究能力很强,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处于起航阶段。但总体看来,学术需要批评,在中国的特殊文化下,批评会招致被批评者认为关系有问题。因此学术能力高的人从概率上来讲人际关系要差。了解了导师的类型,你是否就能选到好的导师呢?未必!由于不同的人对大学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以职业取向来选导师会存在很大争议。例如有人认为,到学校里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社会实习经验,而是为了训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在以后工作中,碰到新问题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途径。但在就业压力下,大部分人还是以职业为导向。下面的选导师的八大原则是建立在在校目标之上,自己毕业后有什么理想自己考虑吧。第一原则:看导师的发表记录。其实,从一个最根本的愿望出发,任何一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选一位高水平的导师,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获得提升。那如何了解一个导师的水平高低呢?自然看这个导师的研究记录情况。论文发表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参考。同学们可以直接在论文索引中检索导师的发表记录,看看导师发表的论文中,有多少高影响因子?有多少一流期刊?但是,需要注意,有时候发表记录并不能完全揭示问题的实质。一个在高水平期刊群上经常发表论文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真水平;一种是别人的贡献。即使导师是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也未必表明这论文就是导师的主要贡献。要进一步揭示问题的实质,就需要对导师论文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的领域相对集中。如果这些论文都是导师的主要贡献,那么研究话题应该相对集中。如果你发现该导师2-3年以内的论文有好几类“差距较大”的话题,每一类话题的合作者都不太一样,那么注意了,这些论文的主要贡献至少不都是导师的。这种导师一般是学生写出什么论文来,他就有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如果论文署名表明导师不是主要贡献者,那可能说明导师参加了讨论,有一定的修改贡献而列名其中,这种情况下,研究领域差距较大是可以理解的。第二原则:看导师的讲课水平。没有什么方法比听课更有效了。能在选导师之前听一学期该导师的课,基本上能对导师有较好的了解。听其讲课能排甄别出不学无术类导师。不学无术的老师,他讲课是不可能深入的。首先他不看书,书本东西都没掌握还谈何指导?其次他不追踪学术前沿,对学术了解甚少。这种情况下讲课,只能隔靴瘙痒,不着要点。听课过程中,你还能提问,以检验导师的水平。你可以先检索导师的论文,在他的研究领域内挑选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就一些技术细节进行提问请教,如果他能解释透彻,基本符合了选其做导师的条件——对基本知识掌握的较好。更进一步,你可以挑选该领域的几篇最新的前沿论文,或者网上搜到的美国欧洲名校的牛教授写的工作论文,就一些细节进行请教。如果你发现导师能解释清楚,那恭喜你,你找到了对前沿比较熟悉的导师。跟着他至少可以从研究能力上得到提升(企业中有时候也需要研究,因此研究能力并不仅仅适用于学术领域。)如果连基本的经典文献都没有搞懂,那么是否要选就看你自己的情况了,反正研究能力的提高肯定只能靠你自己摸索了。如果你发现该老师的讲课ppt和前几届师兄师姐的课堂内容基本一样,那么该ppt基本属于老师年轻时候的作品。这种情况下只要一提问,不学无术立刻现形。(注意提问要提技术细节)第三原则:看导师是否能一起学术讨论。如果能和导师一起学术讨论,那基本可以肯定这个导师是可以选的,至少在学术上可以帮助你提高。不学无术的人绝对不会和你讨论学术问题。第四原则:看导师的同事及其他学生对其的评论。这就体现出导师的人际关系来了。人际关系好不是自己说好就是好,而是要别人说好。但这种打听比较困难,有时别人还有戒心,不会说真话。这就需要你较长时间的细心观察。如果你考本校的硕士博士,那么本科时候就要细心观察。如果考到外校,那么基本只有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供你观察。这时候选导师基本靠上面两个原则。第五原则:看导师是否排斥高水平同行。水平高低和宽容心态是两回事。一个导师水平可以不高,但是无法容忍高水平的同行,那么心胸就太狭窄了,跟着这类导师自己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你水平比他高了就麻烦了。第六原则:看导师是否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承认自己在某方面不懂。如果一个导师到处说自己这也懂,那也懂,那基本上是什么也不懂。真正懂的人,在非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是非常谦虚的,不懂就是不懂,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这类导师的共同特征是好大喜功,喜欢表面文章,喜欢出风头。跟着这类导师,如果你妨碍他出风头了,那你就有麻烦了。(这话自己理解)第七原则:看导师是否为学生着想。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学生一把,这是一个导师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个导师有能力帮却不帮,选他当导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你选导师本来就冲着就业,那么毕业的时候导师写个推荐信、打电话帮学生推荐一下等会有很大的效果。当然这要看导师的人际关系如何。如果导师没有政府机关的关系,你要他推荐,效果也不会太好。另外,现在很多同学希望出国留学,导师的推荐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导师不给学生写推荐信,有两种情况:第一,正规的学术推荐行为需要谨慎。这通常出现在一些有声望的学者身上,海归人士尤其多。因为海龟需要考虑到国外的关系,如果推荐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毁了自己的名誉,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就难混了。如果你碰到这种谨慎的老师,那么恭喜你,只要你确实很优秀,那么这类老师一般都会大力推荐。如果你本身并不优秀,那你乘早找其他老师吧。如果你很优秀,但老师还是不肯给你推荐,那么就是第二种情况:心胸狭窄容不得你有更好的前程。不要以为老师都是甘为人梯。整天为他人作嫁衣裳会让老师心理失衡。对于学术能力不高的人,嫉妒心更甚。但是,大部分国内的老师,在国际上名声并不大,写一份推荐信应该还是有这个雅量的。如果国际学术界名声不大,还整天以国际名声为由拒绝帮助学生,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了,出国可能比较麻烦。第八原则:看导师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按照道理,学术不端行为检查是应该在第一位的。我把它放到最后一个,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它很无奈。对这个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术腐败比政府官员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说都枪毙有误杀,隔一个枪毙一个有漏杀嘛!毫不客气的说,现在年龄在40岁以上的,没有学术腐败污点的教师并不多见。因为这是一个制度的悲剧。如果你发现你中意的导师过去有剽窃行为,那么不必太惊恐,关键看这种剽窃行为现在是否依然存在。如果一直存在,那要小心了。连学术名誉都不顾的人是不会顾及其他任何事情的,他想干啥一定会干,你跟着他要么共存亡,要么乘早发疯。如果过去有,现在没有了。那么这类导师属于浪子回头。谁都会有错,英雄不问出身。过去剽窃,肯定是被逼的(制度考核要求)、一时犯错(为当时剽窃风气所熏)。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肯定是自己知道错了。所以,这类导师的历史原罪问题,大部分责任需归咎于不合理的制度。根据中国的国情,只要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还是符合导师的基本要求,不是那种没有道德底线的教师。最后再说说导师一般如何选学生。毕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导师选人的标准相对比较简单,这取决于导师选学生的目的:学术潜质好(能帮自己写论文做课题)、做事不极端主义(比较好管理,不会出引人注目的让导师难堪的事情)。现在的导师,只要能带学生,一般都是有一些资源的。帮着做课题是必须的,否则课题还靠导师自己做不成?!导师课题多,你也忙,但对研究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训练的。课题少,你的自由时间比较多,你可以发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根据我的观察,课题和就业没有太大的联系。以上回答了网友的如何选导师的问题。至于不同的人情况千差万别,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就是了。不是你选,是导师来选!``

研究生导师应该如何带学生

魔画情
樱花
一、前言我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机制的了解并不多。之所以对这题目感兴趣是因为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关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共同署名发文章的报道。有的报道指责研究生导师欺世盗名,在学生的论文上署名,当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有的文章意在揭示这种现象后面的原因。比如,期刊杂志社根本不会刊登不见经传的研究生的论文,为此导师署名会有助于学生达到发表文章的数量要求。这类潜规则的确令人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感到担忧。华中科技大学的做法更是干脆,将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将导师署名的做法用明文规定下来。不过,本文的中心不是有关导师署名这类潜规则。而是一个更严肃的问题:。有一位北方某大学的博士导师,因在学生的论文上署名被他人在网上撰文指责为巧取豪夺。这位教授的反驳文章中有如下一段解释:“……我培养研究生,是将合作撰写论文作为锻炼学员的方法之一,选题、主要观点、直至写作提纲多是由我确定,资料也是大多我早掌握。这种方法没有什么不妥,今后还会坚持,……。” 这段话应该可以最后解决这桩导师署名的“公案”了。但也就是这段话驱使我动笔撰写此文。二、何为研究生的学习?高等教育的内容可以粗粗地被分为两大块:教学和学术研究。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即教内容,又教方法。所谓内容,就是“是什么”,方法就是“如何”发现是什么。高等教育将大学学习按照内容和研究程度的深浅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不同层次。本科学习的目的意在使学生对某一领域中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有较普遍的理解。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知道有什么”。硕士阶段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专业中的原理,进行开发或者描述性研究,寻找答案来。也用一句话来总结呢,就是知道“为什么”。博士阶段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探寻、发现并解释物质或者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博士阶段的学习目的是要发现新的“是什么”并解释“为什么”。高校的学生只有到了研究生阶段才能真正接触学术研究层面的活动。本科生的学习基本上还是在某个领域中打底子。到了硕士生学习期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教的比重大于学生的独立研究。导师的作用还是集中在观点介绍,文献引用和综合讨论的方法上。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专业中的问题搞精通,达到能够解释的水平。但是这并不排除硕士学习中发现新关系的可能。美国学术界就不乏这样的例子,一篇硕士论文揭示了一个新的因果关系。因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引用具体例子了。博士学习与硕士学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博士学习的目的是要在专业领域中发现并证明一种新关系的存在。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新”字。被前人发现而且已经证明存在的关系没有任新的何学术价值。在另一类研究中,博士论文的目的是要证明一个被前人认为是存在的关系并不存在(推翻)。这里提到的“关系”是什么?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学术研究可以被分为三大类,一是描述性研究,指的是对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将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以它们之间的关系系统地加以描述就是描述性研究。二是开发性研究。开发性研究是将一个新的研究对象概念化、系统化的研究。这类研究在将直观的观察上升到系统研究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是解释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的目的是在事物之间发现并建立因果性关系。博士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为解释性研究做准备的过程,最后的博士论文也因该是解释性研究。建立一个新的因果关系(或者推翻一个被公认的因果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这正是为什么博士学位会怎么难读的原因。从观察到一个值得研究的关系,到确认其学术价值,课题的建立,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工作。所有的困难之处都源于这个“新”字。正是由于博士研究中的“新”字,导师的“教”的工作越来越少,“导”的工作越来越多。三、博导都“导”些什么?导师的作用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导师必须能够为学生指出学术兴趣中的问题是否有人研究过。既然有导师之称,那么博导就应该对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的各种研究的主要成果,派别,主要观点,研究状况的过去、现在、发展趋势等问题了如指掌。所以,当学生开始考虑一个博士论文课题的时候,博导就应该帮助学生弄清楚计划中议题的“新”的程度,在理论上对该领域的贡献。在选题上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美国的博士学习中,博士生在通过博士资格的总考后才真正成为“博士候选人”。其中许多人在成为博士候选人时都还没将博士论文的题目确定下来。没有确定的题目,就提不上有自己博导了。这是美国的体制。中国的博士培养体制基本上是“作坊师徒”方式。导师挑选学生,进校后就跟着导师“学艺”。学术上的独立性可能会较差。博导在学术选题的问题上的主要角色是建议和帮助。如果在快毕业时学生都不能自行找到感兴趣的博士论文议题,需要导师为自己选题,那导师带研究生的水平就值得怀疑了。第二,导师应该能够为学生指出文献的范围、阅读重点。文献的阅读实际上涉及到如何从理论上对所选议题的支持。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因为要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是否“新”,完全依靠对相关文献的熟悉程度。作为博导,对本领域中文献应该十分熟悉。在这个阶段中,从学生的水平来看,虽然尚未像自己的导师那样读书破万卷,但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应该能够在文献研究中将本领域各个学派的观点加以分类和综合,用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终建立新的因果关系。如果一个博士生到开始写博士论文时都还没具有自行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导师要负责任。换言之,导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能教给学生的东西中,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教学生如何读书。本科生和硕士生读书,目的还倾向于汲取和理解。

研究生应该如何选择导师~~~

退已
冴子
很多学生选研究生导师,喜欢选那种名头特别大的,或者当学校、学院领导的,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种方法特别盲目。因为越是社会职务多的导师,越是没有时间指导学生。特别是那些有行政职务的导师,自己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就特别有限,更不用说指导学生了。所以,选导师关键还是看下面几点:1、研究方向。一般来说,热门的研究方向,就业前景会好很多。如果还能和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契合的话,就更加完美了。2、教学投入。这个可以通过咨询学校的师兄师姐获得。愿意跟学生打成一片、乐意指导学生的导师,是最受欢迎的。3、导师资源。一般来说,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既能给学生支付助研津贴,又能提供实际的项目给学生练手,比那些空对空谈理论的导师,对学生的帮助更大。4、导师声望。不得不承认,拥有更好声望的导师,学生发论文或将来就业会更容易得到好的推荐。我就遇到过一位院士的学生,因为院士的就业推荐就轻松找到了一份高校的工作。但是,跟着这种导师,你要做好靠自己的思想准备。上面几点,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的,重要性逐一递减,供大家参考。欢迎关注“苏苏快跑”微信公众号,邀你一起关注高等教育和家庭教育问题。

国内的研究生导师制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莫不出焉
今日晏闲
相当可怕,摊上个艸蛋导师真的是白白浪费人生,切身体会

研究生如何选导师,师兄师姐们请进

甚矣
裴頠
  研究生选导师的方法:  1、看导师愿不愿带你,再好的导师,如果他本人不愿意带你,你再强求也不会有很好的结果,导师不带你可能因为几个因素:  第一,专业不对口,你的本科专业与他想招的不一样。  第二,感觉你不适合跟着他,这是为你好,以免耽误你的前程。  第三,他已经招够人了。  2、看导师的实力强不强,知名导师一般都拥有着很广的人脉关系以及很多项目,跟着他对以后的发展会很有帮助。  3、看导师的为人好不好,有些导师虽然学术成就斐然,但是个人性格、品德可能不太好,这时就要好好想下是不是合适自己。  4、看导师的科研方向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目标,同一学科会有很多方向,每个导师研究的方向也不同,这时要根据自己希望从事的行业选择研究方向,然后根据研究方向选导师。  5、看导师未来两三年的发展规划,如果在未来的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里,导师要去国外进修什么的,那你就瞎了,可能一年都见不了导师几面。  6、看导师的学术水平高不高,在选择导师前,一定要先了解他的专业特长、学术观点等, 这些信息可以再网上搜,也可以去看一些老师发表的论文、书籍等。  注意事项:  在选择导师时需尽可能多的收集导师的信息,不要只看一位导师的信息,说不定会有更合适你的导师。  选好导师之后,就需要跟导师联系了,联系导师时尽量实话实说,不吹嘘,但也不要谦虚,把自己做过什么、可以做什么都让导师清楚,  在联系导师时不要心虚,大胆的去联系就可以,也不必为被导师拒绝而沮丧,继续选择下个合适的导师。

中国研究生的导师是“Personal Tutor”还是“Supervisor”呐?

曼荼罗
坏东西
tutor可为老师,补习老师,但硕士生导师和博导通通称为supervisor。我想区别是你读硕士和博士是你自己研究东西,导师只是引导,指导和给你意见,不同于tutor,他教你学。

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生导师 选谁好?

伐木
通也
哪些导师不好跟,我不清楚 根据公费人数即可确定哪些方向好了2007年录取情况2007年录取情况: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共录取75人传输与覆盖监控6人,公费1人数字电视技术26人,公费22人数字广播技术8人,公费2人信息安全技术3人,没有公费信息网络技术25人,公费17人音频技术7人,公费2人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共录取38人DSP技术与应用8人,公费4人多媒体技术10人,公费9人声信号与声场信息处理8人,公费4人视听模式分析3人,公费1人自动控制技术9人,公费5人不过给你提供以下导师的联系方式: 通信与信息系统 传输、覆盖与监控 苏志武 17 通信与信息系统 数字电视技术 姜秀华 jiangxiuhua@cuc.e.cn 18 通信与信息系统 数字电视技术 李冬梅 19 通信与信息系统 数字电视技术 史萍 shiping@bbi.e.cn 20 通信与信息系统 数字电视技术 杨盈昀 yingyun6903@163.com 21 通信与信息系统 数字电视技术 张琦 disp@bbi.e.cn 22 通信与信息系统 数字电视技术 章文辉 23 通信与信息系统 数字广播技术 李栋 lidong@bbi.e.cn 24 通信与信息系统 数字广播技术 刘守训 sxliu@bbi.e.cn 25 通信与信息系统 数字广播技术 张华清 26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技术 柴剑平 jp_chai@263.net 27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技术 李鉴增 jzli@bbi.e.cn 28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技术 刘剑波 ljb@bbi.e.cn 29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技术 颜金尧 jyan@cuc.e.cn 30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技术 孟昭和 p3500meng@hotmail.com 31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技术 王晖 hwang@bbi.e.cn 32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技术 王京玲 wjl@bbi.e.cn 33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技术 张勤(兼) comsoft@vip.sina.com 34 信号与信息处理 DSP技术与应用 蔡超时 bbicai@bbi.e.cn 35 信号与信息处理 DSP技术与应用 戴志强 daizq@163.com 36 信号与信息处理 DSP技术与应用 苏震 sz100hz@163.com 37 信号与信息处理 多媒体技术 杜怀昌 hch@bbi.e.cn 38 信号与信息处理 多媒体技术 许信玉 39 信号与信息处理 多媒体技术 徐品 xupin@bbi.e.cn 40 信号与信息处理 多媒体技术 杨磊 young-lad@263.net 41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处理技术 谢锦辉(兼) 42 信号与信息处理 自动控制技术 蒋伟 43 信号与信息处理 自动控制技术 周春来 44 信号与信息处理 自动控制技术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