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汉字文化杂志是国家级正规期刊吗评高级职称可以用吗

烽火台
君祭
《 汉字文化 》《汉字文化》宗旨是宣传汉字汉语的科学性,婴幼儿、小学、文盲、少数民族、外国人科学汉字教育,更新普通语言学理论,努力为提高人民的素质、开发人类智慧潜能做出贡献。《汉字文化》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已产生重大影响。该刊为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主办,社长兼主编袁晓园,副社长兼副主编徐德江。

雅思考试可笔试一般从几点开始,持续几个小时,几点结束啊

借黑钱
其一人恶
雅思考试-纸笔及机考上午场考生:07:30 到 08:30。雅思考试-机考下午场考生:12:30 到 13:30。分享免费欧美外教一对一试课:【https://www.acadsoc.com】只需花费一杯奶茶钱,每天都能跟着外教一对一学习。雅思备考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推荐阿卡索在线外教,课均不到20元,有证的专业外教一对一上课指导,还有助教课后辅导,整理最新雅思考点,帮助学员梳理课堂内容,性价比是绝对划算哦。不知道如何选择英语机构,可以百度咨询“阿卡索vivi老师”;如果想下载免费英语资源,可以百度搜索“阿卡索官网论坛”。

图书馆里的书都有什么种类?

蝴蝶君
赵衰
图书分类法又叫图书分类词表,是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知识分类的原理,采用逻辑方法,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其学科内容分成几大类,每一大类下分许多小类,每一小类下再分子小类。最后每一种书都可以分到某一个类目下,每一个类目都有一个类号 。 一、图书馆里的书基本分为22类: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哲学、宗教 3、社会科学总论 4、政治、法律 5、军事 6、经济7、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8、语言、文学 9、文学10、艺术 11、历史、地理 12、自然科学 13、数理科学和化学 14、天文学、地球科学 15、生物科学 16、医药、卫生 17、农业科学 18、工业技术 19、交通运输 20、航空、航天 21、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22、综合性图书二、在我国,通常使用的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1.按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划分。如:文化系统图书馆,教育系统图书馆,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工会系统图书馆,共青团系统图书馆,军事系统图书馆等。2.按馆藏文献范围划分。如:综合性图书馆,专业性图书馆等。3.按用户群划分。如: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4.按图书载体划分。如: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真人图书馆等。5.我国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有: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技术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军事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在上述各类型图书馆中,通常认为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扩展资料:中国十大图书馆1.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2.上海图书馆——上海3.南京图书馆——南京4.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5.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6.重庆图书馆——重庆7.山东省图书馆——济南8.四川省图书馆——成都9.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天津10.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州参考资料: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百度百科

书店的图书共有哪些分类?

训练日
禁猎区
书店的图书有以下分类:1、经典著作 · 哲学类2、社会科学 · 政治法律3、军事科学 · 财经管理4、历史地理 · 文化教育5、小学文教 · 初中文教6、高中文教 · 语言文字7、中国文学 · 外国文学8、音乐 · 美术雕塑9、摄影影视 · 舞蹈戏剧10书法篆刻 · 自然科学11、数理化学 · 医药卫生12、农业科学 · 工业技术13、计算机技术 · 建筑工程14、生活休闲 · 少儿读物15、大中专教材 · 年画挂历扩展资料:图书按学科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按文种划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按用途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作为全国最大的图书电商,当当网图书品类达79万种,总销量额中仅童书占比达25%。内容划分小说、儿童读物、非小说类、专业书、工具书、手册、书目、剧本、报告、日记、书集、摄影绘画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图书分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哪个文科专业较好

其为人也
红掌
  最好的是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鄙人就读该专业),二者基本上是历年来华师在各地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两个文科专业。  摘录些文字介绍:  汉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现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6个博士点和6个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编教职员工107人(教学科研人员8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34人,有博士学位31人,有硕士学位25人。现有汉语言文学一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中文系资料室藏书有8万余册,长期订阅刊物达300余种。  华东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历来是学界的重镇,50年代初高校调整后,许杰、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程俊英、周子美、余振(李毓珍)、万云骏、史存直、林祥楣等一大批一流学者均执教于此。本系基础实力雄厚,传统优势突出。从钱谷融先生引发全国讨论的文学是人学命题、王元化先生撰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著作,到80年代中期文学研究方法论大讨论,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等,中文系都在学术界赢得了巨大声誉。新时期以来,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领域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人才之多,时有华东师大现象之说。  目前挂靠本系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机构有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全国古代文论研究会、中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这些学术团体和机构的会长(主任)、秘书长均由本系教授担任。主办的学术期刊有:《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词学》、《中国文字研究》、《中文自学指导》、《中文自修》等。  本系教师有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种类的科研项目数十项,取得了一大批学术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教育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的教学与科研奖励。本系与亚洲和欧美十多个国家以及台港地区的大学有着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本专业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文科基地)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方面专家的重要基地之一。  本专业还培养语言文学方面的中、高等学校师资,新闻出版部门的编辑和创作人员,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文秘和管理人员等人才。  中文系在学生培养方面融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为一体,有本科直升研究生、提前攻读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等一系列相关措施,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专业基础课程有现代汉语通论、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精读、西方文学作品精读、中国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程、美学、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西方艺术哲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通论等。  专业选修课有汉语文字学、文学语言学、训诂学、音韵学、唐诗研究、唐宋词研究、明清小说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专题研究、鲁迅研究、比较文学、西方现代文学流派、文艺心理学、文学人类学批评、接受美学、文艺民俗学等。  自建系以来,中文系共培养本科生40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研究生90人。目前在校本科生750人,硕士生203人,博士生139人。毕业生主要从业于高等和中等学校、研究机构、新闻出版和电影电视单位、党政机关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毕业生中涌现了在文坛上令人瞩目的华东师大作家群、优秀出版社家群和优秀教育家群。培养的数百名博士、硕士,大多已晋升高级职称,有的已担任博士生导师、重点大学副校长,成为各高校、研究机构的教学科研骨干。  长期以来,中文系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于社会各领域都卓有成绩,行政工作如孙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蒋述卓(暨南大学党委书记)等,华东师大作家群如沙叶新、戴厚英、赵丽宏、王小鹰、格非、李洱、陈丹燕等,著名学者如吴熊和、陈伯海、南帆等,著名出版家如赵昌平(上海古藉出版社总编辑)、陈保平(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雷群明(学林出版社总编辑)等,中学特级教师如过传忠、陆继椿、金志浩、刘金海、顾朝晶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成绩斐然,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中文系赢得了荣誉。)  对外汉语系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南方地区的重镇之一,它具有悠久的教学传统、优越的办学条件、鲜明的办学特色、雄厚的学术基础、良好的学术声誉、齐整的学术梯队、广泛的研究领域,在国际国内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内最早招收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之一;文化大革命后,又是最早恢复招收留学生、设立留学生专门教学机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的院校之一,并于1994年改名国际中国文化学院。1985年全国首批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开始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院校之一,并于1994年正式组建对外汉语系。八十年代末最早招收对外汉语方向硕士生的院校之一。1998年,申报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成功,开始招收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博士生;2000年,我校申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成功,挂靠在对外汉语系。由于根据国家学位办的设想,设立这一专业学位点是“为对外汉语教学开一个口子”,因而,这一成功标志着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是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之后,又一个拥有独立的对外汉语方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对外汉语教学单位。2002年,成立华东师大对外汉语远程教学中心,和国家汉办合作建设“汉语远程学院”教学网,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等:现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科研的教师共68人,其中专职教师50人,兼职教师18人。在专职教师中,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9人,讲师17人,助教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在年龄结构上,51岁以上的15人,41-50岁的14人,31-40岁的11人,30岁以下的10人,四个年龄段的分布相当均衡。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8人,硕士学位者23人,合计占全部教师的近三分之二。在专门从事留学生语言教学的教师中,具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者21人,占全部教师的72.4%。兼职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本校退休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其中8人具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占全部兼职教师的44.4%。  学科建设与学术优势: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内与对外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始终将学科建设放在全院工作的重要地位。近三年,我院教师已完成省部级(含国家汉办)科研课题8项;在研课题11项。其中对外汉语教学认知理论研究,汉语远程教学研究已走在全国前列;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视听说教学研究、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跨文化语言交际研究、字本位与汉语研究方法论、实验语音学、现代汉语节奏研究、普通话测试研究等具有明显特色。近三年,已发表对外汉语及相关学科著作28部,论文152篇。此外,在汉语本体研究、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国本土文化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上,都已形成了以教授领衔的团队。其中不少领域处于全国前列,并具有国际影响。我院对外汉语学术研究已初具优势,根据人民网发布的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所作《2002年中国大学评估》,该院对外汉语专业荣登全国同类本科专业排行榜第一名。)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华师大的文科都挺不错的。如果你关心就业的话,好像英语和汉语言文学的就业率在华师大是前三、四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学科介绍

说卫灵公
汗流至踵
(一) 文艺学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学科起步于1959年创办的“文研班”,当时由周扬任名誉主任,何其芳、何洛为主要负责人。“文研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文艺理论学术骨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体系做出了努力。本学科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度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2001年以来还招收、培养了6届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过几代学人的长期努力,本学科立足于自己的传统、特色和风格,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整合学术资源,以文艺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思潮与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四大研究方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的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与审美文化两个研究方向为延伸,使整个学科通过优势互补的学术格局达到了新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基础研究方面,本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将最新的理论发展纳入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建构。我们在海德格尔诗学、哲学解释学文论、神学解释学文论、精神分析文论、现象学美学与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化理论与批评等研究领域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同时,我们也着力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积极介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艺思潮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拓展。在应用研究方面,本学科参与了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的起草工作,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也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学术平台的建设方面,本学科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频繁。本学科还长期主办《马列文论研究》、《问题》、《文化研究》等三种学术集刊,并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两种学术月刊。(二)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由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同志于20世纪50年代亲手创建,并由胡明扬教授长期主持。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又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著名学者胡明扬、瞿霭堂、郭锦桴、陶沙、林杏光等均在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学科自创建以来,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语言学专门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与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一起主办学术辑刊《语言论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该学科语言学理论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语言和语言学》、《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主编)、《格辨》(译著)、《词典学概论》、《语法和语法体系》、《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词类问题考察》(主编),郭锦桴《综合语音学》、《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瞿霭堂《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劲松合著),贺阳《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现代汉语DV结构的兴起及发展与印欧语言的影响》、劲松《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骆峰《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建构》等。该学科方言与社会语言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关于北京话语音、词汇的五项调查》、《北京话研究》(主编)、《海盐方言志》、《海盐方言的存现句和静态句》,谢自立《天镇方言志》,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贺阳《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话调查》,劲松《中介语僵化的语言学意义》、《常州话前高元音的舌尖化》,吴永焕《临沂方言志》等。该学科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的编写问题》,瞿霭堂《双语和双语研究》,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特点和原则》,张卫国《汉语研究基本数理统计方法》、《ICON教程》、《三种意义、三类定语和三个槽位》、《定语类型和槽关系类型的对应及其对名词语义分析的作用》等。该学科目前有在职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目前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现代汉语单音形容词句法语义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五”科研规划项目1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体研究”)。(三)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奠基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1928年,吴玉章在苏联和瞿秋白、萧三、林伯渠等开始了创制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工作,制订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产生后,吴玉章等用新文字在苏联远东中国工人中进行扫盲。不久,新文字传入国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新文字的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吴玉章回国,在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会长和新文字干部学校校长,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用新文字扫盲和提高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会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了全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吴玉章在数十年的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理论,在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0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校属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吴玉章校长一度亲任所长,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语言文字研究所,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所现归属文学院。该学科已形成文字学研究、音韵学研究、词汇学研究、语法学研究四个分支方向:文字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宋永培《〈说文〉汉字体系研究法》,王贵元《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汉字与历史文化》、《<说文解字>校笺》,冀小军《说甲骨文中表祈求义的“ ”字》、《“刑天”补释》,李禄兴《现代汉字学要略》、《试论现代汉字字素》。音韵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陈复华《古韵通晓》(合著)、《汉语音韵学基础》,刘广和《音韵比较研究》,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研究》、 《藏语声母演变的几个问题》,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 郑林啸《〈篆隶万象名义〉声系研究》。词汇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宋永培《〈说文〉与文献词义学》、《〈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古汉语词义系统研究》,韩陈其《汉语羡余现象研究》、《汉语词汇论稿》、《汉语借代义词典》,朱冠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视界》、《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语法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周生亚《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古代诗歌语法》,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获第七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二等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李林《古代汉语语法分析》(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等。该学科历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还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一起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月刊和《语言论集》辑刊。(四)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在1998年以后成为独立建制,逐步开始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该学科包括两个研究方向:1、传世语言文学文献研究。重要成果有《<说文解字>校笺》、《<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吴梅村年谱》、校注本《欧阳修全集(1-6)》、《古籍阅读基础》等。2、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内容包括文献作者、时代、内容、传承关系的研究;出土文献的校勘、标点、注释;出土文献的语言文字研究;出土文献字典、词典和字形表的编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等。重要成果有《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出土文献文字的整理》、《战国楚简遣策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张家山汉简字词释读考辨》、《汉代简牍遣策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张家山汉简与<说文>合证》、《吐鲁番文书〈苍颉篇〉研究》等。(五)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奠基人是老一代的著名学者谢无量、冯其庸等。谢无量先生的《中国大文学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史著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冯其庸先生1960年代主编的《历代文选》本来是中文系的教材,出版后风靡一时,不断再版,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古代文学读本。1980年代以后,该学科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冯其庸教授的《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石头记脂本研究》、《论红楼梦思想》、《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一批红学著作享誉海内外,奠定了他作为一代红学大师的地位。朱靖华教授则成为苏轼研究界的重要一家,其《苏轼新评》、《苏轼论》、《苏东坡寓言大全诠释》等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此外,李永祜教授点校的百回本新版《水浒传》(中华书局出版)被学界誉为最好的整理本;其论文《水浒成书“嘉靖说”质疑》1987年获中国《水浒》学会优秀论文奖。吴小林教授则在唐宋散文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著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散文艺术》、《王安石传》等。2000年以来,该学科逐渐完成了学术队伍的新老交替,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中国古代文论”三个日趋成熟的研究方向,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7项。该学科“中国古代文论”方向的标志性成果,有蔡锺翔、黄葆真、成复旺历时九年完成的五卷本《中国文学理论史》(该书获得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蔡钟翔、成复旺等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成复旺的《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艺文理论志》、《神与物游》,袁济喜的《六朝美学》、《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两汉精神世界》,詹杭伦的《清代赋论研究》、《方回的唐宋诗律学》,林湘华《禅宗与宋代诗学理论》等。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方向上的代表性成果,有李炳海的《道家与道家文学》(获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的生命意识》、《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获吉林省优秀社科一等奖)、《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冷成金的《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文学与文化的张力》、《隐士与解脱》、《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诸葛忆兵的《宋代文史考论》、《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徽宗词坛研究》,王昕的《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述》、《漫说三言二拍》等。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方向上的重要成果,有张国风的《<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儒林外史>试论》、《<儒林外史>及其时代》、《传统的困窘》,叶君远的《吴梅村年谱》、《吴伟业评传》、《清代诗坛第一家》、《中国古代文体丛书·诗》,王燕的《晚清小说期刊史论》等。该学科还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创立可以一直追溯到蔡仪教授1950年出版的《新文学讲话》,它是全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最早的一批文学史教材之一。汪金丁、林志浩两位教授为学科奠基人。1960年,由林志浩教授主编、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参与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问世;1979年,经过修订的同名教材再次出版,同唐弢、严家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被当时国内大学采用最多的教材。经过两代学者的努力,至1980年代,该学科发展成为国内同专业中少数几个专业方向齐全、梯队整齐并具有影响力的学科群体。1981年,该学科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招收了二十余批硕士研究生,包括来自日本、韩国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后,开始招收“现代文学思潮”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后,扩展到“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思潮”三个专业方向。1960-1980年代,该学科较有优势的研究领域是“鲁迅研究”、“文学史研究”。其中,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是林志浩的《鲁迅传》、《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另外,还有赵遐秋《中国现代小说史》、《徐志摩传》、张慧珠的老舍研究、阎焕东的郭沫若研究、马德俊、王清波的中国新诗史和当代诗歌研究等等。这些成果,都为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95年后,该学科开始进行新老队伍的交替,在任教师全部拥有文学博士学位。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该学科又增设了“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中国新诗史”、“四十至七十年代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囊括本学科三个专业方向、且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队伍。1990年代以后,该学科又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其中程光炜《艾青传》、《文化的转轨》、《中国当代诗歌史》,李今《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三十年代俄国文学“汉译”》等著作,是较具代表性的成果,被许多相关论文经常引用和转述;孙民乐、姚丹和张洁宇等年轻学者的著作《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变革》、《西南联大时期的文学活动》、《荒原上的丁香》等,也引起了学界的较多关注。另外,该学科老师联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几位学者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先后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一五教材”,成为国内许多大学和多所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教材和考研参考书,并被日本、韩国、台湾的一些大学列为教材和参考书。王家新教授为全校学生和本系研究生开设的“中外诗歌欣赏”、“新诗的创作与研究”,成为该学科新近增加的“创造性写作”课程中的亮点之一。该学科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含重点)4项。其中,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核心学术杂志“年度优秀论文奖”2项。该学科还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由缪朗山、赵澧、茅于美、王金陵等老一代学者在1960年代建立,当时是国内最早培养导师制研究生的单位,并于1963年开始招收“外国文艺理论史”研究生,1981年又成为全国高校最早的三个“世界文学”硕士点之一。1996年以后开始招收“西方文艺理论”、“比较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向或专业的博士生;2005年建立独立的博士点;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该学科的“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比较文化与艺术批评”等三个研究方向已经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一支精通外语(包括英、法、德、俄、日、希腊、拉丁等语种)、学有专攻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队伍。该学科在任全部教师,均有在国外长期学习或从事研究的经历,其中3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完成的学术成果中,包括英文著作2部、德文著作1部、A&HCI检索论文5篇。同时该学科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9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6项;主办学术辑刊《基督教文化学刊》(已出版18辑并自2005年9月起被列入CSSCI核心期刊数据库)、《对话》(已出版2辑),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该学科在西方原典译介方面的标志性成果,有章安祺编订的《缪灵珠美学译文集》(四卷),赵澧、徐京安、黄晋凯等主编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外国文学流派研究丛书”,章安祺、杨恒达翻译的《现代文学批评史》;以及近些年杨恒达主译的《尼采文集》,杨慧林主编的“西方文学与基督教书系”、“当代诠释学译丛”,王以培翻译的《兰波作品全集》,夏可君编译的《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等。该学科在文学史与文论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赵澧、黄晋凯等主编的《外国文学简编》,章安祺、梁坤主编的《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杨慧林、黄晋凯合著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六届外国文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梁坤《20世纪俄语作家史论》、《末世与救赎——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题的宗教文化阐释》,范方俊《20世纪中外现代戏剧》,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艺理论史》(获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章安祺、黄克剑、杨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艺理论史:从柏拉图到尼采》。在此基础上,杨慧林、章安祺、黄克剑、耿幼壮的“西方文艺理论史课程建设”于2004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该学科还充分发挥跨学科研究的相对优势,分别从艺术学和宗教学的视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题研究论著系列。如杨慧林《神学诠释学》、《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移动的边界》、《废墟中的记忆》,杨恒达《诗意的叛逆》,耿幼壮《视觉·躯体·文本》、《破碎的痕迹》、《书写的神话》,雷立柏《古希腊罗马与基督教》、《论基督教的大与小》,夏可君《幻像与生命》等。在专题研究方面的外文成果则有杨煦生Immanente Transzendenz: Eine Untersuchung der Transzendenz-erfahrung in der antiken chinesischen Religiositat mit Berucksichtigung des Konfuzianismus(德国 Tubingen University Press, 2004),杨慧林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Work of Yang Huilin(美国 M. E. Sharpe, Inc., 2004)、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 (co-edited, 美国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2006)等。(八)电影学为适应当代影视文化的新发展格局,文学院在原有文艺学学科基础上重新整合影视与新媒体艺术研究力量,于2004年12月成立了影视与新媒体艺术教研室。该学科在2007年2月正式获得电影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从2008年开始面向社会招收电影学硕士研究生。该学科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该学科是文学院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影视和新媒体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其中潘天强、许鹏教授等都曾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师陈阳博士、孙柏博士等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并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科研究立足于影视基础理论和批评,在坚实的史论以及批评研究基础上,关注并追踪当代高科技传媒手段对视听艺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关注并追踪以视听媒体为代表的新型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发展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上述文化现象的症候、特性并及时从理论的高度上给予深入的总结。该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学科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有《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教育部审定研究生教学用书,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新媒体艺术论》(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电视剧:文学与艺术间的行走——90年后电视剧问题研究》,《丑角的复活——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等。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如:“电影电视批评理论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网络文艺的传播机制与审美特征”(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等。本学科有三个重点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 电影史和电影理论该方向涉及电影史和电影理论两方面的知识体系,电影史包括中国电影史以及港澳台华语电影各个阶段的发展历史及当代的美学特征,外国电影史包括西方电影史以及国别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和当代电影的发展状态,东方电影史及其日本、韩国、印度、伊朗电影的研究作为空白可以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电影理论涉及电影自身的理论阐释和争论以及相关学科对电影理论的美学阐释。* 研究方向二 影视批评与制作研究 该方向一、从美学、文学、思潮、图像、受众等不同视角对电影电视批评、鉴赏作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并探讨其美学标准和审美特性。二、制作理论包括:(1)电影电视的剧作理论如文学性、原创性、叙事性、剧作构成、视像剧作的特性等。(2)影视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历史和现状的理论研究,包括管理、法规、宣传、策划、生产、销售、统计等。* 研究方向三 影视与新媒体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表明该方向以影视为基础关注更高和更广义的研究层面,如意识形态、政治学、历史学、符号学、现象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影视与新媒体表明该方向的研究范围着重以影视的新的传播方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如网络、数码技术、动漫、游戏、语言转换、双向互动等。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学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始终不渝的办学目标。以学生为本、德才并重,以学人为本、知行合一,以学术为本、教学与科研互动——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潜心持守的教育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将永远敞开自己,迎接天下英杰、八方才俊。

逗号的意义是什么

接班人
第三章
  逗号最初只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只是“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的标点符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逗号的审美化应用越来越多。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逗号,不管是标点逗号还是审美化的逗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来考察逗号的审美化应用。   人们对逗号的审美化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逗号的名称,二是逗号的形式。   以逗号名称进行的逗号审美化应用是指“逗号”一词已经不是“‘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的标点符号”的意思,已经不是标点符号中一种标点的称谓,而是成了一个具有其它含义的词语。例如:      1.《逗号酒吧简介》   ……逗号酒吧创建于1999年9月,……现代生活节奏极快,“逗号”则不失为忙碌的人们小憩休闲和互诉衷肠的好去处。“生命在此延续,快乐在此停留”,“逗号”是客人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在这里的人们感觉到的是忙碌后的闲适,……听音乐、聊天是现代人追求闲适的方式,comma全部包括。……休闲度时光,朋友间亲切叙情,别有一番韵味;品酒,喝咖啡,愉乐,萨克斯,吉他,悠悠醉心;人的生命的各种美丽可在comma延续,让不尽的快乐在comma停留……   “逗”(dòu) , 有停留、逗留的意思;“号”有符号、标志、商店、次第等意思。在这里, “逗号”不是标点符号“逗号”的意思,而是被审美化地理解为“逗留、停留、休闲的地方”,甚至具有“逗留、停留、放假、休闲、闲适、休憩、欢乐、友情”等丰富而不确定的含义。      2.《在夏威夷给生活一个逗号》   夏威夷群岛地处太平洋中心,……由于远离欧亚大陆,本身也没有现代工业,故其阳光、空气和水很少受到污染,加上一年四季的气温在摄氏19度到33度之间,其地理和生态平衡算得上是人间天堂……(王晔菁《在夏威夷给生活一个逗号》)   文章标题中的“逗号”,同样不是标点符号 “逗号”的意思,而是“放假、旅游、休闲、舒适、享受”的意思。      3.《国际档案理事会决定三大出版物合并,〈逗号〉成为唯一刊物》   ……总之,“逗号”是个低调但富有深邃内涵的形象:它既不是一种开始,也不是宣告结束;既表明已经有了开始,又意味着要继续前进。……逗号就像是一时的踌躇,是在要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之前的思考、回忆和前瞻性想象。它是连续过程中的小憩,也是不断变化中的实现。而用逗号作为国际档案期刊的新名称和新形象,也正体现了档案所具有的连接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的重要作用。(摘自《中国档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哪个文科专业较好

妙悟
夺命债
  最好的是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鄙人就读该专业),二者基本上是历年来华师在各地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两个文科专业。  摘录些文字介绍:  汉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现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6个博士点和6个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编教职员工107人(教学科研人员8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34人,有博士学位31人,有硕士学位25人。现有汉语言文学一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中文系资料室藏书有8万余册,长期订阅刊物达300余种。  华东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历来是学界的重镇,50年代初高校调整后,许杰、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程俊英、周子美、余振(李毓珍)、万云骏、史存直、林祥楣等一大批一流学者均执教于此。本系基础实力雄厚,传统优势突出。从钱谷融先生引发全国讨论的文学是人学命题、王元化先生撰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著作,到80年代中期文学研究方法论大讨论,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等,中文系都在学术界赢得了巨大声誉。新时期以来,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领域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人才之多,时有华东师大现象之说。  目前挂靠本系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机构有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全国古代文论研究会、中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这些学术团体和机构的会长(主任)、秘书长均由本系教授担任。主办的学术期刊有:《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词学》、《中国文字研究》、《中文自学指导》、《中文自修》等。  本系教师有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种类的科研项目数十项,取得了一大批学术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教育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的教学与科研奖励。本系与亚洲和欧美十多个国家以及台港地区的大学有着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本专业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文科基地)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方面专家的重要基地之一。  本专业还培养语言文学方面的中、高等学校师资,新闻出版部门的编辑和创作人员,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文秘和管理人员等人才。  中文系在学生培养方面融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为一体,有本科直升研究生、提前攻读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等一系列相关措施,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专业基础课程有现代汉语通论、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精读、西方文学作品精读、中国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程、美学、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西方艺术哲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通论等。  专业选修课有汉语文字学、文学语言学、训诂学、音韵学、唐诗研究、唐宋词研究、明清小说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专题研究、鲁迅研究、比较文学、西方现代文学流派、文艺心理学、文学人类学批评、接受美学、文艺民俗学等。  自建系以来,中文系共培养本科生40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研究生90人。目前在校本科生750人,硕士生203人,博士生139人。毕业生主要从业于高等和中等学校、研究机构、新闻出版和电影电视单位、党政机关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毕业生中涌现了在文坛上令人瞩目的华东师大作家群、优秀出版社家群和优秀教育家群。培养的数百名博士、硕士,大多已晋升高级职称,有的已担任博士生导师、重点大学副校长,成为各高校、研究机构的教学科研骨干。  长期以来,中文系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于社会各领域都卓有成绩,行政工作如孙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蒋述卓(暨南大学党委书记)等,华东师大作家群如沙叶新、戴厚英、赵丽宏、王小鹰、格非、李洱、陈丹燕等,著名学者如吴熊和、陈伯海、南帆等,著名出版家如赵昌平(上海古藉出版社总编辑)、陈保平(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雷群明(学林出版社总编辑)等,中学特级教师如过传忠、陆继椿、金志浩、刘金海、顾朝晶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成绩斐然,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中文系赢得了荣誉。)  对外汉语系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南方地区的重镇之一,它具有悠久的教学传统、优越的办学条件、鲜明的办学特色、雄厚的学术基础、良好的学术声誉、齐整的学术梯队、广泛的研究领域,在国际国内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内最早招收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之一;文化大革命后,又是最早恢复招收留学生、设立留学生专门教学机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的院校之一,并于1994年改名国际中国文化学院。1985年全国首批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开始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院校之一,并于1994年正式组建对外汉语系。八十年代末最早招收对外汉语方向硕士生的院校之一。1998年,申报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成功,开始招收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博士生;2000年,我校申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成功,挂靠在对外汉语系。由于根据国家学位办的设想,设立这一专业学位点是“为对外汉语教学开一个口子”,因而,这一成功标志着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是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之后,又一个拥有独立的对外汉语方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对外汉语教学单位。2002年,成立华东师大对外汉语远程教学中心,和国家汉办合作建设“汉语远程学院”教学网,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等:现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科研的教师共68人,其中专职教师50人,兼职教师18人。在专职教师中,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9人,讲师17人,助教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在年龄结构上,51岁以上的15人,41-50岁的14人,31-40岁的11人,30岁以下的10人,四个年龄段的分布相当均衡。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8人,硕士学位者23人,合计占全部教师的近三分之二。在专门从事留学生语言教学的教师中,具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者21人,占全部教师的72.4%。兼职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本校退休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其中8人具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占全部兼职教师的44.4%。  学科建设与学术优势: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内与对外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始终将学科建设放在全院工作的重要地位。近三年,我院教师已完成省部级(含国家汉办)科研课题8项;在研课题11项。其中对外汉语教学认知理论研究,汉语远程教学研究已走在全国前列;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视听说教学研究、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跨文化语言交际研究、字本位与汉语研究方法论、实验语音学、现代汉语节奏研究、普通话测试研究等具有明显特色。近三年,已发表对外汉语及相关学科著作28部,论文152篇。此外,在汉语本体研究、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国本土文化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上,都已形成了以教授领衔的团队。其中不少领域处于全国前列,并具有国际影响。我院对外汉语学术研究已初具优势,根据人民网发布的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所作《2002年中国大学评估》,该院对外汉语专业荣登全国同类本科专业排行榜第一名。)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华师大的文科都挺不错的。如果你关心就业的话,好像英语和汉语言文学的就业率在华师大是前三、四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学科介绍

手之所触
推推搡搡
(一) 文艺学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学科起步于1959年创办的“文研班”,当时由周扬任名誉主任,何其芳、何洛为主要负责人。“文研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文艺理论学术骨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体系做出了努力。本学科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度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2001年以来还招收、培养了6届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过几代学人的长期努力,本学科立足于自己的传统、特色和风格,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整合学术资源,以文艺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思潮与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四大研究方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的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与审美文化两个研究方向为延伸,使整个学科通过优势互补的学术格局达到了新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基础研究方面,本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将最新的理论发展纳入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建构。我们在海德格尔诗学、哲学解释学文论、神学解释学文论、精神分析文论、现象学美学与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化理论与批评等研究领域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同时,我们也着力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积极介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艺思潮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拓展。在应用研究方面,本学科参与了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的起草工作,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也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学术平台的建设方面,本学科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频繁。本学科还长期主办《马列文论研究》、《问题》、《文化研究》等三种学术集刊,并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两种学术月刊。(二)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由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同志于20世纪50年代亲手创建,并由胡明扬教授长期主持。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又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著名学者胡明扬、瞿霭堂、郭锦桴、陶沙、林杏光等均在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学科自创建以来,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语言学专门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与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一起主办学术辑刊《语言论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该学科语言学理论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语言和语言学》、《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主编)、《格辨》(译著)、《词典学概论》、《语法和语法体系》、《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词类问题考察》(主编),郭锦桴《综合语音学》、《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瞿霭堂《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劲松合著),贺阳《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现代汉语DV结构的兴起及发展与印欧语言的影响》、劲松《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骆峰《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建构》等。该学科方言与社会语言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关于北京话语音、词汇的五项调查》、《北京话研究》(主编)、《海盐方言志》、《海盐方言的存现句和静态句》,谢自立《天镇方言志》,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贺阳《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话调查》,劲松《中介语僵化的语言学意义》、《常州话前高元音的舌尖化》,吴永焕《临沂方言志》等。该学科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的编写问题》,瞿霭堂《双语和双语研究》,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特点和原则》,张卫国《汉语研究基本数理统计方法》、《ICON教程》、《三种意义、三类定语和三个槽位》、《定语类型和槽关系类型的对应及其对名词语义分析的作用》等。该学科目前有在职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目前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现代汉语单音形容词句法语义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五”科研规划项目1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体研究”)。(三)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奠基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1928年,吴玉章在苏联和瞿秋白、萧三、林伯渠等开始了创制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工作,制订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产生后,吴玉章等用新文字在苏联远东中国工人中进行扫盲。不久,新文字传入国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新文字的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吴玉章回国,在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会长和新文字干部学校校长,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用新文字扫盲和提高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会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了全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吴玉章在数十年的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理论,在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0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校属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吴玉章校长一度亲任所长,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语言文字研究所,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所现归属文学院。该学科已形成文字学研究、音韵学研究、词汇学研究、语法学研究四个分支方向:文字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宋永培《〈说文〉汉字体系研究法》,王贵元《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汉字与历史文化》、《<说文解字>校笺》,冀小军《说甲骨文中表祈求义的“ ”字》、《“刑天”补释》,李禄兴《现代汉字学要略》、《试论现代汉字字素》。音韵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陈复华《古韵通晓》(合著)、《汉语音韵学基础》,刘广和《音韵比较研究》,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研究》、 《藏语声母演变的几个问题》,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 郑林啸《〈篆隶万象名义〉声系研究》。词汇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宋永培《〈说文〉与文献词义学》、《〈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古汉语词义系统研究》,韩陈其《汉语羡余现象研究》、《汉语词汇论稿》、《汉语借代义词典》,朱冠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视界》、《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语法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周生亚《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古代诗歌语法》,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获第七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二等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李林《古代汉语语法分析》(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等。该学科历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还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一起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月刊和《语言论集》辑刊。(四)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在1998年以后成为独立建制,逐步开始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该学科包括两个研究方向:1、传世语言文学文献研究。重要成果有《<说文解字>校笺》、《<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吴梅村年谱》、校注本《欧阳修全集(1-6)》、《古籍阅读基础》等。2、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内容包括文献作者、时代、内容、传承关系的研究;出土文献的校勘、标点、注释;出土文献的语言文字研究;出土文献字典、词典和字形表的编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等。重要成果有《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出土文献文字的整理》、《战国楚简遣策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张家山汉简字词释读考辨》、《汉代简牍遣策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张家山汉简与<说文>合证》、《吐鲁番文书〈苍颉篇〉研究》等。(五)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奠基人是老一代的著名学者谢无量、冯其庸等。谢无量先生的《中国大文学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史著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冯其庸先生1960年代主编的《历代文选》本来是中文系的教材,出版后风靡一时,不断再版,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古代文学读本。1980年代以后,该学科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冯其庸教授的《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石头记脂本研究》、《论红楼梦思想》、《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一批红学著作享誉海内外,奠定了他作为一代红学大师的地位。朱靖华教授则成为苏轼研究界的重要一家,其《苏轼新评》、《苏轼论》、《苏东坡寓言大全诠释》等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此外,李永祜教授点校的百回本新版《水浒传》(中华书局出版)被学界誉为最好的整理本;其论文《水浒成书“嘉靖说”质疑》1987年获中国《水浒》学会优秀论文奖。吴小林教授则在唐宋散文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著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散文艺术》、《王安石传》等。2000年以来,该学科逐渐完成了学术队伍的新老交替,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中国古代文论”三个日趋成熟的研究方向,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7项。该学科“中国古代文论”方向的标志性成果,有蔡锺翔、黄葆真、成复旺历时九年完成的五卷本《中国文学理论史》(该书获得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蔡钟翔、成复旺等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成复旺的《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艺文理论志》、《神与物游》,袁济喜的《六朝美学》、《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两汉精神世界》,詹杭伦的《清代赋论研究》、《方回的唐宋诗律学》,林湘华《禅宗与宋代诗学理论》等。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方向上的代表性成果,有李炳海的《道家与道家文学》(获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的生命意识》、《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获吉林省优秀社科一等奖)、《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冷成金的《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文学与文化的张力》、《隐士与解脱》、《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诸葛忆兵的《宋代文史考论》、《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徽宗词坛研究》,王昕的《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述》、《漫说三言二拍》等。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方向上的重要成果,有张国风的《<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儒林外史>试论》、《<儒林外史>及其时代》、《传统的困窘》,叶君远的《吴梅村年谱》、《吴伟业评传》、《清代诗坛第一家》、《中国古代文体丛书·诗》,王燕的《晚清小说期刊史论》等。该学科还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创立可以一直追溯到蔡仪教授1950年出版的《新文学讲话》,它是全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最早的一批文学史教材之一。汪金丁、林志浩两位教授为学科奠基人。1960年,由林志浩教授主编、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参与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问世;1979年,经过修订的同名教材再次出版,同唐弢、严家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被当时国内大学采用最多的教材。经过两代学者的努力,至1980年代,该学科发展成为国内同专业中少数几个专业方向齐全、梯队整齐并具有影响力的学科群体。1981年,该学科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招收了二十余批硕士研究生,包括来自日本、韩国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后,开始招收“现代文学思潮”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后,扩展到“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思潮”三个专业方向。1960-1980年代,该学科较有优势的研究领域是“鲁迅研究”、“文学史研究”。其中,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是林志浩的《鲁迅传》、《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另外,还有赵遐秋《中国现代小说史》、《徐志摩传》、张慧珠的老舍研究、阎焕东的郭沫若研究、马德俊、王清波的中国新诗史和当代诗歌研究等等。这些成果,都为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95年后,该学科开始进行新老队伍的交替,在任教师全部拥有文学博士学位。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该学科又增设了“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中国新诗史”、“四十至七十年代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囊括本学科三个专业方向、且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队伍。1990年代以后,该学科又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其中程光炜《艾青传》、《文化的转轨》、《中国当代诗歌史》,李今《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三十年代俄国文学“汉译”》等著作,是较具代表性的成果,被许多相关论文经常引用和转述;孙民乐、姚丹和张洁宇等年轻学者的著作《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变革》、《西南联大时期的文学活动》、《荒原上的丁香》等,也引起了学界的较多关注。另外,该学科老师联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几位学者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先后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一五教材”,成为国内许多大学和多所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教材和考研参考书,并被日本、韩国、台湾的一些大学列为教材和参考书。王家新教授为全校学生和本系研究生开设的“中外诗歌欣赏”、“新诗的创作与研究”,成为该学科新近增加的“创造性写作”课程中的亮点之一。该学科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含重点)4项。其中,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核心学术杂志“年度优秀论文奖”2项。该学科还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由缪朗山、赵澧、茅于美、王金陵等老一代学者在1960年代建立,当时是国内最早培养导师制研究生的单位,并于1963年开始招收“外国文艺理论史”研究生,1981年又成为全国高校最早的三个“世界文学”硕士点之一。1996年以后开始招收“西方文艺理论”、“比较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向或专业的博士生;2005年建立独立的博士点;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该学科的“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比较文化与艺术批评”等三个研究方向已经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一支精通外语(包括英、法、德、俄、日、希腊、拉丁等语种)、学有专攻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队伍。该学科在任全部教师,均有在国外长期学习或从事研究的经历,其中3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完成的学术成果中,包括英文著作2部、德文著作1部、A&HCI检索论文5篇。同时该学科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9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6项;主办学术辑刊《基督教文化学刊》(已出版18辑并自2005年9月起被列入CSSCI核心期刊数据库)、《对话》(已出版2辑),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该学科在西方原典译介方面的标志性成果,有章安祺编订的《缪灵珠美学译文集》(四卷),赵澧、徐京安、黄晋凯等主编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外国文学流派研究丛书”,章安祺、杨恒达翻译的《现代文学批评史》;以及近些年杨恒达主译的《尼采文集》,杨慧林主编的“西方文学与基督教书系”、“当代诠释学译丛”,王以培翻译的《兰波作品全集》,夏可君编译的《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等。该学科在文学史与文论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赵澧、黄晋凯等主编的《外国文学简编》,章安祺、梁坤主编的《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杨慧林、黄晋凯合著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六届外国文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梁坤《20世纪俄语作家史论》、《末世与救赎——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题的宗教文化阐释》,范方俊《20世纪中外现代戏剧》,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艺理论史》(获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章安祺、黄克剑、杨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艺理论史:从柏拉图到尼采》。在此基础上,杨慧林、章安祺、黄克剑、耿幼壮的“西方文艺理论史课程建设”于2004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该学科还充分发挥跨学科研究的相对优势,分别从艺术学和宗教学的视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题研究论著系列。如杨慧林《神学诠释学》、《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移动的边界》、《废墟中的记忆》,杨恒达《诗意的叛逆》,耿幼壮《视觉·躯体·文本》、《破碎的痕迹》、《书写的神话》,雷立柏《古希腊罗马与基督教》、《论基督教的大与小》,夏可君《幻像与生命》等。在专题研究方面的外文成果则有杨煦生Immanente Transzendenz: Eine Untersuchung der Transzendenz-erfahrung in der antiken chinesischen Religiositat mit Berucksichtigung des Konfuzianismus(德国 Tubingen University Press, 2004),杨慧林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Work of Yang Huilin(美国 M. E. Sharpe, Inc., 2004)、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 (co-edited, 美国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2006)等。(八)电影学为适应当代影视文化的新发展格局,文学院在原有文艺学学科基础上重新整合影视与新媒体艺术研究力量,于2004年12月成立了影视与新媒体艺术教研室。该学科在2007年2月正式获得电影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从2008年开始面向社会招收电影学硕士研究生。该学科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该学科是文学院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影视和新媒体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其中潘天强、许鹏教授等都曾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师陈阳博士、孙柏博士等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并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科研究立足于影视基础理论和批评,在坚实的史论以及批评研究基础上,关注并追踪当代高科技传媒手段对视听艺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关注并追踪以视听媒体为代表的新型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发展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上述文化现象的症候、特性并及时从理论的高度上给予深入的总结。该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学科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有《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教育部审定研究生教学用书,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新媒体艺术论》(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电视剧:文学与艺术间的行走——90年后电视剧问题研究》,《丑角的复活——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等。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如:“电影电视批评理论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网络文艺的传播机制与审美特征”(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等。本学科有三个重点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 电影史和电影理论该方向涉及电影史和电影理论两方面的知识体系,电影史包括中国电影史以及港澳台华语电影各个阶段的发展历史及当代的美学特征,外国电影史包括西方电影史以及国别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和当代电影的发展状态,东方电影史及其日本、韩国、印度、伊朗电影的研究作为空白可以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电影理论涉及电影自身的理论阐释和争论以及相关学科对电影理论的美学阐释。* 研究方向二 影视批评与制作研究 该方向一、从美学、文学、思潮、图像、受众等不同视角对电影电视批评、鉴赏作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并探讨其美学标准和审美特性。二、制作理论包括:(1)电影电视的剧作理论如文学性、原创性、叙事性、剧作构成、视像剧作的特性等。(2)影视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历史和现状的理论研究,包括管理、法规、宣传、策划、生产、销售、统计等。* 研究方向三 影视与新媒体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表明该方向以影视为基础关注更高和更广义的研究层面,如意识形态、政治学、历史学、符号学、现象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影视与新媒体表明该方向的研究范围着重以影视的新的传播方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如网络、数码技术、动漫、游戏、语言转换、双向互动等。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学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始终不渝的办学目标。以学生为本、德才并重,以学人为本、知行合一,以学术为本、教学与科研互动——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潜心持守的教育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将永远敞开自己,迎接天下英杰、八方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