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水稻研究所怎么样?

其状若脱
果孰是邪
简介:中国水稻研究所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杭州建立,1989年10月落成,2003年经科技部等部门批准为非营利性农业科研机构。 中国水稻研究所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着重解决稻作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根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水稻研究所有国家级改良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1个,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有在职职工591人(含试验场职工329人),其中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0人(高级职务89人);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1人 ;已培养毕业研究生160余人,其中博士44人,硕士118人;有在校学生110余人。详情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天眼服务

中国水稻研究所在哪里,待遇怎么样?

美丽城
藏娇记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所长 党委副书记程式华只要你有能力,一切都是优越的。

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机构成员

好古
贵贱无义
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515人(含试验场职工358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174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61人,具有博士学位85人,硕士学位55人。同时还聘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担任兼职研究员。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到中国水稻所

蝙蝠车
朋友
起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1步行140米, 到达浙大紫金港校区站。2乘坐93路 , 经过17站, 在杨六村站下车。 3乘坐22路 , 经过8站, 在市体育馆站下车。 末班发车21:154步行40米, 到达体育场路站。终点(体育场路)

中国水稻科学是国家权威期刊吗

古之道人
长发妹
一般国家权威期刊就是主办方为国家级别。但由于目前国家权威期刊的评定标准很多,所以很难说哪个标准更具有权威性,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双核期刊一般都是权威期刊。 刊名: 中国水稻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主办:  中国水稻研究所周期:  双月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语种:  中文;英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7216CN:   33-1146/S邮发代号: 32-94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水稻科学创刊时间:1986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年计划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复合影响因子:2.306 综合影响因子:1.401从这个刊物为双核期刊,加之很高的影响因子可以清晰判断出该刊十分权威,并且主办方也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所以完全可以认为是国家权威期刊。是 的 ,!《中国水稻科学》为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水稻学术性季刊,主要报道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未经发表的中、英文原始论文。《中国水稻科学》为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影响因子较高的科技期刊之一,是国内外20余种数据库及检索刊物的来源期刊,也是中国科学引文索引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来源期刊。《中国水稻科学》十多次被浙江省、农业部有关部门评为优秀科技期刊,在第一、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如要发表的话是比较难的,你可以人帮忙。我也很乐意帮ni!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

超人
令箭
B

水稻测产测量鉴定去哪鉴定所?

稳扎稳打
鬼魅灯
根据农业部(1991)农(质)字第60号文件,中国水稻研究所以谷物化学及加工系和植保系农药研究室为基础组建了“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于1997年9月通过农业部组织的国家计量认证和机构认可首次评审,2007年9月通过复查评审。 2001年浙江省以浙编[2001]69号文件批准建立了“浙江大地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并明确与“中心”合署,实行两个机构,一套人员的工作体制,2002年9月20日通过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2007年9月通过复查评审。 中心现有员工37名,涵盖了农残检测、食品安全、化学、发酵、农学、食品、经济等方面专业人才,其中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9名,技术人员比例达100%。根据农业部(1991)农(质)字第60号文件,中国水稻研究所以谷物化学及加工系和植保系农药研究室为基础组建了“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于1997年9月通过农业部组织的国家计量认证和机构认可首次评审,2007年9月通过复查评审。2001年浙江省以浙编[2001]69号文件批准建立了“浙江大地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并明确与“中心”合署,实行两个机构,一套人员的工作体制,2002年9月20日通过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2007年9月通过复查评审。中心现有员工37名,涵盖了农残检测、食品安全、化学、发酵、农学、食品、经济等方面专业人才,其中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9名,技术人员比例达100%。中心拥有农业部相关部门专家委员会成员3名,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4名,浙江省计量认证评审员2名,国家有机认证注册高级检查员4名;博士2名。拥有仪器设备118台(套),其中50万元以上9台(套),固定资产3000万元,建立了以质谱检测为基础的高精度、国际先进的检测技术平台,并具备未知物鉴定的能力。实验室总面积1800平方米,全部由中央空调系统调控,实行电子化管理。中心在发展中坚持“以质检树权威、以研究强基础、以服务增效率、以创新促发展”,按“科技研究型、快速反应型、国际接轨型”质检机构的目标加强自身建设,形成稻米品质检测精深、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面广的检测业务能力。中心按照“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规划”对部级专业质检中心的功能定位积极开展工作:年承担检测样品超过1万份,包括国家、省、市三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指令性检测任务,“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检测,植物源性农产品出口检测,稻米品质鉴定,以及其他委托检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工作,科学归纳总结检测数据,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关产品质量安全分析报告;在稻米品质、生产过程控制、农药残留等方面颁布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总计45项;负责稻米国内外质量安全对比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开展有关专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指导企业建立稻米“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地方质检中心、企业的专业人员等进行技术培训。作为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创新团队,积极推进植物活性物质和食味品质两个特色实验室建设,2007-2009年在研课题15项,在稻米污染物、农残检测技术、稻米品质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出版著作3册,发表文章68篇,其中SCI论文8篇;“谷物、果蔬中农药多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与应用”获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为了规范水稻实际产量测产程序、测产方法和测产报告,参考农业部2008年5月的《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以及超级稻测产方案,特制定本规程。1. 确定测产水稻材料结合前期调查,根据各水稻试验材料实际生长发育进度,确定测产水稻材料。2. 取样及收割在理论测产的单元中随机选取3亩以上(或者1亩以上地块3块)地块进行实收称重,小面积的全收称重。如果用水稻收割机收获,收割前由专家组对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田间落粒不计算重量。收割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2.1 机械:大面积的使用收割机收割,收割机配4人,小面积的每个材料2人收割,小面积的使用脱粒机脱粒,人员可灵活调配;3. 含水率和空瘪率测定3.1 随机抽取实收数量的1/10左右进行称重、去杂、去杂后称重,测定杂质率(%);取去杂后的稻谷1公斤测定水分含量和空瘪率,烘干到含水量20%以下称重,剔出空瘪粒,然后称重,测定空瘪率(%);3.2 用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重复10次取平均值(%),收割3块田的材料,每块田均测量10次。3.3 去杂和去瘪过程可根据抽取稻谷重量,合理安排1个或多个人员进行;3. 测产要求3.1 严格按照要求规范进行操作3.2 试验避开下雨天气,在晴朗天气下午进行测产。3.3 避免选点在田埂田边、避免在出水口选点测产、避免选择倒伏的稻谷。3.4 确保所测水稻是否是同一个品种,相同的生长周期、统一的管理方式等等。4. 计算公式4.1 实收产量(公斤)=亩鲜稻谷重(公斤)×(1-杂质率)×(1-空瘪率)×(1-含水率)÷(1-标准干重含水率),标准干重含水率:籼稻13.5%,粳稻14.5%;4.2 亩鲜稻谷重(公斤)= 实收鲜稻谷总重量(公斤)÷实收收割总面积(平方米)×666.67平方米5. 试验结果分析测产结束后,进行结果分析,总结分析得出报告

中国稻米的介绍

今休
立德明道
《中国稻米》是中国水稻研究所1994年开始创办的旨在为我国水稻与米业生产、科技发展和消费服务的全国性水稻科学技术期刊,现为双月刊。为更好地适应报道的需要,从2007年起将更注重前沿性的学科动态和创新性文章的刊登,编排上更多体现创新性学术期刊的规范。主要刊登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专论与综述、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成果、综合信息等。

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追溯到什么时代?

气质
川村
根据已有考古和研究结果来看,种植水稻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三个万年以上的古稻遗址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其中玉蟾岩遗址经年代测定为距今一万二千多年,这时候的稻谷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籼、粳特征)之间,因此被认定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类型。后两个遗址的时期要更早一些,属于旧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但没有发现稻谷的碳化颗粒,只是发现了稻谷的植物硅酸体。以往我们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但根据严文明教授的《中国稻作文化起源》来看:“这里发现的稻谷遗存极为丰富,单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第一次发掘时,就在第4文化层发现约400平方米的稻谷、稻壳和稻草堆积,其厚度从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80厘米。。。颗粒大小接近于现在的栽培稻,比现在野生稻大得多,加以还有许多稻作农具共存,可以肯定这些稻谷堆积的遗存属于栽培稻的收获品”,说明处于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时期的稻作农业已经发展到相当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在这之前肯定是有前例的,也就是说河姆渡的稻作农业是被传播过来,不是独立发展而来的。但,中国那么大,随着考古的发现,可能会有新的成果被发现,我们拭目以待吧!参考文献: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探析,黄剑华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