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待遇如何,是事业单位吗

白玉不毁
与父
是事业单位。 不是特殊岗位 5天8小时。 待遇 不高,也不低。 入职谈,很少有进步机会,估计工资几年不会涨。刚进来话,不搭五险一金是多少啊说了自己谈, 谈的少就自己吃亏。 个人经验。哦在类似单位上班,当时就是因为自己要求少了,比同岗位一个人每月少了几百,以后一直少。谢谢啊

中国科协服务中心是什么,中国科协网,科协也有行政级别吗

猛鬼屋
属于内部事业单位。中国科协机关设有办公厅、计划财务部、组织人事部、调研宣传部、学会学术部、科学技术普及部、国际联络部、机关党委、离退办等部门,直属单位设有创新战略研究院、学会服务中心、中国科普研究所、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普出版社等。中国科协党委书记主席有行政级别--正部级。

大连港和大连湾有什么区别吗

频道
菀柳
一、地理位置不同1、大连港位于西北太平洋的中枢,大连湾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38°55′44″,东经121°39′17″,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2、大连湾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海湾,隶属于大连市甘井子区,以拥有亚洲最大的渔港闻名,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水产品交易中心和集散地,也是东北亚最著名的水产品加工中心,以盛产海鲜享誉海内外,也是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二、历史不同1、1899年,大连港开始建设;1951年,大连港由苏军正式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5年7月28日,大连港老港区开始搬迁改造。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大连湾”最早见 之于文献,是1880年(清光绪六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关于大连湾军港建设方案的奏折中。最初,“旅大”系 旅顺和大连湾的合称。后来的“旅大市”系旅顺和大连的合称。三、功能不同1、截至2019年7月,大连港主要从事原油,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装、卸、储运服务、客运服务等方面业务。2、解放后,大连湾成为新中国重要的水产品基地,亚洲渔港几经修建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十几个码头、几千艘渔轮栖泊的母港,成为东北亚最著名的水产品加工中心和集散地,海产品吞吐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连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连湾

中国的不冻港都有哪些

不得其真
缩手缩脚
大连港、旅顺港、秦皇岛港。1、大连港大连港(Dalian Port),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湾内,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1899年,大连港开始建设;1951年,大连港由苏军正式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5年7月28日,大连港老港区开始搬迁改造。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2、旅顺港旅顺港的经营从光绪六年(1880)十月开始着手,到光绪十六年(1890)九月全工告成,实为中国近代举办的第一件巨大工程。以时间而论,前后历时十年之久;以财力而论,耗帑约二三百万两。以中国当时的科技情形而言,所遭遇的困难显而易见。3、秦皇岛港秦皇岛港地处渤海之滨,扼东北、华北之咽喉,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天然不冻港。这里海岸曲折、港阔水深,风平浪静,泥沙淤积很少,万吨货轮可自由出入。秦皇岛港自清末就承担着能源输出的重要经济职能,是解放以来为新中国贡献巨大力量的现代化国际大港。秦皇岛港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是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港,担负着我国南方“八省一市”的煤炭供应。2018年是秦皇岛港建港120周年。扩展资料:从地理学角度看,高纬度地区的不冻港主要受制于这样几个因素:暖性洋流流经港口海域;海水的盐度及港口附近有无河流注入,一般有河流注入的港口,海水盐度被河水冲淡,容易结冰;港口海域水体对太阳热能的储存能力。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首府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内,由于受暖洋流影响,是典型的高纬度终年不冻港。温哥华港为世界著名良港的不冻港。哥德堡有瑞典“北部窗口”之称,也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第一大海港,哥德堡港终年不冻,为瑞典和西欧通新风气主要港埠。鹿特丹在全世界约1万个港口中名列榜首,是世界第一大港,其年进港远洋船只3.5万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冻港

我国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明显提升了吗?

老球迷
性理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募资总额超过42亿元。全国布设10个国家级版权交易中心。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720亿元,同比增长65%;商标、版权质押融资金额分别达369亿元、59.8亿元。专利保险金额99.85亿元,同比增长170.6%。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在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计划中还提出,持续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积极推广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捆绑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多渠道盘活用好知识产权资源。“这解决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关系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局。”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研究员王宏伟表示。据申长雨介绍,重新组建以后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组织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特别是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负责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的注册登记和行政裁决;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按照分工开展对外知识产权谈判。来源:经济参考报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演讲搞600字

寄之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21世纪,什么变化最快?——科技。 科技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它更新之快足以令你目瞪口呆。如果你稍不留意科技的发展动向,相信不久你便会产生“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科学产品无处不在,电话、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随时随地融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 网络——网尽天下事 网络,作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科技之一。它就像一张巨大的由无数条锁链织成的大网,把整个地球网在一起变成“地球村”。各地人们通过网络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活更加多元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习、休闲都可以使用无线网络来实现。大人们工作时,只要通过网络,在家也能不耽误工作,轻轻松松就能享受到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的便捷;当我们学习时,互联网里有极其丰富、权威的学习资料以供我们参考,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教育与名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们体会到不一样的学习乐趣;生活百般无聊时,我们不妨打开电脑,打开聊天工具与朋友们谈天说地,胡聊海吹一番,或者我们也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在网上购购物,使我们生活增添无限情趣。一句话,有科技真好! 世博会,一场高新技术的盛宴 上海世博会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开幕式那无与伦比的光影盛宴足以让世人惊叹,这一切,都是科技进步的成果,这一切,都是文化的象征!再来说说我们国家建造的中国馆“东方之冠”,它来头可不小,它都是由零污染、可循环、低碳的材料建成,而且场内灯光电器等都是由环保的江水、地热能等发电的,科技含量颇高。通信方面,是由高科技法宝“全球眼”实行全方面控制的,人们可以通过“眼”,便将世博园内的风采一览无余,此“眼”甚至还可随着室外光线和温度变化而变化,让人们更轻松欣赏园内的每一份精彩。这些都离不开科技水平的发展,有了科技,真好!

求:现代科学家及其相关资料

坏东西
决胜局
10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历经坎坷和曲折,有辉煌的成就,有歧路的徘徊,甚至也有惨痛的教训,无数中国人为之奉献了智慧、心血和生命。为了探讨和总结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宣传和发扬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敬业、开拓创新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抢救、搜集和整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关资料,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http://www.cqvip.com/qk/91361X/200404/11619680.html自己可以去看看!

我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 想考研 请问南京哪些院校的这个专业比较好???

小鸠
善哉问乎
(我在网上查到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建于1960年,原名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致力于建成世界著名的气象最高学府,江苏省主管,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中文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外文名: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简称: 南信大,NUIST 校训: 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 创办时间: 1960年创建,2004年更名 类别: 江苏重点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江苏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 李廉水 知名校友: 郑国光,吴国雄,许健民,朱云来 所属地区: 中国江苏南京 主要院系: 大气,经管,数理,信控,计软,体育,遥感,滨江,语言文化 硕士点: 24个 博士点: 14个 院士: 1人 学校简介学校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始建于1960年,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达38%以上,三分之一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占地2189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3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95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期刊1730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中国科协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等5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国家级气象台、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等42个专业实验室,省级产学研基地及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100多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概况(15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历得到美、英、加等国家的广泛认可。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等17个学院(部)以及1个国际教育培训中心。拥有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共有47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七大门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特色发展,打造大气科学“学科特区”,大气科学学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建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理、工、管、文、经、法、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4个,基本涵盖学校本科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方领导(8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育人为中心,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已培养各类毕业生4万多人。他们以“踏实、肯干、能干”的优良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誉,不少校友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及相关部门领导,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全国气象领域70%的技术骨干来自该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贯重视科技创新,长期参与国家气象领域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气象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科技实力增长迅速,连续两年实现科研经费翻番式增长。2008年科研经费已超亿元。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29项,另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活动(7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国的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戴尔豪斯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韩国的朝鲜大学、日本新潟大学等三十多所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联合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学校拥有“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学校已为近百个国家培养高级管理及业务骨干600多名,高质量地承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气象教育与培训大会、“人类活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批重要会议。   今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发展、管理创优”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弘扬传统,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集成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在《2011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11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45。编辑本段学校历史学校历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是南京气象学院,当时在建院的时候得到了中国首任气象局长(现在的称呼)的大力关怀,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且在那个时代好多清华北大的老师和毕业生云集南气院,中央气象局的好多留洋专家也来到了南气院,那时的南气院虽然招生少,老师少,但实力在南京的老牌重点高校里是不容小视的,现在很多著名的高校当时还不存在,或者只是职业技术学校,当时在南京的排名确切的不打折扣地说应该是第六名,这是有资料可查的.   南京大学的地学类专业,当时最强的应该是气象学,60年的南气的学生是和南大的学生一起上课,之后就分了出来.据说当时选校址的时候有了三处地方可选,其中一处是珠江路,还有一处是在现在的地方,但是为了显示南气院永远地从南京大学分离出来,就选择了江北的龙王山下,龙王在古代乃司云雨风雷的,所以学院建在龙王山下是不是有什么寓意,只有当时的老人才知道了.现在也无据可查.而南京大学在气象学在分出后受到重创,但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实力,已经不是46年前能比的了.   南气院的历史说起来并不比南京其他老牌的重点高校少多少,例如现在的东南大学已经不是建国前的真正的东南大学了,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等,好多高校都进行了百年校庆,但扪心自问,真正了解南京高校变迁的人都明白,他们只是拥有南京大学的一个学院或者一个系而已,现在学校的大部分都是独立后的成果, 却将南京大学的历史算进自己学校的历史.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是原来的南气院,如果同理而推,学校的历史不再是46年,而至少是78年,并且是至少.因为南京大学,也就是建国前的国立中央大学拥有气象专业是1930年的事了,在这之前是否有类似的专业出现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    南气的历史就是中国气象的历史,在由于国家对气象的重视和需求气象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院成立了,并且在78年成为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重点高校,但在之后气象学被冷落,气象在社会的地位一落千丈,所以有一段时间好多南气院的学生都转行了,直到现在气象被受关注再度升温,并且在十一五计划中国家也加大了对气象领域的投资,气象事业目前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段.这也是南京气象学院为什么能顶住南京大学的合并压力,并且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原因之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没有可以向外人炫耀的历史名人,因为这不是它的实力的原因,而是它建院的历史决定的,它错过了建国前风起云涌的时代,但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必将有它光彩的一笔,目前中国从中央到省到市的气象局长和首席预报员都是南气院毕业的,谭震林的儿子,登上美国财富杂志封面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儿子朱云来,神六的副总指挥,中国银行的副行长,主持风云卫星发射的许建民院士,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曾力挽狂澜舌战最终影响加拿大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的首席科学家,等等都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国外NIM的名气不是国内的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些场合清华北大也只能和南气院平起平坐,在国外受到大家尊重的大学不是什么综合大学,而是那些具有自己特色的理工学院,这就是南京气象学院在国内外知名度不同的原因了.   再谈谈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京信息工程大学文科专业的问题,既然专业已经有了,谈踏出现的正确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好多人都议论,说南京气象学院的文科专业不好,我反问你们大学文科专业刚刚建立几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即使南大的学生我也会这样问,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而南师南大的人文专业是经过了百年的积淀的成果,历史的积淀是用什么也模仿不出的.就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虽然在郊区但学风上相对其他南京高校还是不错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究竟路向何方?历史会回答,几十年后,我们是不是也能向现在一样谈论那些辉煌的历史   你绝对不了解的南信大的历史   1.南京气象学院于1960年由中央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前身)创建,首任院长是前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后担任代理副军长)罗漠;   2.南京气象学院在建院之初,毕业生授于工程师学位   3.南京气象学院最初建立的几个专业有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应用气象学,大气探测学和气候学   4.1964~~1974年南京气象学院共培养学生446人,这446人当中,有1/3转行进入其他部门工作,其余的其中80%目前已经担任中央,各个省市气象系统处级或以上领导干部   5.南京气象学院拥有全国唯一一个校园内的气象台,这个气象台是全国八大气象台之一   6.南京气象学院在1998年只前的首先录取对象是学校教职工子女;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等合作单位职工子女   7.南京气象学院至今最大的一笔投资是位于电子楼对面的多普勒气象雷达,于1989年从美国引进,耗资300万美圆   8.南京气象学院目前在美国的校友会达到近200人,以教学研究者居多,主要有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遥感探测学三个专业,涉及美国的气象气候的方方面面   9.目前美国农业部全球变化项目首席科学家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大气探测专业   10.南京气象学院专家的科研经费,不到中国气象局同等级专家的一半,但大多数气象学院毕业的高学历人才,首选还是留校任教   11.2002年前,南京气象学院在教育部一直被登记为工科院校,但其论文和科研成果99%由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与环境,大气探测学等理科学科完成   12.南京气象学院最好的学科是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其在教育部登记包括四个二级学科:大气科学,大气物理与环境,大气探测和气候学   13.1998年是南京气象学院一次就业率最高的一年,能够授予学士学位的几个专业就业率真正达到100%,2003年是学院就业率最底的一年,根据学校自己的统计,只达到84.4%   14.南京气象学院是台湾承认学历的大陆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 (现在貌似没有了,只有985的41所高校了)   15.南京气象学院在2003年险些并入南京大学,最后由于双方就并入专业的意见不统一而夭折(南京大学坚持只并入大气科学,大气物理与环境,大气探测三个专业,而南气坚持并入所有专业)   16.南京气象学院在1992年到2002年10年间,虽然其管理者是中国气象局,但拨款基本来自于江苏省   17.南京气象学院改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在新专业的建立过程中出现很多波折,比如说:当初建立农资专业时,曾与当时的农业气象学专业,也就是现在的应用气象学专业发生过矛盾;在建立遥感专业的时候,曾与大气探测专业发生过矛盾等等,不过最终都得以解决   18.南京气象学院曾经的院长曾享受副部长级待遇(中国气象局局长是正部级),当时在江苏只有南京大学校长能和南气院长平起平坐,后来划归江苏省管理后降为正厅级   1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目前耗资最大的两个实验室分别是中美合作遥感实验室和信息与信号处理实验室,前者主要从事大气探测与大气物理的研究,后者是大气探测本科及部分研究生的专业实验室   20.如果留学美国,加拿大或者其他一些欧州国家读公立大学的硕士,你会发现他们根本不承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包括会计,信息管理,环境科学,遥感科学等等专业的本科学位(除非你申请的是硕士课程而非硕士学位)   21.在2006年期的全国大学排名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位于251位   2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平均住宿费是全国最高的高校之一   23.根据学校内部统计,2004年学校毕业生中抽样显示:气象类平均年收入为2.9万元,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类专业为2.2万元,经济类为1.4万元   23.1995年,南京气象学院论文成果100%集中在气象领域,2005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国家认可的论文成果91.7%集中在气象领域,说明学校正在向多学科化的转变迈出艰难的步伐   2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于2008年彻底完成系院转变调整,分散强势专业(如本来决定的气象学院被一分为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和大气物理学院,分别代表了学校最强的三个专业: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和大气探测学),从此学校将加大其他专业的资金投入,真正实现学校的多学科化发展。其它如果要了解详细,就再问我

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广阔舞台

由也
吸血鬼
中国青年科技奖在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引导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健康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20年来,中国青年科技奖始终秉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的宗旨,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选拔培养了近千名在我国各个学科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受到了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欢迎,极大地激励了青年科技人才奋发进取、健康成长,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战略目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年来,获奖者分布在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领域和科研、开发、生产各条战线,获奖者以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为新起点,不懈努力,勇攀科学高峰,在事业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998名获奖者中,80%已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负责或承担着国家和省区市、部委重点课题或项目。其中,吕建、陈左宁、梅宏、廖湘科、金奇、贺福初、曹雪涛、程京、蒋华良、许京军、张劲松、于海斌、孙立宁、孟光、郭烈锦、曹一家、吴爱祥、邓子新、李宁、张守攻、屈冬玉、赵春江、马林、王云鹏、王炜、李清泉、席酉民、陈戈、周成虎、郁文贤、孙宝国等为863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毛景文、成会明、严纯华、张守攻、张文栋、益小苏、南策文、胡瑞忠、贺福初、薛勇彪、胡志红、钱旭红、潘晓玲、冯夏庭、陈益民、王光谦等被聘为973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近些年,有22位获奖者当选两院院士。其中,白春礼、卢柯、李灿、张泽、张亚平、杨卫、郭雷、贺福初、邓子新、薛其坤、黄民强等11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马伟明、刘志红、江亿、沈国荣、张运、陈左宁、郑南宁、谢和平、樊代明、钟志华、曹雪涛等11人当选为工程院院士。还有许多获奖者走上了科技工作、管理工作领导岗位。第一届获奖者白春礼同志担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卓彬同志担任广州市副市长,李晓安同志担任鞍山市副市长。史培军、葛剑平、张静、陈永川、许京军、钟登华、钱旭红、涂善东、杨银堂、刘波、葛世荣、赵跃民、刘炯天、邓秀新、朱美芳、王振华、骆清铭、王庆国、杨卫、倪明江、展涛、张运、邓军、李萍、李元元、李琳、郑南宁、席酉民、卢天健、李华、钟志华、谢和平、周学东、郑晓静、陈发虎、陈章良、邢苗、申长雨、张泽、张文栋、李建保、王成善、阮双琛、卢柯、袁家军、屈冬玉、袁洁、魏一鸣、郭雷、王海波、陈剑平、高福、谭铁牛、朱敏、薛永彪、张人禾、胡志红、凌沛学等同志分别担任了大学、研究院(所)等领导职务。王柯敏、于龙、鞠幼华同志分别担任了湖南省科技厅厅长、沈阳市、鞍山市科技局副局长,潘复生担任重庆市科委副主任。一批获奖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王柯敏、申长雨、白春礼、冯长根、刘石泉、李登海、杨晓、杨学军、吴曼青、张力、张军、张人禾、张亚平、张庆伟、张守攻、张志忠、陈剑平、周平、郑南宁、徐强、展涛、谢和平、谭铁牛等23人当选中共十七大代表,其中,张庆伟、刘石泉、袁家军、白春礼、谢和平、陈左宁等6人当选为十七届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李登海、冯长根、陈章良、吴华夏、郝建枝、申长雨、李华、郑粉莉、汪玉、陈左宁、秦顺全、刘庆峰等12位获奖者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陈章良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谢德体、李晓安、倪晋仁、李卫、郭雷、卢柯、沈国荣、唐纪良、王海波、邓秀新、王光谦、李建保、杨义先、洪伟、黄润秋、刘志红、潘复生、张泽、许京军等19位获奖者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光谦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一批获奖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白春礼、张泽、冯长根、郑南宁、李灿、陈剑、涂善东、张继平、杨卫、郭雷、王成善、赵东元、韩烈保等同志分别在有关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白春礼、杨卫、陈章良、冯长根、张泽、王海波、袁家军、郑南宁等先后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常委职务。